學校德育體系探究論文

時間:2022-02-08 06:30:00

導語:學校德育體系探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學校德育體系探究論文

一、整體構建學校德育體系研究與實驗的指導思想

本實驗力求以馬列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和黨的十五大報告為指導,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堅持唯物辯證法的系統原則,把小學德育、中學德育、中等職業學校德育、大學德育作為一個系統加以統籌規劃,整體構建學校德育體系。這一德育體系,應當是面向21世紀有中國特色的德育體系,應當是代表先進文化前進方向的德育體系,應當是適應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德育體系。

(一)構建21世紀有中國特色的德育體系,必須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堅持從市場經濟建設的實際出發,堅持“三個面向”的發展方向

市場經濟對學校德育工作具有雙重效應:市場經濟自主經營的原則激發了人的主體意識生成,同時誘發個人主義傾向;市場經濟所有制形式的多元化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同時利益群體的多樣化必然導致價值取向的多元性;市場經濟的效益原則增強了效益觀念和求實精神,同時誘發了拜金主義和重利輕義傾向。尤其是在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在生產力尚不發達,法制尚不夠健全,市場經濟體系有待進一步完善的情況下,學校德育工作希望與困難同在,機遇與挑戰并存。

面對這種情況,整體構建學校德育體系應當處理好德育的適應性與超越性的關系,教師主體性與學生主體性的關系,德育導向的一元化與道德實踐的多元性的關系。

(二)構建代表先進文化前進方向的德育體系,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繼承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借鑒吸收國外優秀文明成果

德育體系作為一種綜合性的道德文化,它的民族特色源于其母體傳統文化的民族特性。中國古代哲學是本體論、認識論、道德論的統一,以倫理道德、人生價值的探究為中心,是一種倫理型的哲學體系。通觀中國傳統道德文化,我們可以總結歸納出最為典型的五個方面:(1)注重整體精神,強調為社會、為民族、為國家的愛國主義思想;(2)推崇仁愛原則,強調“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及人際和諧;(3)提倡人倫價值,強調個人在人倫關系中的權利和義務;(4)追求精神境界,向往理想人格;(5)重視修養踐履,強調道德主體的能動作用。

西方社會在漫長的歷史演變過程中,形成了區別于其他文化的主導精神和價值取向,這就是個性精神、科學精神、民主精神、法制精神、功利精神。這五種精神凝聚著西方文化的精華。

當代中國的先進文化就是以馬列主義為指導,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為目標,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和時代特點的社會主義文化。這種文化包括先進的思想道德和先進的科學文化兩個基本組成部分,兩者相輔相成。其中先進的思想道德作為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決定著整個文化的性質,支配著整個文化的前進方向。整體構建學校德育體系就是根據中國先進文化建設的整體內涵,繼承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和革命道德傳統,借鑒吸收國外優秀文明成果,做到“貫通古今,融會中西,繼承借鑒,發展創新”,構建適應我國先進思想道德建設的體現21世紀中國先進文化內容特點和前進方向的學校德育體系。

(三)構建適應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德育體系,就要以中央關于素質教育的精神為指導,突出提高國民素質的根本宗旨,致力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素質教育要求全面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包括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身體心理素質、審美藝術素質和勞動技能素質等方面。德育肩負著培養思想道德素質的重要任務,在素質教育中居于首要的地位,對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發揮著導向、動力和保證作用。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增強德育工作的科學性和實效性,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標志。整體構建學校德育體系,一是按照兒童和青少年的年齡特征,分別研究小學德育、中學德育、大學德育以及各級各類學校德育的銜接;二是將廣義的德育分解為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制紀律教育、心理教育等五個方面,分別研究各自的特點、規律、內在機制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從而為全面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提供理論參照和實踐操作的模式,為提高國民素質,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奠定基礎。

二、整體構建學校德育體系的理論基礎

(一)德性論、德育論是整體構建學校德育體系的本體論基礎

1.德育的目的是培養和發展人的德性,人的德性具有整體性、主體性、實踐性的特點。德性的整體性不僅表現在德性的整體性與生活的整體性的全面關聯,還表現在德性的形式結構與內容結構、德性的理性維度與情感維度的辯證統一。德性的形式結構是個體德性借以存在的形式。一般將德性的形式結構的諸多要素分解為認識、情感、意志和行為。德性的內容結構指在個體意識中所形成的具有一定內容的道德規范體系,是個體對社會道德規范體系的內化。德性的內容結構就其縱向來看是由思想道德信念、原則和規范構成的;就其橫向來看則是政治品質、思想品質、道德品質、法紀品質、心理品質等構成的。德性的形式和內容是不可分的,一定的內容總是寓于一定的形式之中,而一定的形式總是具體表現為具有某種內容的形式。

德性的主體性,從哲學意義上講,主體是人,客體是實踐對象。作為道德的載體,教師和學生都應是道德主體。道德主體主要是個體以認識、肯定、發展和完善自己為己任的。德性的形成與發展是道德主體的一種實踐活動過程,其實質是學生主體在教師主體幫助下,消化、吸收、實踐德育內容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學生處在一定社會和自身成長的發展階段,受社會環境和自身道德發展規律的制約。然而,道德認識的發展,道德情感的提升,道德行為習慣的養成都由學生自主完成,具有不可替代性。

德性的實踐性主要表現在知與行的關系中。關于知與行的關系,中國古代哲學尤其是德哲學對此有十分深入的思考與論述。總的說來,知行統一的主張是一個基本的取向。

2.德性的整體性、主體性和實踐性,內在地規定了德育的整體性、主體性和實踐性。

德育的整體性首先表現為德育內容的整體性,德育內容是一個集合概念,它是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紀教育、心理教育相互聯系,互相滲透,互為條件,互相制約構成的統一體。其次表現為德育過程的整體性,德育過程是以形成受教育者一定思想品德為目標,由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共同參與的教育活動過程。德育過程不同于智育過程,一是體現在教育者的組織、教育、引導與受教育者能動地認識、體驗和踐行的雙向互動關系。二是體現在授之以知、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導之以行的全過程。只有知識傳授,而無情感陶冶和行為引導不是完整的德育過程。三是表現為德育管理的整體性,學校德育管理是由管理者與被管理者、德育目標與內容、德育途徑與方法、德育督導與評價等要素組成的整體。德育工作者要樹立整體性德育觀,著眼于德育系統的整體功能。

德育活動中存在著教育主體和受教育主體,所以德育的主體是雙主體。教師的主體性體現在對德育目標、內容的正確把握和對德育途徑、方法的正確運用上;學生的主體性體現在對德性的形成和發展的自覺意識和對德育活動的主動參與上。在德育過程中,教師主體和學生主體雙向互動,共同實現德育目標。

德育的本質是實踐的,實踐的觀點是德育首要的基本的觀點。德育的實踐性首先體現在德育目標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德育目標包括認知目標、情感目標和行為目標,歸根到底要落實到學生的德行上,只有學生踐行、踐言了,德育目標才算最終實現了。其次,德育過程本身是實踐活動。德育活動有多種形式,既有課堂德育活動,又有課外德育活動;既有校內德育活動,又有校外德育活動。這些德育活動是學生品德形成和發展的有效途徑。再次,德育實踐活動及學生在活動中形成的道德實踐能力是學生品德評價的根本標準。

(二)系統科學是整體構建學校德育體系的方法論基礎

1,系統科學的基本理論原則

系統科學的思想原則和方法主要體現在整體性、有序性、動態性、開放性和最優化等幾個方面。整體性是指認識主體始終把研究對象視作一個整體對待,認為世界上的各種事物、過程都不是彼此孤立的雜亂無章的偶然堆積,而是一個合乎規律的、由各要素組成的有機整體。系統整體的性質和規律只存在于各要素的有機聯系和相互作用之中,各要素的孤立活動的特征不能反映系統整體的功能和特征,整體大于組成它的各部分之和。

有序性是指系統內部要素的相互聯系及其組織結構的層次性和等級性。所有的系統都由要素構成,系統和要素的區分是相對的,一個系統只有相對于構成它的要素而言才是系統,而相對于由包括其自身在內的更多事物構成的較大系統而言,它又是一個要素,也可稱為一個子系統或分系統,因此,系統具有層次性和等級性,系統中要素的組織結構方式,即要素活動的秩序決定著系統的功能。

系統的動態性和開放性是相互聯系的,任何系統都不是凝固不變、孤立存在的,系統總是在同外部環境的相互作用中調整著自己的要素和結構,系統是在從無序到有序、低序向高序和從有序又向無序的反復過程中,以整體性的運動方式得以形成、演化和發展的。最優化是用系統科學方法研究問題的最終目標。

總括起來說,系統科學研究方法始終立足于從要素、結構、功能與所處環境的相互聯系和制約的關系中,分析系統中各要素的結構功能,有意識、有目的地使系統內各要素達到最佳建構和配置,以求系統形成結構最優和功能最優的整體效應。

2.學校德育系統的層級結構

根據德育系統的性質和特點,參考系統科學關于系統分類的研究方法,我們按照“子系統”和“分系統”這樣兩種方式來劃分學校德育系統的層級結構。

子系統主要反映系統的等級性,即系統的每一等級包含有相對獨立的多個子系統,系統可以視為在這些子系統的相互聯系中產生的整體。我們可以把大、中、小三個學段的德育工作作為三個相對獨立的子系統,三者的集合構成學校德育系統。三個學段是學校德育系統的第一級子系統,在每個學段中,各年級德育工作是學段德育系統的子系統,即第二級子系統。第三級子系統是班級德育工作。

所謂分系統,是指系統的各級子系統在某些方面具有意義關系或實體聯系,由這些意義聯系的方面或有貫通性質的要素以一定秩序組織起來的系統構成所屬系統的分系統。就學校德育系統的構成要素來看,無論哪個學段的德育工作,都可以分成德育目標、內容、途徑、方法、管理、評價六個方面,當我們把這六個方面作為各級子系統中的共有因素進行貫通性研究時,就形成學校德育系統的六個分系統。子系統與分系統的關系可以通俗地稱為“塊”與“條”的關系。

3.學校德育體系的整體構建

整體構建學校德育體系就是以德性論、德育論、系統論為理論基礎,以德育的目標、內容、途徑、方法、管理、評價六個分系統為緯,以大、中、小學德育工作三個子系統為經,橫向貫通、縱向銜接、橫縱交織,進而構成一個時間上具有全程性,空間上具有全面性,能夠產生更大整體效應的德育系統——學校德育體系。這是一項較大規模的系統工程。

為便于對這個體系整體構架的觀念把握,這里用模型法圖示如下

三、整體構建學校德育體系的研究內容和方法

整體構建學校德育體系的研究內容,是根據本課題研究的指導思想和德性論、德育論、系統論的原理,研究德育目標、德育內容、德育途徑、德育方法、德育管理、教育評價六個子體系的縱橫兩個方向的整體構建。

(一)德育目標體系的構建

1.確定德育目標的依據

德育目標是黨和國家對青少年兒童在政治素質、思想素質、道德素質、法紀素質、心理素質等方面所應達到的規格要求,是德育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點。德育目標確定的依據,是從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際出發,堅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方向;是根據黨和國家對青少年兒童在“德”的方面的要求,遵循青少年和兒童品德形成和發展的規律。德育目標要力求達到方向性與現實性的統一,黨和國家的要求與青少年成長自身需要的統一。

我國各級各類學校德育的總目標是:把全體學生培養成熱愛祖國、具有社會公德和文明行為習慣、遵紀守法的好公民,在這個基礎上,引導他們逐步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不斷提高社會主義思想覺悟,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并為使他們中的優秀者在將來成長為具有共產主義覺悟的先進分子奠定基礎。

2.構建德育目標體系的要求

(1)總體目標,一以貫之;(2)學段目標,各有側重;(3)年級目標,具體明確;(4)情意兼顧,知行統一。

(二)德育內容體系的構建

1.確定德育內容的依據

德育內容是為實現德育目標而確定和安排的特定的教育內容。德育內容的性質和構成由德育目標所決定;德育內容的深度和廣度為受教育者年齡特征和思想品德發展水平所制約;德育內容的針對性從學生成長的需要和現實社會的迫切要求出發。

2.構建德育內容體系的要求

(1)德育內容;循序漸進;(2)德目規范,形成序列;(3)要素完整,層次清楚;(4)注意銜接,螺旋上升。

(三)德育途徑體系的構建

1.德育途徑的涵義

德育途徑是對學生實施德育影響的渠道,是實現學校德育目標,落實德育內容的組織形式。德育途徑體系是以完成德育任務、提高德育實效為目的,以我國的國情和各級學校德育工作的實際情況為依據而提出的。學校德育主要途徑包括: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課、其他各科教學、三育人(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班主任工作、黨團隊和學生會工作、勞動與社會實踐、課外活動、校外教育、校園文化建設、心理咨詢和職業指導、家庭與社會教育等。

2.構建德育途徑體系的要求

(1)德育途徑,對應內容;(2)一項內容,多條途徑;(3)有主有輔,協調配合;(4)分工合作,形成合力。

(四)德育方法體系的構建

1.德育方法的涵義

德育方法是完成德育任務的手段。

在課題研究與實驗中,德育工作者總結和創造出豐富多樣的德育方法,概括起來分為四類18法:(1)以語言說理形式為主的方法,包括談話法、講授法、討論法、辯論法、演講法等;(2)以形象感染形式為主的方法,如典型示范法、情感陶冶法、影視音像法、小品表演法等,(3)以實際訓練形式為主的方法,如社會實踐法、調查訪問法、參觀考察法、常規訓練法、大型活動法等;(4)以品德評價形式為主的方法,如獎懲激勵法、表揚鼓勵法、評比選優法、操行評定法等。

2.構建德育方法體系的要求

(1)根據內容,對應途徑;(2)多種方法,優選組合;(3)辯證思維,法無定法;(4)留有余地,鼓勵創新。

(五)德育管理體系的構建

1.德育管理的涵義

德育管理是協調實施德育的組織之間、組織與德育工作者之間的關系,以保證增強德育實效,完成德育任務,實現德育目標。它是整個德育工作的指揮和保證系統,具有協調、組織、實施和評價的功能。

德育管理體系的構建,包括領導體制、法規政策、規章制度、隊伍建設、督導檢查、考核測評等項內容。

2.構建德育管理體系的要求

(1)理順健全領導體制;(2)穩定提高教師隊伍;(3)建立健全規章制度;(4)形成學校、家庭、社會德育網絡。

(六)德育評價體系的構建

1.德育評價的涵義

德育評價是根據國家對于學校德育的政策、法規、文件、德育大綱等的要求對學校德育工作的條件、過程和績效進行的價值判斷。德育評價對德育工作起著重要的導向作用。

德育評價體系的構建,包括教育行政部門對學校德育工作的評價、校長對班級德育工作和任課教師教書育人的評價、班主任及教師集體對學生個體的品德評價三部分內容。

2.構建德育評價體系的要求

(1)三級評價,體系健全;(2)指標體系,科學簡明;(3)認真研究評價原則;(4)正確掌握評價方法。

德育評價的難點是量化的指標體系,指標體系一般包括一級指標、二級指標、三級指標(具體標準)、權重、評價方法等項內容。既要具有科學性和系統性,又要具體、簡明,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四、整體構建學校德育體系的研究結論

(一)廣義理解德育概念,提出了德育內容的“五要素說”

我們對德育概念的界定是: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會的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進行系統的影響,通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雙主體在實踐活動中的互動,把一定社會的政治準則、思想觀點、道德規范、法紀規范和心理要求,內化為受教育者個體的政治素質、思想素質、道德素質、法紀素質和心理素質的教育。德育內容包括“五大要素”,即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紀教育和心理教育。這“五大要素”各有自己的特定內涵,但又互相聯系,互相滲透,互為條件,互相制約,構成了德育內容的統一體。

(二)系統研究德育體系,提出了“整體構建德育體系”的理論

根據系統論,我們認為學校德育也是一個系統。整體構建學校德育體系,就是要使德育目標、德育內容、德育途徑、德育方法、德育管理、德育評價等要素系統橫向貫通,環環相扣,形成合力,以保證在整個德育過程中要素結構的完整性和連續性。同時,使小學德育、中學德育(中職德育)、大學德育等層次系統縱向銜接,分層遞進,螺旋上升,以保證各個教育階段德育工作的層次性和漸進性。各個教育階段都應有德育整體意識,總攬全局,加強相鄰階段的銜接,防止簡單重復或脫節,以發揮德育系統的整體功能,提高德育工作的整體效果。

(三)主張德育文化融合,提出“貫通古今,融會中西,繼承借鑒,發展創新”的思想

中國思想文化的發展戰略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為根基,吸收和借鑒世界各國一切有價值的文明成果,整合出代表先進文化前進方向的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文化。德育文化作為中國文化的一部分,我們主張通過中西文化的融合,構建“貫通古今,融會中西,繼承借鑒,發展創新”的21世紀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學校德育體系。

(四)重視德育實踐環節,提出建立“德育活動課”的觀點

德育的本質是實踐的。實踐的觀點是德育首要的、基本的觀點。德育不僅要解決知不知、會不會的問題,而且更要解決信不信、行不行的問題,即不但要授之以知、曉之以理,而且還要動之以情、導之以行。德育過程是知、情、意(信)、行諸環節構成的,只有知識傳授,而無情感陶冶、意志磨煉和道德踐行不是完整的德育。德育活動有多種形式,既有課堂德育活動,又有課外德育活動;既有校內德育活動,又有校外德育活動。其中主題班會、主題團隊會是最直接、最經常、最普遍的德育活動。它主題明確,針對性強,內容豐富多彩,形式生動活潑,是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途徑。主題班會、主題團隊會應當形成制度,列入課程表,作為德育活動課的基本形式。

(五)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提出德育“新三中心論”

現代德育主張“雙主體論”,即教師是教育主體,學生是受教育主體,教師和學生應當互相尊重對方的主體地位。在德育目標的確定上,不僅要考慮社會的要求,更要重視學生自身成長的需要。在德育內容的安排上,不僅要依據社會規范,更要遵循學生的年齡特征和品德形成發展規律。在德育途徑和方法的運用上,不僅要發揮教師的主導地位,更要強調學生的主體參與。在德育管理和評價上,要激勵學生自尊、自愛、自信、自立、自強,引導和培養學生自訂成長目標,自析成長環境,自尋成長動力,自開成長渠道,自研成長方法,自評成長效果,使他們成為自己全面發展的主人。在德育過程中要改變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的“舊三中心論”,建構“以學生為中心,以情境為中心,以活動為中心”的“新三中心論”。這一點對于發展學生的主體意識更為重要,是學生自為性、自主性、能動性的集中表現。

提要:本文在有相關理論分析的基礎上,把小學德育、中學德育、中等職業學校德育、大學德育作為一個系統加以統籌規劃,從目標、內容、途徑、方法、管理、評價六大方面來整體構建21世紀有中國特色的、代表先進文化前進方向的、適應素質教育要求的學校德育體系,為增強學校德育工作的科學性、系統性、針對性、實效性提供理論參照和實踐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