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職業道德問題與對策
時間:2022-03-24 11:18:52
導語:教師職業道德問題與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當前社會的急劇轉型帶來了教師道德理想的失落、教師職業道德信念的迷惘和教師職業道德權威的危機。主要表現為教師職業道德的片面化和功利化。解決這些問題的對策是培養教師職業認同感和提高教師個人道德修養。
關鍵詞:教師職業道德;問題;對策
教師是教育的根本,師德則是教師的靈魂。教師職業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決定著人才培養的優劣。但是,當前社會的急劇轉型帶來了教師道德理想的失落、教師職業道德信念的迷惘和教師職業道德權威的危機。從教師用熨斗燙傷幼兒、到校園性侵等一系列駭人聽聞的教師辱罵、虐待學生的事件,再到“范跑跑”事件、組織替考事件、老師結婚給全班發請帖事件、以及學術造假事件,師德“缺失”問題成為公眾熱議的焦點。
一、教師職業道德的問題
1、教師職業道德趨向功利化
在極力宣揚、推崇教師職業道德的大背景下,師德往往會矯枉過正,從無私奉獻走向另一個極端,教師僅僅把教書育人當做一種付出勞動交換薪酬養家糊口的職業,一種謀取自己利益的工具。既然是謀生之所,便少不了斤斤計較,患得患失。而教師職業道德是從道義上規定了教師在教育勞動過程中以什么樣的思想,感情,態度和作風去待人接物,處理問題,做好工作,為社會盡職盡責。[1]當勞動過程被功利的色彩渲染,道德的純潔性又如何能被保證呢?如今在“教育產業化”的口號主導下,近十年來教育被拱手交給了市場。產業化讓教育行業更趨近于服務業,學生好比消費者,老師好比提供教育服務的生產商,學生為教育服務支付費用,從而接受教育服務,學生們支付學費,來購買教育服務,但是學生和學生不同,消費了同樣的錢,獲得的回報卻不一樣。而老師提供教育服務,就是每次的課程,唯一的任務就是把課程上好,他就可以結束的他的勞務,獲得他所得的報酬。這種用金錢關系換來的師生情誼能有多深,又能有多牢固?在現在的學校中,某些教師的道德降到了底線,甚至成為了法律問題,這些現象屢見不鮮,師生之間的深層次人情關懷更是非常少見了。
2、教師職業道德顯露片面化
教師職業道德規范中規定教師要愛國守法、愛崗敬業、關愛學生、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終身學習。顯而易見,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對教師起到了動力、調節、評價作用。但教師已不再被規定為“道德完人”,教師的個人利益逐漸被正當化、普遍化,教師的自我價值的實現不再被放在可有可無的位置。有人提出教師道德要區分為個人道德和職業道德,認為在教師的職業生活中首先應考慮的是教師的職業道德,而不是教師的個人道德。[2]因此某些教師乃至某些學者便將教師職業道德被片面化成為只是與教師職業相關的道德,而不是一般性的個人道德,二者本是辯證統一的整體關系,卻被分裂開。這是否就意味著教師僅僅需要在教學過程中嚴格遵守職業道德規范恪盡職守,而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用低層次的道德來要求自己,甚至可以做出不道德事。試想,一個個人道德如此低下的教師真的能有崇高的職業道德,在教學過程中關愛學生、為人師表嗎?筆者認為不能將教師職業道德理解為一種片面的道德,不應只提倡教師職業層面上的道德,教師首先是作為一個人而存在的,不可能將職業道德與個人道德割裂開來。
二、教師職業道德問題的對策
1、培養教師職業認同感
教師的責任和愛來自于教師對職業的認同,這是教師職業道德提高的起點。教師的職業認同,是指教師對自己“教師特征”的認同狀態,是教師對自己所從事的職業在內心認為它有價值、有意義,對之充滿信心和情感,自覺把職業規范內化到教師的行為中,使自己所承擔的職業角色與社會發展對該職業的期望達成一致,并從中體驗到樂趣和幸福的一種過程和一種狀態。教師對自己職業的認同感越高,便越容易排出外部紛繁世俗的干擾。目前,部分教師面臨著價值認同、專業認同、以及角色認同這三大危機,這就要求教師進行自我完善、建立內在的職業認同,才能克服職業倦怠,拋除功利化、片面化的不良影響,提升自身的職業道德層次。另外,在功利的師德觀下,教師需要矯正的思想是,教師的利益不僅是物質利益,還有彰顯人生價值的精神利益。當教師忠實地履行自己的社會職責,獻身教育事業,為培養合格的人才作貢獻時,才會提高自身對職業的認同感,人生價才能得以彰顯,高層次的精神利益得以實現。
2、提升教師個人道德修養
蔡元培在《在就任北京大學校長之演說》中談到:“茍德之不修,學之不講,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己且為人輕侮,更和足以感人?!保?]當前,一些教師主要精力開始發生變化,把追求金錢作為自己的價值取向,外出社會兼職的比率較高。正如蔡元培所說,如果不修習德行,對世俗的不合理現象只會附和,更何況能夠教化學生呢?師德不僅包括教師在職業崗位上的道德,而且還應涵蓋教師個人生活中的道德及在公共領域中所表現出來的道德。職業道德是一種社會規范,對教師有一種外在的約束力,這種僅僅是他律的層次,而個人道德是個人主動接受的被內化了的社會規范,對教師具有內在的約束力,達到自律的層次。若是不顧個人道德而一味強調職業道德的話,只會導致教師職業道德的片面化,發揮不了真正的作用。因此,每個教師都必須十分重視自身“言傳”外的“身教”,要以自身的行為去影響學習,真正成為學生的表率使學生從教師身上懂得什么應為之,什么不可為。作為教師,要強化社會公德意識和提高教師職業道德修養,不斷完善自身修養,以德育人。
作者:陳晨 單位:廣西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參考文獻:
[1]楊芷英.教師職業道德[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于珍.建國以來教師道德標準的發展與反思———以“人類工程師”喻義在中國的變化為例[J].山西師大學報(社科版),2006(6).
[3]蔡元培.中國人的修養[M].中國長安出版社,2012.
- 上一篇:鄉黨委書記在“依法治鄉”動員大會講話
- 下一篇:鄉人大副主席個人述職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