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文化教案
時間:2022-09-15 01:37:00
導語:春秋戰國文化教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老子、孔子、和諸子百家
北京市教育局教研部高級教師張桂芳
(一)教學目的
1.要求學生掌握的基礎知識:
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老子的辯證法思想。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仁”的學說的內容;孔子在教育和文化方面的主要貢獻。“百家爭鳴”的概念;戰國時期墨、儒、法家的代表人物及其政治主張;《孫子兵法》與《孫臏兵法》。
2.引導學生理解并認識:
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大變革促進文化的空前繁榮,以老子、孔子為代表的許多大思想家及其著作,對后世以至世界文化,都產生了深遠影響,是寶貴的歷史遺產和精神財富。
3.訓練和培養學生的能力:
引導學生思考“春秋戰國時期為什么會出現許多大思想家和百家爭鳴?”培養學生用歷史的觀點、政治與思想文化相互作用的觀點觀察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4.要求認知的圖畫和文字史料:
孔子畫像。課本大字中和豎排的孔子論教育的原話。孫武的原話:“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二)教學過程
1.復習提問
①春秋五霸是指哪些人?請按課本大字的順序將他們排列出來。
②戰國七雄指當時的哪七個諸侯國?請按“東、西、南、北、中”的順序回答。
③東周分為哪兩個時期?分別說出各自的起止年代。
④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特點。
2.導入新課
請同學們回憶一下第7、8、9三課的課題(春秋五霸、戰國七雄、大變革時期的社會經濟)。在這三課中,我們從政治和經濟方面學習了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同學們已經知道,這500多年是我國奴隸社會瓦解、封建社會形成并逐步確立的社會大變革時期。這一時期,諸侯爭霸,七雄并立,社會動蕩,戰亂頻仍。而貫穿整個時代的是奴隸制度的沒落和消亡,各國紛紛“變法”,新興的地主階級異軍突起,封建經濟隨著社會生產力的進步日趨繁榮。大的社會變革促使那些有識之士去深入思考當時的種種社會問題,提出這樣或那樣的政治學說和主張。同時,社會經濟的發展需要并且會促進科學技術的進步。當春秋戰國時期歷史的車輪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滾滾前進的時候,科學文化呈現出空前繁榮的局面,思想、軍事、科技、文字各個領域英才輩出,他們中許多人至今還為中國嬴得世界的矚目與尊敬。下面,讓我們的思緒回到兩千多年前的歷史舞臺上,先結識幾位著名的思想家和軍事家。
3.講授新課
(板書課題)
同學們可能讀過有關老子、孔子的故事吧?“子”在古時在姓氏后邊,是作為對有學問的人的尊稱。你們小學六年級時學過一節關于孔子的歷史課,叫做——(《大教育家孔子》)孔子不光是大教育家,還是大思想家。“諸子百家”指的是許多有學問的人提出的學說、主張,“百”在這里不是固定的數,是多的意思。同學們打開課本,先看看第58頁上的那個老者,他就是老子。
一、思想家老子與《道德經》(板書)
從畫像觀察,老子確實很老,背駝頂禿,眉毛都長得很長。不過他不一定姓“老”,史書上對他的記載不詳細,大約是生活在公元前6世紀。司馬遷的《史記》記載老子姓李名耳,又稱老聃(d1n),做過周朝的史官,管理王室的藏書。還記載老子晚年看到周朝日漸衰落,就西出函谷關隱居去了。函谷關的守官尹喜對他說:“您要隱去了,請把您的見解學說寫下來吧。”于是,就有了《道德經》(又稱《老子》)。這是一部富有哲理性的著作,分“道”與“德”上下篇,5000字。流傳下來的《道德經》實際上是經過戰國時道家學派補充整理而成的。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3號漢墓出土的帛書《老子》,將《德經》放在《道經》之前,因此又稱《道德經》。
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他認為“道”是天地萬物的本源,是看不見摸不著的。老子思想中最可貴的地方就是樸素辯證法思想,認為各種事物都有對立面,對立的雙方互相依存,指出:“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他還認為對立的雙方會互相轉化,說是“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什么意思呢,請看課本的小注。
老子是個學問很淵博的人,推想在當時就很有名氣,不然一個守函谷關的官怎么會知道他呢?相傳,在老子做史官的時候,孔子曾親往求救。課本上的圖畫《孔子見老子》,就是由這段故事而來的。拄杖的老子大概正在對孔子闡說做人行事的道理吧。這位不辭勞苦拜訪名師的孔子,后來果真學有所成,他的學問和對中國文化的貢獻,都遠遠超出了老子。
二、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板書)
請同學們先看課本上的孔子畫像,注意《老子》與《孔子》兩幅畫像的區別,從畫像上看,孔子好像有向人陳述自己的政治見解,又像是在給學生上課。關于孔子,同學們知道些什么?(由學生的回答導入新課)
1.創立儒家學派(板書)
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的魯國,幼時家里很窮,但他非常愛讀書學習。孔子曾做過管理牛羊和管理倉庫的小吏,課本小字寫了他是怎樣對待工作的,請大家課下去讀。孔子30歲左右開始收徒講學。后來他到了齊國,想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而未成,又回到魯國,官至大司寇(相當于司法部長)行攝相事。后因與魯國掌政者意見不合,率弟子辭職出走,到諸侯國奔走游說達14年之久,但始終不得志。68歲時,孔子回到故鄉魯國,潛心編訂文化典籍,教授弟子。在長期研究學問和參預政治的生涯中,孔子的思想逐漸系統完善,形成學派。在古代,把為貴族人家相禮、作樂的知識分子叫做“儒”,孔子曾做過儒,因而后世把他創立的學派稱為儒家。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對這個字,孔子有過許多解釋,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愛人”,愛做動詞,即愛別人,愛眾人。孔子這樣提與他的經歷有關,課本小字講了一個故事(請同學讀孔子路見婦人哭墓、嘆苛政一段)。孔子從維護統治秩序的角度出發,希望統治者體察民情,愛惜民力,讓百姓有安定的生產環境,反對嚴刑酷法繁役,這在不把奴隸當作人看的奴隸社會,是有進步意義的。孔子經常對弟子講“仁”,有的話傳至今日,被賦予新的意義,對我們做人行事仍有警醒作用。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凡是自己所不喜歡的,不要強加給別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自己想生活得好,也必須使別人生活得好。
孔子死后,他的弟子將他的言論整理成一部語錄體的書,叫作《論語》。孔子創立的儒家思想,被后世的封建統治者利用和改造,成為我國兩千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統思想,影響既深且遠。
孔子不但有學問,創立了一個學派,而且是一位善于育人的好老師。他雖然沒能成為有大作為的政治家,但作為大教育家卻成為后世為人師者的楷模。
2.興辦私學,致力教育(板書)
下面,請默讀“孔子是一位大教育家”這段課文,包括大字、小字、豎排引言,結合小學學過的知識,思考一個問題:“孔子在教育方面有什么建樹,哪些值得我們繼承?”(教師根據學生回答逐條整理)
孔子興辦私學,廣收門徒。這是很了不起的,打破了“學在官府”,貴族壟斷教育的局面,擴大了教育對象的范圍。這是我國古代教育史上的一個突破。(指導同學看彩圖《杏壇》。)
積累了豐富的教育經驗和方法。如“因材施教”、“溫故而知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等,至今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3.編訂古代典籍(板書)
為了教學需要,孔子悉心搜集、整理、編訂古代文化典籍。相傳,《詩經》、《》、都是孔子編訂的。他還根據魯國歷史材料編成《春秋》一書。
二、百家爭鳴(板書)
戰國時期歷史發生了劃時代的變革,封建制度剛剛確立,舊的階級尚未完全退出歷史舞臺。強國并存、各自為政,新興的地主階級對如何治理國家尚未形成統一的認識。許多思想家從各自階級立場出發,提出各種各樣的政治主張,形成了不同的學派。這些思想家紛紛著書立說,互相之間展開爭論,形成百家爭鳴的局面。其中最為著名的學派和思想家有墨家的墨子,儒家的孟子、荀子,道家的莊子和法家的韓非等。
1.墨子與墨家:“非政”、“兼愛”(板書)
孔子死后大約11年,墨子出世。墨子名翟,做過較長時間的手工工匠,其技術與當時的魯班齊名。墨子很愛讀書思考,逐漸參預政治活動。當時孔子的儒學在許多國家流行,影響很大。墨子一開始也學儒家,漸漸發現一些問題。后來便自立新說,聚眾講學,(請看課本圖《墨子和弟子在一起》)還常與儒家學派辯論,成為當時一大學派,與儒家學派并稱“孔墨顯學”。
墨子出身于勞動者,自稱“賤人”,他的思想代表手工業者和小私有者利益。墨子看到諸侯國之間戰爭不斷,百姓被迫當兵打仗,人民顛沛流離,困苦不堪,因而提出“非攻”、“兼愛”的主張。“非”在這是責怪、反對的意思,就是反對給人民帶來災難的兼并戰爭。“兼愛”即互愛互利,有力的要以力助人,有財的要以財助人。墨子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了當時人民的愿望,有積極意義,但是,在階級社會里,統治階級與被統治階級之間怎么可能互助互愛呢?因此,這種主張在當時不可能實現。
墨子還主張節儉,和弟子一起過簡樸的生活,從圖上也可看出,他們不脫離勞動。這與孔子鄙視生產勞動形成鮮明對照。墨子還主張“尚賢”,官吏及至天子都要選拔賢能的人擔任。這在那個時代確實是一種難能可貴的民主思想。
2.孟子:“民貴君輕”和“仁政”(板書)
大約墨子謝世四年,儒家與孔子齊名的另一著名代表人物孟子降生在魯國的一個附屬小國——鄒。孟子名軻,曾就學于孔子之孫子思,繼承和發展了儒家學說。孟子所處的時代,封建制度已經確立,地主階級基本上鞏固了統治地位。孟子站在新興地主階級的立場上,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張。他認為要達到長治久安,必須“行仁政”,讓農民有田種,有衣穿,有飯吃;給農民充足的生產時間,減輕賦稅,省減刑罰。孟子還認識到人民的力量不可輕視,提出“民貴君輕”的觀點。(請看課本上豎排原話)他告訴統治者不能小看老百姓的力量,只有爭取人民擁護,才能保住統治地位。他說:“桀紂之失效天下也,失其民也”。夏桀、商紂之所以敗亡,就是因為他們太殘暴,失去民心。
孟子的上述主張雖然是要維護地主階級統治的長治久安,但是,起了勸誡統治者不要過分欺壓人民的作用,還是有進步意義的。
孟子之后,荀況成為戰國時儒家的另一代表人物。他與孔孟不同,注意吸收總結各派學說的成就,從中汲取積極因素,形成自己的學說,成為杰出的唯物主義思想家。荀子提出了著名的“制天命而用之”即人定勝天的思想,這在2000多年前人們認識自然的能力還很有限的時代,無疑是大膽而可貴的。他并不是妄言,而是說自然現象有規律可循,人們掌握了自然規律,就可以“天地官(管)而萬物役”,荀子的名言,現在已經成為現實。
荀子有個學生,叫韓非,不過他沒有師承儒學,而是繼承和發展了春秋戰國時期法家的思想,形成一套完整的法家政治學說體系。
3.韓非子和法家(板書)
韓非子生活在戰國晚期,出身韓國貴族。看到韓國日漸衰敗,他很著急,屢次上書韓王,提出種種使國家富強的方略計策,但未被采納。韓非主張根據社會的發展和現實的需要,進行政治改革,制訂國家政策。認為國家應實行“法治”,以法令為準繩,不論官吏百姓,人人都當知法守法、受法度制約。韓非還主張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君主將大權獨攬。
韓非口吃,不善言談而善于寫作,他的許多散文都成為傳世名篇。為說明抽象的道理,他寫了不少著名的寓言故事,如《守株待兔》、《自相矛盾》、《濫竽充數》等,已為后世熟知常用。
韓非的著述有10多萬字,后來傳到秦國,秦王嬴政看后贊嘆不已,說:“我得見此人,和他在一起,死也安心了”,并逼著韓王派韓非入秦。可是韓非來到秦國后,沒有受到重用,反而遭到同學李斯及他人的陷害,被迫自殺于獄中。韓非雖死,但他的政治主張卻被秦王嬴政采用。
上面,我們介紹了戰國“百家”中主要幾家的代表人物。同學們已經知道,戰國時期封建制度初步確立,各國的封建統治者都力求圖強革新,以鞏固其統治,進而稱霸天下。請大家從這個時代特點出發,想想哪家的學說對當時的封建統治者最為有用?(引導同學回答問題,并加以歸納)當然是韓非子的學說。一方面他從歷史進步的觀點出發,贊賞改革,為新興地主階級的變法提供了理論依據。另方面,他提出的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和實行法治的主張,適應強國之君結束分裂割據局面、一統天下的政治需要。正因為如此,嬴政才贊賞并推行了韓非子的政治主張,并由此成就帝王之業。
“百家爭鳴”,我們主要介紹了政治學派。春秋戰國時,由于大小戰爭連年不斷,許多有志報國的人都研究戰爭,探討克敵制勝的戰略戰術,因而有所謂“兵家”,有人將他也放在“百家”之列。下面介紹兩部著名的兵書。
四、《孫子兵法》和《孫臏兵法》(板書)
《孫子兵法》不僅是我國,也是世界是最早的兵書,在世界軍事史上享有很高的聲譽,被稱為《兵經》,譯成英、日、俄、德、法等多國文字出版。這部書是春秋晚期著名軍事家孫武寫的,書中敘述的許多戰略戰術原則一直為歷代兵家所遵循。如“我專而敵分”、“以十攻一”、“以眾擊寡”,講的是集中優勢兵力殲滅敵人;“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指導同學看課本豎排原文,并作文字解釋)講的是充分了解和掌握敵我雙方的情況;還有,“攻其不備,出其不意”、“避實擊虛”等更為我們所熟知。同志在領導中國革命戰爭時,創造性地運用這些戰略戰術原則,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勝利。據說現在連日本的企業家也研究《孫子兵法》,以求在商業競爭中削弱對手,發展自己。
《孫臏兵法》是戰國中期孫武后代孫臏所著,就是那位創造著名的“圍魏救趙”戰法的孫臏。這部兵書繼承了孫武的軍事思想,有些方面還有所發展,可惜傳諸后世的只是其中的部分內容。
4.鞏固小結
這節課,我們認識了春秋戰國時期幾位著名的思想家、軍事家,了解了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的活躍局面。希望同學們能夠準確地記住老子、孔子、墨子、孟子、韓非子、孫武、孫臏這幾位重要人物生活的時代(春秋還是戰國),以及他們的主要建樹或主張、精辟名言。這些大思想家為中國乃至世界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他們還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關心天下興亡,對學問孜孜以求,值得我們學習。
5.作業
簡述孔子的主要建樹。
將春秋戰國時期主要學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張歸納列表。
(三)教學建議及教學設備
1.教學方法:本課采用以講為主的啟發式教學方法。中間穿插師生對話、學生默讀、齊誦,以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對課本中的圖、小字、引文、選擇重點處理,對非重點則略過不提。
2.教學設備:老子、孔子、孟子、孫武語錄卡片各一。
- 上一篇:昌盛的秦漢文化教案
- 下一篇:大變革時期的社會經濟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