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講讀課中進行作文教學的實踐與思考
時間:2022-06-05 05:07:00
導語:在講讀課中進行作文教學的實踐與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語文教學包括講讀教學和作文教學兩大內容。一般的語文教學方法是將講讀課與作文課完全分開來進行教學,認為兩者聯系并不十分密切,而且也很難將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進行教學,于是在講讀課上只進行范文教學,不搞作文教學,關于作文教學的內容或存在的問題則放到作文課上去教授、解決。其結果,無形中留給學生一個錯覺,似乎講讀課文與寫作文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系;有的學生甚至更錯誤地認為不上語文課照樣能寫好作文。根據這些情況,多年來,我在講讀課上努力探索與作文教學相結合的方法,大膽實踐,除結合講讀課進行改寫、縮寫、擴寫、補寫(想象片段)、寫作讀后感等多種作文的單項訓練和綜合訓練之外,還在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嘗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首先,提供材料,積累資料。
目前,無論統編初中和高中的語文教材,還是我們的省編初中語文教材,其入選范文,總體上說是古今中外文章的典范,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古今文章的水平。這就為在講讀教學中進行作文教學,運用范文向學生提供寫作材料,幫助學生積累寫作資料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條件。
學生在寫作文,特別是在寫議論文的時候,往往覺得沒有什么內容可寫。這除了缺乏生活之外,一個重要的原因是閱讀面太狹窄,知識貧乏,占有的寫作資料太少。根據這種情況,在講讀課中,我特別注意將范文中的內容教給學生作為寫作材料,作為學生寫作的“流”。譬如,我把的《別了,司徒雷登》、吳晗的《談骨氣》、魯迅的《〈吶喊〉自序》、陶鑄的《崇高的理想》,以及的《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繼承和發揚愛國主義傳統》等課文中關于愛國主義方面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英雄事跡、理論闡述及名言佳句等介紹給學生;對《廉頗藺相如列傳》、《荊軻刺秦王》中廉頗、藺相如、荊軻等歷史人物所表現出來的愛國主義精神,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進行頌揚或批判。這樣就為學生寫作以愛國主義和革命理想為內容的作文提供了材料。同時,我在講課時,非常注意啟發學生對范文中提供的寫作材料,從不同的角度和側面加以靈活運用。例如《崇高的理想》中提到的許多歷史人物,既可以從愛國主義、民族氣節等方面去運用,又可以從談理想、談抱負等方面加以借鑒運用。學生占有了那些資料,在后來的《心中時刻裝著祖國》、《祖國在我心中重千斤》、《為振興中華而拼搏》、《崇高的理想是力量的源泉》等作文中,都較好地活用了從范文中獲得的資料,并又加以創造性地發揮,從而極大地豐富了作文的內容,深化了文章的主題思想,也提高了寫作技巧。又如省編初中語文教材中的《說“勤”》(作者林家箴)列舉了大量事實:馬克思用了40年時間,閱讀了數量驚人的書籍和刊物,其中做過筆記的就有1500種以上,終于寫成了《資本論》;司馬遷從青年時代起匯集了大量的社會素材和歷史素材,才完成了被譽為“千古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課文中的大量材料,使學生們無論從感性上,還是從理性上,都深刻地懂得了“勤”能出成果,“勤”能出智慧和“勤”能補拙的事實和道理。這不但激發學生去勤奮學習,而且使他們掌握了大量的寫作有關“勤”與成就、智慧及補拙的事實材料。
我覺得,利用講讀課向學生有意識地提供作文材料,提高了學生牢固地掌握知識和靈活地運用知識的能力,開發了學生的智力,激發了學生學習語文和寫作文的興趣,讀寫結合,提高了語文教學的水平。
其次,學習寫作方法,提高寫作技巧。
在講讀教學中,許多教師經常是從鑒賞的角度向學生介紹一些優秀作品的寫作特色。教師講得頭頭是道,學生聽得如處云里霧中。在學生的眼里,他們總覺得課文中的那些寫作技巧是與自己的寫作實際無緣的、用不上的“陽春白雪”,因此,學生對教師們津津有味地講解范文的寫作特色不大感興趣。要改變這種狀況,就要求把講解范文的寫作特色同引導學習和運用范文的寫作技巧結合起來,讓學生從范文的寫作技巧中吸取寫作經驗,然后逐步地將它運用到自己的寫作實踐中去。例如《荷花淀》、《百合花》、《藥》、《苦練》等課文中人物動作的細節描寫是作品的一個重要特色。我在講解作品的那些寫作特色時,密切聯系學生描寫人物時往往只滿足于人物動作的籠統抽象的描寫而不能給人以具體且細微的形象這個實際,在啟發學生體會課文中關于細節描寫的內容時,非常明確地告訴學生,細節描寫成功的關鍵,一是用好動詞,二是抓好動詞的修飾語的運用。如魯光的《苦練》(浙江省編語文教材)中有這樣兩段關于人物的細節描寫:
袁偉民從筐子里抓起一只球,突然向她扔了過去。招娣敏捷地往后退了幾步,穩穩地將球墊了起來。不等她站穩,“砰”的一聲,又一個球從教練手里飛到她的左邊。她斜身飛一般地迎了過去,球墊起來了,人卻摔倒在地上,她就勢一個滾翻,又從地上站了起來。
她的加練任務是救十五個球。如果失誤一個,就算負一個球。她玩命似地向球飛撲過去,滾翻起來……漸漸地,她的雙眼發沉了,臉色蒼白了,但她仍然不顧一切奔跑著,飛撲著,滾翻著。當救起第九個球時,她倒在地上起不來了。
這里連續的動作細節描寫之所以出色,關鍵是運用了一連串恰當的動詞,以及用來修飾動詞的狀語。學生對動詞的運用比較重視,而往往忽視對修飾語即狀語的運用。指出這兩點后,就指導學生進行描寫人物動作細節的單項訓練,如寫《老師走進教室的時候》、《思考》、《栽樹》等作文,規定其中必須要有一兩個關于人物動作細節描寫的鏡頭。這不但使學生加深了對作品中細節描寫的藝術特色的理解,而且初步掌握了一些描寫人物細節的實際本領。這種教學,由于教學目的明確,教學過程是課文與作文的結合,教學效果自然好,教學效率也高。此外,還可以根據一些范文的寫作特色,指導學生學習和運用在敘述中進行插敘,采擷詩詞,運用典故、故事、傳說等表現手法,這對培養學生學習寫作復雜記敘文的興趣和提高學生寫作復雜記敘文的能力會起到很好的作用。
在講讀教學中,對作品中的局部寫作特色加以理解,并指導學生的寫作實踐是必要的,也是行之有效的。那么,能否利用一些優秀作品全方位指導學生進行寫作練習呢?我的回答也是肯定的。譬如歐陽修的《伶官傳序》,從藝術性上看,文章開門見山地提出論點,接著緊緊地聯系唐莊宗盛衰轉化過程的實際,進行揚抑結合的對比論證,在論證過程中又通過嚴密的推理,逐層深化論點,最后又使觀點升華:“故方其盛也,舉天下之豪杰,莫能與之爭;及其衰也,數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豈獨伶人也哉!”這篇文章,對指導學生寫作議論文,特別是寫作讀后感文章,有著非常直接的借鑒作用。作者在論證時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不僅理足氣壯,而且通篇結構甚為嚴謹。所以,《古文觀止》的編者吳楚材和吳調侯評點這篇文章說:“起手一提,包括全篇之意。次一段敘事,中后只是兩揚兩抑。低昂反復,感慨淋漓,直可與史遷相為頡頏。”清代文學家沈德潛則評論說:“抑揚頓挫,得《史記》神髓,《五代史》中第一篇文字。”《伶官傳序》不僅在論證的內容上抑揚頓挫,而且在文字的語勢上也是抑揚頓挫的。文章時而高昂,時而低沉,具有章節變化之美。明代文學家茅坤以“此等文章,千年絕調”來贊譽《伶官傳序》,這是深得其中真諦的。所以,我教學這篇文章時,常常從文章學的角度指出其文的奇妙和高超,啟發學生從文章的結構、立意、語言、論證方法等多方面地向《伶官傳序》學習。后來,學生在寫作時,既有模仿,又有創新,學生們普遍感到對寫作讀后感的指導和啟迪極大,受益匪淺,甚至覺得終生管用。對于優秀的中外名著,如果我們能從文章學的角度指導學生的作文,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教師教活了,學生也學活了,語文教學的質量也自然而然地提高了。
實踐證明,在講讀課中結合作品的寫作特色,指導學生寫作,不僅使學生對課文的寫作特色心領神會,而且能使學生很靈活地借鑒范文的寫作技巧,這對講讀教學與作文教學的水平的提高都有好處,何樂而不為呢?
再次,利用范文,講評作文。
通常的作文教學,老師們往往在學生們作文之后,一個學期中進行為數不多的講評,將學生們在作文中存在的問題集中起來講,但缺少講評的參照文章,學生常常有過眼煙云的感覺。我的作文講評,除了在作文課進行作文講評外,更多的則是把學生作文中的優缺點帶到講讀課上去講評。這有個好處,就是把范文當作一面鏡子,從中可以照出學生作文的瑕瑜,使學生們從對比中得到啟發,受到教益。這樣既提高了學生對課文的欣賞鑒別能力,又提高了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和寫作能力。
學生在作文中對人物進行肖像描寫,寫到眼睛時總愛用“炯炯有神”、“水汪汪”、或“暗淡無光”等詞語形容人的眼睛,這當然比不用這些詞語去描寫眼睛要好多了,但千人一眼,如同一個模子里鑄出來似的,這就把人們本來是千差萬別的眼睛寫得既熟又俗了。在學習《祝福》中的祥林嫂的肖像描寫時,我把作品中對祥林嫂眼睛的描寫作為教學的重點之一。魯迅筆下的祥林嫂,第二次來魯鎮時,她“順著眼,眼角上帶些淚痕,眼光也沒有先前那樣精神了”;祥林嫂在土地廟捐了門檻后,“神氣很舒暢,眼光也分外有神”;而她在生命行將結束的祝福前夕,則“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間或一輪,還可以表示她是一個活物”;而祥林嫂在這之前遇到“我”時,要問“一件事”,“她那沒有精采的眼睛忽然發光了”。魯迅曾說過,要描寫一個人,極省儉的方法是描寫眼睛。我在講讀教學中著重講祥林嫂的眼睛,其目的就是要告訴學生,只有深入細致地觀察生活,才能寫出人物的個性特征,千篇一律的概念化的詞兒將使人物形象失去個性特征。這樣結合范文講評作文,具有較強的啟發力量和說服力量。又如,根據學生寫作議論文時往往思路拓展不開的實際,我在講解《說“勤”》時,特別詳細地分析文章主體部分論“勤”,指出作者在論說這部分內容時,從“勤是美德”、“勤出成果”、“勤出智慧”(應改為“勤能補拙”為好)進行論說,在論說中,作者多用例證法和引證法,以此說明作者思路開闊,啟發學生拓展思路。學生們認為這樣的講評學有榜樣,生動、具體、實際,確能解決問題,教學效果明顯。
此外,在講讀教學中,我還把學生作文中存在的篇章結構、語法、邏輯、修辭等方面的問題同范文作比較,這樣就使學生看到了自己的作文之不足,使他們能夠取人之長而補己之短。學生們普遍認為,在講讀教學中結合課文講評作文,自己學有榜樣,改有目標,能不斷提高學習課文和練習作文的積極性。
由講讀教學和作文教學兩大塊內容組成了語文教學,一般的老師對講讀教學感到比較順當,或者說比較得心應手,而對作文教學常常難以下手,離開學生的寫作實際談課文的寫作特色可以說是輕車熟路,隨心所欲,而要將二者有機地結合起來就感到困難重重。據我的觀察和研究,造成這種局面的主要原因是教師本身缺乏寫作的實際經驗。我總認為,語文教師在教好課文的同時,還必須能寫一手文章,更高一點要求說,應該能寫一手好文章,這是提高語文教學技藝的重要一環。作為一名語文教師,不僅要會寫教學論文,積極探索教學規律,研究科學、高效、有序的教學方法,同時還應當寫一些隨筆、雜感,也可以寫點詩歌、小說或文學評論等,尤其是要經常地與學生一起,寫“下水”作文。因為,教師只有寫好文章,才能真正獲得寫作的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才能真正懂得文章學,才能真正理解課文的寫作特色,也才能去準確地指導學生作文。如果教師自己不寫作,不體會作品的技巧,不體會寫作的甘苦,不僅分析作品的藝術特色是空洞的,甚至連指導學生寫作也可能是空洞的說教。
提高作文教學水平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而在講讀教學中進行作文教學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講讀教學重在“讀”,作文教學重在“寫”,在講讀教學中進行作文教學的實踐,就是努力將“讀”和“寫”有機地結合起來。要想使寫作知識起作用,就得在多寫多練中使知識“轉化”為能力;要想使典范作品起作用,也得在多寫多練中完成由借鑒“轉化”為創新的工作。昔人所謂“文入妙來無過熟”、“讀十篇不如作一篇”、“多作自好”等,都是經驗之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