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在語文教學中地位分析論文

時間:2022-12-08 04:17:00

導語:講在語文教學中地位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講在語文教學中地位分析論文

[內容]作為教師,站在講臺,面對學生授課是天經地義的事。但是,教師站上講臺“講課”究竟應該“講什么”、“怎么講”,對這一問題的研討其實為時已是很久了。八十年代,語文界一直倡導“少而精”,反對“注入式”。“少而精”是講透重點難點;而“注入式”絕非是人們所說的“灌”,絕不是不分輕重的輸入。

馬克思主義的哲學觀明確地指出,具體問題要具體分析,具體情況要具體對待,這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活的靈魂,是馬克思主義理論本質所在。在語文教學中的具體問題就是教學內容,就是教材;具體情況就是教學對象——我們的學生。我們只有在語文教學中認真鉆研教材,準確掌握教材的重點難點。只有在教學中清楚學生的實際情況,備好課,講好課才能體現我們在教學中實踐了馬克思主義哲學觀。也就是說,語文教學中的根本問題不在于“講”還是“不講”,“講多”還是“講少”,而是在于“講什么”和“怎么樣講”。葉圣陶先生說,“嘗謂教師教授各種學科,其最終目的在達到不復需教”,這句話的意思即是老師的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要達到不教,讓學生掌握方法能自學,能自解,能自通。要強調的是老師的教學,老師的“講”是前提,“講”就是要講透該講的重點難點,“講”就要針對學生的需要;講課的針對性強了,才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而產生應有的效果。

葉圣陶先生又說:教師的“任務在指導學生的精讀,見不到處給他們點明,容易忽略處給他們指出,需要參證比較處給他們提示。當然,遇到實在搞不明白處,還是給他們講解”。葉老的這段話清楚地表明教學中的“講”的任務就是給學生點明”、“指出”、“提示”,許多不明白處還須“講解”。對于教學中如何“講”的問題,葉老不僅提出了原則和方法,而且肯定了“講”在語文教學中的地位。我們的教育對象是學生,他們的任務是學習,要向書本求教,更重要的是要向教師求教。在校長的學習過程中,他們在語文基礎知識方面會有許多疑難問題急需解決,他們在聽、說、讀、寫方面的能力亟待提高。所謂“傳道、授業、解惑”,毫無疑問是教師在教學中“講”的重要職責。如果不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備課、講課,只是片面地“少講”,或者主觀地“多講”都不會達到“最終是不講”的目的,學生學而無所得,老師的“講”還有什么意義呢?

筆者現在的教學對象是中專生,他們的語文基礎不是很好,語文能力不是很強。應該如何通過“講”使學生能學有所得,能做到“最終不講”而使他們的讀寫能力有所提高呢?謹以劉白羽的《巴黎公社的呼嘯》一文為例,試言明之。

《巴黎公社的呼嘯》是一篇抒情散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是認識和掌握作者如何通過聯想和想象安排材料、抒發感情的。首先,教師明確點出,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然后讓學生閱讀課文,與此同時,根據本文的重點和難點提出了思考題。文章抒發了什么感情?通過什么方法來抒發感情的?學生閱讀后,回答了第一問,知道作者在文中抒發了歌頌巴黎公社的偉大國際意義及深遠意義之情。但是,對第二問卻回答不出,因為課文的注釋、練習中均無提示。于是,教師指點學生朗讀文章開頭一段文字:“當我沿著塞納河行走時,當我從香舍麗榭大街遙望凱旋門時,當我穿過蒙瑪爾特高地時,當我看著郁金香和玫瑰時,我的心靈深處都凝聚著一種似乎遙遠而又貼近,似乎朦朧而又清晰的聲音,這里是巴黎、巴黎!這是何等輝煌的名字啊!它不但是美麗的而且是莊嚴的,它,不但是豪華的而且肅穆的。巴黎和我在精神上的聯系實在太多了,但最緊密的聯系是,是一百一十年前,從巴黎狂飆一舉,燃燒起把整個地球都照耀得鮮明通紅的火光,那是無產階級第一次以巨大的雄姿,英勇搏斗,流血犧牲而凝結的火光,這就是我在巴黎常常想著的,我覺得從那時起巴黎公社的火焰一直沒有熄滅過,它不在巴黎市街上,它在人們心底。”之后,教師提問:這段文字寫了什么?學生回答:寫作者走在巴黎的一些地方所見到的,并贊美了巴黎公社革命。又問:走在巴黎的重要地方與贊美巴黎公社革命有何聯系呢?學生不能作答。教師邊啟發邊點講說,文章開頭用了一組排比句:“當……”時,“當……時”,“當……”時,“當……”時,這組排比句記敘了作者處于何時何地,看見了什么,而在這種情景下“我的心靈深處都凝聚著一種……聲音……這里是巴黎。“(前文已引)這是觸景生情,它使作者產生了“聯想”。“根據事物的內在聯系,由一事物想到了另一個事物的思維活動”就叫做“聯想”。而作者正是通過看到的事物——在巴黎有代表性的地方的所見,去聯想到另一事物——“巴黎”這發生了無產階級第一次偉大革命的輝煌名字及巴黎公社革命。進而有了感想,這感想“巴黎公社的火焰一直沒有熄滅過,它在人們心底”。就是作者的贊頌之情。強調了“聯想”在這里對抒情起到的關鍵作用。學生經過這樣的指點,明白了這就是“聯想”。于是對文章中作者所運用的幾個聯想部分,便比較容易地找出來,而且還能說出它們與表達作者思想感情的聯系。接著,教師又指出本文還運用了“想象”的方法。什么是“想象”?它與“聯系”有什么區別呢?學生答不清楚。教師就先從理論上解釋:“想象”是作者“憑想象力,把已經過去的、尚未出現的,或者實際上不一定存在事物,寫得活靈活現。經這樣講解,學生頓時明白,很快地找到了文中“想象”的文段;“有一天,我經過巴士底獄廣場,我踏著黑色的鋪路石塊行走,我陷入深沉的思索——想當年,巴黎公社的英雄,滿懷豪情在這里舉行游行示威,在熊熊火炬照耀下,巴黎公社革命武裝部隊從廣場圓柱前通過,人山人海,戰鼓雷鳴,歌聲嘹亮,圓柱頂上一面紅旗迎風飛舞。……”學生還分析,說明作者走在巴士底獄廣場就聯想到當年公社在這里的革命起義,又“想象”出“在熊熊火炬的照耀下,革命武裝部隊從廣場圓柱前通過,人山人海……”的轟轟烈烈的起義場面,以及文章后幾個段落中反復出現的“聯想”和“想象”。在此基礎上,教師明確地指出:作者正是通過一個“想”字,貫穿全文,“聯想”。“想象”,又在“想象”的基礎上產生“聯想”,如此反復地聯想、想象,作者將自己在巴黎時的所見、所聞同我國革命前后的深刻變化巧妙地聯綴在一起,抒發了濃烈的革命激情,抒發了對巴黎公社偉大革命的歌頌之情。這樣的提示、點講、講解突出了這一課的重點,使學生懂得了“聯想”和“想象”在記敘文中,特別是在抒情散文中的重要作用,我認為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由此看來,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對每一篇文章的重點給予提示,對學生不能理解的給他們講解是很必要的。既然“講”在課堂教學中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教師就應當把如何“講”,怎樣“講好,講深,講透”作為教學中的重要任務。為此,要在實踐中不斷地探索,要努力提高自己“講課”的藝術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