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鄧小平理論對國際社會主義運動的貢獻
時間:2022-10-11 02:25:00
導語:論鄧小平理論對國際社會主義運動的貢獻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十月革命和中國革命是20世紀國際社會主義運動史上最為輝煌的兩大事件。前者開辟了人類歷史的新紀元,后者深深影響了20世紀后半期的世界潮流。特別是在國際社會主義運動受到蘇東劇變影響,處于低潮的最困難時期,中國在鄧小平理論這一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指導下,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社會主義在中國生機勃勃,充滿希望。鄧小平理論及其在中國的實踐對國際社會主義運動的發展作出了歷史性貢獻。
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新發展
列寧講過,沒有革命的理論也就不可能有革命的運動。社會主義運動的不斷發展,首要依靠的是社會主義理論的創新。以鄧小平為代表的當代中國共產黨人,在總結中國和前蘇聯、東歐各國社會主義正反兩方面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在時展的新條件下,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際相結合,形成了鄧小平理論,從而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一根本問題。鄧小平理論是一個完整的科學體系,是社會主義理論的新發展。
——只有堅持社會主義,才能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在我國決定糾正“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左”的錯誤方針,將工作重心轉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推進四個現代化建設時,針對國內出現的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潮,鄧小平明確指出:“在中國實現四個現代化,必須在思想政治上堅持四項基本原則。這是實現四個現代化的根本前提。”鄧小平還強調,“四項基本原則”是一個整體,“如果動搖了這四項基本原則中的任何一項,那就動搖了整個社會主義事業,整個現代化建設事業。”四項基本原則是我們黨長期以來所一貫堅持的,也就是不丟“老祖宗”。同時鄧小平又賦予它新的涵義和時代內容:堅持社會主義,就要大力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把兩個文明建設都搞好;堅持無產階級專政,就要完善社會主義民主和健全社會主義法制;堅持共產黨的領導,就要恢復遭到破壞的黨的優良作風,健全民主集中制,增強全黨的團結,密切黨和群眾的聯系;堅持馬列主義、思想,就要完整準確地掌握馬列主義、思想科學體系,堅持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沒有這些新的理論補充和發展,就難于在新的條件下堅持這四項基本原則,社會主義國家也就失去了立國之本。
——只有實行改革開放,才能使社會主義始終保持生機和活力,充分顯示社會主義的優越性。社會主義的勃勃生機和優越性突出表現在它能不斷促進生產力的發展上。鄧小平從總結歷史教訓和觀察當今世界發展的趨勢中,看到改革開放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尖銳地提出:“如果現在再不實行改革,我們的現代化事業和社會主義事業就會被葬送。”鄧小平從理論上深刻闡明,必須從根本上改革束縛生產力發展的經濟體制,解放和發展生產力,而且,中國經濟要發展,擺脫落后狀況,還必須實行對外開放,要實行全方位的對外開放,并強調對外開放是一項基本國策。鄧小平把改革與開放作為不可分割的、相互促進的統一體,并深刻指明,“改革開放要貫穿中國整個發展過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發展過程,也就是改革開放不斷擴大和深化的過程。改革開放理論是鄧小平理論的主體框架和創新的支點。
——只有真正弄清社會主義本質,才能明確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發展生產力,努力把發展經濟放在各項工作的中心。鄧小平明確提出“社會主義本質”的命題,并將其內容概括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這在社會主義史上是第一次。在提出社會主義本質論后,鄧小平又非常明確地指出:“建立生產資料公有制本身,并不是社會主義的根本目的,社會主義的根本目的是在新的生產關系下發展生產力。”
在發展生產力上,以往社會主義國家的最大失誤是脫離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初始階段,人為拔高生產關系,在所有制上追求“一大二公三純”,急于宣布建成社會主義,匆忙實行向共產主義過渡,結果欲速則不達,嚴重破壞了生產力的發展。鄧小平提出中國的社會主義還處在初級階段,這就為我國建立與生產力水平相適應的基本經濟制度指明了方向。鄧小平關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對經濟不發達的國家建設社會主義的歷史階段的定位,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不僅要建立能促進生產力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還必須建立適應現代生產力發展的運行機制。把人們從計劃經濟等同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等同于資本主義的傳統認識的束縛中解脫出來,創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這是鄧小平對社會主義理論的劃時代的重大貢獻。若沒有這一理論創新,社會主義理論仍有相當的局限性,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的活力仍很有限。
社會主義本質理論、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是指導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的新理論。
——只有為人民群眾謀利益,不斷改善人民生活,才能真正體現社會主義以人為本的價值目標。社會主義最終目的就是為了要改善廣大人民的生活。然而,以往社會主義國家由于在經濟上得不到持續快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也不可能有持續不斷的改善,這種情況長期存在下去,就難以說明社會主義優越于資本主義。1987年,鄧小平明確指出:“就我們國家來講,首先是要擺脫貧窮。要擺脫貧窮,就要找出一條比較快的發展道路。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發展太慢也不是社會主義。否則社會主義有什么優越性呢?”正是因為我們搞了改革開放,促進了經濟發展,人民生活得到了改善,才使我們能夠經受住各種嚴峻的考驗,保持國家和社會的安定團結。這是一條重要的歷史經驗。
推進社會主義事業的新創造
科學的理論是指導實踐的指南,但有了科學理論的指導并不等于實踐必然成功,關鍵在于在實踐中要有一整套正確的方針、戰略、策略。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得以跨越各種艱難險阻,是由于鄧小平在領導中國實踐時,有不同于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新創造。
——在中國社會主義發展的關鍵時刻,克服“左”傾錯誤,撥亂反正,恢復和確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國際社會主義運動的實踐證明,右可以葬送社會主義,“左”也可以葬送社會主義。克服右或“左”的錯誤,關鍵是要端正思想路線。中國實行改革開放,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必須沖破“以階級斗爭為綱”的理論和實踐的束縛。鄧小平敏銳地覺察到這一點,他把端正思想路線問題提到政治高度,指出,“一個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一切從本本出發,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進,它的生機就停止了,就要亡黨亡國。”而“只有思想解放了,我們才能正確地以馬列主義、思想為指導,解決過去遺留的問題,解決新出現的一系列問題,正確地改革同生產力迅速發展不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確定實現四個現代化的具體道路、方針、方法和措施。”20多年來實踐的每一次新探索和獲得的新成果,都是貫徹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的結果。這是我國改革開放獲得成功的思想保證和奧秘所在。
——緊緊抓住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動搖,不放松,強調發展是硬道理。回顧以往,一般地說,我國和其他社會主義國家并沒有忽視抓生產,發展經濟,主要缺點是并沒有始終把它看作中心,抓緊不放松,而是經常受到沖擊和干擾。鄧小平關于社會主義本質理論的核心是要求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黨的“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路線的核心是發展經濟。鄧小平指出,我們搞改革開放要有兩手:一手搞改革開放;一手“搞四個堅持”,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兩手中最核心的是發展生產。(《鄧小平思想年譜》第457頁)改革開放20多年來,正因為緊緊抓住這個中心,一切工作圍繞這個中心,全黨全國人民的認識和行動統一于這個中心,才促進了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地發展,為解決社會發展的各種問題提供了強大的經濟保證。
——鼓勵敢試、敢闖,用“三個有利于”標準判斷改革開放。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改革開放的每一項新措施、新部署出臺,人們由于受某些傳統觀念和思想的束縛,總要出現姓“資”姓“社”的疑慮和爭論。對此,鄧小平有針對性地提出,“改革開放邁不開步子,不敢闖,說來說去就是怕資本主義的東西多了,走了資本主義道路。要害是姓‘資’還是姓‘社’的問題。判斷的標準,應該主要看是否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于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三個有利于”標準的確立,大大解放了人們的思想和手腳,鼓勵大膽試,大膽闖,從“三個有利于”中找動力,找活力,開拓改革開放的新局面。“三個有利于”的標準,也就是實踐標準、生產力標準、為人民謀利益的標準,從一定意義上說,也是爭取時間更快發展社會主義的標準。
——改革開放從人們關心的切身利益做起,摸著石頭過河,循序前進,一切經過試驗,取得經驗,逐步推廣。先進的科學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付諸行動,究竟從何著手,怎樣才能把可能遇到的困難和風險減到最低點,這是一項高超的謀略和領導藝術,處理不當,事與愿違。鄧小平概括我國的做法是:我們的改革是先從經濟上,從改善人民生活上做起,不是從政治上做起。(同上,第457頁)這話是鄧小平在1991年10月向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主要領導人說的,表明我們同前蘇聯和東歐各國的做法不同,結果也不同。我們取得的成果,受到國際上廣泛的贊譽,這被認為是一個成功的經驗。
——正確處理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關系,利用資本主義有用的東西發展社會主義。鄧小平指出,“我們搞社會主義才幾十年,還處在初級階段。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制度,還需要一個很長的歷史階段,需要我們幾代人、十幾代人,甚至幾十代人堅持不懈地努力奮斗,決不能掉以輕心。”這就告訴我們,社會主義最終代替資本主義將需要很長的歷史階段。在這期間,資本主義還會有發展,還會創造出有用的東西。因此,如何正確認識和處理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關系,能否防止各種錯誤思想的干擾,將對社會主義產生重要影響。鄧小平指出,“吸收資本主義社會的一些有益的東西,是作為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生產力的一個補充。”他還說:國際上資本主義有用的東西,可以拿來為我們所用。利用資本主義有用的東西,是為了最終超越資本主義,代替資本主義。這是鄧小平獨具的世界眼光和戰略目標。
——在積極推進經濟體制改革的同時,相應穩步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根據歷史唯物主義原理,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為經濟基礎服務。但上層建筑有相對獨立性,也會起反作用。牢牢把握政治體制改革的原則和方向,關系到社會主義國家的命運和前途。鄧小平反復強調,我們的政治體制改革決不照抄照搬西方的議會民主和多黨制。他同時提出了判斷政治體制改革目標的價值標準,“我們評價一個國家的政治體制、政治結構和政策是否正確,關鍵看三條:第一是看國家的政局是否穩定;第二是看能否增進人民的團結,改善人民的生活;第三是看生產力能否得到持續發展。”中國的政治體制改革正是根據這“三條”要求來進行的,既穩妥,又有實效。
國際社會主義運動振興的新希望
鄧小平說過,“我們的改革不僅在中國,而且在國際范圍內也是一種試驗,我們相信會成功。如果成功了,可以對世界上的社會主義事業和不發達國家的發展提供某些經驗。”以鄧小平為代表的當代中國共產黨人在理論與實踐上的創新,使社會主義煥發出新的生機,為馬克思主義贏得了新的聲譽。在世界上擁有超過12億人口的最大發展中國家實行社會主義的巨大成就,對國際社會主義運動從低潮中振興,必將產生積極的影響。
——提供了把馬克思主義同本國實踐和時代特征相結合,建設具有本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驗。
馬克思恩格斯早在《共產黨宣言》中就明確指出,對《宣言》中的基本原理的運用,隨時隨地都要以當時的歷史條件為轉移。這是馬克思主義者的學風。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和新經濟政策的實施,都是列寧將馬克思主義與本國實踐和時代特征相結合的結果。中國革命的成功,也是實行這一結合的光輝范例。可是自從本世紀30年代以來,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教條主義盛行,把蘇聯經驗神圣化,蘇聯社會主義模式被當作堅持社會主義的唯一選擇,扼殺了各國的創新精神。這是導致后來社會主義國家發展出現停滯、遭受挫折的一個重要原因。鄧小平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堅持和發揚了馬克思主義的優良學風,他在黨的十二大的開幕詞中明確提出,“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就是我們總結長期歷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中國的成功,堅定了社會主義者探索走有本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心和決心。現在,建立“本國式的社會主義”,已越來越多地被當作一個普遍的命題和目標。這是振興社會主義的基本前提。
——以取得的巨大經濟成就,顯示了社會主義的先進性和優越性,堅定了人們的社會主義信念。鄧小平強調指出,我們考慮的“第一條就是要堅持社會主義,而堅持社會主義,首先要擺脫貧窮落后狀態,大大發展生產力,體現社會主義優于資本主義的特點。”我國自1978年以來的20多年,經濟年均增長率為9.8%。這樣長期的高速增長,無論是資本主義國家,還是其他社會主義國家都未曾有過。在同期,不但比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年均增長2.5%高出許多,也明顯高于世界經濟年均增長3.3%,與發展中國家平均增長5%相比,也高出不少。中國改革的成功表明社會主義有強大的生命力,這使人們對社會主義必然代替資本主義及社會主義的光輝前途充滿信心。
——中國成功的發展經驗,為第三世界國家提供了一種可供借鑒的發展思路。根據馬克思恩格斯和列寧的設想,不發達國家在一定條件下,可以避免資本主義發展階段,直接向社會主義過渡。但在現實世界,實現這種跨越發展的國家是少數。80年代后期,鄧小平特別強調,在國際形勢趨向緩和,世界大戰可以避免的情況下,第三世界國家要利用這一和平的國際環境來發展自己。“要根據本國的條件制定發展戰略和政策,搞好民族團結,通過全體人民的共同努力,使經濟得到發展。”中國在這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與發展經驗,可供第三世界國家借鑒。
在本世紀最后一年,同志提出了“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這是鄧小平理論的重要發展。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指導下,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將得到更快的發展。當我們回顧鄧小平理論的誕生和與中國實踐相結合的過程,以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取得的偉大成就時,我們有充分的理由和事實根據宣告,數年前盛行的所謂“20世紀興起的社會主義,將在20世紀內滅亡”的預言徹底破產。瞻望21世紀,國際社會主義運動定將會有一個比現在更好的發展趨勢。
- 上一篇:論鄧小平對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的歷史貢獻
- 下一篇:鄧小平理論的新聞宣傳思想論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