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景范文10篇

時間:2024-04-18 05:24:21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仲景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仲景治療消渴病學術思想論文

【關鍵詞】消渴病/中醫藥療法;張仲景;學術思想;病因病機;治法方藥

中醫學之消渴包括糖尿病、尿崩癥、精神性煩渴等疾病.其中主要指糖尿病。為將糖尿病與其他疑似癥區別開來,當代中醫將糖尿病定名為消渴病。筆者試對仲景辨治糖尿病學術思想作一探析,以期對糖尿病研治有所裨益。

1證候與病因病機

《傷寒論》對糖尿病癥狀有貼切描述,如“消渴”“大煩渴不解”“舌上燥而煩”“欲飲水數升”“小便數”“消谷引飲”等。《金匱要略》提出“消渴”病證名稱,以臟腑論治,載有含理法方藥在內的17條條文、6首方劑。《傷寒論》白虎加人參湯證“渴欲飲水,口干舌燥”的病機為肺胃熱盛,津氣兩傷,治用白虎湯加人參以益氣生津,清熱止渴。后世認為此條秉承《內經》“心移熱于肺,傳為鬲消”之學術思想,歸為三消之“上消。《金匱要略》之“寸口脈浮而遲,浮即為虛,遲即為勞,虛則衛氣不足,勞則營氣竭”;“趺陽脈浮而數,浮即為氣,數即消谷而大便堅,氣盛則溲數,溲數即堅,堅數相搏,即為消渴。”是從營衛虛竭和胃氣熱盛的角度闡述消渴發病機制。認為消渴病由積熱而成,營衛兩虛是其發病主因,營氣不足,燥熱內生,形成消渴,后世稱為“中消”。《金匱要略》“男子消渴,……腎氣丸主之。”是論述腎氣虛弱,陽氣衰微,上不能蒸騰津液于肺而敷布于全身,下不能氣化達于膀胱致開闔失司,后世稱為“下消。《傷寒論》“趺陽脈浮而澀……其脾為約,麻子仁丸主之。”清代名醫程郊倩釋為:“脾約者,脾陰外滲,無液以滋,脾家先自干槁。”近年,趙杰[1]據此論述了脾陰虛致糖尿病機制。2治法方藥

仲景方藥治療糖尿病療效確切,為中外醫家所重視。腎氣丸主治下消,是專治消渴名方。病因為腎氣虧虛,氣化失職,不能蒸騰津液上濡而口渴;腎虛失于氣化,制約膀胱失職,故“以飲一斗,小便亦一斗”。“小便反多”是下消辨證的關鍵,用腎氣丸治療,主要是補腎之虛,溫養其陽,使腎氣得充,氣化功能正常,則下消病自可得到緩解。調胃承氣湯則為治療中消的主方,中消病因為胃熱內盛,熱能消食化谷,故多食善饑;腸胃熱結,故大便堅硬。此外,當有口干舌燥,渴欲飲水,脈滑數,苔黃燥等證。治宜清胃瀉火。方中大黃清胃瀉火,芒硝軟堅通便,甘草調胃和中,全方擅解中消多食善饑癥狀。白虎加人參湯是《傷寒雜病論》諸方中常用于治療消渴的方劑,指出消渴者,必渴欲飲水,若飲水后仍然口干舌燥,乃肺胃熱盛,津氣兩傷之候。用白虎加人參湯治療,收清熱與益氣生津并舉、攻補兼施之效。因其病因病機是肺胃熱盛,又可作為中上焦同治之方。日本醫家通過動物實驗研究證實,白虎加人參湯及腎氣丸均有降血糖作用,以白虎加人參湯為優,并發現知母、人參、石膏在降血糖方面的協同作用[2]。

尤值得重視者,現代醫家新見為利濕與化瘀亦是治療糖尿病的重要途徑。并創造性地應用仲景白虎加參湯合二妙散[3]、五苓散[4]、桃核承氣湯[5]、抵當湯、抵當丸等方劑加減應用,常收理想效果。仲景治療消渴病的學術思想已成為當代中醫藥治療疑難病領域的重要特色。

查看全文

仲景配伍烏頭減毒方法論文

【摘要】通過對仲景創立的含有烏頭方劑的配伍分析,探討仲景通過合理配伍以減低烏頭毒性的方法。

【關鍵詞】烏頭;金匱要略;配伍;減毒

烏頭為毛茛科植物烏頭AconitumcarmichaeliDebx.的干燥母根。烏頭的臨床應用廣泛,尤以祛風濕止痛見長,在眾多疑難病證的治療中具有很高的藥用價值,但又因其有大毒,加之品種混雜、炮制缺乏規范、配伍不合理等原因,故歷史上不乏烏頭中毒的記載,直到今天還見到此類的臨床報道。本文從方藥配伍的角度,分析了仲景通過合理配伍以減輕烏頭毒性的方法。

一、與蜂蜜配伍

烏頭大辛大熱,有劇毒,早在《神農本草經》中針對這類有毒藥物就提出配伍減毒的原則:“藥有陰陽配合……若有毒宜制”。在《金匱要略》中仲景凡使用到烏頭時均與蜜搭配使用,即以蜜制烏頭。蜜在《神農本草經》中稱石蜜,性同今之蜂蜜,言:“石蜜,味甘、平。……止痛解毒,除眾病,和百藥”。《本草備要》云:“(蜜)甘緩可以去急……和百藥,與甘草同功”。《神農本草經百種錄》云:“蜜者,采百花之精華而成者也…花之精英,釀而為蜜,和眾性則不偏,要去糟粕而不滯……蜜本百花之蕊,乃生氣之所聚,生氣旺,則死氣不能犯,此解毒之義也”。可見,蜂蜜的確具有良好的解毒作用。在烏頭湯、大烏頭煎和烏頭桂枝湯三個湯劑的使用中,仲景均采取烏頭與蜜同煎,且三方烏頭用量大致相同,蜜的用量也趨于一致,均為二升。現代藥理研究證實,蜜中含有某些氨基酸,能和烏頭的主要毒性成分烏頭堿結合成鹽,使其易溶于水,既可以提高療效,又能減低毒性。同時,仲景還強調烏頭與蜜同煎的時間要長,且都經過蜜煎、水煎兩道不同的工序。如烏頭湯先蜜煎,后水蜜同煎,大烏頭煎先水煎后蜜煎,烏頭桂枝湯先蜜煎后與桂枝湯“解之”。這樣的煎煮方法似乎顯得過于繁瑣,但現代研究表明,水煎和蜜煎對于烏頭的毒性有其不同的效果,實驗表明蜜確能以多種形式解烏頭的毒性,并且以加水同煎解毒效果最佳。

二、與甘草配伍

查看全文

藥物治療護理學論文

1重視病情觀察

仲景通過對患者四診資料的收集,及時掌握病機轉化。如仲景重視陽氣旺衰,細致觀察陽亡及陽氣回復征象。《傷寒論》第296條指出少陰病由吐利、四逆,發展至躁煩,為陽氣亡散之象;317條指出少陰病脈微欲絕,身反不惡寒,其人面色赤是陰盛格陽,治療則在通脈四逆湯中加蔥白以交通陰陽。288條指出少陰病,下利已止,手足轉溫,則代表里和陽氣來復,為向愈之兆。《傷寒論•厥陰病》篇中,仲景通過觀察厥熱勝復時厥熱時間的長短,來判斷邪正消長、陰陽進退。為判斷是否屬于胃氣衰敗的除中證,“食以索餅”加以試探。仲景重視病情的觀察,以掌握疾病的發展演變及預后,從而指導用藥及搶救措施。現代護理學依然重視護士的病房巡視,及時發現病情變化并通知醫師,其精神與仲景護理思想是一脈相承的。

2重視藥物煎前的處理

仲景在臨床用藥時,重視對藥物進行必要的處理,即“藥前護理”。如桂枝茯苓丸方中牡丹“去心”,桃仁“去皮尖”;因麻黃節有止汗作用,不利于發散,用麻黃而多“去節”,且煎麻黃時上浮之沫易使人心煩,要“先煮去上沫”。對非用藥部分凈制,并去除影響藥效的部分或成分。仲景對藥物還經常使用液體進行洗滌浸漬。除用水洗滌浸漬為主之外,尚有用酒浸、醋漬之法。洗漬法可洗去藥物的毒性副作用,如蜀漆洗去其腥味以防引起惡心嘔吐。洗漬法還可改變藥性及增強藥效,如《金匱要略》抵當湯中大黃酒浸后可增強其活血之力。烏梅丸“以苦酒漬烏梅一宿”,增加烏梅的酸性而增強效用。附子、皂莢、巴豆用炮制以減毒。為了使藥物的有效成分易于煎出,仲景又用釡咀、剉、切、擘、搗、杵、研等將藥物破碎。這些均是根據所用藥物的特點及所治疾病的需求而進行的用藥前的護理內容。

3重視煎藥用水及煎煮法

仲景對煎藥用水的選擇非常講究,書中煎藥除用普通水外,還選用甘瀾水、潦水、清漿水、米醋以及清酒等。《傷寒論》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治療臍下悸,欲作奔豚者,即以甘瀾水煮藥,意在取其潔凈及輕清上浮之意。治療脈結代、心悸動的炙甘草湯,以及《金匱要略》中鱉甲煎丸、防己地黃湯、栝蔞薤白白酒湯、下瘀血湯等皆用了清酒,能助藥物溫經散寒,活血通脈,同時,酒又有利于藥物成分的煎出。苦酒有斂瘡消腫之功效,用于苦酒湯中,加強半夏劫涎斂瘡之功。仲景還使用了人尿、豬膽汁、澤漆汁、馬通汁、蜜以及漿水等增強藥物的療效。仲景對煎藥時間長短、先煎后下等均有要求。煎藥時間的長短,與藥物的性質、主治病證的性質、服用方法及用量等密切相關。含有有毒藥物的半夏湯、蜀漆湯、烏頭湯等久煎是為了破壞有毒物質,減輕其毒副作用;含有補益藥的炙甘草湯、桂枝加芍藥生姜人參新加湯、如理中湯、麥門冬湯等久煎,則是為了有效物質的充分溶出。解表方、清熱類方或質輕疏松易于溶出揮發的藥物,則宜輕煎,以免有效成分丟失,如桂枝湯、小建中湯及麻黃湯、葛根湯等,以當以煮沸為度。又如白虎湯煎藥時間以米熟湯成為度。仲景因為藥物性質的差異以及方藥配伍、病情、性味的不同而有先煎、后下、包煎、去滓再煎,以及烊化、泡服、沖服等特殊的煎法。即使同一藥物的先煎與后下,其效用亦有別,大黃在大陷胸湯中先煮則熟而行緩以治上,在大承氣湯中后下則生而行急以治下。麻黃先煎去上沫,則能避免過汗亡陽及心煩、嘔吐。大黃黃連瀉心湯漬之以麻沸湯,取其輕清寒涼之氣,以清泄中焦無形邪熱而消痞。大、小柴胡湯,三瀉心湯、旋覆代赭湯、柴胡桂枝干姜湯7方均去滓再煎,可使藥性趨于協調和合,以助發揮調和臟腑、和解少陽樞機之功。阿膠、飴糖在諸方中皆去滓烊化,芒硝去滓后稍煎。其他如雞子黃、豬膽汁等用分沖兌服法。后世徐靈胎《醫學源流論》曾曰“煎藥之法,最宜深講,藥之效不效,全在乎此”。李時珍亦云“凡服湯藥,雖品物專精,修治如法,而煎藥者魯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則藥亦無功”。說明古人已認識到煎煮過程中有許多因素影響湯藥的質量,這也是中醫護理的重要內容。

查看全文

小議傷寒雜病論運用大黃臨床發展

大黃又名川軍,綿紋、性寒、苦泄,入脾胃,大腸,心包,肝經,為臨床常用藥之一。早在《草經》就有大黃味苦寒,主下瘀血血閉,寒熱,破癥瘕積聚,留飲,蕩滌腸胃,推陳致新,通利水谷,調中化食,安和五臟的記載。仲景為善用大黃之鼻祖,在《傷寒雜病論》中應用“大黃”共計有36方。

1其用藥特色

從劑型上據病情的急緩分別以湯、丸應用;用量上因藥量的大小之別,作用部位不同;炮制上的“薰”、“酒洗”、“去皮”制作不同,藥效各異;煎法上的“水煎”、“酒煎”、“后下”、“麻沸湯”浸漬等煎法不同,作用各異;服法上因病情不同,有“頓服”、“得利則止”、“分溫再服”或“日三服”及“少少溫服之”等服法。

2其藥功著效卓

2.1攻下導滯仲景靈活應用大黃于攻積導滯,成為下法之源,主要體現在配伍不同,分別有寒下、溫下、潤下等幾法。即:①以大黃配芒硝、枳實、厚樸、甘草組成著名的治療陽明“胃家實”之三承氣湯。其分用治熱結胃腸的痞、滿、燥、濕、堅等癥。并根據其癥不同,即上述癥狀具備、證情急迫者,則以大承氣湯釜底抽薪、急下存陰;若病情較緩,癥見“痞實而滿”者,則以小承氣湯瀉實消痞,除滿痛;若病緩僅見“燥實而堅”者,則用調胃承氣湯潤燥通便,調和胃氣。②以麻仁丸(小承氣湯加大大黃用量,配合養陰潤燥下瀉熱之麻仁、杏仁、白芍)治胃強脾弱之“脾約”證,成為潤下瀉熱之范例。③以大黃配大辛大熱的附子、細辛(名大黃附子湯)主治寒濕閉阻證,為溫下之祖方。

可見,古云“大黃乃蕩滌之將軍”很形象的說明了本品是一味難得的攻下導滯、去菀陳莝之要藥。

查看全文

詩歌創作論文

摘要:清代詩人黃仲則,生平屢遭不幸,科舉考試接連敗北,詩作時有凄涼之音,以致在一般人的印象中,黃是一個落魄失意、孤苦伶仃的詩人。本文試圖考察出,其交游頗為廣泛,且有眾多知己。其交游詩因對象身份不同,或側重于才,或傾注于情,與其所處的文學環境、社會交游有著密切的關系。

關鍵詞:黃仲則;交游;詩歌創作

Abstract:HuangZhongzewasapoetinQingDynasty,whoselifewasfullofmisfortunesandencounteredsuccessivedefeatsintheimperialexamination.Ashispoetrywasofteninableaktone,hewasgenerallyregardedasasoreheadpoet,frustratedandlonely.Afterresearchandinvestigation,thispaperconcludesthathehadaquiteextensivefriendshipcircleandhadmanyconfidants.Hispoetrycompositionandhissocialintercoursehavecloserelationships.

Keywords:HuangZhongze;socialintercourse;poetrycomposition

黃仲則,名景仁,字漢鏞,一字仲則,自號鹿菲子,常州府武進縣人,他的詩歌自清中葉以來一直為人稱道,“乾隆六十年間,論詩者推為第一”[1],于后世有一定影響。在與黃仲則同時代的人中,有兩人的評價可為代表:一是畢沅稱他“風儀俊爽,秀冠江東”[2],對其整體風格及其在當時詩壇的地位作出了評價,二是王昶稱其“循環吟諷,不啻哀猿之叫月,獨雁之啼霜”[3],對其詩歌的創作個性作出了界定。“哀猿”、“獨雁”之說更廣為人知,以致黃仲則在人們的印象中是一個落魄失意、孤苦伶仃的詩人形象。郁達夫說:“要想在乾嘉兩代的詩人之中,求一些語語沉痛、字字辛酸的真正的具有詩人氣質的詩,自然非黃仲則莫屬了。”[4]筆者要探討的正是這一問題,黃仲則之詩,既哀且痛,似乎非孤僻之人莫為,實際上,黃仲則在生活中雖時感抑郁不樂,寂寞孤獨,但是畢竟沒有遠離人世,游學作幕期間,仍有諸多師朋,讓其稍得精神安慰。黃仲則詩作中,交游詩類就有三百多首,其中以“哭、懷、悼、挽、為……作”等為詩題的有65首,以“和、調、次韻”等為詩題的有32首,以“逢、經、過、遇、訪”為詩題的有29首,以“偕”為詩題的有22首,以“贈、贈別”為詩題的有21首,以“寄、寄懷”為詩題的有19首,以“別、辭、留別”為詩題的有17首,以“送”為詩題的有16首,以“飲、宴、酌”等為詩題的有16首,以“呈、上、獻”為詩題的有11首,以“賦得、集”為詩題的4首,另有“題詩”49首,其交游之廣泛可見一斑。上述詩作皆蘊涵著豐富的社會歷史內容,也飽含著詩人自身坎坷的人生經歷和豐厚的思想感情。通過研究分析其交游詩作,不僅可以展示乾隆時期社會歷史背景和文人生活狀況,還可以進一步發掘詩人個性和情感特質,因此,考察分析其交游詩有助于展現特定歷史時期的詩人群體面貌,揭示其交游詩創作動因以及深藏其中的意義和價值。

一、眾多的知己

查看全文

黃仲則詩歌創作分析論文

摘要:清代詩人黃仲則,生平屢遭不幸,科舉考試接連敗北,詩作時有凄涼之音,以致在一般人的印象中,黃是一個落魄失意、孤苦伶仃的詩人。本文試圖考察出,其交游頗為廣泛,且有眾多知己。其交游詩因對象身份不同,或側重于才,或傾注于情,與其所處的文學環境、社會交游有著密切的關系。

關鍵詞:黃仲則;交游;詩歌創作

Abstract:HuangZhongzewasapoetinQingDynasty,whoselifewasfullofmisfortunesandencounteredsuccessivedefeatsintheimperialexamination.Ashispoetrywasofteninableaktone,hewasgenerallyregardedasasoreheadpoet,frustratedandlonely.Afterresearchandinvestigation,thispaperconcludesthathehadaquiteextensivefriendshipcircleandhadmanyconfidants.Hispoetrycompositionandhissocialintercoursehavecloserelationships.

Keywords:HuangZhongze;socialintercourse;poetrycomposition

黃仲則,名景仁,字漢鏞,一字仲則,自號鹿菲子,常州府武進縣人,他的詩歌自清中葉以來一直為人稱道,“乾隆六十年間,論詩者推為第一”[1],于后世有一定影響。在與黃仲則同時代的人中,有兩人的評價可為代表:一是畢沅稱他“風儀俊爽,秀冠江東”[2],對其整體風格及其在當時詩壇的地位作出了評價,二是王昶稱其“循環吟諷,不啻哀猿之叫月,獨雁之啼霜”[3],對其詩歌的創作個性作出了界定。“哀猿”、“獨雁”之說更廣為人知,以致黃仲則在人們的印象中是一個落魄失意、孤苦伶仃的詩人形象。郁達夫說:“要想在乾嘉兩代的詩人之中,求一些語語沉痛、字字辛酸的真正的具有詩人氣質的詩,自然非黃仲則莫屬了。”[4]筆者要探討的正是這一問題,黃仲則之詩,既哀且痛,似乎非孤僻之人莫為,實際上,黃仲則在生活中雖時感抑郁不樂,寂寞孤獨,但是畢竟沒有遠離人世,游學作幕期間,仍有諸多師朋,讓其稍得精神安慰。黃仲則詩作中,交游詩類就有三百多首,其中以“哭、懷、悼、挽、為……作”等為詩題的有65首,以“和、調、次韻”等為詩題的有32首,以“逢、經、過、遇、訪”為詩題的有29首,以“偕”為詩題的有22首,以“贈、贈別”為詩題的有21首,以“寄、寄懷”為詩題的有19首,以“別、辭、留別”為詩題的有17首,以“送”為詩題的有16首,以“飲、宴、酌”等為詩題的有16首,以“呈、上、獻”為詩題的有11首,以“賦得、集”為詩題的4首,另有“題詩”49首,其交游之廣泛可見一斑。上述詩作皆蘊涵著豐富的社會歷史內容,也飽含著詩人自身坎坷的人生經歷和豐厚的思想感情。通過研究分析其交游詩作,不僅可以展示乾隆時期社會歷史背景和文人生活狀況,還可以進一步發掘詩人個性和情感特質,因此,考察分析其交游詩有助于展現特定歷史時期的詩人群體面貌,揭示其交游詩創作動因以及深藏其中的意義和價值。

一、眾多的知己

查看全文

山水畫云水法管理論文

知山水而知中國畫也。一幅山水畫作品,于咫尺之中皴擦點染,表現山重水復,千巖萬壑,似乎變化無窮而又龐大復雜,但若將它解構,則基本由山石、樹木和云水三個部分組合而成。樹木和山石是實體,乃是構成山水畫的兩大基本要素,云水是虛體,是勾連樹與石兩大實體的聯系紐帶并起到整合畫面作用。“山以水為血脈,以煙云為神采,故山得水而活,得煙云而秀媚。”因為云水作為畫面中流動變化的內容,起著調節畫面布白的作用,更由于其靈動穿插而使畫面富于韻律,直接體現出畫家的靈感與心性。

當代山水畫大家孔仲起先生,以善于表現“云水”,尤其是江海潮水而翹楚于當代畫壇,其藝術具有相當的高度與深度。

山水畫直接面向自然取景,是“法自然”的,如清代畫家梅清所謂“筆師心,心師目,目師華山”。而自然界的水又分為江河湖海、飛瀑溪泉及水口等多種形式。依存條件不同,水的形態千變萬化,不盡相同,所以對描繪者而言須要理解和使用多種不同的表現方法。如宋代著名山水畫家、繪畫理論大家郭熙在其著作《林泉高致》中所說:“水,活物也。其形欲靜深,欲柔滑,欲,欲回環,欲肥膩,欲噴薄,欲激射,欲多泉,欲遠流,欲瀑布插天,欲濺撲入地,欲魚釣怡怡,欲草木欣欣,欲挾煙云而秀媚,欲照溪谷而光輝,此水之活體也。”因為水的靈動與形制的不規則性,在山水畫創作中,水的表現往往有相當的難度。所以郭熙又說:“近世畫工,……畫水則波不過三五波,此不淳熟之病也。”即使是在山水畫巔峰時期的有宋一代,對于水的表現尚且如此難以把握,可見畫水之不易。

而在種種“水“之中,海水、潮水因其難以捉摸的動態和激揚特征,又是最難表現的。宋代山水畫理論家韓拙就在《山水純全集•論水》中提到:“夫海水者,風波浩蕩,巨浪翻卷,山水中少用也。”這其中的“少用”,主要是指廣闊如江海之水者、靈動之如海潮之水者,在創作中難以表現。

孔仲起說:“我愛行云流水,愛其生氣流動,無慮無塞,無礙無際。所謂云行雨施、海闊天空。”他又說:“大海開闊,海納百川,具有廣闊胸襟的含義。海水千變萬化,驚濤駭浪,起伏不定,洶涌澎湃,給人以無窮的想象的余地,給人以積極向上的啟迪……”通過這些語言可以看到,孔仲起先生筆下的云水,已不僅僅局限于形態上的描摹,而更在于注重精神氣質上的把握。他主張“作畫貴在氣質,而氣質并不抽象,首先要具備人類普遍的感情、達觀的氣度、開闊的胸襟,面對美好事物的靈敏性和表達欲。”希望通過畫家筆底山水畫的描繪,“追求自我意識,民族意識和空間意識。從自我本真到民族本土到世間宇宙,由小及大、天人合一的意識,追求往復天地、回歸自然的意識完善。”他這樣做是為了表現以前少有人表現的大江大海的云水形象,也是為了達到個人修養與氣質的圓滿與完善,表現新時代的精神面貌,進而給人以大氣磅礴的陶冶,為歷史留下當代作風,當代氣質。

海水的難以表現,孔仲起是有深刻的認識的。他自己曾說:“千百年來畫山水的,山畫了許多,畫水的卻很少。畫水也停留在高山流水,畫江河、大海的比較少,一種講法,江河大海比較難畫,畫家故意避開,揚長避短。”本著這種知難而上的精神,在對于“云水”的描繪中,孔仲起尤其專于描繪江海潮水,而且善作山水巨制。江海潮水的神與態,于孔仲起的山水畫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表現。如他的《大江東去》、《觀水》、《云煙海天》、《驚濤拍岸》等一系列的作品,或關山萬重,江河如練,或危峰聳峙,洪波涌起,或白浪滔天,噴珠濺玉。對于中國繪畫的新題材開掘和雄壯美學意蘊的拓展,具有重要意義。

查看全文

建設局年終總結及計劃

20**年工作回顧

20**年,建設局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按照縣委、縣政府的總體部署,以城市化戰略為主線,以“1122”工程為重點,攻堅克難,扎實苦干,各項建設工作均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一、縣城品位全面提升

20**年,按照縣委、縣政府的安排意見,重點實施了"1122"工程,即對城區“兩街兩路一場一區”進行改造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

1、文化廣場建設。該工程以景州塔為中心,規劃建設了一個集游覽、休閑、娛樂、健身于一體的多功能休閑廣場,占地面積為60畝。**年實施的一期工程北起大殿南至景安大街,東起第一小學,西至景州鎮聯小,南北長260米,東西平均寬100米,占地40畝。完成了廣場的硬化10300平方米、防古圍墻618米、排水和大殿的建設。

2、“景安小區”建設。6月底各項工程已經完成。共鋪設油面2915平方米、排水管道581米、給水管道492米,鋪設彩色水泥便道磚2904平方米,安砌石質路沿石750米,安裝路燈6盞。

查看全文

黃仲則詩歌創作分析論文

一、眾多的知己

黃仲則身世凄涼,4歲喪父,7歲時隨祖父到常州居住,家徒四壁;在其12歲時,祖父去世;13歲時,祖母去世;16歲時,唯一的兄弟——他的哥哥又離他而去。而從其詩文自序及他人所載,亦不見他有任何的叔伯,一家孤苦無依。故其游學作幕期間,極重友朋之情,“我生篤求友,識子非等閑”[5]69,畢竟世事艱難,“花前幸是相逢好,竹下還尋舊地吟”[5]67。他在歷經滄桑之后,不由喟嘆:“萬事不如知己樂,一燈常記對床時。”[5]305他極渴望他人能施以援手,并希望自身的才華得到他人的認同和肯定。黃仲則雖常被看成一個懷才不遇的失意詩人,似乎一直處在“扣舷一長嘯,千古幾知音”[5]489的哀苦之中。其實,當時欣賞其才華者還是大有人在,黃仲則并不孤獨。

從身份而言,黃仲則的知己者大致有兩類。一類是以尊長身份而賞識其才華者。先是其十六歲時,應郡縣試,當時知府潘恂、王祖肅可謂是其早年的伯樂。洪亮吉撰《行狀》記此事云:“吾鄉應童子試者三千人,君出即冠其軍,前常州知府潘君恂、王君祖肅尤奇賞識之。”[6]黃仲則《賀新涼詞序》注亦云:“甲申歲,知府潘莪溪試童子,拔予第一。”詩人出道之初,就得到如此激勵,可見其早期成長還是比較順利的。次年,按左輔《黃縣丞狀》所載則稱:“年十七補博士弟子員。是年學使者會稽梁國治,性好學愛才。所至名士如歸。先生亦其激賞之一。”[7]梁國治,清乾隆十三年(1748)中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清代知名學者,對黃氏才華也極為肯定。此后,尚有諸多尊長賞識其才華,如黃仲則在龍城書院(在常州)讀書期間,山長邵齊燾稱賞黃仲則:“黃生漢鏞,行年十九,籍甚黌宮,顧步軒昂,姿神秀迥,實廊廟之瑚璉,庭階之芝蘭者焉。”[5]640欣賞之情,溢于言表,要知道,這是老師對學生的評價,即使有因喜愛而加夸飾之處,但也絕非一般的諛奉之詞。洪亮吉《傷知己賦》注:“歲丁亥戊子,邵先生主龍城書院講席,余偕黃君景仁受業焉。先生嘗呼之為二俊。”[6]再如黃仲則二十一歲游杭時,按左輔《黃縣丞狀》云:“聞秀水鄭先生虎文賢,謁之于杭州,鄭愛異之。……時湖南布政使定興王公太岳,鄭同年友也。王故名士,負其才,及見心折,每有所作,必持質黃秀才定可否。”[7]鄭虎文與王太岳,俱是一時名流,而黃受知于二位,待遇又是如此之隆,作為一個年輕人,應該是倍感榮幸的。及至黃仲則因生活所迫,作幕安徽時,幕主太平知府沈既堂先生業富賞識之,按《北江年譜》:“沈太守業富,素重先生。”[8]其時,大興朱筠(字笥河)督安徽學政,延名宿校文,賓從稱盛。夙聞先生名,禮致之。朱筠作書致錢詹事大昕、程編修晉芳,對黃仲則等大加稱贊,曰:“甫到江南,即得黃、洪二生,其才如龍泉太阿,皆萬人敵。”[9]而另按趙渭川校仲則詩注云,昔在朱笥河座,有少年以己詩方仲則者,笥河師大噱曰:“仲則天才也。”由此可見,朱笥河對他,真是欣賞之至了。潘瑛《詩萃》曰:“仲則天分絕倫,幼有神童之目。朱竹君學使以天才稱之,良非虛譽。”而當時文壇的領袖之一——袁枚,直以李白視之。可以說,黃仲則的才華,廣受賞識,無論其南下至杭州,還是后來北上至京城,均不曾湮沒無聞。其二十七歲抵京后,很快聲名鵲起。王昶在《黃仲則墓志銘》中有云:“都中士大夫如翁學士方綱、紀學士昀、溫舍人汝適、潘舍人有為、李主事威、馮庶常敏昌皆奇仲則,仲則也愿與定交。”[10]可見其備受京都名流的推賞。及至三十三歲時,更有陜西巡撫畢沅因賞識而重金相贈之舉。“初畢秋帆宮保不識先生,見《都門秋思》詩,謂值千金,姑先寄五百金速其西游。”(陸祈生繼輅《春芹錄》)可以說,潘恂、王祖肅、梁國治、邵齊燾、鄭虎文、王太岳、朱笥河、袁枚等諸位尊長推揚黃仲則,既使其聲名遠播,又多半在經濟上給予支持,使其無衣食之虞,在詩酒唱和的生活中得以一展才華。

另外一類則是黃仲則為數不少的友朋,他們身份相近、心氣相投,十分欣賞其才華。在彼此切磋的過程中,黃仲則詩藝得以日進。此類好友中,較早與之訂交的是洪亮吉。黃仲則與洪亮吉同里,又志趣相近,均好為詩,黃氏十八歲時,兩人交誼益深,洪亮吉撰《先生行狀》:“歲丙戌,亮吉就童子試,至江陰遇君于逆旅中。亮吉攜母孺人所授漢魏樂府鋟本,暇輒朱墨其上,間有擬作,君見而嗜之,約共效其體,日數篇,逾月,君所詣出亮吉上,遂訂交焉。”[6]江陰之遇后,兩人的詩歌創作便以漢魏樂府為發端,在此基點上傾力為詩,他們的生死之交也因此得到了發展。而黃仲則詩歌生涯開始后,并未閉門覓句,而是很快得到了知友并與之交流詩藝,萬應馨(黍維)便是其詩友之一。萬應馨在《味余樓謄稿序》中云:“余嘗謂今之為詩者,濟之以考據之學,艷之以藻繪之華,才人學人之詩,屈指難悉,而詩人之詩,則千百中不得什一焉。仲則深韙余言,亦知余此論,蓋為仲則、數峰發也。”黃仲則深韙萬氏言,對其將己詩視為“詩人之詩”,以為“深契吾心”。可見黃仲則的詩頗得同道賞識,并非寂寞獨行。黃仲則認同“詩人之詩”,并以此勸諭好友洪亮吉:“出門時,曾見君研脂握鉛,為香草之什。君興已至,不敢置喙。但仆殊不愿足下以才人終身耳。”[5]480(《與洪稚存書》)黃不愿洪以“才人”終身,欲洪多讀前人看似平淡無奇而流傳后世之詩,如明高啟詩,“五古……味清而腴,字簡以煉,擬古諸章尤佳”,勸洪“深心閱之,求其用意不用字,字意俱用處”,并“多讀前人詩,于庸庸無奇者,思其所以得傳”[5]480。在此,黃仲則其實也表白了自己的志趣所在,作詩當求其“味清而腴,字簡以煉”,貴在“用意”,或“字意俱用”,正顯示其對“詩人之詩”的接受和追求,若只求煉字,顯然是重在逞才了。另外,黃仲則尚有汪中、仇麗亭、孫星衍、左輔、吳蔚光、趙懷玉、武億、楊芳璨、陳燮等諸多友朋,與之相知甚深,彼此之間時有唱酬。黃仲則的后人黃志述曾作《先友爵里名字考》,此文末云:“相傳大父擇交甚嚴,今記先友,凡集中未見,及雖見而非有交誼者,概不著錄。聞見孤陋,所記尚多缺佚,容續搜補入。志述謹識。”[5]630即便如此,所載名錄已有一百三十多人。筆者對其交游之友人作簡要統計,如表1所示。

從科名來看,內中有狀元如畢沅;獲進士者,有44人之多;舉人20人;諸生23人。其實當時即使是科名中最低一級諸生,考中也非易事。據估算,江南大縣1800名童生競爭20個生員名額,中縣1500名童生競爭16個名額,小縣1100名童生競爭12個名額,大約90個童生才能錄取一名生員,比例是很低的。[11]而在黃仲則交游友人中,獲功名者總計有88人,接近交游總數的七成;加上未列科名列其官職者,二者合計便超過七成了。可以肯定,與狂傲的黃仲則交往的這些人,絕不是一無所為的庸碌之輩,更不是目不識丁的世俗之人。賞識他的人如此之多,知心好友又如此之多,由此看來,他并非懷才不遇、知音難覓。只是黃仲則遭逢的客觀現實與其主觀感受并未一致,以致其在詩歌中傳達了太多孤苦失意之語,從而導致讀者錯覺的產生。

二、交游詩的內容及類別

查看全文

半夏在咽喉炎治療中的合理應用論文

【關鍵詞】半夏咽喉疾病

【摘要】半夏為天南星科植物的塊莖,半夏因“五月半夏生,蓋當夏之半也,故名”。首載于《神農本草經》:“半夏,味辛,性平。主傷寒寒熱心下堅,下氣;喉咽腫痛;頭眩;胸脹咳逆,腸鳴,止汗。一名地文,一名水玉。生山谷。”《本經》謂半夏主治“喉咽腫痛”,桂枝(日本學者考證即是牡桂)主治“喉痹吐吸”。現代《中藥學》將其歸于化痰藥,言其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呃、消痞散結”等功效。臨床中多用于治療痰濕阻肺之咳嗽、眩暈及消化系統疾病等。雖有經方半夏厚樸湯言明用于治療梅核氣等咽喉疾病,但歷來醫家們認為半夏性偏溫燥,會傷津耗陰,故在咽喉疾病中大都慎用半夏。

一、半夏用于咽喉疾病

筆者臨床發現,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飲食偏于油膩辛熱食品,加上生活節奏加快,工作壓力大,起居勞逸失常,常聚濕生痰。結于咽喉。痰濕與陰虛相見,養陰益氣則礙濕,化痰濕則氣液虧損更甚,而使咽喉疾病纏綿反復,難于痊愈。如梅核氣多因七情郁結、痰凝氣滯、壅積于咽喉之間所致,仲景用理氣消痰之半夏厚樸湯治療,以行氣調氣之力而收化散痰結之功。如仲景方的苦酒湯、半夏散及湯、半夏厚樸湯都是以半夏為主藥的,以咽喉為主治目標的。《傷寒論》原文:少陰病,咽中傷,生瘡,不能語言,聲不出者,苦酒湯主之。唐容川曰:此節所言生瘡,即今之喉癰、喉蛾,腫塞不得出聲,今有用刀針破之者,有用巴豆燒焦烙之者,皆是攻破之使不壅塞也。仲景用生半夏正是破之也,余親見治重舌敷生半夏立即消破,即知咽喉腫閉亦能消而破之矣。且半夏為降痰要藥,凡喉腫則痰塞,此仲景用半夏之妙。正是破之又能去痰,與后世刀針、巴豆等方較見精密,況兼蛋清之潤,苦酒之瀉,真妙法也。內經云:一陰一陽結,謂之喉痹,一陰者手少陰君火,心之脈氣也,一陽者,手少陽相火,三焦之脈氣也,夫二經之脈,并絡于喉,故氣熱則內結,結甚則腫脹,脹甚則痹,痹甚則不通而死矣,即今之所謂喉痹喉風喉蛾等類是也。夫推原十二經,惟足太陽別下項,其余皆湊咽喉,然內經獨言一陰一陽結,為喉痹者,何也,蓋以君相二火獨勝,則熱且痛也,愚歷考咽喉湯方,皆用辛散咸軟,去風痰,解熱毒為主,如玄參升麻湯、圣濟透關散及玉鑰匙、如圣散、普濟消毒飲子,皆急于治標,而緩于治本,恐緩則傷人,故以治標為急耳。又嘗考仲景傷寒論,咽喉生瘡等癥,每用甘草桔梗半夏散及湯為主,一為少陰水虧,不能上濟君火,以致咽喉生瘡,不能出聲,故以半夏之辛滑,佐雞子清利竅通聲,使以苦酒入陰,劫涎斂瘡,桂枝解肌由經脈而出肌表,悉從太陽升發,而半夏治咽痛,可無燥津涸液之患,一為陰火上結而為咽痛,故用生甘草甘涼泄熱,功在緩腎急而救陰液,佐以桔梗開提足少陰之熱邪。李東垣說:“大抵少陰多咽傷咽痛之證,古方用醋煮雞子主咽喉失音,取其酸收,固所宜也。半夏辛燥何為用之?蓋少陰多寒證,取其辛能發散,一發一斂,遂有理咽之功也。”

二、案例介紹

例1,男,51歲。有慢性咽喉炎病史十多年,常易感冒,感冒后咽痛癥狀加重,服用抗生素和寒涼藥物后咽痛癥狀緩解,但增胃部脹、惡心等不適感。刻診:咽痛不適,如有物堵,咯之不出,咽之不下,偶有痙咳,咯少量黏稠白痰,咽干而口不干,食欲不振,大便溏,小便清長。查體:精神稍軟,面色少華,兩扁桃體稍有腫大,但色不紅,咽部后壁少量淋巴濾泡增生。舌質淡胖,苔白滑,脈濡。考慮患者久病長期使用抗生素和寒涼藥物后,造成陰損及陽,轉化為虛寒之證。結合舌證脈象,分析其病機是脾虛肺寒、陰寒凝滯咽喉所致。治宜溫陽降逆、祛寒利咽。方用半夏散及湯加減。藥用:法半夏10g,桂枝10g,炙甘草10g,桔梗10g,黨參12g,白術10g,炮姜10g,熟附子6g,患者服用3劑后癥狀明顯好轉,繼續服用15劑后癥狀基本消失。以后感冒后咽痛稍有發作,但癥狀不重,服用上方5劑后癥狀基本上均可緩解。例2,女,54歲。前期因情志波動后出現氣急、咽喉不適,近期又因外感后出現高熱,經抗生素治療后諸癥好轉,唯留咽部不適加重。刻診:咽中如有物堵,咯吐不出,咽之不下,偶有咳嗽,咯少量黏白痰,晨起刷牙有惡心感,舌質淡紅,苔白膩,脈弦緩。結合病史及證舌脈象,分析為肝喜疏泄條達,脾主升,胃主降,肺主布散津液。現情志不暢,肝氣郁結,脾胃升降失職,不能運化和敷布津液,聚濕生痰,與氣相搏,逆于咽喉,遂呈咽中如有物阻,咯吐不出,咽之不下之征。治宜行氣散結,降逆化痰。方用半夏厚樸湯加減。藥用:法半夏10g,厚樸6g,茯苓15g,蘇葉6g,生姜6g,川楝子6g,桔梗6g,浙貝10g,患者服用5劑后癥狀明顯好轉,繼續服用25劑后癥狀基本消失,隨訪3個月癥狀未再復發。公務員之家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