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配范文10篇

時間:2024-04-16 23:44:36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支配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歌唱中的意識支配影響論文

摘要:歌唱中,意識直接支配與間接支配,是意識能力的兩種不同的支配方式:直接意識是意識能力在直接支配下的一個過程,間接意識是意識能力在間接支配下的過程表現;直接與間接的支配藝術,是人體意識對正確歌唱基本能力的控制和掌握程度的基本條件。只有使直接意識與間接意識協調統一的進行支配,才能使歌唱中關于:呼吸、用氣、共鳴、音高、音量、強弱、咬字、吐字等的協調統一。歌唱水平提高的關鍵是意識對人體支配的熟練性以及相關肌肉的鍛煉。個人修養、知識積累以及綜合素質,是歌唱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也是聲情并茂的淵源。

關鍵詞:意識支配;歌唱聯系;藝術表現

我們正處在改革開放的大好時代,伴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繁榮,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也在生機勃勃,蒸蒸日上。在億萬人民多元化的生活中,音樂,或者更確切地說——歌唱活動更是百花齊放,萬象更新。要保證聲樂學習的順利進行,在掌握歌唱能力、歌唱表現和歌唱方法的同時,還必須研究和把握歌唱中意識能動性對歌唱支配的影響和作用。使有意識和無意識的能動性,對歌唱的支配起到積極作用。最終形成正確地歌唱方法,使聲樂達到歌聲優美、歌唱自如、情深意濃、動聽感人。

對聲樂理論的研究和技能、技巧、技術的實際運用,成為聲樂探討與創新的內容和話題。因為歌唱的追求標準與抽象性的把握程度都存在一定差異,而使得歌唱中實際運用和表現具有不少疑慮,對它進行深入研究和討論是非常有意義的話題。通過意識對人體能動性支配研究,分析意識對呼吸、用氣等支配過程中的聯系,研究意識對基本歌唱元素的支配作用,力求準確闡述出正確歌唱的方法。

一、意識對人體的直接支配與間接支配

骨骼、肌肉是人體的基本組織結構,一切能動性都是在通過人的大腦神經支配下產生完成的。那么歌唱藝術也同樣是人的支配意識能力中的一種表現結果,這種支配方式都體現出人在知識積累、經驗儲存、方法運用等能動性的程度。只有通過長期有意識的訓練和有目的支配,才能達到有意識和無意識的融合與統一,這也是通過大腦的思維,對神經系統直接支配或間接支配的周期達到一定的協調與自如所產生的效應。

查看全文

支配性企業形成及演進研討

美國支配性企業的演進分析

美國支配性企業形成及演進體現在市場結構的一系列指標的變化上,包括市場份額、行業分布狀況以及進入壁壘等等,這些變化反映了美國主要的支配性企業市場支配地位的穩定性及總體演進的趨勢,其中行業特點及政府政策也是支配性企業的形成的重要影響因素,使我們能夠有一清晰的整體了解。(一)美國典型支配性企業的演進分析表1是1910年和1935年美國主要工業行業的支配性企業,按照估計值計算,所列的20家支配性企業基本占有過半的市場份額,個別企業市場份額甚至接近100%。這些企業經營25之后,除了西方電力、聯合果品公司和柯達的市場份額保持不變外,其他的支配性企業都有所下降,最大的下降幅度是60%,其中10家支配性企業的市場份額下降到了50%以下,基本已經喪失了市場的支配地位,另外的7家也都有所下降,但還能夠維持其市場的支配地位。從這些支配性企業所在行業的進入壁壘的程度來看,這些行業的進入壁壘低、中、高程度都有可能存在支配性企業,但是到了1935年那些進入壁壘比較低的行業的市場結構都發生了變化,支配性企業都喪失了市場的支配地位。在那些市場壁壘程度有所下降的行業里,支配性企業的市場份額也在下降,而在市場進入壁壘本身就很高的行業,支配性企業的市場份額變化很小,其中3家企業下降了5%,其余4家市場份額沒有發生變化。再看表2是1948年和1973年美國主要工業行業的支配性企業的基本情況,所列的18家支配性企業中,25年后,也就是到了1973年,表中大多數的支配性企業的市場份額都在減少,只有通用電氣、寶潔等四家支配性企業的市場份額保持不變。這一點與20世紀70年代美國經濟受到來自日本的巨大挑戰,進口不斷增加,大規模的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都受到沖擊,市場份額被擠占,出現了大幅的下降。大多數的行業市場進入壁壘的程度沒有變化,并且市場進入壁壘都在中、高程度,低進入壁壘的行業沒有出現支配性企業,這是一個新的變化。市場進入壁壘很高并且沒有變化的行業,支配性企業的市場份額變化不大,市場支配地位沒有動搖,如果行業的進入壁壘程度有所下降,則支配性企業的市場份額減少很多,Al-coa、Americancan、聯合制鞋機器集團、杜邦和亨氏下降分別為40%、27%、35%、40%、5%。柯達、通用電氣、西方電力、聯合果品、聯合制鞋機器集團、杜邦早在1910年就已經形成了其市場的支配地位,根據1973年的數據來看,它們的市場份額也都有所下降,但是市場支配地位卻仍然能夠維持,這樣這幾家支配性企業已經維持了至少60年的市場支配地位,其余的12家支配性企業是新出現的支配性企業。2002年美國最大的18家支配公司在各自所在的市場中所占有的市場份額都在一半以上,有的支配性企業甚至占有的接近100%的市場份額。表3中的數據并不完全,到了2002年美國的支配公司占據并保持了很好的市場份額,其中一些耳熟能詳的企業常常能維持幾十年,例如,微軟、柯達、因特爾和IBM公司。美國的主要支配性工業企業主要出現在制造業,包括食品和飲料制造業,計算機及部件制造業、電氣設備制造業、化工品制造業、電力行業。但不僅僅局限于主要的工業行業,第三產業也出現了支配性企業,例如美國操作系統軟件市場的領導者微軟,屬于計算機服務產業;電話黃頁提供本地電話分類表,方便查詢,而并不是為了投放廣告;Ticketmaster是票務服務的壟斷者;還是電視收視率市場調查的A.C.Nielsen。1990年以來,美國互聯網發展壯大起來,微軟、英特爾等著名的網絡性支配企業被人們所熟知,并且在全球占有絕大的市場份額。在計算機操作軟件市場中,2010年微軟在全球占有90%的市場份額,是計算機操作軟件市場的支配企業,同時還存在的競爭者,蘋果的MAC-ox軟件只占有7%的市場份額,MontaVista軟件公司開發的Linux軟件的市場份額不足1%;在電腦的微處理芯片市場上,2010年英特爾的CPU占有80%的市場份額,競爭對手AMD只有16%的市場份額,英特爾也是典型的支配企業,網絡產業中的這兩個比較重要的行業是典型的支配性企業的市場結構。隨著平板電腦和智能手機的興起,2011年微軟市場份額下降到44%,英特爾下降為41%;2012年微軟進一步下滑到33%,英特爾為29%;微軟和英特爾在IT市場上的主導地位遭到嚴重侵蝕。(二)政府政策對支配性企業形成及演進的影響美國政府的政策對現實經濟中支配性企業形成及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尤其是反壟斷法的實施,一系列的大企業被拆分,改變了市場中的壟斷競爭狀態,弱化了支配性企業的市場勢力。在美國的產業發展史上,有兩次大的合并浪潮,形成了許多行業的支配性企業。在1894年到1901年,出現了一次巨大的合并浪潮,形成了數以百計的支配性企業,使得美國很多行業接近于壟斷。美國形成了鐵路和石油業的壟斷,并且出現了電話和電力行業,而這一時期經濟學家反對壟斷,贊成管制,1890年美國通過了《謝爾曼法》,并宣布固定價格的行為為非法行為,在1911年將處于壟斷地位的標準石油和美國煙草公司拆分,之后有一大批企業遭到了反壟斷訴訟,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美國反壟斷活動放松了下來。1920年到1937年間反壟斷被弱化了,出現了嚴格的銀行法和管制條例。管制條例涉及電力、電話、運輸、民航等行業。1937年到1952年間,壟斷卷土重來。另一次是在1992-1999年爆發了猛烈的合并浪潮,許多合并形成了行業的支配性企業,比如,電力、遠程通訊、會計和金融市場,在此期間互聯網發展起來了,互聯網產業巨大的網絡效應使企業具有較強的規模經濟效應,出現“贏者通吃”的現象,互聯網產業的特定決定其支配性的市場結構,互聯網支配性企業也成為了反壟斷規制的對象,微軟受到過多次反壟斷的審查,但并沒有將其拆分,新技術的出現,其對操作系統軟件的控制力將逐漸消失。美國反壟斷法也并非是一成不變的,其價值目標也隨著經濟發展的需要不斷發生變化,早期反壟斷法主要的目的是為了保護經濟自由和競爭者機會均等以及消費者利益,在哈佛學派思想的影響下,注重市場結構的控制,主要是遏制壟斷,維護競爭。到20世紀70年代隨著美國國際競爭力的削弱,芝加哥學派則不再以結構為中心,而是更加注重市場效率,反壟斷法的目標轉到維護經濟效益,而不在于企業的“大”規模。美國反壟斷政策目標演進是受到了美國社會經濟條件和國際環境變化的影響,使其更能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

美國支配性企業形成的原因分析

從美國支配性企業的演進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到支配性企業的形成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對這些因素的考察為企業市場支配力的培育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合并。企業快速獲得外部成長的主要方式,也是企業成長中的重要行為,通過兼并的方式可以擴大規模,獲得規模經濟效益,降低生產成本。在1897年到1901年間,美國通過合并形成了一大批支配性企業,例如美國標準石油公司組建之后,兼并了克利夫蘭地區的所有競爭對手,對克利夫蘭煉油廠初始投資規模居世界之首,實現了石油提煉方面的規模經濟,通過對潮水石油公司收購,實現了對輸油管道的控制,并在1893年吞并了梅隆的石油精煉廠,到1904年成為了一個完全一體化的企業。到1910年,標準石油公司的控制力出現下降,但是它仍然掌握著幾乎90%的美國市場。行業的技術規模經濟特性。支配性企業就是行業中唯一的、規模最大的企業,所以,規模經濟是支配性企業的主要特征,是企業獲得內部成長的主要途徑。行業本身的技術規模經濟特性決定了行業中只有一家企業主導,市場才最具有效率,標準石油、通用汽車、IBM、微軟、英特爾等行業支配性企業形成得益于規模經濟,規模經濟在互聯網產業上表現為網絡效應,是一種需求的規模經濟,使用者越多,給企業帶來的價值越大,消費者的效用越高。反競爭行為。反競爭行為不一定能夠形成支配地位,但是卻可以起到幫助的重要作用,戰略性價格歧視對于標準石油公司、聯合制鞋機器集團、航空公司、AT&T、施樂、IBM以及微軟等支配性企業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政府政策。政府的反壟斷政策改變了石油產業、電信產業、啤酒產業等的市場結構,使得壟斷程度降低或增加,an-heuser-Busch啤酒公司支配地位的形成就是反并購管制的直接后果,在1958年,反壟斷部門首次采取了反對啤酒行業并購的行動,目標直指Anheuser-Busch公司美國啤酒釀造公司的邁阿密啤酒廠的收購行為,這一反并購行動的影響是深遠的。Anheuser-Busch公司放棄收購,而是開始在佛羅里達周和其他地區建立大的工廠,獲得了規模經濟優勢下的內部成長。企業家才能。企業自身優勢的重要體現,企業家不僅僅體現在協調生產、銷售和管理的能力上,充分認識和適應外部環境的能力則更為重要,尤其是對未來行業發展的趨勢的敏銳的判斷能力。西奧多•韋爾韋爾完成了將電話專利轉變成一種可行的商業事業的重任,將長途電話設備推廣到了西部海岸,早期的租用而不是出售電話設備的策略,有效地阻止了本地電話競爭者進入長途電話市場。小托馬斯•沃森的最大功績在于將IBM引入計算機時代,使IBM第一個進入大型計算機行業,并迅速在晶體管技術上獲得領先優勢。運氣。貝爾公司、anheuser-Busch啤酒公司、IBM、微軟等企業支配地位的形成也存在運氣的因素,使他們具有先行者優勢。另外,企業自身創新效率的下降還有沒有對市場的變化趨勢做出準確及時的判斷也導致了例如IBM、柯達等支配地位的下降。這些支配性企業的形成原因有些是相同的,但是這些企業都在一些方面表現出了特殊的優勢,由于美國是奉行經濟自由主義的國家,這些支配性企業的形成都是市場競爭的結果,其市場支配地位就是其自身效率的體現。

美國寬松自由的市場環境為支配性企業的形成提供了成長的沃土,企業經歷了市場爭勝過程的檢驗,逐漸擴大規模,獲得市場的支配地位;從美國支配性企業形成及演進過程來看,政府的作用就是為市場競爭提供一個公平合理的環境,保障市場競爭的充分實現,為企業的技術創新提供支持,主要通過競爭政策對市場進行調節,其中反壟斷法在促進市場競爭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通過對美國支配性企業演進的分析與考察,我們應該清醒地看到:在我國很多行業中市場勢力是缺失的,大企業“大”而不“強”,缺乏國際競爭力,培育企業的支配力是關鍵。這要求充分發揮市場競爭機制作用,以及政府在完善政策及法律方面的宏觀調節作用。

本文作者:紀紅麗趙志國工作單位:內蒙古財經大學

查看全文

市場支配地位認定綜述

內容提要:市場支配地位的認定是各國反壟斷法執行中的一個關鍵。市場支配地位包括獨占與準獨占、突出的市場地位和寡占等類型。市場支配地位的認定應采納“以市場份額為主,兼顧其他因素”的標準。認定市場支配地位的具體程序與規則是:首先界定相關市場,其次測算市場份額,再次考察其他反映企業綜合競爭力的因素,綜合以上因素得出認定結論。

關鍵詞:市場支配地位認定市場份額

反壟斷法有三大支柱內容:限制競爭協議、濫用市場支配地位和企業合并控制。為了達到完善競爭的目的,反壟斷法一方面通過企業合并控制制度對市場支配地位的形成和加強進行監督和控制,另一方面,在市場支配地位已經形成和加強或無法阻止的情況下,則禁止企業濫用其市場支配地位。因此,市場支配地位的認定是企業合并控制制度和禁止濫用市場支配地位制度實施的前提和基礎。然而,目前國內對此的研究明顯落后,實踐幾乎是一片空白。2007年8月31日第二十九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以下簡稱《反壟斷法》)第十八、十九條粗線條式地規定了市場支配地位的認定,這在立法上是一大進步,但仍有待細化。鑒于此,本文運用歷史分析、比較分析和實證分析的研究方法,考察借鑒國外的先進理論和實踐經驗,分析和研究了市場支配地位的概念、類型、認定標準和程序規則的問題。

一、市場支配地位的概念

市場支配地位(MarketDominantPosition),又稱控制市場地位,是德國《反對限制競爭法》和《歐洲經濟共同體條約》使用的概念,其他的國家和地區的反壟斷法則沒有使用這一術語。相對應地,美國的反托拉斯法使用了“壟斷力”(MonopolyPower),日本的反壟斷法使用了“壟斷狀態”一詞,我國臺灣地區的公平競爭法使用了“獨占”,匈牙利的反壟斷法使用的則是“占有經濟優勢”。盡管各國和地區的反壟斷法使用的稱謂不同,但所指的經濟現象是大致相同的,即某個企業或者某些企業在特定的市場上具有一定的市場力量,通過運用這種力量“支配”或“控制”市場,不受有效競爭的制約,對市場運行產生嚴重的影響。

對于市場支配地位的定義,有學者認為,它是指“企業或企業聯合組織的一種狀態,具有該狀態的企業或企業聯合組織,在相關的產品市場、地域市場和時間市場上,擁有決定產品產量、價格和銷售等方面的控制能力”[1]。還有學者認為,市場支配地位通常是指“企業或者企業集團能夠左右市場競爭或者不受市場競爭約束的市場地位”[2]。這是從對競爭的影響的角度作出的定義。歐共體法院在1983年Mechelin一案中認為,市場支配地位是指“一個企業所享有的經濟能力地位,這種能力地位能夠使該企業無需其競爭者、顧客和最終消費者的反映,而采取顯著程度的獨立行動,來妨礙相關市場內有效競爭的維持”[3]。美國最高法院在1956年的杜邦公司案中,將壟斷力定義為“企業控制價格的力量或者排除競爭的力量”[4]。

查看全文

市場支配地位認定管理探索

內容提要:市場支配地位的認定是各國反壟斷法執行中的一個關鍵。市場支配地位包括獨占與準獨占、突出的市場地位和寡占等類型。市場支配地位的認定應采納“以市場份額為主,兼顧其他因素”的標準。認定市場支配地位的具體程序與規則是:首先界定相關市場,其次測算市場份額,再次考察其他反映企業綜合競爭力的因素,綜合以上因素得出認定結論。

關鍵詞:市場支配地位認定市場份額

反壟斷法有三大支柱內容:限制競爭協議、濫用市場支配地位和企業合并控制。為了達到完善競爭的目的,反壟斷法一方面通過企業合并控制制度對市場支配地位的形成和加強進行監督和控制,另一方面,在市場支配地位已經形成和加強或無法阻止的情況下,則禁止企業濫用其市場支配地位。因此,市場支配地位的認定是企業合并控制制度和禁止濫用市場支配地位制度實施的前提和基礎。然而,目前國內對此的研究明顯落后,實踐幾乎是一片空白。2007年8月31日第二十九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以下簡稱《反壟斷法》)第十八、十九條粗線條式地規定了市場支配地位的認定,這在立法上是一大進步,但仍有待細化。鑒于此,本文運用歷史分析、比較分析和實證分析的研究方法,考察借鑒國外的先進理論和實踐經驗,分析和研究了市場支配地位的概念、類型、認定標準和程序規則的問題。

一、市場支配地位的概念

市場支配地位(MarketDominantPosition),又稱控制市場地位,是德國《反對限制競爭法》和《歐洲經濟共同體條約》使用的概念,其他的國家和地區的反壟斷法則沒有使用這一術語。相對應地,美國的反托拉斯法使用了“壟斷力”(MonopolyPower),日本的反壟斷法使用了“壟斷狀態”一詞,我國臺灣地區的公平競爭法使用了“獨占”,匈牙利的反壟斷法使用的則是“占有經濟優勢”。盡管各國和地區的反壟斷法使用的稱謂不同,但所指的經濟現象是大致相同的,即某個企業或者某些企業在特定的市場上具有一定的市場力量,通過運用這種力量“支配”或“控制”市場,不受有效競爭的制約,對市場運行產生嚴重的影響。

對于市場支配地位的定義,有學者認為,它是指“企業或企業聯合組織的一種狀態,具有該狀態的企業或企業聯合組織,在相關的產品市場、地域市場和時間市場上,擁有決定產品產量、價格和銷售等方面的控制能力”[1]。還有學者認為,市場支配地位通常是指“企業或者企業集團能夠左右市場競爭或者不受市場競爭約束的市場地位”[2]。這是從對競爭的影響的角度作出的定義。歐共體法院在1983年Mechelin一案中認為,市場支配地位是指“一個企業所享有的經濟能力地位,這種能力地位能夠使該企業無需其競爭者、顧客和最終消費者的反映,而采取顯著程度的獨立行動,來妨礙相關市場內有效競爭的維持”[3]。美國最高法院在1956年的杜邦公司案中,將壟斷力定義為“企業控制價格的力量或者排除競爭的力量”[4]。

查看全文

馬克思人道支配自然思想論文

[摘要]馬克思關于人道的支配自然思想具有豐富的內涵。這一思想充分體現了自然界的優先地位與人的主體地位的統一;人的內在尺度和自然的外在尺度的統一。在馬克思看來,只有變革舊的生產方式,實現共產主義才能人道的支配自然。馬克思人道的支配自然思想其實質是一種人、自然與社會和諧思想。今天重溫馬克思關于人道的支配自然思想,對于我們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具有重要啟示。

[關鍵詞]馬克思;人道的支配自然;和諧社會思想

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提出了“自然主義等于人道主義等于共產主義三位一體的”人道的支配自然思想。馬克思關于人道的支配自然思想具有豐富的思想內涵。這一思想的實質是一種人、自然與社會和諧思想。今天對馬克思“人道的支配自然”思想進行重新挖掘和梳理,對于我們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一、人道的支配自然思想體現了自然的優先地位與人的主體性地位的統一

馬克思關于人道的支配自然思想既肯定了自然的優先地位,又確立了人的主體性地位,充分體現了主體與客體、自然的優先地位與人的主體性地位的統一。

1.人道的支配自然思想肯定了自然的優先地位

查看全文

公共財政的支配現狀思索

一、中國農村以及農民收入現狀

中國農民的數量大、底子薄。改革開放以來,雖然農民的收入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但隨著改革的深入推進,中國的城鄉二元結構也越來越明顯,越來越嚴重。農民的收入與城鎮居民的收入也越來越大。

九億農民和其余五億城市居民的貧富差距越拉越大,這無疑不僅僅是一個嚴重的經濟問題。按照邊際效用遞減的原則來看,就現在而言,相同數目的財政支出,政府投入到農村所獲得的福利,滿意度及社會效益很可能比投入到城市多很多。

二、中國的公共財政的支出狀況

中國目前處在中低收入的國家的階段,需求的無限性和財政收入的有限性之間存在矛盾,中國政府對財政這種經濟資源的使用的取舍十分艱難。目前的中國,財政支出總是偏好城市,并且一直以來未得到很大的改善。

我國的財政收入的增長卻主要用于公務人員的新增工資分配和投資城市建設,包括用于消除城市貧困現象,使城市得到較大的發展。這時財政分配仍然嚴重的向城市傾斜。顯然,上述財政支出狀況不僅造成了城鄉居民嚴重的不公平,而且在一方面上促進了城鄉二元化結構,加大了居民的收入差距,不利于實現全面小康的宏偉目標。

查看全文

市場支配地位認定透析論文

內容提要:市場支配地位的認定是各國反壟斷法執行中的一個關鍵。市場支配地位包括獨占與準獨占、突出的市場地位和寡占等類型。市場支配地位的認定應采納“以市場份額為主,兼顧其他因素”的標準。認定市場支配地位的具體程序與規則是:首先界定相關市場,其次測算市場份額,再次考察其他反映企業綜合競爭力的因素,綜合以上因素得出認定結論。

關鍵詞:市場支配地位認定市場份額

反壟斷法有三大支柱內容:限制競爭協議、濫用市場支配地位和企業合并控制。為了達到完善競爭的目的,反壟斷法一方面通過企業合并控制制度對市場支配地位的形成和加強進行監督和控制,另一方面,在市場支配地位已經形成和加強或無法阻止的情況下,則禁止企業濫用其市場支配地位。因此,市場支配地位的認定是企業合并控制制度和禁止濫用市場支配地位制度實施的前提和基礎。然而,目前國內對此的研究明顯落后,實踐幾乎是一片空白。2007年8月31日第二十九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以下簡稱《反壟斷法》)第十八、十九條粗線條式地規定了市場支配地位的認定,這在立法上是一大進步,但仍有待細化。鑒于此,本文運用歷史分析、比較分析和實證分析的研究方法,考察借鑒國外的先進理論和實踐經驗,分析和研究了市場支配地位的概念、類型、認定標準和程序規則的問題。

一、市場支配地位的概念

市場支配地位(MarketDominantPosition),又稱控制市場地位,是德國《反對限制競爭法》和《歐洲經濟共同體條約》使用的概念,其他的國家和地區的反壟斷法則沒有使用這一術語。相對應地,美國的反托拉斯法使用了“壟斷力”(MonopolyPower),日本的反壟斷法使用了“壟斷狀態”一詞,我國臺灣地區的公平競爭法使用了“獨占”,匈牙利的反壟斷法使用的則是“占有經濟優勢”。盡管各國和地區的反壟斷法使用的稱謂不同,但所指的經濟現象是大致相同的,即某個企業或者某些企業在特定的市場上具有一定的市場力量,通過運用這種力量“支配”或“控制”市場,不受有效競爭的制約,對市場運行產生嚴重的影響。

對于市場支配地位的定義,有學者認為,它是指“企業或企業聯合組織的一種狀態,具有該狀態的企業或企業聯合組織,在相關的產品市場、地域市場和時間市場上,擁有決定產品產量、價格和銷售等方面的控制能力”[1]。還有學者認為,市場支配地位通常是指“企業或者企業集團能夠左右市場競爭或者不受市場競爭約束的市場地位”[2]。這是從對競爭的影響的角度作出的定義。歐共體法院在1983年Mechelin一案中認為,市場支配地位是指“一個企業所享有的經濟能力地位,這種能力地位能夠使該企業無需其競爭者、顧客和最終消費者的反映,而采取顯著程度的獨立行動,來妨礙相關市場內有效競爭的維持”[3]。美國最高法院在1956年的杜邦公司案中,將壟斷力定義為“企業控制價格的力量或者排除競爭的力量”[4]。

查看全文

落實調查居民可支配收入方案

一、調查目的和作用

(一)摸清城鎮居民的家庭收入水平、構成、從業狀況、家庭消費支出、物價指數、居住狀況、醫療、保險等情況,為委、政府宏觀科學決策和解決好民生等問題提供依據。

(二)滿足省政府對的縣域經濟社會科學發展綜合評價和人民政府對城鄉居民收入考核需要。

二、調查規模及范圍

三、組織實施

(一)成立組織。

查看全文

人均支配收入調查通知

自治州直屬各縣市人民政府,州人民政府各有關部門管委會:

為全面了解和掌握州直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狀況及變化情況,為各級黨委、政府和有關部門制定政策、科學管理提供依據,州人民政府決定從今年開始在州直范圍內開展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情況調查,現將有關事宜通知如下:

一、調查工作的目的

一是摸清州直城鎮居民家庭的人口、就業、收入、消費等變化情況,為各級黨委、政府宏觀科學決策和解決好民生等問題提供依據;二是滿足州黨委、政府對縣市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實行目標責任制考核需要,做好可支配收入監測工作。

二、調查工作的組織實施

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情況調查涉及范圍廣,技術性強,時間緊、要求高、難度大,各縣市要高度重視,切實加強領導,成立調查工作領導小組,配備必要的辦公場所,在經費、人員上給予保證。州統計局要切實做好調查的組織、監督和指導工作,國家統計局伊犁調查隊積極配合,各縣市統計局做好具體落實。各級民政、公安、財政、工會等部門要積極配合和支持。各街道辦事處、居委會要協助縣市統計局做好選戶、入戶調查工作。各基層派出所及社區居委會應無償提供調查所需的有關資料,確保調查任務順利完成。

查看全文

倫理觀支配履行社會責任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呼喚企業社會責任;“和合精神”:構建企業社會責任的核心;制定適合中國的企業社會責任標準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隨著近年來大批跨國公司進入中國后的舶來品、企業能否積極主動地履行社會責任,在很大程度上受企業倫理觀的支配、企業承擔社會責任已經成為大趨勢、和諧社會應是以人為本、減少貧困、以維護人類生存環境為目的的可持續發展的社會、和合是中國人文精神的精髓,是中國文化生命之所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和合思想為企業社會責任中國化提供了豐富的理論基礎、中國企業急需一套適合中國國情的企業社會責任標準等,具體請詳見。

企業社會責任這一概念產生于19世紀末,目前在國際上已相當流行,但在中國還是一個新理念,它是隨著近年來大批跨國公司進入中國后的舶來品。對于企業社會責任,就廣義而言,是指企業經營者在經營過程中應考慮其決策和企業行為對社會公共利益影響所具有的責任。它包括:企業對消費者、員工、股東、社區、政府和環境所應承擔的經濟責任和社會責任。Carroll(1979)把企業社會責任分為四個層次:經濟層次、法律層次、道德層次、樂善好施層次,企業家們必須選擇自己企業經營所處的層次。Carroll的分類后來被廣泛地采用。

企業社會責任屬于企業倫理范疇,企業能否積極主動地履行社會責任,在很大程度上受企業倫理觀的支配。然而,對西方傳入中國的這樣一個舶來品,我們究竟持何種態度:是全盤吸收,還是根據中國的實際情況,構建出適合中國國情的企業社會責任體系?不容忽視的是,人們在認識事物時,總是依照自己已有的文化知識背景作為參照物,總是按照自己的思維定勢和心理積淀去把握對象。事實上,任何一種思想文化傳播到一個新的民族或地區中,要為該民族或地區的人民接受并發展,就必須與其社會生活和文化傳統相結合,這可以稱為文化傳播的本土化規律。作為外來文化,企業社會責任要為中國所認同,應從中國的文化背景出發,構建起中國特色的企業社會責任。

一、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呼喚企業社會責任

從全球視角來看,企業承擔社會責任已經成為大趨勢。1997年8月美國制定了企業社會責任的國際標準,即SA8000。1999年1月,在瑞士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上,聯合國秘書長安南提出了“全球協議”,并于2000年7月在聯合國總部正式啟動,該協議號召公司遵守人權、勞工標準和環境方面的九項基本原則。SA8000體系認證、“全球協議”均已在全球范圍內推進,其對于企業發展、全球貿易將會產生愈來愈大的影響。SA8000體系認證和“全球協議”的推進,必將改善作業環境和勞動條件,切實保護勞工權益,從而吸引人才,提高勞動生產率,增加企業盈利;必將有利于保護和提升企業品牌,改善企業形象,從而提高國際競爭力;必將改善企業與政府、公眾的關系,為企業的可持續發展鋪平道路。這是西方社會和企業對企業社會責任的解決之道。

當前,我們正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提出:“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總要求和共同建設、共同享有的原則,著力解決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努力形成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局面,為發展提供良好社會環境。”構建和諧社會的目的,是保持社會的穩定。然而,現實情況卻是社會和諧方面的問題越來越突出了,特別是不同利益主體、利益群體之間的矛盾大量出現。對企業來說,主要表現在:一是經濟糾紛矛盾,即企業與企業之間、企業與消費者之間復雜多變、影響廣泛的產品、勞務和債務糾紛。二是企業內部的矛盾。表現為員工、股東、管理者之間相互交錯的就業、經濟、政治、心理、文化等矛盾。這些矛盾具有很強的“社會放大效應”和“暈輪效應”,是社會潛在的不穩定因素。三是企業經營與自然環境之間的矛盾。許多企業在經營中浪費資源、污染環境已經到了非常嚴重的地步,造成了很壞的社會后果。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