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區范文10篇
時間:2024-04-15 17:36:20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震區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震區災后教育研究論文
[摘要]汶川地震發生后,災區教育重建工作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之一。災區教育重建有著豐富的內涵和外延,它的時間應急性、針對性、差異性、公益性和長效性等特征要求開展及時、高質量的工作。災區教育重建還需要處理好以下五對關系:教育重建的應急狀態和長遠發展的關系;教育重建的硬件重建和軟件重建的關系;教育重建中公共資源和社會資本的關系;教育重建中整體和諧和局部差異的關系;教育重建中教師、學生及其家長主體差異對待的關系。
[關鍵詞]災區重建;教育重建;公共服務
災后教育重建作為整個災區重建工作中的重要部分,因其時效緊迫、直接關系千家萬戶、進而關乎政府重建整體公信力等倍受關注。從某種意義上講,教育重建是一項系統工程,它不僅僅關涉教育系統內部的問題,往往還牽涉整體重建工作和災區社會整體發展的綜合效應。那么,由地震引發的教育大災難、進而不得不應急啟動的教育重建到底包括怎樣的內涵和外延?如何理解其時效性特征?教育重建作為一項系統工程,其過程涉及方方面面的關系要素,其中急需處理好哪些突出的關系?
一、震區災后的教育重建:怎樣的內涵和外延?
從四川汶川地震發生至今,黨和政府的應急抗震救災工作取得了階段性的偉大勝利,如今各方面重建工作正有條不紊地展開。教育重建工作作為整個重建工作中的重要內容,自然也受到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學界、教育界及社會各界也紛紛建言獻策,教育部也及時《教育系統做好災區師生安置和恢復重建準備工作的方案》等。那么,到底什么是災后教育重建?有沒有特定的內涵和外延?這是當首先反思的。
“重建”更多是從哲學意義上使用的建構用語,如精神重建、人文重建等,在此顧名思義就是“重新建設、重新建構”之義;從描述性定義上講,“教育重建”的內涵可以理解為對教育領域的重建問題,當面對災區學校受損、師生受災、教育系統受到嚴重災害影響的情況時,各級政府、教育行政部門、社會公眾甚至師生主體所進行的恢復正常教育教學、恢復師生正常學習生活、恢復校園環境建設、加強心理援助、加強社會支持等一系列重新建設和恢復構建過程。所以,“教育重建”更適合從社會性、動態性、過程性的角度去理解,[1]當然,教育重建是個系統工程,不是一朝一夕的,也不僅僅是單一教育系統的事情,牽一發而動全身。
震區隧道防排水施工技術研究
摘要:平武震區隧道地下水系發育,部分區域承壓性突出,需制定科學的防排水施工技術,確保隧道安全施工和后期運營安全。該文根據平武震區隧道現場施工條件,進行了科學嚴謹的分析,提出了隧道綜合防排水技術措施及防水板掛設工藝,以為震區隧道工程實踐提供有益的技術指導。
關鍵詞:隧道;震區;防排水;施工技術
四川平武震區隧道防排水采用“防、排、堵、截”相結合的設計原則,結合震區地下水擾動大的特征,運用綜合防控手段,實現工程建設與保護生態相統一的原則。震區防排水設計施工標準高,要滿足“滴、滲、漏全面控制且無濕漬現象”的標準,防止隧道滲漏水病害對后期運營道路的安全隱患。
1震區隧道防排水原則
(1)提出震區隧道防排水的基本原則及方案。建設震區隧道,如遇地下水水源豐富的情況,需要對工程水文地質進行研究,制定相應的施工防排水方案[1]。對于震區隧道一般以排出涌水為基本原則,要實施適合震區建設隧道的技術措施,防范水害帶來的安全隱患,密切監控隧道突涌水情況并準備好處治措施。(2)查明震區隧道涌水的原因。明確地下水源的分布狀態,摸清地表水或周邊河流分布,以及地下水文流徑組織關系[2-3]。分析導致突水涌水發生的內在機制。建設震區隧道時,應仔細勘測周邊地質與水文狀況,對隧道施工方案提出合理水害處治預案。(3)建立震區隧道水害處理措施。當出現地表水位較高的情況時,隧道施工可采取綜合排水防范,如鉆排水孔、坑道排水等系列措施。如出現大量涌水時,就要進行全面引排,如使用錨桿把水引出后再完成噴錨工作,并布設匯水孔,使排水與混凝土噴射施工同步進行。
2工程概況
高震區優化設計方案淺析
一、合理施加荷載
對結構分析、造價影響最大的還是結構所受荷載(常規的恒、活樓面荷載、屋面荷載、積灰荷載、設備荷載、設備運轉動荷載、堵料事故荷載、倉載、偶然荷載等),尤其是在抗震設計計算直接影響結構的重力荷載代表值的取得,從而決定地震作用的大小,因此荷載的正確有效施加在高烈度工況下對結構的合理優化顯得越發重要。計算地震作用時,建筑的重力荷載代表值應取結構和構配件自重標準值和各可變荷載組合值之和,抗震規范規定了各可變荷載的組合值系數,見表4。另外規范也規定:在確定重力荷載代表值時,可變荷載應根據行業的特點,對樓面活荷載、樓面檢修荷載、成品或原料堆積樓面荷載、設備和料斗及管道內的物料等采用相應的組合值系數,貯料的荷載組合值系數可采用0.9。除此外《構筑物抗震設計規范》對此也有部分規定可供借鑒,其規定構筑物的重力荷載代表值應取結構構件、內襯和固定設備自重標準值和可變荷載組合值之和,可變荷載的組合值系數見表5。《水泥工廠設計規范》也給出了地震作用時部分可變荷載的組合值系數,見表6。綜上所述,在抗震分析中,荷載施加過程中有以下幾點需要注意:(1)對于屋面活荷載(用作樓面用途的屋面除外)其組合值系數為0,不需要考慮,這對具有很大覆蓋面積的屋面(如儲棚結構,大型框架結構的屋面等)的地震作用的降低有很大影響,需要引起注意。(2)當確有根據時,樓屋活荷載可根據實際情況(樓面面積較大、活荷載有排它性不同時出現等),選用較小的組合值系數,以減小地震作用,達到優化的目的。(3)對于在水泥廠中有吊車的車間,其吊車大部分用于檢修吊裝,工作頻率很低,大都為吊車工作級別處于A1~A5的軟鉤吊車,因此在地震分析中其荷載不參與組合。(4)對于空曠的轉運站、廠前區的辦公樓、設備較少的結構或者樓層面積較大從而匯聚很大的樓面活荷載而設備荷載占比又較少的結構,可以參照荷載規范對活荷載按樓層折減,其樓層折減系數見表7。對于有設備的車間,以上系數可供借鑒,并可根據設備荷載所占總荷載比重做出調整,合理優化結構墻、柱、基礎的結構設計。(5)在工業建筑中,設備荷載占有很大的比例,因此其荷載的合理施加對高震區結構有至關重要的影響。設備荷載通常包括自重、運行時產生的活荷載、動力設備產生的動力荷載(目前這一荷載通常采用靜力荷載乘以動力系數的擬靜法加以處理)、事故時產生的堵料等意外荷載等,規范對于設備荷載的地震作用時的組合值系數0.8,指的應是設備活荷載,當然設備自重按恒載的組合值系數1.0考慮,其動力系數附加部分作為非有效質量是不應考慮進地震作用組合的。另外,地震作用為小概率事件與堵料意外荷載同時發生的概率微乎其微,因此將堵料等意外荷載工況不列入地震作用工況下同時分析是合理的。由于樓面活荷載的組合值系數為0.5,而設備荷載的組合值系數為0.8,但現有計算程序無法區分樓面荷載的性質,也無法嚴格區分實際屋面與計算頂層的關系,而統一將結構計算的最頂層作為屋面考慮,這就給規范的嚴格執行留了漏洞。對于此種情況,建議根據設備荷載達到總荷載的占比在0.5~0.8之間采用內插的方法確定兩者的綜合組合值系數進行抗震分析。鑒于荷載問題的多樣性,建議在結構分析中采用兩步甚至多步分析法,即考慮非地震作用下結構最不利工況的靜力分析,再采用相同模型考慮合理的荷載組合工況下的地震作用分析,對各構件取兩種情況分析下的包絡值作為設計結果采用。以收塵器為例,設備荷載包括設備自重及設備正常運轉時的活荷載、設備發生事故時堵料的荷載,可以建立兩個相同模型來進行分析。一個模型用于考慮除地震作用外的其他各種工況,另一個模型用于考慮地震作用分析,兩個模型分別輸入相應荷載工況。對于前一種模型可以考慮堵料等意外荷載等最不利荷載,對于后一種模型施加合理優化后的荷載進行抗震分析,兩個模型分別分析完成后對各構件選項取最不利設計輸出進行設計。通常這一調整過程要相互進行多次才能完成。(6)除以上情況外,由于工業建筑設備荷載的復雜性,在產生豎向荷載的同時也經常會產生水平荷載,如輸送頭尾輪、轉動設備等。因此我們要根據工藝或設備廠家提供的荷載參數分設備正常運轉情況及啟動關閉情況考慮,在進行地震分析時,可以只考慮設備正常運轉時產生的水平力和地震作用。
二、清楚認識位移比
在我們目前的設計中,位移比指標是個很重要的設計復核指標。抗震變形驗算是滿足建筑正常使用功能的重要措施,也是抗震性能設計的重要內容之一,我國抗震設計采用兩階段三水準設防,彈性變形驗算實現的是第一水準的設防要求,屬于正常使用極限狀態的驗算;彈塑性層間位移角限值是確保在罕遇地震作用下,建筑主體結構遭受破壞或嚴重破壞時不倒塌,實現第三水準的高防要求。因此,抗震規范對彈性層間位移比限值有清楚的限定。對單層鋼筋混凝土柱排架結構和單層及多層框排架結構,規范未明確其彈性層間位移角限值,其值可參照規范5.5.5條的規定,確定為1/330,單層及多層框排架結構的彈性層間位移角限值可結合實際工程中框架與排架的布置情況,取1/330~1/550的中間數值(框架為主時,取接近1/550的數值,排架為主時,取接近1/330的數值),并應從嚴控制,偏框架取值。除此外,規范也提出了最大層間位移與其平均值的比值這一比例系數,用以控制結構的扭轉不規則程度,本文暫不做討論。在目前我們常用的設計軟件PKPM的計算結果中,會提供地震作用及地震作用規定水平力下兩種情況的最大層間位移角及最大層間位移與平均層間位移的比值,應清楚認識此位移比,以避免不必要的錯誤。新的抗震規范在進行扭轉不規則的判斷(扭轉位移比的計算)及地震傾覆力矩(包含框架傾覆力矩、短肢墻傾覆力矩、框支框架傾覆力矩和一般剪力墻的傾覆力矩)的計算方面均要求采用規定水平力。該水平力一般采用振型組合后的樓層地震剪力換算的水平作用力,并考慮偶然偏心。原則上水平作用力的換算為每一樓層處水平作用力,取該樓面上下兩個樓層地震剪力差的絕對值。采用規定水平力可避免有時CQC計算的最大位移出現在樓蓋邊緣的中部而不在角部,而且無限剛樓蓋、分塊無限剛樓蓋和彈性樓蓋均可采用相同的計算方法處理。在結構樓層位移和層間位移控制值(位移角)驗算時,仍采用各振型位移的CQC的效應組合??梢愿鶕紤]地震作用的方式不同,采用不同的組合方式,對于平面振動的多質點彈性體系,可以用SRSS法,簡稱“平方和開平方”,它是基于假定輸入地震為平穩隨機過程,各振型反應之間相互獨立而推導得到的;對于考慮平—扭耦連的多質點彈性體系,采用CQC法,即完全二次項組合方法,它不光考慮到各個主振型的平方項,而且還考慮到耦合項,對于比較復雜的結構比如考慮平扭耦連的結構使用完全二次項組合,其結果比較精確。簡單說,就是RSS近似認為每個振型的振動是相互獨立的,而CQC考慮了平扭耦聯效應、振型間的相互影響,對復雜結構采用此法。由于高震區地震作用很大,結構彈性層間位移比限值經常不滿足規范要求,這種情況下要么犧牲結構的經濟性加大豎向構件的尺寸,要么改變結構形式,如框架結構調整為框剪結構,但在此種情況下出于工藝布置的考慮,往往不能得到很好的結構方案,給我們的設計工作帶來很多因難。鑒于此,對于工業廠房中應用較多的混凝土框架結構,對不滿足位移角限值的結構提出以下建議供參考,我們可根據實際情況采取三步走:調微改方案改變結構形式。第一步:調,即首先仔細查看程序計算結果,對其進行判斷,如位移角未達到規范要求,查明哪層何處位移過大未達到要求,找到相應的節點,返回查看模型,找到問題所在,調整模型,加強相應位移大的節點附加的梁柱或者薄弱層。此外對于周期的查看也是調整的輔助手段,對于受力合理的結構,盡量避免前二階振型為扭轉振型,除此外也要注意根據結構特點使兩平動振型的周期不要相差較大,如相差較大說明結構兩個方向剛度相差較大,應調整結構豎向構件,達到合理的平衡。第二步:微改方案,當通過第一步仍無法達到要求時,我們可以在未達到相應位移限值的方向布置少量抗震墻,從而使其彈性層間位移角滿足要求或者在滿足位移限值的基礎上改善框架結構的抗震性能,形成帶少量抗震墻的框架結構。目前對此種結構的分析還有一定的難度,規范對帶墻的框架結構體系的判斷是通過結構底部豎向構件分別承受的傾覆力矩比例來判定的。對這一特殊的框架結構,可以遵照以下設計原則來設計。(1)對框架結構按純框架結構(不計入抗震墻)和按框架與抗震墻協同工作(即按框架-抗震墻結構)分別計算,包絡設計。對純框架結構進行大震彈塑性位移驗算。框架的抗震等級及軸壓比限值按純框架結構確定。(2)對抗震墻抗震墻抗震等級可取框架-抗震墻結構中框架的抗震等級。對于抗震墻的配筋設計:對計算不超筋的抗震墻按計算配筋;對抗剪不超筋而抗彎超筋的抗震墻,按計算要求配置抗震墻的水平及豎向分布鋼筋,按抗震墻端部最大配筋要求(配筋率不超過5%)配置端部縱向鋼筋。對抗剪超筋的抗震墻,按抗震墻的剪壓比限值確定抗震墻的抗剪承載力并確定墻的水平鋼筋,按強剪弱彎要求確定墻的豎向鋼筋。在抗震墻很少的框架結構中,框架是主要的抗側力結構,在風載或地震作用很?。ǖ陀诙嘤龅卣鹱饔茫r,抗震墻輔助框架結構能滿足規范對框架結構的彈性層間位移角要求,提供的是抗震墻的彈性剛度,在設防烈度地震及罕遇地震時,抗震墻退出工作。當然對于處于框架結構上的大型動力設備,為降低結構震動,減小設備引發的結構位移,也可采用此種結構。第三步:改變結構形式,在以上情況下如還不能滿足要求,只能尋求改變結構形式來實現位移比限值要求。對于框架結構可以通過加鋼支承形成框架支承結構,也可以在上一步配置很少剪力墻的基礎上盡一步加大剪力墻配筋形成框架-剪力墻結構,可以采用異型柱結構或者下部為框架剪力墻結構、上部為框架結構的混合結構。其實對于框架結構而言,在提高結構塑性能力的前提下(加強豎向構件水平筋的設置)或者根據廠房實際情況犧牲部分安全度,規范規定的位移角限值也是可以有限降低的,但是這個限度需要合理把握。
三、構造及概念
設計結構設計中,眾多小細節的完善才能保證好結構的安全,眾多小構件的合理優化才能實現總造價的有力降低。在高震區結構中,有以下幾點需要引起我們的注意:(1)對于處于高震區的結構由結構自身的自重而產生的地震作用往往占很大的比例,尤其是混凝土結構,隨著地震作用的增大,造成結構部分構件計算不能滿足要求,從而需要提高構件的尺寸,隨著構件體量的增大,地震作用又有所增加,這樣不斷循環,當結構設計滿足要求時,結構已經很笨重,已遠離我們的設計初衷,因此,對于高震區結構,如何減輕其自重反而比如何克服地震作用對我們的優化設計有更為直接的作用。出于以上考慮,以下幾點我們應盡力做到:a墻體的維護材料應盡量輕,能用壓型鋼板的就不要用輕型砌塊,能用輕型砌塊的就不要用燒結磚。b盡量利用高強材料,以提高結構單位重量的承載能力。c對于梁柱構件,要多次重復計算直到各構件都達到其合理配筋率或應力比,應避免一些較大的梁而其配筋率卻很小的情況的出現,如果對各構件都能合理調節,其結構自重的減輕也是十分可觀的。d在采用PKPM計算時,由于梁梁相交、梁柱相交、梁板相疊處的重量重復計算,造成結構自重較實際有所放大,在計算中可以通過適當調整部分參數等手段來減少結構自重,以接近實際情況。(2)基礎的設計直接影響到了上部結構安全及其合理性,尤其是高震區,在可能的情況下,要盡量降低基礎的埋置深度,從而有效地降低結構高度,減小地震產生的傾覆力矩。另外,除高寬比大于4的高層建筑基底不宜出現脫離區(零應力區),其他建筑基礎底面與地基土之間距離區(零應力區)面積不應超過基礎底面面積的15%,因此,在設計基礎時可以對這一比例合理限定,從而減小基礎尺寸的大小。對于高震區結構基礎設計另一個需要注意的問題是,即使基底未出現零應力區,但是如果其基底最小應力小于上面覆土自重,那么基礎上部也是要承受部分拉力,需要配鋼筋。(3)在設計基礎時由于砌墻的原因,通常會在需要的位置布置地梁,如果基礎埋深較淺則容易形成短柱,以至在抗震計算時常常造成柱抗剪能力不足,從而給設計工作帶來困難,此時可以采用圖2方案進行結構設計以避免此情況的發生。此外,規范對于一級框架和IV類場地的二級框架也是建議沿框架兩個主軸方向設置基礎系梁的,可采用圖2同樣作法。(4)在帶有貯料型結構或者帶有大型設備的結構時,對于倉體及設備的支承,應盡量使其結構支座靠近倉體及設備重心所在平面,以免附加彎矩引起設備及結構受力而造成破壞。(5)對于埋置較深的結構,部分結構構件嵌固在土中,其結構分析有一定的特殊性,由于土的作用,上部傳來的水平地震作用逐漸減小,但是由于土的類別、構件的接觸面積等因素的影響,如何確定合理的減小程度有待研究。樁基規范提出了土層水平抗力系數的比例系數m可供參考借鑒。該參數計算方法即是土力學中水平力計算常用的m法,可參閱基礎設計相關的書籍或規范,其取值范圍一般在2.5~100之間,在少數情況的中密、密實的沙礫、碎石類土中取值可達100~300。由于m值考慮了土的性質,通過m值、地下室的深度(或框架柱)和側向迎土面積,可以得到結構地面以下側向約束的附加剛度,該附加剛度與結構自身剛度無關,而與土的性質有關。用m值求出的地下室側向剛度約束呈三角形分布,在頂層處為0,并隨深度增加而增加。因此可以將該參數引入結構分析中,以期得到合理優化的設計結果。(6)另一個需要談到的問題就不是我們結構設計人員所能完全控制的,需要相關工藝等專業的配合才能達到更合理的優化指標。出于概念設計的考慮,在高震區,能滿足生產需要的更低的廠房高度及結構承受更小的地震作用及傾覆力矩是我們一直期望得到的,因此在可行的情況下,合理降低結構總高度及各層層高,將重要設備重心下移甚至將其布置于地面上等措施,可有效降低地震作用,也希望其引起相關專業的更多關注。
震區災后教育探討論文
一、震區災后的教育重建:怎樣的內涵和外延?
從四川汶川地震發生至今,黨和政府的應急抗震救災工作取得了階段性的偉大勝利,如今各方面重建工作正有條不紊地展開。教育重建工作作為整個重建工作中的重要內容,自然也受到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學界、教育界及社會各界也紛紛建言獻策,教育部也及時《教育系統做好災區師生安置和恢復重建準備工作的方案》等。那么,到底什么是災后教育重建?有沒有特定的內涵和外延?這是當首先反思的。
“重建”更多是從哲學意義上使用的建構用語,如精神重建、人文重建等,在此顧名思義就是“重新建設、重新建構”之義;從描述性定義上講,“教育重建”的內涵可以理解為對教育領域的重建問題,當面對災區學校受損、師生受災、教育系統受到嚴重災害影響的情況時,各級政府、教育行政部門、社會公眾甚至師生主體所進行的恢復正常教育教學、恢復師生正常學習生活、恢復校園環境建設、加強心理援助、加強社會支持等一系列重新建設和恢復構建過程。所以,“教育重建”更適合從社會性、動態性、過程性的角度去理解,[1]當然,教育重建是個系統工程,不是一朝一夕的,也不僅僅是單一教育系統的事情,牽一發而動全身。
那么,從外延來講,災后教育重建包括哪些具體內容?教育部關于做好災區師生安置和恢復重建準備工作的方案中提出積極創造條件幫助災區學生恢復上課,積極開展災區學生心理援助工作,認真做好災區孤、殘學生救助工作,積極做好災區學?;謴椭亟蕚涔ぷ鞯雀黜椌戎叽胧?,要求切實做好災區師生安置工作和學校重建準備工作。[2]作為國家級的教育科研機構,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則在充分調研基礎上提出了心理重建、學校重建、教學重建、校園重建、師資重建和賑災遺產總結六方面的內容,并有針對性地提出了重建的方案和時間進度計劃,[3]極具指導性。受災最嚴重省份四川省也應急制定了全力推進學校復學復課、繼續抓好災區師生安置、抓好受災學校重建規劃、做好遇難學生家長工作等具體措施,[4]并有序展開教育系統的重建工作。應該說,這些災后教育重建的外延內容已較豐富,對災后教育的科學重建工作具有較好的指導作用。這里,筆者想強調的是,根據重要性等級程度,在災區教育重建中最重要的是人民群眾對教育的信任機制的重建,沒有良好的信任機制一切都難以做好,政府作為的認同機制也將受到挑戰;第二位的就是心理重建,如上所說如何讓廣大教師和學生從震災的陰霾中走出來,以積極健康的心態迎接新生活的陽光,這都是從精神層面需要及時建構和重建的內容,需要很強的藝術性和思想性;然后才是物質層面的重建,比如教育重建規劃、校舍校園重建、復學復課等,這些重建是實實在在的,最主要的是科學性和標準化,注重安全標準和質量標準。另外,關于抗震救災中的教育遺產和安全教育傳統也需要得到及時總結和提煉。
二、震區災后教育重建的時效性特征
《國務院關于做好汶川地震災后恢復重建工作的指導意見》明確指出,要積極完善公共服務設施,優先安排學校、醫院等公共服務設施的恢復重建,嚴格執行強制性建設標準規范,盡快將其建成最安全、最牢固、群眾最放心的建筑。[5]可見,災區教育重建工作具有典型的時效性、優先性特征,具體體現如下:
地震區災后教育探究論文
[摘要]汶川地震發生后,災區教育重建工作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之一。災區教育重建有著豐富的內涵和外延,它的時間應急性、針對性、差異性、公益性和長效性等特征要求開展及時、高質量的工作。災區教育重建還需要處理好以下五對關系:教育重建的應急狀態和長遠發展的關系;教育重建的硬件重建和軟件重建的關系;教育重建中公共資源和社會資本的關系;教育重建中整體和諧和局部差異的關系;教育重建中教師、學生及其家長主體差異對待的關系。
[關鍵詞]災區重建;教育重建;公共服務
災后教育重建作為整個災區重建工作中的重要部分,因其時效緊迫、直接關系千家萬戶、進而關乎政府重建整體公信力等倍受關注。從某種意義上講,教育重建是一項系統工程,它不僅僅關涉教育系統內部的問題,往往還牽涉整體重建工作和災區社會整體發展的綜合效應。那么,由地震引發的教育大災難、進而不得不應急啟動的教育重建到底包括怎樣的內涵和外延?如何理解其時效性特征?教育重建作為一項系統工程,其過程涉及方方面面的關系要素,其中急需處理好哪些突出的關系?
一、震區災后的教育重建:怎樣的內涵和外延?
從四川汶川地震發生至今,黨和政府的應急抗震救災工作取得了階段性的偉大勝利,如今各方面重建工作正有條不紊地展開。教育重建工作作為整個重建工作中的重要內容,自然也受到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學界、教育界及社會各界也紛紛建言獻策,教育部也及時《教育系統做好災區師生安置和恢復重建準備工作的方案》等。那么,到底什么是災后教育重建?有沒有特定的內涵和外延?這是當首先反思的。
“重建”更多是從哲學意義上使用的建構用語,如精神重建、人文重建等,在此顧名思義就是“重新建設、重新建構”之義;從描述性定義上講,“教育重建”的內涵可以理解為對教育領域的重建問題,當面對災區學校受損、師生受災、教育系統受到嚴重災害影響的情況時,各級政府、教育行政部門、社會公眾甚至師生主體所進行的恢復正常教育教學、恢復師生正常學習生活、恢復校園環境建設、加強心理援助、加強社會支持等一系列重新建設和恢復構建過程。所以,“教育重建”更適合從社會性、動態性、過程性的角度去理解,[1]當然,教育重建是個系統工程,不是一朝一夕的,也不僅僅是單一教育系統的事情,牽一發而動全身。
縣長在全縣地震災區重建工作動員大會上的講話
今天召開全縣地震災區重建工作動員大會,主要目的是回顧總結前階段全縣防震救災工作,部署下步災區重建工作任務,進一步統一思想,強化措施,明確責任,狠抓落實,切實抓緊抓好災區重建工作,奪取防震救災的全面勝利。等一會,陳作榮書記還將作重要講話。下面,我先講三個問題:
一、前階段防震救災工作回顧
今年2月4日以來,我縣與泰順縣交界處連續發生的較強有感地震,引起了國務院和省市的高度重視。在省市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和關心支持下,我們按照“安全、有序、穩定”和“立足于抗大災、打持久戰”的要求,迅速啟動地震應急預案,把防震救災作為一項壓倒一切的首要工作,緊急動員,周密部署,集中精力,全力以赴,奮起防震救災,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效?;仡櫱半A段的防震救災情況,我們著重抓了以下幾個方面工作。
(一)加強領導,合力防震。地震發生以后,縣里及時成立了防震減災指揮部,由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任總指揮,有關縣領導任副指揮。并下設災情核查和物資保障組、人員轉移安置組、維護穩定組、房屋安全調查組、宣傳報道組等5個工作小組,每個組的正副組長都由縣委、縣政府的領導擔任,具體負責指揮協調全縣的防震減災工作。每次發生稍大的地震,縣領導都在第一時間趕赴現場,與震區廣大干部群眾一道,共同防震救災,努力把地震的損失降到最低程度。根據震情的發展變化,縣里從縣機關抽調了68名副科級以上干部,成立9支工作隊,奔赴有關鄉鎮,與災民同吃同住,幫助鄉鎮做好宣傳、核災、轉移、安撫群眾等工作。隨后,縣里又成立了防震救災工作領導小組,由縣長任組長,縣委、縣府有關領導任副組長,下設危房鑒定、危房重建、基礎設施重建、下山脫貧等4個組,全面負責災后重建工作。震區各鄉鎮也相繼成立了專門的組織領導機構,切實加強領導,明確工作要求,落實防震重建措施,確保了防震救災工作的扎實有序推進。
(二)安置災民,開展自救。一是轉移群眾。按照屬地管理、歸口負責的原則,積極動員居住在危房和帳篷內的群眾采取投親靠友、租住民房等方式,進行轉移安置,確保了災區群眾的安全。二是確保生活。原創:緊急下撥救災資金500萬元。調運700頂帳篷、75套應急保暖鋼管大棚、1200條應急棉被和1200件棉衣等救災物資,用于安置震區群眾。組織有關部門深入震區開展服務,組建疾病控制、醫療救護、衛生監督等救助組進駐震區,做好疫情監測、消毒、咨詢及藥品發放等工作。同時積極籌措、調配資金,對受損的山塘水庫、供水網管等涉及群眾生產、生活、安全等基礎設施進行搶修,確保安全渡汛和群眾正常生活。三是開展自救。堅持防震救災與生產發展兩手抓,注重統籌安排,及時組織農業、林業、扶貧、科技等單位人員赴災區開展為民服務活動,做好水稻種子、化肥等物資的調運供應,抓好農業技術培訓,指導幫助農民開展春耕生產。震區各鄉鎮還結合震后重建工作,積極抓好新農村建設、重點項目建設、招商引資、工業發展等工作。
(三)制訂政策,著手重建。為了使災區群眾盡快恢復生產、重建家園,縣里先后3次向省委省政府作專題匯報,5次向市委市政府作專題匯報,反復向上級反映我縣的災情和要求。經過努力,引起了上級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省市不僅在工作上給予強有力的指導,而且在資金上給予了超歷史的扶持。在此基礎上,我們開始著手制訂政策,啟動重建。一是深入一線調研。為了制定科學合理的震后重建政策,縣里在全面核實災情、摸清情況的同時,組織有關人員,歷時一個多月,深入震區鄉鎮開展調查研究,充分聽取鄉鎮、村干部群眾的意見和呼聲。二是反復研究政策。先后召開十多次縣防震救災工作領導小組會議、災區鄉鎮干部座談會、縣委常委擴大會議、縣四套領導班子成員會議,上上下下、方方面面、反反復復征求意見,并結合上級扶持力度、政府承受程度,認真研究制定《地震災區重建工作的實施意見》。三是迅速開展災區重建。先后多次召開會議,聽取各工作組和震區鄉鎮有關情況匯報,研究部署災區重建工作任務。同時,決定在珊溪、巨嶼、黃坦等3個鎮建立4個防震避險安居小區,在有關鄉鎮規劃15個集中建房點。目前,各項前期工作正在穩妥推進。
探析通信技術在地震的需求及運用
1破壞性地震中通信技術的重要性
眾所周知,破壞性地震給國家和人民帶來了很嚴重的損失,基本處在地震范圍內大多數基礎設施都被破壞,而處在其中的人們要想得到及時的救援,必須要取得和外界的聯系,提供有用的實時信息才能夠保證救援的快速和安全進行。不同級別的地震的破壞程度是不同的,這就要求必須要有根據實際情況的信息,而不能夠單憑經驗就行處理,損失程度一般會隨著通信恢復的速度的加快而迅速降低,保證震區和外界的聯系是挽回損失的關鍵一步。破壞性地震對通信的影響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通信設備遭到破壞,光纖、電話線和移動通信基站的破壞,無線和有限網絡都無法連接,實時通信出現硬件性的障礙;震后通信信息量的猛增,常規的通信硬件不能滿足震時的通信需求,負荷過大的后果就是造成相關救援信息的傳遞障礙,營救行動得到阻礙;地震產生的電磁波可以嚴重影響無線通信信號,傳遞的信息就不會完整。這就要求對震時進行及時應急通信系統的建立,救援人員掌握了現場的信息后制定有效的救援計劃才能最大可能的挽救不必要的損失,震區的人民安全才能第一時間得到保障。
2破壞性地震對通信技術的需求
根據不同地震級別,震區和救援隊伍對通信技術的需求有所不同,相對的應急預案也是不同的。
2.1較小級別(5-6級)的破壞性地震對通信的需求
較小級別的地震破壞性較小,每年有很多處于地震帶的地方都會發生多次同等級別的地震,其主要對通信的影響是我國移動、聯通、電信等公司在此地區的數據傳輸量的巨大上升,震區內部的人員都想第一時刻知道自己親戚朋友的安全情況,而震區外的人也有這樣的心理,這就造成即使的通信量的增大,嚴重時可能會造成系統的癱瘓,但是3G業務相關區域依然可以正常使用;語言通信處于較為正常的狀態,但是在烈度7以上的地方有一定的通信盲區;對地面網絡的影響較小。這種級別的地震只需地面通信硬件支持即可完成較為圓滿的救援工作,衛星等應急通信工具在極為特殊的情況在才會得到使用。
小學抗震救災工作總結
自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縣發生8.0級大地震以來,我校廣大黨員干部通過收聽、收看電視新聞節目,密切關注災區情況,無不為這次特大地震給四川及周邊各省人民帶來的重大損失而震驚,災區人民的安危時刻牽動著我們的心,在全黨全軍全國舉全國之力支援災區的危機時刻,我們有責任、有義務為災區貢獻一份力量,廣大黨員干部帶領群眾積極行動起來。
鄭校長連續兩天自己買一百份義賣的《廣州日報》,站在門口派發給每一位老師。老師們在早讀時間開展了臨時的隊會,進行災情講解,孩子們包含淚水聽著鄭校長在廣播中沉重地講述災情,都紛紛表示要用一份愛心,支持災區重建家園!
于是在三天生命臨界線的最后一天,文德路小學的全體師生早早就回到了學校。
8點20分,全體師生起立,默哀,全校在一片靜默的哀悼逝去的同胞……
8點21分,全體師生雙手在胸前緊握,誠心祝禱,校園上空回蕩著純潔的歌聲:輕輕地捧著你的臉,為你把眼淚擦干,這顆心永遠屬于你,告訴我不再孤單……真心的為你祝愿,祝愿你幸福平安……
8點24分,孩子們在課室里默默地帶著祝福,把自己壓歲錢交給了老師……一百、二百……一千、二千……
災區公路搶通優先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震后交通損毀信息調查;公路搶通方案與組織管理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隨處可見的大規模山體滑坡導致道路交通、通訊、電力等全部中斷、許多建立在通訊電力通暢條件基礎之上的現代監控與信息采集方法無法進行、為道路搶修決策人員進行快速預判和決定初步的搶修方案提供原始資料、調查小分隊進行徒步實地調查是一項危險并且專業的工作、災區國道省道等干線公路大多沿河修建、震后災區公路搶修應以搶通作為優先,以利于搶險設施和人員物質的運輸、震災帶來的公路損毀類型及其搶險方案、橋梁梁板折斷損毀等,具體請詳見。
【摘要】“5•12”大地震的抗震救災過程中,道路交通作為整個救災工作的基礎,本身又是被搶險對象,需要格外的重視。對災區公路的搶修應強調搶通優先,并加強總體災情與局部損毀情況調查,努力增加機械施工工作面,合理選擇施工方法與設備等。
【關鍵詞】地震;公路;損毀;修復
四川“5•12”大地震給災區人民帶來深重災難,震后災區山崩地裂,隨處可見的大規模山體滑坡導致道路交通、通訊、電力等全部中斷。抗震救災過程中,山區公路的搶通遇到極大困難,中心震區映秀鎮與汶川縣城的直接交通聯系317國道震后1個月均處于完全中斷狀態、與都江堰的213國道5天后才得以修通,凸顯公路搶通工作已經成為眾多抗震救災工作中的瓶頸和薄弱環節。根據作者多年的道路設計與維護施工經驗,本文從災后調查與管理、有針對性的道路搶通方案與技巧等方面,做了一些思考與探索。
1震后交通損毀信息調查
在自然條件惡劣、震區電力通訊全部中斷的情況下,許多建立在通訊電力通暢條件基礎之上的現代監控與信息采集方法無法進行,必須也只能依托原始的人工調查。人工調查宜組織成若干小分隊,合理分工與調配,盡快到達震區采集并初步分析震后損毀信息、迅速將信息傳回救災指揮部,供決策人員使用。
汶川地震感想心得災難中凝聚沉著的力量
一場地震,撼動了大半個中國,牽動了整個神州。跟地震波一起迅速傳送的,是汶川和各地的震情以及黨和政府沉著應對的消息。
災情牽動著黨中央國務院的心。胡*錦~濤總書記立即指示盡快搶救傷員,保證災區人民生命安全;總理當即趕赴災區,指導救災工作。國務院成立以為總指揮的抗震救災指揮部。僅僅幾個小時后,中國地震局、國家減災委、民政部等急援災區,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這一切讓人們看到了黨和政府全力以赴抗震救災的堅定決心,看到了黨和政府對災區人民的深切關懷。
災情牽動著全國人民的心。短短幾個小時內,云南、西藏等周邊省區已派出地震專家馳援四川,中國扶貧基金會緊急發出募捐倡議,中國紅十字會全力調撥物資救援。互聯網上鋪天蓋地的祈愿帖子傳遞情感,手機中接連不斷的慰問信息溫暖人心。人們關注震區傳來的每一點信息,關切震區人民的生命安危。
幾小時內,國家和地方地震局數次召開新聞會披露最新震情統計數據,地震傷亡人數在互聯網上實時更新,媒體滾動播出最新消息。
這場“全國直播”的震情隨著電波和網絡迅速傳送,不僅沒有擴散恐慌,反而撫平了公眾的不安,凝聚起堅定沉著寧靜的力量。
“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切身利益的;需要社會公眾廣泛知曉或者參與的”信息必須主動公開。今年5月1日,隨著《政府信息公開條例》在全國的施行,打造公開透明的陽光政府,已經是法律的堅決要求,“公開是原則,不公開是例外”,成了新的信息準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