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門螺桿菌范文10篇
時間:2024-04-10 20:51:29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幽門螺桿菌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幽門螺桿菌菌苗研究論文
摘要幽門螺桿菌(Hp)作為胃炎、胃十二指潰瘍、胃癌、胃淋巴瘤等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已被廣泛確認。作為非侵入性細菌,它引起炎癥及免疫應答以及進一步的病理損害是重要的致病機理,而Hp菌苗也存在免疫保護和免疫損傷兩方面的作用。本文就Hp菌苗與宿主免疫等相關問題作一簡要綜述,目的在于為完善Hp菌苗的研究提供理論基礎。
幽門螺桿菌(Hp)作為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腸潰瘍、胃癌、胃淋巴瘤發生發展中的重要致病因素已為大量研究證實,其致病機理包括Hp的尿素酶、蛋白酶、脂酶、磷脂酶A、趨化因子及細胞空泡毒素(VacA)等直接致病,也包括Hp引起宿主的炎癥及免疫應答致病[1]。本文主要就Hp菌苗與宿主的免疫應答及相關問題的研究進展作一簡要綜述。
hp與菌苗研究
Hp感染是世界范圍的,而且是終身感染。新近研究顯示,口服菌苗可誘導針對Hp感染的保護性免疫,并且菌苗可治愈已存在的HP感染性病變,從而表明用菌苗治療Hp感染是可行的[2]。用霍亂毒素(CT)B亞單位或大腸桿菌不耐熱毒素(LT)作粘膜佐劑的Hp抗原誘導免疫已獲成功,即Hp對宿主自然免疫應答的抵抗能被瓦解。成功用作Hp菌苗的抗原有Hp細胞裂解產物、尿素酶、VacA、熱休克蛋白和過氧化物酶等。免疫學研究及動物模型也證實口服免疫不僅可以預防而且能治愈Hp感染,并且鼻內及結腸免疫均可引起胃粘膜的免疫保護[3]。新近Ghiara等用重組VacA或細胞毒素相關蛋白(CagA)作抗原,減毒的大腸桿菌LT突變體作為佐劑,成功地根除了小鼠模型中的慢性Hp感染,并證明該治療性菌苗對Hp再感染有同樣有效的免疫防御作用[4]。總之Hp作為非侵入性細菌,定居于胃粘膜表面,可引起機體的免疫及炎癥反應。面對機體強大的免疫應答,Hp仍能繼續生存并致病,其機理尚不清楚。免疫效應分子必須進入胃粘膜表面,才能中和和殺傷Hp。目前認為該作用與胃分泌液中出現抗Hp特異性分泌型IgA抗體相關。這種抗體也在感染的動物及人體中出現,所以細胞免疫效應在防御或治療Hp感染中的作用仍需進一步研究。另外,了解Hp逃逸免疫效應分子的機理以及Hp菌苗誘導宿主的免疫保護及免疫損傷的機理,將為更有效的菌苗篩選提供可能。最近報道對Hp感染的易感性與小鼠中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MHC)位點直接相關,這是否適用于菌苗設計也需進一步研究證實[5]。
hp與宿主免疫
Hp誘導宿主免疫應答的途徑,目前認為包括Hp可溶性產物的被動吸收,上皮細胞直接內吞細菌抗原,抗原通過被破壞的胃上皮進入組織激發機體的免疫應答[6]。粘膜對不同Hp免疫應答的差異是決定病變后果的重要因素。其中包括B細胞及相應的IgG、IgM的體液免疫應答,以及在Hp感染相關慢性活動性胃炎病變局部出現T淋巴細胞浸潤的細胞免疫應答[1]。
胃幽門螺桿菌染色質量控制研究
經大量臨床病例證實,消化系統的胃黏膜病變、潰瘍、胃淋巴增生性病變、慢性胃炎甚至胃癌均與幽門螺桿菌(HP)感染有一定的關系。我國目前處于HP感染高發區,通常HP感染缺乏典型的臨床特征,故早期的臨床診斷及治療顯得尤為重要。病理診斷HP感染是臨床診斷的重要依據,但在常規病理HE切片中不易觀察到HP,難以明確病理診斷,因此只能用特殊染色法才能使HP更清晰的顯示出來。目前檢測HP的方法有10余種,哪些方法最好、如何進行HP染色的質量控制、使染色結果穩定可靠且準確是目前工作中的關鍵。本文就這些染色法中的關鍵問題、注意事項以及HP實驗操作問題、染色液配制及染色結果觀察判斷等問題進行探討。
1材料與方法
1.1材料。選取本院2018-05—08間臨床診斷的活動性胃炎胃黏膜活檢標本65例。1.2方法。將65例石蠟標本連續切片,制成4μm厚的切片,每例取3張,分別進行硼酸亞甲藍染色、改良Giemsa染色和硝酸銀染色。1.2.1試劑配制①硼酸亞甲藍染液配制:把1g亞甲藍和1g硼酸加入100ml蒸餾水中充分混合溶解。②改良Giemsa染液配制:Giemsa染液:Giemsa染液0.75g加甲醇50ml于50度水浴箱中使其充分溶解,其間不斷攪拌,冷卻后加入50ml甘油;石炭酸復紅液:堿性品紅50mg溶于95%乙醇100ml,再加入4%苯酚250ml及蒸餾水650m,充分混合即可。③硝酸銀液配制:醋酸貯備液:雙蒸餾水加1%檸檬酸液,調節PH值為3.6~4.0之間;5%明膠液:明膠5g加醋酸貯備液100ml溶解;③顯影液:3%對苯二酚1ml與5%明膠15ml充分混合,顯影前5min加入2%硝酸銀3ml混合。1.2.2染色步驟①硼酸亞甲藍染色:切片脫蠟至水,硼酸亞甲藍染液染色5min,水洗,烘干切片,中性樹膠封固。②改良Giemsa染色:組織切片脫臘至水,改良Giemsa染液染色20min后水洗,石炭酸復紅液染1min,不洗直接用無水乙醇脫水,二甲苯透明,中性樹膠封固。③硝酸銀染色:切片脫蠟至水,醋酸貯備液洗切片,把切片置入1%硝酸銀于56℃水浴箱45min,切片取出不經水洗,滴入顯影液56℃水浴反應2min,切片立即取出,自來水稍洗,無水乙醇脫水,二甲苯透明,中性樹膠封固。1.3結果判定。切片高倍鏡下,陽性的幽門螺桿菌形態彎曲,短桿狀,分布在胃黏膜凹陷內。硼酸亞甲藍染色法幽螺桿菌呈藍色;改良Giemsa染色法幽門螺桿菌呈紅色;硝酸銀染色法幽門螺桿菌呈棕黑色。
2結果
65例胃黏膜標本中,經硼酸亞甲藍檢出55例HP陽性,陽性率85%(圖1);經Giemsa染色49例陽性,陽性率75%(圖2);經硝酸銀染色檢出52例陽性,陽性率80%(圖3)。三項染色陽性的數據比較差別顯著(P<0.05)。
3討論
幽門螺桿菌感染與胃癌關系研究論文
[摘要]目的探討兒童幽門螺桿菌感染及胃癌的關系。方法內鏡下胃黏膜活檢取材,應用常規固定,石蠟切片HE,HP染色鏡檢,1例加染PAS及AE1/AE3,CK8,KP-1,LCA,SMA免疫標記,結合臨床進行病理學觀察。統計學方法:采用醫學統計學PEMS軟件包進行χ2檢驗。結果216例胃黏膜活檢病理診斷:輕度慢性淺表性胃炎89例,中度慢性淺表性胃炎92例(1例胃腺癌),重度慢性淺表性胃炎35例,后兩組均各有4例為活動性胃炎。190例石蠟切片加印片HP染色:中、重度慢性淺表性胃炎HP陽性檢出率明顯高于輕度胃炎者(P=0.0281),差異有顯著性;而臨床診斷與活檢病理診斷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0.25);通過特染及酶標確診胃腺癌合并HP重度感染1例(有便血史2個月患兒)。結論(1)兒童重、中度慢性淺表性胃炎HP陽性檢出率明顯高于輕度慢性淺表性胃炎,三者比較差異有顯著性(P=0.0281)。而且1例中度慢性淺表性胃炎有胃腺癌患兒為HP重度感染,提示HP感染與胃炎程度及胃腺癌確有關系,但三者確切關系有待進一步探討。(2)活檢標本石蠟切片HP染色加新鮮胃黏膜印片HP染色將提高HP陽性檢出率,本組提高7%。(3)對有便血患兒應警惕胃癌可能,必要時及早胃鏡檢查加活檢以便及時治療HP感染及早期預防、早期診斷、早期治療胃癌。
[關鍵詞]兒童;幽門螺桿菌;胃癌
近年來兒童纖維胃鏡開展普及,我院216例胃黏膜活檢標本中檢出胃腺癌1例,且伴重度幽門螺桿菌(HP)感染。成人HP感染與胃癌關系為近年來研究熱點之一,但對兒童胃癌與HP感染關系國內鮮有報道,故本文就我院胃黏膜活檢分析,以初探兒童HP感染與胃癌關系,現將資料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216例胃黏膜標本均系我院消化科纖維胃鏡下活檢送檢標本,男121例,女95例,年齡最小1歲,最大16歲,平均9.6歲,年齡分布情況,見表1。以8~12歲組共164例為最多(占76%)。表1216例胃鏡活檢年齡分布(略)
1.2臨床表現216例中臨床表現為:輕度慢性胃炎174例,上消化道出血17例,十二指腸球炎11例,消化性潰瘍12例,便血2例。
幽門螺桿菌感染及銀屑病發病的關系
[摘要]目的探索幽門螺桿菌感染(Hp)及血清白細胞介素17(IL-17)與尋常型銀屑病(PV)的發病關系。方法選取2019年12月至2021年3月該科收治的50例PV患者(PV組)與50例健康體檢者(對照組),進行Hp檢測;根據檢查結果將兩組分為Hp(+)PV組(32例)、Hp(+)對照組(22例)與Hp(-)PV組(18例)、Hp(-)對照組(28例),分別檢測各組血清IL-17水平,并對Hp(+)、Hp(-)PV組患者進行銀屑病面積與嚴重性指數(PASI評分)比較。結果PV組患者Hp感染率[64.0%(32/50)]明顯高于對照組[44.0%(22/5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Hp(+)PV組血清IL-17水平明顯高于Hp(+)對照組及Hp(-)PV組,Hp(-)PV組血清IL-17水平高于Hp(-)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Hp(+)PV組PASI評分與Hp(-)PV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Hp感染可誘導PV患者血清IL-17水平升高,從而影響PV的發生與發展。
[關鍵詞]尋常型銀屑病;幽門螺桿菌;感染;白細胞介素17;炎癥因子
銀屑病是一種慢性、復發性、炎癥性皮膚病,其發病與遺傳、感染、免疫環境等多個因素有關[1]。尋常型銀屑病(PV)為皮膚科的常見病、多發病,該病呈慢性反復發作,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但其病因復雜且發病機制尚不明確。目前,普遍認為免疫紊亂和炎性反應是導致PV發生、發展的主要原因[2]。研究表明,白細胞介素17(IL-17)是參與銀屑病發生、發展的重要炎癥因子之一,其是一種強致炎因子,能促進其他細胞分泌IL-6、IL-8,進一步加重銀屑病炎性反應[3]。目前,有研究表明幽門螺桿菌(Hp)感染與PV發病有關[4]。而Hp感染可引發炎性反應,分泌IL-6、IL-8、IL-17等多種炎癥因子[5]。為進一步明確Hp感染與PV的關系,探討可能的發病機制,作者對PV患者Hp及IL-17進行檢測研究。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本科2019年12月至2021年3月確診的PV患者50例為PV組。其中男40例,女10例;年齡18~70歲,平均(43.00±12.79)歲,PV病程3個月至20年。另選取同期本院的健康體檢者50例為對照組,其中男38例,女12例;年齡18~70歲,平均(44.00±11.45)歲。兩組對象性別、年齡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基線資料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1)符合PV的診斷;(2)年齡18~70歲;(3)無心肝腎等重要器官疾病;(4)近6個月內未服用鉍劑,近1個月內未服用抗生素及免疫抑制藥物治療,近3個月內未使用生物制劑治療。排除標準:(1)孕婦及哺乳期婦女;(2)精神疾病患者;(3)嚴重心、肝、腎疾病患者;(4)年齡小于18歲患者。本研究已獲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研究對象均知情同意。1.2方法1.2.1Hp檢測對入選的研究對象進行Hp檢測。采取14C尿素呼氣試驗,用涼開水送服1粒含標準劑量14C尿素膠囊,安靜休息25min后,對準氣卡,力度適中地吹氣(嚴禁倒吸),當集氣卡指示窗內指示劑由橙紅色變成黃色或超過3min變色不全時停止吹氣。集氣完畢后將集氣卡插入測量室中測定14C的放射性活度(CPM),測試時間250s。CPM≥50判定為Hp(+);CPM<50判定為Hp(-)。1.2.2血清IL-17檢測按Hp檢測結果將PV組患者及對照組受試者分為HP(+)、HP(-)PV組及HP(+)、HP(-)對照組,同時檢測各組血清中IL-17水平。所有受試者于清晨空腹抽取肘靜脈血10mL,以2000r/min離心5min,取血清置-20℃條件保存待檢,采用ELISA檢測血清IL-17水平。試劑盒購自武漢博士德生物公司,嚴格按照試劑盒說明書進行操作。1.2.3銀屑病面積與嚴重性指數(PASI)評分[1,6]對HP(+)、HP(-)PV患者進行PASI評分:包括皮損面積評分和皮損嚴重程度評分。皮損面積評分:分為頭頸部、上肢、軀干和下肢4個部位,分別記0~6分。0分=無皮疹,1分<10%,2分=10%~<30%,3分=30%~<50%,4分=50%~<70%,5分=70%~<90%,6分=90%~100%。皮損嚴重程度評分:按照紅斑(E)、浸潤(I)、鱗屑(D)、皮損面積(A)4個皮損特點,每個皮損特點用0~4分進行評價[1]:0分=無,1分=輕度,2分=中度,3分=重度,4分=極重度。公式計算各軀體部位分值,再累加得到總分0~72分。PASI評分=(E頭+I頭+D頭)×A頭×0.1+(E上肢+I上肢+D上肢)×A上肢×0.2+(E軀干+I軀干+D軀干)×A軀干×0.3+(E下肢+I下肢+D下肢)×A下肢×0.4。1.3統計學處理數據采用SPSS17.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或構成比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老年人幽門螺桿菌感染論文
【摘要目的了解貴州省會貴陽市城區(云巖區、南明區、小河區)部分老年人及其家庭幽門螺桿菌(Hp)的感染率及相關影響因素。方法采用統一調查表進行問卷調查;抽取靜脈血5ml,用同一批胃幽門螺桿菌金標免疫斑點法快速診斷試劑盒測定抗HpIgG。結果貴陽市城區老年人Hp感染率為6655%。Hp感染陽性人群的配偶中,抗HpIgG陽性率分別為7570%。Hp感染陽性者其配偶抗HpIgG陽性率顯著高于Hp感染陰性者(P<001)。結論貴陽市城區老年人Hp感染率較高,并有家族聚集現象,應引起高度重視;改善社會經濟狀況,養成良好衛生習慣可以有效控制Hp感染。
【幽門螺桿菌
探究證實,幽門螺桿菌(Helicobacterpylori,Hp)是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胃癌、MALT淋巴瘤等多種疾病的重要致病因子。世界衛生組織已把幽門螺桿菌列為Ⅰ類致癌原,即肯定致癌原〔1〕。為了解貴陽城區老年人口幽門螺桿菌感染狀況,探索其和相關疾病譜的關系,本探究對貴陽城區1172名60歲以上居民Hp感染狀況及107例Hp感染陽性者配偶進行血清Hp抗體流行病學調查。結果報告如下。
1對象和方法
11對象(1)2005年4月~6月,從貴陽市的3個城區(云巖區、南明區、小河區)的常住居民(居住年限≥3年)中隨機選取60歲以上者共1172人。其中,云巖區428人,南明區370人,小河區374人;男性516人,女性656人;60歲~524人,70歲~462人,80歲~186人,最大年齡87歲;飲用水均為自來水。(2)在上述調查對象中選取居住、生活條件基本相近的107例Hp感染陽性者的配偶,同時選取63名Hp感染陰性者的配偶作為對照,比較2組人群血清Hp抗體的流行病學狀況。
12方法
幽門螺桿菌相關性探討論文
幽門螺桿菌(Helicobacterpylori,Hp)自1982年Warren和Marshall首次分離出以來,一直是消化內科最熱門最前沿的研究話題。現一般認為:H.pylori是慢性活動性胃炎特別是B型胃炎的主要致病因素。H.pylori是消化性潰瘍尤其是DU的主要致病因素。明確為胃癌的危險因子,Hp與胃黏膜相關性惡性淋巴瘤(MALT)密切相關。WHO已經把Hp列為第一類致癌物質。但是近年來,Hp感染與許許多多胃外疾病的關系也越來越引起臨床的重視,感染與慢性活動性胃炎、消化性潰瘍、胃癌以及胃MALT淋巴瘤等胃部疾病的發生有關。除此之外,越來越多的臨床資料表明,Hp感染還參與了許多胃外疾病的發生、發展過程。我們對92例腦梗塞患者及87例對照者進行血清CagAHp-IgG檢測,研究Hp感染與腦梗塞的相關性,進一步探討腦梗塞的病因和新的治療方案。
1資料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選擇2002年1月~2004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腦梗塞患者92例,全部病例符合1995年第四屆全國腦血管病學術會議修訂的診斷標準,并經頭顱CT確診。其中男62例,女30例,年齡60~88歲,平均(68.35±6.83)歲。對照組:選擇同期入院的非心腦血管病患者及健康體檢者共87例,男47例,女40例,年齡61~80歲,平均(65.48±8.80)歲。排除標準:既往有明確的胃、十二指腸病史及其他消化系統疾病者,惡性腫瘤患者,嚴重肝腎功能損害者,冠心病患者,嚴重貧血者以及合并各種嚴重感染者。
1.2方法
(1)對所有研究對象進行一般情況調查登記,項目包括性別、年齡、既往病史、高血壓史、糖尿病病史、吸煙、飲酒以及肥胖情況。(2)用血清學試驗檢測Hp。用金標法檢測患者血清中CagA-IgG,受檢者均清晨空腹抽血,分離血清。血清CagA-Hp-IgG參照產細胞毒素幽門螺桿菌IgG抗體酶聯免疫檢測(ELISA)試劑盒(上海晶瑩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提供)說明進行測定,陽性者表明有Hp的感染。同時檢測患者血壓,血清總膽固醇(TC),甘油三酯(TG),血糖(Glu),C-反應蛋白(CRP)。
幽門螺桿菌菌苗免疫管理論文
摘要幽門螺桿菌(Hp)作為胃炎、胃十二指潰瘍、胃癌、胃淋巴瘤等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已被廣泛確認。作為非侵入性細菌,它引起炎癥及免疫應答以及進一步的病理損害是重要的致病機理,而Hp菌苗也存在免疫保護和免疫損傷兩方面的作用。本文就Hp菌苗與宿主免疫等相關問題作一簡要綜述,目的在于為完善Hp菌苗的研究提供理論基礎。
幽門螺桿菌(Hp)作為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腸潰瘍、胃癌、胃淋巴瘤發生發展中的重要致病因素已為大量研究證實,其致病機理包括Hp的尿素酶、蛋白酶、脂酶、磷脂酶A、趨化因子及細胞空泡毒素(VacA)等直接致病,也包括Hp引起宿主的炎癥及免疫應答致病[1]。本文主要就Hp菌苗與宿主的免疫應答及相關問題的研究進展作一簡要綜述。
hp與菌苗研究
Hp感染是世界范圍的,而且是終身感染。新近研究顯示,口服菌苗可誘導針對Hp感染的保護性免疫,并且菌苗可治愈已存在的HP感染性病變,從而表明用菌苗治療Hp感染是可行的[2]。用霍亂毒素(CT)B亞單位或大腸桿菌不耐熱毒素(LT)作粘膜佐劑的Hp抗原誘導免疫已獲成功,即Hp對宿主自然免疫應答的抵抗能被瓦解。成功用作Hp菌苗的抗原有Hp細胞裂解產物、尿素酶、VacA、熱休克蛋白和過氧化物酶等。免疫學研究及動物模型也證實口服免疫不僅可以預防而且能治愈Hp感染,并且鼻內及結腸免疫均可引起胃粘膜的免疫保護[3]。新近Ghiara等用重組VacA或細胞毒素相關蛋白(CagA)作抗原,減毒的大腸桿菌LT突變體作為佐劑,成功地根除了小鼠模型中的慢性Hp感染,并證明該治療性菌苗對Hp再感染有同樣有效的免疫防御作用[4]。總之Hp作為非侵入性細菌,定居于胃粘膜表面,可引起機體的免疫及炎癥反應。面對機體強大的免疫應答,Hp仍能繼續生存并致病,其機理尚不清楚。免疫效應分子必須進入胃粘膜表面,才能中和和殺傷Hp。目前認為該作用與胃分泌液中出現抗Hp特異性分泌型IgA抗體相關。這種抗體也在感染的動物及人體中出現,所以細胞免疫效應在防御或治療Hp感染中的作用仍需進一步研究。另外,了解Hp逃逸免疫效應分子的機理以及Hp菌苗誘導宿主的免疫保護及免疫損傷的機理,將為更有效的菌苗篩選提供可能。最近報道對Hp感染的易感性與小鼠中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MHC)位點直接相關,這是否適用于菌苗設計也需進一步研究證實[5]。
hp與宿主免疫
Hp誘導宿主免疫應答的途徑,目前認為包括Hp可溶性產物的被動吸收,上皮細胞直接內吞細菌抗原,抗原通過被破壞的胃上皮進入組織激發機體的免疫應答[6]。粘膜對不同Hp免疫應答的差異是決定病變后果的重要因素。其中包括B細胞及相應的IgG、IgM的體液免疫應答,以及在Hp感染相關慢性活動性胃炎病變局部出現T淋巴細胞浸潤的細胞免疫應答[1]。
胃復春片對幽門螺桿菌抑制作用分析論文
【關鍵詞】幽門螺桿菌
近年來,臨床治療幽門螺桿菌(Helicobacterpylori,Hp)遇到了很大困難,Hp耐藥的問題日益嚴重,如何選擇更有效的西藥和研究中藥對Hp的治療,是擺在消化科醫生面前的重要任務之一。本實驗選用中藥胃復春片對Hp的體外試驗,旨在探討中藥胃復春片對幽門螺桿菌可能的抑制作用和臨床意義。
1材料與方法
1.1實驗材料
(1)菌種:Hp標準菌株NCTC11637由浙江大學醫學院病原生物學系醫學細菌研究室提供。近期從臨床胃炎或消化性潰瘍患者胃黏膜活檢標本中分離了60株Hp,經系統細菌學鑒定證實為Hp后保存于-70℃。(2)藥物:受試藥物胃復春片由杭州市胡慶余堂藥業有限公司生產,每片重0.359g;批號060618;國藥準字Z20040003。對照藥麗珠得樂(枸櫞酸鉍鉀顆粒),由麗珠集團麗珠制藥廠生產,國藥準字H10900086。將胃復春片碾成粉末,加滅菌蒸餾水4℃浸泡24h,濾除殘渣,100℃水溫15min滅菌。枸櫞酸鉍鉀顆粒先用滅菌蒸餾水溶解,然后0.22μm濾膜過濾除菌。上述試驗藥和對照藥再用滅菌蒸餾水配制成所需濃度的溶液。
1.2實驗方法
消化性潰瘍護理對策論文
1材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2004年6月~2008年6月我院復發性潰瘍患者60例,其中男46例,女14例;年齡16~78歲,平均年齡39.2歲;幽門螺桿菌陽性者45例,占75%;服用非甾體抗炎藥32例,占53.33%。
1.2方法
回顧性分析消化性潰瘍復發的因素,并針對復發因素制定相應的護理措施。
1.3護理措施
消化性潰瘍護理對策論文
1材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2004年6月~2008年6月我院復發性潰瘍患者60例,其中男46例,女14例;年齡16~78歲,平均年齡39.2歲;幽門螺桿菌陽性者45例,占75%;服用非甾體抗炎藥32例,占53.33%。
1.2方法
回顧性分析消化性潰瘍復發的因素,并針對復發因素制定相應的護理措施。
1.3護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