鴉片戰爭范文10篇

時間:2024-04-06 23:53:17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鴉片戰爭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鴉片戰爭

鴉片戰爭歷史教案

教學目標

英國發動鴉片戰爭的原因和經過;中國軍民的英勇抗爭;中英《南京條約》及其附件的主要內容;中美《望廈條約》和中法《黃埔條約》的簽訂;第一批不平等條約對中國的危害;鴉片戰爭是中國歷史的轉折點,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通過對《南京條約》及其附件、《望廈條約》和《黃埔條約》內容的分析,使學生明確其嚴重破壞了中國的主權,導致封建經濟逐漸解體,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通過指導學生結合史實討論中國戰敗的原因,培養學生利用科學觀點分析歷史因果關系的能力,以及論從史出的史學研究方法。

通過分析使學生明確,鴉片戰爭是英國發動的蓄謀已久的侵略中國的非正義戰爭。通過介紹鴉片戰爭中為國捐軀的愛國將領,培養學生崇敬英雄、熱愛祖國的高尚情操,喚起他們的歷史責任感和獻身精神,樹立正確的“社會—個人”的社會價值和生存價值觀。

教學建議

1.教材分析:

查看全文

高中歷史教案:鴉片戰爭

高中歷史教案

引言分析

本章引言分為四段:

第一段指出從17世紀開始,東方文明古國——中國已經落后于世界歷史發展的潮流。

第二段指出鴉片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性質及其對中國社會的影響。“19世紀上半期,英國率先完成工業革命,成為資本主義頭號強國。為了擴大海外殖民地和商品市場,英國迫切要求打開中國的大門。”殖民主義的本質在于侵略和掠奪。這句話揭示了英國發動鴉片戰爭的根本原蠔駝獬≌秸男災省Q黃秸災泄緇嵊跋煬藪蟆T諮黃秸校逭槳埽泄紗絲悸儻脛趁竦匕敕飩ㄉ緇幔謊黃秸曛咀胖泄返目肌?/SPAN>

第三段指出了兩個問題,一個是被鴉片戰爭驚醒了的先進的中國人,面對西方列強的侵略,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策略,做出了積極的回應;再一個是鴉片戰爭激化了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終于釀成了太平天國運動。“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運動,是一次偉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斗爭,是中國農民戰爭的最高峰。”“反侵略”這點,是鴉片戰爭以后時代賦予太平天國運動的新內容和新意義。

查看全文

第二次鴉片戰爭歷史教案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列強侵華的罪惡行徑,清朝統治者的腐敗無能,使中國舉世聞名的皇家宮苑付之一炬,主權進一步喪失,俄國通過不平等條約割占中國北方大片領土的侵略史實,以及在國難當頭的歲月里,農民起義軍反抗斗爭的歷史史實。

2.思考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的原因是什么,為什么說它是鴉片戰爭的繼續,培養觀察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1.通過運用歷史地圖、學習歷史發展過程,掌握時空結合的歷史學習方法。

查看全文

第二次鴉片戰爭歷史教案

英、法、美三國提出“修約”要求。第二次鴉片戰爭的爆發:英軍炮擊廣州。英法聯軍攻陷廣州。英法聯軍進攻天津,《天津條約》的簽訂及其主要內容。英法聯軍攻占北京,火燒圓明園,《北京條約》的簽訂及其主要內容。沙俄侵占中國大片領土。

通過教學,使學生認識:第二次鴉片戰爭是英、法兩國為擴大第一次鴉片戰爭中取得的侵略權益、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而發動的又一次侵華戰爭,美俄是英法侵略中國的幫兇。這次戰爭實質上是鴉片戰爭的繼續;這次戰爭不僅加深了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而且促成了中外反動勢力的勾結。

通過對戰爭影響,激發學生對非正義侵略行為的憎恨情感,從而增強維護國家民族利益的歷史責任感。通過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清政府及其部分官員、將領腐敗無能表現的了解,使學生進一步認識清政府的腐朽本質及清朝不可逆轉的衰敗趨勢,同時也要看到在近代中國個人的悲劇往往是時代的悲劇。火燒圓明園不僅是侵略者的暴行,也是中華民族的國恥,它永遠激勵著中華兒女奮發圖強,振興中華。

教學建議

1.教材分析:

知識分析: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清政府被迫先后簽訂了十來個不平等條約,不斷地出讓國家主權,使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查看全文

歷史教學研究鴉片戰爭分析論文

認真分析比較“中英鴉片戰爭”和“第二次鴉片戰爭”兩課,不難發現,第二次鴉片戰爭實質上是中英鴉片戰爭的繼續,同是資本主義列強侵略和掠奪中華民族罪行史的一部分。

兩起戰爭皆因鴉片而起,都以清政府喪權辱國為結局。它們不是孤立的,是有著內在聯系的歷史事件,有其共性。因此在教授這兩課時,采用縱橫比較的方法,則能使學生對兩起歷史事件、現象的全過程有一個全面的系統的理解和認識。它有利于幫助學生透過現象看清本質,培養學生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觀察、理解、分析和評價歷史以及識辨大是大非的能力。這也是根據學生怎樣學來設計自己怎樣教的重要原則。

首先,這兩次鴉片戰爭,有相似之處,可把它們進行比較、分析,找出它們的異同點。

兩次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是西方列強的侵略擴張。第一次,是英國迫切需要對外奪取商品銷售市場和原料產地;第二次是英、法、美等國,想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擴大侵略權益,并使之合法化。所謂戰爭的導火線,僅是發動戰爭的借口。基于此,可廓清這一特定歷史現象所反映的本質問題。第一次鴉片戰爭的借口,是中國的禁煙運動,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借口是“亞羅號事件”和“馬神甫事件”。試想,當時如果沒有禁煙運動,沒有兩起事件的發生,它們就會偃旗息鼓嗎?否。它們依然會尋找另外的借口發動戰爭。因為它們早已選中中國作為其侵略對象,蓄謀已久,戰爭遲早要爆發。

在教學中啟發學生透過歷史的表面現象,認清侵略者的本質和狡詐手段,區別不同歷史時期、不同歷史階段、不同發展進程的特點,從而提高學生鑒別事物的能力,這是歷史教學應遵循的原則之一。

在這兩次反侵略戰爭中,我們試比較一下清政府、愛國官兵和中國人民各持什么態度,就很容易看出清政府的喪權辱國和人民大眾的英勇不屈。如:第一次鴉片戰爭時,清政府內:道光帝驚恐萬分,派琦善到廣州與英軍談判,琦善妥協,奕山投降,牛鑒臨陣脫逃,后來簽訂了屈辱的中英《南京條約》、中美《望廈條約》、中法《黃浦條約》。愛國官兵和廣大人民:三元里人民抗英,關天培、葛云飛、陳化成等英勇犧牲。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清政府不作認真的戰爭準備,完全寄希望于俄美兩國“調停”。當英法聯軍攻占天津后,咸豐帝逃往承德避暑山莊,最終簽訂了《天津條約》、《北京條約》、《璦琿條約》等。與此相對照的是,南海、番禺兩縣幾萬人民成立團練局,抵抗侵略;防守大沽炮臺的士兵開炮打擊入侵者,大沽人民冒著槍林彈雨,給戰士送餅送面。

查看全文

鴉片戰爭前中荷茶葉貿易研究論文

【內容提要】茶葉貿易是近代中西關系一個重要的內容,茶葉是近代中西貿易的主要商品。荷蘭是中西茶葉貿易的先驅。中荷茶葉貿易始于17世紀初,至鴉片戰爭前夕趨于式微。中荷茶葉貿易的形式包括間接貿易、直接貿易、間接貿易與直接貿易相結合三種。荷蘭對近代中西茶葉貿易的興起和發展起了重要的歷史作用,在中國茶葉外銷史上占有重要的歷史地位。

【關鍵詞】近代/茶葉貿易/中荷關系

【正文】

飲茶在中國有著十分悠久的歷史。至唐朝時飲茶之風盛行,“滂時浸俗,盛于國朝”(注:陸羽:《茶經·六之飲》。),“田閭之間,嗜好尤切”(注:《舊唐書》,卷一八三“李玨傳”。)。中國飲茶習俗逐漸外傳,并出現茶馬貿易的活動。隨著中國向外移民活動日益增加,茶葉被華僑帶至海外。15世紀末東西航路開通之后,西方人對茶葉慢慢有了直接的接觸,終于在17世紀初開始中西茶葉貿易的活動。

歐洲人最初關于茶葉的知識來自阿拉伯人。現存最早記述茶葉的書籍是1559年意大利人詹巴蒂斯塔·拉莫西奧(GiambattistaRamusio)寫的《航海與旅行記》(NavigatianeetViaggi),在這本書中,拉莫西奧引用阿拉伯人哈茲·穆罕默德(HajjiMahonmed)有關中國茶葉的記述(注:威廉·烏克斯;《茶葉全書》上冊,中國茶葉研究社1949年版,第14頁。)。隨著中西交往的擴大和加深,歐洲人對中國茶葉有了感性認識,16世紀進入中國的傳教士加斯帕·克路士(GaspardaCruz)和利瑪竇(MatthienRicci)根據自身經歷將中國飲茶習俗較詳細介紹到歐洲(注:C.R.博克舍編注,何高濟譯:《十六世紀中國南部行紀》,中華書局1990年版,第98頁;利瑪竇、金尼閣著,何高濟等譯:《利瑪竇中國札記》,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17~18頁。),到16世紀末,許多歐洲人寫的關于東方的著作都述及中國茶葉的知識。

查看全文

研究兩次鴉片戰爭比較教學方法論文

摘要:認真分析比較“中英鴉片戰爭”和“第二次鴉片戰爭”兩課,不難發現,第二次鴉片戰爭實質上是中英鴉片戰爭的繼續,同是資本主義列強侵略和掠奪中華民族罪行史的一部分。

兩起戰爭皆因鴉片而起,都以清政府喪權辱國為結局。它們不是孤立的,是有著內在聯系的歷史事件,有其共性。因此在教授這兩課時,采用縱橫比較的方法,則能使學生對兩起歷史事件、現象的全過程有一個全面的系統的理解和認識。它有利于幫助學生透過現象看清本質,培養學生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觀察、理解、分析和評價歷史以及識辨大是大非的能力。這也是根據學生怎樣學來設計自己怎樣教的重要原則。

首先,這兩次鴉片戰爭,有相似之處,可把它們進行比較、分析,找出它們的異同點。

兩次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是西方列強的侵略擴張。第一次,是英國迫切需要對外奪取商品銷售市場和原料產地;第二次是英、法、美等國,想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擴大侵略權益,并使之合法化。所謂戰爭的導火線,僅是發動戰爭的借口。基于此,可廓清這一特定歷史現象所反映的本質問題。第一次鴉片戰爭的借口,是中國的禁煙運動,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借口是“亞羅號事件”和“馬神甫事件”。試想,當時如果沒有禁煙運動,沒有兩起事件的發生,它們就會偃旗息鼓嗎?否。它們依然會尋找另外的借口發動戰爭。因為它們早已選中中國作為其侵略對象,蓄謀已久,戰爭遲早要爆發。

在教學中啟發學生透過歷史的表面現象,認清侵略者的本質和狡詐手段,區別不同歷史時期、不同歷史階段、不同發展進程的特點,從而提高學生鑒別事物的能力,這是歷史教學應遵循的原則之一。

在這兩次反侵略戰爭中,我們試比較一下清政府、愛國官兵和中國人民各持什么態度,就很容易看出清政府的喪權辱國和人民大眾的英勇不屈。如:第一次鴉片戰爭時,清政府內:道光帝驚恐萬分,派琦善到廣州與英軍談判,琦善妥協,奕山投降,牛鑒臨陣脫逃,后來簽訂了屈辱的中英《南京條約》、中美《望廈條約》、中法《黃浦條約》。愛國官兵和廣大人民:三元里人民抗英,關天培、葛云飛、陳化成等英勇犧牲。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清政府不作認真的戰爭準備,完全寄希望于俄美兩國“調停”。當英法聯軍攻占天津后,咸豐帝逃往承德避暑山莊,最終簽訂了《天津條約》、《北京條約》、《璦琿條約》等。與此相對照的是,南海、番禺兩縣幾萬人民成立團練局,抵抗侵略;防守大沽炮臺的士兵開炮打擊入侵者,大沽人民冒著槍林彈雨,給戰士送餅送面。

查看全文

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華工出洋研究論文

[摘要]第二次鴉片戰爭前,招工出洋合法化因國內外形勢的變化已呈現出必然趨勢。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后,列強將招工出洋合法化權利從廣州一口擴展到了中國各通商口岸,由此對中國近代社會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關鍵詞]第二次鴉片戰爭;華工出洋;招工出洋合法化

Abstract:BeforetheOpiumWar,ChineselaborershadbeenbannedtogoabroadforworkbyQingGovernment,butafterthiswar,moreandmoreChineselaborerswentabroadandtherequirementforlegalizationofemployingChineselaborersforoverseasworkgraduallybecameurgent.BymakinguseoftheSecondOpiumWar,theBigPowerlegalizedthispolicyandspreaditfromGuangzhoutoeveryothercommercialandtradingportsinChina.

Keywords:theSecondOpiumWar;Chineselaborersgoingabroadforwork;legalizationofemployingChineselaborersforoverseaswork

鴉片戰爭之前,由于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的封閉性以及對海外反清力量的防范,嚴禁華工出洋是清政府的一貫政策。鴉片戰爭以后,由于通商口岸的開放、外人領事裁判權的獲得以及各資本主義國家及殖民地勞動力的短缺等原因,華工出洋規模不斷擴大。因沿海口岸非法招工活動日益猖獗,對正常的貿易活動產生了不利影響,使得招工出洋合法化呈現出必然趨勢。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使招工出洋合法化的大門首先在廣州打開,《北京條約》的簽訂使招工出洋合法化從廣州一口擴展到了中國各通商口岸。

一、第二次鴉片戰爭前華工出洋背景及原因

查看全文

情境教學法在高中歷史教學的應用

一、尋找教材中的資源創設情境

教材是教師組織教育教學活動的主要依據,教師離開教材,其教學活動將無以為繼。這就跟我國教育名師錢夢龍所說的那樣:“這法,那法,不鉆研教材就是無法。”由此,教師在組織教學活動的時候,應當出深入挖掘教材內容入手,以教材內容為依據來選擇適宜的教學方法。需要在此注意一點,在高中歷史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所選擇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都是以學生為依據的,需要從立足學生的學習特點和學習興趣等,根據教學所需,選擇能調動其課堂參與自主性的方法。我在組織《鴉片戰爭》這一內容教學活動的時候,通過對教材中已有的內容進行分析,發現關于“兩次鴉片戰爭經過”在我們所使用的岳麓版教材中并未提及。但是,這一內容對于學生了解鴉片戰爭有著重要的作用。所以,我在組織教學活動的時候,會根據教材中所呈現的兩幅有關于鴉片戰爭的過程圖為學生創設相應的情境:借助多媒體向學生呈現兩次鴉片戰爭的相關畫面,并引導學生扮演角色——戰地記者,站在“真實的”戰場上對這兩次鴉片戰爭的場面進行簡要的報道。如此,以教材中已有的圖畫為落腳點,創設相應的多媒體情境,并引導學生扮演角色,可以調動起學生在初中階段所學習的有關于鴉片戰爭的知識經驗,對其暢所欲言,在角色扮演中將鴉片戰爭的經過自主地總結出來,提高了教學效率。

二、通過實踐活動創設情境

歷史又為其具有過去時的特點,在當前的教學活動開展中,我們是無法將已經過去的歷史事件原汁原味地還原出來的,此時只有將過去的歷史事件以實踐活動的形式,引導學生將自己作為歷史事件的主角或者參與者,站在當時當地的環境下,聯系自身的生活實際和學習實際對其進行理性的思考,以此在最接近歷史事件面目的活動中加深學生對該內容的理解。我在組織《鴉片戰爭》這一內容導入活動的時候,會直接利用多媒體引領學生走進坐落于廣東省東莞市虎門的鴉片戰爭博物館,跟隨著鴉片戰爭的發展進程,伴隨著講解員對其生動的講解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并在教學活動開展中,將與之有關的歷史畫面播放出來,引導學生站在這生動的畫面之前,模仿博物館講解員對所呈現的歷史事件進行描述或講解,如此,使學生在掌握了第一手資料的基礎上,可以理性地對鴉片戰爭進行分析,為其掌握歷史學習方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除此之外,借助實踐情境的創設,還可以拉近學生與歷史事件之間的距離,激發學生對歷史事件的探究興趣。

三、應用歷史史料創設情境

歷史教材中所包含的知識大都是對歷史事件的抽象描述,對于生活經驗和歷史學習經驗有限的高中生來說,難以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對其有深刻的理解。加之,歷史事件大都是過去的事件,對于當時當下的學生來說,他們只能依靠教師的知識講述或者事件的描述來了解某一歷史事件。在傳統的歷史教學活動開展中,除卻教師的照本宣科,學生也可以發揮自身的閱讀能力對教材中的歷史事件有所認識,但其學習結果只是局限在認識層面上,無法對其有深刻的理解,往往借助死記硬背的方式來識記教師所講述的極具結論性的歷史內容,借此應付考試。史料作為歷史的源頭,其在歷史教學活動的應用,不僅可以豐富傳統的歷史內容,還能為學生營造出一種歷史學習氛圍,使其在歷史真實感增加的基礎上加深對歷史事件的理解。

查看全文

歷史教學中的思維品質培養論文

摘要:《林則徐虎門銷煙》這篇課言文是小學生學習中國近代史的第一課。利用這課的史實,加強思維訓練,培養和訓練學生思維的深刻性,對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學會正確的思維方法十分重要。“虎門銷煙”又是近代中國人民和仁人志士反帝斗爭的序曲,是對年輕一代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生動教材。

在《林則徐虎門銷煙》一課的教學中,講清楚禁煙與鴉片戰爭的關系,對于樹立學生正確的歷史觀點和學會正確的分析方法具有重要意義。在思考這個問題時學生很容易滑入一個誤區,即把禁煙和鴉片戰爭看成是因果關系。下列三種表面現象是導致這種錯誤觀點的原因:一是在時間順序上,禁止鴉片在前,鴉片戰爭在后,很容易滑入前是“因”,后是“果”的思維誤區;二是在關系物上,禁煙關系物是“鴉片”,接著發生的戰爭名稱就是“鴉片戰爭”,學生容易由“禁止”與“反禁止”的矛盾中,理解為“因”與“果”的關系;三是在與這一歷史事件相關的國家上,走私鴉片,主要煙販是英國人,禁止鴉片受打擊最重的是英國奸商,鴉片戰爭的發動者,又是英帝國主義者,這也使學生容易滑到“因果關系”的思維渠道。要使學生明白爆發鴉片戰爭的根本原因并不是由中國人禁止鴉片造成的這一正確觀點是教學的難點。解決這一問題,必須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訓練學生思維的深刻性。

思維的深刻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具有較強的“穿透力”,即能夠透過表面現象,排除干擾因素和枝蔓細節,看清事情的本質;二是具有較強的“篩選力”,即從若干現象、若干矛盾中,找準最主要的因素,找到代表事物性質的主要因素和矛盾,揭示事物的本質;三是具有較強的“剖析力”,即在分析、研究事物呈現的各種表像時能層層遞迸,步步逼近,找到事物的本質,而不是蜻蜒點水,淺嘗輒止,更不是憑著“大概”和“可能”等模糊語言來認識事物的本質。在《林則徐虎門銷煙》一課教學中,如果沒有經過認真分析,就向學生提問:爆發鴉片戰爭的原因是什么?很多小學生會這么回答:是因為中國“禁煙”。出現這個答案并不奇怪,因為只具初淺思維能力的小學生是不由自主地滑入誤區,得出了錯誤的結論。為防止學生出現理解偏差,培養他們思維的深刻性,教師不應當過快過早地提問“爆發鴉片戰爭的原因是什么”,可以精心設計若干問題,有步驟地引導學生思考,逐漸認識事件的本質。

第一步,讓學生深刻認識鴉片的危害。鴉片是,首先直接危害吸食鴉片的人。鴉片使他們“身體變得很瘦弱”,由于上了癮,就要花錢去買鴉片,結果弄得家產耗盡,甚至做賊偷盜,敗壞社會風氣。經過這樣的講解,學生對鴉片的危害能有一定的認識。再講鴉片對中國的危害。教師要引導學生抓裝生產”、“體質”、“軍隊”和“白銀”四個詞思考鴉片嚴重影響了社會生產和人民體質,軍隊戰斗力削弱了,大量白銀流到了英國殖民者手里,這些現象不正說明了中國的人民和國家都受到鴉片的嚴重危害嗎?第二步,要求學生弄清楚英國在中國走私鴉片的真正目的是為掠奪白銀。第三步,引導學生理解禁止鴉片的必要性。既然鴉片一害人民,二害國家,中國人民禁止鴉片,就是正義的行動,是必然的措施。學生應沿著這一思維渠道發展,形成憎惡鴉片、仇恨帝國主義的強烈激情。第四步是最關鍵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在學生明白了英國走私鴉片的罪惡目的之后。公務員之家

再讓他們仔細思考:如果不能走私鴉片,英國的目的還能不能達到?它會不會輕易放棄這個目的?如果它堅持要達到目的,還能有什么辦法?通過環環緊扣的問題,使學生明白,既然英帝國主義的罪惡目的是掠奪中國財富,一旦走私鴉片的辦法行不通,它就要用發動戰爭的辦法來達到目的。為了突破難點,可以打個比方:有一個壞蛋闖到你家中,他拿著破爛東西一定要你買,如果你堅決不買,他就拔出刀來要搶你家的錢。我們絕不能說,因為不買他的東西,所以他才搶錢。

英國走私鴉片掠奪中國人民的財富,當我們禁煙,不準他到中國賣鴉片時,他就開軍艦、派軍隊來挑起戰爭,目的還是為了掠奪中國人民的財富。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的思維活動,跳過了障礙,繞過了誤區,加深了理解。這時,可以水到渠成地提出:英國發動鴉片戰爭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學生自然會完整地回答:因為英國不能用走私鴉片的辦法來達到目的,就用戰爭的辦法來掠奪中國人民的財富。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