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牧范文10篇

時間:2024-04-04 01:19:42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休牧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春季休牧實施辦法

經過6年堅持不懈地努力,各項措施逐步完善,廣大牧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斷增強,休牧工作的質量和效果有了顯著提高。為進一步推進休牧工作的順利進行,切實提高我旗春季休牧工作的效果和質量,在認真總結六年春季休牧工作的經驗基礎上和本地區的實際條件,特制定本休牧實施方案。

一、春季休牧工作思路及建設目標

(一)工作思路

堅持因地制宜、靈活實施、生態與生活并重的方針,以政策為導向,結合牧民實際,依靠科技進步,充分調動牧民保護草原的積極性。通過實施春季休牧,有效遏制因人為造成的天然草場退化、沙化趨勢。

春季休牧工作是一項系統的綜合性工程,涉及面廣、影響大,而且具有很強的時效性、科學性,單靠業務部門很難完成,所以要求各有關部門特別是各(鎮)要把春季休牧作為牧區工作的重點,切實加強領導,認真總結經驗教訓,及時做好各項工作,責任明確,措施得力,密切配合,使專業技術與行政管理有機結合,實現最好效益。并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和工作需要,進一步完善各項政策措施,按照“三效統一”的思路,繼續大力轉變畜牧業生產經營方式,實現草畜動態平衡,使草原畜牧業初步走出一條科學利用天然草場與舍飼、半舍飼相結合的可持續發展的路子,把草原生態系統初步納入一個正向演替和良性循環的軌道,為保質保量地完成年春季休牧任務奠定堅實的基礎。進而把春季休牧工作推向一個新的高度,使我旗退化、沙化天然草場得到有效遏制,草原植被迅速恢復,草原生態環境明顯改善,最終實現草地資源永續利用。

(二)休牧范圍及起止時間

查看全文

縣禁牧休牧管理制度

第一條為了有效遏止天然草原退化、沙化、鹽堿化趨勢,恢復草原植被,改善草原生態,建立合理的草原利用、保護與建設機制,實現草原資源的永續利用和畜牧業的可持續發展。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草原法》、《國務院關于加強草原保護與建設的若干意見》、《甘肅省草原條例》、《*藏族自治縣草原管理條例》的規定,結合*藏族自治縣(以下簡稱自治縣)的實際,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在自治縣境內利用草原從事畜牧業生產經營活動的單位和個人,必須遵守本辦法。

第三條本辦法所稱禁牧是指對草原施行一年以上禁止放牧利用的措施;休牧是指一年內一定期間對草原施行禁止放牧利用的措施。

第四條施行禁牧休牧遵循以下原則:

㈠統籌規劃、分步實施,突出重點、分類指導,注重實效、穩步推進;

㈡遵循自然規律,宜禁則禁、宜休則休、宜輪則輪,實行休牧與輪牧、放牧與舍飼相結合;

查看全文

休牧現場會領導發言稿

同志們:

剛才,總結了本年開展休牧工作的成功經驗和詳細做法,農牧業局剖析了休牧以來草原植被恢復的效果,我完全贊同。別的,牧民群眾也結合實踐,真實的反映了依托項目進行休牧以來所碰到的詳細問題寬和決方法,獲各琦蘇木引見了牧民積極呼應旗委、縣政府的召喚,在不依托項目標基本上自覺組織進行休牧的成功經驗。總的來說,我旗的休牧工作曾經開了個好頭,這就是提高。下面,我講幾點意見:

一、準確認識我旗草原的近況,高度注重休牧工作的嚴重意義

為什么要執行休牧,能夠很多同志和牧民群眾要提出疑問,我們祖祖輩輩就靠放牧生活,也沒有進行過休牧,活的也很好,為什么要投資那么多的資金進行休牧呢?是不是旗委、縣政府沒事干專門給牧民出難題,基于這個問題我給大家一個明確的闡明,我們首要是出于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思索:

一是要認識我旗草原的近況。我旗的草原是典型的荒涼草原,現有的3650萬畝草場悉數退步,重度退步占70%以上,草場植被掩蓋率由年月的30%下降到當前的9%,梭梭林面積由60年月的150萬畝下降到82萬畝,經由幾年的封育,目前恢復到92萬畝,然則梭梭的密度和高度確分明降低,過去在梭梭林中寓居的牧民看鄰人家需求騎上駱駝看煙囪能否冒煙,目前一眼就能望幾公里。家畜可食性牧草由180多種削減到80種。當前放牧草場畝均產草量由70年月的24.8公斤降到了7.4公斤。年歲大點的牧民能夠都清晰,70年月牧區的生態是什么情況,目前是什么情況?

二是戈壁化水平日益加劇,沙塵暴頻頻發生。我旗天氣枯燥,風多雨少。1974年至1985年的11年間,年均氣溫是4.0℃,均勻降水量是160毫米,年均勻風速是5米/秒。1994年至年的11年間,年均氣溫是5.7℃,均勻降水量是125毫米,年均勻風速是5.4米/秒。近兩年來,年水量只要90—110毫米,邊境一線只要30—50毫米,蒸發量卻高達3000毫米以上,年最勁風速為25米/秒。我旗水土流掉景象非常嚴厲,依照水保站的測算,年均風蝕模數為5000噸/平方公里,水蝕模數為3200噸/平方公里,年綜合腐蝕模數為3840噸/平方公里。由此形成地下水位下降,戈壁化水平加劇,巴音溫都爾沙地上積曾經擴展到1500萬畝,自治區曾經正式確定為巴音溫都爾戈壁。莫林飼料地開拓后那時挺紅火,然則因為水的限制,那時開拓出來的耕地目前大局部曾經成為荒地,并且地表的有機質悉數被毀壞,呈現了大面積沙化景象。

查看全文

休牧草原補助實施辦法

為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關于對休牧草原實施補貼的政策部署,進一步鞏固草原生態保護與建設成果,維護休牧草原經營者的合法權益,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依據國家和自治區重點生態項目建設有關規定,結合實際,制訂本實施方案。

一、實行休牧草原補貼的意義

對休牧草原實行政策性補貼,是我市惠農惠牧政策的具體體現,是實現草原生態的恢復與促進農牧民增收雙贏目標的重要手段,對于增加農牧民在休牧期間的飼草料購置與儲備,確保畜牧業穩定健康發展,促進農牧民生產生活方式轉變,加快草牧場正常合理流轉,推動我市現代農牧業發展進程,推進新農村新牧區建設,加快城鄉協調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實行休牧草原補貼的原則

(一)堅持公正、公平、公開的原則,實行村內公示制和“一卡通”或“一折通”。

(二)有利于推動草原流轉。

查看全文

禁牧監察大隊工作總結及工作計劃

一、2009年的總體情況及效果

2000年以來,我市東部4個旗區、牧區生態惡化區和國家重點生態項目區實行全年禁牧,西部4個旗實行4-6月份季節性休牧政策。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下,各地區、各有關部門做了大量艱苦而卓有成效的工作,天然草原植被得到有效恢復,草原基礎設施建設明顯加快,草原生態環境明顯改善,禁牧休牧工作取得明顯成效,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做出了應有的貢獻。一年以來,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做出了應有的貢獻,繼續加強草原保護,嚴厲查處打擊各類破壞草原的違法案件,禁牧大隊全體工作人員做了不少工作,但仍有不盡人意之處,部分農牧民受經濟利益的驅動,無視草原法律法規,違法偷牧草原案件屢查不止,××市禁牧監察大隊在過去禁休牧成果的基礎上,今年更加大禁休牧監督力度,嚴厲打擊了偷牧、亂牧等破壞草原案件,截至2009年12月底共督查25次,查處非法偷牧案件65起,已全部立案查處,結案率100%,其中涉案旗區8個,鄉蘇木鎮33個,村嘎查46個,偷牧羊2843只;處理相關責任人170人。

禁休牧政策實行以來效果顯著,主要是禁牧休牧這一政策是實現社會經濟與環境可持續發展的客觀需要,是鞏固生態環境建設成果,保護現有草原植被最為有效的措施,是草原生態工程建設順利實施的重要保證,是恢復草原資源的重要手段,是加快綠化步伐、改善生態環境的有效方式,是實現草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意義重大。我市積極采取措施確保禁牧休牧工作成果,目前全市草原實行全面禁牧休牧,草原植被得到了進一步恢復和保護,主要體現為:一是實施禁牧休牧政策,實行舍飼圈養,有效遏制了偷牧、亂牧、超載過牧等非法現象的發生,保護了草原資源安全。使天然草原植被得到了有效恢復,草原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取得了顯著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二是禁牧休牧后,昔日被牲畜啃食低矮光禿的草原重新煥發了生機,草群的各項生態指標逐漸向良性演化,工程項目區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大部分地區重現了風吹草地現牛羊的景象;三是從我市前幾年的實際現狀看,生態環境脆弱,草原植被稀少,水土流失嚴重是制約全市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一個突出因素。實施禁牧休牧以來,加大對全市草原資源的保護力度,恢復和擴大了草原植被,有效遏制了生態環境惡化,鞏固了生態建設成果,再造了我市秀美山川的景象。

二、具體采取的措施:

1、加強領導,強化措施,堅持不懈地抓好禁牧休牧工作。

將禁牧休牧工作列為各級政府領導任期目標責任制的一項內容全面推行,制定考核指標和標準,層層簽訂責任狀,每年進行目標考核并兌現獎懲。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繼續鞏固和擴大生態建設成果,嚴格按照目標、任務和要求,正視困難,勇于挑戰,不能因為困難大而氣餒,不能因為問題多而回避。要進一步完善禁牧休牧各項制度、按照屬地管理的原則、堅持實行行政一把手是第一責任人、分管領導是主要責任人、各級主管部門的領導是直接責任人、蘇木鄉鎮人民政府是禁牧休牧工作的主體等負責制,切實加強本轄區內禁牧休牧工作的組織實施和監督管理,對工作不力的地區和部門要嚴肅處理,并堅決追究有關責任人的責任。

查看全文

禁牧舍飼補助飼料糧供應辦法

為促進圍封轉移工程禁牧舍飼項目和休牧工作的順利實施,進一步加強禁牧舍飼補助飼料糧供應的有效管理,根據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禁牧舍飼項目補助飼料糧有關規定,結合實際,制定本辦法。

一、禁牧舍飼補助飼料糧供應工作的組織管理

(一)由政府負責組織協調各(鎮)場、圍轉辦(生態辦)、監察局、財政局、商務局、農牧業局、草原監理局等有關部門,實施補助飼料糧供應工作。

(二)由各(鎮)場負責與禁牧戶、休牧戶依據草場面積核定供應量,簽定禁牧、休牧合同,協助商務局做好發放工作;農牧業局、草原監理局負責牧戶、草場面積、供應飼料糧的數量審定,農牧業局協助盟草原站負責對所供應飼料質量的檢驗工作;財政局負責補助資金的審核和發放;監察局負責飼料糧發放工作全過程的監督;商務局負責組織補助飼料糧的采購、加工、運輸,各(鎮)場按標準將飼料糧發放到牧戶手中;圍轉辦(生態辦)負責指導審核禁牧舍飼補助發放工作。

(三)各(鎮)場、圍轉辦(生態辦)、監察局、財政局、商務局、農牧業局、草原監理局等部門主要領導負責,成立相應機構,按程序及時完成本部門承擔的工作任務,嚴格按照計劃、折算辦法進行核定和供應;各(鎮)場、各部門在牧戶調查、核實、測算、入庫發放等環節要互相配合,嚴格履行相關手續,切實做好禁牧舍飼補助的供應工作。禁牧舍飼補助有關情況要以嘎查為單位張榜公布。

(四)白音錫勒牧場、白銀庫倫牧場、貝力克牧場、奶牛場按照本辦法具體負責本場禁牧舍飼補助飼料糧供應發放工作。柴達木移民奶牛養殖區的禁牧舍飼補助飼料糧由奶牛辦負責發放。欣康村禁牧舍飼補助飼料糧由扶貧辦負責發放。

查看全文

鞏固和發展草原生態保護事宜

為進一步鞏固和發展草原生態保護與建設成果,有效落實盟行署草畜平衡實施細則補充意見,切實做好全市草畜平衡和休牧工作,現將有關事宜通告如下:

一、嚴格落實草畜平衡和休牧制度各項責任

各要切實把草畜平衡和休牧制度作為畜牧業又好又快發展的一項重點工作,堅持不懈地長期執行。成立由行政一把手負總責,分管領導抓落實的組織機構,充分發揮三個主體(是實施草畜平衡和休牧制度的責任主體、分是落實主體、草原監督管理機構是監督主體)作用,廣泛深入宣傳動員,做到家喻戶曉,使牧民群眾牢固樹立現代畜牧業發展理念,自覺調整畜群畜種結構,轉變生產經營方式,為草畜平衡和休牧制度深入實施營造良好氛圍。

二、精心組織冷暖季適宜載畜量標準核定工作

冷暖季天然草適宜載畜量標準以前3年對各、(分)不同類型草最高產量月份進行的生產力監測結果為依據核定(具體依據見附表)。冷季載畜量標準按7個月計算,暖季載畜量標準按5個月計算。暖季6月30日和冷季11月30日前出欄的牲畜不納入冷暖季草畜平衡核定范圍。在流轉草時,根據牧區功能區劃,限制開發區冷暖季載畜量核減30%,優化開發區冷暖季載畜量核減20%。享受補貼的常年禁牧草不核定天然草地載畜量。

三、嚴格按照制度規定標準執行飼草料儲備

查看全文

草場禁牧做好養殖業可持續發展研究

摘要:實行禁牧保護草場植被恢復,減少草場荒漠化和水土流失,是草地自然資源長期共享利用、造福后世子孫的舉措。為了在禁牧后協調各方經濟推動養殖業可持續發展、維持區域生態平衡、實現草地畜牧業和草地生態環境的可持續健康發展,本文介紹了實施禁牧休牧的原因:減少天然草場流失沙化,超載放牧對天然草場造成破壞,過度放牧使草地鹽堿化;簡述了加強草場保護實行禁牧的措施:科學劃定禁牧區域,制定禁牧獎勵制度,專人看護管理,設立禁牧區標志;提出了禁牧后做好養殖業可持續發展的策略:明確草場權限、補助種草養殖戶,協調草料調運、鼓勵禁牧區外生產,輪牧調節草場、圈養替代放牧,引進優質品種、調整畜群結構。

關鍵詞:草場休牧;養殖業;可持續發展

實行科學有計劃的禁牧,加強草場管理,保證草畜平衡,維護自然資源,逐步建立高效環保綠色共享的畜牧業,實現草地畜牧業和草地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是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保障。

1實施禁牧休牧的原因

1.1減少天然草場流失沙化。天然草原面積有限,占草耕地使天然草場遭到人為破壞,草地總面積逐年縮小,可利用天然濕地草場更是少之又少。超載放牧、亂占亂墾、亂砍亂伐、氣候干旱、鼠蟲危害等人為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影響,本地區天然草場和以前相比面積逐年縮小,小泉小水逐年干枯。1.2超載放牧對天然草場造成破壞。超載放牧使草地嚴重退化,草場產草量明顯減少,草根裸露死亡,沙土流失荒漠化。各類牲畜交叉過度放牧,牲畜密度過大,草場失去休牧時間,產草量減少,植被生長受阻,導致草原植被結構破壞、可利用優質牧草急劇衰敗,牲畜不可利用的其他根蕨類灌木植物、有毒有害牧草種群迅速生長,破壞草場,使養殖業投入加大,阻礙了牧業發展。1.3過度放牧使草地鹽堿化。在牧草量減少而牲畜量沒有減少的情況下,牲畜因饑餓而搶奪采食,使草場遭到更大的破壞。過度放牧,使多年生禾草變為耐旱耐鹽的蒿草類灌木草,枝葉草種死亡嚴重,牧草大量減少,草場面積減少,牲畜消瘦或死亡,養殖效益下降。草場的保濕性降低,導致水分流失、草地鹽堿化。

2加強草場保護實行禁牧的措施

查看全文

退牧還草審計效益思考

20*,*市審計局為推進全市效益審計工作,開創*審計工作新局面,提出了“3+1”審計模式,即投資審計、預算執行審計、經濟責任審計+效益審計管理模式。局黨組要求全市審計機關積極投入精力,努力探索,勇于實踐,逐步擴大效益審計工作面。兩年來,我們篩選公益性投資建設項目,經過積極有益的探索,效益審計有了突破性進展,取得了一定的經驗。本文以天祝藏族自治縣退牧還草工程審計案例為基礎,就如何開展效益審計作一個初步探討。

一、合理選項,搞好調查,扎實做好審前準備

㈠合理篩選審計項目。開展效益審計,是一項新的工作,要做好試點審計,使效益審計有一個實質性突破,必須選好審計項目。我們在選擇效益審計試點項目時,考慮了以下幾個因素:一是重要性,就是選擇市域內近期投資額較大的項目,該投資項目能對一定區域內的生產、生活方式或經濟結構有較大影響力;二是時效性,選擇目前正在實施的生產性項目,通過審計,及時發現項目管理和運行中存在的問題,能夠為該項目管理、運行提出用得上的有現實意義的審計意見或建議;三是可操作性,就是在審計中實施績效評價時,該項目有經濟或專業方面的可量化的指標,能夠實施定量和定性分析,項目有可評價性;四是工作量適度性,就是在選擇審計對象上不能盲目貪大,堅持以試點為目的,搞局部審計。要根據我局現有投資審計資源,選擇工程建設內容相對單一、審計工作量不大的項目,便于實施階段能高效運行。綜合以上幾個因素,我們對全市基本建設項目進行了對號篩選,確定天祝縣退牧還草工程作為投資效益審計的第一個試點項目,將其列入*市2008年全市審計工作計劃。

㈡、認真做好審前調查,編制具有指導性的審計實施方案。

⒈全方位了解項目背景。天祝藏族自治縣是甘肅省十大牧業縣之一,草原畜牧業是全縣經濟支柱產業。全縣總土地面積1072.39萬畝,有天然草原及灌叢放牧林地758.4萬畝,其中:天然草原面積587.1萬畝,灌叢放牧林地171.3萬畝。境內草原廣闊,天然草原是縣內面積最大的地貌類型,占全縣總土地面積的54.75%。天然草原類型多樣,牧草種類繁多,有草原草場、山地草甸草場、灌叢草甸草場、疏林草甸草場、高寒草甸草場五種類型,主要牧草有49科158屬276種。天然草原不僅是牧民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最基本的生產資料,而且是祁連山主要的水源涵養區,是保持水土、防風固沙的重要生態屏障。近年來由于氣候持續干旱,人口數量急劇增長,牲畜數量增加,草原超載過牧,濫墾亂挖,破壞嚴重,建設和保護手段落后,導致草原大面積嚴重退化,鼠蟲害泛濫,生態環境惡化。目前全縣天然草原90%以上出現了不同程度的退化,其中嚴重退化面積已達202萬畝,占草原總面積的34.4%,與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相比,牧草產量下降30.4%,牧草覆蓋度下降11.11%,高度下降41.7%,畜均擁有可食牧草由7622.9kg下降到2122.2kg,畜均草原占有量由33.75畝下降為9畝,而且退化面積仍在逐年擴大,水土流失日趨嚴重。在植物群落中,優良牧草及可食牧草比重下降,毒雜草比重上升,植被稀疏,群落結構簡化。草原退化,生境惡化,草原生產能力低下,已經嚴重制約天祝縣草原畜牧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針對草原退化現狀,天祝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草原的保護和建設工作,把草原生態環境建設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制訂了草原生態建設中長期規劃,加大投資力度,積極爭取項目,依托項目建設,加強草原保護和生態建設,以草原圍欄建設為重點,采取補播改良、治蟲滅鼠、人工草地建設等綜合治理措施,加強草原改良,恢復草原植被,遏制草原退化趨勢。

查看全文

草原放牧管理制度對牧民的影響

1內蒙古草地放牧管理制度的演變

1.1國家宏觀放牧管理制度的演變

歷史上,內蒙古草原曾生活著不同的放牧民族,但游牧一直是最主要的草原利用方式。解放以來,放牧管理制度宏觀格局的演變是由傳統的游牧方式逐步向定居放牧轉型。(1)1947~1980年游牧向定居放牧轉型期。內蒙古牧區放牧管理制度的演變發軔于1947年內蒙古自治區成立。1948年7月,時任自治區主席烏蘭夫在內蒙古干部會議上明確提出:“畜牧區內實行放牧自由,盟旗行政區劃內,草原牧場一切牧人放牧自由”。1956年3月,內蒙古自治區委員會提出“在游牧區應該逐步做到定居移場放牧,在牧場狹窄的地區應該做到定居劃區輪牧”。大約經過10年時間,在游牧區初步實現定居游牧。1956年,開始提出定居移場放牧的要求。到20世紀60年代中期,在內蒙古地區延續幾千年的游牧方式已基本被定居游牧或定居移場放牧所取代[1]。(2)1980~2003年定居放牧制度強化期。80年代初期至21世紀初,國家相繼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草原法》,并在牧區實施“草畜平衡制度”和“退牧還草制度”,從而使內蒙古牧區的定居放牧制度進一步得到了強化。80年代初期在牧區實施的以“牲畜承包到戶”或“牲畜作價到戶”為主要內容的家庭承包責任制,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極大地調動了牧民的生產積極性,提高了牧戶的家庭收入,但也加重了草原的負擔,使草原退化加劇。1989~1995年為進一步促進草地承包制,采取單戶承包、聯戶承包和自然村承包等三種形式。1996~1998年完成草場第二輪承包,政府與牧戶簽訂正式的草場承包合同,進一步明確了草原經營權牧戶所有,并提出草牧場使用權承包到戶30年不變,從而形成了對共有草原資源掠奪行為的有效約束。基于草原退化的嚴重情況,2000年8月開始公布“內蒙古草畜平衡規定”,其后的2003年又啟動了“退牧還草”工程,在草原利用方面開始實行禁牧、休牧和劃區輪牧的“三牧”制度,實施生態移民,草原定居放牧方式完全取代了傳統的游牧方式。

1.2牧民微觀放牧管理方式的變化

微觀經濟主體放牧方式是牧戶在既定的國家宏觀放牧管理制度的基礎上,根據資源稟賦所選擇的草原利用方式。(1)1947~1980年四季輪牧向定居游牧、定居移場放牧方式演變。1947年4月內蒙古自治區成立后,在“草原地公有、放牧自由”制度下,仍延續了以“艾勒”(即戶)為單位的四季輪牧的放牧方式。但由于人口的急劇增長,牧民放牧地不斷縮小,四季輪牧的方式遇到了困境。進入20世紀50年代,牧民定居加速,游牧半徑進一步縮小,一般局限于20~30km。在牧區基本形成骨干勞力到夏秋營地放牧,其他家庭成員,尤其老人和孩子留在冬春營地的定居生活方式[2]。(2)1980~2003年定居游牧、定居移場向定居劃區輪牧、定居圈養方式演變。從20世紀80年代初到90年代末,草場承包到戶政策的實施,進一步強化了牧戶的定居放牧方式。由于單戶可利用草場面積的有限性,多數牧戶采取定居劃區輪牧的放牧方式,劃區輪牧是根據草場的生產力和放牧畜群的需要,將放牧場劃分為若干個區,規定放牧順序、放牧周期和分區放牧時間的放牧方式。在內蒙古劃區輪牧的周期一般按季節來計算,在繼承和保留傳統游牧方式的基本思想基礎上,根據草場的面積、質量、水源等情況把草場劃分之后按季節變化來利用草場。2000年,“退牧還草”工程開始啟動,內蒙古部分草場退化嚴重的地區,出現了定居圈養方式。

2研究區域相關情況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