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風文明范文10篇
時間:2024-03-28 17:16:16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鄉風文明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貴州鄉風文明建設探析
一、貴州鄉風文明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鄉風文明建設缺乏主體和載體。鄉風文明建設的主體是農村農民,載體是農村文化。由于經濟欠發達,一些地方農村人口流失嚴重,傳統農業產值低造成土地荒置無人耕作,大部分人選擇長期在外省外地發達地區打工。雖然政府一直在各方面幫扶農村小康創建,但只是保證了農民受益的主體地位,農民的建設主體地位易被忽視。許多村子常年處于“空心村”,在貴州農村的主體人群大多屬“三六九”人員(即婦女、兒童和老人),因此很多村子村民自治實際上是村中老年人自治。老年人對新文化接受程度低,封建迷信思想占主導地位,對于道德講堂、農業科技文化交流,村中婦女老人參與不積極,反響效果不明顯,青壯年的缺失使得先進文化和創新文化傳播無法開展。農村文化生活單調乏味,參與性普及性不強,大部分村鎮的集體活動就是賭博打麻將,為惡習滋生創造土壤環境。(二)部分農民道德失范,封建思想頑固。城鄉經濟發展水平差距大,農民的獲得感遠未跟上農村經濟的發展步伐,許多農民受市場經濟負面影響,價值觀、是非觀裂變,產生拜金主義、個人主義、享樂主義思想,勤儉節約、厚仁貴和、誠實守信等傳統美德滑坡。過去在宏觀上重經濟輕文明的農村建設負面效應開始凸顯,農民人際關系淡薄、重利輕義、“笑貧不笑娼”,為追求個人利益甚至鋌而走險走上犯罪道路。近幾年一些地方民間非法宗教、封建迷信呈蔓延之勢,一些鄉村興建廟宇求神拜佛,部分甚至發展成邪教性質,2012年河南光山校園傷害案、2014年山東招遠邪教故意殺人案等造成社會重大恐慌。貴州農村偏遠地區近些年封建迷信活動泛濫,使得不法分子有機可乘,假借宗教之名進行違法犯罪活動,不僅影響農村文明工作建設,還帶來嚴重治安問題。(三)文化基礎設施分布不均,權利制度建設亟待完善。貴州一直是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一些地方農村建設長期重經濟輕文明,所謂的重視經濟“實”指標,忽視文明“虛”功夫,鄉風文明建設沒有標準,見效慢,還往往吃力不討好。通過貴州省文化廳的數據顯示:2017年全省鄉鎮綜合文化站1434個,鎮均文化站0.79個,文化補助資金7553萬元,人均文化事業費42.51元,文化發展資金在本不多的農村文化建設資金使用中,由于各種原因實際用在基礎文化設施建設上的屈指可數。資金投入不充分,只有城市周邊農村的文化設施相對完備,離城市越遠的地區公共文化資源越少。在對部分農村的走訪調查中還發現很多農村的文化設施帶有隨意性和應付性,常見的是圖書室和活動室形同虛設,不是空殼就是長期未對農民群眾開放,只在有上級部門檢查的時候才“開門迎客”,造成極大的公共資源浪費。權利機制建設不健全,文化建設投入方向不清楚,上級負責下任務,對實際建設情況不跟蹤了解,既不批評也不嘉獎,一些基層工作隊伍不積極,提不起干勁。(四)農村法制建設不完備。鄉風文明建設需要穩定的社會環境,基層法制建設決定農村治安狀況。我國這幾年大力推進法制建設,填補了一部分農村基層法制空白,但在實際操作中還面臨諸多困難。首先是長期以來農村建設主要依賴政策,與法律時有沖突,立法層次低且在農村過于理論化,缺乏效率。一些地方農村自治制度多年來仍未普及,農民能實際參與村務管理的村并不多,在民主選舉過程中暗箱操作非法獲取選票的行為仍然存在。其次有法不依、執法不嚴也是農村法制建設中的一大問題,農村執法機構通常由基層人員代執行,一些地方人員不足、素養不高、司法不公,“人治”大于“法治”,因征地拆遷、道路建設、山林權屬的糾紛解決途徑成了“走后門”“送紅包”,“蒼蠅亂飛”也加劇農民對政府的不信任甚至對立。有的農村基層法制建設問題引發社會治安混亂、風氣敗壞,不利于鄉風文明建設。(五)人才流失,傳統民俗文化淪落。農村建設人才隊伍主要分為兩類,一是引進外來人員,包括大學生村官、農業龍頭企業人才等,另一類是農村鄉土人才,如本地種植養殖大戶、返鄉創業人員等。其中文化人才缺失很大程度影響鄉風文明建設。首先當前大學生村官培養機制亟須完善,下鄉的多,走的也多,很多人只是把基層工作經歷作為日后轉崗的鋪墊,不愿意長期留在農村工作,一旦發現調離無望屢有辭職出走現象,文化專職崗位人員離崗經商,很難留住人才。農村企業家更多的是為掙錢,年齡過大、文化素質不高,很難作為文明建設主力軍發展。本地培養出的大學生畢業后大多在外工作,不愿意回鄉發展。其中本地人才流失更是造成傳統民俗文化資源閑置無人繼承的窘境,許多民俗文化傳承斷裂瀕臨消亡或邊緣化,雖然近幾年地方政府關注民族特色文化,積極引入外來資本注資農村民俗文化產業,但缺少專業人才的引導,各地區民族文化過度開發失去原有特色,呈現單一化、統一化,民間民俗文化面臨斷代失傳的危險。
二、貴州農村鄉風文明建設對策分析
(一)發揮農民主體作用,拓展載體途徑。鄉風文明建設主體在農民群眾,關鍵在政府主導。文明創建必須以人為本,受益者是農民,創建者也應該是農民,只有農民自身才明白自己所需所求。要強化主體意識,充分調動農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讓農民更多地參與到鄉風文明建設中,充分發揮農村內在機制作用,激發鄉風文明建設內生動力。例如我省部分縣采取的自治“村規民約”:錦屏縣對名目繁多的酒宴制定統一標準,去除鋪張浪費的繁文縟節,遏制近些年大盛的辦酒之風;從江馬安村規定若家中有上學兒童,則必須留一個成年人監管學習生活,防止留守兒童現象發生等,這種群眾參與自治“村規民約”的方式應該在全省范圍推廣。要提升農民素質,加強思想道德宣傳宣講和科學文化普及,繼續加強基礎教育,加快農村產業發展和基礎設施建設,增強美麗鄉村吸引力,通過人才引進、就近擇業政策召回外出打工人員,防止農村人口繼續流失。要弘揚傳統文化,深度發掘本地民族民間文化和傳統文化資源,結合時展創新先進文化,加快推進農村基礎文化設施網絡化數字化建設,拓展農民文化活動方式,除傳統歌舞戲劇外應兼顧老中青三代需求,增加體育比賽、讀書征文、電影放映等文藝活動,引導農民自辦文化,鼓勵城市文體團體多下鄉演出交流。(二)加強道德建設,弘揚清風正氣。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精神文明是國家強盛的根本保障。道德建設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農村道德建設應為政府主導,提供經濟基礎、制度建設和法律援助,引導農民正確認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繼續推廣農村“道德講堂”,實現“文化墻”、廣播電視、微信等宣傳載體全覆蓋,宣傳工作常態化,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形成崇尚科學、誠實守信、勤儉節約、尊老愛幼的良好風尚。破除封建迷信,嚴厲打擊利用宗教活動違法亂紀的組織和個人,讓農民在法律范圍內明辨是非善惡。國正天心順,官清民自安,要強化基層組織建設,落實村務公開、民主監督,把從嚴治黨“兩個責任”要求延伸到農村、建設好“最好一公里”,規范基層黨員干部法紀和道德行為,以優良的黨風政風帶動農村社會風氣。(三)完善農村法制體系,強化制度建設。鄉風文明建立在穩定的社會環境上,農民的法律意識培養是鄉風文明建設內容之一。依法治國先要有法可依,農村發展長期依賴政策而輕法律,要及時建立完善農村法律體系,通過法律的穩定性和政策的靈活性互相協調,共同實施對農村的管理。由于我省少數民族眾多,實際情況較為復雜,在社會主義法制建設原則下還需考慮民族文化和習慣特點,融入部分民間法規,建立有別于城市的農村特色法律體系。定期為農民做好普法工作,可以開展一些法律知識比賽,設置獎勵激勵農民積極性,提高農民法律意識。扎實開展掃黑除惡專項斗爭,對違反法律法規的現象做到執法必嚴違法必究,促進農村司法公平公正,保障人民群眾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為鄉風文明建設提供良好的法治環境。(四)鼓勵本地人才返鄉就業,保護傳承鄉村文化。政治建設在于任賢,鄉風文明在于人才。由省市縣有關部門根據農村人才需求情況,組織到高校、企業招納良才,對本地戶籍人才給予政策照顧,吸引他們返鄉創業就業。建立農村文化組織,在保留傳統文化精華的基礎上結合時代潮流進行二次創新,引入社會資本力量興辦文化實體,形成以公有制為主體,在政府主導下多種所有制協同建設的農村文化產業格局。貴州應更加注重本土民族特色村寨建設,將民族特色濃厚鄉村作為試點,打造集民族文化展示、特色商品產銷、民族旅游村為一體的綜合民族特色村寨。發掘民間文化傳承藝人,將優秀文化傳承人建檔管理,建立保護和激勵機制,給予補貼和正面宣傳,注重培養下一代傳承人,展示民俗文化,傳承民族記憶。(五)開展農村衛生環境綜合治理,落實小康創建指標體系要求。深入落實和推廣貴州100個示范小城鎮小康建設指標體系要求,在全面小康進程中實現飲水安全、污水處理、垃圾清運、人均公園綠地等指標要求,促進衛生健康和鄉風文明建設。加強農民環境衛生意識教育,農村學校教育青少年增強環衛意識,培養良好衛生習慣,農村環境集體管理,環境治理人人參與,共同營造健康家園。建設農村垃圾處理站,健全農村垃圾收集處理的運作機制,改掉隨手扔垃圾陋習,組建由村民輪流擔任的農村自治保潔隊伍,政府負責環境衛生規劃、垃圾分類指導,實現農村衛生隊伍規范化管理。重拳整治河道、水渠、道路垃圾。小康不小康,廁所算一樁,以農村“廁所革命”照亮每一村每一戶的“小角落”,全面治理不留死角。把農村環境衛生納入考核監督,對環境文明戶實施獎勵,發揮模范帶頭作用,推進農村環境衛生長效治理機制建設。
作者:黃毓驍 陳衛洪 單位:貴州大學管理學院
文明鄉風助力鄉村振興思考
摘要:鄉村振興戰略的落實,不僅要實現鄉村物質文明的發展,更要推動鄉村精神文明的發展。文明鄉風正是社會主義新農村精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農民素質不斷提升的體現,是群眾幸福感的體現。所以,在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發展過程中,加強文明鄉風的培養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鄉村振興;文明;鄉風
1引言
鄉村振興戰略實現的過程,是引領農村經濟發展的過程,也是引導農村發展精神文明的過程。經濟可稱之為鄉村振興之形,精神才是鄉村振興之魂[1]。所以,在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過程中,不僅要重視塑形,更好重視鑄魂。基于此,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務必要重視文明鄉風的培育。
2文明鄉風的作用
2.1為鄉村振興提供強大動力。在鄉村振興戰略的推進過程中,農民群眾既是戰略實施的主體,也是戰略發展的主力軍。所以在實施鄉村戰略的過程中,必須要高度重視農村群眾的素質的提升。文明鄉風建設,有助于引導農村地區的人心向善、行為規范、團結協作等等,對于鼓勵農民群眾克服困難、堅定信心、發展經濟有重要作用,同時還有助于引導農村地區拋棄陋習陋規,轉變落后觀念,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道德水平。此外,通過培育文明鄉風,還能夠更好的團結人心、激發農民群眾的創造力和主動性,為鄉村振興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2.2為農村民主建設奠定基礎。農村民主建設對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而其前提條件是廣大農民群眾必須要具備良好的民主意識以及民主生活習慣[2]。通過文明鄉風建設,有助于農民群眾增強農村發展的主人翁意識和主觀能動性,一方面能夠積極主動的遵守各種民約鄉規,另一方面在參與各種公共事務方面具有更高的熱情,這都是良好民主作風的體現。所以說,在文明鄉風的引導下,我國農村地區的民主建設速度必然會不斷加快。2.3是農民精神文明需求的重要內容。鄉村振興戰略不僅要推動農村的物質文明建設的發展,更要塑造良好的精神文明。具體來說,農村地區的精神文明集中體現在健康生活方式、和諧的鄰里關系、安定的村落生活、有序的生活環境等等。這些都可以通過文明鄉風建設來逐漸引導。對于廣大農村群眾來說,都希望生活在一個具有良好社會風尚,且物質生活得到滿足的環境。所以,文明鄉風建設是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農村鄉風文明建設調查與思考
鄉風文明作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靈魂,它集中反映了:農村科普、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等事業協調發展,農民的思想狀況、精神風貌良好,文化涵養、科學素養、道德水準不斷提高。在社會主義新漁農村建設過程中,如何充分而有效地調動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大力推進漁農村鄉風文明,這于實現城鄉協調發展,形成社會文明風尚,構建和諧新漁農村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年年初至今,岱山縣長涂鎮新漁農村建設指導組通過問卷調查、座談、走訪等方式,就岱山縣漁農村鄉風文明建設進行了詳細的調查,對其主要做法和推進中存在的制約因素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建議和對策。
一、岱山縣推進漁農村鄉風文明建設的主要做法
近年來,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與小康社區創建過程中,岱山縣黨委政府注重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注重發揮群眾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通過多種手段來繁榮、活躍和豐富漁農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群眾的科技素質,努力在漁農村塑造了“知榮辱、明禮儀、講正氣、樹新風、促和諧”的文明新風尚。其主要做法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一)積極推進漁農村社區群眾活動場所建設。幾年來,岱山縣緊緊抓住創建舟山市“海島百花工程”、舟山市漁農村小康社區的有利契機,大力完善和建設各種群眾活動場所,為漁農村群眾開展各種文體活動提供了良好的硬件支撐。截止*年底,全縣漁農村新社區文化設施建筑面積達176*平方米,主要載體為村級老年樂園,有31套健身路徑安放在全縣漁農村各個公園或廣場中,成為群眾樂于參與的露天活動陣地。如長涂鎮政府投入40余萬元資金建造了面積2000平方米的漁港文化廣場,修建了長西和倭井潭兩個休閑公園,為每個社區建造了門球場、安裝了健身路徑,建造戲臺、社區活動場所、老年活動室,添置社區圖書室的書籍,其中長西社區還建成了全市第一座人工草皮門球場,從硬件設置上充分保證了群眾對多種群眾性文體活動的選擇。
(二)努力組建過硬的漁農村群眾文體隊伍。岱山縣各級黨政十分注重培養新農村、新社區漁農民的文藝骨干,建立起各種文化活動骨干隊伍,大大增強了漁農村新社區文化建設的造血功能。至20*年底,全縣各鄉鎮及漁農村以群眾自發隊伍為基礎,建立起業余文體團隊31支,大多數鄉鎮建立了1—3支具有本地特色的民間文藝表演隊伍,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如高亭鎮的漁鼓秧歌、金錢銅棍隊、漁歌號子隊,岱東鎮的男女舞龍隊,長涂鎮的老年絲竹樂隊,衢山鎮的心連心業余藝術團、花船隊,秀山鄉的小蜜蜂樂隊和絲竹樂隊等民間藝術表演隊伍,成為岱山縣漁農村逢年過節活躍群眾文化生活的生力軍。
新農村鄉風文明建設論文
十六屆五中全會《建議》提出,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鄉風文明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靈魂,內容包括文化、風俗、法制、社會治安等諸多方面。能否建設好社會主義新農村,鄉風文明建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鄉風文明本質上是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問題,農村精神文明的重要內涵是文化建設,文化具有凝聚、整合、同化、規范社會群體行為和心理的功能。城鄉貧富懸殊是我國當前一大待決難題,減小農村與城市的貧富差距,促進農村、農業、農民的發展和進步,需要先進科學與文化的提升;建設和諧小康社會,離不開廣袤農村土地上農民的安居樂業,同樣也離不開優秀文化的浸潤與影響。因此,建設新社會主義農村,要注重抓好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建立起一種適合于新農村建設的文化觀念。一旦這種文化觀念能夠形成并深入人心,就能夠在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的層面上發揮其廣泛、穩定而持久的影響。一、新形勢下加強鄉風文明建設的意義我國是個有12億人口的大國,農村人口占80%。可以說,沒有農村的鄉風文明,就不可能有全社會的精神文明。我們要站在新世紀的戰略高度,充分認識鄉風文明建設的重大意義。1、加強鄉風文明建設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必然要求鄧小平同志早在1979年就提出我國到本世紀末要進入小康社會。黨的十四屆六中全會提出,要以提高農民素質、奔小康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為目標。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面貌發生了可喜的轉變,大部分農民解決了溫飽問題,相當一部分人走上了致富之路。然而,解決溫飽或實現富裕并不等于實現了社會主義新農村。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既是個經濟目標,又是一個社會發展目標,它是一個綜合的、整體的發展的概念。只有實現了物質和精神兩個文明同步增長,才算得上達到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水準。當前我國農村正處在溫飽向小康過渡的階段,廣大農民不滿足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舊有生活方式,他們不僅要求生活要富足殷實、居住條件要改善,更要求文化生活要豐富、健康水平要提高、社會服務設施要配套。所有這一切,不僅要求物質文明有一個大的發展,而且要求精神文明有一個大的發展。這是社會主義新農村歷史發展的必然要求,決不能只顧物質的豐富而不顧精神的建設,從而延緩社會主義新農村建房的前進步伐。2、加強鄉風文明建設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需要十四屆六中全會《決議》指出∶“要在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前提下,使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互相促進、協調發展,防止和克服一手硬、一手軟。”從長遠看,實現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戰略目標,農村始終處于舉足輕重的地位。把加強鄉風文明建設作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任務來抓。眾所目睹,近年來我國農村改革取得了明顯的成效,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新形勢下加強鄉風文明建設顯得尤為迫切。由于長期受到小農經濟意識的影響,一些農民還存在著封建落后思想,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和農村經濟的繁榮。對此,我們務必正視現實,在農村廣泛進行以思想道德建設和教育科學文化建設為主要內容的鄉風文明建設,開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現代科學技術知識的普及教育,使農民掌握市場經濟的基本知識,提高科技文化素質,進而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3、加強鄉風文明建設是農村安定穩定的重要保證鄧小平同志曾多次指出∶“中國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住在農村,中國穩定不穩定,首先要看這百分之八十穩定不穩定。城市搞得再漂亮,沒有農村這一穩定的基礎是不行的。”農村不穩定,整個政治局勢就不穩定。可以說,農村穩定事關國家長治久安。改革開放以來,農村政策卓有成效,農村改革深得人心,農村政治穩定、人心安定。這些成績的取得與鄉風文明建設是離不開的,因此,我們更要始終堅定不移地以農村鄉風文明建設為抓手,正確處理改革過程產生的利益矛盾,切實維護農民的合法權益,了解農民、關心農民,把農民的冷暖安危放在心上,使農民切實從改革中得到好處,滿足農民安居樂業的愿望,從深層面解決改革中產生的問題,保證農村社會的安定穩定和國家的長治久安。二、新農村鄉風文明建設的主要問題鄉風文明本質上是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問題,農村精神文明建設較之文明城市創建,存在不少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農村基礎設施比較落后,鄉風文明的形成缺乏硬件。特別是公共設施建設的投入不足,文化基礎設施落后,現有資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例如農村圖書室、閱覽室、活動室、籃球場24個,僅占城市的6%-20%;大部分農民缺少休閑場所也基本沒有休閑意識,休閑娛樂幾近空白,文化生活貧乏,精神生活貧瘠。農村文化建設與農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還不適應,與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關于鄉風文明的基本要求相距甚遠。2、村常住人口發生改變,鄉風文明建設主勞力缺失。莘口鎮一名干部形容村里留守的常住人口為“3、6、9”人員,即三八婦女、六一兒童和九九老人等婦少老弱病殘。村里大部分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向城市就業轉移,或打工或經商形成勞務經濟,其勞務效益是部分農民家庭的經濟支柱,一定程度上拉動了所在村經濟的發展。但大量有文化的主勞力外移,不僅阻礙了村農業生產現代化水平的提高,還使新農村建設、鄉風文明建設失去了主力軍。3、農村教育存在“空洞”,鄉風文明的希望值降低。因大量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小孩一般留守隨其祖父母輩生活,隔代撫養現象普遍。而祖父母輩的文化水平普遍較低,對孫子輩的養育僅限于溫飽和平安,學習成績好壞無所謂,孩子缺少家庭輔導、家庭管教和家庭溫暖。調研中鄉鎮學校老師普遍感到“留守”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教學難度增大。加上讀書無用論不良思想的沖擊,目前我市初中輟學人數較多,輟學率超標,輟學形勢嚴峻。孩子自身厭學是輟學原因之一。有的鄉鎮輟學青少年集結城區拉幫結派“劃片”從事不良活動,違法犯罪率呈上升態式。相對于想方設法把孩子送進較好學校的市區居民而言,農村教育早已輸在課堂之外的起跑線上,勤奮好學的農村學生只是農村中的為數不多的佼佼者。沒有文化的軍隊是愚昧的,沒有文化的農村同樣也是愚昧的,這與新農村建設基本內容的鄉風文明是相悖的。歷史造成祖輩沒文化,當今父輩去打工,孫輩教育少,鄉風文明的希望無處可托。4、打牌賭博現象普遍存在,文明鄉風缺少形成氛圍。據了解,農民閑暇時間除了看電視外,喜好打牌者比例較大。打牌易學,老少皆宜,不限時間,不擇地點,婚喪嫁娶,逢年過節,勞動間隙,三五成群席地而坐即可開戰。極少數人不務正業,以抹牌賭博為生;個別鄉鎮有固定點聚眾大賭。因抹牌賭博致貧、引起家庭矛盾和社會治安問題的現象時有發生。小打小賭帶來的好吃懶做等不良習氣嚴重影響文明鄉風的形成。5、農村保障機制不夠完善,貧困人口影響鄉風文明。政府現有社會低保體系以及有關部門各類相關活動和載體覆蓋面有限,在農村的覆蓋率很低。相對于廣大貧困弱勢群體,只是杯水車薪,救急救不了窮。農村一些孤、老、弱、病、殘、貧等弱勢群體的處境一時難以從根本上得到改變。有貧困就不是真正的文明。6、村容村貌長期臟亂差,鄉風文明缺少必要條件。遠鄉僻村較少去且不論,只從近效村就可略見一斑。農民房前屋后隨處可家畜家禽糞便和污水坑,村里無公廁,只有簡陋的“旱廁”甚至隨處大小便。村容村貌的臟亂差是鄉風文明中一個長期存在較難解決的基本問題。究其鄉風文明建設存在問題的原因,應該有二方面。一方面源于客觀,主要在于農民多是以家庭為單位分散從事農業活動,家居生活環境較之以前大有改善,但對村路面上的污水坑和到處日積月累的垃圾司空見慣,村里的公共環境、公共衛生無人治理。另一方面源于主觀。其一是基層有的領導干部把鄉風文明建設與經濟工作對立起來,認為鄉風文明建設是“軟指標”,沒有認真抓,農村基本處于放任自流狀態。其二是黨員干部示范不夠。“村看村,戶看戶,群眾看干部”。基層黨員干部是群眾的組織者、領導者,又是群眾的思想行為的典范。基層黨員干部思想、道德、行為、作風的好環直接影響著群眾。其三是職能部門作用發揮不夠。隨著電視等大眾媒體的突飛猛進發展,農民有了電視也對電影失去了興趣,農村電影隊“樹倒猢猻散”。鄉鎮雖有文化中心,但設施簡陋,沒有充分發揮作用。鄉村級體育組織幾近空白,有關部門組織的“三下鄉”活動雖轟轟烈烈,畢竟每年只有一次。其四是資金投入不夠。導致鄉鎮建設和中心村建設發展不快,文化教育基礎設施建設發展不夠;三、新農村鄉風文明建設的對策和建議1、增加農村精神文明創建經費,為鄉風文明建設提供保障。按省文明城市創建測評體系要求,把文明村鎮創建經費納入財政預算,增加各項精神文明創建經費投入,使科教文衛體和群眾性精神文明建設專項資金投入增加的幅度與財政收入成正比增長。2、實行農村精神文明建設項目化,促進鄉風文明建設正常化。按創建標準把創建工作具體分解小項,成立項目組,明確責任人,建立考評制度,把任務完成情況納入鄉鎮班子成員、單位負責人年終考核的重要內容。并以聯席會形式定期分塊落實村(居)、所(站)、學校、部門的組織創建工作,使各項工作融入常年日常工作之中,成為和經濟建設一樣必抓的工作。在鄉鎮逐步推廣城市創文明行業的做法,在“七所八站”建設文明窗口,列入績效考評,樹立主動為農民群眾服務意識。以基層第一線工作人員的文明服務行為向農民群眾廣告鄉風文明。開展各種共建活動,村與鄰近企業、部隊、單位掛鉤,聯合改造共用村道或公路;聯合開展聯歡活動,增進聯系,密切關系;聯合設立治安聯防崗點,實行24小時值班制,開展法制宣傳教育活動,禁止封建迷信和“黃、賭、毒、”等丑惡現象,有效治理封建迷信和賭博惡習的同時,促進村民人際關系和諧;有效整合和充分利用雙方資源,促進共建發展,推動鄉風文明。3、完善家校聯系制度,彌補農村教育“空洞”。學生的文明行為直接影響村民的文明行為,是鄉風文明建設的“后來人”。我市農村青壯年外出導致留守學生的大量存在,客觀上使學校成為“留守”學生成為“問題生”。學校是孩子最主要的受教育場所,對留守學生尤其重要。在職責上責任上要求村校必須切實落實縣政府相關規定,完善家校聯系制度和控輟保學機制。除對孩子正常教學外,應輔之更多的關愛,彌補孩子缺少的家庭輔導、家庭管教和家庭溫暖。切實落實縣政府關于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雜費的規定,杜絕因貧輟學現象。同時,加強基層關工委工作,動員更多農村“五老”加入與青少年結對子的隊伍中來,幫助青少年學生堅持學習、健康成長。4、建立一支鄉風文明建設隊伍,立足鄉村建設文明鄉村。應該盡可能恢復農村癱瘓的一些文化組織,發揮作用就一定會有成效。如:文化站、電影隊、體育協會、村文化室等,并對相關文化人實行歸口管理,防止名存實無。市有關部門的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應由“活動”向長年化過渡,利用基層站所,就近指導就近服務農村、農民。同時,選準活動載體,深化文明村鎮創建工作,整合民間藝術資源,花燈、武術、樂隊等組建成幾支常年活躍在民間的特色群眾文藝隊伍,“農民演給農民看”,豐富農村文化生活;通過鄉鎮農體協組建籃球、乒乓球、羽毛球、門球、象棋等業余運動隊和村級有傳統特色的秧歌隊、舞獅隊、拳術隊、銅管樂隊、農民藝校等,堅持常年開展活動,提高農民群眾參與率,以量取勝,打牌賭博的人然會減少,形成鄉風文明建設的主力軍。注重營造良好的投資環境,動員和鼓勵一部分在外打工先富起來的農民“精英回流”回鄉辦廠,讓這部分人也成為鄉風文明建設的生力軍,帶動文明鄉風的形成。5、黨員干部發揮帶頭作用,做文明鄉風的先行者。建立和完善鎮村兩級議事規則,配套制定黨政班子成員目標責任考評管理辦法、機關干部崗位工作管理辦法、村主干考核管理辦法等系列量化考評激勵機制,促進干部帶頭。推行流動辦公、村校協作、矛盾糾紛排查調處等一系列密切黨群干群關系的制度和發展黨員事前公示制度、駐村記事備案登記制度、干部聯系卡制度等經驗,接收群眾監督,帶動鄉風文明。6、開展村容村貌整治活動,為鄉村洗出一張文明“臉”。以創建文明村鎮為載體,組織開展整治農村公共環境衛生,生活環境公益活動,發動群眾義務投工、修路,清除污水溝,清理垃圾堆,有效整治農村長期以來臟亂差問題。有條件的村建議組建村級環衛隊,制定相關管理規定和村衛生公約,實行“七所八站”和集鎮村分段包干鎮區衛生的管理責任制,推行居民區門前衛生、綠化和秩序“三包”制度。或組建農村志愿者隊伍,通過學校、婦聯、老人協會等組織學生、婦女開展義務勞動,“自掃門前雪”,配合鄉鎮村開展“臟、亂、差”問題綜合整治。或建立農戶輪流保潔制度,適當補貼,逐步實現鎮容村貌長效保潔。村民的文明習慣,也將在潛移默化中得到養成與提高。7、發揮農村“五大員”作用,加強農民思想道德教育。一抓“五大員”。由有關部門牽頭組織對農村農民技術員、國土資源和規劃建設協管員、計生協管員、鄉村醫生、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協管員隊伍狀況進行普查建檔,通過鄉鎮黨校培訓、支部培養、黨員聯系人幫扶等方式,把不是黨員的"五大員"培養成黨員;通過農函大、農廣校等農業科技知識培訓,把"五大員"中的黨員培養成村里致富帶頭人;讓"五大員"中的入黨積極分子、黨員致富能人列席村兩委會議、參加公益事業建設、參與管理村組事務等,把"五大員"中的黨員致富能人培養成村級后備干部。通過“五大員”影響、帶動一方村民,對農民進行思想道德教育。二開展活動。組織開展“美德在農家”系列活動,通過創星評戶、建立功德榜、道德評議、評選“和諧農家”和孝親敬老模范等形式,形成良好的鄉風民風。修訂完善《村規民約》,結合計劃生育、家族觀念、道德觀念、鄰里互助、公共衛生等內容,正確引導民俗活動,倡導移風易俗。三依托學校。制定和完善在學校落實全員德育,每一位教師“為人師表”首先做好德育實踐者、學生良好品行的示范者和教育者,以“學生帶文明回家”影響家長乃至村民的品行,促進鄉風文明。8、建立健全鄉風文明長效機制,真正實現鄉風文明。據中央有關精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是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在農村的有機結合,必須建立協調機制,協調發展。鄉風文明與“二十字”目標的其余幾項相比較,是一項經常性的工作,也是一項“前人栽樹,后人乘涼”的工作,做好這項工作建立健全長效機制是不可少的。也就是說,鄉風文明建設要與制度建設緊密結合起來,通過制度建設保證鄉風文明建設常抓不懈,農村精神文明才能長足發展,鄉風文明建設才能始終與新農村建設的步伐一致。在新農村建設進程中,我們要及時總結鄉風文明建設的先進經驗,不斷完善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常規程序,制定較為完備的指標體系,使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工作有章可循、有據可依,從而逐步實現鄉風文明建設的科學化、制度化、規范化。綜述,相對于流光溢彩的城市,農村是脆弱的,勤勞樸實的農民起早貪黑,打工或務農也僅僅為生存圖溫飽。據了解,三元區一個打工工日只能掙30來元錢,相當于要擔運一萬多斤泥沙,幾乎是一滴汗水才換一分錢。看著這些浸著汗漬的錢輸在了牌桌上,捐獻給了神和佛,辦了紅白喜事酒宴,而基本不投資孩子讀書。所以,在創建文明城市的同時,我們不能忽視鄉風文明的推進。只有農村文明了,才可以說這座城市是文明的。抓鄉風文明建設,也就是抓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只要各級政府重視,真抓實干,猶如科學的支點撬動一個有力的杠桿,就能提高農民群眾的文明程度,豐富農民群眾的文化生活,帶動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改變農村生活環境,讓農民文明、禮貌、意氣風發,以富足的精神投入勞動致富奔小康的行列。
農村鄉風文明建設調查報告
《中共中央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為在新形勢下推進我國農村改革發展確定了指導思想、目標任務、重大原則,也明確提出了繁榮發展農村文化、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和環境建設的要求。作為一名新聞記者,在我臺去年歷時十個多月的“記者百村行”采訪中,我們記錄下了改革開放特別是黨的十六大以來勤勞智慧的縉云人民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會中的偉大創舉、新農村建設的偉大成就,欣喜地感受到隨著我縣農村經濟的持續發展,農民逐步過上了富裕的生活,精神風貌和生活方式發生了新的變化,然而離真正建成鄉風文明的社會主義新農村還任重道遠。
一、當前我縣農村鄉風文明建設面臨的問題
1、對鄉風文明建設認識不到位。當前,一些鄉村干部對鄉風文明建設的長期性、重要性以及豐富的內涵認識不足,認為鄉風文明建設屬上層建筑的范疇,是軟的、虛的,做起來難度大、見效慢,不易立竿見影,而忽視了鄉風文明對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意義。甚至有的還錯誤地認為經濟發展了,鄉風自然會文明。因此,在實際工作中,措施和力度缺乏。重視不夠也反映在投入上,一些集體經濟相對薄弱的村,無法為公共文體設施建設提供足夠的資金。目前,合力建設鄉風文明的工作機制尚未形成,僅靠少數部門單打獨斗,推動起來比較困難。
2、農村社會風氣缺乏強有力的正確引導。當前正處于社會轉型期和矛盾凸顯期,新舊思想觀念的沖撞,東西文化觀念的交鋒,不同思潮的激蕩,致使人際關系日趨淡漠,鄰里之間、親朋之間矛盾糾紛增多,與人為善、互愛互助的風氣日漸淡化,不贍養老人現象時有發生。由于文化生活單調,不少農民把打牌賭博當作了主要的娛樂方式。
3、農村宣傳文化陣地建設與需求存在距離。農村缺乏相對固定的文化活動場所,且設施設備不足,無法滿足農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目前,全縣還有14個鄉鎮文化站都處在有站無舍狀態,在已建的356個村級活動室中,有294個村級活動室只有簡單的活動場所,缺少活動器材。文化專業人才缺乏。送戲下鄉、送書下鄉、送科技下鄉等多形式文化下鄉,雖深受農民的喜愛,但對當地農村文化建設不過是杯水車薪,難以使農民的文化素質有較大提高。
4、農民群眾法制意識薄弱,社會治安影響鄉風。一些村民在發生矛盾或沖突時,大多表示首先找人私下協商解決。而近年來農民參與民主選舉積極性不斷提高,農村在選舉過程中出現了許多違法違規的事件,導致人際關系復雜化,利益矛盾多元化。村“兩勞”釋解人員、青少年、無業人員犯罪增多。另外,、等社會丑惡現象也向農村轉移,污染了社會風氣,對鄉風文明建設產生了極大的負面作用。
新農村鄉風文明建設研究論文
十六屆五中全會《建議》提出,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鄉風文明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靈魂,內容包括文化、風俗、法制、社會治安等諸多方面。能否建設好社會主義新農村,鄉風文明建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鄉風文明本質上是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問題,農村精神文明的重要內涵是文化建設,文化具有凝聚、整合、同化、規范社會群體行為和心理的功能。城鄉貧富懸殊是我國當前一大待決難題,減小農村與城市的貧富差距,促進農村、農業、農民的發展和進步,需要先進科學與文化的提升;建設和諧小康社會,離不開廣袤農村土地上農民的安居樂業,同樣也離不開優秀文化的浸潤與影響。因此,建設新社會主義農村,要注重抓好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建立起一種適合于新農村建設的文化觀念。一旦這種文化觀念能夠形成并深入人心,就能夠在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的層面上發揮其廣泛、穩定而持久的影響。
一、新形勢下加強鄉風文明建設的意義
我國是個有12億人口的大國,農村人口占80%。可以說,沒有農村的鄉風文明,就不可能有全社會的精神文明。我們要站在新世紀的戰略高度,充分認識鄉風文明建設的重大意義。
1、加強鄉風文明建設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必然要求
鄧小平同志早在1979年就提出我國到本世紀末要進入小康社會。黨的十四屆六中全會提出,要以提高農民素質、奔小康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為目標。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面貌發生了可喜的轉變,大部分農民解決了溫飽問題,相當一部分人走上了致富之路。然而,解決溫飽或實現富裕并不等于實現了社會主義新農村。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既是個經濟目標,又是一個社會發展目標,它是一個綜合的、整體的發展的概念。只有實現了物質和精神兩個文明同步增長,才算得上達到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水準。
鄉風文明建設工作匯報材料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將鄉風文明作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一項重要內容,反映了新形勢下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客觀要求。我市農村廣大,怎樣把鄉風文明建設進一步擺上位置,切合實際抓關鍵,與新農村建設的其他四項主要內容相合拍,相融入,充分發揮其“靈魂工程”的引領作用,是我們在理論上要思考、實踐中要解答的時代課題。
一、注重把握現狀,掌握民風民情,切實做到有的放矢推進鄉風文明
鄉風文明側重的是鄉風,落腳在文明。如何結合我市實際推進鄉風文明建設,首要的就是要注重把握現狀,掌握民風民情,這樣才能明確思路,切實推進。近幾年來,隨著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和農民群眾物質文化生活的變化,全市廣大農村農民的精神風貌總體上呈現健康活躍、積極向上的趨勢。
農民的市場經濟意識明顯增強,求變、思富、創業成為時尚的主流。戴南、張郭兩鎮“家家有產業、戶戶有項目、人人有事做、個個有錢賺”的百姓經濟理念深入人心,發展民營經濟成為全市的領頭羊,成為蘇中的一面旗幟。在其帶動下,全市大批農民闖市場、創大業,創業熱潮疊起。目前,民營經濟已成為全市經濟的主體,農民創業成為骨干力量,全市農村勞動力已向非農產業轉移達四分之三都是最好的說明。
農村基層黨員干部的“雙帶”作用增強,先鋒典型引領的影響日益突出。愛民支書沈正彬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他一心為民、愛家鄉、愛集體、愛事業的先進事跡,既體現了共產黨人的先進性,也對全社會思想道德建設產生了積極影響。
推崇科學文明的生活方式意識增強,社會主義的誠信、和睦、互助等文明新風進一步形成。廣泛開展系列文明創建活動,倡導文明新風,產生了一批具有示范作用的文明新村、文明農戶和文明家庭。去年底,張郭鎮被評為全國文明鎮,戴南鎮被評為全國創建文明村鎮工作先進鎮,昭陽鎮沙甸村、沙溝鎮水金村等10個村被評為省級文明村,這些先進典型在全市面上發揮了積極的示范引領作用。
鎮鄉風文明建設調查與思考
*鎮地處*縣西南部,交通便利、資源豐富、經濟活躍,是全國小城鎮綜合開發示范鎮和*縣四強鄉鎮。全鎮總面積68.5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3.8萬畝,下設31個村民委員會,1個社區,總人口6.7萬余人。2008年,全鎮農村經濟總收入14.2億元,同比增長12%,實現農民人均純收入5625元。鄉風文明是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靈魂,內容包括文化、風俗、法制、社會治安等諸多方面。能否建設好社會主義新農村,鄉風文明建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鄉風文明本質上是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問題,農村精神文明的重要內涵是文化建設,文化具有凝聚、整合、同化、規范社會群體行為和心理的功能。我們*鎮結合本地特色,立足抓好“四點”,扎實推進鄉風文明建設,取得良好成效,有力促進了全鎮經濟社會發展。
一、主要做法
1、以激活載體為支撐點,構建鄉風文明建設平臺。農村精神文明的關鍵是解決群眾歡不歡迎、接不接受、參加不參加的問題,充分挖掘和創新現有文化載體顯得尤為重要。為此,首先,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社會主義榮辱觀、文明生態村創建、“兩型社會”建設、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等新知識、新內容,幫助各村重新充實和修訂了村規民約章程,進一步完善了一事一議、集中討論、民主決策、學習宣傳、獎優懲劣等制度,使之發揮效應,解決群眾身邊的熱點難點問題,讓群眾享受文明新風尚。二是開展“文明村”創建活動,廣泛開展講文明、講科學、講衛生、樹新風為主要內容的“三講一樹”活動,提倡科學、文明、法治的生活觀,用社會主義的思想道德觀念和健康、進步的文化生活占領農村意識形態陣地。讓主題鮮明、形式多樣、健康向上的各種活動激勵人、鼓舞人、教育人。組織開展“圖書進村帶科技、網絡進村帶信息、協會進村帶市場、普法進村帶權益、項目進村帶發展、活動進村帶活力”等“六進六帶”活動,凝聚合力,拓寬載體,提供全面服務,增強了宣傳文化陣地服務“三農”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滿足農民多元需求。引導農民開展移風易俗,樹立文明意識、健康意識、衛生意識、節儉意識,革除賭博、婚喪大操大辦等陋習,逐步養成良好的生活方式,讓群眾分享文明新風尚。目前,已有1個村三里廟村被評為市級文明村。三是開展評選“五好家庭”、“十星級文明戶”、“好媳婦”、“好婆婆”、“好妯娌”等活動,弘揚傳統美德,提高家庭成員道德水平,讓群眾享用文明新風尚。第四,結合“婚育文明進萬家”活動,在農村大力宣傳倡導科學文明的婚育觀念、生活方式,讓群眾共享文明新風尚。
2、以提高素質為出發點,增強鄉風文明建設原動力。
一是提高農民的思想素質,培養一批“文明農民”。深入貫徹《公民道德實施綱要》,開展農村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和“十星級文明農戶”、“十佳文明村組”、“十佳致富能手”等評選活動。采用群眾喜聞樂見、通俗易懂的方式方法,開展形勢教育和科技文化教育,將當前形勢、市場經濟等知識送到農民手中,逐步提高農民的思想道德素養。
二是提高農民的政策法律素質,培養一批“守法農民”。結合實際精心編制農村政策法律知識簡易讀本,深入農村基層機關、學校、企業、村組開辦政策法律知識培訓,指導群眾利用法律知識維護自已的合法權益,努力形成群眾學政策法律、用政策法律的很好氛圍。
鄉風文明建設問題分析
摘要:鄉村振興戰略作為黨的作出的一項重大決策部署,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目前,全國各地都在大力推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如何去推進欠發達地區的鄉風文明建設。以山西省靜樂縣為研究對象,對欠發達地區鄉風文明建設進行了調研,結合當地的鄉風文明建設現狀及相關問題作了一些對策性思考及總結。
關鍵詞:鄉風文明;鄉村振興;道德建設
1靜樂縣域概況
1.1靜樂縣區位環境。靜樂縣隸屬于山西省忻州市,縣域面積2058km2,地處山西省西北部位置,是太原、忻州以及晉西北聯系的關鍵樞紐地帶[3]。全縣下轄4鎮、10鄉、1個居民辦事處,381個行政村,450個自然村,2016年靜樂縣總人口約為16×104人,其中城鎮人口為54482人,鄉村人口為104591人,城鎮化率約為34.25%。1.2靜樂縣社會經濟條件。農業、礦業是靜樂縣的兩大支柱性產業,產業結構呈現出齊頭并進的發展態勢。立足于長遠與未來,靜樂縣的農業產業將處于基礎地位,工業、商旅業加快發展對城鄉建設的覆蓋引領作用也將進一步擴大。所以發展生產、搞活經濟將是鄉村振興的本質性內容[2]。2013年,全縣生產總值約為21.3×108元,較2012年增長12%,增幅在忻州市排第3位;固定資產投資52.8×108元,增長38%;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04元,較2012年增加了10.7%;農民人均純收入4566元,增長14.5%,全市第2,靜樂縣被山西省委省政府評為“全省農民增收先進縣”。近些年,靜樂縣緊緊把握“百里汾河川、太原后花園”的奮斗目標,經濟發展呈現出穩重有進的態勢。
2靜樂縣鄉風文明建設的現狀
2.1靜樂縣村民積極向善的氛圍更加濃郁。近幾年,靜樂縣開展“身邊好人”活動,建設“文明村鎮”,持續加快鄉風文明的建設發展[6]。調研發現,靜樂縣根據建設“鄉風文明”的總體要求積極提倡科學精神,針對部分村民的不良傾向與陋習,加強無神論教育以及科學文化的引導。通過“身邊好人”活動的開展孝老典型的評選。靜樂縣在“身邊好人”這項活動中逐漸形成了良好的文明鄉風。靜樂縣政府在思想道德建設與“道德講堂”建設相結合下,以村民講述村民身邊事的形式,增強思想道德建設的有效力度,逢年過節之時,會組織志愿者開展一系列扶貧幫困、保護環境以及公益勞動的活動,通過這些活動去影響村民的文明實踐。2.2靜樂縣鄉風文明的觀念逐漸深入人心。靜樂縣農民在養成文明鄉風的過程中對鄉風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加強了認識。伴隨著農民收入增加,曾經那些為了吃飽穿暖而奔波的農民現在開始思考如何改善自己生存的環境。媒體的發達與信息的流通讓他們感受到新時代生活的幸福。外出打工的年輕人回鄉發展的同時讓他們把在城市中的良好習慣帶到農村,他們開始注重鄰里關系和睦、生活環境整潔以及行為舉止規范。在靜樂縣,農村的文娛活動得到豐富,各個村都紛紛建設了廣播站、棋牌室,90%的家庭同時擁有電視機、電腦、手機等,這使得農民更好地學習先進文化并且形成了良好風氣。2.3靜樂縣村民不文明現象逐漸減少。農民在素質教育的普及之下更加積極地加入到社會大眾素質提升的行動中。隨著各種媒體及網絡持續強化對好人好事的宣傳和報道,無形間提升了農民的思想道德素質。靜樂縣政府舉辦的農村群眾文娛活動逐年增加,在活動內容以及形式上都在培養農民養成文明的行為。同時政府也加大了對農村腐朽文化市場的整治和監管。經統計發現,靜樂縣村民認為打牌成風現象有所改善的占80%;認為遍地迷信現象有所改善的占62%;認為陳規舊俗有所改進的占60%。2.4靜樂縣鄉風文明建設取得顯著的成就。最近5年以來,靜樂縣在大力建設與整改鄉風文明的行動下,扭轉了不正鄉風,形成了諸多良好的鄉風。最近幾年,在靜樂縣全體人民以及靜樂縣政府的努力之下,靜樂縣的農民收入連續多年出現了比較穩定且較快的增加,2013年,農民人均純收入4566元,增長14.5%,全縣生產總值約為21.3×108元,比2012年增長了12%[4]。經濟的快速騰飛為靜樂縣鄉風文明建設帶來了不可忽視的物質保障;靜樂縣農村教育也有了不小的改變,這些年教育政策向貧困地區傾斜,對靜樂縣而言,教育公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保障,黨中央和政府對靜樂縣以及國家其他貧困地區的學生的教師隊伍建設、公用經費、校舍維修和改造等出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從而大大改變農村義務教育的環境,對于縮小城鄉教育差距和改變農村教育環境的不利局面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政府通過財政撥款與物資支持,鼓勵農民更加積極地去建設文明鄉風,使良好鄉風得到進一步的改善與發展。
管理局鄉風文明創建方案
遵照市委提出的爭做合格人的要求,圍繞新農村建設的鄉風文明目標,為扎實推進農村精神文明鍵設,使“爭做合格人”活動同新農村建設緊密結合起來,決定在我局新農村建設村點開展“創星級文明戶、爭做合格人”活動,現制定如下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和目標任務
高舉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偉大旗幟,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深入貫切落實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精神,牢固樹立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立足農村實際情況,把“創星極文明戶、爭做合格人“活動,作為廣大農村開展“爭做合格人”活動的平臺,旨在把全局廣大農民吸引和凝聚到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大事業來,通過活動的開展,進一步提高農民素質,促使廣大農民愛臉面、樹形象,識大體、顧大局,轉觀念、重實干、講文明、樹新風,進一步發展農村經濟,改善農戶生產和生活環境,促進廣大農村形成“守法守紀、和睦和諧、誠信文明、勤勞樸實、大有作為”的新風尚,激發農民主人翁意識,發揮農民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巨大作用,更大的改變農村環境面貌和文明程度,打造文明、整結的新農村。
二、活動內容和標準
(一)爭做“兩學、一創、一顧”新型農民
1、學習文化,陶塑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