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理范文10篇
時間:2024-03-26 05:10:25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文理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達爾文理論論文
大道無形的達爾文理論的破滅
1859年11月底,達爾文的《物種起源》問世。其“物競天擇,優勝劣汰”的進化觀點,在普遍相信上帝造物的當時,激起了軒然大波,并引發知識界與教會、知識界與民眾以及知識界內部的激烈爭論。1871年,達爾文發表《人類的由來》,更進1步將人類本身納入進化之列。書中,在歷數了人類的罪惡之后,他頗有幾分激動地寫到:“就我個人而言,如果要我在猿猴類祖先和野蠻人祖先之間作1抉擇的話,我寧愿認猿猴,而不愿認野蠻人。”這種態度使得進化論被廣泛地譏諷為“猴子理論”而失去了大多數民眾的同情,同時,其正面地與《圣經》針鋒相對的姿態也導致了教會更加激烈的反對與壓制。
不過,自從第2本書的出版,進化論只用了1代人的時間,便在知識界中取代了教會維持近兩千年的觀點。原因之1,是經過《物種起源》發表幾10年以來的理性思索,知識分子們不得不承認:這個理論符合邏輯,且具有絕大多數真理的特點—簡單明了;原因之2,是達爾文在《人類的由來》這本書中,全面地闡述了“性選擇”這1概念,使進化論顯得10分完整。當時看來,它可以解釋1切現象,這令習慣于以培根的歸納法進行研究和思考的英國人10分信服和欣慰。公開持肯定態度者日漸增多,大多數人雖然同意進化論的觀點,但或是因為當初“站錯了隊”、或是攝于教會的淫威而保持緘默。可想而知,這種內心帶有傾向性的“棄權票”,絲毫沒有阻礙進化論在學術界迅速建立其優勢地位。
隨著民智的開啟和教會勢力的式微,進化論以其它任何1個學說都無法企及的廣度和速度,在大眾中普及開來。似乎每個人都是進化論的支持者,這足以說明這個理論的簡單明了,用它來解釋自然界各種生命現象時10分貼切。同時這個理論對傳統的上帝造物理念沖擊甚大,且與人類自身有關,使得它與其它學術理論相比,受到普通大眾更多的關注。這是進化論深入人心、具有深厚“群眾基礎”的重要原因。以至于《物種起源》發表整整100年后,英國倫敦皇家學院的動物學、心理學教授朱里安·赫胥黎在總結了正統科學的態度后聲稱,達爾文的進化論已經“不再是1種理論,而是1個事實。”
基因的發現,使得科學家們對進化論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許多達爾文要頗費1番口舌加以解釋的現象,現在看來是那么的簡單,簡直是不言而喻。事情似乎是這樣:達爾文作為1個天才,在150年前僅靠對生命現象仔細觀察而得出的結論,得到了當今充斥著最尖端科研設備的實驗室的證實。1些科學家,因而自稱“比達爾文還達爾文。”如果達爾文本人能活到今天,恐怕也會對將他的學說在基因的層面上做如下的概括而深表滿意:
1。生命的意義在于基因傳遞,與此相比,生物體存活的本身,只是手段,而非目的;
文理學院畢業生自薦信
尊敬的領導:
您好!
首先衷心感謝您在百忙之中垂閱我的自薦信,當您親手開啟這份自薦信,將是對我過去努力的檢閱;當您最終合上這份自薦信,也許又將決定我人生新的征程。
我叫***,是一名即將于**年畢業于寶雞文理學院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的學生。在大學期間,本人始終積極向上,奮發進取,在各方面都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全面提高了自己的綜合素質。在工作上我能做到勤勤懇懇,認真負責,精心組織,力求做到最好。曾被評為“優秀團員”“入黨積極分子””優秀學生干部””優秀青年志愿者”等稱號;此外,自律自信,誠信守時,與人為善的生活作風使我擁有良好的人際關系和堅忍、不怕苦畏難的個性,堅持不斷學習不斷思考使我具有靈活創新的思維。我堅信能夠很好的完成上級下達的各項工作。
在校期間,系統學習了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理論知識,同時還不斷積極進取,立足基礎扎實,專業求廣度、深度。利用寶雞文理學院綜合性院校這一優勢,平時閱讀專業以外的書籍,提高個人的修養,努力使自己向復合型人才方向發展。在課余時間,加強身體鍛煉,使自己有一個健康的身體學習和工作。
相信四年大學的磨練已將我錘打成為一名品德端正、意志堅強、思維機敏、處亂不驚,有崇高理想和遠大抱負,具有進取精神和團隊合作精神的出色的大學生。相信我所具有的知識和處事能力完全可以勝任任何困難的工作,環境的艱苦并不能阻礙完成我要完成的工作。如果我有幸能成為貴公司的一員,我將把我所有的青春和熱情傾力投入到我的工作中,取得應有的成績,為公司的發展壯大貢獻自己的力量。
文化角度剖析物理人文理念論文
摘要:物理學作為一門最基礎的自然學科,在產生形成發展的過程中,蘊含著豐富的人文文化。為了充分挖掘自然科學中的人文思想,加強科學文化與人文文化之間的聯系,文章從唯物辯證法、美學、科學道德3個方面剖析了物理學中的人文文化。
關鍵詞:物理學;人文文化
物理學是一門最基本的自然學科,它是探討物質結構和物質基本運動規律的學科,所以人們往往認為物理學只是包含一些枯燥的理論公式,而忽視了物理學中包含的人文因素諸如人文哲學思想、美學、道德等方面。實際上,物理學在產生、形成、發展的過程中,人們不是為了物理學而研究物理學,而是為了有助于人類、社會以及個體人的發展而研究物理學,所有這些都涉及到了人與人的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這些關系中都蘊含著豐富的人文文化。
著名物理學家吳健雄曾指出:為了避免出現社會可持續發展中的危機,當前一個刻不容緩的問題是消除現代文化中兩種文化,即科學文化和人文文化之間的隔閡,而加強這兩方面的聯系。沒有比大學更加適合的場所了。只有當兩種文化的隔閡在大學園里加以彌合之后,我們才能對世界給出連貫而令人信服的描述。所以我們有必要去討論科學文化中的人文思想。
下面從文化角度去剖析物理學中的人文思想,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物理學中的唯物辯證法思想
文理學院校園文化育人實踐探索
〔摘要〕基于對獨立學院98后大學生群體思想現狀的研究分析,為更好更有效地做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湖北師范大學文理學院結合學校實際,采取多措并舉加強校園文化建設,以文化育人為載體推進思政工作,分別從校園物質文化建設、校園精神文化建設、校園制度文化建設和校園網絡文化建設四個方面進行了實踐探索,形成具有學校自身特色的校園文化。經過多年的工作實踐,學校在校園文化育人方面取得了較好的成效。健全的校園文化建設,在引導和培育獨立學院大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健全的人格方面,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獨立學院;思想現狀;校園文化建設;文化育人
獨立學院的大學生思想政治狀況有著特殊性,由于缺乏一定的自律意識、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務的能力,不少學生在學習習慣、價值取向和思想道德上存在一些問題,導致獨立學院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諸多困難,管理起來難度較大。如何改善獨立學院的思想政治教育現狀,提高獨立學院大學生的競爭力和綜合素質,關系到獨立學院的辦學前景。湖北師范大學文理學院,作為一所不斷發展創新的獨立學院,自2003年辦學以來,始終圍繞怎么培養人才、培養成什么樣的人才等命題,積極思考和探索有效育人的措施和路徑。學校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的地位,秉承“育人為本”的教育理念,重視對人“才”的要求,且更注重人“德”的完善。學校思政工作特色之一就是,一直大力發展學校校園文化建設,為大學生成長成才創造充分條件,提供廣闊平臺,幫助學生不斷提升綜合素養。近些年來,學校更加高度重視校園文化建設育人的現實作用,在文化育人的實踐探索中積累了不少經驗,也取得了較好的成效,在此供以借鑒參考。
一、獨立學院98后大學生群體的思想現狀
獨立學院大學生目前基本以98后青年學生為主,他們總體思想意識是積極向上的,能夠普遍做到擁護國家利益,堅定社會主義道路與信心,密切關注國家與社會熱點問題。但與普通高等院校大學生相比,卻有著自己的鮮明特點。1、個體獨立意識較強獨立學院學生中獨生子女占多數,大多以自我為中心,個性張揚。他們思維活躍,思想前衛,獨立有主見,獨立意識和自我表現欲望較強。在團學、社團以及班干部競選方面的熱情很高,但與家人朋友交流少,做任何決定時往往偏愛自作主張,不與人商量。生活中不懂得相互尊重和謙讓,只希望得到別人的照顧卻不知道關心照顧他人。2、自我管理能力較差很多學生自我約束能力較差,文化課和學業基礎欠佳。部分學生的學習習慣很令人擔憂,作息無規律,上課不聽講,課后也不問,作業拖拖拉拉或不做。還有些學生花錢無節制、自由散漫、集體意識淡薄。另外,遲到曠課、上課玩手機、沉迷網絡游戲等現象在專科班級尤為突出,課業抄襲、論文造假等現象也時有發生。3、功利性心理和利己主義思想滋生隨著21世紀以來我國社會經濟結構的重大變化,以及價值體系結構發生的巨大變化,98后大學生的價值觀也隨之變化,主要表現在“個人本位”意識形態傾向愈加明顯并有蔓延趨勢,功利性心理、利己主義思想不斷滋生。例如一些學生重個人利益而輕集體利益,在競選班干部、入黨動機或參與集體活動、志愿服務活動等時,常常是從自我利益的角度出發考慮問題。4、拜金主義和利己主義思想蔓延獨立學院學生浮躁心理普遍存在,拜金主義以及享樂主義思想在部分學生群體中有所體現,在其他學生之間不斷蔓延且盛行起來。一些學生較明顯存在著不良傾向,持“金錢至上”的觀點,認為“有錢啥事都能辦妥”,他們的消費水平和揮霍享受的支出比重都在逐年上漲和遞增。這些學生價值認知與道德實踐脫節,他們更加看重金錢實惠,因而不能腳踏實地專心學習,人文精神和素養極為缺乏,這與大學的培養目標和宗旨是相背離的。5、心理承受能力和應變能力較差大學生正處在身心發展的轉型時期,缺乏生活經驗和實際鍛煉,還有待成熟和完善。他們在面對問題和處理問題時常措手不及,不能辯證看待事物,對突發事件無法正確處理和自然應變,這使得他們陷于不安與焦慮之中,導致心理與行為不適應。日益增大的社會壓力使不少學生的心理問題頻發且趨于復雜化,如失眠、焦慮、強迫癥、人際關系緊張等,思想上較容易偏激,心理上容易多變,行為上容易沖動,心理承受能力較差,經不起風雨考驗,易在成功面前沾沾自喜,產生驕躁情緒,遭遇挫折時又常自暴自棄,難以正確應變。6、易受西方文化思潮影響當今知識經濟時代促進了多元文化格局的形成,在各類文化思潮的交融和沖擊下,大學校園里彌漫著濃郁的“多元文化情結”。各類思想、觀點和看法以最快的速度傳播并輻射到大學生群體中,海量的信息以爆炸式的態勢襲來,多種意識形態并存,影響著當前獨立學院大學生的觀念、眼界和追求,他們很容易受西方文化的影響,盲目崇尚自由、追求自由。不少大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信仰缺失現象,主要表現為信仰“盲區”,即沒有任何信仰;信仰“誤區”,即所持的信仰不是馬列主義、共產主義。這一問題需引起思政工作者的高度重視。綜上所述,獨立學院98后大學生群體的思想現狀不容樂觀,這為獨立學院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加了難度,也向學工戰線上的思政教育工作者發起了挑戰。面對這項重大而緊迫的任務,湖北師范大學文理學院學工部、團委對傳統的思政教育模式進行了改革和創新,研究切實有效的大學生思政教育對策,探索有利于獨立學院學生成長成才的多元路徑。學校認為,大力建設高尚優質的校園文化,是新形勢下獨立學院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徑。育人功能是大學校園文化的本體功能[1]。校園文化,是經過長期發展積淀而形成共識的學校成員共同遵守并得到同化的價值觀念、辦學思想、行為準則、群體意識和共同作風的凝結,是學校大學精神與環境氛圍的集中體現,也是每所學校生存與發展的靈魂。校園文化作為高校獨特的文化現象,是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部分,也是新時期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載體。校園文化承載著以文化人和以文育人的實踐效果,對青年大學生人格的塑造以及教育目標的實現具有重要作用。它彰顯了學校特點、歷史淵源、文化底蘊、創新發展的校園文化建設,對進一步加強與改進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深遠的現實意義。
二、湖北師范大學文理學院采取的校園文化育人措施
規劃設計中人文理念研究
摘要:功能的合理性、是否滿足規范和甲方的要求、給人的視覺感受怎么樣,這是我們大多數人做規劃設計時一般會考慮到的問題。對于一些追求更高的規劃設計,可能會考慮更多的是豐富的場地空間、技術上的創新。在現今的規劃設計領域能將這些方面都做好的作品已經是很優秀的。可是,我們都忽略了最重要的一點:規劃的最初目的是為人而設計,以人為本。將人文理念融入規劃中是我們的更高追求。有了人文就有了感情,有了感情就有了生命,有了生命即有了追求幸福的意義,規劃才有了靈魂。
關鍵詞:人文理念規劃設計
1何為人文?
人文在東方傳統哲學里有兩層意思:(1)代表一種理想的人性,就是什么樣的人是理想的人;什么樣的人生是理想的人生。(2)用什么辦法和途徑達到理想的人性和理想的人生。關愛人、尊重人、提升人的生存能力、發展人的生存意義、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追求人類美好幸福的生活是人文精神。現代人文思想在規劃當中包括可持續發展、綠色環保、文化傳播與保護、科技人文等。
2人文理念在設計當中的重要性
在中國古代造城當中就早早地體現出人文思想,以戰國時成書的《考工記》記載:“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涂九軌,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其中所描述的就是周朝在建城時的規劃設計布局,城市設計講究選址,因地制宜,環境的影響,心理需求。古時以農耕為主,周邊環境的影響尤為重要,在選址的時候就會考慮到周邊是否適合農耕,是否有自然災害等。建城時也會人為的做一些防御工事,像城墻、護城河等。一方面是防止外地入侵,一方面也是抵御自然災害。對于心理需求,是指在人類基本的物質生活有了保障以后才會考慮精神需求,比如說我國的園林,宮城院內的皇家園林,有錢的大戶人家就會有自己的花園。這種園林在我國興起的體現就是精神層面的需求,其規劃設計的手法有很多,講究的是人造自然,通過模仿將大自然的美麗風景搬到自己家的園中。發展到現代,規劃設計首先就是了解社會人文背景,包括功能需求、目標人群、風俗習慣、色彩偏好等等,有了這些人文信息規劃才好進行下去,規劃師是人,而人總是生活在一定的時期,在某個社會背景下的,其理念、行為方式都來自于那個特定時代的文化,因而規劃的結果是反映本時代的人文背景的。設計作為結果,也成為了人文的一部分。
語文理念模式管理論文
摘要:本文針對目前語文教學的現狀,結合教學實際,提出探究學習的理念與模式。閱讀教學的一般流程是:閱讀準備與期待、閱讀欣賞與質疑、閱讀反思與批判、語文實踐等步驟。關鍵詞:探究學習、理念、模式《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①長期以來,我們的教學理論囿于“特殊認識論”的桎梏,認為教學就是教師向學生傳授知識的過程,教師教,學生學,這是天經地義的,因而形成了與教學本質相背離的、嚴重阻礙教學發展的“三中心論”(教師中心、課堂中心、課本中心)。正如葉圣陶先生所說的,“從逐句講解到講主題思想,講時代背景,講段落大意,講詞法句法篇法,等等,就是離不開教師的‘講’,而且要求講‘深’,講‘透’”。②真正的閱讀教學,果真是這么一回事嗎?其實,這是對教學本質的一種誤解。后現代主義課程專家指出:“適應復雜多變的21世紀的需要應構建一種具有開放性、整合性、變革性的新課程體系。”探究學習是指在語文教學中,學生主動探求問題的學習,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研讀課文,掌握規律,獲取知識,調查了解社會,深入研究,應用有關知識去尋求相關原因,去解決實際問題的活動。語文探究性學習是開放式、綜合性的大語文。探究學習的范圍包括課內的、課外的和自我語文學習方法的探究,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教學過程中提倡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閱讀,利用閱讀準備與期待、閱讀欣賞與質疑、閱讀反思與批判、語文實踐等環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一、期待與準備現代通訊技術和媒體的發展,使學生比以前任何時代的兒童都要知道得多。學生的頭腦同大人一樣也是活躍和復雜的,他們總是在自己原有的基礎上確立著目標、關注著信息、汲取著知識。在他們閱讀接受過程時,已經具有了一定的生活經驗、文學素養與閱讀準備。教師可以抓住這一時機,既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為學生提供了學習目標和學習方法,又讓學生明確應該做哪些閱讀準備,同時也可以加深學生對文章的理解。怎樣激發學生的閱讀期待?可在學生自學課文,讀通課文的基礎上,想想課文講些什么?哪些地方不能理解,需要準備材料的?如學習《十里長街送總理》這一篇文章時,先讓學生自已讀通課文,再說說你從課文中知道哪些信息(如課文是什么文體,向我們介紹了什么,是用什么方法介紹的,作者為什么安排這些材料,我們學習時要注意的問題及作者的寫作目的等等),哪些地方是不懂的,還不能理解的或對課文有意見的都提出來?這時候,學生紛紛舉手發表自己的見解:“我認為這是一篇紀念的記敘文,作者是圍繞人們在十里長街送總理的情景來組織材料的。”“我想知道作者寫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我不能理解“為什么要這么多人去送總理”,我想從課外尋找一些資料,幫助我理解。”“我曾經聽我爸爸說過,是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我想通過學習這一篇文章,我能更好地了解。”……有了問題,就得解決問題,待學生提出后,一起討論,確定需要解決的問題,需要做的準備工作,讓學生收集有關資料。在整個過程中,有的學生上網去查資料,有的從電視節目中找到了答案,有的學生通過請教父母或哥哥姐姐得到了想要的答案,也有一位學生從紀念館中找到了答案。學生有了閱讀準備,課堂上就能參與積極的討論,常常獲得成功的喜悅,有利于學生學習積極性的調動,有利于學生思維的拓展。同時,也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二、欣賞與質疑許多教育專家指出:現在語文教學中原本很生動,可讀性很強的文章,老師們卻把學生教得昏昏欲睡。因為在課堂上,老師把精美的語言、文章看作是手術臺上的尸體,拿著冷冰冰的刀子,不厭其煩、不厭其細地一部分一部分地支解、解剖,然后對學生說:看,這是心、這是肝……把一篇篇有生命力的文章解剖掉了,活生生的孩子們的思維也變得支離破碎。面對這樣的批評,眾多語文教師也困惑不堪:語文教學的出路到底在哪里?學生學習語文,主要是為了掌握語文這個工具,即積累語言,積淀語感,憑借語感,運用語言,而閱讀欣賞是重要方法。在教學中,我讓學生大聲誦讀文中的優美片段,讀熟之后,就讓學生自愿起來讀給大家聽,比著讀,孩子們爭先恐后。伴隨著語句的停頓和緩急,學生讀得搖頭晃腦。學生在搖頭晃腦中就是學習母語,即感覺到文章特有的感情色彩,又能內化自己的語言。在哈佛大學師生中流傳著一句名言:“Theonerealobjectofeducationistohaveamanintheconditionofcontinuallyaskingquestions.”(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讓人不斷提出問題思索問題。)③在教學中,學生是否能夠生疑,是否敢于發問,是其學習是否主動的重要表現。在學習王安石《泊船瓜洲》一課時,就有學生就對“春風又綠江南岸”的“綠”字生疑。如《鳥的天堂》,前邊的“鳥天堂”用引號,后邊不用,就需要弄個究竟。如《別了,我愛的中國》中“別了,我愛的中國”重復三次。這三次的含義相同嗎?朗讀時應該怎么樣處理?等等,通過學生的質疑和討論,他們能更好地理解課文。三、反思和批判論語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怠”。④我國宋代大教育家程頤說:“為學之道,必本于思”,意思是作學問有條規律,那就是以思為本。他還說:“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在學習中,對課文內容、寫作手法以及學習方法進行反思和批判,是學生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提高審美情趣的重要途徑。在學習《夏明翰英勇就義》這一篇文章時,就有學生認為如果在文章中加上當時的背景介紹,就能更容易地理解課文內容。“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紛紛發表自己的見解,有的同學說:“作者故意這樣安排,因為,他想讓我們去閱讀更多的資料,這樣可以讓我們更好地理解課文和夏明翰”。也有的學生說:“我們可以加上一個有關夏明翰的小故事,也可以描寫當時的社會環境”。還有學生說:“我們可以寫信給編寫教材的叔叔阿姨,讓他們在課文后加上介紹夏明翰的小故事”。四、語文實踐語文實踐是要著眼于開發遷移性資源,使學生在綜合性語文活動中,把文章的間接經驗轉化為直接經驗。我們可以通過寫一寫、畫一畫、說一說、唱一唱、讀一讀、演一演,將他們帶入一個更廣闊的學習天地。如讓學生按自己喜歡的形式或改寫文章或寫出感想。如《再見了,親人》就可以讓學生仿照著寫一位讓自己感動的人,也可以就課文內容進行改寫,可以改成一首詩、一篇小說、一篇散文等,由自己決定。又如學了古詩《山行》,讓學生根據古詩的意思和自己的想象改寫成一篇記敘文也可把自己對文章的理解用畫筆表達出來。再如《草船借箭》一課,我讓學生把課文內容說給父母或同伴聽,學生在說的過程中一定會加上自己對事情的看法和評價。當我們在學習中無法用語言來表達的時候,可以讓學生唱,用歌聲來表達。如《南泥灣開荒》,就可以在《南泥灣》這一首歌的歌聲中結束。像那些角色比較多的課文,我們不僅可在讓學生通過分角色朗讀,還可以讓學生表演,如果學生能夠游刃有余地表演,說明他們已經完全理解了課文內容。參考文獻:①《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②葉圣陶,《語文教學論集》,教育科學出版社1994年版。③鄧志海主編,《素質教育在西方》,教育科學出版社1998年版。④郭錫良、李玲璞主編,《古代漢語》,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文理科研究生跨文化交際能力探討
【摘要】隨著研究生擴招政策的,研究生培養質量成為教育部門關注的重中之重。同時,研究生作為全球化背景下的高質量人才,對其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有利于我國對外釋放出更大的人才紅利。因此,探析文理科研究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差異及其影響因素,是奠定各高校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計劃合理性最為關鍵的一步。本文以訪談的方式探析文科研究生和理科研究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異同,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結果表明:文科研究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高于理科研究生。具體而言,文科研究生的認知能力和情感能力比理科研究生更為突出,且存在顯著性差異;但在行為能力層次并不會呈現顯著性差異。
【關鍵詞】文理科研究生差異;跨文化交際能力
一、引言
1.研究背景。隨著不同國家、民族和地區之間互動機會的增加,跨文化交流無疑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時,研究生肩負著與西方國家進行科學文化交流的重任,是重要的教育人才。因此,培養和發展研究生跨文化交際能力至關重要。然而,大多數研究者只重視對非英語專業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實證研究,只有少數研究者關注文理科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現狀。從現有的研究成果中可以得出,高中文科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高于理科生,那么,隨著在專業領域的深入探索,文理科研究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是否也存在差異?這些差異如何產生?本文筆者將通過質性研究對以上問題得出結論。2.研究意義。首先,隨著跨文化交際需求的日益增長,跨文化交際能力和跨文化交際意識成為外語教學的最終目標之一,因為外語學習者的實踐可以反映外語教育的成敗程度。越來越多的英語教師意識到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重要性和文化教學的重要性。研究文理科研究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差異,可以為改進不同專業的外語教學提供一些思路。其次,研究生作為重要的培養對象,在經濟、科技和政治領域承擔著重要的國際交流責任。研究生對于跨文化交際能力掌握的需求與本科階段有所不同,除了要滿足日常交流的需要,研究生還需要掌握跨文化交際能力來滿足專業領域的跨文化溝通,以此開闊視野,提升專業水,成為高素質人才。基于此,因此對研究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現狀進行質性研究,具體分析文理科研究生跨文化能力的差異,具有一定的理論和實踐意義。且為研究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系統掌握和培養提供了一個可參考途徑。3.研究結構。本論文由五章組成。第一章介紹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研究背景和意義;第二章是關于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相關理論和實證研究的文獻綜述;第三章是質性研究中的被采訪者以及采訪提綱;第四章對研究結果進行分析和討論;第五章對文理科研究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作出總結。
二、文獻綜述
Kim將跨文化交際能力定義為“個體內部心理系統改變其現有屬性和結構以適應環境需求的能力”(Kim2001:268)。之后,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性質一直是研究的焦點,學者們分別強調了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不同方面。Rogers和Steinfatt認為,跨文化交際能力取決于個人和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進行適當和有效溝通的程度(Rogers1999:221-231)。Starosta對跨文化交際能力有了一個全面的認識,認為跨文化交際能力反映了“在特定的環境中,有效地、恰當地執行交際行為以獲得預期反應的能力”(Starosta2007:340)。跨文化交際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受文化知識輸入的影響。一些學者熱衷于討論文化和跨文化交際能力之間的關系,試圖探析出文化在跨文化互動中的重要性。Arasaratnam試圖通過面對面訪談和實證調查來建立一個跨文化交際的文化通用模型,證實移情、動機、互動參與、全球態度和跨文化體驗在構建跨文化交際模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Arasaratnam2003:226)。胡艷紅認為,中國學者非常重視跨文化語用學,而國外對跨文化交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跨文化適應和跨文化訓練上(胡艷紅2011:554)。趙浩宇指出,素質教育的提出使核心能力成為英語教學的突出重點,文化修養對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的要求更高(趙浩宇2019:31-39)。劉玉紅采用問卷調查和測試的方法,考察了文/理科本科生跨文化意識和跨文化交際意識的差異(劉玉紅2011:35)。但缺乏探討文理科研究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差異的研究,因此,本文筆者采用訪談方法探尋文理科研究生跨文化交際差異及其原因。
體操教學思想人文理念分析
一、人文理念是體操教學中的永恒主題
1995年,聯合國大會在南非召開了世界發展首腦會議,會議中強調要樹立以人為本的核心價值理念,要保障人與自然和社會能夠和諧發展。由此可以看出,將教育作為基礎,將人本思想作為核心理念來發展已經成為了國際社會的共識,因此,教育也必須要由單純的理性工具變革為一種人文關懷。人本思想要求教育要以學生為主體,對于當今時代的體操教學活動來說,也具有非凡的意義。體操教學的客體是學生,所有教學活動都要圍繞人來展開。它著重表現出了人自身的力量,要求要尊敬人、重視人、培養人各個方面的能力,使人充滿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通過體操來實現自我價值,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體操的意義在于將人置于鍛煉以及競技的環境中,讓人體會到自身的能力和價值,并不斷完善自我,從而保證身體和心靈都健康發展。
二、體操教學中的人文理念理論基礎
人文理念有兩種含義:一種是禮教文化(就自然來說)。一種是是“人文”“、人道”“、人性”(就神學來說)。其核心就是人文理念的思想體系,反映的是人希望實現自我價值,得到尊重,充分發揮自身個性特色的需要。無論是“以人為本”的說法,還是“人文精神”的概念,所要表達的核心思想其實是一致的。在體操教學中,一定要順應時代的發展需要,采取現代化的教學方式和指導思想,在以往的教學理念中引入“人文性”的內容,從而提高教學活動的效果。所謂體育文化(SportsCulture),就是所有體育運動集合起來所反映出的社會文化,它涵蓋了體育運動的物質、精神、規則以及制度等方方面面的內容。其中主要有體育方面的理解認識、情感追求、價值理念和硬性條件等等。體育文化符合社會的發展需求,人有多種多樣的需求,不但要維持生存,還有安全方面、思想意識方面、交際方面等等的需求,大眾健美操符合人們很多方面的需求,特別是高層的需求,比方社會交際的需求或者是展現自我價值的需求。
三、實現體操教學過程中人文理念教學的措施
綜合心理學、教育學中對學生心理狀態的分析和評估,針對學生對于教學內容的抵抗心理,現將實施內容歸納如下幾點:
小學語文教育人文理念探討
一、關注學生的成長,創造良好的育人氛圍
有一個著名的教育家曾經說過,成功的教學離不開師生之間真誠的信任和理解關系,需要有一種安全和諧的課堂氛圍。眾所周知,環境往往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一個人的行為舉止和品德思想。在安全、輕松、民主的教學氛圍中,學生才敢于將真實的自己表現出來,積極自主參與到教學活動之中,從而將自己的聰明才智和創造性充分展示出來。作為教學活動的主導者,語文老師要清楚了解一個事實,那就是學生才是教學活動中的主體,一切的教學活動都要圍繞學生進行。即使自己的教學方式和教學內容是最完美的,都并不能說明自己的教學是成功的。要想衡量一個課堂教學成功與否,不在于老師教的怎么樣,而是看學生掌握和吸收了多少知識,思維是否得到了訓練,綜合素質是否得到提高。因此,小學語文老師要想在語文教育活動中進行人文理念的培養,必須要關注學生的成長,小學階段是學生身心快速發展的階段,語文老師一定要營造一個友愛和諧的學習氛圍,讓學生的身心在這個氛圍活中獲得健康成長。筆者在教學過程中經常看到有些學生性格內向靦腆,缺乏自信心,上課在回答問題的時候聲音非常小,有些學生不會回答問題甚至連“我不知道”都不敢說,就站在那兒默不作聲,甚至還會顫抖和局促不安。對于這種情況,語文老師不能大聲呵斥,也不能批評指責,要一直使用鼓勵的話激勵學生,比如“老師相信你一定可以的”,引導學生逐漸提高音量。當學生實在不會解答的時候,語文老師要給予適當的暗示和指導,讓學生一步步找到答案,通過這種方式逐漸提高學生的學習信心。
二、陶冶學生的情操,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
小學語文是小學教育中一門基礎性的語言學科,從某個程度上說,語文也是一門藝術性的學科。其中的藝術性表現在多個方面,比如文章的語言方面、作者的情感方面等。相對于其他學科來說,語文在人文理念培養方面有著無可取代的獨特優勢。小學語文老師要善于抓住這個優勢和特點,融入人文理念,在此基礎上陶冶學生的情操,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除此之外,語文老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融入一些社會熱點信息,以此引導學生思考,還可以讓學生借助如今發達的網絡信息技術進行相關資料的收集,以此達到拓寬學生視野、激發學生情懷的目的。例如,在教學“桂林山水”相關內容的時候,語文老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給學生播放講述桂林山水的視頻,同時配上優美的音樂,對學生的情操進行陶冶,在此基礎上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和人文素養。又如,在教學“小音樂家楊科”相關內容的時候,語文老師可以讓學生課下收集相關的資料,引導學生了解一些相關的法律法規。通過這種方式讓學生感受到就社會的壓迫和新社會的法制力量,以此增強學生的生活體驗,從而達到提升學生人文素養的目的。
三、發揮教師的示范作用,給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
小學生年齡小,生活閱歷淺,知識面狹窄,但是具有較強的模仿能力,小學語文老師與小學生接觸的非常多,其一言一行對學生都有深遠的影響。小學語文老師要對此加以重視,要想在教育活動中有效培養人文理念,必須要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將自身的示范作用充分發揮出來,給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榜樣具有感染和教育的作用,可以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小學語文老師具備的人文精神一般表現在思維模式、性格、心理、情感、道德、思想等各個方面,老師在這些方表現出來的修養和氣質對小學生的成長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更是學生人格完善和身心健康成長的需要。小學語文老師要對此加以重視,在平時要博覽群書,做到腹有詩書氣自華,對待學生要有耐心,學會包容他人,在教學工作中要一絲不茍,這些都會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
語文理解重點管理論文
問:第三、五單元的訓練重點是“注意積累材料”、“抓住事物的特點寫”。其訓練目的是什么,教學的要點是什么?
答:這兩項是側重寫的訓練。“注意積累材料”是在第八冊學過的“留心觀察周圍事物”基礎上進行的。目的是在使學生初步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習慣的同時,進一步培養學生具有一定的觀察、分析能力,學到一些積累材料的方法。即告訴學生不僅要留心周圍的事物,善于發現,還要在觀察時多聽、多看、多問,努力對所觀察的事物的特點有更深的了解,并將自己的見聞和感覺及時地用筆記下來,也就是積累下來,到作文時就會有取之不勁用之不竭的材料。
“抓住事物的特點寫”是告訴學生在觀察積累了材料之后,應怎樣把自己了解的事物告訴別人。抓住事物的特點,一般地說就是要抓住這個事物與其它事物的不同點,也就是最能反映這個事物本質的地方。比如,《魚游到了紙上》那位青年,雙目失明卻能畫出那樣栩栩如生的畫兒來,這就是他與眾不同的地方,就是他的特點。又如,“威尼斯小艇”的樣子和在威尼斯的作用,就是它與其它船只的不同,也就是它的特點。只有讓學生在寫作文的時候就要把這些特點寫具體,才能使讀者比較清楚地了解所寫的內容,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這兩個項目盡管分兩個單元來訓練,但又是分不開的。“注意積累材料”就是要積累那些最能反映事物特點的東西。而“抓住事物的特點寫”則一定要在積累了材料的基礎上才能做到。因此都要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抓住課文中具體寫事(人)物的重點段落,讓學生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同時了解到作者是怎樣“積累材料”或是怎樣抓住事物的特點寫的。
問:第四、六單元的訓練點是“從內容中體會思想”和“練習概括中心思想”。這是閱讀訓練從四年級“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的篇的初步訓練轉入以篇的訓練為重點。那么訓練的目的是什么,兩個項目之間有什么聯系呢?
答:在閱讀教學中進行概括中心思想的訓練的目的是幫助學生通過語言文字深刻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思想感情,掌握分析綜合、抽象概括一篇文章的方法,同時了解作者是怎樣通過語言文字敘述內容、表達思想感情的,從而發展學生思維,提高閱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