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災范文10篇

時間:2024-03-21 00:24:04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天災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迎戰天災眾志成城

四川汶川大地震的災情,牽動著全國各族人民和港澳臺同胞的心。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全國各地踴躍向地震災區捐款捐物,紛紛伸出援手,傾情支援災區

5月12日四川汶川發生里氏7.8級地震,波及四川、甘肅、陜西、重慶、云南、山西、貴州、湖北等8省市。據不完全統計,截至13日19時,僅四川地震災區死亡就已達到12012人,9404人被廢墟掩埋,7841人失蹤,收治26206人。噩耗接踵而至,死亡人數持續攀升,讓我們不忍卒睹,這是自1976年唐山大地震以來,我國遭受傷亡最重的自然災害!

“災情就是命令,時間就是生命”,總書記在災情發生后不到半個小時就作出了重要指示,要求盡快搶救傷員,保證災區人民生命安全;總理不顧余震危險,星夜兼程抵達災區指揮救災工作,發出了堅定而溫暖的聲音:只要有一線希望,我們就要盡全部力量救人,廢墟下哪怕還有一個人,我們都要搶救到底!在黨中央、國務院堅強有力的領導下,救災工作全面展開,各級黨委、政府行動起來了,解放軍、武警官兵來了,全國各地的醫療隊和大批的救災物資來了……

災難無情人有情,我們雖然無法阻止災害的發生,無法挽回失去的鮮活生命,但那些埋在瓦礫下的幸存者正期待著我們去拯救,那些缺衣少食的受災群眾和繁重的災區重建工作正祈盼著我們伸出援助之手………在這危急時刻,無論身處何方,無論力量大小,每一個中國人都在行動,以自己的方式積極投入到抗災救災行動中去,或救災、或捐款、或獻血,大家心相連、手相牽,涓涓細流匯成浩瀚的海洋,展現出一幅幅撼天動地的磅礴畫面!

災難不僅沒有摧跨我們的意志,反而愈發顯示出中華民族血濃于水的親情和無堅不摧的戰斗力!各級政府反映迅速,精彩詮釋了“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的豐富內涵,成為災區群眾最堅實的依靠;各地政府和社會各界踴躍參與,與災區人民血肉相連、心心相印,攜手并肩、頑強奮戰,讓我們看到了人民子弟兵“鋼鐵長城”的力量,看到了廣大黨員干部榜樣的力量,更看到了千千萬萬個普通群眾中蘊藏的巨大力量!

一方有難八方支援,這既是我們“扶危濟困”、“和衷共濟”的傳統美德,也是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百折不撓的奧秘所在。從1998年抗洪、2003年抗擊“非典”,到2008年初迎接特大雪災,實踐證明,只要全黨全國人民團結起來,就沒有過不了的溝、沒有越不過的坎!當前最重要的是要化悲痛為力量,拿出信心、決心和勇氣來,用實際行動響應黨的號召,全力以赴給災區人民以最大的物質支持和精神鼓勵,與他們一起承受、一起抗災,共同挺起中華民族英勇不屈的脊梁!

查看全文

天災對吐魯番農業的影響

1、引言

吐魯番的氣候屬獨特的暖溫帶干旱荒漠氣候,主要特點是:干燥、少雨、高溫、多風。對吐魯番農業生產影響較大的氣象災害有:大風、沙塵暴、低溫冷害、暴雨洪水、千旱、干熱風、持續高溫等。

2災害性天氣對農業生產的影晌及防御對策

2.1風沙及防御對策

風沙是吐魯番農業生產的一大危害,風沙侵襲農田、坎爾井、房屋的現象有些年份一年數遇造成巨大損失。翻開氣象資料可見:近三十年出現()17米渺)大風日數吐、都、托分別為500天、226天、2420天,平均每年出現16.7天、7‘5天、80.7天,其中春季大風分別占全年的42%、39%、41%,所以又將春季稱為風季,尤以4月份出現天數最多。吐魯番市出現大風日數最多為10天(75年4月份),浮塵日數最多為28天(2001年4月份)。厄爾尼諾現象近20一30年更振繁、持久和強烈,導致天氣、氣候極端事件增加,近年來各類異常氣候事件較多,特別是春季大風無論強度、持續時間,還是破壞性都是罕見的。例如:2001年4月7一9日的大風降溫天氣,來勢迅猛狂風怒吼飛沙走石塵土漫天,能見度最差時不足100米,風口風力達11級以上,瞬間最大風速達31湘秒:持續時間40小時,沙塵暴持續2小時17分,強風將棉苗、麥苗、蔬菜、瓜苗連根刮起,致使農田削地20cm左右,或被沙埋沒、沙埋灌溉渠道,狂風刮倒房屋、折斷樹木、果樹、毀壞電力設施,交通運輸被迫中斷。風后吐、都、托平均氣溫普遍下降8℃,最低氣溫分別下降到2.4℃、一1.6℃、住4℃,都善縣的地面最低連續三天低于O℃,最低為一7.7℃。使風后余生的葡萄嫩芽大部分受凍,凍死或凍傷,造成減產或絕收。這次災害給地區造成直接經濟損失達12235.08萬元。風是流沙的動力,沙源是流沙的物質基礎。風沙的危害主要表現為:殺割、沙埋、風蝕。對農業生產來說:沙害更甚于風害。據測定:當風速超過4米砂時,直徑0.3毫米的沙子開始流動,達到7.5米/秒時,直徑0.6毫米的沙子開始流動,特別是地面斜坡基部的沙粒流動更為活躍。吐魯番流沙多,分布面廣,漫布綠洲邊緣和內部,同時又因農田遭風蝕,形成就地起沙,因此風沙災害嚴重。要防御風沙,應在風沙前沿建立封沙育草帶,合理規劃,大力營造防護林網;在農業技術上充分利用農作物生長特性,選育抗逆性強的作物品種;風前適時灌溉增墑;春季鎮壓土壤;高矮作物套種,橫風向開耕播種等方法來減輕風沙的危害。

2.2干早及防御對策

查看全文

從現代文學談論民國天災人禍

民國時期自然災害頻發,給人民的生活帶來了巨大的危害。根據有關資料的統計,在1912-1948年的37年期間,各類災害總計造成16698個縣次受災,即平均每年有451個縣次受到災害的侵擾。按照民國時期的行政區劃,全國共有縣級行政區劃2000個左右,平均每年都有1/4的土地處于災害的蹂躪之下。在災害頻發的年份,全國竟有一半的國土籠罩在災害的陰影下,如1928年有1029個縣次受災,1929年有1051個縣次受災。災害的種類繁多,既有水災、旱災、風災、雹災等各種氣象災害,還有地震、泥石流等地質災害;既有蝗災、螟害、鼠災、瘟疫等生物微生物災害,也有土地的沙漠化、鹽堿化等災害,并且這些災害大多并不是以單一的形式出現,常常是禍不單行、連續不斷或交相發生。在所有的災害中,最為嚴重的是水災,在37年期間全國共有7408個縣次受災,年均200個縣次;其次是旱災,共有5935個縣次受災,年均161個縣次;排在第三位的是蝗災,共有1719個縣次受災。[1]35-37不僅僅是頻仍的自然災害,同時還夾雜著人禍的因素,致使災荒愈演愈烈。印度學者阿馬蒂亞•森對于災荒形成的原因做過精辟的論述,他認為饑荒意味著饑餓,反之則不然。饑餓是指一些人未能得到足夠的食物,而非現實世界中不存在足夠的食物。“雖然饑荒總是包含著饑餓的嚴重蔓延,但是,我們卻沒有理由認為,它會影響到遭受饑荒國家中的所有階層。事實上,至今還沒有確鑿的證據表明,在某一次饑荒中,一個國家的所有社會階層都遭受了饑餓。這是因為,不同社會階層對食物的控制能力是不同的,總量短缺只不過使各階層對食物控制能力差異明顯地暴露出來而已。”[2]58-59這就說明災荒現象的出現不是糧食供給不足,而是取決于不同階層的人們對糧食的支配和控制能力,這種能力表現為社會中的權利關系,而權利關系又決定于法律、經濟、政治等的社會特性。具體分析民國時期災荒形成的原因是一個很復雜的問題,其中涉及政治不清、軍閥混戰、兵匪橫行、水利失修、民智低下、囤積居奇等各個方面,也與救濟過程中的漠視民命、賑災不力、貪污腐化等因素有很大關系。

一、橫征暴斂、苛捐雜稅繁重

“苛政猛于虎”,國民政府的橫征暴斂、苛捐雜稅繁重,導致大批農民破產。范長江就描寫了一些地方官員在災情嚴重之際“救災不忘收稅”,把它奉為政治格言。國民黨政府沿襲了北洋軍閥的預征制度,預征的年限少則一年,有的竟長達三四十年,比如樂至縣在1936年已經開始預征1978、1979年這兩年的欠糧。“民國才二十六年,而在二十四年時,已收到民國六十八年。錢糧歲數大過實際民國歲數約三倍之多,這是四川政治的奇跡之一。而尤其的,是此種預征錢糧,二十四年已明令豁免,到二十六年災荒如此嚴重期中,反而強收舊欠。民間無力,往往因三五元之欠數,動輒被關押,押后不給伙食,要自備食費,勒索至每日五角至一元之多,這比入監獄還低一等,因為在監獄中還有人給飯吃。”[3]542一些國民黨軍閥巧立名目,加收各種苛捐雜稅。廣東軍閥陳濟棠統治的潮梅地區,“稅捐的名目特別多,鄉村的房子要抽稅,吃點心也要抽稅,鄉村游神要抽稅,婦女正月探親也要抽很重的捐,大大小小差不多幾百種。”[4]難怪人們要驚呼“民國萬稅”了,這些“賦稅的名字絕頂的聰明人也記不完”,農民即使遇上豐年到頭來也一無所有。程率真的詩歌《收獲》就反映了農民在豐年也一無所獲、瀕臨破產的悲慘命運。“完了糧銀,出了捐款,賦稅的名字絕頂的聰明人也記不完;地主和債主再要去一半,農人的手中已經沒有一文錢。沒奈何,只好去推推擔擔,在肩膀頭上磨下幾文血汗錢;就這樣養活兒女,一步步向前,請看那饑餓的臉,灰暗里永籠罩著一個悲慘!不要說這收獲時期的可喜,如今再也找不到農人的笑顏。”

二、軍閥割據,政治窳敗

民國時期軍閥割據與政治窳敗,導致了災民遍地。馬羅立在《饑荒的中國》中對于1925年四川發生的饑荒作過如下描述:“在一九二五年里,中國中部,發生過一次饑荒;講到那次饑荒,貴州和四川兩省底啟釁,也是其所以發生的原因之一。貴州底軍隊,起初侵入四川底南部,但一經開戰后,重被驅逐出來。當這支軍隊潰退的時候,將凡是宜于負重的牲畜,一概滿載著谷粒,攜帶出境。驅逐鄰軍出境的四川軍隊,因為一路上所獲給養過少,于是逞其戰勝余威,立即將該地被搶剩的食糧,全部提去,忍使那班和兩方軍事當局毫無關系的無告良民,慘受饑荒底侵迫。”[6]101軍閥割據致使政令不暢,導致救災物資無法運輸到災區。1929年西北大旱時,“積大米的商人、放高利貸的人和地主,他們由武裝警衛保護著,大發橫財。令人吃驚的是,就在這些城市里,官員們還在和歌妓舞女跳舞打牌。成千上萬噸小麥和小米無法運給災民,因為西北的一些軍閥扣留了他們的全部鐵路車皮、不放一節往東駛去,而國民黨的一些將領則不讓車皮西去,因為他們擔心車皮會被對方扣留。”[7]39特別是陜西地區的軍閥為了自身利益,鼓勵當地農民大量種植鴉片,結果災荒來臨時全省竟無多余的糧食可調劑。面對陜甘大旱,張恨水對災荒下兵匪為害百姓的行為作了形象的揭露。“平民司令把頭抬,要救蒼生口號哀;只是兵多還要餉,賣兒錢也送些來。越是兇年土匪多,縣城變作殺人窩!紅睛惡犬如豺虎,人腿銜來滿地拖!平涼軍向隴南行,為救災民轉弄兵;兵去匪來屠不盡,一城老婦剩三人!”

四川軍閥在災情嚴重的情況下還強派鴉片與強驗地契。這些鴉片煙款只能從那些善良的并不吸食鴉片的人民身上來收取,給人民造成了巨大的負擔。“收繳煙款之多少,為地方官吏成績好壞之考勤標準,逼使地方官吏為自身計,便不顧人民死活。其銷煙不力者,則記過等處分隨之而來,在急如星火之催款令下,各級地方機關均皆為此而奔忙。”在災情嚴重的情形下驗換地契,收取驗契費,給民眾又帶來一大負擔。“彼等已食樹皮泥土,試問有何力量可以納此重捐?政府催逼驗契,農民有將地契奉送催款人者,更有趁此機會故意犯法者,他們希望被拘入獄,以求得囚糧一飽。”[3]558-559軍閥之間的混戰導致了水利設施年久失修,有的甚至遭到人為的嚴重破壞,對水旱災害起不到應有的調節功能,加大了災荒發生的機率。1924年,吳佩孚把保護黃河大堤的柳樹砍伐賣掉,籌集軍費500余萬元,對黃河沿岸人民的生命安全視而不見。[9]30年代初,曾將武漢用于修筑堤防的數千萬之積存金全部挪用軍費,對全國發生的大洪水置若罔聞。[10]1933年5月,四川軍閥劉文輝以水代兵將灌縣都江堰掘毀,使內江之水涌入外江,致使川西36縣良田非涸即澇,不能耕種。[11]更為悲慘的是1938年,為了阻止日本人的進攻,實施以水代兵的戰略部署,悍然下令讓部隊扒開黃河花園口大堤,“泛區人民因事前毫無聞知,猝不及備,堤防驟潰,洪流踵至,一瀉千里,席卷而下,人畜無由逃避,盡逐波臣;財物田廬,悉付流水。當時澎湃動地,呼號震天,其悲駭慘痛之狀,實有未忍溯想。聞多攀樹登屋,浮木乘舟,以僥幸不死,因而僅保余生……輾轉外徒者,又以饑餒煎迫,疾病侵尋,往往橫尸道路,填委溝壑,為數不知凡幾。幸而勉強逃出,得達彼岸,亦皆九死一生,艱辛倍歷,不為溺鬼,盡成流民。”

查看全文

淺談天災對經濟運行發展的影響研究論文

摘要:我國地廣人多,地理環境復雜,是一個多自然災害的國家。2010年以來,自然災害頻發,高于常年水平,給生產生活秩序和經濟社會發展造成了巨大的損害,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本文擬對自然災害產生的經濟根源及其對宏觀經濟的影響進行分析,并提出相關政策建議。

關鍵詞:自然災害;經濟運行;分析

一、我國自然災害的主要特點

1.自然災害覆蓋面廣。突發性自然災害主要分為氣象災害、海洋災害、洪水災害、地質災害、地震災害、生物災害和森林災害等七大類。我國70%以上的城市、50%以上的人口分布在氣象、地震、地質和海洋等自然災害嚴重的地區,所遭受多種多樣的自然災害幾乎囊括了世界自然災害的主要類型。洪水、旱災、地震和海洋災害發生的頻數最高,占全部自然災害的90%。

2.重大自然災害發生頻率高。我國自然災害發生頻率居于世界首位。21世紀以來,我國進入災害多發期,各類自然災害年發生頻率在時間序列上呈整體上升趨勢。自然災害對經濟造成嚴重破壞,對社會穩定產生了不利影響。

3.災害的破壞力和造成的損失巨大。近年來,自然災害的破壞力和影響范圍呈遞增態勢,災害損失程度不斷增大。2008年汶川地震造成了69227人遇難、374643人受傷、17923人失蹤,直接經濟損失達8451億元。2010年以來,我國爆發了多次自然災害。2010年年初新疆連續遭受9次大范圍寒潮冰雪天氣過程;西南五省區遭受秋冬春連旱;4月14日青海玉樹發生7.1級強烈地震;6月中下旬南方11個省份遭受洪澇災害;8月7日舟曲泥石流;7、8月我國大多省份出現洪澇災害。2010年上半年,全國受災人口2.5億人(次),死亡3514人,失蹤486人,緊急轉移安置人口644萬人(次);農作物受災面積2029.4萬公頃,絕收面積304.6萬公頃;倒塌房屋90.7萬間,損壞房屋301.4萬間;直接經濟損失2113.9億元①。

查看全文

四川地震國旗下講話稿天災無情人有情

老師、同學們:

早上好!今天我在國旗下講話的題目是:災難無情人有情。

5月12日14點28分,是我們中華民族一個難忘的日子,在我國的四川省汶川縣發生了7.8級特大地震,一剎那間華夏兒女的心緊緊地系在那里;一剎那間全球華人的心緊緊的系在那里;一剎那間全世界人民的心緊緊系在那里。隨著電視、報紙的不斷報道,隨著災區死亡人數的不斷增加,我們的心也跟著一起激烈地震蕩著。

災難無情人有情,一方有難八方援。地震會摧毀一些東西,但是它摧不毀我們心中的意志。在抗災中,那些最可愛的人,將會“是劃過我們皮膚的一陣戰栗、是閃過我們內心的一絲憂傷、是落在我們精神上的一個刻痕”,讓人難以忘記。

我們忘不了這樣的一張圖片:一位中學生被壓在水泥堆下,手腕上牽著根輸液管,臉龐尚留血漬;我們忘不了,66歲的溫總理不慎摔倒,手臂受傷出血,但為了搶救遇險群眾,他把要給他包扎的醫務人員推開了。

“9個小時救出兩母女。”震撼來自于一位記者在災區的所見所聞,來自于他親眼目睹的慘狀,和在災難面前永不泯滅的愛心和民族脊梁。9個小時,兩條鮮活的生命,所有的人伸出手臂,迎接復活的母女!上天啊,當你降災難于人間時,可曾被這一幕打動!

查看全文

我國神話在內容組成上的特征

如果以希臘、北歐、印度等地的神話為參照物,那么中國神話確實有一些不同于這些地區的神話的特征。中國神話在內容構成上的第一個特點,是自然神話的缺少。從現存文獻看,中國最典型的自然神話只有燭龍、燭陰神話及伏羲神話、盤古開天辟地等等。一些公認的自然神話如羲和“生十日”及常羲“生月十有二”等,極有可能是對十干紀日及十二月紀年這種歷法制度的神話性說明,從根本上說屬于人文神話而非自然神話。而另一些解釋自然現象的神話均以圣君及文化英雄為主角,以表現他們的非凡事跡為主要目的,對于自然現象的解釋并非其主要職能。從這些神話中我們可以看出,只有在自然界出現嚴重災害的情況下,自然才成為神話關注的對象。與西方神話相比,這種現象無疑是極為特殊的。另外,自然神話在文獻中出現的年代相對較晚。如女媧神話始見于《山海經》和《楚辭·天問》,很有可能到戰國時期才開始流行;盤古開天辟地直至三國時代徐整的《三五歷紀》才見于記載。

中國神話在內容構成上的另一個特點,就是天災神話特別豐富。就中國古代一些最重要的神話而言,“女媧補天”屬于洪水神話,“共工觸不周山”則是對洪水成因的進一步說明,“后羿射日”是公認的旱災神話,它以“十日并出”解釋旱災形成的原因。“夸父逐日”同樣是一個旱災神話,夸父在《山海經》中同時又是旱魃,此一神話旨在說明黃河、渭水水位急劇下隱的原因。先民將此歸因于夸父將河、渭之水喝干了。而有關英雄圣君的人文神話又往往與對水旱兩災的發生及治理密切相關。鯀禹治水神話不用多說,即便是炎黃之戰與蚩黃之戰的原因也與水旱兩災有關。由于水旱兩災逼使一些受災地區的部落集體遷徙,從而與當地的原住民爭奪生產與生活資源,由此發生了一些對中國歷史影響深遠的戰爭。

中國神話在內容構成上的第三個特點,便是人文神話的相對豐富。除了圣君賢臣與文化英雄事跡以外,中國的人文神話至少還有兩類占有非常大的比重:第一類是以感生情節為核心的始祖神話;第二類就是仙道神話。中國的始祖神話異常豐富,以姓族為單位,華夏集團大部分著名的姓族如夏、商、周、秦、楚都有自己的始祖神話,而東夷、苗蠻、戎狄等尚未融入華夏集團的部落也有自己的始祖神話。這些始祖神話(尤其以華夏集團的始祖神話為代表)往往有一個核心情節,那就是感生。仙道神話的主要內容,是對于彼岸樂土的想象、關于神仙的事跡和對于長生的追求等等。始祖神話、英雄神話和仙道神話三者的數量相當龐大,它們占據了中國神話的絕大部分。由此可見,中國神話就總體而言其實并不稀少,學術界所謂“中國神話缺少”的觀點實際上僅僅在自然神話這個范圍內才成立。

自然神話是否必然是最初產生的,或者是最普遍的神話形態呢?自然學派的答案是不言而喻的,如馬克斯·穆勒就認為神話之所以產生,乃是因為大自然以它的廣大性和無限性喚起原始人一種確鑿的、包圍與支配著他們的無限的感覺,從而引起驚異與恐怖之情。在敬畏的基礎上,宗教與神話產生了。這種理論乍聽上去似乎有理,因為人首先接觸的是自然,對自然的興趣當然最先發生,自然神話的產生也必然早于人文神話。然而這只是以現代人的思維方式去推測原始人類。實際上,神話的產生絕不是因為原始人類有強烈的求知欲和想象力。

如果我們的考察對象不限于印歐語系神話的話,就會發現自然神話并非最初產生或最普遍的神話類型。杜爾干的考察對象是澳洲土著,他對穆勒的說法就有過系統的批評。他在《宗教生活的初級形式》中說:“如果大自然的事物真是由于它們龐大可觀的外形或它們顯示出的力量而成為圣物,我們應該看到太陽、月亮、天空、山脈、大海、風,總之宇宙間一切有強大威力的東西首先上升到這種顯要的地位,因為沒有什么比它們更能使人產生強烈的感覺與想象了。而事實上,它們只是在后來才被神化的。信仰最早針對的對象……是一些最微不足道的植物和動物,對于它們人至少是處于平等的地位的,它們是鴨子、野兔、袋鼠、鴯鹋、蜥蜴、毛蟲、青蛙等等。”隨著人類學調查所得材料的日益豐富,人們發現原始人對太陽、月亮、天空和山岳等自然現象幾乎沒有表現出什么興趣,他們認為這些現象的運動規則乃是理所當然的。颶風在斐濟是一個幾乎每年都要遇到的災難,但埃文斯·普里查德在《原始宗教理論》曾引用過霍卡特對斐濟人的調查,指出他從未發現在斐濟人中存在解釋颶風的有關理論,那里也沒有一絲宗教敬畏的氣味。原始人的心理雖然不能說完全沒有求知的興趣和詩意的浪漫,然而他們最關切的乃是一些實際的事務,他的一切興趣最后都要歸結于以實用為本的人生觀之上。神話之所以產生,乃是因為它在原始社會組織中有著重要的文化功能。也就是說,自然神話缺乏與人文神話豐富這一現象并非中國所特有。

那么,為什么中國會有那么多的氏族起源神話與天災神話呢?要回答這一問題,就必須追溯到中國神話產生時期的生產方式與社會制度。就生產方式而言,中國的文化中心——黃河、長江流域很早就進入農耕階段。根據中國遺存的某些習俗(如吃狗肉)分析,華夏集團似乎未經畜牧階段而直接從狩獵階段進入到農耕階段。對于農業社會來說,天災(尤其是水旱兩災)最容易對人類產生巨大的威脅,它們不僅直接威脅人的生存,而且會引發很多的重大事件,如天災會導致部落之間為爭奪資源而產生爭斗。又如,由天災而導致的部落遷徙使得原本平衡的部落生態被打破,從而引發新一輪的動蕩。在這個過程中,率領人民戰勝天災的首領會得到長期的景仰與稱頌,成為初民心目中的神靈與英雄,這就是中國古代天災神話豐富的原因。

查看全文

農電安全管理交流

隨著“全國安全生產月”的離去,春季安全大檢查的帷幕也徐徐落下。但是,供電企業的安全管理卻不能就此停息。

如果說效益是供電企業永恒的核心,那么安全就是供電企業的永恒的基礎。因為安全就是穩定,安全就是效益,安全才能發展。然而,從現實情況來看,盡管農電企業在安全管理上下了很大工夫,取得了一定成就,但農電安全基礎依然較為薄弱,形勢依然不容樂觀。

近年來,農電事故不斷發生,給農電企業的經濟效益和社會形象造成很大損失。分析起來,這里面既有客觀上的困難,但更主要的還是主觀上的問題。

一是麻痹大意,心存僥幸。一些領導人員對安全生產的重要性認識不到位,對事故隨時性突發性認識不夠,對事故的慘痛性認識不足。存有僥幸心理,經常習慣性違章沒有出事,就認為不會出事。所以“安全”常常喊起來重要,干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

二是心理麻木,得過且過。部分管理人員缺乏起碼的責任心,對企業不負責任,對別人不負責任,甚至對自己也不負責任。認為沒必要天天喊安全,對安全變得麻木不仁。不放在心上,不去過問。遇到違章現象,要么司空見慣看不出來,要么看出來也懶得指出、糾正。報著得過且過的思想,今天不出事,今天萬事大吉,根本不去想著如何預防明天不出事故。

三是遇難而退,消極應付。還有一些管理人員工作中畏難情緒嚴重,不是積極主動,而是退縮逃避。由于農電設施眾多,電網龐大,設備老舊,隱患叢生,難以管理,于是就產生了“怕”字。認為問題太多,客觀困難太多,要做的事太多,簡直就是管不勝管,防不勝防。認為再怎么干也不可能完全杜絕隱患,于是不勝其煩,就產生不干、不管、不問的念頭。

查看全文

思危才能安居安居才能發展十七大學習體會

當今中國的發展,可謂“一日千里”“日新月異”。尤其是黨的十六大以來,中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令國人乃至世人震驚。黨的十七大召開以后,全國上下貫徹落實十七大精神,謀發展,奔小康,一派熱氣騰騰的局面。也正是這股“熱”的局面,不免使人多了幾份“憂”感。

明明形勢一派大好,為何“杞人憂天”?因為有歷史的教訓。回顧中國的發展歷史,還真是要“憂”一點。憂什么?因為“熱”的氣候常常會使人的頭腦“發熱”,發熱到一定程度,會熱錯人的頭腦。還記得1958年“”嗎?一成立,即開始了轟轟烈烈的“”運動。那年代,我國的國民經濟才比解放初期好一點,人們的頭腦就“狂熱”起來了,好像“電燈電話、樓上樓下”、“吃飯不要錢、出門小汽車”的共產主義就要實現了。于是乎,浮夸風就刮起來了。“放開肚子吃飽飯,鼓足干勁加油干”、“快馬加鞭趕英超美,砸鍋賣鐵大煉鋼鐵”。結果呢?吃了幾天“食堂”,糧吃光了,開始餓肚子了,人沒勁了,鋼鐵也煉不出來了。接著就是連續三年自然災害,加上蘇聯背信棄義,向中國逼債,致使中國的經濟一落千丈,中國人民遭受了前所未有的災難。回顧這段歷史,歸咎于天災人禍。但對于天災和人禍,孰重孰輕?天災莫過于人禍,人禍莫過于人腦“發熱”。故“熱”生“憂”并非壞事,因為“”的“熱”曾給中國人帶來刻骨銘心的記憶。

當今中國的發展熱起來了,有的國人因此也開始“憂”起來了,這是件好事。居安思危嘛!當今中國的發展熱,絕不是1958年“”熱的類同。當今中國的發展是建立在中國人民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度熱情和科學精神基礎上的,絕不是頭腦“狂熱”沖動下的盲干瞎干。但是,不能因為中國的發展總體上是健康的,忽視潛在“毛病”。必須增強“憂患意識”,保持清醒的頭腦。

當今中國的發展,有哪些問題值得國人憂的呢?同志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實事求是地分析了十六大以來中國前進中面臨的困難、問題及呈現出來的新的階段性特征,指出了中國在未來發展中面臨的重大挑戰和新的考驗,這就是當今中國發展“憂”的所在。例如,我國長期形成的結構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長方式尚未根本改變,資源環境付出了沉重代價,這是中國前進中面臨的最突出的困難和問題,是中國人首先要“憂”的問題。又如,長期以來,我國重經濟發展、輕社會發展,社會事業發展滯后,形成了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一條腿長,一條腿短”的不協調現象。城鄉之間、區域之間、經濟社會之間以及不同群體之間均存在不平衡問題;金融行業面臨轉折,競爭日趨激烈,不確定因素增多,加之金融體系不健全,金融結構不合理,金融企業公司治理和經營機制不完善,國際收支不平衡加劇等,增大了金融風險穩患;涉及民生,諸如勞動就業、社會保障、教育衛生、居民住房、安全生產、司法和社會治安等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已成為熱點。再如,一些領域的腐敗現象仍然比較嚴重,大案要案時有發生。極少數領導干部,特別是一些高中級領導干部違法違紀,影響惡劣。上述這些問題,都是阻礙當今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穩患和社會不安定的因素。對于這些隱患,如果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滿足于現有的成就,悠哉游哉,待到“隱患”全面爆發,“天災人禍”必將劈頭蓋臉突降而至,引發社會的全面動亂,中國人艱苦奮斗幾十年的家業,極有可能毀于一旦。所以,我們要講“憂患意識”、“居安思危”。同志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反復強調:“我們一定要居安思危、增進憂患意識”,“機遇前所未有,挑戰也前所未有”,“必須始終保持清醒頭腦”。我們必須認真領悟同志的告誡:“居安思危”。因為只有“思危”才能“居安”,只有“居安”才能“發展”。

我們中國共產黨人是最講科學發展觀、最講危機感的執政黨。既然看到了前進中的隱患和困難,就要下定決心,百折不撓,排除萬難,迎接挑戰。當前,擺在我們面前的首要任務是努力解決我國長期形成的結構性矛盾,切實改變粗放型增長方式,狠抓生態文明建設和節能減排工作,摒棄不顧環境代價的發展方式。要下大氣力解決經濟和社會發展“兩條腿”的不協調現象,把拉近城鄉之間、區域之間、經濟社會之間、不同群體之間的“距離”,作為中國發展所要解決的重大課題。要全面加強和改進金融監管,防范和化解來自國內國際的金融風險。對涉及勞動就業、社會保障、教育衛生、居民住房、安全生產、司法和社會治安等方面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熱點問題,必須采取正確的方式妥善處理,防止其成為不利于社會和諧穩定的因素。必須突出反腐倡廉建設。對于腐敗案件,必須堅決查處。對任何腐敗分子,都必須依法嚴懲,決不姑息。同時要以創新精神抓緊構建懲防體系,懲防并舉,加強監督檢查,確保科學發展觀和中央重大部署貫徹落實,保障構建和諧社會,切實提高黨的執政能力。

查看全文

青海抗震救災捐款感人演講稿

編者按:2010年4月14日7時49分,我國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玉樹縣(北緯33.1度,東經96.7度)發生7.1級地震,震源深度33公里。“伸出雙手,奉獻愛心”,以捐款方式為災區困難群眾提供關懷和援助,為災區重建貢獻我們的力量。天災無情人有情。為做好青海玉樹抗震救災工作,學校已經組織我們捐款捐物。我們的心連在一起,就是一座愛的堤壩;我們的手牽在一起,就是一座情的長城。具體材料請詳見:

2010年4月14日7時49分,我國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玉樹縣(北緯33.1度,東經96.7度)發生7.1級地震,震源深度33公里。截止15日16時,地震已造成760人死亡,11400余人受傷,1.5萬戶民房倒塌,有10萬戶災民需要轉移安置。這場地震給災區的群眾造成了巨大的創傷和痛苦,災害突如其來,震撼著每個人的心靈,中國人民在經歷了今年的西南旱災之后,面臨又一場嚴峻的考驗!

中華民族素有扶危濟困、行善積德的傳統美德。玉樹災區人民的痛苦和面臨的巨大困難,深深牽動著我們的心。看著受災現場的殘垣斷壁,看著被埋生命在廢墟中掙扎,看著數10萬災區人民缺衣少藥,我們心中都涌起無限悲情。

天災無情人有情。為做好青海玉樹抗震救災工作,學校已經組織我們捐款捐物。在此,我也希望大家伸出援助之手,通過各種渠道和方式,踴躍捐款捐物,用我們的實際行動幫助災區群眾渡過難關,早日贏得抗震救災的勝利!

一衣一物皆心意,一元一分總關情。

“伸出雙手,奉獻愛心”,以捐款方式為災區困難群眾提供關懷和援助,為災區重建貢獻我們的力量。您所捐助的每一分錢都飽含著無價的愛心,都將化成一縷縷陽光,匯成一條愛的河流,給災難中的人們以無限的力量!

查看全文

十月份國旗下講話—讓紅十字會旗飄揚在我們心中

老師們、同學們:

世界上有一面旗幟,不分國籍、不分種族、、不分政治體制,只要出現了天災人禍、只要出現了危害人類共同利益的事件,那一面旗幟就會高高飄揚在那里。這一面旗幟就是今天飄揚在我們眼前的紅十字會旗。

紅十字的起源同學們已經在晨會課上聽過,千百年來,人類社會的發展總是在戰爭和災難的陪伴下,一步步走向文明與昌盛,原創:人類為了減輕戰亂、天災、人禍而進行的拼搏和抗爭從沒有停止過。年來,國際紅十字運動,因其關愛生命,倡導和平的宗旨,贏得了全人類的認同和信賴,因為它是人類文明進步的象征,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人道主義行為,是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甚至不同宗教已經取得共識的呼喚。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中國紅十字會名譽會長同志對這一組織作過這樣的評價:紅十字事業是崇高而偉大的事業。紅十字會所信奉的保護人的生命和健康的口號,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需要,也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需要。

我校紅十字組織正是按照這一時展之需從本學期正式建立,我們已有眾多的老師和高一、高二的同學加入這一組織。高三學生雖然在形式上不作為正式成員,但我們相信你們的心靈、你們的思想是與紅十字精神相通的。紅十字會旗雖然不是天天飄揚在旗桿上,但我們要讓她永遠飄揚在我們心中。為此,我提議:今天讓我們全校師生同時舉起右手,站在紅十字前莊嚴宣誓:

我志愿加入中國紅十字會,自覺遵守《中國紅十字會總會章程》,堅持弘揚紅十字運動的人道宗旨,為保護人的生命和健康,保障人類尊嚴,促進友誼、合作與和平,發揚無私奉獻的精神,用真情和愛心凝聚起周圍的人,為了上海美好的明天共同奮斗。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