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轉移范文10篇
時間:2024-03-12 22:01:13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生態轉移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生態轉移支付制度研究
內容提要:建立生態轉移支付制度是解決區域性生態服務有效供給的重要途徑,它通過財政資源在特定區域內由經濟發達地區向貧困地區橫向轉移,使生態受益者和提供者在成本和收益的分擔與享受上趨于合理,從而激勵貧困地區保護生態環境的積極性,形成生態補償與環境保護的良性互動關系。作為生態補償機制的重要組成部分,這項制度的推行對促進區域經濟與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無疑是大有裨益的。
關鍵詞:生態轉移支付制度;生態補償;橫向轉移支付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居住在不同地區的人們共同的生產和生活基礎,如何使地區經濟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是我國實現可持續發展過程中必須要解決的重大課題。作為公共產品或公共服務,生態環境具有顯著的跨區域性,因此在一國范圍內,它既有全國性的屬性,也具有鮮明的地域屬性。全國性的生態服務理所當然應由中央政府財政支出來解決,而具有地域屬性的生態服務應該由區域內所有受益者共同承擔,這是沒有疑問的,但在具體的財政實踐中,區域性生態服務的各受益地區往往隸屬于不同的行政區劃,分屬于不同級次的財政,而且不同區域的政府財力又存在巨大差異,因此,協調處理好區域內生態與經濟的關系實際上要復雜得多。筆者認為,破解這道難題的一條重要途徑是建立行之有效的生態轉移支付制度。本文所謂的生態轉移支付,確切說是基于生態補償的橫向轉移支付,即按照“誰受益誰付費”的原則,由生態服務的受益區政府向該服務的提供區政府支付一定的資金,使后者提供的生態服務成本與效益基本對等,從而激勵其提高生態產品或服務的有效供給水平。對中國來說,目前的生態轉移支付制度主要是指經濟發達的生態受益區向欠發達或貧困生態提供區轉移一定的資金,以促進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的一項財政制度。
一、建立生態轉移支付制度的現實基礎及理論依據
隨著我國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公共需求發生了很大的改變。經濟領域,粗放型經濟增長模式下的地方產業迅速擴張,引發了環境污染、自然資源濫用等外部負效應,如何有效消除這類負外部性的不良影響,成為我國經濟發展中新的公共需求。消費領域,中國正處于人均GDP超過1000美元的階段,居民生活由溫飽型向小康型乃至富裕型轉變,像生態環境、安全等這類滿足享受和發展需要的公共產品或公共服務,越來越成為當今人們消費的重要公共需求。這些變化要求政府必須加強其公共環境職能,增加對環境污染治理和生態環境保護的投入,以滿足區域內經濟主體對生態環境的公共需求。
然而環境保護與地方經濟利益對地方政府來說猶如魚和熊掌,雖非不可兼得,卻也絕非互不沖突。資源有效配置的一個基本原則是成本與效益對等,只有當產品的邊際效益等于邊際成本,該產品的供給量才是有效率的。生態環境這類公共產品具有顯著的效益外溢性,其受益范圍往往是跨行政區間的,提供生態環境而產生的利益會溢出到那些不為此分擔成本的其他地區,也就是說,生態服務給社會帶來的好處比給本轄區帶來的好處要多得多。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地方政府作為代表本地區利益的團體利益主體,它只考慮本地居民的利益,在對效益外溢的地方性公共產品或服務進行成本效益比較時,只計算本轄區產生的效益與成本,對外溢到其他轄區的利益則不考慮在內。因此,在沒有得到相應補償的情況下,地方政府是按照本轄區的邊際效益與邊際成本相等條件來決定供應量的,它所愿意提供的生態服務數量必然會大大低于該項服務的社會最優水平,與之相關的財政活動也會低于應有的規模。從社會的觀點看,這樣的供應水平顯然不符合資源配置的效率要求。
生態轉移的績效審計標準探究
本文作者:孫青工作單位:山東工商學院
政府生態轉移支付績效審計現狀
(一)財務審計,考察財務工作恰當性,被審計單位提交的財務報告是否公正、嚴格遵守有關的法律法規。績效審計的目的是確定被審計單位是否以經濟的、有效的方式管理和使用資源;確定低效率的原因,包括管理信息系統、管理程序或組織機構不完善的原因。德國審計部門對財政轉移支付制度的重要審計標準為合規性和效益性。合規性是審查現行的管理規定和原則是否得到了遵守,包括記賬方法的正確性和管理措施的合法性。效益性則是審查被審計單位在實現目標過程中是否講求經濟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借鑒西方國家對于政府轉移支付審計制度,我國現行的財政轉移支付審計制度仍處于過渡階段,各個方面還不夠完善,我們應對轉移支付專項資金開展績效審計。本文則著重研究生態績效審計方面。(二)我國政府生態轉移績效審計1.政府生態轉移支付內容。我國政府生態轉移支付績效審計主要有兩方面的內容:一是環境保護和治理,二是基本公共服務。環境保護和治理,即委托相關部門對享受該項轉移支付地區的生態環境質量,采取定期普查、年度抽查以及專項檢查相結合的方式進行績效評估,通過合理的審計方法看環境是否達標,資金是否有效的利用。基本公共服務具體指標包括:學齡兒童凈入學率、每萬人口醫院(衛生院)床位數、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人口比例、參加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人口比例等。通過以上指標進行審計,提出意見或建議。2008年我國環境保護部中國科學院對我國內地31個省級行政單位的陸地進行了生態功能區劃。2011年《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辦法》給出環境保護和治理所涉及的生態環境指標(EI)體系,以及須重點考察的基本公共服務項目。2.政府生態轉移支付績效審計特點。一是公平性,由于不同地方不同區域的經濟發展和具體情況要求不同,我們在進行生態轉移支付審計時,要理性客觀的理解公平性在審計標準中的應用。只有把握正確的公平尺度才可以更好地做出審計意見。二是宏觀性,生態轉移支付中所涉及的環境和基本公共服務都是服務于全社會的,其產生的效益將在很大的范圍內發生作用,并且有相當一部分效益以潛在的、轉換的形式間接表現出來,因此,只有立足于宏觀的標準,才能做出全面、正確的評價。三是多元性,政府生態績效審計標準并不是使用貨幣計量的財務數據,而是大量的非貨幣計量尺度指標。其審計應用的領域是多方面的,涉及的績效目標是多樣的。在設立審計標準時要充分考慮到這種多元性,才不會片面。長期性及可持續發展,在生態系統中,一些成果如森林綠化面積,水土涵養等并不是立刻就可以顯現的,而是要經過一段時間才可以表現出來,這是一種長期的可持續狀態。我國長期堅持走可持續發展路線,在審計當中我們也要考慮到這種長期性和持續性。(三)研究的目的與意義。政府生態轉移支付績效審計其根本目的是改善環境生態管理,實現可持續發展。具體目的是對生態管理各步驟的績效情況進行審計評價,找出影響生態轉移支付績效的消極因素,提出建設性審計意見,促進政府生態轉移支付的高效運行。合理的生態轉移支付績效審計標準可以加強國家生態轉移支付績效審計監督,減少資金浪費及舞弊行為,使政府生態轉移支付制度更加透明化。生態轉移支付績效審計標準的完善,可以促使績效審計各方面工作的開展,是績效審計的前提和基礎。建立完善的生態轉移支付績效審計標準,可為今后我國政府的其他轉移支付專項資金績效審計起到借鑒作用。
建立政府生態轉移支付績效審計標準的原則要求
(一)科學性原則。科學性原則是在設計績效審計標準時,把握績效審計內涵的正確性、數學處理方法的邏輯嚴密性以及參量因素分析的準確性等幾個方面。由于生態績效的影響因素復雜,為真實反映績效情況,要全面反映各有關要素和各有關環節的關聯及彼此間的相互作用過程,力求科學合理。(二)適當性原則。適當性原則設計審計標準便于對政府的責任履行狀況做出評價,綜合考慮可能影響評價結論的因素,使國家審計機關對政府的生態管理責任做出合理一致的評價,做到既突出重點,又保持相對統一。(三)合規性原則。依法治國是我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基本方略。對于政府生態轉移支付績效審計來說,審計標準應該遵循相關法律法規,通過法律的權威性、強制性、透明性和規范性,避免政府績效審計的隨意性,提高審計結論的可信性,促進審計工作的順利開展。(四)可操作性原則。可操作性是指在滿足審計目標需要的前提下,從我國實際情況出發,在設計審計標準時概念要清晰,表達方式簡單易懂,數據來源易于采集,使績效審計中的定性指標量化,這樣才能使生態轉移支付績效審計標準真正適應逐步深化的需要。
政府生態轉移支付績效審計標準的確定
生態轉移支付制度研究論文
內容提要:建立生態轉移支付制度是解決區域性生態服務有效供給的重要途徑,它通過財政資源在特定區域內由經濟發達地區向貧困地區橫向轉移,使生態受益者和提供者在成本和收益的分擔與享受上趨于合理,從而激勵貧困地區保護生態環境的積極性,形成生態補償與環境保護的良性互動關系。作為生態補償機制的重要組成部分,這項制度的推行對促進區域經濟與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無疑是大有裨益的。
關鍵詞:生態轉移支付制度;生態補償;橫向轉移支付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居住在不同地區的人們共同的生產和生活基礎,如何使地區經濟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是我國實現可持續發展過程中必須要解決的重大課題。作為公共產品或公共服務,生態環境具有顯著的跨區域性,因此在一國范圍內,它既有全國性的屬性,也具有鮮明的地域屬性。全國性的生態服務理所當然應由中央政府財政支出來解決,而具有地域屬性的生態服務應該由區域內所有受益者共同承擔,這是沒有疑問的,但在具體的財政實踐中,區域性生態服務的各受益地區往往隸屬于不同的行政區劃,分屬于不同級次的財政,而且不同區域的政府財力又存在巨大差異,因此,協調處理好區域內生態與經濟的關系實際上要復雜得多。筆者認為,破解這道難題的一條重要途徑是建立行之有效的生態轉移支付制度。本文所謂的生態轉移支付,確切說是基于生態補償的橫向轉移支付,即按照“誰受益誰付費”的原則,由生態服務的受益區政府向該服務的提供區政府支付一定的資金,使后者提供的生態服務成本與效益基本對等,從而激勵其提高生態產品或服務的有效供給水平。對中國來說,目前的生態轉移支付制度主要是指經濟發達的生態受益區向欠發達或貧困生態提供區轉移一定的資金,以促進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的一項財政制度。
一、建立生態轉移支付制度的現實基礎及理論依據
隨著我國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公共需求發生了很大的改變。經濟領域,粗放型經濟增長模式下的地方產業迅速擴張,引發了環境污染、自然資源濫用等外部負效應,如何有效消除這類負外部性的不良影響,成為我國經濟發展中新的公共需求。消費領域,中國正處于人均GDP超過1000美元的階段,居民生活由溫飽型向小康型乃至富裕型轉變,像生態環境、安全等這類滿足享受和發展需要的公共產品或公共服務,越來越成為當今人們消費的重要公共需求。這些變化要求政府必須加強其公共環境職能,增加對環境污染治理和生態環境保護的投入,以滿足區域內經濟主體對生態環境的公共需求。
然而環境保護與地方經濟利益對地方政府來說猶如魚和熊掌,雖非不可兼得,卻也絕非互不沖突。資源有效配置的一個基本原則是成本與效益對等,只有當產品的邊際效益等于邊際成本,該產品的供給量才是有效率的。生態環境這類公共產品具有顯著的效益外溢性,其受益范圍往往是跨行政區間的,提供生態環境而產生的利益會溢出到那些不為此分擔成本的其他地區,也就是說,生態服務給社會帶來的好處比給本轄區帶來的好處要多得多。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地方政府作為代表本地區利益的團體利益主體,它只考慮本地居民的利益,在對效益外溢的地方性公共產品或服務進行成本效益比較時,只計算本轄區產生的效益與成本,對外溢到其他轄區的利益則不考慮在內。因此,在沒有得到相應補償的情況下,地方政府是按照本轄區的邊際效益與邊際成本相等條件來決定供應量的,它所愿意提供的生態服務數量必然會大大低于該項服務的社會最優水平,與之相關的財政活動也會低于應有的規模。從社會的觀點看,這樣的供應水平顯然不符合資源配置的效率要求。
生態轉移支付制度探討論文
內容提要:建立生態轉移支付制度是解決區域性生態服務有效供給的重要途徑,它通過財政資源在特定區域內由經濟發達地區向貧困地區橫向轉移,使生態受益者和提供者在成本和收益的分擔與享受上趨于合理,從而激勵貧困地區保護生態環境的積極性,形成生態補償與環境保護的良性互動關系。作為生態補償機制的重要組成部分,這項制度的推行對促進區域經濟與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無疑是大有裨益的。
關鍵詞:生態轉移支付制度;生態補償;橫向轉移支付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居住在不同地區的人們共同的生產和生活基礎,如何使地區經濟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是我國實現可持續發展過程中必須要解決的重大課題。作為公共產品或公共服務,生態環境具有顯著的跨區域性,因此在一國范圍內,它既有全國性的屬性,也具有鮮明的地域屬性。全國性的生態服務理所當然應由中央政府財政支出來解決,而具有地域屬性的生態服務應該由區域內所有受益者共同承擔,這是沒有疑問的,但在具體的財政實踐中,區域性生態服務的各受益地區往往隸屬于不同的行政區劃,分屬于不同級次的財政,而且不同區域的政府財力又存在巨大差異,因此,協調處理好區域內生態與經濟的關系實際上要復雜得多。筆者認為,破解這道難題的一條重要途徑是建立行之有效的生態轉移支付制度。本文所謂的生態轉移支付,確切說是基于生態補償的橫向轉移支付,即按照“誰受益誰付費”的原則,由生態服務的受益區政府向該服務的提供區政府支付一定的資金,使后者提供的生態服務成本與效益基本對等,從而激勵其提高生態產品或服務的有效供給水平。對中國來說,目前的生態轉移支付制度主要是指經濟發達的生態受益區向欠發達或貧困生態提供區轉移一定的資金,以促進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的一項財政制度。
一、建立生態轉移支付制度的現實基礎及理論依據
隨著我國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公共需求發生了很大的改變。經濟領域,粗放型經濟增長模式下的地方產業迅速擴張,引發了環境污染、自然資源濫用等外部負效應,如何有效消除這類負外部性的不良影響,成為我國經濟發展中新的公共需求。消費領域,中國正處于人均GDP超過1000美元的階段,居民生活由溫飽型向小康型乃至富裕型轉變,像生態環境、安全等這類滿足享受和發展需要的公共產品或公共服務,越來越成為當今人們消費的重要公共需求。這些變化要求政府必須加強其公共環境職能,增加對環境污染治理和生態環境保護的投入,以滿足區域內經濟主體對生態環境的公共需求。
然而環境保護與地方經濟利益對地方政府來說猶如魚和熊掌,雖非不可兼得,卻也絕非互不沖突。資源有效配置的一個基本原則是成本與效益對等,只有當產品的邊際效益等于邊際成本,該產品的供給量才是有效率的。生態環境這類公共產品具有顯著的效益外溢性,其受益范圍往往是跨行政區間的,提供生態環境而產生的利益會溢出到那些不為此分擔成本的其他地區,也就是說,生態服務給社會帶來的好處比給本轄區帶來的好處要多得多。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地方政府作為代表本地區利益的團體利益主體,它只考慮本地居民的利益,在對效益外溢的地方性公共產品或服務進行成本效益比較時,只計算本轄區產生的效益與成本,對外溢到其他轄區的利益則不考慮在內。因此,在沒有得到相應補償的情況下,地方政府是按照本轄區的邊際效益與邊際成本相等條件來決定供應量的,它所愿意提供的生態服務數量必然會大大低于該項服務的社會最優水平,與之相關的財政活動也會低于應有的規模。從社會的觀點看,這樣的供應水平顯然不符合資源配置的效率要求。
運用財稅手段調節制度安排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生態補償與生態稅收政策;優化生態補償財政投入政策;建立生態補償財稅政策的配套措施;結論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生態補償最早是一個自然科學的概念,后被引入到社會科學研究領域、生態補償資金籌措渠道是多方面的、完善資源稅、拓寬資源課稅范圍、建立多層次的資源課稅體系、合理設計資源課稅的計稅依據和稅率、調整消費稅、開征環境稅、完善排污收費制度、生態補償財政轉移支付的幾個相關問題、構建多層次的生態補償財政分擔體系、建立財政補貼、財政投資有機融合的財政補償機制、完善生態補償法律體系、建立多層次生態補償資金渠道、建立財政、稅收、環保三部門聯動機制、構建生態補償機制社會參與和統一操作平臺等,具體請詳見。
摘要: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生態資源破壞加劇,環境污染嚴重,生態補償成為經濟發展過程中必須考慮的問題。生態補償財稅政策是生態補償機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從財稅視角考察生態補償的路徑,應進一步完善生態稅收制度;構建多層次的生態補償財政分擔體系;建立財政補貼、財政投資有機融合的財政補償機制;完善生態補償財稅政策的配套措施;建立基于市場經濟背景下的生態補償機制,實現經濟、社會、環境的和諧發展。
關鍵詞:生態補償;財稅政策;路徑分析
生態補償最早是一個自然科學的概念,后被引入到社會科學研究領域。生態補償作為保護生態環境的一項經濟手段,是20世紀50年代以來開始出現并逐步成為環境政策的一個重要領域,其核心內容是生態保護外部成本內部化,建立生態補償機制,改善、維護和恢復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調整相關利益者因保護或破壞生態環境活動產生的環境利益及其經濟利益分配關系,以內化相關活動產生的外部成本為原則的一種具有經濟激勵特征的制度。
財稅視角下的生態補償涵義更加廣泛,其政策涵義是一種以保護生態服務功能、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為目的,運用財政稅收手段,調節生態保護者、受益者和破壞者經濟利益關系的制度安排。…財稅政策是生態補償機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從財稅視角下考察生態補償路徑,有助于拓寬生態補償的理論思路和操作渠道。
一、生態補償與生態稅收政策
小議生態補償財稅體制探討
[摘要]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生態資源破壞加劇,環境污染嚴重,生態補償成為經濟發展過程中必須考慮的問題。生態補償財稅政策是生態補償機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從財稅視角考察生態補償的路徑,應進一步完善生態稅收制度;構建多層次的生態補償財政分擔體系;建立財政補貼、財政投資有機融合的財政補償機制;完善生態補償財稅政策的配套措施;建立基于市場經濟背景下的生態補償機制,實現經濟、社會、環境的和諧發展。
[關鍵詞]生態補償;財稅政策;路徑分析
生態補償最早是一個自然科學的概念,后被引入到社會科學研究領域。生態補償作為保護生態環境的一項經濟手段,是20世紀50年代以來開始出現并逐步成為環境政策的一個重要領域,其核心內容是生態保護外部成本內部化,建立生態補償機制,改善、維護和恢復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調整相關利益者因保護或破壞生態環境活動產生的環境利益及其經濟利益分配關系,以內化相關活動產生的外部成本為原則的一種具有經濟激勵特征的制度。
財稅視角下的生態補償涵義更加廣泛,其政策涵義是一種以保護生態服務功能、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為目的,運用財政稅收手段,調節生態保護者、受益者和破壞者經濟利益關系的制度安排。…財稅政策是生態補償機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從財稅視角下考察生態補償路徑,有助于拓寬生態補償的理論思路和操作渠道。
一、生態補償與生態稅收政策
生態補償資金籌措渠道是多方面的,但生態稅收收入是其中重要的來源。借鑒國外先進的生態稅收建設經驗,完善生態稅收政策,建立與生態補償機制相適應的生態稅收體系,是稅制改革的要求,也是經濟、社會、環境和諧發展的需要。
生態試驗區的財政政策思考
一、國內生態補償相關財政政策實踐
遼河流域在遼寧省境內污染最嚴重的河流之一,是國家重點治理的污染區。2006年,遼寧省財政建立了具有生態補償意義的遼河流域專項治理資金,每年額度為1億元,其中,省財政籌集6000萬元,各市籌集4000萬元。資金主要用于解決流域內重點污染企業歷史遺留環境問題、生態保護和跨區域、跨流域污染綜合治理、飲用水源保護等方面項目的資金補助。2010年,遼寧省財政投入3.6億元補助資金對遼河兩岸1000米范圍內進行生態封育,在封育區實施“退耕還河”,把農民的河灘地以每年每畝600元的價格“回租”,讓遼河休養生息。2008年,遼寧省頒布的《遼寧省跨行政區域河流出市斷面水質目標考核暫行辦法》規定,以地級市為單位,對主要河流出市斷面水質進行考核,水質超過目標值的,上游地區將給予下游地區補償資金。遼寧省環保廳根據監測結果,確定各市應繳納的補償資金總額,由遼寧省財政廳一并扣繳。斷面受到了經濟處罰的罰金,并由遼寧省財政廳扣繳生態補償金。這筆補償資金將作為遼寧省水污染生態補償專項資金,用于流域水污染綜合整治、生態修復和污染減排工程。
二、國外生態補償財政政策實踐
世界各國都比較重視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問題,在保護資源環境和生態補償方面積累了許多成功的經驗。國外生態功能區財政政策主要集中于生態補償。
(一)巴西:加強立法,實施生態補償財政轉移
巴西加強生態補償財政轉移支付立法,建立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體系。在實施生態補償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前,巴西各州首先制定了有關生態補償財政轉移支付的法律法規,明確了生態補償財政轉移支付的目標和原則,就財政轉移支付資金的來源、規模和資金分配計算方法作出了詳細規定。通過立法使生態補償財政轉移支付實踐有法可依,從而明確了各級政府的法律責任,保證了在生態補償財政轉移支付的實際操作過程中能夠公正公開,避免了人為因素的干擾。而我國目前存在著生態補償法律缺位的問題,有關生態補償的法律規定分散于不同級別的法律法規中,對于生態補償基本原則、主體、標準、資金等關鍵問題也并未作出具體規定。因此,加強我國生態補償相關法律法規體系建設,是我國未來生態補償實踐開展和生態補償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實施的有力保障。
領導在退牧轉移座談會的講話
尊敬的楊主席、各位領導:
下面就我旗生態保護和牧區經濟發展有關情況向各位領導做一簡要匯報。
一、基本情況和牧區現狀
“十二五”以來,旗委、政府將發展牧區經濟與保護生態、建設生態列入重要議事日程,緊緊抓住牧區實施退牧還草、生態移民、林業生態建設等一系列生態建設和保護項目的契機,走保護與建設并重的路子,雖然局部地區得到了有效控制,但整體上牧區生態惡化的勢頭仍沒有從根本上得到解決。全旗草場全部退化,70%的草場重度退化。植被覆蓋率從六十年代的30%下降到目前的13%,天然梭梭林面積由250萬畝減少到現在的82萬畝,密度降低一半以上。草本植物由240多種減少到目前的80余種。草場畝均產草量由26.3公斤降到目前畝產草不足9公斤。造成生態惡化的原因很多,但主要原因有兩方面:一是自然因素。降雨量少蒸發量大,年平均降雨量只有90—110毫米,蒸發量卻高達3000毫米以上。二是人為因素。由于超載過牧,破壞了植被,造成了草場沙化,土地的沙化造成了氣候干燥,降低了空氣的濕度,導致了降雨量的減少。反過來又由于降雨量的減少植被得不到恢復,氣候更加干燥,空氣濕度再度降低,降雨量進一步減少,年復一年,形成惡性循環,最終導致生態嚴重惡化。
二、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實施退牧轉移
由于超載過牧,造成草牧場嚴重退化,草牧場載畜能力大大降低,人均牲畜得不到發展。加之牧民居住偏遠分散、交通不便、運輸成本大、信息閉塞,致使牧民生產、生活非常困難,概括起來就是“兩高兩低”,即生產成本高、生活成本高、經濟收入低、生活質量低。年牧民人均純收入僅為2474元。究其根本原因主要就是人多畜多,草畜矛盾所致,解決這一問題的最有效最直接的辦法就是減人減畜,只有把大部分的人轉移出來,草場載畜量才能降下來,畜均草場才能提高,人均擁有牲畜才能增加。因此,實施退牧轉移是一項迫在眉睫、勢在必行的戰略工程。為了做好這項工作,年旗委、政府在認真調研,充分聽取各方面意見的基礎上,制定出臺了《牧區退牧轉移實施意見》、《退牧移民養老保險實施辦法》和《鼓勵牧民從事二三產業優惠政策》等,堅持以項目為支撐,以保護和恢復生態,改善牧民生產生活條件為出發點和切入點,因地制宜,多種形式,多渠道實施轉移,整合捆綁項目資金,收取草原補償費、水權置換、企業贊助、政府補貼等多渠道籌措資金。通過從年至2011年五年的退牧轉移戰略實施,全旗牧區實施退牧轉移2200戶、8000多人,山后牧區最終保留2000人左右,飼養20萬頭只左右牲畜。
財稅生態補償政策論文
摘要: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生態資源破壞加劇,環境污染嚴重,生態補償成為經濟發展過程中必須考慮的問題。生態補償財稅政策是生態補償機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從財稅視角考察生態補償的路徑,應進一步完善生態稅收制度;構建多層次的生態補償財政分擔體系;建立財政補貼、財政投資有機融合的財政補償機制;完善生態補償財稅政策的配套措施;建立基于市場經濟背景下的生態補償機制,實現經濟、社會、環境的和諧發展。
關鍵詞:生態補償;財稅政策;路徑分析
生態補償最早是一個自然科學的概念,后被引入到社會科學研究領域。生態補償作為保護生態環境的一項經濟手段,是20世紀50年代以來開始出現并逐步成為環境政策的一個重要領域,其核心內容是生態保護外部成本內部化,建立生態補償機制,改善、維護和恢復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調整相關利益者因保護或破壞生態環境活動產生的環境利益及其經濟利益分配關系,以內化相關活動產生的外部成本為原則的一種具有經濟激勵特征的制度。
財稅視角下的生態補償涵義更加廣泛,其政策涵義是一種以保護生態服務功能、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為目的,運用財政稅收手段,調節生態保護者、受益者和破壞者經濟利益關系的制度安排。…財稅政策是生態補償機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從財稅視角下考察生態補償路徑,有助于拓寬生態補償的理論思路和操作渠道。
一、生態補償與生態稅收政策
生態補償資金籌措渠道是多方面的,但生態稅收收入是其中重要的來源。借鑒國外先進的生態稅收建設經驗,完善生態稅收政策,建立與生態補償機制相適應的生態稅收體系,是稅制改革的要求,也是經濟、社會、環境和諧發展的需要。
財稅視角保護生態論文
摘要: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生態資源破壞加劇,環境污染嚴重,生態補償成為經濟發展過程中必須考慮的問題。生態補償財稅政策是生態補償機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從財稅視角考察生態補償的路徑,應進一步完善生態稅收制度;構建多層次的生態補償財政分擔體系;建立財政補貼、財政投資有機融合的財政補償機制;完善生態補償財稅政策的配套措施;建立基于市場經濟背景下的生態補償機制,實現經濟、社會、環境的和諧發展。
關鍵詞:生態補償;財稅政策;路徑分析
生態補償最早是一個自然科學的概念,后被引入到社會科學研究領域。生態補償作為保護生態環境的一項經濟手段,是20世紀50年代以來開始出現并逐步成為環境政策的一個重要領域,其核心內容是生態保護外部成本內部化,建立生態補償機制,改善、維護和恢復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調整相關利益者因保護或破壞生態環境活動產生的環境利益及其經濟利益分配關系,以內化相關活動產生的外部成本為原則的一種具有經濟激勵特征的制度。
財稅視角下的生態補償涵義更加廣泛,其政策涵義是一種以保護生態服務功能、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為目的,運用財政稅收手段,調節生態保護者、受益者和破壞者經濟利益關系的制度安排。…財稅政策是生態補償機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從財稅視角下考察生態補償路徑,有助于拓寬生態補償的理論思路和操作渠道。
一、生態補償與生態稅收政策
生態補償資金籌措渠道是多方面的,但生態稅收收入是其中重要的來源。借鑒國外先進的生態稅收建設經驗,完善生態稅收政策,建立與生態補償機制相適應的生態稅收體系,是稅制改革的要求,也是經濟、社會、環境和諧發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