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畫范文10篇
時間:2024-03-12 11:33:29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聲畫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電視敘事聲畫關系論文
電視聲音和畫面兩大符號系統,一個作用于人們的聽覺,一個作用于人們的聽覺,它們在電視中哪個更重要?當人們試圖回答這個問題時,理論界便開始了一場持久的爭論,尤其是在對電視新聞語言進行研究時,這種爭論更為激烈。
在我們電視界,電視傳播以畫面為主的觀念貫穿于80年代,而且一直影響到90年代。“畫面為主論”是一種先入為主的觀念。它源于情節性電影觀念。電影藝術大師伊文思說過,“畫面是電影的主體,解說詞只是加強畫面效果”。[1]伊文思這句話,不僅對中國電影學術界,而且對中國電視學術界有著重要而深遠的影響,它是電視“畫面崇拜”的理論依據。“一幅畫就是一個完整的傳播”,這一稱頌畫面魅力的名言,成為電視“畫面崇拜”的旗幟。1991年初,當時任中央電視臺副臺長的洪民生在第三次全國電視音樂交流會上的講話重申了電視傳播“以畫面為主,聲音加以配合”的觀點,[2]電視“以畫面為主論”有了官方的權威的定論。
電視“以畫面為主論”,受到一些學者的質疑,北京廣播學院教授朱光烈1990年《對一個定論的異議——電視傳播中語言與畫面功能的比較研究》,[3]提出電視傳播是以語言為主的,1991年中央電視臺在舟山召開聲畫關系研討會,對朱光烈的觀點進行了激烈的批評。1991年,林杰謀發表《厚此薄彼的比較方法不可取——與朱光烈同志商榷》一文,批評朱光烈“厚此薄彼”、“厚語言”、“薄畫面”。此后,“主畫論”者和“主聲論”者各執一端,時有爭論。主流電視學術界也以“聲畫結合”論取代了“畫面為主”論。
1997年8月,暨南大學教授黃匡宇《電視新聞:用語言敘述、用畫面證實》(載《現代傳播1997年4期),該文的核心觀點是“電視新聞語言符號的雙主體構成”,不料卻引起“聲畫結合”論者的反駁。1998年4月,《現代傳播》第2期發表馬莉的《電視聲畫不再分離——兼與黃匡宇先生商榷》、楊競的《略論電視新聞中的聲畫同構》,以“聲畫結合”觀點駁斥黃匡宇的雙主體論。1999年,朱光烈在《現代傳播》上發表長篇論文《“聲畫結合”論批判》,從12個方面向“聲畫結合”論開火,提出“語言是構成電視傳播的基礎”,“聲畫結合論不具有普遍意義,不具有理論品格”。2000年1期的《南方電視學刊》刊出凌燕的文章《強化畫面意識,實現聲畫的最優化結合——兼與朱光烈、黃匡宇先生商榷》一文,也以“聲畫結合”作出回應。
電視聲畫關系引發的爭論,其實是兩種電視觀念的碰撞,爭論的雙方各執一端,多陳其理。其中也有“調和論”、“聲畫結合”即“主畫論”者意識到畫面的缺陷后推出的調和論,“雙主體論”也是“主聲論”者推出的調和論。但這兩種調和論都未跳出“以誰為主”的思維框架,似乎都不能令爭論雙方信服,反而引發對方更為激烈的批評,這其中原因到底何在?
應該說,電視聲畫關系的爭論,推動了電視學術研究的進展。“主畫論”和“主聲論”者都有充分的理由證明自己的觀點,反駁對方的觀點。電視界長期以來存在重畫面、輕聲音、重視覺元素、輕聽覺元素的現象,“主聲論”者對“主畫論”的詰難,打破了這種平衡,卻不能解釋引發爭論的原因。
電視敘事聲畫管理論文
電視聲音和畫面兩大符號系統,一個作用于人們的聽覺,一個作用于人們的聽覺,它們在電視中哪個更重要?當人們試圖回答這個問題時,理論界便開始了一場持久的爭論,尤其是在對電視新聞語言進行研究時,這種爭論更為激烈。
在我們電視界,電視傳播以畫面為主的觀念貫穿于80年代,而且一直影響到90年代。“畫面為主論”是一種先入為主的觀念。它源于情節性電影觀念。電影藝術大師伊文思說過,“畫面是電影的主體,解說詞只是加強畫面效果”。[1]伊文思這句話,不僅對中國電影學術界,而且對中國電視學術界有著重要而深遠的影響,它是電視“畫面崇拜”的理論依據。“一幅畫就是一個完整的傳播”,這一稱頌畫面魅力的名言,成為電視“畫面崇拜”的旗幟。1991年初,當時任中央電視臺副臺長的洪民生在第三次全國電視音樂交流會上的講話重申了電視傳播“以畫面為主,聲音加以配合”的觀點,[2]電視“以畫面為主論”有了官方的權威的定論。
電視“以畫面為主論”,受到一些學者的質疑,北京廣播學院教授朱光烈1990年《對一個定論的異議——電視傳播中語言與畫面功能的比較研究》,[3]提出電視傳播是以語言為主的,1991年中央電視臺在舟山召開聲畫關系研討會,對朱光烈的觀點進行了激烈的批評。1991年,林杰謀發表《厚此薄彼的比較方法不可取——與朱光烈同志商榷》一文,批評朱光烈“厚此薄彼”、“厚語言”、“薄畫面”。此后,“主畫論”者和“主聲論”者各執一端,時有爭論。主流電視學術界也以“聲畫結合”論取代了“畫面為主”論。
1997年8月,暨南大學教授黃匡宇《電視新聞:用語言敘述、用畫面證實》(載《現代傳播1997年4期),該文的核心觀點是“電視新聞語言符號的雙主體構成”,不料卻引起“聲畫結合”論者的反駁。1998年4月,《現代傳播》第2期發表馬莉的《電視聲畫不再分離——兼與黃匡宇先生商榷》、楊競的《略論電視新聞中的聲畫同構》,以“聲畫結合”觀點駁斥黃匡宇的雙主體論。1999年,朱光烈在《現代傳播》上發表長篇論文《“聲畫結合”論批判》,從12個方面向“聲畫結合”論開火,提出“語言是構成電視傳播的基礎”,“聲畫結合論不具有普遍意義,不具有理論品格”。2000年1期的《南方電視學刊》刊出凌燕的文章《強化畫面意識,實現聲畫的最優化結合——兼與朱光烈、黃匡宇先生商榷》一文,也以“聲畫結合”作出回應。
電視聲畫關系引發的爭論,其實是兩種電視觀念的碰撞,爭論的雙方各執一端,多陳其理。其中也有“調和論”、“聲畫結合”即“主畫論”者意識到畫面的缺陷后推出的調和論,“雙主體論”也是“主聲論”者推出的調和論。但這兩種調和論都未跳出“以誰為主”的思維框架,似乎都不能令爭論雙方信服,反而引發對方更為激烈的批評,這其中原因到底何在?
應該說,電視聲畫關系的爭論,推動了電視學術研究的進展。“主畫論”和“主聲論”者都有充分的理由證明自己的觀點,反駁對方的觀點。電視界長期以來存在重畫面、輕聲音、重視覺元素、輕聽覺元素的現象,“主聲論”者對“主畫論”的詰難,打破了這種平衡,卻不能解釋引發爭論的原因。
電視敘事聲畫管理論文
電視聲音和畫面兩大符號系統,一個作用于人們的聽覺,一個作用于人們的聽覺,它們在電視中哪個更重要?當人們試圖回答這個問題時,理論界便開始了一場持久的爭論,尤其是在對電視新聞語言進行研究時,這種爭論更為激烈。
在我們電視界,電視傳播以畫面為主的觀念貫穿于80年代,而且一直影響到90年代。“畫面為主論”是一種先入為主的觀念。它源于情節性電影觀念。電影藝術大師伊文思說過,“畫面是電影的主體,解說詞只是加強畫面效果”。[1]伊文思這句話,不僅對中國電影學術界,而且對中國電視學術界有著重要而深遠的影響,它是電視“畫面崇拜”的理論依據。“一幅畫就是一個完整的傳播”,這一稱頌畫面魅力的名言,成為電視“畫面崇拜”的旗幟。1991年初,當時任中央電視臺副臺長的洪民生在第三次全國電視音樂交流會上的講話重申了電視傳播“以畫面為主,聲音加以配合”的觀點,[2]電視“以畫面為主論”有了官方的權威的定論。
電視“以畫面為主論”,受到一些學者的質疑,北京廣播學院教授朱光烈1990年《對一個定論的異議——電視傳播中語言與畫面功能的比較研究》,[3]提出電視傳播是以語言為主的,1991年中央電視臺在舟山召開聲畫關系研討會,對朱光烈的觀點進行了激烈的批評。1991年,林杰謀發表《厚此薄彼的比較方法不可取——與朱光烈同志商榷》一文,批評朱光烈“厚此薄彼”、“厚語言”、“薄畫面”。此后,“主畫論”者和“主聲論”者各執一端,時有爭論。主流電視學術界也以“聲畫結合”論取代了“畫面為主”論。
1997年8月,暨南大學教授黃匡宇《電視新聞:用語言敘述、用畫面證實》(載《現代傳播1997年4期),該文的核心觀點是“電視新聞語言符號的雙主體構成”,不料卻引起“聲畫結合”論者的反駁。1998年4月,《現代傳播》第2期發表馬莉的《電視聲畫不再分離——兼與黃匡宇先生商榷》、楊競的《略論電視新聞中的聲畫同構》,以“聲畫結合”觀點駁斥黃匡宇的雙主體論。1999年,朱光烈在《現代傳播》上發表長篇論文《“聲畫結合”論批判》,從12個方面向“聲畫結合”論開火,提出“語言是構成電視傳播的基礎”,“聲畫結合論不具有普遍意義,不具有理論品格”。2000年1期的《南方電視學刊》刊出凌燕的文章《強化畫面意識,實現聲畫的最優化結合——兼與朱光烈、黃匡宇先生商榷》一文,也以“聲畫結合”作出回應。
電視聲畫關系引發的爭論,其實是兩種電視觀念的碰撞,爭論的雙方各執一端,多陳其理。其中也有“調和論”、“聲畫結合”即“主畫論”者意識到畫面的缺陷后推出的調和論,“雙主體論”也是“主聲論”者推出的調和論。但這兩種調和論都未跳出“以誰為主”的思維框架,似乎都不能令爭論雙方信服,反而引發對方更為激烈的批評,這其中原因到底何在?
應該說,電視聲畫關系的爭論,推動了電視學術研究的進展。“主畫論”和“主聲論”者都有充分的理由證明自己的觀點,反駁對方的觀點。電視界長期以來存在重畫面、輕聲音、重視覺元素、輕聽覺元素的現象,“主聲論”者對“主畫論”的詰難,打破了這種平衡,卻不能解釋引發爭論的原因。
電視敘事聲畫研究論文
電視聲音和畫面兩大符號系統,一個作用于人們的聽覺,一個作用于人們的聽覺,它們在電視中哪個更重要?當人們試圖回答這個問題時,理論界便開始了一場持久的爭論,尤其是在對電視新聞語言進行研究時,這種爭論更為激烈。
在我們電視界,電視傳播以畫面為主的觀念貫穿于80年代,而且一直影響到90年代。“畫面為主論”是一種先入為主的觀念。它源于情節性電影觀念。電影藝術大師伊文思說過,“畫面是電影的主體,解說詞只是加強畫面效果”。[1]伊文思這句話,不僅對中國電影學術界,而且對中國電視學術界有著重要而深遠的影響,它是電視“畫面崇拜”的理論依據。“一幅畫就是一個完整的傳播”,這一稱頌畫面魅力的名言,成為電視“畫面崇拜”的旗幟。1991年初,當時任中央電視臺副臺長的洪民生在第三次全國電視音樂交流會上的講話重申了電視傳播“以畫面為主,聲音加以配合”的觀點,[2]電視“以畫面為主論”有了官方的權威的定論。
電視“以畫面為主論”,受到一些學者的質疑,北京廣播學院教授朱光烈1990年《對一個定論的異議——電視傳播中語言與畫面功能的比較研究》,[3]提出電視傳播是以語言為主的,1991年中央電視臺在舟山召開聲畫關系研討會,對朱光烈的觀點進行了激烈的批評。1991年,林杰謀發表《厚此薄彼的比較方法不可取——與朱光烈同志商榷》一文,批評朱光烈“厚此薄彼”、“厚語言”、“薄畫面”。此后,“主畫論”者和“主聲論”者各執一端,時有爭論。主流電視學術界也以“聲畫結合”論取代了“畫面為主”論。
1997年8月,暨南大學教授黃匡宇《電視新聞:用語言敘述、用畫面證實》(載《現代傳播1997年4期),該文的核心觀點是“電視新聞語言符號的雙主體構成”,不料卻引起“聲畫結合”論者的反駁。1998年4月,《現代傳播》第2期發表馬莉的《電視聲畫不再分離——兼與黃匡宇先生商榷》、楊競的《略論電視新聞中的聲畫同構》,以“聲畫結合”觀點駁斥黃匡宇的雙主體論。1999年,朱光烈在《現代傳播》上發表長篇論文《“聲畫結合”論批判》,從12個方面向“聲畫結合”論開火,提出“語言是構成電視傳播的基礎”,“聲畫結合論不具有普遍意義,不具有理論品格”。2000年1期的《南方電視學刊》刊出凌燕的文章《強化畫面意識,實現聲畫的最優化結合——兼與朱光烈、黃匡宇先生商榷》一文,也以“聲畫結合”作出回應。
電視聲畫關系引發的爭論,其實是兩種電視觀念的碰撞,爭論的雙方各執一端,多陳其理。其中也有“調和論”、“聲畫結合”即“主畫論”者意識到畫面的缺陷后推出的調和論,“雙主體論”也是“主聲論”者推出的調和論。但這兩種調和論都未跳出“以誰為主”的思維框架,似乎都不能令爭論雙方信服,反而引發對方更為激烈的批評,這其中原因到底何在?
應該說,電視聲畫關系的爭論,推動了電視學術研究的進展。“主畫論”和“主聲論”者都有充分的理由證明自己的觀點,反駁對方的觀點。電視界長期以來存在重畫面、輕聲音、重視覺元素、輕聽覺元素的現象,“主聲論”者對“主畫論”的詰難,打破了這種平衡,卻不能解釋引發爭論的原因。
電視節目聲畫結合管理論文
在上個世紀的后二十年,我國的電視節目發展很快。盡管在各種媒體中電視屬于后生,但它兼有各家之長,視聽兼備,是一種很有活力也很有潛力的媒體。從事電視節目的采編人員也相對年輕,因此,無論理論還是實踐都有種種新的探索。語言類節目的風靡一時就是電視工作者探索的成果之一。語言類節目的誕生和風行引發了學術上持久的爭論:電視到底是以視為主還是以聽為主?這個問題在以前根本不成問題,甚至即使想到了這個問題也羞于提出。因為明擺著的,電視是給人看的,飯后人們打開電視也都說看電視而不會說是聽電視。如果那個時候有人提出這個問題,不要說學術界、電視界會哄然嘩笑,連普通觀眾也會覺得提這個問題的人神經錯亂:我們好不容易擁有了電視這個廉價而又精彩的可以隨便收看的藝術,現在卻讓我們回到沒有色彩繽紛的聽的世界去,居心何在?在尋找電視藝術的源頭時,學術界總是首先追溯到電影上去,事實上,在中國較早的一批電視工作者中,有一部分就是從電影業轉過來的。電視理論,從節目的編導到具體的拍攝、剪輯技巧,都曾直接移植過電影的經驗。當然,僅就用光、構圖等更具體的拍攝技巧上來說,繪畫和攝影這些造型藝術也可以說是電視藝術的源頭之一。在電視初期發展的較長一段時間里,人們卻忽視了電視綜合符號中音響元素的作用,人們從沒有想到去廣播那里追溯電視藝術的源頭,尋找能滋潤電視藝術并使之更加豐盈動人的營養成份。所以聲音的作用長期被忽視甚至可以說是被抑制著的。但聲音還是頑強地表現著它的作用。聲音從開始時的默默無聞到后來的大紅大紫,其命運的戲劇性變化,正像上個世紀初冰心女士寫的一首小詩:“成功的花,人們只驚慕她現時的明艷!然而當初她的芽兒,浸透了奮斗的淚泉……”
按照物理學上的說法,反作用力等于作用力,民間也有通俗的說法:拍皮球用力多大,皮球就跳得多高。或許是以前對聲音的過于忽視顯得太不公平,現在就有一種非常響亮的強調語言作用的理論在學術界和一線從業人員中如雷震空。當然語言的作用確實很奇妙,那么多各有千秋、各具面目的談話節目都能贏得觀眾就是明證。但就此產生了一個新的學術流派“揚音抑形”派,從此拉開了一場引人注目的視聽之爭:電視的本質到底是視還是聽?
夏燕平同志考察了電視新聞、社教、文藝節目的發展,對語言所起的作用給予了充分的肯定。我覺得夏燕平同志的考察是符合實際的。如果沒有對語言這么自覺的重視,電視節目的創新和發展不說是不可能的,起碼還在艱難的摸索之中。正是因為有了聲畫完美的結合,現在的電視才顯得這么神采奕奕。而且以語言為重要表達符號的電視節目的發展現在還在起步時期,今后電視節目的發展將更加重視語言的作用。換句話說,隨著人們對語言在電視節目中的性質、地位、作用認識的加深,電視節目將循著語言的指向不斷地創新、變臉。
但我們不能就此得出結論,電視節目就是以語言為基礎的,夏燕平同志說“以語言為基礎的電視,就是信息傳播工具意義上的電視,就是從觀眾需求出發的電視”,而“以畫面為主,聲畫結合的電視從實踐中看,常常遠離電視的本質,使電視節目顯得不倫不類。”我覺得夏燕平同志作的結論是有失偏頗的。
事實果真如夏燕平同志所說的,只要這個節目是注重畫面的,或聲畫結合的,就一定是不倫不類的嗎?我們先不說遠的,就說去年獲浙江電視新聞短消息類一等獎的新聞《占旭剛,鄉親們為你喝彩》,除了片子的開頭有記者出鏡的介紹和播音員關于背景的極為簡略的解說外,全片幾乎都由收視電視的現場畫面(包括現場音響)構成。這條片時很短的新聞,卻因為抓住了占旭剛奪冠的瞬間,具有爆發性的戲劇力量,應該說,信息量是很豐富的,但解說在這條片中只占很少的份量,信息的傳達主要靠對現場的精彩采攝和展示,我們能說這篇論文是不倫不類的嗎?
我們再來考察幾乎與談話類節目同時興起的新聞現場直播。從廣義上說,重大的體育賽事、重大的文藝演出活動和重大的政治事件的現場直播,都屬于新聞的范疇,因為這些活動首先是一件“事”。對于體育和文藝,觀眾當然要欣賞,但其中也有信息的懸念,體育賽事中的勝負,文藝演出的主題、內容和風格的設置,這些都是觀眾欲知應知的信息。只不過文體活動中的信息傳播寓于欣賞之中罷了。電視工作者對這些重大新聞事件的現場直播,幾乎人人都有體驗,我們不難得出這么一個結論,電視對于現場視聽兼備的同步復現真是神奇極了,哪怕是遠隔重洋的一場賽事,我們都可以像親臨現場一樣看到現場的一切:環境,人,人的拼搏、比分膠著狀態時的緊張、輸球時的沮喪、贏球時的激動,甚至球場邊上領隊和教練們交替著不安與興奮的臉部表情,這一切都生動地呈現在我們的眼前,我們又怎能說這一個直播節目是不倫不類的呢?像這一類的新聞直播,即使我們把電視機的伴音關掉,我們還是能夠領略現場的大概,感受現場緊張的氛圍的。我們應該充分信任自己的心智,即使這個時候周傳基教授武斷地關掉我們正在收看現場直播節目的電視機的聲音,然后笑瞇瞇地問我們:“現在沒有了聲音,你們看得懂嗎?”我想我們每一個都會大聲地回答:“看得懂,敬愛的周教授。”
文化視角研究管理論文
電視聲音和畫面兩大符號系統,一個作用于人們的聽覺,一個作用于人們的聽覺,它們在電視中哪個更重要?當人們試圖回答這個問題時,理論界便開始了一場持久的爭論,尤其是在對電視新聞語言進行研究時,這種爭論更為激烈。
在我們電視界,電視傳播以畫面為主的觀念貫穿于80年代,而且一直影響到90年代。“畫面為主論”是一種先入為主的觀念。它源于情節性電影觀念。電影藝術大師伊文思說過,“畫面是電影的主體,解說詞只是加強畫面效果”。[1]伊文思這句話,不僅對中國電影學術界,而且對中國電視學術界有著重要而深遠的影響,它是電視“畫面崇拜”的理論依據。“一幅畫就是一個完整的傳播”,這一稱頌畫面魅力的名言,成為電視“畫面崇拜”的旗幟。1991年初,當時任中央電視臺副臺長的洪民生在第三次全國電視音樂交流會上的講話重申了電視傳播“以畫面為主,聲音加以配合”的觀點,[2]電視“以畫面為主論”有了官方的權威的定論。
電視“以畫面為主論”,受到一些學者的質疑,北京廣播學院教授朱光烈1990年《對一個定論的異議——電視傳播中語言與畫面功能的比較研究》,[3]提出電視傳播是以語言為主的,1991年中央電視臺在舟山召開聲畫關系研討會,對朱光烈的觀點進行了激烈的批評。1991年,林杰謀發表《厚此薄彼的比較方法不可取——與朱光烈同志商榷》一文,批評朱光烈“厚此薄彼”、“厚語言”、“薄畫面”。此后,“主畫論”者和“主聲論”者各執一端,時有爭論。主流電視學術界也以“聲畫結合”論取代了“畫面為主”論。
1997年8月,暨南大學教授黃匡宇《電視新聞:用語言敘述、用畫面證實》(載《現代傳播1997年4期),該文的核心觀點是“電視新聞語言符號的雙主體構成”,不料卻引起“聲畫結合”論者的反駁。1998年4月,《現代傳播》第2期發表馬莉的《電視聲畫不再分離——兼與黃匡宇先生商榷》、楊競的《略論電視新聞中的聲畫同構》,以“聲畫結合”觀點駁斥黃匡宇的雙主體論。1999年,朱光烈在《現代傳播》上發表長篇論文《“聲畫結合”論批判》,從12個方面向“聲畫結合”論開火,提出“語言是構成電視傳播的基礎”,“聲畫結合論不具有普遍意義,不具有理論品格”。2000年1期的《南方電視學刊》刊出凌燕的文章《強化畫面意識,實現聲畫的最優化結合——兼與朱光烈、黃匡宇先生商榷》一文,也以“聲畫結合”作出回應。
電視聲畫關系引發的爭論,其實是兩種電視觀念的碰撞,爭論的雙方各執一端,多陳其理。其中也有“調和論”、“聲畫結合”即“主畫論”者意識到畫面的缺陷后推出的調和論,“雙主體論”也是“主聲論”者推出的調和論。但這兩種調和論都未跳出“以誰為主”的思維框架,似乎都不能令爭論雙方信服,反而引發對方更為激烈的批評,這其中原因到底何在?
應該說,電視聲畫關系的爭論,推動了電視學術研究的進展。“主畫論”和“主聲論”者都有充分的理由證明自己的觀點,反駁對方的觀點。電視界長期以來存在重畫面、輕聲音、重視覺元素、輕聽覺元素的現象,“主聲論”者對“主畫論”的詰難,打破了這種平衡,卻不能解釋引發爭論的原因。
電視敘事聲畫論文
電視聲音和畫面兩大符號系統,一個作用于人們的聽覺,一個作用于人們的聽覺,它們在電視中哪個更重要?當人們試圖回答這個問題時,理論界便開始了一場持久的爭論,尤其是在對電視新聞語言進行研究時,這種爭論更為激烈。
在我們電視界,電視傳播以畫面為主的觀念貫穿于80年代,而且一直影響到90年代。“畫面為主論”是一種先入為主的觀念。它源于情節性電影觀念。電影藝術大師伊文思說過,“畫面是電影的主體,解說詞只是加強畫面效果”。[1]伊文思這句話,不僅對中國電影學術界,而且對中國電視學術界有著重要而深遠的影響,它是電視“畫面崇拜”的理論依據。“一幅畫就是一個完整的傳播”,這一稱頌畫面魅力的名言,成為電視“畫面崇拜”的旗幟。1991年初,當時任中央電視臺副臺長的洪民生在第三次全國電視音樂交流會上的講話重申了電視傳播“以畫面為主,聲音加以配合”的觀點,[2]電視“以畫面為主論”有了官方的權威的定論。
電視“以畫面為主論”,受到一些學者的質疑,北京廣播學院教授朱光烈1990年《對一個定論的異議——電視傳播中語言與畫面功能的比較研究》,[3]提出電視傳播是以語言為主的,1991年中央電視臺在舟山召開聲畫關系研討會,對朱光烈的觀點進行了激烈的批評。1991年,林杰謀發表《厚此薄彼的比較方法不可取——與朱光烈同志商榷》一文,批評朱光烈“厚此薄彼”、“厚語言”、“薄畫面”。此后,“主畫論”者和“主聲論”者各執一端,時有爭論。主流電視學術界也以“聲畫結合”論取代了“畫面為主”論。
1997年8月,暨南大學教授黃匡宇《電視新聞:用語言敘述、用畫面證實》(載《現代傳播1997年4期),該文的核心觀點是“電視新聞語言符號的雙主體構成”,不料卻引起“聲畫結合”論者的反駁。1998年4月,《現代傳播》第2期發表馬莉的《電視聲畫不再分離——兼與黃匡宇先生商榷》、楊競的《略論電視新聞中的聲畫同構》,以“聲畫結合”觀點駁斥黃匡宇的雙主體論。1999年,朱光烈在《現代傳播》上發表長篇論文《“聲畫結合”論批判》,從12個方面向“聲畫結合”論開火,提出“語言是構成電視傳播的基礎”,“聲畫結合論不具有普遍意義,不具有理論品格”。2000年1期的《南方電視學刊》刊出凌燕的文章《強化畫面意識,實現聲畫的最優化結合——兼與朱光烈、黃匡宇先生商榷》一文,也以“聲畫結合”作出回應。
電視聲畫關系引發的爭論,其實是兩種電視觀念的碰撞,爭論的雙方各執一端,多陳其理。其中也有“調和論”、“聲畫結合”即“主畫論”者意識到畫面的缺陷后推出的調和論,“雙主體論”也是“主聲論”者推出的調和論。但這兩種調和論都未跳出“以誰為主”的思維框架,似乎都不能令爭論雙方信服,反而引發對方更為激烈的批評,這其中原因到底何在?
應該說,電視聲畫關系的爭論,推動了電視學術研究的進展。“主畫論”和“主聲論”者都有充分的理由證明自己的觀點,反駁對方的觀點。電視界長期以來存在重畫面、輕聲音、重視覺元素、輕聽覺元素的現象,“主聲論”者對“主畫論”的詰難,打破了這種平衡,卻不能解釋引發爭論的原因。
電視敘事分析論文
電視“以畫面為主論”,受到一些學者的質疑,北京廣播學院教授朱光烈1990年《對一個定論的異議——電視傳播中語言與畫面功能的比較研究》,[3]提出電視傳播是以語言為主的,1991年中央電視臺在舟山召開聲畫關系研討會,對朱光烈的觀點進行了激烈的批評。1991年,林杰謀發表《厚此薄彼的比較方法不可取——與朱光烈同志商榷》一文,批評朱光烈“厚此薄彼”、“厚語言”、“薄畫面”。此后,“主畫論”者和“主聲論”者各執一端,時有爭論。主流電視學術界也以“聲畫結合”論取代了“畫面為主”論。
1997年8月,暨南大學教授黃匡宇《電視新聞:用語言敘述、用畫面證實》(載《現代傳播1997年4期),該文的核心觀點是“電視新聞語言符號的雙主體構成”,不料卻引起“聲畫結合”論者的反駁。1998年4月,《現代傳播》第2期發表馬莉的《電視聲畫不再分離——兼與黃匡宇先生商榷》、楊競的《略論電視新聞中的聲畫同構》,以“聲畫結合”觀點駁斥黃匡宇的雙主體論。1999年,朱光烈在《現代傳播》上發表長篇論文《“聲畫結合”論批判》,從12個方面向“聲畫結合”論開火,提出“語言是構成電視傳播的基礎”,“聲畫結合論不具有普遍意義,不具有理論品格”。2000年1期的《南方電視學刊》刊出凌燕的文章《強化畫面意識,實現聲畫的最優化結合——兼與朱光烈、黃匡宇先生商榷》一文,也以“聲畫結合”作出回應。
電視聲畫關系引發的爭論,其實是兩種電視觀念的碰撞,爭論的雙方各執一端,多陳其理。其中也有“調和論”、“聲畫結合”即“主畫論”者意識到畫面的缺陷后推出的調和論,“雙主體論”也是“主聲論”者推出的調和論。但這兩種調和論都未跳出“以誰為主”的思維框架,似乎都不能令爭論雙方信服,反而引發對方更為激烈的批評,這其中原因到底何在?
應該說,電視聲畫關系的爭論,推動了電視學術研究的進展。“主畫論”和“主聲論”者都有充分的理由證明自己的觀點,反駁對方的觀點。電視界長期以來存在重畫面、輕聲音、重視覺元素、輕聽覺元素的現象,“主聲論”者對“主畫論”的詰難,打破了這種平衡,卻不能解釋引發爭論的原因。
電視聲畫關系的爭論,說到底是電視敘事藝術符號系統內在機制造成的。從系統論的視點看,電視敘事符號系統本質上是一個自組織系統,它以自身的內部矛盾為依據,通過與外部環境的適當交流而自發地為自己開辟道路。這就是電視敘事符號系統的內在機制,它在形式上表現為互斥、互補和整合。它調節電視敘事符號系統的內部矛盾和發展運動,隨著時代的衍變,打破元初的和諧,使之經過重新建構,達到新的平衡,沿著“有序——無序——新的有序”的歷程前進。
電視是一門晚近誕生的新興藝術,它同其他藝術形式相比,是地地道道的晚輩,顯得年輕而稚嫩。電視在構建自己的符號體系過程中,有一個客觀存在的事實,那就是無論是畫面系統還是聲音系統,都從其他藝術形式汲取了養料,甚至可以說是從其他藝術形式脫胎而來。它難以割斷同其他藝術形式的聯系。
電視敘事分析論文
在我們電視界,電視傳播以畫面為主的觀念貫穿于80年代,而且一直影響到90年代。“畫面為主論”是一種先入為主的觀念。它源于情節性電影觀念。電影藝術大師伊文思說過,“畫面是電影的主體,解說詞只是加強畫面效果”。[1]伊文思這句話,不僅對中國電影學術界,而且對中國電視學術界有著重要而深遠的影響,它是電視“畫面崇拜”的理論依據。“一幅畫就是一個完整的傳播”,這一稱頌畫面魅力的名言,成為電視“畫面崇拜”的旗幟。1991年初,當時任中央電視臺副臺長的洪民生在第三次全國電視音樂交流會上的講話重申了電視傳播“以畫面為主,聲音加以配合”的觀點,[2]電視“以畫面為主論”有了官方的權威的定論。
電視“以畫面為主論”,受到一些學者的質疑,北京廣播學院教授朱光烈1990年《對一個定論的異議——電視傳播中語言與畫面功能的比較研究》,[3]提出電視傳播是以語言為主的,1991年中央電視臺在舟山召開聲畫關系研討會,對朱光烈的觀點進行了激烈的批評。1991年,林杰謀發表《厚此薄彼的比較方法不可取——與朱光烈同志商榷》一文,批評朱光烈“厚此薄彼”、“厚語言”、“薄畫面”。此后,“主畫論”者和“主聲論”者各執一端,時有爭論。主流電視學術界也以“聲畫結合”論取代了“畫面為主”論。
1997年8月,暨南大學教授黃匡宇《電視新聞:用語言敘述、用畫面證實》(載《現代傳播1997年4期),該文的核心觀點是“電視新聞語言符號的雙主體構成”,不料卻引起“聲畫結合”論者的反駁。1998年4月,《現代傳播》第2期發表馬莉的《電視聲畫不再分離——兼與黃匡宇先生商榷》、楊競的《略論電視新聞中的聲畫同構》,以“聲畫結合”觀點駁斥黃匡宇的雙主體論。1999年,朱光烈在《現代傳播》上發表長篇論文《“聲畫結合”論批判》,從12個方面向“聲畫結合”論開火,提出“語言是構成電視傳播的基礎”,“聲畫結合論不具有普遍意義,不具有理論品格”。2000年1期的《南方電視學刊》刊出凌燕的文章《強化畫面意識,實現聲畫的最優化結合——兼與朱光烈、黃匡宇先生商榷》一文,也以“聲畫結合”作出回應。
電視聲畫關系引發的爭論,其實是兩種電視觀念的碰撞,爭論的雙方各執一端,多陳其理。其中也有“調和論”、“聲畫結合”即“主畫論”者意識到畫面的缺陷后推出的調和論,“雙主體論”也是“主聲論”者推出的調和論。但這兩種調和論都未跳出“以誰為主”的思維框架,似乎都不能令爭論雙方信服,反而引發對方更為激烈的批評,這其中原因到底何在?
應該說,電視聲畫關系的爭論,推動了電視學術研究的進展。“主畫論”和“主聲論”者都有充分的理由證明自己的觀點,反駁對方的觀點。電視界長期以來存在重畫面、輕聲音、重視覺元素、輕聽覺元素的現象,“主聲論”者對“主畫論”的詰難,打破了這種平衡,卻不能解釋引發爭論的原因。
電視聲畫關系的爭論,說到底是電視敘事藝術符號系統內在機制造成的。從系統論的視點看,電視敘事符號系統本質上是一個自組織系統,它以自身的內部矛盾為依據,通過與外部環境的適當交流而自發地為自己開辟道路。這就是電視敘事符號系統的內在機制,它在形式上表現為互斥、互補和整合。它調節電視敘事符號系統的內部矛盾和發展運動,隨著時代的衍變,打破元初的和諧,使之經過重新建構,達到新的平衡,沿著“有序——無序——新的有序”的歷程前進。
電視敘事
電視“以畫面為主論”,受到一些學者的質疑,北京廣播學院教授朱光烈1990年《對一個定論的異議——電視傳播中語言與畫面功能的比較研究》,[3]提出電視傳播是以語言為主的,1991年中央電視臺在舟山召開聲畫關系研討會,對朱光烈的觀點進行了激烈的批評。1991年,林杰謀發表《厚此薄彼的比較方法不可取——與朱光烈同志商榷》一文,批評朱光烈“厚此薄彼”、“厚語言”、“薄畫面”。此后,“主畫論”者和“主聲論”者各執一端,時有爭論。主流電視學術界也以“聲畫結合”論取代了“畫面為主”論。
1997年8月,暨南大學教授黃匡宇《電視新聞:用語言敘述、用畫面證實》(載《現代傳播1997年4期),該文的核心觀點是“電視新聞語言符號的雙主體構成”,不料卻引起“聲畫結合”論者的反駁。1998年4月,《現代傳播》第2期發表馬莉的《電視聲畫不再分離——兼與黃匡宇先生商榷》、楊競的《略論電視新聞中的聲畫同構》,以“聲畫結合”觀點駁斥黃匡宇的雙主體論。1999年,朱光烈在《現代傳播》上發表長篇論文《“聲畫結合”論批判》,從12個方面向“聲畫結合”論開火,提出“語言是構成電視傳播的基礎”,“聲畫結合論不具有普遍意義,不具有理論品格”。2000年1期的《南方電視學刊》刊出凌燕的文章《強化畫面意識,實現聲畫的最優化結合——兼與朱光烈、黃匡宇先生商榷》一文,也以“聲畫結合”作出回應。
電視聲畫關系引發的爭論,其實是兩種電視觀念的碰撞,爭論的雙方各執一端,多陳其理。其中也有“調和論”、“聲畫結合”即“主畫論”者意識到畫面的缺陷后推出的調和論,“雙主體論”也是“主聲論”者推出的調和論。但這兩種調和論都未跳出“以誰為主”的思維框架,似乎都不能令爭論雙方信服,反而引發對方更為激烈的批評,這其中原因到底何在?
應該說,電視聲畫關系的爭論,推動了電視學術研究的進展。“主畫論”和“主聲論”者都有充分的理由證明自己的觀點,反駁對方的觀點。電視界長期以來存在重畫面、輕聲音、重視覺元素、輕聽覺元素的現象,“主聲論”者對“主畫論”的詰難,打破了這種平衡,卻不能解釋引發爭論的原因。
電視聲畫關系的爭論,說到底是電視敘事藝術符號系統內在機制造成的。從系統論的視點看,電視敘事符號系統本質上是一個自組織系統,它以自身的內部矛盾為依據,通過與外部環境的適當交流而自發地為自己開辟道路。這就是電視敘事符號系統的內在機制,它在形式上表現為互斥、互補和整合。它調節電視敘事符號系統的內部矛盾和發展運動,隨著時代的衍變,打破元初的和諧,使之經過重新建構,達到新的平衡,沿著“有序——無序——新的有序”的歷程前進。
電視是一門晚近誕生的新興藝術,它同其他藝術形式相比,是地地道道的晚輩,顯得年輕而稚嫩。電視在構建自己的符號體系過程中,有一個客觀存在的事實,那就是無論是畫面系統還是聲音系統,都從其他藝術形式汲取了養料,甚至可以說是從其他藝術形式脫胎而來。它難以割斷同其他藝術形式的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