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范文10篇
時間:2024-03-12 10:50:41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生存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略談醫院生存計策
一、醫院應收賬款回籠問題
醫院應收賬款是醫院流動資金的主要來源,并且流動資金造成緊張有可能引發醫院的財務風險。
(1)隨著我國醫療制度的完善和醫保制度社會全覆蓋比率的提高,醫院絕大部分都是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和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及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患者,因此由于醫保政策,結算方法,結算周期的不確定性使醫院的應收醫療賬款總不能正常循環,也會造成醫院資金不能正常運作。
(2)醫保患者自費部分欠費問題。由于實行醫療保險制度90%的病人都參加醫療保險。都有如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城鎮居民醫療保險享有醫保待遇。而病人本人也要承擔一定比例的自費費用。而往往這部分費用存在拖欠現象。使得醫院的應收賬款也發生流失。
(3)其他欠費現象。如公安部門送到本院治療的無助病人欠費,“綠色通道”欠費,突發公共事件欠費,醫療糾紛引發欠費等也會引發欠費,也會產生醫院應收賬款拖欠,而實際買單的部門卻遙遙無期。
二、企業醫院生存方式探討
加強聾生的生存能力
“生存能力”是一個人生存和發展的關鍵。探索聾校服裝職業教育教學進行生活化的實踐研究,是從耳聾學生的身心特點和生存環境出發的。目標是:培養學生的一技之長,適應社會的需求,提高他們的生存能力。這個目標對于培養聾生的動手能力、創造意識以及今后的勞動就業方面有著重要的意義。服裝專業是我校的特色專業,教師經常運用生活、教學相結合的開放式教學,探索有效的實踐活動,使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貼近耳聾學生的生活、認知及特殊需求,使聾校教育教學實現未來與現實的統一、理論與實用的統一。
一、引導觀察生活。培養學習興趣。
生活是教育的源泉,是教育的中心。服裝專業教學是與生活密切相關、實踐能力很強的一門職教課,由于一門技能的掌握需要經過多次重復練習才能獲得,一些學生剛開始學習時有興趣,但縫制時間長了,就會覺得枯燥無味,這就要求教師激發學生的興趣。本人善于觀察學生的服飾,經常以學生喜愛穿的各種各樣的服裝款式,來討論裁剪、縫制的方法,對其中有創見性的設計給予鼓勵。如:課余,教師和學生聊一些關于衣食住行的事情,如某某同學今天穿了一件新衣服,你覺得漂亮嗎?適合他穿嗎?如果讓你選,你會選什么樣子的呢!把你想象的樣子,結合已學的知識,畫出效果圖,如有興趣還可以自裁自縫。在服裝制圖課中,常有學生會問某某的衣服制圖方法與常規的制圖方法有什么不一樣等問題,無形中增強了學習動力,并產生了根據自己的生活體驗進行創新的欲望。
在縫制教學時,教師一般采用實物分類教學,最大限度的實施個別教學,使學生成為積極活動的主體,目的是讓每個學生的實踐能力都得到應有的發展。如:學習雙嵌線口袋縫制。教師出示雙嵌線口袋的衣服,讓學生先討論縫制的方法,然后按所說的方法給予評議并示范,最后讓學生自己縫制。對于縫制熟練的學生,再拿出一些其他款式的實物口袋,如一字袋實物,讓他做舉一反三的練習,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這對其他學生也是一種動力,讓他們朝縫制熟練的方向努力;縫制一般的學生可以把這種方法多練習幾次,掌握縫制的要領;對于縫制不熟練的學生,就請同學幫助,協助他操作。通過開展各種形式的競賽活動,活躍課堂氣氛,使每個學生都能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從而鍛煉其動手能力。
二、運用生活實例。加深理解記憶。
服裝專業的課程要滲透教育教學生活化,在開展活動中運用生活實例理解知識,從尋求和發展恰當的教育教學內容和手段方法人手,研究和探討教育教學的生活化與耳聾學生有效獲取知識、習得良好行為和提高生存能力之間的關系,教師要充分利用人人離不開穿衣的有利條件,結合現實生活中的實例收集流行素材,盡可能利用實物、教具、多媒體課件進行直觀教學,幫助學生加深對服裝專業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如布置實踐作業,觀察今年流行什么服裝,服裝的款式、色彩與材料搭配又如何。把這些生動的例子,組合成多媒體課件。學生通過觀察和實踐,制作直觀的效果圖,從構思到設計,再到制作,時刻少不了專業知識與現實生活的結合,多觀摩,多了解,多深入到生活中去,這樣才具有說服力。
民營劇團生存調研報告
建國以來,隨著政治體制的變革,農村基層文化,特別是村級文化的發展也經歷了幾個階段,但始終未能形成氣候。在《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和《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出臺之后,筆者想就地方民營劇團(以浩口鎮柳洲村花鼓劇團為例)的歷史發展軌跡、當前活動現狀以及今后發展思路談談自己的一管之見。期望能夠引起相關專家和從事當前新農村政策研究的領導們的重視,并在研究制定農村文化政策時,對農村民營文化團體給予適當地政策傾斜和支持。
一、柳洲村花鼓劇團的歷史發展軌跡
柳洲村業余花鼓劇團始建于1953年,當時全部由男好者組成,以流傳于天門、潛江、沔陽一帶的地方唱腔曲調為主,俗稱“天沔花鼓”、“花鼓戲”或“地花鼓子”。整個活動開始僅僅出于愛好,沒有盈利傾向。1958年冬,浩口出于對文化工作的重視,成立了專門的文教衛生科,由黃明啟任科長,組建了公社文化館。文化館下設5個文化站、1個文工團和1個電影隊。按照公社安排,每個中隊(一個中隊下轄7至10個大隊,也就是后來的小公社建制)設俱樂部,每個連排及機關團體、學校都建立歌詠隊,要求做到“到處是歌聲,月月有戲看”。在這種環境下,全社村一級劇團有了較大發展,50%左右的大隊都建起了劇團。后來由于接踵而至的三年自然災害,人民生活跌入低谷,剛剛建立起來的各種文化機構和村級劇團也隨之煙消云散,柳洲村花鼓劇團概莫例外。進入70年代,受當時政治環境影響,村村建劇團(宣傳隊),小組搞文化室,唱革命歌曲、編文藝節目、演出樣板戲風靡一時,于是柳洲村花鼓劇團又得到了恢復。這一時期,工作上有人愛好,經費上有集體的公益金予以報銷,個人待遇可以從誤工記工得到解決。各種文藝活動的輔導培訓能夠得到文化館和縣劇團的全力支持,文化館專門派老師到各鄉鎮巡回輔導,村劇團也經常派人到縣劇團學習提高,全鎮幾乎80%以上的村都建起了劇團,并頻繁地開展活動。到70年代后期,鎮村開始減少乃至放棄支持,大部分劇團開始解體,出于對文化藝術的摯愛,柳洲村花鼓劇團一直堅持了下來。80年代,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以后,由于體制轉軌,中斷了一段時間。90年代中期,在幾個老同志的串聯組織之下,柳洲村花鼓劇團又重新聚集起來。他們以每人捐資300至500元的額度籌集資金添置了部分急需品,1998年市財政局的領導從村級劇團的活動中看到了他們鐘愛文化的精神,了解到他們處境十分困難,從農稅減免的渠道給他們撥款5000元購置了一點設備,于是柳洲村花鼓劇團又開始活躍起來。
二、柳洲村花鼓劇團的現狀
目前為止,柳洲村花鼓劇團共有演職人員20人,其中男13人,女7人;演員14人,器樂5人,電工、燈光、音響1人。在演員、器樂人員中,很多都可以互相置換。現有可供演出劇目28個,主要是大型歷史劇。因為屬于地方業余劇團,每年演出場次一般在30場左右,演出時間一般都集中在春節等大型節假日,外出時以演出地包攬食宿為主,演出收入每場在500至700元之間,演出地域除潛江部分鄉鎮以外,主要在荊門、江陵、當陽等地,劇團不外出聯系演出業務,主要靠外地上門約請,因而演出流動區域不大。
劇團現有服裝、道具、燈光、音響等設施設備價值5萬多元。擴音設備更新已迫在眉睫,服裝大多已破爛不堪,劇照燈、反射燈一直處于匱缺狀態。
辦公室生存陷阱
在辦公室里,同事每天見面的時間最長,談話可能涉及到工作以外的各種事情,“講錯話”常常會給你帶來不必要的麻煩。同事與同事間的談話,如何掌握分寸就成了人際溝通中不可忽視的一環。
辦公室里最好不要辯論
有些人喜歡爭論,一定要勝過別人才肯罷休。假如你實在愛好并擅長辯論,那么建議你最好把此項才華留在辦公室外去發揮,否則,即使你在口頭上勝過對方,但其實是你損害了他的尊嚴,對方可能從此記恨在心,說不定有一天他就會用某種方式還以顏色。
辦公室不是互訴心事的場所
有許多愛說話、性子直的人,喜歡向同事傾吐苦水。雖然這樣的交談富有人情味,能使你們之間變得友善,但是研究調查指出,只有不到1%的人能夠嚴守秘密。所以,當你的個人危機和失戀、婚外情等發生時,你最好不要到處訴苦,不要把同事的“友善”和“友誼”混為一談,以免成為辦公室的注目焦點,也容易給老板造成問題員工的印象。
不要成為“耳語”的散播者
侗族大歌生存與傳承模式
一、侗族和侗族大歌
“漢人有字傳書本、侗家無字傳歌聲”,因為沒有專門的侗文,侗族人用有韻律的歌唱,傳承了他們百年來的生活方式和習俗文化。作為侗歌最精華的組成部分,侗族大歌不僅是一種音樂藝術,更是對侗族歷史的真實記載,直接而生動的表現侗族文化,將侗族的社會結構、生產生活、婚姻家庭、習俗文化等方方面面傳承給后人。在侗族地區學習唱歌就像是漢人學習文化一樣,不會唱歌的人就如同沒有接受文化的人,會被人瞧不起。“后生會找不到媳婦,姑娘嫁不出去”,“只有會唱歌,會種田,才有出路”。可以說,人們對于侗歌的熱情源于一種身份的認同。侗族人民世代喜歡唱歌,在那些沒有電視、電腦的年代里,人們的唯一娛樂就是唱侗歌。
二、侗族大歌的形式
(一)侗歌唱歌內容
侗族大歌歌唱自然、歌唱勞動、歌唱友誼和愛情,反映的是一種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相處。侗歌按內容可以分為:(1)對歌。這是最常用、最普遍的的歌,不管何種場合都可以用的歌。(2)情歌。流行于年輕人之間,有時候老年人之間也會唱,但是很少用于跨代唱歌。現在也有跨代唱歌,現在的年輕人由于唱歌的經驗少,跟別人對歌的時候對不上,父母就在背后出主意,但有種作弊的嫌疑。(3)河歌。歸類于情歌類,但是唱調不同,以抒情為主,不需要琵琶,不一定在古樓上唱歌。(4)認祖歌。講述本民族歷史。(5)敘事歌。記一個地方的歷史、故事。這些歌多是自己現場編造的,唱出來的歌就好比是用文字寫出來的美文。
(二)侗歌演唱地點
珍稀瀕危植物生存淺析
1湘南山區的自然環境條件表一南嶺山區各地的氣候(略)
湘南山區的地帶性植被是常綠闊葉林。以常綠的殼斗科樹種為主,并含有大量的樟科、杜英科、金縷梅科、桑科以及安息香料的一些成分。
湘南植物區系屬泛北級植物區,中國—日本亞區。三級區劃單元是華東、華南、滇黔桂、華中四地區交匯的區域。
優越的地理位置,悠久的地史時期,豐富的水熱條件,復雜的地形地貌,是孕育湘南山地區植物多樣性高,區系成分復雜,保存各地史時期殘遺種以及珍稀瀕危植物最為根本的原因。
2湘南山區珍稀瀕危植物的基本特征
2.1種類組成豐富
侗族大歌生存與繼承形式
一、侗族和侗族大歌
“漢人有字傳書本、侗家無字傳歌聲”,因為沒有專門的侗文,侗族人用有韻律的歌唱,傳承了他們百年來的生活方式和習俗文化。作為侗歌最精華的組成部分,侗族大歌不僅是一種音樂藝術,更是對侗族歷史的真實記載,直接而生動的表現侗族文化,將侗族的社會結構、生產生活、婚姻家庭、習俗文化等方方面面傳承給后人。在侗族地區學習唱歌就像是漢人學習文化一樣,不會唱歌的人就如同沒有接受文化的人,會被人瞧不起。“后生會找不到媳婦,姑娘嫁不出去”,“只有會唱歌,會種田,才有出路”。可以說,人們對于侗歌的熱情源于一種身份的認同。侗族人民世代喜歡唱歌,在那些沒有電視、電腦的年代里,人們的唯一娛樂就是唱侗歌。
二、侗族大歌的形式
(一)侗歌唱歌內容
侗族大歌歌唱自然、歌唱勞動、歌唱友誼和愛情,反映的是一種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相處。侗歌按內容可以分為:(1)對歌。這是最常用、最普遍的的歌,不管何種場合都可以用的歌。(2)情歌。流行于年輕人之間,有時候老年人之間也會唱,但是很少用于跨代唱歌。現在也有跨代唱歌,現在的年輕人由于唱歌的經驗少,跟別人對歌的時候對不上,父母就在背后出主意,但有種作弊的嫌疑。(3)河歌。歸類于情歌類,但是唱調不同,以抒情為主,不需要琵琶,不一定在古樓上唱歌。(4)認祖歌。講述本民族歷史。(5)敘事歌。記一個地方的歷史、故事。這些歌多是自己現場編造的,唱出來的歌就好比是用文字寫出來的美文。
(二)侗歌演唱地點
馬克思哲學生存論文
無論透過馬克思哲學本身的語境,還是透過后現代有關馬克思哲學評述的語境,馬克思哲學的生存論指向都會為我們深刻地感受。理解了馬克思哲學的這一向度,才能明白馬克思無論是在談自然還是談社會、談經濟還是談政治、談歷史還是談現實、談科學還是談藝術,一刻也沒有忘懷對人本質的哲學提問,即對人的生存處境和命運發展的深切眷戀和關注。正是如此,馬克思沒有讓自己的哲學停留在形而上學的“抽象王國”里,而是讓它徑直遭遇人的現實存在,并且以自己特有的運思深入到歷史的人的生命活動的坎陷和人的歷史的歧出,揭示了人的現實生存境遇,展望了人的理想生存樣態,從而鍛造出了自己哲學的新形態——生存論哲學。
一、馬克思哲學的生存論指向首先是通過他對傳統哲學的解構而表征的
海德格爾曾就西方哲學史作過這樣的總評:整個西方哲學就是柏拉圖哲學的展開;形而上學就是柏拉圖主義;是馬克思完成了對“形而上學”的顛倒;至此,哲學進入了“終結階段”。(海德格爾:《面向思的事情》,第59-60頁,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我們認為,海氏的評價是中肯的。正是馬克思完成了顛倒“形而上學”的工作,哲學才由“存在”被遺忘的形而上學的歷史轉向對現代人之生存境遇的思索的非形而上學的“存在之思”,即使得現代西方哲學包括馬克思自己的哲學具有存在論之意義,亦即具有生存論的指向,那么,馬克思是如何實現對“形而上學”的顛倒的,其哲學生存論的指向又是如何得以表征的,是我們這里要涉獵的問題。
1.通過對傳統哲學的主題轉換,馬克思哲學的生存論指向得以初步表征。“傳統哲學”是相對于“現代哲學”而言的,它是指從古希臘哲學尤其是自柏拉圖以降的哲學到19世紀中葉特別是黑格爾哲學這一歷史階段的所有哲學形態,包括古代哲學和近代哲學。從根本上說,傳統哲學是“形而上學”,即關于超驗存在之本性的學問,它力圖從一種“終極存在”、“初始本原”中去理解和把握事物的本性以及人的本質和行為依據。
應當指出的是,對世界以理性的方式從總體上去把握,這本身是哲學的特征,但問題的關鍵是傳統哲學把它們探討的“本體”或“本原”抽象化了,以致在它們那里(包括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哲學體系),不僅“物質”或“精神”成了“抽象的存在”、“抽象的實體”,而且人也成了一種抽象的存在物,人的主體性完全失落了。
對于傳統哲學只關注宇宙本體、注目上蒼的“絕對”或“抽象的實體”,而忘卻對人類世界即現實人的生活世界的關懷,馬克思有相當清楚的認識。所以,當他在哲學研究的初始,便毅然決然地舉起了“拒斥形而上學”的大旗,并斷言:“這種形而上學將永遠屈服于現在為思辨本身的活動所完善化并和人道主義相吻合的唯物主義”。(《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159-160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與孔德“拒斥形而上學”有本質的不同,馬克思不是把這種“拒斥”局限于經驗和知識以及“可證實”的范圍,而是在“拒斥”后,把哲學導向關注“自己時代的現實世界”、“感性世界”、“現存世界”、“人類世界”,并強調哲學應當“把人們的全部注意力集中到自己身上”。(同上書,第161-162頁。)
生存小結與生活感想
好久沒有寫一點東西了,都快2年了吧?!因為太多太多,沒有心情寫,也不想讓別人知道自己的郁悶和不快。
2年來明顯的快樂和興奮幾乎沒有,生活中有的只是平淡和真實、和家人的和睦相處、看風一天天茁壯成長,也許這是最大的快樂吧,只是自己不知道,忽略了這種快樂的重要。
郁悶和不快倒是時常折磨著我脆弱的心靈,時常讓自己感到若有所失,若有所得,心里不能平衡。歸結起來,可能還是因為自己不能拋棄對名利的追逐。生活在這樣一個浮躁、急功近利、人心不古的年代,我沒有到老的什么都不想做的年齡,無法脫離現實去找我的世外桃源,所以我痛苦著、呻吟著,像一匹北方的狼仰望星空哀嚎著、準備著、靜待著機會的到來.....
我也享受著平淡和真實。轉眼間,風已經5歲多了,都快成1米2的大小伙了,時不時對我們進行一下批評教訓,是長能耐了,且讓我們無法辯駁;全家人都健健康康,和哥嫂和睦相處;朋友們關系沒有因為時間的流逝而淡忘,而且是在穩定地進展中,而且有新的朋友在增加;工作雖然累了點,但比較穩定,在現在經濟大衰退的環境下,能有一份穩定的工作也算不錯的了,呵呵,應該知足了,對吧!
有時看電視劇,很羨慕世交家庭,那是一種知根知底的交往,很向往,在努力尋找可能成為世交的朋友,為風創造這種環境條件。還真找到了,是我的高中同學,在校時一個寢室,還有他們夫婦和我們倆都是同學,在一起玩也很合得來。他家姑娘和我家風一天生日,大了一歲,倆小家伙在一起也很玩得來,這可能就是我想要的世交的感覺。最起碼他們能成為好朋友,等到長大了,有事也可以彼此通個氣呀。反正也就是世交,那種很愜意的感覺,說不清楚,但向往。
這兩年中,我拿到了本科學歷證書和學位證書,通過了去年的企業信息管理師(中級)職業資格考試,參加了今年的計算機軟考的網絡工程師(中級)考試,成績還未下來,通過的希望還是很大的。這也是在這個方面的一種收獲吧,最起碼每年都有點進步,雖然沒有花大功夫學習,但是沒有完全放棄學習。
莊子以真為本生存論思索
在中國古典哲學、美學和藝術理論中,“真”是一個極其重要的概念。對于“真”問題的學術探討,最早可以追溯到戰國時代的莊子。莊子哲學中的“真”觀念,以其獨特的生存論的理論品質,深深影響了中華民族的世界觀、認識觀、藝術觀和審美觀。
一、“本真”的生存論意義
莊子哲學中的“真”,主要指的是人的一種理想生存狀態,可以理解為“本真”,正所謂“極物之真,能守其本”(《莊子•天道》)。《莊子•大宗師》中有一則“子桑戶死而反其真”的寓言,它在描繪一個“返本歸真”的逍遙境界的同時,也形象地道出了“真”或“本真”概念的內涵:“子桑戶、孟子反、子琴張三人相與語日:孰能相與于無相與,相為于無相為?孰能登天游霧,撓挑無極;相忘以生,無所終窮?三人相視而笑,莫逆于心,遂相與為友。莫然有間而子桑戶死,未葬。孔子聞之,使子貢往侍事焉。或編曲,或鼓琴,相和而歌日:嗟來桑戶乎!嗟來桑戶乎!而已反其真,而我猶為人猗!……彼方且與造物者為人,而游乎天地之一氣。……芒然彷徨乎塵垢之外,逍遙乎無為之業。”從這段敘述中可以看出,莊子哲學中的“真”,已經構成一個高度抽象的哲學概念,具體地說它是一個生存論的范疇。生存論的理論指出:存在總是存在者的存在,生存也總是人的生存。(1]莊子所向往的這種“本真生存”亦是如此,它作為人理想的生存狀態,實際上正是一種人與天地萬物相互交通交融的“天人合一”的渾融境域,即所謂“登天游霧,撓挑無極”,“游乎天地之一氣”。“既已為一矣,且得有言乎?”(《莊子•齊物論》)莊子敏銳地發現,“真”概念所指向的“天人合一”的渾融境域是無法用語言來把握的,因而他采用了間接的言說方式,即通過對“本真生存”下理想的存在者“真人”的考察,來進一步闡釋生存之“本真”的具體表現特征。這與海德格爾憑借對“此在”即“在世之人”的拷問來通達“存在”意義的思路異曲同工。[2]正如《莊子•秋水》中所提出的,“無以人滅天,無以故滅命,無以得殉名。謹守而勿失,是謂反其真”。莊子主要是立足于天人關系的視角,對“真人”作了極為詳細的描述,其要點在于指出“真人”所守持的“天人合一”的生存狀態:正所謂“天與人不相勝也,是之謂真人”(《莊子•大宗師》);“不以心損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謂真人”(《莊子•大宗師》);“古之真人,以天待人,不以人人天”(《莊子•徐無鬼》)。出于對道家學派總體思想的理解,我們認為莊子哲學中的“真”范疇所呈現出的這種“天人”境界,至少可以從三方面來規定:它既是指人與世界萬物相互聯系、相互交通的渾融境域;又是指主客體水乳交融、渾然不分的精神境界;還可以理解為順天任性、自然無為的行為態度。[3]
二、以“真”為美的生存論視角
莊子哲學中的“真”所體現出來的超越物我、主客的“天人合一”的渾融境域,與審美活動具有某種同構關系。要說清楚這個問題,就須首先引入一個概念:“生存論美學”。這是從人類生存角度研究生存與美的關系,研究美的生存狀態根據,即什么樣的生存狀態才是美的,這便涉及美的生存本質問題。從生存淪美學的角度說,人應該如此的生存便稱為美的生存,這樣的生存狀態便是美。[4]對于莊子來說,人應該如此的生存狀態便是“本真”存在。這種“天人合一:’的理想生存狀態,正符合了生存本身的內在規定。因為按.R《{生存論理論,“天人合一”就是指人生存于世界中,與世界共在。生存總是與周圍世界相聯系,只能是在世界中展開的生存。【5]根據生存論美學的觀點,莊子這種“天人合一”的“本真生存”,就是美的生存狀態或美的境界。雖然莊子并沒有直接用“美”來對其解說和評價,但他卻問接地對這種“本真生存”以及生存于其中的“真人”作了一番審美的描述:“彼方且與造物者為人,而游乎天地之一氣。……芒然彷徨乎塵垢之外,逍遙乎無為之業。”(《莊子•大宗師》)這里所謂的“逍遙游”,主要指的是精神的自由和超越,它是在人與自然相互融通的“天地之一氣”的渾融境域中實現的,這就與審美的自由相通。“審美經驗的自由愉快,從哲學來看是自然與三昌人的對應合一,人與自然不斷走向對應、滲透、交融而取得的和諧統一。”(6]從這個意義上講,莊子正三是用審美的眼光來觀照這種“本真生存”,并將其羞苫看做美的最高旨趣。莊子“真”或“本真”的哲學理念,不僅指出了三美的生存本質,而且為美學提供了一種值得借鑒的研究視角和方法,我們稱之為“生存論”的視角和方法。既然生存是在與周圍世界相聯系中展開的整體境域,那么我們就必須以相互聯系的整體性思維來考察人的生存要素。生存論不同于一般的主客二分的認識論視角,將審美對象獨立于審美主體之外孤立地對待,它始終立足人的整體生存狀態來研究作為生存要素之一的審美活動,因為審美歸根到底是人與自然、主觀與客觀相交融的體驗形態。從生存論整體性思維的視野出發,重點研究包含主客于一體的整體性的審美關系,將會為美學的發展提供有益的理論參考。
三、“真”、“美”合一的天人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