坡地范文10篇
時間:2024-03-04 05:25:56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坡地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坡地資源現狀與改造論文
摘要從西吉縣實際出發,圍繞坡地資源更新改造,提出造林種草、機修梯田、打壩修谷坊、打窖打井、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以及綜合保障等6項建設措施,以達到改善環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目的。
關鍵詞坡地資源;現狀;改造措施;寧夏西吉
西吉縣地處黃土高原腹地、寧夏南部山區,位于大陸性氣候邊緣區域,屬半干旱黃土丘陵區。年降雨量350~500mm,60%以上的降雨集中在7—9月。全縣總土地面積3143.85km2。2009年,全縣轄19個鄉(鎮),人口48.8萬人。
1坡地資源現狀
明、清時代,西吉縣坡地植被茂密。民國后期開始,毀林、開荒種地現象突出,坡地植被破壞嚴重。農業以糧食生產為主,且物質能量投入少,生產技術水平低,土地用養不當,廣種薄收,產品單一。自實施西部大開發退耕還林草建設工程以來,坡地植被雖有較快恢復,但水土流失未能在大面積區域得到控制,坡地植被破壞現象依然存在。坡地植被的破壞,加劇了水土流失;水土流失,又在不斷加劇對坡地植被的破壞,二者惡性循環,使坡地資源匱乏,生活環境惡劣,農田肥力銳減,糧油產量低,農民生活困難。目前,西吉縣境內山大溝深,溝壑密度為560m/km2,植被覆蓋率15%,土壤平均侵蝕模數4200t/km2,有黃土丘陵、土石山地和河谷川臺3種地貌類型,分別占總土地面積的82.3%、12.1%和5.6%。坡地面積28.4萬hm2,占土地總面積的93%。其中,農、林、牧利用面積分別占坡地面積的47.9%、29.9%和14.8%,其他坡地面積占7.4%。西吉縣坡地資源包括坡耕地,梁、峁、溝臺荒草疏林地以及溝壑等難利用地,主要由自然環境和農業環境組成。全縣人口多,對坡地資源壓力大,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差。荒坡地植物群落低矮、單純,植被稀少,生態環境脆弱,自然再生能力弱。境內礦物資源匱乏,工業基礎薄弱,為典型的農業縣。
由于坡地比例大,對西吉縣的生態環境和生活水平具有相當大的影響。因此,依據科學技術打破傳統的生產方式,采取多種措施,全面系統地對坡地資源進行更新改造,加速坡地資源的開發利用,關系到西吉縣扶貧大業的成敗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干旱石質坡地火炬栽植論文
【摘要】2006~2008年春季,我們在干旱石質坡地上進行了火炬栽植實驗,結果表明:火炬是綠化干旱石質坡地比較理想的樹種,成本低,保存率高,值得推廣。
【關鍵詞】火炬;干旱石質;栽植
1實驗條件
實驗地點為安陽縣都里鄉南陽城村菜地交西嶺。該區年平均氣溫13℃,年均日照數為2526h,全年大于10℃的積溫為4563℃,無霜期一般為200d左右,平均降水量606.1mm。區域內土壤瘠薄,巖石裸露,灌木稀疏,主要生長野皂角、荊條灌木,白草、竹葉草植被,灌木覆蓋度在15%以下。
2實驗方法
2.1栽植材料栽植樹種為火炬,地徑0.6~1.2(cm),苗高40~70(cm),截干高15~25(㎝);地膜40×40×40(cm)的塑料薄膜。
探究坡地建筑結構設計
摘要:由于受到地形的影響,在一些高地和丘陵比較多的區域對地形建造建筑物,存在很多的限制和影響,其中的穩定性和安全性至關重要。因此,本文針對坡地建筑結構設計做出了進一步探究,對坡地建筑結構設計需要遵循的原則、坡地建筑結構設計、坡地建筑結構設計應用實例給出了詳細的分析。
關鍵詞:坡地建筑;結構設計;研究
坡地建筑,簡單來說便是在地勢比較高,表面有很大起伏的地勢當中建造建筑物,這樣的地形對建造設計的各項工作都會帶來限制和影響,但也提供了更多的想象和創意空間。與地形和地貌進行結合的建筑,不但可以對建筑當中的各項功能需求進行滿足,還能與外部環境進行結合,非常符合生態建筑和綠色環保建筑的特征。從結構的角度進行分析,在坡地當中建造建筑物,會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需要支付的資金會更多一些。因此,本文針對坡地建筑結構設計做出了如下分析。
1坡地建筑結構設計需要遵循的原則
1.1遵循當地的地形特征
在對坡地建筑物基礎結構進行設計的過程中,要先明確地形對建筑物可能會產生的不利影響,分析出之后可能會帶來的威脅,以便能夠設計出來的建筑物能夠更加合理,為之后的各項施工工作打好基礎。
某坡地建筑地下室抗浮設計研究
摘要: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為適應城市建設的需要,解決用地緊張的和儲備土地的不足,許多建筑開始向山區坡地地帶發展,充分利用尚未開發的山坡地。與相對平坦的地下結構相比,因坡地的地形起伏變化較大,地下水位變化也較大,季節性雨水使得水位發生變動,勘察資料提供的抗浮水位與實際水位相差甚遠,為工程設計帶來困難。本文通過對某坡地學校教學樓項目進行坡地地下室抗浮設計相關說明,主要包括地下水位的確定,抗浮措施的選擇及相關抗浮設計。
關鍵詞:地建筑;地下水位;抗浮設計
1工程概況
本項目為蚌埠市新城試驗學校教育集團虎山校區綜合樓項目,項目位于安徽省蚌埠市蚌山區,規劃路與貨場五路交匯處東南側,虎山路東路以西。總用地面積約5.5萬平,總建筑面積約6萬平。其中綜合樓為四層,右側半幅帶地下室,采用框架結構,重點設防類,設防烈度為7度(0.1g),抗震分組為第一組,地震作用按照7度(0.15g)進行設計,場地特征周期為0.35s(二類),抗震等級按照8度確定。建筑抗浮工程設計等級為乙級,抗浮穩定安全系數為1.05。擬建場地地勢開闊,稍有起伏,最大高差為7.24m,地下水較為充沛,由地勘報告可知,抗浮水位取室外地面以下1m,由于存在較大高差,抗浮設計需考慮選擇較為合適的抗浮水位及抗浮設計方案,既要保證結構安全,又要考慮節省材料。建筑剖面圖見圖1。
2抗浮水位的確定
對于地下室抗浮設計首先應確定抗浮水位,當抗浮水位確定以后,可以通過地下室基礎的底部高度確定水頭高度,水頭高度確定后方可進行浮力作用的計算,本項目屬于坡地建筑,地面標高隨坡地變化較大,抗浮水位對設計影響較大,因此應綜合考慮抗浮水位。
園地山坡地補充耕地座談會發言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當真進修《關于做好操作場地山坡地填補耕地有關工作的通知》精神,制訂貫徹的工作方案和法子;出力抓好我市耕地占補平衡工作;迅速開展操作場地山坡地填補耕地工作進行講述。其中,主要包括:按照省廳和市政府工作的部署和要求,我市召開了全市河山資本局長座談會,進修體味精神本色,研究工作方案、法子、出力抓好土地開發清算項目,培植現代尺度農田、積極承擔并實施省級易地開發項目工作、積極試探社會投資填補耕地新思緒、自動出擊,與珠三角發家地域合作開發填補耕地、科學擬定操作場地山坡地填補耕地的工作方針、科學擬定操作場地山坡地填補耕地的專項規劃、積極籌措資金,確保操作場地山坡地填補耕地工作順遂推進等,具體材料請詳見:
戰勝“兩難”走向“雙贏”溫總理在十一屆全國人年夜一次會議時代加入廣東代表團的《政府工作陳述》審議時,寄語廣東在節約集約用處所面要做出新的成就、堆集新的經驗,使廣東真正成為經濟發家、生態美妙的省份,成為節約集約操作土地的示范省。溫總理的殷切等候,使我們倍受鼓舞和敦促,我市按照溫總理的指示精神,深切進修體味,連系××現實,
研究方案,制訂法子,抓好各項工作落實。
一、當真進修《關于做好操作場地山坡地填補耕地有關工作的通知》精神,制訂貫徹的工作方案和法子
按照省廳和市政府工作的部署和要求,我市召開了全市河山資本局長座談會,進修體味精神本色,研究工作方案、法子,擬定了《××市操作場地山坡地填補耕地工作方案》、《關于進一步增強土地儲蓄工作的定見》和《關于增強市轄區征地工作的定見》,鼎力清理措置閑置土地,還擬定了我市三年操作場地山坡地填補耕地工作打算、工作方針,擬定召開全市節約集約用地工作會議。在加速構建保障科學成長新機制的實踐中,我們必需解放思惟、判定抉擇信念、明晰標的目的、勇于和長于實踐,戰勝“兩難”,實現保障成長與呵護資本的“雙贏”。
二、出力抓好我市耕地占補平衡工作
林業坡地經濟發展現狀及對策
1林業坡地經濟發展現狀
全市現有核桃林10萬畝,核桃栽植5年后有收入,8年后進入盛產期,畝收益在5000元左右,收益期長達50年以上。核桃抗自然災害能力強,國內外消費需求高,市場前景廣闊,群眾經營種植的積極性很高。以核桃、花椒為主的林業種植采摘經濟是我市的傳統產業,全市具有發展林業坡地經濟的巨大潛力。2012年底,為促進山區發展、農民增收,林州市采取全面推進、突出亮點的原則,注重培育和宣傳典型,用典型帶動坡地經濟的發展,林業坡地經濟建設取得了階段性成績。2014年,全市林業坡地經濟規劃栽植核桃36200畝,花椒990畝,其它經濟林960畝。
2主要發展模式
2.1大戶承包模式
即由有實力的個人或法人承包村組等集體林地發展經濟林。典型代表:怡心生態園是由在城郊鄉蒿園村集體荒山建成的高標準生態園區,目前已完成投資600余萬元,栽植陜核5號等品種核桃200畝。萬泉湖生態旅游開發有限公司,目前已高標準栽植核桃等經濟林1000畝。
2.2合作社模式
坡地土地資源的利用以及改造措施研究論文
摘要從縣實際出發,圍繞坡地資源更新改造,提出造林種草、機修梯田、打壩修谷坊、打窖打井、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以及綜合保障等6項建設措施,以達到改善環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目的。
關鍵詞:坡地資源;現狀;改造措施;寧夏
縣地處黃土高原腹地、寧夏南部山區,位于大陸性氣候邊緣區域,屬半干旱黃土丘陵區。年降雨量350~500mm,60%以上的降雨集中在7—9月。全縣總土地面積3143.85km2。2009年,全縣轄19個鄉(鎮),人口48.8萬人。
1坡地資源現狀
明、清時代,縣坡地植被茂密。民國后期開始,毀林、開荒種地現象突出,坡地植被破壞嚴重。農業以糧食生產為主,且物質能量投入少,生產技術水平低,土地用養不當,廣種薄收,產品單一。自實施西部大開發退耕還林草建設工程以來,坡地植被雖有較快恢復,但水土流失未能在大面積區域得到控制,坡地植被破壞現象依然存在。坡地植被的破壞,加劇了水土流失;水土流失,又在不斷加劇對坡地植被的破壞,二者惡性循環,使坡地資源匱乏,生活環境惡劣,農田肥力銳減,糧油產量低,農民生活困難。目前,縣境內山大溝深,溝壑密度為560m/km2,植被覆蓋率15%,土壤平均侵蝕模數4200t/km2,有黃土丘陵、土石山地和河谷川臺3種地貌類型,分別占總土地面積的82.3%、12.1%和5.6%。坡地面積28.4萬hm2,占土地總面積的93%。其中,農、林、牧利用面積分別占坡地面積的47.9%、29.9%和14.8%,其他坡地面積占7.4%。縣坡地資源包括坡耕地,梁、峁、溝臺荒草疏林地以及溝壑等難利用地,主要由自然環境和農業環境組成。全縣人口多,對坡地資源壓力大,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差。荒坡地植物群落低矮、單純,植被稀少,生態環境脆弱,自然再生能力弱。境內礦物資源匱乏,工業基礎薄弱,為典型的農業縣。
由于坡地比例大,對縣的生態環境和生活水平具有相當大的影響。因此,依據科學技術打破傳統的生產方式,采取多種措施,全面系統地對坡地資源進行更新改造,加速坡地資源的開發利用,關系到縣扶貧大業的成敗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微坡地形設計在園林景觀的應用
在城市中高層居住小區日益增多,而綠地卻常常被壓縮,如何利用有效的綠化空間去打造優美的居住環境,使居住小區的園林環境增加景深、韻味,展現出小中見大,富有層次感,增加藝術性,提高利用率,是我們探索的方向。
1微坡地形在居住小區中的作用
1.1增加空間感,營造視角意境美。微坡地形高低起伏的形態變化,增強了園林景觀空間的層次感。微坡地形的利用,通過對人們視覺上的感觸形成了一個個連續開放———閉合且不斷變化的動態變化,增強了景觀的空間感。3、4、5組地形的組合在層次上前后掩映,地形高點在地坪面上1.3~1.7m,自然式植物配置后,有效地通過視角的阻隔,形成了步移景異的效果。第6組地形遮住的是一個自行車棚,地形上面以自然形式種植不同花期不同的花灌木,使車棚形成了一個隱蔽空間,讓人產生一種“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1、2、3、4組地形的中心圍合一圓形廣場,形成一個相對開敞的空間,但視線又不能一覽無余,沿著地形的開合,有循景深進行探索的吸引,達到了“小中見大”的設計理念。1.2增加種植土厚度,擴大綠地面積。現在大部分高層住宅小區,都建設有地下車庫,地面上的綠地建在車庫之上,土層厚度通常在2m以內,由于底部架空,形成類似花盆效應,喬木類不易成活。圖中所示居住小區土層厚度僅有1.2m,通過堆筑微坡地形增加了土層厚度,為喬木增加了生存的空間,形成植物的多層次景觀。同時,由于地形上形成多個坡面,相應的擴大了地被的面積,增加了綠量。1.3豐富植物群落,營造園林景觀美微坡地形的堆筑,營造了類似大自然的地形地貌,由于光照的強弱變化形成了陽坡、陰坡、半陽坡,結合植物的生態習性,進行合理的種植配置,滿足了多種植物在不同光照條件下的生長條件,形成了自然和諧的植物群落,增加了植物的多樣性和景觀的層次美,提升了人與景觀相處的情趣。
2居住小區營造微坡地形應遵循的設計原則
2.1符合自然生態規律。居住小區微坡地形的堆筑,目的是為了使人們生活的環境更加地貼近自然,體會到大自然的生態環境。地形與地形之間不是空洞的組合,空間上應有相互的融入和連續。綠化面積大時,可營造綿延起伏開闊的視野;面積小時,應利用地形的波動,產生錯落有致的韻律。要給人回歸自然的意境。應綜合考慮樓間距的影響,避免出現在樓間距小的情況下,堆筑較高的地形,形成閉塞的感覺。2.2整體布局合理。居住小區微坡地形的營造首先要考慮車庫頂層的承重問題,根據景觀綠化的面積大小,景觀設計構思綜合考量,不能簡單地照搬或模仿。圖示小區綠化用地主要集中在樓間,微坡地形在設計上滿足了居住小區景觀綠化構圖方面的要求,在空間上結合植物的配置劃分了由開闊過渡到半郁蔽再到隱蔽3個層次,每個層次的布局都充分考慮了廣場、園路、小品的布置,動靜有致,游玩時給人以不同的空間感。2.3整體美觀藝術微坡地形的設計應具有整體性和延續性,線條起伏流暢,開合有度,高低錯落,避免人工雕鑿痕跡,體現出自然風貌美。本小區微坡地形的設計模仿山地的自然地形,占地有寬有窄,高低起伏,有脊有谷有鞍,坡面有急有緩,匯成了“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的感覺。
3居住小區微坡地形的施工技術
滑坡地質災害勘查與治理設計研究
摘要:滑坡主要是針對斜坡中的土體、巖石等來說的,在河水的沖刷、浸泡以及地震等因素的作用下,使得一些軟弱面、軟弱帶等順坡下滑的自然現象。當滑坡出現后,很容易對當地的農業生產、人民生命財產產生威脅。我國屬于多山國家,當滑坡地質災害頻繁發生后,很容易產生嚴重的損失。因此要做好滑坡地質災害勘查工作,結合具體情況進行有效的治理設計。
關鍵詞:滑坡;地質災害;勘查;治理設計
在人類的不斷運動下,滑坡地質災害發生頻繁,而對于滑坡來講,又受到地質規律的控制,屬于地質災害中的一種。因此做好滑坡地質災害勘查與防治工作對保障人民經濟財產安全有著積極的影響。通過對地質情況進行分析,在找出治理措施的基礎上提高治理效果。
1滑坡地質災害出現的原因
滑坡地質災害出現后往往會產生極大的危害,從造成滑坡地質災害的原因來講主要分為自然因素與人為因素:在自然因素中以降雨、地震等為主,當山體上部所具備的抗風能力相對較低時,很容易造成組織結構出現分散等問題,而在雨水等的沖擊下,使得巖土性能結構發生了明顯的變化,最終也就是出現了滑坡地質災害。而在人為因素中則包含了工程修建、挖礦等,使得山體巖石發生松動,引發滑坡災害。在某一區域中因地殼運動影響,或是工程類活動不斷增加,如砍伐樹木等使得土壤保水能力下降,從而引發水土流失等問題。或是在雨季時因降雨量的不斷增加,使得滑坡災害更容易出現。另外,受到經濟等因素的影響,一些人為了經濟利益私自進入到山體中進行開墾或是采石等,使得山體內部地表水的流動方向發生了變化,最終也就促使滑坡災害的出現[1]。
2滑坡地質災害勘查措施
不穩定斜坡地質災害治理方案
摘要:文章以貴州某不穩定斜坡為研究對象,通過現場調查分析,該斜坡局部已出現裂縫和崩塌,屬淺層覆蓋層滑坡,綜合各方面因素,建議采取“鋼管樁+抗滑樁+擋土墻+截排水溝”的工程治理方案進行地質災害治理,以保障當地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
關鍵詞:不穩定斜坡;成因分析;治理方案
工程區位于貴州省印江縣,交通較便利。據調查訪問,該不穩定斜坡最初發生變形于2011年,斜坡上部為已建鄉村公路,該公路局部出現沉降后于2014年進行整修,變形點位于斜坡中部公路坎下,多戶村民房屋出現裂縫。該不穩定斜坡區為中低山侵蝕剝蝕地貌,發育于斜坡中上部,坡腳海拔約822.69m,坡頂海拔約890.42m,高差約67m,斜坡整體坡度約18°~35°,第四系覆蓋層較薄,約0.3~1.3m,局部陡坎處可見基巖出露,工程區四周均為斜坡地形,斜坡地形較陡,第四系覆蓋層較薄,植被發育多為林地。工程區屬于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年平均氣溫為16.8℃,年平均降水量1100mm,工程區周邊未見地表水體發育。
1不穩定斜坡地質特征及穩定性分析
1.1斜坡區地質概況
工程區出露地層由新至老為第四系(Q)、志留系中上統韓家店群(S2-3hn)泥巖。第四系(Q)主要黃褐色粉質粘土夾碎石,呈可塑、稍濕狀,其中碎石含量約10%~20%,粒徑0.1~1.5cm,碎石主要為強風化泥巖。韓家店群(S2-3hn)為灰綠色泥巖,節理裂隙發育,出露巖體風化較強烈,其中強風化巖體為軟質巖,巖層產狀290°∠28°。發育2組優勢裂隙,L1:108°∠68°,長度約為3~5m,節理縫寬0.5cm,密度為2~3條/m;L2:182°∠82°,長度約為2~3m,節理縫寬0.5~1cm,密度為2~3條/m。工程區未見斷裂構造發育,相應地震烈度為Ⅵ度,區域地殼穩定性較好。工程區地下水類型為基巖裂隙水及松散層孔隙水,基巖裂隙水主要賦存于韓家店群泥巖風化帶體中,含水性弱,微新巖體透水性弱,可視為隔水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