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地滑坡地質災害發育特征分析

時間:2022-07-14 08:50:50

導語:某地滑坡地質災害發育特征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某地滑坡地質災害發育特征分析

摘要:一旦發生地質災害會對生態環境造成巨大破壞,嚴重威脅人民生命生活及財產安全。因此,調查了解地質災害的發育特征及分布規律對地質災害治理尤為重要,在調查時掌握地質災害的地層巖性、地質構造等地質條件的基礎上,充分利用物探、鉆探等工程手段找到滑坡的邊界及滑動面,為治理提供基礎數據。本文以地質災害為研究方向,以某地滑坡為例分析其地質災害發育特征,并提出有效防控地質災害的防治措施。

關鍵詞:地質災害;滑坡;危巖;發育特征;防控

1引言

該滑坡主滑方向40°,縱長300余米,橫寬270余米,平均厚度約8米,體積65×104m3,滑坡隱患點最早發現于2011年,根據現場調查走訪了解到,2011年,發現山體開裂、下沉。據監測員介紹:2011~2015年,山體裂縫逐年擴大;2015年至今沒有發現明顯擴大發展的跡象,局部有小裂縫;居民房屋墻體開裂。直接威脅山腳下余家寨組54戶234人及玉馬公路的車輛和行人。目前,該處滑坡隱患點正處于變形階段,裂縫有增大趨勢,潛在滑坡隱患點雖然在天然狀態下處于欠穩定狀態,但在暴雨及地震等極端自然條件下發生失穩可能性極大,直接威脅當地居民安全,預估直接經濟損失可達數千萬元。在野外進行地質災害調查時,應分析其活動變形情況及發育特征,準確掌握其形成機制,以便在地質災害發生時科學、靈活地應對。地質災害種類繁多且較為復雜,本文從日常發生頻率較高的災種角度考慮,著重選擇滑坡地質災害,分析其發育特征及形成機制。

2滑坡發育特征

2.1滑坡規模及基本特征

滑坡所處山體斜坡,坡頂高程1500m,坡腳高程1270m,垂直高230m,斜坡地形整體較緩坡度在15~30°左右,局部區域較陡,坡度為30~45°左右,斜坡物質成分主要為:紫色薄~中厚層狀粉砂巖以及第四系含碎石粘土。滑坡帶橫寬約270m,縱長約300m,平均厚度約8m,體積約65萬m3,主滑方向40°,該滑坡體后部出現裂縫,初步判斷該滑坡為大型淺層牽引式土質滑坡。前緣以玉馬線公路為界,右側以自然沖溝為界,左側以自然沖溝邊界為界,整個滑體呈矩形狀。

2.2滑坡巖體結構與變形特征

據現場調查,某滑坡物質主要由第四系殘坡堆積層(Q4el+dl)含碎石粘土以及三疊系下統飛仙關組(T1f)灰綠、紫紅粉砂巖組成。各滑體巖土特征如下:①碎石粘土:覆蓋于監測區斜坡地帶及山腳,為含碎石粘土、粉質粘土,土體結構松散,厚4~12m。②粉砂巖:呈中厚層狀,節理裂隙發育,強風化層厚5~8m。根據現場調查走訪了解到,2011年,發現山體開裂、下沉,滑坡后壁下沉高度約0~0.7m,裂縫寬度約0~1.1m,下沉方向25°,山體多處局部小裂縫和下沉;居民房屋墻體、地坪開裂,2011~2015年,山體裂縫逐年擴大;2015年至今沒有發現明顯擴大發展的跡象,局部有小裂縫;居民房屋墻體開裂。

3滑坡形成的影響因素及防治措施分析

3.1滑坡形成的影響因素

通過調查,分析該滑坡的形成歷史及演化機制,與地形地貌、地層巖性、地質構造和水文地質等各種內在因素和人類工程活動、暴雨、地震等外在因素的影響下導致了滑坡的形成。(1)內因1)地形地貌,滑坡區屬斜坡地貌,海拔高程為1500~1270m,垂直高差達230m,斜坡坡度約40°~60°,坡向約25o,這種高陡的地形為滑坡滑移提供了較大的動力勢能。2)地質構造,滑坡區地震動峰值加速度值為0.05g,地震動反應譜特征周期為0.35s,評估區抗震設防烈度為Ⅵ度,地震力對斜坡穩定性有一定的影響。3)地層巖性,滑坡區內地層主要為第四系粉質粘土,下伏基巖為三疊系下統飛仙關組粉砂巖,上覆粉質粘土均勻性差,孔隙率高,雨水容易滲透,為強透水層,抗剪強度低。而下覆基巖,透水性較差,屬隔水層,上層孔隙水下滲后無法繼續滲透,在兩種土層交界處形成地下徑流,該土層遇水后抗剪強度降低,為滑坡形成提供物質條件。(2)外因1)人類活動,主要表現在斜坡體上進行耕種、修建房屋及通村路,破壞了覆蓋層土體結構,地表水易通過裂縫沿覆蓋層與基巖接觸面向下滲透,形成了軟弱結構面,造成了坡體的失穩。2)由于地方從事煤礦開采活動,對坡腳進行開挖,形成采空面。3)受到近日來強降雨影響,大大的增加了斜坡上巖土體的重量,同時也降低了上部土層和下伏基巖的摩擦力。綜合以上情況初步判斷:受到自然地質條件控制。在強降雨及采煤活動的影響下,極易發生巖土體滑坡。

3.2滑坡防治措施

在滑坡勘察時應準確掌握滑坡邊界及滑動面,通過取樣送實驗室進行檢測,了解巖土體的物理力學參數,通過其參數對滑坡進行定性分析,確定滑坡類型,通過對滑坡進行評估分析確定滑坡勘察類型。再進行滑坡治理設計,在設計時勘察設計人員應密切配合,提出符合實際的勘察設計報告,組織相應專家評審,進行現場驗收工作。對中小型滑坡通過錨桿、錨索、抗滑樁、擋墻等工程進行治理,對大型滑坡進行搬遷避讓等措施進行治理。在進行治理設計時應對治理措施經濟性、必要性進行評價。

4結論

該處滑坡隱患點體積約65萬m3,主滑方向40°,按體積規模劃分為大型。該滑坡體最早發現于2011年,隨著時間的推移,滑坡體在不斷的變化,局部出現多處小規模垮塌。由于雨水的沖刷,人類工程活動的影響,滑坡體的影響范圍將越來越大,發生大規模地質災害的可能性越來越大。直接威脅坡腳居住54戶234人生命財產安全,潛在經濟數千萬元,威脅人數大,潛在經濟損失大,危害等級為一級,監測等級屬一級。

參考文獻

[1]蔡立標.地質災害發育特征及形成機制分析[J].世界有色金屬,2018,508(16):282-283.

[2]陳詩禮.土石滑坡的形成機理及預測探討[J].勘察科學技術,1989,(2):27-30.

[3]陳帆,劉立,陸海空,等.巖質高陡邊坡穩定性分析[J].西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3):58-59.

[4]周雷強.河南省羅山縣滑坡地質災害形成機制及防治對策[J].現代礦業,2018,(7):215-219.

[5]黃江,石豫川,吉鋒,等.三維激光掃描技術在高邊坡危巖體調查中的應用與討論[J].長江科學院院報,2013,(11):48-52.

[6]歐陽海金,廖紹平,吳珍云,等.龍南縣地質災害發育特征及形成機制分析[J].資源環境與工程,2014,(1):49-52.

作者:李瀟 單位:貴州省地質環境監測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