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境教育范文10篇

時間:2024-02-29 21:25:15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逆境教育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逆境教育

初中體育教學逆境教育思考

[摘要]新時代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孩子生活較為順利,他們受到很多家人的關注,成長的道路上沒有受過什么障礙和挫折,但是從學生們的成長質量來看,他們心理素質一般,在遇到較大挑戰或者壓力、挫折的時候,表現出焦慮或者其他負面情緒,學生的心理年齡較小,看待問題沒有從整體的角度出發,這些現象都會或多或少地影響學生們的成長和發展,所以在日常教學當中教師就要為學生們創建逆境的環境,本人根據體育學科教學過程中對逆境教育的研究經驗,在此提出幾點實施逆境教育的思考,希望能夠讓初中生的各項能力都能夠有所增強。

[關鍵詞]初中體育;逆境教育;授課環境

初中體育學科的素質教育注重對學生身體健康的鍛煉以及體育技能的掌握,以及提高學生們的心理素質,讓學生們能夠更加適應社會的發展,形成一定的抗壓能力,激發學生們的自驅力和潛在能力,讓學生們的人格發展更加全面。下面本人就簡要分析在初中體育學科當中實施逆境教育的必要性。

一、在初中體育中實施逆境教學的重要性

1.培養初中生形成團隊協作能力和競爭意識。有很多體育運動項目需要多人完成的,取得更好的成績需要學生們之間相互配合,在小組當中學生們就要形成良好的團隊協作能力,小組之間形成激烈的競爭,這樣學生們才能夠有更好的表現,在這個過程當中,學生們能夠感受到與同伴合作的默契程度,讓學生們珍惜同窗之間的情誼,如果學生們參加的體育運動項目有一定的難度,如果經歷了這種逆境教育,那么學生們在身心方面會有更大的變化。所謂的逆境教育并不是從學生們的比賽成果來區分的,贏得比賽和輸掉比賽都經歷了逆境教育,但是輸掉比賽所發揮的教育價值更大,教師要正確地引導學生們,讓學生們能夠積攢自己的實力,在下一次的比賽當中有更好的表現。當前獨生子女所占比重多一些,尤其是初中這個關鍵時期,學生們處在青春期階段,往往以自我為中心,沒有主動地考慮他人的感受,在合作式的培養模式之下,能夠讓學生之間的交流頻率更大,培養學生們為對方著想的心理,要照顧弱勢的群體,多為他們分擔,所以逆境教育能夠激發學生們的責任心和愛心,促進學生們的全面發展。2.有助于提高初中生的心理素質。心理素質越高對學生的成長越起到推助作用,能夠讓初中生更加健康、生活充滿活力。體育運動和體育比賽在某種程度上能夠與學生們的心理素質結合起來,幫助學生們充分提升自己的綜合能力,體育教師在設計教學活動或者比賽任務的時候可以通過逆境教育的方式鍛煉學生們的心理素質。很多學生在家里很少做家務,而家長認為只要學習好其他的事情不需要孩子操心,但是這恰恰是教育的一個誤區,那么孩子們就容易形成怕苦怕累、不愿意承擔家庭責任等心理,但是在體育活動當中,學生們需要完成一定的運動量,比如:在800米跑、1000米跑、3000米長跑當中,學生們的身心得到大量的鍛煉,只有反復地練習才能夠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長跑運動,不同的季節長跑也會帶來不同的效果,從而增強學生們的體質,讓學生們能夠克服嚴寒和酷暑這種惡劣的天氣影響,使得學生們的心理素質得到鍛煉。3.有助于培養學生們堅強的意志力。現在很多電子產品占用了初中生很大的時間量,學生們寧可看電子產品也不會選擇在戶外進行運動,所以對他們來說體育課成了一件苦差事,在體育課程當中滲透逆境教育能夠培養學生們堅強的意志力,在體育鍛煉當中,如果有學生因為自己的原因而不參加體育訓練,那么缺少一個人的力量就會影響到小組的比賽成果,或者當比賽成果不盡如人意,有組員想放棄,但是為了團隊的利益,學生們會選擇堅持到底,從而激發出學生們的潛力,以反敗為勝駁回一局,那么在這個過程當中,學生們更多的是為了集體的利益著想,以堅持到底的精神完成體育活動,從而增強學生們的意志力。4.有利于促進初中生個性的發展。在體育學科教學的各個方面滲透逆境教育能夠促進學生們的個性發展,在成長當中,學生們的個性會隨著接受的教育、環境等發生一些改變,在體育訓練當中,不同的運動項目能夠讓學生們個性的發展有所不同。比如,在長跑類的運動項目當中,學生們需要有較強的耐力才能夠在一圈又一圈的跑步當中克服內心的孤獨,雖然在到達終點之后非常開心,但是長跑的過程比較磨煉學生們的意志,在足球、籃球類的運動當中,學生們需要根據場上的情況靈活、冷靜分析自身和對方的優劣,同樣也需要較強的體力支撐,所以在運動之后,學生們能夠更加開朗。

二、初中體育學科當中實施逆境教育的具體策略

查看全文

語文教材逆境教育論文

生活并不總是充滿鮮花和歡樂,有時突如其來的不幸、挫折、困苦,甚至是災難,讓人防不勝防。對于這些客觀存在,未來的一代“獨生子女群”,能否具有承受挫折的心理準備和適應能力,是逆境教育應得到重視的決定因素。所謂逆境教育,就是失敗教育或受挫教育,是針對人們在意志的支配下,克服和排除個體目的實施過程中受到干擾、破壞、損害、阻礙而進行的教育。逆境教育也體現了素質教育的精神,因此必須從小學生抓起。

一、逆境教育思想在意志培養上的體現

意志是人的心理機能,堅強的意志是在明確認識的前提下形成的。有了明確的認識,才有正確的態度、鮮明的觀點和堅強的意志。逆境教育就是教育學生凡事有明確的目標,并表現出主動性和自制力,向預定的目標邁進而不為其他因素所干擾。在艱苦的情況下形成堅強的意志,要求學生在正確的認識促動下,戰勝困難,克服挫折,排除險阻,取得成功。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語文教材第八冊(試用本)的《中國石》,寫的是一個戈壁灘上的哨兵撿到一塊像雄雞的天然肖形石,并把它命名為“中國石”。后來“中國石”贏得了“最佳寶石”的盛譽。從此以后,無論在怎樣寂寞艱苦的情形下,這位哨兵都能克服一切困難,順利完成人民交給他的站崗放哨的重任。祖國在他心中,“中國石”給了他巨大的力量,所以他能克服戈壁灘這個逆境。因為這位戰士懂得:我為祖國站崗放哨,祖國安全我安全。第十冊的《挑山工》,講述了挑山工負重登山要比游人多走路,和游人同時起程卻常常走到游人前面,提前到達目的地。這靠的就是一種堅強的意志。就像挑山工樸素而又富于哲理的話,“別看我們慢,走長了就跑到你們前邊去了”,因為挑山工“得一個勁兒往前走”。可見人們在極其困難的情境下,意志的培養、鍛煉、形成是在正確的認識驅使下進行的。對此,教學中要給予充分的重視。

“逆水行舟難上難”。在逆境中戰勝一切不利因素而汲取成功的養汁是需要付出艱辛的努力,需要有堅強的意志和不畏挫折的勇氣的。能承受挫折,就能戰勝困難。順利中勇于拚搏是不難做到的,難的是在挫折中不氣餒,迎頭趕上。《圓明園的毀滅》(試用本)表現了中華民族在一個時期中所受到的挫折。這慘痛的教訓,使每一個中國人都記住一部“心酸史”,并從中深刻地認識到:國家落后、貧困,就挨打受欺侮。為了振興中華民族,不能讓歷史悲劇重演,就要發憤讀書。教學此課就要教育學生在挫折中抬起頭,不畏艱難,迎接挑戰。

二、逆境教育思想在品質形成上的體現

品質是人們在行動中表現出來的某些比較穩定的行為特征。優秀的品質要從小培養,形成了良好的品質,意志的鍛煉才更加堅決。良好品質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長期磨練中穩定下來。在艱難、危險、挫折、逆境中培養優秀的品質,要求學生從小就應“修身養性”,磨練意志,使自己的品行不斷完善、美好、高尚起來。《考試》(試用本),寫的是一位外國教育家在中國小學生中做實驗獲得成功的事。當教育家問學生原因時,學生不假思索地說:“有了危險,應該讓別人先出去!”對此,這位教育家感慨萬分。《一個蘋果》一文敘述了在一次戰役中,整整7天沒喝過一口水的戰士,謙讓地傳一個蘋果吃的動人故事。《飛機遇險的時候》寫的是在飛機遇險的情況下,不顧自己的安危,把安全的希望留給別人的故事。《倔強的小紅軍》敘述了在紅軍長征路上,一個“紅小鬼”把生的希望留給別人,把死的結果留給自己的故事。課文所講述的人物都具有一種可貴的、優秀的、高尚的品質。有了這樣的品質,無論在怎樣的逆境中都會頑強不息地拼搏。教材中的課文蘊含著豐富的教育內容,要使其轉化為巨大的精神力量,促使學生優良品質的形成,教師就要善于啟發誘導,也就是要用課文中蘊含的思想打動學生,熔鑄成學生高尚的品質。要充分利用教材,進行生動、形象、靈活、自然的教學,只要不斷努力,一定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查看全文

語文逆境教育思想管理論文

[內容]

生活并不總是充滿鮮花和歡樂,有時突如其來的不幸、挫折、困苦,甚至是災難,讓人防不勝防。對于這些客觀存在,未來的一代“獨生子女群”,能否具有承受挫折的心理準備和適應能力,是逆境教育應得到重視的決定因素。所謂逆境教育,就是失敗教育或受挫教育,是針對人們在意志的支配下,克服和排除個體目的實施過程中受到干擾、破壞、損害、阻礙而進行的教育。逆境教育也體現了素質教育的精神,因此必須從小學生抓起。

一、逆境教育思想在意志培養上的體現

意志是人的心理機能,堅強的意志是在明確認識的前提下形成的。有了明確的認識,才有正確的態度、鮮明的觀點和堅強的意志。逆境教育就是教育學生凡事有明確的目標,并表現出主動性和自制力,向預定的目標邁進而不為其他因素所干擾。在艱苦的情況下形成堅強的意志,要求學生在正確的認識促動下,戰勝困難,克服挫折,排除險阻,取得成功。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語文教材第八冊(試用本)的《中國石》,寫的是一個戈壁灘上的哨兵撿到一塊像雄雞的天然肖形石,并把它命名為“中國石”。后來“中國石”贏得了“最佳寶石”的盛譽。從此以后,無論在怎樣寂寞艱苦的情形下,這位哨兵都能克服一切困難,順利完成人民交給他的站崗放哨的重任。祖國在他心中,“中國石”給了他巨大的力量,所以他能克服戈壁灘這個逆境。因為這位戰士懂得:我為祖國站崗放哨,祖國安全我安全。第十冊的《挑山工》,講述了挑山工負重登山要比游人多走路,和游人同時起程卻常常走到游人前面,提前到達目的地。這靠的就是一種堅強的意志。就像挑山工樸素而又富于哲理的話,“別看我們慢,走長了就跑到你們前邊去了”,因為挑山工“得一個勁兒往前走”。可見人們在極其困難的情境下,意志的培養、鍛煉、形成是在正確的認識驅使下進行的。對此,教學中要給予充分的重視。

“逆水行舟難上難”。在逆境中戰勝一切不利因素而汲取成功的養汁是需要付出艱辛的努力,需要有堅強的意志和不畏挫折的勇氣的。能承受挫折,就能戰勝困難。順利中勇于拚搏是不難做到的,難的是在挫折中不氣餒,迎頭趕上。《圓明園的毀滅》(試用本)表現了中華民族在一個時期中所受到的挫折。這慘痛的教訓,使每一個中國人都記住一部“心酸史”,并從中深刻地認識到:國家落后、貧困,就挨打受欺侮。為了振興中華民族,不能讓歷史悲劇重演,就要發憤讀書。教學此課就要教育學生在挫折中抬起頭,不畏艱難,迎接挑戰。

二、逆境教育思想在品質形成上的體現

查看全文

語文教材逆境教育管理論文

[內容]

生活并不總是充滿鮮花和歡樂,有時突如其來的不幸、挫折、困苦,甚至是災難,讓人防不勝防。對于這些客觀存在,未來的一代“獨生子女群”,能否具有承受挫折的心理準備和適應能力,是逆境教育應得到重視的決定因素。所謂逆境教育,就是失敗教育或受挫教育,是針對人們在意志的支配下,克服和排除個體目的實施過程中受到干擾、破壞、損害、阻礙而進行的教育。逆境教育也體現了素質教育的精神,因此必須從小學生抓起。

一、逆境教育思想在意志培養上的體現

意志是人的心理機能,堅強的意志是在明確認識的前提下形成的。有了明確的認識,才有正確的態度、鮮明的觀點和堅強的意志。逆境教育就是教育學生凡事有明確的目標,并表現出主動性和自制力,向預定的目標邁進而不為其他因素所干擾。在艱苦的情況下形成堅強的意志,要求學生在正確的認識促動下,戰勝困難,克服挫折,排除險阻,取得成功。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語文教材第八冊(試用本)的《中國石》,寫的是一個戈壁灘上的哨兵撿到一塊像雄雞的天然肖形石,并把它命名為“中國石”。后來“中國石”贏得了“最佳寶石”的盛譽。從此以后,無論在怎樣寂寞艱苦的情形下,這位哨兵都能克服一切困難,順利完成人民交給他的站崗放哨的重任。祖國在他心中,“中國石”給了他巨大的力量,所以他能克服戈壁灘這個逆境。因為這位戰士懂得:我為祖國站崗放哨,祖國安全我安全。第十冊的《挑山工》,講述了挑山工負重登山要比游人多走路,和游人同時起程卻常常走到游人前面,提前到達目的地。這靠的就是一種堅強的意志。就像挑山工樸素而又富于哲理的話,“別看我們慢,走長了就跑到你們前邊去了”,因為挑山工“得一個勁兒往前走”。可見人們在極其困難的情境下,意志的培養、鍛煉、形成是在正確的認識驅使下進行的。對此,教學中要給予充分的重視。

“逆水行舟難上難”。在逆境中戰勝一切不利因素而汲取成功的養汁是需要付出艱辛的努力,需要有堅強的意志和不畏挫折的勇氣的。能承受挫折,就能戰勝困難。順利中勇于拚搏是不難做到的,難的是在挫折中不氣餒,迎頭趕上。《圓明園的毀滅》(試用本)表現了中華民族在一個時期中所受到的挫折。這慘痛的教訓,使每一個中國人都記住一部“心酸史”,并從中深刻地認識到:國家落后、貧困,就挨打受欺侮。為了振興中華民族,不能讓歷史悲劇重演,就要發憤讀書。教學此課就要教育學生在挫折中抬起頭,不畏艱難,迎接挑戰。

二、逆境教育思想在品質形成上的體現

查看全文

中學語文教育逆境的解讀與思考

摘要: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義務教育階段不斷進行深化改革,對傳統教學模式和教育理念進行了更新點,義務教育進一步的得到了發展和進步。中學語文是義務教育階段十分重要的學科之一,由于該學科本身所具備的文學性、人文性和工具性特點,在培養中學生文學鑒賞能力、語言文字應用能力、審美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方面有著很大的幫助,在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大背景下,中學語文學科在促進義務教育全面開展,培養學生綜合能力方面發揮著巨大的作用。但是在當前中學語文教育工作開展過程中,傳統的語文教育思想依然根深蒂固,對新課程標準的推廣和實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基于此,本文主要結合實際情況,就當前中學語文教育工作過程中存在的逆境進行了分析,然后提出了相應的解決對策,希望通過本次研究同行所有助益。

關鍵詞:中學語文;教育逆境;解讀;解決對策

中學語文學科在學生真個學習生涯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其承接小學語文課程,聯系大學語文學科,可以說中學語文是整個語文學科教學的基礎,同時也是學生依靠這門學科掌握和理解其他學科的重要基礎,對學生今后發展將會產生深遠影響。進入新世紀,我們步入到知識經濟時代,人才競爭更加激烈,學習好語文既是繼承和發揚我國傳統文化,又是培養學生形成良好溝通交流能力的重要途徑之一。同時,由于中學語文學科被本身所具備的人文性和文學性,在培養思想道德和智力發展方面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由此可以看出,做好中學語文教育工作對學生今后發展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現階段,中學語文教育工作開展中面臨很多逆境,需要我們深入分析這些逆境,比及時采取措施將其解決,促進中學語文教育更好發展。

1中學語文教育的逆境解讀

1.1功利觀念嚴重影響到中學語文學科的發展:目前,在社會群體中,有不少人和學生家長都認為中學語文教學的目的就是為了識字,當出現漢字之后能夠讀下來,讀得懂,會寫字即可,學習其他學科才是學生今后發展關鍵。這種觀點其實是對中學語文學科的一種偏見和一種忽視,是完全錯誤的一種理念。這些人根本沒有全面認識到語文學科所具備真正功能和作用。語文學科是一門基礎學科,更是一門綜合性很高的學科,其內容往往涵蓋了古今中外與的歷史、文化、地理和自然科學,學習好語文會對一個個體產生重大而積極的影響。同時在語文學科中包含了我國人民發展過程中所形成悠久歷史文化,學習好語文是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繼承和發揚。此外,學習好中學語文才能為學習好其他學科奠定堅實基礎。

1.2學生對學習中學語文的積極性不高:語文學科本身是富有活力的,在中學語文體系中有著生動形象有趣的內容,直接面對的是我們日常生活中人和社會現實,由于中學語文具有顯著文學性和人文性,按說其中的故事、典故和曲折的情節會顯著吸引學生注意力,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語文是多數中學生比較反感的學科,有的學生一上課就感覺昏昏欲睡,覺得教師講解的內容寡淡乏味,在課堂上根本不愿意聽教師講解。還有不少學生在思想方面存在認知錯誤,他們認為學習語文就是識字,認識幾個漢字就行了。還有不少學生認為教師講解的內容沒用,聽不聽都一樣,在課下語文作為寫不寫也都一樣。在社會功利性觀念影響下,很多學生都十分功利,他們認為自己在語文考試中拿不了多少分數,分數多也就多幾分,少也少不了多少,根本沒有必要花費過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學習,不如將學習語文的時間用來學習英語、數學、理、化、生等學科,這些學科提分較快。在這種情形之下,語文課程不收學生歡迎,語文學科的重要性逐漸淡化,不利于學生全面素質提升。

查看全文

逆境刺激培養學生意志力策略

現在的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他們在家長精心呵護的順境中成長,身心比較脆弱,常常表現出怯懦、孤僻、任性、自私等心理特征。究其原因,這些孩子普遍缺少的是“逆境刺激”。所謂“逆境刺激”,是指令人不快或不舒服的外界刺激,包括一般的困難與挫折。在面對逆境時,不同的孩子所表現出來的忍耐力、應變力和克服力是有所不同的,有的孩子百折不撓,堅持不懈,能較快擺脫不良情緒的影響;也有的孩子心灰意冷,自暴自棄,將逆境刺激視為無法克服的障礙。“自古磨難出英才”,“逆境刺激”是培養學生意志力的有效途徑。

一、逆境刺激的育人價值

《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明確提出學生所應具備的能夠適應自身發展需要和社會需求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其中要求學生能夠“不畏困難,有堅持不懈的探索精神”“具有積極的心理品質,自信自愛,堅韌樂觀;有自制力,能調節和管理自己的情緒,具有抗挫折能力等”,由此可見,學生在面對逆境時能夠擁有的意志品質成為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關系到學生的健全人格的形成和終身發展的需要。

二、逆境刺激的基本途徑

大量事實表明,學生面對逆境時所表現出來的承受能力和應變能力直接影響到學生進一步發展的路向。因此通過適當的逆境刺激,使學生學會面對和處理各種挫折、困難帶來的情緒,引導學生以積極主動、陽光樂觀的心態進行面對,是逆境刺激教育中的重要內容,具體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面開展嘗試:1.開展主題教育,形成正確認知。逆境認知是學生面對困難、挫折等時能夠獨立自主的做出反應的能力,如果逆境認知能力強,即使面對重大的失利或者障礙,學生所表現從情緒和行為反應也是相對穩定、微弱的。因此教師要開展一定的逆境主題教育活動,通過例如名人傳記分享、名言警句學習、身邊榜樣宣傳等多種形式,教會學生認識逆境、學會冷靜、客觀地分析原因,在班級同伴中互相幫助總結教訓,思考對策,逐步培養正確的逆境觀,形成正確的認知能力。2.設置適當困難,培養應對能力。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給他們出一些經過努力可以克服的“難題”,主動創設情境使學生獲得一定的挫折感。如開展各項競賽、社會實踐活動,學生會認識到自己有不如他人或不盡人意的地方,并由此產生挫折感,這時作為教師,就要引導學生正確認識這些困難,教給他們克服困難的方法。在面對具體問題、經受實踐考驗的過程中,培養學生應對逆境的能力。3.促進家校協作,提高教育實效。教師應向家長宣傳“逆境刺激”的作用,取得家長們的支持和協作,不要一昧地滿足孩子的欲望。引導家長開展一定的逆境刺激,如讓孩子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倒垃圾、擦桌椅等,以此來換取每月的零用錢,讓孩子從小就知道要獲得,必須先付出的道理,在點點滴滴中培養學生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當然,在引導家長減少溺愛的同時,也要避免形成專制、忽視等不對等的教育方式,要注意教給家長正確實施“逆境刺激”的方法,不要盛氣凌人,粗暴蠻橫,甚至拳腳相加,無疑,這樣的“逆境刺激”是要不得的。

三、逆境刺激的辯證實施

查看全文

中小學英語教學中逆商教育滲透

【摘要】隨著我國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入,逆商教育已成為中小學英語課堂的重要教學策略。在中小學教學階段,教師適時引入挫折教育,可以使學生在挫折中持續成長,不斷增強挫折耐受力,并具備鍥而不舍的學習精神。淺析相應策略,希望能為廣大中小學英語教師提供一些新思考。

【關鍵詞】中小學英語;逆商教育;策略

一、引言

逆商的概念來源于西方,簡稱為AQ,全稱為逆境商數,還可以稱之為挫折商數和逆商數。它指的是大眾在身處逆境和面對困難時的內心反映,及面對事物時的應變能力,總體來說是指人在身處逆境時如何成功度過難關的能力。在實際教學工作中,教師通過對逆商教育策略的適時引用,可以使學生在學習英語科目的過程中全面發展,具備一顆在從容解決困難和挑戰的心。

二、中小學英語教學中逆商教育存在的意義

中小學階段是英語科目的基礎學習階段,由于英語的特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多多少少會存在一定的困難。許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面對困難和挫折時,容易產生畏懼、退縮的心理,焦慮不安、甚至產生一些心理疾病。基于此,將逆商教育融入中小學英語課堂,首先,可以幫助學生在面對挫折時及時調整心態,加強學生的抗壓抗挫心理;另一方面,逆商教育綜合了思想政治、心理健康、生活經驗、素質教育等方面的知識,可以幫助學生全面發展。在素質教育環境下,教學過程中正確的價值觀引導必不可少,教師引導教育幫助學生樹立積極向上的價值觀念,可以幫助學生克服在英語學科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阻礙,增強學生的學習信心和興趣。

查看全文

貧困生積極心理教育論文

當前,國家積極實行“獎貸助、勤補免”等政策,幫扶貧困學生緩解學業、經濟壓力。但受“人窮志短”等消極觀念的影響,貧困生容易出現孤獨、自卑、適應不良等心理問題。從阿德勒(Ad-ler)個體心理學的視角分析,經濟貧困只是個人暫時的一種不利處境,這種不利處境會使個人感到自卑并進行補償,在不斷追尋人生目標和生活意義過程中,漸漸形成積極的生活風格,同時通過與他人的合作,找到真正的人生目標和意義,從而為社會發展多做貢獻。

一、阿德勒個體心理學與貧困生的心理教育

(一)個體及生活的意義。阿德勒是奧地利著名心理學家、精神分析的早期代表,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理論對心理學的發展和心理教育研究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強調個體有自己獨特的發展目的,生命是不斷尋求人生意義和追求理想,并與社會及他人產生密切聯系,進而實現個人發展與社會價值統一的過程。個體心理學認為,人的行為是以社會文化而非生物學為取向的,追求優越是人們行為的根本動力,追求優越既是與生俱來的又是后天發展出來的,而追求優越和自卑感密切聯系,追求優越可以看作對自卑感的一種積極補償。(二)合作與社會興趣。阿德勒進一步把個體和社會聯系起來,認為社會興趣是人們必不可少的,植根于個人潛能對所有社會成員的一種情感和態度。然而,個人追求優越和發展社會興趣都應指向人類社會的進步與發展。每個人作為社會的一員,對社會進步和發展都負有責任,只有通過與他人合作,并投身于社會實踐,個人才能發展出健康的社會興趣。換句話說,個人只有與他人溝通、合作,融入到家庭、社會及組織中才能具有歸屬感和價值感。可見,一個人的社會興趣是其健康心理發展的重要因素,正確的社會興趣指向愛、合作及諸如此類的積極行為決定個人生活的意義及對社會貢獻的大小。(三)自卑補償與貧困生的心理教育。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的邏輯起點是自卑感的補償。阿德勒認為,是我們對自卑感的補償推進了人的成長。阿德勒提出,人出生就有一種自卑感,對兒童而言,身材的矮小就是他們面對成人時體驗到的自卑之一。[1]正如貧困學生為了彌補自己經濟困難的內心感受而努力在學習中尋找自身的閃光點一樣,當人們認識到自身的不足而體驗到一種自卑時,會給自己設定一個目標以彌補這一不足。但是,在補償自卑的體驗中,有些貧困生敏感、孤僻,出現心理問題,不愿意主動求助,有些貧困生為了避免偏見而放棄申請學校的各種補助,有些貧困生拼命學習而不參加任何課外活動,綜合素質和實踐能力較低,表現出種種對學習及生活的適應不良。從個體心理學的角度分析來看,個人可以積極地補償自卑感,進而發展出健全人格。因此,對貧困生進行心理教育,應先探析其自卑感的心理根源,再有針對性地開展獨特的心理教育。

二、貧困生自卑感的心理根源解析

(一)孤獨感。孤獨感是人們普遍的情緒體驗。生活中人們期望被認可與接納,并尋求感情的依戀與寄托,然而也時常出現孤獨的煎熬。有研究表明,孤獨感已成為影響貧困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因素。[2]我們在實踐中發現,貧困對個人的影響具有雙重效應。一方面,貧困可能會激發個人斗志,成為改變命運的動力。另一方面,貧困可能會消磨人的意志,引起自卑心理或孤獨感。貧困學生因經濟上的困難,出現強烈的自卑體驗和自尊需要,高度自卑和高度自尊的強烈矛盾,使得他們更容易出現孤獨感。孤獨感作為衡量貧困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和生活質量高低的重要標志,影響他們的心理狀態和情緒體驗。心理學家指出,孤獨感是一種封閉心理的反映,是感到自身和外界隔絕或受到外界排斥所產生出來的孤零苦悶的體驗。一般而言,短暫的或偶爾的孤獨不會造成心理困惑,但長期或嚴重的孤獨有可能引發情緒障礙,降低個體的心理健康水平。部分貧困生因家庭經濟困難,不能正確、理性地認識這一困境,引發人際沖突、情感沖突等問題,深陷孤獨的“泥潭”。貧困學生在求學歷程中,面臨更多的困擾和挑戰,經歷著比普通學生更多的焦慮和無助,如果不能很好地解決因家庭經濟困難引發的心理問題,就會產生長期或嚴重的孤獨感。(二)歧視知覺感。家庭經濟社會地位低的孩子在求學歷程中所獲得的教育資源、學習機會、發展空間均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這種社會不公平現象對弱勢群體的身心發展具有十分不利的影響。貧困生因家庭經濟拮據,教育文化資本相對缺乏,承受著巨大的思想負擔和精神壓力。伴隨社會經濟迅速發展,學生生活理念和消費觀念發生轉變,與家庭經濟條件較好的普通學生相比,貧困學生面臨更多的經濟壓力、生活壓力和精神壓力,容易出現自我價值感較低等問題。在校園里,貧困歧視是家庭經濟貧困學生可能面對的重要壓力,貧困學生的歧視知覺直接影響其情緒狀態和心理狀況。歧視知覺是一種社會知覺,是相對于客觀歧視而言的主觀感受。在社會心理學中,歧視知覺被認為是個體知覺到的一種消極待遇,這種待遇由個人所屬團體資格受到不公正的污名性而導致。[3]貧困學生由于家庭經濟困難,在班級及宿舍人際交往中會出現排斥感或被比較感。這種歧視知覺帶來一系列消極的影響效應,已成為貧困生的精神負擔。感知到的歧視體驗會使貧困生陷于消極應對體驗之中,其結果有可能出現較強烈的消極情緒體驗,如憂郁、自卑等。(三)認同威脅感。認同是個體對自己及他人關系的認識,是個人產生自我定向的基礎。如果缺乏應有的接受和認同,個人有可能陷入困境,形成認同威脅。從文化學角度來審視,個人在認同過程中,文化組織的權威運作促使個體主動或被動地參與文化實踐活動,以實現其身份認同。社會對貧困生群體的偏見和負面評價主要存在于家庭經濟地位、社會地位等方面,與其他遭受歧視的社會污名的群體相比較,貧困學生被污名的嚴重程度并不高。但是,這種污名認知同樣對貧困生的心理健康產生消極影響。認同威脅是在社會比較中個體對自己和所屬群體身份的否定,以消極、否認的態度審視自身及群體,對群體地位持消極態度,甚至因自己是群體的一員而感到恥辱,進而產生某種強烈的污名感。貧困學生的污名感與群體認同威脅存在一定關聯,這種認知威脅存在三類差異。第一類是依據自身情況判斷的貧困生,他們傾向于接受或忽視外界對貧困生的污名傾向,這類學生所感知的認同威脅較低。第二類是依據外部利益判斷的貧困生,這部分學生對貧困生群體的認同因外部利益變化而變化,有外部利益時傾向于認同這個特定身份,沒有外部利益時則傾向于拒絕貧困生群體認同,這類學生的認同威脅高于第一類學生。第三類是根據自尊判斷的貧困生,這是一類隱藏于普通學生中的非官方認定的貧困生,他們對貧困學生群體基本沒有認同感,通過隱藏貧困身份以維護自尊,這類學生所感知的認同威脅最高。在歧視貧困的社會主流話語系中,每個貧困生都能感受到該群體的弱勢和劣勢,這種不利處境對其身心發展均有一定的不利影響。

三、個體心理學視野下的貧困生積極心理教育促進策略

查看全文

談殘疾大學生體育鍛煉與心理韌性培養

摘要:心理韌性作為一種重要心理素質,是衡量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標。殘疾大學生由于生理上的缺陷在校園中一直屬于弱勢群體,因此增強殘疾大學生逆境中的心理承受能力就顯得十分必要,體育鍛煉是促進身心和諧增強心理韌性的有效方法之一。文章基于積極心理學視角,帶入心理韌性相關模型進行分析,從心理潛能角度論證體育鍛煉對殘疾大學生心理韌性塑造的補充意義。體育鍛煉通過連接個體與環境,對殘疾大學生的認知、情感、精神、行為等方面有較好地重塑作用,幫助殘疾大學生統合人格,在移情、問題解決、自我意識及自我察覺等方面挖掘更多的能量來源,進一步提出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發展殘疾大學生體育鍛煉的重要性。

關鍵詞:積極心理學;殘疾大學生;心理韌性;體育鍛煉;統合人格

1前言

隨著教育部下發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實施八年來帶來的教育改革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殘疾兒童等弱勢群體擁有了平等接受教育的機會。伴隨著高等教育的普及,高校校園中的殘疾大學生數量隨之增多,已經成為一個值得特別關注的龐大群體。根據《心理學報》、《心理科學》、《中國心理衛生雜志》等發表文章的計量學統計結果顯示:大學生在自我意識及自我概念、精神疾病、一般心理健康方面存在普遍心理健康問題,更是心理障礙的高發群體。而殘疾大學生作為高校中的弱勢群體,本身在學習生活中面臨著困難超過常人,加之眾多客觀因素和主觀認知帶來的心理壓力,他們的心理健康問題更加不容忽視。心理韌性是當代殘疾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一個重要組成成分,被認為是人在面對生活中的重大壓力事件或挫折、逆境時的良好適應能力,對于大學生來說,心理韌性這種積極的心理品質,與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及主觀幸福感緊密相關。殘疾大學生的社會弱勢地位一時較難改變,因此塑造他們的心理韌性,有針對性地為其構筑心理適應及防御體系對于其今后自身發展有著重要意義。現代社會,體育運動對身心健康的積極作用已經得到大眾的普遍認同。已有研究表明,體育鍛煉可以通過釋放緊張情緒緩解學生的壓力,促進學生心理健康水平。也有研究者們在對大學生的研究中發現,健身運動對心理韌性有一定的正向預測作用。雖然是調節身心健康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殘疾大學生的體育鍛煉推進過程卻往往由于自身身體狀況、場地器材、技能的缺乏及重視程度的不夠等問題而屢遭阻礙。因此,在當今殘疾大學生體育鍛煉開展項目少、鍛煉時間短,現狀堪憂的背景下,將體育鍛煉與殘疾大學生的心理韌性培養相關聯,成為促進殘疾大學生全面發展的新方向。如何通過心理潛能角度論證體育鍛煉對殘疾大學生心理韌性塑造的意義,成為積極心理學與運動心理學的關注熱點。

2心理韌性發展模型

無論是積極心理學還是運動心理學,其作用都是“描述、解釋、預測、控制”,根本目的在于幫助個體形成良好的心理或行為模型,獲取更加有意義的人生。但是以精神分析和行為主義為代表的傳統心理學一直以來都把重心放在心理問題的研究上,關注負面情緒、心理障礙、變態行為等,盡管傳統主流心理學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他們已經遠離了原來的主題———使一切生命變得有意義。而積極心理學倡導用積極的心態解讀人類的心理現象,他們在弄清楚背后的本質的同時,更提醒大家的是,在面對生活重大壓力、挫折甚至逆境時,很多人依然努力著,他們懷揣著對未來美好的憧憬不曾放棄。然而這種逆境下的生存能力并不是人人具備,而是表現出了較大的個體差異,催生出“心理韌性”這一概念,其作為一種特質或能力的觀點已得到越來越多研究者的認同(Connor&Davidson,2003)。心理韌性被認為是一種涉及一個人的健康與幸福生活等的重要心理素質,每個人的心理韌性可以通過有效訓練得到提高和改善,許多研究認為心理韌性是當個體面對的逆境、嚴重壓力或創傷性生活事件等危險因素需要克服時才發揮作用的。心理韌性的研究起源于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其發展脈絡經歷了前中后三個明顯階段。前期的心理韌性模型聚焦在對韌性內在特質因子和外在環境保護因子的探索上,以Werner、Germezy、Butter等為代表的學者們提出的大多是能力型概念或結果型概念,關注是什么個體特質或者保護因子讓個體在逆境中的表現結果不同。到上世紀九十年代,心理韌性的研究重點逐漸側重于其動態形成與發展的過程。學者們提出了“個人———過程———環境”心理韌性框架(Kumpfer,1999)以及心理韌性重組的過程模型(Richardson,2002),即通過動態交互作用,在外在保護因素的作用和個體特質功能的發揮下,個體迅速恢復和成功應對逆境的過程。進入新世紀,心理韌性這一概念才結合著新興的積極心理學在西方學界掀起研究熱潮,學者們的關注點逐步轉向個體的積極心理特質和心理潛能,該階段最具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是心理韌性動態模型的構建和提出。模型如下圖一所示:圖一心理韌性的動態模型(李海壘,張文新,2006)該動態模型認為,心理韌性是個體與生俱來的潛能。個體在成長發展過程中具有“安全、愛、歸屬、尊敬、掌控、挑戰、才能、價值”等方面的心理需要,來自于外部保護因素“學校、家庭、社會和同伴群體”以及它們之于個體的“親密關系、高期望值和積極參與”為個體的發展需要提供滿足后,在個體身上會自然地發展出一些個體特質,即圖一中所示的心理韌性特質“合作、移情、問題解決、自我效能、自我意識、自我覺察、目標與志向”等。這些心理韌性特質會在個體面臨逆境時保護其自身發展不受危險因素影響,促進個體的健康成長。然而對于殘疾大學生來說,由外部保護因素到青少年需求這一鏈條卻幾乎處于斷開狀態,從根本上阻礙了殘疾大學生心理韌性特質的形成。對于殘疾大學生來說,他們的所能獲得的社會支持極為有限,身體的殘缺往往伴隨著家庭教育的缺失、同伴群體的缺失、社會支持系統不足等客觀因素,這些缺失的支持條件都不足以給殘疾大學生帶來親密關系、高期望值以及積極參與的體驗,因此殘疾大學生的諸多需求例如歸屬、愛、尊敬等都大幅度低于常人。不利的客觀因素和主觀認知的偏差使許多殘疾面臨自我意識模糊、缺乏歸屬感、對未來喪失目標與志向等心理問題。從根本上說,心理韌性是一種個體在身處逆境或被問題困擾時能夠迅速恢復,甚至獲得力量和成長的能力,來自于個體不斷成長發展過程中的積極力量。但是殘疾大學生的心理潛能在其擁有的外部保護因素現狀下,無法較好地為適應社會融入社會獲得良好發展提供能量。在心理韌性的潛能性定義視角下,積極心理學中的積極力量正是培養和發揮殘疾大學生心理韌性的潛能來源。如何幫助殘疾大學生發掘這種積極力量是重中之重。

查看全文

家庭教育教師分析論文

感受了這么多年的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也經歷了從孩子到教師的轉變,我逐漸感受到: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相協調,才能促進孩子更好地成長。可現狀確實不盡人意,不少家長對子女進行家庭教育的觀點似乎走進了越來越多的誤區。我感覺到有些家庭教育觀點很值得大家借鑒。

一、有意識地對小孩進行“吃苦”教育。現在的小孩是“享受”的一代,從凈水到飲料再到“八+八”臺灣珍珠奶茶,一步一個臺階。純凈水還說得過去(但也沒必要,因為學校已提供開水),飲料已是高級享受,珍珠奶茶乃是超級享受。據說,只有“八+八”才合口味,有些學生非進口水果不吃,這樣一種消費觀念,帶來的是許多負面影響。還不知錢是如何辛苦地賺來的,小小年紀就學會享受,在同學中也造成一種不好的相互攀比的現象。有了這種思想,就不知“艱苦”二字的內涵,看不到在還有大量失學兒童的背后他們所擁有的幸福,就不會尊重勞動,不珍惜勞動成果,嫌棄學校為他們配好的營養餐不合口味,不按正常就餐,結果許多學生得了胃病(不要以為生活好了,就不得胃病)。國外有種觀念:富家“窮”孩子,就是有意識地對小孩進行吃苦教育。

二、父母既要言傳也要身教,身教更重要。在家庭中父母的言行對小孩的生活起決定作用。家庭集體成員之間的道德、精神、心理等方面的關系,無不構成孩子最初的社會經驗,而這對孩子的一生所起的作用是無可估量的。在孩子面前打開的第一扇通向周圍世界的窗戶就是父親、母親的個人榜樣。因此,父母的舉止行動非常重要。首先,父母在人與人之間的美好關系上做出榜樣。父母有責任在家庭中創造一種最有利于教育子女的氣氛,那就是父母相互尊重、相親相愛、對老人體貼關懷、對孩子的情緒和心情細心關注、對孩子既要嚴格要求又要尊重他的人格和自尊心、為人善良樂于助人。這樣的家庭環境才能使孩子對人類美好的品質形成信念,內心充滿平靜和安寧。還有父母應當將更為重要的東西教給孩子,那就是一些精神上的東西,如:勤奮、堅韌、豁達、協作、責任心、競爭意識等。在家庭中,也要讓孩子看看自己為事業努力奮斗的模樣,看見父親孜孜不倦的精神,孩子才會了解努力是多么重要。一面看電視或一面打麻將,一面督促孩子用功的父親,是不可能給孩子有效的影響的。

三、不被孩子的要求所左右。在“可以”和“不可以”、“應當”和“不應當”這樣一些基本概念上要有一個較明確的界限。在某些問題上要大膽地說“不”。有些父母從不拒絕孩子的要求,惟恐孩子不能事事如意。這種溺愛是一種家庭創傷,它給孩子們帶來的絕不是家長所希望的幸福,而是與年齡不相符的幼稚和自私自利。父母對子女那種無私的愛,必須與嚴格要求結合起來才是真正的愛,才能把子女培養成為真正的人。

四、對孩子進行一些挫折教育。不用隱藏父母的喜怒哀樂,家長應該讓孩子從小知道人間的艱辛。不少家長認為孩子還小,因此,總設法讓孩子繞開艱難困苦,盡量不讓他們經歷傷心事件,也不愿在孩子面前流露出自己的苦難。以致于不少小孩到了一定年齡還不知道人的生活中竟有痛苦和悲傷。人的一生都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挫折、失敗、困難總是與人結伴而行。從挫折本身來說,它具有兩重性,一方面它給人帶來痛苦和不幸,帶來各種壓力,另一方面它又能鍛煉人的意志,使人堅強起來。如有時候挫折把人逼上絕路,人便產生背水一戰的決心,集中精力想對策,往往會出現一種超越自身的潛力和智慧。人們能抵御各種挫折壓力而使人獲得心理上的平衡的能力,就叫耐受力,或叫挫折承受力。從人才成長的一般規律來看,順境可以出人才,逆境也可以出人才。從某個角度看,在逆境中經過挫折錘煉成長起來的人才,其生存力、競爭力更強。科學史家貝里奇指出:人們最出色的工作往往在處于逆境的情況下做出,思想上的壓力,甚至肉體上的痛苦都可以成為精神上的興奮劑。中國有許多格言:“天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自古雄才多磨難,從來紈绔少偉男”……講的就是這個道理。一個人從小經過逆境磨煉,或經過良好心理健康教育,才會不斷增強承受挫折的能力。

五、敢于體罰孩子。由于教育方式的改變與社會風氣的民主化,近來很多做父母的都盡量避免體罰孩子。可因為獨生子女的受寵,令許多父母抱有一種“愛還愛不來,怎么舍得打”的心態,愈發使得孩子缺乏一種具有震撼力度的家庭教育。我看到過這樣的一個故事:由于調皮,三個男孩推著建筑工地上的手推車玩,兩人坐在上面,一人在后面推,為了滿足冒險心,他們們從一個很陡的坡上往下沖,結果他們都掛彩了。回到家里,父親狠狠地揍了他的兒子,也就是這個“冒險隊”的“隊長”。盡管“隊長”極不情愿地接受了這個體罰,但當父親寬大厚實的手掌,打在他臉頰上的同時,他卻感覺到父親的愛意,這種既愛又恨的感受,至今仍深深地鐫刻于心中,久久不能忘懷。從而有了這個故事。“體罰”,它把父親的教誨,直截了當、毫無修飾地傳達給孩子,而其中的寓意,不外乎是—“親情”。在這個時候,母親或父母的父母有可能充當孩子守護神的角色,不要理會他們,因為你是孩子的父親,你必須對孩子將來的成長負責,你自己可能也是從小被體罰而長大的。有句俗語:“木棒下出好人”。當然,“暴君式”的教育也會對小孩的成長帶來負面的影響,隨著父母的素質的提高,我想能處理好這種關系的。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