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出血范文10篇

時間:2024-02-29 06:12:12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腦出血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腦出血患者的院前急救探究

【摘要】總結2010年1月~12月95例高血壓腦出血患者院前急救的重要性與轉送技巧,以提高搶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發現規范性的院前急救和正確的轉運方式是最大限度降低高血壓腦出血患者死亡率,提高搶救成功率的關鍵。急救人員要樹立對高血壓腦出血患者緊急救治的意識,把握轉運時機與方式,并做好病情評估,及早處理。

【關鍵詞】高血壓腦出血院前急救轉運技巧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心腦血管疾病已成為人類的主要殺手,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病人數不斷增加。高血壓腦出血是在高血壓伴腦內動脈變性的基礎上血壓驟升的動脈破裂所致,是臨床急救的多發病,大多數患者病情危重,起病急,預后差,且病死率高。積極的院前急救和掌握正確的轉運技巧是搶救成功的關鍵。現將我院2010年1月~12月院前急救的95例高血壓腦出血患者情況總結如下。

1臨床資料

2010年1月~12月我院“120”院前急救高血壓腦出血患者95例,男83例,女12例,年齡36~85歲,均為“120”急救電話呼救患者。誘因多為各種刺激,常伴有高血壓病,且血壓沒有得到有效觀察、控制及治療。意識模糊39例;昏迷56例。院前急救好轉93例,死亡2例。

2院前急救過程

查看全文

腦出血觀察論文

腦出血并發應激性潰瘍致上消化道出血是一種常見而嚴重的并發癥,主要表現為嘔血,黑便或兩者兼有,病情越重,發生率越高,有文獻報道其發生率可達19.4%~48.28%[1]。且上消化道出血越早,預后越差,我院應用雷尼替丁預防腦出血并發上消化道出血,取得了滿意效果。

1材料和方法

1.1臨床資料:將經CT檢查確診的腦出血患者204例依據隨機原則方法分為預防性治療組(常規治療+預防性治療)和常規治療組(僅用常規治療)。應激性潰瘍診斷主要依據發病后出現嘔吐咖啡樣物,和(或)解柏油樣大便,嘔吐物和或大便隱血試驗陽性。治療組100例,男53例,女47例,年齡44~78歲,平均(58.1±7.79歲),其中,基底節區腦出血53例,基底節-丘腦區腦出血27例,腦葉出血7例,丘腦出血5例,腦干出血3例,小腦出血3例,腦室出血2例。常規治療組104例,男59例,女55例,年齡48~81歲,平均(58.9±8.15歲),其中,基底節區出血56例,基底節-丘腦區腦出血24例,腦葉出血13例,丘腦出血4例,腦干出血3例,小腦出血2例,腦室出血2例。

1.2方法

1.2.1常規治療組:常規治療包括控制血壓,控制腦水腫,降低顱內壓,維持水電解質平衡,對癥支持等治療,14d為1療程。

1.2.2預防性治療組:常規治療+預防性治療,在常規治療組的基礎上,均在開始治療時加用雷尼替丁100mg,每天1~2次,加入10%葡萄糖中靜滴,14d為1療程。兩組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均嚴格控制飲食,禁食肉類,并禁用維生素C至少2d以上。

查看全文

防范腦出血病患再出血循證護理運用

腦出血患者容易發生再出血,據相關文獻報道[1]腦出血患者中約16%~20%的患者會發生再出血。再出血是指在一定時間內血液成分從病變血管不斷滲漏的過程,是第1次出血的延續和發展[2]。再出血的發生會導致嚴重的后果,一方面表現為顱內血腫繼續增大,使患者臨床癥狀加重,導致患者預后差,生活質量明顯下降;另一方面可致患者死亡。有效的護理措施可以減少腦出血患者再出血的發生率。因此,筆者所在醫院自2010年6月~2011年6月采用循證護理方式對58例腦出血患者進行護理,取得了滿意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筆者所在醫院2010年6月~2011年6月收治的腦出血患者58例設為觀察組,采用循證護理,其中男32例,女26例;年齡43~86歲,平均(61.5±10.3)歲;同時選擇2008年1月~2010年6月采用常規護理的58例患者作為對照組,其中男33例,女25例;年齡42~85歲,平均(59.5±11.4)歲;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基礎疾病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護理方法

1.2.1對照組護理方法采用常規護理,患者入院后絕對臥床休息3~4周,嚴密觀察患者病情變化,頭痛程度及時間,尤其是瞳孔大小及意識狀態,嚴格制動,盡量減少不必要的搬動,保持大便通暢,保證患者充分睡眠。

查看全文

腦出血患者藥學監護研究

嗜鉻細胞瘤(pheochromocytomas,PC)是腎上腺髓質最常見的腫瘤,主要分泌兒茶酚胺,可引起陣發性或持續性高血壓[1],繼發神經系統的損害。因嗜鉻細胞瘤引起的高血壓性腦出血是神經系統損害的表現之一[2]。本文通過臨床藥師參與腎上腺嗜鉻細胞瘤繼發高血壓腦出血患者降壓治療方案的調整,為臨床制訂藥物治療方案提出用藥參考。

1臨床資料

患者,男,42歲,因“突發頭痛伴左側肢體無力5h”于2017年5月12日入院。患者入院前5h于安靜狀態下突發頭痛,呈陳發性跳痛,時有加劇,多位于頂葉右側顳葉,伴嘔吐胃內容物1次,急查頭顱CT示:(1)右側額葉血腫;(2)第三腦室后部、雙側腦室后角積血。門診擬“腦出血”收住入院。既往高血壓病史半年,不規律服用“厄貝沙坦片0.15gqd+苯磺酸氨氯地平片5mgqd”控制血壓,未規律監測血壓,痛風史3年余,無藥物、食物過敏史。入院查體:體溫(T):36.9℃,脈搏(P):58次/min,呼吸(R):19次/min,血壓(Bp):212/98mmHg,雙肺呼吸音清,未聞及啰音。神經系統檢查:神志清楚,顱神經未見明顯異常。左側鼻唇溝淺,伸舌偏左,左上肢肌力4-級,左下肢肌力4-級,右側肢體肌力正常,四肢肌張力減弱,腱反射對稱活躍,雙側病理癥未引出,共濟運動欠合作,左側痛覺減弱,余深淺感覺正常。頸軟,雙克氏征陰性。NIHSS評分7分,ESRS評分4分,吞咽功能評估:無吞咽功能障礙。輔助檢查:頭顱CT示:(1)右側額葉血腫;(2)第三腦室后部、雙側腦室后角積血。血常規未見明顯異常,血生化示:尿酸462μmol/L,余未見明顯異常,乙肝兩對半未見明顯異常。臨床診斷:(1)右側額葉腦出血;(2)繼發性高血壓病;(3)左側腎上腺占位(嗜鉻細胞瘤可能);(4)高尿酸血癥。

2主要治療

患者入院后立即給予硝苯地平控釋片30mgqdpo+鹽酸烏拉地爾注射液50mgqd靜脈泵入控制血壓,20%甘露醇125mLq12hivgtt+甘油果糖氯化鈉注射液250mLbidivgtt脫水降顱壓,泮托拉唑腸溶片40mgqdpo保胃,依達拉奉注射液30mgqdivgtt清除氧自由基、甲鈷胺500μgivqd營養神經等治療。入院第2天患者訴頭痛,左側肢體無力,血壓最高達184/108mmHg,予以加用厄貝沙坦片0.15gqdpo控制血壓,血壓仍維持在175~188/99~110mmHg之間。中腹部CT平掃+增強+三維重建示:(1)左側腎上腺占位,考慮嗜鉻細胞瘤;(2)肝內多發囊腫;(3)副脾。泌尿外科會診后示:待腦出血穩定后擇期手術。入院第5天,患者仍有頭痛,血壓波動,最高血壓達174/104mmHg,兒茶酚胺含量測定:(血漿)去甲腎上腺素2.61μg/mL,腎上腺素未檢出,停用厄貝沙坦片,加用厄貝沙坦氫氯噻嗪片1片qdpo,臨床藥師建議該患者既往有痛風病史,使用厄貝沙坦氫氯噻嗪片的復合制劑應注意監測電解質及尿酸水平,醫師接受建議。入院第8天,患者訴夜間仍有頭痛,日間頭痛較前有所緩解,夜間血壓波動在150~160/90~100mmHg,臨床藥師建議加用特拉唑嗪片1mgqnpo,首次使用α受體阻滯劑的患者開始用藥應在入睡前,以防體位性低血壓發生,臨床接受建議。入院第11天,患者頭痛較前明顯緩解,血壓波動在140~150/90~100mmHg之間,復查頭顱CT示:右側額葉可見斑片狀密度增高影,大小約0.8cm×0.6cm,血腫吸收期;第三腦室后部、雙側腦室后角積血較前減少;腦萎縮、腦白質變性較前相仿,腦出血較前吸收,建議癥狀穩定后擇期手術治療。

3臨床藥學監護

查看全文

腦出血觀察研究論文

腦出血占全部腦卒中20%~30%,死亡率較高,與腫瘤、心血管疾病并列為人類健康最主要的致命殺手。腦出血病后30天內病死率為35%~52%,致殘率亦高,可恢復生活自理的患者,在1個月后約為10%,6個月后約為20%,可見仍有大量的患者無法恢復生活自理。目前腦出血的治療還缺乏特別有效的藥物,本文觀察應用新一代羥自由基清除劑—依達拉奉注射液治療腦出血,并與常規治療組比較治療效果和藥物不良反應,現總結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對象觀察2006年8月~2007年12月在我院神經內科住院的腦出血患者60例,病程<72h,符合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修訂的診斷標準,均經頭顱CT或MRI證實。所有患者均為首次發病或既往卒中不影響本次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排除腦疝、嚴重心、肺、肝、腎功能不全。隨機分成兩組,每組30例,即(1)依達拉奉組(治療組):男20例,女10例;年齡38~80歲,平均(62.3±12.1)歲。病灶位于基底節區19例,額葉2例,顳葉5例,枕葉1例,腦干2例,小腦1例;出血量4~30ml,平均(16.8±3.6)ml,入院時歐洲腦卒中評分(ESS)(41.52±20.35)分。(2)常規治療組(對照組):男21例,女9例;年齡39~80歲,平均(62.5±11.8)歲,病灶位于基底節區20例,額葉1例,顳葉3例,枕葉3例,腦干2例,小腦1例;出血量3~28.5ml,平均(16.5±3.4)ml;ESS(40.38±19.85)分。兩組年齡、性別及病情無差異性。

1.2方法

1.2.1治療方法對照組入院后予以控制血壓及顱內壓、防治感染及應激性潰瘍、維持水電解質平衡等對癥支持治療;治療組在此基礎上,加用依達拉奉30mg稀釋于生理鹽水100ml靜脈滴注,30min內滴完,每日2次,共2周。

1.2.2療效和安全性評定兩組在治療前、治療后2周、4周分別進行ESS。根據ESS增分率[(治療后評分-治療前評分)/(100-治療前評分)×100%]進行療效評定。基本痊愈:增分率>86%;顯著進步:增分率為46%~85%;進步:增分率為16%~45%;無效:增分率<16%。治療前及治療后2周,所有患者進行血常規、電解質、肝腎功能、心電圖等檢測。并同時觀察依達拉奉藥物的不良反應。

查看全文

探析高血壓腦出血病患外科診療對策

摘要:高血壓是腦出血最常見的原因,高血壓伴發腦內小動脈病變,以合并小動脈硬化最常見。各種因素使血壓驟升引起動脈破裂出血稱為高血壓性腦出血。約80%發生于大腦半球,以基底節區為主,其余20%發生于腦干和小腦。據大宗病例統計,55%在殼核(外囊)區,15%在腦葉皮層下白質內,10%在丘腦,10%中橋腦,10%在小腦半球。而發生于延髓或中腦者極為少見。殼核出血常侵入內囊和破入腦室,血液充滿腦室系統和蛛網膜下腔;丘腦出血常破入第三腦室或側腦室,此外可損傷內囊;腦橋或小腦出血則可直接破入到蛛網膜下腔或第四腦室。

一次性出血通常在半小時內停止,致命性出血可直接導致死亡。近年來CT動態觀察發現:83%的腦出血在發病6h內仍有血腫增大,17%在6~24h內血腫增大,個別病人2天后仍有增大者。另指出:高血壓性腦出血發病后繼續出血的發生率為52%,24h內61.54%。并發現繼續出血與血壓、年齡無關,而血腫不規則或出血量多易發生繼續出血。

高血壓腦出血預后不良,以往多采用內科治療,一般病死率為50%~60%。近年來由于CT在臨床上廣泛應用,已使高血壓腦出血的診斷變得迅速、準確,隨著顯微外科、立體定向等技術的發展,手術精確性提高,對腦組織的創傷已大大減少,高血壓腦出血的手術適應證不斷拓寬,目前該病趨向于手術治療。國內外統計資料顯示手術死亡率為3%~51%,外科治療死亡率懸殊與病例選擇等諸多因素有關。目前對于手術治療及其指征的認識逐漸趨于一致。

一、手術適應證

手術的目的是為了清除血腫、降低顱內壓,使受壓的神經元有恢復的可能性,防止和減輕出血后的一系列繼發性病理變化,打破威脅生命的惡性循環。由于各地對手術指征選擇的不同,因此所獲治療效果不相同,目前尚無法比較。根據我們的經驗,綜合以下幾點考慮:(1)意識狀態:據回顧性分析表明:無意識障礙者,無需手術;有明顯意識障礙但腦疝不明顯者,外科治療優于內科;深昏迷、雙側瞳孔散大、生命體征趨于衰竭者,用外科治療暫不理想。根據出血后意識狀態,臨床分為五級,以便記錄比較。五級為:1級:清醒或嗜睡,伴有不同程度偏癱及/或失語;2級:嗜睡或朦朧,伴不同程度偏癱及/或失語;3級:淺昏迷,伴偏癱,瞳孔等大;4級:昏迷伴偏癱,瞳孔等大或不等大;5級:深昏迷,去大腦強直或四肢軟癱,瞳孔單側或雙側散大。綜上所述,不論年齡大小及血腫部位的1級病人,可以進行非手術治療;5級病人只能進行非手術治療;2、3級患者中大多數適宜手術;3、4級病人是外科治療的絕對適應證。但是應綜合其他因素考慮,如2級患者出血少,可以先采取內科治療。(2)部位:淺部出血應考慮手術,如皮質下、小腦出血。腦干出血急性期不考慮手術。(3)出血量:皮質下、殼核出血>25ml,丘腦出血>10ml,小腦出血>10ml,即考慮手術。(4)病情的演變:出血后病情進展迅速,短時內即進入深昏迷,提示出血量大,部位深,預后差,不適宜手術。(5)其他:如發病后血壓過高(≥26.6/16kPa)、眼底出血、有嚴重心、肺、腎疾病患者,術后恢復困難,效果差。此外對于非優勢半球出血可適當放寬手術指征;應用甘露醇或甘油果糖注射后癥狀明顯改善應作為手術適應證的依據。另外,手術前應與家屬溝通,了解手術效果,征得家屬同意。

二、手術時機

查看全文

老年腦出血護理論文

【關鍵詞】腦出血

自發性腦出血是指非外傷性腦實質內的出血,主要原因是長期高血壓和動脈粥樣硬化引起,特別是老年腦出血在急性期病情發展迅速、變化快、死亡率高,所以應加強老年腦出血急性期的護理,為醫療提供可靠依據,為選擇合理的治療方案提供信息。現將觀察與護理要點介紹如下。

1臨床資料

本組136例,年齡70~80歲,平均74.5歲,其中橋腦出血2例(1.5%),丘腦出血41例(30.1%),小腦出血8例(59%),內囊出血57例(41.9%),其他出血28例(205%);死亡42例(30.8%)。

2早期觀察與護理

2.1正確觀察瞳孔和眼球活動變化瞳孔是受交感神經和動眼神經中的副交感神經支配,當腦出血或腦疝時動眼神經受壓可使瞳孔的大小、形態、對光反射發生改變[1~3]。例如:(1)橋腦出血時雙側瞳孔極度縮小及眼球固定。(2)丘腦出血時兩眼球向下方或內下方注視,亦可出現病灶對側或同側凝視麻痹,雙側瞳孔縮小,對光反射遲鈍或消失。(3)內囊出血時常有頭和眼轉向出血病灶側,呈“凝視病灶癥”和“三偏癥”,即偏癱、偏感覺障礙和偏盲。(4)小腦出血時眼球震顫或瞳孔往往縮小,兩眼球向病變對側同向凝視。(5)小腦幕裂孔疝早期病灶側一過性瞳孔縮小、對光反射遲鈍,如病情加重瞳孔散大,對光反射消失。(6)枕大孔疝瞳孔縮小后散大。如果有腦疝發生瞳孔變化最早、最快。因此必須認真觀察,大約5~10min觀察1次瞳孔及眼球活動的變化,為搶救爭得時間,但須注意老年患者有青光眼、白內障者可影響觀察須注意鑒別。

查看全文

腦出血患者護理干預論文

1資料分析

1.1一般資料

本組研究對象為2007年1月~2008年1月在我院神經內科住院治療的83例腦出血患者,男39例,女44例;年齡33~87歲,平均60歲。本組病例均經頭部CT檢查證實為腦出血。出血部位:基底節區41例,小腦8例,腦干5例,丘腦16例,腦葉10例,腦室3例。83例患者在住院期間均不同程度地發生便秘(排便間隔時間>3d,糞便量少,排出困難,無其他腸道器質性病變),采取有效的護理措施后,患者順利排便,無因排便加重病情病例發生。

1.2便秘的病因

一般病因:①不合理的飲食習慣;②不良排便習慣;③濫用瀉劑;④環境或排便體位改變;⑤妊娠;⑥老年、營養障礙;⑦結腸、直腸、盆底器質性病變及功能性障礙;⑧結、直腸外神經異常,本組38例意識障礙者均發生便秘,考慮與腦出血量大或存在顱內高壓有關,以致影響自主神經調節中樞而誘發便秘;⑨精神或心理障礙醫原性藥物因素。

1.3腦出血

查看全文

高血壓腦出血患者護理論文

高血壓腦出血(hypertensivecerebralhemorrhage,HCH)是臨床常見疾病之一,臨床多采用手術治療,但患者依從性較差[1,2]。本研究選取我院120例高血壓腦出血術后機械通氣患者,觀察集束化氣道護理管理的應用效果,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選取2016年8月—2018年8月我院接收并治療的高血壓腦出血術后機械通氣患者120例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常規組和管理組,每組60例。常規組中男30例,女30例,年齡61歲~75歲,平均年齡(65.27±0.34)歲,病程1年~4年,平均(2.42±0.18)年。管理組中男29例,女31例。年齡62歲~74歲,平均年齡(65.24±0.41)歲,病程1年~3年,平均(2.39±0.15)年。本次研究經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2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差異不明顯(P>0.05),具有可比性。1.2方法。常規組采用常規護理。管理組采用集束化氣道護理管理模式進行護理,即:①心理護理管理。臨床護理人員主動關懷和安慰患者,給予心理輔助治療,多講解治療成功的臨床病例,避免患者出現非計劃拔管行為。②固定氣管插管護理管理。合理進行氣管插管,并進行有效固定,避免呼吸機管道牽拉。定時查房,加強巡視,檢查氣管插管情況,如置管深度、置管固定情況以及氣囊壓力等,嚴格防止意外脫管情況發生。定期更換呼吸機管路,并對呼吸回路內冷凝水進行清理。③吸痰護理管理。吸痰前,給予患者高濃度吸氧治療,若患者氣道反應大,應給予適量利多卡因治療,以減輕不適。另外,采用鹽酸氨溴索等祛痰藥以及25%碳酸氫鈉溶液進行治療;吸痰時,協助患者取舒適體位,根據病情和吸痰管內徑,合理選擇吸引壓力,嚴格按照無菌吸痰流程進行操作,注意動作輕柔,以免造成患者不適,吸痰按照氣道、口鼻腔順序進行,并嚴密觀察患者的各項生命體征。1.3評價指標。對比2組患者呼吸機使用時間以及住院時間。對比2組患者護理后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包括氣道損傷、氣管插管脫落、皮膚損傷以及留置針脫落。1.4統計學方法應用SPSS18.0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2組患者呼吸機使用時間以及住院時間對比管理組患者呼吸機使用時間為(5.12±0.33)d,住院時間為(11.66±0.59)d,均明顯低于常規組(P<0.05)。見表1。2.22組患者護理后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對比管理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3.33%,明顯低于常規組(P<0.05)。見表2。

3討論

查看全文

老年腦出血護理論文

【關鍵詞】腦出血

自發性腦出血是指非外傷性腦實質內的出血,主要原因是長期高血壓和動脈粥樣硬化引起,特別是老年腦出血在急性期病情發展迅速、變化快、死亡率高,所以應加強老年腦出血急性期的護理,為醫療提供可靠依據,為選擇合理的治療方案提供信息。現將觀察與護理要點介紹如下。

1臨床資料

本組136例,年齡70~80歲,平均74.5歲,其中橋腦出血2例(1.5%),丘腦出血41例(30.1%),小腦出血8例(59%),內囊出血57例(41.9%),其他出血28例(205%);死亡42例(30.8%)。

2早期觀察與護理

2.1正確觀察瞳孔和眼球活動變化瞳孔是受交感神經和動眼神經中的副交感神經支配,當腦出血或腦疝時動眼神經受壓可使瞳孔的大小、形態、對光反射發生改變[1~3]。例如:(1)橋腦出血時雙側瞳孔極度縮小及眼球固定。(2)丘腦出血時兩眼球向下方或內下方注視,亦可出現病灶對側或同側凝視麻痹,雙側瞳孔縮小,對光反射遲鈍或消失。(3)內囊出血時常有頭和眼轉向出血病灶側,呈“凝視病灶癥”和“三偏癥”,即偏癱、偏感覺障礙和偏盲。(4)小腦出血時眼球震顫或瞳孔往往縮小,兩眼球向病變對側同向凝視。(5)小腦幕裂孔疝早期病灶側一過性瞳孔縮小、對光反射遲鈍,如病情加重瞳孔散大,對光反射消失。(6)枕大孔疝瞳孔縮小后散大。如果有腦疝發生瞳孔變化最早、最快。因此必須認真觀察,大約5~10min觀察1次瞳孔及眼球活動的變化,為搶救爭得時間,但須注意老年患者有青光眼、白內障者可影響觀察須注意鑒別。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