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關系理論范文10篇

時間:2024-02-28 12:11:30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民族關系理論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民族關系理論

鄧小平民族關系理論啟示論文

摘要:鄧小平民族關系理論對當前鞏固和發展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和諧發展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具有現實意義。構建社會主義和諧民族關系,必須以各民族平等為基點;以和諧發展區域經濟為核心;以各民族文化和諧共存為重點;以各民族間的真誠互助為手段;以加強民族民主法制建設為保障。

關鍵詞:鄧小平;民族關系理論;民族和諧;啟示

民族關系問題歷來是我國革命和建設問題的重要組成部分。鄧小平強調:“少數民族問題解決不好,國防問題就不可能解決好。”[1]“民族平等和各民族的共同繁榮,對我們這個多民族的國家來說,是一個關系到國家命運的重大問題。”鄧小平的論述為統一全黨、全民思想,為順利開展民族工作奠定了理論基礎、指明了方向。在實踐基礎上形成的鄧小平民族關系理論,突出了正確處理民族關系問題的基本原則和主要途徑,關照了少數民族的地位、權益及感情,對當前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過程中,怎樣鞏固和發展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和諧發展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有重要現實意義。

一、以實現各民族平等為基點構建社會主義和諧民族關系

堅持民族平等是馬克思主義的重大原則。列寧曾明確指出:“誰不承認和不堅持民族平等和語言平等,不同各種民族壓迫或不平等作斗爭,誰就不是馬克思主義者。”堅持民族平等,是鄧小平處理中國民族問題最為鮮明的基本立場。“我們的民族政策是正確的,是真正的民族平等。”[2]

鄧小平立足并歸宿于民族平等的思想反映了人民利益和時代要求,符合馬克思主義原理,也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完全一致。歷史經驗表明,民族之間如果相互蔑視、歧視甚至敵視、仇視,或以大壓小、以強凌弱,就會導致民族危機,引發民族沖突,造成社會動蕩。只有在堅持民族平等的前提下,才有可能促成各民族間的正常往來,只有接近、了解,才能消除民族歧視、偏見與隔閡,才能創造各民族相互信任、團結、互助的和諧局面。當前我國民族間事實上的不平等現象仍然存在,這種事實上的不平等,是少數民族群眾不安定的原因所在,也是少數民族地區不穩定的潛在威脅。必須誠心誠意為少數民族服務,采取一些特殊的政策和措施,使少數民族群眾政治上真正享有平等權利、經濟生活得到切實改善、文化生活水平得到提高,逐步消除各民族間事實上的不平等。

查看全文

鄧小平民族關系理論論文

【摘要】鄧小平民族關系理論對當前鞏固和發展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和諧發展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具有現實意義。構建社會主義和諧民族關系,必須以各民族平等為基點;以和諧發展區域經濟為核心;以各民族文化和諧共存為重點;以各民族間的真誠互助為手段;以加強民族民主法制建設為保障。

【關鍵詞】鄧小平;民族關系理論;民族和諧;啟示

民族關系問題歷來是我國革命和建設問題的重要組成部分。鄧小平強調:“少數民族問題解決不好,國防問題就不可能解決好。”[1]“民族平等和各民族的共同繁榮,對我們這個多民族的國家來說,是一個關系到國家命運的重大問題。”鄧小平的論述為統一全黨、全民思想,為順利開展民族工作奠定了理論基礎、指明了方向。在實踐基礎上形成的鄧小平民族關系理論,突出了正確處理民族關系問題的基本原則和主要途徑,關照了少數民族的地位、權益及感情,對當前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過程中,怎樣鞏固和發展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和諧發展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有重要現實意義。

一、以實現各民族平等為基點構建社會主義和諧民族關系

堅持民族平等是馬克思主義的重大原則。列寧曾明確指出:“誰不承認和不堅持民族平等和語言平等,不同各種民族壓迫或不平等作斗爭,誰就不是馬克思主義者。”堅持民族平等,是鄧小平處理中國民族問題最為鮮明的基本立場。“我們的民族政策是正確的,是真正的民族平等。”[2]

鄧小平立足并歸宿于民族平等的思想反映了人民利益和時代要求,符合馬克思主義原理,也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完全一致。歷史經驗表明,民族之間如果相互蔑視、歧視甚至敵視、仇視,或以大壓小、以強凌弱,就會導致民族危機,引發民族沖突,造成社會動蕩。只有在堅持民族平等的前提下,才有可能促成各民族間的正常往來,只有接近、了解,才能消除民族歧視、偏見與隔閡,才能創造各民族相互信任、團結、互助的和諧局面。當前我國民族間事實上的不平等現象仍然存在,這種事實上的不平等,是少數民族群眾不安定的原因所在,也是少數民族地區不穩定的潛在威脅。必須誠心誠意為少數民族服務,采取一些特殊的政策和措施,使少數民族群眾政治上真正享有平等權利、經濟生活得到切實改善、文化生活水平得到提高,逐步消除各民族間事實上的不平等。

查看全文

鄧小平民族關系理論探析論文

一、以實現各民族平等為基點構建社會主義和諧民族關系

堅持民族平等是馬克思主義的重大原則。列寧曾明確指出:“誰不承認和不堅持民族平等和語言平等,不同各種民族壓迫或不平等作斗爭,誰就不是馬克思主義者。”堅持民族平等,是鄧小平處理中國民族問題最為鮮明的基本立場。“我們的民族政策是正確的,是真正的民族平等。”[2]

鄧小平立足并歸宿于民族平等的思想反映了人民利益和時代要求,符合馬克思主義原理,也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完全一致。歷史經驗表明,民族之間如果相互蔑視、歧視甚至敵視、仇視,或以大壓小、以強凌弱,就會導致民族危機,引發民族沖突,造成社會動蕩。只有在堅持民族平等的前提下,才有可能促成各民族間的正常往來,只有接近、了解,才能消除民族歧視、偏見與隔閡,才能創造各民族相互信任、團結、互助的和諧局面。當前我國民族間事實上的不平等現象仍然存在,這種事實上的不平等,是少數民族群眾不安定的原因所在,也是少數民族地區不穩定的潛在威脅。必須誠心誠意為少數民族服務,采取一些特殊的政策和措施,使少數民族群眾政治上真正享有平等權利、經濟生活得到切實改善、文化生活水平得到提高,逐步消除各民族間事實上的不平等。

二、以發展區域經濟為核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民族關系

鄧小平認為:“走社會主義道路,就是要逐步實現共同富裕。”“實行民族區域自治,不把經濟搞好,那個自治就是空的”[3]。觀察少數民族地區、衡量民族工作是否取得成效,“主要是看那個地區能不能發展起來”[4],哪個民族地區能夠盡快地發展起來,那里的群眾才會安居樂業,民族關系才會融洽,說明這里的民族工作搞好了;哪個民族地區不能發展起來,那里的群眾生活水平就不能提高,群眾的不滿情緒就會增多,民族關系就會緊張起來,就說明這里的民族工作還沒有做好。“一系列的經濟問題不解決,就會出亂子”。[5]

經濟是影響民族關系的首要因素。民族地區經濟若發展緩慢、長期落后,不僅不能形成自身發展的能力,還將造成區域收入差距過大甚至兩極分化,在當前周邊國家經濟快速發展對我國邊疆民族地區發展和民族關系鞏固已形成壓力的情況下,這種狀況如果長期得不到解決,容易引起少數民族心理失衡,惡化民族關系。改革開放以來,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明顯加快,但一些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仍較落后且與發達地區的發展差距呈擴大趨勢。現階段,必須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大對少數民族區域交通及其它基礎設施的投入,消除制約經濟發展的瓶頸;加大對少數民族區域產業結構的調整力度,促進產業層次升級,拓寬經濟發展空間;加大教育投入和人才培養的力度,提高每一個民族自身的素質,以縮小東中西部發展差距,實現區域協調可持續發展,最終實現各民族共同和諧繁榮。

查看全文

鄧小平民族關系理論思考

【摘要】鄧小平民族關系理論對當前鞏固和發展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和諧發展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具有現實意義。構建社會主義和諧民族關系,必須以各民族平等為基點;以和諧發展區域經濟為核心;以各民族文化和諧共存為重點;以各民族間的真誠互助為手段;以加強民族民主法制建設為保障。

【關鍵詞】鄧小平;民族關系理論;民族和諧;啟示

民族關系問題歷來是我國革命和建設問題的重要組成部分。鄧小平強調:“少數民族問題解決不好,國防問題就不可能解決好。”[1]“民族平等和各民族的共同繁榮,對我們這個多民族的國家來說,是一個關系到國家命運的重大問題。”鄧小平的論述為統一全黨、全民思想,為順利開展民族工作奠定了理論基礎、指明了方向。在實踐基礎上形成的鄧小平民族關系理論,突出了正確處理民族關系問題的基本原則和主要途徑,關照了少數民族的地位、權益及感情,對當前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過程中,怎樣鞏固和發展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和諧發展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有重要現實意義。

一、以實現各民族平等為基點構建社會主義和諧民族關系

堅持民族平等是馬克思主義的重大原則。列寧曾明確指出:“誰不承認和不堅持民族平等和語言平等,不同各種民族壓迫或不平等作斗爭,誰就不是馬克思主義者。”堅持民族平等,是鄧小平處理中國民族問題最為鮮明的基本立場。“我們的民族政策是正確的,是真正的民族平等。”[2]

鄧小平立足并歸宿于民族平等的思想反映了人民利益和時代要求,符合馬克思主義原理,也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完全一致。歷史經驗表明,民族之間如果相互蔑視、歧視甚至敵視、仇視,或以大壓小、以強凌弱,就會導致民族危機,引發民族沖突,造成社會動蕩。只有在堅持民族平等的前提下,才有可能促成各民族間的正常往來,只有接近、了解,才能消除民族歧視、偏見與隔閡,才能創造各民族相互信任、團結、互助的和諧局面。當前我國民族間事實上的不平等現象仍然存在,這種事實上的不平等,是少數民族群眾不安定的原因所在,也是少數民族地區不穩定的潛在威脅。必須誠心誠意為少數民族服務,采取一些特殊的政策和措施,使少數民族群眾政治上真正享有平等權利、經濟生活得到切實改善、文化生活水平得到提高,逐步消除各民族間事實上的不平等。

查看全文

小議我國和諧社會主義民族關系

摘要:新世紀新階段,我們要正確認識我國的民族關系現狀,加強馬克思主義“五觀”(國家觀、民族觀、宗教觀、文化觀、歷史觀)教育,努力構建我國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

關鍵詞:和諧民族關系馬克思主義“五觀”教育

一、我國民族關系的狀況

(一)平等、團結、互助和共同繁榮進步的民族關系。

中國共產黨成立以后,尤其是新中國成立后,黨的一代又一代領導集體將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與我國民族問題的具體實際相結合,既總結了歷史上處理民族問題的經驗和教訓,又積極借鑒其他國家處理民族問題的經驗和教訓,針對我國民族問題的實際情況,創造性地提出和建立了一系列處理民族問題的政策和制度,從而保證了我國平等、團結、互助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的形成和鞏固。1982年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在序言中就此作出了明確的判斷:“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全國各族人民共同締造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平等、團結、互助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已經確立,并將繼續加強。刪這就以憲法的形式明確了我國社會主義的民族關系及其基本特征。我國進入改革開放和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新時期后,進一步發展各民族之間的平等、團結、互助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成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內容。1997年黨的十五大和2002年黨的十六大都明確提出,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促進各民族共同繁榮進步。

(二)誰也離不開誰的民族關系。

查看全文

我國和諧民族關系研究論文

[摘要]蘇聯由超級大國到最終分崩離析的演變過程,民族問題是主要誘因之一。為了避免歷史悲劇的重演,對于社會主義國家特別是對我國來說,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正確處理民族問題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題中應有之義。為了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發展,構建和諧民族關系,筆者從列寧對民族關系的論述出發,試圖對影響民族關系的政治、經濟、文化三個重要因素進行分析,探索構建和諧民族關系的途徑。

[關鍵詞]列寧;民族理論;民族關系;民族和諧

一、構建和諧民族關系的原著解讀與時代背景

作為無產階級一代導師的列寧,在推進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的完善工作上付出了很多心血,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民族理論。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勝利后,列寧在處理社會主義民族關系的實踐中闡述了一系列重要思想。尤其在1922~1923年重病期間,口授了《給代表大會的信》《關于賦予國家計劃委員會以立法職能》《關于民族或“自治化”問題》等三封信和五篇文章,這是列寧一生中的最后著作,也是后人所說的列寧的政治遺囑。這幾篇口授記錄包含著十分豐富的內容,其中關于民族問題的論述,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普遍意義的處理民族問題的馬克思主義原則。在今天,重溫列寧在民族問題上的最后遺言及之前的民族理論,對我們構建社會主義和諧民族關系有著重大的現實意義和借鑒意義。

我國有56個民族,是個多民族國家。目前,一億多少數民族人口分布在全國總面積64%的土地上,而且絕大多數主要集中在比較落后的西部地區。由于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正確認識和處理民族問題關系到國家統一、社會安定、邊防鞏固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成敗。新中國成立后,確立了平等、團結、互助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黨和國家高度重視民族關系問題,通過多種途徑,采取多種措施,積極協調民族關系,妥善處理影響民族關系的問題,不斷鞏固和發展了社會主義民族關系。隨著時代的進步,改革不斷推向前進,民族關系在新的歷史時期又顯示出了新的特點,為了解決發展中的問題,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暨國務院第四次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總書記代表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作了重要講話,他明確指出:“我國各民族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不斷鞏固發展。”“和諧”成為我國社會主義民族關系的一個基本特征。“和諧”民族關系的提出,是我們黨和國家領導人繼承了列寧關于民族問題的基本觀點和立場,在總結世界民族發展歷史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對當今時代特征和總體國際形勢進行正確分析和判斷提出來的新的理論和設想,為馬克思主義民族發展理論作出了新的貢獻。這也意味著在現階段如何構建和諧的民族關系,是擺在黨中央和全國各族人民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

二、關于構建和諧民族關系的幾個基本問題

查看全文

淺淡民族院校在構建和諧民族關系中的價值功能

總書記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明確提出:“促進政黨關系、民族關系、宗教關系、階層關系、海內外同胞關系的和諧,對于增進團結、凝聚力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之所以將和諧民族關系列入黨代會報告,就在于和諧民族關系對于我們這個由56個民族組成的大家庭來說顯得至關重要,它既是社會和諧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又是實現社會和諧的基礎和前提。民族關系的和諧與否,不僅關系到和諧社會的構建,而且還直接影響到國家的穩定、統一和經濟的持續發展,關系到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民族院校作為中國共產黨創辦的獨具特色的高等教育形式,在構建和諧民族關系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獨特的辦學性質是黨的民族政策的集中體現,為構建和諧民族關系創建了堅實的政治基礎

創辦民族院校,是中國共產黨成功解決民族問題、實現民族平等的一項前所未有的偉大創舉。新中國成立之初,黨中央就把創建民族院校放在幫助少數民族發展和建設、解決民族問題、促進民族團結、維護國家統一的高度考慮,先后成立了13所民族院校,累計培養出了30余萬畢業生,占全國具有大專以上學歷的少數民族干部和專業技術人員的21%,使許多少數民族從此有了本民族的第一個大學生、碩士生、博士生,民族院校成為了少數民族高級專門人才的搖籃。特殊的貢獻和作用使民族院校在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影響已超越了高校的一般功能,表現出很強的政治功能和社會影響。從實際效果看,民族院校已成為黨的民族政策的有效載體,通過民族院校的培養使廣大少數民族更直接地感受到黨的關懷和民族政策的溫暖,在少數民族心中產生了巨大的親和力和積極的心理影響,成為維系少數民族與黨和國家的感情紐帶,增強了多民族大家庭的凝聚力,為構建和諧民族關系創建了堅實的政治基礎。

對民族理論和民族問題的深入研究為構建和諧民族關系提供了科學的理論指導

先進科學的理論是行動的先導,是實踐成功的保證。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夠成功處理好中國的民族問題,就在于始終堅持以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為指導,與時俱進地制定出了一系列符合國情的民族政策,并得到有效貫徹和執行,形成了富有中國特色的“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各少數民族之間也互相離不開”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維護了國家穩定和統一,實現了各民族的共同發展、進步和繁榮。在建設和諧社會的進程中,將會遇到許多新情況、新問題,存在著一些不和諧因素,影響到民族關系的和諧,需要民族理論研究的專家、學者未雨綢繆,在認真總結構建和諧民族關系和民族地區和諧社會的成功經驗和教訓基礎上,加強對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大政策和措施的跟蹤調查,對構建和諧社會進程中可能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開展前瞻性的理論探索和研究,為構建和諧民族關系提供科學的理論指導。

對民族文化的傳承、弘揚和創新為構建和諧民族關系提供了強勁的精神動力

查看全文

不斷深化對和諧民族關系價值的認識

同志把我國社會主義民族關系的特征概括為“平等、團結、互助、和諧”,并明確指出:“平等是社會主義民族關系的基石,團結是社會主義民族關系的主線,互助是社會主義民族關系的保障,和諧是社會主義民族關系的本質。”這是對現階段我國民族關系本質的最準確的表述。深刻領會總書記的重要論述,不斷深化對和諧

民族關系價值的認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我國各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休戚與共,形成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格局,共同推動了國家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各族人民共同締造和發展了中華文明,形成了血濃于水的兄弟關系。中國共產黨堅持把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同中國民族問題的具體實際相結合,成功地開創了具有中國特色的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不斷地促進各民族的平等團結和繁榮發展。在社會主義制度下,我國各民族獲得了政治上的平等權利,取得了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的根本政治條件,在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礎上,各民族相互學習、相互影響、相互幫助,形成了“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各少數民族之間也互相離不開”的民族大家庭。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顯示出強大的凝聚力和創造力。

和諧民族關系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堅實基礎。我國一億多人口的少數民族分布在全國各地,民族自治地方占國土面積的64%,西部和邊疆絕大部分地區都是少數民族聚居區。這一基本國情決定了民族問題始終是我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處理好的一個重大問題,民族工作始終是關系黨和人民事業發展全局的一項重大工作。在黨的正確領導下,經過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我國已建立起了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民族關系。但由于歷史、自然條件等原因,各民族在經濟、文化發展上形成的差距很難在短期內完全消除,民族特點和相互間的差異將長期存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是要協調好包括民族關系在內的各種社會關系。和諧民族關系既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內容,也是民族關系發展的理想狀態、構建和諧社會的目標,又是衡量民族團結、社會穩定和發展重要指標之一,同時又為構建和諧社會創造出更為有利的社會環境,奠定更加堅實的社會基礎。

我國的民族問題從根本上講仍然是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加快經濟文化發展的迫切要求與自我發展能力不足的矛盾。要解決這一矛盾,只能依靠發展。只有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這一民族工作主題,不斷提升各民族的自我發展能力、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發展,才能逐步縮小與內地的發展差距,逐步消除民族間發展的不平衡。和諧的民族關系使56個民族心連著心,民族團結、民族互助得到不斷加強,為民族地區的協調發展營造出一個良好、穩定的社會環境。建設全面小康社會是全國人民的共同事業,其過程就是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過程。“共同團結奮斗”使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凝聚在一起,把構建和諧社會內化成為各族人民的自覺行為,為構建和諧社會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共同繁榮發展”使各民族人民各得其所,各民族之間的發展差距得到逐步縮小,從而最終實現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富裕。

在多民族的國家中,各民族的和睦相處、和衷共濟以及民族關系的和諧與否,對社會安定有至關重要的影響。目前,我國正在進行著一場史無前例的改革,經濟社會結構發生著深刻的變化,各種利益關系更為復雜,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激蕩,這一切都會對我國的民族關系產生著深刻影響。另一方面,一些敵對勢力打著“民族、宗教”的幌子,與民族分裂勢力、宗教極端勢力、暴力恐怖勢力相勾結,通過各種手段對我國進行滲透、破壞活動,使我國的民族問題顯得更為復雜。但是,我們有先進、科學的民族理論和一系列正確的民族政策作保證,“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深得人心,“三個離不開”使56個民族結成了具有強大凝聚力的民族大家庭。和諧的民族關系為民族和諧、社會和諧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架起了民族友好的橋梁,在民族大家庭中產生著強大的親和力,有效地化解了民族大家庭內部的各類矛盾,有力地促進著民族團結事業。

查看全文

透析馬克思主義民族觀在當代的新發展

摘要:馬克思主義民族觀在當代的新發展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把“七要素”引入民族概念;把發展引入民族問題的內涵;揭示當代民族問題的基本特征,強調民族問題事關國家主權和民族團結;概括了平等、團結、互助、和諧是社會主義民族關系的本質特征;提出各民族“誰也離不開誰”的主張;明確現階段民族工作主題是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等。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民族觀;新發展

新中國成立60年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30年以來,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過程中,我們黨堅持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又不斷與時俱進。在2005年召開的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總結國內外處理民族問題經驗教訓,從12個方面概括了我們黨在把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過程中形成的創新成果,構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族理論體系,這是馬克思主義民族觀在當代的新發展,是正確認識和處理我國民族問題的指南。馬克思主義民族觀在當代的新發展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把“七要素”引入民族概念。

正確認識、科學闡述民族的內涵,是正確認識和解決民族問題的前提條件。長期以來馬克思主義民族觀關于民族的概念都是沿用斯大林的“四要素”說,即“民族是人們在歷史上形成的一個有共同語言、共同地域、共同經濟生活以及表現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質的穩定的人們共同體”。

但斯大林的定義主要是根據當時蘇聯各民族的情況,主要反映的是資本主義上升時期的民族情況。

查看全文

馬克思主義民族觀發展研究論文

摘要:馬克思主義民族觀在當代的新發展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把“七要素”引入民族概念;把發展引入民族問題的內涵;揭示當代民族問題的基本特征,強調民族問題事關國家主權和民族團結;概括了平等、團結、互助、和諧是社會主義民族關系的本質特征;提出各民族“誰也離不開誰”的主張;明確現階段民族工作主題是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等。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民族觀;新發展

新中國成立60年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30年以來,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過程中,我們黨堅持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又不斷與時俱進。在2005年召開的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總結國內外處理民族問題經驗教訓,從12個方面概括了我們黨在把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過程中形成的創新成果,構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族理論體系,這是馬克思主義民族觀在當代的新發展,是正確認識和處理我國民族問題的指南。馬克思主義民族觀在當代的新發展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把“七要素”引入民族概念。

正確認識、科學闡述民族的內涵,是正確認識和解決民族問題的前提條件。長期以來馬克思主義民族觀關于民族的概念都是沿用斯大林的“四要素”說,即“民族是人們在歷史上形成的一個有共同語言、共同地域、共同經濟生活以及表現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質的穩定的人們共同體”。

但斯大林的定義主要是根據當時蘇聯各民族的情況,主要反映的是資本主義上升時期的民族情況。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