裂縫防治范文10篇
時間:2024-02-23 12:35:28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裂縫防治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樓板裂縫防治
一、設計必須盡可能考慮各種影響因素,根據不同的結構部位,采取合理配筋和構造措施
在設計時嚴格執行規范和強制性條文要求,做到既能滿足結構承載力要求,又能滿足板的撓度及裂縫等變形要求,減少結構出現裂縫的可能性。
設計中的重點加強部位:從住宅工程現澆樓板裂縫發生的部位分析,最常見和數量最多的是房屋四周陰、陽角處,即在樓板的分離式配筋的負彎矩筋以及角部放射筋未端或外側發生45度左右的樓地面斜角裂縫。其原因主要是砼的收縮特性和溫差雙重作用所引起的,并且愈靠近屋面處的樓層裂縫往往愈大。從設計角度看,設計人員側重于按強度考慮,未充分考慮溫差和混凝土收縮特性,而房屋的四周陽角由于受到縱、橫二個方向墻體或剛度相對較大的樓面梁約束,限制了樓面板砼的自由變形,因此在溫差和砼收縮變化時,板面在配筋薄弱處(即在分離式配筋的負彎矩筋和放射筋的未端結束處)首先開裂,產生45度左右的斜角裂縫。雖然樓地面斜角裂縫對結構安全沒有影響,但在有水等特殊情況下會發生滲漏,引起住戶投訴,是裂縫防治的重點。根據上面的原因分析,對四周的陰、陽角處樓面板配筋進行加強,負筋不采用分離式切斷,改為沿房間全長配置,并且適當加密。實踐證明,按上述設計的房屋,基本上不再發生45度斜角裂縫,已能較滿意地解決好樓板裂縫中數量最多的主要矛盾,效果顯著。
二、施工措施
施工中應采取的主要技術措施:樓面裂縫的發生除以陽角45度斜角裂縫外,其他還有較常見的兩類:一類是預埋線管及線管集散處,另一類為施工中周轉材料臨時較集中和較頻繁的吊裝卸料堆放區域。現從施工角度進行綜合分析,并分類采取以下幾項主要技術措施:(一)嚴格按設計圖紙綁扎鋼筋、預埋管線、預留洞口,必須有效保證板的厚度、樓面上、下層鋼筋網鋼筋的位置準確。鋼筋在樓面砼板中的受力,起著抵抗荷載所產生的彎矩和防止砼收縮和溫差裂縫發生的雙重作用,而這一雙重作用均需鋼筋處在上下合理的保護層前提下才能有效。在實際施工中,樓面下層的鋼筋網在受到砼墊塊及模板的依托下保護層比較容易控制。與此相反,控制樓面上層鋼筋網的保護層厚度,一直是施工中的大問題。其原因為:板的上層鋼筋受到人員踩踏后彎曲、變形、下墜;各工種交叉作業,施工人員眾多、行走十分頻繁,無處落腳后被大量踩踏;上層鋼筋網的鋼筋小撐馬凳設置間距過大,甚至不設(僅依靠樓面梁上部鋼筋擱置和分離式配筋的拐腳支撐)。采取下列綜合措施加以解決:A、合理和科學地安排好各工種交叉作業時間,在鋼筋綁扎后,減少板面鋼筋綁扎后的作業人員數量。B、在樓梯、通道和必須的通行處應搭設臨時的簡易通道,供施工人員通行。C、加強教育和管理,使全體操作人員充分重視保護板面上層負筋的正確位置,必須行走時,應自覺沿鋼筋小馬撐支撐點通行,不得隨意踩踏中間架空部位鋼筋。D、在砼澆筑前及澆筑中及時進行整修,特別是支座端部受力最大處以及樓面裂縫最容易發生處(四周陽角處、預埋線管處以及大跨度房間處)應重點整修。E、砼工在澆筑時對裂縫的易發生部位和負彎矩筋受力最大區域,應鋪設臨時性活動挑板,擴大接觸面,分散應力,盡力避免上層鋼筋受到踩踏變形。(二)預埋線管處的裂縫防治:預埋線管,特別是多根線管的集散處截面受到削弱,是容易導致裂縫發生的薄弱部位。當預埋線管的直徑較小、房屋的開間寬度也較小,同時線管的敷設走向又不垂直于砼的收縮和受拉方向時,一般不會發生樓面裂縫。反之,當預埋線管的直徑較大、開間寬度也較大,并且線管的敷設走向又垂直于砼的收縮和受拉力向時,就容易發生樓面裂縫。因此對于較粗的管線或多根線管的集散處,應設垂直于線管的短鋼筋網加強。線管在敷設時應盡量避免立體交叉穿越,交叉布線處采用線盒,同時在多根線管的集散處宜采用放射形分布,盡量避免緊密平行排列,確保線管底部的砼振搗密實。(三)材料吊卸區域的樓面裂縫防治:在主體結構的施工過程中,當樓層砼澆筑完畢后不足24小時的養護時間就進行鋼筋綁扎、材料吊運等施工活動,在強度不足的情況下受材料吊卸沖擊振動荷載的作用而引起不規則的受力裂縫,并且這些裂縫一旦形成就難于閉合,形成永久性裂縫。對這類裂縫的綜合防治措施如下:A、主體結構的施工速度不能過快,樓層砼澆筑完后的必要養護必須保證。B、科學安排樓層施工作業計劃,在樓層砼澆筑完畢的24小時以前,不允許吊卸大宗材料,避免沖擊振動。C、在模板安裝時,吊運上來的材料應做到盡量分散就位,不得過多地集中堆放,以減少樓面荷重和振動。D、對計劃中的臨時大開間面積材料吊卸堆放區域部位的模板支撐架在搭設前,考慮采用加密立桿和擱柵,增加模板支撐架剛度的加強措施,以增強剛度,減少變形來加強該區域的抗沖擊振動荷載,并應在該區域的新筑砼表面上鋪設舊木模加以保護和擴散應力,防止裂縫的發生。(四)加強對樓面砼的養護:砼的保濕養護對其強度增長和各類性能的提高十分重要,特別是早期的養護可以避免表面脫水并大量減少砼初期伸縮裂縫發生。確定保溫覆蓋層的厚度和撤除時間,養護嚴格按標準執行。(五)嚴把原材料質量關:使用的各種材料必須符合設計及國家有關規范標準要求。優化混凝土的施工配合比設計,加入高效減水劑,適當減小水灰比。
三、對裂縫的彌補處理
樓板裂縫防治分析論文
1混凝土的材料、水灰比、塌落度不當造成裂縫及控制措施
混凝土的粗細骨料含泥量過大,造成混凝土收縮增大。骨料顆粒級配不良或采取不恰當的間斷級配,容易增大混凝土的收縮量,誘導裂縫的產生。骨料粒徑越細、針片含量越大,混凝土單方用灰量、用水量就越多,收縮量就越大。混凝土外加劑、摻和料選擇不當、或摻量不當,也可能大大增加混凝土的收縮。水泥品種選擇如:礦渣硅酸鹽水泥收縮比普通碳酸鹽水泥收縮大、粉煤灰及礬土水泥收縮值較小、快硬水泥收縮大等。水泥等級及混凝土等級原因:水泥等級越高、細度越細、早強越高對混凝土開裂影響就越大。混凝土設計等級越高,混凝土脆性越大就越易開裂。
混凝土強度值對水灰比的變化十分敏感,基本上是水和水泥計量變動對強度影響的疊加。因此,水、水泥、外加劑的計量偏差,將直接影響混凝土的強度。而采用含泥量大的粉砂配制的混凝土收縮大,抗拉強度低,容易因收縮而產生裂縫。泵送砼為了滿足泵送條件而生產的砼坍落度大,流動性好,易產生局部粗骨料少、砂漿多的現象,施工時,砼的快速脫水干縮就會產生表面裂縫。混凝土澆筑振搗后,粗骨料沉落擠出水分、空氣,表面呈現泌水而形成豎向體積縮小沉落,造成表面砂漿層,它比下層混凝土有較大的干縮性能,待水分蒸發后,易形成凝縮裂縫。而模板、墊層在澆筑混凝土之間前灑水不夠,過于干燥,則模板吸水量大,引起混凝土的收縮,產生裂縫。
對混凝土的材料、水灰比、塌落度不當造成裂縫,可根據結構選擇合適的混凝土等級及水泥品種、等級,應盡量避免采用早強水泥。選用含泥量小的原材料,嚴格控制水灰比和水泥用量。選擇級配良好的骨料,減小骨料的空隙率以減少收縮量,積極采用摻和料和混凝土外加劑。可以明顯地起到降低水泥用量、降低水化熱、改善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和降低混凝土成本的作用。正確掌握好混凝土補償技術的運用方法,對膨脹劑應充分考慮到不同品種、不同摻量所起到的不同膨脹效果,應通過試驗確定膨脹劑的最佳摻量,避免盲目選擇摻加量。配合比設計人員應深入施工現場,依據施工現場的澆搗工藝、構件截面等情況,合理選擇混凝土的坍落度,針對現場的砂、石原材料質量波動情況及時調整施工配合比,協助現場搞好構件的養護工作。
2重點加強部位施工中應采取的主要技術措施
從住宅工程現澆樓板裂縫發生的部位分析,最常見、最普遍和數量最多的是房屋四周陽角處(含平面形狀突變的凹口房屋陽角處)的房間在離開陽角1米左右,即在樓板的分離式配筋的負彎矩筋以及角部放射筋末端或外側發生45度左右的樓地面斜角裂縫,此通病在現澆樓板的任何一種類型的建筑中都普遍存在。其原因主要是砼的收縮特性和溫差雙重作用所引起的,并且愈靠近屋面處的樓層裂縫往往愈大。對這類裂縫重點加強加密雙層雙向鋼筋即可。
房屋裂縫防治分析論文
一、混凝土結構裂縫產生的原因和特征
混凝土是由水泥石、砂(細骨料)、石(粗骨料)組合而成的材料。在水泥石結硬過程中,存在氣穴、微孔和微裂縫多種結合體,由于混凝土的組成材料、微觀構造以及所受外界影響的不同,混凝土(房屋)產生裂縫的原因較為復雜;、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是大體積混凝土水化熱引起的裂縫;二是混凝土干縮引起的裂縫;三是結構基礎不均勻,沉陷引起的裂縫;四是鋼筋腐蝕引起的裂縫;五是荷載作用引起的裂縫;六是塑性收縮裂縫;七是混凝土塑性塌落引起的裂縫等等。
二、裂縫的防治基本措施
混凝土內部的溫度與混凝土厚度及水泥品種、用量有關。混凝土越厚,水泥用量越大,水化熱越高的水泥,其內部溫度越高,形成溫度應力越大,產生裂縫的可能性越大。因此防止大體積混凝土出現裂縫最根本的措施就是控制混凝土內部和表面的溫度差。
1.混凝土原材料和配合比的選用要科學。
(1)水泥品種選擇和水泥用量控制。大體積鋼筋混凝土引起裂縫的主要原因是水泥水化熱的大量積聚,使混凝土出現早期升溫和后期降溫,產生內部和表面的溫差。減少溫差的措施是選用中熱硅酸鹽水泥或低礦渣硅酸鹽水泥,在摻加泵送劑或粉煤灰時,也可選用礦渣硅酸鹽水泥。同時,可充分利用混凝土后期強度,以減少水泥用量。在取得設計單位的同意后,可用56天或90天抗壓強度代替28天抗壓強度作為設計強度。(2)摻加摻合料。國內外大量實驗研究和工程實踐證明,混凝土中摻入一定數量優質的粉煤灰后,不但能代替部分水泥,而且由于粉煤灰顆粒呈球狀具有滾珠效應,起到潤滑作用;可改善混泥土拌合物的流動性、粘聚性和保水性,從而改善了可泵性。特別是摻加原狀或磨細粉煤灰之后,可以降低混凝土中水泥水化熱,減少絕熱條件下的溫度升高。
建筑物裂縫防治
1建筑物的常見裂縫為例
實際工程中,在磚混結構房屋內產生裂縫的原因很復雜,但荷載作用、溫度變化以及不均勻沉降是產生裂縫的基本原因。常見的裂縫,有:(1)斜裂縫。裂縫部位在窗口轉角、窗間墻、窗臺墻、外墻及內墻上,大多數情況下,縱墻上端的兩端部出現的斜裂縫概率較高。斜裂縫常常是沿窗口的兩對角線方向發生,且在窗口處裂縫寬度較大,向兩邊逐漸變小,斜裂縫在靠屋頂下面的外墻、內墻或在山墻上時,裂縫常為八字形,有些裂絳在外墻下部也呈正八字形,而且縫寬是下大上小,在個別建筑上,還出現過倒八字形裂縫。(2)水平裂縫。當磚混建筑物全長或兩道伸縮縫之間的距離超過40m時,夏季施工的房屋到了冬季,常在縱墻兩端部屋頂圈梁下一、二皮磚的磚縫處出現水平裂縫,窗口外側角部兼有45°斜裂縫。(3)豎向裂縫。常出現在窗臺墻上(窗口的兩個下角處),有的出現在墻的頂部,裂縫特征是上寬下窄,墻體若承受負彎矩作用時,其中部也可能出現上寬下窄的豎向裂縫。
2建筑物產生裂縫的主要原因
建筑物混凝土裂縫是建筑結構構件中較常見的現象,從產生的原因不同可將裂縫分為溫度縫和收縮縫。建筑物裂縫的形態和形狀是多種多樣的,其中大多數是混凝土樓板的表面或頂層墻頂發生單純的水平裂縫或梁下墻頂間的墻面粉刷層呈爆裂狀,甚至粉刷層剝落。這些裂縫一般不會影響結構的安全,但對結構的正常使用和觀感卻有一定的影響。
建筑物裂縫產生原因主要有:混凝土干縮引起體積變形不均勻或某一部位的收縮變形過大,可能引起裂縫;受熱脹冷縮、季節施工等因素的影響引起的溫度變化而產生裂縫;施工操作過程中產生的動荷載、沖擊荷載,模板、鋼管等周轉材料的集中堆放高于荷載而出現裂縫;混凝土拌和物中含有黏土、淤泥、細屑等雜質,降低混凝土強度而產生膨脹性裂縫;施工縫的留設部位不當、必要的措施不到位或失效、拆模過早等不良施工質量而導致的裂縫。
建筑物裂縫問題是一個十分復雜的問題。因此,對于出現的此類問題,我們首先應該弄清楚原因,然后通過正當渠道進行解決。
混凝土裂縫的防治
1凝土工程中常見裂縫及預防
干縮裂縫及預防
干縮裂縫多出現在混凝土養護結束后的一段時間或是混凝土澆筑完畢后的一周左右。水泥漿中水分的蒸發會產生干縮,且這種收縮是不可逆的。干縮裂縫的產生主要是由于混凝土內外水分蒸發程度不同而導致變形不同的結果:混凝土受外部條件的影響,表面水分損失過快,變形較大,內部濕度變化較小變形較小,較大的表面干縮變形受到混凝土內部約束,產生較大拉應力而產生裂縫。
主要預防措施:一是選用收縮量較小的水泥,一般采用中低熱水泥和粉煤灰水泥,降低水泥的用量。二是混凝土的干縮受水灰比的影響較大,水灰比越大,干縮越大,因此在混凝土配合比設計中應盡量控制好水灰比的選用,同時摻加合適的減水劑。三是嚴格控制混凝土攪拌和施工中的配合比,混凝土的用水量絕對不能大于配合比設計所給定的用水量。四是加強混凝土的早期養護,并適當延長混凝土的養護時間。冬季施工時要適當延長混凝土保溫覆蓋時間,并涂刷養護劑養護。五是在混凝土結構中設置合適的收縮縫。
塑性收縮裂縫及預防
塑性收縮是指混凝土在凝結之前,表面因失水較快而產生的收縮。塑性收縮裂縫一般在干熱或大風天氣出現,裂縫多呈中間寬、兩端細且長短不一,互不連貫狀態。較短的裂縫一般長20~30cm,較長的裂縫可達2~3m,寬1~5mm。其產生的主要原因為:混凝土在終凝前幾乎沒有強度或強度很小,或者混凝土剛剛終凝而強度很小時,受高溫或較大風力的影響,混凝土表面失水過快,造成毛細管中產生較大的負壓而使混凝土體積急劇收縮,而此時混凝土的強度又無法抵抗其本身收縮,因此產生龜裂。影響混凝土塑性收縮開裂的主要因素有水灰比、混凝土的凝結時間、環境溫度、風速、相對濕度等等。
砌塊墻體裂縫防治論文
摘要:用新型砌塊砌筑的墻體發生裂縫,是我國墻體材料革新后產生的一種新的質量通病,已引起人們的重視,本文就墻體發生裂縫的原因及防治措施進行分析和探討。
關鍵詞:新型砌塊墻體裂縫防治
一、前言
近幾年來,建設部大力推廣新型墻體材料,加上新型砌體材料比粘土磚有許多優點(自重輕、節能、造價低),使得各種輕質砌塊得到廣泛使用,而大量使用輕質砌塊后,由于設計與施工對砌塊性能的掌握不夠以及生產監管力度不到位,致使建筑物建成后墻體開裂滲漏問題較多,工程質量投訴很多。為此,有必要對新型墻體材料砌塊的特性進行研究分析,并采取合適的設計和施工方法,避免墻體開裂質量通病的繼續擴大,確保工程質量。
二、產生裂縫的原因分析
1.砌塊材質的問題
現澆胸墻混凝土裂縫防治論文
1.工程概況本工程共有104段胸墻,設計長度12.015m/段,寬度分5.6m和5.0m兩種,高度3.2m,設計等級C30F250;含兩種斷面型式
2.無害裂縫與有害裂縫的區分
水泥砼裂縫是混凝土的一種常見病和多發病。病情絕大多數發生于施工階段,其原因復雜多變,從裂縫外觀可分成微觀裂縫和宏觀裂縫兩大類。
微觀裂縫是指肉眼看不到的、水泥砼內部固有的一種裂縫,它是不連貫的。寬度一般在0.05mm以下,但是要比肉眼可見的即宏觀裂縫多得多。這種水泥砼本身固有的微觀裂縫,在荷載不超過設計規定的條件下,一般視為無害。用實體顯微鏡觀察、X射線或超聲波探測儀等物理檢驗手段都可鑒定出這種裂縫。另外一種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用滲水觀察,一定壓力的水可以從水泥砼內部的裂縫中滲透出來。
宏觀裂縫寬度在0.05mm以上,并且認為寬度(最終寬度,即裂縫不再擴展的寬度)小于0.2~0.3mm的裂縫是無害的;繼續發展可能會影響到結構性能、使用功能和耐久性的裂縫稱為有害裂縫。本文中的裂縫指有害裂縫。
3.有害裂縫的區分有害裂縫按照成因可分為以下幾種:
現澆板裂縫防治論文
摘要:針對住戶對現澆板裂縫問題的投訴,以工程實例進行研究,分析產生裂縫的原因主要有混凝土收縮、溫度裂縫、結構體型突變及未設置伸縮縫、支座處負筋下沉等原因,提出加強現澆板的混凝土養護、控制砂的粒徑及含泥量、板角增加輻射筋、平面布置減少凹凸并設置伸縮縫、控制負筋的保護層厚度等防治措施。并通過在另一工程中試用實踐,取得了可觀的成效。
關鍵詞:裂縫收縮約束應力伸縮縫保護層
一、工程概況
近年來,傳統的預制板逐漸被現澆板所取代,由于使用了現澆樓板,房屋的整體性、抗不均勻沉降性和結構安全性均有很大提高,但也伴隨產生了一些樓板裂縫的情況,不少住戶擔心這些裂縫起因房屋的基礎沉降而向有關部門投訴。
某小區共建住宅樓14幢,建筑面積約8萬m2,磚混結構,全部為現澆板,板厚100~120mm,混凝土強度等級C20,樓板與梁連接處均配負筋,房屋高5層,底層設架空層高2.2m,房屋約長80m,無伸縮縫,基礎采用混凝土灌注樁。工程于1999年12月陸續竣工。竣工驗收時,尚未發現明顯的裂縫現象,住戶陸續購房進行裝修時,發現樓板裂縫。經現場勘察(包括尚未售出的房屋)發現,14幢房屋均存在裂縫,開裂戶數達124戶,占總戶數450戶的27.56%(而投訴用戶21戶,占總戶數的4.64%),其中位于板角處的裂縫占絕大多數,約占總數的90%,其縫寬一般在0.1~0.2mm。
二、裂縫原因分析
樓面裂縫防治分析論文
1施工中應采取的主要技術措施
樓面裂縫的發生除以陽角45度斜角裂縫為主外,其他還有較常見的兩類:一類是預理線管及線管集散處,另一類為施工中周轉材料臨時較集中和較頻繁的吊裝卸料堆放區域。
現從施工角度進行綜合分析,并分類采取以下幾項主要技術措施:
1.1重點加強樓面上層鋼筋網的有效保護措施鋼筋在樓面砼板中的抗拉受力,起著抵抗外荷載所產生的彎矩和防止砼收縮和溫差裂縫發生的雙重作用,而這一雙重作用均需鋼筋處在上下合理的保護層前提下才能確保有效。在實際施工中,樓面下層的鋼筋網在受到砼墊塊及模板的依托下保護層比較容易正確控制。但當墊塊間距放大到1.5m時,鋼筋網的合理保護層厚度就無法保障,所以縱橫向的墊塊間距限制在1m左右。與此相反,樓面上層鋼筋網的有效保護,一直是施工中的較難解決的問題。其原因為:①板的上層鋼筋一般較細較軟,受到人員踩踏后就立即彎曲、變形、下墜;②鋼筋離樓層模板的高度較大,無法受到模板的依托保護;③各工種交叉作業,造成施工人員眾多、行走十分頻繁,無處落腳后難免被大量踩踏;④上層鋼筋網的鋼筋小撐馬設置間距過大,甚至不設(僅依靠樓面梁上部鋼筋擱置和離式配筋的拐腳支撐)。上述四種原因中,后二種原因在施工中必須大大加以改進,對于最后一個原因,根據大量的施工實踐,建議樓面雙層雙向鋼筋(包括分離式配置的負彎矩短筋)必須設置鋼筋小撐馬,其縱橫向間距不應大于700mm(即每平方米不得少于2只),特別是對于Ф8一類細小鋼筋,小撐馬的間距應控制在600mm以內(即每平方米不得少于3只),才能取得較好的效果。對于第3條原因,可采取下列綜合措施加以解決:
1.1.1盡可能合理和科學地安排好各工種交叉作業時間,在板底鋼筋綁扎后,線管予埋和模板封鑲收頭應及時穿插并爭取全面完成,做到不留或少留尾巴,以有效減少板面鋼筋綁扎后的作業人員數量;在樓梯、通道等頻繁和必須的通行處應搭設(或鋪設)臨時的簡易通道,以供必要的施工人員通行;
1.1.2加強教育和管理,使全體操作人員充分重視保護板面上層負筋的正確位置,必須行走時,應自覺沿鋼筋小馬撐支撐點通行,不得隨意踩踏中間架空部位鋼筋;
樓面裂縫防治分析論文
1施工中應采取的主要技術措施
樓面裂縫的發生除以陽角45度斜角裂縫為主外,其他還有較常見的兩類:一類是預理線管及線管集散處,另一類為施工中周轉材料臨時較集中和較頻繁的吊裝卸料堆放區域。
現從施工角度進行綜合分析,并分類采取以下幾項主要技術措施:
1.1重點加強樓面上層鋼筋網的有效保護措施鋼筋在樓面砼板中的抗拉受力,起著抵抗外荷載所產生的彎矩和防止砼收縮和溫差裂縫發生的雙重作用,而這一雙重作用均需鋼筋處在上下合理的保護層前提下才能確保有效。在實際施工中,樓面下層的鋼筋網在受到砼墊塊及模板的依托下保護層比較容易正確控制。但當墊塊間距放大到1.5m時,鋼筋網的合理保護層厚度就無法保障,所以縱橫向的墊塊間距限制在1m左右。與此相反,樓面上層鋼筋網的有效保護,一直是施工中的較難解決的問題。其原因為:①板的上層鋼筋一般較細較軟,受到人員踩踏后就立即彎曲、變形、下墜;②鋼筋離樓層模板的高度較大,無法受到模板的依托保護;③各工種交叉作業,造成施工人員眾多、行走十分頻繁,無處落腳后難免被大量踩踏;④上層鋼筋網的鋼筋小撐馬設置間距過大,甚至不設(僅依靠樓面梁上部鋼筋擱置和離式配筋的拐腳支撐)。上述四種原因中,后二種原因在施工中必須大大加以改進,對于最后一個原因,根據大量的施工實踐,建議樓面雙層雙向鋼筋(包括分離式配置的負彎矩短筋)必須設置鋼筋小撐馬,其縱橫向間距不應大于700mm(即每平方米不得少于2只),特別是對于Ф8一類細小鋼筋,小撐馬的間距應控制在600mm以內(即每平方米不得少于3只),才能取得較好的效果。對于第3條原因,可采取下列綜合措施加以解決:
1.1.1盡可能合理和科學地安排好各工種交叉作業時間,在板底鋼筋綁扎后,線管予埋和模板封鑲收頭應及時穿插并爭取全面完成,做到不留或少留尾巴,以有效減少板面鋼筋綁扎后的作業人員數量;在樓梯、通道等頻繁和必須的通行處應搭設(或鋪設)臨時的簡易通道,以供必要的施工人員通行;
1.1.2加強教育和管理,使全體操作人員充分重視保護板面上層負筋的正確位置,必須行走時,應自覺沿鋼筋小馬撐支撐點通行,不得隨意踩踏中間架空部位鋼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