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病毒中藥范文10篇

時間:2024-02-19 06:56:32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抗病毒中藥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抗病毒中藥

抗病毒中藥研究論文

1抗病毒中藥的研究及臨床應用

1.1抗艾滋病病毒(HIV)中藥

艾滋病是由艾滋病病毒(HIV)引起的,在中醫學中被認為是“邪”“毒(熱)”所致。目前,國內外從中草藥中篩選出了大量抗HIV和抑制艾滋病逆轉錄酶(RT)活性的中藥,其中以清熱解毒中藥居多。有文獻報道[1]用感染的H9細胞系,篩選了27味清熱解毒中藥,發現其中12味有抑制HIV作用,如紫花地丁、夏枯草、穿心蓮、金銀花、螃蜞菊、牛蒡子、黃連、淫羊藿、紫草、狗脊、貫仲、苦參等。有研究在體外抗HIV實驗中篩選了500種中草藥,發現其中50種可抗HIV活性,如桑白皮、紫草、巴豆、檳榔、白頭翁、防風、蔓荊子等。關氏等[2]用猴艾滋病毒(SIV)在HUT-78細胞系中觀察40種中草藥的篩選實驗,結果發現紫花地丁、天花粉、甘草等有抑制HIV的作用。此外有報道,還有靈芝、槲寄生、姜黃、蘆薈等中藥的提取成分具有抑制HIV的活性,包括抑制逆轉錄酶,干擾病毒進入細胞等作用;諸多海洋藻類植物中也有不少具有抗HIV的活性物質,如藍藻門的鞘絲藻、纖細席藻、鈍頂螺旋藻及紅藻門、褐藻門的海帶等。研究表明[4],這些中藥的抗HIV活性成分主要是多糖類、生物堿類、黃酮類、萜類、蛋白質類,以及甾醇、酚類、木脂素等。

綜觀對抗HIV中藥的研究發現,目前對抗HIV有效中藥的篩選主要是在動物身上,但由于種屬間的差異,這些中藥與臨床實際應用還有一定差距。因此,必須作進一步的臨床觀察,才能確定其實際療效。作為抗HIV中藥的臨床研究,中外學者多采用中藥復方,較成功的主要有小柴胡湯、人參湯、克艾可、紅保方等,在對艾滋病患者的實際治療中均取得了較好的療效[4]。

1.2抗SARS病毒中藥非典是由SARS病毒或其他致病微生物引起的肺部炎癥,臨床多以發熱、咳嗽、氣促為主癥,屬中醫“溫病”范疇,又因其具有傳染、流行和致死特點,當屬于溫病中的“瘟疫”“疫癘”之類。國內對中藥防治“非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藥處方和有效成分篩選兩個方面。目前,初步篩選出可在“非典”治療中發揮一定作用的中成藥有8個,它們是清開靈注射液(膽酸、珍珠母、豬去氧膽酸、梔子、水牛角、黃芩苷、金銀花等)、魚腥草注射液(魚腥草)、板藍根沖劑(板藍根)、新雪顆粒(磁石、石膏、滑石、寒水石、硝石、芒硝、梔子、竹葉卷心、升麻、穿心蓮、珍珠層粉、沉香、牛黃、冰片)、金蓮清熱顆粒(金蓮花、大青葉、生石膏、知母、玄參)、燈盞細辛注射液(燈盞細辛)、復方苦參注射液(苦參、狼毒、當歸、土茯苓等)和香丹注射液(丹參、降香),這些中成藥具有保護多臟器免受內毒素引起的損傷、改善炎性滲出以及針對高熱癥狀的退熱作用[5]。從上述8個中成藥的功能來看,基本上可以歸納為清熱解毒(包括祛濕)和活血化瘀兩大類。單氏等[6]對各大媒體公布的防治非典中藥處方進行了統計分析,結果顯示,在預防和治療非典的中藥處方中,位居前5位的中藥有4味,依次是甘草、金銀花、黃芪和連翹,使用頻次最高的中藥分別是甘草和金銀花。國內科技攻關項目“中藥抗非典型肺炎(SARS)病毒的研究”,通過中醫、西醫、分子生物等多學科手段,對多種中藥進行了科學分析,最后從中藥大黃中找到了對SARS病毒有阻斷作用的特效成分,這種成分能夠非常有效地抑制SARS病毒生活周期中所需的主要蛋白酶-3CL蛋白酶的活性,從而阻斷SARS病毒的轉錄和復制,最終達到治療的目的。

1.3抗流感病毒中藥流行性感冒是感染流感病毒所引發的一種急性呼吸道疾病,其最大特點是發病快、傳染性強、發病率高,癥狀一般來勢兇猛,病人常有高熱、寒戰、頭痛、全身關節痛等嚴重的全身癥狀,中醫將其歸屬于溫病學中的“風溫”,臨床常用中藥中的解表藥、清熱藥以及以它們為主組成的中成藥,通過抗病毒、解熱抗炎、鎮痛及增強機體免疫功能而達到抗流感的療效。從中醫學角度認識,中草藥及中成藥抗流感病毒的機理,在于“祛邪”和“扶正”;通過現代藥理實驗,中草藥及中成藥抗流感病毒的基本原理,主要是通過阻斷病毒繁殖過程的吸附、穿入、復制、成熟中的某一環節而直接抑制病毒,或通過提高機體的免疫功能,促進機體的特異性和非特異性免疫功能而間接抑制病毒[7]。

查看全文

抗病毒中藥研究論文

1抗病毒中藥的研究及臨床應用

1.1抗艾滋病病毒(HIV)中藥

艾滋病是由艾滋病病毒(HIV)引起的,在中醫學中被認為是“邪”“毒(熱)”所致。目前,國內外從中草藥中篩選出了大量抗HIV和抑制艾滋病逆轉錄酶(RT)活性的中藥,其中以清熱解毒中藥居多。有文獻報道[1]用感染的H9細胞系,篩選了27味清熱解毒中藥,發現其中12味有抑制HIV作用,如紫花地丁、夏枯草、穿心蓮、金銀花、螃蜞菊、牛蒡子、黃連、淫羊藿、紫草、狗脊、貫仲、苦參等。有研究在體外抗HIV實驗中篩選了500種中草藥,發現其中50種可抗HIV活性,如桑白皮、紫草、巴豆、檳榔、白頭翁、防風、蔓荊子等。關氏等[2]用猴艾滋病毒(SIV)在HUT-78細胞系中觀察40種中草藥的篩選實驗,結果發現紫花地丁、天花粉、甘草等有抑制HIV的作用。此外有報道,還有靈芝、槲寄生、姜黃、蘆薈等中藥的提取成分具有抑制HIV的活性,包括抑制逆轉錄酶,干擾病毒進入細胞等作用;諸多海洋藻類植物中也有不少具有抗HIV的活性物質,如藍藻門的鞘絲藻、纖細席藻、鈍頂螺旋藻及紅藻門、褐藻門的海帶等。研究表明[4],這些中藥的抗HIV活性成分主要是多糖類、生物堿類、黃酮類、萜類、蛋白質類,以及甾醇、酚類、木脂素等。

綜觀對抗HIV中藥的研究發現,目前對抗HIV有效中藥的篩選主要是在動物身上,但由于種屬間的差異,這些中藥與臨床實際應用還有一定差距。因此,必須作進一步的臨床觀察,才能確定其實際療效。作為抗HIV中藥的臨床研究,中外學者多采用中藥復方,較成功的主要有小柴胡湯、人參湯、克艾可、紅保方等,在對艾滋病患者的實際治療中均取得了較好的療效[4]。

1.2抗SARS病毒中藥非典是由SARS病毒或其他致病微生物引起的肺部炎癥,臨床多以發熱、咳嗽、氣促為主癥,屬中醫“溫病”范疇,又因其具有傳染、流行和致死特點,當屬于溫病中的“瘟疫”“疫癘”之類。國內對中藥防治“非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藥處方和有效成分篩選兩個方面。目前,初步篩選出可在“非典”治療中發揮一定作用的中成藥有8個,它們是清開靈注射液(膽酸、珍珠母、豬去氧膽酸、梔子、水牛角、黃芩苷、金銀花等)、魚腥草注射液(魚腥草)、板藍根沖劑(板藍根)、新雪顆粒(磁石、石膏、滑石、寒水石、硝石、芒硝、梔子、竹葉卷心、升麻、穿心蓮、珍珠層粉、沉香、牛黃、冰片)、金蓮清熱顆粒(金蓮花、大青葉、生石膏、知母、玄參)、燈盞細辛注射液(燈盞細辛)、復方苦參注射液(苦參、狼毒、當歸、土茯苓等)和香丹注射液(丹參、降香),這些中成藥具有保護多臟器免受內毒素引起的損傷、改善炎性滲出以及針對高熱癥狀的退熱作用[5]。從上述8個中成藥的功能來看,基本上可以歸納為清熱解毒(包括祛濕)和活血化瘀兩大類。單氏等[6]對各大媒體公布的防治非典中藥處方進行了統計分析,結果顯示,在預防和治療非典的中藥處方中,位居前5位的中藥有4味,依次是甘草、金銀花、黃芪和連翹,使用頻次最高的中藥分別是甘草和金銀花。國內科技攻關項目“中藥抗非典型肺炎(SARS)病毒的研究”,通過中醫、西醫、分子生物等多學科手段,對多種中藥進行了科學分析,最后從中藥大黃中找到了對SARS病毒有阻斷作用的特效成分,這種成分能夠非常有效地抑制SARS病毒生活周期中所需的主要蛋白酶-3CL蛋白酶的活性,從而阻斷SARS病毒的轉錄和復制,最終達到治療的目的。

1.3抗流感病毒中藥流行性感冒是感染流感病毒所引發的一種急性呼吸道疾病,其最大特點是發病快、傳染性強、發病率高,癥狀一般來勢兇猛,病人常有高熱、寒戰、頭痛、全身關節痛等嚴重的全身癥狀,中醫將其歸屬于溫病學中的“風溫”,臨床常用中藥中的解表藥、清熱藥以及以它們為主組成的中成藥,通過抗病毒、解熱抗炎、鎮痛及增強機體免疫功能而達到抗流感的療效。從中醫學角度認識,中草藥及中成藥抗流感病毒的機理,在于“祛邪”和“扶正”;通過現代藥理實驗,中草藥及中成藥抗流感病毒的基本原理,主要是通過阻斷病毒繁殖過程的吸附、穿入、復制、成熟中的某一環節而直接抑制病毒,或通過提高機體的免疫功能,促進機體的特異性和非特異性免疫功能而間接抑制病毒[7]。

查看全文

中藥抗流感藥理功能分析研究論文

【關鍵詞】中藥抗流感病毒實驗研究

【摘要】流感病毒屬正粘科病毒,是一類對粘蛋白具有特殊親和性的RNA病毒。根據病毒抗原所在部位不同分為內部抗原和外層抗原兩類:內部抗原的核心為單鏈核糖核酸蛋白;外層抗原為糖蛋白,包括血凝素(Hemagglutinin,H)和神經氨酸酶(Neuramindase,N)。根據其抗原性質不同,流感病毒分為甲(A)、乙(B)、丙(C)型;又將其病毒分為若干亞型(H1~H15,N1~N9)。B型和C型流感病毒抗原性較穩定,A型是造成流行的主要病原,其病毒表面抗原HA和NA較易發生變異。目前,預防和治療流感的西藥主要有M2離子通道抑制劑、NA抑制劑和流感疫苗,前兩種藥物副作用相對大,且隨著應用的廣泛易產生耐藥性,而疫苗僅對已知的流感病毒亞型有預防作用,對于由抗原性漂移或抗原性轉換所產生的新型流感病毒無效。因此,抗流感病毒藥物研究顯得尤為重要和緊迫。

流感在中醫學中稱為“時行感冒”,屬疫癘類(即傳染病),祖國醫學認為人體感受風邪(病原)侵襲,而機體免疫力低下,不足以抗邪而致病,尤當氣候突變、寒暖失常時更易發病。中藥抗流感病毒的基本作用機制是扶正祛邪或祛邪扶正。雖然每味中藥成分比較復雜,中藥方劑作用機制更為復雜,但中草藥抗流感病毒途徑主要有兩條:(1)直接滅活或抑制病毒;(2)通過調節人體免疫功能而間接抗病毒。

一、具有抗流感病毒作用的單味中藥及其主要成分

一類中藥具有直接抗流感病毒作用,其中大多數為清熱解毒類中藥,如金銀花,連翹,板藍根,大青葉,魚腥草,黃芩,黃連等,目前已經研究比較清楚的成分主要有兩類:一是多酚類物質,不僅可抑制流感病毒蛋白質和合成,同時也可抑制流感病毒的吸附作用;另一類是黃酮類物質其能抑制流感病毒唾液酸酶的活性和抑制膜融合作用。而另一類中藥可通過調節機體免疫發揮間接抗流感病毒作用,如黃芪,人參等。

金銀花重要的藥理成分主要有綠原酸、異綠原酸、黃酮化合物、芳樟醇和雙花醇等。馬丙祥等進行的雙花(金銀花)噴霧劑體內抗病毒實驗表明,其大、小劑量對小鼠流感病毒性肺炎有抑制作用,而大劑量作用更為顯著。

查看全文

中藥抗流感病毒研究論文

1具有抗流感病毒作用的單味中藥及其主要成分

一類中藥具有直接抗流感病毒作用,其中大多數為清熱解毒類中藥,如金銀花,連翹,板藍根,大青葉,魚腥草,黃芩,黃連等,目前已經研究比較清楚的成分主要有兩類:一是多酚類物質,不僅可抑制流感病毒蛋白質和合成,同時也可抑制流感病毒的吸附作用;另一類是黃酮類物質其能抑制流感病毒唾液酸酶的活性和抑制膜融合作用[1]。而另一類中藥可通過調節機體免疫發揮間接抗流感病毒作用,如黃芪,人參等。

金銀花重要的藥理成分主要有綠原酸、異綠原酸、黃酮化合物、芳樟醇和雙花醇等。馬丙祥等[2]進行的雙花(金銀花)噴霧劑體內抗病毒實驗表明,其大、小劑量對小鼠流感病毒性肺炎有抑制作用,而大劑量作用更為顯著。

連翹,其種子揮發油乳劑雞胚內和雞胚外進行抗亞洲甲型流感病毒作用試驗,結果表明,其對京科68-1株病毒在感染同時給藥顯示作用,對仙臺株病毒感染同時給藥和感染前給藥均能顯示作用。研究發現苯乙醇苷類、黃酮類及木脂素類成分是連翹抗流感病毒作用的主要物質基礎。

黃芩中提取的黃酮類化合物通過抑制內涵體/溶酶體膜的融合,能減少流感病毒感染小鼠的病毒復制;當黃芩黃酮類加到流感病毒感染的犬腎(MDCK)細胞時,能減少病毒的釋放。

板藍根在臨床上常用于流感等疾病的防治。有學者運用雞胚培養法分別檢測了15種種質的板藍根對甲型流感病毒的抑制作用,血凝滴度測定結果表明,在對甲型流感病毒的直接作用、治療作用和預防作用上板藍根的有效率分別為100%(15/15)、60%(9/15)、67%(10/15)。

查看全文

乙肝病毒藥物研究論文

【摘要】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Bvirus,HBV)感染已成為危害人類健康的重要疾病。目前,臨床上抗HBV藥物主要以干擾素、核苷類似物、免疫調節藥物為主,此外,中草藥及其有效成分抗HBV治療也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對抗HBV的藥物作用機制、研究、應用情況做一綜述,以便明確其發展趨勢及今后的研究方向,從而推動新型高效藥物的研發。

【關鍵詞】乙型肝炎病毒;抗病毒藥物;干擾素;核苷類似物;中草藥

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全世界大約有20億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Bvirus,HBV)感染者,其中3.5~4億為HBV慢性感染者,每年由于急慢性HBV感染而死亡的人數達到100萬,并呈上升趨勢。而我國是乙肝大國,占據其中的1/3,有1.2億HBV攜帶者。從數據而知,乙肝病毒感染已成為危害人類健康的重要疾病,因此對HBV感染者有效的抗HBV治療在全世界特別是在我國顯得尤為迫切。

國內外在治療HBV感染研究中,認為HBV的持續感染是造成乙肝慢性化的主要原因,且可導致病情發展、惡化至肝硬化、HBV相關性肝細胞癌。因此,抗病毒治療是慢性乙肝治療的關鍵,被認為是迄今為止治療HBV感染最基本的病因治療,以抑制肝炎病毒復制為依據。本文就抗HBV藥物的研究進展做一綜述。

1干擾素(interferon,IFN)

IFN是機體感染病毒時,宿主細胞通過抗病毒應答產生的一組結構類似、功能相近的低分子糖蛋白,是抗病毒感染最重要的一種細胞因子[1]。主要分為α、β和γ三型,其中IFN-α和β具有直接抗病毒作用。自1992年IFN-α2b被批準用于治療病毒性肝炎以來,迄今為止仍是被FDA批準的首先藥物。目前全球獲準上市的IFN有12個,以IFN-α居多,其臨床療效無明顯差異。IFN的抗病毒機制包括免疫調節作用和直接抗病毒作用,并以前者為主[2]。近年發現,IFN在還有抗肝纖維化的作用。目前,IFN-α在抗HBV治療中的問題是效果有限,抑制病毒復制但難以清除病毒,而且停藥后有復發現象。近年來國內外均傾向于采用重組干擾素,激素撤除合并干擾素療法以及干擾素與其他抗病毒藥物結合療法治療HBV感染。如聚乙二醇IFN-α[3]是聚乙二醇(PEG)與重組IFN僅結合形成的長效干擾素。

查看全文

板藍根藥理研究論文

【摘要】目的對近幾年來國內外板藍根藥理作用與臨床應用的研究進展加以綜述。方法查閱近幾年來關于板藍根研究的國內外文獻資料。結果對板藍根化學成分研究逐步深入,總結出板藍根的藥理作用、臨床研究與不良反應三個方面。結論板藍根化學成分分離鑒定技術日漸完善,為進一步揭示板藍根的藥理作用與臨床研究提供了科學依據。

【關鍵詞】板藍根藥理作用綜述

【Abstract】ObjectiveTosummarizeonadvancesonpharmacologicalactivitiesandclinicalapplicationofRadisIsatidisofrecentyears.MethodsSomeliteraturesaboutRadisIsatidiswererefered.ResultsResearchofchemicalcomponentsofRadisIsatidiswasfurtherstudied.Pharmacologicalactivities,clinicalapplicationandadversereactionweresummedup.ConclusionIdentificationtechnologyofchemicalcomponentsofRadisIsatidisweregraduallyperfecting.It’sprovidingscientificbasistotherevealsinthepharmacologicalactionandclinicalapplicationofRadisIsatidis.

【Keywords】RadixIsatidis;pharmacologicalactivities;review

板藍根(RadisIsatidis),別名靛青根、藍靛根、靛根,為十字花科植物菘藍(IsatisindigoticaFort.)的干燥根。本品始載于《神農本草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消瘀、利咽消腫之功效。本品呈圓柱形,稍扭曲,長10~20cm,直徑0.5~1cm。表面淡灰黃色或淡棕黃色,有縱皺紋及橫生皮孔,并有支根或支根痕。可見暗綠色或暗棕色輪狀排列的葉柄殘基和密集的疣狀突起。體實,質略軟,斷面皮部黃白色,木部黃色。氣微,味微甜后苦澀。具有清熱解毒、涼血利咽之功效。板藍根主要化學成份包括1-硫氰酸一2-羥基-3-丁烯、(+)5-乙烯口惡唑烷-2-硫酮、腺甙(Adenosine)、棕櫚酸、β-谷甾醇、蔗糖、靛藍、靛玉紅及精氨酸等[1,2]。作為傳統的常用中藥,板藍根在我國河北、江蘇、河南、安徽、陜西、甘肅、黑龍江等地均有栽培。近年來,關于板藍根的藥理作用和臨床應用文獻較多,本文主要綜述了板藍根的藥理作用、臨床應用和不良反應。

1板藍根的藥理作用

查看全文

小兒手足口病治療論文

1西藥治療小兒手足口病

1.1阿昔洛韋

阿昔洛韋為一種無環的嘌呤核苷酸類似物,其抗病毒作用為藥物進入皰疹病毒感染的細胞后,與脫氧核苷競爭病毒胸腺激酶或細胞激酶,藥物被磷酸化成活化性阿昔洛韋三磷酸酯,然后通過兩種方式抑制病毒復制:①干擾病毒DNA的多聚糖,抑制病毒的復制;②在DNA多聚糖作用下,與增長的DNA鏈結合,引起DNA鏈的延伸中斷。治療劑量為20mg/kg,加入10%葡萄糖液100mL靜滴,1次/d;或者口服阿昔洛韋5~10mg/(kg·d),3次/d。阿昔洛韋作為一種高效廣譜的抗病毒藥物,具有明顯縮短發熱及皮損愈合時間,減輕口腔皰疹疼痛,且在治療期間未見任何副反應[1]。

1.2更昔洛韋

更昔洛韋又名丙氧鳥苷,是繼阿昔洛韋之后新開發的廣譜核苷類抗病毒藥物。抗病毒作用與阿昔洛韋類似。治療劑量為5~10mg/kg,加入10%葡萄糖液100mL靜滴,1次/d,療程3~5d。用藥期間酌情使用抗生素及退熱藥。黃世雄[2]研究表明更昔洛韋治療手足口病的療效優于利巴韋林,熱退及皰疹消退的時間顯著短于利巴韋林。但是,更昔洛韋對骨髓的抑制作用及遠期毒副作用尚需進一步研究。陳云?。?]的研究表明使用利巴韋林注射液聯合更昔洛韋治療小兒手足口病效果優于單獨使用上述任一種藥物。

1.3干擾素

查看全文

中藥診治外感高熱進步研討

近年來外感高熱的研究已成為中醫科研與臨床研究的熱點。外感高熱包括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等。隨著廣譜抗生素的泛用,耐藥菌株不斷增加,病毒感染無特效藥,治療中產生了諸多困難,目前來看難以解決。外感發熱(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等)是常見的中醫急癥之一.由外感六淫邪毒或溫熱、疫毒所致,以惡寒、發熱、體溫升高、口渴、脈數等為主要臨床特征,常見于溫病、傷寒發病過程中,中醫藥治療本病有一定優勢。

1實驗研究

腦熱清口服液(北京市天壇醫院)的解熱機制可能是通過抑制下丘腦環磷酸腺苷(cAMP)的生成與釋放…,同時通過促進腹中隔精氨酸加壓素(AVP)釋放兩種途徑發揮作用。研究還發現l2腦熱清I-I服液對發熱家兔血管內皮細胞的分泌功能,起到擴張血管,加快體表散熱.調節發熱家兔促凝和抗凝物質的平衡、抑制致熱性細胞因子釋放達到解熱作用。蔣玉風等研究清開靈抑制下丘腦內生致熱原和中樞發熱介質的生成,促進解熱物質的釋放,可能是清開靈對內毒素性發熱的重要解熱機制。朱秋雙等以麻黃湯不同配伍對大鼠大腸桿菌懸液致熱大鼠解熱平均最大體溫反應高度的實驗研究表明,四種藥物解熱作用均不明顯,但組成方劑后,效果顯著,證明中藥組方配伍的優越性。劉永剛等通過麻黃湯及拆方對中性粒細胞趨化和釋放白三烯的影響的研究發現,麻黃湯全方在對中性粒細胞趨化和中性粒細胞分泌白三烯的抑制作用方面明顯高于其拆方組合,并且麻黃、桂枝組合對中性粒細胞趨化和中性粒細胞分泌白三烯的抑制作用要強于其他組,初步說明麻黃湯中麻黃、桂枝作為君、臣的合理性,而且對各配伍組進行析因分析,表明在沒有桂枝的情況下,其交互作用不明顯:但這種差異還不足夠說明其配伍的規律,其配伍規律的合理性有待進一步驗證。楊繼峰等研究表明升降散可以降低白細胞和中性粒細胞的含量,可見其具有抗炎治療作用。張慶宏等以宣肺透表、清熱解毒法為指導原則確立的中藥復方制劑連花清瘟膠囊在抗病毒的同時,還具有明顯的解熱作用。張仲海等探討了柴葛清熱顆粒降溫與免疫調節作用的相關性,實驗表明,柴胡、葛根能增加小鼠吞噬細胞的吞噬率和吞噬指數、呈量效關系;能明顯增加小鼠脾重、E玫瑰花結率,能增加小鼠胸腺重量,對免疫小鼠胸腺萎縮有一定的對抗作用。

2臨床研究

重連口服液由古方蚤休散化裁而來,有蚤休、連翹、射干、黃芩、大青葉、板藍根、甘草組成,臨床研究和基礎實驗研究[9-11].證明本方劑可頓挫高熱,具有有效緩解患者的全身癥狀,縮短病程的作用,總有效率93.34%;可抑制自細胞介素(IL)一8、NO-/NO,一的升高,具有減輕炎癥反應作用,其退熱作用維持作用時間較長,治療前后肝’腎功能無明顯異常變化,急毒試驗均未發現明顯毒副作用。張銘熙觀察清熱解毒滋陰法治療外感發熱證的臨床療效,結果清熱解毒養陰法治療外感發熱證療效優于西醫常規,可縮短發熱時間。左懷榮使用雙葛退熱合劑治療外感高熱,治療組服雙葛退熱合劑,對照組選用撲熱息痛口服或安痛定肌注,同時加用抗生素肌肉注射或靜脈滴注.在體溫癥狀療效方面,治療組明顯優于對照組。奚肇慶等觀察退熱顆粒對外感發熱衛分證、衛氣同病證的退熱療效影響,結果示退熱顆粒治療外感發熱具有較好退熱療效。劉蘭林等使用升清降濁活血方治療流行性感冒風熱表證發熱的臨床效果與抗病毒口服液相似,升清降濁活血法是有效的退熱療法。鄭翠娥等[16以退熱合劑治療外感發熱,方藥組成:柴胡24g,葛根24g,黃芩15g,白芍18g,羌活12g,白芷15g,生石膏24g,肉桂3g,薏苡仁30g,牡丹皮15g,金銀花21g,連翹15g,板藍根24g,玄參20g,甘草6g。諸藥合用,可解表退熱、解毒散火,臨床用之多獲良效。馬永才『1]應用蒿芩清膽湯治療少陽證高熱。刁利紅等[18]用麻杏石甘湯加味治療4,JLRb感高熱。李廣文以小柴胡湯加減治療外感高熱,均取得較好療效。葉成德以解肌清熱飲(石膏、金銀花、大青葉、葛根、貫眾、柴胡、黃芩、連翹、青蒿、生甘草)治療外感高熱166例,總有效率94.57%。鄧旭光等Ⅲ以解熱靈湯(柴胡、葛根、黃芩、羌活、白芷、生石膏、蒼術、青蒿、黃芪、甘草)治療外感高熱56例,總有效率為94.6%。外感高熱表寒里熱證的發生,其外因是風寒襲表,內因是脾胃功能失調,制方時,在寒溫并用、表里同治的基礎上,選用蒼術、黃芪等扶正,醒脾解肌,使脾胃功能調和,氣血生化有源,振奮衛氣.增加抗病祛邪動力,同時尚可補充汗源,托邪外出。余冬成等用柴胡飲顆粒對風寒外感型發熱3d治療總有效率、治愈率均高于清熱靈顆粒,對主要癥狀發熱、惡寒、頭身疼痛、鼻塞、流涕、咳嗽、咽痛積分值改善程度明顯。

3專藥研究

查看全文

畜禽生態養殖及發展新模式

1利用“廢果—飼料—畜禽”養殖新模式,提高畜禽免疫力,降低化學藥物使用率

為了降低畜禽疾病的發生,一些飼料生產企業在生產飼料時通常會添加預防量的抗生素作為添加劑,但是這種做法會導致肉、奶、蛋等產品中存在抗生素殘留。另外,由于畜禽的糞、尿等代謝物中也有抗生素,其排放和堆積會導致土壤污染和水體污染[2]。鎮江市是著名的水果種植之鄉,以白兔鎮、世業鎮的草莓、句容的葡萄[1]、高資鎮的水蜜桃和黃桃以及江心洲的橘子等最著名。每年產生的廢果(過度成熟的水果、生長不良的僵果、疏減的水果及淘汰的水果)量大。由于草莓、葡萄、水蜜桃、橘子等水果中含有VB、VC等豐富的維生素和多酚、黃酮、花青素類等抗氧化物質或免疫活性分子,可將這些廢果進行粉碎或勻漿后作為飼料原料添加到飼料中,或作為廢果汁液體飼料讓畜禽自由采食。一方面,廢果中的營養素可以增加畜禽的營養供給,減少飼料用量,降低飼養成分;另一方面,廢果中的免疫活性物質可以調節畜禽的免疫力,增強畜禽體質,降低畜禽生病幾率,減少抗生素使用幾率,降低抗生素使用量,緩解環境中抗生素的污染。

2采用固液分離處理法處理畜禽糞便模式,避免其造成污染和土地資源浪費

長期以來,畜禽糞尿的處理一直是個難題[3]。目前,畜禽糞尿的處理方法主要有發酵法、直接還田、生產沼氣、制成有機肥等[4-7]。進行固液分離并分別處理是比較有效且經濟的一種方法。對養殖場畜禽糞便采用機械擠壓方式,將其固態組分和液態組分分離。其中,糞便固態組分可采用高溫烘干方式進行無害化處理或者將固態組分添加益生菌種充分發酵,以殺滅其中的寄生蟲卵或者病原菌。而糞便液態組分可采用益生菌(酵母菌、細菌等)進行短期發酵。將烘干后的固體糞便及固態發酵后的糞便壓成糞便塊或糞便餅,運輸到較遠的地方,用作植物肥料;而短暫發酵的糞便液態組分通過專用管道用于近距離水稻、小麥、油菜等農作物的施肥。這種糞便生態利用新模式可提高養殖場畜禽糞便處理效率,避免糞便隨意堆放導致的土壤污染和水體污染。

3制定中藥、生物藥劑、免疫制劑三位一體的綜合防病新模式,減少化學藥物用量

現代畜禽業防病重于治病,應采用一種綜合防病方案,有效預防畜禽疾病的發生,避免由于畜禽發病而使用大量抗生素和抗病毒化學藥劑導致的畜禽體內殘留及環境污染。中藥是中華民族的瑰寶,生物藥劑(如干擾素抗病毒生物制劑)和免疫制劑是近年來的新興藥劑,這幾種藥物的共同特點都是低毒、無殘留,它們重在調節畜禽機體的免疫平衡和生理穩定,提高畜禽免疫力,降低畜禽發病幾率。畜禽感染疾病或者發病初期應及時采用中藥進行治療。如果診斷出畜禽感染嚴重疾病,可在使用抗生素、抗病毒等化學藥物的同時,輔以中藥或生物藥劑。例如利用蒲地藍、干擾素生物制劑等輔助治療畜禽上呼吸道感染;用揚中天和藥業的止痢散等輔助治療畜禽腹瀉,減少抗生素使用量,改變單純依賴抗生素治療的現狀。采用這3種藥劑三位一體的綜合防病新模式,可明顯降低畜禽發病率,間接減少抗生素及抗病毒藥物的使用量,并減少藥物在在畜禽產品和環境中的殘留。

查看全文

虎杖的現代藥用研究論文

【摘要】20世紀60年代以前,虎杖只在治療咳嗽、淋證、遺尿、消渴和瘡毒等時偶有記載[1],現就目前藥理方面對其研究綜述如下。

【關鍵詞】虎杖藥理作用研究

主要成分

虎杖根和根莖含蒽醌類化合物,根中含白藜蘆醇、白藜蘆醇苷,還含有利尿成分黃酮醇苷,亦含鞣質和多糖[2]。此外,虎杖中尚含有游離氨基酸及銅、鐵、錳、鋅、鉀等無機物。

藥理作用

抗菌作用:虎杖煎劑(20%)在體外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卡他球菌、大腸桿菌、變形桿菌、福氏痢疾桿菌、綠膿桿菌等均有抑制作用,對鉤端螺旋體有殺滅作用[3]。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