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石范文10篇

時間:2024-02-17 00:54:28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基石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社區和諧是基石

如果問您住在哪個樓盤、什么花園、門牌號碼多少,您很清楚;如果問您屬于哪個社區,很多人卻一臉茫然。在越來越多城市人口置業安居的路徑上,只有商業角色的開發商、物業公司,卻難找新鄰里、老街坊,沒有了居委會大媽的社區仿佛消失于無形。可是,行走在廣州鬧市深處的逢源街,卻找到了城市人遺落已久的鄰里溫情,街巷里的居民將這一切歸因于“社區”帶來的歸屬感。

隨著我國城市管理職能走向社區化,社區成為社會必不可少的細胞,甚至有人將其視為“兜底的筐”:它能不能協調利益、化解矛盾、排憂解難,直接關系整個社會的穩定與和諧。

有一位街道辦主任曾給我歷數他所轄社區的服務職能:計劃生育、失業登記、社會救濟、勞動保障、醫療保險、退休人員管理、接轉黨團組織關系、外來人口管理、出租屋管理等等,所有城市管理職能的末端都在此。也因此,社區成為一個城市的社會管理和社會心理交織的最細微處,社區的和諧奠定了社會和諧的基石。

社區和諧關系所及如此繁雜,如何考量和諧指標?這位街道辦主任說:最關鍵的就是看居民對社區的認同度,而這種認同滲透在服務的方方面面,更滲透在社區所營造的氛圍中。社區服務的細節與政府職能轉變環環相扣,如企業退休人員社會化管理工作加快,社區醫療服務體系不斷完善,方便就業人士社會保障落戶社區。城市發展中不斷出現的漏洞、偏差也在推動著社區服務職能的完善。

社區的氛圍建設能營造拾漏補缺的效果。在逢源街的小巷深處,社區氛圍可以“翻譯”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1996年,全國第一個街道慈善會就在此開始運作,至今已10年;所在區第一個社區黨委也在這里誕生。無論是孤寡困殘人士,還是單親家庭孩子,都能在社區鄰里織就的互助網中得到關懷,力之所及,各盡所能,不嫌綿薄。從巷口面包店贈給特困家庭的面包券,到鄰居送給孤寡老人的一碗老火湯,都成為逢源街義工的互助內容。在“給予是一種快樂,回報是一種榮耀”的氛圍中,多少人失業的困苦、孤寡的凄涼甚至與青少年成長的困惑都得到撫慰,而社會差距也在這種情感互助中日漸彌合。

社區管理、社區和諧最終達到的理想狀態應該是“社區是我家”,讓每個居民都能從中得到周到的服務和心理的慰藉。因此,堅持黨在社區建設中的核心地位,要求黨的各級組織在工作中必須以居民的需求為根本,以居民的參與為動力,以居民的滿意度為準則,使居民在社區發展中得到實惠,在參與和諧社區建設中實現自身的發展。

查看全文

政權基石夯實交流

在全面開展農牧區基層黨組織“三級聯創”及“五個好”**村黨支部創建活動和“五學習五帶頭”活動中,**80%的**村達到了“五個好”標準,涌現出了李劍英、布和巴依爾等一批先進典型,**鎮塔日阿圖**黨支部還被自治區黨委授予自治區級“五個好”**村黨組織。

**農牧區紅紅火火的基層黨組織建設活動也正是我區深入開展農村黨的建設“三級聯創”活動的一個縮影。面對新形勢新任務,自治區黨委制定下發了以黨員“三結合”致富鏈、三級干部服務鏈,推進農村牧區中心工作、推進農村牧區基層黨組織建設為主要內容的深化“三級聯創”活動、開展“雙鏈雙推”活動的意見,充分發揮黨員干部兩個創建主體的作用,促進先進基層黨組織創建活動。

全區各級黨組織通過開展一系列活動和制定出臺各項政策制度,堅持分級爭創、動態管理的原則,始終把加快發展、增加農牧民收入作為“三級聯創”活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注重調動縣、鄉、村和涉農涉牧部門、站所等兩方面創建主體積極性,發動廣大群眾參與創建活動,支持創建活動,評價創建活動,取得了較好成效。

各地基層黨組織帶領廣大農牧民認真抓好農牧業結構調整,積極組織、引導、幫助農牧民黨員創辦、領辦致富項目,大力發展農村牧區新型合作組織、產業協會,培養壯大農村牧區經紀人隊伍,搞好中介服務,提高農牧民組織化程度,引導農牧民自覺進入市場,保證多予、少取、搞活等增收減負政策的落實,促進農牧民增加收入。自治區第七次黨代會以來,農牧民收入增長46.7%。各地還充分發揮廣大干部的作用,采取扶貧扶智相結合,送資金、送服務等措施,落實幫建措施,推動扶貧開發整村推進,解決貧困戶的實際困難,帶領群眾脫貧致富。

20**年,在順利完成對錫盟幫扶工作的基礎上,自治區直屬機關建立對口幫扶興安盟的工作。

作為“雙鏈雙推”活動發源地的巴彥淖爾市,圍繞新農村建設,以增加農牧民收入為目標,擴大結鏈范圍、活化結鏈形式、完善結鏈機制、規范內部管理、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引導“黨員三結合致富鏈”向產業鏈、專業協會、農民專業合作紅色的方向發展,把發展過程中遇到的資金、信息、辦證、場地、履約等方面的問題和困難,作為“三級干部服務鏈”的重點內容,形成“雙鏈”優勢互補、互促共進的格局。磴口縣隆盛合鎮開展了“干凈人家、精巴媳婦”評選活動,對改變農村生活陋習、改善人居環境、活躍群眾文化和提高生活質量起到了積極作用。

查看全文

公平正義:社會和諧的基石

同志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指出:“必須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更加注重社會建設,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進社會體制改革,擴大公共服務,完善社會管理,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努力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推動建設和諧社會。”

這是中國共產黨貫徹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根本宗旨、追求公平正義的鄭重宣示,也體現了中華文化關于和諧社會的理念。

支撐并體現這一理念的,是方方面面的考慮和舉措:

“堅持教育公益性質,加大財政對教育投入,規范教育收費,扶持貧困地區、民族地區教育,健全學生資助制度,保障經濟困難家庭、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平等接受義務教育。”

“形成城鄉勞動者平等就業的制度。完善面向所有困難群眾的就業援助制度,及時幫助零就業家庭解決就業困難。”

“健全勞動、資本、技術、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著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扶貧標準和最低工資標準……創造條件讓更多群眾擁有財產性收入。保護合法收入,調節過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打破經營壟斷,創造機會公平,整頓分配秩序,逐步扭轉收入分配差距擴大趨勢。”

查看全文

我國憲法發展基石研究論文

1954年9月20日,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是中國人民經過長期斗爭而得來、由人民親手制定、保障人民當家作主的根本法。這部憲法隨著我國革命、建設和改

革的歷史推移,經歷了多次修改,發展成了目前正在實施中的憲法。今天,祖國蒸蒸日上,形勢一派大好。值此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推向高潮之際,紀念這部作為新中國憲政制度和憲法發展基石的五四憲法的光榮誕生,將對提高全民族的憲法意識,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具有極其重大的意義。

五四憲法的產生經過

五四憲法的制定處于我國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的過渡時期。1949年新中國建立時,由于種種原因,不可能立即制定憲法。后來隨著形勢的迅速發展,大陸上的軍事行動結束,西藏和平解放,祖國大陸空前統一;土地制度的改革基本完成;人民已經組織起來;抗美援朝的勝利增加了我國的獨立地位;國民經濟的恢復與發展增加了我國的綜合國力。這時,舉行全國選舉、召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憲法的條件成熟了。

1953年1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20次會議決定,成立以為主席、由、宋慶齡等33人組成的憲法起草委員會,啟動制憲工作。1954年1月至3月,中共中央憲法起草小組由主持,在杭州西湖草擬憲法初稿,這個稿子經北京五百多名高級干部和全國八千多人討論,易稿二十來次,于3月23日提交憲法起草委員會作為起草工作的基礎。經過81天的辛勤工作,開了七次憲法起草委員會全體會議,形成了憲法草案,并于6月14日由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向全民公布。憲法草案的全民討論進行了3個月,共征得意見118萬條。據此,又開了兩次憲法起草委員會全

體會議及一次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臨時會議進行反復討論修改,于9月15日向首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提出。草案經會議全體代表熱烈討論,最后于9月20日用無記名方式投票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查看全文

科學發展觀五基石體會

如何真正樹立科學發展觀并實現科學發展,對廣大干部群眾尤其是領導干部來講需要進行深刻、徹底的頭腦風暴。一些片面發展的做法已經被清醒認識并開始加以糾正。但是,如果沒有牢固的科學發展觀,在碰到新問題時還會犯與過去類似的錯誤。科學發展觀不僅僅是一系列獨立概念的疊加,而是一個系統的思想體系,更是一種自覺的思想方法。樹立科學發展觀要奠定五塊基石,即全面和長遠的視野、以人為本、求真務實、繼承和創新的結合、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科學發展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因此要有全面和長遠的視野來理清發展的思路。各級地方政府都要把自身發展放在全國發展的大局之中來謀劃,否則拘泥于小圈圈往往會犯本位主義的毛病。對大多數地方來講,調整產業結構必須協調處理好一、二、三產業的關系,并且要避免對個別產業的過度依賴,像部分礦產資源枯竭城市的教訓尤其要注意吸取。各個地方可以根據比較優勢進行分工,從而確定若干支柱產業,不能盲目跟風造成惡性競爭。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文化、教育、衛生、環保、社保、城建等)必須統籌兼顧、全面進步,切不可一俊遮百丑。科學發展是可持續的發展,根據代際公平、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原則來保護資源環境是起碼的發展要求,所以發展的目光一定要放得遠。當今世界正處在文明轉型的過渡期,某些領域(如信息化浪潮)發展之快、影響之深超出了人們原先的預料,因此要以適度超前的眼光未雨綢繆謀發展,從而趨利避害、搶占先機、實現跨越。

社會主義發展與過去一切社會形態的發展的根本區別在于,它以最廣大人民群眾為主體并使最廣大人民群眾受益,以人為本的口號只有在社會主義制度下才能真正成為現實。政府出臺任何政策,都應該首先考慮是否能讓大多數老百姓受益,不能為了少數人而犧牲多數人,更不能借公共權力以發展的名義謀一己之私。以人為本自然要尊重和保護人權,當前尤其要保障社會各階層平等的就業、受教育和衛生保健的權利。以人為本的發展離不開人民的積極參與,怎樣科學發展老百姓最有發言權,科學決策應該以人民的意愿為準繩,發展經濟也不能光盯著少數人“招商引資”,要調動大多數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實現勞動致富、創業致富。每個普通人也應該以科學發展觀來指導自己的事業和生活,例如節約資源、保護環境,還有像家長也應放棄分數掛帥、施行素質教育以促進子女的全面發展,這些身邊的事情做好了,整個科學發展大業才能有保證。

科學發展觀容不得半點虛假和浮躁。一些勞民傷財的“政績工程”的產生根源就在于脫離實際。只有求真,才能從實際中探索出科學發展的方向、思路、方法。只有務實,才能通過實踐解決發展中存在的矛盾、困難、不足,從而實現科學發展。求真要以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方法論為指導,運用扎實全面的知識功底,通過深入細致的調查研究,聽取各方面的正反意見,從而得到正確結論、作出科學決策并付諸實施。務實要杜絕形式主義,改進工作作風,把工作重點放到與人民緊密相關的事情上,按照客觀規律,腳踏實地干實事。

科學發展觀本身是一大創新,同時它也是對一系列已經被實踐證明的正確發展觀的繼承和發展。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曠古未有的事業,沒有任何現成的例子可以照抄照搬,只有創新才能攻克難關、順利前進。但是創新不能盲目、隨意、缺乏連續性、違背客觀規律,也不能對所有舊事物全面否定,更不能用些新名詞、新提法“新瓶裝舊酒”。我們要繼承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優秀傳統和幾十年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成功經驗,并將之賦予現代化的新意和活力,做到古為今用、與時俱進。我們要吸收借鑒發達國家的有益經驗和成功做法,盡量少走彎路,并且結合中國國情加以完善改進、實現創新。

科學發展觀是馬克思主義結合中國實際的最新成果,是活生生的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量變到質變、矛盾的對立統一、否定之否定這些哲學詞匯在具體的科學發展中得到了生動的體現。反之,違背科學發展的做法,其思想根源往往是形而上學、教條主義、主觀主義、唯心主義。舉例來講,過去往往認為經濟增長不可避免環境污染和資源消耗,但是現在通過信息化、循環經濟、生態科技、生活方式改變乃至回歸發揚某些優秀傳統(如八十年代以前的廢品回收體系),使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經濟和環境資源的共贏成為了可能,這些都驗證了矛盾的對立統一、否定之否定等哲學規律。

查看全文

現代城市管控模式的奠基石

【內容提要】中國現代城市治理模式正在進行新的構建。其中日益發展的社區公民自治--包括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則是現代治理模式的奠基石。當然這塊奠基石仍處于打造之中,而轉換政府職能、完善公民自治制度則是打造這塊基石的鐵錘和鏨子。

【關鍵詞】社會轉型;治理模式;政府職能;居民自治

自《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轉發〈民政部關于在全國推進城市社區建設的意見〉的通知》(中辦發[2000]23號)下發后,社區建設在中國方興未艾,社區建設的理論研究也開始引起許多專家學者的關注。在這樣的背景下,如果能從中國社會轉型、中國治理模式轉換的角度來討論社區建設,或許能開辟更多的研究和實踐空間。

一、中國社會轉型與社區建設的理論和實踐

近代以來幾乎所有的重大社會事件都和中國社會轉型有重大關聯,從一定意義上說,社會事件是中國社會轉型的必然反應。對任何社會現象的研究,不從中國社會轉型這個角度分析,都無法找到滿意的解答。至于如何理解社會轉型,不同時期不同學者有不同的理解。近年來將社會轉型定義為社會整體形態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變的過程,即"社會"現代化的過程,是眾多學者比較一致的看法。在這里社會整體形態包括社會結構、社會運行機制以及價值觀念等方面的轉換。

傳統社會和現代社會的差異,也有不同的學者從不同的角度給予了不同的解釋。如有人指出:傳統社會是農業社會,現代社會是工業-信息社會;傳統社會是封閉型社會,現代社會是開放型社會;傳統社會是匱乏型社會,現代社會是發達型社會等等。近年來一些學者從社會主體開始研究,認為傳統社會中的人處于臣民狀態,現代社會的人處于公民狀態。因此他們稱傳統社會為臣民社會,現代社會為公民社會。在臣民社會狀態下,政治是整個社會的核心,經濟和社會只是政治附屬;在公民社會狀態下,公民的經濟和社會自由得到保證,政府權力來自于公民的同意,經濟發展來自于公民通過市場進行推動,社會不再是政府的附屬而是公民自我管理自我組織的載體,整個社會處良性互動狀態。以此為基本結論,中國社會轉型的實質就是從臣民社會向公民社會轉變。

查看全文

實踐性是鄧小平理論的基石

實踐范疇在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中處于核心地位,也是同舊唯物主義的一個顯著區別。鄧小平理論繼承、發展了這一根本觀點,它以實踐為基石,立足于新的實踐,在實踐中發展,又回歸和指導實踐,在實踐中獲得了蓬勃生機。實踐性是鄧小平理論的基石或曰基本特征。

一、實踐性是鄧小平理論的邏輯起點

論及鄧小平理論的產生,首先要追溯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中的教訓和失誤。不可否認,是偉大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他使中國歷史掀開了新的一頁,使近代災難深重的中華民族站起來了,但沒有使中國人民富起來。他脫離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小農經濟的國情,從主觀愿望出發,基本照搬蘇聯模式,搞“一大二公”的體制。1958年,掀起了,喊出“十五年趕英,二十年趕美”的口號,結果國民經濟來了個“大躍退”,使中國如同回到解放前的“三年困難時期”。形勢稍有好轉,又以階級斗爭為綱,于1966年開展了“無產階級”運動,這場“無產階級專政下的繼續革命”帶來的災難使中國人民歷經了磨難,國民經濟滑到了崩潰的邊緣。在精神上,文化革命的陰影至今沒有消除。究其原因,主要是違反了他一貫倡導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而陷入了本本主義和急進盲動的泥淖。雖然對社會主義建設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但從全局來看模式的選擇和運行方式是失敗的。

粉碎“|”后,中國人民似乎可以喘口氣了,但當時的接班人繼續推行文化革命中的極左路線,推行“兩個凡是”,結果又使中國籠罩在烏云迷霧中,“兩個凡是”成了糾正錯誤,撥亂反正的攔路虎。人民從經驗中體會到社會主義并沒有帶來多少實惠,普遍感到精神的迷茫和物質的缺失,人們開始對傳統的社會主義進行反省、反思。

縱觀世界形勢,進入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世界經濟政治格局發生了一系列重大變化。當今世界兩大社會制度——社會主義制度和資本主義制度,在其發展中都出現了許多新情況、新問題,日新月異的科學技術進步深刻地改變著當代經濟生活和政治生活,特別是蘇東劇變對共產主義運動是一場艱巨的考驗。社會主義還行不行、馬克思主義還靈不靈?這些重大的問題擺在世人面前。正如鄧小平所說: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必須根據現在的情況,認識、繼承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墨守成規只能導致落后甚至失敗。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競爭主要表現在看誰能創造出更高的生產率。

馬克思在評價文藝復興時說:那是一個需要巨人,而產生巨人的時代。剛從極左磨難中爬出來的中國民族,需要這種巨人,需要這樣一個改革的實干家。于是,鄧小平又一次從歷史中站出來了,開始了新的長征。他以遠見卓識和豐富的政治經驗,在千頭萬緒中抓住決定性環節,從端正思想路線入手,反對“兩個凡是”的錯誤觀點,支持開展真理標準大討論,樹立實踐是檢驗真理標準的權威,從僵化的思想中,從個人迷信中,從左的禁區中走出來。

查看全文

公平正義:社會和諧的基石

同志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指出:“必須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更加注重社會建設,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進社會體制改革,擴大公共服務,完善社會管理,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努力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推動建設和諧社會。”

這是中國共產黨貫徹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根本宗旨、追求公平正義的鄭重宣示,也體現了中華文化關于和諧社會的理念。

支撐并體現這一理念的,是方方面面的考慮和舉措:

“堅持教育公益性質,加大財政對教育投入,規范教育收費,扶持貧困地區、民族地區教育,健全學生資助制度,保障經濟困難家庭、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平等接受義務教育。”

“形成城鄉勞動者平等就業的制度。完善面向所有困難群眾的就業援助制度,及時幫助零就業家庭解決就業困難。”

“健全勞動、資本、技術、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著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扶貧標準和最低工資標準……創造條件讓更多群眾擁有財產性收入。保護合法收入,調節過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打破經營壟斷,創造機會公平,整頓分配秩序,逐步扭轉收入分配差距擴大趨勢。”

查看全文

實施固本強基工程 打牢和諧農村基石

近年來,廣東省南雄市針對少數農村基層黨組織存在工作積極性不高、工作方式不當、黨員隊伍素質低、“兩委”班子不和等問題,認真貫徹《關于深入開展農村黨的建設“三級聯創”活動的意見》,并將固本強基工程納入“三級聯創”活動,進一步加強了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較好地解決了由土地承包糾紛、財務管理混亂等原因引發集體上訪、越級上訪事件,維護了農村社會穩定,打牢了構建和諧社會建設的基石。

多管齊下,建立農村基層干部隊伍建設“聯”的機制

南雄市從建立健全機制入手,以機制的建立健全來保障“三級聯創”活動持久深入開展。建立健全聯系制度。實行市直單位、鎮級領導包村責任制,即一個市直單位、鎮級領導幫扶一個村,明確規定市直機關單位一把手每月必須在掛鉤村住宿1天(晚)以上,訪問農戶3戶以上,幫助農民解決實際問題。

實施量化考核機制。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制定了“五好”村黨支部考評細則,實施“科學定責、績效量化、動態管理、位次獎懲”的量化評分考核。并印發了《南雄市鎮領導班子成員抓基層組織建設責任制工作手冊》和《村干部履行職責考核實施辦法(試行)》,強化對干部的監督和考核,實行考核結果“三掛鉤”,即考核結果與評優評先、補貼、選拔任用掛鉤。

建立典型示范機制。南雄市利用電視、網絡、報刊等媒體宣傳先進典型,把7個優秀個人和1個先進村黨支部的先進事跡編印成教育讀本《黨旗在田野上飄揚》,以此來激發基層干部的責任、服務和奉獻意識。每年“七一”,市委根據考評結果,對先進鎮黨委、村黨支部進行表彰。

完善激勵保障機制。為提高村干部工作積極性,南雄市多方籌集資金,從去年6月1日起,村黨支部委員的補貼由每人每月150元增加到400元,實現了村“兩委”干部同工同酬。并從2005年開始,市財政每年投入20萬元為村干部繳納社會養老保險金。

查看全文

實施固本強基工程 打牢和諧農村基石

近年來,廣東省南雄市針對少數農村基層黨組織存在工作積極性不高、工作方式不當、黨員隊伍素質低、“兩委”班子不和等問題,認真貫徹《關于深入開展農村黨的建設“三級聯創”活動的意見》,并將固本強基工程納入“三級聯創”活動,進一步加強了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較好地解決了由土地承包糾紛、財務管理混亂等原因引發集體上訪、越級上訪事件,維護了農村社會穩定,打牢了構建和諧社會建設的基石。

多管齊下,建立農村基層干部隊伍建設“聯”的機制

南雄市從建立健全機制入手,以機制的建立健全來保障“三級聯創”活動持久深入開展。建立健全聯系制度。實行市直單位、鎮級領導包村責任制,即一個市直單位、鎮級領導幫扶一個村,明確規定市直機關單位一把手每月必須在掛鉤村住宿1天(晚)以上,訪問農戶3戶以上,幫助農民解決實際問題。

實施量化考核機制。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制定了“五好”村黨支部考評細則,實施“科學定責、績效量化、動態管理、位次獎懲”的量化評分考核。并印發了《南雄市鎮領導班子成員抓基層組織建設責任制工作手冊》和《村干部履行職責考核實施辦法(試行)》,強化對干部的監督和考核,實行考核結果“三掛鉤”,即考核結果與評優評先、補貼、選拔任用掛鉤。

建立典型示范機制。南雄市利用電視、網絡、報刊等媒體宣傳先進典型,把7個優秀個人和1個先進村黨支部的先進事跡編印成教育讀本《黨旗在田野上飄揚》,以此來激發基層干部的責任、服務和奉獻意識。每年“七一”,市委根據考評結果,對先進鎮黨委、村黨支部進行表彰。

完善激勵保障機制。為提高村干部工作積極性,南雄市多方籌集資金,從去年6月1日起,村黨支部委員的補貼由每人每月150元增加到400元,實現了村“兩委”干部同工同酬。并從2005年開始,市財政每年投入20萬元為村干部繳納社會養老保險金。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