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音樂范文10篇
時間:2024-02-10 12:55:39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教會音樂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教會音樂現況初探
一、教會音樂的現況
在訊息爆炸的世代中,”時間”成為人抓取的對象。文明科技創造許多產物,為使人在凡事上更加便利,并講求其經濟效益;然而,過度依賴這些產物,并講求速成或僅僅是走馬看花而導致扎根膚淺,這是否意味著人們即將失去學習的自主性或與生俱來的能力?視聽媒體的普遍性讓我們掌握了最新消息,電腦科技的精進造就了人們的便利性,透過這些機器,確實是讓我們省了許多時間,但無形之中卻也抹煞了人們學習的能力。漸漸地,人不再是有靈的活人了。現今世代的文化風俗,不但主導現實的社會風貌,更是影響了教會的生活及型態,而這些現象的產生,無形之中在在地掌控了人的理智意識。當上帝賜下自由意志在人的身上,在現今時代更是大大地被標榜出來,個人主義的抬頭、以物質為注重的導向,任何的作法、選擇、目標,似乎僅止于當下的感受或填補心中的需求,但這一切是否出于神?是否經過深思熟慮?是否符合真正的需求呢?[1]
教會的音樂也同樣地受到上述的影響。因著媒體的發達,使人的雙眼習慣于螢幕而鮮少書本的閱讀,降低了邏輯思考的能力;雙耳亦習慣聽機器的播放,而減少(失去)了樂譜及文字的閱讀,降低了自我學習的能力,這似乎回到了古文明時代的”口傳時期”,大多數的時間只憑著感官經驗(或情緒)來學習,而非透過人的理智意識來思考。教會司琴的缺乏,學習者希望尋求簡易且速成的方式達到,但速成的司琴法卻局限了學習者在鍵盤上及讀譜上的能力,誤以為「司琴就是如此」,扼殺了將來在音樂方面的進深。個人離開音樂服事崗位進修,再于2000年投入教會服事初際,訝異的是信徒懂得看譜的比例已較往年下降(此處指五線譜、簡譜),他們通常學習一首歌,是經由錄音帶或CD的播放,邊聆聽、邊看字來學習一首歌;引用張真光牧師[2]的說法,稱上述為KTV文化[3],雙眼看著投影片或螢幕上的字幕變化,耳朵聽著旋律透過腦子轉換用嘴巴跟著唱,詩歌本對他們來說如同無字天書。教會的牧者或音樂同工是否有因應之道來幫助弟兄姊妹?亦或順應著社會潮流,也就如此罷了?
二、從圣經看音樂的重要性與教會音樂
1.音樂在基督徒信仰的重要性
「你們要向耶和華唱新歌,全地都要向耶和華歌唱。」(詩篇96篇1節),又「他使我口唱新歌,就是贊美我們神的話,許多人必看見而懼怕[4],并要倚靠耶和華。」(詩篇40篇3節)當我們面對神的尊榮、威嚴、恩慈與愛時,單用言詞表達難以形容,如結合適當的音樂傳述內心的情感,”頌揚”、”稱謝”、”贊美”耶和華我們的神,則清新動人的信息與熱切皆能傳達給聽者并滿足自己。這真是奇妙,當你心靈誠實地歌唱回應神之際,他便來充滿你。
教會音樂分析論文
一、教會音樂的現況
在訊息爆炸的世代中,”時間”成為人抓取的對象。文明科技創造許多產物,為使人在凡事上更加便利,并講求其經濟效益;然而,過度依賴這些產物,并講求速成或僅僅是走馬看花而導致扎根膚淺,這是否意味著人們即將失去學習的自主性或與生俱來的能力?視聽媒體的普遍性讓我們掌握了最新消息,電腦科技的精進造就了人們的便利性,透過這些機器,確實是讓我們省了許多時間,但無形之中卻也抹煞了人們學習的能力。漸漸地,人不再是有靈的活人了。現今世代的文化風俗,不但主導現實的社會風貌,更是影響了教會的生活及型態,而這些現象的產生,無形之中在在地掌控了人的理智意識。當上帝賜下自由意志在人的身上,在現今時代更是大大地被標榜出來,個人主義的抬頭、以物質為注重的導向,任何的作法、選擇、目標,似乎僅止于當下的感受或填補心中的需求,但這一切是否出于神?是否經過深思熟慮?是否符合真正的需求呢?[1]
教會的音樂也同樣地受到上述的影響。因著媒體的發達,使人的雙眼習慣于螢幕而鮮少書本的閱讀,降低了邏輯思考的能力;雙耳亦習慣聽機器的播放,而減少(失去)了樂譜及文字的閱讀,降低了自我學習的能力,這似乎回到了古文明時代的”口傳時期”,大多數的時間只憑著感官經驗(或情緒)來學習,而非透過人的理智意識來思考。教會司琴的缺乏,學習者希望尋求簡易且速成的方式達到,但速成的司琴法卻局限了學習者在鍵盤上及讀譜上的能力,誤以為「司琴就是如此」,扼殺了將來在音樂方面的進深。個人離開音樂服事崗位進修,再于2000年投入教會服事初際,訝異的是信徒懂得看譜的比例已較往年下降(此處指五線譜、簡譜),他們通常學習一首歌,是經由錄音帶或CD的播放,邊聆聽、邊看字來學習一首歌;引用張真光牧師[2]的說法,稱上述為KTV文化[3],雙眼看著投影片或螢幕上的字幕變化,耳朵聽著旋律透過腦子轉換用嘴巴跟著唱,詩歌本對他們來說如同無字天書。教會的牧者或音樂同工是否有因應之道來幫助弟兄姊妹?亦或順應著社會潮流,也就如此罷了?
二、從圣經看音樂的重要性與教會音樂
1.音樂在基督徒信仰的重要性
「你們要向耶和華唱新歌,全地都要向耶和華歌唱。」(詩篇96篇1節),又「他使我口唱新歌,就是贊美我們神的話,許多人必看見而懼怕[4],并要倚靠耶和華。」(詩篇40篇3節)當我們面對神的尊榮、威嚴、恩慈與愛時,單用言詞表達難以形容,如結合適當的音樂傳述內心的情感,”頌揚”、”稱謝”、”贊美”耶和華我們的神,則清新動人的信息與熱切皆能傳達給聽者并滿足自己。這真是奇妙,當你心靈誠實地歌唱回應神之際,他便來充滿你。
教會音樂現況分析論文
一、教會音樂的現況
在訊息爆炸的世代中,”時間”成為人抓取的對象。文明科技創造許多產物,為使人在凡事上更加便利,并講求其經濟效益;然而,過度依賴這些產物,并講求速成或僅僅是走馬看花而導致扎根膚淺,這是否意味著人們即將失去學習的自主性或與生俱來的能力?視聽媒體的普遍性讓我們掌握了最新消息,電腦科技的精進造就了人們的便利性,透過這些機器,確實是讓我們省了許多時間,但無形之中卻也抹煞了人們學習的能力。漸漸地,人不再是有靈的活人了。現今世代的文化風俗,不但主導現實的社會風貌,更是影響了教會的生活及型態,而這些現象的產生,無形之中在在地掌控了人的理智意識。當上帝賜下自由意志在人的身上,在現今時代更是大大地被標榜出來,個人主義的抬頭、以物質為注重的導向,任何的作法、選擇、目標,似乎僅止于當下的感受或填補心中的需求,但這一切是否出于神?是否經過深思熟慮?是否符合真正的需求呢?[1]
教會的音樂也同樣地受到上述的影響。因著媒體的發達,使人的雙眼習慣于螢幕而鮮少書本的閱讀,降低了邏輯思考的能力;雙耳亦習慣聽機器的播放,而減少(失去)了樂譜及文字的閱讀,降低了自我學習的能力,這似乎回到了古文明時代的”口傳時期”,大多數的時間只憑著感官經驗(或情緒)來學習,而非透過人的理智意識來思考。教會司琴的缺乏,學習者希望尋求簡易且速成的方式達到,但速成的司琴法卻局限了學習者在鍵盤上及讀譜上的能力,誤以為「司琴就是如此」,扼殺了將來在音樂方面的進深。個人離開音樂服事崗位進修,再于2000年投入教會服事初際,訝異的是信徒懂得看譜的比例已較往年下降(此處指五線譜、簡譜),他們通常學習一首歌,是經由錄音帶或CD的播放,邊聆聽、邊看字來學習一首歌;引用張真光牧師[2]的說法,稱上述為KTV文化[3],雙眼看著投影片或螢幕上的字幕變化,耳朵聽著旋律透過腦子轉換用嘴巴跟著唱,詩歌本對他們來說如同無字天書。教會的牧者或音樂同工是否有因應之道來幫助弟兄姊妹?亦或順應著社會潮流,也就如此罷了?
二、從圣經看音樂的重要性與教會音樂
1.音樂在基督徒信仰的重要性
「你們要向耶和華唱新歌,全地都要向耶和華歌唱。」(詩篇96篇1節),又「他使我口唱新歌,就是贊美我們神的話,許多人必看見而懼怕[4],并要倚靠耶和華。」(詩篇40篇3節)當我們面對神的尊榮、威嚴、恩慈與愛時,單用言詞表達難以形容,如結合適當的音樂傳述內心的情感,”頌揚”、”稱謝”、”贊美”耶和華我們的神,則清新動人的信息與熱切皆能傳達給聽者并滿足自己。這真是奇妙,當你心靈誠實地歌唱回應神之際,他便來充滿你。
加爾文對教會音樂看法論文
由於現今對教會音樂的看法非常分歧,有些人反對電子音樂及吉他進入教會,認為那是靡靡之音;但也有些人不以為然,認為應該替神把魔鬼的樂器搶回來。亞伯拉罕在研讀「加爾文神學」(林鴻信,禮記,主後1994年11月),在本書p265~276收錄「加爾文對講道以及教會音樂的看法」,這篇文章是根據作者於1993年12月27~28日在新竹圣經學院所舉行的「現代社會中改革宗基督徒的靈修」研討會中以「培靈、奮興、短歌的神學探討」為題演講的內容摘要,加以整理而成。其中p275-276是探討加爾文對教會音樂的看法,經作者同意轉載,特將此部份post上來,與弟兄姊妹分享,也盼弟兄姊妹能有所回應,全文如下:
加爾文在教會音樂史上,有兩件事情常常被提到:
第一,是他把全部的詩篇,編成詩歌來唱,一方面因為詩歌是以神的話為中心,另一方面能夠鼓勵信徒以吟誦神的話參與崇拜。唱完整的詩篇在長老教會已經不明顯,在《圣詩》里也沒有把每一篇詩篇都放在里面。歐陸的改革宗教會還在唱詩篇,這可在美國,荷蘭移民建立的歸正教會CRC或RCA的詩歌本找到印證,其中包含了所有的詩篇,而且旋律都很簡單。加爾文不喜歡用太華麗的旋律來唱詩篇,因為擔心會影響到對神的話的專心。總之,詩歌應該以神的話為主體,音樂旋律配合唱出神的話,來追求圣靈的感動。參加過教會詩班的人大概有類似的經驗,有許多詩歌很好聽,但唱過後往往只記得旋律而忘了歌詞的內容。所以對詩歌應該把握的一個原則就是,如果詩歌能幫助我們對神的話的了解,正是我們追求的目標;若是會產生其他的效果,我們就必須考慮再三了。尤其在臺灣的處境中,常牽涉到一個問題:做禮拜該不該使用短歌?有人說短歌很能幫助人敬拜神,但是并非所有短歌的素質都是如此,加爾文大概不會贊同現今流行的一些短歌,特別有些短歌已經以帶動唱為主了,熱鬧有馀,但對於了解神的話沒有幫助,這好像就越走越遠了。
第二,是加爾文反對在禮拜中使用風琴。這也是他常常受到別人攻擊和批評的一點。因為當時的風琴是在一般旅社或公眾場所使用的樂器,加爾文認為不應該在做禮拜時使用。或許今天的電子音樂就如同當時的風琴,我們是不是應該讓電子音樂進到教堂里面,這是尚有爭議性的。加爾文之所以如此做的原因,主要是擔心這種樂器和音樂所造成的聯想,今日教會也有人主張吉他不應進入教會,因為吉他所彈的多半是靡靡之音,但是也有人不以為然,以為應當替神把樂器從魔鬼手中搶回來,所以引發許多爭議。若是加爾文活在今天的臺灣,或許他不會贊同在教會中使用電子音樂,我們不一定贊同他這樣的意見,但是他的理由與擔心值得考慮。
小議教會音樂的省思
一、教會音樂的現況
在訊息爆炸的世代中,”時間”成為人抓取的對象。文明科技創造許多產物,為使人在凡事上更加便利,并講求其經濟效益;然而,過度依賴這些產物,并講求速成或僅僅是走馬看花而導致扎根膚淺,這是否意味著人們即將失去學習的自主性或與生俱來的能力?視聽媒體的普遍性讓我們掌握了最新消息,電腦科技的精進造就了人們的便利性,透過這些機器,確實是讓我們省了許多時間,但無形之中卻也抹煞了人們學習的能力。漸漸地,人不再是有靈的活人了。現今世代的文化風俗,不但主導現實的社會風貌,更是影響了教會的生活及型態,而這些現象的產生,無形之中在在地掌控了人的理智意識。當上帝賜下自由意志在人的身上,在現今時代更是大大地被標榜出來,個人主義的抬頭、以物質為注重的導向,任何的作法、選擇、目標,似乎僅止于當下的感受或填補心中的需求,但這一切是否出于神?是否經過深思熟慮?是否符合真正的需求呢?
教會的音樂也同樣地受到上述的影響。因著媒體的發達,使人的雙眼習慣于螢幕而鮮少書本的閱讀,降低了邏輯思考的能力;雙耳亦習慣聽機器的播放,而減少(失去)了樂譜及文字的閱讀,降低了自我學習的能力,這似乎回到了古文明時代的”口傳時期”,大多數的時間只憑著感官經驗(或情緒)來學習,而非透過人的理智意識來思考。教會司琴的缺乏,學習者希望尋求簡易且速成的方式達到,但速成的司琴法卻局限了學習者在鍵盤上及讀譜上的能力,誤以為「司琴就是如此」,扼殺了將來在音樂方面的進深。個人離開音樂服事崗位進修,再于2000年投入教會服事初際,訝異的是信徒懂得看譜的比例已較往年下降(此處指五線譜、簡譜),他們通常學習一首歌,是經由錄音帶或CD的播放,邊聆聽、邊看字來學習一首歌;引用張真光牧師[2]的說法,稱上述為KTV文化[3],雙眼看著投影片或螢幕上的字幕變化,耳朵聽著旋律透過腦子轉換用嘴巴跟著唱,詩歌本對他們來說如同無字天書。教會的牧者或音樂同工是否有因應之道來幫助弟兄姊妹?亦或順應著社會潮流,也就如此罷了?
二、從圣經看音樂的重要性與教會音樂
1.音樂在基督徒信仰的重要性
「你們要向耶和華唱新歌,全地都要向耶和華歌唱。」(詩篇96篇1節),又「他使我口唱新歌,就是贊美我們神的話,許多人必看見而懼怕[4],并要倚靠耶和華。」(詩篇40篇3節)當我們面對神的尊榮、威嚴、恩慈與愛時,單用言詞表達難以形容,如結合適當的音樂傳述內心的情感,”頌揚”、”稱謝”、”贊美”耶和華我們的神,則清新動人的信息與熱切皆能傳達給聽者并滿足自己。這真是奇妙,當你心靈誠實地歌唱回應神之際,他便來充滿你。
教會音樂的省思(初論)
一、教會音樂的現況
在訊息爆炸的世代中,”時間”成為人抓取的對象。文明科技創造許多產物,為使人在凡事上更加便利,并講求其經濟效益;然而,過度依賴這些產物,并講求速成或僅僅是走馬看花而導致扎根膚淺,這是否意味著人們即將失去學習的自主性或與生俱來的能力?視聽媒體的普遍性讓我們掌握了最新消息,電腦科技的精進造就了人們的便利性,透過這些機器,確實是讓我們省了許多時間,但無形之中卻也抹煞了人們學習的能力。漸漸地,人不再是有靈的活人了。現今世代的文化風俗,不但主導現實的社會風貌,更是影響了教會的生活及型態,而這些現象的產生,無形之中在在地掌控了人的理智意識。當上帝賜下自由意志在人的身上,在現今時代更是大大地被標榜出來,個人主義的抬頭、以物質為注重的導向,任何的作法、選擇、目標,似乎僅止于當下的感受或填補心中的需求,但這一切是否出于神?是否經過深思熟慮?是否符合真正的需求呢?[1]
教會的音樂也同樣地受到上述的影響。因著媒體的發達,使人的雙眼習慣于螢幕而鮮少書本的閱讀,降低了邏輯思考的能力;雙耳亦習慣聽機器的播放,而減少(失去)了樂譜及文字的閱讀,降低了自我學習的能力,這似乎回到了古文明時代的”口傳時期”,大多數的時間只憑著感官經驗(或情緒)來學習,而非透過人的理智意識來思考。教會司琴的缺乏,學習者希望尋求簡易且速成的方式達到,但速成的司琴法卻局限了學習者在鍵盤上及讀譜上的能力,誤以為「司琴就是如此」,扼殺了將來在音樂方面的進深。個人離開音樂服事崗位進修,再于2000年投入教會服事初際,訝異的是信徒懂得看譜的比例已較往年下降(此處指五線譜、簡譜),他們通常學習一首歌,是經由錄音帶或CD的播放,邊聆聽、邊看字來學習一首歌;引用張真光牧師[2]的說法,稱上述為KTV文化[3],雙眼看著投影片或螢幕上的字幕變化,耳朵聽著旋律透過腦子轉換用嘴巴跟著唱,詩歌本對他們來說如同無字天書。教會的牧者或音樂同工是否有因應之道來幫助弟兄姊妹?亦或順應著社會潮流,也就如此罷了?
二、從圣經看音樂的重要性與教會音樂
1.音樂在基督徒信仰的重要性
「你們要向耶和華唱新歌,全地都要向耶和華歌唱。」(詩篇96篇1節),又「他使我口唱新歌,就是贊美我們神的話,許多人必看見而懼怕[4],并要倚靠耶和華。」(詩篇40篇3節)當我們面對神的尊榮、威嚴、恩慈與愛時,單用言詞表達難以形容,如結合適當的音樂傳述內心的情感,”頌揚”、”稱謝”、”贊美”耶和華我們的神,則清新動人的信息與熱切皆能傳達給聽者并滿足自己。這真是奇妙,當你心靈誠實地歌唱回應神之際,他便來充滿你。
教會音樂的省思分析論文
一、教會音樂的現況
在訊息爆炸的世代中,”時間”成為人抓取的對象。文明科技創造許多產物,為使人在凡事上更加便利,并講求其經濟效益;然而,過度依賴這些產物,并講求速成或僅僅是走馬看花而導致扎根膚淺,這是否意味著人們即將失去學習的自主性或與生俱來的能力?視聽媒體的普遍性讓我們掌握了最新消息,電腦科技的精進造就了人們的便利性,透過這些機器,確實是讓我們省了許多時間,但無形之中卻也抹煞了人們學習的能力。漸漸地,人不再是有靈的活人了。現今世代的文化風俗,不但主導現實的社會風貌,更是影響了教會的生活及型態,而這些現象的產生,無形之中在在地掌控了人的理智意識。當上帝賜下自由意志在人的身上,在現今時代更是大大地被標榜出來,個人主義的抬頭、以物質為注重的導向,任何的作法、選擇、目標,似乎僅止于當下的感受或填補心中的需求,但這一切是否出于神?是否經過深思熟慮?是否符合真正的需求呢?[1]
教會的音樂也同樣地受到上述的影響。因著媒體的發達,使人的雙眼習慣于螢幕而鮮少書本的閱讀,降低了邏輯思考的能力;雙耳亦習慣聽機器的播放,而減少(失去)了樂譜及文字的閱讀,降低了自我學習的能力,這似乎回到了古文明時代的”口傳時期”,大多數的時間只憑著感官經驗(或情緒)來學習,而非透過人的理智意識來思考。教會司琴的缺乏,學習者希望尋求簡易且速成的方式達到,但速成的司琴法卻局限了學習者在鍵盤上及讀譜上的能力,誤以為「司琴就是如此」,扼殺了將來在音樂方面的進深。個人離開音樂服事崗位進修,再于2000年投入教會服事初際,訝異的是信徒懂得看譜的比例已較往年下降(此處指五線譜、簡譜),他們通常學習一首歌,是經由錄音帶或CD的播放,邊聆聽、邊看字來學習一首歌;引用張真光牧師[2]的說法,稱上述為KTV文化[3],雙眼看著投影片或螢幕上的字幕變化,耳朵聽著旋律透過腦子轉換用嘴巴跟著唱,詩歌本對他們來說如同無字天書。教會的牧者或音樂同工是否有因應之道來幫助弟兄姊妹?亦或順應著社會潮流,也就如此罷了?
二、從圣經看音樂的重要性與教會音樂
1.音樂在基督徒信仰的重要性
「你們要向耶和華唱新歌,全地都要向耶和華歌唱。」(詩篇96篇1節),又「他使我口唱新歌,就是贊美我們神的話,許多人必看見而懼怕[4],并要倚靠耶和華。」(詩篇40篇3節)當我們面對神的尊榮、威嚴、恩慈與愛時,單用言詞表達難以形容,如結合適當的音樂傳述內心的情感,”頌揚”、”稱謝”、”贊美”耶和華我們的神,則清新動人的信息與熱切皆能傳達給聽者并滿足自己。這真是奇妙,當你心靈誠實地歌唱回應神之際,他便來充滿你。
小議從音樂立場看敬拜贊美
一、「敬拜贊美」的特殊意義
敬拜與贊美本來是兩個普通的名詞及動詞而已,敬拜是做禮拜,贊美是禮拜中對上帝的稱贊。但是今日很多人把敬拜與贊美之兩詞合一而變成一個專有名詞「敬拜贊美」,即指禮拜前長時間唱「短歌」暖身,然后進入禮拜的意思。依筆者所了解與接觸到「敬拜贊美」的歌都是較短,很多是采用圣經節為歌詞,而其音樂大多數是屬于流行的或是十九世紀以后的福音詩歌之類的曲調,且99%以上來自西洋或是東方人模仿西方風格所寫的歌,偶而也可聽到一兩首屬于以色列的民歌。唱「敬拜贊美」的歌還常帶有動作,有拍手、跳舞、鈴鼓,還有大的音響器材伴奏,如電子合成器、電子吉他、爵士鼓等,且臺上主要歌手每人都有一支麥克風,這些都是「敬拜贊美」特殊的現象。聽到這種音樂,有時會令人懷疑身在什么地方。許多年前曾讀過一篇文章寫到:有一個主日,一位老太太要去教會禮拜,當走到教會門口時忽然聽到里面傳出大聲的音樂,好像去到歌廳,她心想是否走錯了,再仔細一看,沒錯,這確是她的教會,但怎會臺上有一群年青人在大聲唱歌、跳舞并以重金屬樂器伴奏,這位老太太想「我來錯教會了,我的教會不是這個樣子!」不錯,這個教會正在「敬拜贊美」。年青人要用適合于自己的方式禮拜本無可厚非,只是不可不考慮到教會中還有其他不同的人及不同的需要,這是今日許多做「敬拜贊美」的教會應當考慮的。以剛才示范「敬拜贊美」的四個團為例,他們不管唱幾首不同的歌,風格雖不一樣,但伴奏法卻是一成不變,他們手舞足蹈的肢體動作許多都與歌詞毫無關系,有點讓人感到是在作有氧舞蹈(aerobicdance)或娛樂而已,很難想像是在敬拜上帝。像今天這個研習會最需要聽這種演講的正是這些年青人,可惜他們「表演」完了就離開。他們雖有心贊美、敬拜神,但他們是否看表演重于領受上帝的話語,以致于忽略受造就及信仰的培養。教會的領導人當負起輔導這些青年及領唱人之責任,讓他們了解敬拜贊美不只是在唱歌,而是在敬拜上帝、在培養、見證我們的信仰。
今日的題目本來限制我只能從音樂的立場來看「敬拜贊美」,但是我覺得這個問題無法只從音樂的立場來探討。因為唱詩不只包含音樂的部份,它還牽涉到許多層面:音樂與禮拜無法分開,音樂與歌詞、神學無法分開,音樂與藝術無法分開,教會內外以及我們的文化也無法分開。教會是基督的身體,所以地方教會與全世界的教會也無法分開。因此我們在做「敬拜贊美」時,不只是簡單的一個動作而已,里面所包含的意義非常重大。為了更進一步地了解,我們試站在禮拜學的立場、神學的眼光、藝術的價值與臺灣教會及全世界基督徒的關系來分析「敬拜贊美」這件事。
二、教會流行音樂風格的由來及其對教會的影響
「敬拜贊美」所唱的歌很多是屬于流行音樂風格及十九世紀末的福音詩歌型。我們知道十九世紀以后一些西洋的教會開始俗化,人們不喜歡來教會,覺得禮拜無意義,教會為了要吸引外面的人,就開始寫一般與歌廳類似的歌,即以當時所流行的歌風創作圣詩,也就是現今我們所唱的福音詩歌(如圣詩452至491首),這類英、美教會流行歌風的圣詩較容易唱,旋律較活潑、和聲也很簡單,任何人都很快學會。所以這些圣詩跟著宣教運動變成世界教會音樂很強的主力。其實也不是全教會音樂的主流,因這只是新教中很多教會在唱,天主教、圣公會、信義會多少仍保留歐美較早的傳統。我們接受了這些西洋流行樂風的圣詩,有些人且因喜愛這些音樂而成了基督徒。但我們不可忽略有許多福音詩歌翻成臺語后,遇到很大語意不清的問題。如唱圣詩468首「我有聽福音鐘聲,煮會kiu,煮會kiu…(主會救)」,463首「羊狗雜交…(羊九十九)」,465首「是龜枵龜永信,死舅。…(是舊iau-ku永新是舊)」令人聽了啼笑皆非…。
到二十世紀下半另一種流行音樂產生了,現在教會所唱很多歌都被稱為「現代音樂」,其實是誤用了名詞。何謂現代音樂(contemporarymusic)?現代音樂是指二十世紀德布西脫離西洋傳統(古典及浪漫時期)之和聲與調性觀念而創作的新音樂。也就是要能跳出西洋傳統和聲與審美觀,真正進入二十世紀后所表現的藝術才可稱為現代,所以臺灣教會一般所說的「現代音樂」其實屬于十八~十九世紀共曉時期(commonpracticeperiod)的音樂風格,如JohnPeterson極度商業化、百老匯(Broadway)娛樂型的教會音樂便屬此類,其他如WilliamandGloriaGaither的許多歌也都屬此風格,只是偶而多加了一些節奏與樂器或和聲的變化,而產生「現代」的錯覺。我們可說這些歌都是現代世界流行的音樂而已,不是真正的現代音樂。真正的現代音樂是指DanielPinkham及JohnRutter等的作品,如今年6月19日南北神學院詩班在國家音樂廳所演唱Rutter的Gloria。現在年青人所喜愛唱富有節奏及輕快旋律的歌并不是現代音樂,而是十九世紀流行樂風的延伸,在此希望大家能知道這個差別。
從音樂立場看「敬拜贊美」
一、「敬拜贊美」的特殊意義
敬拜與贊美本來是兩個普通的名詞及動詞而已,敬拜是做禮拜,贊美是禮拜中對上帝的稱贊。但是今日很多人把敬拜與贊美之兩詞合一而變成一個專有名詞「敬拜贊美」,即指禮拜前長時間唱「短歌」暖身,然后進入禮拜的意思。依筆者所了解與接觸到「敬拜贊美」的歌都是較短,很多是采用圣經節為歌詞,而其音樂大多數是屬于流行的或是十九世紀以后的福音詩歌之類的曲調,且99%以上來自西洋或是東方人模仿西方風格所寫的歌,偶而也可聽到一兩首屬于以色列的民歌。唱「敬拜贊美」的歌還常帶有動作,有拍手、跳舞、鈴鼓,還有大的音響器材伴奏,如電子合成器、電子吉他、爵士鼓等,且臺上主要歌手每人都有一支麥克風,這些都是「敬拜贊美」特殊的現象。聽到這種音樂,有時會令人懷疑身在什么地方。許多年前曾讀過一篇文章寫到:有一個主日,一位老太太要去教會禮拜,當走到教會門口時忽然聽到里面傳出大聲的音樂,好像去到歌廳,她心想是否走錯了,再仔細一看,沒錯,這確是她的教會,但怎會臺上有一群年青人在大聲唱歌、跳舞并以重金屬樂器伴奏,這位老太太想「我來錯教會了,我的教會不是這個樣子!」不錯,這個教會正在「敬拜贊美」。年青人要用適合于自己的方式禮拜本無可厚非,只是不可不考慮到教會中還有其他不同的人及不同的需要,這是今日許多做「敬拜贊美」的教會應當考慮的。以剛才示范「敬拜贊美」的四個團為例,他們不管唱幾首不同的歌,風格雖不一樣,但伴奏法卻是一成不變,他們手舞足蹈的肢體動作許多都與歌詞毫無關系,有點讓人感到是在作有氧舞蹈(aerobicdance)或娛樂而已,很難想像是在敬拜上帝。像今天這個研習會最需要聽這種演講的正是這些年青人,可惜他們「表演」完了就離開。他們雖有心贊美、敬拜神,但他們是否看表演重于領受上帝的話語,以致于忽略受造就及信仰的培養。教會的領導人當負起輔導這些青年及領唱人之責任,讓他們了解敬拜贊美不只是在唱歌,而是在敬拜上帝、在培養、見證我們的信仰。
今日的題目本來限制我只能從音樂的立場來看「敬拜贊美」,但是我覺得這個問題無法只從音樂的立場來探討。因為唱詩不只包含音樂的部份,它還牽涉到許多層面:音樂與禮拜無法分開,音樂與歌詞、神學無法分開,音樂與藝術無法分開,教會內外以及我們的文化也無法分開。教會是基督的身體,所以地方教會與全世界的教會也無法分開。因此我們在做「敬拜贊美」時,不只是簡單的一個動作而已,里面所包含的意義非常重大。為了更進一步地了解,我們試站在禮拜學的立場、神學的眼光、藝術的價值與臺灣教會及全世界基督徒的關系來分析「敬拜贊美」這件事。
二、教會流行音樂風格的由來及其對教會的影響
「敬拜贊美」所唱的歌很多是屬于流行音樂風格及十九世紀末的福音詩歌型。我們知道十九世紀以后一些西洋的教會開始俗化,人們不喜歡來教會,覺得禮拜無意義,教會為了要吸引外面的人,就開始寫一般與歌廳類似的歌,即以當時所流行的歌風創作圣詩,也就是現今我們所唱的福音詩歌(如圣詩452至491首),這類英、美教會流行歌風的圣詩較容易唱,旋律較活潑、和聲也很簡單,任何人都很快學會。所以這些圣詩跟著宣教運動變成世界教會音樂很強的主力。其實也不是全教會音樂的主流,因這只是新教中很多教會在唱,天主教、圣公會、信義會多少仍保留歐美較早的傳統。我們接受了這些西洋流行樂風的圣詩,有些人且因喜愛這些音樂而成了基督徒。但我們不可忽略有許多福音詩歌翻成臺語后,遇到很大語意不清的問題。如唱圣詩468首「我有聽福音鐘聲,煮會kiu,煮會kiu…(主會救)」,463首「羊狗雜交…(羊九十九)」,465首「是龜枵龜永信,死舅。…(是舊iau-ku永新是舊)」令人聽了啼笑皆非…。
到二十世紀下半另一種流行音樂產生了,現在教會所唱很多歌都被稱為「現代音樂」,其實是誤用了名詞。何謂現代音樂(contemporarymusic)?現代音樂是指二十世紀德布西脫離西洋傳統(古典及浪漫時期)之和聲與調性觀念而創作的新音樂。也就是要能跳出西洋傳統和聲與審美觀,真正進入二十世紀后所表現的藝術才可稱為現代,所以臺灣教會一般所說的「現代音樂」其實屬于十八~十九世紀共曉時期(commonpracticeperiod)的音樂風格,如JohnPeterson極度商業化、百老匯(Broadway)娛樂型的教會音樂便屬此類,其他如WilliamandGloriaGaither的許多歌也都屬此風格,只是偶而多加了一些節奏與樂器或和聲的變化,而產生「現代」的錯覺。我們可說這些歌都是現代世界流行的音樂而已,不是真正的現代音樂。真正的現代音樂是指DanielPinkham及JohnRutter等的作品,如今年6月19日南北神學院詩班在國家音樂廳所演唱Rutter的Gloria。現在年青人所喜愛唱富有節奏及輕快旋律的歌并不是現代音樂,而是十九世紀流行樂風的延伸,在此希望大家能知道這個差別。
音樂立場看敬拜贊美論文
一、「敬拜贊美」的特殊意義
敬拜與贊美本來是兩個普通的名詞及動詞而已,敬拜是做禮拜,贊美是禮拜中對上帝的稱贊。但是今日很多人把敬拜與贊美之兩詞合一而變成一個專有名詞「敬拜贊美」,即指禮拜前長時間唱「短歌」暖身,然后進入禮拜的意思。依筆者所了解與接觸到「敬拜贊美」的歌都是較短,很多是采用圣經節為歌詞,而其音樂大多數是屬于流行的或是十九世紀以后的福音詩歌之類的曲調,且99%以上來自西洋或是東方人模仿西方風格所寫的歌,偶而也可聽到一兩首屬于以色列的民歌。唱「敬拜贊美」的歌還常帶有動作,有拍手、跳舞、鈴鼓,還有大的音響器材伴奏,如電子合成器、電子吉他、爵士鼓等,且臺上主要歌手每人都有一支麥克風,這些都是「敬拜贊美」特殊的現象。聽到這種音樂,有時會令人懷疑身在什么地方。許多年前曾讀過一篇文章寫到:有一個主日,一位老太太要去教會禮拜,當走到教會門口時忽然聽到里面傳出大聲的音樂,好像去到歌廳,她心想是否走錯了,再仔細一看,沒錯,這確是她的教會,但怎會臺上有一群年青人在大聲唱歌、跳舞并以重金屬樂器伴奏,這位老太太想「我來錯教會了,我的教會不是這個樣子!」不錯,這個教會正在「敬拜贊美」。年青人要用適合于自己的方式禮拜本無可厚非,只是不可不考慮到教會中還有其他不同的人及不同的需要,這是今日許多做「敬拜贊美」的教會應當考慮的。以剛才示范「敬拜贊美」的四個團為例,他們不管唱幾首不同的歌,風格雖不一樣,但伴奏法卻是一成不變,他們手舞足蹈的肢體動作許多都與歌詞毫無關系,有點讓人感到是在作有氧舞蹈(aerobicdance)或娛樂而已,很難想像是在敬拜上帝。像今天這個研習會最需要聽這種演講的正是這些年青人,可惜他們「表演」完了就離開。他們雖有心贊美、敬拜神,但他們是否看表演重于領受上帝的話語,以致于忽略受造就及信仰的培養。教會的領導人當負起輔導這些青年及領唱人之責任,讓他們了解敬拜贊美不只是在唱歌,而是在敬拜上帝、在培養、見證我們的信仰。
今日的題目本來限制我只能從音樂的立場來看「敬拜贊美」,但是我覺得這個問題無法只從音樂的立場來探討。因為唱詩不只包含音樂的部份,它還牽涉到許多層面:音樂與禮拜無法分開,音樂與歌詞、神學無法分開,音樂與藝術無法分開,教會內外以及我們的文化也無法分開。教會是基督的身體,所以地方教會與全世界的教會也無法分開。因此我們在做「敬拜贊美」時,不只是簡單的一個動作而已,里面所包含的意義非常重大。為了更進一步地了解,我們試站在禮拜學的立場、神學的眼光、藝術的價值與臺灣教會及全世界基督徒的關系來分析「敬拜贊美」這件事。
二、教會流行音樂風格的由來及其對教會的影響
「敬拜贊美」所唱的歌很多是屬于流行音樂風格及十九世紀末的福音詩歌型。我們知道十九世紀以后一些西洋的教會開始俗化,人們不喜歡來教會,覺得禮拜無意義,教會為了要吸引外面的人,就開始寫一般與歌廳類似的歌,即以當時所流行的歌風創作圣詩,也就是現今我們所唱的福音詩歌(如圣詩452至491首),這類英、美教會流行歌風的圣詩較容易唱,旋律較活潑、和聲也很簡單,任何人都很快學會。所以這些圣詩跟著宣教運動變成世界教會音樂很強的主力。其實也不是全教會音樂的主流,因這只是新教中很多教會在唱,天主教、圣公會、信義會多少仍保留歐美較早的傳統。我們接受了這些西洋流行樂風的圣詩,有些人且因喜愛這些音樂而成了基督徒。但我們不可忽略有許多福音詩歌翻成臺語后,遇到很大語意不清的問題。如唱圣詩468首「我有聽福音鐘聲,煮會kiu,煮會kiu…(主會救)」,463首「羊狗雜交…(羊九十九)」,465首「是龜枵龜永信,死舅。…(是舊iau-ku永新是舊)」令人聽了啼笑皆非…。
到二十世紀下半另一種流行音樂產生了,現在教會所唱很多歌都被稱為「現代音樂」,其實是誤用了名詞。何謂現代音樂(contemporarymusic)?現代音樂是指二十世紀德布西脫離西洋傳統(古典及浪漫時期)之和聲與調性觀念而創作的新音樂。也就是要能跳出西洋傳統和聲與審美觀,真正進入二十世紀后所表現的藝術才可稱為現代,所以臺灣教會一般所說的「現代音樂」其實屬于十八~十九世紀共曉時期(commonpracticeperiod)的音樂風格,如JohnPeterson極度商業化、百老匯(Broadway)娛樂型的教會音樂便屬此類,其他如WilliamandGloriaGaither的許多歌也都屬此風格,只是偶而多加了一些節奏與樂器或和聲的變化,而產生「現代」的錯覺。我們可說這些歌都是現代世界流行的音樂而已,不是真正的現代音樂。真正的現代音樂是指DanielPinkham及JohnRutter等的作品,如今年6月19日南北神學院詩班在國家音樂廳所演唱Rutter的Gloria。現在年青人所喜愛唱富有節奏及輕快旋律的歌并不是現代音樂,而是十九世紀流行樂風的延伸,在此希望大家能知道這個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