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學校英語教學特點及啟示

時間:2022-05-17 03:58:00

導語:教會學校英語教學特點及啟示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教會學校英語教學特點及啟示

一、近代教會學校英語教學的引入及其意義

1840年鴉片戰爭之后,大批西方傳教士進入中國傳教。從19世紀中葉至新中國成立,將近100年中,作為西方的知識階層,這些傳教士在中國開辦了一大批教會學校。據統計,1917年,近代中國教會學校的學生數占全國學生總數的比例是:初等學校4%,中等學校11%,高等學校8%。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在華教會學校迅速擴展,特別是高等教育,凈增學生約6萬人。一批著名的教會大學先后建立,如上海的復旦大學、圣約翰大學、滬江大學,蘇州的東吳大學、杭州的之江大學,濟南的齊魯大學,成都的華西協和大學,武昌的華中大學,南京的金陵大學、金陵女大,福州的華南女大、協和大學,廣州的嶺南大學,北京的燕京大學、燕京女大、協和醫大等。這些教會大學為我國培養了一大批懂英文的各方面專門人才。在傳播基督教文化的同時,教會學校也將西方的科學、文化、教育等帶入我國,對我國近代教育與職業教育的格局產生了重要影響。作為中國一門新的西方語言文化課程,英語學科的創始源自于近代教會學校。教會學校創建的英語教學理念是“使中國青年結合自己的情況學習英語的閱讀和寫作,成為有才華、有理智、勤奮、品行高尚的社會成員。”①時至今天,這種理念不僅已經被繼承下來,而且成為我國學校英語教育普遍的人才培養理念。而英語也從單純的一門西方語言課程,演變為在全球一體化前景下,每個人都必須掌握的一種語言技能。其中,教會學校為我國英語教學所做出的貢獻與體現的價值,值得進一步挖掘與研究。

二、近代教會學校引進英語教學的觀點綜述

傳教士作為西方的知識階層,在一定程度上,他們身上凝聚了近代西方的思想理念、先進科學與西方文化。在教會學校進入中國之后,對于是否設置英語課程、是否使用英文講授專業課,各國傳教士曾經提出許多不同的觀點,并就此開展過激烈的討論。

(一)開辦教會學校是傳教士的使命,也是普及科學與國人的需要

1877年,在第一次傳教士全國代表大會上,美國長老會傳教士狄考文(CalvinW.Mateer)發表《基督教會與教育的關系》的演說,特別提出教會應該重視教育問題,認為傳教士具有開辦學校和教授科學的使命。1881年,美國長老會傳教士香便文(B.C.Henry)和庫思非(C.F.Kupfer)在《教務雜志》上發表文章,主張教會學校不應過分注重宗教,應開設包括英語、科學及其他學科在內的多種課程。19世紀80年代末,美國公理會傳教士丁家立等人也發表評論,認為教會學校應做好英語教學的準備,以滿足中國人學習英語的需要。

(二)反對教會學校教授英語課程,培養教會需要的人才1890年,狄考文在《如何使教育工作者最有效地在中國推進基督教事業》文章中,提出了反對以英語施教的主要原因:“接受英語教育的人自然認為英語是他的‘飯碗’,會“被通商

口岸吸引去,在外貿部門或外事有關的衙門里尋找職位。”狄考文認為:“假使我們必須教授英語,無疑地將得到中國官吏和富人的贊助和支持。這樣學校的宗教風氣將迅速改變,而置我們于不顧。也將幾乎不可避免地導致中國學術標準的下降,學習英語對掌握中國古典文學的影響將是致命的。”美國公理會傳教士謝衛樓(DevelloZelotosSheffield)認為,教會學校的教學目標應該是“培養青年成為教會工作人員,以滿足教會日益增長的需要”。謝衛樓認為:“中國的基督教工作人員用中文術語學會西方的科學后,必定能夠更有效地在他們的同胞中傳播科學知識。”

(三)支持開設英語課程,培養掌握英文并理解西方文化的華人領袖

1886年,美國美以美會福勒(BishopC.H.Fowler)與李安德(L.W.Pilcher)等人在他們創建匯文大學時就聲明:“英語知識很快就會成為中國各階層活動人物必須掌握的知識。我們的目的是要給學生以關鍵的和實用的英語知識,并通過學習現代文學作品使他們與時代并肩前進,使他們能夠成為千百萬不諳西學的同胞中的一員領袖。”1888年,美國圣公會傳教士卜舫濟闡述了開設英語課程的優勢。他認為:“華人研究英文,猶如西人研究希臘拉丁文,可以增進智慧;可以鏟除華人排外之成見;可以增進東西方之間的接觸,占據商界重要位置;可明了基督教事業和教義;至少在通商口岸,已勢在必行,教會學校應捷足先登。同時,華人研究英文,也有助于那些有志于出國繼續深造的年輕人。”(四)無論學習科學還是謀生求職,都必須掌握英語技能1893年,德國傳教士花之安(E.Faber)在發表的《中國基督教教育面臨的問題》文章中指出:“英語教學可以作為中文教學的一個分支。中文語言雖然正在發展,但用它準確表達科學思想,仍需幾百年的時間。任何沒有產生在思想里的東西不可能出現在語言中。因此,如果我們要用漢語翻譯,必須等待漢語的發展。這種發展是中國人的事情。目前,我們必須用英語來教授科學知識。教授完全的科學知識只能用英語。”上海圣約翰大學校長卜舫濟則要求學校的所有課程,除國文課外,全部要使用英語教材,用英語進行教學,用英語進行交流。他認為,“我們不懂中文就無法理解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同樣,中國人不掌握我們的語言就無法獲得對西方文明的充分理解。”他強調,無論是出于訓練學生的頭腦,還是出于幫助學生謀生的目的,英語都應該成為教會學校最重要的課程。漢語不能正確地翻譯現代科學知識,并以此作為教會學校開設英語課程的理由。從1877~1896年近20年間,傳教士們對于英語教學的討論,提升了傳教士對于教會學校開展英語教育的整體認識以及英語教學水平。教會學校也因此普遍地設置了英語課程,而教會學校較高的英語教學水平也成為吸引學生的重要特色。

三、近代教會學校英語教學特點及與當代高職院校英語教學的比較

(一)近代教會學校與當代高

職院校英語教學諸因素比較考慮到我國近代教會學校具有的職業教育性質及其與當代高職院校語言技能的相關性,有必要對其英語教學諸因素進行比較,見表1。目前,我國職業院校英語教學普遍存在“費時較多,收效較低”的問題,學了多年英語,學生仍不能熟練地閱讀、翻譯,流利地與外國人交流。而近代的教會學校卻可以在3~4年的時間里,使學生做到熟練地閱讀、翻譯,流利地與外國人使用英語進行交流。

(二)近代教會學校英語教學的特點分析

1.英語課程按程度精細分班組織教學,因材施教有些教會學校根據學生年齡高低,將學生分為三個班級。年齡大的班開設的英文課程為地理、歷史、英文寫作;年齡稍小一些的班開設英文讀與寫的課程;年齡很小的班只開設以讀為主的英文課程,見表2。學校雖然規模很小,設備簡陋,師資只是由幾個在當地的傳教士充任,但是,學校設置的英文課程內容,卻細化到同一層次學生在不同班級中就學,不同層次、不同班級有不同的教學要求和培養目標。這樣具體而微、具體而實且有針對性的因材施教,在目前我國高職院校中是難以見到的。2.注重英語教學的全英語整體環境與氛圍的營造為了提高學生的英語水平,教會學校十分注重在校園內與課外營造全英語的學習氛圍。為學生積極創辦俱樂部、青年會、辯論會、演講比賽、體育比賽、合唱隊等師生交流會活動,讓學生如置身于英語語言的國家中。如廣州嶺南學院,在所有活動中都要求學生“一律采用英文,連助教指導實驗,運動場上運動員的口語,學生助威的拉拉隊,也無例外”。外出旅行,也是由教員率領,前往各公園、海濱或幽美的風景區游覽,教師隨時指物講解。晚間,則全體同學集合一堂,以使每個學生登臺自由作簡單的英語演說,或講述當天旅行見聞及印象,學生自然興味濃厚。有時還詼諧百出,人人能充分發揮其幽默感。這對于英語辯才的訓練與補益教育的意義非常顯著。全英文的學習氛圍,學生積極參與學校組織的全方位的英語實踐活動,既是教會學校英語教學的一大特色,也是學生在短期內英語技能得以迅速提升的重要途徑。3.英語學習與隨時隨地的英語聽說訓練相結合圣約翰大學是近代中國最受人矚目的英語人才學校。被譽為“當時最純正的英語學校”。這與他對英語教學方法的主張有關。他認為,在中國,作為外語的英語,缺乏英語國家活生生的社會語言環境,也沒有參加英語語言實踐的機會與條件。因此,在圣約翰大學,卜舫濟校長千方百計地營造獨特的英語訓練環境。他主張,學校所有的章程、規則、通告、往來公函、會議記錄、年度報告均采用英文編寫,使學校日常工作與學生英語訓練相結合。在這種英語實際訓練的環境下,無疑會增加學生對英語語言運用的機會,學生英語交際與應用能力也會得到迅速提高。4.英語教學與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緊密聯系卜舫濟校長還極為重視學生的英語課外語言實踐活動。經常舉辦與西方科學文化相關的、花樣繁多的英語課外活動會。他認為:在游玩的時候,教師愿意與學生在一起活動。毫無疑問,這些活動可以啟發學生的思維,教給學生有價值的與所學課程相關的知識。圣約翰大學以英語作為交際語言的課外活動豐富多彩。學校每個月組織一次“益智會”,用英語進行科學討論;還成立“莎士比亞研究會”,每星期六聚會一次,讀莎士比亞劇本;而“軍樂會”每星期則組織兩次英語練習;“攝影會”每月開一次會;“互助會”每月開一次會;“文學辯論會”則用英語進行各種文學專題的討論與辯論。1889年,在卜舫濟校長的直接指導下,圣約翰大學的學生還編輯出版了英文校刊《約翰聲》雙月刊,后改為季刊。據該校的校史記載:“約大教授英語,最為有名。吾華人學習英語,各地皆有缺點,一經約大陶熔,無不讀音準確,學生在校內外以及外洋各國獲得褒獎者,不可勝數。約大學生以英文著稱,其故有二:一為英文演說辯論,一為《約翰聲》之撰述。其練習演說,先撰稿,后背誦,夜以繼日,預各功課不如是之勤也。其功效之大可想見矣。”圣約翰大學培養學生英語運用能力的獨特方式是學校舉辦英語辯論會和出版英語雜志。每逢周末,卜舫濟校長總是在家里舉行晚會,請學生輪流到家中喝茶、聊天、吃東西、玩游戲、唱歌等。這些社交活動,既增進了師生之間的溝通和理解,又訓練了學生的英語聽說能力。圣約翰大學以其富有特色的英語教學聞名近代中國,畢業生曾遍及晚清時期中國的各行各業,并以高水平聽說能力而著稱,他們在行政外交、文化教育、醫療衛生、工商企業等部門中擔任重要職務,其畢業生中,不乏有顏惠慶、顧維均等蜚聲中外的外交家。

四、近代教會學校英語教學特點對高職英語教學的啟示

在中國英語教學史上,教會學校作為引進英語教學的先驅,為我國建立近代英語教學體系奠定了基礎。教會學校以獨特的英語教學方法培養出一大批英語人才,不僅支持了中國近代對外洋務迅速擴展,也為當時我國近代工業的現代化發展準備了第一批懂英語、懂洋務且品德兼優的專業人才,并且為如何培養真正實用的英語人才闖出了新路。

(一)目標明確,針對性強,追求實效

教會學校培養英語人才的整體目標明確,英語課程的教學內容層次清晰,教學針對性強,追求實效。目前,我國高職院校英語教學仍沒有脫離應試教育、考證教育的軌道。應通過強化口譯和筆譯使學生獲得應用能力,而不是讓學生為了考證、考試才學習英語。

(二)全英文教材,全外教師資,全英文語境

全英文教材、全外教師資是近代教會學校的特色,但卻是當代高職院校英語教學的軟肋。我國高職院校要走向國際化的辦學之路,全英文語境教學是重要途徑之一。目前許多高職院校一直在嘗試“雙語教學”,但少有成功的經驗。因此,借鑒近代教會學校的做法,不失為上策。

(三)引進外教不如引進外校

近代教會學校客觀地為中國現代教育,特別是英語教育做出了一定貢獻。其在中國建立全外語環境的學校成為快速培養英語人才的捷徑。因此,提升英語教學,引進外教不如引進外校。如整體引進國外優秀的英語學院,采用全英語教材,聘用全外國教師,應用全新的英語教學理念以及先進的教學方法。

本文作者:張惠華李艷梅常繼林工作單位: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