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劑范文10篇
時間:2024-01-27 00:24:32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改良劑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土壤結構改良劑管理論文
摘要本文介紹了土壤結構改良劑的研究現狀及其在煙草上的應用展望。土壤結構改良劑分為天然土壤結構改良劑和人工合成土壤結構改良劑。施用土壤結構改良劑,可以改善土壤結構,增強土壤蓄水保水能力,提高土壤溫度。土壤結構改良劑用于煙田,可能會提高煙葉產量與質量。溶于水施用較直接將粉劑撒施于表土效果好。
50年代以前,土壤結構改良劑的研究僅限于天然結構改良劑,研究較多的是藻朊酸鹽,它是從藻類中抽取的多糖羧酸類化合物,藻朊酸鈉用量01%(按土重計算)便有顯著的改土效果。但由于天然結構改良劑易被土壤微生物分解且用量較大,難以在生產上廣泛應用,于是,人工合成結構改良劑的研究便逐漸開展起來。克里利姆土壤改良劑是初期人工合成的改良劑,主要成分是聚丙烯酸鈉鹽,具有高效、抗微生物分解、無毒等優點。最近幾年,高效低用量土壤結構改良劑出現,使用方法不斷改進,使用成本逐漸下降,使其具有越來越廣闊的應用前景。
1土壤結構改良劑的種類、性質
土壤結構改良劑是根據團粒結構形成的原理,利用植物殘體、泥炭、褐煤等為原料,從中抽取腐殖酸、纖維素、木質素、多糖羧酸類等物質,作為團聚土粒的膠結劑,或模擬天然團粒膠結劑的分子結構和性質所合成的高分子聚合物。前一類制劑為天然土壤結構改良劑,后一類則稱為合成土壤結構改良劑。
1.1天然土壤結構改良劑
1.1.1天然結構改良劑的種類
土壤結構改良劑研究現狀論文
摘要本文介紹了土壤結構改良劑的研究現狀及其在煙草上的應用展望。土壤結構改良劑分為天然土壤結構改良劑和人工合成土壤結構改良劑。施用土壤結構改良劑,可以改善土壤結構,增強土壤蓄水保水能力,提高土壤溫度。土壤結構改良劑用于煙田,可能會提高煙葉產量與質量。溶于水施用較直接將粉劑撒施于表土效果好。
50年代以前,土壤結構改良劑的研究僅限于天然結構改良劑,研究較多的是藻朊酸鹽,它是從藻類中抽取的多糖羧酸類化合物,藻朊酸鈉用量01%(按土重計算)便有顯著的改土效果。但由于天然結構改良劑易被土壤微生物分解且用量較大,難以在生產上廣泛應用,于是,人工合成結構改良劑的研究便逐漸開展起來。克里利姆土壤改良劑是初期人工合成的改良劑,主要成分是聚丙烯酸鈉鹽,具有高效、抗微生物分解、無毒等優點。最近幾年,高效低用量土壤結構改良劑出現,使用方法不斷改進,使用成本逐漸下降,使其具有越來越廣闊的應用前景。
1土壤結構改良劑的種類、性質
土壤結構改良劑是根據團粒結構形成的原理,利用植物殘體、泥炭、褐煤等為原料,從中抽取腐殖酸、纖維素、木質素、多糖羧酸類等物質,作為團聚土粒的膠結劑,或模擬天然團粒膠結劑的分子結構和性質所合成的高分子聚合物。前一類制劑為天然土壤結構改良劑,后一類則稱為合成土壤結構改良劑。
1.1天然土壤結構改良劑
1.1.1天然結構改良劑的種類
煙草運用土壤結構改良劑的發展前景論文
摘要:本文介紹了土壤結構改良劑的研究現狀及其在煙草上的應用展望。土壤結構改良劑分為天然土壤結構改良劑和人工合成土壤結構改良劑。施用土壤結構改良劑,可以改善土壤結構,增強土壤蓄水保水能力,提高土壤溫度。土壤結構改良劑用于煙田,可能會提高煙葉產量與質量。溶于水施用較直接將粉劑撒施于表土效果好。
50年代以前,土壤結構改良劑的研究僅限于天然結構改良劑,研究較多的是藻朊酸鹽,它是從藻類中抽取的多糖羧酸類化合物,藻朊酸鈉用量01%(按土重計算)便有顯著的改土效果。但由于天然結構改良劑易被土壤微生物分解且用量較大,難以在生產上廣泛應用,于是,人工合成結構改良劑的研究便逐漸開展起來。克里利姆土壤改良劑是初期人工合成的改良劑,主要成分是聚丙烯酸鈉鹽,具有高效、抗微生物分解、無毒等優點。最近幾年,高效低用量土壤結構改良劑出現,使用方法不斷改進,使用成本逐漸下降,使其具有越來越廣闊的應用前景。
一、土壤結構改良劑的種類、性質
土壤結構改良劑是根據團粒結構形成的原理,利用植物殘體、泥炭、褐煤等為原料,從中抽取腐殖酸、纖維素、木質素、多糖羧酸類等物質,作為團聚土粒的膠結劑,或模擬天然團粒膠結劑的分子結構和性質所合成的高分子聚合物。前一類制劑為天然土壤結構改良劑,后一類則稱為合成土壤結構改良劑。
1.1天然土壤結構改良劑
1.1.1天然結構改良劑的種類
水產養殖研究論文
高密度魚蝦養殖池水體中殘餌、糞便量大,水質易惡化。生物活性水質改良劑能將水體和底泥中的氨氮、硫化氫等有害物質轉變為有益的物質,從而改良水質,促進魚蝦生長,增產增收。
常用的生物活性改良劑有下列6種:
1、光合細菌高密度魚蝦池水中所含的大量糞便和殘餌,腐改后產生氨態氮、硫化氫等有害物質,污染水體和底質,造成魚蝦生長緩慢甚至中毒死亡。同時,水體富營養化后病原微生物滋生,魚蝦會感染發病,光合細菌能吸收水體中有的有毒物質,長成自己有效力的細胞,并形成優勢群落,抑制病原微生物生長,凈化水質。施用光合細菌,苗池每次用10-50毫克/升;成魚、蝦、蟹池首次用5-10毫克/升,以后用量減半,每次間隔7-10天。
2、硝化細菌在水環境中,硝化細菌可將由腐生菌和固氮菌分解或合成的氨或氨基酸轉化為硝酸鹽和亞硝酸鹽,使水體和底泥中的有毒成分轉化為無毒成分,凈化水質。成魚、蝦、蟹池每次施用硝化細菌2-5毫克/升。
3、乳酸菌群乳酸菌屬嫌氣性菌群,靠攝取光合細菌、酵母菌產生的糖類形成乳酸。乳酸具有殺菌作用,能抑制有害微生物活動,致病菌增殖和無機物腐敗;并能使木質和纖維素有機物發酵分解,有利于動植物吸收。
4、酵母菌群酵母菌屬好氣性菌群,它能利用植物根部分泌及其他有機物質產生發酵力,合成促根系生長及細胞分裂的活性物質。酵母菌能為乳酸菌、放線菌等提供增殖基質,為動物提供單細胞蛋白。
談論水產養殖合理用藥及事項
隨著養殖生產的不斷發展,最近幾年,獸藥殘留成了動物源食品中最為突出的污染源,水產品也未能豁免。目前隨著養殖規模的不斷壯大,養殖密度有了大幅度提升,水產品的活體以及各類品種在地區之間相互流動也變得更加密切和頻繁,使得一些水產動物疾病的傳播速度也日益加劇。唯有通過科學合理的選用水產對象的藥物,才能有效確保水產動物疾病的防治,且有效促進其生長、幫助其消化吸收、調節代謝等功能。若用藥不當,不僅不能保證水產食品的安全,甚至可能導致一些水產動物疾病的加劇,造成水產養殖經濟的嚴重損失。尤其是國家“十七大”會議召開以后,國家食品安全問題備受關注,目前,已頒發的關于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規有《動物防疫法》《獸藥管理法》等。國家逐漸將規范用藥納入法制的正規軌道,可見國家的重視程度。
1水產養殖用藥分類
目前水產養殖用藥的基本定義是:防治水產養殖動物以及觀賞魚類疾病的一類獸藥。雖然它屬于獸藥,但其應用的對象比較特殊、施藥的方法也不盡相同,再加上一些藥效比較容易受到環境等因素的影響,因此在水產養殖用藥的過程中一定要更加科學合理。按其使用目的不同,可將水產養殖用藥分為以下幾類:
1.1環境改良劑為了改善養殖水域的環境所需使用的相關藥物,其中包括生態條件改良劑、水質改良劑、底質改良劑。
1.2消毒劑為了消滅水體中的微生物、原生動物使用的相關藥物,其中包括有機碘制劑、季銨鹽類、氧化劑等。
1.3抗微生物藥抑制或殺滅水產動物體內微生物生長、繁殖的藥物,其中包括抗病毒藥、抗真菌藥、抗細菌藥等等,一般通過浸浴、注射或內服。
水產養殖過程底質改良技術研究
一、養殖池塘底質的現狀
伴隨著我國水產養殖業的高速發展,大面積池塘底質惡化及其導致的養殖水域污染、池塘老化、黑臭底泥淤積、有毒物富集、大規模水產動物病害頻發等問題日趨嚴重,并在近年愈演愈烈,已成為困擾水產養殖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底質惡化的原因
高密度集約化的養殖模式造成大量的殘餌、糞便、動植物尸體等沉積在池塘底部,加之大量的人工飼料、消毒劑、抗生素、殺蟲劑、重金屬等投入養殖系統,使系統的結構和功能發生了一系列變化,系統生態金字塔畸形、生物多樣性指數下降。由于池塘底泥的自凈和緩沖能力有限,當放養密度、投餌用藥等因素超過池塘的生態容量時就會造成底質和水質的惡化。
三、底質惡化的危害
1.導致有毒有害物質增多危害養殖動物
水產養殖用投入品監管工作方案
按照《省農業農村廳關于加強水產養殖用投入品監管的通知》要求,為加強我市水產養殖用獸藥、飼料和飼料添加劑等投入品管理,結合我市實際,制定工作方案如下:
一、指導思想
深入貫徹落實國家和省加強食品安全監管和推進水產養殖業綠色發展有關工作部署要求,以提高水產品質量安全水平、保障消費者安全為核心,嚴格執行《漁業法》《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獸藥管理條例》《飼料和飼料添加劑管理條例》《農藥管理條例》《水產養殖質量安全管理規定》等法律法規,圍繞水產養殖用投入品生產、經營和使用環節,堅持問題導向、打防結合、標本兼治,落實監管責任,強化監管措施,推進水產養殖投入品規范生產、經營和使用,有效助力漁業高質量發展。
二、工作目標
結合我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和推進漁業高質量發展任務要求,進一步明確水產養殖用投入品監管范圍和內容,切實履行監管責任,通過加強宣傳、依法審批、專項整治、嚴格執法等,全面提高從業者守法意識,規范水產養殖用獸藥、飼料和飼料添加劑的生產、進口、經營和使用行為,有效提高產地水產品獸藥殘留監測合格率,保障水產品質量安全。
三、重點任務
建筑施工企業集團集約采購研究
實現分工專業化、合作多元化是當前市場經濟的時代特征。建筑施工行業因其技術管理專業性和物資需求特殊性,分工合作日趨成熟,但又因其生產規模大,效率效益要求高,在探索集約化生產管理過程中,不斷創新完善建設工程項目管理模式和服務鏈條。比如近幾年來火熱的PPP建設工程項目投融資模式,推廣成熟的EPC建設工程項目管理模式。這些都是以項目為單位的項目管理模式,是由建設單位發起的,是縱向的集約化管理,本文探討的是由施工企業發起的,是橫向的集約化服務,是跨項目的,是生產過程中的。
1集約采購的概念及其特點
集約采購,是將具有相同意向的采購需求集中起來采購,獲得最優惠的采購價格,享受最優質的售后服務,同時,集約方發揮專業管理優勢結合物資使用特點,通過集約多方的合作服務,最大限度滿足需求方(通常以建設工程項目為單位)的采購愿望。集約采購與集中采購,一字之差,主體任務雖然沒有區別,但是集約采購的服務內容有所開拓。集中采購是團購方式,而集約采購有物流、融資以及保險等集中采購過程中發生的非必要服務內容。集約采購的特點就是實現“多方合作實現多贏”:需求方在購買和服務過程中占據主動地位,真正買到質量好、服務好、價格合理、稱心如意的產品,同時在資金需求和過程服務方面得到支持和保障,從而達到省時、省心、省力、省錢的目的。供貨方則因為大客戶快捷直接的集中采購,以可以實現有計劃的擴大生產,縮短銷售渠道,降低銷售成本,擴大市場份額,放大品牌效應。[1]集約方則在把握供銷市場規律和集約服務過程中謀取利益。集約采購和集中采購的區別如圖1、圖2所示。
2建筑工程企業集團建設集約采購平臺的優勢
建筑物資集中采購強調的首先的是需求量,按照市場經濟規律,量大則價優,量大則質優。比如,年產值達到500億元的建筑施工企業,每年采購的大宗建筑物資超過100億元。所以建筑施工企業集團是一個構建建筑物資集中采購平臺的理想單位,具有需求量的優勢,而且常年保有定量。否則,很難形成集中采購的優勢。2.1專業服務優勢。建筑施工行業是一產業鏈長、專業門類多的行業,要實現建筑物資集中采購精準物流,需要一批專業人員專事管理和服務。[2]通過構建建筑物資集約采購平臺,在自身經營生產需求的過程中挖掘專業技術差異化服務,同時形成新的利潤增長點。這是建筑施工企業集團所獨有的人力資源優勢。2.2消費群體優勢。建筑施工企業集團本身及其所屬建筑施工企業就是建筑材料的需方客戶群體,并且建筑施工企業與同行業之間的交流和合作頻繁,從事這一行業的各類專業人員也彼此交流和合作密切。所以,建筑施工企業,尤其是特大型建筑施工企業集團發起組建建筑金融物流公司容易成行成市,事半功倍。2.3財務結算優勢。集約采購最為核心的服務也是最具優勢的服務,就是財務結算的優勢。即在大宗物資集中采購和多行業第三方服務過程中,所發生的交易信用,由企業集團總額擔保,之后,企業集團通過系統內財務結算中心總體控制資金以保障履約支付。企業集團集約采購平臺在滿足系統內全資或者控股子公司采購需求的同時,還可以為系統外戰略合作伙伴提供合約需求服務。2.4市場信息優勢。對需方市場的信息有掌握及時和準確的優勢,并可根據需方市場信息的動態變化制訂出相應的服務方案。這是從需求源頭出發的物資市場信息的優勢。
3集約采購平臺建設原則
水產養殖污染及防治措施
1水產養殖污染現狀
水產養殖需要優良的水體環境作為基礎,傳統水產養殖模式多為生態養殖,對環境的影響較小。但隨著市場需求增加、水產養殖業規模和技術的發展,產業模式逐漸向高密度、集約化精養轉變。在此過程中,養殖戶大量使用餌料、肥料、藥品、環境改良劑等投入品,超過了養殖需求和水體自凈能力,過度放養導致養殖密度超過水體容量,水體中污染物大量增加,水體自凈能力下降,底泥惡化,細菌病毒大量繁殖導致疫病頻發,最終造成養殖水體污染。養殖過程中產生的廢水排入開闊水域中,又對周圍水環境造成污染,引起毗鄰水域水質的惡化,對工業、農業生產和居民生活用水造成影響,也造成了生產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尖銳矛盾。
2主要污染來源
2.1過量投入品。水產養殖水體中的污染物主要來源是養殖過程中的投入品。餌料和水產肥料是現今水產養殖過程中的必需品,水產養殖品種幾乎都是異養生物,在目前高生物負載量的水產養殖模式中,人工投餌是水產品重要的營養和能量來源。但在養殖過程中很多養殖戶過分追求高產高效,向水體過量投入餌料、肥料等外源營養物質,投放方法、用量不科學會導致餌料剩殘過量,投入品無法被水產品完全消耗。餌料剩殘量根據餌料本身在水中的穩定性及養殖生物取食的易得性有所不同,有實驗資料顯示在部分池塘和網箱養殖過程中,殘餌量可高達20%—30%。大量殘餌、肥料和生物排泄物沉降堆積,會在水體中析出氮、磷等植物營養元素、耗氧有機物等,這些物質分解轉化會消耗大量溶解氧,導致養殖生物缺氧。有機物氨化作用產生的氨會損傷魚鰓表皮細胞導致養殖動物免疫力降低;氨轉化成的亞硝酸鹽則具有低毒性,可使魚類血液中高鐵血紅蛋白含量升高,載氧能力下降,造成組織缺氧、神經麻痹甚至死亡。氨氮對幼體的毒性更加顯著,通過日本對蝦幼體的研究發現,隨著氨氮濃度的增加各期幼體死亡率明顯升高。水體中植物營養元素大量增加還會導致藻類爆發性生長,造成水華、赤潮等現象,使養殖水體和底質處于缺氧或低氧狀態,藻類死亡后釋放的藻毒素會影響魚類胚胎發育、生長和生理生化指標,并在組織中累積,對養殖生物產生毒害作用。這些有害產物的積累會導致養殖水生生物餌料系數降低、生長受抑制、甚至中毒死亡。2.2藥物濫用。現代高密度集約化養殖中常會使用漁用藥物和環境改良劑,用以預防和治療水產動植物病害,清除敵害生物,改善水體環境,促進養殖品種健康生長。這類投入品主要起到維持水體環境相對穩定的作用,是水產養殖過程中不可缺少的技術手段。常用的漁藥有用于防治病害的清塘除雜劑、消毒殺菌劑;控制水生植物的殺藻劑、除草劑;控制有害生物的殺蟲劑、殺螺劑;提高機體免疫力的疫苗;以及改良水質環境的增氧劑、底質改良劑等。大部分藥物的主要成分是化學制劑,包括抗生素、氧化劑、絡合劑、表面活性劑和吸附劑等。正確合理地使用漁藥和環境改良劑通常不會對養殖環境和水生生物造成危害,但由于缺乏相關知識,使用和管理的不完善,在養殖過程中普遍存在濫用化學藥品和抗生素的現象。有研究表明投加的抗生素僅有20%~30%會被養殖魚類吸收,剩余大部分都進入了水體環境中。且抗生素具有累積效應,養殖時間越長,水體中抗生素的總量越高。除草劑、殺蟲劑等投入品在水體中的半衰期都較長,過度使用勢必會污染水環境,并危害棲息其中的生物體,破壞生態平衡,對養殖水體產生危害。
3養殖污水處理方法
水產養殖產生的污水,在滿足國家規定排放標準的同時,還要考慮水資源的循環利用。目前常見的污水處理技術有物理方法、化學方法和生物方法,其中應用廣泛、效果最好的是生物方法。3.1物理方法。物理方法是常用的養殖污水初級處理方法,如過濾、機械增氧、底泥疏浚等。污水中的剩余殘餌和養殖生物排泄物等多以大顆粒懸浮態形式存在,物理過濾是最簡單快捷的處理方法。常用的過濾設備有機械過濾器、壓力過濾器、沙濾器等。合理適當的翻底也是常用的方法,池塘底質中經常有殘餌糞便、藥物以及死亡動植物尸體等殘余物富集,并隨池齡增長而增加。通過再懸浮、溶解、釋放等過程,各類有害物質能夠重新回到水體環境中,引發二次污染。通過翻動底泥,使底泥疏松通氣,能夠促進有機質分解,同時使營養物質釋放進入水中,防止底質問題集中爆發。3.2化學方法。化學方法主要是通過投入氧化劑提高水體中的氧化還原電位、使用絡合劑絡合金屬離子等,如臭氧處理法,臭氧在水中分解的中間物質羥基自由基具有強氧化性,能夠迅速殺滅細菌病毒,氧化氨、亞硝酸鹽等有害物質,還可增加水中溶解氧。3.3生物方法。生物方法主要利用微生物和水生植物,選擇和培育有益的生物種群來調控水質,達到凈化水體環境的目的。養殖水體環境中的污染物多為氮、磷等植物營養元素及BOD、COD等有機物,也是微生物和水生植物生長所需的營養物質,所以可利用生物的生長代謝來完成污染物的凈化。生物治污技術經濟節能、安全性高、處理效果好,幾乎不會引起二次污染,具有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常用的生物技術有生物膜法以及人工濕地法等。3.3.1生物膜法。生物膜是由好氧菌、厭氧菌、兼性菌、真菌、原生動物以及藻類等組成的生態系統。在充分供氧的條件下,使污水以一定的流速流過填料,微生物附著在填料表面形成生物膜,分解吸收水中的有機物,使污水得到凈化。應用生物膜法的技術有生物濾池、生物轉盤、生物流化床等。生物膜具有穩定的生態環境,包含微生物種類豐富,可以棲息如硝化細菌這樣生長繁殖速度緩慢的菌種及真菌、藻類、后生動物等。生物膜含水率低,單位體積內的生物含量大,因此具有較大的處理能力。處理后剩余污泥量少,能耗低,運行管理方便,工藝穩定,是目前廣泛使用的污水處理技術。3.3.2人工濕地法。人工濕地處理系統是模擬自然濕地,人工設計建造的由土壤、人工介質、植物、動物、微生物和水體組成的復合體系,用以對污水、污泥進行處理。按水流方式的不同可分為表面流濕地和潛流濕地。流經人工濕地的污水在土壤、植物以及其他介質的吸附、分解和利用下去除污染物質。水產養殖廢水中的主要污染物包括有機物、氨氮、磷等,人工濕地中的植物可以吸收水體中的氮和磷,有機物則可通過微生物的消解作用去除掉。人工濕地具有能耗低、穩定性強、運行維護方便、氮磷去除率高和對負荷變化的適應能力強等優點,目前用于處理生產生活污水、面源污染、凈化受污染的河流湖泊等多個方面。在國外已經較多地應用于水產養殖污水處理,我國近年來也在進行該技術的研究和應用。
海水養殖池塘環保技術思考
隨著養殖業發展,人們為了追求最大利益和最高產量,水產養殖投入品的數量逐年增加,使得水體中殘餌、排泄物、生物尸體等有機物質大量積累,水產養殖業的自身污染日趨嚴重,養殖池塘環境逐漸惡化,致使病原微生物大量滋生,病害頻發;再者,底層污染物大量消耗水中溶解氧,直接造成水體溶解氧(DO)降低或缺乏,導致養殖動物產生應激反應,免疫能力下降,直接危害養殖動物健康,出現缺氧浮頭、發病、死亡等現象。造成養殖產量低、效益低。養殖環境惡化已經成為水產養殖業的主要制約因素之一。為了使水產養殖業能夠持續健康發展,廣大養殖工作者積極努力,有針對性的探索養殖環境修復和調控技術,多種技術方法被開發應用和推廣。筆者經多年的試驗和生產實踐,匯總養殖環境修復和調控的主要技術包括:養殖池塘底質活化改良技術;促進養殖池塘水體有機物降解技術;池塘增、移殖(植)餌料生物技術;養殖品種合理搭配以及生物防病技術。介紹如下:
一、養殖池塘底質活化改良技術
1.采用機械方法
具體做法是:每年秋冬季節養殖結束后,排干池水后讓池底自然日曬干燥、凍化。采取機械清淤、翻耕池底等措施,池底深耕15cm左右、曝曬20天左右,池底經機耕曝曬后直觀的表現是由原來的深黑色轉變為土黃色,惡臭味消失,底質環境得到徹底改善。底質被強化干燥后增加通氣,加速有機物分解,使底質環境得到明顯改善。經深松后的池底土壤提高了透水性、透氣性,改善了土壤團粒結構性狀,提高了水、氣、肥的儲存量,增加了池塘的綜合生產能力。池塘底部土壤是池塘生態系統的物質倉庫,其土壤表層的化學反應和生物化學過程,對水質環境和養殖產量有十分重要的影響。池塘底質修復徹底解決了因養殖造成的“連作障礙”。是減少養殖病害、提高養殖產量,確保養殖成功的重要技術手段。
2.使用藥物
應用生石灰2250kg/hm2~3000kg/hm2或含氯消毒劑(漂白粉)112.5kg/hm2,分別對池底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