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崗研修總結范文
時間:2023-03-28 19:31:1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跟崗研修總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 打造工作室內涵文化,形成工作室跟崗學習的核心價值觀
在跟崗工作過程中,我們一直致力于精心打造工作室內涵文化,并致力于在帶崗過程中幫助省骨干教師形成以下核心價值觀:睿智明道、堅韌卓越,形成了工作室成員“JUST DO IT”的精神。
(一)創建工作室標識文化
主持人通過跟崗前的問卷調查、讓跟崗教師提供個人簡歷等方式,了解各位跟崗教師的特點,并初步制定出工作室的文化標識。在跟崗教師入室跟崗學習的開辦典禮上,通過沙龍研討的方式,共同創建了工作室的標識文化。
1. 明確工作室室訓、宗旨、定位和精神。工作室所有成員經過反復討論,共同確定了“睿智明道、堅韌卓越”的室訓,明確了工作室“服務·共贏”的宗旨。同時,在工作室定位方面達成了共識,即明確了工作室是一個提供研修的平臺,是主持人與跟崗教師的學習共同體、研究共同體、實踐共同體和發展共同體。另外,還統一了工作室“JUST DO IT”的精神。工作室的室訓、宗旨、定位和精神一開始是通過印刷在《工作手冊》、《學員手冊》、《制度匯編》、室服以及發表在博客上,以外顯的方式來強化跟崗教師的記憶。跟崗三周的研修文化滲透后,每一位跟崗教師都對室訓、宗旨、定位和精神有了認同感,有了自己的理解,同時,付諸實踐,形成了工作室跟崗學習的核心價值觀。
2. 創作工作室室歌。經過跟崗教師的反復推敲,確定了《HAND IN HAND》為工作室的室歌,中英文混搭的歌詞則由學員譚美婉老師寫成。歌詞摘錄如下:“我們來自不同的城市,我們相聚在此。名師不是容易的事,我也常想我孩子,可我還是努力堅持。We get together from cities afar. With joy,we unit here. We often help each other,we really love each other. This is like a warm family.多年以后,當你再回首,能否想起我的臉?不管時光如何變,請把我記心間,我們走過了二十天。Whatever time may change,keep me in your heart,Keep me in your memory.”工作室的室歌《HAND IN HAND》唱出了每一位成員的堅韌,正是工作室室訓“睿智明道、堅韌卓越”的最好詮釋。
3. 設計工作室的LOGO。LOGO的主色調綠色代表著生命力的堅韌,中間的橙色握手圖標洋溢著溫暖,并彰顯了工作室“合作共贏”的思想,而“JUST DO IT”正是工作室的精神所在。LOGO設計出來后,作為工作室的標識,放在了工作室博客的頭像上、室刊簡報上、工作室室服上、《學員手冊》上、《工作手冊》上,成為工作室最經常使用的獨一無二的文化外顯標識。
4. 設計制定工作室室服。全體工作室成員共同設計和制定了紫色優雅的工作室室服。在參加市、區的各種教研活動的時候,十一位工作室成員穿上室服齊刷刷出場的時候,成為活動現場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工作室的室服,加強了工作室成員的凝聚力、向心力、團隊意識和自豪感。
(二)創建工作室媒體文化
1. 設計和制作《江學英教師工作室跟崗學員手冊》。《學員手冊》前半部分提供了工作室成員的通訊錄、工作室所在單位的辦公室分布及號碼一覽表、作息時間表、課程表、工作室跟崗培訓工作總計劃、日程安排等。后半部分由跟崗教師自己填寫,包括學員跟崗學習計劃、跟崗聽評課記錄、參加學術講座與區域教研活動記錄、教學反思、讀書筆記等,記錄工作室的大事和各種活動,并對工作室跟崗學習情況進行總結、評價、展望或提出建議等。
2. 設計制作《江學英教師工作室跟崗日志》。《跟崗日志》由跟崗教師每日填寫,旨在讓教師及時總結和反思每天的研修行為,然后在接下來的跟崗活動中,能有意識比照、調整自己的研修行為,增強研修的“內驅力”,強化研修的實效性。
3. 設計和制作《江學英教師工作室工作手冊》。《工作手冊》由主持人填寫,分會議記錄、培訓記錄、聽評課記錄、學術講座與區域教研活動記錄、與跟崗教師談心記錄等板塊,及時記錄工作室的動態。
4. 開設和及時更新工作室博客。江學英教師工作室博客(http://.cn/missjiang2007)分設了工作動態、帶崗日志、研修天地、讀書交流、他山之玉、英語沙龍、教育雜記、家校互動等欄目,由主持人和跟崗教師共同更新博客內容,利用網絡媒體平臺的優勢,進一步發揮工作室的輻射與引領作用。
5.定期出版工作室簡報。工作室簡報以周刊的方式,跟崗的三周已經出版了三期。具體欄目由班長和簡報長組織全體成員進行討論,稿件全部為工作室成員的原創。
(三)創建工作室制度文化
工作室在組建初期,經過全體成員在開班典禮的充分討論后,制定了《江學英教師工作室章程》,討論通過了《江學英教師工作室班委會職責》、《江學英教師工作室考勤管理制度》、《江學英教師工作室教研管理制度》、《江學英教師工作室博客管理制度》、《江學英教師工作室檔案管理制度》、《江學英教師工作室學員考核制度》,并集成《江學英教師工作室制度匯編》,每個成員人手一冊,由紀律委員組織工作室成員定期學習,形成了工作室的制度文化。正是有了制度文化的滲透,跟崗教師在三周的跟崗研修學習中,精神狀態飽滿,積極主動全程參與工作室的所有活動,確保了跟崗學習的紀律和質量。
(四)建立工作室組織文化
建設了強有力的班委體系,打造跟崗教師的自我教育、自主管理與同伴互助提升的內涵發展文化。為加強工作室跟崗教師的自我教育、自主管理與同伴互助提升,為營造工作室“人人是主人翁、人人參與管理”的和諧人際氛圍,為更好地發揮跟崗教師個人的主觀能動性,使工作室搭建成為每一個成員的研修平臺、促進每一個成員的專業成長,工作室通過自我推薦、全體舉手表決的方式,成立了班委會。班委會設班長1名、文體委員1名、學習委員1名、紀律委員1名、生活委員1名、宣傳委員1名、工作室簡報編輯1名、博客管理員1名,基本上做到了“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達到了群策群力的目的。同時,明確了班委會的職責與分工。班委實行例會制,按日程表對工作室下一階段的工作、活動進行組織和策劃,分工協作,工作室成為了一個具有系統合力的緊密團結的有機整體,打造了跟崗教師的自我教育、自主管理與同伴互助提升的內涵發展文化。
二、通過課題引領,打造工作室科研文化,提升跟崗教師的科研意識和科研能力
(一)開設講座和專家講學,清除科研障礙。為提升跟崗教師的科研意識和科研能力,筆者在跟崗第二天就給全體成員作了主題為《一線教師如何做科研課題》的講座。同時,在跟崗第二周的周二下午,針對跟崗教師的實際情況和科研需求,召開了“江學英教師工作室子課題開題鑒定會”,邀請了珠海市教研中心王衛國主任就如何進行課題研究的“命題”、“破題”和“開展研究”進行了專場講學,清除了跟崗教師做科研課題的障礙。
(二)統一總課題,做好子課題的自選與申報工作。工作室以筆者獲得珠海市教育科研“十二五”規劃第二批(2012年度)立項的《推行“ 講練評思”模式 構建生態高效英語課堂的研究》(立項編號為【2012KTG07】)這一課題作為工作室的總課題,列舉了十項子課題,由工作室成員根據自己的研究興趣、特長和所在學校的實際情況進行自主挑選,做好子課題申報的前期工作。同時,工作室通過研究性知識與方法學習,在跟崗過程中引導教師自覺開展教育科研工作,進行教學實踐的反思和總結,破解教學難題,提升自身專業水平。如:湛江市第一中學培才學校的詹福艷老師,根據自己常年帶初三的實際教學情況和學校發展的需要,申報了《推行“ 講練評思”模式 構建初三英語讀寫綜合課堂的研究》這一子課題,準備在初三的閱讀與寫作課型模式上有所突破。又比如,來自中山市坦洲實驗中學的周新花老師開展的是《初一語音詞匯教學“講練評思”模式的研究》,一方面調動全部學生的參與性和積極性,另一方面是從自信心、學習方法、交際等各個方面對學生進行語音詞匯學習的興趣引導和教育。
三、開展豐富多彩的工作室研修文化建設活動,促進跟崗教師專業素養的提升,以及教育主張與教學風格的提煉與形成
工作室以“搭建研修平臺、促教師專業成長”為主線,開展了形式豐富的工作室研修文化建設活動,充分利用學校、香洲區、珠海市的教研平臺,促進了跟崗教師的專業精神生長。
(一)深入珠海八中英語教研組研討,進行大量的“結對”聽評課活動。跟崗初期,跟崗教師與工作室所在的珠海市第八中學英語教研組進行了見面會,開展了“結對子”活動,深入教研組進行調研,并進行了大量的聽評課活動,為跟崗教師第二周開始的公開課和錄像課進行了奠基。同時,八中英語教研組良好濃郁的教研氛圍、規范的教研動作滋養著十位跟崗教師,她們很多人在跟崗結束的意見反饋中不約而同地寫到了這一點。
(二)開展匯報展示課和優秀課例研發活動。經過跟崗第一周的大量“結對”聽評課活動,從跟崗第二周開始,骨干教師們進行了匯報展示課和優秀課例研發活動。來自全省5大區域的十名跟崗教師,以自身扎實的教學基本功、精湛的教學技藝,開展了匯報展示課和優秀課例研發活動共22次,不僅為工作室的跟崗同伴們,更為來自珠海市第八中學、香洲區、珠海市其他區的英語教學同行們展示了精彩紛呈的教學盛宴,提供了交流的大舞臺,引發了“一節好的英語課是怎么樣的”大討論和深度思考。
(三)開展讀書沙龍、讀書分享會活動。為引領跟崗教師讀書,獲得精神層面的滋養,工作室除了每周舉行讀書沙龍、讀書分享會的活動外,還特別邀請珠海八中周新橋副校長作主題為《與書牽手:教師精神生命的成長》的專題讀書報告,引發全體工作室成員重新審視了讀書對于教師精神生命成長的重要性。
(四)開展專題講座、講學活動,參與區域學術教研。根據工作室跟崗學員的實際情況和需求,在跟崗的三周里,工作室共開展了主題為《博客的管理與經營》、《厚積薄發 追求卓越》、《一線教師如何做科研課題》、《一線教師如何寫論文》、《如何評課》等專題講座。同時,本著“走出去、請進來”的原則,邀請專家入工作室進行講學活動2次,跟崗教師“走出去”參與珠海市、香洲區的專題報告如《初中英語語音教學培訓講座》、《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專題報告會》、《珠海市校園文化建設工作現場會》、《容閎大講壇》等4次。這些講座與講學等區域性學術研討活動,拓寬了跟崗教師的教育教學視野,增長了見識。
(五)舉辦成長規劃研討沙龍。針對跟崗教師很多為省骨干教師,在當地已經有一定影響力,但卻不知道下一步的職業規劃和發展方向的瓶頸情況,工作室開展了跟崗教師成長規劃研討沙龍。沙龍上,每一位教師都談到了自己的困惑,每一位教師都給自己的同伴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議。主持人在成員充分表達的基礎上,談了自己的意見和建議,并指導跟崗教師填寫了未來三年的《成長規劃書》。
(六)組織跨校際考察和工作室聯動交流活動。跟崗的三周里,工作室先后走訪了廣東省鮑當洪教師工作室、孫新工作室,考察了珠海市香洲區謝燕枚英語工作室、張柳珍英語工作室,進行了英語教學、公開課、講座的聯動活動。除工作室所在的珠海市第八中學外,跟崗教師還考察了珠海市實驗中學、珠海市第四中學、珠海市第九中學、珠海市立才學校、珠海市新世紀學校、珠海市容閎書院、珠海市拱北小學。通過這些工作室的聯動與跨校際的考察活動,增進了跟崗教師對珠海本土的英語教育的了解,開拓了英語教學視野。
(七)參加珠中江(珠海、中山、江門)教研聯盟學科教研活動。
1. 觀摩2012年中山市直屬學校初中英語比賽課。利用跟崗教師所在區域的資源,工作室全體成員到達了在中山市第一中學舉辦的中山市2012年初中英語市直屬學校賽課的現場,觀摩了四節比賽課,收獲良多。
2. 考察中山坦洲實驗中學。中山坦洲實驗中學的考察之行,進一步幫助跟崗教師了解了中山英語教育的現狀,開拓了眼界。
3. 參加珠中江教研聯盟學科教研活動。工作室在2012年11月1日參與了珠中江教研聯盟學科教研活動,筆者在中山市東區中學初中部為來自珠海、中山、江門三地的200多位英語教師上了展示課。課后三地熱烈的點評課活動讓工作室成員了解了三地英語教學的差異,受益匪淺。
(八)舉辦“我們的教育主張與教學風格研討會”。通過跟崗兩周半大容量、高頻率的聽評課、講座、報告、沙龍研討、考察等活動的參與和反思,跟崗教師已經開始自發地對自己的教育主張和教學風格進行思考。工作室在跟崗的第三周周三,舉辦了教育主張與教學風格研討會,更是進一步引發了跟崗教師對自己教育主張和教學風格的思考和提煉。她們紛紛動筆,整理出了自己的思考,所寫的《我的教育主張與教學風格》成為了工作室簡報第三期的主要內容。
四、加強工作室人文關懷文化建設,形成工作室和諧溫馨的“群體動力場”
工作室的跟崗研修學習強度是比較大的,加之跟崗教師都是來自省內各個城市,她們在整整三周的跟崗時間內,離開自己熟悉的工作環境和生活場景,離開親人、朋友、同事,無形中面臨很多生活和心理的不適應。而這次跟崗的十位都是女老師,都是年輕的媽媽,對于孩子的牽掛,更是讓她們難于安心學習。這時候,加強工作室的人文關懷文化建設,就顯得尤為重要。要想辦法讓工作室成為她們在珠海的家,讓主持人成為她們在珠海的親人。除了日常的噓寒問暖和安排衣食住行,除了留心觀察、照顧她們的情緒,更有效的是組織形式多樣的活動,讓跟崗教師感受到人文關懷的溫暖。
(一)跟崗報到、開班典禮、結業典禮和紀念禮物。
1. 跟崗報到直接影響著跟崗教師對工作室主持人的第一印象。雖然是周日下午,當跟崗教師一到提前準備好的酒店大門的時候,發現主持人親自在迎接,而且開口就能喊出自己和其他九個老師的名字的時候,所有的舟車勞頓都會化作感激和感動。這就給了跟崗工作一個良好的開端。
2. 開班典禮影響著跟崗教師對工作室及所在學校的首因印象和專業信服度。這個印象將持續影響著學員接下來的三周跟崗學習。所以,在開班典禮上的《珠海八中校情、香洲教育區情、珠海教育市情》簡介就很有必要。這給了跟崗教師一個信心:工作室所在的區域是廣東省推進教育現代化先進示范區,工作室所在的學校教研氛圍濃郁,領導很重視等等。而接下來的工作室文化建設、制度建設、班委會建設討論,更讓跟崗教師感受到了工作室所做的大量的前期工作和主持人的用心。
3. 結業典禮和紀念禮物。結業典禮作為成果展示會也好,作為告別會也好,最重要的是,它給了工作室成員一個情感宣泄的出口。三個星期的同舟共濟,三個星期的同甘共苦和三個星期的并肩作戰,離別,已是依依不舍。結業典禮上有平日看不到的惜別和難舍難分。最沒有想到的,是我們不約而同都準備了紀念禮物。在主持人打開刻有跟崗教師自己名字的紀念水晶鎮紙的時候,所有人一片驚喜的歡呼聲;而在主持人為跟崗學員一一頒發這份跟崗紀念品的時候,差不多所有的人都含著眼淚,都過來合影和擁抱。主持人也沒有想到班委會為學校、工作室和主持人都準備了紀念禮物。愛是愛的回報,這句話是最好的詮釋。
(二)開展珠海本土文化考察活動。在周末,組織跟崗教師到珠海本土的風景名勝游賞,一來增進同伴的了解和友誼,二來增強工作室的凝聚力,最重要的是讓她們在風情迥異的景觀和多樣的活動中,減輕對家人的思念之苦,感受到工作室的貼心和溫暖。比如在跟崗的三周里,工作室組織了跟崗教師自行車環游珠海的綠道,參觀了野貍島、珠海漁女、情侶路、海濱公園、石景山公園、圓明新園、古元美術館、圖書館、博物館等。
(三)開展形式多樣的聯誼活動。除了本土文化考察活動,工作室還組織了很多聯誼活動。比如說與鮑當洪工作室、孫新工作室的聯誼工作餐,又比如說為慶祝子課題順利開題的燭光晚餐,還有就是家庭做客也深受跟崗老師的歡迎。在跟崗第一周周末,主持人一家邀請跟崗教師一起到家里做客并到得月舫喝早茶。第二周周末,珠海本地的學員譚美婉老師邀請跟崗教師到家進行“零食會”。到中山聽課的時候,中山坦洲的學員周新花老師邀請大家到家里做菜,共享大餐。跟崗開始的時候有歡迎晚宴,跟崗尾聲的時候有珠海本地學員宴請外地學員的大餐,結業的時侯有畢業宴會……所有這些活動,加深了工作室成員的彼此了解,增強了工作室和諧溫馨的人際氛圍,形成了工作室的凝聚力、向心力和發展力,成了跟崗學員們結業視頻的最溫馨、最打動人心的花絮。
篇2
幼兒教育 幼兒教師 置換脫產 培訓模式
一、研究背景
幼兒園教師置換脫產研修就是從農村公辦幼兒園和普惠性民辦幼兒園遴選具有良好發展潛力的中青年骨干教師,到高等院校和優質幼兒園接受脫產研修培訓,且高等院校等比選派學前教育專業高年級優秀師范生,對口到被置換教師所在幼兒園頂崗實習。為深入了解云南省農村幼兒園骨干教師置換脫產研修項目培訓現狀及培訓需求,全面總結國培計劃幼兒園置換脫產研修教師培訓經驗及存在的問題,進一步提高培訓的科學性、針對性、有效性,切實提高幼兒園骨干教師的專業化水平,整體提高幼教質量,我們對“國培計劃(2012)”云南麗江師專培訓點的農村幼兒園置換脫產研修學員進行了調查研究和分析。
二、研究對象、方法及內容
1.研究對象
選取2012年參與麗江師專培訓點的云南省農村幼兒園置換脫產研修學員92人作為本次問卷調查的被試。
2.研究方法
(1)問卷法。研究主要采用自編調查問卷,問卷內容包括培訓專家、培訓內容、培訓形式、培訓效果、培訓期望等項目,一共24道題目。
(2)文獻法。在收集已有研究和分析實際情況的基礎上,編制問卷項目。在研究結果分析及需求判斷時,參閱了有關文獻,在比較同類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中肯的結論。
3.研究實施
初步編制問卷,在統計分析、修訂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問卷,最后實施測試。問卷測試安排在集中培訓的匯報總結階段,在培訓間隙,以直接發放問卷的形式,發放問卷92份,回收92份,問卷回收率100%。數據采用 SPSS16.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
三、數據結果及情況分析
(一)參訓幼兒教師基本情況
我們從性別、民族、年齡、教齡、職稱、學歷等六個方面了解參與問卷調查的農村幼兒園教師的基本情況。參訓教師中女性87名,占94.6%,男性5名,僅占5.4%。性別比例失調,女性數量遠遠多于男性數量。從民族分布看,一共涉及11個民族,人數居一、二、三、四位的分別是漢族、彝族、納西族、白族和怒族(并列第四),漢族與少數民族各占50%,體現出云南農村幼兒教師民族多樣性特征。年齡在20~35歲的教師占到72.2%,可以看出在農村幼兒園中青年教師是主要力量,年齡結構年輕化。從教齡上看,43.5%的教師教齡在5年以下,這部分幼兒教師是處于新手向熟練教師轉變和過渡的重要階段,是幼兒教育專業態度、信念及專業知識、能力形成的關鍵期。教齡在6~l5年的幼兒教師占34.7%,正處于專業發展穩定成熟期,具有長足的空間和發展潛力。從職稱結構看,大多數教師都在小教二級和小教一級,分別為33.7%和26.1%,兩個級別的占了59.8%,還有相當一部分是未定級人員,13人,占14.1%。從學歷方面看,大多數教師的學歷都在專科及以上,占78.2%,但仍有21.8%的教師高中、中專學歷,有待于學歷提高。
(二)培訓內容
從培訓內容專題與學員的專業發展的匹配程度看,學員既關注專業理論知識,如幼兒園教師專業理念與師德和幼兒園主題活動設計,130人次,占21.60%,也關注專業能力及自我教育,如幼兒保健、急救、護理和教師心理健康與心理維護方面,144人次,占23.9%。
學員對培訓內容的整體評價,優評占到42.4%,且優秀和良好的評價率達98.9%,無差評。就具體培訓內容而言,學員對培訓內容滿足需要、實用性、前沿性和時代性等方面給予了高度的評價,然而,對于培訓課堂的討論方面卻不容樂觀,僅有15.2%的優評,還有2.2%的差評。第一階段集中大班面授,人數多,時間緊,內容多,任務重,課堂討論很難有效開展。
(三)培訓團隊
培訓專家團隊成員既有省內外高校學科專家,更有一批幼兒園一線園長、優秀骨干教師,為培訓提供了豐富的教學及課程資源。學員對培訓團隊的整體滿意度高,達到96.7%。但在對學員的需要水平的了解、培訓目標的清晰性、針對性方面,關注不同學員的需要、提供個性化服務,及時對學員的問題和作業進行反饋、評價客觀合理等三個方面需要進一步提高和改進。
(四)培訓形式
培訓遵循的基本形式是理論學習―觀摩研討―跟崗實踐―匯報交流―總結反思―返崗實踐―成果展示。在具體的培訓形式方面,學員傾向于選擇示范公開課觀摩,以及學前教育前沿話題專題討論、與專家互動的方式,見表1。
(五)培訓組織
集中培訓階段主要采取“領導小組”下的首席專家制、班主任負責制,并配備教學管理、生活后勤管理團隊,承擔參訓學員集中培訓期間的教學、學習、生活、學籍等管理工作。跟崗實踐階段,采用“雙導師制”及“雙管理制”,并通過學員實踐手冊、指導記錄表、反饋記錄表等做好實踐過程監控。從問卷分析來看,學員對培訓組織的優評和良好占到91.9%,見表2。
(六)培訓期望
1.培訓形式。學員期望多采用實地考察、觀摩和學前教育前沿話題專題討論,與專家互動的方式進行培訓,這兩種培訓形式占六種形式的45.8%,見表3。
2.培訓內容。學員對教師心理健康教育、教學設計范例與課例、教學示范與研討活動、幼兒園跟崗實踐等內容的期望值比較高,占了培訓內容60.8%,見表4。在培訓內容的設計、選擇方面,應關注幼兒園轉崗教師專業發展方面內容以及專業能力進一步提升的內容。
3.培訓時間、時段。有94.6%的學員認為,培訓時間長度為10天或者30天較好,見表5;75%的學員認為,培訓時段安排在學期中或寒暑假是比較好的,見表6。
4.培訓團隊。一線骨干教師、教育學方面的專家和高校學科專家是學員相對滿意的培訓團隊結構,占了63.5%,見表7。
四、農村幼兒園教師置換脫產研修模式討論
由于歷史和現實的原因,當前農村幼兒教育領域存在諸多問題:一方面,是農村幼兒園數量逐年增多,但規模偏小,層次偏低;另一方面,是學前教育專業師資普遍緊缺,目前農村在崗幼教師資多數為中小學轉崗教師,學歷基本達標,但實際專業素質偏低,骨干教師缺乏,教育觀念滯后,教改意識不強,更缺乏競爭意識,工作無緊迫感。再者,教師參與的在職培訓機會少,形式單一,培訓時間偏短,培訓內容主要是幼教理論和幼教政策法規。師資隊伍的整體素質相對滯后成為農村幼兒園教育的薄弱環節。因此,如何構建以提高師德理念和專業能力為核心的、有效的農村幼兒園教師培訓模式成為現實需要。置換脫產研修培訓項目就較好地適應了當前農村幼教師資培養實際需求。
(一)培訓理念
培訓理念是貫穿整個培訓過程的基本指導思想,是培訓有效性的決定性因素。應從注重教育理論、知識、方法的培訓,轉向注重現代信息技術條件下學習意識、學習能力以及教育問題解決能力提升的培訓,合理構建以專業理念與師德為核心、貫穿學員為本、終身學習、自我教育為主的培訓理念體系。
(二)培訓目標
培訓目標是培訓成功的關鍵性導向因素,培訓目標設置應遵循培訓學員的“最近發展區”與現實需求,以全面提高保教水平與專業能力為宗旨,采取綜合式培訓,提升農村幼兒園骨干教師職業素質以及科學、合理地組織實施保教工作的能力,在園本培訓和教研中發揮示范作用。具體目標:(1)深化對職業的理解與幼兒發展的認識,提高“師德為先”的實踐品質,轉變教育理念;(2)系統提升職業素質以及科學、合理地組織實施保教工作的能力;(3)提高教師專業發展能力,充分發揮其榜樣示范、專業引領、輻射影響的作用,真正實現“種子”教師的培養。
(三)培訓需求判斷
培訓需求判斷是任何培訓的先期工作,是培訓目標確定,培訓計劃設計、實施,培訓開展,培訓評估的必要內容。對幼兒園教師培訓的需求分析,可以通過問卷調查、訪談、觀察法等方法獲得其需求。
(四)培訓團隊組建
培訓團隊是實施有效培訓的重要因素,直接影響著培訓順利開展,目標達成的決定性因素。農村幼兒園教師置換研修脫產項目的培訓團隊成員主要以幼兒園骨干教師、高校學科專家為主,同時還應有教育學專家、政策課標制訂專家、教研員等。具體任務分工方面,幼兒園骨干教師、教研員以技能操作、實踐指導等為主,其他專家以理念培養、理論建構等為主。
(五)培訓課程設置
培訓課程內容的選擇應充分結合《“國培計劃”課程標準(試行)》《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試行)》《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培訓內容以培訓課程為載體,培訓課程以培訓模塊為形式,培訓模塊最后通過培訓專題來實現。專業理念與師德的課程模塊可以由多個專題構成,如可以選擇幼兒教師職業道德素養、幼兒教師心理健康與維護、幼兒教師專業成長、《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解讀與實踐、《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試行)》解讀等多個專題。專業知識有幼兒發展知識、保育知識和通識知識三個課程模塊,分別由若干個專題構成。專業能力的課程模塊可以由幼兒園環境的創設與利用、幼兒園一日生活的組織與管理、游戲活動的支持與引導、各領域教育活動的組織實施和評價反思、家園合作、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多媒體技術的運用等七個模塊構成,每個模塊下又有若干個專題構成。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在課程模塊下的各專題,要把《‘國培計劃’課程標準(試行)》中規定的內容專題與供學員按需自選的專題有機組合。
(六)培訓形式
培訓是要達到理念養成、理論知識獲取和專業技能的熟練掌握。理念、理論知識方面主要采用大班集中講授,討論互動等形式,打破培訓者的“獨白”式,走向“對話”的培訓形式,共享培訓的話語權,真正實現以培訓對象為本的培訓。專業技能培訓,通過與培訓基地合作,采用跟崗實踐的形式,并選擇優秀幼兒教師作為實踐指導教師,旨在通過“帶教”“帶學”“帶研”,讓學員在觀察、體驗、踐行和反思中實現“做中訓”,提高學員設計、組織、實施、評價學前教育教學活動的能力,加強理論指導教育實踐的能力,向優秀幼兒園、優秀幼兒教師學習,交流經驗,取長補短,為形成各自的教學風格和教學特色打好基礎。跟蹤培訓由學員自主地進行各項教學技能的訓練,導師通過電話、網絡、實地指導等形式提供專業指導,促進學員內化受訓內容。
(七)培訓評估
培訓評估是通過收集培訓成果以衡量培訓是否有效的過程。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展開培訓評估:運用問卷調查等方式獲得培訓對象對培訓項目的滿意度;通過筆試、情景模擬活動等形式了解培訓對象對理念、知識和技能的理解、掌握和內化情況,這是培訓評估的主要內容;運用360度測評的方式獲取培訓對象在實際工作中的理念、知識和技能等方面的貫徹、運用變化;培訓項目給培訓對象所在崗位的績效帶來的變化或提升情況。通過科學合理的培訓評估,對培訓需求分析,培訓目標設定及達成,培訓計劃實施,培訓內容選擇,培訓團隊組建,培訓形式等方面進行全方位的反思、提升,最終促進培訓內涵建設。以上培訓模式的構建,其中合理的課程設置、優秀的培訓團隊和有效的組織管理是最為重要的。總之,提供“高品質、易操作、可選擇”的培訓課程和資源,腳踏實地地讓接受培訓的、現在和未來的幼兒園教師真正“有所得”。
參考文獻:
篇3
【關鍵詞】國培;常態;研修;培訓模式
根據國培精神,力爭在三年時間內實現目標,構建一體化教師專業發展支持服務體系,引導教師常態化研修。一般采用的方針策略為,思想重視(省級政策宣傳到位,領導督促到位,個人思想認識到位,有利于調薪,有利于職業發展,有利于未來教育)、方法對點(抓準熱點,找準痛點,發展重點,攻克難點)、行動有力(讀準政策,整合團隊,四級協同,課程準確,經費保障,機制得力)。
一、項目整合設計,培訓下行走向
認識:骨干研修(置換研修、種子教師培訓、提升工程)
全員研修(教師工作坊、網絡研修、校本研修整合)
校本研修(省級送教到縣達到名師示范,縣級送教下鄉指導校本研修)
研修一體是前提,初期由教師管理股牽頭,教研室儀器站繼教中心三部門共同編制培訓規劃,共同制定年度計劃,共同設計活動方案,共同組織活動開展。團隊建設是關鍵,建立團隊資源庫,選聘首批培訓庫,依據文件制訂切實培訓管理方法。課程體系是核心,以制度引領,優選途徑,依據標準要求,形成課程體系。縣級經費是保障。
行動:實行省縣鎮校四級聯動,層次化管理團隊,切實做好培訓下行。落地為支持提升校本研修,直擊課堂教學問題,一線教師協同研究,縣級主責學校主修,診斷示范研課磨課,培養區域團隊校級骨干。
通過“送教下鄉”和“鄉村教師訪名校”等項目,選擇縣直學校――鄉村片區進行橫向對接試點,實施創新教、學、研組織形式、三級教師(入職型、合格性、成熟型)培養項目、豐富“試點項目”五大培訓項目的資源建構和優配方式的實踐形態。
通過“培訓團隊置換脫產研修”,充分發揮省、縣兩級培訓師的引領作用,在各鄉鎮進行縱向“教、學、研、做”四位一體的鄉村教師學科教學能力提升行動。同時,通過兩級培訓師的傳帶,引導鄉村教師進行課標、教材、學案等系統性學習。
二、機構支持體系,服務專業發展
教師通過學校研修社區成為團隊骨干再跨校研修成為優秀培訓者。
借力國培,立足區縣,整合資源,培養隊伍,創新機制搭建體系育縣域指導團隊,聚外部資源,抓全體研修,帶團隊業績。實行海陸空的全面支持體系。建立36 個縣站,120個校站。按全縣中小學專任教師30:1比例遴選中小學教師培訓團隊參加置換脫產研修培訓,選派對象為省市縣名師、特級教師、學科帶頭人和教研員。培訓團隊要緊緊圍繞承擔網絡研修、送教下鄉和校本研修等培訓任務,積極參加院校集中研修、跟崗實踐、返崗培訓實踐和總結提升等四個環節的培訓,全面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學能力和培訓能力,用兩年時間為我縣打造一支“干得好、用得上”的縣級教師培訓團隊。
三、統籌三類培訓,引領常態研修
規劃二三年培訓持續性培訓,用置換育種子,送教下鄉網絡研修促常態,通過訪名校校園長培訓抓重點,統籌送培送教,協同機構高效,探索成熟方案,精細研磨過程,注重資源建設。
以“助力教師常態研修,服務學生有效學習”為宗旨,堅持“師德為先、能力為重”,以縣級教師培訓團隊培訓、網絡與校本研修培訓、送教下鄉培訓為主要培訓形式,建立高校+研修網+縣教師發展中心+縣教師培訓骨干團隊+縣優秀中小學的培訓體系,構建通城縣域內教師專業發展服務體系,形成全縣中小學教師校本研修常態化運行機制,增強教師的職業認同感和獲得感,提升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教育教學能力和專業發展能力,促進山區教育均衡發展。
三年預設主題:
第一年主題――工作觸發學習 嘗試解決策略
聚焦縣級教師培訓團隊建設,遴選團隊成員,并組織成員參加脫產置換培訓、名師培養等一系列培訓活動,打造培訓團隊。圍繞一線教師在教書育人中的重難點問題,觸發教師的興趣,由教師選擇基于自身工作場景(大班教學、小班教學、包班教學和復式教學等)的需要,運用信息技術,探索適合自身的解決策略,形成優化課堂教學課例資源包和轉變學習方式微課資源包。在名師工作坊中通過梳理重難點,分析重難點、提供示范解決策略、設計研修活動計劃等培養全縣學科坊主研修領導和指導力,并在縣級學科坊中進行實踐,引領全縣學科教師重點開發微課資源包。
第二年主題――互聯網聚智慧 匯聚解決策略
聚焦重難點,充分發揮縣級教師培訓團隊的主體作用,通過國培建立的網絡研修社區,采取任務驅動、示范引領、成果導向等模式,匯聚一線教師智慧,繼持續引導參訓教師準確把握教學重難點、有效突破重難點,并能就不同層次學生對重難點的學習方法進行有效指導。積極參入全國優化課堂課例資源庫與轉變學習方式微課資源庫建設,實現跨縣、市、省的資源共享,為教師日常工作提供具體到單元的優質教學資源支持。
第三年主題――創新改變課堂 形成解決策略
以優化課堂教學與轉變學習方式為目標,結合我縣中小學教育教學實際,以學校為單位,推廣信息技術支撐下的以學為主教學模式,充分利用過去匯聚而成的優質課例與微課資源,在鄉村,特別是村小與教學點普遍實踐適應包班教學和復式教學條件下的教育教學模式,促進我縣教育教學改革和教學質量提升。
四、提供組合資源,促進混合學習
組合資源(視頻案例研修),理論引領,行動導向,實踐給與,跨鎮校,跨學科,跨年級,基于問題解決,“三備兩磨”,精心及時生成課程資源。
篇4
一、切實加強培訓需求調研,做好培訓規劃設計
各省(區、市)要對“國培計劃”項目實施情況進行全面調研,總結經驗,發現問題,摸清需求,并根據本地教師隊伍建設實際,進一步明確“國培計劃”工作重點,有針對性地進行規劃設計。要根據骨干教師高級研修、在職教師提高培訓和新任教師崗前培訓的不同要求,科學設計培訓項目,確保按需施訓。要重點關注未參訓教師的需求,擴大培訓覆蓋范圍。
二、進一步加大實踐性培訓比重,切實提高教師教學技能
要根據“國培計劃”課程標準,緊緊圍繞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重點難點問題,以提升教師教學技能為中心,以典型案例為載體,合理確定課程內容,開展主題式培訓,實踐性課程原則上不少于50%。要將師德、教師專業標準解讀和信息技術列入必修課程。要切實改變以講授為主的培訓方式,大力推進實踐性培訓,強化基于教學現場、走進真實課堂的培訓環節,通過現場診斷和案例教學解決實際問題,采取跟崗培訓和情境體驗改進教學行為,切實提升教師課堂教學技能。各地要加強專家庫建設,重點遴選一線優秀教師和教研員。進一步加大一線優秀教師和教研員在培訓項目師資團隊中的比重,應不少于50%。
三、積極推動培訓模式創新,不斷增強培訓實效性
要積極變革遠程培訓模式,推進教師網絡研修社區建設,將網絡研修與校本研修緊密結合,打造教師學習共同體,促進教師培訓常態化。要積極進行教師培訓選學探索,為教師創造自主選擇培訓內容、時間、途徑和機構的機會,滿足教師個性化需求;探索將國培學分納入教師培訓學分銀行,推動教師非學歷培訓和學歷教育學分互認,激發教師參訓動力。要加強教師訓后跟蹤,通過網絡研修、課題研究、定期回訪等模式,對教師進行有效跟蹤指導。
四、嚴格項目規范管理和質量監控,提升培訓專業化水平
各地要切實按照《教育部辦公廳財政部辦公廳關于印發〈“國培計劃”示范性集中培訓項目管理辦法〉等三個文件的通知》(教師廳〔2013〕1號)要求,認真做好參訓學員選派管理、項目招投標、項目組織實施、經費使用管理、培訓質量監管等各項工作。要進一步提升項目管理信息化水平,建立學員電子檔案,實行參訓學員統一管理,加強對培訓機構和師資團隊的培訓過程監管。要嚴格培訓質量監控,細化網絡匿名評估,推動第三方評估,加強訓后實效評估,及時公布檢查結果。
要進一步優化資金配置,“中西部項目”置換脫產研修經費安排55%左右,短期集中培訓安排20%左右,遠程培訓安排25%左右;“幼師國培項目”置換脫產研修安排40%左右、短期集中培訓經費安排35%左右,轉崗教師培訓安排25%左右。嚴格培訓經費使用管理,項目經費專款專用,經費須直接撥付至中標的培訓任務承擔機構,不得以任何名義挪用,食宿安排厲行勤儉節約,不得安排與培訓無關的參觀考察活動。各地要落實必要工作經費,確保項目順利實施。
附件1
2013年“示范性培訓項目”重點加強教師培訓團隊研修、特殊教育教師和體育學科教師培訓,啟動教師高端研修,推動遠程培訓模式變革,開展培訓優質課程資源建設,設置以下子項目。
一、一線優秀教師培訓技能提升研修。對擔任兼職教師培訓者的6 000名中小學幼兒園一線優秀教師和教研員進行為期10天的培訓技能專項培訓,重點提升其培訓教學和組織實施能力。開展骨干教師高端研修,將集中研修與教師工作坊相結合,將“種子”教師培訓與研修團隊打造相結合,培訓300名“種子”教師,輻射帶動不少于3萬名教師。
二、特殊教育骨干教師培訓。對1 800名特殊教育學校的骨干教師進行為期10天的集中培訓,提高教師教育教學能力和校本研修指導能力。要對從事盲教育、聾教育、培智教育的教師進行有針對性的專題培訓,為全國每所特殊教育學校至少培訓1名骨干教師。
三、幼兒園骨干教師培訓。采取集中培訓和遠程培訓相結合的方式,對52 000名幼兒園骨干教師進行專項培訓。其中,對2 000名幼兒園骨干教師和教研員進行為期10天的集中培訓,重點提升其培訓能力;對5萬名幼兒園骨干教師進行50學時的遠程培訓,貫徹落實《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提高骨干教師的保教能力和園本研修能力,防止和糾正幼兒園“小學化”傾向,促進學前教育科學發展。
四、緊缺薄弱學科骨干教師培訓。對5 000名體育、音樂、美術、信息技術和雙語教育等緊缺薄弱學科骨干教師和教研員進行為期10天的集中培訓,提高其教育教學能力和培訓能力。其中,對100名農村兼職體育教師和培訓者進行專項培訓,探索兼職體育教師培訓模式;對1 000名“教學點數字教育資源全覆蓋”項目骨干培訓者進行專項培訓,引領各地開展教學點教師培訓。
五、培訓團隊研修。采取集中培訓和遠程培訓相結合的方式,對高等學校和各級教師培訓機構的16 500名專職培訓者進行針對性培訓。其中,對1 500名高等學校、省級和市級教師培訓機構骨干培訓者進行10天集中培訓,對15 000名縣級教師培訓機構培訓者進行50學時培訓,提升其培訓項目組織實施能力。
六、網絡研修與校本研修整合培訓。采取網絡研修和校本研修相結合的方式,對5萬名中小學教師進行不少于80學時的專項培訓。變革教師遠程培訓模式,建設網絡研修社區,推動網上研修和網下研修結合、虛擬學習和教學實踐結合的混合式學習,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深度融合,打造教師學習共同體,建立校本研修良性運行機制,推動教師培訓常態化和教師專業自主發展。
七、骨干班主任教師研修。對1 000名中小學骨干班主任教師(包括150名骨干少先隊大隊輔導員)和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師進行為期10天的集中研修,提高班主任和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專業能力和素質。
八、優質培訓課程資源建設。研制中小學幼兒園教師培訓課程標準,制定教師培訓項目實施指南,開發教師培訓優質課程資源(包括文本、網絡課程和微課程資源),促進優質資源共建共享,為各地實施“國培計劃”和教師培訓工作服務,提升教師培訓的專業化水平。
附件2
“中西部項目”和“幼師國培項目”采取置換脫產研修、短期集中培訓、遠程培訓和轉崗教師培訓相結合方式,對中西部農村義務教育學校教師和校長、農村幼兒園教師和園長進行有針對性的專業培訓。
一、置換脫產研修。各地要進一步創新完善置換脫產研修模式,細化項目實施流程,落實“雙導師”責任制,增加教師返崗實踐環節,實現院校集中研修和優質中小學“影子教師”實踐有機結合,推動教師培養培訓一體化改革。要積極利用網絡研修平臺,探索“種子”教師培訓與研修團隊打造相結合的機制,切實發揮“種子”教師示范引領作用。嚴格參訓學員遴選標準,落實參訓學員公示制度,切實選拔具有良好發展潛力的中青年骨干教師參訓。
篇5
-----教育部農村中小學校長助力工程培訓總結
正安縣第三完全小學---鄭和
新學期伊始、有幸參加教育部組織的農村校長助力工程培訓研修班學習,這是我教育生涯中一次非常寶貴而難忘的經歷。通過在研修班為期25天的學習,使我對西部教育有了較為全面的了解,對教育理念有了進一步的提升,對今后辦好西部農村基礎教育有了信心和決心。以下是本人本人學習后的幾點心得:
一、聆聽專家講座提升教育理念
學習期間,聆聽了十余位專家的講座,每一次講座,都讓我心靈受到震撼,他們將科學的教育理念和一個個典型的案例結合起來,讓我們在生動的案例中深入淺出地接受著專家們的理念。用專家的理念來檢查對照自己在學校所做的管理工作,提升自己的辦學理論水平,辦學思想,提高自己的管理能力。比如聆聽了劉秀麗校長的講座后,對如何打造品牌學校有了深刻的認識和明朗的思路,知道學校發展必須經歷規范化-----特色化----品牌化-----精品化這四個階段,這樣對于自己的學校有一個正確的定位,只有定位正確后,學校的辦學思想、辦學理念、辦學目標才結合實際,才能最大限度地將學校引向一個科學的、良性的發展軌道上去,否則或是好高騖遠,或是停止不前。那么如何創建品牌學校呢?在鐘海艷、楊麗華兩位校長的講課中我明白了創建品牌學校的流程:一是要確定參與擬定創建方案的人員,可選擇領導,當地的名校長、成功人士、學校管理人員、教師代表、家長代表等方面的人員組成創建小組;二是收集信息,采用WOST方案和繪制學校資源圖的方式。分析學校的優勢、劣勢、目前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并將學校周邊的資源繪制出來,分別用三星等級標注;三是整理分析這些信息;四是會議研討,召開專題會議進行研討,提煉學校的主體文化,辦學思想等方面的內容;五是描繪學校遠景,確定辦學目標;六是擬定初步的建設方案。又如:在聆聽了蔡志堅處長的課后,我的教學觀念有了進一步的提升。以前我的教學觀是“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不能只停留在教孩子知識的層面上,要交給孩子學習的方法。而陳教授提出了更高層面的要求,教學要從“漁”到“欲”,就是要激發學生學習的欲望,要主動學習。再如:聽了鄒聯克副廳長的講座后提高了我對校長專業成長的認識,如何成為一名優秀的校,圍繞文化、課程、質量、開放、品位、反思六個方面努力,提高自己專業素質。楊松校長講的“校長的別樣修煉”讓我感觸最深,同是一線的校長,他講的校長八個方面的關于教育教學外修煉,是做人的一種境界,特別是校長,如果能讓自己在這八個方面都能修有所成,我想做校長想不成功都難了,教育是事業,事業的意義在于奉獻;教育是科學,科學的價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藝術,藝術的生命在于創新!
總之每一次講座,沒一天都讓我熱血沸騰,心潮澎湃,被專家們帶到了從未有過的思想境界,于是乎我有了要理清思路、搽亮眼睛,脫胎換骨,重新上路的欲望和力量。
二、跟崗名校取他山之石
在理論學習的基礎上,我們六名來自貴州和云南的六名校長到貴陽名校——甲秀小學跟崗十天,在一個多星期的跟崗研修中,我學到了很多,對名校的管理深受啟發,我發現了貴陽市的名校與地方學校不只是硬件的差距,而更重要的是精神層面,管理理念的差距。農村的學校都是單一的,某一方面的優勢,特長,但沒有構建起自己整體的文化體系,學校還處在規范化向特色化過渡的時期,或者說是品牌學校的初級形態。甲秀小學有他自己的文化內涵,他用先進的思想引領著教師和孩子幸福地成長。不僅如此,我還收集并剖析了甲秀小學幾間分校的思想和文化,初步掌握了提煉學校思想和文化的方法、步驟以及要領。學習結束后,我將學以致用,帶領自己的團隊提煉出屬于的本校辦學思想和適合校情的學校文化,辦出具有地方特色的農村小學。
三、在經驗交流中進步
在研修班學習期間,學校采用了一個很好的學習方式,那就是辦學經驗交流活動,在來自西部10個省市的50多名校長都是當地農村中小學校長,大至3000多人的中學,小到百名學生的鄉村小學,在校長論壇的交流活動中,有來自湖南的,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典型示范學校,有來自四川的教研成果形成特色的學校,也有來自云南小巧玲瓏的花園式的小學,還有來自西藏、新彊有著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學校等、聽了他們辦學的經驗,感覺到這不僅僅是學校管理經驗的交流,而是西部地區教育的交流,更是西部文化的交流。通過優秀學校的交流讓我找到了與他們的差距,明確了自己辦學今后努力的方向,通過與他們的交流讓我找到了值得自己堅持和發揚閃光點,增強了發展的信心和決心。
四、在活動中感受專家引領
在短暫的學習期間,我參與了許多活動,有學校統一安排的“破冰”活動,共進晚餐、班級文體等活動,在每一項活動中組織者都會精心安排和組織,不為開展活動而開展活動,比如:在開學第一天學校安排了一個“破冰”活動,目的是讓我們在短暫的時間內消除陌生感,盡快融入到和諧的學習生活中來。我們在短短的一兩個小時內就有了一個初步的認識,并能記住三分之一的人的名字、省份和性格特征;另外在安排共進晚餐活動中,學校并沒有為吃而吃,而是將吃作為一種文化來滲透,校長們在共同進餐的過程中談地方特色,生活文化差異;值得一提的是我聆聽了鄒廳長的課后,與廳長交流了我在教育教學和管理中的一些困惑,鄒廳長還和我談了貴州下步教育改革的一些舉措,讓我深受啟發,同時也堅定了自己要辦好學校和的信心和決心;在法學教授陳玉斌教授的交流中,我向他請教了我校學生傷害的具體事例,陳教授的指點讓我豁然開朗;在與謝萍教授的交流中,我感受到了中華國學文化的無限魅力,感受到到了文化引領道德,道德引領思想,思想決定成敗的內涵。本次學習使我在諸多的學習活動中感受到了真正的專家引領,感受到了專家引領受教育者的巨大誘惑力。
五、返崗實踐,理論與實際引領成長
篇6
一、課程設計應是專業化和個性發展的融合
研修培訓面對著個性鮮明的教師,所以,語文研修培訓課程設計,應對學員進行需求分析。如果缺乏對教師語文專業作針對性分析,語文研修課程設計就缺乏實用性和全面性。就如有的語文研修課程設計,以專家講座為主要板塊,把宏觀教學理論和教學研究作為研修課程核心,不顧“語文”的特性,內容空洞而枯燥;有的雖以語文教學設計和教學實踐的案例分析和反思培訓開展研修,但如“蜻蜓點水”,研修形式呆板,不顧學員的個性,理論和實踐成了“兩張皮”,學員在研修培訓時叫苦連天。
此處的“專業化”,指“語文”的“專業化”,其實質是緊扣語文學科特點,全面提升語文教師讀、寫、聽、說、用的能力,以及調查研究、收集和篩選信息能力。作為母語教學,語文專業化應是研修課程設計的主線。
語文研修培訓課程設計,應準確定位語文專業內涵,體現對語文專業化內涵的理解,把一線名師和一線教師對接,如設置課程模塊有:“語文教育史漫談”“名師心路歷程”“教材研究探尋”“語文小專題研究路徑”等等,充分利用語文專業研究最新前沿信息,用身邊語文名師較高的哲學境界、廣闊的視野,促進教師思考和感悟。筆者在具體的培訓中,通過語文名師進課堂,在具體課例中感受名師較高的教育理論水平和較強的科研能力,如設計課程“語文教學個性化研究”“寫作教學本位回歸”“古詩教學本真”等具有語文專業化實質的研修課程,由于準確把握語文課程專業化內涵,收到較好的培訓效果。
由于參加語文骨干教師培訓者教齡一般在8年以上,但他們同時承擔了繁瑣工作,研修學習的質和量得不到保障,合格教師要進一步成為骨干教師,還需要系統吸納學科前沿知識。為此,還應增加“兒童文學發展與語文教育”“漫畫、繪本與網絡時代”“語文教育發展史”“西方母語教材解讀”等專題,增強語文課程時代性內涵,加強教師語文課程資源開發和利用意識。
也有的語文研修課程的設計,雖然也以語文教學設計為主干,3年一輪的培訓以語文識字寫字教學、閱讀教學、作文教學、口語交際教學、綜合實踐活動等教學設計的講座和課例分析為核心,看似滿足學員在教學實踐中的需求,在部分學員評價中獲得好評,但沒有滿足語文骨干教師專業成長的特殊需求。語文研修課程設計還要充分研究教師個性化教學行動,以教師課例為載體,在教學行動研究中進行包括專業理論學習在內的語文課程設計,切實落實教學行為跟進和全過程反思,融合教師語文的個性發展。
作為全程培訓設計,應站在一定的高度,對教師個性發展進行全面分析,對于他們暫時還沒有意識到的、深層次需要的內容只能采取多角度培訓方式,甚至布置量化要求,使學員在學習中逐漸意識,變被動為主動。如一些骨干教師,可在設計“同課異構”“與名師同行”等研修主題中,充當主角和專題發言人,給他們提供提前研修的機會,并給他們提出更高的語文教學研究的要求,完成比一般學員難度大的語文教學設計及更有理論深度的語文教學反思小論文。而對專業意識較被動、教學積淀較薄弱的教師,可在設計“教材研讀”“語文的觀課和評課”等研修主題中,多給他們提供發言、討論的機會,留下足夠的時間,為他們解答教學實踐中出現的困惑,要求他們完成小學語文教學法有關的知識梳理的小論文。
設計語文研修課程模式,應立足于調動教師自我反省意識、研究的態度和及時的經驗總結,如在語文研修設計時,把“集中研修”和“在崗研修”相結合,如“學員獻課及研討”“與名師同課異構”等,專家和名師一線引領,和名師、專家合作備課、聽課、評課、全程跟進。讓教師建立理性思考,用語文教育理論反思自己的教學實踐。
在生動、鮮活的案例背景下的情景學習,正切合建構主義學習觀,讓教師參與到真實情景中學習,形成有效培訓。當真正形成了獨立的研究意識和反省思維時,教師才能成為骨干教師。跨學科語文課程研修課程設計,將使教師體會到生命質量與教師職業發展是多贏的,并力圖豐富教師職業和生活情感,滿足教師個性化發展需求。“語文教師豐富的知識,深厚的文化底蘊,活躍的思維,將有益于面對鮮活的學生和來自各階層的家長,在解讀教材、分析問題方面就可以高瞻遠矚、收放自如,面對日益綜合化的課程時”,[1]就“有源頭活水來”。
二、課程設計應為教師實現身心和諧發展服務
語文骨干教師研修培訓,對教師專業發展起著重要作用,而實現教師身心和諧發展是教師專業發展的靈魂。但是,現在的一些課程設計未曾顧及教師的身心和諧發展,只是從教學知識和教學技能層面考慮,在一定程度上對學員需求不夠了解,缺乏對教師身心發展的分析,沒有對學員進行“量身打造”,忽視了語文教師身心發展的需求。比如,有的語文研修課程設計,只是設計教學理論的學習和教學實踐的研究,缺失對教師職業情感、職業內涵和價值觀的研修,沒有關注教師作為社會性的人,作為獨立成長的個體,課程設計“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語文研修培訓課程設計,應以教師為本位。教師專業發展在一定意義上影響著教師個人的生活,教師的生活本身又影響著教師的職業發展,兩者相輔相成。有研究認為“單一的教師職業發展,勢必人為隔離教師專業發展的整體性,使教師陷入雙面人格的沖突中”。[2]可見研修培訓應為教師身心和諧發展服務,其內核還應以教師身心和諧發展為終極目標。
如設計“教師課例反思研究”課程模塊,并設置完整而科學的“跟崗研修”制度,讓一線名師引領,師徒結對。基于基本觀點“在具體教學實踐中培養學員的反思技能和反思技巧,培養他們自我反思的習慣,養成教師的研究意識”,[3]如設計課程“語文教師小專題研究”“語文校本專題研究”等,梳理教學實踐中的興趣點或困惑點,進行小切口專題研究,讓教師在研究中明確其在職業發展中的主體地位及職業發展水平,對自己的專業發展始終保持一種開放、動態的發展心態。
語文研修課程設計面力求寬,內容盡量豐富。如心理學類,“語文教師心理調試與幸福生活”,藝術類“書畫藝術與語文教育”“語文教師口語藝術和社交禮儀”“人際交往和理財技巧”,適當增加科學知識和科學精神專題,拓展教師視野,滿足教師身心發展和諧需求。
反思性實踐或反思性教學應成為語文骨干教師培訓的主線,通過與名師“同課異構”實踐和研究,名師的教學風格漸漸滲透、滋養教師,而不是簡單的復制。這樣站在名師肩頭,語文骨干教師的素養會漸漸提高。同時,設計研修課程應以經驗總結和反思研究為核心。如:設計研修模塊“教育名著解讀與欣賞”“教育電影賞析和反思”等,學員共同閱讀古今中外經典教育名著,共同觀賞電影《地上的星星》《放牛班的春天》《死亡詩社》等,通過研討書中蘊含的語文教育教學的細節,通過影片中感人至深的畫面,從另一個角度,打通教師自身語文教學實踐的通道,形成屬于自己的有效的語文教學反思,形成教師個體的教學智慧。如電影《地上的星星》所描述的情景,一個有閱讀障礙的孩子,有了教師的點撥,重建信心,找尋到閱讀的興趣。有試聽沖擊,有畫面感染,有同行感同身受的研討,并從中反思我們語文教育教學的終極目標是什么?語文研修課程設計將讓教師的身心滋養在名著、音樂、美術和多元視角、多元文化中。
三、課程設計應為教師搭建全方位的交流和共享平臺
語文研修培訓課程設計制度的建設及評價體系形成尚處于理論研究層面,操作層面缺乏一定的引領和規范,處于自發、自為實踐中,缺乏課程研究和開發自主性,整個研修過程沒有為教師搭建交流和共享的平臺。如何幫助教師提升自身的實踐智慧,把理論轉化為實踐?應關注語文教師的成長歷程,進行系統研究和成果提煉。
在具體的實踐中,筆者發現由于缺乏專業性操作指南,語文研修培訓課程設計雖呈現“百花齊放”局面,雖體現出一定的針對性和地方特色,但研修培訓課程設計尚未形成系列專業化操作體系,沒有為教師搭建交流平臺。比如,有的研修課程設計,教學理論和教學實踐的研修呈序列化,但學員在研修期間的實踐和反思如何及時得到反饋和交流,學員平時的研究和教學實踐與研修如何對接,如何及時整理和資源共享,尚處于混沌狀態。
搭建全方位交流和共享平臺,應是語文研修培訓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將發揮參與教師的主體性,教師將獲得更多的教育教學知識經驗的補充,在同伴的思想碰撞、交流中,強化教師的職業認同感和職業成就感。
語文研修課程設計應以搭建交流和共享平臺為主線,課程設計的專題如“精彩瞬間”“我讀童書”“聊書吧”“書畫賞析”“音樂滌蕩”“語文教學細節回放”等等,激發教師進入交流平臺,分享和共創鮮活教學資源。交流和共享的平臺,將見證教師的成長,記錄他們教育行動中的足跡。語文研修培訓課程設計還應“關注教師理智行為、健康的體魄、淵博的知識、獨立思考的能力、對兒童的熱愛和了解、對學校和社會責任感以及對教育事業和現有生活方式的選擇”,[4]發揮共享平臺的輻射和引領作用。
由于參培教師個體呈現出差異性,有一些教師,熱愛教學事業、熱愛學生,具備較高職業道德,“特別是在實踐中形成了專業知識和科學的方法論知識,他們初步把握了本學科、本專業發展的動態,有豐富的教育經驗”,[5]同伴互助的課程設計平臺,形成培訓學員“精英團隊”,通過長期而有專題的互動交流,將起到雙贏的效果,也會為教師成為學者型名師做好儲備。
研修培訓課程設計,應搭建高效有層次的交流平臺,分層次設計交流和共享的主題,從初級的“會話沙龍―每周一書”,到中級的“習作探尋博客”,再到高級的“語文的知和行(電子圖書)”等,用同伴互助、導師引領方式,讓教師熟悉現代教育理論,拓展專業知識,了解學科前沿發展動態,掌握現代教學方法和技術。這種方式,比集中的理論講解,更易被教師理解和吸收。設計研修專題,可從初級的群聊話題“語文課外閱讀”“面對網絡閱讀”“我看娛樂文化”等,到較復雜專題呈現如“名師教學風格啟示”“教師下水習作賞析”等。還可匯集、整理、出版參研教師的隨筆或文章,把語文教學方法和研究,滲透在日常教學和生活中,使教師實施素質教育的能力和水平得到明顯提高。
還應在平臺交流和共享中,設置討論專題,加強縱向的理念引領,如“名師教學風格解讀”“教師職業規劃”“兒童繪本閱讀研究”“語文與網絡語言”等等。在交流和共享中,參培教師以其原有的文化積累和教育教學經驗,去填充、確定研修課程設計中的空白點和定點,從而豐富和延伸語文研修課程內涵和空間。同時,與名師同行的教師常態性的教學實踐,將形成語文學科發展共同體。
雖然在課程設計方案中出現了“參與式”“互動式”“案例式”等培訓方式,課程設計也千姿百態,但語文研修課程設計,針對語文教師,“什么是語文課程設計及實施的參與式?”“語文課程設計及實施的互動式的內涵和呈現方式是什么?”等等,這些問題亟待研究和探索。再者,如何從學生層面去評價教師培訓課程設計的效果,需要持續實踐和跟進研究,尋求切實有效、科學的操作策略。
參考文獻:
[1]張雪梅,張進寶,宋媛.我國中小學教師培訓評估[J].中小學教師培訓,2004(8).
[2]蘇尚峰,張景斌.教師教育中的理解與視域融合[J].教師教育研究,2011(3):23-3.
[3]謝維和.教師培訓:補充還是轉型[J].高等師范教育研究,2002(1).
[4]鄧睿,王健.提升教師職業成就感――催生教育家的現實途徑[J].教師教育研究,2011(3).
篇7
案例一:對實地會診再認識
A幼兒園是我帶領工作室成員第一個開展實地把脈的園所。這所園已有二十多年的歷史,是區內一所老字號的市一級園,位于老城鎮中心的舊居民區內,與新建的幼兒園相比顯得有些擁擠。A園園長是一名有多年管理經驗的園長,為人很謙和,把我和工作室成員譽為本園一級園復驗的先遣專家團隊,懇請大家“挑問題、出主意”。工作室成員們深入到保教現場。全面觀摩教師的半日活動組織實施、幼兒園的后勤保障、教研管理工作等,并記下當時的所思所想。直至中午,大家才從幼兒園的各個地方集中到會議室,開始了一一的反饋。很多學員都把自己看到、想到的說了一遍,反饋的時間大大超過了預期。
在反饋后,我提出“你覺得今天的研修活動怎么樣”的問題,引導大家就本次研修本身進行反思。學員焦園長認為我們雖然有良好的愿望,希望能憑借大家的力量來為A園教育教學與管理出謀劃策,可是僅憑半天時間,我們無法真正抓住A園的“病癥”,更不要說開出什么“藥方”。學員夏園長認為幼兒園的管理工作千頭萬緒,我們需要首先確定會診點,否則大家要么對幼兒園各項工作做蜻蜓點水式評論,要么隨意就某一方面談感想,這樣的反饋事實上是一對一就事論事,很難形成一些共鳴或是值得碰撞的東西……我一邊聽學員們談論,一邊把大家的意見歸納成以下幾點:
1.觀摩活動時沒有重點,沒有聚焦。
2.實地診斷的目的性不強。
3.反饋時缺少梳理歸納。
4.交流沒有引起實質性的碰撞。
當我把這些問題呈現出來時,大家頓時明白,我們遭遇首次會診失敗是源于我們對實地會診和教育管理反思認識不足。找到問題的原點。我們隨即探討實地會診,提升教育管理反思能力的要素。
1.會診對象——從園所整個管理到一項一項具體的管理。
工作室不統一安排實地診斷的幼兒園,由幼兒園在自我診斷的基礎上決定是否要集體會診。明確會診的對象后,再將會診的內容聚焦到園長教育管理的具體方面。例如:幼兒一日活動的整體安排(作息安排),園長課程質量監控行為等。
2.會診方式——自我反思和集體協作反思結合。
會診時,被會診的幼兒園園長首先進行反思和自我診斷。然后。學員們圍繞診斷內容、目標實地收集數據資料進行問題的查找,并分析原因。最后是集體會診,被會診的園長也參與到集體會診中,共同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
3.會診過程——研究與實踐行動相結合。
會診不是僅僅為了形成案頭上的建議方案。更為關鍵的是把這些建議方案付諸實施,在實施中進一步反思方案的可行性,并及時修正,真正達到解決幼兒園管理問題的目的。
達成這樣的認識后,我們重新回過頭來對A園進行集體會診。A園園長首先進行自我診斷,提出對照市一級園建設標準,幼兒園在硬件建設方面稍有欠缺,特別是園所空間比較小,如何在現有的條件下擴展幼兒的活動空間是一個亟需解決的問題。帶著這個問題。學員們分成兩組。分別從“室外活動空間、室內活動空間”兩個方面對A園空間的開發和利用進行現場的考察。每個學員從“存在的問題、我的建議”兩個角度對考察的現場進行個人反思診斷。在此基礎上同組(室外組或室內組)學員聚焦共同的問題進行小組討論匯總,提出綜合性建議。室外考察小組認為,幼兒園在戶外運動的時間安排上有些過于集中,例如上午8點20分大班與中班同時外出運動,導致這一時間段幼兒運動空間少,而在上午10點之后戶外運動場地卻閑置。幼兒園可以在幼兒活動作息安排上作調整,分時分段安排幼兒戶外運動時間,充分利用已有戶外運動場地。另外,連接幼兒園兩棟樓的半封閉長廊沒有很好利用,可以根據幼兒園課程的需要開發成幼兒民間游戲的運動場地,如跳房子、踢毽子、玩鐵環等,拓展幼兒活動空間。室內考察小組則認為A園把教室的一隅分隔成幼兒的午睡室,影響了教室的通風和采光,更為重要的是導致幼兒室內游戲的空間很小。幼兒園可以建設活動午睡室,購置能移動和疊放的小床,中午在教室設置午睡室,其他時間把整個教室還原成幼兒學習、游戲的空間。
由于有了共同聚焦的問題,診斷明顯有效了。A園接受了學員的建議,在實踐中逐一落實,并把實踐中碰到的新問題,如“活動午睡室帶來保育員工作量增加”帶到工作室的研究活動中進行討論。“基于問題一集體診斷一形成方案一落實方案一實踐反思一解決新問題”,不斷地循環實地會診,提升了學員的教育管理反思能力。
案例二:實地會診解難題
在夜深人靜之時,我習慣性打開工作室的QQ群,一封來自D園園長的加急貼馬上跳出:家長要求換教師,我到哪里找“有經驗的教師”?!加急貼上已有兩個學員的回帖:我們也有同樣的問題!針對這一情況,我們把實地會診的地點放在了D園,試圖引導大家就這個問題結合自己的管理工作設想可能的解決方案。如約來到D園。園長向我們反映具體情況:幼兒園是新開辦園,一線教師基本上都是三年內的職初教師,而且非師范類教師占的比例較高。家長,特別是小年齡段幼兒的家長對年輕教師的保教能力表示懷疑,強烈要求園方調入有經驗的成熟教師。我們以“如何應對家長對優質師資的訴求與新建幼兒園師資力量薄弱的矛盾”為題開展了研討。建議集中在:一是迎合家長的需求,調入有經驗的教師(有一定教齡的教師):二是幼兒園在園本培訓方面,重點就年輕教師的保育養護能力和家園溝通能力進行培訓,以專業的快速成長來獲得家長的接納與認同。學員們對這樣的建議進行了可行性辯論。提出第一項建議的園長對自己的提議首先加以否定:“現實情況就是如此,在幼兒園不斷擴充與擴容時,必然導致教師結構比例的變化,幼兒園(特別是地處邊遠城郊的幼兒園)基本上沒有有經驗的教師可供調入。”第二條建議雖獲得了一些肯定,但也有質疑:“教師的成長是有自身規律的,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是要依賴實踐來積累經驗的。在教師職后成長中同伴間的相互學習(特別是師徒帶教式的學習)是一條行之有效的途徑。在完全由新教師組成的班級,教師失去了這樣的有效成長方式。…‘提出建議一否定建議”,在不斷的質疑中問題似乎到了無解的境地,可是大家都沒有放棄。“把兩條建議統整起來。也許就有了解決問題的途徑。”認真聆聽大家討論后我提出:“作為示范園、一級園,師資隊伍較之新建幼兒園來說好得多,我們可以形成結對幫扶聯盟,派出骨干教師在新幼兒園進行一定時期的支教,平衡該園內的教師結構,并對青年教師進行帶教。”“對呀,同時新幼兒園也派出年輕教師到示范園、一級園跟崗學習。”“這是教師在區域間柔性流動,在解決新園當前困境的基礎上也為新園的后續發展創造了條件。”整整一個上午的碰撞,終于獲得了較為滿意的答案。
隨后,工作室把這樣的建議上報到教育局,獲得了試點的批準。7名優質園的骨干教師與D園的青年教師進行了換崗。D園園長把“發揮支教骨干教師的作用,提升新建幼兒園整體師資水平”作為研究課題,以此來提升自身的教育管理反思能力。看到反映的情況獲得了解決,D園家長對幼兒園充滿了信任感。支教的骨干教師在D園充分發揮自身的專業優勢,實現了D園保教工作的有效開展,同時新的崗位和挑戰也促進了她們自身突破性的發展。在試點成功后,區域內把這一經驗進行推廣,形成對口支援的制度,并建立了片區幼兒園之間的園際聯動體,讓幼兒園在相互促進中實現共同發展。
在實地會診把脈過程中,我始終主張合作研究、平等對話、自主建構、和諧發展的原則。活動前,說清本次研討的重點,分析觀摩要點,讓學員帶著問題去觀摩,有目的地尋找問題所在。活動中,先讓觀摩對象提出需要解決的問題,然后讓學員討論,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活動后,學員們齊坐一起進行整體反饋、評價、反思、調整……這樣,工作室的每一位學員學會了如何發現問題,如何對問題進行價值判斷,如何提出整改方案。
在這樣的研修實踐中我們也認識到,實地會診本身對園長自身的要求很高,集中表現在園長管理經驗和理性思考能力上,否則未必能診斷出病因,更不要說是提出治病的藥方。因此,除了實實在在開展實地診斷的研修活動,我們還通過以下幾個方面來提高學員的反思能力。
篇8
[關鍵詞]優先發展;做法; 成績;不足;規劃
始興縣,作為廣東省經濟欠發達地區,為全面唱響科學發展的主旋律、增強地區綜合競爭力,利用創建廣東省“教育強縣”的契機,堅持教育優先發展的戰略,實施“人才強縣”“科教興縣”戰略,通過強化政府責任、深化教育改革、加大資金投入、整合教育資源、優化師資隊伍等一系列舉措,推動教育均衡、協調、優質發展,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一、主要做法
1.出臺教育政策,完善制度建設
黨政高度重視,健全保障機制。始興縣歷屆黨委政府高度重視教育,把教育作為基礎性、全局性、先導性工作,列入縣委、縣政府重要議事日程,確保教育事業在經濟社會發展中得到優先謀劃,教育投入在公共服務中得到優先保證,教育需求在社會資源配置中得到優先考慮。
把發展教育事業納入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的整體規劃,精心制訂實施《始興縣教育事業“十二五”發展規劃》和《始興縣教育事業“十三五”發展規劃》,始終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加大教育投入,切實保障教育優先發展。始興縣政府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快教育發展的意見》(始發〔2012〕21號),促進各類教育均衡發展,促進師資隊伍整體優化,激發教育發展活力;出臺了《始興縣“強師工程”實施方案》《始興縣創新人才引進培養工程子計劃及配套政策》《始興縣創建廣東省推進教育現代化先進縣實施方案》等,為進一步鞏固教育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全面提升全縣教育發展水平提供了制度保障。
2.抓住發展契機,完善硬件建設
抓住“創強”契機,加大資金投入,優先發展教育。近年來,始興縣以政府投入為主、多渠道籌集教育經費,全縣教育經費投入繼續保持增長趨勢。如從2011年的2.22億元增加到2015年的4.03億元,增幅達81.53%,這使全縣辦學條件得到很大的改善,助推了辦學水平不斷提高。
一是加快推進信息裝備建設。實現“教學點數字教育資源全覆蓋”;“校校通”“班班通”100%全覆蓋,“人人通”覆蓋率不斷提升。完全小學以上學校,全都擁有多媒體教室和電腦室,全都建有校園網;所有的教師都進行了信息技術培訓,所有的學校都開設了信息技術課程,實現了城鄉中小學校教學條件的均衡配置;全縣各類學校全部接入廣東教育視頻網。另外,建設了縣教育技術網絡中心和校園網絡,以適應云計算、大數據等教育信息技術的發展需要,實現了數字教育資源的共享與應用,促進了縣域教育均衡發展。
二是整合資源,優化布局。為適應城鎮化快速發展的要求,始興縣政府在廣泛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投入6344萬元新建九齡中學,投入1.6億元新建城西小學,投入3000多萬元擴建太平鎮中心小學。這增加了城區優質學位,加快了教育城鎮化進程。
3.引進專家團隊,促進內涵發展
“創強”目標實現后,始興縣委縣政府提出了“走內涵發展道路,辦特色教育”的新目標。為了整體推進教育均衡優質發展,尋求經濟欠發達地區教育發展難題的破解之法,始興縣政府與廣東省教育研究院共建了“廣東省教育研究院――始興教育科學發展實驗區”。依托廣東省教育研究院專家團隊的引領,制訂了“走內涵發展道路,辦特色教育”的新目標發展規劃,簽定了《共建廣東省教育研究院――始興教育科學發展實驗區協議》,明確了持續推進教育科學發展“實驗區”的組織、制度、經費等各項保障。
(1)調查研究,把握現狀
省教育研究院院長湯貞敏多次組織專家團隊到始興縣進行教育教學現狀調研。他們走進學校、走進課堂,了解始興縣教育發展的基本情況,形成翔實的《韶關市始興縣教學現狀調研報告》,從師資培訓經費、教師隊伍、教育教學管理和教育科研四個方面具體分析了始興縣教育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形成原因,并提出了提高始興縣教育教學質量的有效對策,為“實驗區”建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制訂規劃,明確方向
制訂了《廣東省教育研究院――始興教育科學發展實驗區五年發展規劃》,確立了“優先發展、育人為本、改革創新、提高質量”的工作方針。明確了五年的工作目標:全面推進教育科學發展,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建立科學的教育評價體系,全面提升教育教學質量,引領始興縣教育向教育現代化建設邁進,不斷提高辦學水平。
(3)強化隊伍,提升實力
第一,重視校長制度建設,增強內涵發展。推行校長目標責任考核制,修訂《始興縣中小學校教學工作年度考核方案》,對考核排名末兩位的校長予以誡勉。推行校長、教導主任聽評課制度,增學校“走內涵發展”的意識,增強全縣中小學校長的積極性和責任感。
第二,注重隊伍建設,做實“兩個培訓”。充分依托省教育研究院資源優勢,扎實推進校長隊伍和教師隊伍培訓,如舉辦“始興縣中小學教研隊伍高級研修班”“始興縣農村教師全員培訓班”“義務教育階段課堂教學改革研修培訓班”等活動。2014年以來,廣東省教育研究院派出兩支專家隊伍共八十余人次進行專業培訓,加快了兩支隊伍建設的步伐。
第三,扎根課堂,提升教師專業素養。其一,依托全省優質教育資源開展“名師大講堂”活動。采取專題講座、同課異構、辯課論課等形式,讓廣東省教育研究院教研員和廣東省名教師與始興縣教師同課異構,辯課論課,交流探討。2015年和2016年,廣東省教育研究院共組織了15批次的教育專家團隊和省內課改成功的學校團隊、省內名教師60多人次,到始興縣開展了18次課堂教學改革研討活動,對始興縣課堂教學改革進行指導,活動涵蓋了全縣中小學各個學科,有效地推動了始興縣課堂教學改革向縱深處發展。其二,開展高中教學質量提升工程。廣東省教育研究院學科教研員直接對接始興縣高中學校學科組,組織開展高中教學質量提升工程,做到有計劃、有主題、有針對性、有總結、有反思。利用全省優質教育資源對始興縣高中學校進行指導,從課標解讀、課堂教學、教育科研等方面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方法和經驗,使始興縣高中教師能夠及時掌握教學動態,提升專業素養,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促進了始興縣高中教學質量的穩步提升。
第四,建立實驗基地,確立跟崗模式。為借鑒名校成功的辦學經驗,“實驗區”通過組織教育研究院領導與始興縣分管教育的副縣長、教育局長、教育局黨委書記、教研室主任進行實地考察,選定了南海石門實驗中學、順德富安中學、肇慶市高要區第二中學和廣州沙面小學四所學校作為實驗基地,建立長期的跟崗培訓機制。采取“派出去培訓,請進來指導”的方式,有計劃、有步驟、有針對性地開展跟崗工作。以廣東省名校長工作室、名校考察、名校長跟進指導、名教師結對幫扶等方式,從辦學思想、辦學理念、學校管理等方面汲取成功經驗。富安中學的課堂課改、石門實驗中學的“有為教育”辦學思想及“疑、展、評”的教學模式等都對始興縣教育具有現實指導意義,為提升校長隊伍的辦學思想、提高教師教學能力提供了典型的案例。
4.立足課改,奠定課堂教學的核心地位
一是實行課堂教學質量評估,推進課堂教學改革。為落實和推進課堂教學改革,制訂了《始興縣中小學教學督導評估制度》《始興縣中小學課堂教學評估方案》,設置《課堂教學評價表》,每年對全縣中小學進行一次課堂教學評估,從貫徹新課程理念、改正課堂教學模式、突出學生主體作用等方面進行評估,促使學校逐步形成自主合作、共同探究、民主平等、和諧融洽、達成目標、學有所得的高效課堂。最后,計算出課堂教學評估的優良率,將評估結果計入學校年度考核之中,從而奠定課堂教學的核心地位。
二是加強常規檢查,提高管理實效。教育局每年組織常規工作檢查,除了檢查課程的開設、課堂課改、科組活動、教研教改外,重點了解教師在集體備課中是否建立備課組資源庫及小課題研究成果。同時,加強學校教學常規管理,實現“減負增效”,加快信息化與教學的融合,促進課堂教學改革順利進行。
三是點面結合,逐層推進課堂教學改革。以“課堂教學改革現場觀摩活動”和“課堂教學改革經驗交流會”為抓手,致力打造課改榜樣學校,充分發揮榜樣學校的輻射作用,帶動全縣課堂教學改革整體推進。兩年來,高峰小學、墨江中學、城南中學等學校分別承辦了“課堂教學改革現場觀摩活動”。城南中學的“一體六環”“小組合作探究”教學模式、墨江中學的“學案式導學案”教學模式、高峰小學的“生本教育”教學模式都已初見成效并在全縣推廣。同時,召開“中小學課堂教學改革經驗交流會”,全縣各中小學圍繞課改措施、模式構建等幾個方面作深入的交流,共享課改成果。
四是城鄉聯動,力促均衡發展。實施教師支教工作,制訂《始興縣中小學校教師支教交流工作實施方案》,選派優秀青年教師到農村學校和薄弱學校支教,發揮優質學校和優秀教師的示范和輻射作用,開展優質學校與農村薄弱學校“一幫一”活動,建立城鄉學校互助共同體,創新“送教下鄉,同課異構”活動,使農村學校和薄弱學校享受優質的教育資源,帶動農村學校和薄弱學校的整體提高,現均衡發展目標。
5.深挖地方特色,建設品牌學校
一是積極探索特色校園文化建設。開展“特色品牌工程”,深挖地域文化,探索“特色品牌學校”建設,使校園內涵更加豐富。2014年,韶關市教育局為此對始興縣進行了專題調研,并形成調研報告,印發給全市各類學校借鑒推廣。
二是高度重視德育。圍繞“厚德弘善,感恩勵志”德育目標,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納入學校教育的各個環節,嚴格落實中小學生法制教育,增強學生的法制觀念,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三是加強體育、藝術教育。將體育、藝術教育作為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突破口,組織開展具有學校特色的活動,提升師生的體藝涵養。
二、取得的成效與存在的問題
1.取得的成效
骨干教師隊伍迅速壯大。在“實驗區”的引領下,教學能手、學科帶頭人、名師工作室的主持人不斷涌現。目前,始興縣有市級學科帶頭人23名,縣級學科帶頭人58名,市名教師3名,市教學能手5名,而且還成立了13個名師工作室。
教研教改成果豐碩。全縣共有147項教改實驗課題立項,其中國家級1項、省級27項、市級52項、縣級67項,在立項的等級和數量上都較往年有大幅度的提高。從2015年9月開始,全縣70%以上的教師參加了小課題研究。教師撰寫的教學論文獲省級獎勵的有102篇,獲市級獎勵的有156篇;地方課程教材《始興生態教育讀本》小學、初中、高中版已編印并使用等。
教學質量快速提升。始興縣自“實驗區”成立后,教育教學成績獲得快速提升,如高考重點本科上線人數連續三年逐年提高,創造了始興縣教學成績史上的新高。
品牌特色學校脫穎而出。深挖地域文化,加強“特色品牌學校”建設,取得了可喜成績。墨江中學、頓崗中心小學和實驗小學三所學校被評定為“全國優秀家長學校實驗基地”;實驗小學、墨江中學被教育部認定為“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特色學校”;始興中學等6所學校被評為“廣東省書香校園”,等等。
2.存在的問題
始興縣教育雖然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成績,但也存在如下問題:一是教育體制和人才管理機制不適應教育教學的要求,造成學科教師配備不均衡;二是由于上級教育部門電儀站和教研室職能不完善和官方提供的教育信息化軟件少,而社會上推銷的軟件可信度又不高,故使教學教研與教育信息化不協調,信息化對教學教研支持力度不大。
三、今后的工作計劃
一是繼續抓好兩支隊伍的建設。繼續加強校長和教師隊伍建設,以“實驗區”為載體,有計劃地開展培訓活動,掌握先進的教育思想,提高校長、教師的業務素養,促進兩支隊伍快速成長,提高始興縣教育隊伍的整體素質。
二是繼續開展課堂教學質量督導評估,加強課堂教學指導。繼續開展課堂教學質量的督導評估,促進學校課堂教學管理,做到教學要落實、雙基要扎實、手段要樸實、效果要充實。
三是推進課堂教學改革,突出“課堂”的核心地位。繼續以“課堂教學改革現場觀摩活動”和“課堂教學改革經驗交流會”推進課堂教學改革,在原有的基礎上總結、提升,突出“課堂”在教學中的核心地位。
四是開展“送教下鄉”活動,促進學校之間的交流。繼續開展“送教下鄉”活動,充分利用優質教學資源,發揮骨干教師的示范引領作用,促進學校之間的交流,提高教研工作的實效性,使教師教學能力不斷提高,推動城鄉教育均衡發展。
五是開展“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曬課活動。繼續開展“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曬課活動,推動信息技術和教育資源在課堂教學中的有效應用,建設一支善于運用信息技術和優質數字教育資源開展教學活動的教師隊伍。
篇9
2014年9月中旬,我赴上海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系接受為期兩周的“跟崗研修培訓基地指導教師”的培訓,盡管課時安排又滿又緊,但依然可以讓身心放松,接受有內涵有計劃的再教育,同時也有足夠的時間來思考每一次講座給自己的感想。
培訓內容深厚有序,從小學到中學,從老師到校長,從課堂教學到學校管理,從深度到廣度挖掘教師的價值內涵,從多方面提示教師的職業素養,以及了解了教師的社會地位和諸多專家的理論和案例等等。
我認真地記了筆記,思考了提出的每個問題,及時撰寫了學習心得,總結得出以下幾點收獲。
第一、課堂教學轉型變革的現狀反思,問題存在以及策略研究
說真的,從我剛開始工作到現在,“課改”一詞始終伴隨著教學的成長,改教法,改學法,改教材,改考法,類似這種內容的培訓、講座,我也參加過很多次。結果是:保留自我,固執已見吧,就成了課改的罪人,任何一個有關原生態課堂的詞語都可以成為你的罪狀;緊跟改革步伐吧,就變成了邯鄲學步,完全失去了自我,也成了教師中的泛泛之輩,久而久之,茫然不知所措。于是,我思考這個問題:究竟我的教學源頭在哪里?我的課堂教學的理論基礎是什么?我是否在教學過程中用自己的教學經驗和教學理論構建了自己的教學體系?如果沒有,我拿什么改?正如我連房子都沒有,在哪里做裝飾?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所以,課堂改革勢在必行,但做為一個老師應先正本清源,認真鉆研教材,研究課程標準,研究學生,用自己學到的,看到的和想到的來彌補自己在教學過程中的漏洞和不足,從而形成有自己風格的課堂教學形式,而不是簡單盲目地追隨一切無必要的課堂形式。
第二、如何促進教師的自我理解和專業自覺
中國哲學大師馮友蘭先生在他的《人生的境界》中提到過一詞——覺解。在這里,馮友蘭所謂的“解”,是了解、明白的意思;所謂“覺”,是自覺、覺醒的意思。他認為,“人作某事,了解某事是怎么一回事,此是解;他于作某事時,自覺其是作某事,此是覺”。一個教師,把教學概念和經驗、知識和知覺聯合起來的活動無疑就是成長的過程,這既包括理智的認識,也包括積累經驗的認識,這一點應該每一位教師都能做到。然而專業自覺未必人人都能做到。“覺”即自覺,是人所特有的對自己的活動,自己的行為的自治、自覺,也是一個人對一件事,一個問題或一句哲言的豁然頓悟。這一點,帶給自己的感悟很多,想想自己總是在說專業發展,提高素養,可自己真正做到了多少。比如,教學反思,總是在教學設計的結尾草草幾句不加思索的反思,根本沒有任何存在的價值,根本沒有思考的理論高度,更不用說對下一次授課有什么幫助了。在這一點上,我認為教師應該認真在教學過程中進行反思,回顧過程,分析問題主要所在,然后創造替代性的行動方案,繼而有新的嘗試。如此反復,久而久之,反思可以累積成冊,回頭再翻翻,可能真的是自覺的豁然開朗。
第三、讓校園成為滋養孩子精神生命的沃土,必須要整體重建班級建設,建設校園文化建設,培養合格的班主任隊伍
在很多時候,班主任工作就是瑣碎的代名詞,班主任工作的好壞評價標準就是對學生的規范程度如何,這種認識實際上是對班主任職責的片面理解,而完全忽視了班主任工作的內涵意義,班主任應有研究學生,系統建構,動態生成以及綜合融通的能力,而這種能力實際上是通過班級建設而構建起來的,在班級建設中應關注精神生命,讓促進生命成為學校的根本意志,而不是片面過分追求整體劃一的表面效果,應從人的生命高度和未來的道路的長度以及生命內涵的深度來分析班主任工作職責的特點,這樣,學校的管理應有一個臺階的上升梯度結構,學生的內涵發展也能在校園里得到滋養,學生的精神家園也會健全而多彩。
當然,班主任的工作理論上有體系,有規律,實際上架不住與學生之間的磨合瑣碎,任何高度的理論在班主任工作實踐中都黯然失色,期待有一天,班主任工作真和可以在學生情感、道德與信仰的精神發育中走上一個新的臺階,豁然開朗。
篇10
一、撰寫畢業論文的意義畢業論文寫作是高校教學的重要實踐環節。從一般意義來講畢業論文是檢驗學生的學習成果,培養學生初步的研究能力,促進學生學以致用,提高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現代遠程開放教育來講,法學本科開放教育試點,其目的是探索多種方式培養法學專門人才的路子。實踐環節進行的好壞,直接關系到對試點項目的評價和遠程開放教育的未來。
二、畢業論文寫作的基本要求1、目的要求畢業論文是帶有學術研究性的理論分析文章。撰寫畢業論文可以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專業知識和技能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并且使學生受到科學研究工作的初步訓練。學生要在實事求是、深入實際的基礎上,運用所學知識,在教師指導下,獨立寫出具有一定質量的論文。文章觀點明確,材料詳實,結構嚴謹,層次清楚,語言通順,格式規范。2、內容要求畢業論文的體裁應具有學術性。畢業論文包括目錄、提綱、論文摘要、正文、引用的參考資料,其中正文是論文的主體,它包括緒論、本論、結論三大部分。畢業論文的內容容量與所給予的時間和學分相適應,字數不得少于6000字,專科畢業生不得少于4000字。必須在規定時間內完成。3、選題要求(1)、畢業論文的選題限于法學專業的范圍內,一般以本科階段所學課程內容為主要選題方向。(2)、要緊密結合法學研究動態和我國立法、司法、執法實際。(3)、選題避免過大。(4)、選題避免過度集中,要有新意,要結合專業,學生自選兩個題目,交指導教師平衡后,確定其中一個為你的論文題目。選題時要注明以哪門課程(法)為主。(5)、學生在專科階段所寫的畢業論文不可直接或變相作為本科的畢業論文來使用。三、成績評定辦法與步驟畢業論文的成績分為優秀、良好、中、及格、不及格五個等級。該文章由diyifanWEN.COM(第一§范┆文網)整理;
指導教師根據學生的寫作態度和論文的質量,提出建議成績,學生經過答辯,由答辯小組根據指導教師的建議及答辯質量,寫出答辯評語,經答辯委員會審核,確定最后成績。畢業論文不及格者,可于當年補做一次。四、組織機構:學校設畢業論文工作委員會,下設指導組和答辯組,成員分別由學校領導、教師和校外專家擔任(名單見附件一)。論文答辯設若干小組,每組由三名教師組成,設答辯主持人一人。答辯小組根據論文研究方向設立,本人的指導教師不擔任該答辯小組成員。五、指導教師、答辯教師的工作職責:指導教師的工作職責:1、指導學生選題和收集資料,指導論文寫作方法,介紹參考
開題報告參考:
《基于合作的高中數學名師工作室建設的行動研究》開題報告
一、課題提出的背景
2013年12月,作為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的一項重要舉措,嘉峪關市教育局成立了何軍海名師工作室。在制定工作室建設方案時,我們提出的工作室定位是三個基于:一是基于研究的普通高中新課程數學學科教學改革與學科建設;二是基于發展的高中青年數學教師的業務培訓與能力培養;三是基于合作的名師工作室行動實踐和團隊建設,并以此申報甘肅省首批隴原名師工作室。2014年12月,省教育廳正式掛牌成立了“隴原名師何軍海高中數學工作室”,同時恰逢甘肅省教育廳《隴原名師助力貧困縣區優秀青年教師成長計劃》的實施,通過遴選,又有幸在通渭縣掛牌成立了“隴原名師何軍海高中數學(通渭)工作室”。在制定《隴原名師工作室建設方案和工作規劃》《隴原名師工作室助力通渭縣優秀高中青年數學教師成長計劃》《隴原名師(二級)工作室工作規則》等一系列方案與規則的同時,通過積極開展活動進行探索和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果。我們也認識到成立隴原名師工作室在我省尚屬首次,而建立二級工作室也無先例,工作室全體成員感受到巨大的壓力和挑戰,更重要的是我們也看到了機遇:起步階段是艱難的,但行動研究也許更會獲得成就感。因此,我們在《工作室建設方案》中第三個基于的基礎上,提出課題《基于合作的高中數學名師工作室建設的行動研究》。
二、課題核心概念的界定,國內外研究現狀,選題意義及研究價值
界定課題《基于合作的高中數學名師雙向工作室建設的行動研究》的核心概念,我們重點關注到“雙向”“工作室建設”“行動研究”和“基于合作”等幾個關鍵詞。所謂雙向,就是一級和二級工作室建設同步研究;因為工作室成立伊始,各方面都還停留在建設層面,加之我省名師工作室起步較晚,成熟和優秀的經驗不多,所以工作室建設至關重要,至少還不敢談發展;所謂行動研究,就是在缺乏相應的理論指導的前提下,積極進行適合我們工作室特點的探索與實踐,在具體的活動中獲得研究成果;而基于合作則是突出工作室建設中的團隊特征,這種特征在雙向工作室運行過程中尤為凸顯。首都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王尚志老師給我們工作室題字:“勤思考,多鉆研,講協作,促發展。”從中不難看出團隊合作的重要性。
我們注意到,作為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特別是青年教師培養的重要平臺,近幾年全國各地名師工作室的成立如雨后春筍,特別是南方教育發達地區名師工作室的運行,已經有了相對成熟的機制,在操作層面也確實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將名師工作室建設與發展作為一項系統的科研課題進行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者為數不多,況且發達地區的操作環境未必適應我省的實際,這也許就是目前的研究現狀;而甘肅省在2014年底才正式啟動首批隴原名師工作室,同時實施隴原名師助力貧困縣區優秀青年教師成長計劃。如何在我省的教育環境下做好名師工作室的建設,如何發揮隴原名師二級工作室的作用,助力貧困縣區優秀青年教師成長,這應該是一個全新的課題。而對這一課題的行動研究,不僅可以探索一條適合我省教育實際的名師工作室建設之路,同時在一定程度上會促進雙向工作室的合理運行。所產生的研究成果既是工作室建設所需要的實踐推動和理論沉淀,也是為一級工作室所在地區教師隊伍建設和二級工作室所在貧困縣區優秀青年教師成長貢獻力量,這也許就是選題的意義和研究價值所在。
三、本課題的研究目標、研究內容、研究假設和擬創新點
課題研究的主要目標是:通過對隴原名師何軍海高中數學工作室及其通渭縣二級工作室的各項行動研究,探索適合本地區實際的名師工作室有效運行模式,跟蹤名師工作室在搭建青年教師成長平臺中的影子,尋找高中數學名師工作室建設和高中數學學科建設之間的有效對接點,從而在首席名師與名師團隊之間、在名師與學員團隊之間、在一級和二級工作室團隊之間形成合作新常態,最終實現兩級工作室的高效運轉。
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是:雙向工作室工作規則的合理性行動研究;雙向工作室課程結構和內容的可操作性行動研究;雙向工作室網絡研修平臺的有效性行動研究;雙向工作室工作跟崗研修的常態化行動研究;雙向工作室導師專業能力提升的學習型行動研究;雙向工作室學員評價與考核的激勵性行動研究等等。
課題研究的擬創新點是:通過課題研究,努力實現一級工作室建設對于二級工作室建設的行動輻射到成果輻射的跨越,形成一套隴原特色的雙向工作室運行模式和建設經驗,為我省今后全面推開《隴原名師助力貧困縣區優秀青年教師成長計劃》提供借鑒。
四、本課題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術路線和實施步驟
課題研究的整體思路:緊密結合兩級工作室三年工作規劃和年度工作路線圖,根據各階段工作的重點,將具體的行動研究以小課題的形式滲透到各個環節中,不妨稱為“單元行動研究”,最后將單元行動研究的成果加以整合,形成總體研究報告。
課題研究方法是:采用“整體行動研究”“單元行動研究”和“網絡模擬研究”相結合的方法。突出合作交流,強化整體提升,適當降低起點,預期提高落點。真正體現基于合作的名師工作室建設行動研究的內涵。
課題研究的技術路線是:以雙向工作室的學術行為和培訓行動為自變量,以工作室團隊成員的專業發展為因變量,整體推進雙向工作室建設和工作室所在地區的高中數學學科建設。不僅關注實際過程的行動體驗,更重要的是完成相應的理論生成。
課題研究的實施步驟主要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2015年4月—2015年12月)按照工作室制定的2015年工作路線圖,3月底已完成了通渭二級工作室的掛牌和首次現場研修活動;4月底將全面完成兩級工作室網路研修平臺的建設,導師團隊與學員通過工作室的課程資源進行學習交流和網絡研修,一定會對高中數學教學產生新的認識,甚至對于本學校高中數學學科建設產生積極的思考,在課題組成員的引領下,工作室教師把這些感悟撰寫成論文,在2015年12月完成課題研究第一階段的成果,即“名師工作室推動高中數學學科建設成果集(系列論文)”,由課題組成員甄榮、盧會玉負責。
第二階段(2016年1月—2016年12月)經歷了2015年各項前期工作的準備完善和實踐探索,2016年應該是工作室建設的關鍵之年,兩地教育主管部門對雙向工作室的考核也轉入正常。這一階段將是行動研究的黃金時期,除了繼續在青年教師培養和推動學科建設方面做出成果之外,由分管一級工作室的嘉峪關市教研室副主任、課題組成員陳愛農和分管二級工作室的通渭縣教研室主任、課題組成員王紹龍負責,提交一份高質量的“基于行動研究的雙向工作室建設總結報告”,作為課題研究第二階段的成果。
第三階段(2017年1月—2017年4月)課題進入結題階段,首先是由前兩個階段性成果的負責人最后統稿整理,完成《名師工作室推動高中數學學科建設成果集(系列論文)》和《基于行動研究的雙向工作室建設成果報告(總結報告)》兩項成果的最后審定。然后課題負責人全面分析課題組兩年來在名師工作室建設的行動研究中取得的成果與出現的不足、獲得的經驗和留下的遺憾、可借鑒的做法及需要改進的地方作出全面的分析和評估,寫出一份高質量的《基于合作的高中數學名師雙向工作室建設的行動研究》實驗報告,提交課題組全體成員通過后,形成總的課題研究報告,整理上報,接受2017年度甘肅省教育科學規劃辦公室鑒定。
參考文獻:
陳燕.上海市中學生命科學名師工作室活動的調查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
注:本文為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重點課題(GS[2015]GHBZ039)成果。
編輯董慧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