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內學習計劃范文

時間:2023-03-14 14:18:4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室內學習計劃,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室內學習計劃

篇1

大學英語教學知識內化機制條件途徑一、前言

學生英語水平的提高,關鍵在于英語知識的及時內化,變成學生認知結構的一部分,這樣英語知識才能夠為我所用。因此,知識內化是學生知識水平提高的有效途徑。英語教學過程中的知識內化就是教師引導學生將英語知識內化為學生認知結構的一部分。英語教學的最終目的就是鼓勵、引導學生掌握知識,將外部的客觀的知識轉化為主觀的內部知識。而在此過程中教師的主要任務就是將英語學習過程中的知識點傳授給學生,學生再根據以往的認知基礎進行消化。本文主要從英語知識內化的條件以及英語知識內化的有效途徑這兩個方面分析大學英語教學中的知識內化機制的問題。

二、英語知識內化的條件

1.學習材料方面應該滿足的條件

學習材料的邏輯性是英語知識內化的客觀條件和基礎。學習材料是知識學習的基礎,學習材料的好壞與否直接關系著知識學習的效率和結果。而學習材料最重要的就是要有邏輯性,也就是說承載新知識的學習材料能夠建立知識的內部聯系。同時學習材料與學生原有的材料要有一定的聯系。所謂的邏輯意義就是指學生范圍內的有關概念與學習材料本身具有某種一致性,也就是說學習材料能夠比較容易的被學生所理解。

2.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方面應該滿足的條件

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中應具有適當的基礎結構是知識內化的主觀條件。即使有了有邏輯意義的學習材料,許多學生也不能夠內化成自己的東西,所以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中應該具有適當的基礎結構。只有當學生認知結構具有一定的基礎,當學習材料進入學生的認知結構中去時,學生才能夠及時輕而易舉地吸收新知識,與原有的知識融為一體,變成自己認知結構的一部分。

3.學生在知識內化過程中必須處于主體地位,具有主動性

如果學習材料具備了邏輯性,學生的認知結構中也具有了適當的基礎結構,而學生處于被動狀態,那么知識內化也很難進行下去。只有學生自己積極主動地將學習材料與自己原有的認知結構中的舊知識結合起來,舊知識才能夠輔助學生更容易的吸收新知識。學生的主動性是知識內化成功的關鍵。學生的積極主動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學生有具有強烈的學習動機,學生具有了學習動機就會提高學習的積極主動性,就會自覺地建立學習材料與認知結構的聯系。

(2)要掌握一定的加工信息的策略。掌握一定的加工信息的策略有助于學生在新舊知識之間建立某種密切的聯系,可以使學生在知識內化過程中更節省時間,提高了學習的效率。

三、英語知識內化的有效途徑

英語教學過程中的知識內化就是教師引導學生將英語知識內化為學生認知結構的一部分。傳統的英語教學促使學生養成了死記硬背的壞習慣,理解學習成為學生學習的盲點。這樣的學習方式最終只能使得學生用來應付考試,對于能力的提高卻幾乎沒有什么作用。知識并不完全是能力和素質,所以在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將知識內化為學生的素質。

1.轉變教育觀念,建立新的教育觀、教師觀、學生觀

許多大學生的英語學習主要是為了能夠通過英語四、六級或者是為了考研。因此,大學英語教育應該從片面的強調考試而轉向強調提高學生的英語素養。教師應該樹立全面發展的學生觀,認識到學生是具有獨立意義的學習的主體,學生的意志是不能夠以教師的意志為轉移的。同時,教師在強調學生的主體性的同時應該強調學生的職責。學生在享有一些權力的同時,相應的也應該承擔一定的義務。若想成為一名優秀的大學英語教師,就必須樹立正確的職業理念和職業價值觀。教師的基本職業理念應該是充分挖掘學生的發展潛能。要時刻“以學生為本”,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因材施教。

2.優化課堂結構,轉變教學模式

傳統滿堂灌的教學方式對于提高學生的創造性和學習的主動具有消極的影響。因此,若要提高課堂效率,提高學生的積極主動性,教師應該轉變課堂進行的模式,為學生參與課堂提供時間和空間,充分發揮學生的作用。促進學生知識內化的課堂教學模式的基本過程是預習―展示―反饋。在課前向學生布置預習任務,促進他們自己先了解一下新知識。然后,教師在課堂上對學生不理解的內容進行點撥和引導。而在反饋階段對學生進行檢測,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同時,教師應該堅持一個理念:學生是主角。無論是在預習的過程中還是在展示和反饋過程中,學生都應該是主體,是主角。

3.向學生提供有序化、整合化的教材內容

知識的內化還取決于教師以什么樣的方式和順序呈現教材的知識結構。因此,適宜的有意義的教材知識結構是實現知識內化的重要條件。因此,教師應該先了解學生原有的知識結構,在準備課程內容的時候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心理和學生的知識基礎。然后,教師應該在不改變教材內容實質的情況下,對教材進行改造,使得教材內容更加具有概括性、包容性。最后,教師再有序地呈現教材知識結構,引導學生把分散的知識統一起來。

四、結語

綜上所述,促進學生的知識內化是大學英語教學的重要內容,也是主要目標。教師一定要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同時,教師應該采取多種方式鼓勵和促進學生知識的內化。

參考文獻:

篇2

關鍵詞: 林學;化學;教學內容;改革

化學是林業院校最重要的基礎課程,大學一年級常開設無機化學、分析化學。在1999年以前的教學中,無機化學和分析化學分為兩期授課,各門課程自身的系統性和規律性也得到了充分重視,但課程之間相互協調不夠,兩門課程之間有重復的內容。

在面向21世紀教學改革中,提出了在林業院校建立多層次化學課程體系的設想。第一層次是基礎化學,包括無機及分析化學、有機化學、無機及分析化學實驗和有機化學實驗等四門課程。理論課教學以講授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為主線,適當拓寬知識面,簡要介紹化學科學的新進展,特別是林業科學、生命科學中與化學相關的新進展;實驗課以操作訓練為主,以定量內容為主,加強對學生素質和能力的培養。第二層次是中級化學,包括物理化學、儀器分析,中級化學實驗、現代化學進展等若干門必修課和選修課。學生在完成基礎化學層次的學業之后,再繼續學習中級化學課程,較深入地學習化學理論,并受到較嚴格的綜合實驗訓練,培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掌握多種儀器的使用。第三層次是有關學科的一些專業課程和某些研究生的課程。

這種改革的思路已經納入教育部面向21世紀教學改革項目,即“高等農林院?;瘜W系列課程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 (04-8) ”課題[1-3]。開設無機及分析化學課程就是這項改革中的一個重大步驟,對原有的無機化學和分析化學兩門課程的體系進行了較大的調整,對教學內容作了較多的增刪和重新組合,最終由北京林業大學擬定了教學大綱,由中南林業科技大學主編了無機及分析化學教材。最近兩年,我們在林學專業無機及分析化學課程內容的改革方面,主要做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1 將無機及分析化學的教學內容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是化學的基本知識和基本理論,包括溶液、膠體、化學熱力學、化學平衡、化學反應速率、物質結構等內容。第二部分是溶液中的平衡及應用,重點是在化學分析中的應用。第三部分是現代測試方法,只講授電勢分析和吸光光度分析,對儀器分析進行簡單介紹。與原有的無機化學、分析化學兩門課程相比較,理論課講授減少了約20學時,刪除了晶體場理論、電子互斥理論等過于難深的內容。根據林業院校的特點,增加了生物無機化學簡介、稀土元素在農業上的應用、納米材料等內容。

2 講課中注意前后呼應,讓學生舉一反三

例如講化學平衡時講清多重平衡的條件及影響因素,則學生可以自己解決溶液中幾種平衡相互影響的問題。又如對滴定曲線,重點講清酸堿滴定曲線,而配位滴定曲線和氧化還原滴定曲線就不再詳細講授,讓學生自己分析計算,自己繪制。在教材中,將酸堿平衡與酸堿滴定,配位平衡與配位滴定,氧化還原平衡與氧化還原滴定的內容安排在前后章,教學時結合在一起講授。一方面將化學平衡的原理直接用于分析測定,另一方面也讓學生了解在遇到實際問

題時,如何綜合運用化學知識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

3 提高教學的層次與視點

例如講授膠體時,提及宇航保溫用品“輕如煙”的固體。講gibbs公式時,讓學生自己判斷gibbs函數變與焓、熵和溫度的關系,并判斷化學反應的自發性,加深對gibbs函數變判據化學反應自發性的理解,使學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死記硬背。又如過去無機化學中講雜化軌道理論,講分子間作用力等時,基本上局限于無機化合物,現在則提及有機物的雜化現象,在講分子間力時,把有機同系物熔沸點的變化規律也涵蓋進來,使學生了解到化學科學的完整性,了解到這些規律無論對無機化合物或是有機化合物都同樣適用。又如關于酸堿平衡,過去重點講授電離理論,介紹質子理論,現在將改為重點講授質子理論,并用質子理論函蓋電離理論,提高了學生的視點。

4 無機及分析化學理論教學內容的確定

與北京林業大學、南京林業大學、福建農林大學、西南林學院和浙江林學院相關教師共同商討,經過對以往教學內容的總結,新的教學內容和新教材的章節順序確定為:

第一章溶液和膠體:溶液濃度,稀溶液的依數性,膠體溶液,表面現象

第二章化學反應的基礎理論:焓、熵、自由能,化學反應速率,化學平衡

第三章分析化學概論:定量分析的一般程序,有效數字,誤差,有限

數據的統計處理,滴定分析計算,儀器分析簡介

第四章溶液中的離子平衡:酸堿質子理論,酸堿溶液ph值計算,緩沖溶液,難溶電解質的沉淀溶解平衡,沉淀的生成與溶解

第五章酸堿滴定法:酸堿滴定曲線,酸堿指示劑,酸堿標準溶液的配制,酸堿滴定法的應用

第六章沉淀滴定法和重量分析法:

第七章配位化合物:配位化合物組成與命名,配位平衡,螯合物,配合物的應用

第八章配位滴定法:edta的性質,配位滴定曲線,金屬指示劑,配位滴定法的應用

第九章氧化還原反應與電化學:氧化還原反應,原電池與電極電勢,元素電勢圖

第十章氧化還原滴定與電勢分析法:條件電勢,氧化還原滴定曲線,氧化還原滴定指示劑,常用的氧化還原滴定方法,電勢分析法的基本原理,膜電勢,電勢分析的定量方法

第十一章物質結構簡介:原子結構,分子結構,晶體結構,分子間力與氫鍵

第十二章生命元素選述

第十三章分光光度分析法:物質與光的作用,光吸收定律,偏離光吸收定律的原因,分光光度法的應用第十四章化學與社會:化學和環境,化學和生命體,稀土與農林業,化學與納米材料

與上一屆高等林業院校合編的《無機化學》和《分析化學》(16開,約600頁)比較,按以上內容新編了《無機及分析化學》教材,其篇幅減少了約二分之一[4]。

5 改革實驗課的教學

化學是實驗科學。在教學改革的方案中,獨立設置無機及分析化學實驗課程,實驗不再是理論課的附屬和驗證。實驗課以訓練基本操作、基本技能為主,增加操作實驗和綜合實驗。實驗內容較密切地聯系生產和科研實際,依照化學課程改革的要求,突出了基本操作的規范,適當增加了有利于培養實驗基本操作技能、提高綜合能力的制備實驗、常數測定實驗和設計實驗,壓縮了部分驗證性的試管實驗。在設計實驗中要求學生從查閱資料開始,自己擬定實驗方案,并提交完整的報告,這種訓練方法,學生不再是按照實驗教材“照方抓藥”,而是有相當大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學生都非常感興趣,都投入很大的精力來完成設計實驗。

無機及分析化學課程的教學內容經過多年來的教學內容改革實踐,不斷修改完善, 學生的知識更寬,實驗室動手能力得到了較大的提高,取得令人滿意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 黃薔蕾. 編寫“面向21世紀教材——《無機及分析化學》”的思考和體會[j]. 河北農業大學學報(農林教育版), 2001.6: 29, 55

[2] 陳勇智,廖建良,宋冠華. 生物科學專業《無機及分析化學》課程的改革與探索[j]. 惠州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5.6: 117~120

篇3

關鍵詞:信息技術: 文化內涵; 救贖

中圖分類號:G62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3315(2013)03-065-001

我國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嘗試和探索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并于2000年正式頒布《關于在中小學普及信息技術教育的通知》。《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中提出:“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和傳統經典的傳承,中小學各學科課程都要結合學科特點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在近30年的教育實踐過程中,我國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發生了一些變化,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與不足。

一、小學信息技術教學文化內涵的重要性

1.小學信息技術教學文化內涵界定

小學信息技術教育可以說是一種新型的教育,有著極其豐富的內涵,它的內涵通過對信息技術知識、信息技術意識和信息技術的倫理道德傳輸來體現。它的文化內涵包括三個層面,即學者李藝所認為的“領進門”,“個性塑造”和“文化內化”。

2.小學信息技術教學文化內涵的重要性

小學信息技術新課程培養的目標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體現了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和素質教育的時代變化。在高度重視學生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培養的素質教育中,首先是優化課堂教學,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其次是加強培養學生創新性的文化素養。

二、小學信息技術教學文化內涵的失陷

隨著國家課程改革的不斷推動,教師在經歷了“豪情”和“困惑”的洗禮之后,已逐步趨于理性,開始轉向“務實”。在課堂教學中也有所滲透或體現信息技術文化,但總體來講,信息技術教學的文化內涵仍然缺失。造成信息技術教學文化內涵缺失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種。1.思想認識不到位

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對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教學不重視,這是造成小學信息技術教學文化內涵缺失最重要的原因。有很多因素導致了這一結果:一是思想重視不夠;二是經費投入不足;三是教師配備不優。

2.發展階段不成熟

我國計算機教育的歷史源于1982年。1982年-1990年是計算機教育的實驗階段,這個階段計算機教育從無到有,初具規模。這個階段的特征是教學內容以計算機知識和程序設計為主,學科知識體系初具規模。1991年—1999年是計算機教育成長階段,這個階段計算機教育的特征是學科結構實現模塊化,逐漸形成穩定的應用知識體系。

3.教師素質不適應

從某種程度上講,教師的信息意識及對信息技術的理解、掌握、運用決定著信息技術教育的效果。一方面,現在的小學信息技術教師中有相當一部分教師缺乏信息技術文化素養,對信息技術的文化內涵無從把握。另一方面,在現有小學信息技術教師中,真正在信息技術教學中發掘教學內容中的民族精神、傳統文化素材,使學生在學到信息技術技能的同時,得到情感熏陶的較少。

4.教學方向不明確

一方面是疏忽學生的生命存在及其意義;另一方面是重“知”輕“識”的功利化取向。在信息技術教學中,我們必須建立全面育人的教導觀,改革教導評價機制,重視對教師的多元評價,既重視對“硬教學”的評價,也不疏忽對“軟教學”的評價,既重視對顯性目標的評價,也不疏忽對隱性目標的評價。

三、小學信息技術教學文化內涵的救贖

1.進一步增強思想認識

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對小學信息技術教育問題引起重視,將最大限度地提升小學信息技術教學文化內涵。我們很有必要將目光轉向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加強隊伍建設,加大經費投入。師資隊伍水平對教學效果的影響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要適應時代需要,提高教學質量,優化教學效果,就必須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2.進一步構建教學情境

情境構建,是指在教學過程中為了達到既定的教學目的,從教學需要和教材出發,引入、制造或創設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具體場景或氣氛,以引起學生的情感體驗,幫助學生迅速而正確地理解教學內容,來提高教學效率的一種教學方法。但是因為信息技術教學的歷史較短,所以學生人文素養情境構建就越發顯得重要。充滿人文氣息的教學活動場所、開放的活動形式和開放的學習評價,構成了現代教育技術環境下學生人文素養培養教育環境。

3.進一步提升教師素養

在實踐過程中,教師同樣經歷了一個學習、思考、提高的過程。在學習鉆研、互助合作、實踐探究的過程中,使老師們也系統地提高了自身的人文素養和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意識與能力,把自己融進了充滿人文氣息的現代信息技術中。于是,教師的角色發生了根本變化,從以前單一的教科書轉向了現在完整的課程意識,不再以是否能夠把教材講解得清楚明白、分析得深入透徹作為課堂教學的唯一標準,而是由前臺的“演”轉為后臺的“導”。

4.進一步優化教學方法

一方面,要在信息技術教學中重視學生的生命存在及其意義。在教學實踐中把信息技術作為民族傳統文化表達的工具,在教學完Word的相關操作以后,可以要求學生制作一張關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報刊,學生通過上網查找資料的過程認可了民族傳統文化,并在完善自己作品的過程中從多個方面了解和認識到了民族文化的優秀。

綜上所述,信息技術已經成為社會生活的一部分,我們應該構建一個良好的現代技術教育環境,提升教師素質,在教學中,引導與疏通相結合,滲透人文教育;最后無論是在教育界還是在社會當中,我們都應該大力倡導提高信息技術教育的地位。

參考文獻:

[1]李藝.中小學信息文化教育與信息技術教育問題觀察報告[J]中國電化教育,.2002..5&6

[2]林垂炳.論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的思想教育[J]考試周刊,2010(31)

[3]江沛沛.網絡環境下的小學信息技術教育[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0(04)

篇4

指導教師要把好試驗方案的制訂關,要學生在充分查閱資料的基礎上,根據綜合設計性試驗或研究性試驗的要求,制訂試驗目的,試驗方法,試驗內容等,明確小組的分工,以免部分學生偷懶,方案要體現出同學之間的相互配合,相互合作。

但是由于宣傳得不夠,做實驗的學生不多。另外,我們實驗室的其他儀器也實行了有條件的向學生開放,經過培訓的學生可以使用。

四、結論

實驗室應選拔責任心強、知識面寬和實驗技能水平高的教師參加實驗室開放工作。要對參加開放實驗室的教師從思想和業務兩個方面進行培訓,盡可能地使他們成為本學科實驗教學指導方面的多面手。為確保開放實驗質量,必須對實驗室的開放制定一些切實可行的管理辦法,例如儀器設備怎么保護、損壞怎么賠償,實驗報告怎么評定,學分怎么給,對于在開放實驗室中取得重大成果怎樣進行獎勵等,仍需要擬訂一些規定予以規范。在開放實驗室的教學過程中,實驗室教師必將付出比以往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如何承認他們付出的這種勞動,教學管理部門和人事管理部門應予以認真考慮,否則將挫傷他們的積極性。同時,也要進一步完善目前的學分制,對學生在實驗室中所做的實驗或完成的課題設計,也要給予一定的學分。對于在開放實驗教學中做出突出成績的教師、實驗技術人員或學生,都應給予獎勵,這樣教師和學生才有積極性,才能更好地推動實驗室開放工作的順利進行。

參考文獻

[1]齊永欽.創新教育與高校實驗教學改革[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2,21(3):9-11.

[2]蔣劍輝.創新實踐教學模式 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J].中國電力教育,2009,(22):122-123.

[3]呂廣紅,黃崇林.實驗室層次開放實驗教學體系的研究與探索[J].中國電力教育,2009,(15):122-123.

[4]梁永朵,陳健.建設開放性實驗室,突顯防災特色[J].中國電力教育,2010,(6):141-143.

[5]凌亞文,等.開放實驗室的實踐和思考[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6,(5):672-680.

[6]呂麗娜.實現資源共享?建立院辦系管實驗室[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3,(4):126-127.

[7]陳孔亮,等.全天候實驗室開放技術平臺的構建[J].實驗技術與管理,2004,(4):36-39.

[8]趙成軍,石志標.實驗室開放新模式探索與實踐[J].中國電力教育,2003,(Z1):145-147.

[9]儲偉光,譚丹,賴興運.高校實驗室與大型儀器設備開放需要解決的幾個問題[J].中國地質教育,2003,(2):61-62.

[10]張潤杰,郭錦平,劉鵬.設立實驗室開放基金,加強實驗室開放[J].實驗技術與管理,2005,(6):85-87.

篇5

【關鍵詞】碎片化學習 微視頻課程 策略分析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4-0214-02

我國已經逐漸步入了一個新媒體時代,微信、微博、微電影的蓬勃發展也讓我們深刻的感受到“微時代”帶來的改變。當然教育也是隨著社會而發展的,在目前的遠程教育領域中,也出現了微視頻、微課程、微學習這樣的多元化教學模式。在利用這些智能學習終端時,學生也可以利用課下零散時間來進行碎片化學習,這樣不僅滿足了學生學習的需求,也為學生增加了許多學習機會,學生在碎片化的學習中,也讓傳統的學習資源變的微型化、視頻化。

一、在碎片化學習背景下微視頻課程的特點

依據課程標準的學習要求,將視頻作為課堂的主要載體,將教師向學生所教授的課程內外某一教學環節或者知識點進行全方位的記錄,這就被稱之為視頻課程教學[1]。這一新型的教學模式也為信息化教育提供了一股新鮮的血液。而在微視頻課程中,需要教學設計、練習自測、素材資源、學習反饋以及教師點評這幾個部分的組成,這也是它和其他單一的教學資源加以區分的重要特征。不僅如此,微視頻課程不需要較長的學習時間,一般要控制在10分鐘上下,這樣學生才能將碎片時間加以靈活的運用。當然,精彩的教學設計也是微視頻課程的關鍵環節,教師要利用任務的引導以及驅動、對學生進行啟發和誘導、在課程中盡量多使用操作性實驗,盡量讓教學過程精彩、完整又簡短。除此之外,課程還要具備一定的獨立性和針對性,要將微視頻課程與普通課程相區別,做到主題突出、目標明確以及問題聚集,每一節課程要有一個鮮明的主題,專注于某一技能點和知識點的學習。

二、在碎片化學習背景下微視頻課程內容的設計策略分析

1.將教學交流加強,不斷優化課程內容

在進行微視頻課程的內容設計時,如果教師與技術人員沒有一個良好的溝通,那最后呈現的視頻效果就很容易變的形式化、廣泛化,進而影響課程的教學效率。所以,在進行微視頻的制作時與開發時,課程的制作技術人員應該主動與教師進行協商和溝通,而在溝通中,主要注意三個方面:①本節課程的知識點設計核心是什么?②教師對設計內容有什么特殊的理念和要求;③制作人員要適當提醒教師的教學藝術是否達到標準,比如著裝或者教學行為。這些都是要經過雙方反復溝通才能完成的,一定要在每次的微視頻課程中,讓學生能有所收獲。

另外,在對微視頻課程進行內容設計時,也要注意幾個方面:①必須有一個良好有效的開場,讓學生們能在課程開始之前就被課程內容所吸引。②學習的內容盡可能的貼近生活和實際,要確保內容的真實性。在學習的過程中,如果知識能夠貼合實際,那就能將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逐漸培養起來,學生自主完成了任務,自然而言有了成就感和自豪感。教師在進行微視頻的課程內容時,要經常為學生們展示一些具有相關性的故事和案例,讓學生能夠走入教學情境中,完成課程內容的學習。

2.融入多種模式,不斷優化教學方法

在進行課程的教學中,有很多的教學模式可以拿來參考,比如,練習法、實驗法、演示法、討論法、啟發法、問答法以及講授法[2]等等。在進行微視頻課程的內容設計中,就可以將所要學習的知識與這些方法相結合,這需要依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進行課程的設計,以此來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如果遇到操作性和實踐性都很強的課程,那教師在進行微視頻課程的教學時就要通過案例演示,利用攝像機拍攝下教學過程,讓學生能對知識點有一個直觀的了解。

3.對學習的主體進行確定,有針對性的進行教學

首先,教師要明確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而教師只是起到一個引導的作用。想課程內容能夠更好的完成,教師一定要對學生進行一個全面的分析。目前我國的微視頻課程還存在一些盲目性,沒有將學生的層次與類型考慮到教學中去。

所以,在進行微視頻教學的課程內容教學時,要針對學生和課程的類型來制定內容的安排和設計,這樣微視頻的課程教學才具有實效性[3]。

三、總結

綜上所述,在目前的碎片化學習時代的背景下,微視頻課程教學很好的彌補了傳統教學中的教學資源單一以及線性約束的缺點,讓學生的學習更加靈活和便捷。可是,在課程的具體實施利用中,要時刻注意對課程內容的設計和調整,不能形而上學。這需要教師在實際的教學中,不斷總結經驗將微視頻課程的不足之處逐漸完善,相信一定會為以后的教學改革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孫世梅.賀成立.走向整體:基于微培訓“碎片化”的反思――以小學語文學科教師培訓為例[J]. 現代中小學教育, 2015, 31(8):85-88.

[2]李冬霞.張德會.基于知識點量化分析的微課程設計策略研究[J].軟件導刊,2014(7):160-162.

[3]李平.微時代:滿足碎片化學習需要的微課設計與創作--以“李平現代文學欣賞”系列微課為例[J].天津電大學報, 2014(2):13-19.

課題1:海南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

題目:MOOC環境下高職計算機基礎課程的SPOC教學實踐研究

編號:Hnjg2016-67

課題2:海南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

篇6

關鍵詞:基礎化學;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改革

隨著高等教育的發展,高校的教學改革也在不斷向縱深推進,而改革的核心則是課程體系與教學內容的改革?;瘜W是長春工業大學(以下簡稱“我校”)食品、生物類等非化學化工專業的重要基礎課,因此,把食品、生物類專業基礎化學課程體系與教學內容改革作為一項課題進行研究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課程體系與教學內容改革的必要性

我校食品、生物類專業開設了無機化學、有機化學、分析化學和物理化學課程,這些課程是按照化學化工類專業課程體系進行設計的,它們相對獨立,系統性很強。然而,20世紀80年代以來,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催生了新的學科,學科之間的交叉、滲透又產生了新的交叉學科和前沿學科,這對高校的教學提出了新的挑戰。為了適應這種變化和挑戰,我校食品、生物類專業也多次調整了人才培養計劃,對各學科的課程學時進行了調整,減少了各門化學課程的學時數,這樣,傳統的“四大化學”式的基礎課程體系已經不能適應新的教學要求。

當前,發達國家和地區的化學教育已基本上打破了“四大化學”的框框。這些國家的大學,或者設計一些合理的內容“板塊”采取板塊教學法,或者是把“四大化學”融為一體,重新組成一門新的基礎化學。這些改革大膽刪除了一些陳舊的、重復的內容,為化學學科發展新成果引入課堂教學擴大了空間。國內的大學也進行了教學內容的嘗試性改革,也出版了一些新的基礎化學教材,但在教學實踐中卻多未進行實質性的改革。因此,有必要重新構建新的化學教學體系,對基礎化學的相關課程進行教學內容調整和優化。

二、課程體系與教學內容改革的總體思路

(1)改變教育思想,轉變教學觀念。要改變教育思想,轉變教學觀念,就不能把化學教育單純地看成是學科專業教育,這就要求教師在傳授化學知識的同時,更要重視這些知識所載荷的觀點、創造力及情感,領悟學科知識的實質、內涵和外延,實現學生綜合素質、創新能力的培養,強調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系。組織和實施化學教學,使學生掌握化學知識的同時,了解化學與社會的關系以及對社會的影響,利用化學中蘊含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幫助學生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培養他們敢于探索、勇于創新的思想,從根本上改變傳統教學的任務和作用,建立現代全新的教育思想和觀念。

(2)加強基礎教育,強化專業特色。傳統的基礎化學課程的教學內容,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重理論性,輕實踐性;重基礎性,輕應用性;重獨立性,輕相關性?!皩е陆滩脑絹碓胶?,內容越來越多,理論越來越深”,存在貪多貪全的弊病。這一方面造成學生學習負擔越來越重,興趣越來越少;另一方面學生只知道學好知識考好試,卻不知道學到知識在生產實踐中怎么用。在實踐環節中也只會將原理照搬照套無實用性,無創新性。鑒于此,在教學改革中應注重基礎教育,強化專業特色,突出相應的重點,緊扣專業脈絡,步步深入,并盡可能結合專業實例。

(3)注重課程內容的先進性,重視素質教育。我校是一所工科院校,要培養具有創新精神的高等工程技術人才,教學內容必須具有先進性,要使學生了解本學科前沿的理論知識,吸取發達國家的先進的科學技術,要正確處理先進性與傳統內容的關系。學生學習知識需要遵循由淺入深和循序漸進的原則,但不能只強調某一課程的系統性和完整性,要把“四大化學”作為一個整體來考慮化學的系統性和完整性。要不斷進行知識更新,如分析化學中傳統內容比較多,在加強分析化學基礎知識和建立“量”概念的同時,增加儀器分析方面的內容,反映現代最先進的分析測試技術。實驗教學要從驗證性實驗,轉變到實驗方法、實驗技術及儀器使用方面上來,注重學生能力和素質的提高。

新的課程體系的建立,避免了教學內容在不同化學課程教學過程中的低水平的重復出現,節省出的時間可加強學科前沿知識、新理論和交叉學科知識的介紹,充分體現了基礎化學教育的系統性、科學性和先進性。

參考文獻:

[1]胡 謹,胡忠鯁.非化工類化學課程體系及教學內容的改革成果[J].中國大學教育,2007(9).

篇7

摘要:為了對我校本科計算機教學情況的整體情況進行綜合性評價,從中分析和查找問題,以便能夠進一步提高我校的公共計算機教學水平,本文收集了我校2001到2003級本科三個年級18個院系的公共計算機課成績,并應用SPSS13.0統計軟件包對該數據進行了六個維度的統計分析。

關鍵詞:計算機教學評估;結業成績;評估成績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1 研究目的

教學成績是評價教學成果的重要指標,隨著現代計算機技術的廣泛應用,在高校開設計算機文化基礎課已是時代的必然要求。學生對計算機知識的掌握程度很大程度上體現在計算機課的學習和考試成績上。所以對師大本科學生的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的教學評估成績和結業成績做一系統性的分析,必將有助于我校計算機課程的學科建設和教學水平的提高。

2研究對象和方法

(1) 對象:內蒙古師范大學2001――2003級18個院系的394名全日制本科大學生。

(2) 研究材料:2001―2003級18個院系計算機公共課評估成績(windows, word, excel, PowerPoint, Internet, E-mail及總成績)和結業成績數據。

(3) 研究方法:用SPSS13.0統計軟件包對數據進行分類比較及非參數檢驗( Wilcoxon Test)。

3結果分析

(1) 各年級成績分布比較:如表1所示,計算機評估成績隨著年級的升高呈上升趨勢,即2003級學生的成績低于2002級,2002級低于2001級。分析原因可能是大學的環境為學生們提供了更多的機會,而且隨著年級的升高,學生使用計算機的時間也大大增加,高年級的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較多接觸和應用計算機,因此,他們對計算機的基本操作比較熟悉。

(2) 各院系成績分布比較:如表2所示,在全校18個院系中,8個院系的平均成績低于全校平均分數(77.5分),這8個院系分別是歷史系旅游學院、美術學院、蒙古學學院、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數學科學學院、體育學院、音樂學院、政治經濟系,就學科分類而言主要集中在音、體、美和蒙學院。其他10個院系的平均成績均高于全校平均分數。

(3) 卷面情況分析:如表3所示,除了windows和word兩種試題的及格率在90%以上,且平均分幾乎接近題干分(最高分)外,其他試題的及格率均在及格以下,平均分離題干分較遠,特別是Internet的得分率只有57%。原因可能是大多數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經常要用到windows和 word,對這兩者的操作及相關知識了解較多;而在其他方面應用少,了解也較少。同時反映了學生上網技能的缺乏。

(4) 結業成績和評估成績的顯著性檢驗:首先用P―P圖(如圖1)對結業成績和評估成績的數據分布情況進行了正態分布檢驗,發現兩者均不符合正態分布。所以用非參數檢驗(Wilcoxon Test)的方法對結業成績和評估成績進行了相關兩因素的顯著性檢驗。結果如表4和表5所示。

如表4和表5所示,P=0.0001各院系的評估成績和結業成績存在顯著性差異,通過訪談方式了解到本次評估考試成績與校領導的高度重視,任課教師的精心輔導,以及大多數學生的個人努力是分不開的。鑒于以上原因,學生在考試中大都取得了較好的成績。

(5) 不同授課語種成績分布比較:為了了解不同授課語種的學生在計算機考試中是否有差異,我們以授課語種為變量考察了蒙、漢兩種語言授課的學生的計算機評估成績分布情況。如圖2所示,對于評估的總成績蒙語授課學生在各分數段的分布比較均勻,而漢語授課學生大多集中在良(80-89分)以上分數段。一方面是因為在本次抽樣中漢語授課學生的人數要遠遠多于蒙語授課的學生,另一方面與漢語授課學生相比蒙語授課的學生可能較少接觸計算機,對相關的一些基礎知識和基本操作了解得不多。另外,蒙語授課的同學們的起點相差不是很遠,所以呈現出一種均勻分布。而漢語授課學生有來自城市的,可能較早接觸計算機,也有來自農村的,他們對計算機的接觸相對少一些,所以在計算機的成績上體現出較大的個體差異。

為了對上圖作具體的分析,以數字來說明問題,我們對不同授課語種的學生在不同成績等級上的頻數分析,結果如表6和表7所示:蒙語授課學生的評估成績在中(70-79分)以上的占50.6%,漢語授課學生中以上的占80.3%。

為了對上面所體現出的差異作進一步的了解,我們對不同考試語種的學生在不同試題上的得分作了詳細的考察。結果如表8所示:

由上表可以看出,不同授課語種的學生在各種試題得分上的分布情況是:最高分和最低分相同,但平均分表現出較大差異,例如蒙語授課的學生在各試題得分上的平均分均低于漢語授課學生,尤其是Internet上的平均分差異更大。

(6) 特殊專業Internet成績分布:基于以上分析中不同授課語種的學生在Internet中變現出的差異,對本校外語、計算機、蒙學這幾個特殊專業與其他專業的Internet成績做出如下分析,見表9。

從表9可知,除計算機專業外,外語專業在Internet這一試題的得分上與其他專業并沒有明顯的差異,即外語專業的學生并沒有因其專業的開放性而更多地接觸Internet,也沒有充分地利用Internet上的信息資源。蒙學專業成績較低的原因可能與他們接觸網絡較晚有關。計算機專業的平均分很高,只是他們專業性的一種體現。

4結論與建議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1) 計算機評估成績隨著年級的升高呈上升趨勢。

(2) 在這次計算機文化基礎本科教學評估中我校學生成績普遍較好,總成績平均分為77.5分。

(3) 在六種試題中Windows和Word的得分率最高而Internet的得分率相對較低。

(4) 結業成績和評估成績都不呈正態分布。

(5) 蒙語授課學生的得分低于漢語授課學生,尤其是Internet的平均分差異更大,可能是多數蒙語授課學生接觸計算機較晚,且使用較少的緣故。

鑒于以上的分析結果,提出如下三條建議:

(1) 計算機公共課教學不但要讓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而且要加強信息資源利用的教學。在現代社會,如何去獲取知識是很重要的一種能力。在網絡信息如此便捷的時代,如果不能很好的利用網絡,我們就會在信息的獲取方面和別人產生差距。

(2) 適當加強對蒙語授課學生的計算機教學。教師應該考慮如何根據學生的內部條件更好的運用外部條件使學生得到提高,做到因材施教。

(3) 教學管理部門應使用更好的教學評價方式,制定適合蒙語授課學生的教學目標,并創造“最近發展區”使他們得到不斷地提高,同時,又不會導致教師對工作的懈怠。

參考文獻:

[1] 張文彤,閆潔. SPSS統計分析教程[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 揚曉明. SPSS在教育統計中的應用[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assessment results of Inner Mongolia Normal University undergraduate teaching in the computer foundation course

ZHAO Xi-wu, ZHU Li-bo

(Inner Mongolia Normal University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Collage010022)

篇8

論文摘要:新建本科院校要在大學群體中實現“錯位發展”,大學文化建設是關鍵一環。本文通過對新建本科院校培養高級應用型人才的特征及問題分析,發現大學文化成為實現這一目標不可或缺的內涵基礎。新建本科院校只有通過創新大學文化建設,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充分發揮大學文化無形的、持續的、潛在的作用,才能培養出適應社會崗位需求的、有自身特色的“高級”應用型人才。

社會對人才的類型與層次需求是多樣化的,經濟社會發展不僅需要研究型人才或學術型人才,更需要應用型人才,特別是需要一批具有持續發展能力和發展潛質的高層次應用型人才,這給新建本科院校的人才培養提供了良好的空間。從自身的發展環境看,新建本科院校往往是區域內唯一的本科院校,立足地方,根據區域經濟發展需求培養高級應用型人才就成為其發展的必然選擇。

一、新建本科院校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特征

新建本科院校大多是由??妻D型而來,與老牌本科大學相比,不但具有本科辦學歷史短、文化積淀淺等先天不足,而且受師資力量、生源層次、辦學傳統等方面的局限,培養高層次、高水平的理論型人才并不現實。新建本科院校也不可能像高職高專一樣培養技術型應用人才。因此,新建本科院校要想在一、二流本科大學與職業院校的夾縫中求得生存,實現“錯位發展”,就必須在“高級”上下功夫,培養出“既不同于普通本科,也不是三年制高職高專的增容,與普通本科相比,它更強調應用性和技能性,與專科層次相比,強調一定的基礎教育,強調一定的后繼發展的高級應用型人才”。[1]

(一)新建本科院校高級應用型人才的特征

1.知識層面

在知識層面,高級應用型人才必須具備扎實的專業理論修養和人文科技素養,形成相對扎實和完備的理論知識結構。此外,還需要通過使其具備必要的應用性知識。使新建本科院校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定位既區分于研究型大學,也與高職高專的人才培養形成差異。因此,新建本科院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需要科學把握知識的廣度和深度,即系統的專業知識體系相對完整,技能性知識相對熟悉,生產的全程性知識以及經濟、社會、人文等知識相對豐富,確保應用型人才具有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并具備向更高層次發展的潛質和基礎。[2]

2.技術層面

新建本科院校培養的應用型人才介于學術型人才與技能型人才之間,是掌握完備的應用性理論知識又具有較強實踐能力的人才,是面向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等一線崗位,直接從事解決生產領域實際問題、保障工作正常運轉的高級人才,這類人才具有較強的實踐應用能力,而且表現出較強的技術思維能力,擅長技術的應用,能夠解決生產實際中的具體技術問題,具有綜合性、復合性的特征,是現代技術的應用者、實施者和實現者。[1]

3.能力層面

從能力層面看,對高級應用型人才的要求更多地體現在能力的多樣性上。所謂能力的多樣性是指既有專業所需要的實踐能力,同時還具備一定的基礎理論知識水平,還有進行技術創新和二次開發能力。這里所說的能力的多樣性,是建立在較為扎實的專業基礎上的技術傳播與技術應用能力,是有相應的組織、管理、營銷能力,外語和計算機應用能力,有掌握相關行業生產原理和操作技術、管理技術、營銷技術、服務技術和商業談判技術以及獲取和綜合信息的技術等能力。

4.素質層面

高級應用型人才需要一定的創新能力,特別整合其知識、技術、技能等專業素質,創造性地應對市場和社會形勢變化,同時需要應用型人才具備較強的政治、文化、心理等綜合素質。綜合素質是人才在工作中表現出的一種社會胸襟、精神境界和歷史眼光,是社會責任感、歷史使命感和職業榮譽感,以及在工作過程中的表現出的團隊精神、合作意識、充足的自信心、強烈的責任心等等非智力素質。

(二)新建本科院校應用型人才培養中的主要問題

新建本科院校從??粕駷楸究疲k學層次的提升帶來了辦學定位的迅速轉變。由于新建本科院校辦學歷史短,缺乏厚重的文化底蘊對學科專業建設的支撐,在人才培養中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1.沒有充分體現“高級”的內涵

高級的內涵表現為“高素質”,即除了既有較強的專業素質,又需要有與人溝通、交流的能力,語言文字表達能力、組織管理能力、就業創業能力等綜合性素質。其次,表現在“高技術”,一方面不同于一般綜合性大學培養的高層次領域、高科技范疇所需的高級專門人才,不需要有那么“高”的知識理論和創新能力,但是另一方面它不同于停留于精通某一項工種、某一崗位即可的“技師”型人才,而是“高”于職業院校培養的一般“技術藍領”,是介乎于二者之間的高級技術人才。由于新建本科院校探索時間尚短,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沒有充分體現“高級”的內涵。

2.缺乏崗位所需的事業心和責任感

高級應用型人才應具有健全的人格,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服務社會的奉獻精神,有科學的世界觀和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因此,新建本科院校應用型人才的培養不僅和大學的學術水平、培養模式相關,同時更和大學的文化熏陶和大學的學風密切聯系。事實上,許多大學生就業后,缺乏對崗位的事業心和責任感,缺乏職業規劃意識,頻繁變換發展方向,喪失了單位對人才的信任度,也破壞了人才成長的良好土壤。

3.存在“量”與“質”的供需矛盾

從人才市場的變化趨勢看,一方面社會對各類應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斷加大,這是市場需求的對高校人才培養提出的現實要求,另一方面,高校培養的人才有又存在就業難的現象,反映了高校在人才培養中存在的問題,即“量”與“質”供需矛盾。高校培養的人才與市場需求的人才口徑不合。新建本科院校在強調適應社會對人才需求時,面臨著功利化的巨大挑戰,應用型人才的培養一定程度上陷入了“專業主義”和“職業主義”的怪圈,容易把文化教育僅僅視為附加課程,在思想觀念和管理層面把文化教育分離于專業教育領域。[2]

二、大學文化對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養的基礎作用

近年來,新建本科院校著力加大大學文化建設力度的態勢已見端倪。在新建本科院??沙掷m發展、競爭力和辦學特色培育、人才培養的內涵支撐等方面,大學文化建設的作用日益受到新建本科院校的重視。大學文化對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養的作用主要體現為:

(一)對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養體系的補充作用

大學的人才培養體系,包括人才培養模式、培養方案、課程體系等要素,而大學文化也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分。在現實的學校環境中,從物質環境到文化傳統,從集體規范到人際關系,從教師的舉止儀表到學校規章制度、管理組織等,這些隱性文化因素都傳遞著一定的價值觀念信息,蘊含著豐富的教育內涵,給學生以暗示和導向。校訓、標語以及形式各異的風格建筑,和各項活動集中反映著學校領導者、教育者的思想觀點、價值觀念和培養意向和價值取向,對學生的道德認識和價值觀的形成發揮著巨大的同化和導向力量,成為高級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的有力補充。

(二)對大學在校生素質結構的完善作用

在行為和實踐上片面強調課堂教學或學科課程教學已經遠遠不能滿足學生建構自身素質結構的需要。大學文化的陶冶是指通過創設和利用有教育意義的情境氛圍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從某種意義上說,新建本科院校的人才培養除了必要的專業知識傳授,更多是要靠學生自己在所處的文化環境中積極主動的思維和體感中學到東西。大學文化的價值就在于,把具有強制性特征的教育以學生自覺教育的形式完成。高級應用型人才所應具備的道德修養和人格境界,也只有在健康向上、求真務實的文化環境中養成和陶冶。 轉貼于

(三)對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養特色的標簽作用

處于發展的起步期和建設期的新建本科院校,不僅要重視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與創新,也不能忽視大學文化對人才特色的獨特作用。正如清華學子的自強不息精神,北大學子的追求進步精神。大學生走向社會,其母校的精神特征不僅是大學生自身的口碑,也散發著母校的影響力。這種精神特征繼承于母校,又在其職業生涯中不斷發揚光大,增加了人才自身的附加值,從而形成以大學精神烘托下的人才培養特色——人才特色的循環促進。

(四)對新建本科院校培養可持續發展人才的深遠影響作用

知識經濟時代,行業和技術工種換代越來越快,社會對人才需求變化也呈加快的趨勢,同時,知識更新、技術刷新的周期越來越短,如果跟不上知識更新、技術進步的速度,其知識很快就會被淘汰,這要求新建本科院校培養的高級應用型人才必須具有自我學習能力。這種關鍵能力在專業教育上基本難于達到,學校只有通過大學文化教育,培養學生的判斷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和自我教育的能力,進而提高自我學習能力使其具備適應未來崗位所需要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三、創新大學文化建設,提高人才的內涵素質

文化建設是學校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不可或缺的基礎,新建本科院校要把握時代脈搏,從學生不斷變化和日益增長的精神需求出發,構建適合應用型人才健康成長順利成才的大學文化,就要實現觀念、制度、載體和作用方式的創新。

(一)樹立適應高級應用型人才成長的大學文化觀

新建本科院校,作為現代大學的物質條件已經具備,但在文化與精神層面的建構與很多辦學悠久的大學有較大差距,即作為大學的深層文化模式與文化精神的研究和實踐還不夠。傳統意義上的大學文化是一種狹義的校園文化,主要體現為大學里的各種文藝和社團活動,是第一課堂之外的一種輔助的校園育人活動,關注的是基本意義上的各種校園文化現象和學生為主體的自發、自主的文化活動,作為文化核心的大學精神普遍沒有得到成熟的積淀。僅憑相對較低層次的校園文化活動無法標志大學的文化精神,也發揮大學文化的引領作用,更無法作為一種精神力量內化為大學生自覺的發展源泉。因此,新建本科院校的大學文化必須創新觀念,重新構建一種全新的大學文化觀。新的大學文化觀是一種比校園文化更加上位的文化觀,不僅包含校園文化活動,還應包括理念、制度、物質載體和活動等多個層面。文化主體不單是學生,而是通過塑造“文化校園”,使大學文化成為一種總體性的校園文化理念,滲透于校園內的全部理念、制度、物質載體和活動之中。

(二)形成一體化的大學文化全員共建機制

新建本科院校原有的大學文化基本上是著眼于學生課外文體活動的一項具體工作,外在性、附加性、表面化、具體化、主體缺失、精神缺失等等是其主要特征。這種處在較低文化內涵意義上的校園文化活動,不利于校園文化與大學文化精神的融合,使校園文化活動脫離了大學精神主體,致使本應與大學精神為一體的校園文化在教學、科研、學生工作等領域被人為割裂,缺乏內在精神支持;也造成了校園文化活動表現出迎合和突兀等特征,形成“為活動而活動”、非主體參與者旁觀的現象,致使教師和管理人員處于脫離大學文化建設主體參與者的尷尬境界,使校園文化被誤認為專業學習之外的帶有裝飾色彩的文體活動?;诖耍陆ū究圃盒4髮W文化建設不能局限于學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層次上,應當以制度的形式將校園文化建設納入到學校的總體發展規劃中,改變現有的校園文化建設的機構、人員單一化的局面,統一思想,統籌規劃,全員動員,全員參與,形成校園文化全員共建機制。

(三)營造提升人才內涵的無聲無形的文化教育環境

就大學文化中教育影響的呈現方式而言,一種方式是采用明確的、直接的、外顯的方式來呈現影響,另一種是通過暗含的、間接的、內隱的方式發揮作用。大學文化的作用方式的創新就在于把具有強制性特征的教育外化轉變為以一種以文化的形態或潛性課程參與教育全過程的非強制性教育手段,通過教育環境的營造,以無聲無形的情感陶冶、思想感化、價值認同、行為構建的方式實現教育目的并影響教育過程。因此,新建本科院校大學文化建設應遵循文化作用的一般規律和原則,按照文化自覺的內在要求,使大學文化全方位、全過程發揮影響作用。

(四)構建多元化大學文化載體

與作用方式相對應的,學生對文化影響的接受方式,也可以分為有意接受和無意接受兩種。對有意接受而言,學生總是能意識到自己在學習什么,接受什么,目的性比較強,一般都采用有意識的自我控制的方式,不斷的調節自己,以求最大限度的獲得各種經驗;而對無意接受來說,學生不知道自己在學什么,目的性不強,一般都是在無意識中獲得各種經驗,通過非特定的心理反應接受教育影響,是一種自然的習得過程。因此,新建本科院校大學文化建設要改變重社團文化,輕班級文化的思路,重視非正式群體建設,實現載體的創新。新建本科院校通過創新大學文化建設,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充分發揮其無形的、持續的、潛在的作用,在不知不覺中去培養學生的自主人格,獨立思維能力,以活動和交往促自律,通過自己的理性探究,審視既定的規范體系,在工作崗位中自覺負起責任與使命,尊重真理,熱愛知識,體驗奉獻、創造之愉悅,盡責之崇高,成長為能適應社會崗位需求的、有自身特色的“高級”應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篇9

收費站業務學習計劃從接到實習通知開始,我就做好了一切心理準備,對每一個細節嚴格要求自己,在最短時間內學會收費崗位必需的技能,我和十二名同事分到隨岳高速公路荊岳大橋所實習。在實習期間,我得到了該所領導及其他同志的熱情照顧和關懷,同事們都傾心傳授我收費知識和業務技能,包括各種處理特情問題的方法。他們每個人都耐心、細致、親切、隨和,使我倍感溫暖,因此學起來也輕松自如。經過六天的實習,我逐步掌握了高速公路的收費、監控等方面的業務知識,感受深刻,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加強學習,提高自身綜合素質。通過對高速公路收費相關的各種法律法規,以及我省頒發的各種收費政策性文件進行了的學習,使我明白了,要做一名合格的高速公路員工,必須要懂法、知法、用法,要對政府頒布的文件精神充分領會和運用,才能征好費,服好務。

二、收費崗上操作,必須細心認真。通過跟班的方式學習崗上操作,經該所老員工的細心指導,幾個輪換班下來,我不僅熟練地掌握了入口發卡,出口收卡、收錢、打票等操作技能,而且學到了老員工們那種孑孑不倦,愛崗敬業的精神,要做到在崗一分鐘,用心60秒。

穩、準、快,處理各種特情車問題是自身素質的綜合體現。通過跟班學習及老收費員的傳、幫、帶,以及通過自己的細心觀察,我逐步掌握了如U行車、J行車、無卡車、換卡車、卡損車、闖關車等的操作,和貨車計重時軸判錯誤改正等處理程序,在處理問題時要做到誠心、耐心、細心,同時牢記任何特情操作都必須有記錄,有些還必須上報監控室,要做到有范有序,有據可查。

收費站業務學習計劃一 自覺能盡職盡責的監控收費區域發生的一切事件。對闖口。逃費。拒不交費的車輛進行全面記錄;邊亭逃費或車主自己移桿逃費行為均移近鏡頭錄象;出現在收費區域的外來車輛或人員及時詢問收費員。疏導員,并提示他離開車道,以防危險;對拒不交費和有爭議的車輛及時報告給站長,請示后對堵車進行最快速度的疏通,確保收費工作的正常進行。

二 對收費員。疏導員的文明收費。規范疏導進行監控。對收費員的正確使用字符疊加器進行監督和提示;對過往車輛所持證件全面記錄;對收費員售票和錢款仔細查看,避免找錯錢,對新上崗和實習人員尤其如此。提示收費員使用文明用語和規范疏導員的站姿和敬禮;鏡頭追蹤疏導員的站立位置和站立時間。

三 對收費亭及收費廣場的治安情況進行監視。對發生在收費區域的治安案件。刑事案件的事態發展進行跟蹤監視,并積極配合公安人員。交通派出所等部門查找丟失車輛。違章車輛。犯罪嫌疑人,進行調帶查詢提供有效可靠的線索。

四 把監控的情況及時匯報給站領導。當班發生的一切突發事件和難以解決的問題及時請示或報告給站長,站長采取措施予以解決;盡量杜絕放人情車在本班發生。

五 愛護監控設施,掌握一般操作過程。在交接班時交代監控設備的運行情況,確保錄象過程的連續完整。通過自己的學習和請教,能初步掌握電視監控設備的使用。操作和簡易維護,保證設備正常運轉,充分發揮現代化設施的作用。

篇10

一、 小班化英語課堂教學的特點

首先,小班化教學班額小,學生人數少,操作方便,拓展了班級授課制條件下的學習空間,加大了課堂教學的密度,使得教學環節緊湊、節奏加快、周期縮短,能凸顯教學中的“共性”與“個性”。其次,學生雙邊共振頻率增多,有了更多主動學習和交流的機會、更加廣闊的自我表現與發展的空間。學生通過組內合作、組際競爭、多向交流、多維互動,把知識、技能的學習和交際能力的鍛煉融為一體。再次,小班化教學能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動機,啟動學生發散思維和創造思維的能力,促進學生社會技能和社會情感的發展,從而使學生更加自尊、自信。

二、 小班化英語課堂教學實施的前提

(一) 座位空間布置

小班化英語課堂教學,教師要改變傳統的“秧田式”座位形式,可采用U字形、扇形、半環形、圓形、正方形、V形、T形等形式。目前,U字形、圓形和正方形這三種形式在許多實行小班化教學的學校中使用較廣泛。多樣化的座位排列除了能增加學生的新奇感和生生交往的密度外,也可以使每個學生有更多機會處于活動的中心地位,學生集體討論的機會多了,學生情感交往的頻率也高了,教師的指導與關注度也多了,從而大大縮短了師生、生生間空間與心理的距離,有利于培養學生間良好的合作意識和參與問答的膽氣。

(二) 班內學生分組

小班化英語課堂教學,教師要按照班級學生性別、原有能力、性格特征、智力差異等因素把學生按照好、中、差分成四人或五人同質異構小組,每個小組要取一個新穎、有個性的名稱,如“Banana Group”“Apple Group”“Orange Group”等;小組要有響亮的口號,如“No pain, no gain!”“No best, only better!”;要制訂小組成長目標和小組紀律;要給小組內成員編號,如四人小組中選成績最好的一名學生為1號,兼任小組長并主持小組活動,成績較弱的一名學生為2號,另外兩名中等程度的學生為3號和4號,其中3號任記錄員,記錄小組發言要點,4號為報告員,代表本組向全班報告。組際間的成員可定期輪換,重新編組執行不同的任務。

(三) 巧用媒介資源

許多實行小班化教學的班級,不僅配備有電腦、投影儀、錄音機等多媒體設備,而且教室內四面墻上也裝有白板或小黑板。教師可以給每個小組配備一塊白班或小黑板,每塊白板或小黑板實行編號供小組成員書寫答案、計時編題、錯誤修改、聽寫默寫、手工畫圖用;教師還可以用多媒體投影儀展示學生作品,用錄音機進行聽力訓練,用幻燈片呈現導學結構圖、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重難點和教學方法等。輔助媒介資源的設置,可以讓課堂教學顯得更加立體、動感。

(四) 編印輔教“導學稿”

“導學稿”具有極強的導向性和可比性,是教師導學、學生自學的優良載體。在小班化英語課堂教學中運用“導學稿”可以使學生預先了解教師新課教學的目標、任務、重難點和教法,直觀地捕捉教學活動信息。它不僅可節省師生活動的時間,加快課堂的進度,提高課堂的效率,而且有助于學生提前進入到預習、思維探究與學習的狀態,促使學生帶著問題進課堂。

(五) 建立多元評價機制

師生合作設計小組、小組檔案、考評標準和評價方式是保證小班化英語課堂教學高效實施的前提。學期初,教師要為每個小組建立“成長記錄袋”,規定小組紀律,制訂小組學習計劃和學習目標,為小組內每個成員設計一張量化考核卡片,內容涉及音標、詞匯、語法、閱讀理解、綜合運用、書面寫作,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情況以及學習成績等。此外,要堅持開展小組間課內、課外競賽。當學生個人或小組在課堂學習的某一過程中有所提高或退步,教師要及時做好記錄,做到定期反饋評價,對發現的問題及時會診,對退步的學生個人和小組提出建議,對進步的學生個人和小組給予不同形式的表揚與鼓勵。

三、 小班化英語課堂教學的流程

小班化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根據現代課堂的價值取向和新課程標準要求,結合現行教材的特點、學生的心理特征和認識規律,形成以培養學生聽說讀寫能力、交際能力、自學能力為主的“教師預設學生預習學生思維教師導教學生自學小組合作組際交流總結評價個體輔導”的課堂教學流程。

小班化英語課堂教學的具體表現為:激情入境探究深化強化拓展。

四、 小班化英語課堂教學的應用策略

(一) 設計教學,優化課堂

小班化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圍繞教學目標精心設計主線,科學安排全班整體教學和小組分別教學的內容。教師的教學形式要靈活多樣,要有利于啟發學生的思維想象;教學活動要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促進學生有效的自主學習;教學過程要能提高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教學任務的設計不應太多,一般3~4個就行了,最好是一個大任務下設計幾個子任務,這樣就能使課堂教學顯得緊湊、完整,一環套一環。

例如《英語(新目標)》(七下)“Unit2 I want to be an actor”,該單元以Occupations為話題,共設計了Section A,Section B和Self check三個部分的內容。筆者在設計教學時,整合了教學內容,按照聽說讀寫練的要求把整個單元分為五個課時,即詞匯教學課、聽說演練課、閱讀賞析課、寫作提高課、綜合復習課,適當調整了Section A和Section B中某些部分的順序,增加了一些課外文化知識如名人軼事、格言警句、詩歌賞析等讓學生感知、體驗。另外,筆者以中央電視臺綜藝節目《我要上春晚》為背景,以My dream為主線,設計了諸如Memory challenge,Guessing Game,Make a survey,Discussion等任務讓學生談論自己或他人將來想要從事的職業并陳述理由,學會閱讀和寫作招聘廣告。

(二) 倡導分層,因材施教

學生的能力有差異,在小班化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必須采用因材施教、分層教學的策略。在課前,教師應充分了解學情,給A,B,C三類學生制訂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設計不同程度的教學任務。教師在心中要提前做好教學的規劃,包括內容、形式、方法、手段等。在課堂上,教師的問題應有難有易、層次分明,要適合各類學生的需求,鼓勵學生共同進步。

仍以《英語(新目標)》(七下)“Unit2 I want to be an actor”的教學為例,對于成績優秀的學生,筆者設計了一些相對靈活、具有開放性的活動來鍛煉他們的洞察分析力和思維想象力,如讓學生用英語描述某一職業及其性質,讓其他同學競相來猜;扮演中央電視臺《我要上春晚》欄目的導演來學校選拔優秀演員和工作人員展開對話;編制報紙、電視招聘廣告,做一些拓展性的練習;等等。對于成績中等的學生,筆者要求他們會用“wh-”詞編對話、作調查、完成表格、看圖說話、計時翻譯、造句。對于成績較差的學生,筆者降低起點和難度,減慢授課速度,耐心誘導啟發,著重檢查他們對基礎知識的掌握,適當開展一些基礎性活動,如Chant,Guessing game,Look and say,Read,Match等,讓他們在活動過程中體驗快樂、增加自信、找到歸屬感。

(三) 科學導學,開展自學

小班化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做好引導員、監督員和協調員,積極組織學生開展自學。教師要充分挖掘教材資源,積極創設活動情境,利用周圍一切有利于教學的因素開展導學,把提高學生的能力作為導學的重點。如課前,教師可給學生發下“導學稿”,要求他們按照“導學稿”預習導航部分的內容在家自主預習教材,獨立完成“詞匯訓練營”“語法大挑戰”和“思維空間”,學會查閱、搜集有關資料信息,寫出自己在預習過程中所遇到的疑惑和問題;課堂上,教師借助“導學稿”和多媒體幻燈片、投影儀,向學生直觀地呈現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知識結構圖、任務活動、輔助教學材料(游戲、音樂、圖片、視頻),讓學生清晰地了解到自己該干什么、怎樣去干,并通過作業檢查、組際競賽、白板展示、記憶挑戰等活動來促使他們自主學習。

(四) 圍繞話題,積極合作

張兼中教授在其專著《外語教育學》中指出:“課堂教學中師生交往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但學生間和小組間的交往尤為重要,更重要的是學生之間的交往?!边@是因為同一班級的學生具有共同的年齡特征、認知水平、學習經驗和思想情感因素,易于相互傳遞和接受信息,易于增加用外語交流的機會,從而加速掌握外語進行交往的進程。

小組合作學習很好地把聽說讀寫、口頭與筆頭、操練與游戲有機結合了起來,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主體性和創造性,小組合作學習是小班化英語課堂教學的主要形式,它在小班化英語課堂教學中的地位不是弱化了,而是得到了更進一步的加強。在小班化小組合作學習中,學生的自主學習權得到了尊重,學生是學習的主人,他們有較大的自由支配空間,他們可圍繞教師所給的“話題”,通過小組討論、角色表演、游戲競賽等活動互相學習、互相幫助,合作攻關、共同成長,體驗集體榮譽感和成就感,發展合作精神。

(五) 交流成果,點評反饋

小組活動體現的是集體智慧,是群策群力的結果,當小組同學合作完成一項任務后,教師應及時組織學生進行成果匯報和組際交流,形成“組內成員合作,組間成員競爭”的新格局。

學生由于個體特質的差異,他們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表現出不同情緒,有的學生反應敏捷、參與積極、興趣高漲、理解力強,有的學生則反應遲緩、參與消極、興趣不濃、理解力差,這些積極和消極的因素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學生的學習力和進步。因此,教師要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態度、學習策略、掌握基礎知識和學習內容的水平以及發展潛能和創新能力進行綜合性分析和評價。

(六) 結對幫扶,共同發展

在小班化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應關注班級后20%學生的學習情況,觀察他們的學習行為和學習方式。他們之所以回避課堂,除了心理方面的自卑、膽怯、害羞、怕失敗、擔心犯錯被別人嘲笑、自信心不足外,更多的是因為其在聽說讀寫基礎知識的不扎實和交際能力的欠缺。對于這種情況,教師可采用學生結對幫教的方式來解決。首先,每個小組內部自行消化。教師安排小組長與之結成對子,幫助其制訂學習計劃、設立預期目標,糾正語音錯誤、弄懂語法要點等;其次,鼓勵各小組間展開競爭,對于整體進步的小組給予表揚和精神獎勵;再次,進行環境誘導,讓后20%的學生定期輪換小組,讓他們在新的環境中與人相處、與人合作,進而觸發他們學習的動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