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紀市場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28 16:19:5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經紀市場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電價的管理體制有待完善
電價是電力經濟系統運行的關鍵因素之一,沒有完善的電價管理體制,就不可能提高電力企業的經濟效益。但是,就目前電力企業的電力管理體制來看,還有很大的改善空間。一方面,現在部分地區還出現嚴重的偷電、漏電的行為,而且也沒有嚴厲的懲處制度,嚴重影響電的銷售。另一方面,目前的電價標準制定還統一由政府制定,電力企業要開拓市場還要通過上報政府,等政府審批,政府的批準又得經過一年半載,等審批通過,電力企業已經失去市場機會,給電廠或電網造成巨大的損失。因此,在市場經濟背景下電力經濟系統的運行要改善電價的管理體制,避免該管理體制的滯后性、不科學性等影響電力產業的市場營銷。
(二)電網的經營機制有待完善
電網的有效管理也能促進電力企業經濟效益的提高,然而,現在的電網經營機制還不是太完善。在如今的電網管理機制中,大都是政府垂直管理的,在財政管理上也是采用收、支兩條管理線,電網的經濟效益核算也是統一進行的,這會讓電力企業職工的工作積極性大打折扣,許多電力企業也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法人代表存在,電網經銷者沒有經營的主動權,這會影響他們工作的積極主動性,間接影響電力企業的經濟效益。
二、在市場經濟背景下如何促進電力經濟系統的運行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背景下,電力企業要合理分配資源,做到資源的優化配置,同時還要建立科學系統的電力經濟運行體制,盡可能地適應社會化大生產的要求。在國家及相關政府對市場經濟體制的宏觀調控下,電力企業的相關制度也在逐漸改革完善著,對促進電力經濟系統的運行有很大的影響。下面我們從電力企業市場的發展、電價體制的改善、市場供求機制及競爭機制的完善等方面具體分析:
(一)大力推廣電力企業市場的發展
在相關法律的規定下,電力企業主要被劃分為三個模塊,即電力生產企業、電力建設企業、電網經營企業。電力經濟系統的運行過程中,我們既要確保這三個模塊的相對獨立性,還要保障它們共同發展、共同進步。國家及相關政府要給電力企業適當的自,確保公平自主、平衡發展的原則,從而有效開拓電力企業的發展市場,抓住發展的機遇,如農村電網的改建等,各電力企業公平競爭,在競爭中求發展,促進電力企業經濟效益的提高。
(二)改革完善電價的管理體制
在資源的優化配置中,我們要確保電價的科學合理,才能為電力經濟系統的正常運行提供保障。因此,在市場經濟背景下,改革完善電價的管理機制是迫在眉睫的。一方面,國家及相關政府應該給予電力市場足夠的自,讓電力企業有權在某一范圍內宏觀地調控電價。另一方面,電價的規定不是一成不變的,我們可以按照市場的需求,適當地上調或下降電價,以增加電的銷量來提高經濟效益,有效地實現薄利多銷。另外,電價的制定要結合市場的風險、電力企業的成本、應繳的稅額等,在合理的條件下,最大限度地提高電力企業的利潤。
(三)建立有效的市場供求及競爭的機制
在市場經濟背景下的電力供求不是一成不變的,我們一定要時刻關注經濟市場對電力的需求,然后適度地供應,做到電力市場的供求平衡。當電網的供大于求時,我們可以適當地下調電價,若供小于求時,上調電價,用這種電價浮動的方式來調節電力供求的平衡。除此之外,還需要建立公平的競爭機制,給電力分配同等條件的資源,讓他們在同一起跑線上公平競爭。對于某寫大電網的交易,可以從中收取過網費等,從而有效地平衡各電網的經濟效益,促進整個電力經濟系統的可持續運行。
三、結束語
篇2
期貨服務實體經濟取得一定進步一是推動期貨市場服務三農基地建設,現有期貨市場服務三農點基地3個,2014年新增1個;早秈稻交割庫7家,占全國總數的39%。二是積極推動在鷹潭設立銅期貨交割庫,為我省銅產業鏈企業提供更為便利的期貨市場服務。三是支持江西洪門實業集團申請雞蛋交割庫。四是鼓勵期貨經營機構加大服務三農力度,以農業龍頭企業為主要服務對象,建立“期貨+農業企業+農村合作社”服務模式,為企業提供高效的風險管理服務。五是與交易所合作舉辦糧食期貨規則、晚秈稻期貨和豆粕期權培訓,加大針對三農宣教力度,促進企業正確認識農產品期貨。
二、持續推進監管轉型,進一步提升服務實體經濟能力
(一)適應股票發行注冊制改革,加快推進首發上市
抓好改革方案出臺前4家在審企業的上市推進工作,力爭6家輔導備案企業年內上報IPO申請材料。積極推動輔導備案企業和后備企業盡快完成規范工作,做好對接新的股票發行制度的準備。支持非上市公眾公司在“新三板”市場掛牌,拓寬融資渠道。
(二)積極利用多層次資本市場融資
加快推進全省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切實滿足不同規模、不同發展階段企業差異化的融資需求。支持上市公司用好并購重組再融資平臺,大力整合優質資源,促進轉型升級,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積極支持全省新一輪的國企改革,做好對接。加快區域性股權交易市場、私募平臺市場等場外市場發展,積極協助全省區域性股權交易市場建設,支持設立機構間私募平臺,支持股權眾籌融資在我省試點。貫徹執行證監會《公司債券發行與交易管理辦法》文件精神,引導支持省內中小微企業,緊抓債券市場大發展機遇,充分利用債券融資。
(三)推動證券期貨經營機構加快發展
支持3家法人機構采取IPO、發行證券公司債、短融、回購等方式增資擴股。支持有實力的民營資本、專業人士在江西發起設立或參股證券期貨機構。積極爭取專門服務于區域性股權市場的小微證券公司試點。支持證券期貨公司開展業務創新,豐富產品結構與業務條線,提高市場競爭力。支持2家證券公司開展互聯網金融試點和公募基金管理、基金托管等業務。
(四)提高證券期貨市場服務實體經濟能力
引導和支持2家證券公司開展柜臺市場、私募市場等場外市場業務,對接中小企業融資需求,發揮專業優勢,做好股權文化宣傳與普及,積極參與江西資本市場發展。加強期貨市場基礎設施建設,支持撫州設立雞蛋期貨交割庫,支持南昌設立鋁期貨交割庫,促進期貨市場功能發揮。鼓勵期貨經營機構加大服務實體企業力度,支持實體企業參與利用期貨市場。支持具有服務實體經濟特色的期貨公司來贛設立分支機構,優化期貨經營機構網點分布,完善服務實體經濟網絡。
(五)有效防范市場風險,營造良好發展環境
篇3
1
當前我國正處在新舊體制交替之際,學校德育工作面臨嚴峻的挑戰,市場經濟對中學德育工作產生了巨大的沖擊和影響。它既有積極的一面,又有消極的一面。積極的一面主要表現在:其一,市場經濟的平等競爭法則,有利于增強學生的平等觀念和競爭意識。其二,它有利于激發學生奮發向上,培養積極進取的精神。因為市場經濟要求每一個競爭者只有頑強拼博,不斷進取才能達到勝利的“彼岸”。其三,它有利于學生形成強大的的學習動力。因為市場競爭,說到底是知識的競爭,人才的競爭,誰掌握了知識和人才,誰就會在競爭中處于優勢。我們在肯定市場經濟所起的積極作用的同時,也應看到它所起的消極作用。這主要表現在:其一是集體主義觀念淡薄。當代青少年學生個體競爭意識日趨增強,群體團結協作精神逐步削弱,發展個性的要求日益強烈,自身的社會責任感、義務感逐步淡化;對個人利益,個體價值比較關注,對國家、集體利益有所忽視;個體的自信心不斷提高,對集體的力量和作用認識不足等。二是享樂主義、拜金主義思想滋長。社會上出現的追求享樂,迷戀金錢,崇拜金錢的享樂主義、拜金主義,嚴重危害了青少年一代美好的心靈。有的學生一味講究吃好穿好,追求物質上的享受;有的學生花錢如流水,肆意揮霍,錢花光了就去偷,騙、詐等。三是“讀書無用論”重新抬頭。當前,社會的分配不公和知識貶值,腦體倒掛現象,使不少學生認為不讀書,無知識也可以賺錢發財,從而失去了學習的動力,有些學生只求混個畢業證,早早沖出這所“牢籠”,去投身市場經濟的大潮中賺錢發財。因此,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今天,學校德育工作面臨許多新情況和新問題。
2
中華民族在幾千年文明中形成了許多優良道德傳統,是我們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在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條件下,大力加強對青少年學生的優良道德傳統教育,是新時期德育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其意義也是深遠重大的。
首先,對青少年進行傳統美德教育,是培養青少年集體主義思想的需要。中華民族歷來把“廓然大公”、“天下為公”、“克己奉公”作為價值理想。“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無不閃爍著集體主義精神的光輝。針對市場經濟條件下,青少年一代集體主義觀念淡薄,個人主義,利己主義思想的滋長,學校應大力弘揚中華民族的“天下為公”、“克己奉公”的傳統美德,發揚民族傳統美德的現代價值,培養青少年的集體主義觀念和情感,這是學校對青少年價值觀教育的核心內容,也是學校德育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
其次,對青少年進行傳統美德教育,是培養青少年正確的義利觀,抵制享樂主義和拜金主義思想侵蝕的需要。“義”,即道義;“利”即物質利益,中國古代思想家特別是儒家認為,如何處理好義和利的關系乃是道德教育、道德修養的頭等大事。在兩者的關系上,強調“先義后利”、“以義制利”,反對“見利忘義”,就人生價值而言,“有義”比“有利”更為可貴。在社會商品經濟迅猛發展的今天,有的人卻陷入“金錢至上”、“金錢萬能”的拜金主義泥坑,為了獲得金錢,不擇一切手段,置良心、道德于不顧,甚至以身試法。青少年學生也耳濡目染,深受其害。因此,在廣大青少年學生中大力弘揚中華民族的優良道德傳統,確定正確的義利觀,自覺抵制享樂主義、拜金主義的侵蝕,有著十分重大的現實意義。
第三,對青少年進行傳統美德教育,是培養青少年胸懷大志,勤奮學習,自強不息的高尚情操的需要。中華民族傳統道德對立志、求學、自強等方面都有明確具體的規范。荀子說“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朱熹的“命當志存”,王勃的“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孔子的“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三字經》上講的“頭懸梁、錐刺骨”、“如囊螢、如映雪”的勤學苦讀,都強調了人要胸懷大志,勤奮學習,自強不息的價值追求和道德情操。針對學生思想上存在的“知識無用”、“讀書無用”的錯誤觀點,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樹立良好的學風是十分必要的。
因此,開展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教育,用具有民族特色的價值標準和道德規范教育青少年,指導青少年健康成長,有著特殊重要的意義。
3
對青少年學生進行傳統美德教育,應以學生的身心特點、思想狀況和具體校情為依據,結合本單位德育教育的實際,采取靈活多樣,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才能達到預期的教育目的。
篇4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雖然與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有著質的區別,但它畢竟是現代市場經濟中的一種,必然具有現代市場經濟的一般特征,所以市場經濟中影響公平的各種因素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同樣會發揮作用。
我國在經濟體制轉軌過程中,市場機制的運作帶來了效率的提高和經濟的快速增長,同時也出現了百姓收入差距的進一步擴大,兩極分化日趨嚴重,造成較為普遍的不公平感。由于傳統體制及信用觀念的慣性作用,不少國有、集體企業仍把從銀行借款及發行債券籌集的資金當做“國家資金”使用,政府部門仍然熱衷于干預金融機構的資金運用,而且都不愿或不必對借貸資金的償還承擔嚴肅的責任。這時市場的發展對平等提出了愈來愈高的要求。總書記在中央黨校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力專題研討班作重要講話時,把平等提得很高,比此前任何時候都更加強調公平的位置。他說:“要在繼續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把維護社會公平放到更為突出的位置。”在市場經濟如果談不到平等經濟活動就無法健康發展。
二、制約市場經濟平等發展的原因
1.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私人勞動與社會勞動之間的矛盾同樣存在,并會導致分配上的差距。由于價值規律的作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競爭同樣是無情的。不同的企業、不同的生產者,由于資金、技術、質量、服務等方面的差距,其勞動得到社會的承認的狀況必然是不同的,因而所得利潤、可供分配的個人消費品都不可能相同,有時差距還十分巨大。
2.當前我國還沒有建立一個競爭機會平等的機制,真正做到競爭活動的參與、競爭規則的公正、競爭過程的透明、競爭結果的有效。作為市場主體的不同企業在市場中法律地位不平等,權利義務不一樣。我國目前的企業立法首先有涉外、國內之分,其次有不同所有制之別。與此相配合,則是在人、財、物生產要素的配置上和產、供、銷安排的待遇上的區別對待。從而造就不同等級企業在競爭起點,待遇和機會上的不平等。而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中國建立平等市場經濟體制的任務比西方任何一個國家都要艱巨。
3.政府部門過多強調行政管理,滋生了行政權力的膨脹和濫用。行政權力的隨意干涉,造成了部門、行業分割和地區封鎖。各部門、各行業唯我獨尊,利用權力資源對市場實行封鎖和壟斷,剝奪了非本部門、本行業的市場主體公平競爭的機會,制造了本部門、本行業經營者與非本部門、本行業經營者經濟條件的不相同,嚴重損害了公平競爭。[1]
三、發展市場經濟建立公平競爭的對策研究
市場經濟得以形成和發展的前提是承認市場主體作為商品生產者和交換者獨立平等的地位。自由平等是市場經濟發育的基礎,是市場經濟的必然要求。
我國的市場經濟是建立在社會主義公有制基礎之上的市場經濟,它必然要求市場競爭的前提、過程和結果都必須遵循一定的公平原則,以保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應有的平等性。在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自然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化的大變革時代,應當摒棄傳統的狹隘平等觀念,樹立一種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平等觀點,即商品經濟或市場經濟如果要正常運行,就必須保證交換者的平等地位,交換行為的意志自由,以及交換的等價性[2],使全社會造成一種普遍的機會平等的氣氛。具體說來,理解下面幾點是特別重要的1.從市場經濟的前提來看,當資源參與市場的分配,那么誰占有的資源越多,所獲分配也必然越多,從而與他人形成一定的差距。如不同地區擁有的不同自然資源、政策資源,不同分工形成的不同的智力資源、城市與農村之間存在的不同的機會資源、企業主與雇工擁有的不同的資本資源等等,參與分配時得都會形成較大的差距。所以首先要解決不同市場主體所占有資源的不同會導致分配結果的差距問題。
2.市場經濟條件下,平等是建立在法律制度基礎上的,需要法律和制度作保障。恩格斯指出:“在社會發展某個最早的階段,產生了這樣的一種需要:把每天重復的生產、分配和交換產品的行為用一個共同規則概括起來,設法使個人服從生產和交換的一般條件。這個規則首先表現為習慣,后來變成了法律。”[3]環境公平是市場機制順利運行的條件,是市場主體公平競爭的保證。正如美國經濟學家布坎南新所說:沒有合適的法律和制度,市場就不會產生任何體現價值最大化意義上的效率。[4]
3.我國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轉型,不是以革命的方式、而是以改革的方式進行的。這就是說,它不是在政權發生更迭的條件下急速地進行,而是在原有的執政黨和政府的領導下逐步實現。政府通過制定法令、制度、標準等形式確保市場機制運行的基本秩序,確保市場交易的效率與公正性。但轉型時期的政府既必須保持相當大的權力,又必須高度重視來自政府內部的反對改革或假借改革之名謀取私利的行為。[5]避免指政府部門始終以“超人”自居。強調機構改革的重要性和要求政府職能轉換,政府部門是為企業和全體公民服務的“仆人”并非無它經濟就無法運轉。打擊在“放開搞活”幌子下行政權力進入市場、權錢交易、大肆“尋租”等問題。使不同所有制經濟,不同行業和產業部門、不同經濟區域之間規則統一、待遇相同、機會均等,使經濟運行規則和政府的管理行為真正規范化。
和諧社會是公平、正義的社會,它是由物質方面向精神文化乃至倫理道德層面擴展的社會狀態。其最大的特點就是要求經濟發展和社會平等必須相互適應,兩者的關系猶如自行車中的兩個輪子,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論文關鍵詞]市場經濟平等政府法律
[論文摘要]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道德,法律和經濟有著緊密的聯系方式。市場經濟得以形成和發展前提是市場主體的平等。平等與市場經濟是對立的又是統一的。
參考文獻
[1]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法律主體的重新架構[J],劉繼峰,當代法學,1997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193頁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第538-539頁
篇5
區域營銷就是區域從滿足投資者的需求出發來塑造投資環境,并把整個投資環境像產品一樣對外推銷,來吸引投資者的投資、滿足投資者需求的一系列與投資市場有關的活動的總和。所謂區域營銷實際上是指兩個過程:一是指區域營銷者在經營區域時,將區域看做市場導向型的企業,向企業家一樣將區域作為一個產品,根據自身的特點,確定特定的目標市場,并針對目標市場進行創造包裝和行銷過程;二是區域政府或區域聯盟以及各種區域利益相關者在市場營銷理論的指導下,創造并提供有價值的“區域產品”,利用市場營銷理念和方法將整個區域進行企業化,產品化經營,整合區域內的各種資源,滿足“區域消費者”的需要和欲望,從而最大限的地實現區域增值的一種社會活動和管理過程。這一概念包含了五個方面的內容:(1)區域營銷既有企業的特點,也具備有一些政府管理的特征;(2)指出了區域營銷者是區域政府或政府聯盟以及各種區域利益相關者;(3)指出了區域營銷實際上是市場營銷理論和方法在區域發展中的應用,區域完全可以利用企業市場營銷理論和方法,結合區域特點并整合區域內的各種資源來開展各種營銷活動;(4)指出了區域營銷的實質是將整個區域進行企業化、品牌化經營,從而吸引和滿足各類目標客戶的需求和愿望;(5)區域營銷的目的是為了樹立區域獨特的形象,提高區域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實現區域增值,從而提升區域競爭力。
二、關于區域營銷策略的研究
目前,關于區域營銷策略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幾種研究認識:
1、認為區域營銷策略必須實施品牌化工程,而區域營銷中實施品牌工程的基本目標是“取得各個相關要素的最大優化與最佳整合”。品牌特性的確定是品牌成敗的關鍵,樹立城市品牌獨特性的方法為:“即按照唯一性、排他性和權威性的原則,找到城市的個性、資源理念,根據地理環境、現實條件、功能性質、歷史文化以及區域的經濟聯系等特點進行規劃,并注意保護文化傳統、地方特色,提煉獨特的、真正有價值的品牌。”
2、認為根據不同類型和性質的城市在國際、國內所發揮的政治、經濟或文化的作用,以及城市自身的個性特點,可將城市的品牌氛圍以下主要類型:政治型城市品牌、旅游型城市品牌。并指出了我國當前城市品牌建設存在的問題和品牌建設存在的問題和品牌塑造的途徑。
3、強調區域營銷品牌化策略會到來長期的外溢效應、良好的品牌效應為他們通向成功提供了捷徑。認為由政府實施的品牌化策略能夠“提升眾多中小企業基于特殊能力和專業性的區域形象,拓寬他們的產品銷路,增強他們的行動信心,使他們積極有效地去參與市場競爭”。從這一角度看,由政府來實施品牌化策略對于產業群的健康成長也是十分必要的。
4、提出了城市營銷戰略的制定、實施及調整思路。認為區域營銷戰略包括“明確城市產品、城市營銷策劃以及制定系統的營銷組合策略”。區域營銷策略的實施不但要從規劃入手,還要成立一個專門負責區域營銷的機構。營銷策略要做好營銷市場目標化、城市建設市場化、投資環境最優化、核心產業集聚化、城市形象品牌五個方面的工作。綜合目前的研究狀況,我們可以看出:區域營銷策略是指一個區域在未來較長一段時間,用營銷的方式來運作管理區域的總體設想和規則。在實施區域營銷策略戰略時,應注意對營銷活動進行控制,定期進行績效評估,動態地調整營銷策略,以保證區域營銷策略的有效性和目的性。
三、區域營銷的策略
(一)區域產品策略
美國經濟學家威廉•極•尼克爾斯指出:“產品可以是一個人、一個地方、一種思想、一種是在的物品、一種服務、一項政府的規劃、一個慈善機構、一種福利事業、或者任何其他能夠在某種程度上滿足他人的事物”。一般來說,區域營銷產品分為兩大類:公共產品和營銷產品。公共產品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土地及水、礦藏等資源的開發權、城市基礎設施及交通設施的開發經營權、城市公共事業的經營權、特殊行業的特許經營權。由于自然資源秉賦、人力資源、歷史淵源以及經濟發展狀況等方面的限制,同一區域內不同具體“產品”以及不同區域內同一具體“產品”的素質以及未來發展前景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差異,而這種差異決定著,區域營銷的產品定位。在進行營銷定位時,有些區域借助區域的整體產品進行定位。例如,過去幾年,中國有多個城市提出了建設“國際化大都市”的發展目標。按照城市學者馬陽的觀點,“國際大都市”應該是區域中心、移民之城、會展之城、組織之城、服務之城、創業與人居之城、傳媒之城與文明之城”。可以說,“國際化大都市的營銷定位為城市營銷的“整體產品”提出了要求和發展目標。而有些區域則可以借助本區域內有明顯競爭優勢的某類具體產進行營銷定位。例如,洛陽借助其“九朝古都”的歷史地位主推歷史產品吸引旅游訪客。當然,確定區域營銷的助推產品必須是建立在全方位的營銷調研和分析的基礎之上的。區域營銷者要充分考慮區域產品的實際現狀、競爭狀況、目標顧客狀況以及營銷環境等因素,分析自身的優勢與劣勢,找出面臨的威脅和機會,從實際出發,用戰略眼光對區域“產品”進行合理定位。
(二)區域品牌策略
區域品牌策略包括兩層意思:其一:產品品牌區域化,即實施區域產品品牌策略。該策略的含義是扶持和促進區域內品牌的創立和發展,通過提高區內品牌的競爭力來提高區域的競爭力,進而借助區域產品形象的提升達到提升區域整體形象的目的。其二,區域形象品牌化,即實施區域整體品牌策略。該策略的含義是為區域的整體形象樹立一個品牌,把區域作為一個品牌來經營,以品牌的來參與市場競爭,在樹立區域整體品牌的同時,為區域的產品創造區域品牌形象,即將區域的產品品牌與區域的形象品牌結合,達到相互促進的作用。
1、區域產品品牌策略
實施區域產品品牌策略是被實踐證明了的促進區域營銷的一大助力。一個產品一旦成功地創立了自己的品牌,那么這個品牌所代表的就不單單是產品本身,它同時代表了一個企業、一個行業,最重要的是它代表了一個區域,成為區域經濟水平和形象的一部分。這樣的例子有很多,人們常說的“云煙川酒”,“云”就是指云南,之所以有這么一說,就是因為云南擁有著名的香煙品牌紅塔山、云煙;而“川”則是指四川,也是因為四川出產名酒五糧液、瀘州老窖的緣故。可見,區域內知名的產品品牌不僅是支持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還是區域傳遞給外界的一張名片,代表著區域的臉面。
2、區域整體品牌策略
品牌被消費者視為產品的一個中要做組成部分,有魅力的品牌可以使消費者產生心理偏好,因此品牌能夠增加產品的價值。實際上,當我們將區域當做一個整體來營銷時,區域的名稱就成為了區域的品牌,被看做區域這個產品的組成部分。如果區域產品的品牌策略是為區域產品創造知名品牌,該策略的關鍵是區域產品,那么將區域作為一個品牌來營銷,區域的整體形象就成了品牌的載體。區域的整體形象包括很多方面的內容,單區域的品牌卻有一定的屬性。這個屬性也就是區域最具優勢的資源。這個資源可能是區域的優勢產業,也可能是區域的自然或人文化境。可見該策略的關鍵是要給區域打造一個良好的區域整體形象,整合區域資源,突出區域優勢,揚長避短,增強區域的市場競爭力,并以此作為區域品牌營銷的立足點區域某些方面的優勢一旦變成市場競爭力,區域的品牌就有了支點。區域形象是區域品牌的載體,隨著區域整體形象的提升,區域也會逐漸成為一個名牌區域,從而又反過來促進本區域的發展。
(三)區域促銷策略
區域通過各種方式和目標市場之間雙向傳遞信息,以啟發、推動和創造對企業產品的需求,并引起購買欲望和購買行為的綜合活動。通過促銷,提供信息,使顧客了解區域產品有哪些特點,倒什么地方購買,購買的條件是什么等,從而引起顧客注意激發其購買欲望,為實現和擴大銷售做好輿論準備;強化區域形象,尤其是通過對名、優特產品的宣傳,更能促使顧客對區域產品及區域本身產生好感,從而培養和提高“品牌忠誠度”,鞏固和擴大市場占有率,一般的促銷策略分為人員推銷、公共關系、營業推廣及廣告等,區域應對促銷策略進行適當選擇,綜合使用以求達到最好的促銷效果。在促銷過程中可以采取推式策略、拉式策略、推拉結合策略。推式策略是指利用推銷人員與中間商促銷,將區域產品推入渠道的策略。推式策略風險小,推銷周期短,資金回收快,但其前提條件是須有中間商的公式和配合,拉式策略是區域針對最終消費者展開廣告攻勢,把產品信息介紹給目標市場的消費者,使人產生強烈的購買欲望,形成急切的市場需求,然后拉引中間商紛紛要求經銷這種產品;推拉結合策略是把上述兩種策略配合起來運用,在向中間商進行大力促銷的同時,通過廣告刺激市場需求。
(四)區域定價策略
產品價格的杠桿作用,一方面表現在其對一個區域市場消費品類的宏觀調控,影響區域市場中的產品結構構成以及品類消費潮流;另一方面表現在對市場消費的拉動和平衡,在一定程度上刺激消費者的購買欲望,從而促成階段的消費高峰和消費低谷,也就是說,當我們需要為一個新產品定價的時候,既要考慮產品的成本,又要考慮綜合的市場因素,利用好價格的杠桿作用,營造良好的消費氣氛,促進消費,刺激消費,培養潛在消費群。并借此提高銷量,擴大市場份額,從而達到利潤最大化的目的。菲利普•科特勒說:“從最狹隘的角度來說,價格是對產品和服務所收取的金錢。較廣義地說價格是指消費者用來交換擁有和使用產品或服務利益的全部價值量。”所以,為產品妥善定價,既能體現企業決策與市場實際的契合程度,又能體現一個企業或者產品對一個區域的掌控程度,不僅關乎企業的利潤目標能否實現,同時也決定產品在市場上的表現。
1、高價策略也叫撇脂定價法
新產品上市之初,將價格定得較高,短期內獲取厚利,盡快回收投資。這種方法適合需求彈性較小的細分市場,其優點:(1)新產品上市,顧客對其無理性認識,利用較高價格可以提高身價,適合顧客求新心理,有助于開拓市場;(2)主動性大,產品進入成熟期后,價格可分階段逐步下降,有利于吸引新的購買者;(3)價格高,限制需求量過于迅速增加,使其與生產能力相適應。缺點是:獲利大,不利于擴大市場,并很快招來競爭者,會迫使價格下降,好景不長。
篇6
關鍵詞:完全市場經濟地位;反傾銷;反補貼;貿易摩擦
截至2007年7月8日瑞士宣布承認中國完全市場經濟地位,共有75個國家承認我國的完全市場經濟地位。但在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時,一些主要貿易伙伴因多種原因,在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文件中堅持加入了“非市場經濟”條款。此項條款存在明顯問題,因為它不能反映中國產品的實際情況,客觀上鼓勵了一些國家將其作為貿易保護的手段。本文就我國獲得“完全市場經濟地位”后外國對我國反傾銷和反補貼問題的變化展開詳細分析。
一、對華反傾銷
反傾銷(Anti—Dumping)指對外國商品在本國市場上的傾銷所采取的抵制措施。一般是對傾銷的外國商品除征收一般的進口稅外,再增收附加稅,使其不能廉價出售。在非市場經濟地位下,外國對華反傾銷指控給中國企業在國際市場上造成了嚴重的困擾和傷害(甘永杰、譚智雄,2005)。從表1中可以看出,市場經濟國家遭到的反傾銷訴訟中只有約60%最終被采取了反傾銷措施,而中國遭受到的反傾銷訴訟中約有70%最終被采取了反傾銷措施;國外對華反傾銷稅的征收幅度一般遠遠高于國際平均水平,稅率從百分之十幾到百分之幾百乃至百分之幾千,且持續時間較長。如1993年墨西哥對我國產品征收的反傾銷稅率為:玩具315%,服裝537%,有機化學產品673%,鞋類競高達1105%;1997年7月,美國商務部對我國幾家企業出口的小龍蝦征收的反傾銷稅率平均為122.9%,最低的91.5%,最高的156.7%,而且該案從1996年開始立案,到2005年共進行了l2次新出口商復審、7次年度行政復審、1次日落復審,反傾銷措施仍在繼續適用。如此高的稅率,顯然是不合理的(胡昭玲,2004)。如果中國獲得完全市場經濟地位,我國產品在美國反傾銷程序中遭到的不公正待遇就會消失(余菲,2007),我國應訴反傾銷案件的勝訴率會有所提高,被裁定的傾銷幅度會大幅減小,反傾銷措施持續的時間會縮短,中國企業繳納的反傾銷稅會相應減少,從而減少那些對我國濫用反傾銷的國家的預期收益,進而減少這些國家對我國發起反傾銷訴訟的數量。而且,隨著反傾銷案件勝訴率的提高,也將提高國內企業的預期收益,使它們有更大的動力去積極應訴。顯然,完全市場經濟地位的確立對于我國應對反傾銷訴訟以及外貿出口的進一步發展意義重大。
當然,也應該清醒地認識到,在我國出口貿易量迅速增長、出口產品價格同期下降的情況下,即使我們獲得了完全市場經濟地位,我們也很容易遭遇反傾銷,而且應訴的結果也不可能100%勝訴(杜曉郁,2005)。
另外,反補貼一般對被認定為對非市場經濟的國家并不適用,外國對華反傾銷存在對反補貼的替代性。例如,在歐盟對華皮鞋反傾銷案中,歐方指責中國鞋業存在“低價融資”、“稅收減免”、“非市場化的土地租金”等現象,以及由此引申出的補貼問題。顯然,這應屬于反補貼的范疇,而不是反傾銷。獲得完全市場經濟地位后,這些以反傾銷形式出現的反補貼會恢復反補貼的本來面目。
二、對華反補貼
出口商品在生產、運輸、買賣的過程中接受的來自政府或同業協會的直接或間接的補助、獎金稱之為補貼。因為受到補貼的產品在國際市場上享有不公平的競爭優勢,因此,世界貿易組織對補貼作出了嚴格的規定。反補貼同反傾銷、保障措施一起,被視為世貿組織允許的對本國產業實行保護的合法貿易救濟措施。目前,反補貼調查雖然遠不及反傾銷調查在世界范圍內的影響大,但依然能對被調查國的出口貿易造成較大傷害,嚴重影響涉案企業的競爭力。
WTO大多數成員認為,反補貼措施不適用于非市場經濟國家。它們認為,非市場經濟國家的經濟基本上由國家所控制,政府與企業之間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系,無法分辨出哪些產業獲得了政府補貼以及補貼的數量(趙玉閣,2005)。所以,作為貿易救濟手段之一的反補貼調查,對目前被認定為非市場經濟國家的中國并不適用。1995年1月113至2006年12月3113,除了加拿大5起、美國1起外,沒有國家對華發起反補貼,其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在于還有很多國家不承認我國是完全市場經濟國家。如果中國獲得完全市場經濟地位,進口國可能會對中國產品動用反補貼手段,因為我國的補貼問題客觀存在(杜曉郁,2005)。
我國政府為了擴大出口,從中央到地方制定了一系列補貼措施和政策,對出口產品或企業提供各類補貼。這些補貼名目繁多、形式多樣,譬如所得稅以及流轉環節稅退抵減免、成本或費用補貼、折舊或科技費用提取、貸款或購置土地優惠等補助,而且在貸款、返回利潤和稅收、提高折舊率等方面給予優惠,把采購國產設備或者配套的零部件視作進口,給予減免進口環節稅收的優惠,等等。這些補貼絕大多數是WTO規則所不允許的(趙玉閣,2005)。因此,如果我國獲得完全市場經濟地位,遭遇國外的反補貼調查幾乎是不可避免的。
不過,世界反補貼案件數量一直處于低水平。1995年至2006年,WTO成員共發起反傾銷調查3044起,最終采取反傾銷措施的1941起④,而發起反補貼調查的案件只有191起⑨,采取反補貼措施115起,反補貼案件只有反傾銷案件的6.27%。反補貼案件遠遠少于反傾銷案件,這一方面是由于與反傾銷相比,反補貼在操作性上更加復雜,補貼的計算方式不如傾銷的計算方式成熟,補貼的認定上需要首先判斷是否是禁止性補貼或可申訴補貼;另一方面,反傾銷和反補貼針對的對象不同,反傾銷針對的是出口國企業,反補貼針對的是出口國政府,同時調查中也涉及出口國企業。因此,反補貼案件的影響更大,極易引發貿易爭端。1995年至2007年7月,針對反傾銷案件啟動WTO爭端解決機制的共66起,針對反補貼案件的共22起④,相當于大約每50起反傾銷案件、每l0起反補貼案件,有1起啟動了WTO爭端解決機制。反補貼案件啟動WTO爭端解決機制的比例是反傾銷案件的五分之一。
而且,反補貼案件主要由少數發達國家發起。wI1O《補貼與反補貼措施協議》(SCM協議)規定采用兩種機制處理補貼與反補貼問題:一是根據符合SCM協議要求的國內反補貼法程序來處理;二是通過WTO爭端解決機制處理。目前大部分反補貼案件都是采用前一種機制,因此,反補貼案件受是各國國內立法的影響。SCM協議要求WTO成員國在其框架下設計各自國內的補貼與反補貼立法。因此,各國的反補貼法框架基本一致。但是,發達國家的立法比較完善,操作性較強,而發展中國家的反補貼立法相對原則化,缺乏配套實施機制(李本,2005)。發展中國家如發起反補貼,其過程很容易遭到其他國家的質疑。目前絕大多數的反補貼案件由少數發達國家發起,1995年至2006年的12年間,共發起的191起反補貼案件中,美國發起75起,歐盟發起46起,@兩者占總數的60%以上。從反補貼案件的發展趨勢來看,1999年達到一個高峰以后,反補貼案件發起的數量一直在減少。2002~2006年,平均每年全世界僅有9.4起反補貼案件(見圖1)⑨。考慮到各國國內反補貼立法需要隨著反補貼實踐的增加而加以完善,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反補貼調查的國家在短期內不可能有大的增加。
在已經承認中國完全市場經濟地位的國家中,新西蘭、阿根廷、澳大利亞等國家均具有發起反補貼訴訟的經驗,在承認中國的完全市場經濟地位后也對中國發起了反傾銷訴訟∞,但至今仍未對中國發起反補貼訴訟。
另外,美國、歐盟等主要國家(集團)正在改變立場。它們認為,對于非市場經濟國家中的“市場導向產業”,反補貼法也同樣適用。美國眾議院2005年7月通過的《美國貿易權利執行法案》(theU.S.TradeRightsEnforcementAct)修正案要求將美國的反補貼法適用于包括中國在內的非市場經濟國家。加拿大在2004年對我國連續發起了3起反補貼調查,并對原產于我國的復合地板最終征收了反傾銷稅和反補貼稅。這是1995年以來,國外首次對華發起反補貼調查。獲得完全市場經濟地位后,這部分反補貼調查將繼續。
三、對華同時應用反傾銷與反補貼
反傾銷和反補貼在發起產品上較大程度的交叉,為反傾銷和反補貼同時發起提供了一定的客觀基礎。目前,我國遭受反傾銷和反補貼調查最多的均為基礎金屬及其制品;其他產品,包括加工食品、飲料類、煙草類產品,化工及有關產品,塑料、橡膠及其制品,紡織品,機械、電子產品及零部件等均遭受了數量不少的反傾銷和反補貼調查。因此,兩種調查容易被同時發起。雖然GATI''''1947第6條第5款規定:“在任何締約方領土的產品進口至任何其他締約方領土時,不得同時征收反傾銷稅和反補貼稅以補償傾銷或出口補貼所造成的相同情況。”但是,美國、加拿大、歐盟等國家和國家集團曾經多次同時對同一種產品發起反傾銷調查和反補貼調查,并最終同時征收了反傾銷稅和反補貼稅。2002年9月13日,美國對原產于加拿大的小麥發起反傾銷和反補貼調查,并于2003年8月29日,決定對從加拿大進口的硬質紅春小麥加征14.16%的關稅(包括5.29%的反補貼稅和8.87%的反傾銷稅),對進口杜倫麥加征13.55%的關稅(包括5.29%的反補貼稅和8.26%的反傾銷稅)。2001年7月6日,歐盟委員會對原產于印度的磺氨酸進行反傾銷和反補貼立案調查,最終征收了18%的反傾銷稅和9.2%的反補貼稅。根據加拿大的法律,加拿大可以對一種進口產品同時進行反傾銷和反補貼調查。1995年1月1日至2004年12月31日,加拿大共發起16起反補貼調查,其中14起是反傾銷與反補貼合并調查@,包括2004年對我國同時發起的3起。
查看WTO官方網站上的“OverviewoftheState—of—PlayofWTODisputes”,沒有出口國因進口國違犯GATI''''1947第6條第5款規定,即本國被“同時”征收反傾銷稅和反補貼稅,而訴諸WTO爭端解決機構的案例。可見,在國際法律實踐中,允許或默認了同時發起反傾銷和反補貼訴訟以及同時征收反傾銷稅和反補貼稅。因此,獲得完全市場經濟地位后,我國有可能遭遇外國同時發起的反傾銷與反補貼。
四、應對反傾銷與反補貼的政策建議
我國政府爭取提前獲得其他國家對我國完全市場經濟地位的承認,需要進行利弊權衡。一方面,中國獲得完全市場經濟地位后,應訴外國反傾銷時可以不再適用“第三替代國”標準;另一方面,可能會遭遇反補貼及反傾銷與反補貼的雙重訴訟,此外,在爭取市場經濟地位的過程中,我國政府將進行艱苦的利益交換談判。市場經濟地位不僅僅是一個經濟問題,正如國際貿易是一個典型的政治經濟學問題,市場經濟地位問題作為反傾銷中的重要概念,也有其政治屬性(宿景祥,2004)。歐盟承認俄羅斯的完全市場經濟地位,實際換取的是俄羅斯對歐盟東擴的認可(王庭東,2005);另有一些東歐國家,由于支持美歐的軍事行動,也獲得了認可(王立,2004)。對于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問題,美國、歐盟等主要國家(集團)同樣想從中獲得相當的利益。歐盟貿易專員曼德爾森在歐盟的一次公開講話中呼吁中國重新平衡進出口貿易,并表示若中國想要獲得歐盟的“市場經濟地位”認可,必須先取消對進口歐盟商品設置的壁壘凹。總的來說,完全市場經濟地位問題時間拖得越長,中國受反傾銷訴訟的損失越大,而歐、美等國家(集團)的籌碼也會遞減,因為l5年大限越來越近。
在政府利用政治手段和外交手段爭取外國承認我國完全市場經濟地位的同時,應當鼓勵和幫助中國企業積極向他國申請“市場導向型產業”地位,把握爭取個案處理的條件。這其中政治因素的影響與我國爭取市場經濟地位相比要小很多,主要是技術上的難度。為此,企業需要提供符合市場條件的成本數據,財務報表要符合國際規范(侯松嶺,肖長華,2005)。前些年,我國已經有二十多家企業分別在歐盟、印度、泰國等國家(集團)的十余起反傾銷案件中成功獲得市場經濟條件認可(甘永杰,譚智雄,2005)。可以將這些企業的應對經驗進行推廣,提高所有外貿企業應對反傾銷訴訟的能力,進而增加我國外交談判中的籌碼。
雖然較反傾銷而言,反補貼案件的數量還非常少,但是不能忽視反補貼案件的重大影響。我國政府應該未雨綢繆,除了在SCM協議的基礎上及時調整我國的補貼政策和策略外,還要做好應對反補貼訴訟的理論研究和制度準備。
為應對外國反傾銷和反補貼的同時發起,我國可以在應對反傾銷案件安排的基礎上,增加反
補貼和反傾銷共同的預警和聯動機制,增加政府和企業在應對反補貼和反傾銷方面的對話和聯系,共同面對(朱欖葉,2005)。
最后,我國需要進一步增加本國應對外國反傾銷和反補貼的實踐,在實踐中,完善自己的反傾銷和反補貼立法。一方面可以抵制國外對中國的不公平貿易,保護本國產業;另一方面,可以增加本國的威懾力,防止外國對我國濫用反傾銷和反補貼措施。
注釋:
①淺析美國對華淡水小龍蝦尾肉反傾銷案(2005).見http://www.cacs.gov.cn/DefauhWebApp/showNews.jsp?newsId=300090000055.
②歐盟對華皮鞋反傾銷初裁建議方案缺理少據,中方要求裁決須符合WTO規則(2006).http://ibdaily.mofcom.gov.en/show.asp?id:122230.
③http://www.wto.org/english/tratop—e/adp—e/adp—stat·tab2——e.xls.
④http://www.wto.org/english/tratop—e/adp—e/adp—stattabT_e.xls.
⑤http://www.wto.org/english/tratop—e/scm—e/scm—stattab2一e.xls.
⑥http://www.wto.org/english/tratop—e/scm—e/scm—stattab6——e.xls.
⑦根據http://www.wto.ors/english/tratop—e/dispu—e/dispu_e.htm中的“111edisputes”整理得到。其中,從“finddisputescases”或“disputesbysubject”查出60起針對反傾銷,20起針對反補貼;從“disputeschronologically”查出6起針對反傾銷(它們是DS335,DS337,DS338,DS344,DS346,DS355),2起針對反補貼(DS336,DS341).~http://www.wto.org/english/tratop—e/scm—e/scm—stattab3_e.xls.
⑨根據http://www.wto.ors/english/tratop—e/scm—e/scm—stattabl_e.xls中的數字計算得到.
⑩新西蘭2004年4月14日承認后迄今發起2起;阿根廷2004年11月17日承認后迄今發起3起;澳大利亞2005年4月18日承認后迄今發起3起。根據中國貿易救濟信息網資料整理得到.
⑩中國貿易救濟信息網.
⑩中國駐加拿大大使館經濟商務參贊處.⑩歐盟明確表態:中國短期難獲市場經濟地位(2006參考文獻:
[1】甘永杰,譚智雄.中國市場經濟地位的剮國承認及對策[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3):36—40.
[2]胡昭玲.反傾銷規則與實踐[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4,
[3]余菲.論美國對華反傾銷的不公平性及應對策略[J].世界經濟研究,2007,(5):46—51.
[4]杜曉郁.中國非市場經濟地位的理性分析[J].國際經貿探索,2005,(4):4o一44.
[5]趙玉閣.警惕反補貼調查成為我國外貿出1:2的新障礙[J].國際貿易問題,2005,(5):107一l10.
[6]李本.補貼與反補貼制度分析[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7]宿景祥.中國“非市場經濟地位”與美國貿易政治[J].世界經濟與政治,2004,(1O):57—62.
[8]王庭東.論中國“非市場經濟地位”問題的實質[J].世界經濟研究,2005,(6):l1—15.
[9]王立.中關博弈市場經濟地位[J].國際經濟合作,2004,(8):39—41.
篇7
稅收調控經濟行為要求經濟活動主體行為的合理化,是把事物之間的聯系以有序而富有成效的方式結合起來,從而取得相對穩定的形式。政府的征稅行為是基于一定的社會職能、適應社會化大生產的需要,而不是為了維護本身的單向利益。因此在調控經濟過程中遵守的是市場經濟的客觀規律而不是單純的從某一級別個別的利益偏好而隨意變動征稅行為。必須明確的是:盡管征稅寓含著政府的權利意向,但它也只能是政府的經濟行為而非權力行為。如果把征稅視為政府的一種權利職能,必然會導致政府對市場的直接干預,形成市場的混亂,因此必須通過法律的約束,強化政府權利對經濟運行的推動功能,進而實現稅收杠桿的平衡。必要性:
第一,可以使經濟活動主體(生產經營和消費行為)合理化。其實質就是市場配置的合理化,減少企業不規范行為對社會資源的浪費,因此運用稅收杠桿作為導向機制,規范企業嚴格遵循市場經濟原則,轉換企業經營機制,用市場主體的法人資格進行自我規范,借以制導企業運用按照社會的軌跡良性運行,從而實現以最少的資源最大限度的提高社會經濟運行的效率;
第二,通過財政擴大經濟內需,可以調整消費者與投資之間的關系,從而在保證供求平衡的基礎上保持經濟快速平穩發展;
第三,利用財政政策發展循環經濟,可以加快經濟增長方式向環境友好型轉變,從而促進經濟發展和人口環境相協調發展;第四,利用財政杠桿的傾斜,通過落實發展機制,形成東中西的優勢互補,區域經濟良性循環發展的模式;第五,在經濟穩步增長的同時可以加大對教育、醫療等社會各項事業的投資力度,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立,調節國民經濟往綜合平衡和穩定協調的方向發展;
二、我國當前稅收調控法律制度存在的問題
由于我國至今還處于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過渡的階段,還需要有步驟的進行改革和完善,因此這就決定了我國稅收會在執行的過程中會同某些政策會產生矛盾:
(一)現行法律體系不健全
對于我國目前的情況來說,正是因為缺少專門的法律法規,市場不能對某些相關的行為進行規范,從而導致了許多市場經濟問題的出現,因此制定一部完整的、關于稅收調控的法典很有必要。首先,就市場來說,稅收在被越來越頻繁的應用于社會經濟的各個方面,在國民經濟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次,現行稅法對于宏觀調控職能表現不突出,不能從經濟法上真正去解讀稅收;最后,稅收調控法作為我國宏觀經濟法體系的一個重要部門法,是國家加強經濟立法的必要手段,因此必然會走向法制化。
(二)現行稅收制度
調節居民的收入差距乏力,不能滿足居民消費需求的增長實現以國民消費為主導的經濟增長是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要目標,但就我國目前的情況來說,差距過大、稅收分配政策不合理的現狀導致了很多居民收入水平低而缺乏消費的能力。其政策不合理主要表現在:首先,我國現行個人所得稅實行的分類制雖簡單明了,但在當前收入來源多元化、復雜化的現狀中卻難以體現稅負公平、合理負擔原則,不能全面反映納稅人的能力。例如現在有些實際收入多的人繳稅的金額卻比收入少的人要少,有失公平。其次,財產稅征稅面積狹窄,難以有效應對收入結構失衡、財富集中的形勢。由于現行稅法的不完善性,我國目前開征的財產稅只有房產和車船,而遺產等更巨大的財產卻沒能納入開征范圍,因此就造成了我國大量富二代的出現,也使得貧富差距更加顯著。
(三)現行稅收制度
很難有效的調控產業結構的不平衡首先,就我國當前的經濟發展體制來說,主要還是依賴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由于當前稅收優惠政策在促進發展的需要力度不夠,因此造成發展滯后,并未實現第三產業的協調拉動;其次,當前稅收政策未能有效的引導社會各個方面向農業投資,不利于農業產業結構的優化。表現在:第一,政府財政支持是我國目前農業最主要的投資來源;第二,我國涉農的稅收制度幾乎都集中在農產品的種植和農業科技的推廣上,而最主要的農產品銷售和養殖業卻缺乏優惠。
三、關于構建和完善我國財政稅收調控法的思考
所謂財政稅收調控經濟行為的法制化就是以人民大眾的意志為出發點,根據國家的法律法規,以稅收決策國策的規律進行決策,財政稅收決策者的權利受到公眾監督和法律約束的過程。
(一)制定宏觀調控
基本法社會主義是法制經濟,必須以法制為準繩,良好的財稅法律法規是控制經濟的前提,而財政稅收調控法屬于宏觀法律調控體系,因此可以通過創建《稅收調控基本法》來對稅收調控法做出最基本的規定,如原則、特征、手段等等,通過細分來對稅收調控體系。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制定《稅收調控基本法》時,要注意同《稅收基本法》的區別。要盡量在書中完善稅收調整法的各稅種法,從而可以加重或減輕經濟主體稅負,從而起到影響其它經濟活動的稅收調控措施。
(二)加大稅收對分配的調節作用
縮小居民差距,拉動國內總體需求首先,納稅人的綜合納稅代替分類稅制,通過一次性對納稅人的收入綜合進行納稅可以更直觀的了解納稅人的納稅能力,從而實現多收入者多納稅;其次,完善稅收來源,例如開征遺產稅、社會保障稅等,發揮稅收在保障高收入、保障低收入方面的作用。
(三)發揮稅收在調節產業結構中的作用
首先,要加強對第三產業等密集型產業和新興產業的調控,例如可以實行減免稅收等優惠政策等,鼓勵其發展,從而緩解我國目前緊張的就業壓力;其次,充分發揮稅收優惠政策的導向作用。可以通過將稅收的優惠政策范圍擴大到農業、養殖業等相關產業,對能夠促進發展的組織機構給予稅收優惠,從而促進農民組織成立或中小企業的建立。
(四)以良好監督、社會關注和信用體系
為后盾一方面政府要嚴格公正的執法,另一方面社會各界也要履行自己的監督職能,時時刻刻關注執法者的行動,督促執法者在執行權利時能做到公平、公正、公開。同時,公民個人也要發揮主人翁的精神,積極表達自己的利益訴求。
四、結束語
篇8
當前的高校經濟行為不同于以往的比較單調的僅僅是為了教學的模式,現在的經濟行為是社會主義經濟活動中的一個關鍵組成部分,它在經濟活動中為社會提供有償的服務,并以獨一無二的方式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產生一定的積極作用。因此,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完善和發展,在一定程度促進了各個高校經濟行為的出現和進一步發展,同時高校的經濟行為對學生的成長也有一定的積極作用。高校經濟行為需要學校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財力支持等,但是很多學校面臨費用緊缺、教學任務繁重的問題,這就為經濟行為帶來了一些不便,因此學校應該采取一些合理有效的方法,使得學校可以給經濟行為提供更加便利的支持,使得經濟行為可以更好地發展。
二、市場經濟條件下高校經濟行為的體現方式及存在的一些問題
1.高校經濟行為是在我國改革的體制下出現的,雖然在經濟活動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一些方面還很不完善,因此,對于高校的經濟行為應該進行積極正確的引導,同時采用一些措施對其進行有效的控制。當前市場經濟條件下高校經濟行為主要體現在:不同于以往僅僅只是依靠國家撥款提供資金的事業單位,當前的經濟行為主要是以國家撥款為主要部分,學校自籌經濟費用為輔助部分,同時在經濟活動中具有其相對獨立性;在當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影響下,各大高校與社會上的經濟活動合作關系越來越多,在經濟關系方面,也已經從純粹的撥款發展為更加全面的聯系;各大高校在不影響完成國家給到的教學以及科研任務的基礎上,積極開展更多形式的可以創造收益的活動,同時開設了很多獨立核算、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校辦工廠和科技開發公司,更好的發揮了其特有的技術優勢、智能優勢;為了更好地滿足當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需求,除了國家財政以及教育主管部門對高校進行特定的撥款,各大高校內部也通過不同的經費指標以及不同的方法實行了不同層次、不同形式的經濟費用的分解和劃分。
2.但是各大高校在其經濟活動中還存在一些問題:經濟活動中的經費支出比較隨意,沒有明確的規定和限制,這就導致經濟活動中的財力不能集中到一起,這樣資金就不能合理統一調用,就出現了一定的浪費,當前各大高校都或多或少存在這樣的現象;還有一些學校內部不同部門之間進行攀比,搞另類,不但浪費了資金,還減少了相關設備的使用率,這樣就打亂了學校的財政計劃,沒有很好地實現學校財務經濟的宏觀調控;實行完全獨立的核算經濟實體,在經營方面,由于學校給了完全的自,雖然有合同制約,但是經濟實體只重視盈利方面,忽略甚至不負責虧損方面,這就導致很多高校利用教育事業方面的費用來負擔應該分配到經濟實體成本中的各項費用。同時虧損后,企業法人代表,不從根本上找原因,而是推卸責任,不了了之。有更甚者居然用教育事業費用來補救這些虧損,這樣必然給學校的經濟造成一定的損失;執行制度不完善、不規范,特別是在收入費用的上交方面,很多學校不執行應有的制度,或者是方法不正確,經濟實體以及部門在上交費用方面不按照規定的制度來執行。
三、當前學校的會計核算體系不
篇9
(一)市場經濟中國特色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作為最適合我國國情的經濟制度,主要具有以下幾個特點:第一、為企業提供了一個平等的進入市場并在市場中進行競爭的機會;第二、最大程度上保護每一個人合法的經濟利益;第三、不同企業之間通過合同進行經濟活動,國家通過法律對經濟活動進行調控;第四、在經濟環境發生變化時依靠市場的自我調節能力進行調整;第五、賦予了企業高度的自由、平等權利,充分調動了各行各業的創造性。
(二)民商法的概念
從字面意思看,民商法是民法和商法結合的產物,例如民法通則、公司法、合同法等都屬于民商法的范疇。民商法在市場經濟背景下起到了微觀調控的作用,它主要是用于調節、處理共同從事某一項經濟活動的各個經濟個體之間的利益關系。雖然民商合一不斷的深化,但是二者之間依然存在著相對獨立性。其中,民法的保護對象是個人權益,例如人身權、財產權、自由權等等,可以說民法是調節市場經濟過程中所需要的最基本的法律。此外,商法的保護對象主要是市場經濟活動,保證經濟活動的合法性與可行性。
(三)經濟法的概念
目前,關于經濟法的定義存在著巨大爭議,特別是在我國經濟法成立的時間相對較晚,這就導致了經濟法的建立受到了多種因素的影響。經濟法在市場經濟背景下起到了對于國家經濟發展宏觀調控的作用,是所有管理和調控經濟活動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可以說經濟法彌補了民法在立法、司法方面的不足,通過經濟法加強國家對于市場經濟的宏觀調控能力。例如合同法和公司法同時也屬于經濟法的范疇。
二、市場經濟背景下民商法與經濟法的關系
市場經濟背景下,民商法與經濟法之間的關系錯綜復雜,既相互制約又相互補充完善。為了更加清楚的反應二者之間的關系,我們主要從二者之間的區別與聯系兩個方面進行分析。
(一)市場經濟背景下民商法與經濟法之間的區別
1.市場經濟治理觀念
方面的差別民商法注重的是在經濟市場中的企業和個人主動的根據民商法的相關規定進行經濟活動,他們有充分的自由選擇權利是否遵守民商法的相關規范,從而保護自己的利益。而經濟法則要求企業和個人必須遵守其相關規范,服從國家的宏觀調控。
2.保護的法律主體不同
民商法的根本目的就是保護個人利益不受到侵犯,它的法律主體主要是企業法人、自然人等。而經濟法雖然也起到了保護個人利益的作用,但是在個人利益與國家公共利益發生矛盾的時候,經濟法要求社會公共利益要大于個人利益。它的法律主體范圍更加廣泛,包括了各級政府機關、社會團體、普通公民。
3.二者的基本目的不同
通俗的講,民商法所要實現的是絕對的平等,即平等的對待市場經濟環境中的每一個個體。而經濟法所要實現的相對的平等,重點保護弱勢群體的利益,以求實現國家共同富裕的發展目標。
(二)市場經濟背景下民商法與經濟法之間的聯系
1.二者的本質相同
從宏觀角度上來看,民商法和經濟法的本質是相同的。它們都是通過一系列的法律手段來保證市場經濟的穩定,推動國家的發展。因此從這個角度看,它們是同質的,二者之間的區別不但不會產生矛盾,反而會起到互相補充、互相彌補的作用。
2.二者的作用范圍相似
雖然民商法和經濟法屬于調整市場經濟的兩個不同的法律手段,但是在實際的經濟調整過程中,二者的作用范圍還是存在很多交叉的地方。例如公司法、合同法既屬于民商法的范疇,同時又屬于經濟法的范疇。
3.二者的法律要素
相似概念、原則、制度、調整方法是我國法律的四個基本要素,不同的法律之間各個法律要素的主體不盡相同。而民商法與經濟法的部分法律要素是通用的。例如,公司法人制度、誠信原則在兩部法律中都有所體現。
三、結語
篇10
在市場深化經濟改革的時代背景下,公路運輸業在管理模式方面面臨著新的機遇與挑戰。公路運輸業在市場經濟環境下進行經濟管理改革,已經不只是公路運輸業內部的需求,更是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一方面,健全的運輸市場是公路運輸可持續健康發展的前提。如今,以市場為導向的公路運輸體系尚未完善,公路運輸市場的建設必須嚴格遵循市場經濟的發展規律,以改革為基礎,以改革促發展。另一方面,由于我國社會生產力飛速提升,公路運輸管理水平也亟待提高,否則將難以與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相匹配。總而言之,市場經濟的發展離不開公路運輸的基礎性作用,公路運輸業的發展更離不開市場經濟的指導與完善。因此,在市場經濟環境下,公路運輸具有進行經濟管理改革的必要性。
二、市場經濟環境下公路運輸經濟管理發展措施
結合當今公路運輸發展現狀以及市場經濟的要求,探究促進公路運輸經濟管理發展的具體舉措應該從體制改革、成本管理以及行政管理等多方面進行深入剖析,以求改革能夠取得顯著成效。
1.加強和改善公路運輸業管理體制的改革
公路運輸業是一個復雜的產業鏈條,管理體制改革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因此,必須做好全面深化改革。首先,交通運輸部門要在充分結合時展前景的基礎上,做好產業長期發展規劃,預先設計可行的公路運輸發展軌道,最后,公路運輸業的管理體制改革需要雄厚的資金支撐,因此公路運輸部門要積極拓展籌資渠道,為管理體制的全面深化改革打造堅實基礎。
2.加強公路運輸成本管理
公路運輸經濟管理的發展首先要從內部管理入手,只有解決好內部管理問題,有效控制成本,才能為構建最優化管理模式奠定根基。加強公路運輸成本管理,一方面要做好成本預算工作,及時制定最合理、最高效的預算計劃,將預算成本書面化、透明化,為管控成本設立第一道防護網。另一方面,公路運輸部門要根據實際情況,著力整合人力資源,優化產業資源配置,實現資源最大化、最優化利用,從而節約成本。
3.市場行為與行政管理有效結合:
公路交通運輸不僅是促進經濟發展的基礎性設施,而且是關乎人民生活的公共設施。所以,我們不僅要關注公路運輸所帶來的經濟效益,還要兼顧其公益作用、服務作用等。因此,市場經濟環境下我國公路運輸經濟管理不僅要充分發揮市場的作用,還要有政府行政手段進行適當干預,以減少市場所帶來的不可預知的風險,實現經濟效益與公共效益的雙贏。
三、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