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文化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31 13:26:1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泰國文化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泰國文化論文

篇1

    “語言不是人與人之間唯一的交際工具,但它是人類社會中最重要的交際工具。”①眾所周知,語言是一種社會文化現象,它儲存了一個民族的社會生活經驗和文化特征。每個語言對象國的文化都具有其獨特性,為了進行順利的跨語言交際,必須了解語言的文化背景。對于學習外語專業和將來從事涉外工作的學習者而言,除了要在外語上要具備扎實的語言基礎以外,還要面對跨文化交際中的文化差異,通過習得該語種來認知這個民族的行為、思維、心理、價值觀和生活方式等,從外語學習中觀察,對不同語言與文化差異進行對比。

    國際交往的日益頻繁和國際形勢發展的多樣化,對非通用語種人才提出了在知識結構和綜合素質上的新要求。對如何提高非通用語教學中語言與文化課程的教學質量,加強課堂教學策略,實現非通用語種人才培養的目標,是每位非通用語種教師的責任。本文以廣西民族大學外國語學院泰語專業為例,探討泰國語言與文化關系課程的教學實踐。

    1 泰國語言與文化關系的教學目的和要求

    2010年起,廣西民族大學為2007級泰語專業本科生開設了泰國語言與文化關系。根據學校本科培養計劃,泰國語言與文化關系屬于專業任選課,課程設置在大學四年級的第一學期。該課程語言與文化并重,要求學生更深入、更系統地了解語言和文化的概念、泰語語言特征、文化特征、泰國語言與文化的內在關系,以及當前語言與文化關系的相關理論。旨在讓學生通過各種實例的研究,探討語言與文化的各種內在及外在關系,學會分析語言背后的文化特征。課程的開設不僅有利于拓寬、更新學生的專業技能和知識結構,整合四年所學知識,還能讓學生在四年級撰寫畢業論文時奠定理論基礎,發展學生的個性和興趣,提高文化素質。

    2 泰國語言與文化關系的教學現狀和存在問題

    2.1 泰國語言與文化關系的教學現狀

    外語教學中,語言課程總是作為主干內容來進行設置,我校在培養泰語本科專業學生傳統的語言訓練,如聽、說、讀、寫、譯技能方面一直有較好的經驗。但語言教學無法與文化背景相脫離,外語教學中無論采用什么樣的語言教學方法,總會自然地融入相關的文化教學,并形成多種多樣的語言文化教學模式。我校在培養泰語本科人才中一直非常注重對文化的導入,授課教師通常會根據上課內容涉及的主題進行補充介紹,灌輸人文領域的基本知識和經歷見聞,但內容較為零散。在低年級階段,針對泰語專業的學生在國內也開設有專門的文化課程,如:泰國概況和東南亞歷史與文化。課程側重的是橫向的文化知識鋪墊,內容覆蓋面廣而泛。大學第三學年,在學生赴語言對象國學習期間,開設有泰國社會文化課程。雖然我校的泰國語言與文化關系課程尚處于任選課的地位,但對于加深對語言對象國的認識又是不可缺少的課程之一,在高年級專門開設語言與文化兼并的課程對外語學習者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2 泰國語言與文化關系教學存在的問題

    第二語言教學是跨文化交際教學,包含了教授語言交際和非語言交際。教師在泰國語言與文化關系課堂上的作用就是提出語言現象結合文化因素,把語言放在社會語用背景下教學,提高語言學習者對語言文化的認識。筆者通過關注2010年至今泰國語言與文化課開設的情況看,從教學設計、教學效果和學生反饋等方面發現,其中有值得借鑒的可取經驗,同時也存在許多影響教學質量的因素。

    2.2.1 教材問題

    針對泰國語言與文化關系這門新開設的課程目前沒有適合的固定教材可供直接使用,暫時給教學帶來了一定難度。由于泰國語言與文化課設定為專業任選課,但語言與文化涉及內容范圍廣,教師不可能把包羅萬象的語言文化現象和特征囊括在36個課時內介紹完整。加上可搜集整合的教材資源有限,時間緊、內容多、任務重,教學準備不足使教師沒有完全吃透教學內容,對于語言文化知識不夠深厚,缺乏教學經驗的教師則容易產生畏難情緒。因此,如何上好泰國語言與文化關系,保證授課質量,是任課教師面臨的棘手問題。

    2.2.2 國內外教師教學方法問題

    2010年筆者曾教授過泰國語言與文化關系課,之后分別由另外兩位泰籍外教繼續擔任授課教師。毋庸置疑的是,中泰教師由于文化差異,教學經驗各具特點,教學方法也會存在差異,這包括授課內容、手段和側重點不盡相同,教學成效也必然會有所差異。

    筆者在正式上課前曾具體調查過學生對課程的期望,讓學生寫下希望從中收獲到些什么,以便及時調整教案和盡量滿足學生的求知需求。提前做好教學計劃后,在第一堂課上會先告知學生整個學期的教學計劃及上課內容,讓學生在沒有課本和教材的情況下明確本學期該課程的學習目標和學習任務。筆者從“泰語語言特點”的角度出發,采用主題分類的方式,利用每周3個課時教授一個相關主題的內容,如泰語語言等級、泰語中的外來詞、泰語稱謂詞和泰國姓名文化等。筆者分主題制作課件,并打印分發課件講義作為上課資料。授課過程中先鋪墊基礎理論導出本節知識點,讓學生學習該主題中相關的語言與文化理論,舉例論證,盡可能地把本節中語言和文化的背景關系分析清楚,然后進一步介紹目前現有的相關研究成果與論文。最后,安排全班分組后在下一次課進行小組報告,開展自由討論。目的是讓學生在課后去查找更多其它的有關理論書籍閱讀,搜集更多的實例來論證,增強理論基礎。筆者還特別強調學生的作業報告中所引用資料的可信度,嚴格要求參考文獻、參考書目的書寫規范。

    從與泰國外教交流教學經驗中得知,泰國學生一般是通過民俗學或文學類課程中習得語言文化知識,而授課老師如果是語言學家則會選用歷史紀實、史記類書籍作為教材授課。泰國外教主要從“文化”的角度來設計泰國語言與文化關系的教學內容,例如:泰國農村社會和城市社會中的語言文化、泰國風俗中的語言文化和泰國文學作品中的語言文化(以警示詩為例)。同樣采取主題分類和課件的方式授課,重點講解一些實用、優美的詞匯,分析詞匯的含義、詞根、文化背景和現今的使用方法,目的是讓學生掌握詞匯后能夠學以致用。最后,布置相應的練習或完成課后作業,如造句或寫作等進行檢查。

    學生一致反饋泰國語言與文化課相比過去所接觸的語言文化知識課難度更深,層次更高。學生對筆者采用先分析后報告的教學方法的評價是,授課內容有深度、有條理,與泰國教學方式相似,對提高泰語專業學生研究水平起到積極作用。而外教身為對象國語言文化的“代言人”語言地道,是可靠的目的語文化信息來源,教學風格具有本土化特色,課堂文化氣氛多元,在闡述泰國語言與文化關系的背景時更駕輕就熟。可以說,聘請外教授課本身就是一種加深學生對對象國語言與文化學習的過程。

    雖然國內外教師的教學方式各具優勢,但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也捉襟見肘。國內教師在課堂教學上的弊病之一是力求一次講全講透、面面俱到,筆者在初次授課時一直忙碌于閱讀和搜集大量而分散的資料信息制作課件,希望能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的需求,盡可能解答學生提出的疑問,但由于準備的材料多,往往會造成對教材不夠熟悉,照本宣科的情況出現。聘請外教教學同樣存在不少問題,比如外籍教師的流動性大,部分泰國外教是非泰語專業出身,出現教學水平良莠不齊等情況。外教通常對我們國內的教學大綱不熟悉,上課缺乏教學計劃,教學設計不夠規范,授課內容經常與學生在泰國留學期間已學習過的知識重疊。此外,由于缺乏系統教學和理論參與指導,課堂上容易出現跑題,講述漫無邊際,教學效率不高的弊病。外教也反映,因為泰語中不少詞匯是來自巴利文、梵文并且涉及宗教的文化背景,詞匯的含義較深,所以要花大量的時間來講解一兩個詞匯的文化根源,有時需要加快語速或者借助圖片教學,學生雖然最終能夠掌握,但整個學期下來在專業上的收效甚微。

    2.2.3 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問題

    大學本科教育一向都提倡培養復合型的高素質人才,外語專業學生語言能力的提高依賴于對語言使用文化環境的理解。每個學生掌握語言的水平高低和進度不同,文化接受能力不同,自身對新事物新文化的理解和遇到的障礙也不同。是否能夠準確地領會語言與文化的聯系,取決于個人語言的能力、文化素質和生活經歷。現今社會中不少大學生的人文素質相對薄弱,甚至對本民族優秀的歷史文化、優良傳統了解甚少,身為外語專業的學生對語言對象國文化的學習了解遠遠不夠。如果只具備了專業素質,而欠缺人文素質,最終只能成為“單面人”。另外,筆者在布置學生進行課后分組報告中還發現,一些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滯后,獲取、處理及運用信息的能力比較弱,這體現在搜集資料的方法和渠道單一,范圍窄。再則,由于缺乏理論研究的培養,理論基礎薄弱使很多學生不善于分析和綜合歸納問題,在報告的論證中往往缺乏可信的依據,并且出現抄襲的情況,小組報告的信息來源、內容及分析結果雷同,缺乏新意。若能加強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高觀察的敏銳性,學會分析語言文化差異,對加強大學生專業素質具有重要意義。

    3 泰國語言與文化關系教學的實踐和探索

篇2

【關鍵詞】垃圾圍城;垃圾填埋;垃圾分類;

中圖分類號:R124文獻標識碼: A

1、引言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人口聚集度的不斷提升,城市垃圾產量驚人。巨大的城市垃圾不僅污染了大氣環境、降低了市容、市貌,而且也嚴重威脅到地下水質、危害農田土壤,為蚊蠅、老鼠和病原菌提供溫床。因此,加快推進我國城市垃圾的綜合處理和污染防治,就成為當前急需解決的問題。

2、我國城市垃圾現狀

2.1 垃圾總量大

目前,我國城市生活垃圾年產生量過億噸,占世界垃圾總產生量的26.5%,且每年以8%~9%的速度增長,2010年城市生活垃圾產生量約為3.52億噸,居世界首位。全國城市垃圾堆存累計侵占土地超過5億m2,每年的經濟損失高達300億元。

2.2 回收率不高

中國生活垃圾總量上迅速增長,但所含成分較之以前也發生了很大變化,生活垃圾中有機物不斷增加,可燃物增多,可利用價值亦日益增大。我國廢品回收系統中,廢紙回收率低于30%,廢金屬回收率低于45%,廢玻璃及廢塑料回收率均低于20%。世界上最富裕國家之一的瑞士,其城市垃圾總回收率已達40%以上,且每年消費三十幾萬噸玻璃瓶中96%得到了有效回收利用。

2.3 缺乏集中管理

當前,中國的城市生活垃圾收集還停留在混合收集階段,絕大部分垃圾未經處理,堆積在城外,出現垃圾圍城的局面。對于廣大居民來說,生活垃圾的分類不僅繁瑣占用時間,而且會增加開支,因此對垃圾分類都不是很積極。

3、我國城市垃圾綜合處理現狀

目前,我國城市垃圾處理的方式主要采取填埋、堆肥、焚燒三種方式,這幾種傳統垃圾處理方法,都存在其各自的缺陷和隱患。

3.1垃圾主要處理手段

(1)垃圾焚燒處理

焚燒處理技術的特點是處理量大,減容性好,無害化徹底,焚燒過程產生的熱量用來發電可以實現垃圾的能源化,因此是世界各發達國家普遍采用的一種垃圾處理技術對垃圾進行焚燒處理減容!減量及無害化程度都很高,焚燒過程產生的熱量用來發電可以實現垃圾的能源化,是一種較好的垃圾處理方法。但對焚燒條件控制不當會存在煙氣污染問題,且設備投資巨大,我國的地方財政難以承受。

(2)衛生填埋處理

所謂衛生填埋,就是能對滲濾液和填埋氣體進行控制的填埋方式 早期的垃圾填埋處理由于未控制其對環境的污染,造成了嚴重的后果 。由于垃圾產量大增加,而且含有有毒有害物質,因此造成環境污染的可能性也大增加。但在初期填埋的技術要求低,并且經濟成本也低。對于很多技術與財力有限的社會,很多都采取此種方式。

(3)堆肥處理

堆肥處理是利用微生物分解垃圾有機成分的生物化學過程。在生物化學反應過程中,有機物、氧氣和細菌相互作用,析出二氧化碳、水和熱,同時生成腐殖質。就我國垃圾的具體情況來看,生活垃圾中的易腐有機物含量較高,采川堆肥技術可以達到比較好的處理效果。但堆肥技術也存在明顯的缺點,不能處理不可腐爛的有機物和無機物,因此減容、減量及無害化程度低。因此僅僅依靠堆肥處理仍然不能徹底解決垃圾問題。

3.2 我國垃圾處理方式的問題

表1可以看出,我國最主要的垃圾處理方式是占地面積大的垃圾填埋,而發達國家一般選取占地少、效率高、成本低的焚燒技術。我國人口基數大,面臨著繁重的發展的任務,城市中各種發展項目需求大量的建設用地,同時為了國家的糧食的安全,又必須確保18億畝耕地的紅線,所以土地資源十分緊缺。而垃圾填埋占用了大量城市周邊寶貴的土地資源,產生了嚴重的“垃圾圍城”。

表1 2007――2011年中國內垃圾處理方式統計表

4、外國經驗對于我國的啟示

根據國外的經驗,我們了解到切實有效的垃圾分類是我們解決“垃圾圍城”這個問題的必由之路。并且我國在很早以前便已經開始嘗試了垃圾分類這個方法,但效果不盡如人意。垃圾從產生到最終處置是一個完整的系統。如果某部分的功能不能正常發揮,整體功能必受影響。垃圾分類投放屬于前端環節,處置屬于末端環節,如果沒有合理的末端處置設施,垃圾分類處置就不可能真正實現。為此我們需要做好,整個鏈條上的每一個環節。

(1)國家應該重視垃圾分類處理方面的法律、法規的確立。首先應該以法律的強制性來要求居民進行垃圾分類、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在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規體系方面,應制定更加具體配套的可操作性強的相關法律。

(2)對居民應進行系統詳盡的循環經濟知識的教育。首先應該加強宣傳,改變民眾對于“垃圾”的態度,使他們相信“垃圾是放錯位置的資源”。政府環境部門或環保工作志愿者可深入社區,以宣傳海報等各種方式宣傳垃圾分類的益處。

(3)應加強理論研究和科技創新,以增強垃圾收集后的處理能力。首先,學術界應該就城市生活垃圾分類研究進行進一步的研究,以改變垃圾分類觀念模糊不清的現狀。其次,科學工作者應該加強技術創新,使垃圾能被無害地焚燒或被有效地轉化成資源。對此,國家應給予相應的技術研發資金以支持垃圾循環利用及環境保護。

5、結語

我國的城鎮化率已經突破50%,在可預期的將來,城鎮化的速度也一定是保持著比較高的速度。由于前30年在城鎮的發展中,城鎮垃圾問題沒有很好的解決,故在今后的發展中,如何處理好城市垃圾的問題至關重要。現今在眾多地方已經上演了“垃圾圍城”,再不想法設

法的解決這個問題,那么今后我們的生活將與各種垃圾為伴!

參考文獻

[1]蘇沛沛.淺析日本垃圾分類回收模式及對我國城市垃圾處理的啟示[J].中國外資,2011,04.

篇3

1.以整合與超越的方式解決環境倫理學的“身份”危機,肯定環境倫理學的意義。

環境倫理學誕生伊始,就出現了“身份”的問題,由于環境倫理學對傳統倫理學的一些假設提出激進的批評和挑戰,致使人們懷疑環境倫理學究竟是一種應用倫理學還是一種新的道德哲學?應用倫理學依據現存的或占主導地位的倫理思想資源,去關注現實社會中一些充滿爭議的具體問題,通過一個公共空間和對話平臺,最后對問題達成共識;道德哲學則就那些與人們的價值觀有關的基礎性的、宏觀的、形而上的問題給予探討,試圖重新理解人的本性,重新定位人在自然和宇宙中的地位,重新勘定美好理想生活的具體內容。作者認為兩種模式都要重視,并在兩個模式之間保持溝通互動,通過整合與超越,建立一種全新的開放式的環境倫理學,即一種研究與環境保護有關的倫理問題的倫理學說,其目的是為環境保護提供一個恰當的道德根據。這是從“問題意識”與“實踐取向”角度給環境倫理學下的定義,環境倫理學也就兼容了“應用倫理學”和“道德哲學”的兩種身份,而這兩點又恰是環境倫理學的生命力所在。

環境倫理學并非是對傳統倫理原則的簡單應用,而是對傳統倫理的繼承與創新,具有寬廣的研究范圍、革命性的價值取向、跨學科的研究方法和全球性的研究視野。

2.從儒家的視角出發整合與超越環境倫理學史上的四大理論流派,共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這四大理論流派分別為人類中心主義(強、弱)、動物解放/權利論、生物中心主義和生態中心主義,概括起來,又可以表達為人類中心主義與非人類中心主義之爭。這些理論流派,觀點不一,各有長處,也有不足,在環境問題的實踐中既具有價值但又成為障礙。對此,作者認為任何一種環境倫理學,都必須首先肯定人的生存和延續,一種不包含人的福利的環境倫理學肯定是沒有生命力的,環境危機的主要原因,不是人們只把人類的利益當作行為的最高準則,而是沒有把全人類的利益當作行為的指導方針。但以人類利益作為確定道德原則的根據,也有兩個缺陷:一是人的利益欲望是復雜多樣的,有高尚的也有墮落的,難以統一;二是規則是為了規范欲望、利益的,因此從人類的欲望和利益中引出的規則去規范人類的欲望和利益是不合理的。

基于上述認識,作者提出了對四大理論流派的中國儒家式整合與超越方案,觀點如下:①儒家思想與四大環境倫理流派在規范層面上都具有可比性,不具有接受上的障礙。如諾頓強調的“理性偏好”就與儒家里面孟子的“寡欲”、荀子的“節欲”和朱熹的反對“窮口腹之欲”思想相通,他所謂的“轉化價值”,即大自然的道德教育功能,與孔子的“智者樂山,仁者樂水”是相類似的;以辛格和雷根為代表的動物解放/權利論,強調以功利主義的辦法計算動物的痛苦和快樂以及“天賦價值”權利,儒家在這方面相對缺失,但孟子的“不忍其觳觫”的惻隱之心還是認可人對動物所負有的直接道德義務的;生物中心主義代表史懷哲提出“敬畏生命”,儒家也強調對生命憐憫與關懷,泰勒的對生命的尊重與周敦頤“綠滿窗前草不除”、程顥“欲常見造物生意”、“觀萬物自得意”相類;生態中心主義中利奧波德的大地倫理學提出大地共同體,這與張載的“乾稱父,坤稱母,民吾同胞,物吾與也”亦是相通的,羅爾斯頓的內在價值創造性與儒家的“生生”(包括“生物”和“成物”)相似,生物權平等主義與孟子的“仁民愛物”、“盡人之性,盡物之性”相似,自我實現論與二程、王陽明的“萬物一體說”亦是相似的。②儒家思想與非人類中心主義在元倫理學層面上具有共識。儒家對“道德”概念的理解是非人類中心主義的,天道、地道和人道只是同一個“道”的不同表現形態,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和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都是宇宙秩序的一部分,都是道德關懷的對象。③儒家的世界觀與方法論同當代西方環境倫理學也是契合的。現代環境倫理學強調倫理學必須建立在合理的世界觀基礎上,要有人性論根基,儒家也持相同的觀點。儒家有機論的世界觀為當代環境倫理學提供了一個重要的世界觀基礎;儒家的人要繼承和彰顯天地的“生生之德”,完成“生物、成物”偉業,與當代環境倫理學將人類視為道德的人是相通的。④用儒家的道德境界論整合四大環境倫理學派。采用儒家的道德境界理論,將人類中心主義、動物福利運動、生物平等主義和生態整體主義分別對應于人類中心境界、動物福利境界、生物平等境界和生態整體境界四種由低到高、逐級實現的道德境界,其中人類中心境界是最基本的、可普遍化的境界,須強制性推行,其他三個是環境倫理學的高級美德,可選擇性推行。從道德境界論的角度來看,現代環境倫理學的四大流派就不再是相互矛盾和排斥的,而是相互補充和協同共進的。

3.汲取中國傳統文化中“環境”資源,整合與超越現代環境倫理中的種際、代際和全球正義的爭論。

有人認為環境哲學或倫理學是現代的產物,中國古代文化中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所謂的人與自然關系的零散論述,其系統性和理論性與現代西方的環境哲學及可持續性思想相比相差太遠,現代的西方環境哲學與中國古代傳統文化沒有任何關聯,從中國古代零星的“環境”思想中推導不出任何今天環境哲學的理論,這種觀點無疑是錯誤的。

作者對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環境”資源持肯定態度,認為在系統研究西方倫理學的同時也要全面挖掘和整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環境倫理觀念。中國傳統文化中直接表達現代意義上的“環境”思想的確少有,而且帶有諸多歧義,但中國傳統文化具有親自然特性。要超越具體的文本意義,從學說思想體系的層面予以把握。

首先在種際倫理方面,由于近現代的主流倫理學主要關注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被擱置甚至排斥在倫理學研究范圍之外。現代環境倫理學的首要任務就是清除這些錯誤的觀念。作者列舉了在種際倫理方面的三個主要障礙:物種歧視主義、人類沙文主義和倫理契約論,并從后果主義、道義論、美德倫理學、內在價值、共同體主義的角度進行論證。在整合環境倫理學者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不同原則和規范之后,楊通進先生就中國古代的動物保護倫理作了論證具體闡明:①儒家“不忍其觳觫”的惻隱之心;②道家“類無貴賤”的思想;③佛教的戒殺、放生和素食思想等。

其次在代際倫理方面,作者對未來人身份是否有“同一性”作了深入的倫理和邏輯分析,并結合邊沁、康德、羅爾斯等關于代際義務的證明,化解了非“同一性”的障礙,認為代際平等是可能的,要堅持可持續發展的思想。

第三在全球正義方面上,作者主要是從“正義”的內涵入手,辨別了互利的正義和公平的正義,指出環境正義應是公平的全球正義,要超越現實主義的道德懷疑論和狹隘的民族主義、愛國主義障礙,立足世界主義,倡導一種全球公民的理念。

4.本書的不足。

除去種際倫理外,作者在代際倫理和全球正義上,對中國傳統文化資源汲取不夠,像中國古代的“以時禁伐”、反對“涸澤而漁”的思想,“天下”的觀念,都可給人以環境倫理學的啟發。作者闡述儒家的思想比較多,而對其他學派發掘的不夠,尤其像中國的“道”對環境倫理學的意義,基本未予闡釋。中國傳統的系統整體的思維方式,是作者在思考和寫作過程中采取的方式,但對于它自身的環境哲學意義未予剖析。

篇4

關鍵詞:霍夫施泰德;文化價值維度;德國文化

隨著全球化趨勢愈加明顯和中國改革開放程度愈加深入,中國與德國之間的經濟交流合作在不斷地擴大,我們在跨文化交流方面不斷面臨新的要求與挑戰,這要求我們要改變以往的文化視角,對他國文化進行深入了解。

文化價值觀作為人們行動的指南針,支配著人們的交際活動,是跨文化交際研究的一個核心問題。企業文化作為一種亞文化是在一定的民族文化氛圍中形成的,總是帶有本民族自己的文化印記,因此德國文化價值觀的特點也會展現在德國企業文化當中。某德國家族企業將本公司的價值觀總結為以下幾點:(1)職業精神;(2)尊重他人;(3)同事關系;(4)誠實可靠;(5)結果導向;(6)謙虛謹慎。

20世紀80年代初,霍夫施泰德在對大型跨國公司IBM的雇員所回答的11.6萬份調查問卷進行了深入研究分析,歸納出了衡量不同文化價值觀的四個尺度:對權力距離的態度,個人主義―集體主義,對不確定因素的回避,男性化―女性化。下面本文將分別從霍夫施泰德的文化價值的四個維度對德國企業的價值觀進行分析。

一、權力距離方面

對權力距離的態度是指地位較低的人們對于權力分配不平等的狀況的接受程度,是比較愿意接受,還是比較不愿意接受。德國的權力距離較小,說明在德國上級與下級之間差距比較小。而體現在該企業價值觀中則是:尊重他人,尊重他人的尊嚴,并鼓勵在集團內部進行開放式交流。每一位管理者都以合作的精神與下屬進行交流,表現出了該企業對員工個人人格的尊重與對其個人意見的重視,鼓勵員工的積極參與。

二、個人主義―集體主義方面

這里的個人主義―集體主義是“衡量個人與集體聯系時松散還是緊密的一個尺度。個人主義文化強調的是自我和個人的成就,與集體、社會的關系松散,相互依賴程度弱;而集體主義文化強調社區或群體的和諧,與集體社會聯系緊密,相互依賴程度強”。西方文化是建立在個人主義的基石之上的,德國也不例外。個人主義文化主要體現在注重自立和獨立,重視突出個人,不留面子,注重隱私,喜好個性,喜歡個人競爭等。這在該企業價值觀的“謙虛謹慎”中有所體現:“每位員工都通過自己的不懈努力,贏得他人尊重并逐步成為典范”,體現了對員工的個人成就的重視。公司推崇“擁有個體實力,把握同等機遇,實現多元發展”,為員工提供多種培訓機會,從安全、消防、急救知識到外語水平到專業技能都有涉及,以幫助員工不斷提升個人工作能力,也鮮明地體現出該企業對員工個人實力、職業發展及成就的重視。

三、男性化―女性化方面

所謂男性文化表現出的是力量、自我表現、競爭和雄心壯志。女性文化是指那種注重感情、富于同情心的文化。德國屬于偏男性的文化,對男性文化在工作場所的體現方面,霍夫施泰德描述到: “解決矛盾和爭議,而不是回避或妥協”。這種強硬的工作作風也體現在該公司德國員工的身上。在工作中,雙方經常會就某一個問題發生意見分歧,甚至強烈爭執,直至最后得出一個雙方都能接受的方案解決掉矛盾,握手言和,這也體現出了德國式的“對事不對人”的特點。

四、對不確定因素的回避程度方面

霍夫施泰德所說的回避不確定性是指“一種文化在多大的程度上可以容忍或要避免不確定性”。回避不確定性程度高的文化將不確定性視為一種風險,不愿承擔可能由此帶來的損失,會通過制定許多規章制度和行為規范來減少不確定性。德國文化對不確定因素的回避程度明顯偏高,體現在該公司的價值觀中則是“職業精神”中“前沿的管理理念及高效的決策過程”,“誠實可靠”中“有效的時間管理模式”以及“結果導向”中“對項目進行高度責任的風險管理以確保最終目標的實現”。

總之,企業文化作為一種亞文化與其本國文化傳統密不可分,總是帶有本國文化的鮮明烙印,而通過對該德國企業的文化價值觀進行的分析,使得我們能夠窺一斑而見全豹,對于德國國家文化價值觀的特點有更加直觀與深刻的認識與感受,從而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更好地適應當今這個全球化程度越來越高的社會。

參考文獻:

[1]關世杰.跨文化交際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

[2]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概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篇5

文化與傳播學者DAVID MORLEYZ 在研究當今社會中的電視、觀眾和文化現象時認為,由于電視運作經費越來越依附于廣告,其間所涉及的已經不僅僅是電視收視過程中的商品化問題,而是同時改變了交換過程中的“價值機制”的動態關系,也涉及不同團體(如廣告客戶與觀眾的對立)決定生產機制的權力以及彼此消長的演變;于是商業媒介本身就其內在機制而言,原本就已經包含了一種促使其自身與流行文化的品味和結構產生某種程度契合的內驅力。[2] 這一現象完全可以通過對于商業音樂電臺的研究而得到進一步證實。更何況,在現代社會,作為媒介文化產品消費者的“大眾”(MASS)通常被認為在整個媒介運作體系中是相當被動無依的,而不象傳統上作為媒介使用者的“公眾“(PUBLIC)那樣深具批判態度。[3]

美國的商業音樂電臺正是其作為社會系統的龐大的大眾傳播媒介產業中的一部分,并且以其特殊的類型電臺的運作策略,展示出媒介機構、媒介產品、廣告主和受眾之間的相互關系,以及其對流行文化和社會價值的控制。我們不妨借用媒介和文化學者JOSEPH TUROW在其《社會中的媒介系統》一書中使用的兩個基本概念:一、大眾媒介工業的互動關系正在增加;二,為了理解大眾媒介的現狀和未來,就必須對媒介組織、策略以及大眾媒介的創造性產物的力量有比較廣泛的認識。[4] 我們的整個研究都將在這兩個概念的基礎上展開。盡管,JOSEPH TUROW認為,作為一個動態系統,媒介產業從社會環境中取得達到自身目標的資源支持,而各種社會力量也從不同層面和向度對媒介產業施加影響,但通過對美國商業音樂類型電臺的下述研究,我們還可以從中清楚地看到媒介產業作為社會動態系統中的一部分,又是如何作用于社會其他部分的。

一位資深電臺主管認為,在美國,有兩個絕對賺錢的行業,一是玩具,二是音樂。[5] 這部分地解釋了美國商業音樂電臺存在的基礎。音樂電臺占整個美國廣播電臺市場份額的絕大部分(參見表1)。

音樂電臺是和錄音工業、廣告業及以青少年為消費主體的流行文化密切相關的。同時也是大媒介聯合企業運作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因為電臺所播放的音樂往往取決于音像商店的熱賣品,由于青少年比成年人更多地購買音像制品,間接地,青少年的流行趣味決定了音樂電臺的播放內容。70年代后期音樂類型電臺TOP 40的出現和以搖滾樂和節奏與布魯斯為代表的流行音樂革命,便是這種關系契合的結果,這也是青少年文化第一次成為電臺——聽眾——廣告商——錄音工業相互關系中重要的市場動力。[6]

對于大眾傳播活動而言,“受眾”這個概念會深深地影響媒介從業者看社會的方式,也同樣意味著對社會成員來說,他們如何看待他們自己和如何看待他們生活于其中的社會的方式,也會受到深深的影響。而且,受眾永遠是一個群體概念,是可以被建構的,這種建構就是媒介產業系統中的各個環節根據各自的需要對某類具有相同消費特征的受眾的選擇。[7]

一些媒介學者們對于媒介與流行文化工業的批判,通常著眼于對于媒介的控制所造成的文化的同質化,但如果我們對音樂電臺的策略和運作進行政治經濟學和文化批判的深入考察,就會發現,除了媒介的控制權以外,媒介工業的具體運作同樣在為各種消費文化建構起巨大的市場,并且,在媒介產品、市場、消費與流行文化的系統中,不僅聽眾從來就不單純是媒介產品的消費者,而且,媒介出售給廣告商以獲取利潤的特殊商品,也已經不再簡單地是“大數法則”所追求的盡量多的聽眾的共同興趣和注意力,而是細化到通過細分的音樂類型電臺所創造和推動不同趣味的流行文化,把具有相同人口學特征的聽眾緊密地聚集在一起;同時,在與廣告商的關系上,也不再是按照傳統的媒介產業運作流程,媒介先是盡可能多地吸引受眾,然后再去尋找相應的廣告主,這種運作策略,幾乎是被動地用把注意力聚焦在自己媒介上的聽眾群體來吸引廣告客戶;而類型音樂電臺的運作方式,所體現出來的變化是這樣的一種轉變,即媒介先主動瞄準大廣告商在不同階段的銷售目標和產品訴求定位,通過市場調查和研究來明確界定其目標消費者的人口學特征,然后再通過恰當的音樂類型來為其聚合和培養起其最感興趣的這一人群,有的放矢地出售給廣告商以獲取利潤——前一種運作方式的關鍵在于聽眾群的大小,后一種運作方式的策略和技巧則在于聽眾群的人口學特征和廣告主的訴求目標的契合程度,相當于媒介按照廣告商的銷售需要為其“度身定做”盡可能多的消費者——在這里,電臺播放音樂并不是目的,而是為廣告商吸引目標消費者的手段。從文化效果看,經由音樂類型電臺創造和推動的流行文化進而到生活方式,則都是廣告商一手操縱和控制的。因為,文化批判學者認為,文化的商品化不僅在于文化產品經市場流通,而且還在于文化產品生產過程中的市場導向。因為人的需求可分為源于生物本能的需要和源于心理層面的欲求,后者與前者相比,其特點在于不確定和無參照,而且永無止境;現代廣告在人的需要大部分滿足的前提下,不再推銷具體的商品,而是推銷某種形象,某種生活方式,通過流行并利用大眾的從眾心理來制造出新的欲求,也就是說,消費者購買形象是為了心理滿足,而廣告主因此漁利。在這個過程中,媒介通過傳播內容和廣告及其所包容的大眾文化,左右社會價值、社會風尚、生活態度和行為準則,進而影響、控制、制造著大眾的欲求。[8] 商業音樂類型電臺正是在這一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音樂電臺的“類型”(FORMAT)概念產生于媒介運作與市場調查的逐步結合。盡管早在1930年代,美國全國廣告主協會(ASSOCIATION OF NATIONAL ADVERTISERS)下屬的一個機構COOPERATIVE ANALYSIS OF BROADCASTING就開始進行基于電話訪問的電臺收聽率調查,但那不過是廣告主了解其廣告投放媒介的受眾狀況的方式之一。直到1970年代末由于TOP40類型電臺的出現,才從根本上把廣告主通過收聽率了解媒體的做法改變為媒體通過受眾調查來尋求符合廣告主需要的聽眾群體。而且,受眾調查越成熟,類型電臺也變得越專業。[9] 尤其,在電視時代,廣播變得越來越地方化,在90年代的今天,廣播電臺仍然繼續巧妙地發揮著其類型化的節目策略,這一趨勢帶來的變化是隨著人口增長廣播電臺的新聽眾也不斷增加,于是為適應年輕人新的文化需要,新的電臺類型不斷被創造出來,并引導著流行文化。在這一轉變過程中,不同類型電臺聽眾的人口學特征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一致,這使得電臺能夠更明確地將這些目標聽眾作為預售商品出售給廣告主。[10]

類型電臺的這種良性循環主要通過兩種途徑實現,一是為新聽眾創造新的電臺類型,二是不斷對已經流行的類型進一步明確界定其風格。如搖滾電臺繼續通過細分為專門播放校園非商業電臺藝術家的作品的“新搖滾”(NEW ROCK)、貌似60年代FM 電臺節目再度風行的ADULT ALBUM ALTERNATIVE、或者專播70年代老歌來尋找被過去其他類型電臺所忽略的那部分聽眾。

伴隨著電臺類型增多的另一變化是地方電臺的崛起。無論是老牌的ABC、CBS還是其他眾多的小聯播網,它們提供的類型音樂節目,似乎越來越不能滿足地方電臺的需要。與此相對應的是通過衛星和電腦提供的類型音樂“套餐式”(PACKAGE)節目構成開始取而代之。

由于聯邦通訊委員會對于一家公司在一個廣播電視市場所擁有的電臺數量開始放寬,一個市場上可能會有三家以上的電臺由相同的一個部門來提供音樂節目,衛星和電腦驅動的節目構成方式稍微地增加了節目成本,雖然一般節目成本相對保持不變,但電臺運作的總成本仍然因此而增加了。于是電臺更傾向于如何重新定位其運作策略如何更有效地將目標聽眾推銷給廣告主以更多地贏利——廣告與收聽率的關系越緊密,音樂類型電臺就越自覺地將出售某類具有相同人口學特征的聽眾給需要的廣告主作為將電臺和整個廣播電視與流行文化產業生產流程相互作用的節目運作策略。這種將類型音樂電臺通過市場運作使之成為地方化、專業性廣告媒介,并培養、創造出具有相近年齡、文化程度、收入、個人興趣、消費習慣的忠實聽眾以預售給廣告商來獲得利潤的戰略轉變,是90年代中期以來廣播業主和廣告主在廣播電視產業結構重組過程中表現出來的一個重要側面。[11] 而且,類型音樂電臺把眾多的歌手塑造成青少年追逐和崇拜的偶像,進而通過他們所代表的時尚潮流,來引導青少年的不斷變化消費觀念和生活態度---這,正是廣告商得以源源不斷地推銷商品的“虛假”欲求的基礎。

以幾種不同的音樂類型為例,“動感搖滾/搖滾”的聽眾中百分之六十三為25到44歲的成年人;“當代熱門搖滾”則有百分之五十七的聽眾年齡在24歲以下;超過一半的爵士音樂聽眾的年齡在35到54歲之間;而百分之五十七的古典音樂聽眾年齡在55歲以上,24歲以下的青少年只占百分之三(參見表3、表4、表5)。顯而易見,他們的人口學特征必然決定了他們生活觀念、消費傾向等等的區別,他們不同的心理欲求和對不同流行文化的追隨,也必然需要通過對不同的廣告形象的認同來滿足,反過來,也只有不同的廣告訴求才能打動他們,并喚起其不同的心理欲求。于是,在商業電臺的利益動機驅使下,廣告主在細分的市場上不斷制造出新的大眾文化流行風潮,影響、引導和控制著大眾的欲求。

這種狀況導致了音樂電臺市場的變化無常和“碎片化”——FRAGMENTATION這個詞兒被大量用來解釋今天音樂電臺從三大網的消沉到某種特別的音樂形式的突然走紅等一系列現象,TOP 40已經不再獨霸聽眾市場和獲得高額利潤,音樂的類型被一個又一個的電臺越分越細,在這種情形下,幾乎很少有聽眾會指望在一個電臺同時聽到熱門說唱和動感搖滾,或是爵士和60年代鄉村老歌的奇特組合,無論是電臺的經理還是DJ們,都堅信90年代的音樂節目策略,不再是滿足大多數人口味的不同風格的40首熱門流行歌曲的大循環(盡管ROCK’ROLL占TOP 40的大多數),而是需要精確到適合正在上高中的孩子們的跳舞趣味和流行風潮的音樂類型這樣細化的程度——而這些孩子正是可口可樂或LEVI’S牛仔褲這樣的大廣告主所尋求和力圖培養的新一代消費者。[12] 當然,其節目構成策略仍然是TOP 40式的。

音樂電臺市場的“碎片化”使得許多稍有實力的廣播業主都利用政府“放寬規則”(DEREGUALATION)的一系列政策來增加其在市場上擁有電臺的數量——盡管一個FM電臺在其覆蓋范圍內的市場占有率往往只在10%左右,但如果在一個或幾個廣播電視市場上擁有多個相同音樂類型的電臺,則可以把其分散在各處的目標聽眾作為一個總數出售給廣告商。錢塞勒和CLEAR CHANNEL的成功,擁有電臺數量之眾也是其中重要原因。(參見表8)

這種狀況也和FM電臺數量的增加互為因果。從1970年代到現在,幾乎每十年間,商業FM電臺就會增加一千個左右,甚至更多。(參見表6)FM良好的信號傳輸效果非常適合播放音樂,而多數FM電臺的發射功率都不大,因此可以有許多中小功率FM電臺來分區域共同覆蓋一個廣播電視市場;況且,相對于報紙和電視,運作一個電臺不需要太多的技術設備和人力資本投入,盡管總體上1998年廣播廣告只占美國廣告市場份額的10.3%(參見表7),但這個行業仍然不失為一個有較高利潤回報的產業。

對于這些新FM電臺來說,并沒有其音樂類型細分的所謂法則或一定之規,關健還是在于其如何去“開發”傳統的所謂“黃金受眾”以外的聽眾,即以往廣告商最為感興趣的年齡25至44歲的人群,以及通過音樂測試對進一步細分聽眾,尋找具有基本相同人口學特征和生活趣味以及消費習慣的聽眾群體,以便出售給不同的廣告主作為其訴求對象——不同類型的電臺音樂,最終是經由廣告商的生活方式的促銷,其主要針對年輕的消費者——這便是成功的音樂電臺得以持續發展的原因。

一般來說,類型音樂電臺的節目運作策略和運作結果可以用“3M=M”來概括——MUSIC+MARKETING+MORNING SHOW=MONEY,[13] 即準確的音樂類型定位、完善的市場調查和成功的早晨節目是決定電臺能夠賺大錢的關鍵因素;具體的操作則是牢牢把握住根據每周的聽眾調查和音樂測試、每周音像商店的銷售業績、聽眾點播的情況,以及通過音樂商店、電腦和衛星傳送音樂公司提供的新“套餐”來共同決定的流行風潮。其中聽眾調查和音樂測試是電臺一筆巨大的支出,聽眾調查通常的做法是電話抽樣調查和聽眾專題座談會,或被稱作“焦點群體訪談”(FOCUS GROUP),這不僅調查聽眾的基本構成、其對不同音樂類型的選擇和喜愛程度,而且還涉及聽眾的其他媒介消費行為、生活方式和消費習慣;音樂測試則是在不同的樣本群內對新歌的喜愛程度打分,以認定什么是大多數目標聽眾喜歡的歌和某一首歌大約會在多大范圍內流行。通常在一個中等大小的廣播電視市場,運作一個音樂電臺,每年至少需要五百萬美元,但一個好的音樂電臺,每年投入聽眾研究和音樂測試的經費至少需要二十七萬美元,其中十五萬用于每周的聽眾調查,三萬五千美元用于年度的聽眾調查,七萬美元用于一年兩次的音樂測試,一萬五千美元用于聽眾專題座談會。[14] 當然每個廣播電視市場的情況不一樣,如明尼阿波利斯只有12個電臺,幾乎所有播放的音樂類型都有聽眾,而邁阿密有60到70個電臺,聽眾調查和音樂測試就是節目推廣策略必不可少的基礎和前提。

當然,電臺音樂人往往會認為音樂類型的定位和音樂節目構成既是藝術也是科學,因為市場變幻莫測,無論是對于一首新歌還是一種新的生活方式,沒有任何一個專業人員可以通過分析聽眾調查和音樂測試結果來絕對認定其是否會流行和在什么時候流行——只有變化和循環對于音樂電臺來說是恒久不變的,就象迪斯科音樂在1978年風行,而在1980年突然消失,又在1986年復活;因為MTV在1983年的出現而走紅的ALTERATIVE ROCK在一度沉寂之后,如今又卷土重來;而一些十年前無人問津的音樂類型今天卻炙手可熱,就像1980年代幾乎從商業FM頻率上絕跡的爵士樂和“軟搖滾”(MELLOW ROCK),今天被“改造”成“新AC”(ADULT CONTEMPORARY)和“搖滾AC”再度風行。[15] 遺憾的是,那些目光短淺急功近利的電臺已經失去了市場機會。

近年來,大媒介聯合企業更為靈活的合作式運作方式使得作為其媒介產品生產——流通——消費系統中一個重要環節的音樂電臺,越來越具有更強的引導流行風潮和塑造流行文化的能力,并將這種流行文化擴展到全球的各個角落。一方面,媒介的兼并風潮造就了象錢塞勒這樣的電臺巨無霸(參見表8),另一方面,在媒介產業結構重組的過程中,大媒介集團“成功的秘訣不再是所有權的集中控制,不再是高度一體化的媒介帝國,而是圍繞不同受眾和不同對象所形成的公司多樣化結構的管理。”[16] 如果一個媒介公司同時擁有幾家類型音樂電臺、幾個音樂工作室和唱片發行公司,再加上若干家音像連鎖商店,以及一兩個衛星或有線電視服務商,那么,媒介企業中任何一個微小的市場事件,比如一首新的原創歌曲,或者一個關于70年代城市民謠的重新包裝,都會通過上述眾多流通樣式的重復再現和潛在的文化價值開發,搖身一變,成為主流的流行文化現象,就象1993年位居美國流行音樂排行榜首位的西班牙風格的歌曲“MACARENA”的走紅和風靡全球一樣。無論是媒介公司還是廣告主,自然都在擁有BMG音樂集團和RCA音像商店的媒介聯合企業BERTERSMANN把生產、流通和交換系統緊密控制起來的價值鏈上,從這首歌“細密籌劃的流行性里”,竭盡所能地賺取每一分利潤。[17]

應該看到,“類型“的概念早已不是局限在商業音樂電臺的運作策略的范疇,作為流行文化產品對不同人口學特征的消費者的吸引,“類型”概念被廣泛運用在流行文化的生產和推廣領域,詹姆斯·邦德的“007”是一種“類型”電影,“紐約客”是一種“類型”雜志,DISCOVERY則可被視作一種“類型”頻道,如此等等。“類型”不僅僅通過這樣系列性的文化消費產品使不同的受眾可能在茫茫人海中使自己在社會群體中有所歸宿,而且還可以因為對不同類型流行文化產品的消費活動,建構起自己的所謂“個性化”時尚品味,最終,成為某類流行文化的一部分,而完全忽略這背后的商業動機。

事實上,盡管媒介產業的運作策略是我們在探討商業媒介問題時始終需要關注的焦點,媒介構造的具有強大消費特征的流行文化及其強烈的滲透性,也始終是我們在分析現代社會文化結構時,需要考慮的因素,但是,我們在這里研究美國商業音樂類型電臺與廣告和流行文化的關系時,并無意于其“類型化”過程中的具體操作原則,也并非為了對流行文化的社會影響進行批評。本文的目的,僅在于通過描述這一關系及其變化,力圖對當前世界范圍內媒介與文化工業結構的重組,提供一個較有彈性的觀察空間,并期望最終豐富我們對媒介產業的認識。

篇6

關鍵詞:漢語教育 泰國漢語教育 發展問題 對策

一、泰國漢語教育現狀

雖然泰國的華僑私塾教育開始得很早,但是現代意義的海外漢語教育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才正式形成。從1909年泰國開始廢除私塾與興辦學校之后,泰國漢語教育就逐漸地發展,而且在發展當中也不斷地得到大量的支持(見下面圖一)。隨著漢語的重要性越來越顯現,中泰兩國友好關系的不斷發展和經濟貿易關系的不斷地擴大,泰國政府對漢語教育的政策也日益寬松。時至今日,漢語成為在泰國為新的潮流,泰國政府的各個部門在公開場合多次闡述漢語對促進和發展本國經濟具有重要的作用,號召社會各界人士學習漢語,并派很多人員來中國在不同的高校攻讀研究生與博士學位。

目前,泰國的漢語教育可以說不比其他語言教育發展得差,漢語教育在泰國現在能夠接受各個層次的學習需求,它可以分成四種:(1)中小學教育;(2)高等教育;(3)職業教育;(4)非正規漢語教育。現在發展的最好就是高等教育。據調查與統計顯示,泰國高校設置漢語言專業的學位課程己有55所。它們中可以分別為40所公立大學和15所民辦大學。所授予的專業名稱大致可分為:漢語、對外漢語教學、交際漢語、中國語言文化、商貿漢語、外貿漢語、經貿漢語、旅游與酒店漢語、中國學等。跟高中教育相比,職業教育的課程內容不太復雜,由于很多商店和企業是華僑華人的企業,因此漢語專業的畢業生可以通過學漢語找到很好的工作機會。至今辦漢語課程的職業學校從47所已增至68所。在泰國政府積極促進漢語教育的同時,非正規漢語教育的漢語補習班也跟著快速的發展,這些學校的優點是學校管理系統比較靈活,能夠自由開設補習班、聘請教師、安排課程、課時、教材等。

泰國漢語教育發展的較慢的是中小學教育,此前由于一直以來政府只允許在小學一至四年級開設中文課程,因此泰國的華校基本上都是小學。為了提升運用漢語的能力,當時一些華人社團董事會謀求在小學的基礎上擴建或另行籌建中學。自從2006年泰國教育部推行《戰略規劃》,泰國屬于政府的學校都開設漢語課程。泰國漢語學校再一次回到復興時期之后,漢語學校獲得公眾的信任,人們紛紛送子女上漢語學校,“漢語熱”功不可沒。對于目前泰國中小學漢語教學現狀,一般分為三種學校:漢語學校、開漢語課程的公辦學校以及開漢語課程的民辦學校。

此前泰國人的想法受到先前的漢語學校的態度以及教育質量的影響而產生負面作用,他們認為漢語學校的教育質量比不上公辦學校。可是現在的漢語學校也隨著社會變化提高教育質量,使更多公眾接受。根據漢語學校會的資料,目前全泰國有125所學校,大多數是由華僑華裔成立與贊助辦學。公辦和民辦學校處在起步階段,在師資方面的情況不容樂觀,現在泰國漢語教學的主要力量全是靠中國漢辦派出的漢語教師志愿者。本地的部分教師不是中文系畢業,而是其他專業畢業的,他們原來負責其他課程,漢語知識并不夠,漢語水平也不是很高。漢語學校與公辦學校和民辦學校相比,漢語學校管理形式有更悠久的漢語教育歷史和豐富的漢語教育經驗。公辦學校沒有中方或華人協會參與管理,只是由泰國教育部基礎教育委員會來管理,所以學習漢語的氣氛比較單調,沒有像漢語學校和民辦學校一樣比較有濃厚的氣氛。雖然有很多地方尤其是在泰國曼谷以外各府的漢語學校,教學質量方面和學生學習積極性方面發展得比較快,可是泰國教漢語的學校也不是全都有良好的情況。在曼谷漢語學校,還有些在發展改變中,沒有隨漢語熱的潮流而發生較大改變。

中小學是教育的基礎,跟其他泰國三種教育相比,中小學的漢語教育還不夠理想有待改進。為了提高整體的泰國漢語教育要先從中小學的開始,本文考查并研究分析了泰國中小學的漢語教育,提出了問題和解決的對策。本文下面的內容可以分為:泰國中小學漢語教育發展面臨的問題、泰國漢語教育發展的對策以及結語。

二、泰國中小學漢語教育發展面臨的問題

通過研究分析泰國漢語教育發展的情況,本文發現還存在著如下四個問題:一是泰國教育部門的問題,泰國政府沒有專門負責漢語教育管理的機構,在操作層面多機構重復交叉管理,泰國中小學校管理存在的問題,決策沒有科學化。二是漢語教師與志愿者的問題,缺乏培訓導致教學能力良莠不齊,待遇低導致漢語教師不能安于教學。三是中國漢辦派出的漢語教師與漢語志愿者的問題。一些教師與志愿者在物質生活和跨文化交際方面存在困難。四是漢語教材、教學手段缺乏針對性、不夠現代化的現象

三、泰國中小學漢語教育發展的對策

針對前一節分析的泰國漢語教育面臨的問題,泰國中小學的漢語教育發展對策可以分成四個方面(見下頁圖2)。

(一)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

1.改善管理和課程。關于管理方面有兩個建議:一是制定泰國漢語教育人才計劃。政府必須支持并提供漢語教師進修的機會,使漢語教師通過進修提高自己的漢語和學術水平,積極地解決漢語教師資格證的問題。二是政府應該支持漢語教育管理的行政人員,泰國現在與中方聯系交流的工作都是由漢語教師負責的,這也影響教學的核心功能。漢語行政人員除了能減輕漢語教師的行政工作量還能為漢語專業畢業生帶來就業的機會。在課程方面也存在了一個水平標準的問題,雖然漢語己納入標準課程,但各所中小學校對漢語課程的結構與水平并不一致,泰國政府應制定漢語水平標準機構,對漢語教育的評價產生水平標準的向導作用。

2.改善漢語學校的管理。目前,泰國漢語教育越來越凸現的一個問題就是漢語學校管理人員的匱乏。這也是泰國漢語學校發展過程中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原有管理人員老化,已經嚴重影響到漢語教育的發展。不懂教育管理的人員,沒有新的教育理念、因循守舊、固步自封,也在阻礙著漢語教育的發展。因此,除了寄希望于中國為泰國培養一批漢語教育的教學骨干充實到各類漢語學校里去以外,還需充分地發揮來泰國教師的作用,由他們來幫助培養泰國本土的骨干教師,利用各種培訓班、講習活動,充分發揮他們的作用。泰國的漢語學校雖曾經歷風雨與波折,但是仍然為社會各界培養了不少棟梁之材。在條件十分困難的情況下,教師勤奮耕耘、無私奉獻,為發展漢語教育事業做出了積極的貢獻。如今,泰國政府、社會都十分重視和關心漢語教育事業。因此,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漢語教育事業面臨著挑戰與契機。提高教學水平、改善教學環境、走標準化教學之路,已成為泰國每一所漢語學校的當務之急。

(二)提高漢語教師與志愿者的禮遇

與其他國家相比,泰國文化更加尊敬教師,來泰國當教師會讓其感覺到被崇拜和尊敬。不過還有很多地方可以改進,如不斷改善對外漢語教師的工作環境、經濟待遇、建立偏遠地區學校的教師工資額外津貼制度,建立教師職業的威信。此外,要讓對外漢語教師真正感到自己是學校的主人,有成就感、價值感和幸福感。學校的管理也要真正從理念出發,確立“學生是主體,教師是靈魂”的學校發展觀,使教師在學校感到自己作為一個知識工作者的尊嚴與價值,這是穩定教師隊伍的有效保障。

(三)提升漢語教師與志愿者的水平

泰國政府應該對中國國家漢辦派來的漢語教師與志愿者提出規定,例如,年齡、對外漢語或者漢語言文學的專業背景、教師資格證書、教書經驗、泰文和泰國文化的理解與交流程度、中國文化了解與傳播能力、吃苦耐心開朗的性格等以外,中國國家漢辦也應該通過嚴格的要求、選拔和培訓,才能夠使來到泰國的漢語教師與志愿者都能很好地代表中國形象并傳播漢語言和文化。培訓的內容應該包括四個方面:(1)加強漢語教師與志愿者的培訓。為了避免教師與志愿者對泰語和泰國文化的誤解,來泰國之前,漢語教師與志愿者應該參加泰語和泰國文化培訓。有時候按照中國文化去教課,會引發誤解,教師也不懂該怎辦,學生們也帶了不好的心情來上課,使課堂環境緊張,學生就不想學習,可能會對漢語造成偏見,教師自己也沒有成就感。所以應該有兩種培訓:一是教前培訓;二是課堂培訓。比方說先當助教然后才有資格教課。(2)有嚴格的規則考察漢語教師與志愿者的水平。將志愿者派出去傳播漢語和中國文化之前,漢辦應該用嚴格的規則考查他們的漢語水平和漢語授課能力。(3)提高漢語教師與志愿者代表中國形象、傳播漢語言文化的能力。(4)加強漢語教師與志愿者的社會交際能力。漢語教師與志愿者應該認識到自己不光是來教漢語的,還有加強中泰友誼的使命,所以參加學校安排的活動、幫助泰籍教師與泰國籍漢語教師安排活動以及了解校園環境,保持同事之間的良好關系也是必須的。

(四)改革漢語教材

教材是教師傳授語言和文化知識給學生的一種工具。漢語教育在泰國屬于一種外語或第二語言教學,第二語言的教材是一種跨語言和跨文化的教材,泰國學習漢語教育的學生除了有華語方言背景的華裔還有母語與漢語不同的本土泰國人,運用引進的漢語教材,使他們不僅對漢語感覺到陌生,而且對課文內容不熟悉的歷史、文化和國情的理解更加難度,可見泰國漢語教育教材本土化的重要性。雖然目前泰國教育部門已和中國國家漢辦聯合編寫屬于泰國本土化的漢語教材,但處于初步階段,類型不多,許多院校使用的漢語教材還是從外國引進的。為了有效地提高泰國漢語教育效果,本文建議泰國教育部門要加倍努力委托中國教育部門們幫助合作編寫更多而且適應于泰國國情本土化的漢語教材,編寫教材討論課程設置及教學方法的同時還應考慮現代科技對漢語教育的幫助,教材內容要符合各階段學習者的認知規律和學習需求,難易要適中,教材內容的詞匯與語法應從易到難循序漸進,有泰文解釋詞語和語法的需要,語言教材應具有較強的實踐性質,基礎階段的語言課程教材主要以語言技能訓練,實現語言交際能力的目的。

四、結語

泰國有著悠久的漢語教育歷史,經歷了過去種種曲折發展的過程,在上世紀90年代初,泰國政府開始放寬對漢語教育的管制,使漢語教育在泰國蓬勃興起。隨著中泰兩國友好關系的不斷發展和經濟貿易關系的日益擴大,漢語教育成為泰國人學習外語的新潮流,許多院校都紛紛開設漢語課程,學習漢語的人數快速增長,在漢語教育迅速發展的同時也存在著諸多的問題,需要泰國政府主導,泰國教育機構各部門努力在中方中國國家漢辦的真心全力協助與支持下,對泰國漢語教育發展項目的戰略加大力度推出更靈活更有效的政策措施,致力于促進泰國漢語教育各方面的發展,加速培養漢語教育的私資隊伍和有漢語交流技能的人才,以緩解對泰國漢語教育發展的障礙。

參考文獻:

[1]陳秀珍.泰國漢語教學現狀及展望,河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2]杜宗景、緱廣則.泰國漢語教學問題分析及對策.經濟與社會發展。

[3]方穎.漢語國際推廣的雙贏取向,華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4]耿紅衛.泰國華文教育的歷史回顧與梳理,八卦僑刊。

[5]黃漢坤.泰國高校泰籍漢語教師及漢語教學現狀,暨南大學華文學院學報。

作者簡介:

篇7

據《儒、道、佛經典哲言國際書法交流展》主辦方介紹,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主要是由儒、道、佛三派思想組成的,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它們共同造就了燦爛的中華民族文化,也滋養了書法這一中國獨特的藝術門類。為此,主辦方精選了凝聚儒、道、佛文化精髓并世代傳承的經典哲言,由海內外書法家、學者擇取書寫,在自由信筆表現書寫者藝術專長和個性的同時,也彰顯出書法與滋養它發展的人文精神的關聯和文脈。

此次書法展的主題一經提出,便得到了海內外眾多書法家、學者的肯定和響應。經過遴選,數十位書法家和學者書寫的百余幅作品參加了本次展出。他們中有來自日本、韓國、加拿大、美國和泰國的馳譽世界書法和學界的書法名家和學者,也有來自我國臺灣和北京、上海、浙江、江蘇、山東、吉林、河北、福建、安徽等地的中國書法家,有中國書協副主席,有上海和江蘇書協的多位副主席,令人驚喜的是,還有普陀山普濟寺、雪竇山雪竇寺清凈佛門的高僧大法師的墨寶。百余幅佳作,書體各異,風格別具,筆力縱橫,墨韻淋漓,情感和境界含蘊豐富、雋永。觀之讀之,賞心悅目,不啻為一場書法藝術的精神審美大餐。書法展于21日至23日在魯迅紀念館展出,24日至26日移至青浦曲水園繼續展出。

作為此次書法展期間的重要活動,21日下午在復旦大學,復旦領導和老教授為受聘的復旦大學中國文人書法暨石鼓文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頒發聘書。隨后,舉行書法專題研討會,研討的是向為學界關注和素有爭論的主題:“以書法發展史為據,漫談何謂書法大師?”

篇8

錢惠芬曾在北京大學首屆書法研究生課程班學習,書藝師承徐穆如、黃悖、沙曼翁先生,還得到了吳門書家瓦翁、華人德諸先生指導。書法兼擅多體,尤愛草書,喜治印。草書人選全國第八屆中青展,西冷印社首屆國際書法篆刻展;篆刻作品參加首屆國際篆刻藝術交流展、第四屆全國篆刻藝術展等。論文《試論中國書法創作的幾個辯證關系》人選“第六屆全國書學討論會”。書法篆刻作品多次參加中日、中新和中韓書法藝術交流展,并被新加坡、泰國、韓國、日本以及臺灣地區、香港等地收藏。

出版了《錢惠芬書法篆刻選》及《北京大學書法研究生班作品精選集》之一;在北京大學圖書館、蘇州市美術館,吳江博物館等舉辦了《錢惠芬書法篆刻作品展》。《中國藝術報》、《中國文化報》《書法報》、《書法導報》、《美術報》和《中國書法》雜志、《世界知識畫報》以及北京電視臺、北京大學電視臺、蘇州電視臺等媒體作了專題報道。

錢惠芬書法篆刻集評

近年來,錢惠芬在北京大學圖書館、蘇州美術館、吳江博物館等舉辦的書法篆刻作品展以及出版的《錢惠芬書法篆刻選》,得到了專家們的好評,摘要如下:

馮遠(中國文聯副主席、書記處書記)“江南出才女,非常高興有機會看到錢惠芬書法作品!錢惠芬的書法充分體現了南方書法家的雋秀,流暢和細膩的風格。同時,她有北大學習進修的這樣的資歷。所以在她原有的風格里又揉進了北方書法的蒼勁和渾厚。作為女藝術家能寫出這樣生動、流暢、基本功很扎實的書法,是可喜可賀的”。

文懷沙(著名國學大師、思想家、教育家)“現代年輕人臨《蘭亭序》能有此神韻,很難得了”。

篇9

馬渭源首場講座是在China Institute In America舉行。據筆者所知:China Institute In America是1919年由博士和他在哥倫比亞大學的導師杜威教授等人籌劃創立的。創立以來,引介了許多中國學者和藝術家前來美國進行文化交流。其中包括梅蘭芳、馮友蘭、趙元任、吳貽方、賽珍珠、老舍、林語堂等著名人士。它是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一個重要平臺,也是西方人士學習中國文化、藝術、語言、乃至建立商業關系的重要橋梁。近年來,China Institute In America又邀請了中國一些有影響的作家、著名文化人和學者前去作系列講座,如著名作家余秋雨、白先勇、劉心武、王安憶,著名刑事鑒證專家李昌鈺,著名學者于丹、易中天等。歷史學方面由閻崇年先生開講清朝近270年興亡史,而明朝近300年興亡史則由明史專家馬渭源先生主講。

馬渭源先生是廣大觀眾熟悉和喜愛的明史專家,他曾在全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南京社會科學》、《中國大學教學》和有國際影響的澳門《中西文化研究》等雜志上發表《論西畫東漸對明清社會的影響》、《論明清西畫東漸及其與蘇州“仿泰西”版畫的出版、傳播》、《論馬克斯?韋伯與中西社會結構對比研究》、《論中西傳統法律教育的差異性及其影響》和《中國古代第五大發明———科舉制度》、《論定都南京及其歷史影響》等學術論文上百篇;出版了“大明帝國:從南京到北京”系列之《奇特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卷》(上、下冊)、《文弱的書生皇帝朱允炆卷》、《魔鬼的天才皇帝朱棣卷》(上、下冊)、《破解600年第一謎案———建文帝最終出亡福建寧德》等個人學術著作(總字數約有200萬字)和“大明王朝在南京”之《奇特的開國皇帝朱元璋》、《破解大明第一謎案———建文帝出亡福建寧德》等系列DVD;并負責主持編輯出版了國家“十一五”重點電子音像出版物規劃項目《明文化系列》、《漢風》系列和《辛亥風云》系列等,兩次獲得“中華杯優秀出版物獎”。

自2007年首次亮相南京電視臺,主講大型系列歷史文化講座《大明王朝在南京》(118集)起,馬渭源先后擔任了江蘇省文化品牌欄目、南京市委宣傳部“市民學堂”主講人、南京電視臺大型電視文化講壇“金陵往事”欄目主講人、江蘇省委宣傳部“江蘇人文講堂”主講人、江蘇教育電視臺“城市傳奇”常任嘉賓、安徽電視臺“新安大講堂”主講人、安徽電視臺海外中心特邀嘉賓、中央電視臺“發現之旅”和“百科探秘”特邀嘉賓、福建寧德“環三都澳講壇”主講人等。

2009年8月底,中國中央電視臺新聞綜合頻道、中文國際頻道連續幾次播出了潘群、馬渭源教授在福建寧德的重大發現。同年12月美國CHN TV總監Robert Ko以《破解大明第一謎案———建文帝出亡福建寧德》為題向全球1400多家媒體發出了新聞報道。2010年7月國際著名明史專家、日本關西學院法人阪倉篤秀教授在馬渭源教授的陪同下考察了寧德支提寺和上金貝村。由此,馬渭源先生為海外人士所熟知。

此次馬先生赴美,引起了海外華人和熱愛中國傳統文化的西方人士的普遍關注。美國三大華文報刊《世界日報》、《星島日報》和《僑報》都曾做了專門報道。《世界日報》稱馬渭源為著名的明史專家;《星島日報》以《中國史學家馬渭源暢談明建文帝逃亡福建之謎》為題,《僑報》以《專家破解明朝第一謎案》為題,著重報道了馬渭源“破解600年第一謎案———建文帝出亡福建寧德”的“偵破”過程。

篇10

論文關鍵詞:東盟;商務談判;文化差異 

 

一、東盟各成員國的文化差異成因 

(一)文化的概念 

其實,文化的定義很多,許多社會學家和人類學家都下過定義。廣義的文化是人類創造出來的所有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其中既包括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具有意識形態性質的部分,也包括自然科學和技術、語言和文字等非意識形態的部分。籠統地說,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們長期創造形成的產物。同時又是一種歷史現象,是社會歷史的積淀物。確切地說,文化是指一個群體或民族在長期的社會生產和生活中形成的價值觀念、宗教信仰、生活態度、思維方式、行為準則、風俗習慣等各方面所表現出來的區別于另一群體或民族的顯著特征。 

(二)東盟各國文化差異成因 

1、經濟差異 

經濟差異是由于經濟因素造成的文化差異的一種體現。而這些會影響到他們的行為習慣。東盟各國在經濟上發展并不平衡,經濟上的不平衡對文化的作用使得各國的文化顯出千差萬別。 

2、政治差異 

政治差異是由于各國的政治制度及政策法規對人們的行為具有統一規范的作用,從而使得各國人民在政治觀念的方面存在著差異。我國實行的是社會主義體系,有別于其他東盟國家,而其他東盟國家在政治體制上也各有不同。 

3、地域差異 

域差異指不同地理區域由于地理環境、經濟發展水平和傳統習慣等的差異,人們往往有著不同的語言、生活方式和愛好。由于東盟各國溫度不一致,就會導致穿著傳統有巨大的差異,比如柬埔寨處于熱帶氣候區,全年炎熱潮濕,年平均氣溫在27℃左右,這樣的氣候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特色衣著:紗籠。 

4、民族差異 

民族差異是指不同的民族群體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各自的語言、風俗和愛好、習慣。他們在飲食、服飾、居住、節日、禮儀等物質和文化生活方面各有其特點。東盟各國民族種類繁多,每個國家因民族的多樣化都有各自多姿多彩的風俗習慣。如泰國潑水節、柬埔寨的送水節、老撾的拴線儀式等等。 

5、宗教差異 

宗教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歷史現象,有其發生、發展的過程。世界上有3大宗教:基督教、佛教和伊斯蘭教。不同的宗教有著不同的文化傾向和戒律,從而影響到人們認識事物的方式、行為準則和價值觀念。東盟各國受伊斯蘭教和佛教影響比較大。其中有些國家還存在多種宗教信仰并存的情況。 

二、文化差異對國際商務談判的重要性及其影響 

文化差異對談判具有廣泛而深遠的影響,不同群類的人文化各異,這種差異有使不同文化的群體相互疏遠的傾向;另一方面,文化的差異也會造成不人們溝通與交往中的障礙。因此,要求談判者承認文化的多元性,進一步理解其他文化。在與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人進行談判之前,要清楚地了解他們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和生活習慣;同時還要掌握其他文化對自己文化的了解和態度,從而得知對方是怎樣看待自己、將在何種程度上接納自己,然后才有可能考慮縮小彼此間的有效途徑。總的來說,文化對談判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對溝通過程的影響 

文化差異對談判溝通過程的影響最顯著的是體現在語言上。語言是不同的個人、群體、民族,以及國家之間溝通的橋梁。國際商務談判首先要過的關便是語言這一關雖然翻譯或者談判雙方共同認可的第三語言可以解決語言溝通的問題,但是其差異還是無法避免的。 

(二)對談判風格的影響 

談判風格是人員在談判過程中通過言行舉止表現出來的建立在其文化積淀基礎上的與對方談判人員明顯不同的關于談判的思想、策略和行為方式等的特點。文化上的差異會導致平等觀念、時間觀念、個人意識與群體意識、利益意識、法律意識,以及關系意識等方面的的差異,從而形成不同的談判風格。 

(三)對倫理與法制的影響 

在現代社會中,所有的商務活動都要在法律關系下進行,但是由于文化背景的差異,倫理觀念和法制觀念存在著明顯的區別。與西方國家不同的是,大多數東盟國家和中國一樣,注重的是親緣關系和個人關系,人與人之間并不主要以利益交換為基礎,而是注重非經濟性的人情交換。一旦發生分歧與爭端,他們都比較傾向于用人情解決,訴諸于法律則是次之的選擇。 

三、東盟各國的談判風格 

馬來西亞是一個復雜的、多種文化交融的多種族國家。在馬來西亞,在正式的商務談判開始之前,最好談論一些比如觀光,旅行,飲食等等一般的話題,切忌談論當地的風俗政治,或宗教信仰。最好讓對方來決定正式的商務談判開始的時間。如果外方談判人員希望能夠按時進行談判,可能當地的談判代表并不會按時達到,最好有等待的耐心。由于馬來西亞等級觀念比較明顯,所以要對對方談判人員中的年長者或職位較高的組織者保持相應的尊敬態度和禮節。在談判中,馬來西亞談判者比較喜歡會采用委婉言語,且在說話的時候不喜歡被打斷,談話聲音過于喧嘩的話會被視為不禮貌的行為。幾個人同時說話也會被認為是無禮的行為。在談判場合,除了禮貌的握手之外最好不要別的身體接觸。在談判過程中,馬來西亞人都喜歡討價還價。為了避免不希望的損失,在開價或是提出報價單的時候要留有一定的余地。一些有經驗的談判者都會為了達到最終交易的目的而在價格上作出一些小小的讓步。如果出現爭端,馬來西亞人不喜歡通過傳真或者電子郵件來解決而習慣以面談的方式來解決。在解決商業爭端的時候他們更看重關系而不是條款或法律條文。在談判的剛開始的時候,最好讓你的律師在幕后指導而不是直接出現在談判桌邊。因為律師的存在馬來西亞人眼里是缺乏相互信任的表現。 

印度尼西亞的商業文化也是復雜多樣的。在印尼當地的文化中,關系非常重要,注重等級制度,時間觀念不強。和東南亞其他鄰國一樣,印尼人比較注重人際關系。等級觀念在印尼也是比較受重視的,因此在談判過程要注意年長者,或職位較高的組織者,尤其是男性的意見。在任何商業會談的時候,都會有茶水供應。但是無論你有多么渴都不能在主人飲用之前就擅自喝,這是一種不尊重別人的表現或是不禮貌的行為。由于印尼人習慣委婉的表達方式,所以在談判過程中最好不要用過于直白或坦率的語言,否則會激怒對方。在對方說話的時候也不要打斷,否則他們會很容易生氣。印尼人信仰伊斯蘭教,因在談判桌上傳遞物品的時候不要用左手傳遞,因為他們認為左手是不潔的。如果你是個左撇子的話,可以用左手簽署文件,但是遞給對方的時候一定要用右手。印尼人喜歡討價還價。為了避免不希望的損失,在開價或是提出報價單的時候要留有一定的余地。明智的談判者會事先預料到這些,并留有足夠的討價還價的空間。由于印尼人比較注重人際關系,所以他們關系比將要簽署的合同重要的多。面對商務爭端,比起尋求律師或訴諸于條文法律,印尼人更愿意面對面地商談解決。當然,為了避免日后的爭議,需要把每一點落實都到書面上,如果對方提出日后就合同上的某些條款進行再次談判的時候,你要表示同意。 

在南亞國家中,菲律賓的商業文化很獨特。菲律賓人的確與東南亞國家聯盟各國具有相同的基本價值觀、態度和信仰。菲律賓人比較注重私人關系和等級關系,時間觀念比較淡薄。在談判活動中外方較年輕的談判者應當聽從高級菲律賓人士或年長人士,尤其是男性的安排,當后者是買方或潛在的客戶時尤其應該如此。在談判時,菲律賓人語氣很柔和,且很少打斷別人的講話。大聲講話會被認為是一種冒犯。稱呼對方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在姓氏前加職稱,菲律賓人非常注重這點。菲律賓人對討價還價樂此不疲,所以,在開價或是提出報價單的時候要留有一定的余地。與菲律賓商人進行談判,耐心是最重要的條件。 

泰國的風俗習慣、傳統慣例以及商業行為等等很多方面都受到中國和印度的影響。與上述幾個國家一樣,泰國人較注重等級關系,在這個國家,年長的人或政府官員具有較高的社會地位,尤其是男性。因此如果對方談判人員中有男性政府官員或年長者,應注意給予相應的尊重。在于談過商人進行談判的時候,一定要買避免談判時間時間過長,如果談判過程時間太長,可用在中間參插一些休閑活動。因為泰國人不喜歡一直工作而沒有休息,所以適當小活動可以使談判順利完成。在談判桌張,泰國人同樣熱衷于談價還加,所以準備好完善的價格策略和耐心是非常必要的。由于多數泰國人信奉佛教,所以在他們看來,腳是最不潔的。因此談判人員在就坐的時候切忌露出腳底或是鞋底,用腳或者鞋去指、碰到物體是被認為是大不敬的行為。在泰國,保持良好的私人關系可以促進商務活動的順利進行。 

緬甸在古中國文化和古印度文化之間形成了一座文化橋梁,緬甸人在價值觀、態度、信念和行為與中國人和印度人存在很大的相似度。但是由于緬甸已經獨立發展了很長的時間,所以在那里進行商務談判也會遇到特殊的挑戰。緬甸人的種族自豪感使得他們很瞧不起外國人,因此與緬甸商人進行談判時,最好是按照對方的方式安排活動。在談判中,緬甸人一般習慣采用間接、委婉,以及含糊的說話方式。他們說“yes”的時候只是表示“我明白了”而并非“我同意”。在緬甸,公司或者組織中的人員是按年齡和等級來劃分界限的,由于他們特別注重等級關系,所以對于對方談判人員中的年長者或職位較高者給予特別的尊重是非常必要的。和泰國一樣,緬甸是一個信仰佛教的國家,所以在談判過程中傳遞物品或文件的時候一定要用右手。與緬甸商人談判需要大量的時間,所以耐心是必須的。 

   就像在其他亞洲國家一樣,人際關系在越南是很重要的。因此,在談判開始之前和對方建立良好的個人關系是非常關鍵的。在時間上,雖然越南人自身觀念并不很強,可是他們卻希望對方守時,所以遲到會被認為是對他們的不尊敬。等級關系在越南也是不可忽視的,如果對方的談判人員當中有年長者或高級政府官員,對他們給予特別的尊重是非常必要的。越南人很重視“面子”,所以如果在談判時對方出現了錯誤,千萬不能當面指出來,要給對方保留面子,糾錯可以在休息時或私底下進行。越南商人在討價還價的時候并不會明確地表明態度,但是卻希望他們的對手對價格和條件做出重大的讓步。所以在制定最初價格的時候留一些討價還價的籌碼在最后時使用是很必要的。通常還會出現越南商人在合同簽訂儀式結束的幾周以后要求重新談判合同的主要部分,這是因為越南商人認為雙方關系密切,所以形式變化的時候,對方會在任何時候同意對合同進行修改。 

新加坡在世界市場上是獨特的。新加坡的文化與亞洲多數國家一樣,注重家庭,面子和權威,但是同時新加坡的商業文化快速地朝著國際化風格發展。雖然和其他的東南亞人相比,新加坡人習慣于更加直接地講話,但是新加坡人還是盡量避免回答提問或者要求時,直接說“不”。在談判桌上,大新加坡人傾向于用輕柔的語調進行對話,大聲說話或者打斷別人的說話都是被視為沒有禮貌或缺乏教養的行為。新加坡人喜歡用微笑來掩飾焦慮、尷尬,所以看到他們一直微笑并不一定是他們一直很高興。入座,雙叉時,不要讓你的鞋底指著某個人。不要用腳接觸東西或者移動東西。在新加坡,談判的進程比具有更加以生意為導向商業文化的國家要慢一些。熟悉新加坡商務風格的人都會發現他們中大多數人是堅持不懈的談判者,因此與他們進行談判一定要具備耐心和毅力。 

文萊是個政教合一的國家,文萊人把伊斯蘭教規視為生活準則。和其他國家的伊斯蘭教徒一樣,在用餐以及很多場合都是用右手,因為左手是被視為是不潔的。文萊人由每天禮拜五次的習慣。這五次禮拜分別是“晨禮”、“晌禮”、“晡禮”、“昏禮”、“宵禮”,而且每星期五必須回到教堂參加聚禮和祈禱。因此如果是和文萊的伊斯蘭教徒進行談判的時候要注意對方的宗教習慣。文萊與人交流的時候說話都是比較和氣的,大聲喧嘩或者爭吵都被視為不禮貌的行為。與文萊商人進行商務談判,除了要注意對方的宗教習慣外,還要注意態度要謙虛,溫和。 

柬埔寨由主體民族高棉族(占80%)等20多個民族構成,高棉語為通用語言,與英語、法語同為官方語言。柬埔寨人質樸、友善,很注重禮節禮儀方式。最普遍的禮節是合十禮,商務場合也可以用握手表示問候,但是異性之間仍行合十禮為宜。在柬埔寨的文化中,白色象征著死亡,所以和對方進行談判時應注意不要穿著白色的衣服。由于多數柬埔寨人信奉佛教,所以在他們看來,腳是最不潔的。因此談判人員在就坐的時候切忌露出腳底或是鞋底,用腳或者鞋去指、碰到物體是被認為是大不敬的行為。此外,在商務交往中尤其要注意的是,不要去隨意觸摸別人的頭部,這是是對他們的極大不敬。 

老撾位于中南半島北部,有60多個民族,通用老撾語。老撾人普遍信奉佛教,注重佛門禁忌,見面用合十禮問候。由于多數柬埔寨人信奉佛教,所以在他們看來,腳是最不潔的。因此談判人員在就坐的時候切忌露出腳底或是鞋底,用腳或者鞋去指、碰到物體或從坐臥之人身上跨過去,均被認為是大不敬的行為。在今天老撾的商務場合,也流行握手禮,尤其是同外國客人交往多行握手禮。在談判桌上,老撾人態度都比較溫和謙遜,話語柔和,切記不要打斷他們的講話,不要在談判時用過高的聲調與之討論。 

四、應對東盟國際商務談判中文化差異問題的策略 

(一)做好談判的準備工作 

談判之前,收集信息、提供資料、參與擬訂談判計劃和設計談判方案。在談判前盡可能充分了解己方尤其是對方的實力,目標意圖和雙方退讓的幅度,是必不可少的準備工作。古語云:“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只有做好充分準備,我們才能胸有成竹地獨自或陪同上司坐在談判桌前,與對方就共同感興趣的事情討價還價。收集談判雙方的信息資料尤其是對方的真實情況,譬如,對方的法人資格、資信狀況、法定地址、本人身份和經營范圍以及企業現狀,對這些基本情況事先應予審核或取得旁證。還有談判對方負責人的個人情況,如年齡、學歷、資歷、個性、愛好、風俗習慣、價值觀念等。通過這些了解和分析,對雙方在談判中所處的地位,各自最大的需求和讓步的范圍、幅度、談判的時限等等有一個清醒的認識。這樣,在談判中就能做到審時度勢、進退自如。其次是確定參加談判的人員。選擇適當的成員組成談判班子,是談判能否成功的關鍵。下一步則是確定談判的時間。談判于何時舉行、何時結束,很有講究,有時候甚至會影響談判的過程和結果。談判必須等候合適時機,否則難以達到預期目標。除此之外,要避免在上司或其他重要談判成員身體不適、過度疲勞、精神心情不佳時安排談判。另外還要尊重對方,在征求對方意見的基礎上,選擇雙方都認可的時間舉行談判。此外,明確談判的地點也是準備的必要工作之一。一般來說,選擇談判地點,以自己越熟悉的環境越好,因為每個人都天生具有領域感,在自己所熟悉的環境里,能得心應手地發揮自己的睿智與口才,而且容易說服對方。同時還應確定談判的目標,最后則是制定談判方案。設計方案時,要對對方可能提出的方案作預測,并提出自己應對的方案。只有這樣,對手提出方案時,才能應付自如。談判方案應盡量切實可行,并且留有現場發揮和見機行事或者必要調整的空間。所有成員都應諳熟談判方案,爭取達到最理想的效果。還要絕對保守談判方案的秘密,否則將會造成談判的失敗。 

(二)克服溝通障礙 

商務談判中的溝通障礙一般是由語言,時間觀念,心理,以及禮儀這四個因素引起的。要克服這些因素引起的溝通障礙,一是要收集和整理多方信息,即收集有關談判對手的信息資料。除了客商的合法資格、公司性質和資金狀況、公司營運狀況和財務狀況有個全面的了解外,還要還應該全面動態地了解對手的期望、對方的民族習性、談判手段和語言文化以及對方的實際決策者、實際決策者在組織中所處的位置、他們的職權范圍以及了解談判對手的文化所特有的談判技巧。此外,收集如科技信息、有關政策法規、金融方面的信息、有關貨單、樣品的信息等相關的信息也是必不可少的。最后是對這些信息資料進行整理,目的是再對所收集的信息進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然后再進行分類、存檔,同時結合談判項目的具體內容,分析各種因素與談判項目的關系,并根據它們的對談判的重要性和影響程度進行排隊,通過分析制定出具體的談判方案與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