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文化概論范文

時間:2024-04-12 11:25:0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泰國文化概論,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泰國文化概論

篇1

關鍵詞:大學泰語 文化導入 教學 語言背景

不同國家在文化和語言上差別很大。不同民族的生活方式、思維模式、心理特征和文化背景必定通過語言的形式體現出來,呈現出不同的特點。語言與文化的相互依存、互相作用,我們要學好一門語言就必須先了解其所蘊涵的文化背景。學習泰語也是如此,要掌握好泰語,要懂得泰語的語音、語法、詞匯和習語,同時也要了解泰語這種語言的文化背景、文化發展和不同文化的交融等各種因素。筆者在授課過程中通過所學知識的提示,導入與其相關的各種泰國傳統的風俗文化,大大的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泰語教學效率。

1 泰語教學中文化導入的現狀和必要性

在傳統的泰語教學過程中,教學模式單一,很多教師對于泰國文化的導入不夠重視,忽視了文化學習對于泰語學習效率提高的重要性。

1.1 教師自身素質的影響

泰語教學引入泰國文化受部分教師自身素質的影響而存在不足。作為一名泰語教師,應當不斷加強對泰國歷史文化、風俗習慣、價值取向、思維模式等文化的學習和了解。泰語教學應善于將泰語與泰語背景文化融合在一起進行講授,不僅傳授語言模式,更應該傳授該語言背后蘊含文化內涵。目前,部分教師在泰國文化知識的儲備上存在著較大的不足,導致泰語教學中語法、結構訓練等太多,學生在缺乏理解的基礎上重復訓練,感到枯燥。泰國文化導入將有效地提升學生對泰語學習的熱情。對于泰語學習而言,泰語在字母和聲調較英語的字母和聲調更多更難,加上泰語在語法、語義、結構等知識形式也是較為復雜,如果不引入泰國文化知識,學生將很難保持對泰語學習的注意力和興趣。

1.2 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影響

學生在學習泰語的過程中,由于都是零起點,加上課時少,習慣于被動接受式的聽講,主要精力用于泰語單詞、語法結構的記憶,很少主動利用業余時間閱讀泰國文化知識,造成對中泰兩國文化差異的鑒別能力較差,出現了泰語語音語法扎實、詞匯豐富,但實際運用泰語交流時存在嚴重不足和語言使用失誤頻繁的現象。

1.3 課程設置單一的影響

由于筆者所教授的班級是來自全校各個專業的學生,大學泰語的課時設計與大學英語一樣,每星期上四節基礎課程,這對于零起點的學生來說,幾乎所有的精力都要放在語音知識的學習上,課程內容單一,學生學習起來就覺得很乏味。所以,課任教師也只能在有限的上課時間里給學生穿插部分與上課內容有關的泰國文化知識。為了不影響教學進度,所講的文化知識都是一筆帶過,學生對異國的風土人情很感興趣,但是如果我們更多地文化,又不符合基礎課程的教學要求。

2 泰語教學中文化導入的內容

為了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和跨文化交際能力,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有意識的注意語言的交際性,精心設計課堂交際活動,營造語言學習的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這樣學生不僅獲得基本的語言技能,跨文化交際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為此,筆者提出了以下幾個方面的文化導入的內容。

2.1 泰國風俗與文化

文化習俗是社會存在和發展形成的規則和約定,了解風俗文化更容易理解語言運用,比如同樣的情境,泰國語言表達與中文表達有何差異,如何增強泰語的實際運用能力?了解泰國的風俗文化與中國風俗文化的差異,可以更好地把握泰語與中文在語用上的差異,從而更好地掌握泰語。對泰國文化和習俗的了解,則可以通過有意識地給學生制造一些情景對話,比如打招呼、問候,致謝、道歉、告別、打電話、請求、邀請等,借此就可以導入各種場合用語的規范及作用;選擇一些禁忌語、委婉語、社交習俗和禮儀等話題,組織學生觀看影視作品并適時講解的方式進行,因為影視作品本身就蘊含著豐富的社會現象、民族心理、風俗文化及價值取向等文化因素,能夠較好地提升學生對泰國文化的理解,而影視作品中的對話、發音、習語等直觀性和生動性,既可以提升學生對泰語的興趣,也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聽說能力。

2.2 創造體驗泰國文化的環境

在教學過程中,除了要傳授基礎的語言知識及文化知識,還要盡量創造條件讓學生感受泰國文化,如在校園內舉辦泰國文化節,邀請一些泰國朋友來共同舉辦;開展泰國傳統服飾表演;定期舉辦泰語角。在這些活動中,泰語外教應作為主要的引導者,組織學生參與對泰交流活動。

2.3 語言表達方式

泰國和中國由于歷史發展不同而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內涵,體現出不同的語言表達方式,有必要對此進行詳細的講解、解釋,區別同一詞匯和短語泰語與中文的不同表達方式,以便使學生能夠對比理解。在泰語教學中,引入兩國在民族語言的相同之處,也可以更直觀地感知和了解泰語,加深對泰語表達的理解。比如泰語中的人稱代詞,“你、我、他”在不同的場合、不同身份地位、不同的職位,所用的人稱代詞也不同,而中文里的用法就沒那么嚴格,沒那么繁雜。

3 泰語教學中文化導入策略

在泰語教學中,將文化導入與授課內容結合起來,講授授課內容文化背景、文化差異知識,泰語基礎知識與文化導入同步進行,使學生及時了解到中泰兩國文化的差異、特點以及帶給語言的影響,深刻理解到中泰兩國由于不同的風俗文化背景、思維模式、價值取向、審美情趣等導致語言上的差異性。

3.1 角色扮演法

在課堂上通過情景演示和錄像演示的方式,培養學生對泰國文化的認知度。情景演示的好處在于能結合教學內容讓學生扮演教學內容所描述的角色,讓學生身臨其境地體驗到具體情境下的泰語表達方式,如:問候、打招呼、致謝、道歉等等,并可以在課堂上當場糾正錯誤的表達方式,從而提升學生對泰語語言表達的感知度。

3.2 圖片展示法

教師應充分利用多媒體,多媒體教學的作用。圖片展示多運用于PPT演示授課,演示中可使用圖片方式,形象的展示泰國的文化現象。比如泰國講到泰國的飲食文化,為了讓學生更好的感受到泰國飲食文化的魅力,教師可以制作關于飲食的PPT,盡量收集一些泰國知名小吃的圖片,這樣學生既可以很輕松的記住關于飲食的一些泰語名稱,又能從視覺上了解到各種美味的泰國飲食。以達到提高學習興趣的目的。

3.3 在課外活動中豐富泰國文化知識

引導學生開展各類形式的泰語活動,例如:泰語角,既能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又能豐富學生的泰國文化知識;泰語知識有獎問答,泰語晚會,利用泰國的傳統節日,與外教一起舉辦慶祝活動等等。在與泰語外教一起交流的過程中,學生能夠更加深入的理解和體會泰國語言文化。

3.4 開設泰國文化課程

提高教師素質,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盡可能的單獨開設泰國語言與文化課程或者開設泰語通選課。給大學泰語的學生單獨開設一門泰國文化課的條件尚未成熟,但是我們可以在全校范圍內開設泰國風俗與文化或者泰國語言與文化課作為選修課,鼓勵大學泰語學生選學這門課,這樣既能讓大學泰語學生可以通過多方面的學習資源,來鞏固所學知識,也可以讓更多的在校大學生來感受異國的風俗文化,豐富課外知識。

總之,在大學泰語教學中我們應該樹立文化導入意識,要通過多種方式不斷加強對泰國歷史文化、風俗習慣、價值取向、思維模式等文化的學習和了解。在泰語教學中不僅講解語言知識,利用各種途徑滲透文化知識,讓學生在學習泰語語言的同時,了解泰國社會文化,從而更好地掌握泰語實際交際能力。

參考文獻:

[1]何自然.語用學概論[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

[2]鄧炎昌.語言與文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5

篇2

關鍵詞: 跨文化 教學能力 對泰漢語教學

一、引言

跨文化交際能力是對外漢語教師必須具備的重要能力。國家漢辦/孔子學院總部頒布的《對外漢語教師標準》對教師的跨文化交際技能提出明確規定,不但要求教師了解跨文化交際的相關知識,而且要能將這些知識轉化為具體的語言教學實踐技能①。本文從跨文化角度,針對對泰漢語教學,討論漢語教師應該具備的教學能力,并就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學生的跨文化教學能力培養提出建議。

二、跨文化教學能力的層面

跨文化教學能力是指在跨文化背景下實現有效教學的能力。包括跨文化適應能力、跨文化的表達和交流能力及跨文化反思能力三個方面。

(一)跨文化的適應能力

對外漢語課堂不同于其他課堂,教師和學生處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下,甚至學生之間各自的文化背景也不同。一些在中國課堂上司空見慣的教學組織形式在對外漢語的課堂上不再適用。因此,要在多元的跨文化背景下組織教學,就要求教師在遭遇文化沖突時具備一種容忍力和調試力,但這往往并不容易。漢語教師想要在遭遇文化習慣沖突時正常地開展教學,就必須具備較強的跨文化適應能力,在心態上作出一系列調整,包括調整對自身課堂角色的定位,是領導者、參與者或是觀察者;通過移情調整自己的價值觀,不以中國文化習慣中的對錯標準評判外國學生的行為,不以自己的判斷代替學生的判斷(如老師認為學生上課吃東西就是不尊重老師,并斷定學生也抱有相同想法),只有這樣,才能在一種良好的心態下組織教學并順利完成教學任務。

(二)跨文化表達和交流能力

除了要在心態上具備良好的跨文化適應能力之外,對外漢語教師必須具有較強的跨文化表達和交流能力,這是實現教學目標、強化教學效果的重要條件,也是對外漢語教師軟實力的重要體現。

跨文化的表達和交流能力主要包括兩個層面,一是語言的轉換能力。這里的轉換一方面是指各種語言如漢語、學生母語、媒介語之間的轉換,在初級階段,學生的漢語水平有限,有時教師需要借助其他語言進行交流。另一方面,是指教師在表達時,能根據學生的水平自由靈活地在各個難度等級的漢語詞匯、語法之間進行轉換;在解釋復雜、高級的詞匯時,能用學生已掌握的簡單、初級詞匯進行可懂輸入;能根據學生的不同水平選擇適當等級的詞匯、語法和語體,并進行調整和熟練轉換。二是用非語言表達和交流的能力。非語言是指“身勢行為、手勢行為、目光語行為、交談時的身體距離、沉默語行為、聲音、語調、音量、繪畫、圖像、衣著打扮和人體姿態實物標志等等。這些非言語行為都可用做交流信息、傳遞思想、表達感情、態度……”②在對外漢語教學的課堂上,有時語言解釋不清或解釋起來費時費力的詞匯或語言點,用非語言卻能很輕松地達到交流效果。如在對泰國學生講解“禮貌”一詞時,上課的教師雙手合十,向學生做了一個泰國人最常用的合十禮,然后又故意趾高氣揚地從學生面前走過(在泰國文化中,從他人面前經過而不彎腰低頭被視為是不禮貌的行為)。之后,他對比兩種行為說,前一個行為就是“禮貌”的表現,學生很快就明白了,課堂氣氛也活躍了起來,學生對老師生動的教學大為贊賞。可見,學習一些非語言交際的技能,能幫助漢語教師強化教學效果,也讓教學變得活潑生動。

(三)跨文化教學反思能力

教學反思能力是指教師能夠以自己的教學過程為對象,從教學理念、教學方法及教學效果等方面進行理性的審視和分析的能力,它是教師應具備的重要能力。由于教學的跨文化特性,對外漢語教師還應具備跨文化思維的反思能力。對外漢語課堂常常會出現一些“特殊的”狀況,比如一個在國內很有效的教學方法卻沒有在對外漢語課堂上取得預期效果等,遇到這些狀況,教師不僅要有控制當場局面,靈活改變教學計劃的能力,更要有在事后進行積極、理性反思的能力。要時刻考慮文化因素,發現課題后能從跨文化的宏觀角度掌握事件過程,發現問題癥結,從而防止類似情況的再次發生。

三、關于跨文化教學能力培養的建議

根據以上所述,我們認為,跨文化教學能力對于對外漢語教師極為重要,但很多對外漢語教師,尤其是初入職的教師或預備教師卻在這方面有很大欠缺。如今,不少開設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學校都把能為學生提供境外實習機會作為一大辦學特色,但這些到境外實習的學生,有很多卻遇到諸如課堂溝通障礙、教學效率低、教學組織困難等問題,這些問題的出現,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學生缺乏跨文化教學的能力。這也就提醒我們,在漢語國際教育專業本科生的培養過程中,如何提升學生的跨文化教學能力應作為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跨文化能力的培養不是只靠個別關于跨文化交際的課程就能完成的,它應該貫穿漢語國際教育的整個培養過程,而在各培養階段的模式和重點不盡相同的。在此,我們針對面向泰國的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各個培養階段,對跨文化教學能力的培養提出一種四位一體的培養模式,即:感知式訓練―體驗式訓練―互動式訓練―反思式訓練。

在學生剛剛進入大學的階段,還未建立起強烈的專業意識,絕大多數學生也沒有任何跨文化教學經驗,因此,在這一階段,主要運用感知的方法,把跨文化教學能力培養的重點放在提升學生的文化敏感這方面。大學一年級會開設一些基礎性的語言課和文化課,如現代漢語、古代漢語、英語、泰語、中外文化等課程,而我們認為,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這些課程應有別于漢語言文學專業或是英語、泰語專業的相關課程。在這些課程教學中,任課教師應有意識地從跨文化角度加入一些中外語言和文化對比的內容,如在現代漢語或泰語課上,不是單純教授漢語知識或泰語,而是注意將兩種語言結合起來,從語音、構詞、語法及語言中所滲透的文化等方面做一些對比分析,如漢語普通話聲調調值和泰語聲調調值的比較,漢語句式結構和泰語句式結構的異同等,讓學生在感知語言文化差異的過程中培養一種“雙文化的意識和自覺”③。

第二階段的體驗式訓練通常是在大學二年級,這時學生開始接觸更多也更為核心的專業理論課程,諸如對外漢語教學概論、對外漢語教學法等,這些算是學生真正走進對外漢語教學范疇的課程。在這些課程教學中,除了理論的講授外,對比研究、案例分析也很重要。在案例學習過程中,除了要讓學生通過案例體會和學習對外漢語的教學方法外,教師還應從跨文化教學角度啟發學生,讓學生從一開始就確立對外漢語教學是在跨文化環境下進行的教學這一觀念。有時,可以專門針對跨文化交際選擇案例進行分析,案例的來源是多方面的,可以是參考書上提供的,可以是影視作品中反映出來的,也可以是從現實生活中選取的(如高年級學生的赴泰實習日記),目的是讓學生積累一些間接的跨文化教學的經驗。如果條件允許,最好能為學生提供一些實踐的機會,如和本校的留學生“結對子”,到本地的對外漢語課堂進行觀課,讓學生能夠體驗在漢語環境下的跨文化交際和跨文化教學。

第三階段,學生開始進行赴泰實習,也就是說,跨文化教學進入“實戰”階段,他們要在泰語環境下進行漢語教學,也將通過與泰國學生的互動獲得更多直接經驗。對于第二語言學習者來說,長期浸在目的語環境中,對于提高目的語語言能力和感受目的語文化很有幫助。同樣的,赴泰實習教師處于教學對象的母語環境,則能夠更直接地了解泰語和泰國文化,提高對中、泰文化之間差異的認識,對提高自己的跨文化敏感性也很有效。如果說在之前的體驗訓練階段學生學到的是一種帶有普遍性和宏觀性的間接經驗,那么到了這一階段,學生將獲得更多微觀的也是帶有特殊性的直接經驗。同時,在這一階段,學生不再享有之前那種教師近距離指導的方式,而要獨自處于異文化環境,經歷跨文化交際的“蜜月期”、“沮喪期”甚至是“困難期”,這就要求實習指導教師加強對學生的實時互動指導,若沒有教師跟崗實習的條件,則可采用遠程(如電子郵件、網絡實時通訊等)指導的形式,從教學技巧、交際策略和心理疏導等方面同學生作互動式的交流和指導,讓學生順利度過“調整期”,最終達到“適應期”。

通過前三個階段的學習和實踐,學生已經積累了大量理論知識,也對跨文化背景下的漢語教學有了一定的實踐經驗。美國著名學者波斯納曾提出過教師的成長規律公式,即“經驗+反思=成長”。作為跨文化教學能力培養的最后一個階段,第四階段的中心任務就是要培養學生學會從跨文化交際角度對之前獲得的經驗進行有效反思,從而促進學生專業成長。可以通過開設專門的課程、專題講座、師生研討等多種形式,運用案例式教學反思的方法,對學生之前在實踐階段中的案例進行收集整理,在教師指導下,讓學生結合自己的案例,對當時決策時的理念與疑惑及由此所做出的處理方式進行闡述,并與老師和其他學生進行討論和探究。通過這種交互式和開放式的學習方法,一方面,可以提升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另一方面,讓學生學會教學反思的方法,在今后的漢語教學中能夠進行自主思考和獨立判斷。

四、結語

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培養單位應將其貫穿于人才培養的全過程,結合過程中不同時期的階段特點,制訂實施有效的培養方案,讓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學生在入職前就能具備較好的跨文化教學能力。

注釋:

①聶學慧.漢語國際推廣形勢下教師的跨文化教學能力[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9,第37卷(5).

②賈玉新.跨文化交際學[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1.

③周健.論漢語教學中的文化教學及教師的雙文化意識[J].語言與翻譯,2004(1).

參考文獻:

[1]畢繼萬.跨文化交際與第二語言教學[M].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9,12.

[2]賈玉新.跨文化交際學[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1.

[3]聶學慧.漢語國際推廣形勢下教師的跨文化教學能力[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9,第37卷(5).

篇3

【關鍵詞】廣西高校 東盟音樂 東南亞音樂 音樂教學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5)09C-0179-03

目前,廣西一些高校陸續成立了關于東盟的研究機構,如廣西大學中國―東盟研究院、廣西民族大學東盟(區域)研究中心及中國―東盟政治法律文化研究中心、廣西師范學院東南亞文化語言研究中心、廣西藝術學院東盟藝術研究中心及中國―東盟民族藝術創作與展演研究中心等。各高校也根據辦學特色,相繼開設了東南亞歌曲、東南亞舞蹈、東盟文化與藝術概論、東盟歌舞作品賞析、東盟舞蹈訓練等相關的東盟音樂課程。東盟音樂課程的開設擴大了學生的音樂視野,提高了學生的人文素養。除此之外,廣西高校也積極利用自身優勢開展了與東盟國家的音樂交流合作。如廣西藝術學院從2012年開始連續四年舉辦了中國―東盟音樂周,不僅邀請了國內的眾多專家學者,還邀請了泰國作曲家那榮、越南民族音樂家阮氏華燈、新加坡華樂協會會長鄭朝吉、馬來西亞作曲家余家和等東盟學者前來進行專題講座和參加研討會,并舉辦了泰國文化部藝術發展學院、新加坡鼎藝團的專場音樂會等,包括中國音樂家協會副主席葉小剛在內的音樂家們一致認為,音樂的創作和繁榮需要平臺,中國―東盟音樂周在這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已經成為繼北京現代音樂節、上海當代音樂周之后的中國新音樂創作第三大平臺。由此可見,嘗試開設東盟音樂課程已然成為各高校提高辦學特色的途徑之一。但由于廣西高校東盟音樂教學剛剛起步,沒有統一的要求與標準,因此,筆者經過走訪調研,提出以下觀點,以期能起到拋磚引玉之作用。

一、廣西高校開展東盟音樂教學的可行性

筆者以《廣西高校學生對東盟(東南亞)音樂興趣及認知的調查問卷》為題,選取了廣西地區綜合類、民族類、藝術類、師范類、醫藥類、財經類、高職類各一所高校的在校學生進行問卷調查。7所高校共發放調查問卷500份,其中音樂專業發放190份,共有效回收問卷179份,有效回收率94%;非音樂專業發放310份,有效回收問卷298份,有效回收率96%。調查結果顯示,雖然大多數學生對東盟音樂都不夠了解,但有94%的音樂專業學生愿意了解和學習東盟(東南亞)音樂,84%的非音樂專業學生愿意了解和學習東盟(東南亞)音樂。同時,以《廣西高校開設東盟音樂課程的可行性研究――高校教師問卷》為題,通過走訪、電子郵件、QQ聊天等方式對廣西地區(包括南寧、桂林、柳州、玉林、百色、河池6個市)15所高校的教師進行調查和訪談,收回有效調查問卷28份。調查結果顯示,大多數高校教師對開設東盟音樂課程對于提高學生人文素養、使學生理解與尊重多元文化、加強對外交流與合作、提升中國文化國際影響力、提高廣西高校辦學特色與構建優勢學科、培養學生具有國際交流合作的能力等方面的意義都是認可的。同時,據筆者不完全統計,廣西高校已開設東盟音樂課程的有廣西大學、廣西民族大學、廣西藝術學院3所高校,而目前暫未開設東盟音樂課程的高校在其他課程,如外國民族音樂、世界音樂、音樂鑒賞中也有涉及東盟音樂的教學內容,并獲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由此可見,廣西高校東盟音樂課程的開設是有一定基礎的,同時也是有意義、有價值,具有可行性的。

二、東盟音樂教學的目標

東盟音樂課程教學的對象分為音樂專業學生(專業音樂教育)、非音樂專業學生(公共藝術教育)以及東盟小語種專業學生;因此,課程目標應根據具體教學對象而制定。課程目標的制定應體現綜合性、全面性原則。總體來說,東盟音樂課程教學目標可列為以下六點。

(一)培養與提高學生的音樂、人文素養

各國各民族的音樂都體現著一定的社會、歷史、文化等背景,在東盟音樂的教學中,要將音樂的學習與自然、社會、歷史、文化等背景聯系起來,通過音樂的學習培養學生具有較高的審美品位,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二)培養學生對音樂的認知、表現能力

對音樂的欣賞與實踐是理解音樂的最好方式之一。通過對東盟音樂的風格、體裁、表現手法等方面的學習,提高學生的音樂鑒賞與分析能力;通過對東盟民歌、舞蹈、民族樂器的學習與表演實踐,提高學生的音樂表現能力。

(三)培養學生對音樂、文化的理解能力

東南亞是世界上民族最為繁多的地區之一,其傳統音樂就有上千種之多,頗為豐富。除此之外,由于曾經受到中國文化、印度文化、阿拉伯文化、歐美文化等多種文化的影響,這里也是世界上音樂文化最豐富最多元化的地區之一。通過東盟音樂的教學,能夠增進學生對不同音樂文化的認識和理解,樹立尊重世界多元音樂文化的觀念。

(四)培養學生對傳統音樂、文化的熱愛

通過學習東盟音樂,學生在理解文化多樣性的同時,能夠懂得每一個民族的傳統音樂都是在一定的社會、歷史、文化等背景下產生的,都有其獨特的存在價值;并引發學生的再思考,認識到中國傳統音樂所具有的獨特性價值,培養學生對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熱愛,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心與自豪感。

(五)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與創造性思維

在教學中,通過對東盟各國、各民族多樣性音樂風格以及東盟歌舞、樂器的學習與表演,培養學生對東盟各民族音樂文化的熱愛,使學生具有樂于探究音樂以及相關文化背景知識的興趣,能主動地進行研究性學習,從而激發學生的探索精神與創造性思維。

(六)培養學生具有國際交流合作的能力

目前,廣西多所高校都把辦學目標與學生的就業面拓展到面向東盟。在東盟音樂的教學中,通過對東盟各國、各民族音樂的學習,培養學生對東盟文化的理解與興趣,使學生具有國際視野,為學生畢業后前往東盟地區就業、與東盟國家進行交流與合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三、東盟音樂教學的方法

在東盟音樂課程教學中,教師應采用多種方法來提高學生的音樂、人文素養;培養良好的音樂表現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在教學中可采用如下的教學方法:

(一)音樂學習與社會、文化背景相結合

每個民族、每個時期的音樂都是在一定的社會背景下產生的,要想讓學生對東盟各民族的音樂有深入的理解,首先應該把這些音樂與其自然、歷史、社會、文化等多方面的背景知識聯系起來進行教學。只有真正理解了音樂,才能有進一步體驗音樂、表演音樂的興趣。如在講授越南木偶戲的時候,介紹其逐漸形成的歷史知識以及與中國木偶戲的關系;欣賞泰國面具舞蹈與音樂《拉瑪堅》時,介紹其來源于印度宗教史詩《羅摩衍那》及其相關的歷史、宗教、文學等知識,這樣學生對所學的音樂知識就會有更深的理解。

(二)理論講授與感知、體驗相結合

東盟音樂的教學必須要將理論的講授與視聽相結合,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對各國、各民族的音樂有一個感性的認識,從而為學生進行音樂實踐、表演提供便利。如教師在講授越南獨弦琴音樂的時候,可以展示獨弦琴及其構造的圖片,播放獨弦琴演奏的音樂;在學生對獨弦琴及其音樂產生理解的同時,教師也可讓學生對越南獨弦琴與我國的七弦琴等樂器進行對比,并思考兩者有什么異同。這樣不僅拓寬了學生的學習思路,更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思考能力。

(三)理論講授與實踐、表演相結合

在教學中,可適量加入東盟民歌的學唱以及東盟舞蹈、東盟民族樂器的學習,這樣更方便于學生對音樂的理解與激發其學習熱情。如在教授東盟民歌時,學唱越南民歌《過橋風吹》、緬甸民歌《海鷗》、馬來民歌《Rasa Sayang》等;教授泰國舞蹈時,學跳泰國傳統蠟燭舞、南旺舞的相關動作;教授印尼甘美蘭音樂時,學習甘美蘭的某件樂器進行演奏與合奏。相信加入了實踐的東盟音樂課堂教學一定能產生更多的快樂。同時,在學校舉辦的各類文藝演出中,教師也可以給學生排練東盟音樂的相關歌舞與樂曲,使學生的音樂表演能力逐步得到提高。

(四)注重討論式、探索式的課堂教學

在東盟音樂的教學中,為方便學生的理解,教師應注意多與學生交流、討論,并鼓勵學生對不理解或不懂的教學內容主動提問,因為東盟音樂是我們在平時的生活中接觸得比較少的,不能很快理解或有一些疑問是正常的;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以學生為中心,通過討論、提問逐步引導學生進行音樂的學習,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其次,東盟音樂的教學中要注意運用探索式的教學,教師提出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思考,使學生能主動地探索問題與進行思考,并獲得結論。探索式的教學也有助于學生形成開放性的思維。

四、東盟音樂教學的評價

東盟音樂課程的評價的層面應包括人文性、客觀性、多樣性等原則,不僅要對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結果等多方面進行綜合評價,同時也要對教師的教學態度、學生對教師授課的接受程度、教學成果等方面進行評價。

(一)對學生的評價

東盟音樂課程應注重學生對音樂的理解能力、實踐能力及創造性思維等能力的培養,對學生的評價應把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形成性評價主要體現為課堂教學中對學生學習態度、回答問題、討論交流以及課堂實踐、課后作業、課外表演等情況的評價。形成性的評價能更有效地促進學生學習積極性的發揮。終結性評價,主要體現為階段性考察、期末考試,考試形式可用筆試、口試以及筆試口試相結合進行。東盟音樂課程的總成績由形成性評價的成績與終結性評價的成績相加組成。關于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成績所占總成績的比例情況,教師可根據教學實際自行決定,也可各按50%計算。其次,對學生的評價也要注意將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

(二)對教師的評價

對教師的評價主要包括對教師教學態度、教學過程、教學結果等方面。對教師的評價可以通過以下方式進行:一是通過學生對教師進行評價。學生對教師的評價往往可以促進教師及時改善教學,因此教師可通過課內外交流、課堂上討論、發放調查問卷等多種方式獲得學生的評價。二是教師的自我評價。教師通過反思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接受程度、活躍程度、學習效果等方面,來不斷調整自己的教學方式,以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三是通過學校領導、教研員及相關的任課教師的聽課、評課,獲得評價。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通過學生的學習情況、考試成績來分析自己教學中存在的不足與需要改進的地方。總之,教學的評價必須把自我評價及他人的評價相結合,并通過分析與反思,有效地改進教學。

五、東盟音樂教學的師資要求

教師是教學活動的主導和決定性因素,對教學效果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因此,具備較高專業素質的教師是東盟音樂教學順利進行的保障,也更能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對東盟音樂授課教師的要求主要體現為以下三點。

(一)授課教師應接受過“東盟音樂”或“世界音樂”的學習

一門課程的教學效果往往與任課教師的專業素質密切相關,只有教師熟練地掌握了教學內容才能把課上得游刃有余。因此,教授東盟音樂課的教師應接受過“東盟音樂”、“世界音樂(或外國民族音樂)”以及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等相關內容的學習,教師應具有教授東盟歌曲、舞蹈、器樂等理論、實踐與表演的能力以及相關的歷史、文化、姊妹藝術等知識。教師的專業素質是保證東盟音樂教學順利進行的前提條件。

(二)授課教師應充分發揮自身主動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東盟音樂”對于我們來說是一門全新的課程,學生剛開始上這門課的時候也許并不能完全理解,所以教師應發揮自身的主動性,把音樂的學習與相關的自然、社會、歷史、文化以及美術、戲劇、影視等姊妹藝術緊密相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前提,根據教學需要有選擇性地對教學內容進行增加與刪減,以此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使學生感受、體驗和理解音樂。

(三)授課教師應充分利用多種資源為教學服務

廣西高校東盟音樂的教學剛剛起步,在很多資料不齊全的情況下,教師應充分利用各種教學資源來為教學服務。首先教師可通過報刊、書籍、網絡等途徑,也可利用與東盟國家進行交流的機會搜集資源,如果條件允許的話教師還可親自前往東盟國家進行學習與資料搜集。其次,教師應發動學生的力量,可讓學生對某一專題的內容進行資料搜集。學生可以通過網絡、報刊、書籍、父母、朋友等多種途徑獲得資料,一個班幾十人搜集的資料往往比教師還齊全。再次,廣西多所高校都有來自東盟多個國家的留學生,如果把這些留學生中會唱歌、跳舞以及會演奏東盟民族樂器的同學請到我們的課堂,讓學生體驗到“原生態”的東盟歌舞與樂器演奏,一定能為我們的教學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結語

廣西高校東盟音樂教育目前還處于起步和探索階段,各方面都有待成熟與完善,希望本文中提出的一些課程與教學方面的構想能為廣西高校特色課程的建設盡一點綿薄之力。相信通過東盟音樂的教學,不僅能使我們的學生理解多元文化,提高人文素養,具備國際交流合作的能力;更能為中國―東盟在經濟、教育、科技、文化、藝術等多方面的建設做出貢獻,提升中國文化的國際影響力。

【參考文獻】

[1]2014中國―東盟音樂周閉幕 成新音樂創作第三大平臺[EB/OL].(2014-05-31)[2015 -02-11]. http:///cul/2014/05-31/6233639.shtml

[2]朱海鷹.東南亞民族音樂[M].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12

[3]王州.《世界民族音樂》課程論研究[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06

[4]王升日.廣西高校東盟音樂課程探究[J].藝術教育,2013(5)

篇4

[關鍵詞]東南亞;旅游景觀特色;背景條件分析

[中圖分類號]K928.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283(2012)01-0048-03

一、前言

旅游景觀泛指“一切可供觀賞的景物”。德國地理學家洪堡給出的定義為透視中所看到的地表景色或景色基本相同的區域單元。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景觀的研究也逐步深入到對旅游景觀的研究。人們將區域中具有一定景色、景象和形態結構,可供觀賞的景致、建筑和可供享受的娛樂場所等客觀實體,以及能讓旅游者感受、體驗的文化精神現象,甚至該區域存在的優美的環境條件以及旅游接待服務等內容泛指為旅游景觀。簡單來說,旅游景觀就是具有旅游吸引力的一切可供觀看欣賞景觀,它不僅包括山脈、湖泊、河流等自然環境,以及透過人們的視覺所能見到的道路、公園、街道、建筑物等“風景”,而且還包括聲音、味道等人體感官所能感受到的東西,以及生活氛圍、城鎮、集落的歷史和文化等憑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而獲得的印象。而且,通過研究發現,旅游景觀中更具有旅游吸引力的是那些洋溢著自然情趣的“人文景觀”或滲透了文化精神的“自然景觀”。

二、東南亞旅游景觀形成的背景條件分析

(一)自然背景條件

1.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氣候

東南亞地跨赤道,屬于熱帶氣候地區。馬來半島、南洋群島和緬甸沿海主要屬于熱帶雨林氣候,中南半島的北部屬于亞熱帶森林氣候,中部屬于熱帶草原氣候。

東南亞降水量大,形成了眾多的河流。中南半島有較長河流,馬來群島河流多短促入海。河流穿流于山地與盆地之間,時而形成峽谷、急流、瀑布,時而形成平川、曲流,給東南亞景觀增添了活力。

2.特殊的地質構造

今日的東南亞由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組成,從板塊學說看,東南亞是位于亞歐板塊、太平洋板塊和印度洋板塊交匯的地方。板塊與板塊交界處是地殼活動能量釋放的地方,正是由于板塊碰撞導致了東南亞有眾多的島嶼。馬來群島由12000多個大小島嶼組成,這些島嶼大多山嶺高峻,外臨深海,有很多活火山。這里是太平洋西岸火山帶的一部分,數百座火山排列在島上或海底,僅爪哇島就有100多座。

(二)人文背景條件

1.悠久的人文發展歷史

民族文化是一個特定的民族區別于其他民族的主要標志,不同民族之間的差異主要是指民族文化之間的差異,包括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具體包括飲食、衣著、住宅、語言文字、科學藝術、風俗節日等。東南亞各個國家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習俗和價值取向,演變成一個文化多樣性的地區,有學者形象地把東南亞稱為“世界民族的博物館”。

據考古發掘證明,泰國很早就有人類生息和活動。公元前,這里已經住著孟人、高棉人和泰人。孟人是東南亞地區古老民族之一,7世紀初,建立了墮羅缽底國,其商業、佛教、文化已經很發達,后被吳哥王國征服。吳哥王國之后,泰國又經歷了素可王國、阿瑜陀耶王朝、曼谷王朝,各王朝都留下了豐富的人文古跡。特別是曼谷王朝,所建立的大王宮、玉佛寺等名勝古跡具有鮮明的暹羅建筑藝術風格。

緬甸也是歷史悠久國家,公元l世紀,在中部建立“驃國”,北部建立“太公王國”,南部建立“直通王國”。驃國的都城是用青磚砌成的圓城,周圍80千米,有12座城門。都城四隅建有寺廟,城中居民超過萬家。國王的宮殿富麗堂皇。公元832年驃國滅亡后,逐漸被蒲甘王朝所取代,緬王阿奴律陀崇信佛教,建塔造寺風盛行,歷代君王繼續在蒲甘建造佛塔,在短短二、三百年間蒲甘城便成為當時緬甸最大的佛教中心,享有“萬塔之城”的美稱。蒲甘王朝留下的建筑、繪畫、雕塑是重要旅游景觀。

在東南亞文化形成過程中,外來文化(印度文化、中國文化、阿拉伯文化和西方宗教文化)對其發展進程產生了非常重要的影響。早在公元前3世紀印度阿育王就派使團到東南亞傳播佛教,從此佛教在這里盛行,泰國、緬甸、柬埔寨、越南、老撾等國的大部分人信仰佛教。佛教是泰國的國教,無論國家大典,軍隊出征,新法令頒布,國王的加冕和官員的晉升都要僧侶光臨。對普通泰國人來說,從出生的剃發儀式、接受初等教育、出家為僧、結婚儀式、生病服藥,一直到死,婚禮葬禮以及新建房屋、商店開業等都要舉行一定的佛教儀式。所以,佛教景觀和遺跡是泰國旅游景點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東南亞地區人們除了信奉佛教還信奉伊斯蘭和基督教等。印度尼西亞是世界上最大的伊斯蘭教國家之一,90%的人信奉伊斯蘭教。伊斯蘭教對印度尼西亞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風俗均有巨大影響。阿貢清真寺、伊斯蒂赫拉爾清真寺、三寶垅大寺等都是伊斯蘭教文化圣地。

2.復雜多變的政治體制

東南亞政治體制既受世界上其他國家政治體制的現代因素的影響,同時又保存了自身的傳統政治形式。比如把現代議會制度與君主制度結合起來,形成了現代君主立憲制國家。在這種類型的國家里,傳統的君主仍保持其地位和權威,但是卻受到了來自現代民主因素的制約和挑戰,君主不再擁有絕對的權利。由于傳統和現代兩股勢力在東南亞各國政治體制中的較量,因而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政治體制。此外,在東南亞一些國家,有的政治體制還與宗教相結合,影響著國家的政治體制和人們的思想意識,引導著人們的行為選擇,形成了與政治體制相符合的思想文化。

三、東南亞旅游景觀的特色

(一)別具一格的海濱島國景色

除老撾之外,東南亞其余國家都是沿海國家或島國,漫長的海岸線蜿蜒曲折,港灣交錯。這里湛藍色的海水,潔白柔軟的沙灘,溫和明媚的陽光,再點綴以婆娑搖曳的椰樹和星羅棋布的島群,吸引著成千上萬游客。著名的海濱有:泰國的帕塔亞海濱、洛坤海濱、宋卡海濱;馬來西亞的馬六甲海灘、波德申海灘、邊佳蘭海灘;菲律賓的馬尼拉海灘、宿務海濱;緬甸的毛談棉海灘、仰光海濱等。

帕塔亞位于泰國春武里府,瀕臨曼谷灣,距泰國首都曼谷東南約150公里。它是東南亞著名的海濱旅游度假勝地,享有“東方夏威夷”的美譽。帕塔亞風光旖旎,碧海藍天,沙白如銀,椰林茅亭,別具東南亞熱帶風情。潛水、釣魚、高爾夫球等各類休閑、娛樂、運動設施資源豐富,深受游客青睞。

馬尼拉是菲律賓共和國的首都,也是全國最大的海濱港口城市。它地處菲律賓群島中最大的島嶼—呂宋島西岸,也稱“小呂宋”,瀕臨天然的優良港灣—馬尼拉灣。市中心的黎剎公園和沿羅哈斯濱海大道兩旁,高層建筑鱗次櫛比,高大挺拔的椰樹和蒼翠的棕櫚相互掩映,使城市充滿了生機。

(二)得天獨厚的熱帶風光

東南亞各國多位于熱帶,得天獨厚的熱帶旅游資源使東南亞擁有壯麗秀美的山川景色,綺麗迷人的名樹異花,世所罕見的珍禽異獸,這對中高緯度游客來說尤感奇特。

馬來西亞有“熱帶旅游樂園”之稱。大漢山國家公園有許多珍貴的動植物,包括馬來貘、野象、野牛、樹蛇和犀牛、巖羊等稀有動物,還有800多種熱帶蘭,500多種鳥類。

印度尼西亞地跨赤道兩側,茂物植物園是世界最大的熱帶植物園,園內共有1.3萬種熱帶植物,各種棕櫚、蘭花齊全。

(三)多姿多彩的火山景觀

東南亞是火山集中地區,特別是印度尼西亞共有火山829座,其中200座為活火山,占世界總數的1/6,所以印度尼西亞又被稱為“火山之國”。爪哇島是印度尼西亞火山最多的島嶼,全島山脈綿延,群峰聳峙,火山帶橫貫島嶼中部。海拔1800米以上的火山峰有58座,其中3000米以上的有14座。到爪哇島旅游的人,站在該島任何一個高地,只要你抬首眺望,最少能看到一座火山。巴厘島火山眾多,有經常噴發的活火山,有休眠火山,如畫的火山群給島上增添了許多色彩。

菲律賓的塔爾火山口長24千米,寬14千米,形成了170米的湖泊,湖中有島,島上還有小火山口。這種湖中有山、山中有湖的景色使人流連忘返。馬榮火山,是菲律賓最大的火山,呈圓形,像一個巨大的三角形蠟燭座聳立在椰林和稻田中間,綺麗壯觀,被人們譽為“世界上最完美的火山錐”。

(四)神秘豐富的宗教文化

東南亞是信奉多種宗教地區,主要的宗教有佛教和印度教,早在1世紀這兩種宗教便相繼傳入東南亞,長期以來宗教對東南亞產生了廣泛、深遠的影響,宗教圣跡遍布各地,寺院、廟宇、古塔、石窟、教堂等比比皆是。

佛教是泰國的國教,全國佛寺多達3萬座,國人90%信奉佛教,有30萬人出家向佛。曼谷是宗教文化名城,有“佛寺之都”的美稱。玉佛寺是泰國最著名的佛寺,始建于1784年,是泰國王族供奉玉佛像和舉行宗教儀式的場所,因寺內供奉著玉佛而得名。

緬甸古都和佛教文化遺址蒲甘,云集了各個歷史時期建造的佛塔和佛寺,有“萬塔之都”的美稱。大金塔是緬甸著名的佛塔,坐落在仰光丁固達拉山岡,始建于公元前的仰光大金塔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是緬甸最古老的佛塔,緬甸人把大金塔奉為佛教的圣地,視為民族的驕傲。

(五)光輝燦爛的名勝古跡

東南亞歷史悠久,人口稠密,形成了許多歷史名城和文物古跡。這些名勝古跡有著光輝燦爛的文化。東南亞的古建筑就是眾多文物古跡之一,如泰國的大王宮,印尼的日惹蘇丹王宮、菲律賓的馬拉卡南宮、柬埔寨吳哥古城等都是建筑的杰作。

吳哥窟古跡位于柬埔寨金邊湖北面,它與埃及金字塔、中國的萬里長城和印度尼西亞的婆羅浮屠并稱為“東方四大奇跡”。主要包括吳哥窟、吳哥城和附近一些廟宇。吳哥窟古跡的每一座建筑、每一塊石頭都是經過精雕細刻的,每一個浮雕都充滿想象力。

婆羅浮屠位于爪哇島中部日惹西北約40公里處默拉皮火山的一個山丘上,是印度尼西亞的佛教建筑和雕刻的杰出代表,婆羅浮屠的梵文意思就是“山丘上的佛寺”。婆羅浮屠一直被人們稱為“南半球最大、最古老和最壯觀的古跡”,其工程之浩大,建筑之壯觀,一直為世人所驚嘆。

(六)豐富多彩的民俗風情

東南亞民族眾多,生活著400~500個民族,成為世界上民族最為眾多、文化最為豐富的地區之一。每個民族每個部族都有自己的風俗習慣,他們及飲食習慣不同,婚禮節慶不同。東南亞的民俗風情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濃郁的生活氣息,對旅游者有很大吸引力。

宋干節又叫潑水節,是泰國、緬甸、老撾等國家一年中最盛大的節日,屆時全國放假,舉國同慶。宋干節的慶祝活動豐富多彩,活動一般持續三天,有些地區要持續一周以上。各地區具有不同的慶祝方式。但以泰國清邁最為熱鬧。每年宋干節都有大批國內外旅游者云集清邁。慶祝活動有花車游行,巨象游行,歌舞表演。潑水是最熱鬧的活動,人們端著大盆小盆水互相傾潑,追逐嬉戲,到處是一片歡樂景象。

在馬來西亞,人們主要的婚禮習俗是“倒插門”,即男子入贅女家。在越南,有幾個民族還保留著搶婚的習俗,當一個男子看上某一個姑娘后,就準備財物,一切就緒,即去搶親。柬埔寨人的婚禮都在女方家進行,一般要舉行三天,第一天是入棚日,第二天是正日,第三天是拜堂日,形象地被稱為纏線拜堂的結婚儀式。

四、結語

東南亞各國,不管是聞名遐邇的“花園城市”新加坡、“千島之國”菲律賓,還是擁有世界文化遺產的柬埔寨、越南,都是人們夢寐以求的度假勝地。隨著現代社會人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條件的提高,對旅游的需求也與日俱增,這些優美獨特的旅游景觀作為人們旅游活動的載體,是旅游可持續發展所依托的核心資源,同時也具有易受破壞的脆弱性和不可再生性,所以,在觀光游覽這些寶貴的旅游景觀時,要杜絕一切有損于旅游景觀活動行為的發生,真正做到生態旅游,綠色旅游和文明旅游。

[參考文獻]

[1]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

[2](英)希爾.東南亞系統地理[M].凌起譯.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

[3]劉稚.東南亞概論[M].云南大學出版社,2007.

[4]黃民生.東南亞旅游資源區域特色和背景分析[J].世界地理研究,1999(2).

[5]任嘯科.世界地理全知道[M].華文出版社,2009.

[6]國家地理系列編委會.環球國家地理[M].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07.

[7]黃秀蓮,沈文軒.最新世界地圖集[M].中國地圖出版社,1992.

篇5

【關鍵詞】藝術設計;設計創意;作品分析;識別

一、藝術設計概述

1、設計作品鑒賞

藝術作品賞析,設計作品鑒賞屬于美育的范疇,其主要目的是通過學習藝術設計的基本知識,觀摩中外設計行業大師的經典設計作品,掌握藝術設計與制作的基本思維方法,開闊眼界,加深理解,從而增強鑒賞能力和專業素養。作為一名藝術設計的學生需要有能夠感受設計之美的眼睛和理解設計美的大腦。

許多人對一件作品的態度僅停留在欣賞的角度,而鑒賞對于欣賞是更深一個層次,多在欣賞之后還有繼續深入識別、分析、判斷甚至批判的意思。可以說鑒賞是欣賞的一種升華,當然,當深入對一件作品的欣賞,則需要對此有一定的知識儲備。

2、藝術設計涉及到的范圍

藝術設計涉及到的范圍很廣。二維的有平面廣告,書籍設計,VI設計,包裝設計等;三維的有的手工藝產品設計,工業產品設計等另還有三維空間環境設計,四維多媒體設計與制作等等。雖然每個領域看似千差萬別,但相互關聯。這也是一個設計師即有可能進行建筑設計,同時也有產品設計。如何評判一件設計作品的好壞,優與劣。但每個人都會因為年齡,性別,文化層次,生活經驗,物質或精神需求水準等方面的因素而有不同的標準,即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3、設計界的名人

談到設計界的名人,二維平面設計的有岡特?蘭堡、福田繁雄、靳埭強、陳幼堅等。服裝設計的有可可夏奈爾、克里斯汀?迪奧、三宅一生等;建筑設計的有弗蘭克?勞埃德?賴特、勒?柯布西耶、貝聿銘等。他們的作品無不體現出創意。

二、設計師陳幼堅及作品簡介

以二維平面設計師陳幼堅為例,陳幼堅生于1950年,在香港長大,中學理科畢業后,只念過十個月的夜間設計課程。他曾贏得本地及海外設計獎項五百多個,其公司在1998年japen typography association 所舉辦的比賽中,一連奪得九個獎項,當中包括一個最杰出作品獎。他于1989年更獲得香港藝術家聯盟頒發的“設計家年獎”。其公司在1996年被美國紐約graphis 雜志選為該年度世界十大設計公司之一。他的海報及腕表設計沒美國三藩市現代美術博物館納為永久收藏品。

陳幼堅來自一個令人愛恨交加的城市――香港。在這個快速變換的城市里,陳舊交匯,東西連接,貧富并存,空氣中處處彌漫著那種“現在就要的”緊迫氣氛。紛繁蕪雜之中,陳幼堅,卻以獨到的設計風格將東情西韻融會貫通。在牢牢把握市場脈搏的前提下,使東方文化重新煥發了新資。

陳幼堅從不否認自己是商業設計師,但他認為這并不妨礙他成為藝術家。“商業是命題,藝術是境界,我所做的無非是在努力將商業命題做到藝術的境界。”他做到了:1996年美國權威的設計雜志graphis評選世界十大設計公司,陳幼堅設計公司作為唯一的一家亞洲公司列為其中。他為這次盛事設計的海報充分體現了他的風格--中西合璧,簡約中透著東方的神韻。陳幼堅被公認為設計大師,但也更喜歡“視覺藝術家”,認為在視覺藝術的最高境界中沒有行業、空間、地域、文化和意識形態的分隔,藝術家的創作應游刃于不同的領域。風格也不必限定于一種,簡約或者是繁復都只是手法,藝術家應隨機應變,運用自如。

1997年前夕,迪斯尼公司委托陳幼堅進行慶回“慶回歸珍藏版”設計。回歸之路,艱辛曲折,可與“西游記”齊名:當年唐僧師徒歷盡艱辛,躕躕西行,如今眾望所歸,西方不亮東方亮。于是由迪斯尼家族唐老鴨和米老鼠等組成的“東游記”誕生了。

2002年在接受可口可樂公司邀請設計“可口可樂”中文標識時也遇到了挑戰:客戶擯棄了沿用24年之久的中文標識,要求所設計既有中國特色又兼具國際風格。看似簡單的要求落實到四個方塊字上著實不易。他在仔細研究了“coca-cola”的英文標志后,沿用其中的飄帶和筆劃弧度,經數月的構思和修改,創造了充滿現代感的新表示,讓人一眼就能認出“coca-cola”家族的新成員。真可謂方寸之間見功力。如今新標識已隨著“可口可樂”的動感廣告和各種產品迅速傳播,成為新的時尚風標。

陳幼堅為北京申奧設計過海報,他也希望可以為上海2010世博會出力。他認為奧運會和世博會都是展示中國文化和國力的大好時機,作為一個炎黃子孫能夠參與盛事,實為一大快事。這也是為什么他每年必百忙之中抽空接受日本、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中國、韓國、澳洲以及英國等地的邀請,向當地設計界講述“東西古今融會再創”的設計理念,同時也弘揚了中國文化。

2002年,陳幼堅三幅最新的藝術作品(照片拼貼畫和裝置藝術品),應香港精藝軒畫廊之邀,參加了5月份在美國芝加哥舉辦的“2002芝加哥藝術展”,該展覽是美國最具規模的國際藝術展覽。同年6月,其作品在瑞士巴塞爾舉行的“巴塞爾藝術展”,該藝術盛會在國際上享有極高的聲譽,是目前最具影響力的現代藝術盛事,并被譽為“國際藝術界的奧林匹克”。

三、結束語

創意即為創作構思,它是一個作品的靈魂。它需要策劃,經營。創意的特性是:無法預測、無法組織、無法系統化、而且絕大多數都遭遇失敗。創意的基本思維方法有輻射思維、多向思維、換元思維、轉向思維、對立思維等等。創意不是一個程式化、概念化的表現,而是目的性極強、較為廣泛的思維活動。一個好的設計創意,必有其打動人和耐人尋味之處。

除了創意之外,一個作品還受它的實用功能,工藝技術,材料,藝術品位,社會效益等因素的影響。使其不僅具有實際用途,而且能滿足結構設計科學、合理的要求,也就是好用,用時能產生舒適感。藝術品位指的是藝術設計作品中的審美屬性和文化底蘊。評判一件設計作品或產品藝術價值的高低,除了它美的外觀使人悅目之外,再就是看其是否具備文化的內涵。很多經得起藝術標準衡量和長時間考驗的作品,都具備有較高的藝術品位。社會效益是藝術設計鑒賞在信息時代特有的一個帶有邊緣意義、復合性的標準。它是以市場為導向的經濟杠桿,它有時會與傳統的藝術規律和理念相沖突,然而,藝術設計只有在真正的融入社會時,才會發揮更大的作用,創造更大的價值。

【參考文獻】

[1]李澤厚.中國美學史[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

[2]尹定邦.設計學概論[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

篇6

一、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碩士實踐教學體系內涵

實踐教學,顧名思義是將實踐與教學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碩士作為以實際應用為導向、以國際漢語教師職業需求為目標的專業,其實踐教學體系的內涵可從第一課堂教學、第二課堂教學和教學實習幾個方面來概括。

第一課堂即課堂教學。《全日制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指導性培養方案》中明確指出:課程設置以實際應用為導向,以國際漢語教師的職業需求為目標,圍繞漢語教學能力、中華文化傳播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形成以核心課程為主導、模塊拓展為補充、實踐訓練為重點的課程體系。可以說,實踐教學是第一課堂教學的重要方法,包括案例教學、實訓教學、觀摩教學等。

第二課堂是相對于課堂教學而言的,對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碩士而言,第二課堂是開展豐富實踐教學的重要途徑,包括文化體驗與交流、社會實踐、教學見習等。通過這些實踐行動,增強學生對職業的了解與體驗,為教學實習和就業打下堅實的基礎。

教學實習則是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碩士實踐教學的重要內容。《全日制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指導性培養方案》中指出,專業采用課程學習與漢語國際教育實踐相結合的方式,學習年限一般為2年,其中課程學習1年,實習及畢業論文1年,可見教學實習作為實踐教學內涵的重要性。

二、加強漢碩實踐教學的重要性

在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時代,漢語已經逐漸深入到世界各國的語言學習中。據不完全統計,2003年全球通過各類方式學習漢語的人數約3000萬。而據2015年9月的人民日報報道,最近10年來,中國已在126個國家設立475所孔子學院和851個中小學孔子課堂,用于幫助外國朋友學習漢語,累計注冊學員345萬人。目前,已有60多個國家將漢語教學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全球漢語學習者達1億人,比10年前增長3.3倍。

全世界學習漢語人數直線上升,國家對漢語推廣的工作也逐年重視。國家漢辦從2004年開始設立孔子學院,致力于對外漢語教學,而以培養對外漢語教學專門人才的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學校也由最初的20余所增加到目前的107所漢碩培養院校。然而,人才培養的增長遠遠趕不上對外漢語教學所需要的實際人才,漢語國際教育師資匱乏的問題近年來越發突出。據相關統計,目前全球漢語教師缺口量超過500萬,許多國家因漢語發展速度太快,中文外教嚴重不足。

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專業學位是適應漢語國際化的需要而產生的,對于滿足海外漢語教師需求有著重要作用。加強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碩士實踐教學培養,提高其實際應用能力,在當前環境中尤為重要。

三、探索漢碩實踐教學體系的具體舉措

(一)建立符合實際的實踐教學體系

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涵蓋了第一課堂、第二課堂和教學實習等整個人才培養過程。而建設實踐教學體系的前提,是既要符合國家總體培養方案和現實需求,也要結合本校辦學定位和教育教學、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的辦學特色,充分挖掘和利用高校自身辦學優勢與資源,建立起差異化的發展道路。

符合當前社會對國際教育專業人才的需求。在當前漢語國際教師緊缺的背后,是教學目標與教學手段、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等的諸多矛盾。要充分挖掘這些矛盾背后的原因,不斷改革教學理念,豐富實踐教學手段,才能真正實現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碩士培養的目標。

其次,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碩士的培養離不開培養高校自身的實際。學校國際化辦學方向與思路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專業的發展空間與發展方式。以湖北大學為例,目前學校已在除非洲之外的世界五大洲近30個國家的100余所高校或科研機構建立了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等合作關系,在美國、巴西、波蘭分別組建了海外孔子學院(課堂),中華合作辦學以本科為主。在此基礎上,學校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碩士專業就立足學校的傳統優勢和現有的招生培養狀況,把針對巴西和東南亞國家的漢語國際教育作為專業發展方向和重點,開設巴西葡萄牙語和東南亞國家語種的教學課程,建設漢語國際教育文化體驗與教學中心等,這些都是特色發展、差異發展的探索之舉。

(二)改革實踐教學課程體系

要構建科學的課程教學體系,就要提高專業實踐教學的設課比例。沒有足夠的教學實踐,重視專業實踐教學只是句空話。目前,全國各高校在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實踐教學上存在的突出問題之一就是學分低,教學時間少。要重視實踐教學在課程設置中的比例,除了設置專門的實踐教學課程外,在理論課教學中增加實踐教學的方式方法。例如,語言類模塊培養內容中,可以設置相應的聽、說、讀、寫、譯等方面的實踐課程;文化類模塊中,可設置武術、舞蹈、音樂、剪紙、戲曲等方面的實踐課程;在教育教學類模塊中,可設置教學實習和教育技術培訓等實踐課程。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課程內容,構建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提高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實踐時間。

此外,案例教學、實訓教學、觀摩教學、模擬教學等,都是在課程中實現實踐教學的有效方式。

(三)實踐課程與教學見習相結合

教學見習可以增強學生對未來職業價值的了解與認同,并初步熟悉未來職業規范,加深對職業的認知感與認同感。通過觀摩對外漢語教學課堂教學或視頻,獲得本專業的感性經驗,為未來教育實習和教學打下基礎。

文化體驗活動。鼓勵學生多參加各類文化實踐,如自愿報名參加暑假泰國文化交流,協助學校留學生舉辦國外傳統節日慶祝等活動,參與到國外高校來我校的文化交流項目活動,參加中外禮儀、口語大賽等活動等。通過這些平臺,讓學生接受國際化理念熏陶,熟悉教育管理模式、教學方法等,鍛煉英語等外語口語,對外漢語教學及跨文化交際能力,了解外國學生的愛好興趣、思維方式和中外差異等。

此外,還可組織學生參加語言文化、外事禮儀等培訓。中國傳統文化實踐活動,引導其參與教學基地和社會相關行業的工作實踐,結合專業課程的科研調查、社會實踐等。

(四)拓寬實習渠道,加強基地建設

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培養過程中,教學實習是學生從理論學習到教學工作的過渡階段,也是檢驗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碩士是否達到培養目標的一個過程,是培養漢語國際教育人才的必要環節。學生只有通過教學實習,才可能適應漢語國際推廣工作,勝任多種教學任務,最終成為高層次、應用型、復合型和國際化的專門人才。

重視實習前培訓。在學生海外實習前,可加強對其出國前的專項培訓,包括外語能力強化、外事禮儀紀律培訓和目的國文化風俗講解等。

完善實習組織管理。形成一系列規范的管理制度,加強對實習每一環節的指導和管理,為實習有組織、有計劃的實施,為實習質量的全面提高提供充分的制度保障。

加強基地建設。基地建設是實現實踐教學的基礎。對于漢語國際教育專業來說,建立穩固的、真正能為學生提供實踐條件的實踐教學基地離不開與國內外高校和文化傳播機構建立國際合作交流。

(五)加強實踐教學效果評價

對于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碩士的實踐教學考核評價,應貫穿整個培養過程,在教學、實習和實踐等各個環節中制定相應的評價標準,讓不同角色的教育者參與考核與評價,并制定相應的激勵與約束機制,不斷提高實踐教學培養的有效性和科學性。

例如,在學生海外實習過程中,可結合導師意見、實習所在學校教師與學生的考核與評價、學生實習報告、學生自評等形式,結合制定具體的考核評價標準,最終對海外實習學生做出準確的評價。這個評價不僅能實現對學生的考核,還能不斷完善海外實習這種實踐教學方式。

【參考文獻】

[1]崔希亮.對外漢語教學與漢語國際教育的發展與展望[J].語言文字應用,2010(2):2-11.

[2]楊金華.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學實踐探索[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2(2):54-56.

篇7

關鍵詞:體距 體距差異 漢語課堂 啟發

一.體距的含義及分類

德國哲學家叔本華(Schopenhauer)曾經講過一個寓言:在寒冷的冬日,一群豪豬為御寒而彼此擠到一起,可是很快它們便感覺到對方有刺,于是相互分開,而寒冷迫使它們再次相互靠近,結果又被刺痛。就這樣反反復復,直到最終找到一個使大家都能忍受的最佳的適中距離,這就是叔本華的豪豬法則也叫刺猬法則同樣,社交的需求使人們走到一起,但每個人自身不同的性格和一些特殊的毛病又將每個人相互之間的距離拉開。所以,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也需要找到一個讓大家彼此都能忍受的最佳的適中距離,這種距離體現了一種禮貌和良好的舉止。如果距離太遠會使人感覺冷漠,滿足不了社交的需求,而距離太近,有可能會發現對方種種令人生厭的性格和讓人難以忍受的毛病,容易失去身份認同,迷失自我,如何找到并保持一個最佳的適中距離成為人際交往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目標,也是良好交際的必要條件,所以人與人之間要保持適當的體距。

體距即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研究人們在交際時保持相互間身體的距離并由此而體現出來的特定的含義。它認為個人以及個人擴展的范圍構成了一個相互關聯的系統。愛德華?霍爾在《無聲的語言》將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分為四種:親密距離、個人距離、社交距離和公眾距離。親密距離(15-46cm)適合用于夫妻關系及情侶之間;個人距離(15-76cm――76-120cm),限于朋友、熟人,或親戚間的交往;社交距離(120-210cm――210-360cm)適用于正式的外交活動,公共距離(360-450cm――750cm)適用于演講,不適合人際溝通。

二.西方國家與中國的體距差異

交際雙方所處位置的距離不僅告訴我們雙方的關系、心理狀態,也反映民族和文化特點。交際距離因文化的差異而有所不同。一般來說,在西方國家,如德國、英國和美國,人們的空間觀念比較強。在美國,如果男性勾肩搭背可能會被認為是同性戀。在德國,男女在與人相見時都喜歡握手;在美國,女士很少握手;在前蘇聯,男士見面時常愛擁抱和親吻;在伊斯蘭國家,同性之間也習慣擁抱和吻面頰,在異性之間卻嚴格禁止體觸,連握手都被視為禁忌;在泰國,人們都在公開場合避免體觸,觸碰別人的頭部則會犯下大錯。而在中國,男性之間時為了表達親密,摟著肩膀也是十分常見的,女性之間,挽手牽手挎著胳膊更是隨處可見。但無論在中國還在英美,兩個女人在談話時要比兩個男人談話的離靠得近些。西方國家異性見面交談時體距比中國異性之間的體距要小得多,因此中西方異談,中國人往往產生錯覺,認為英美人在向自己表愛意。而事實上,英美人總是與他人保持一定的體距,以免發生體觸(親密關系除外)。一位美國心理學家做過一個試驗:在一個空蕩蕩的閱覽室里,一位讀者剛剛坐下,心理學家就坐在她(他)旁邊,試驗了80次,沒一人能忍受一個陌生人緊挨著自己坐下,大多數人都默默地換了一個遠一點的位置。也有中國人如法炮制在一所大學自習室里做了這個試驗,當一個人坐在中國學習者旁邊時,沒有一個中國同學離開自己的位置,只是將自己的學習用具挪得離自己更近些,讓出位置給新來的那個人。由此可見,中西方對于他人侵占自己的空間時所采取的態度不同,西方人會主動保護自己的領域而中國人只是內心回避。

以上可以看出,中國人“體距近”,英美人“體距遠”。而這一差異體現了東西方人對于“共性”和“個性”或者說對于“群體”和“個體”的不同看法。之所以會出現這種差異,原因是很多的,如兩個民族所處的自然地理環境不同,民族信仰的不同。

所以,我們可以說東方廣袤的中原大地滋生了“集體主義”,“共性”是準則,體現在體距上是 “體距近”;西方浩瀚的大海養育了“個人主義”,“個性”是準則,體現在體距上是“體距遠”。

三.體距對對外漢語課堂的啟發

在韓國教學的這段時間,我發現韓國雖然是東方國家,但是還是資本主義國家,我認為他們屬于“體距遠”的類型。在漢語課堂上,對于不熟悉的人他們不愿意一起坐,剛開始的時候甚至不會主動和同學說話,他們喜歡有自己獨立的空間。除非老師要求對話,他們很注重個人的空間,雖然他們愿意和老師交流,但是對于距離還是很敏感的,為了更好的漢語教學,老師和學生也應該保持距離,這種距離應該是社交距離,特別成人學生,他們希望和老師多接觸,多交流,但是老師也應該遵守體距原則,與學生保持距離。而對于小學生,與他們熟悉后,這種距離可以近一點,可以是個人距離,這樣讓學生感覺到老師的親切,更有利于漢語教學。所以針對不同的群體這種體距也是有差別的

在對外漢語課堂教學過程中,漢語教師和來華留學生的文化背景不同,對外漢語課堂中師生之間的交流一定是一個跨文化交際的過程。同一個班級的學生或者不同班級的學生都是來自不同國家,他們有著不同的民族信仰和文化背景。雖然很多留學生因為喜歡中國文化而學習漢語,但是他們來中國之前的教育基本都是在自己家完成。在他們心中有著自己國家的文化標準。關于非語言交際中的體距,有些國家的學生可能特別注意到這個問題,習慣用自己國家的體距標準來衡量中國人之間的體距。他們在自己心中已經有了一個體距的標準,喜歡他人離自己比較遠。也有學生不太在意師生體距這個問題,他們習慣聚集在一起生活,無論是上課還是下課都喜歡身邊不遠處有朋友。如果你離她太遠,她會以為她把你惹生氣了。控制師生之間的體距,可以促進對外漢語教學;反之,則可能產生跨文化交際沖突。課堂中教師與學生之間并不是非常正式的外交場合,也不是以演講的形式呈現,而大多數是小班授課的形式。此時師生間的空間距離更像朋友的距離,但是很多留學生有自己的個人空間,不希望老師進入。所以,課堂中的師生體距應該比個人距離大一點,又比社交距離或者公共距離小一些。它不屬于個人距離,也不屬于社交距離和公共距離。這正體現了對外漢語課堂中師生體距的特殊性。根據霍爾提出的個人距離、社交距離、公共距離的具體數值,有研究表明適當的師生體距為120-360cm。但是這不是絕對的,不同年齡、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漢語水平、不同培養目標下的留學生對于對外漢語課堂中師生體距的態度不同。我們也要因人因地而異。

作為一名漢語教師不僅需要具備扎實的漢語基礎,較好的講課能力以及課堂組織管理能力,更需要充分發揮非語言交際能力,從而更好的完成跨文化交際。課堂中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遠近屬于非語言交際,也是教師的一種自身素質和禮儀規范的體現,這種素質和教師的儀表一樣重要。到底應該與學生保持多遠的距離,要依據不同國家的學生而不同對待。更需要根據學生間的個體差異性而區別對待。課堂是由教師、學生共同來維持的。教師忌諱與學生走得太近,尤其是男老師與女學生,女老師與男學生。教師也不應在課堂中與學生隔得太遠,可能讓學生覺得教師不友好。有的留學生熱情地靠近老師,卻被他們無意識躲開,使得留學生覺得老師不喜歡自己。對外漢語課堂中師生間的體距反映了學生對老師的態度,也反映了老師對學生的態度。為了很好的教學,有一個和諧的漢語教學課堂,在教學和平時與我們的同學相處過程中要把握好體距原則。

四.總結

體距原則在我們生活社交中無處不在,它折射出本國的文化,它反映出一個國家的道德規范、 行為規約、思維模式及思想意識,對于個人來說,它反映的是一個人的素質和禮儀規范。不管我們是與本國還是外國人交際,都應該注意體距,特別是作為一個漢語教師,所面對的都是不同國家不同年齡不同性別的學生,更要注意體距,把握好體距。

參考文獻

[1]胡文仲著.跨文化交際學概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2]胡超.非語言交際中的身心距離探析[J]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13(11):26―6.

[3]綦甲福.人際距離的跨文化研究 ―論中國留德學生的人際距離體驗和跨文化學習[J].北京外國語大學學報,2007(11).

[4]施宏.非語言交際的文化差異[J].江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2):1―2

篇8

在時光的過濾中,人們通過一個個懷舊事件賦予過去價值和意義。社會學家認為,懷舊是社會發達進步的表征,國家愈發達,它的人民愈懷舊。懷舊最早表現為一種文化意象,是中國傳統社會的常見現象,也是中國文學的突出主題,春秋時期中國就有懷舊(鄉愁)文學和許多膾炙人口的詩句。漢朝班固《西都賦》揭懷舊本源為“愿賓攄懷舊之蓄念,發思古之幽情”。而在西方文化中懷舊也與抑郁、鄉愁等聯系在一起,被理解為一種自我治愈。今天,大眾懷舊的價值判斷和文化選擇日益演變成為一種個人意識,并趨向于社會文化和心理現象,歸根結底是一種文化情結。

懷舊首先是一種心理現象。懷舊乃人之常情,所有人或多或少都會受到它的影響。社會的激烈動蕩和轉型嬗變,給人們帶來諸多不確定性和不安全感,懷舊便成為人們緩解心理壓力、尋求心理平衡的常用心理保護方式,懷舊行為的背后,是人類尋求心理安全感的表征。社會變化和時代消費的加速,曾經的流行文化和生活方式迅速被時間覆蓋,人們對當下的不適應,成為懷舊加速的催化劑。于是在韻味綿綿的懷舊情景中,廣大國民陷入集體懷舊,只要有過去有故事就能成為懷舊的理由。有學者形容這一現象時稱,如今是一個人還沒長大就要懷舊的時代,這是一種現代性癥候。社會越發達,人們越容易懷舊,人們總想調和現代生活和傳統積淀之間的關系。

懷舊也是一種文化現象,是一種悠久的文化體驗和文化情愫。隨著全球化城市化進程的加快,瞬間震撼、即興沖動、同步反應、斷裂混雜等為主要特征的后現代消費文化,以席卷一切的態勢彌漫于社會生活各個領域。文學、音樂、影視、旅游等文化資源,被前所未有地超越時空地肆意征用和重組,生活的碎片化、無中心化、不連續性和陌生感,宏大都市與詩意化田園之間的緊張關系,都成為一種新的時代癥候。在這樣的社會氛圍里,一種“戀舊”、“返鄉”的情緒悄然興起并快速播散。其中一個最集中和引人注目的現象,是對家園的記憶和想象,逃離都市、返回人類原本詩意棲居地的追尋日漸強烈。于是在老歌、老照片、老電影等“老”字號藝術產品受到青睞的同時,古鎮、古城、古村落等古文化旅游掀起熱潮,懷舊情緒及其引起的懷舊消費成為一種重要的文化和經濟現象。有學者指出,在更深層次的意義上證明,鄉土懷舊的記憶和想象,恰恰體現了現代人“身份表述”和“文化認同”的危機和焦慮,并具體體現在“故鄉”與“他鄉”的意識混亂和復雜心理上。而對家園潛意識的懷舊感,正是導致心理矛盾的根源。我試著對后現代文化語境下大眾懷舊現象和文化消費形態進行比較考察,從懷舊與文化的關系切入,分析大眾懷舊情結及其價值判斷、文化選擇和消費形態對當下文化的建構與影響關系。

懷舊:一種面向過去的情感消費

在后現代消費文化背景下,現代人的懷舊情緒及其帶來的懷舊消費已不僅是一種文化現象,也成為一種經濟現象。

大眾懷舊對象可謂五花八門,最常見的引發懷舊刺激物類型和懷舊元素有:人(親人和朋友)、物(古董、服裝、珠寶、玩具、書籍、家具以及照片等有形的和音樂、歌曲、錄音等無形的東西)、事件(作為個人事件的生日、畢業紀念日、節假日、結婚和作為的歷史紀念日和體育事件等),這些元素是現實生活中最容易誘發或喚起大眾懷舊的典型誘因。這些因素能夠激活和喚起人們的懷舊記憶和懷舊情感,其中有關時代特征的符號、過去家庭經歷、往昔時光、老品牌、愛國心等,都是引發人們懷舊的主要情感類型和喚起消費訴求的正向情感動因,直接影響消費者的消費態度、行為傾向和購買意愿。懷舊的時間向度永遠指向過去,懷舊情結引發的懷舊消費,是一種面向過去的消費。現有的懷舊消費主要集中在娛樂和審美產品方面,波及影視、廣告、歌曲、老照片、老城市等文化領域及消費領域的各個層面。

當然,由于產品的復雜多樣和不同消費者生活體驗的差異性,大眾的懷舊特性也存在差異,比如許多人對舊電影和流行音樂的偏好就具有明顯的懷舊色彩。懷舊經濟日漸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當人們的懷舊情結演變成現實的懷舊行為,與之相應的懷舊文化便應運而生。曾幾何時一度風靡的鄧麗君熱潮再次涌起,相關海報、卡帶與碟片再次成為人們回憶往昔、填補記憶空白的寄托。在大眾文化盛行的今天,現代人追求多元生活方式和返璞歸真的情感選擇,形成一種強勢的流行文化趨勢。懷舊不單被視為文化訴求、社會范疇和心理現象,而是已經滲透到個人消費和商業營銷的方方面面。懷舊風格的餐廳酒店、專賣店,懷舊照片、服飾、電影,報紙“老照片”和“老物品”等欄目,網站的懷舊金曲和懷舊劇場以及類如《前世今生》、《上海的風花雪月》等懷舊出版物等都受到消費者的青睞,甚至成為消費時尚,推動了懷舊文化和消費主義的盛行,懷舊經濟與文化消費蔚然成風。

懷舊,也是一種情感消費。人的情感中,什么都會變,唯有過去變不了。目前,懷舊消費多以食品、服裝、化妝品、書籍、音像制品等為主,這些帶有時代特色的商品很容易引起消費者在情感上的認同。訴諸情感是懷舊消費的邏輯起點,也是懷舊文化的核心魅力。人們在回憶中尋求慰藉,在懷舊中尋找力量。當懷舊成為欲罷不能的心結時,種種情感的需求便會成為消費的動力,從而孕育商機和財富。

1965年,為迎合美國社會普遍懷舊的心態,《懷舊》雜志創刊,如今成為美國最暢銷雜志之一。其消費主體正是那些靠想象塑造歷史、補償現實缺失、重獲精神平衡的大眾群體。前幾年山東畫報社推出的“老照片”系列,使得懷舊圖文書籍成為流行文化消費品牌和文化產業。記憶猶如一面后視鏡,映射著過去的歲月。過去不可逆轉和不可挽回,只有圖像和文字才能重現它。懷舊文化在利用現代傳媒技術作為中介時,很少單純利用文字這種前工業時代的常用形式,而多借助攝影圖片等更直觀的視覺形式。在讀圖時代語境下,懷舊圖書與其他懷舊文化讀本多采用“圖片+文字敘述”的形式。人們在瀏覽這些照片的時候,宛如穿越時光隧道,重回昔日時光。讀圖時代使得文化描述方式實現了由文本到圖像的跳躍,使視覺在時空上都得到延伸,伴隨視覺觸動而來的是對圖像記憶的深刻和對其文化意義的消解。曖昧的懷舊,這是現代人無法揮去的情結。與之俱來的文化想象,是溫馨曼妙的。民眾的懷舊情結,一旦被某個事或物擊中,便像決堤之水一發難收。

前不久,一條基底為淺水紅色、印有牡丹圖案的普通印花老式床單“國民床單”,躥紅微博,引起瘋狂轉發,被稱作“那些年,我們一起用過的床單”,成為一道意味深長的文化景觀。可以說“國民床單”是年代更替的物語,彌散著親眷和兒時的味道,承載著我們的集體性緬懷,封存了我們成長的私密印記,見證著人們生活冷暖的流轉,是找尋生命存在感的線索,也是讓人觸景生情的載體。回溯過往,它是一種趨同化的大眾消費選擇,而今這種同質性消費體驗早已被絢爛的消費文化沖淡和溶解。

模式:時尚經典上流淌的大眾文化

在《鄉土中國》中把鄉土作為中國社會最核心特征,強調鄉土對于中國社會的意義。當代文化的空間景觀從都市到田園牧歌轉變,呈現出從現代變異為傳統的特點。根據珍尼斯·多恩的看法,懷舊不僅是一種感傷情緒,還是一種修辭實踐。懷舊訴諸藝術表現,藝術符號充當懷舊書寫的媒體。

在文學敘事中,鄉土懷舊成為藝術創作與現實消費的縫合體,鄉村作為記憶象征和懷舊符碼而存在,成為最重要的懷舊對象,是文學敘事的肇始地,“都市懷舊”往往讓位于“鄉土懷舊”。魯迅、沈從文、周立波、趙樹理、孫犁等先后完成了鄉土懷舊啟蒙教化的深刻主題;在當代作家作品中,賈平凹的商州系列、實的白鹿原、李銳的呂梁山,莫言的高密東北鄉、蘇童的楊樹楓故鄉、閻連科的耙耬山脈、張煒的膠東半島等,都是以鄉土審美作為坐標文本,以鄉村文化作為精神皈依,鄉土成為作家懷舊想象的審美對象和文本敘事的內在肌理,是充滿時間感和歷史感的文化回憶。近年來在文學領域,懷舊聲勢尤為浩大,掀起一股懷舊熱,一系列包括“老房子”、“老古董”、“老照片”、“老城市”等“老字號”叢書的出現就是鮮明標志,堪稱是詮釋古老懷舊之風的代表性重要作品。

以懷舊之名的消費主義,使懷舊具備了被消費的各種可能,幾乎沒有一種商品能夠對懷舊免疫,即便被人們當作一次性消費品的電影也是如此。當下,追憶十年前的青春歲月,正成為全球銀幕的流行話題:中國有《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韓國有《建筑學概論》、泰國有《初戀這件小事》,校園戀情在步入而立之年的“80后”觀眾的追捧中,從小清新變成了大熱門,當代中國電影步入后現代個性文化消費境地。相較于其他文化載體,電影這種融合了聲光影音的藝術形態,更容易創設出一種讓記憶重現的微妙氛圍。去年,央視首播紀錄片《甲子》,用紀實影像梳理了上世紀下半葉中國社會變遷,其中的一些鏡頭勾起了很多觀眾的記憶。其實,從《雪花那個飄》到《請你原諒我》,從《唐山大地震》到《高考1977》,從《亮劍》到《中國遠征軍》,中國電影電視從未停止將目光與思考投射到過去歲月,引導著人們一次又一次進行集體懷舊。

后現代語境下的影視懷舊,凝結著公共記憶和個人記憶,卻加載了各種奢望:或是借穿越逃避現實壓力,或是抱著回憶止步不前。而將懷舊照進現實,發掘過往的精神價值,能朝花夕拾吐故納新的懷舊,卻可以成為一種超越,獲取一種積極的動力:拒絕不切實際的逃避,好好地活在當下。而對歷史的緬懷、對記憶的喚醒,應該是懷舊電影消費本身的價值。適逢泰坦尼克號游輪沉沒百年之際,卡梅隆執導的經典電影《泰坦尼克號》,時隔14年在世界各地影院重新起航,14年前震撼銀幕的奢華場景,14年前纏綿悱惻的愛情故事,14年前風靡全球的背景音樂,14年間時過境遷物是人非的生活經歷,渾然天成地組裝出了一場以懷舊為主題的視聽盛宴。《泰坦尼克號》再度成為票房傳奇,其支撐力量正是以集體懷舊的方式激起了觀眾們的情感共鳴。但實際上就詹明信的觀點而言,懷舊電影看上去好像把我們帶回到過去的歷史當中,并不能真正捕捉到社會現實中的歷史性,取而代之的是一堆色澤鮮明的具昔日風尚之風的圖像。換句話說,懷舊電影中所表現的并非是“真實的歷史”,僅僅是對于過去的某些模仿,過往的時間在電影中成為一個可供消費的所指意象。

當前的文化消費,呈現一種以懷舊名義走向復古、以時尚名義打造經典的趨勢。在鄉村田園風格甚囂塵上的今天,平民家中的老舊物件和居廟堂之上的藏品一樣,受到懷舊之人的追捧。不少人從中嗅出商機,將舊貨翻出高價出賣;更有聰明商人,將簇新產品賦予懷舊和經典內涵,將“回憶”售賣給喜歡懷舊經典的人群。尤其在收藏、古玩雜件和旅游等流行品方面,復古風更是漸成熱門主題。帶有明清遺韻的中國式懷舊物件更是帶給收藏者消費動力,懷舊收藏如明清家具以其用料考究、做工精細、文化底蘊十足、升值空間巨大備受收藏者的青睞,成為收藏市場的熱點。懷舊物品如陳年普洱茶、陳年老酒、古舊的留聲機、收音機、懷表鬧鐘,從民間不同渠道收集的布藝、刺繡、泥塑、陶瓷等,在市場頗受青睞。懷舊餐廳更是古典味十足,墻上是黑白老照片、老城市市井圖、老式掛鐘,桌上的老唱機里轉動的是民國老唱片;書架上陳列著老瓷器、老相機等,主題多樣,風格各異;懷舊展品則從煤油燈到搪瓷缸,從像章到布票糧票等湊到一塊兒,簡直是最鮮活的歷史課堂,每天顧客絡繹不絕。懷舊旅游如到北京胡同聽鴿哨、進上海弄堂參觀石庫門等也方興未艾,吊腳樓、石板路、黃桷樹、川西風光也讓人憧憬。總之,在當前懷舊消費日益擴散而相應懷舊產品供給不足的情況下,任何跟懷舊有關的情感產業都能尋找到很好的發展機會,這既是社會對恢復文化本身豐富意義與持久價值的急切呼喚,也是對文化資源肆意超越時空地征用和重組。它導致的一個后果是,假古董、偽民俗、矯情做作等到處可見,低俗化利用、粗鄙化開發、開發性破壞比比皆是,文化資源的保護與利用關系緊張。

懷舊需要時尚包裝。懷舊消費不是簡單的復舊,而是需要個性化的產品和服務,因此要讓懷舊元素成為產業資源,必須以現代視角,主動挖掘自己品牌中潛在的懷舊元素,對懷舊元素重新策劃、設計和開發,增加文化內涵,一言以蔽之,就是要重新加工懷舊,讓懷舊變得時尚。這方面成功的案例不少,比如中式對襟襖冷落幾十年,突然變身為唐裝盛行;普通編織的繩結化名“中國結”成了流行祝福掛物;城市胡同老街如北京的后海、成都的寬窄巷子等成為聞名的“文化創意街”,各種古典唯美具有中國特色的懷舊小店成為街頭巷尾風景,那些行將消逝的舊風遺俗糅入現代意識和崇尚后,舊日風采更為迷人,一時成為復古時尚。懷舊與流行結合,也給家具業和裝潢業帶來靈感創意,人們熱衷于尋求新古典主義或新中式,家具市場除了流行價格不菲的紅木古典家具外,還流行故意做舊的烏木、老船木和“蒼蠅屎”木家具等。

透視:有一種懷舊叫偽懷舊

當下大眾懷舊并不具備真正的懷舊內核。首先懷舊的主體是偽主體。大多懷舊的主體尤其是年輕人并未生活在他們所懷想的情境世界,而真正生活其中的是他們的父輩和祖輩,后者倒沒有年輕一代那樣具有濃厚的懷舊情結。生活的主體成為自己故事的旁觀者,而旁觀者則篡位成為虛幻過去的當事人,這種懷舊無疑充滿想象的成分和虛偽的色彩。時間和空間的區別在于你可以回到熟悉的地方,卻回不到熟悉的時間中去。

懷舊制造景觀堆積下的幻象,懷舊文化是商品邏輯和景觀社會的體現,是對隱望操縱下的虛假幻像的迷戀,如對老上海懷舊中有關旗袍、麻將、黃包車等景觀重現,卻無法讓人穿透時光重返真實的老城市。懷舊是消費文化的表征,懷舊并不是真的追念過去,而是一種高度消費主義的文化現實。如舊工廠改建的文化創意園區、各種懷舊式餐館會所、紅木家具、青花瓷、留聲機古董等等,均是日常生活中的閑暇時間里的消費景觀,其實在本質上是以懷舊的名義進行的一種炫耀性消費,這種懷舊時尚并不意味著日常生活的審美化,恰恰是日常生活異化的體現。甚至有專家指出,這種形式的懷舊是在販賣回憶,是“披著懷舊的皮,做著賺錢的事”,是“綁架懷舊”的行為。近年來改編的電影如《七龍珠》、《阿童木》等,都是很廉價地把我們記憶中的形象生拉硬扯到和當年完全不同的時空背景里,然后販賣回憶。懷舊情結真實地介入了中國人的生活空間,是當下懷舊文化的重要特點。過往成為懷舊的對象物,但無論如何懷舊中不能忽略的是我們成長記憶里保存的那些溫暖細節,過往景觀在人們的懷舊中帶有溫情脈脈的色彩。而另一方面,此在的場景卻成了永遠缺席的在場者,現實雖然在場但卻缺席,懷舊擁有了過去,卻失去了此在。

懷舊是文化消費,也是一種現代性癥候。日益加劇的全球化進程,使得人們在現代性懷舊追尋中喪失了文化認同的基石,全球化帶來的同質化導致對文化多樣性與市場多樣性的沖擊與背離。隨著社會的轉型升級,原有的結構秩序、道德標準、價值規范在解構和解構中遭到質疑,導致人們思想和行為的無所適從,懷舊便成為人們放逐靈魂之地和埋藏欲望之所。同時全球化不由分說地裹挾中國與世界接軌,也加劇了人們對古老民族傳統的懷舊情結。于是一方面向往著代表先進文明的現代化,另一方面又難以割舍血脈情懷。矛盾糾結的時代情緒下最簡便的心理方式便是選擇回歸,回到故鄉,回到自然,回到童年,回到自我。這樣,當人們在城市遺留下來的老傳統和點點滴滴的文明碎片中遙想、沉浸在那一張張貌似真實的圖片中遐思時,抑或靈魂能夠得以安寧。盡管這種虛偽的懷舊貌似回歸過去,逃脫不了消費邏輯和文化幻象的鉗制。但是這種尋根式懷舊方式,也許是人們對后現代人類文明和文化實質的反思與希冀,與其說鄉土懷舊是對古老鄉村文明的想象,不如說是對都市現代文明的期待。

懷舊:滲入你的生活

英國文化研究學派奠基人雷蒙德·威廉姆斯認為“文化是一種整體的生活方式”。在全球化時空背景下,人們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滲透了懷舊文化和懷舊邏輯,懷舊成為人們浸潤其中并習以為常的一種特殊的生活方式。懷舊成為一種流行文化并迅速彌漫開來,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大眾媒介對懷舊文化的催生與建構,營造這種生活方式的神奇之手是現代傳媒。大眾正是通過傳媒建構的社會知識和社會影像來認知世界,來確認他們曾經經歷過的現實生活。懷舊行為表現為對過去歷史、文化符號的懷念,一方面它是對歷史的沿襲,防止歷史的斷裂和遺忘,另一方面又是利用一些媒介形式來重構歷史圖景,重塑某些歷史元素,通過這些元素和平臺,訴說和緬懷曾經。而當大眾傳媒與文化消費復雜地勾連在一起時,懷舊就能在日常生活消費領域中成為消費潮流和時尚元素。大眾正是依靠電影、電視、廣播、報紙、書刊等大眾媒介的影響力,讓懷舊的文化消費理念深入人心,按照消費社會的邏輯形式進行懷舊產品的生產與消費,無形中改變著傳統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最終在不知覺中制造了一個新意識形態的神話。

懷舊既是一種生存方式,也是生活目的本身。懷舊文化的風行離不開消費主義意識形態。大眾文化從它誕生那天起,就與大眾媒介攜手并進,制造著符合消費者所需的消費主義意識形態,越來越多的文化產品被貼上“懷舊”的標簽,并產生了新的消費價值。其內在邏輯就是要迎合最廣大消費者的興趣,當大眾文化與大眾媒介在商業上一拍即合,大眾媒介便力求在傳播精神思想之外,尋求一個商家和消費者皆大歡喜的賣點。懷舊產品的推出,摻雜著商家和媒體的經濟利益訴求,商家讓消費者消費自己的記憶。

需要提醒的是,創業者應該把目標消費者定位為某一特殊群體。如80后是一群標靶明確的消費群體,2010年央視元宵晚會“小虎隊”再聚首共同演繹《星光依舊燦爛》,給70后、80后觀眾帶來當初青春的悸動。緊接其后《永遠的小虎隊》一書出版,形成未賣先熱的局面。無獨有偶,服裝品牌佐丹奴曾推出了一款全球限量發售兩千件的LiLei & HanMeimei T恤,T恤上是中國80后熟悉的中學英語教材中的人物:李雷和韓梅梅。T恤的銷售情況異常火爆,兩千件很快被搶購一空。李雷和韓梅梅帶來的各類衍生文化產品也相當之多,以此造成的消費現象與消費心理被《南方周末》稱為“集體記憶”。這種集體意識作為一種凝聚力量,象征著民眾共有的信念和道德態度。不過,種種商業開發也讓李韓兩位主人公和那個純真的時代負載了太多無關的價值。可見,大眾媒介對于懷舊文化的塑造并不是單方面的,有其積極的地方,也有其消極的影響,在懷舊文化與消費價值同構過程中,文化的社會功能往往被削弱,而懷舊的消費特征被無限地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