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承教育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25 15:31:2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師承教育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師承教育論文

篇1

學者諾萊斯(Knowles)認為:“對成人來說,他們的經驗就是他們自己……在任何情況下,當成人的經歷被忽視或被排斥,他們認為這不是拒絕他們的經歷,而是拒絕他們本人。”杜威說:“教育就是經驗的改組或改造。”波斯納(Posner)說:“教師的成長=經驗+反思”。很多一線的教師說:“沒有經驗,我幾乎不能在課堂上立足。”“好的教師就是經驗豐富的教師。”從這些論斷中,我們一目了然地看到了經驗對于教師專業發展的作用。首先,從經驗對于教師個人來說,教師的經驗是教師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更確切地說,在教師實踐性知識中,教師本人的經驗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在教師日常的教育教學工作中,起著決定作用的是教師的“實踐性知識”。擁有豐富經驗的教師,會為理論知識的學習提供實踐基礎,會在反思實踐經驗的基礎上更好地融合理論知識的學習,即經驗是教師連接理論與實踐的橋梁。教師用經驗詮釋著理論,用實踐豐富著經驗,如此往復,教師越來越趨于成熟和卓越。其次,對教師培訓工作來說,實踐性知識依存于具體的教學情境逐步形成,有內隱性、不可言傳性。因此若想提升教師培訓的實效性,使培訓得到教師的認可,必須要尊重教師本人的教育實踐經驗,以教師的已有經驗為培訓的出發點,在培訓中調動教師的經驗,喚醒其反思自身經驗、提升自身經驗的自覺。那么在繼續課程中,教育教學案例是必不可少的添加劑,通過案例的分析,舊有經驗得到發現與質疑及改進。正如杜威所說,“教育就是經驗的改組或改造。”

二、提升自身經驗類課程的特征

借鑒《課程文化》[3]一書的課程文化視角,基于《教師教育標準》(試行)對提升自身經驗類課程模塊建議的研究,結合我院開發實施的實際,從以下幾個角度闡述提升自身經驗類課程的特征。

1.提升自身經驗類課程所持課程觀點(1)教育目標上主張人的自我發展的滿足,并貫徹于終身學習的全過程。也就是課程的需求主要來自于教師的自我發展需求,教師不是為完成上級的指派任務,不是為了應急,而是真正源自于內心發展的需求走進課程。(2)課程的推進與教師(學員)的內在動機息息相關。此特征是和上一觀點息息相關的,如果參加此類課程的教師沒有較為強烈地提升自身經驗的動機,那么課程基本無法推進。(3)互相信任和尊重是形成真正的學習共同體的基礎。提升經驗,需要經歷發現經驗、甄別經驗、試驗經驗、改造經驗的過程,本身就需要個人反思、同伴互助、專家引領這樣一個學習共同體,如果缺少信任與尊重,成員之間達不成彼此平等、誠懇的氛圍,課程的目標無法實現。

2.提升自身經驗類課程學習者和教師的定位此類課程因為是提升教師自身的經驗,因此學習者處于課程過程的中心,是自我主動構建的過程,參與的深度取決于學習者自身的積極性和深刻性。教師是課程過程的領路人而不是指揮者。教師更多的是提供研究的方法、路徑、資源,充當教練、顧問的角色。

3.提升自身經驗類課程主要課程內容和情境(1)課程的內容包括兩個維度。之一為關于教科研或學科教法等的程序性知識,之二為經驗指向的主題知識。教科研或學科教法等的知識與技能主要是幫助學習者發現、甄別、試驗和改造關于某一特定專題的經驗,因此對于某一專題本身也是課程生成內容之一。前者關于教科研或學科教法等的程序性知識,在《教師教育課程標準》(試行)中有所羅列,主要是關于教師專業發展專題研究、教育經驗研究、反思性教學、教育行動研究、教育案例研究、教育敘事等。后者關于經驗指向的主題,由于進入每位教師視野的問題是不一樣的,也就是他當前關注的問題是不一樣的,因此某人關于某一個問題的經驗是不一樣的。此類課程是要承認經驗的差異性,并輔助教師用一定的科研方法(也就是剛才敘述的第一類內容)提升自身關于這一特定主題的經驗。因此這一主題在進入課程之前或許有所設計,或許會隨著學習者的認識而逐步生成。但是這一內容是科研方法輔助的必要載體,不能沒有。有很多的科研方法之類的課程,只講如何做文獻、如何寫論文,學習者的應用是課后或課余的事情,這類課程雖然也講的是科研方法,但不致力于教師自身經驗的提升,因此是屬于知識理解類課程。(2)課程情境必不可少的是互動、反思環節。基于前文所述經驗形成的特征,互動與反思策略要以不同方式和方法呈現在課程的設計當中。在課程策略的思維上應是演繹式、歸納式的完美結合。演繹式主要應用于甄別經驗和試驗經驗階段,需要根據教育教學理論來判斷教師原有經驗的不足,并生成新的經驗用以指導教育教學實踐,這兩部分都遵循從理論到實踐的路線,因此是演繹的。歸納式主要應用與發現、改造經驗階段,通過某一教學情境,從現象中發現經驗或通過改造設計之后實施的某一教學情境來驗證效果,提煉出有效經驗。這兩部分都遵循從實踐到理論的路線,因此是歸納的。當然,在課程的具體實施或更為精細的設計當中,演繹與歸納是可以交叉靈活運用的,并沒有框定界限。

三、提升自身經驗類課程的開發設計實踐

梳理朝陽分院開發的155門課程中,有32門屬于“提升自身經驗”類課程,統計如下:《教師自主發展之教師職業規劃》《基于實踐做研究》《對中學數學教師專業發展的思考》《教科研論文寫作》《基于教學案例的教師教學反思理論與操作》《新課程下教師怎樣聽評課》《基于課堂改進的校本課題研究策略》《信息技術支持下,教師專業閱讀的指導與實踐》《學校管理中的行動研究》以及涉及23個學科系列的《教師教學基本能力訓練》等。筆者以《基于實踐做教科研——教學反思之課堂觀察、反思路徑與敘事式反思撰寫》課程為例,展開討論。課程名稱:《基于實踐做教科研——教學反思之課堂觀察、反思路徑與敘事式反思撰寫》課程目標:

1.知識與技能:端正教師自主發展的認識,掌握反思基本流程、課堂觀察、撰寫敘事式反思方法。

2.過程與方法:通過“做中學”進行一次科研之旅,聚焦教師各自的問題,以課堂觀察為切入,提升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感受研究的思維樂趣,樹立將研究引入工作的科研意識,享受研究帶來的快樂與智慧。課程核心內容:“經驗+反思”教師自主發展途徑;反思的基本路徑;課堂觀察工具制訂及觀察報告;敘事式反思撰寫及不同教師的研究主題。課程流程:課程有主線與輔線,參見圖1。學習者主要通過做課,在專家引領、同伴互助下深入進行課例研究,遵循發現描述、識別聚焦、詮釋分析、行動檢驗的反思路徑,對教學問題進行一次研究之旅。

教師在這一行動研究進程中,跟進理論講解及工具輔助。課程設計亮點:

1.課程整體培訓模式上,基于“做中學”理念,采取任務驅動方式,以教師教育教學中的問題為切入點,引導教師完成基于實踐、指向實踐的微型行動研究過程。

2.關于課程內容之一的教科研方法:課程的主要內容是有關反思的相關理論,以及輔助學習者掌握反思的方法和工具。課程開發設計中將理論內容提煉成5個小專題:《教學反思概述》《如何快速文獻搜索》《如何進行課堂觀察及工具的制訂》《六頂思維帽子在議課中的應用》《如何撰寫敘事式反思》。這5個專題,短小精悍,注重操作性,注重舉例子穿插到課程進程中,對教師進行跟進式、診斷式輔導。這樣的設計沒有長篇大論地闡述理論,聚焦了教師的需求。對于一線教師來說,理論中操作性質的程序性知識更具實用性,理論講得面面俱到,反而會迷失在理論的中。教師需要的是理論中精華的精華,并且要結合他的需求、結合案例予以闡釋,如此才是教師真正所需。

3.關于課程內容之二的教師經驗指向的專題:比如,課程中有的教師要提升自己在課堂教學中問題設計與理答的經驗,也就是教師覺得自己在這方面要有所提高。因此關于課堂教學中問題設計與理答,就是該教師要提高自身經驗所指向的專題。那么這一專題,在課程中就生成了。需要對這一專題形成認識,提取該教師在提問理答方面的經驗,進行甄別予以試驗并改造。生成的主題,課程開發者如何把握?在設計的時候完全可以引入專家資源予以援助。從這一方面也說明成人課程的開放性。本課程是在每一次觀課議課的過程中都聘請學科專家予以把關。

4.關于課程情境:經驗提升類課程,課程的經驗發現、甄別是必要環節,本課程針對此部分設計了課堂觀察的活動。課前會議、課中觀察、課后會議都是做課教師、學科專家、科研專家三方人員共同參與。在相互的深度互動中,幫助學習者厘清課堂教學經驗,從不同的視角甄別經驗的不足。

5.關于對學習者的激勵:本課程的學習者來自不同學科、不同學段、不同學校、不同年齡段的教師,而且又是星期六上課,大多數為學分而來。教師的積極性和內在動機是有所欠缺的。面對這樣的學習者,本課程設計了一些激勵策略。其一,教師有多樣選擇,可做課可不做課、可以請領導聽課可以不請領導聽課、可以寫自己教學的反思也可以寫對別人教學的反思。其二,讓教師參與到反思作業的自評與互評中來。其三,做課教師和撰寫反思論文優秀的教師獲得相應的證書。這些策略設計體現了對學習者的尊重,讓學習者民主地參與到課程中來,力所能及地考慮教師的需求。從一次次的課程實踐來看,學習者的積極性被極大地調動起來。

四、提升自身經驗類課程設計反思

篇2

1.1制定具有前瞻性、系統性的培養方案

進行市場預測研究,超前確定符合市場需求的人才培養方案;提高復合型教學實習的比例,如文理交匯、學科專業相融;重視用人單位信息反饋,來優化課程體系設置。

1.2注重學生知識、能力、素質綜合培養并協調發展

除培養學生基本實踐技能、專業技能外,還應將以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教育為主體,思想教育和勤業、精業、敬業職業道德教育貫穿其中。

2整合校內外工科實踐教學資源

2.1實行開放式實驗教學

對于高校實驗室,尤其是工科實驗室來說,“實驗學時多,而教學設備臺套數少”的現象普遍存在著。通過開放實驗室,一方面可以解決這一矛盾,另一方面可以優化實驗教學資源,進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學設備的使用率。利用開放式的實驗室,通過編制實驗室介紹、指導教師介紹等開放指南,根據學生實際情況明確開放內容。通過建立遠程教育開放式實驗教學與之相配套的管理辦法,使得遠程教學的學員可根據自身的時間來安排實驗,解決學員不能按統一的時間來進行課程實驗或綜合實驗的問題。

2.2重視實習基地的建設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在市場上必將出現一些新的崗位,為了滿足這些崗位的需要,進而需要引進新技術、新設備。對崗位特征較強的工科實踐環節來說,學生在畢業實習階段,通常情況下,需要將畢業實習與崗位實習、崗位資格證書教育進行結合,進一步幫助學生培養適應工作的能力。通過與企業進行聯合,共同建設實習實訓基地。走產、學、研相互聯合的道路,使網絡實踐教學與實訓實驗教學進行結合,進而提高實驗效果,一方面能夠保證實施遠程高等教育的順利實施,另一方面能夠提高實踐教學的質量,進而在一定程度上實現遠程教育的培養目標。

2.3利用仿真實驗軟件進行實驗仿真

對于現代遠程教育中的工科學生來說,加強專業應變能力的訓練實習是教學計劃中的一個重點,它是理論聯系實際的一種可靠手段。受市場經濟體制、學生就業去向多元化的影響和制約,企業喪失了接收學生實習的積極性,即使接收學生實習,通常情況下不允許學生動手操作,在這種情況下,就會減少學生鍛煉實習的機會,進而不能培養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對于實習中的難點,借助計算機仿真系統進行解決。對于計算機仿真系統來說,實際上就是利用計算機技術對實際的生產過程進行模擬,在模擬的工業控制鍵盤上,學生可以仿真的生產過程進行操作。在學生學完化工原理等基礎課之后,我們會組織安排一次仿真單元實習,對離心泵、換熱器、液位控制系統、精餾塔等單元過程利用兩周的時間進行仿真操作訓練。由于仿真室是開放的,對于遠程教育的學員來說,可以隨時到中心進行訓練,通過反復強化練習,可以進一步提高學員綜合運用專業知識的能力,同時培養了其應變能力。

2.4制作多種形式的實驗媒體

實驗媒體是遠程教育實踐教學的重要媒介,它的好壞直接影響到遠程教育的成敗。實踐教學由于其實用性和針對性較強,實驗媒體的制作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和資金的投入。

3創新實踐教學模式

普通高校中的工科院校,培養的是工程設計型人才,他們以某個工程領域的設計院工作為已任,要根據現有學科體系和理論系統設計出符合當前社會需要量的工程項目,開發出新的設計規范和模式,從這一出發點可以看出,培養工科型人才要從培養知識能力、技能能力和創新能力這三個方面出發。

3.1對實踐課程教學創新

實踐課程可以多重目標,我們突出其中的能力目標;課程要用項目任務訓練學生的能力,課程要以學生為主體。或者簡單地說:①能力目標;②任務訓練;③學生主體。根據三個中心來將我們的實踐教學進行知識理論實踐一體化的課程設計。可根據課程性質的不同將實踐教學模式設計為:①驗證性實踐模式;②應用型實踐模式;③教學與實踐一體化模式;④技能培訓模式;⑤實踐基地模式等,針對不同性質的實踐教學采用不同模式化的教學。

3.2課內和課外相結合

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營造求知探索的校園文化氛圍,特別是高水平的化工操作工技能大賽、檢修鉗工技能大賽、電子設計大賽。積極鼓勵廣大遠程教育學生參加課外科技競賽活動。

3.3實踐教學與科研相結合

針對生產實際問題,引導學生盡早參與科研,學生可結合學校教師的科研項目,也可根據工作的企業單位的項目。制定遠程教育研究訓練計劃,采取申請立項-全程質量跟蹤-結題工作流程,項目結題后學生可獲得一定的實踐課程學分。

4現代遠程工科實踐教學面臨的問題

篇3

一、建立培訓市場的理論依據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培訓定義為:為達到某一種或某一類特定工作或任務所需要的熟練程度,而計劃傳授所需的有關知識,技能和態度的訓練。

市場是商品經濟的產物,市場的概念是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而發展起來的,今天我們所說的市場,不僅是商品交換的場所,而且還是一種運行機制或調節手段,市場的本質體現了各種交換關系的總和。

在培訓活動中是否存在交換關系,培訓活動是否具有產業性質是能否形成培訓市場的關鍵所在。

(一)培訓活動中的交換關系

一個市場的形成,最主要的條件為是否存在著買方和賣方,買方和賣方之間是否存在著交換關系。

從培訓活動的本質上講,它是一個傳授知識與技能的活動,交換存在于這個活動當中。

首先,社會(包括政府、企業)和個人都是培訓領域交換的利益實體,是培訓需求的一方,即買方。培訓機構是辦學實體,是提供培訓的一方,即賣方。在培訓活動中,受訓者必須交納一定數目的培訓費,從而使資金流向培訓機構,同時也使受訓者獲取了參加培訓的權力。經過培訓增長了知識,提高了技能,增加了在社會競爭的能力,這是培訓活動中存在的一種交換關系。

其次,培訓是傳授知識的過程,同時也是教與學的過程,這個過程是通過教育工作者的勞動實現的。在當今社會從某種意義上講,教育工作者的勞動仍然是一種謀生的手段。教師通過自己智能和體能的消耗,向學校和學生提供了服務,同時也獲取了相應的報酬,實現了勞動價值的交換。

再次,發展教育事業是國家的基本職能,國家每年都提供大量的教育經費,通過設立培訓機構,提高勞動者的素質,滿足社會需求。國家及地方政府也投入大量資金推行或舉辦大量帶有公益性質的培訓和為達到某種政治目的所開展的培訓。國家通過教育投資,開發了人力資源,提高了綜合國力。國家既是培訓活動的投資者,也是培訓利益的獲得者。

可見在培訓活動中,存在著國家與學校、學校與社會、學校與教師、學校與學生之間的交換關系。其中國家、社會、個人既是教育資源的供給者,又是教育資源的需求者;培訓機構既是教育資源的供給者,又是產品的生產者。在培訓活動中存在著供需交換和價值交換,為完成這種交換必然存在一個市場,通過市場,使社會、教育部門和個人之間實現價值交換和供需交換。

此外,教育交換與物質交換相比,教育交換更為復雜,有其特殊的規律性。首先,教育培訓活動與一般商品活動的目的不同,教育不僅具有經濟功能,同時還有政治功能、社會功能和育人功能。教育不以盈利為目的,而是以為社會培養合格勞動者為目的。第二,教育培訓交換不是完全意義上的交換。因為教育的對象是人,在人才形成的過程中,雖然教育起了巨大的作用,但人才并不是教育的獨立產品,而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培訓者不屬于培訓機構所有,培訓部門也不能把受訓者作為自己的產品拿到勞務市場去出賣。

總之,培訓作為一種社會活動,培訓機構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社會實體,必然與社會其它系統發生交換關系,這種供需和價值交換關系是客觀存在的,培訓市場就是完成這種交換的場所。

(二)教育培訓的產業性質

教育培訓活動的產業性質是由它的資源消耗性,生產性和可經營性所決定的。

1資源的消耗性。

開展培訓活動必須具備一定的條件,包括校舍、教學儀器設備、師資和教育管理者、教育經費、時間與空間等,這些教育資源在培訓活動中都有不同程度的消耗。

2生產性和服務性。

通過培訓可以提高受訓者的素質。經過培訓的人,會導致個人價值的增長,一旦所學知識運用于生產,便會創造價值。在實際生活中經過培訓的人比未受訓的人就業機會更多。

3可經營性。

培訓機構是一個相對獨立的辦學實體,絕大部分辦學機構自負盈虧,自主辦學。培訓機構的生產和經營就是通過對人力、物力、財力的有效結合來創造價值,發展壯大自己。

承認教育培訓活動的產業性質,并不是把學校當企業辦,并不是只強調經濟規律,而不顧教育規律。它的實質在于明確教育部門與社會其它部門的交換關系,社會上的任何部門要想得到教育服務,就必須支付一定的費用。培訓機構要想在社會上發展壯大,就必須接受社會的選擇,培訓機構要有經營意識,要加強管理,提高教育質量,增強在社會上的競爭能力。

教育培訓的產業性質與教育培訓市場緊密聯系,既然教育培訓是產業,就得進入市場。教育要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需要,就是要通過市場的調節,來達到教育資源的合理配置。

二、培訓市場的概念界定

市場體系是一個大系統,是由許多專門市場組成的,培訓市場是社會主義統一的大市場體系中的一個組成部分。

教育所具有的產業性質和培訓活動中的交換關系的存在體現了市場的特征。只是由于我們沒從本質上去認識它,因而也沒有形成相應的理論。市場是商品交換的場所,又是交換關系的總和,也是一種運行機制,它既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無形的。因此,我們對培訓市場的理解也不能過于狹窄。目前很多問題正在爭議之中,給培訓市場下一個定義確實比較困難。從一般的表面概念上界定它,培訓市場是以與職業相關的知識技能的提供和需要為交換內容的市場。從深層次界定它,是指培訓活動的運行機制或運作形式,是圍繞著培訓所發生的交換關系的總合。

培訓市場本身也是一個小系統,它是由培訓信息市場、培訓教材市場、培訓生源市場、培訓師資市場等構成。

培訓市場既可以作為單獨存在的市場,又可以作為勞務市場、人才市場、科技市場的組成部分,它的形成是人才市場、勞務市場、科技市場成熟與完善的標志。

三、培訓市場的本質

揭示目前業已形成的培訓市場的本質,是我們認識問題的深化和具體化。具體地說,現階段培訓市場本質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商品--市場"層面

精神商品與物質商品一樣,都凝固著人們的一般勞動,都具有價值和使用價值。從使用價值來看,參加培訓活動的目的是為了獲取一定的知識與技能,以使自己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提高自身的價值,增強競爭能力。從交換方式來看,知識與技能進入市場后,最簡便易行的方式是以"貨幣"為手段進行交換。要想獲得某一方面的知識與技能,就得交費參加某一培訓機構的學習,這些現象的存在充分表明了知識與技能等教育產品已具有"商品貨幣"性質了。

(二)"不完全"--"不成熟"層面

在一般市場中,實行等價交換的原則,但在培訓市場,有時卻不能執行,有些類型培訓的學費并不反映教育成本,也不反映教育價值和效用大小,學費并不完全成為調節教育供需均衡的杠桿。

競爭是市場運行的動力源泉,是市場的最基本特征。然而在培訓活動中,國家為了全社會共同利益對某些培訓項目進行某種程度必要的壟斷和干預;某些行業本身就具有壟斷性,使培訓市場中的競爭局限在一定的范圍和一定的程度內。

培訓市場從萌芽、發育到完善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我們對培訓市場的認識不能脫離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情。事實證明,現階段的培訓市場不論從性質作用意義上,還是從程度范圍上看,都是不成熟、不完善的。主要表現在培訓市場的界定不明確,發育不平衡、機制不完善、管理不得力,一些培訓機構收費不合理,個別學校教育質量低劣,甚至還有以學經商的現象存在。上述種種原因表明,目前培訓市場仍處于初級階段,雖已初步形成,但是不成熟、不完善。

四、建立培訓市場的可行性分析

培訓市場的形成與發展,并不是偶然的、孤立的,它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形成過程中多種因素促成的結果。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經濟結構的變革,市場體系的發育,企業勞動用工制度的改革這一系列現實背景,是培訓市場得以啟動和發展的必要條件。

教育是政治經濟的反映,教育體制總是與經濟體制相適應,一旦經濟體制發生變化,教育體制也必須相應地進行改革。黨的十四大明確地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總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是對社會主義理論認識上的深化。這一重大變化給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帶來了深刻變化,也對教育產生了直接的影響。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教育體制理所應當地成為教育體制改革的目標與方向。

成人教育是與社會發展和經濟建設聯系最緊的一種教育類型,經濟領域中的一些基本運作方式,同樣適用于成人教育領域。其中建立成人教育科技市場、成人教育生源市場、成人教育人才市場、成人教育培訓市場等一批成人教育市場,是成人教育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只有這樣,才能使成人教育與市場經濟體制接軌,才能使學校面向社會辦學,同時也使社會能夠充分利用教育資源,學校的活力和動力才能得以增強,才能更好地發揮成人教育直接有效地為經濟建設服務的功能,這是培訓市場得以形成的動力與源泉。

其二,勞動人事用工制度的改革為培訓市場的形成提供了可能。

轉換企業經營機制,把企業推向市場是我國企業制度的重大改革。這一變化促進了勞動用工制度的改革,以往那種國家包分配,用工終身制等勞動用工制度必將被聘任制、合同制所代替。企業有權選擇職工,職工也有權選擇企業和工作崗位。需要學習,要求培訓已成為職工獲取新的工作,更好的工作、更高的工資、職務晉升的必要手段和途徑。這種培訓是個人根據自身的需要自覺自愿地參加,在經濟學上稱為"個人人力資本投資",只有當個人經過投資,而獲得了收益成為可能,個人才會到培訓市場尋找培訓信息,參加培訓。所以說,只有職工真正擁有了選擇職業、企業和工作崗位的自時,職工培訓市場才能形成。

其三,建立培訓市場是成人教育體制改革的必然趨勢

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成人教育體制,存在許多弊端,學校缺乏辦學自、奉命辦學、教育資源得不到充分地利用和發揮。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按照市場經濟體制的需要來規劃和設計成人教育,已成為成人教育體制改革的出發點和歸宿。轉變行政管理職能,下放權力,使學校真正成為辦學的實體,建立以競爭為手段,以提高效益,優化結果為目的的運行機制(市場體制),已成為成人教育體制改革的重大決策。在這種背景下,培訓市場的形成與發展成為必然,它的出現可以使成人教育按市場的需求辦學,使市場調節成為管理成人教育的重要手段。

五、北京市培訓市場的現狀分析

(一)北京市培訓市場的主客體

據統計,北京市目前有獨立設置的成人高校84所,成人中專校142所,各類民辦教育機構2136所,此外還有近3000所鄉鎮成人學校、村辦文化技術學校和培訓中心。已初步形成多層次、多規格、多形式、多渠道的辦學培訓體系。每年有數以百萬計的人在各類成人培訓機構中接受培訓。可見北京市存在著一個龐大的賣方市場和一個潛力很大的買方市場。對于這個客觀現實,我們只有正視它,承認存在,研究規律,因勢利導,促使其不斷發育和完善。

(二)北京市培訓市場的專業設置

目前北京市成人教育培訓市場所開設的課程大體分為四類,即文化補習類、外語類、藝術類、職業技術類。

文化補習類的主要對象是準備參加各類考試的人,如高考補習班,成人高考補習班,自學考試輔導班等;外語類主要以英語、日語為主;藝術類主要包括書法美術繪畫、器樂聲樂、舞蹈體操健美;職業技術類主要以美容美發、烹飪、服裝剪裁、裝璜設計、計算機操作、家政、家電維修、財會和汽車駕駛等。

當前,北京市培訓的市場化趨向明顯加強,除文化補習仍保持相當的熱度外,職業培訓越來越面向勞動力市場需要,面向經濟體制改革和產業結構變革的需要。培訓方向明顯呈現以下特征:

(1)職業培訓的專業多為實用性和操作性強的專業;

(2)辦班方式靈活多樣、講究速成,見效快。

六、關于促進北京市培訓市場成熟與完善的幾點設想

(一)做好建立培訓市場的基礎工作

1認真搞好辦學體制改革,這是建立培訓市場的前提。必須切實地轉變傳統的教育觀念,改變政府對教育事業包攬過多的狀況,按照《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的精神,"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應在政府管理下,主要依靠行業、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舉辦,或由社會各方面和公民個人聯合舉辦"的精神,積極鼓勵、大力支持、正確引導社會力量辦學,歡迎港、澳、臺同胞、海外僑胞和國外友好人士來華合作辦學或單獨辦學。

2落實培訓機構的法人地位,保證培訓機構的辦學自,這是建立培訓市場的內在基礎。

教育行政管理部門應為培訓機構的發展創造一個較為適宜的外部環境,促使其成為一個真正的辦學實體,使其在教育行政部門的宏觀指導下自主辦學。就目前而言,培訓機構應享有招生自、設置專業自、制定收費標準的自、用人自和對外交流權。

(二)建立和完善培訓市場體系

1加快籌建我市培訓信息市場。目前北京市培訓市場體系還不十分健全,其中培訓信息市場是較為薄弱的一環,應加緊籌辦,發揮其培訓中介機構的作用。以市成人教育培訓中心為中介,建立全市成人教育培訓信息網,把企事業用人單位、各類成人教育培訓機構、普通教育培訓機構納入信息網,開展各級各類教育的信息咨詢服務,使之逐步完善。

2逐步擴大市場調節范圍。培訓市場開放的范圍,目前首先應開放政府計劃調節之外的培訓領域--即社會培訓領域。其次是系統內、企業內部培訓,逐步擴大市場調節范圍,逐步使中小企業內部培訓的任務由社會培訓機構承擔。

3在培訓市場的組織方式上。組織與籌建培訓市場時,要堅持有形市場與無形市場相結合,以無形市場為主的原則。在交換過程中應由目前的相互依附關系轉向契約關系,使在培訓市場中各方的利益都受到法律保護。

(三)加強對培訓市場的宏觀管理與調控

1各級政府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門都應當轉變職能,由傳統的行政指令性管理轉為制定政策,運用行政、法律、經濟手段并行的調控體制,進行宏觀管理和指導。

篇4

(一)教育目標工程教育應當以培養工程師為己任。教育目標應該體現培養什么樣的工程人才,今后能夠從事的職業或崗位等內容。教育目標是對人才培養使命或教育目的的分類型、分層次的規定。6所大學的人才培養使命與工程專業教育目標的關鍵信息見表1。表1表明,6所研究型大學的人才培養使命大多用“高素質”“拔尖創新”“高級專門”以及“高層次”“創新型”“復合型”等詞匯來修飾;但C大學的學校人才培養使命相對具體。關于專業教育目標,6所大學主要關注知識基礎和畢業后能夠從事的職業和崗位類型,較少關注其他方面的內容。這實質上是將人才培養的重點放在知識和做事的層面。

(二)預期學習結果教育目標和預期學習結果是課程改革的“指南針”。預期學習結果是對教育目標的細化,使之達到可操作、可實施的程度。預期學習結果反映了學生在畢業時期望的和所能達到的學習水準,它常常與學生掌握的知識、具備的技能和態度有關。6所大學課程計劃中預期學習結果的關鍵信息見表2所示。表2表明,6所大學工程教育的預期學習結果在知識、技能和態度這3個維度設置上大體一致。但不同學校設計的預期學習結果內涵也有差異。例如,A大學和E大學在知識要求中將經濟管理知識單列;C大學特別強調工具性知識和社會發展及相關領域知識。我國大學對工程專業中“知識”要求的趨同性,說明自然科學知識的基礎性得到了重視,但技術知識的分化、交叉與快速變化的特性沒有受重視,工程科學知識沒有很好地被重視。究其原因,可能是我國高校對工程的本質和工程實踐的時代特性沒有精準地把握。又如,關于學習結果的技能要求,C大學獨樹一幟,將終身學習能力、工程實踐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創新能力以及交流、協調、合作與競爭能力納入其中。關于態度要求,6所大學的表述非常泛化,還停留在精神、思想、素養、意識層面。可見,我國大學對工程專業中“技能”和“態度”的要求,還需更關注21世紀工程師職業新形象和工程實踐新特征對培養學生能力和素質的影響。

(三)課程結構課程結構是課程設計的重要內容,它是連接教育目標和最終學習結果的橋梁。課程結構包含課程類別、內容、學分比例、選課性質等要素。由于我國大學課程模塊劃分沒有統一標準,為規范統計口徑,本研究將課程類別分為以下7類:(1)通識通選課程,包括政治、軍事理論課,外語、體育和計算機工具類課程以及學校單獨設置的通識教育課程模塊;(2)自然科學課程,指數學、物理、化學類課程;(3)學科技術基礎課程,指大類學科基礎課、學科平臺課、技術基礎知識課或專業基礎課;(4)專業課程,是指直接針對本專業的專業主干課、專業核心課;(5)專業方向課,是指單獨劃專業分類的課程,包括分組方向選修、分模塊選修、分課程群選修等;(6)集中實踐環節,是指對立于課堂教學的一類課程,不包括具體課程涵蓋的實驗、研討和課外自學,但包括一門課程結束之后的課程設計;(7)單獨設置的跨學科選修課。數據分析表明,6所學校課程學分總數從160~208不等;通識通選課總學分數超過40的學校有5所;自然科學課程學分平均為26;學科技術基礎課學分從21.5~54,集中實踐環節學分從14~45不等,這兩類課程學分配置差異較大,說明課程學分設置被學校認識的重要程度有差異。從圖1可以看出,各類課程占總學分的比例有所不同。如果按某類課程的學分數占本專業總學分的比例超過20%這一標準來衡量,6所學校的通識通選課比例全部超過該標準,學科技術基礎課比例有5所學校超過該標準,集中實踐環節有3所學校超過該標準。自然科學課程和專業課程的學分比例均低于總學分的20%。關于專業方向課和跨學科選修課,分別有3所和2所大學單獨設置了該類型。圖1還表明,自然科學類課程所占總學分比例變化不大,全距R=6.2;學科技術課程占總學分比例有波動,全距R=16.8,上異常值為30.2%,下異常值為13.4%;集中實踐環節的下異常值為B大學的8.8%。上述數據表明,不同學校對不同類型課程的重要性程度認識不同。數據統計分析結果還說明了專業課程(學科技術基礎、專業課、專業方向和跨學科課程)中必修與選修的學分配置情況。從選修課程學分占總學分比例來看,比例最高的是B大學,選修學分高達32;比例最小的是C大學,選修學分低至7;這說明這兩所大學對選修課程的功能和學生學習選擇的靈活性,有著不同的理解和做法。其余4所大學選修課程比例大體相同。圖2顯示了各學校專業類課程提供的選修課程門數的差異。如果單從選修門數的絕對值來看,A大學高居榜首,其值為51;C大學最少,其值為8;選修課提供門數有下異常值,為C大學的8。絕對值只表明量的多少,要說明學生選課的自由度,還要考察可選門數與應選學分的比值。該比值越高,表明單位學分可選門數越多。從表3可以看出,D大學和A大學提供的選修門數與學分之比較高,可以推論,其學生的選課自由度可能較高。B大學和E大學提供的選修門數與學分之比較低,其學生的選課自由度可能較低。

(四)實踐環節工程專業的課程計劃中,實踐環節的設計對工程教育尤為重要。從6所大學課程計劃的集中實踐環節設置看,集中實踐環節的學分數占總學分的比例有一定的差距,最低8.7%,最高24.4%。案例大學的實踐環節類別和學分配置見表4。表4顯示,集中實踐環節的類別按出現的頻率由高到低依次是:認知實踐、畢業設計論文、軍訓、課程設計、各類實習、綜合項目設計。值得指出的是,“綜合項目設計”本應是工程教育實踐環節的重要內容。但遺憾的是,無論從學分設置(4~5學分)還是采用學校(3所)來看,均沒有凸顯該類實踐環節應有的地位。富有個性化的是,A大學設置了大學生科研項目訓練(2學分),旨在為學生提供課外科學研究、接觸教授的機會。C大學設置了創新拓展項目(2學分),旨在鼓勵學生積極參加校內實驗室、教學基地、創新實踐的學習活動。C大學還要求參加“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的工程專業必須建立學校與企業培養聯合體。這代表著工程教育課程改革在實踐環節方面的創新。

(五)學習經驗與評價關于學習經驗,我國高校的課程計劃大多沒有專門規定。在課程計劃中反映的學習經驗,主要體現在不同類型課程與教學的要求中,個別大學還規定了課程內部各教學環節的學時要求。例如,A大學的課程計劃規定,每個專業必須有2門雙語教學的課程和2門研究型教學的課程(Seminar);每門課程的學時由5部分組成:授課、實驗、討論、上機和課外學時,各門課程可根據具體情況有側重地設計相應環節。又如,C大學人才培養方案規定,為了實現人才培養的知識、能力與人格標準的要求,采用小班化教學、分小組學習、項目作業以及討論式、案例式和做中學的學習方法。再如,F大學水利水電工程專業開設了“Project課程”,即項目課程,旨在為學生提供項目設計經驗,培養工程設計能力;學生還可參加學校組織的“大學生科研訓練”項目,獲取科學研究的學習經驗。上述教學要求為學生學習工程提供了一定的經驗。學習評價在課程計劃中反映的程度總體不高。從6所學校人才培養方案中捕捉到的關于學習評價方式,大致可歸結為2類。第一類是“簡化”模式,以E大學為典型。在課程計劃中有一項“考核分配”的要求,規定了所列課程是“考試”或“考察”,僅此而已。第二類是“對應”模式,以C大學為典型。C大學除了在課程計劃中表明考核方式外,還對成績評價方法進行了限定,要求評價方法與專業培養目標中的“知識、能力與人格”要求相對應。例如,對“數學或邏輯學的基礎知識”,其評價方法是“數理知識通過課程期中、期末考試并考慮平時成績、實驗報告等綜合評價”;對“與人合作共事的能力”,評價方法為“若干專業課實行小班化、討論式、案例式、做中學、大作業以及通過面試和筆試等方式綜合評價學生成績”。C大學的學習評價模式緊扣學習預期結果,其改革的先進性和政策力度值得借鑒。

二、討論

上述研究結果呈現了案例大學工程教育課程現狀的教育目標、預期學習結果、課程結構、實踐環節、學習經驗與評價等關鍵要素。從靜態的課程設計角度進一步考察課程現狀與工程實踐的契合度,深入探討這些現狀背后隱藏的問題并揭示其潛在成因,是本研究關注的另一重要問題。

(一)課程現狀與工程實踐的契合度從課程設計的角度分析課程現狀與工程實踐的契合度,可以看出我國高等工程教育課程與工程實踐的關聯度不高,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其一,從教育目標來看,無論是學校人才培養使命還是專業教育目標,大多沒有體現面向實踐的工程教育愿景。案例大學均是具有良好工程教育聲譽的研究型大學,理應肩負培養國家新型工業化戰略所需工程師的使命。但其教育目標的表述,并沒有突出培養工程人才這一重點。其二,從學習結果來看,知識、技能和態度之間是分離關系,沒有體現工程實踐的整合能力觀。雖然知識要求面較廣,但沒有與工程實踐相聯系;技能要求還只是一般本科生所應達到的通用標準,沒有體現“工程師”的能力特質;態度要求更是泛泛而談,不易操作和評價。其三,從課程結構來看,總學分數和學分比例設置不合理。首先,總學分數偏高,這意味著課內學時太多,限制了學生自主學習時間,可能會遏制學生工程創新能力的培養;其次,各類課程學分比例設置不合理,理論課程過多,實踐課程偏少,實踐內涵不夠豐富。這些現狀與工程教育的實踐特性這一本質屬性的要求相差甚遠。其四,從學習經驗和評價來看,教學方法還是以講授為主,學習經驗的設計僅停留在研討課、雙語課等形式層面,遠沒有觸及工程實踐的本質。學習評價仍以“考試”或“考察”為主,從現行課程計劃中幾乎看不出改革與前進的步伐。唯一例外的是C大學提出采取不同的形式、與能力標準相對應進行學習評價,但這只是一個嘗試,實施效果要拭目以待。

(二)課程現狀隱含的問題及成因我國工程教育課程偏離工程實踐、與工程實踐的契合度不高,這一現象背后隱含的問題頗多。若從靜態的課程設計視角審視問題,我國高等工程教育課程的主要矛盾表現在課程目標和課程結構兩個方面。一方面,課程目標脫離工業需求。本研究所揭示的我國本科工程教育課程目標呈現趨同化特點,各校之間“相互借鑒”表述空泛,針對性和個性化不強。同時,課程目標還呈現智性化特點,過分重視學科知識的掌握,忽視解決工程問題能力的培養[4],斷失了工業界需求這一“活水源頭”。工程教育課程目標的制定應當緊緊圍繞工程師在企業環境中工作所需的知識、技能和態度。我國工程教育課程目標的內涵沒有很好地吸納工業界對工程師特質的訴求,課程目標的制定過程也沒有充分考慮工業界企業雇主的參與,似乎只在學校內部“閉門造車”,脫離工業企業和工程實踐的需求。另一方面,課程結構分離工程能力。研究表明,我國工程教育課程結構存在明顯的學科壁壘,仍以學科知識為導向劃分課程結構。按照嚴謹的知識體系劃分課程結構的弊端是,在獲得知識體系完備性的同時,犧牲了學科交叉的機會,而跨學科思維是工程師解決問題的重要思維。可見,課程結構的分離表現在兩個層面:一是學科知識和實踐能力的分離,兩者缺乏必要的聯結;二是學科課程之間的分離,各類知識缺乏滲透和有機聯系。上述工程教育課程問題應當引起人們的反思。我國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一直在探索工程教育課程改革的新路,為何改革從未間斷但問題仍很嚴重?究其根源,筆者認為這與我國高校工程教育課程改革缺乏工程觀、人才觀和課程觀的指導有關。工程教育若不皈依工程本質、面向當代工程實踐,如何談及培養未來的工程師?過度科學化的課程割裂了工程實踐的整體特性,而建立在“大工程觀”基礎上的“整體工程觀”[5]是指導工程教育課程改革的哲學思想。

三、結論與建議

篇5

論文摘要:知識社會是強調以知識為核心的社會,知識社會也是學習社會。在即將到朱的知識社會,成人教育要有新的策略,要改革成人教育的結構,注重發展農村成人教育,要建立學習型社區;成人學習具有了新的特點,要重視素質教育,關注人的全面發展。在知識社會中,遠程教育、網絡教育因為其自身的明顯優勢,受到越來越多的成人學習者的歡迎。這是海峽兩岸“知識社會與成人擘習”學術研討會所探討的主要問題。

繼2000年在蘇州召開的“海峽兩岸成人教育”學術討論會之后,由江蘇省成人教育協會和江蘇廣播電視大學聯合舉辦的海峽兩岸“知識社會與成人學習’“學術研討會于2001年4月1日至4月2日在揚州舉行。

這次研討會的主題是:“知識社會與成人學習”。會議討論的議題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知識社會的基本特征、知識社會與知識經濟、知識社會與教育發展、知識社會與成人教育、知識社會與終身學習、知識社會與遠程教育、知識社會與社區教育、知識社會與人力資源開發等。陽春三月,美麗的瘦西湖畔,來自海峽兩岸的近百位成人教育、遠程教育工作者聚濟一堂,聽取了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副校長于云秀教授(知識經濟與中國電大教育的發展》、臺灣成人教育學會顧問郭為藩教授《網絡大學體制化的商榷》、臺灣成人教育學會會長黃富順教授(知識社會與成人教育》、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吳康寧教授(知識社會中“工作成人”學習的基本特征)等專題報告,并進行了大會交流發言和討論、對知識社會成人教育、遠程教育的新特點及發展趨勢等大家所關注的熱點問題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研討。

一、知識社會的特點及其挑戰

黃富順教授在其主題報告《知識社會與成人教育》中詳細分析了知識社會的特征、他指出,21世紀的社會是一個以知識經濟為主導的知識社會,知識社會是強調以知識為核心的社會,其特征是:(1)知識生產的速度前所未有,嶄新的知識充斥整個社會,形成知識的爆炸;(2)知識的壽命快速縮短,知識老化日益加速;(3)知識的傳輸迅速,取得容易,儲存方便:(4)知識成為經濟發展的最重要因素,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5)知識型勞動者主導生產,他們不斷開發腦力,激發創意,更新產品,提高品質,提升競爭力。

江蘇成人教育協會會長、江蘇廣播電視大學校長陳乃林在《知識社會與成人學習》的專題論文中對知識社會的特征作了如下概括:知識社會是堅持以人為本及人與社會、自然和諧、協調發展的社會:知識社會是以知識經濟為主體的社會;知識社會是以知識管理為紐帶的社會:知識社會也是學習社會。

于云秀教授在專題報告中指出。知識經濟是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以知識和信息的生產、分配和使用為基礎,以創造性的人力資源為依托。以高科技產業和智力為支撐的經濟。知識社會的到來.也就是學習化社會的到來,它意味著學習意識的普遍化和學習行為的社會化.意味著終身教育體系的真正確立、意味著教育的社會化、民主化、國際化和個別化。這些無疑對傳統的成人教育觀念提出了巨大的挑戰。

二、成人教育的適應與成人學習的轉型

成人教育如何適應知識社會以及知識社會成員的學習要求,是本次研討會的豐要論題之一、黃富順教授認為,知識社會成人教育的重點工作和策略是:(約倡導成人繼續學習、終身學習的理念〕(2)推動成人自學的運動。要加強宣傳和引導,喚起民眾參與學習,激發成人自覺、主動地學習。(3)加強成人的在職進修與訓練.增強他們獲得、積累與轉化知識的能力,進而激發其創造知識。(4)普遍提升成人的素養。(5)鼓勵成人學會學習。(6)擴展網絡學習。

江蘇省成人教育協會副會長胡鳳英明確提出了知識社會呼喚成人教育結構性改革的命題。她從辦學體制的社會化、市場化,運行機制的社會性、靈活性.教育功能的多樣化、服務性。教育手段的網絡化、信息化。人才培訓的本土化、國際化等方面闡明了成人教育結構性變革的主要任務。

江蘇省成人教育研究室陳東瑜副研究員從人力資源開發的角度闡發了我國為迎接知識社會到來在人力資源開發方面的思路:一是按照學習化社會的要求努力構建終身學習體系:二是堅持“兩基”重中之重和各級各類教育協調發展,努力為知識社會構建扎實的人才資源基礎:三是充分發揮成人教育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積極作用;四是教會成人學會學習,努力提高數字化學習能力。

不少專家關注到社區教育在知識社會成人教育中的獨特作用。南京市玄武區社區教育委員會張利民的交流發言通過玄武區創建全國社區教育實驗區、示范區。積極整合社區內豐富的教育資源。做到橫向聯合。縱向溝通。最大限度地實現教育資源的共有、共享的實踐.介紹了建設學習型社區的做法:(1)廓清思路,加強社區教育理念的整合;(?)完善網絡,加強組織資源的整合;(3)專兼結合,加強人力資源的整合;又})積極引導。加強物質資源的整合;(5)開展活動.加強人文資源的整合。

吳江市成人教育協會王建平探討了城鎮學習型社區教育問題二他認為,城鎮學習型社區教育就是通過各種手段或形式,提高全體社區成員的科技人文素質和生存質量、促進城鎮社區健康、有序發展的教育活動的總和。他分析了營造城鎮學習型社區的障礙.井指出,開展城鎮社區教育要注意加強城鎮社區教育理論框架、管理體系、活動設施、網絡隊伍和經費給付體制的建設,推進城鎮學習型社區的建設,適應知識社會的要求:

海門市教育局黃志豪則關注知識社會中農村成人教育的發展問題:他認為.目前,我國農村人口科技文化素質低的問題十分突出。遠遠一下能適應知識社會的要求。因而,必須重視農村成人教育的發展和創新。首先.要轉變農村成人教育觀念.實現由單一的成人教育思想向全方位、多功能的大教育思想的轉變,由掃除青壯年文盲為主向大力培養農業骨干為主的轉變。由教育部門獨家經營的體制向一校多牌聯合辦學的體制的轉變,由單純的傳授知識向產學研相結合的轉變.由傳統的學校模式向三教統籌、農科結合的教育模式的轉變。以迎接知識社會的到來:

知識社會的特性決定了成人學習在學習內容、學習要求,學習方式等方面的轉變。吳康寧教授從教育社會學的角度,分析了知識社會中“工作成人”學習的基本特征。他認為。知識社會賴以立基的知識是“客觀性知識”。“工作成人”學習的“技術性”特征將越來越明顯:知識社會賴以立基的知識是“準人性知識”.“工作成人”學習的“功利性”特征將越來越明顯:知識社會賴以立基的知識是“開放性知識”.”工作成人”學習的’‘個體性、、特征將越來越明顯;知識社會賴以立基的知識是“速變性知識:.“工作成人”學習的“全程性”特征將越來越明顯。

個人要在知識社會中生存和發展,需要具備多方面的素質和能力,因此.成人教育還要十分重視成人的素質教育,幫助成人提高素質.獲得完滿的發展。如何在成人教育中實施素質教育呢?鎮江市廣播電視大學校長祝誠教授在交流發言中提出:首先,要在成人教育中牢固樹立終身教育的觀念、改變部分成人學習目的的直接功利性。第二,實施成人素質教育的理想模式是遠程開放教育,其開放性、網絡化的特征,使它可以實現“以學習者為中心,旨在促使每位學習者都能得到充分發展的教育”。第三,要正確處理好素質教育與專業教育的關系.使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第四,重視學生的個性發展。第五、要在成人教育中開展創新教育。

知識社會以知識為核心,而閱讀則是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臺灣師范大學林振春教授對知識社會中閱讀能力的培養問題進行了較為深入的探討。他在交流發言中分析了知識社會的知識特性,把知識分為資料、信息、知識和智能4個層級;闡述了積累性閱讀、理解性閱讀、鑒賞性閱讀、評價性閱讀、創造性閱讀、消遣性閱讀、專題性閱讀、發展性閱讀、探測性閱讀、實用性閱讀、交叉性閱讀等l1種閱讀類型的不同特點和功用;提出了4種有效的閱讀方法:01}4R法、SQ3R法、問題閱讀法、十步閱讀法;并認為,在知識社會中,有必要擴大閱讀能力的范圍,培養閱讀能力應該包括閱讀理解能力、記憶能力、思維能力、表達能力等4個方面。

三、遠程教育、網絡學習是知識杜會成人教育的最佳形式

在競爭激烈的知識社會,人們需要不斷學習新的知識,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對教育的需求、要求明顯提高、而傳統的教育,從教育理念、教育資源.教育內容、教育環境、教育方式等都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接受教育人群的學習的需要二隨著通信技術、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現代遠程教育、網絡教育應運而生、并受到越來越多的學習者的歡迎,尤其受到存在求學障礙的成人學習者的青睞。現代遠程教育、網絡教育以其自身明顯的特點和優勢,成為成人教育、成人學習的最佳形式。參加研討會的代表對遠程教育、網絡學習在成人教育中的優勢及其發展趨勢進行了廣泛而熱烈的討論。

于云秀教授分析了中國遠程教育的發展情況,對知識社會中國電大教育的發展提出了若干思考意見。他認為,首先,要加快辦學體制改革,逐步實現計劃經濟體制下固有的辦學模式向市場經濟體制下的靈活辦學模式的轉變。第二,堅持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相結合。第三,提供優質服務,保證教學質量。第四,廣泛開展聯合、合作辦學,參與國際教育市場的競爭。第五,提高教師隊伍整體素質,把好教育質量的源頭。第六,調整專業結構,深化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的改革:第七,充分發揮電大系統的優勢,在競爭中以整體優勢取勝。第八,加強遠程開放教育的研究,用研究成果指導教學實踐:

南通市電大如東分校繆新華探討了縣級電大在知識社會的作用問題,提出了知識社會縣級社區學習支持服務系統模式建設意見。他認為,縣級電大作為縣級社區學習中心、有中央及省、市電大作支撐,通過有選擇地引進高校的優質資源.必將發揮學習資源中心、學法指導中心、學習信息中心、學習交流中心、學習評價中心和學籍管理中心的作用,并在知識社會成人學習中發揮重要作用。

郭為藩教授的主題報告探討了網絡大學體制化問題。他認為,在21世紀的知識社會,網絡大學必定會有很大的發展。而目前網絡大學還很不規范,教學品質參差不齊,開設的課程缺乏大學應有的多學科性,更重要的是、迄今為止網絡大學尚未制度化。(1)在經濟全球化、教育交流日趨頗繁的形勢下,網絡大學將率先實現跨國合作、成為國際大學的先聲。所以,網絡大學必須有一套具有公信力的制度,維持其應有的學術水準及機構規模二(2)網絡大學必須有一套完整的數字圖書館或資源中心,有現代化的傳播科技與教學科技設備,并擁有一支網絡科技與傳播科技的專業團隊,配備相當人數的全時助理人員來支持繁重的教學輔導工作。(3)從成本效益的角度看,網絡大學必須跟既有的大學合作,分享現成的師資與教學設施資源:在現階段全部課程采用網絡教學實為大多數學府力所未逮、所以部分科目采取其他教學模式,包括電視廣播、面授、教學套裝對教學品質并不見得有降低之虞。網絡大學的起飛,尚需一段時間。

臺灣中正大學成教系揚國德教授則在他的交流發言中,著重分析了歐美國家網絡學習的應用與發展趨勢。網絡學習的優勢明顯:彈性學習的時間與地點;具有地球村與世界性的發展潛力;可以調適與應用不同的設備與資源;快速提供新發展的學習材料;容易更新內容與增加資料;以較低的成本就可以發展不受時空限制的有效學習方式,特別是提供師生之間很多的互動。歐美國家正在努力地運用這些優勢,發展成人教育。就正規教育來看,提供網絡教育的機構有4種模式:與傳統大學結盟、純粹的網絡大學、傳統的開放大學和傳統大學的延伸。網絡學習的設計有2種模式:單一模式,即全部為遠程教育而設計,如英國等設立的開放大學;多元模式,即指一般大學機構在進行校園教學的同時提供遠程教育課程,在美國、澳洲、加拿大、法國,瑞典等以已相當盛行。就非正規教育來看,各種公私立機構,特別是企業界.運用計算機網絡,規劃在職進修教材,提供超越時空的學習與練這種新興的媒介,由于國際網絡的普及與運用已成為未來工作與學習的時代趨勢。

篇6

(一)網絡平臺支撐自主研發的“江蘇學習在線”定位于三個方向

一是江蘇社會教育的門戶網站,作為全省社會教育政策宣傳、理論引領、信息的主流平臺;二是省內社會化終身學習網的導航基站,全省社區教育在線學習網站的展示窗口,并構建省域在線學習聯盟;三是打造自主學習、終身學習的服務平臺,集社會教育課程學習、資源管理、成果認證等為一體的支持服務體系。主要功能包括:信息與管理、學習者資格注冊與自我管理、課程與管理、信息統計與分析、管理員分級管理、全省社會教育網站及資源導航、分類查詢、區域專項服務等核心功能。“江蘇學習在線”運行以來,得到了省政府的高度關注,2010年8月“,建好江蘇學習在線網站”被正式寫入《江蘇省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2011年江蘇開放大學被教育部批準為“終身學習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示范基地”。開展老年遠程教育的重要支撐之一是信息化網絡平臺。為老年遠程網絡教育專項建立了“夕陽紅•江蘇老年學習網”,依托“江蘇學習在線”面向老年朋友宣傳關于老年教育的政策,報道全省各地基層開展老年教育的訊息,展示豐富多彩的老年教育活動專題,為老年群體的不同學習需求組織學習資源,并承擔學習的支持與服務,通過網絡平臺為老年朋友的老有所學、老有所為、老有所樂提供有效載體。“夕陽紅•江蘇老年學習網”網站共分為“新聞資訊”、“空中課堂”、“七彩夕陽紅”、“證書廣場”、“課程中心”五大板塊。其中“新聞資訊”板塊包含“新聞速遞”、“扶老上網”、“通知公告”、“政策文件”四個欄目,致力于宣傳關于老年教育的政策,報道全省各地社區開展老年教育的訊息;“空中課堂”板塊分為“空中老年大學”及“開放大學欄目”兩部分,致力于學習資源庫的建設,提供個性化資源推送服務;“七彩夕陽紅”板塊包括“銀齡風采”、“專題展播”、“科普知識”、“老年大學簡報”四個欄目,主要展現了老年朋友們“老有所學,老有所為,老有所樂”的精神風貌和多姿多彩的晚年生活;“證書廣場”提供了21個公共證書,老年人可以根據興趣進行選學,完成學習積分后,獲得相應的學習證書;“課程中心”板塊提供了13個類別2187單元的特色課程及九大類48個方向共16653單元的公共課程,所有課程均可免費學習。通過“人氣課程”、“精品課程”、“熱評課程”和“最新課程”四個實時更新的統計數據,向用戶進行推薦,并通過“興趣關鍵字”和“職業關鍵字”進行搜索,再通過“課程名稱”、“課程類別”、“授課教師”、“學分范圍”進行精確定位,使老年學習者在海量學習資源中能夠便捷地找尋到自己所需要的課程。

(二)教學組織形式老年網絡教育

通過平臺統一提供學習資源,線下提供教學場地、教學設備和教學指導的有組織開展學習的組織形式,如“夕陽紅•扶老上網”工程由“夕陽紅•江蘇老年學習網”提供系列學習資源,經申報批準的省級聯系點組織志愿者,安排一定的時間,提供學習的場所,自編學習指南,通過教學和持續的輔導,幫助老年人開展興趣學習。這種群體式的組織模式有效激發老年人的學習積極性,也為老年人的生活帶來了新的樂趣。

(三)數字化學習開展老年網絡教育均

可通過網絡平臺進行遠程學習。如在“夕陽紅•江蘇老年學習網”網站進行用戶注冊完成后,可以登記為網站的實名用戶,需填寫真實的姓名、身份證號、性別等信息。注冊后即可登錄學習網站的視頻課程,網站對每一門課程提供斷點續看的功能,對于用戶第一次觀看的視頻,不可以對視頻進行拖拽等快進方式。網站提供個人課程表、證書表和學分情況表,個人課表里包含已學、待學和在學課程,用戶可以了解自己課程的學習情況,查看每一門課程的學習進度、學分獲得情況和對應的證書獲取情況。當證書所需的“必修”“、選修”和“輔修”課程全部完成的時候,可以看到完成的信息。通過審核后可以查詢到證書信息。

(四)學習成果認證開展老年遠程教育

適時進行有效的激勵和階段性學習成果的認可,是激勵老年人學習熱情的有效措施。江蘇開放大學將“夕陽紅•江蘇老年學習網”所記錄的學習成果與江蘇學習在線學分銀行和江蘇開放大學學分銀行進行有效地對接,為通過網絡學習的老年學習者建立學習賬戶,記錄學習過程,并有效轉換為對應的學習成果。學習成果的認定結果為學習積分。學習積分的獲得是以課程時長為計算依據。每20分鐘課程視頻計1個學習積分,一個課程視頻須全部學完后才可以得到對應的學習積分。課程學習設置多個斷點,學習者必須保持學習狀態才可繼續。目前網站已注冊老年學員10300人,總計870000多學習積分,其中個人達到10000學習積分以上的已有13人,共有16000個課程單元被選擇學習,其中,《東方大講壇•科學、藝術、教育》這門課程最受歡迎,學習率達14600多次。為激勵基層社區開展有組織的網絡學習,對130個“夕陽紅扶老上網”工程省級聯系點按照有組織、有制度、有師資、有學員、有場所、有經費、有影響的原則,首批評選出28家先進單位,為進一步推進老年遠程教育的開展打造示范樣板案例。

二、老年網絡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老年遠程教育是一種新興的教育模式,我們對其發展過程中所遇到的各種實踐問題認識還不夠深刻。

1.現行教育資源的渠道和途徑,制約了老年網絡教育的普及

目前我們的網絡平臺采取的是為社會提供免費資源,免費學習,但是沒有統一的平臺延伸到基層,在基層的普及性不強,輻射面不廣,實現老年遠程教育全覆蓋存在困難。

2.視頻資源制作成本高,資源不足,共享手段有限

老年學員的年齡跨度大,文化層次和興趣愛好不一,對課程內容要求較高,現有資源儲備不能滿足老年學員需求。

3.學員學習需求和學習手段之間存在矛盾

老年學員雖然對遠程教育學習的需求很高,但是由于對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接受使用能力普遍薄弱,不能很好地利用信息技術手段搞好學習。老年學員學習需求與學習手段、學習能力方面存在很大矛盾,影響了老年遠程教育的全面開展。

三、進一步發展老年遠程教育的措施

1.加大宣傳力度,進一步提高老年遠程教育的認識

隨著老齡人口的不斷增加,學校教育已經遠遠不能滿足廣大老年學員的學習需求,充分發揮遠程教育突破時空界限的辦學優勢,拓寬老年教育渠道,是發展老年教育的必由之路。老年遠程教育作為新時期老年教育的創新模式對完成規劃要求無疑起著重要作用。我們應當通過多渠道的宣傳使各級領導和廣大老年人深入了解老年遠程教育的優勢,營造全社會關心、支持和參與的良好氛圍。

2.搞好老年遠程教育系統化建設

老年遠程教育從教學設施的建立、網絡的構建、教學計劃的制定、課件的制作和播放,到組織收看、反饋信息、技術保障是一條龍的服務系統。這一系統工程需要內外配合,多方協作,同時還要加強教學人員、技術人員和服務人員協調配合等一系列系統性的工作。我們還要進一步完善管理體系,加強綜合協調的力度。

3.加強交流深化合作,充分實現資源共享

篇7

 傳統文化的傳承已經不再是一個新話題,但是在每個時期卻有著不同的意義。可以說,加強傳統文化傳承在教育工作中是一項長期的任務,它需要具備一定的銜接性。所謂繼承,就是繼續與承擔。對后人而言,并不是生硬地將傳統吞咽下去,而是要以審視的態度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在承擔傳統文化的傳遞者和接班人的使命時,我們必須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改進和優化傳統文化,做到有選擇地繼承,有目的地發展。 

  由于傳統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受教育者的思想品格和價值取向,所以,在教育工作中,對文化的共識就可以起到凝聚思想的作用。葉圣陶曾提出:“咱們跟祖先是一脈相承的,自當嘗嘗他們的營養料,才不至于無本。”匡在國際競爭和國際較量如此激烈的今天,重視先進科學技術的發展,并不意味著要瓦解甚至拋棄傳統,否則必將導致民族精神支柱的坍塌。所以,在培養新型人才時,除了注重專業技能教育以外,絕不可淡化甚至冷落傳統文化教育。  

 二、傳統文化與語文教育的關系  

 (一)語文教育承擔著繼承傳統文化的重任   

語言作為一種特殊形式的文化,見證著人類從蒙昧到文明的發展歷程。從語文單獨設科至今,歷經多次教改,如今語文的學科地位已不容小覷。當然,這并不是說傳統文化的傳承僅靠語文單科的教育就可以實現,文化畢竟是多元的,所以其表現形式和繼承方式也必定是多元的,單方面的繼承會導致文化形式單薄、內容狹隘。但兼具工具性與人文性的語文學科,無疑是繼承并推廣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從課程特性來看,語文教育能夠以其獨特的感性魅力滋養受教育者的心靈,使其從外至內地品味傳統,再從內向外地傳遞文化。   

繼承傳統文化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傳統文化不僅包含著大量的語言知識,而且積淀著人類發展過程中的大智慧。如果將歷史喻為沙石,那么傳統文化就是經過歲月淘洗而形成的精華,是從千年歷史中提純的精粹。有研究者將文化教學稱作語言教學的“第五維度面”,認為它與聽說讀寫這四項語文技能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廖要豐富語文學科內涵,我們永遠不可將其與文化割裂,因為語文學科在承載傳統文化時,傳統文化也通過語言這一中介提升了學生的語文素養。這種互利性主要體現在學生在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時,其原有的語文知識面得以拓展,思想情感得以豐富。   

三、如何在語文教育中滲透傳統文化  

 (一)在語文教材中均衡文言文與白話文的比例   

文言文與白話文雖然屬于不同的語言體系,在不同時代扮演著不同的角色,但是歸根到底,它們都根植于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呂叔湘曾否認過一種偏激而片面的觀點,即以雅俗來劃分文白。他強調傳統文化的引入并不代表要擱置白話文教育,同樣,不能因為白話文作為日常交流語言而冷落了對文言文的傳承。在上個世紀末的教育改革過程中,由于對“教學內容要符合學生生活實際”的理解存在偏差,導致教師在教學中嚴重忽視文言文教學。其實,這里的“符合學生生活實際”,是指在堅持繼承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加大力度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正如魯迅先生所言:“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內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脈”。

優秀的古詩文被編入教材,在語法知識的掌握和人文教育方面都是比較有效的,問題的關鍵是文言文被編入教材的比例是否恰當。目前,初中語文教材中文言文內容占40%左右,而高中各個版本的語文教材中,文言文的占比保持在50%左右。從加強傳統文化滲透的角度看,有必要再適當提升文言文在教材中所占的比例,當然,調整的空間并不大,只能是微調,這是因為《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曾經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要“與時代精神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相結合”,“要與學習借鑒國外優秀文化成果相結合”。這里的兩個“結合”可以作為語文教材中文言文與白話文比例調整的重要參考和依據。   

(二)讓經典之作貫穿課外閱讀  

 在中學語文教材中,諸多優秀的古典作品被選作課文,但學生的閱讀量絕不可局限于此,而應根據自身興趣選擇適量優質課外讀物來拓寬語文視野。此舉可謂是攀附著教材的階梯,去欣賞更高處的風景。語文教材只能作為養成學生必要語文能力的工具性讀本,而無法代替學生主動性的閱讀選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引導學生重視文言文課外閱讀,并激發學生對文言文課外閱讀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兼具語言知識和傳統文化內涵的經典之作應貫穿課外閱讀的全過程,由此課內、課外協調配合,相輔相成,在培養學生語言能力的同時也豐富其精神內涵。   

在校本課程與教材中增加傳統文化內容   

篇8

1.樹立“人”的教育思想,在教學中弘揚“人文精神”。

這就要求學員在具體的教學中追求人性關愛。不僅表現在課堂教學中善待每一位學生,與他們建立互相尊重、信任、平等、和諧關系,讓學生在自由民主的氣氛中學習。更重要地體現在文本的解讀方面。新教材增選了大量文學作品,為語文教學增添了生機,但也加大了教學難度。因為過去許多作品采用階級分析的方法解讀,牽強附會、難于令人信服。現在提倡從人性角度來觀照,大多數作品需要重新解讀,教師隨之要重新“洗腦”。這種創作方式與閱讀目的的審美性,決定了審美意義是主導意義。既然文學是人學,文學的審美意義更多地表現為一種人生的意義,即作家對人生的思索,對人性的展示與原有生命意蘊的揭示,審美意義表現出更深廣、更永恒的意蘊。如課本中魯迅的小說《故鄉》,從傳統觀念看:通過“我”回故鄉的所見、所聞、所感,特別是通過記憶中活潑可愛的少年閏土與現實中麻木的中年閏土的對比,描寫了前后,中國社會和人的精神面貌的可悲變化,揭示出這種變化的社會根源。毋庸置疑,作品有政治意義。但作品通過“我”“閏土”“楊二嫂”三個形象,也同時展示了辛苦奔波、勞苦麻木、痛苦恣睢的三種不同的人生哲學,從而發出沉重的人生感嘆。

2.樹立語文整體教學觀。

中學語文教材有篇課文記述一位解牛庖丁。技術可謂爐火純青,以致博得文惠王“善哉!技蓋至此乎”的叫絕之聲。如今在我們學員課堂上“解牛”之風仍很盛行。他們以“牛”為“文”,同樣練就了“目無全文”的本領,競也能夠做得“恢恢乎其游刃必有余地”。新教材樹立的語文整體觀,就是讓我們教師引導學生把文章當作翱翔于空中的飛鳥去欣賞,浮游于河塘的魚去品讀,縱橫沙場的駿馬去觀照,切勿見鳥就要拔毛,見魚就要刮鱗,見馬就要剖腹、剔骨。正如西方一位美學家所言“當你只是欣賞花辯的時侯,你便失去了花的美麗,你就永遠也發現不了美”。

二、改變教學方法

語文新教材提倡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那么對成教學員就必須實施創新素質教育,使他們在工作崗位上形成以師生互動為特征,以引導學生自我學習為出發點的新教學模式,培養學生探求真理的品質,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提高創新能力。

1.加大審美鑒賞的力度,探究文本潛在的內蘊

比如以《邊城》為代表的作品。《邊城》是一曲充滿鄉土風情的田園牧歌,課文節選部分主要寫翠翠傷春感懷,爺爺為孫女張羅婚事,以及天保讓婚后乘船遠行等,是一副古樸的湘西風俗畫卷,以“愛”來重塑一種“人生形式”,是一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如果我們僅從封建思想給少女帶來的壓抑、痛苦、愚昧來理解,就大大抹煞了文學的審美功能。文章翠翠對二老的愛是課文主體部分,起先是“凄涼”,源千黃昏時的閑適,白天的忙碌倘可讓她忘記一些情事,忙碌后的閑適便滋生出寂寥和惆悵,隨著生命的“成熟”,對愛的渴求越發強烈。這種愛萌發千兩年前的一次與二老相遇,當這樣的“愛”有所待而無所由時,自然倍覺悲傷。隨著夜色的降臨,心底的那份焦躁、迷茫更增添了翠翠的孤寂感,這種悲傷正是青春期少女心理狀態的真實寫照。日有所思,夜有所夢,這種夢是詩意的,仿佛在各處飄,上了百塔,下了菜園,到了船上,翠翠的夢也是實在的,是現實中對二老情愛的真切表達,夢醒之后,叉平添了幾分黃昏似的茫然。翠翠的愛更多的表現為一種“向往”,她癡情的站在“一派清光的露天中”苦等,想象著若有人唱歌,隔溪應和,實在太美了。苦等無望后,她讓爺爺吹蘆管,唱歌謠,在自我想象的情愛中浸潤,情愛綿綿。二老對翠翠的愛,是朦朧的,在夜里,他用醉人的歌喉唱出一曲又一曲心靈的戀歌,讓翠翠夢中陶醉,享受到人間“頂美頂甜”的滋味。

2.注重人性的回歸,淡化傳統階級意識

以《雷雨》為代表的一系列文學作品,如果我們僅從階級立場去分析,就會使作品牽強附會。關于周樸園對待侍萍的感情,老師們大多能從人性的角度闡釋。但文中的兩處細節往往被忽視,一處是周樸園認出侍萍后說到“你來千什么?誰指使你來的(冷冷地)?三十年的功夫,你還是找到這兒來了”。這句話往往被分析成暴露了資本家的殘忍和虛偽,實質上卻掩埋了人性的復雜。我想是這樣:三十年過去了,周樸園固執地認為自己的心還是年輕的,同樣,自己心中的侍萍仍是那個年方十八的梅姑娘,然而侍萍變成了一個老太太。溫柔、體貼被一種蒼老、倔強所代替,兩種形象的對比,周樸園無法接受。更重要的是極度自負要強的周樸園竟然三十年不知自己癡戀的女人的生死,而她一直沒再找他,自尊心受到了徹底的傷害。

三、結語

篇9

一、先學后教,轉變教師的教學觀念

1.作為新時期的初中語文教師,首先應用發展的目光來看現在的時代,創造性地轉變自己的教學觀念。語文教育本來就源自于生活,是生活的反映。我們應該清楚地認識到,隨著歷史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以前如死水一潭、活力不再的“灌注式”語文教學的弊端――肢解文章的分析、純知識的訓練、純技巧技能的強化,學習為了考試的“應試教育”境地,對新時期教育是極不利的。應把握新的課改在九年義務教育階段起始年級“閃亮登場”的機會,來更新我們的思想,轉變我們的教學觀念,武裝我們今后的課堂教學,豐富我們今后的教學內容和形式。

2.在日常的語文教學活動中,變“教師講學生聽”的灌輸式為“先學后教”式的教學方法。一堂好課,猶如畫家畫花,獨畫一枝,留點天地,讓欣賞者去遙想;像詩人作詩,言有盡而意無窮。要能夠較合理地運用現代網絡教育技術,注意創設教學情境,運用啟發式、討論式等教學方式,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與探究精神,提高教學效率。這里,教師只是啟發、引導,該導時導,當講處講,真正做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3.在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和傳授中,要加強課前預習的指導,教會學生如何查閱相關資料;做好課后拓展延伸,增加學習容量,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注重學生主體作用的體現。要使教師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做到不盲目追求所謂的“新”的課堂教學形式而進行問題多而雜、啟而不發的“滿堂問”,進行淺層次而不著邊際的盲目的討論。

4.隨著學習化社會的到來,語文教師不再是知識的占有者和傳授者,而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和幫助者,是智力的開發者,是信息的提供者,是意義的建構者,傳統觀念必須隨時代的發展而不斷更新。從此可以看出,教師教學觀念的轉變、教育思想的更新是進行語文課堂教學上分組合作閱讀和思維激發教學的嘗試的關鍵。只有教師的觀念轉變了,才能使語文課堂活躍起來,使學生的學習活動輕松、愉悅起來,從而提高語文課堂閱讀教學的效率。

二、合理分組,合作閱讀,培養學生集體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合作是人類相互幫助完成任務的基本形式之一,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動力。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的建立及知識經濟的即將到來,需要人的主動性、創造性,不但要有競爭的意識,更要有合作的精神,需要有合作生存、合作發展的意識。語文活動的目的是讓學生進行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從而最大程度地發揮學生的學習潛能。為了充分發揮學生個體及學習小組的優勢,根據不同的教學目的,需要把學生分成小組以完成教學任務。在分組時要盡量使成員在性格、才能傾向、個性特征、學習成績等諸方面保持合理的差異,取長補短。

三、開展思維激發教學,激勵學生發揮自主性、獨立性,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初中語文課堂上的思維激發教學是指學生在教師的適當點撥和提示下,對課文(作品)進行研究性的閱讀,通過獨立發現問題,收集與處理有效信息,掌握語文知識與技能;應用文本中學會的有關知識去了解生活,深入研究生活中相關的事物,從而學會解決實際問題。學生能夠體驗、理解和應用一般科學研究方法,提高探究問題的能力,逐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達到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這種學習活動改變了原有的教育教學條件下偏重記憶和理解,使學生成為知識灌輸對象的狀況,能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主動地參與到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學習活動中來,從而讓學生的思維得到激發,探究合作能力得以培養,進而養成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

篇10

主要培養目標是:工程基礎、分析、解決問題和設計的綜合能力、團隊合作精神[3]。

二、實驗教學方法改進

傳統的實驗教學方法基本上是老師給出學生實驗目的和要求,學生根據老師的演示,機械的模仿。雖然完成了實驗教學計劃,但是會造成學生對實驗不感興趣,創新精神得不到發展。[4]

1.將仿真軟件引入實驗教學中

將仿真軟件引入傳統的電路實驗教學中來,可以達到軟硬結合、虛實相輔的目的。[5]例如:在諧振電路的實驗中,我們要求學生不但要測出諧振頻率,還要繪出不同Q值下的通用幅頻特性曲線,以及UL(ω)和、UC(ω)曲線。將multisim仿真軟件引入電路實驗之后,可以輕松、準確的顯示出曲線,有利于同學們對理論知識的分析和理解,還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實驗興趣。

2.利用網絡平臺支撐實驗教學

在實驗教學網站上提供實驗指導書、實驗教學大綱、儀器設備的使用方法、常用儀表的使用說明,電子元器件手冊和老師的實驗教學課件等教學資源供學生查閱,學生可通過系統中師生互動平臺與老師、同學進行交流。

3.采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提高實驗教學的效率

在實驗教學時數有限的情況下,利用多媒體教學方式,一方面可更加有效地指導學生完成大綱要求必須做的實驗,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另一方面可通過觀看實驗演示,延伸實驗教學范圍,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以達到以點帶面的教學效果。[6]

三、實驗教學管理的改進

1.加強預習環節的監督

嚴格要求學生的預習環節,為了使學生更好地完成實驗,要求學生按實驗預習要求及內容進行課前預習,大部分同學會做到,但是也會有一些自覺性差的同學不去預習,這樣一定會影響實驗的完成進度和質量。為了檢驗學生是否完成預習,預習完成后,我們會要求學生登錄實驗預約系統,接受實驗項目預習測試,作為學生實驗考核的一項重要指標,從而有效的保證了實驗預習質量。[7-8]

2.實驗過程中加強團隊合作意識

實驗過程中采用分組合作的方式,進行實驗。這樣可以提高同學之間的溝通能力,加強同學的合作意識。將團隊合作精神引入到實驗教學中,使實驗教學由一個人參與變成多個人共同參與,學生為了更好地完成實驗,會在實驗過程中有明確的分工和互助,這樣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從而整體優化實驗教學效果。[9-10]

3.全面的實驗考核機制

實驗成績評定,不能單純依靠實驗報告中的數據,要以實驗考試的形式考核學生的動手能力,由于我校電路實驗沒有單獨設課,所以學生在做實驗時積極性不高,老師會在每班實驗全部完成后進行現場實驗考核。在規定時間內要求學生獨立完成實驗元器件的選擇、實驗電路連接、實驗數據測量和計算等過程。老師根據完成情況給出實驗操作分。實驗結束后老師將學生的實驗預習成績、實驗操作成績、實驗報告成績,按照合理的分配,生成學生的實驗成績。避免單靠實驗報告給定成績的片面性,不僅可以使學生查看成績,而且可以使學生更全面地了解自已的薄弱環節。采用這種實驗考核方式之后,學生做實驗的積極性有了極大的提高,對電路實驗及儀器使用記憶深刻,動手能力大大增強。[11-12]

四、實驗內容的設計

1.進行實驗內容和要求的調整

針對學生專業的不同,學習程度的不同,實驗內容和要求上做適當的調整,例如只有電氣、自動化專業的同學做一階電路和二階電路實驗,而其它專業如機械制造專業的同學只設三個基礎實驗。同樣的戴維南定理實驗,要求電氣專業的同學通過多種測量方法,計算出等效電阻,而其他專業同學可以只用一種方法測量并計算。

2.以工程項目為核心設計實驗內容

以工程項目引導實驗設計,例如:在日光燈電路連接及功率因數提高這個實驗中。項目設計的總體目標是借助于該實驗平臺,構思、設計日光燈電路,并實現將日光燈點亮,簡單故障排除,并且能提高功率因數。為了完成設計目標,首先需要學生深刻理解日光電路的工作原理,充分了解實驗系統的組成和功能,熟悉日光燈電路實驗裝置的結構及使用方法;其次,需要將任務分解為連接、測量等子任務,確定每一子任務需要完成哪些工作,并設計相應的電路;而后在電工實驗臺上搭建電路并點亮日光燈,自已動手用智能功率表或其他儀表測量電路的各項參數,自已分析計算功率因數,并通過并聯電容的方法提高功率因數接近于1;最后,進行實驗調試,若不能達到預定目標,還需要根據電路、電工學知識進行分析,采取相應的措施,重新修正參數,直到得到滿意的實驗結果為止。在實驗中不可避免地遇到隨機干擾、估計不準等實際工程問題。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以工程項目為驅動不斷拓展和層層推進來帶動實訓步驟,由教師引導學生完成整個項目。從構思、設計、方案決策、器件選型、電路搭建、測試、數據收集整理等方面,對學生進行了完整的知識點和技能訓練。

3.鼓勵學生大膽創新

鼓勵學生大膽創新,讓學生自己設計實驗方案,以往的實驗教學往往是老師先講實驗的原理和實驗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即應該怎樣做,不能怎樣做,這種做法雖然使學生掌握了這個實驗,但學生的大腦得不到積極的開發,學習處于被動狀態。所以在實驗教學中,有時應讓學生大膽地做出自己的猜想,自己設計實驗方案,然后教師和學生共同評選出最佳方案進行操作,分析過程、現象,得出結論。如在講元件伏安特性實驗時,我們可以提出實驗要求用伏安法將元件的伏安特性曲線畫出,讓學生自已去設計電路,做出原理圖,并用multisim軟件進行仿真,確定所用元器件的規格,選擇合適量程的儀表和電阻箱等,放手讓學生自己完成實驗的整個過程,并對測量數據進行數據處理,并形成文檔資料。這樣,學生必須要動手動腦,選擇儀表的量程,電阻的大小,考慮連接電路時應注意什么問題等。在實驗的過程中,學生有時不能一步到位,需要進行重復操作、觀察、數據處理、結果分析等,這些過程本身就能很好地鍛煉學生的實驗能力,使他們的創新思維得到充分的發展。使學生在構思—設計—實現—運行的過程中,開拓思維,增強動手操作能力。這恰恰符合能力培養為目標的工程教育理念。

五、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