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技術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23 08:54:0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系統技術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系統技術論文

篇1

在煤礦企業中,無論哪些工序都要由皮帶運輸系統完成運輸工作。為確保皮帶運輸系統安全穩定的進行工作,要把交流繞線式電機轉子和電阻調速系統串聯到一起。雖然,系統能對操作進行有效控制,卻不能對系統維持恒減速運行,這種狀況很有可能燒壞某些零件,使設備出現故障。加入變頻技術以后,變頻調速可以保證對皮帶運輸系統進行恒加速或恒減速運行的控制,延長設備的使用壽命,使煤礦工作有效進行。在應用變頻器之后,對皮帶運輸系統的電機輸入電源頻率進行合理改善,進而實現調節皮帶電機轉速的目的,更好地滿足礦井皮帶運輸系統的運行要求[2]。

2皮帶運輸系統的電機啟動及調速方法

在礦井工作運行中,皮帶運輸系統的電機啟動方式有四種。1)直接啟動。直接啟動的啟動方式轉矩大,但由于傳導受力不均使皮帶尾部反應較慢,出現底部堆積現象。啟動的電流過大,會嚴重損害到電機。2)耦合器啟動。讓皮帶運輸系統慢慢地啟動,當達到一定轉矩時皮帶開始運作,而這樣的啟動方式在皮帶啟動過程中容易出現打滑現象,引發安全隱患。3)防爆軟啟動。在皮帶進行輕載或空載時啟動平穩,轉矩降低,減少沖擊,延長電機的使用壽命。但突來的重載會導致膠帶機沖擊較大,對啟動機造成嚴重的損害。4)變頻器啟動。在可調節范圍自行進行調速,啟動轉矩不變,不管是輕載還是重載都可以對啟動進行安全有效控制[3]。在重載時皮帶運輸系統緩慢啟動且安全可靠,而且變頻器啟動對于雙電機拖動同步性能好。在皮帶運輸系統中配置煤流傳感器,可依據煤流大小自動進行調速,使皮帶運輸的電機功率因數有明顯提高。一般皮帶運輸的電動機進行帶載啟動時,會產生很大的機械沖擊,使膠帶拉斷,這將會造成嚴重的后果。軟啟動就是實現帶載的啟動。在啟動過程中加入液壓制動,液壓制動器是作為下運膠帶輸送機唯一的應急安全保障設施,啟動時最好不要經常使用[4]。

3對常見防爆變頻器的分析

防爆變頻器是在防爆殼內放入通用的變頻器,但是這樣的安裝方式使變頻器很難進行散熱,在通用變頻器的內部發熱最多的器件就是逆變模塊。據調查,逆變模塊的散熱量占整個變頻器的50%;其次是整流模塊;剩下的就是由充電電阻、電解電容、電壓電阻以及一些發熱元件所產生的熱量。這樣一來,防爆變頻器就很容易受到損壞。而熱管散熱器可以解決防爆變頻器的這一問題。熱管散熱器就是利用熱管技術改進,散熱器采用的是自冷方式。這種裝置沒有噪聲、安全可靠、無需維修、無需風扇。其熱管是利用“相變”傳熱的原理,導熱性是傳統材料的成百上千倍。新型防爆變頻器的散熱就采用了熱管散熱器,把功率器件安裝在散熱器的蒸發部分,在防爆殼內部進行密封,散發熱量通過蒸發部分傳到冷凝器而釋放出去。在礦井皮帶運輸系統維護中,由于直流電機及繞線電機比較復雜,礦井工作人員一直在尋找可以符合傳動要求的電機大功率驅動系統。而在出現磁通矢量控制的隔爆變頻器以后,解決了煤礦皮帶運輸機的拖動要求,可以變頻調速設備。

4變頻器在皮帶機運行狀態中的探究

4.1變頻技術使皮帶運行既安全又有效

防爆變頻器具有較好的軟啟動、軟停止功能,使皮帶啟動機啟動、停止時間在0~10s間自由地調換,就是在皮帶啟動機啟動時的加速度及停止工作前的減速度可任意進行調節,使皮帶啟動機在啟動或是暫停時產生的沖擊力變小,降低皮帶運輸設備的損壞,延長其使用壽命,這是其他驅動設備無法進行超越的。在礦井運輸工作中,皮帶運輸系統的維護檢修工作是很重要的。皮帶機主要檢修維護的是皮帶機的低速驗帶功能。變頻調整系統為無極調速的交流傳動系統,在無載物驗帶狀態下,變頻器可將電機工作調節在5%~100%的范圍內。因為變頻系統采用的是無速度傳感器控制方式,所以變頻系統適用于“重載啟動”,它的低頻運轉最大可以輸出1.5倍的定額轉矩。變頻技術的功率平衡能力,通過調整兩變頻器的速度進而對兩電機之間的速度差進行調節,可隨意將兩驅動電機的電流差值增大或減小,也可對各電機進行單獨控制,通過調整電機的速度使電機電流處于平衡[5]。

4.2變頻技術的節能優勢

篇2

論文關鍵詞:區域創新系統;系統論;國家創新系統理論;區域經濟學;創新經濟學;新制度經濟學;都市圈理論:科技合作與技術轉移理論

區域創新系統是一個客觀存在的研究對象.其構建獲得了系統論、國家創新系統理論、區域經濟學、創新經濟學、新制度經濟學、都市圈理論、科技合作與技術轉移理論等學科和理論從系統到區域到創新的全面的思想支持和邏輯支撐。

區域創新系統并不是憑空想象出來的東西.也不是主觀臆斷的產物。區域創新系統既經歷形成、成長、發展、建設、成熟、完善、優化、升級過程,表現出區域創新系統的時間特性.又經歷合作、轉移、集聚、輻射、整合、聯動、協調、一體化過程.表現出區域創新系統的空間特性而且.區域創新系統的客觀存在及動態演進.獲得了上述各學科和理論的思想支持和邏輯支撐下面既是對上述各學科和理論的理解.又是對它們的支持支撐作用的認識

1系統論與區域創新系統構建

從自然界到人類社會.從個人到組織,系統普遍存在系統論對區域創新系統構建的最主要貢獻就是系統思想可以說.與其它學科和理論相比.系統論對區域創新系統構建的貢獻最重要、最重大系統論不僅提供了一個從系統到要素、從結構到功能觀察、分析、研究區域創新的最佳視角.而且還提供了一個從系統建設與完善到要素整合與集聚、從結構優化升級到功能圓滿實現開展區域創新實踐的最有力切人點系統論使以系統為載體、取得了有機整體形式的客觀存在的區域創新活動擁有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區域創新真正成為系統、屬于系統.具有了系統的所有本質屬性區域創新實踐或區域創新系統的建設真正成為一項系統工程區域創新有其創新主體、創新資源和創新環境.各創新主體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形成了復雜的結構.在具體變化的創新環境中.整合集聚創新資源.開展高效的創新活動.以提升區域的整體競爭優勢和國際競爭力.大力促進區域科技經濟社會自然的協調發展.并實現國家創新的使命這些功能的充分實現使區域創新最終成為成熟完善的系統.

2國家創新系統理論與區域創新系統構建

國家創新系統理論以同家創新系統的客觀存在為前提.區域創新系統又是國家創新系統的要素或子系統.所以.國家創新系統理論在思想理念上和內在邏輯上便必然地對區域創新系統構建發揮重要的支持支撐作用國家創新系統與區域創新系統既有區別又有聯系

(1)區別。從系統的規模和層次看.區域創新系統是國家創新系統的子系統.是國家創新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創新系統是一國之內所有區域創新系統的整合與集成區域創新系統屬于中觀層次的創新系統.國家創新系統屬于宏觀層次的創新系統區域創新系統上有國家創新系統.下有城市創新系統和產業創新集群.處在承上啟下的中觀層次上.對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從研究領域的側重看.區域創新系統著重于應用研究.同時也重點支持一些具有區域特色和優勢的基礎研究項目區域創新系統有助于形成具有競爭優勢的產業.淘汰不具有競爭優勢的產業國家創新系統則不僅重視應用研究,而且重視基礎研究,換言之,不僅重視技術創新,而且重視知識創新(即科學創新)國家創新系統不僅要求形成具有競爭優勢的產業.而且要從國家整體利益出發.大力扶持和保護面臨國際競爭、戰略上十分重要而本國尚處于發展初期的幼稚產業和弱勢產業.從而縮短與發達國家的差距。

區域創新系統比國家創新系統更富有地域色彩區域創新系統是區內所有城市創新系統的整合與集成.城市創新系統又是官產學研等創新主體的整合與集成從某種意義上說.區域創新系統是產業創新集群的放大和延伸.但國家創新系統并非基于幾個產業創新集群各具特色的行政區域創新系統使創新要素在行政區域內流動比較容易.但在跨行政區域范圍內、在一國范圍內流動則往往受到地方保護主義、轉移成本、地域文化等因素的影響.

(2)聯系。區域創新系統與國家創新系統都強調創新主體、創新資源以及創新環境的重要作用.并認為互動的學習機制是創新系統的發展動力區域創新系統的運行狀態正常與否.功能發揮有效與否.子系統之間協調與否.都直接影響著國家創新系統運行的水平和效率.影響著國家創新系統功能的發揮。因此.發展國家創新系統.必須首先建設區域創新系統.要把國家創新系統的要素滲透和配置到各具優勢和特色的各個區域中國家創新系統對區域創新系統具有約束作用.區域創新系統的發展與完善.必須符合國家創新系統的要求各區域創新系統要根據國家創新系統的總體目標.從各區域實際出發.統籌安排.全面落實國家創新系統是區域創新系統發展的保障,它通過宏觀環境、政府政策、國家科技規劃等手段來保障區域創新系統的發展區域創新系統的建設和完善必須得到國家創新系統的支持國家對創新系統建設和完善所沒計的政策和規劃.經過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作用于區域創新系統國家的產業政策對域創新系統的建設和完善所起的作用非常顯著.各區域的特色產業基地、高新技術園區等系統.便是區域創新系統的表現形式國家創新基礎設施建設、創新環境的完善以及國家政策等方面的支持.為區域創新系統的建設和完善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在國家宏觀教育政策扶持下建立和發展的大學等教育組織所構成的特定知識源和知識載體.為區域創新系統提供了智力支撐這些高等院校和培訓機構將在區域層次上發揮重要作用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科研院所也對區域創新系統的發展產生重要影響。

在國家創新系統中.政府根據國家發展目標.實施重大創新計劃和項目.為創新活動提供良好的制度、政策、法律和基礎設施.促進產學研合作.推廣創新成果而區域創新系統則要把這些創新成果內化為區域經濟增長的動力.促進區域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提升區域整體競爭優勢.

3區域經濟學與區域創新系統構建

創新在本質上是一種經濟行為。區域創新在本質上就是區域經濟行為。于是.區域經濟學便構成了區域創新系統的一個重要理論基礎區域經濟學強化了區域創新系統構建的區域意識和空間意識.區域創新系統構建則在區域經濟學那里發現并確立了自身的終極目標.即增強區域自主創新能力。提升區域整體競爭優勢.優化區域產業結構,促進區域經濟高速穩定持續發展。區域經濟學的研究對象也幫助區域創新從各個方面建立了一種域架構區域經濟活動的自組織暗示區域創新的系統特征:區域經濟活動的空間結構誘導區域創新的空間布局:區域經濟活動的地域分工加強區域創新的優勢互補:區域經濟政策引導區域創新的發展方向。總之.區域經濟學對區域創新系統構建發揮著基礎理論的導向作用。

4創新經濟學與區域創新系統構建

創新經濟學的主要研究對象是技術創新.包括技術創新的運行過程、演化機制、動力模式,相關的組織創新、市場創新、金融創新和制度創新.創新戰略的選擇.創新能力的評價等而區域創新系統構建包括科學創新和技術創新。且偏重技術創新。這樣,創新經濟學就為區域創新系統構建提供了核心理念和基本知識.直接指導區域創新系統的建設與發展準確把握技術創新的本質特征.認識并尊重技術創新的規律,有助于技術創新活動的順利開展:正確理解技術創新與組織創新、市場創新、金融創新、制度創新的關系.有利于區域創新實踐的統籌安排和整體布局,圍繞技術創新.相關創新聯合發力,全面推進:從實際出發,選擇切實可行的創新戰略.有利于區域創新系統優勢和特色的發揮:建立科學的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有益于量化區域創新系統建設的水平。

5新制度經濟學與區域創新系統構建

新制度經濟學是運用經濟學方法研究制度.研究人以及由人建立的經濟組織在特定的制度約束下進行的經濟活動該學科主張制度進步是提高經濟效率的重要途徑而制度創新在本質上正是制度進步在建設區域創新系統的過程中.制度創新既包括企業內部與技術創新直接相關的制度創新.也包括地方政府實施的制度創新在某種意義上.政府的制度創新對整個區域的經濟。

社會發展更具有整體長遠的戰略導向作用從制度安排和制度演進到制度進步和制度創新.新制度經濟學從制度的角度為區域創新系統的構建貢獻了創新思想理念.奠定了制度創新的理論基礎。

企業是一種技術創新主體和經濟活動組織.追求技術發明的成功的商業化應用.追求商業利潤最大化為使企業創造更多的財富.提升人們的生存質量.增強區域的整體競爭優勢和自主創新能力.制度創新便顯得特別重要制度的改造、建設與完善是一個地方政府的長期任務讓好的制度規范企業經濟行為.使絕大多數人的公共利益得到保障和改善.這是一個地方政府所應追求的終極目標因此.在建設區域創新系統的過程中.地方政府首先要為企業的生存與發展打造最適合的制度安排。

6都市圈理論與區域創新系統構建

如果說區域經濟學為區域創新系統構建貢獻的是區域思想理念.那么.都市圈理論則把這種區域思想理念指向了特別的區域.即都市圈都市圈理論并不會對任何類型區域的創新系統構建發揮理論指導作用.它主要是對已經發展成為都市圈的特化區域的創新系統建設產生重要影響例如.作為世界第六大都市圈的長江三角洲地區.就是極其特化的經濟區域都市圈內各城市聯系緊密,相互依存,優勢互補,共同繁榮.不僅是經濟活動的中心.而且是科技創新的中心.每個城市創新系統都是所在區域創新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城市功能的科學定位、合理分工與協作,各類產業的整體優化布局。知識、技術、信息、資本、人才等各種創新資源的合理配置和自由流動.交通基礎設施的網絡化一體化.制度政策體制的貫通銜接等.都大大促進了區域創新系統的發展與完善.為區域創新系統的建設打造了良好的環境.

7科技合作與技術轉移理論與區域創新系統構建

科技合作在本質上屬于合作創新或聯合自主創新例如.把江浙滬作為三個行政區來看.其間的科技合作屬于合作創新:把江浙滬作為一體化的長三角來看.其間的科技合作則屬于聯合自主創新技術轉移在本質上屬于轉移創新科技合作與技術轉移又是區域科技創新的主要方式所以.科技合作與技術轉移理論從科技創新的角度為區域創新系統構建提供了思想支持和邏輯支撐科技合作模式與技術移機制的探究和選擇.科技人才的自由流動.科技資源的優化配置.科技政策的統一對接.科技信息共享平臺的打造.科技中介服務體系的完善等.將推動區域創新系統的發展.實現寬領域、多層次、全方位的區域科技創新.進而大力提升整個區域的創新能力。

8結語

篇3

1.1結合綠色能源

電力系統深受能源危機困擾,雖已開始研制新能源結構,但應用效果一直不好,新能源很難與傳統電力裝置、設備形成默契配合。由于電力技術的決策能力、更新速度很強、很快,所以要想將風能、太陽能、水能等綠色能源引入電力系統,依靠電力技術是最為可靠、有效的方式。首先,根據電力技術測量、轉換、控制、管理能源的能力,改變電力系統原有能源輸出格局,盡可能切斷新能源輸出裝置與系統中其他運行設備的牽絆和影響,僅以能源輸出為價值標準,設計、添置綠色能源裝置,以最大限度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其次,強化變流調速技術、集優生產技術、能源轉化技術在電力系統中的應用地位,定期、定時核算綠色能源輸出、不可再生能源輸出過程中的“能量效益”,并對系統、裝置、技術進行定向修改;最后,拓展電力技術的應用范圍,圍繞計算機技術,監控綠色能源在電力系統中的運行情況,以“消耗”“、效益”為兩大基本點,總結分析不符合電力技術應用安全的相關問題,并及時改正。

1.2實現機電一體化

機電一體化是電氣工程、電力系統發展的必經之路,也是帶動高效生產的有效手段,為此,電力技術可以聯合網絡技術、自動化處理技術、智能監測等技術,共同推進多門技術的融合發展,進而促進電力系統的正向發展。機電一體化技術在投入使用之前,應接受多次測量和考察,因為要避免生產風險、提高生產效率,所以必須經過電力技術來處理相關系統數據,只有這樣,才能將系統運行狀態控制在可控范圍內。然而,機電一體化對電力系統運行功能的要求和服務設定復雜,僅靠電力技術很難支撐起整個系統的運行重任,所以,一般情況下,電力系統會選擇“區域一體化”的生產、改造方式,選擇風險小、收益高、符合電力技術應用條件的系統模塊,幫助小范圍系統實現“自動”,并計算應用效果,確定技術無誤且高效之后,再擴大一體化改造范圍。由此可見,電力技術雖然是電力系統一體化發展的有力手段,但其應用效果依然具有不可控特質,在應用時應格外注意、小心。

1.3引入智能技術

智能手機、平板電腦已經成為電子終端控制的主要裝置設備,它在人們日常生活與工作中的應用地位非常高,因此,電力行業也應適當引入智能技術,并創設以智能控制系統為核心管理中樞的技術集團,以便于工作人員正確、有效、科學的管控電力系統。經過智能技術修飾,電力系統在故障排除、判斷、處置方面的優勢能力更強了,并基本實現了“自動化”。以往,一個小故障便會導致整個電力系統陷入癱瘓,現如今,運行故障會翻譯成“特殊數據”,經智能處理器處理,被挖掘、傳送,傳達給管理人員,主動上報“故障”。這種高效的生產、管理方式,不僅節省了故障清查、判斷的時間,還為電力系統提供了堅固的安全保障。從應用效果上看,智能技術在電力系統中發揮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但從發展空間上看,其應用環境卻日常復雜,所以,需要廣大電力系統的工作人員謹慎考慮、認真探究,以福利避害為原則,引入智能技術。

2電力技術在電力系統中的發展展望

目前,我國綜合國力日益提升,能源生產責任越來越重,為迎合不斷提高的生產要求、服務要求,電力系統仍需不斷革新、創造,最大限度的發揮其功能價值、生產價值。筆者結合多年工作經驗,根據自己對電力系統運行、發展的困難與問題了解,從內、外兩方面探究電力技術的發展方向。接下來幾年,電力技術在電力系統中的應用地位會不降反升,因為隨著工業規模化生產系統的落成,系統生產形式、能力、效率的準確性要求很越來越高,所以,電力系統只有依靠電子技術方能將能源生產、輸出、管理限制在可控、可管的范圍內。一方面,應擴大電力技術的包容性,將其與現代高科技技術再融合,研發技術的新功能、新工藝,為電力系統運行提供便利條件;另一方面,省察電力技術自身存在的安全風險、耗能等管理不當問題,并設置研究專題,開展專項調查,以糾正、改善電力技術在電力系統中應用效果不利的地方。通過內、外兩方面發展手段,電力技術的發展道路會更加明朗,其會成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源動力。

3結論

篇4

采用多電機同步控制系統作為隨動系統的驅動方案時,即使所選擇的電機型號相同,在實際的運行過程中依然會因為外界相關因素以及系統自身參數的變化而發生對應的波動。在傳統的控制系統中,針對各個電機進行單獨設計和控制,使得多個電機系統在實際的驅動過程中不會相互影響。這種方式雖然保證了電機之間的獨立性,但也導致電機之間的同步性不足,使得控制系統的整體性受到影響。這時,在設計過程中若使用非交叉耦合同步控制測量方式對多個電機進行驅動的同步控制,則可以實現各個電機之間的相互聯系,從而完成電機之間的聯動控制,保證整個隨動系統的同步性。在具體的實現過程中,所采取的控制技術較多,一般是采用PID控制策略。通過使用PID控制器對隨動系統進行控制,借助PID控制體系的結構簡單、參數整定的優勢,能夠滿足隨動系統的基本控制需要[2]。圖1所示為PID控制器在隨動系統中的作用原理圖。圖中,r(t)表示系統控制信號輸入,c(t)為系統的輸出控制信號,u(t)為PID控制器的輸出控制量。在系統控制過程中,PID控制器通過將比例、積分以及微分控制環節線性地組合起來,完成對控制對象的控制。通過使用r(t)與c(t)之間的差值e(t)對系統進行控制,并輸出u(t)控制量,對控制對象進行作用控制,使得被控制對象隨著輸入信號r(t)的變化而變動[3]。多電機同步控制系統是為了實現對電機速度進行同步控制而設計的,在完成電機電流環、速度環的校正之后,對多個電機使用偏差耦合方式進行同步控制,其中,差速控制是基于PID控制器的控制原理設計的。在整個控制系統中,單個電機使用的是電流反饋與速度反饋閉環控制方式。三個電機之間使用了偏差耦合的方式進行連接,并使用兩個電機之間的速度差作為PID控制器的差速輸入值,并以反饋量的形式對兩個電機之間的輸入端進行差速補償,從而消除兩電機之間的轉速差,使得三個電機之間的轉速達到同步。采用PID作為控制器對控制參數進行整定處理之后,能夠得到較平穩的同步控制效果。但是,整個控制體系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現在控制器三個參數之間因為控制作用的相互影響而使得隨動系統的穩定性、響應速度以及響應精度都受到影響,最終使得控制效果受到一定的影響。但是,對于普通的隨動系統多電機同步控制,該設計方案基本能夠滿足實際應用需要。

2隨動系統多電機同步控制方案仿真驗證

為了驗證所設計的基于PID控制器的隨動系統多電機同步控制方案的實際應用效果,本文使用simulink對同步控制方案進行仿真驗證,確認其是否能夠滿足隨動系統多電機同步控制的基本需要。在仿真過程中,PID控制器的三個參數分別為:Kp=100,Tl=1,Td=0.25。仿真計算得到的多個電機在PID同步控制器下的同步輸出曲線如圖2所示。分析圖2可知,圖中虛線表示多電機系統額定的轉速值,而三條實線則分別是所控制的三個電機輸出轉速的實時測量值。在5s時,給隨動系統增加了一個值為60N•m的干擾力矩,在10s時給隨動系統再增加了一個值為-60N•m的干擾力矩。從圖中可知,在沒有受到干擾力矩影響時,系統能夠穩定地運行,三個電機實現了同步運行,且兩兩之間的誤差基本為零,滿足隨動系統對同步轉速誤差在0.5rpm范圍之內的基本要求。這表明所設計的基于PID控制器的隨動系統多電機驅動控制系統性能滿足基本需要。但是,在外界干擾因素的作用下,隨動系統表現出了較為明顯的控制波動,表明控制系統的超調量較大,而且再次進入穩態的時間較長。在這個過程中,多電機的同步驅動性能變差,有礙隨動系統穩定性的保持及相應快速性的保證。

3結論

篇5

在享受網絡技術帶來的諸多便利時,我們也應清楚地看到,目前網絡技術的發展也面臨了一些問題和挑戰。第一、技術問題寬帶短缺和IP地址資源缺乏都是網絡技術發展中面臨的嚴重問題。早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末期,全球就有接近一百五十多個國家和地區使用互聯網絡,網絡技術發展至今,主機和網絡連人的數量都在穩步上升,用戶數量也在翻倍增長。網絡就好比一條繩索,重物越來越多,繩索就有隨時斷裂的危險。寬帶就好比繩索上的安全拉環,拉環的數量有限,因此,寬帶存在嚴重的短缺問題。每一個節點的接人都需要有一個獨一無二的IP地址作為標識,顯然,隨著網絡用戶的不斷增多,IP地址資源已經供不應求。因此,網絡技術的IP地址資源面臨嚴重的短缺問題。第二、安全問題計算機網絡安全是網絡技術面臨的另一難題。隨著計算機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網絡受到的侵犯和干擾也越來越多,網絡人侵、計算機病毒、數據攔截等都是計算機網絡所遭遇的嚴重問題。

2網絡技術支撐下的計算機系統的現狀

對網絡技術支撐下的計算機系統現狀進行分析,筆者將從計算機網絡系統、網絡計算機的工作模式、網絡計算機的系統模式以及計算機系統的優點這幾個方面著手,對計算機系統進行深人分析。2.1NC系統隨著計算機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計算機網絡系統的三層架構系統得到了優化,Java語言的出現,使Intemet、web服務器和瀏覽器的使用性能得到極大改善。以JAVA為基礎的計算結構成為網絡計算機的核心應用模式。2.2網絡計算機的工作模式相比以往的計算機工作模式,新型的網絡計算機系統擁有瀏覽器/服務器模式、終端模式以及本地模式這三種模式。B/S模式:B/S模式指的是瀏覽器/服務器模式,一般情況下,計算機上的一切應用程序都依靠瀏覽器/服務器模式進行,用戶可以在瀏覽器和服務器上搜索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資源。終端模式:很多時候,網絡計算機都在扮演著終端的角色,應用程序在計算機上直接運行,能大大增強用戶的感受性,讓用戶感覺程序在本地運行。本地模式:用戶可以在本地進行程序的加載和運行等各種操作,同時,還可進行遠程操作,這種模式下的自由軟件幾乎不受其他軟件的限制和干擾,而且成本也較低。2.3系統配置網絡計算機的系統配置由服務器配置和客戶端配置兩部分組成。這兩種配置都由網卡、操作系統以及應用軟件構成,但兩個系統對配置的要求不盡相同,下表(表一)展示了計算機系統配置的各要素。2.4網絡技術支撐下的計算機系統的優勢條件相比傳統的計算機系統,網絡技術支撐下的計算機系統具有一些獨特的優勢條件,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2.4.1操作簡便、效率高網絡技術的革新,使得計算機系統所需設備的性能越來越優、數量也越來越少。操作系統的全面升級,使用戶的操作更加簡便,工作效率也得到極大提高。2.4.2安全性能高、穩定性強網絡技術發展到目前這一階段,用戶可以將所有信息放到服務器上進行加密存儲,保證信息安全,這極大地提高了信息的安全性和穩定性。2.4.3成本低在網絡技術的支撐下,用戶可以直接在網絡上使用各種應用軟件,不需要對其進行下載和安裝操作,也不必對其參數進行設置。因此,就算軟件運行出現故障,用戶也不必進行技術維護。軟件維護費用的減少使得設備的總成本大大降低。

3計算機網絡系統的發展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計算機網絡系統也處在不斷的革新和發展之中,總的來說,計算機網絡系統呈現出門戶化、移動化、平臺化以及業務化的發展趨勢。3.1門戶化計算機網絡系統的門戶化主要體現在辦公門戶和內外部門戶兩個方面,集團—公司—部門三級辦公門戶是我國主要的職級門戶,在計算機網絡系統的支撐下,各門戶間可以進行信息的傳遞和交流。除此之外,計算機網絡系統還實現了內部門戶和外部門戶的調整與聯合。3.2移動化隨著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網絡移動終端設備也越來越多,其功能也越來越強大。筆記本電腦、平板電腦、智能手機的大規模使用使得計算機網絡系統的移動化趨勢日益顯著。3.3平臺化計算機網絡技術為用戶提供了一個開放的資源共享平臺,在這個平臺上,用戶可以根據自身需要自由搭建個性化的模塊,并在功能模塊的搭建中實現數據、信息、權限的整合。3.4業務化當今時代,計算機網絡的商業化色彩越來越濃,計算機網絡系統不僅僅應用于行政辦公,多數情況下,計算機網絡系統與業務管理相融合,扮演著任務管理的重要角色。

4結束語

篇6

1.1常規控制系統

可編程控制器控制系統及微處理機的單晶片控制系統具有控制系統體積減小、節能、可靠性提高,尤其是對群控、通訊等復雜電梯控制功能更具優越性。可編程控制器(PLC)的程序編輯采用易學易懂的梯形圖語言,且具有控制靈活方便、可重復使用、程序記憶體與外部輸出容量可彈性擴充、抗干擾能力強、運行穩定可靠、能與電腦連線操作等特點。

1.2信息技術應用的基礎

電梯控制系統大部分都是借助電腦的軟硬件結構,并搭配各式各樣的感應器及預先所規劃的復雜的各式操作程序,結合成所謂的人工智能。精準的監控及引導各部電梯的動作,是以模糊邏輯方法為基礎。模糊理論是根據不明確的信號,通過近似推理的過程,且經過運算而得到明確的結論,類似人頭腦中“過程模糊,結果明確”的思維特征。使用模糊邏輯數學分析統計法,能快速的找出任何時刻最適合的運行模式。文章主要以小型電梯控制系統為例,結合PLC控制技術的特點,提出了一套結合模糊邏輯理論,將推理、判斷、決策、控制等的知識思考行為,轉化成為知識庫及規則庫儲存于電腦中,再經由模糊理論法(fuzzytheory)以數值計算方法完成推論,實現于此電梯控制系統的視窗化的設計與應用。文章主要是針對電梯等待時間及搭乘時間做一完整分析,并利用可編程控制器(PLC)為控制核心,視窗化圖控采用Delta圖控軟件DeltaScreenEditor,在電腦上直接對電梯做監控引導,再經由電腦與可編程控制器的通訊連線實現完成。本系統是一種機電整合的教材,是電機、電腦與控制工程的融合,所得成果可在機電整合或科學教育中使用。

2模糊控制的理論應用與系統開發

2.1模糊控制的理論應用

模糊控制主要是在直覺和人工經驗的基礎上,建立所需的知識庫,并可看成一組決策法則,根據輸入值滿足系統條件(歸屬函數)的程度,給予一個特定值,稱作grade(歸屬度),其范圍為0~1。若完全屬于系統條件時,其值為1;完全不屬于系統條件時,其值為0,是傳統的集合;其他屬于系統條件中間的,依其所屬程度給予0和1之間的任意值,這是屬于模糊集合。模糊邏輯(fuzzylogic)設計方法主要可以分為四個部分:即模糊化界面(FuzzificationInterface)、知識庫(Knowledge)、模糊推論機構(FuzzyInference)與解模糊化界面(DefuzzificationInterface)。其中,知識庫又可分為資料庫(DataBase)及規則庫(RuleBase)。模糊控制是以語言化控制規則為主體,為了將輸入的明確值與語言化的控制規則結合,必須將輸入值做模糊化處理以便對應到資料庫里語言變量的論域中,再配合規則庫及推論機構推導出結果。因結果仍然是模糊值,所以必須再做解模糊化工作,其輸出才是明確值。文章中借助每個樓層的傳感器作為取樣輸入,再通過步進電機的驅動模組作為輸出控制。該電梯控制系統的每個模糊集合均有語性值代表其模糊含意。利用編輯軟件DeltaWPLSot程序化于可編程控制器系統的內部,以達成系統的閉回路控制。

2.2系統架構

系統的硬件架構是由可編程控制器、步進電機及驅動器、傳感器等所組成。系統在可編程控制器內部所完成實現的內容,可先定義誤差量(E)與誤差偏差量(ΔE)兩軸,誤差量是由軟件設定的參考距離與回授距離的差值。誤差偏差量的計算是目前誤差En減去前一次的誤差量En-1,當程序連續執行下,循環一次的時間步距Δt很短時,可視為一個誤差偏差量ΔE,或稱之為誤差微分量ΔE/Δt。

(1)可編程控制器。

系統所使用的控制器是利用三菱公司的產品。該系列PLC在電腦通訊的模式中,其交信資料的類型分別為讀取PLC元件及交信資料的交信型式和寫入PLC元件及交信資料的交信型式。

(2)步進電機及驅動器。

系統所使用的步進電機及驅動器可完成實現輸出距離,提供搭乘者更短的搭乘時間及更精準的樓層距離定位。步進電機的結構不論是PM式、VR式或復合式步進電機,其定子均設計為齒輪狀,這是因為步進電機是以脈波信號依照順序使定子激磁,以數字電壓輸入來控制其轉速及轉動方向。就電機驅動原理而言,將其脈波激磁信號依序傳送至A相、A+相、B相、B+相則轉子向右移動(正轉),相反的若將順序顛倒則轉子向左移動(反轉)。

(3)傳感器。

系統所使用的傳感器可完成實現取樣輸入信號,提供給可編程控制器的輸入端,進入控制器內部做運算處理。

2.3實驗研究結果

在實驗研究中,各個實際樓層相互距離各為14.4cm,加入Fuzzy控制時,可測得的距離分別為14.3cm、14.2cm、14.3cm,未加入Fuzzy控制時,可測得的距離分別為13.8cm、14.0cm、13.9cm,可知經由模糊理論控制可實現精準的樓層距離定位。就樓層搭乘時間而言,加入Fuzzy控制時,可測得的搭乘時間分別為18.6sec、18.7sec、18.6sec,未加入Fuzzy控制時,可測得的搭乘時間分別為19.1sec、19.2sec、19.1sec,可知經由模糊理論控制可實現縮短的搭乘時間。進而,操作者可通過Delta圖控軟件進行視窗化控制。視窗中的按鍵,可對電梯控制系統進行模糊邏輯控制設定、樓層控制、樓層距離顯示、搭乘時間顯示等進行自動化設計。

3結束語

篇7

1.1系統的原理

抽油機井功圖法在線計量技術是通過建立有桿泵抽油系統力學振動的數學模型,計算出給定系統在不同井口示功圖激勵下的泵功圖響應,然后對此泵功圖進行定量分析,確定泵的有效沖程、充滿系數、漏失量、進而求出地面折算有效排量。該項技術的關鍵是對泵功圖的識別,可以準確地確定凡爾的開啟、關閉四個關鍵點,描述出泵功圖關鍵的點、線、面的幾何特征,計算產液量,并運用幾何特征法、矢量特征法、神經網絡法實現對泵功圖故障的準確判斷。

1.2系統的功能

油水井遠程在線計量分析優化系統是以采油工程技術、測試技術、通信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相結合的系統,具有油井自動監測和控制、實時數據采集、油井液量計量、油井工況診斷優化設計等功能。系統的功能主要包括:油井工況監測功能、故障報警功能、數據通訊管理功能、油井產量計量功能、油井生產系統分析與優化決策功能、網絡查詢功能。

(1)油井工況監測功能對油井采集電壓、電流、功率、載荷、沖次、沖程、井口壓力、油溫、生產時率、曲柄銷子、轉速、扭矩及巡井時間等生產參數。

(2)故障報警功能停電、停機、回壓異常、缺相及電流異常、抽油機抽空、防盜紅外監控,曲柄銷松動脫落。

(3)數據通訊管理功能單井采用自主開發的YD遠程數據采集控制器(RTU)與上位機進行數據通信,圖形方式實時顯示壓力、溫度、載荷、電流、電壓、功率等各種生產參數及泵、機等生產設備運行狀態;實現生產參數超限報警及設備故障報警,預測故障位置和故障原因并進行相應提示。

(4)油井產量、電量計量功能在油井正常運行期間,能夠實現遠程測試數據的自動錄取,根據采集的壓力、轉速、地面示功圖、電量等數據,應用油井量油技術,計算油井產液量,實現在無人值守情況下能及時掌握油井的動態變化和用電情況。

(5)油井生產系統分析與優化決策功能根據監測數據,進行生產井參數優化設計、在線診斷、抽油井系統效率分析等。

(6)網絡查詢功能通過IE瀏覽器在油田信息網上可隨時瀏覽各油水井實時生產數據、液量計量、工況診斷、優化設計等結果,查詢有關生產報表及分析結果。

2.系統在南陽油田的現場應用情況

2.1實時監測油井的產液量該系統能實時監測所有油井的計量數據:理論泵排量、有效沖程、泵效、計算產量等。如圖3.1所示。

2.2實時進行油井工況監控

實時報警程序的主要功能是對油井工況監控和故障診斷結果進行實時報警,見下圖3.2。安裝實時報警程序的任何計算機終端都能實時收到故障的語音、顏色、閃爍報警。油井工況監控報警是對工況監控系統中發現的故障進行報警,比如:停電、停機、油壓異常、缺相及電流異常、皮帶打滑、防盜紅外監控,曲柄銷松動脫落等進行報警。故障診斷結果報警是對基于泵功圖的特征診斷出的油井故障進行報警,比如:抽油桿斷脫、供液不足、氣鎖、氣體影響、凡爾漏失、泵筒彎曲、完全泵阻等進行報警。

2.3有效解決計量問題如實反映油井產液量的變化

對于功圖和產液量時刻都發生變化的油井來說,傳統的計量方法不夠準確,而現在用油水井遠程監控液量自動計量及分析系統可以定量地反映油井產液量的變化。以雙新6-6井為例,在9月19日,油井的時段產液量是在不斷地發生變化,從8:00的2.01T變化到14:01的20.56T;功圖也相應地從嚴重供液不足到供液不足在變化著。而標產車只能取某一時間點的產液量代替整天的產液量,假如在14:01取樣核產20.56T替代整天產液量,這就與油井的實際產液量相差很大。該系統非常真實地記錄每一小時時段的產液量,從而可以求出油井一天的真實產液量。

2.4及時反映油井采取增產措施后的產量變化

對油井采取增產措施后及時反映地層供液情況和油井產量,以雙J4-137為例,地層摻水由原來每天20方增加到每天50方,根據雙J4-137井的日產液和功圖變化情況來看,地層供液情況由地層供液不足變為供液良好,油井產量由10號10方增長到19號24方,說明增注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圖3.3所示。3.5及時反映生產參數變化時的產液量以雙H5-906井為例,該井在9月12日調整沖次,由7次調到4次;在9月15日再次調整沖次,由4次調到6次。油井產液量在11日至14日產液量明顯下降,由以前58方降到39方左右;15日起,產液量上漲到53方左右,日后趨于穩定。由此可見,IPES系統的功圖法在線計量技術能達到及時準確反映參數調整后產液量相應發生變化的效果,如表3.2所示。

3.結論

通過IPES系統的功圖法在線計量技術在南陽油田的推廣應用,我們可以得到以下結論:

(1)功圖法在線計量技術能逐步取代傳統的油井計量方法,確保油井產液量計量的準確性、連續性、實時性。

(2)該技術能夠及時準確地診斷出油井的生產狀況,并且該技術還能簡化了油田的地面流程,節約投資和降低成本。

(3)在實際生產過程中,對生產波動大等類型油井,傳統的計量技術已不再適用,功圖法在線計量技術能夠更好地反映油井的實際生產動態。

篇8

生長環境的好壞決定著農產品的質量,植物的健康成長更是與其環境息息相關。除此之外,自然因素對植物的生長有著決定性的作用,最主要的則表現在:光線的強度及陽光照射時間的長短、土壤環境、二氧化碳濃度、水分的控制等等,這些都共同決定了植物的生長狀況。現代科學技術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變植物的生長環境,通過改變其土壤中的養分及空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來對植物的正常生長環境進行合理的控制,通過這種方法可以在某種程度上提高果實的結果率,再利用現代化生物技術等來提高農產品質量,從而為企業迎來更好的發展。

2物聯網技術的實施方案

2.1傳感器單元物聯網技術農業專家系統想要獲得更好的應用效果,在傳感器方面,需要做到對癥有效。

2.1.1氣體溫度傳感器在國外的先進國家這種傳感器技術已相對純熟。我國主要采用瑞士公司推出的單片數字溫濕度傳感器,來對空氣溫度進行傳感探究。這種高端傳感產品具有可靠性和穩定性等特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大幅降低了獲取數據的難度,并有效增強了其抗干擾能力,做到低能耗、高靈敏、高性價比等特點。在實際的農業栽培培養技術中,可以利用這種氣體溫濕度傳感器來更加準確的獲取環境信息,并為以后的農作物生長提供相應的材料資源。

2.1.2土壤水分溫度傳感器該傳感器主要利用時域反射原理進行設計,并通過將其埋藏在土壤的方法,更好地檢測土壤中水分的分布情況。土壤水分溫度傳感器可以與采集器結合使用,利用這2種現代科技可以對土壤中各種理化性狀、氣溫變化及人為水分管理進行合理化監測。除此之外,這種傳感器可適用于各種土壤環境,并對其土壤水分情況進行精確的判斷,并將數據及時上傳到數據庫中,以便人們對其合理控制。

2.1.3光照傳感器這種傳感器的主要特點在于,其體型較小、使用時間長、密封性好、精準性高、可控效果好,可以更好地抵御因自然環境造成的干擾,從而對現代溫室環境進行合理監測。

2.2數據采集單元

2.2.1無線傳感器采集器通過傳輸數據的方式將采集器所采集到的信息及時傳送到管理系統當中,使人們可以在第一時間對農作物生長情況做出準確的監測及處理。采集器主要包括數據采集和傳輸2方面,其特點則表現在安裝簡便、使用成本低等。對采集器的電路本身而言,其主要包括信息處理電路、復位電路、A/D/D/A轉換器、晶振電路、顯示電路等等。

2.2.2多通道無線數據采集器這種多通道數據采集器可以采集多種信號,而信號則主要表現在物理模擬信號和數字信號2種。通過這種采集方式可以有效解決傳統的人力、物力和資源等問題,除此之外,還具有防水、防曬、安全采集、防雷擊等優點。物聯網農業專家系統可以實現在數據上的多種顯示技術,在數據采集、打印、存儲等方面更是具有突出的特點。

3結論

篇9

我國大力推行可持續發展占率,國家對能源的有效利用是非常重視的,能源大部分是不可再生或者再生時間很長的,出于經濟高速發展的需要,能源的消耗已經越來越多,但同時,我國也面臨著能源短缺的嚴峻問題,在所有的能源消耗中,供熱系統的消耗占到了很大的比例,人民對生活品質的追求隨著經濟的發展越來越高,同時,在供熱方面消耗的能量也快速正常,因此,必須要重視供熱時候的節能問題。在集中供熱系統中,供熱管網是主要組成部分之一,由于集中供熱有無燃燒、供熱品質好、運行穩定等優點,已經成為我國供熱的主要方式,已經基本代替了分散供熱,因此,應該對當前的供熱管網進行節能技術改造,這樣就可以大大的減少能源的損失,符合國家的可持續發展戰略要求。

2供熱管網存在的問題和解決建議

存在的問題:通過多年的實踐,認為在供熱管網中主要存在這些問題:我國的供熱管網當前還不能夠實現連續性,與大規模集中供電方式不匹配,這就嚴重的影響了供熱的質量;供熱管網水力平衡失調現象比較嚴重,這也就導致了供熱分布不合理,使一些用戶室內溫度過高一些用戶室內溫度過低,還會在補充供熱不足用戶的供熱時,只能采取加大供熱管網循環流量的方式,這樣就會引起能源的浪費;由于客觀原因的限制,一些地方還采用汽暖供熱的方式,相比較水暖供熱,能量損失更加嚴重,同時對設備的要求也更高,另外,還存在著管理制度不夠完善、整體設備老化嚴重等問題。解決方案:

(1)從運行方式進行考慮。

首先可以考慮將分時供熱和連續供熱合理的結合起來,在供熱的時候,要根據相關的溫度情況,將一天分成幾個供熱時段,根據時段進行供熱,連續供熱則是在供暖期內保持溫度的恒定,一直到供熱結束,當前,我國大部分地域采用的都是連續供熱的方式,從以往的對比可以看出,分時供熱的耗煤量高,且燃料燃燒的充分,溫度比較平穩,且煙也少,但是,如果有明確的使用階段,那么就應該采用分時供熱的方式,要想保證供熱的質量,比較理想的方法就是平時采用低溫連續供熱的方式,供熱溫度要求高的時候采用分散供熱,從而達到節能的目的,同時,還應該解決水力工況失調的問題,那就應該在系統中加入相關的控制設備,供水溫度與控制問題接近,也能夠提高熱能的傳輸效率,減少損耗,當前,還有很多地方采用汽暖供熱的方式,跟水暖供熱相比,汽暖供熱的浪費率高,因此,應該講汽暖供熱改成水暖供熱,這樣能夠有效的推進節能工作,在進行改造的時候,應該注意在在改造的時候,管道的坡度會發生變化,應該合理的進行調整,在管道中要設置放氣閥,以保證良好的循環,為了使高層用戶能夠用上高質量的熱能,應該使用增壓泵;

(2)注重工作效率的提升。

以往,在供熱管道的管理方面,存在著一些問題,因此必須要有高效的管理方法,這就要對傳統的管理方法進行創新,應該注重設備的修理,對有問題的設備進行及時的維護,注重設備上的相關儀表工作的準確性,確保在供熱的時候,儀表顯示的是正確數據。還應該注重失水這個問題,要想解決這個問題,應該從管道和用戶端這兩個方面進行考慮,在管道方面,要加強對相關管道的維護,尤其是在供熱間歇的時候,應該組織相關工作人員對管路進行徹底的大檢修,并在管內充入軟化水,這樣可以有效的減輕銹蝕,在用戶方面,應該對用戶提供優質服務,在剛開始供暖的時候,應該對用戶進行統一試水,及時發現問題并解決,當前,供熱管網的規模在不斷的擴大,傳統的單一熱源已無法滿足需求,因此應該采用多熱源聯合供熱的方式,在設計的時候要進行嚴格的論證,保證供熱的穩定性;

(3)要注意在技術方面的創新性,不斷突破。

在進行城市供熱管網規劃的時候,要考慮城市的建設規劃,使兩者協調,使管線的走向盡量的節約、合理,規劃時要注重的考慮熱力站的選址和分布、管道材料的質量這些典型問題,還要選用有效的管道敷設方式,這樣就可以大大的減小能源損耗,延長管道的使用壽命,增強供熱的穩定性,當前,很多供熱管網出現供熱效率太低這個問題,這跟在建筑設計的時候,不重視表面保溫處理是有著直接關系的,在相同的外部條件下,對表面保溫不重視的建筑物的供熱能耗遠遠的大于重視建筑物表面保溫,因此,在進行建筑物建造的時候,就必須高度的重視表面保溫工作,要使用技術手段對墻體進行保溫處理,在外墻要安裝質量過關的保溫材料,這樣就可以大大的減小散熱、降低建筑物的熱能損耗,從而實現節能,為了保證管網系統運行的可靠性,應該選擇變頻調速技術,實現補水泵定壓,還應該使用質量好的板式換熱器,且在散熱器上安裝熱量分配表和溫控閥。

3結論

篇10

復雜產品系統(complexproductsystem,簡稱cops),是指高成本、高技術、大規模、工程密集型的產品、子系統或設施。其中,“復雜(complex)”一詞是指這類產品包含大量顧客定制的零部件、需要多種知識和技能并且需要融合多種新知識。復雜產品系統的分類非常廣泛,如航空航天系統、大型電信系統、智能大廈等。復雜產品系統的訂貨量和產量很小,一般是基于工程項目或者小批量、單件生產的產品。

由表1可見,cops的定義范圍主要包括資本品、高價值產品等。需要注意的是,一些雖然成本高但技術要求較低的成熟產品并不屬于cops。例如汽車這類包含大量零部件、涉及多種知識和技能的產品,雖然生產技術也比較復雜,但其大量零部件是標準化制造、規模化生產的產品,因此不屬于cops的范疇。

英國Sussex大學SPRU中心的研究人員通過長期的研究發現,英國之所以能夠維持其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cops創新功不可沒。我國正面臨產業升級換代的關鍵時刻,研究cops技術創新過程和成功的關鍵因素對提升我國基礎創新能力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2cops技術創新過程

cops創新過程是一種特殊形態的創新過程,它是圍繞著cops技術創新項目展開的,將眾多的參與企業以及用戶方以項目為紐帶聯系起來。

cops技術創新過程可以分為六大階段:創新思想形成、研發任務分解、模塊外包選擇、模塊開發、模塊集成聯調、交付與跟蹤完善。集成開發商、分包商和最終用戶是cops技術創新的三個關鍵性角色,政府、專業研究機構等外部機構也是cops的技術創新網絡中的利益相關者。

2.1創新思想形成

由于cops的高度定制特性,創新思想是由最終用戶定制性的需求或潛在需求以及技術進步產生的。但在創新思想階段,由于產品/系統本身的復雜性,需求往往是模糊的,用戶很難詳細地描繪出具體的需求,甚至無法具體描述出最后的產品形態,而只是簡單地從功能方面加以定義。集成開發商則根據用戶初步的需求和綜合的自身能力提出復雜產品系統的初步解決方案。整個系統技術創新的架構和形態是由系統集成開發商界定并且提交給用戶的。因此,創新思想是由最終用戶在系統集成開發商的引導下逐步形成的。

2.2研發任務分解

cops的集成開發商在獲取訂單以后,對任務進行分解。在基于對整個系統框架以及功能需求分析的基礎上,將整個cops的研發任務按照應用技術類別劃分為相對獨立的模塊/子系統。在劃分模塊的時候,涉及到整個系統協調運作和集中控制的模塊,應由系統集成開發商自己完成。這將有助于系統集成開發商在后期完成系統集成。

2.3模塊外包選擇

cops模塊分解以后,系統集成開發商根據對自身的能力評估,確定能在內部完成的模塊。其他模塊進行外包選擇。由于cops本身的復雜性,以及貫穿在整個研發過程中的不確定性,使得外包選擇要異常謹慎。有時甚至要借助外部機構協助來對外包供應商進行全面評估,包括技術能力、營運能力、信用等諸多方面。

2.4模塊開發

cops集成開發商和外包供應商根據各自的任務,組織研發團隊,在項目制的基礎上進行研發活動。在這一階段里,用戶參與到開發過程中,cops的需求逐步明晰,形成具體的技術要求和參數。

2.5模塊集成聯調

cops模塊開發完成后,交由系統集成開發商進行系統的集成,其他分包商進行協助。對于集成過程中出現的涉及到各模塊間協調運作的新問題,需要通過聯合調試來解決。整個過程通過聯合調試和仿真試驗成功后,復雜產品系統初步成型。在集成聯調結束前,用戶對系統做交付前的初步驗收。

2.6交付與跟蹤完善

復雜產品系統的交付不再是一個瞬間行為,而是一個持續的過程。復雜產品系統在交付后,集成開發商仍要對其進行長期的跟蹤服務,以解決在用戶使用過程中不斷出現的一些問題。整個系統也在此過程中不斷完善。在跟蹤完善過程中,一些系統運行的信息反饋到下一個類似的項目開發過程中,并使之完善。

3cops技術創新成功的關鍵因素

3.1項目制的組織形式

對于一般的規模制造產品,職能型組織具有有效降低規模化生產的成本、獲得競爭優勢等優點。但復雜產品系統一般只是小批量或一次性的項目,不具有規模經濟性,職能型組織的優點體現不出來。由于復雜產品系統技術創新通常由跨企業的多職能項目小組共同承擔,項目制組織是適合于cops技術創新的組織形式。所謂基于項目的組織,是指以項目作為組織生產、創新和競爭活動的基本單元的組織形式。

復雜產品項目是在一個創新的網絡下進行的,該網絡包括用戶、系統集成商、分包商、政府等單位。與大規模制造業中的線性設計開發過程相比,cops的創新活動需要合作。系統集成商和分包商在復雜產品系統技術創新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他們常常暫時組成跨公司/用戶的聯盟。不同于傳統制造過程中只注重邊界清晰的各個企業之間的交易,在cops技術創新的網絡中,企業(系統集成制造商)和各相關機構(原材料和模塊的供應商、政府部門以及用戶等)的聯系更加注重于企業間的協調機制。如在模塊開發階段,各個模塊最終是會整合成一個完整的復雜產品系統,所以各項目小組在開發自己模塊時,要兼顧到其他項目小組模塊的開況。各模塊之間協調和與客戶之間的協調是非常重要的。在集成聯調階段,復雜產品系統的集成聯調主要是由集成開發商來完成的,其他分包商要進行協助。

基于項目的組織形式不但能夠靈活地配置各種資源,方便地完成與外界(如用戶)的技術溝通和交流,而且隨時根據新知識的出現、相關技術的變化、政府規制的要求和客戶反饋意見調整產品的設計和生產。因此,在復雜產品系統創新過程中,項目制度的組織形式比職能型組織形式更有優勢。

3.2與客戶合作創新

復雜產品系統供應商面對的是數量有限的大客戶,加強與客戶的合作是提升自身競爭優勢的重要手段,許多創新活動也是與客戶合作完成的。與規模化制造產品不同,用戶很大程度地參與到復雜產品技術創新過程中來。

在創新思想階段,根據用戶從功能角度對cops提出的要求,系統集成商界定整個cops系統的實際構架和形態。因此,是由最終用戶在復雜產品系統集成開發商的引導下逐步形成創新思想并轉化為需求定義的。

在整個模塊開發的過程中,各模塊與用戶之間的協調工作是非常重要的。有兩種溝通協調的方式。一是客戶分別參與到一些模塊的開發過程中,并且承擔一些應用開發任務。各模塊的供應商根據需要在研發過程中與客戶進行直接交流,征詢客戶的意見和新的需求。二是cops的集成開發商根據需要將各單位以及最終用戶集合起來召開聯絡會議。各單位將自己模塊的研況進行匯報,并對各模塊間需要協作的事宜進行交流。用戶方在聽取各方的匯報情況后,提出自己的意見和需求。

因此,對復雜產品系統這類產品來說,用戶和供應商的合作創新對雙方來說都是必然的選擇。

3.3跨項目的學習效應

對于制造復雜產品系統的企業而言,要保持或增強自己的競爭優勢和競爭地位,就必須設法將以往項目的成功經驗移植到新的項目中去。

假設在單一的公司和重復性的過程中,可以通過數據收集、映射、試驗和組織完善,使新的學習過程融入到公司中去,進而形成一種學習文化,如Argris提出的“雙環學習”模式。然而復雜產品系統技術創新過程涉及的合作者眾多,很難把握多項目公司和多公司項目殊學習的困難。由于復雜產品系統各個項目之間差異巨大,不像規模化制造產品是重復、基本無差異的工作內容,使得cops的組織學習過程比較抽象,但實際上,在項目的準備和實施過程中仍然存在著很多相同的環節,如搜集客戶的需求、對復雜產品系統進行概念設計、成本估算、風險管理、分包商的選擇、資源的合理配置等,這些活動的最佳實踐經驗相對而言比較容易在不同項目之間傳播。

對于類似的項目而言,跨項目的學習就更有成效。復雜產品系統在交付后,為了解決用戶使用過程中不斷出現的實際問題,集成開發商要進行長期的跟蹤服務,必要的時候,甚至安排分包商到現場為用戶解決相應模塊出現的問題。這些反饋的信息和問題可以直接作用到下一個類似的項目開發過程中,復雜產品系統基于不同項目之間的學習效應得以體現。

3.4政府支持

復雜產品系統的技術創新需要政府層面的創新體系來支持。而且由于很多復雜產品系統涉及到國民經濟的關鍵行業部門,甚至政府本身就是復雜產品系統的最終用戶,因此政府的政策對于復雜產品系統的技術創新具有深遠的影響。

對于復雜產品系統的制造和技術創新,路徑依賴是肯定存在的,而且一旦決定對某個復雜產品系統項目進行投資,將會產生巨大成本,如果日后出現問題,就面臨著繼續投資/撤離的兩難選擇。政府面臨的挑戰就是如何對這種項目產生預警,并在出現問題的時候,盡量保證有替代方案使得項目存活下來。

4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