踩踏事故范文

時間:2023-03-23 06:36:0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踩踏事故,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踩踏事故

篇1

身處擁擠人群,怎么辦

Do:

1.穩住“腳跟”。高跟鞋較易失去平衡,從而成為擁擠踩踏事件的誘發因素。穿平底鞋,才易避免被絆倒。

2.學會“溜邊”。發覺擁擠的人群向著自己行走的方向擁來時,應該馬上避到一旁。不要奔跑,以免摔倒。

3.盡量抓牢。如有可能,抓住一樣堅固牢靠的東西,例如路燈柱之類。待人群過去后,迅速而鎮靜地離開現場。

4.抱起“小人”。當帶著孩子處于擁擠人群時,最好把孩子抱起來,避免在混亂中被踩傷。

Don't:

1.遠離店鋪的玻璃窗。以免因玻璃破碎被扎傷。

2.不要采用前傾或者低重心姿勢。即便鞋子被踩掉,也不要貿然彎腰提鞋或系鞋帶。

出現混亂局面,怎么辦

1.保持警惕。當發現有人情緒不對,或人群開始騷動時,就要做好準備,保護自己和他人。這個時候可以選擇“溜邊”。

2.大聲呼救。當發現前面有人突然摔倒了,馬上停下腳步,同時大聲呼救,告知后面的人不要靠近。

3.人群混亂時,盡量做到雙手抱胸,避免內臟受擠。萬一被擠倒,應迅速收腿抱頭,蜷縮成球狀,最大限度保護身體。

4.若被推倒時附近有墻,要設法靠近墻壁。面向墻壁,身體蜷成球狀,雙手在頸后緊扣,保護身體最脆弱部位。

5.抱起孩子。混亂出現時,迅速將孩子抱起來。

6.切記和大多數人前進方面保持一致,不要試圖超過別人,更不能逆行,要聽從指揮人員口令。

踩踏事故發生,怎么辦

1.報警:撥打110、999或120,等待救援。

2.緊急救治:抓緊時間用科學的方法開展自救和互救。遵循先救重傷者、老人、兒童及婦女原則。

篇2

6個孩子死亡,意味著至少6個家庭破碎,這是令人很難接受的悲涼事實。顯然,這是一次偶然事件。問題是,棉墊為何放在午休樓內?為何會輕易倒下?孩子驚慌之際,為何沒有教師及時出現,化解險情?也許,每一個細節都暴露出深層次的問題。

近年來,校園踩踏事故此起彼伏:2013年,湖北省襄陽老河口市薛集鎮秦集小學發生踩踏事件,導致學生4死7傷;2009年,湖南省湘鄉市育才中學發生踩踏事故,造成學生8死26傷……這些事故有許多共性,其中最突出的一點就是,一個細小的、偶然的事件成為導火索,引起驚慌和擁堵并造成事故。

每一起校園踩踏事故發生后,教育主管部門總會要求各地各校加強安全教育與管理。但過一段時間,問題又在另一個地方發生。如果事故過后,只是把地面的血跡洗掉,將悲劇場景掩埋,再處理幾個人就算過關,怎能保證類似悲劇不再上演?須知,拿禁令不當回事,就是拿生命開玩笑;不時刻繃緊安全這道弦,就是把學生生命置于危境之中。

更應追問的是,我們要培養什么的孩子?固然應該培養學生成才和成人,但如果沒有安全,一切都失去意義。正如教育部部長袁貴仁所說,“一個沒有安全保障的學校,絕對不是一所合格的學校”。孩子缺乏安全意識,學校和家長難辭其咎。在一些發達國家,孩子在幼兒園時幾乎只學安全技能。據報道,在德國,小孩3歲可上幼兒園,為期3年。其間,他們會參觀警察局,學習如何報警;參觀消防警察局,學習滅火和躲避火災;參觀市政府,認識市長,看他如何為市民服務;去坐有軌電車,學會記住回家的路線;跟老師去超市買東西,學習付錢和選貨……3年后,他們具備初步的生存能力。我們的幼兒園乃至小學能做到這些嗎?

放眼當前各地中小學校,罕有開設專門的安全教育課程,即便開設了,也是潦草行事。更重要的是,安全教育不能流于從書本到口頭、從口號到標語,而應付諸實踐,沒有真正的安全演練,沒有反復實際操練,孩子就不可能真正掌握安全技能。

一個細節是,事發學校明通小學是國家教育部首批命名的“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也是“云南省一級示范學校”。如果連這樣的名校都能發生踩踏事故,我們又怎能期待一般的學校讓人放心?

期待受傷學生得到及時救治,其他學生能獲得心理救濟。不出意外的是,當地政府將啟動問責機制。但問責不是終點,惟愿問責能夠激活學校的責任,全國其他地方的學校也能引以為戒,積極行動,切實加強學生的安全教育。(京華時報特約評論員王石川)

學校如何防止

踩踏事故的發生

學校應加強安全管理

應對踩踏等突發事件最重要的原則就是預防。學校一方面要對學生加強教育、引導,平時做好緊急疏散演練工作,幫助孩子掌握自護自救、應對突發公共安全事件的本領;另一方面要對學校安全管理來點硬措施,實現科學管理,精細管理,完善安全責任追究制。

教育者應該牢固樹立一種觀念,那就是,應對突發公共安全事件,重要的原則就是預防為主。廣大學校要切實落實安全責任,及時排除校園安全隱患,真正實現安全精細化管理,特別是要對學生上下樓這些高危環節采取嚴密措施,只有這樣,校園的踩踏事件才會杜絕或減少,才能讓更多青少年學生健康成長。

避免校園踩踏事故

僅靠安全教育遠遠不夠

已記不清,這是近幾年發生的第幾次校園踩踏事故了。教育部為此下發了多個相關文件,要求各地學校做好預防踩踏事故的發生,各地教育部門也會同學校制定了一系列防范措施,不能說不重視。如明通小學就制定了《明通小學樓道安全管理制度》,規定:“在集中上下通過樓道的時間,全校各班嚴格按照學校規定的樓道通過樓梯。學生集中上下樓梯時,各班正副班主任必須有一位教師帶領學生通過樓梯,并在行進中負責組織、維護學生行進秩序、確保學生安全。”規定制成鏡框后不但掛在教學樓一樓大廳最顯眼的地方,而且還掛在事發大樓的樓梯口。不幸的是,悲劇還是發生了。

而且多名學生證實,事發時有老師在現場進行疏導,并非像一些網友所言,老師缺席才導致悲劇發生。

安全教育制度有了,教師也按規定到位了,為何仍然不能避免慘劇發生?撇開偶然因素即海綿墊不說,我以為原因有三:

一是有安全教育但沒安全訓練。作為名校,明通小學該做的安全教育都做了,唯獨欠缺安全訓練。從事發經過及情形看,一二年級的小學生根本沒掌握逃生技巧,根本沒學會自我保護的本領,這點由學生的驚恐慌亂及明知前面發生了險情仍不斷往前擠可資證明。顯然,小學生們平時沒接受過嚴格的逃生訓練。

二是禮讓教育欠缺。最令人費解的是,為何海綿墊倒下壓住學生且傳來學生的哭叫聲后,后面的學生不但不收住腳步,反而要爭先恐后踏過海綿墊下樓?沒別的解釋,原因只有一個,即不知禮讓。也可說是秩序意識缺失,沒學會尊重生命。不知大家發現沒有,如美英法等發達國家的學校絕少發生踩踏事故,蓋因為這些國家的學生懂得謙讓,會尊重人,守秩序。這與這些國家從進校那天起就對學生進行禮儀、規則教育密切相關。

三是應試教育惹的禍。樓道發生擁擠時,恰好上課鈴聲響了,學生聽到鈴聲猶如聽到沖鋒號吹響,為了急于完成午休作業和不因遲到遭老師批評,便奮不顧身往前沖,結果加劇擁擠,造成慘劇發生。剛入讀小學的小孩,心智還不成熟,學校何苦就對他們要求那么嚴格,要用應試教育的標準苛求他們,少做一道作業有什么關系,遲到幾分鐘有什么關系?

痛定思痛,發生在昆明的“一塊海綿墊引發的慘劇”應該促成各地教育部門和學校反思,然后,有針對性地予以防范。除了一如既往從事安全教育外,尤須注重安全演練。當務之急是要將安全教育和演練作為必修課來對待,需要學校、教育部門、專業的民間力量三方聯手,政府可以通過購買社會組織服務,引進專業的救援力量來對學校進行安全教育培訓、演練。與此同時,要加強對學生的禮讓和規則教育,切實減輕學生的學業負擔,讓孩子慢慢成長。(現代金報王學進)

教教孩子在踩踏事件中如何自救

在遇到踩踏情況時,我們該如何保護自身安全?尤其是年幼的孩子,如何在混亂擁擠的人群中保護自己,最大可能地減少人身傷害呢?現在,我們一起走進孩子安全大課堂,一起來學習避免踩踏事故的相關常識和方法,保護自己和他人!

防踩踏第一課:學會觀察可能導致踩踏事故的現象

人群較為集中時,前面有人摔倒,后面人未留意,沒有止步。

人群受到驚嚇,產生恐慌,如聽到爆炸聲、槍聲,出現驚慌失措的失控局面,在無組織無目的的逃生中,相互擁擠踩踏。

人群因過于激動(興奮、憤怒等)而出現騷亂,易發生踩踏。

因好奇心驅使,專門找人多擁擠處去探索究竟,造成不必要的人員集中而踩踏。

應該向孩子說明這些可能導致踩踏事件發生的原因,形象地描述一些事故的表現以及事件發生的征兆與現象,讓孩子學會判斷危險可能發生的時間和狀況。

媽咪叮嚀:在日常生活中,媽咪可以用講故事、角色扮演等方式,跟孩子講解踩踏事件可能發生的因素,讓孩子從小形成居安思危的意識。自覺遠離人多擁擠的地方,減少踩踏發生的幾率。

防踩踏第二課:一但發生踩踏教孩子要保持冷靜

要時刻保持冷靜,提高警惕,盡量不要受周圍環境影響。

要事前熟悉所管轄范圍內所有的安全出口,同時要保障安全出口處的暢通無阻。

當身不由己混入混亂人群中時,一定要雙腳站穩,抓住身邊一件牢固物體。

媽咪叮嚀:對于踩踏發生時的自救方法,媽咪們一定要在平日加強灌輸,讓孩子在事故發生之前,就已經掌握必備的自救技巧,如快速找尋安全出口、雙腳站穩緊抓固定物等。此外,還可以通過模擬演練,手把手地教導孩子學些這些自救方法。

防踩踏第三課:教孩子在踩踏中自救(向孩子示意圖解動作)

媽咪叮嚀:媽咪可以先自學上述的自救四招,然后親身演示給孩子看,讓孩子模仿學習,繼而掌握要領。孩子掌握一些必備的自救技巧,可以給媽媽減少很多擔憂。

防踩踏第四課:教會孩子預防踩踏10大方法

1、不在樓梯或狹窄通道嬉戲打鬧,人多的時候不擁擠、不起哄、不制造緊張或恐慌氣氛。

2、盡量避免到擁擠的人群中,不得已時,盡量走在人流的邊緣。

3、發覺擁擠的人群向自己的方向走來時,應立即避到一旁,不要慌亂,不要奔跑,避免摔倒。

4、順著人流走,切不可逆著人流前進,否則,很容易被人流推倒。

5、假如陷入擁擠的人流,一定要先站穩,身體不要傾斜失去重心,即使鞋子被踩掉,也不要彎腰撿鞋子或系鞋帶。有可能的話,可先盡快抓住堅固可靠的東西慢慢走動或停住,待人群過去后再迅速離開現場。

6、若自己不幸被人群擁倒后,要設法靠近墻角,身體蜷成球狀,雙手在頸后緊扣以保護身體最脆弱的部位。

7、在人群中走動,遇到臺階或樓梯時,盡量抓住扶手,防止摔倒。

8、在擁擠的人群中,要時刻保持警惕,當發現有人情緒不對,或人群開始騷動時,要做好準備保護自己和他人。

9、在人群騷動時,腳下要注意些,千萬不能被絆倒,避免自己成為擁擠踩踏事件的誘發因素。

10、當發現自己前面有人突然摔倒了,要馬上停下腳步,同時大聲呼救,告知后面的人不要向前靠近,及時分流擁擠人流,組織有序疏散。(云南網)

盤點:近年來校園踩踏事故案例

2013年2月27日,湖北省襄陽市老河口薛集鎮秦集小學發生踩踏,造成4死7傷。

2009年12月7日,湖南湘潭一中學發生踩踏事故,造成8死26傷。

2009年11月25日,重慶彭水縣桑柘鎮中心校發生踩踏,造成5人嚴重受傷,數十人輕傷。

篇3

關鍵詞:小學生;踩踏事故;安全意識

中圖分類號:G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6)17-0320-077

學校安全工作關系到在校師生人身及財產的安全,也關系到千千萬萬的家庭安寧和社會穩定。隨著人口密度的增加,重大活動人員聚集人數上限不斷提高,人們處理危機的能力卻不斷降低,因此,加強小學生的踩踏事故安全教育工作,保障小學生人身財產安全,促進小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確保學校安全與穩定,是擺在班主任面前的一個突出問題。

美聯社2015年10月9日報道,最新統計顯示,在今年的麥加朝圣期間,至少有1399名朝圣者于發生在沙特圣城麥加附近的踩踏事件中喪生。

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安全工程系教師王起全等人在發表于2008年的論文中表示,經統計,僅2000-2006年間,國內外大型活動中就發生85起踩踏事故,造成4026人死亡,7513人受傷,平均每起踩踏事故死亡人數約為47人,受傷人數約為88人,每起事故都達到了我國規定的特別重大傷亡事故級別。

一、踩踏事件發生的原因

踩踏:一般指在某一事件或某個活動過程中,因聚集在某處的人群過度擁擠,致使一部分甚至多數人因行走或站立不穩而跌倒未能及時爬起,被人踩在腳下或壓在身下,短時間內無法及時控制、制止的混亂場面。踩踏是一種極其原始的事故。每年東非大遷徙的過程中都有很多食草動物死于踩踏。

人意識到危險時,奔跑、逃生是本能反應。大多數人都會因為恐懼而“慌不擇路”,引發擁擠甚至踩踏。

二、校園踩踏事故的特點

2002年7月1日,中國教育部出臺《城市普通中小學校校舍建設標準》,其中對班額、校舍面積、生平均面積做出了詳細規定(以完全小學為例,12個班,生均面積應該達到十平米)。然而,隨著城鎮化的發展,人們越來越集中到城市。很多學校出現了超班額招生、班內超人數,許多學校在不知不覺間,學生密度超過相關規定。

特別是教學樓建設,有些教學樓設置的樓梯并不寬敞,并且樓梯過少,上學放學、上課下課,學生集中在樓道,這是踩踏事故最易發生的區域。

統計發現,學校踩踏事故的時間也非常集中,就是下課、上課、放學,短時間內聚集了大量學生,傷亡人員多以小學生為主。

通常來說,發生踩踏事故有三個條件:高密度、騷動、奔逃。這三個因素缺一不可。另外,狹窄的街道、樓梯、出口,都會增加踩踏事故發生的概率,也會增加踩踏事故的傷亡。

三個原因中,人口密度高是避免不了的,隨著合班并校,學生擴招,校園密度不斷增加,而學校統一活動時,極易發生人員擁堵,一旦發生騷亂,引發的恐慌就能把小事故釀成大事故!

另外,某些偶然因素,如照明不暢、天氣、恐怖襲擊也會造成或者加劇踩踏事故的發生。

三、校園踩踏事故的教育性預防措施及相關主題班會

學校所能做的,常常是把引發騷動的和騷動引發的恐慌進行杜絕。基本上是三類措施:第一,減小人口密度;第二,減少引發騷動;第三,減少恐慌、制止奔逃。

而作為班主任,在班級中,我組織了一堂安全教育課程。教育課程的內容有四大模塊。

1.班會的開始,結合新聞,實施安全教育。這樣也能培養學生關心社會熱點的敏感。

2.讓學生自己查找資料,做成幻燈片,觀摩討論。學生尋找到校園踩踏事故案例,并進行展示。

3.組織班內角色扮演游戲,針對性地教授自救動作。

4.組織小組討論,開展學生查找安全隱患班會活動,并且整理成公開信進行呼吁。

在班會中,師生探討并建議學校加強以下措施:

1.進行危險狀況演習,如地震演習,恐怖襲擊演習等,特別是下樓的演練。

2.在樓道等容易發生擁堵的位置設立警示標志,移走雜物,保障暢通。

3.開展繪制校園平面圖等課程,教育每一個學生熟悉學校的每一個安全出口。在遇到擁堵的時候要學會用靈活使用安全出口逃生。

4.作為班主任要和學校的心理教師一起準備好心理干預課程。師生一同學習急救課程,如果事件發生,要做好救助。

5.學會在遇到危險時應該如何呼喊,用以警告后面的同學停止前進。

6.要考慮到各種特殊情況下的踩踏事故發生。例如地震和襲擊。另外,陰天,雨雪等特殊天氣,也要考慮應對。

班級以公開信的形式對學校的安全隱患提出建議,獲得了學校的表揚和肯定。

四、安全教育中的一些不妥做法

學校安全工作是重中之重。在當前的重壓之下,很多班主任和學校采取了寧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做法,該開展的活動不開展,該組織的活動取消。這種行為表面上是安全第一,實際上卻是一種瀆職。

在校園踩踏事故發生后,濟南某校園要求學生排隊上下樓,下課鈴錯開打。各班錯開時間上下樓。甚至要求手牽手,喊口令上下樓。

還有的學校,只要下課,就把教師派出去守著各樓梯口,以教師的權威來保障秩序。

可實際上,這不是教育而是管理,教育的目標不應該是在學校負責的年齡段不出事,教育應該讓孩子學會面對危險,并且把這種技能帶入成年。

踩踏事故的發生,必然是各方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學校的預防只在管理上做文章明顯不對。排查安全隱患也似乎不夠,校長唯獨忽視了教育,忘記了教育的作用。

五、校園踩踏安全教育的意義

當我們總結和整理踩踏事故案例時,我們發現,成人的踩踏事故死亡率、發生率、死亡人數都遠超兒童。這不能不讓人深思。

作為一種求生技能,可以說,社會的大部分成人都不具備,而我們的教育就應該從娃娃抓起,把安全教育上升為一種學生的技能,而不應該把安全當作學校的管理責任。

教師和學校,更應該從能力上對學生教育,讓學生具備觀察到危險的敏感,也知道遠離危險的人群,具備應對危險的技能,甚至自救的能力,具有面對危險而不慌張的勇氣。

離開學校之后,學生也能把學校所學習的技能固化到自己的技能儲備中,甚至上升為自救和處理危險的能力,這才是教育應該做的。

參考文獻:

篇4

花了10年不到的時間,丁志忠已經將安踏所在小鎮周邊的數千家競爭對手拋到了身后。“安踏做大了,丁志忠現在也不好見到了。”一位1983年就開始做運動服裝的石獅商人說。他的“豪健”牌運動服裝每年的銷售額大約是1個億。

丁志忠成了當地名副其實的鞋王,但他卻并沒有成為當地鞋業協會的會長。“他骨子里有一種霸氣,不好打交道。”一位當地媒體的記者說。他也從不愿意遷就別人,據當地人說,如果是一件自己不想做而又不能不做的事情,晉江另一位鞋業老板——特步創始人丁水波會選擇去做,而丁志忠則會干脆地予以拒絕。

也許正因為此,在2006年泉州市(晉江隸屬泉州市)評選鞋業協會會長時,作為晉江鞋業老大的丁志忠本來是會長的不二人選,但招來反對聲一片,最終坐上這個位子的是丁水波。

“丁志忠從個性上來講是一個內心封閉的人,只有少數要好的朋友可以了解他內心的想法,大多數人,哪怕是他公司的總監,也可能根本不知道他心里到底在想什么。”一位在丁志忠身邊工作多年的人士說。這位“不好打交道”的商人,卻為什么能超越三千多家晉江鞋企,成為這個勞動密集型產業里的財富明星呢?

初中畢業的那個夏天,17歲的丁志忠提出要到北京發展,家里人都不理解。父親讓他說出理由來。丁志忠就說,每天都有外地人拿了錢來買東西,幾乎什么都能買到,我們為什么不主動把晉江的商品拿出去銷售?

丁父的鞋廠那時候也是剛辦起來,經濟并不寬裕,但卻被兒子說服,掏出了1萬多塊錢,讓丁志忠買了600雙晉江鞋到北京去賣。

為了把晉江的貨擺進北京西單商場的柜臺,丁志忠天天去找商場的人,一開始別人就說不同意,還對他說:“你才多大啊,就跑出來做生意?”丁志忠硬著頭皮說自己有20歲了,人家都不相信。他也不管別人的臉色,特別真誠地介紹起晉江產品的優勢來,連續去了一個多月,商場的人終于答應去晉江看看。丁志忠高興得不得了,趕緊先回晉江準備。最后,在北京所有的大商場,丁志忠都為晉江的鞋廠爭取到了專門的柜臺。

但1991年,丁志忠卻又重新回到了晉江。原來,晉江鞋在北京的低價銷售深深刺激了丁志忠。當時,市場上比較有名的“青島雙星”、上海火炬牌等鞋已經有相當一部分是在晉江生產,說明晉江貨質量沒有問題。

篇5

群體性意外事故的

不同原因

通常群體性災難事故按照恐慌類型來區分有三大類:進入型恐慌、逃出型恐慌、擾流型恐慌。2008年10月3日,韓國尚州市體育場觀看演唱會的觀眾在入場時因擁擠導致踩踏事故,該事故是典型的進入型恐慌;1994年12月8日發生的克拉瑪依友誼館踩踏事故,是典型的逃出型恐慌;2004年2月5日發生的北京密云縣彩虹橋踩踏事故,是典型的擾流型恐慌。

在各種踩踏事故中,最常見的是進入型恐慌。人們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走到一起,目標可能不大,比如“重慶家樂福踩踏事件”中的免費食用油,還有2014年1月“寧夏北大寺踩踏事故”中免費分發的油香(餅)。當大家都關注到一些“好處”時,人群密度在不知不覺中達到危險的程度,這時候一聲大喊、一人摔倒或一句謠言,都會引發連鎖反應,造成人群的踩踏。發生踩踏的人群的密度極高,一人的動作會影響其他人,結果導致群體恐慌在人群中擴散。

中國是人口大國,踩踏事故也非常多,但歷史記錄卻不多。以下是一則典型的踩踏事故,發生在武則天時代,“周證圣元年(695年),薛師名懷義,造功德堂一千尺,于明堂北。其中大像,高九百尺,鼻如千斛船,小指中容數十人并坐。……觀者填城溢郭,士女云會。內載錢拋之,更相蹈藉,老少死者非一”。我國古代還有一種場合經常發生踩踏,就是官府或私人賑災,如果場地選擇不當或人群管理不當,就會發生典型的進入型恐慌,有人稱之為“粥棚效應”――粥是好處,棚是環境。人群只關注目標的好處,就容易忽視環境的危險,踩踏的危害來源于人群,或來源于人群對環境的感知, 所以一旦人群恐慌發作,群體災難很難控制。

逃出型恐慌也是較為常見的恐慌類型。在某些情況下,當事人采取逃出方式是為了避免災難,這種災難可能是實實在在的,比如火災(克拉瑪依大火)或地震(汶川地震引發3起校園踩踏);有時候災難也可能是不存在的,比如謠言(云南曲靖市馬龍小學踩踏)和缺乏照明(湖南湘潭湘鄉市育才學校踩踏)。

我國歷史上最著名的逃出型恐慌發生在宋代的溫州。南宋淳熙七年(1180年)郭公山下的貢院發生大火,結果導致踩踏事故。據《岐海瑣談》記載,“當年八月丁酉甲夜,貢院火,士之蹂踐燔以死者百余人”。當時由于貢院建筑為茅棚結構,又因溫州當地的考生多達8000人,試場不足,連年搭建,規模宏大。火起于廁室(可能是燭火不察,當時的考生允許帶蠟燭進考場),不能及時發現,而守門者又緊閉大門(以防考生作弊的常規做法)。故當火勢燎天時,“逃生者互相蹈藉,尸體竟積塞墻內外”。很多劇場大火因為人多恐慌,往往堵塞門口,比如一次著名的群體踩踏發生在1845年的廣東,一場劇場大火就死亡1670人,創造了古今中外單場火災的傷亡記錄,群體恐慌是其中的重要推手。

還有一種常見的恐慌是擾流型恐慌。流是指人群狀態,但未必一定是“流動”的人群,比如這一次韓國京畿道音樂會事故,就是“人在街邊站,災從腳底來”。擾是指外來刺激,具體的“擾”取決于人群的感知,比如1988年尼泊爾有一次足球比賽時突發冰雹,人群蜂擁逃離結果踩死93人;1999年白俄羅斯明斯克發生的地下行人道的踩踏,僅僅是因為一場大雨,人人都希望躲雨,結果在地下行人道發生踩踏,53人被踩死;還有發生在印度的一次踩踏事故,是因為電線桿倒塌。以上的群體災難,都有一個共同特征――大家都沒有預想到災難。如果有預期,這些災難顯然不會發生。所以,擾流型恐慌是典型的管理失誤,只要稍微加以防范就可以避免。

那么,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擾流型恐慌發生在什么時候呢?可以說是公元383年發生的“淝水之戰”。在這次戰役中前秦之所以失敗,是典型的擾流型恐慌導致的,他們既沒有進攻,也沒有潰敗,僅僅是在后撤過程中,因為人心渙散、心懷恐懼、謠言紛起、溝通不良,導致87萬人被8萬人打敗,給我們留下了著名的成語和典故,如“投鞭斷流”“草木皆兵”“風聲鶴唳”等。群體災難學的本質,就在于避免恐慌。如果大家原地不動,踩踏就可以避免。有時候外在的危險基本不存在或不是那么緊迫,令我們恐慌的,是我們的主觀意識和逃生心態。

如何避免群體災難

也許你會感到奇怪,在近期發生的韓國音樂會事故中人群并沒有移動,怎么也會發生悲劇?實際上,音樂會的通風口發生塌陷,很難在靜載荷下發生,塌陷很可能是激烈蹦跳的結果。這就是主辦者考慮不周了,沒有發現潛在的危險。所以,韓國的音樂會悲劇有兩大原因:一是對環境的危險考察不周;二是對事故的響應發生延誤。如果發生群體踩踏,30分鐘的延誤足以導致現場大部分恐慌受害者死亡,因為恐慌蔓延是非線性、成指數蔓延的,一旦恐慌發生,不到人群耗盡能量,踩踏不會停止。所以,一點延誤往往會帶來非常嚴重的后果。

1990年7月2日,沙特阿拉伯麥加圣地附近一條地下行人通道發生踩踏事件。當時主辦者很納悶,為什么浩浩蕩蕩的朝圣人群進入地下通道后,另一端卻沒有人出來,等他們反應過來,已經有1426人被踩死了,這是因為地下通道照明不足造成的事故。所以,對于擾流型恐慌,身處人群當中的當事人是一點辦法也沒有的,所有的責任都在主辦者或管理者的身上,而且往往是應急方案出錯。

中國是人口大國,也是對群體性災難極為重視的國家,可是我們的災難處理有一個模式,那就是對當事人問責,對決策者、規劃者免責,在專業人士看來,這是“撿芝麻丟西瓜”。當事人不過是執行計劃,而有些群體性災難早在計劃制定之時就留下了安全隱患。同樣,帶來傷亡的是人群,不是某一個人的錯誤。不能認識到這一點,深究當事人的過失,往往會轉移對災難性質的調查關注,不能得到吸取教訓的結果,這或許是校園踩踏事故頻現的原因吧。

那么,作為管理者應當如何避免踩踏事故呢?首先,要了解人群。對人群的組成、規模、性質全面掌握,才能有針對地派駐管理人手,提供及時的幫助和引導;其次,要了解環境。避免因為硬件故障導致對人群的沖擊,比如這一次導致韓國音樂會悲劇的通風口隱患,是可以預先排查出來的薄弱環節;第三,要注意照明和通訊條件。群體恐慌是由于信息不足所致,所以一定要提供辦法讓人們知道他們所處的狀態,消滅謠言和誤解產生的條件;第四,要加強監管,及時發現人群的異常。通常踩踏發生前,人群會在壓力作用下發生腳不踩地、身不由主的移動,這時應及時報告當事人,有助于緩解人群中的壓力;第五,要提供應急支援。踩踏的發生具有高度的非線性發展特征,搶救的分秒之差就是生與死的差別。

身處人群如何避免踩踏傷害

那么,假設我們就處在人群當中,如果出現問題,當如何避免踩踏呢?首先,在公共場所要注意環境的出口,隨時準備就近逃生而不是原路返回。盡可能靠墻站立,而不是隨波逐流;其次,要注意避免進入人群高度密集的區域,這種密集有可能是環境造成的,比如某個出口造成瓶頸,也可能是管理造成的,比如免費禮物或特別的地點,能讓就讓,能躲就躲;第三,發現踩踏的先兆,立即高聲呼救,讓人群知道發生了什么。這種先兆,對進入型和逃出型恐慌來說是人群擠壓壓力太大,對擾流型恐慌來說是“腳不踩地、身不由主”;第四,避免對人群帶來擾動,比如發出怪叫,或者做出突然彎腰系鞋帶等不符合人流趨勢的行為。如果這種擾動不可避免,比如摔跤已經發生了,就需要大聲提醒周圍的人發生了異常,不要再前來擠壓了。如果以個人的力量對抗人群的力量,悶聲“死磕”,結果會帶來更大的悲劇。

篇6

據統計,我國平均每年大約有18000名中小學生死于安全事故。學校安全事故頻頻發生,已成為影響學生健康成長的最大殺手,這不能不引起整個社會的焦慮和關注。專家指出,通過安全教育,能提高中小學生的自我保護能力,80%的意外傷害事故是可以避免的。

一、校園踩踏事故案例

2009年,某中學下晚自習時,教學樓樓梯間發生嚴重的擁擠踩踏事故,多名學生受傷。

案例評析:

造成這種事故的原因:現場秩序失控,發生擁擠、混亂,導致大量人員被擠傷的現象。學校安全管理不落實,疏于防范,沒有開展過這類的事故應急演練等。

防范措施:

1.每個班級規定固定路線,學校進行綠色通道管理。

2.牢固樹立“以人為本”的思想,“預防為主”的方針,強化踩踏事故演練。

3.舉辦“防踩踏,保安全”主題班會。利用廣播、宣傳欄、安全教育課等多渠道預防擁擠踩踏事故的專題教育。

二、消防安全事故案例

2007年,某校宿舍發生火災,500余名學生被困。在濃煙的威脅下,大部分學生采取用濕毛巾捂住口鼻、彎腰逃生等方式自救,但有個別學生因受不了濃煙的熏嗆做出要跳樓的舉動。

案例分析:

校園內發生火災的主要原因是違章用火用電、電氣線路老化、消防安全措施不落實所致。

防范措施:

1.加強檢查,消除隱患。學校要在春秋季開學前,普遍開展一次校園安全大檢查,消除可能引起火災的安全隱患。

2.加強教育,提高意識。中小學校要與當地公安機關密切配合,圍繞“珍愛生命,安全第一”的主題,深入組織學生開展遠離火災的安全教育活動。

3.形式多樣,有效預防。舉辦專題講座、知識競賽、組織觀看錄像、制作宣傳板等多種形式,對學生進行預防火災事故的教育。

4.精心組織,周密部署。面向全體學生組織開展模擬火災現場緊急疏散、逃生自救演練,提高全體教職工和學生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

我國校園溺水、網絡毒害、體育運動傷害等事件不斷上演,血的教訓告訴我們一定要杜絕校園悲劇事件的發生,必須要防范在先、警惕在前,必須要筑起思想、行為和生命的安全長城。

篇7

上海外灘踩踏事故的發生,其背后有一系列的社會心理因素在作祟,這些因素看似淺顯,但是在突況下卻是導致群體性事故的重要原因。要妥善的預防類似事件的發生,僅僅從立法和行政管控的角度來處理是不足夠的,畢竟在節假日期間限制群眾出行和聚眾娛樂是不現實的,在假期投入大量警力來加強安保工作也會增加社會管理成本。建立群體性突發事件中的社會心理應對機制對于預防類似事件的發生具有重大的社會意義。

據有關媒體統計,2010年以來世界上發生的重大踩踏事件不下十起。例如,2010年7月24日,德國西部魯爾區杜伊斯堡市舉行電子音樂狂歡節時發生踩踏事件,造成至少18人死亡、80人受傷;2010年11月22日,柬埔寨送水節期間,首都金邊鉆石島鉆石橋上發生嚴重踩踏事件,造成353人死亡、393人受傷;2012年12月31日晚,科特迪瓦經濟首都阿比讓新年夜的煙花慶祝活動中發生了嚴重踩踏事件,事件導致61人死亡,200余人受傷;2012年12月31日晚,安哥拉首都羅安達一座體育場跨年夜發生踩踏,包括4名兒童在內的10人喪生、120人受傷;2014年7月29日,幾內亞首都科納克里附近一處海灘舉行的一場音樂會上發生踩踏事件,造成至少34人死亡,數十人受傷;2014年10月3日,印度北部比哈爾邦省會巴特那在慶祝十勝節時發生嚴重踩踏事故,造成32人死亡。以上踩踏事故都是發生在體育、娛樂、宗教盛會或者節日慶典期間,此時的活動參與人員多,群體情緒容易激動和極化,個人情緒易受到群體的影響,管理方對局面的管控很困難,一句謠言、一個小沖突、一陣推推嚷嚷就有可能導致群體性恐慌和群體態度極化。

上海政法學院的張可創教授將定義為一種在人們的激烈互動中自發的、無指導的、不受正常的社會規范約束的集群狂熱行為。中國社會科學院的于建嶸教授將突發事件中參與群體的心理特征劃分為5類:借機發泄心理、逆反心理、表現欲和英雄情結、盲目從眾心理和法不責眾心理,其中最突出的是盲目從眾心理和法不責眾心理。據上海黃浦公安分局的最新監控錄像分析發現踩踏事故是由在廣場和清水平臺看燈光秀的群眾發生人流對沖導致的,有親歷者回憶事發前有人呼喊:“你們快點擠,我們這里視野可好了!”興奮中的群眾不明就里同時向看臺涌去,現場人群情緒激動場面無法控制,隨大流和湊熱鬧的“好事者”還不停地先前推擠,悲劇發生時即使有人大聲呼救也無濟于事。彼時,道德與社會規范失去了應有的約束力,個人直接或者被迫在群體的影響下喪失了應有的理智,愈演愈烈的集體躁動情緒最終變成決堤的洪水肆無忌憚的沖擊無助的人群。

學者董嘉明將的發生分為三個階段:醞釀形成階段、誘導發生階段和發展激化階段。其中從眾心理和傳言的擴散是誘發的主要因素,而情緒感染與模仿、以匿名和責任分散為代表的“去個性化”心理是事件發展激化的主因。我們研究發現,往往都是逐步發生的,并非是一觸即發式的不可控的,這就為我們根據發展的不同階段來進行有效的監控與疏導提供了機遇期。

第一,政府和有關部門要進一步完善的社會心理監控預警機制。在一些重大節日慶典和體育、娛樂、宗教盛會之前要對所在地進行徹查,排除可能誘發和加劇的物理因素。例如,在擁擠嘈雜的環境里一只電燈泡的爆炸都有可能引發群體性恐慌。同時,一定要對人流量進行全天候監控,人流量越大,風險越不可控。其次,組織人員和警務人員一定要有系統地訓練和事前心理預防,充分考慮可能誘發的因素,并提前進行應急演練。另外,政府和組織方一定要密切配合,做好宣傳引導工作。例如,本次上海踩踏事件前很多人并不知道燈光秀換場地的事情,導致大量人群仍然涌向外灘。

第二,如果不幸遭遇類似于踩踏事故這樣的事件,現場維護人員和警務人員應該先做的是找到一個制高點,一方面可以保證自己的安全;另一方面可以盡快看清人群的動向以便引導群眾疏散。如果人流過大,警務人員無論人手是否充足,都盡量不要采取阻攔群眾的措施,一定要像大禹治水一樣采用疏導的方法,對人群進行分流,引導群眾進入不同的空曠地帶,在引導群眾的過程中要盡量避開狹窄和陡峭的走道,以免群眾摔倒和發生推嚷現象。要做到這一點十分不易,最重要的還是提前做好預防和準備,在人流量較大的地方,警務人員一定要配備擴音器,這對傳遞信息和引導群眾具有重要作用。

第三,踩踏事故一旦發生,一定要及時對群體進行心理安撫并向外公布事態,并妥善撤離、安置群眾,以防止誘發更大規模的群體性恐慌和二次傷害。

第四,對于處于事故中的群眾而言,最重要的還是群體心態問題。大家一定不要急、不要慌,一定要聽從現場引導人員的指示有序地進行撤離。首先,自己要有防范意識,不要有從眾心理去盲目的接近擁擠的人群,不要急于看熱鬧,要有緩一緩、等一等的心態。另外,在事故中不能為了個人興趣和生命安全而一味去推擠他人,要有意識地照顧老弱婦孺。

外灘踩踏事件所暴露的社會心理問題值得政府工作人員、組織者和管理者以及人民群眾的關注,希望社會各界都能夠吸取教訓,重視的心理預防和心理應對,以減少悲劇的發生。逝者已矣,愿逝者安息,并祝愿傷者早日康復!

篇8

新年初至,充盈的本該是歡慶氛圍。可一場不期而至的劫難,讓不少人心里罩上陰霾。就在2014年要翻篇的晚上,23點35分,上海外灘發生踩踏事件,已造成36死47傷。目前,上海方面正全力應對傷員搶救和善后處置等工作。

1月2日,很多上海市民自發到外灘送上祭奠的鮮花;網上也彌漫著悲痛的情緒。此時此刻,“逝者安息”的默哀,也是最無力的追逝:如果時間可逆,或許慘劇可避免,可說再多“如果”都只能徒增內心蒼白。但告慰逝者,不能止于喟嘆。對人禍探本溯源,對事故全面調查,才是告慰應有的落點。

對這次踩踏事故,很多人的直觀疑問就是:在這起踩踏事件釀成的過程中,政府方面的預警與安防在哪兒?要知道,面對這類大型活動,政府本該在可預期的人流密集地點制定擁擠預案,如新年夜外灘人流可能有多少人,一旦現場人流超過預估容量如何分流等。而前期工作外,現場秩序維護和應急預警,也不該缺位。

而據介紹,有關方面當晚確實也增加了街面觀察力量和值班備勤,饒是如此,對此次大型活動系統化的安防應對仍顯薄弱:從活動前的風險評估、警力布置、現場維持,到救援力量調度等,都跟不上“防禍患于忽微”之需。@上海就披露,截至當天22點40分,上海全路網客流已超過1003萬人次,創歷史新高,可相應準備并不到位,這也為出事埋下伏筆。

從親歷者的講述看,現場維持秩序的警察,就顯得缺乏必要的手段,有的用喇叭喊話“警察叔叔求求你們了,別再擠了”;有的警察連喇叭也沒有,“怎么攔都沒有用”。現場與后方間的溝通,某種程度上處于失靈的狀態。還有,在人流疏散上,也無周密計劃與部署。很多人都將事故歸因于,觀景平臺樓梯處有人上有人下擠在一起,形成對沖。而“對沖”明顯與人流通道設計不科學有關:合理方式應是上下分道、進出殊途,也就是“單行道”原理;或者采用分割空間的辦法,限制人群扎堆。

在人群高度聚集地帶的監控預警、現場處置上,沒考慮到各種情況、消除某些盲區;事發后缺乏應急預案,只能靠警察人力“強制切入”,以至于局面失控。這凸顯的,就是“最壞打算”的缺失。

而這起慘劇,也給公眾以提醒:對危險該有起碼的預防與感知。像事故現場,明明已擁擠不堪,卻還要“快點擠”,這是將自身推向危境。對應的,有關部門也應做好人流密集點提示和發出危險警告。

“亡羊”后最好的補牢是系統化補缺。在香港,也曾發生過蘭桂坊踩踏事件,而這也催生出一整套大型活動安全防范體系:港府會對民眾給予必要的風險告知和人群疏散培訓演練;搞大型活動時,警方會進行人流量評估,執行必要的限流措施,并劃定責任田讓每片區域都有專人維護,還有醫療人員配備及民安隊支援等等。外灘踩踏事件能否也催生機制補缺呢?我們翹首期待。

篇9

公共場所發生人群擁擠踩踏事件非常危險,在球場、商場、狹窄的街道、影院等場所發生擁擠事故后,如何采取最佳的應對策略,對于每個人來說都是十分重要的知識。

避免踩踏事件的“三策”

在行進的擁擠人群中,如果前面有人摔倒,而后面不知情的人繼續向前,極易出現“多米諾骨牌”效應,導致擁擠踩踏事故發生。陷入危險境地時,最重要的是保持頭腦清醒,良好的心理素質是順利逃生的重要因素,驚慌失措往往適得其反。如果大家都爭先恐后四處逃竄,可能會加劇危險,甚至出現誰都逃不出來的慘劇。

對偶發因素導致的踩踏事件,有上、中、下三策。

上策:

避免進入擁擠的人群,要有防險意識。

1.參加公眾活動時,看清楚出口和各種逃生標識。切記:進入場地的通道未必是最安全的。

“五躲”口訣:

一躲人多如潮涌,

二躲爭吵與起哄,

三躲樓梯與門洞,

四躲廣告五躲燈。

2.足球場、大型商場等地方,除了出入通道,還應該觀察是否有其他逃生途徑。體育場內最安全的地方是球場草地。

3.發覺擁擠的人群向著自己行走的方向擁來,馬上避到一旁,不要奔跑,以免摔倒。

4.如果路邊有商店、飯館等,暫避一時,不要逆人流前進。

中策:

卷入混亂人群時,要和大多數人前進方向保持一致,不能逆行,聽從指揮人員口令。

1.如發現有人情緒不對或人群騷動時,首先穩住雙腳,不要采用前傾或者低重心的姿勢,即便鞋子被踩掉,也不要貿然彎腰。

2.如有可能,抓住一樣堅固牢靠的東西。如果帶著孩子,要盡快把孩子抱起來。

3.當發現自己前面有人突然摔倒,馬上停下腳步大聲呼救。

下策:

如果不幸摔倒,要設法靠近墻壁。

1.面向墻壁,身體蜷成球狀,雙手在頸后緊扣,以保護身體最脆弱的部位。

2.沒有墻壁時,盡可能讓身體蜷成球狀,做最大努力保持意識清醒,張大嘴呼吸。

踩踏事故發生后怎么辦?

1.擁擠踩踏事故一旦發生,一方面趕快報警,等待救援;另一方面,在醫務人員到達現場前,要抓緊時間用科學的方法開展自救和互救。

2.在救治中,要遵循先救重傷者、老人、兒童及婦女的原則。判斷傷勢的依據有:神志不清、呼之不應者傷勢較重;脈搏急促而乏力者傷勢較重。

救助的時候要根據心肺復蘇原則救治瀕臨死亡的患者。

第一步:檢查病人,如已失去知覺,又呈俯臥位,應小心地將其翻轉。

第二步:保持病人呼吸道暢通,使病人頭后仰,防止因舌根后墜堵塞喉部。

第三步:若病人確已無呼吸,立即進行口對口人工呼吸。如果病人在恢復呼吸后出現嘔吐,須防止嘔吐物進入氣管。

第四步:救護者一手放在病人額頭上,使其維持頭部后仰,另一手指尖輕摸位于氣管或喉兩側的頸動脈血管,感覺有無脈搏跳動,如有則說明心跳恢復,搶救成功;如果沒有,說明心跳尚未恢復,需立即作胸外心臟按壓術。

王大偉溫馨提示:

1.發生踩踏事件救助生命為第一要義。

2.踩踏事件救助順序:第一救人,第二疏散,第三報警,第四保護現場。

篇10

安全是幼兒園所有工作的保障,為提高園所處理突發安全事件的能力,進一步增強師幼的安全意識,我班本周開展了防踩踏安全疏散演練活動。

活動前,我們根據本班實際情況對幼兒進行安全撤離知識及撤離過程中的要求、注意事項的輔導、教育與訓練。要求隊伍做到靜、齊、快:從演練開始到回教室止,自始至終不講話,隊伍整齊靠右行,快走但不追跑,不推推搡搡,整個過程嚴肅認真。并結合戶外活動課進行實地多次訓練到位,使幼兒了解活動概況,嚴格遵守撤離要求,避免在演習中發生意外,確保幼兒的安全與活動的順利進行。

演練前,各班教師對幼兒進行了預防踩踏事故的安全知識教育,教給幼兒預防踩踏事件發生以及事件發生后的應對方法。

演練中,孩子們在老師的指引下按照指定的路線有序地向各個安全出口跑去,整個過程井然有序。老師還帶領幼兒一起學習了踩踏事故中保護身體安全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