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級債券范文
時間:2023-04-06 11:09:1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次級債券,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實際上,市場約束機制并不是一個新的構架,它早已存在于國際銀行業的實踐中。市場約束主要是指:存款人、債權人、銀行股東和銀行的交易對手等利益相關者都會隨時關注其利益所在銀行的經營情況,并在其認為必要的時候采取一定的措施,與該銀行有關的利率和資產價格,從而通過市場對該銀行的經營產生約束作用。對于高風險的銀行,其債券持有人可能要求更高的利息,交易對手將要求較高的風險價差、額外的抵押物等,使銀行付出更高成本。而被視為經營穩健、管理完善的銀行則會從利益相關者那里獲得更有利的條件。這樣,市場壓力將鼓勵銀行有效配置資金,控制風險。
以上所描述的市場約束機制的存在是以利益相關者在銀行持有一定的金融資產為前提的,具體是指各種金融產品或金融工具,而不同的金融產品或金融工具形成的市場約束能力是不同的。次級債券則是一個被廣泛認為具有很強的市場約束力的金融工具品種,因而受到監管當局的關注;同時由于它可以被當作附屬資本計入資本充足率,所以也受到銀行的歡迎。甚至已有專家學者向國際銀行監管當局建議:強制各銀行以資產為基數定期發行一定比例的次級債券以強化市場約束作用。阿根廷中央銀行則已經采取了這種做法。因此我們有必要充分認識這種債券品種及其市場約束機制。
次級債券是指在清償順序上排在存款和高級債券之后、優先股和普通股之前的債券品種。次級債券的特點是:一方面,在銀行破產清算時,其獲得償付的順序是相當靠后的,僅排在銀行的權益之前,所以風險相當大;另一方面,作為債券,其持有人只能獲得發行條件載明的固定利息和本金金額。雖然其利息可能高于同等發行條件的高級債券,但畢竟是相對固定的。從另一角度表述這兩個特點,即次級債券持有人不可能分享銀行的超額收益,但卻承擔了較大的違約風險。對銀行的負債和權益及其特點進行,我們可以發現,雖然銀行的利益相關者都密切關注銀行風險,但是他們對銀行風險狀況的態度還是有區別的:存款人獲得償付比較靠前,在一些存款保險制度相當完備的國家,比如美國,存款人傾向于相信政府會在銀行危機時挽救他們的資產,因此他們對銀行經營中的風險狀況相對漠然一些。股東則因為可以獲得存款人和債權人分配后的所有剩余超額利潤,所以具有盡量增加銀行利潤的動機。而銀行利潤既可以通過穩健而優異的經營獲得,也可以通過承擔高風險獲得,所以銀行股東們并不拒絕高風險高收益的交易。在銀行出現危機時,股東們更傾向于“賭一把”,以挽救銀行,保住他們的權益。因此股東們是相對偏好風險的。剩下的債權人當中,由于獲得償付順序的原因,高級債券持有人以及其他償付順序靠前的債權人對銀行風險的關心程度顯然不會比次級債券持有人高。于是次級債券持有人便成為了相對堅定的“銀行看護者”,隨時關注銀行的風險狀況,并通過市場機制對銀行經營形成制約。正是由于次級債券的特點決定了其在市場約束方面的獨特作用。具體而言,其市場約束機制體現在:
1.次級債券發行之時,其定價是直接與銀行的風險相聯系的。國際知名評級公司(如標準普爾和穆迪)對次級債券的評級往往比同一發行主體的高級債券要低一檔,而高級債券的評級一般比銀行自身的評級低。這樣,一旦銀行經營風險增大,銀行自身的信用級別有所降低,次級債券的評級也會隨之下降,并可能處于相對不利甚至投機級的檔次。這樣,銀行必須為次級債券支付更高的利息才能保證對投資者有足夠的吸引力,這對銀行的總體負債成本是不利的。即使銀行的評級沒有變化,只要債券市場的投資者認識到銀行的高風險狀態,其要求的次級債券發行的風險補償也會提高,發行條件也要苛刻。所以,次級債券能夠通過一級市場激勵銀行控制風險,獲得較好的信用等級。
2.根據銀行利益相關者對銀行風險態度的比較結論,銀行次級債券持有人在該債券存續期間,都有最強烈的動機隨時監督該銀行的風險狀況,并通過二級市場的活動對銀行形成影響力。次級債券持有人有可能遭受損失,但絕不可能享受到銀行因承擔額外風險所獲得的超額收益。從這種監督的角度看,次級債券持有人的出發點和所起的作用與監管當局是一致的。一旦次級債券持有人認為銀行風險超過他們可接受的程度,他們就會拋售所持債券,該次級債券在市場上表現就很差,就會造成銀行聲譽的損失,使得該銀行以后在市場中難于被投資者認同。同時,《新資本協議》確認了銀行可以利用外部評級為依據其風險資產,外部評級是公開信息,這樣,對于銀行是否因向高風險貸款而承擔了額外的風險,次級債券持有人可以做出更為準確的判斷,對銀行的約束就更為有效了。由于次級債券持有人的監督作用,次級債券在二級市場的表現某種程度上就是該銀行經營風險狀況的反映,這客觀上對銀行起到一種約束作用。
3.在銀行經營業績極度糟糕或發生危機之時,銀行的股東總是盡可能地拖延破產申請時間,以期在某一次或幾次冒險中能恢復銀行的活力,挽回他們的損失。而一旦申請了破產,他們便什么機會都沒有了。相反地,次級債券持有人則會要求盡可能快的關閉銀行,以防止他們損失更多。這樣對于防止銀行股東隱瞞經營現狀,承擔不必要的風險起到一定的約束作用。同時,盡快處理或關閉有問題銀行對于整個銀行系統的穩定和信譽也是有利的。
4.雖然次級債券持有人在銀行發生危機時會要求盡快關閉該銀行,但在銀行經營遇到可以克服的困難時,次級債券持有人卻不能隨時“溜掉”,扔下銀行不管。這是因為次級債券期限較長,一般在五年以上,只要債券沒有到期或者沒有被贖回,其持有人就必須以所持債券金額對銀行負責。在銀行遇到困境時,該銀行的次級債券價格波動會增大,交易量也會增加,表現出很高的流動性,但最終會有投資者持有該債券。所以,總體而言,次級債券持有人不可能都輕松出局。作為利益相關者,他們必然會要求銀行根據現狀制定可行的戰略或者應急措施,以改善資產質量,提高盈利水平。只有這樣,才能使包括次級債券持有人在內的投資者減少或不遭受損失。
以上所描述的次級債券的市場約束機制有一個重要的基礎,那就是可靠而及時的銀行信息披露。這些信息包括銀行的經營戰略、授信程序、財務狀況、資產質量、準備金水平、盈利能力、風險狀況和風險管理機制等。真實、全面、規范和及時的信息披露有助于次級債券持有人對銀行進行全面的風險分析和評估,判斷銀行的清償能力,并通過上述機制采取相應措施,形成市場壓力,監督銀行的經營和管理。
在我國,尚無發行次級債券的先例,一些學者和銀行業人士
正在積極該種類型債券的。如果次級債券得以推出,也算是一種創新。特別是在當前商業銀行監管亟待加強的形勢下,次級債券的市場約束作用將形成對我國商業銀行監管的有力補充,但是,由于我國正處于轉軌時期,金融體制改革也處于進一步深化過程當中,國有獨資商業銀行無論是從資產總額,還是從市場份額來衡量,都處于絕對主導地位。即使次級債券在近期推出,其市場約束作用也要受到削弱的,這主要是因為:
1.我國銀行業的透明度不高,信息披露有待進一步規范。目前我國針對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要求相對較為嚴格;對上市商業銀行,證監會了《公開發行證券公司信息披露編制規則》第1、2號等;而對非上市銀行,特別是國有獨資商業銀行,并沒有制定強制和規范的信息披露法規,銀行經營和管理的信息不能通過有效的披露機制或傳播渠道讓市場參與者及時知曉,客觀上也存在著銀行故意隱瞞不利信息的道德風險。沒有準確及時的信息,包括次級債券持有人在內的市場參與者也就無法做出判斷,采取有約束力的行動,最終的結果只能是在和銀行打交道的過程中出現逆選擇行為,不但會削弱市場約束,對經營穩健的銀行也是不公平的。
2.我國的金融債券和債券市場發育不成熟。一方面這兩類債券的發行量和交易量都沒有形成很大的規模。銀行次級債券即使獲準發行,短期內也未必能達到理想的
流通量。流動性不足,市場的有效性受到限制,價格波動對發債銀行的風險的反映就會不敏感或者反映不充分,市場參與者和監管當局對銀行風險的判斷就會受到,這也會削弱次級債券的市場約束力。另一方面,目前金融債券和企業債券市場的投資者不夠成熟,他們在債券發行之時往往還比較關心發行主體的經營狀況或者市場聲譽,而在債券存續期內則未能對發行主體形成有效監督。這種現象如果發生在次級債券持有人群體中,那么次級債券就演變成另外一種簡單的投資工具,不能體現出其特別設定的發行條件的約束力含義。另外,次級債券市場不成熟也會加大銀行監管的成本,因為監管當局不但不能寄希望其有效發揮作用,還必須對其規范運作進行檢查和監督。
3.我國國有獨資商業銀行缺乏有效的公司治理機制。目前國有獨資商業銀行的治理機制和大部分國有企業并沒有實質差別,銀行的所有者和管理者缺乏有效的約束和激勵。作為所有者,政府為銀行設定的長期經營目標是盈利最大化,但短期目標有可能多元化,這影響了所有者對銀行進行以盈利能力和成本控制為核心的業績考核,其設定的激勵約束機制也未能完全體現商業化和市場化導向。這樣,即使:(1)信息披露的數量和質量跟上去了;(2)針對銀行經營中出現的問題或風險增大的趨勢,市場也迅速做出了反應;(3)市場反應比較充分恰當,但是銀行經營者們未必有動機及時按市場參與者希望的那樣改善管理,控制風險。
以上三個方面都有可能削弱次級債券的市場約束作用,同時,這四個方面也可以被看作是市場約束這一監管支柱在我國總體上都會受到削弱的部分原因。這些的政策含義是很明顯的,那就是:我們應該加強金融市場的基礎設施的建設,進一步深化對國有獨資商業銀行體制的改革。
篇2
關鍵詞:次級債 風險 債券市場
隨著我國全面實施巴塞爾新協議目標期的日益臨近,我國商業銀行特別是上市銀行正通過多種渠道來補充資本以達到監管的要求,而發行次級債券就成為了目前我國商業銀行提高資本充足率的最優路徑。
由于次級債券的發行對提高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具有立竿見影的效果,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我國商業銀行具有強烈發行次級債券的沖動,特別是一些資產質量較差的地方性商業銀行,紛紛將其作為提高資本實力的一道捷徑;與此同時,市場對次級債券的認同感也較強,特別是出于政府隱性擔保的考慮,銀行間債券市場機構投資者均將次級債券作為投資級債券來看待,商業銀行、基金等投資機構大量持有商業銀行次級債券,特別是各大商業銀行之間互相持有。因此,我國次級債券發行市場呈現一片繁榮景象,不論是發行總量還是投資者數量自2006年短暫調整后都呈現出穩步上升的態勢。但是作為一種金融創新工具,次級債券的償付順序較為靠后,隱性風險較大,因此,對于次級債券發行中可能存在的問題,特別是次級債券發行及定價中的風險因素就成為了監管機構和商業銀行自身重點關注的課題。
我國商業銀行次級債券主要特征
對于商業銀行而言,次級債券的發行能夠快速補充資本和提高資本充足率,但商業銀行發行次級債券也并非無風險負債,對于發行銀行而言主要存在發行失敗、成本高企和二級市場價格波動等方面的風險。而這些風險的存在又導致了商業銀行在確定次級債券利率時面臨兩難境地:如果發行利率過高,將加重商業銀行自身的債務負擔,影響盈利能力;但如果利率過低,又會存在發行失敗的風險。對于市場投資者而言,他們是次級債券信用風險的主要承擔者,如果次級債券利率并未完全體現風險因素,存在低估,一旦發行銀行出現財務危機,必將給投資者造成較大損失。但從我國已發行次級債券的定價整體情況來看,發行利率并未真正體現風險與收益的匹配,風險溢價因素考慮不充分。
(一)我國次級債券發行利率水平較低
從次級債券的性質來看,它的發行期限一般不低于5年且清償順序是優于股本權益低于公司一般債務,因此,次級債券的這種期限長、無擔保、索償權靠后的特點,決定了其利率必然高企。國外次級債券簡易定價方法一般是在同期限國債收益率的基礎上加上金融債券的信用補償溢價(我國目前一般為30-40BP),因次級債券的“次級償還”性,還要加上次級風險溢價,大約也是20-40BP。如果按照這一方法,目前5年期國債利率為6.1%,則次級債券的利率應在6.9%左右,而我國已發行利率水平最高的浦發銀行次級債券也只有5.94。我國次級債券發行利率偏低很大程度上是與商業銀行互相持有次級債券有關。因為,商業銀行之間互相持有次級債券,出于個性的理性考慮,商業銀行在制定發行利率時往往會壓低發行利率,從而使我國次級債券發行利率整體偏低。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發行利率相同、購買金額相同的情況下,商業銀行之間相互持有次級債券可能變成一個賬面上的數字游戲,商業銀行之間無需發生實質的資金轉移,而同時提高了資本充足率。 因此,銀行之間相互持有次級債可能引發的巨大系統性風險是不能忽視的。因為,其中任何一家銀行出現償付危機,都可能引發金融恐慌而導致金融危機的發生。
(二)我國次級債券利率并未體現評級的差別
對于投資者而言,分析發行銀行的財務狀況以及還款能力存在較大的調查成本,因此,人民銀行對于在銀行間市場發行的金融債券都要求由第三方獨立的評級機構給出投資資信等級,投資者以資信等級為基礎來進行投資策略。由于我國資信評級機構普遍規模較小,專業性不強,評級結果權威性不夠,導致社會接受程度低,這在一定程度上為次級債券留下了隱性信用風險。從目前已發行的次級債券的資信等級來看,國有商業銀行的資信等級要高于股份制銀行和城市商業銀行,主要依據在于國有商業銀行存在國家的隱性擔保主體資信等級較高。較高的資信評級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商業銀行特別是國有商業銀行傾向于低利率策略發行次級債券,降低發行成本。同時較高的評級結果也會誤導投資者認為次級債券是低風險投資品種,而降低了風險意識。而且我國次級債券的資信等級差別并未在發行利率上得到充分體現。
(三)次級債券的發行會導致商業銀行財務負擔加重
從國外的經驗來看,一般經營情況良好、具備較強盈利能力的商業銀行,在資本充足率暫時不足時采取發行次級債的方法補充資本,而我國的商業銀行盈利能力還非常有限,是否有承受次級債券高成本是發債銀行必須考慮的問題。我國目前次級債券發行總量為2000多億元,這就意味著商業銀行利潤每年將減少80多億元,因此,導致盲目發債可能會加重銀行的成本負擔,惡化銀行的經營狀況。
我國商業銀行次級債券風險因素分析
在對商業銀行次級債券的風險分析中,筆者發現債券的信用等級、債券的選擇權以及其他金融子系統的回報率對次級債券的利率產生影響。為了檢驗上述因素對次級債券利率影響程度,本文選取從2004年7月到2007年12月41期評過級的商業銀行金融債券為實證樣本,通過實證數據來分析影響次級債券風險溢價的因素。
本文選擇國債作為無風險債券,以次級債券的發行利率與無風險利率之差來確定其風險溢價。在確定每一期銀行債的風險溢價后,將嘗試用一系列變量去解釋風險溢價的構成。
首先,設定參數變量。對公開評級結果進行分類,以A-為基準構造虛擬變量。RATE1代表A+,RATE2代表AA-,RATE3代表AA,RATE4代表AA+,RATE5代表AAA。以選擇權為基準構造兩個虛擬變量:發行人選擇權(OPTION1)、投資者選擇權(OPTION2)。以浮動利率為基準構造1個虛擬變量:FLOF代表浮動利率。為衡量債券市場上資金的供給程度,本文采集了債券發行當月的存款準備金率的變動率(DRG)作為變量。同時采用股票市場的收益率來衡量金融市場其他子系統的收益率,而股票市場的收益率是以較有代表性的上證指數的月平均指數的增長率(SIG)來描述。另外,本文還考慮了通貨膨脹對次級債券利率的影響,采集了自2004初年至2007年8月的CPI同比增長率作為樣本數據。
通過上述分析,將每一期銀行債券的風險溢價作為因變量,上述所描述的變量作為解釋變量進行回歸分析,構建了如下方程:
對上述方程采用Eviews軟件進行回歸分析,經過一系列調試,剔除非顯著性變量發行人選擇權(OPTION1)、投資者選擇權(OPTION2)、月平均指數的增長率(SIG)、每期債和CPI同比增長率,得到以下只包含顯著變量的基準模型,在解釋變量中,回歸的顯著變量為評級機構給予的級別、債權優先級別、付息方式以及存款準備金變動率。模型解釋了76%的商業銀行債券風險溢價的波動。
風險溢價 = 0.017-0.0042*RATE2- 0.0057*RATE3-0.0068*RATE4- 0.0069*RATE5-0.009*TYPE1- 0.0088*TYPE2+0.048*DRG- 0.0041*FLOF+ ε
從表1來看,評級結果與商業銀行債券的風險溢價顯著相關。當評級機構給予的級別越高,市場所索要的風險溢價越低。其中,當債券級別為AA-時,利差相對于A-級債券下降41個BP(Basis Point);級別為AA時,下降57個BP;級別為AA+時,下降68個BP;級別為AAA時,下降69個BP。但是市場對A+級債券與A-級債券所索要的風險溢價并無顯著不同。在考慮了債券評級結果后,市場仍對債權的優先級別有反應:市場對債權優先級別更高的金融債、次級債所索要的風險溢價顯著低于其對混合債索要的風險溢價。其中,次級債的利差比混合債的利差低90個BP;金融債的利差比混合債的利差低88個BP。通過系數限制測試,發現次級債特征與金融債特征對利差的貢獻程度并無顯著不同。這主要是因為市場認為混合債的違約損失程度并未被充分考慮,因而進一步拉開混合債與次級債、金融債之間的風險溢價差距。如果發行人發行浮動利率債券,將會顯著降低市場對債券索要的風險溢價。浮動利率債券與無風險債券的利差比固定利率債券的利差小40個BP。投資者投資債券所面臨的一大風險來自市場利率的波動,浮動利率債券有效地降低投資者對利率波動的風險暴露,因此投資者索要的風險溢價降低。法定存款準備金率的變動對債券發行的風險溢價有顯著影響:當央行上調準備金率時,債券的風險溢價顯著上升。利率是資金的價格,因此利率一定程度上取決于資金的供給和需求。由于銀行是債券市場的主要參與者,銀行可動用資金的充裕程度對債券市場的資金供給有相當大的影響。一旦存款準備金率上調,債市中的資金供給很可能下降,這將導致資金的價格上漲,最后導致利率上漲。結果顯示,不僅利率整體上漲,風險的價格也隨著資金供給的下降上漲。
我國發行次級債券的對策建議
在上述實證分析中,評級機構給予的級別、債權優先級別、付息方式以及存款準備金變動率是影響商業銀行次級債券風險溢價的主要因素。因此,在未來一段時期,應關注這些因素對風險的影響,借鑒國外成熟經驗,按照規范化、標準化、市場化的要求,不斷完善科學定價體系,創新設計多樣化的債券交易品種。
首先,要加快評級機構建設。從“次貸危機”事件可以看出,評級機構在債券投資中具有重要作用,它是風險的最主要把關者,因此,在控制和防范次級債券的風險過程中,必須加快評級機構的建設,通過機制創新、人才培養以及國際合作等形式,不斷提高自身業務水平和競爭力。
其次,要精心設計發債方案。特別是銀行發行次級債券的最佳總量以及其對總資產的比例水平。發行的總量過高, 無疑會增加銀行成本, 而發行總量過低又會導致價格信號失真, 不能有效地發揮市場約束作用。《巴塞爾資本協議》對次級債券的發行要求是, 其比例最多不能超過核心資本的50%, 并應有足夠的分期攤還安排。發行次級債券的總量成為銀行應維持多少資本這個更寬泛問題的不可避免的部分。當前各大銀行及銀行持股公司已發行次級債券的水平, 大多維持在風險權重資產的1.7%到4.0%之間。國外的實證分析也表明, 2%到3%的總量要求可能對提供一個有關銀行財務狀況市場評價的清晰信號是足夠的。
最后,大力培育機構投資者。要加強機構投資者的業務創新,不斷創新金融工具,大力發展資產管理、投資咨詢等現代金融業務,將機構投資者從獨自承擔風險的泥潭中徹底解脫出來。同時降低進入銀行間同業拆借市場的門檻,允許具有法人資格的各類金融機構進入銀行間市場投資次級債券,同時允許資金雄厚的企業和個人以委托交易的方式進入銀行間市場,降低銀行間互持次級債券的比例。規范證券交易的登記結算制度,防止虛假交易和過度投機。
參考文獻:
1.丹,耿華.商業銀行次級債定價模型[J].廣東商學院學報,2007(2)
篇3
關鍵詞:次級債;市場約
一、我國銀行業次級債市場發展現狀
(一)發行規模及其分布
自興業銀行2003年發行第一筆30億元人民幣次級債券以來,截至2010年4月,我國先后有42家銀行發行了6184.7億元次級債,其中,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發行額為3726.3億元,股份制商業銀行發行額2130.5億元,城市商業銀行發行額為315.9億元(資料來源:筆者根據各商業銀行年報及其他公開消息整理,下同。)
二、我國銀行業次級債券市場存在的問題:市場約束角度的分析
基于上述統計數據,從次級債市場約束的角度看,我國銀行業次級債存在的主要問題有:
(一)次級債發行目的單一
商業銀行發行次級債券的目的對其市場約束功能存在直接影響。理論分析表明,次級債券是一種具有資本屬性的長期債券,因此可以用來補充資本金;次級債還具有特殊的市場約束功能,商業銀行不僅可以通過發行次級債融資,還可以藉此調節其負債結構,實施長期負債管理,充分發揮次級債券的市場約束功能。
(二)實際期限偏短
附帶贖回權是我國銀行業次級債的一個重要特征,贖回權的存在使得次級債券的實際期限大大縮短(例如,由10年縮短為5年),當然,這也與商業銀行發行次級債的單一目的有關系。國外商業銀行將次級債券作為一種長期融資工具,發行的次級債往往不附帶贖回權,而我國商業銀行發行次級債旨在解決短期內的資本充足率問題,往往通過設定贖回條款縮短次級債的實際期限。然而,過短的期限直接影響了次級債的市場約束效應。
(三)發行價格偏低
與美國銀行業次級債與國債50bp-100bp的利差相比,我國銀行發行的次級債券與國債平均利差只有不到50bp,這說明我國銀行業次級債定價普遍偏低。
由于有政府的隱性擔保,投資者不會因為次級債的“非優先償還性”而產生監督銀行行為的激勵,因為銀行根本就不可能破產,由此導致銀行業可以以較低的價格成功發行次級債。Flannery and Sorescu(1996)基于83家大型美國銀行發行的422只次級債的研究發現,次級債的評級和銀行風險是正相關的,并且這種相關程度在政府擔保減弱時得到加強。
三、增強我國銀行業次級債市場約束效應的政策建議
理論研究表明,次級債有效地發揮市場約束效應需要具備一定的條件。BIS(1997)在《有效銀行監管的核心原則》中明確指出,“有效的市場約束”取決于三項制度安排:(1)市場參與者提供信息的充分準確性;(2)對管理層進行獎懲激勵的適度性;(3)投資者了解其決策后果的充分性。Karacadg and Shrivastava(2000)認為,提高新興市場次級債的市場約束作用, 為進一步增強我國銀行業次級債的市場約束效應,應著重從如下三個層面加以完善:
(一)樹立正確發債理念
從國際經驗看,通過發行次級債改善資本充足率并非長久之計,沒有任何一家銀行通過發行次級債從根本上解決了其資本金不足問題,因此,不宜將次級債作為商業銀行補充資本金的長期途徑,對我國商業銀行而言,必須樹立正確的發債融資理念。
(二)優化次級債券設計
次級債自身的設計特征是影響其市場約束效應的重要因素,為此,應在借鑒國際經驗的基礎上,進一步優化我國銀行業次級債的設計:
(1)延長次級債期限。鼓勵銀行發行長期限次級債,期限選擇應以10-15年為宜①,并逐步取消贖回條款,使次級債能夠更好的與銀行的資本結構相匹配,強化其長期融資功能和市場約束功能。
(2)以固定利率次級債為主。國際經驗表明,以固定利率為主發行次級債有利于發債銀行鎖定負債成本,在必要的時候適當配合浮動利率發行,通過部分浮動利率次級債來反映發債銀行的風險信息,以此促進商業銀行加強風險管理,強化次級債市場約束功能。
(三)壯大投資者隊伍
在我國次級債市場上,商業銀行是最主要的投資者,持有量占債券余額的比例超過65%。為了更好地防范金融風險,確保次級債券市場的健康發展,應該讓商業銀行以外的更多機構參與進來,以分散銀行體系的風險,達到發行次級債提高銀行抗風險能力的目的。
此外,要加強我國商業銀行次級債的市場約束效應,還需要大力改善銀行業的信息披露,增強透明度,使得次級債持有人能夠獲取有“信息”和“價值”的消息;與此同時,還應盡快建立獨立、權威、市場化的債券信用評級機構,使得不同次級債券的風險差別真正得到揭示(葛兆強,2004)。(作者單位:西南財經大學金融學院)
注解
① 在發行期限上,Wall(1989)認為次級債券的期限應不低于5年,Evanoff(2000)則表示,既要使銀行能經常與市場接觸,還要讓次級債持有人與銀行能保持緊密結合,因此次級債券期限既不能太長也不能太短,一般宜在5-10年左右。
參考文獻
[1] 鄧學忠.商業銀行次級債就夠設計的國際比較[J].當代經濟管理,2007年第3期.
篇4
美國的次級抵押債風波似乎越演越烈,大有波及全球之勢。看了一些文章,發現本文題目的問號還是應該有人回答的。我在美國的衍生金融產品市場上有過多年的操盤經驗,在此結合實踐經驗談些看法,與大家分享。
中國人常常把商品分為“正品”和“次品”,次級債也是相對于“正品”債而言的。由于負債的資產是房子,房價上升,資產質量必然提高,窮人和富人都享受資產溢價,所以不會出大問題。房價一跌,利率一升,窮人的房貸就可能出問題了。從房價看,如果首付是10%,房價跌過15%,窮人搬家了,門上貼個條子:房子還給你了(It'syours now!),這在美國已經成了一句流行俚語。從利率看,美國的房貸利率是可以選擇的,如果你借款時選了一年期浮動房貸(One year ARM),那么從第二年開始,房貸利率就隨著市場利率浮動了,所以在利率上調時,月供款隨之上調,就會有人面臨支付困難。這就使我們就看到了美國房貸市場的一個周期性特征:在房價上升利率下跌時,房貸的“正品級”比例高,“次品級”比例低;在房價下跌利率上升時反之,原來已經放出的次級貸款就可能出現呆壞賬。前一段時間,美國的房價節節上升,所以美國房貸市場出現了高比例的次級債,從10年前的3~5%上升到20%左右。
如果次級貸款的支付危機僅僅停留在房貸市場,極而言之,就算這些次級債都出了問題,也不會波及全球,因為次級貸款的總量不過8千多億美元。為什么現在歐美央行累計注入資金已高達5千多億美元呢?國人更不明白的是:次級債為什么還有AAA評級呢?這就需要離開房貸市場,上升一個層次,進入到房貸資產的證券化市場。
資產證券化是把同質性的貸款一次“打包”,變成有固定收益的證券。這時銀行套現退出了,投資人接手成為這個貸款群體的風險承受者。不同證券的評級要根據貸款利息收入的高低及違約率來評級,從AAA-AA-A再到BBB-BB。價格是按照收益和評級的高低來確定的。于是,在市場上的證券化產品價格隨著利率和違約率浮動,一旦發生較為集中的違約率上升,價格就會發生暴跌,進而產生流動性不足,甚至無人買賣。美國的次債危機就是窮人房貸的違約率急劇上升引發的,而違約率上升的原因是房價下跌和利率上升。
違約率上升雖然從個案擴大到了一個群體,從房貸延伸到證券,這依然不足以說明美國次債危機的放大。再往前走一步,我們就看到了次級債券的買方:機構投資人。于是我們看到,這些債券或者賣給了銀行,或者賣給了基金,其中有許多賣到了國外。因為,美國的評級機構給了AAA的評級,AAA次級債券的收益遠高于AAA級的國債,所以很容易吸引投資人。有人說,這不是故意騙人嗎7不是。因為從這些債券的源頭看,作為“次貸”的抵押資產和“正貸”的抵押資產并沒有差別,都是房產。所以從資產看都可以是“AAA”,從貸款人看才會有正次之別。這就是債券評級的雙重標準,可以用抵押資產做統一定價(Uniform BasedPricing),也可以用違約風險做差別定價(Risks Based Pricing),在房價上升時,二者幾乎沒有差別,所以都可以被評為AAA級的證券化資產抵押債券。
如果銀行或基金購買次級債券僅僅是為了較高的債券收益,危機也不會很大。實際上,購買次級債券的機構并不都是追求較高的債券收益。有些機構,通常是對沖基金,持有次級債券的動機是在衍生產品市場上進行對沖交易,這就進入到一個更高層次的市場:金融衍生產品的對沖交易市場。在這個市場上,次級債券和正品債券之間的收益差可以通過高比例的杠桿交易產生驚人的暴利。
假設同是AAA級的債券,一個是5%的收益,另一個是8%的收益,投資銀行就可以進行“二次打包”,把本金和收益分別做成兩個證券,本金和本金對沖,利息和利息對沖,于是承載利息收益的證券就有了8-5=3的息差(Spread)。對沖基金把這個差價在衍生產品交易市場上用放大多信(最高可達33倍)的杠桿投資鎖定為遠期利潤,所用的信用額度是由證券存管清算銀行(Clearing Bank)提供的。這種對沖交易在一定金額以上的信用交易賬戶(MarginAccount)進行操作,往往只需要增加很少的保證金就可以鎖定巨額利潤,極而言之,追加幾百萬就能鎖定一個億的遠期利潤。只要作為抵押品的基礎證券能夠到期兌現,鎖定利潤就能夠到期實現,這就是“二次打包”形成的新證券以及對沖交易的內在動機。
這種“二次打包”的證券通常是流動性較低的CDO(Collateral Debts Obligations),但只要有AAA的等級,清算銀行就可以接受為對沖交易的質押品,列入可質押證券(Marginal Securities)。從這里開始,次級債券的違約風險就又回到了銀行,不是原來發放貸款的商業銀行,而是專業化的證券清算銀行,如美國的比爾斯登(Bear Stern)。次級債的違約風險是通過三次衍生,以放大數十倍的金額回到了銀行體系。危機爆發之后,在對沖交易中被質押的次級債券突然失去了流動性并且從AAA降為“垃圾債券”(Junk Bond),證券清算銀行必須強行平倉,這時基金就會產生巨額虧損乃至于破產清算,就像當年轟動世界的長期資本管理公司破產案一樣。于是在對沖交易中放大多倍的信用額度和鎖定利潤,會立刻變為清算銀行的賬面虧損,從而逼迫證券清算銀行向央行求援,而央行的“救災”行動通常是向清算銀行注入流動性,以延緩對沖交易的平倉,防范違約交割的擴散。
篇5
13日,中郵旗下第二只基金中郵核心成長一天時間認購金額達600億元。接連幾只新基金發行的低中簽率,強力刺激了基民申購基金的熱情。
一冷一熱的對比,似乎有著更多的潛臺詞。對此記者專訪了經濟界人士易憲容。
記者:7月的CPI同比增長了5.6%,有人說當前CPI的增長還不能成為政府啟動新一輪宏觀經濟緊縮的理由?
易憲容:一般來說,CPI指數是指一個國家在某個時期內居民的消費品及服務的平均變化值。它是通過一個十分復雜的指標體系來測算。對于這個指標,盡管目前各國都是根據聯合國1993年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來確立,但是由于當時各國的經濟發展程度、居民消費模式及水平、各國的文化傳統等不一樣,但實際上的內容是不一樣的。如果用美國CPI指數來討論中國經濟問題,不僅容易誤導民眾、企業及政府,也會漏洞百出。
記者:近期滬深股市連創新高再次燃燒基金投資熱情,你對此有何看法?
易憲容:良好的業績支撐是近期基金投資重新升溫的直接原因,但投資品種偏少、監管存在難題等仍制約我國基金市場的健康發展,基金投資者也應謹慎面對股市高位運行的風險。
在股市高位運行、政策調整增加的背景下,各只基金受市場波動和自身管理水平的影響,將不可避免形成兩極分化的趨勢。
雖然創新型基金開始浮出水面,但其數量與影響力目前還十分有限,投資者對此應有充分的風險意識,避免沖動投資。
記者:中郵核心成長基金日認購金額高達600億元,怎樣看待這樣的一個市場?
易憲容:盡管基金發行的熱度持續攀高,申購資金動輒以百億計,但是其中一個明顯的狀況是,只要是股票型基金,無論是何種投資風格,都會被搶得一干二凈。而相對股票投資比例較為穩健的產品則一概遭受冷落。
新基金發行申購資金的節節攀高,固然是一種可喜的行業表現。但是,當申購資金從350億元攀至600億大關的時候,不能不說整個市場的發行氣氛表現出不理性。
同時基金持續高燒已經開始對基金投資理念產生影響。短線博弈心態,往往會給后續的基金管理埋下隱患。
記者:未來基金市場的主力軍應該是哪只股?
易憲容:在調控政策逐漸抑制投機炒作的情況下,未來的大盤藍籌股有望成為市場主導力量。
記者:次級債風波與基金的關聯程度?
易憲容:美國次級債券危機給中國按揭市場的啟示是值得深入思考的。
我們知道,所謂的次級貸款債券是指美國從2000年的經濟不景氣以來,布什政府利用低利率及減稅政策,直接鼓勵居民購房,并以建筑業來拉動整個經濟的成長,從而帶動了美國一波房地產大漲。在這種的情況下,很多做房屋貸款的銀行、金融公司,大力借此擴張住房貸款。在激烈的競爭面前,不少金融機構不惜降低住房信貸的消費者的準入標準(即“次級信用”的人大量進入)及為購房者提供零首付來吸引購房者。然后,有投行向這些銀行買這些貸款,將它包成一筆債券賣給投資者。
在房價上漲時,這些債券的風險會潛在下來,但當房地產市場價格一發生逆轉,這些次級貸款人的違約風險立即暴露出來,債券的價格大跌,債券的投資者就可能遭受巨大損失。而且在這種情況下,這些債券沒人接手,想賣也賣不出去。由于這些債券在市場上沒人敢買,故而基金公司向市場公告拒絕客戶的贖回申請,由此引起整個金融市場的恐慌。
記者:有人說次級債風波對中國股市影響直接?
易憲容:美國次級債券的問題,我是國內最早關注者。還是在美國次級債券危機沒有爆發出來的年初,我就寫過一個報告,希望國內投資者到海外投資要小心,特別是國內大的金融機構要密切關注它的動態。當時,我在報告中指出,隨著美國房地產市場價格的逆轉,美國次級債券的潛在風險都會暴露出來。
記者:對國內金融業的影響有多廣?
易憲容:近段時期由美國的次級債問題引發全球股災,日本、香港地區、澳洲、歐洲各地股市紛紛下跌5%以上,目前A股市場已受到波及。
記者:這次的災難對中國的影響警示大于損失?
易憲容:盡管不少人都在說,美國次級債危機對中國的影響不會太大。原因可能是中國金融市場目前還處在一個封閉的市場,美國次級債的危機不會波及到中國市場多少;還有就是中國的金融機構投資購買的美國次級債券不多,至多也不會超過100億美元。
但是,也有人指出,美國次級債券市場的危機將是全球資產價格的泡沫,從而引發出一場全球性的金融危機。
對此,我也曾問過索羅斯基金的經濟學家,他告訴我,對美國次級債券危機密切關注是必要的,但次級債危機的恐慌則不必要。事實上,有研究表明,這次美國次級債券損失大約在1500-2000億美元。而這樣一個損失對一個近20萬億美元的美國股市來說,其損失也不會是很大。
對于中國來說,即使加上次級債券危機影響美國居民的消費,導致影響到中國的出口,這些影響也都是十分微小的。
記者:美次級抵押貸款泡沫是否暗示著目前的全球流動性泡沫?
易憲容:全球資本的流動金融衍生產品的運用,總能將經濟層面的微小波動以數倍的效果放大出來,形成全球性的恐慌,在經濟基礎不牢靠之下,就有可能引發金融危機。對于美國次級債券危機過后,中國銀行監管部門會采取什么政策,我們不得而知,但是他們對這個問題警覺已經表現了出來。
記者:怎么看待今年以來央行6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3次加息與房貸規模依然高速增長的問題?
易憲容:對房地產投資者來說,利率調整是其投資成本與收益分析的致命的武器。因為利率對房地產市場的影響并非是一次性的、突發的,而是逐漸的、滲透性的、滯后性的。如果說央行加息成為一種常規性的手段,那么房地產市場的投資者不僅要觀察加息之后房地產市場行為預期的變化,而且也得關注央行對房地產市場行為預期的反映可能出臺什么政策。
記者:被業內認為的優質資產――國內住房按揭貸款會受多大影響?
易憲容:在房地產市場價格一路上漲時,過高的房價會把這類缺乏信用的住房按揭貸款的潛在風險掩蓋起來。一旦中國房地產市場價格出現逆轉,其潛在風險就必然會暴露出來。這些潛在風險一旦暴露出來,國內銀行將面臨類似美國次級債券危機的風險。
記者:為什么我國住房按揭貸款面臨的風險要比美次級債風險還要高?
篇6
抵押債務權益(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CDO),是一種近年來成長極為迅速的證券化產品之一,是金融創新下的熱門衍生品之一。通常由金融機構將其擁有的可創造未來現金流量的資產形成各個資產(證券)池,然后進行打包及分割,轉給特殊目的公司(SPV),以私募或公開發行方式賣出固定收益證券或受益憑證。其運作原理是:首先發起人將原有的次級貸款池中BBB級貸款再次打包、再次進行分拆,根據還款先后次序,將其再次分別評級為高級和夾層級(一般為BBB級),用低級別的證券為高級別的證券提供信用增強。這種分拆打包后再分拆的創新可以反復多次進行,便形成了CDOs序列(CDO2,CDO3,…CDOn)多層次衍生產品。CDOs的抵押資產(證券)池來源非常廣泛(例如,一個CDOs的抵押證券池可能包括住房權益貸款,其他CDOs,住房按揭支持債券等資產),故而一個非常龐大而又復雜的資產支持結構便產生了。隨著衍生工具的進一步運用,特定資產并不需要發生真實的轉移,只需要界定資產范圍和特定的信用事件,然后向特殊目的的實體(SPV)支付一定比例的保證金,SPV在此基礎上發行證券,證券持有人實質上是買了將來收益的一種權益。這種方式形成的為合成型CDO。合成式CDO是由發起人將一組貸款債券匯集包裝為標的資產,并與SPV簽訂信用違約互換合約(credit default swap,CDS),發起人定期支付權益金。CDS類似于貸款債券購買保險,一旦違約事件發生,可根據合同獲得全額或部分賠償。必須指出,合成式CDO不屬于真實出售,標的資產并沒有完全出售給投資者,但通過一個類似于債券保險的機制,發起人可以將其貸款的信用風險轉移給投資者。綜上,合成式CDO結合了信用衍生性商品和資產證券化交易。CDO債券的主要風險來自標的資產,如銀行貸款債券、證券化受益證券、公司債投資和其他檔次的CDO等。交易初期發起人借助信用衍生性商品將風險轉移給CDO債券的投資者,并未實際轉移標的資產的所有權,但要支付權利金給SPV。擔保資產通常包括風險極低的商品,如政府公債。CDO投資者未來還本付息現金流量,主要由擔保資產支持,另加上信用違約互換的權利金,再減去標的資產發生信用事件后應給付信用衍生性商品交易對方的金額。
二、次級抵押債券的財務風險
(一)市場風險 市場風險隱含潛在的損失,也可能隱含潛在的收益:包括匯率風險、價格風險和利率風險。結合我國中央銀行持有CDO的事實,CDO的匯率風險是指此類商品大多以美元計價,因此投資者將暴露在匯率變動的市場風險之下。利率變動的公允價值風險;是指CDO所發行的債券,以計息方式區分可能包括固定或浮動利率,若屬前者,就會暴露在利率變動的公允價值風險之下。價格風險是指次貸風暴,是相關的CDO的市場價格受到沖擊大幅下降,因此投資者將暴露在價格波動的市場風險下。
(二)流動性風險 流動性風險是指企業無法籌措自己以履行合約義務所面臨的風險。企業在市場上以接近公允價值的價格迅速出售金融資產,也可能導致流動性風險。流動性風險起因于無法履行合約義務,所以與金融負債相關。這與無法迅速出售的流動性風險不盡相同,但也會相互關聯。以次級CDO為例子,由于其流動性較差,且時逢市價大幅下跌,致使若干國外基金就因持有相關頭寸而導致宣告破產或暫停投資者贖回。另外持有CDO等商品以致產生流動性風險的,還有若干特殊目的實體(如Structured Investment Vehicle,SIV)因采取“以短支長”和高財務杠桿方式,當CDO市場流動性發生問題時,隨即受到牽累。甚至其發起人也可能被迫將該特殊目的實體編入會計合并報表,從而增加發起人的負債比率,提高了流動性風險。
(三)信用風險 信用風險是因交易對手或他方當事人不能履行合約義務,而導致企業發生損失的風險。目前CDO最主要的財務風險源自美國銀行承作次級房貸因借款人無法償還房貸的信用風險,這種信用風險通過前述的CDO的證券化交易或信用違約互換合同,轉移至CDO所發行的債券,并反映在上述市場風險中。
(四)利率變動的現金流量風險 利率變動的現金流量風險是相對于上述利率變動的公允價值風險,當CDO以浮動利率計息時,就可能因市場利率變動而產生未來利息收入現金波動的風險。自2007年3月以來,次貸商品信息透明度不足所衍生的投資者信用喪失,已經相當的嚴重。緊接著2008年7月,美國房地美和房利美因巨額虧損被美國政府接管,導致我國銀行持有的3760億人民幣“兩房”債務商品,更是首當其沖。雖然一般說來,“兩房”相關債務商品與次貸商品的信用風險程度不同,但由于缺乏相關的信息和市場信心,仍造成金融市場的震蕩。
三、次貸金融商品信息披露的國際規范框架
(一)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第7號公報關于金融工具的披露
(IFRS7)國際會計準則IFRS7規范的對象是于金融商品的披露,自2007年起開始適用。根據現行國際會計準則公報架構,IFRS7是在原先IAS30(銀行財務報表的披露)和IAS32(有關披露部分)的基礎上整合并取而代之。IFRS7對規范次貸金融商品披露主要包括:一是金融商品對金融機構財務狀況和經營業績的重要性。金融機構應披露能使財務報表使用者評估金融商品對其財務狀況和經營業績重要性的信息。包括:資產項目負債表;損益表和業益的收益和費用損失項目;其他有關的“會計政策”、“避險會計”和“公允價值”的披露。二是金融商品風險特征和程度。金融機構披露能使財務報表使用者評估報表日其起所暴露在金融商品風險的性質和程度,該風險通常包括(但不限于)信用風險、流動性風險和市場風險。包括:非量化信息的披露;信用風險;流動性風險;量化信息的披露;非代表性額外信息披露;市場風險。
(二)IFRS7公報的后續修改概述 2008年10月中旬,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IASB)了《IASB39-金融工具確認與計量》和《IFRS7-金融工具披露》的修訂版,以便就金融資產的重分類建立一個與美國公認會計原則(GAAP)“同等應用平臺”。新修訂后的IASB39允許主體在限定的條件下,將某些原歸類為“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FVTPL)及“可供出售”(AFS)類別的非衍生金融資產進行重分類。該重分類將導致額外的披露要求2009年3月初,IASB了《改進金融工具的相關披露》(對《IFRS7-金融工具:披露》的修訂)。修訂時應利益相關方在金融危機背景下提出的關于改進公允價值計量和流動風險披露的要求而做出的。
四、國際金融機構次貸投資風險披露的實踐危機
(一)公允價值披露實踐 具體如下:
(1)披露受當前市場狀況影響的衡量公允價值方法。由于次貸風暴主要涉及的風險是信用風險,普華永道(PwC)會計師事務所對全球重要銀行2007年年報的披露程度,在2008年8月公布了調查報告。該報告共調查了22家國際性銀行年報,以歐美國家為主,但也包括中國銀行和DBS兩家亞洲銀行。而在次貸風險中巨虧的花旗、美林和UBS均在調查名單之列。該報告研究以JP Morgan Chase銀行2007年年包為例,研究對信用風險變動導致公允機制變動的披露。研究顯示該行對受市場狀況影響所致公允價值衡量方法的調整因素以及對特定金融商品信用風險變動所致公允價值變動的影響因素,予以舉例說明,可使得投資者容易了解其計算方法和影響程度。
(2)公允價值評價方法與不可觀察輸入影響的披露。不可觀察輸入通常涉及金融機構較為主觀的判斷,如果衡量公允價值時使用較多不可觀察輸入,可能引發投資者對其資產和盈余品質的疑慮。由于受到次貸風暴的影響,其相關商品市場從原本熱絡轉為極不活躍,使得許多評價輸入從可觀察轉為不可觀察,因此該信息的披露相對重要。公允價值衡量方法主要分為公開報價和評價方法,但在披露方面為使投資者獲悉評價方法所使用輸入的性質,因此在區分為可觀察和不可觀察,尤其當后者影響較重大時。
該報告研究以UBS銀行為例,從中可發現該行不可觀察輸入的資產占公允價值衡量資產的比例,從2006年的1%增至2007年的6%,從中可以判斷次貸風暴所致流動性不足對公允價值衡量方法的影響。重大不可觀察輸入變動的敏感度分析。該分析可推斷當若干假設發生變動時對企業的影響程度。該報告研究以HSBC的披露為例,其影響范圍包括當期損益和業益,從中可明顯法相2007年比2006年的影響更為重大。
(二)結構式融資披露實踐 結構式融資通常涉及復雜的交易結構(如設立資產負債表外實體),其信息的透明度比較隱晦。在PwC調查報告中所稱的結構式融資,包括:CDOs、證券化架構、結構式投資工具、結構式借貸、結構式貸款、其他表外架構、客戶信用風險管理商品、私募股權和創投活動以及機構租賃等。PwC調查結果顯示,受次貸危機風暴影響的金融機構雖相關披露相比2006年已有增加,但披露形態、程度和復雜度在各銀行之間差異仍很大。若干銀行提供比較詳細的和特制量化信息,包括資產負債表內外分析等,其他銀行則僅提供簡要非量化的信息,以致于投資者可能難以完整評估其結構式融資活動的相關風險。PwC調查報告以UBS證券化會計政策、證券化量化信息的披露為例,分析了UBS未編入合并報表的證券化實體和CDO量化信息的披露,從中可以判斷UBS證券化交易涉險的程度,包括證券化標的資產種類,UBS是否作為創始機構以及SPE資產延滯付款的情況。
(三)風險管理披露實踐 就風險管理方面,IFRS7公報比起
前身IAS32增加了許多要求。但PwC調查報告卻發現國際銀行在2007年首次使用IFRS7后仍存在透明度不足的現象。該報告針對各銀行實際披露的情況,包括信用、流動性和市場三大類風險,對照IFRS7的要求,評估期執行問題所在。
(1)信用風險。擔保品,按照IFRS7規定,對于已逾期且個別減損的金融資產,應披露持有擔保品和其他信用加強的敘述以及對其公允價值的估計。但半數受調查的銀行并沒有規定提供擔保品的公允機制信息,只有一家說明屬實務上的不可行,而且通常僅說明其公允價值低于擔保值和賬列資產余額。PwC認為提供超額擔保或不足擔保的程度以及擔保品評價的敏感度分析,可能比其公允價值總額更具意義。協商資產,按照IFRS7規定,應披露重新協商金融資產的賬目價值(若為重新協商已逾期或減損)。針對這一新增規定,各行披露內容很不一致,部分銀行甚至完全未提及協商資產。
(2)流動性風險到期分析。到期分析,按照IFRS7規定,金融負債到期分析表應以合約未折現現金流量顯示剩余到期值。調查顯示主要問題在于衍生性商品和交易目的的金融負債的披露。例如,6家銀行是將其列入“未超1個月期限”欄位,而非依合約到期日區分;另外10家銀行則依照合約到期日歸類。此外,到期分析表對投資者的使用并不便利,例如若干案例并未說明其數據是否采取折現基礎,且有時候不止一張表格,而這些多余的表格已依IAS30(已廢止)處理。另外,諸如“總額或凈額交割衍生性產品”、“財務保證”、“利息支付”和“永續負債”等待定項目的處理方式并未清楚說明。6家銀行將表外項目(例如貸款或其他承諾)單獨列示于分析表,但財務保證是否列入并不明確;另有8家銀行并未將表外項目列入。總之,到期分析表似乎并未幫助信息透明度的提升。市場風險,按照IFRS7規定,銀行若未使用風險值,則應披露其對各類市場風險暴露的敏感性分析,包括顯示其損益和權益相關變數在報表日合理可能變動時受到的影響,在編制敏感度分析時所使用的方法和假設以及與前期所使用的方法和假設的變動及其理由。PwC調查顯示,有11家銀行提供非交易目的的利率風險的敏感度分析,其中僅有4家披露其對損益和權益的影響。此外,其合理可能的利率變動幅度差異很大,分別有采取1、50、100或者200基點者。由于其敏感度分析所使用的假設方法披露不足,所以該信息價值有所折扣。
篇7
一、銀行資本結構分析的理論回顧
根據Modigliani and Miller(1958)提出的MM定理,在不存在破產成本和稅收的完美資本市場里,企業的價值與其資本結構無關。如果放寬MM定理的假定條件,就可以推導出最優資本結構。當引入稅收和破產成本時,最優資本結構是增加負債的稅收規避效應正好等于破產成本的上升;在不對稱信息的情況下,最優資本結構是股東和經理人與債權人和股東之間成本的均衡。綜合起來,負債經營企業(杠桿企業)的價值PV可以用成本/稅收規避模型表示為:
PV=[PV無杠桿企業價值]+[PV稅收規避]- [PV破產成本]+[PV外部股權成本]-[PV外部債權成本]
對銀行來說,不僅存在問題、稅收、流動性危機成本、交易成本和不對稱信息,而且有政府擔保和監管約束等因素,資本結構的決定更為復雜。
1. 免費保險與銀行價值。按照Buser,Chen和Kane(1981)提出的論點,假定存款保險涵蓋所有的存款,并且這種政府擔保的保險是可信的。如果存款保險是免費的,即銀行不支付任何形式的存款保險費,包括公開收取的保險費和隱含的由于監管干預而產生的資本管制成本。在這種情況下,政府擔保的存款保險公司會在銀行破產時向存款人全額支付存款,而銀行不需負擔任何成本。由此可以推出的結論是:存款保險降低了銀行的破產成本,從而導致銀行股權資本比率的下降;免費保險相當于增加了銀行的價值[1]。
2. 收費保險與銀行價值。默頓(1977),夏普(1978)等人主張政府存款保險公司應對銀行征收公開而明確的保險費,費用幅度應足以抵消增加的價值。由于免費保險帶來的價值將完全被附加的收費所抵消,曲線Vf將與曲線V重合。在此情況下,無論有無存款保險,要最大化銀行價值,管理者必需將債務與資產比率(D/A)定在(D/A)*,這時銀行的價值為V*。
在上述方案中,如果政府擔保的存款保險公司僅從事保險一項業務,那么在一個競爭性的存款保險市場里,會存在一個對銀行價值沒有影響的中性保險合同。但政府監管當局的最主要的職能是對銀行業實施監管而不是存款保險,為了順利履行監管職能,政府存款保險公司必須通過對保險合同的定價和管理,為投保銀行提供機會,以使其價值能夠超過沒有投保時由市場所決定的價值V*。另一方面,由于存款保險往往采用統一的費用比率,對采取過度風險行為的銀行并沒有收取較高的保險費,從而鼓勵了銀行的道德風險行為。為限制這種道德風險行為的發生,政府的監管當局往往采用資本管制的方式對所有銀行,尤其是高風險或存在問題的銀行收取隱含的保險費,其目的是要銀行改善股權資本資產比率或債務資產比率。資本管制迫使銀行將資源耗費在應付監管干預上,這種資源轉移的機會成本代表了存款保險的隱含成本的一種形式。
圖1描述了收費保險和監管干預(公開的或隱含的存款保險定價)對投保銀行價值的影響。曲線VI+R(I+R表示保險加管制)位于代表免費保險的曲線Vf和代表不保險且處于存款負債的安全范圍之內(資本充足)的曲線V之間。當存款負債過多(資本不足)時,曲線VI+R下降到曲線V之下。這兩條曲線之間的垂直距離代表固定隱含費用和可變隱含費用之和。作為保險合同的一部分,投保銀行同意支付公開而明確的保險費,但要接受日后可能的監管干預。曲線VI+R和曲線V之間的垂直距離表示保險合同,即政府擔保給投保銀行帶來的凈利益。當監管者認為銀行資本充足時,這個凈利益為正;反之,則這個凈利益為負。這個凈利益體現了銀行在未投保時可能發生的破產成本與監管干預之間的權衡結果。如圖1所示,在同時存在公開和隱含費用的條件下,資本結構在(D/A)**達到最優。相應的銀行價值為V**,它大于V*。由于V**大于V*,以最大化價值為目的的銀行愿意參加存款保險。
3.緩沖資本與銀行價值。Berger,Herring和Szego(1995)[2]研究表明:考慮到破產和成本、與存款相聯系的流動和交易成本,以及存款保險,銀行的市場價值與融資結構是相關的,并且在監管資本的約束下存在最優資本結構。Victor E. Barrios和Juan M. Blanco(2003)[3]進一步研究證實,不存在資本監管時,銀行最優資本比率的選擇依賴于銀行規模、流動性溢價、經營成本、資產收益的方差以及信貸的非流動性風險;在資本監管約束下,最優資本比率的確定是最低監管資本比率加一定的緩沖資本率。緩沖資本的數量取決于處罰成本和現有資本比率的波動性,其作用是減少由于資本比率降低到監管比率以下可能產生的沖擊。
二、我國商業銀行資本結構存在的問題
從銀行資本結構理論來分析我國商業銀行的資本結構狀況,可以發現存在以下問題:
1. 資本充足率普遍偏低。銀行資產規模的擴張,要求資本保持同步增長,使資本規模與資產規模相匹配。國際上許多大銀行在資產規模擴張的同時,資本充足率穩定在8%以上。根據《銀行家》雜志的統計資料,全球前10大銀行的資本充足率2002年平均為11.36%,2003年為11.8%。而我國在2002年公布的1000家銀行排名中,已公布資本充足率的銀行該指標的平均值為7.62%;2003年底注資后的中行和建行的資本充足率是6.98%和6.91%,一級資本充足率分別是6.18%和5.78%。與銀行業發達的國家及地區相比差距更大,如2003年底美國銀行業的資本充足率為13%,一級資本充足率達10.47%。雖然2004年以來,國內主要商業銀行的資本充足率有較大幅度提高,但由于國內銀行的風險管理水平不高,在資產規模大幅擴張的情況下,資產的風險權重很高,不良資產比重較大,資本不足的問題仍然突出。
2. 資本結構單一。我國商業銀行的資本構成中,絕大多數是實收資本、資本公積和盈余公積,即核心資本;附屬資本的比重很低。而西方國家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越來越多的大銀行發行了長期次級債券,提高次級債務在銀行資本中所占的比重。巴塞爾委員會對10個成員國1990-2001年間發行次級債券的情況進行研究發現,10個國家的銀行共發行了5600筆金額高達4380億美元的次級債券,發行銀行的總資產占所有國家銀行資產的50%以上。美林證券公司的分析顯示,在國際大銀行的資本結構中,普通股股本所占比重平均為60%,次級債券所占比重達到了25%。相比較而言,我國商業銀行較少運用次級債券、可轉換債券等混合資本工具補充資本。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國商業銀行的資本充足率偏低,附屬資本的比重過低也是一個重要因素。
3. 資本來源渠道過窄。在我國,政府是國有獨資商業銀行的所有者,其他股份制商業銀行和城市商業銀行的重要股東大部分也都是地方財政部門。在這種產權模式下,中央和地方政府通過行政注資補充商業銀行的資本金已成為一種主要方式。就國有商業銀行而言,1998年財政部發行了2700億元特別國債用于補充資本金;2003年底政府又為中國銀行和中國建設銀行注入450億美元的資本;此外,還采取了剝離不良資產、降低營業稅等措施。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商業銀行的資本充足率。但是,由于政府的控制和干預等體制上的原因,我國商業銀行未能建立起動態的、以市場化為基礎的資本補充機制。在商業銀行不良資產比例偏高、盈利能力低以及資產規模迅速擴張的情況下,主要依靠行政注資補充資本金的方式遠跟不上資產規模發展的需求,也就不能從根本上改變銀行資本來源不足的現狀。
4. 資本結構管理的技術滯后。長期以來,我國商業銀行基本沒有資本和資本約束的概念。在體制轉軌之初,“存款立行”的口號隨處可見。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后,銀行工作的重點是貸款質量和不良債權。銀行業內外基本上是以規模的增長為標準來評價一家銀行和銀行的經營管理者,甚至還有部分銀行的管理者認為中國的銀行沒有資本照樣可以發展。高息攬存、通過循環開具承兌匯票虛增存款、不計風險和成本放貸等經營行為在國內銀行界司空見慣。但是,在運用現代金融技術對信用風險、市場風險和操作風險進行計量并據此配置資本方面幾乎還沒有起步,也就不能在技術上主動運用資本結構的調節、優化來引導銀行各業務線的合理擴張與收縮并覆蓋銀行總風險。
三、優化商業銀行資本結構的建議
在一個成熟市場體制中,銀行的資本數量和構成是由監管約束和市場力量共同決定的(Rose,1996)[4]。從市場經濟運行的常態看,市場力量對決定銀行的資本結構起著主導作用。在資本監管約束下,對資本結構決策最有意義的是核心資本與附屬資本的安排。從銀行經營的實踐看,充足的資本是商業銀行吸收風險、穩定公眾信心和適應監管要求的基本條件,但過多的資本不僅會加大銀行的經營成本,還意味著向社會傳遞了經營管理水平不高的信號。因此,對銀行來說,要從安全、盈利和資本管制的多個角度來考慮最優資本比率,通過銀行價值的最大化為股東創造最大價值。在資本充足率不低于8%的約束下,最優資本比率決策可以分為兩種情況:
(1)最優資本比率R*≥8%,這時銀行的資本結構管理不會受到監管當局的干預,可以在市場力量的驅動下實現價值最大化。
(2)最優資本比率R*<8%,這時銀行必須以監管要求為基點,采取資本調整措施,使最優資本比率上升到8%以上。主要的調整方法包括:①按照綜合資本成本最低原則增加資本量;②調險資產的總量和結構;③增加資本量和調險資產同時進行。通過調整,銀行可以在新的資本結構下實現價值最大化。
面對經濟轉軌的制度環境和入世后的全面挑戰,我國商業銀行如果只是為了應對監管要求而進行資本金補充,沒有建立基于市場力量驅動的資本結構管理機制,就可能出現一種“注資-消耗-再注資”的惡性循環。所以,商業銀行的資本結構優化不單純是一個技術問題,而是制度創新與技術創新的融合。
1. 發展次級債和混合資本工具。長期次級債券及可轉換債券等混合工具作為附屬資本的核心品種在國際先進銀行中得到廣泛的運用。2003年底,銀監會準許商業銀行發行次級債,并允許符合條件的次級債計入資本。在規定出臺后,興業銀行、浦東發展銀行和招商銀行通過私募方式發行了次級債,接著是中國銀行和建設銀行在銀行間以招標的方式發行次級債。《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管理辦法》明確地將長期次級債券和可轉換債券列入附屬資本的范圍。從我國商業銀行目前的狀況來看,發行次級債券具有獨特的功效:一是可以高效、快捷、靈活地提高商業銀行附屬資本的比重,解決其資本充足率偏低的問題;二是改變銀行資本來源的單一渠道,有利于降低資本成本;三是次級債券的無擔保、固定收益、期限長、后償還等特點決定了持有人對銀行具有較強的監督激勵,有助于改進銀行的治理結構。
但必須注意的是,次級債券只是在一定期限內具有資本的屬性,并非銀行的自有資本,最終是要償還的。因此,次級債券對銀行資本結構的優化功能是有限的,也不能從根本上解決銀行資本充足率不足的問題,它只不過給銀行提供了一個改善經營狀況、調險資產結構的緩沖期。如果過度依賴次級債券,可能出現次級債券對資本不足的暫時掩蓋,形成新的風險積累,最終損害銀行業的健康發展。從國外實踐看,發達國家銀行發行的次級債券,已不完全局限于滿足監管的要求。我國商業銀行應根據實際情況,把握好次級債券的適度規模,適應國際銀行業創新的要求,開發和運用更具資本性質的混合資本工具。
2. 引入外資戰略投資者。向國內民營資本和外資銀行出售一定數量的股權是優化商業銀行股權結構的可選路徑。從制度演進的視角看,外資要明顯優于國內民營資本,這是因為:
(1)銀行是經營風險的特殊行業,其技術特點決定了易于產生三大風險:經營風險、道德風險和社會危害風險(王一江、田國強,2004)[5]。因而,銀行業的發展對外部制度環境具有高度的依賴性,只有相對完善的外部制度環境才能保證銀行業的健康、高效運行。在經濟轉軌時期,由于國內法制不健全,規章制度不完善,社會信用體系尚未建立起來,經濟活動中的機會主義行為較為普遍,銀行業已經積累的風險相當嚴重。如果將一定數量的股權轉讓給來自制度成熟國家或地區的外資銀行,則這些銀行的經營行為會受到母國的制度約束,將以全球利益和自身的長遠利益為出發點,發生道德風險的可能性很小。而國內民營資本脫胎于現有制度環境,并且受政府行為的控制較少,在強烈的利益驅動下,利用現有制度的不完善從事短期高風險行為的可能性非常大。
(2)我國商業銀行治理結構的缺陷一直是制約銀行效率的重要因素。將適當比例的股權轉讓給外資銀行,不僅直接補充資本金,優化銀行的資本結構,更重要的是改進銀行的治理結構,加快商業銀行的制度創新。“通過促進與本國體制相異的體制交流,擺脫體制的帕累托劣勢狀態,使之向更優制度進化成為可能”(青木昌彥,1999)[6]。如此,可以從根本上提高商業銀行的管理水平和經營效率。
(3)技術模仿是我國銀行業改革的重要特征,但一般性的考察很難學到深入、細致的內容,尤其是核心的資本管理技術。在外資參股或者合資的銀行中,中方可以學習到全面、系統的先進金融技術,可以培養一批掌握先進技術的高級金融管理人才。
3. 建立以經濟資本為基礎的資本結構管理體系。在操作層面,商業銀行資本結構優化要達到兩個目標:一是以最低成本取得實際資本;二是根據銀行的風險敞口,實現資本與風險的匹配。這就要求建立一個基于經濟資本概念的資本結構管理體系。其主要內容包括:(1)風險度量。在全面衡量銀行所面臨的信用風險、市場風險和操作風險的基礎上,確立各種風險達到概率分布、估計風險敞口的額度,并根據各家銀行的具體情況確定對風險的容忍度。(2)計算經濟資本量。經濟資本是銀行覆蓋非預期損失的資本,其數量由銀行業務面對的實際風險量所決定。在RORAC模型中,經濟資本=風險盈利/無風險利率。(3)按照實際資本的構成和比重,計算綜合資本成本,籌集最優實際資本量。(4)以監管資本為基點,調整實際資本和經濟資本的總量。當銀行風險超出容忍度時,就補充實際資本或降低風險資產數量。(5)確定恰當的緩沖資本區間值。緩沖資本(Capital Cushion)是銀行在最優資本量的基礎上增加的資本儲備。由于最優資本比率的波動性和風險度量的精確性問題,建立恰當的緩沖資本區間可以增強銀行應對意外損失的能力。
參考文獻:
1. 約瑟夫?F?辛基(潘功勝等譯):商業銀行財務管理[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2,p401-408
2. Berger, A.N., Herring, R.J., Szego, G.P.. The role of capital in financial institutions. 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 1995, 19 (3-4), 393-430.
3. Victor E. Barrios, Juan M. Blanco. The effectiveness of bank capital adequacy regulation: A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approach. 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 2003, 27, 19351958.
4. Rose, Peter. S. Commercial Bank Management, McGraw-Hill Companies, Inc. 1996, p527.
5. 王一江、田國強:中國銀行業:改革兩難與外資作用[M],《比較》(第10集),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p157-176
6. 青木昌彥,奧野正寬:經濟體制的比較制度分析[M],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1999,p273
篇8
首先,要抓住證監會推動實施第三方存管的機遇,加大銀證雙方的信息交流與互動營銷,依托多功能賬戶管理系統為客戶提供股市投資便利。
其次,基于共同培育優質客戶的需求,銀行與券商應積極探索高端客戶股票質押貸款業務。目前,應借鑒恒生、渣打、匯豐等香港同業的經驗和做法,遴選可用于質押的優質股票,并在股價波動警戒線及平倉線的設定方法以及在平倉還款的授權與合規操作方面攻堅克難,力爭在控制風險的前提下充分發揮高端客戶股權資產的增值功能,進一步提高資產收益。在券商授信方面,除同業資金拆借和有效資產抵押的短期貸款以外,可以抓住第三方存管帶來的資金監管能力提升的機遇,由第三方存管主辦銀行向券商提供信用循環授信額度,使券商融資更加靈活。
另外,在投資銀行業務領域銀行與券商的合作空間廣闊,圍繞企業在資本市場的運作,一些具備綜合理財和上市輔助功能的產品和服務亟需推出,這些產品和服務應當能夠通過資本市場幫助公司客戶提升財務管理效率和資本運作效率,有助于提高上市公司質量。
圍繞增值服務加強合作創新
一方面可以學習國際上知名托管銀行的經驗和技術,為基金管理公司提供更多增值服務,充分發揮商業銀行在資金清算上的技術優勢和企業信息收集傳遞功能,協助基金管理公司不斷提高資金運作效率和投資分析能力,促進基金管理公司專注于投資組合成長性的判斷與操作,有助于全面提升基金業績。
另一方面可以結合為VIP客戶提供的私人銀行業務,為高端客戶提供投資理財等增值服務。主要服務途徑是設計并銷售有自主品牌的創新理財產品,這些產品分別與不同基金公司旗下的不同類型基金掛鉤,再根據高端客戶的財富狀況量身定制合適的資產配置計劃進行組合投資,包括各類基金、QDII和私募產品等。在機構客戶方面,銀行和基金管理公司還可以依托雙方各自的專業優勢,為一些大中型企業的年金賬戶、集零賬戶提供全方位、個性化的保值增值方案。相信隨著客戶需求的變化和銀行風險防控能力的不斷提升,今后除貨幣基金、短債基金以外,股票基金、平衡基金等高風險、高收益的基金產品也將會納入到銀行資產配置組合之中。
此外,基金管理公司在接受銀行增值服務的同時,還可以與優質券商一起圍繞ETF產品加強研究與創新,依托上海與深圳證券交易所的技術支持,進一步發揮ETF產品集封閉式基金與開放式基金功能于一身且交易費用、運作費用低廉的優勢和特點,大力培養追求資產長期配置收益的機構投資者以及對股票缺乏研究的中小投資者。各家券商還可以充分利用ETF的換股認購功能激活睡眠客戶和被長期套牢的存量客戶,提高交易手續費收入。待股指期貨推出以后,基金管理公司還可研究利用股指期貨對ETF進行套期保值和相關的套利操作,從而使ETF成為風險超低的穩重型基金產品。
圍繞融資效率加強合作創新
在債券發行方面,各家金融機構應通過目標客戶篩選和操作流程設計,協助國家監管部門健全做市商制度,大力培育現有上市公司或具備上市條件的績優企業以及IPO受阻轉而產生債券融資需求的客戶成為發債主體,給以國有大中型企業為發債主體的企業債券市場提供重要補充,盡量減少企業債券的政府背景,真正建立以公司信用為支撐的企業債券市場。
在債券承銷與信用評級方面,銀行和券商可以在短期融資券及其他企業債券的承銷上形成有效互補,把銀行的網絡和營銷優勢與券商的專業能力和專業人才優勢結合起來,確保債券承銷的效率和質量達到最佳水平。國內信用評級機構應積極借鑒并吸取Moody、S&P、Fitch等國際知名信用評級機構的先進經驗,加強技術創新與隊伍建設,創出既符合國際慣例又符合我國國情的評級體系,加快行業兼并整合步伐,在整個市場范圍內形成科學、公正、規范、權威的債券信用評級標準。
在國債回購方面,銀行與券商要在加強內控風險管理的基礎上深入研究市場,就資金募集方式、技術手段、操作流程、控制程序等內容進行合作創新,大力培育投資主體,進一步擴大銀行間債券回購市場的投資者范圍。除了企業法人等機構投資者以外,可以順應我國居民個人財富日益增長的趨勢,鎖定銀行、券商的高端個人客戶群體,按照客戶對投資期限的具體要求,將其短期閑置資金集結在一起,以法人的身份參與國債回購業務,幫助個人高端客戶獲得比七天通知存款或三個月定期存款更高的收益。這樣既能提升銀行、券商等金融機構對短期頭寸的調整效率,又能提高我國居民短期閑置資金的增值能力,更重要的是間接地協助央行實現了對居民儲蓄資金的流動性管理。
在次級債券的發行和流通方面,商業銀行應當起到主導作用,深入探索次級債券在產品設計、條款組合、利率定價以及發行環節上的創新模式,對一級市場加強研究,不斷推出賣點突出、覆蓋市場需求的次級債券品種,根據自身資本充足率的缺口,持續、滾動發行次級債券。商業銀行之間可以通過市場轉讓和銀行間交易,相互持有或交叉持有次級債券,達到降低發行成本、增加彼此資本金補給、優化整體資產組合、提高債券資產收益、共同抵御市場風險的目的。還可以與券商等交易媒介合作進行技術創新,以銀行間市場交易為依托、通過債券結算網絡將次級債券分銷給眾多企業法人和個人投資者,最大范圍地打通流通轉讓的各個環節,增強次級債券的流動性和投資吸引力。同時還要重視加強銀保合作,爭取保險公司資金特別是壽險等長期資金對次級債券市場的支持,用次級債券代替保險公司協議存款,變被動負債為主動負債,有利于降低商業銀行籌資成本。
圍繞股指期貨加強合作創新
在當前分業經營的政策環境下,雖然我國商業銀行的期貨自營業務受到一些限制,但各家銀行可以運用自身先進的技術平臺和網絡系統,進一步加強與期貨公司的合作,不斷升級和暢通銀期轉賬等資金結算業務,同時緊跟我國金融市場發展和國際化程度的節奏,深入進行研究與創新,逐步進入期貨保證金封閉管理、財務管理、風險管理以及資金業務、期貨倉單質押貸款、期貨基金托管等全新的合作領域;還可以充分利用股指期貨對沖風險的功能,參照QDII產品的運作模式,研發與A股掛鉤的理財產品,充分發揮自身在期貨交易資金調度、管理以及代客理財方面的職能,為我國金融期貨市場盡快趕上國際潮流創造條件。
篇9
[關鍵詞] 次債危機 金融業 資產證券化 房地產泡沫 影響
次債危機是現代經濟發展周期的必然結果,是資產證券化的產物。次債危機的發生,為我國的資產證券化的方向和路徑帶來啟示,同時也為我國資產證券化的進程敲響了警鐘,其警示我們在追求資產使用率高效化的同時,不能忽略其潛在的風險,一定要積極防范風險的發生。
一、次債危機對我國資產證券化的影響和啟示
自2007年次債危機全面爆發,各大次級抵押貸款機構紛紛,房地產泡沫的破裂使得美主要股指短時間內紛紛跳水。股市的蕭條、金融市場的動蕩引發流動性的不足,各主要發達經濟體貨幣當局為緩解流動性不足,紛紛注資救市,與此同時,美聯儲多次大幅降息,以此緩解經濟疲軟之勢,但努力的結果卻是收效甚微,有資料顯示,次債危機正呈愈演愈烈之勢。次債危機對全球經濟的影響廣泛,但就我國資產證券化而言,已對我國剛剛起步的資產證券化的方方面面產生了影響。
1.對我國資產證券化的影響
(1)我國外債資產價值大幅縮水
有數據顯示,我國商業銀行在美國房地產泡沫興起之時,也涉足了美國的房產債券市場,在此次的危機發生后,都不同程度地承受了損失。
數據來源:《證券市場周刊》
(2)對我國股市的影響
受美次債危機的影響,我國股市也在各經濟面的影響下呈現跌勢。穆迪、標準普爾2007年7月10日宣布降級聲明,恒生指數下跌1.22%;8月9日,巴黎銀行卷入次債危機,引發全球股市下跌,恒生指數跌0.43%;全球金融市場陷入流動性危機浪潮,各央行紛紛注資救市,8月16日亞太股市暴跌,上證綜合指數跌2.14%,恒生指數跌3.29%。隨著次債危機影響的擴大,全球各主要股市以及我國股市都在隨經濟形勢的變化總體呈現出下跌的趨勢,上證指數一度降至2,319.87點,創全年最低。
2.對我國的啟示
資產證券化的目的在于融資以獲得流動性的同時分散風險,但次債危機所暴露的房地產信貸問題給我國的資產證券化新的啟示。
(1)首先應正確認識資產證券化
資產證券化雖然分散了風險,但不能消除風險。在實施資產證券化的同時,務必要有充分的風險意識,而不能簡單地認為將風險資產證券化就可以一勞永逸。
(2)完善中介機構
資產證券化需要眾多的中介機構如信用評級機構、律師事務所、特殊目的機構(SPV)、會計師事務所等的參與。從此次次債危機來看,中介機構對資產證券化的順利實施、合理進行,以及風險監測等方面都能發揮應有的作用。我國的資產證券化還處在起步階段,相應的中介機構還不健全,有必要重視中介機構進一步和發展。
(3)加強信用評級機構的評級制度
次債危機爆發的原因之一,就是信用評級機構對次級抵押借款人的信用,以及證券產品的評級缺乏嚴格的制度約束。合理規避風險、防范風險的發生,就不能以只看重眼前利益,而應當以長遠利益為重,從根本上加強信用評級制度。
(4)實行信息公開化,建立公正、透明的信息平臺
次債危機中,眾多投資機構的破產倒閉,很大部分的原因就歸結于對投資產品認識不清,只是憑借一些發行商的數據和市場數據做出投資決策,而真實的信息卻無法準確得到。這樣,盡管投資者做足了投資評估工作,但實際效果與最初的預測卻不啻天淵。
(5)完善資產證券化制度
制度從來是健康安全、健全有序的保障。從次債危機映射出的資產證券化制度的重要性,也應當引起我國政策制定者的注意。制度在資產證券化過程中的作用不僅體現在未雨綢繆,也體現在危機發生時的化解措施。據歐美發達經濟體資產證券化的經驗看,合理、完善的制度是資產證券化的必要條件。我國的資產證券化處在初始階段,在探索的初始,積極借鑒他國的經驗,建立完善的資產證券化制度,我國的資產證券化將最終受益。
參考文獻:
篇10
【關鍵詞】銀行業;市場約束;機制
一、股東的約束
股東將股票在二級市場交易時,其交易價格是市場對銀行經營狀況及潛在風險的反應。這一信息反應可直觀地為監管部門所了解。而當公司破產倒閉,股東的股權價值也將首先遭到沖擊,因此股東對銀行經營中的風險具有較強的敏感性。故而股東能夠對銀行的經營狀況進行有效監督。當銀行進行風險業務操作時,股東會選擇賣出股權或者對銀行經理層給予施壓以糾正其管理中的風險行為。但另一方面,因股東在銀行破產時只承擔相應于出資額的有限責任,而在盈利時可獲得所有投資帶來的回報,因此,股東在選擇銀行時并非完全規避風險,所以股東對銀行所進行的約束并非徹底,尤其是當銀行面臨經營失敗的局面時,股權約束力更加薄弱,更需要指出的是,我國國有商業銀行的股東是國有法人股,其性質類同于銀行監管機構,因此國有商業銀行的股東行為更加非商業化,其約束力量也更加非市場化。
二、銀行債權人約束
(1)存款人約束。當存款人認識到銀行的高風險行為時,會將其存款提出或轉移至其他銀行,這易引發銀行擠兌,甚至造成銀行倒閉。如果存款人在選擇銀行進行存款時,對銀行不加以區分,則說明對銀行系統的市場約束幾乎不存在。對存款人是否有能力來評價銀行自身的風險狀況,許多經濟學者給予否定態度。Dewatripont和Tirole(l994)認為由于個人存款者行動分散,掌握的信息不完全,且常常出現搭便車的現象,因此他們很少有動力也沒有能力對銀行行為進行評估和監督,因此難以對銀行風險行為進行有效的約束。而多數研究表明,當銀行進行風險操作時,存款人可以以提高存款利率作為反應來約束銀行風險行為,只是利率提高的程度在各國有所不同。但是以往較少有研究證實存款人可以通過減少銀行存款來制約銀行風險行為。(2)債券持有人約束。債券約束指銀行債權人對銀行經營的風險行為進行干預和施加壓力以保障其債券的利益和價值。銀行債權人可以分為高級債權持有者和次級債券持有者,而后者對銀行的市場約束力量更為明顯。銀行次級債是一種固定期限大于等于5年的長期債券。它不對銀行日常經營的損失進行彌補,且其獲得償付時處于存款和高級債券后。次級債有助于提高銀行的資本充足率,對銀行風險還有較強的約束作用。這一約束作用是由銀行次級債的特點決定的。首先,次級債的償付次序決定了其持有者更加關注商業銀行的經營風險。當銀行破產倒閉,次級債在十分靠后的位置上得到償付,因此其背負著很高的風險成本。其次,盡管其償付風險較高,但是在收益方面,它沒有股權所能獲得的銀行高風險下的超額收益,而只能得到固定的銀行利息,這一利息收益只是比存款利息稍高一點。因此,次級債券所有者的收益無法獲得較好的保證,它要為銀行經營失利付出高昂的成本,卻不能從銀行經營收益中獲得額外的風險補償。這就決定了次級債所有者比銀行的其他利益主體更為關注銀行的風險狀況。當銀行經營風險較大的業務時,次級債所有人將采取行動。另外,市場主體和政府監管部門也可以依據銀行風險狀況通過對次級債券在一、二級市場上的交易操作來提高銀行的籌資成本,從而約束銀行的風險行為。
三、其他相關者約束
(1)銀行同業間的相互約束。當某一家銀行經營風險較高時,同業市場可能對該銀行的業務往來實行不合作的態度,不再向其拆出資金,這樣該銀行很可能出現資金緊張甚至發生流動性危機。盡管現實中銀行業的市場準入和退出有著嚴格的限制,但是銀行業在當下的競爭中將難以持久生存而遭遇淘汰。因此,同業之間的業務約束對銀行穩健經營具有重要意義。(2)信息中介機構的約束。信息中介機構具有專業化的隊伍,相對于公眾而言,其對銀行的經營狀況、風險程度等信息的解讀更為客觀和準確,是公眾難以獨立收集和分析銀行信息時的主要求助對象。因此,當銀行經營狀況較差時,信息中介機構將會做出相應的評價反應,銀行的利率相關者也將據此評價做出相應的反應,銀行的利益相關者也將據此評價做出行為決策,從而對銀行的風險行為形成約束。(3)銀行監管機構的約束。由于股東、存款人、債權人等針對銀行風險行為會做出拋售銀行股票、債券,要求銀行調高利息支出水平等反應舉措,這些數量和價格上的變動信息將傳遞給銀行監管部門,監管者據此提取有用信息,對銀行的風險行為采取相應的監管措施,從而對銀行的風險給以約束。
參 考 文 獻
[1]孫龍建.銀行業市場約束機制的框架闡釋[J].金融論壇.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