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鱔養殖范文
時間:2023-03-19 00:47:3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黃鱔養殖,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 黃鱔;水質調節;培植水草;苗種放養;馴食
中圖分類號 S965.13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09)13-0326-01
1 養殖設施的清整與消毒
黃鱔苗種放養前,對養殖設施進行清整,徹底清除養殖設施內污物,檢查養殖設施是否完好無損,及時進行補損補漏,要特別注意進排水是否流暢、排污是否徹底。所有養殖設施包括餌料臺等都應進行徹底消毒,不論是老池還是新池,不論是有土土池、水泥池、稻田,還是無土養殖的水泥池、網箱(指設箱在池塘水域),都應采用生石灰或漂白粉或其他強力殺菌滅蟲藥物(高效低殘種)進行干池或帶水徹底消毒。其用法和用量可參照養魚池操作進行。需要注意池中泥埂應用鐵釬插許多孔眼讓藥物滲入全部泥中,方能達到理想的殺菌滅蟲效果。
2 科學調控水質、水深
在養殖設施消毒5~7d、藥物毒性徹底消失后,選擇晴天傍晚進水。水源應當充足、清潔、溶氧豐富、pH值6.2~7.8、不帶病原體或其他有毒物質(如農藥、工業三廢等)。有條件的可在養殖場旁建一蓄水池,水在蓄水池中先凈化、消毒,再進入養殖池使用。由于黃鱔體內無鰾,它不能像一般魚類在不同水層隨意漂浮停留,一旦停止游動即沉下水底。而生長階段必須呼吸空氣中的氧,因此養鱔水體不宜過深,根據黃鱔大小水深應控制在5~20cm不等,一般苗種階段水深控制在5~10cm為佳。
3 培植水草
進水后應及時培植大量的水草。用于黃鱔養殖的水草有水花生、水葫蘆、油草等。鱔池水草應占50%以上水面,網箱養鱔水草應占80%~100%的水面。只有這樣才能為黃鱔提供優良的生活生長空間。
4 選擇適宜苗種放養時間
人工繁育苗可以早春放養。野生苗經過越冬,體質弱,且早春水溫不定,放養成活率低,不宜早春放養。還應避開懷孵繁殖高峰期,6月中下旬水溫定在25℃以上時放養。投放苗種應選擇連續晴天的早晚進行,下雨天不可放苗。
5 優選苗種
最好選用國家認可的黃鱔原(良)種場人工培育馴化的種苗;也可撈取黃鱔受精卵,自行人工培育黃鱔苗。規格一般以25~50g/尾為宜。選用深黃大斑鱔或金黃小斑鱔品種,不能用雜色鱔苗。鱔種要體表鮮亮,健康無傷病、無畸形,黏液豐富無脫落,游動自如。可將黃鱔放在3%~5%的食鹽水中進行挑選,4~5min內身體有傷病的鱔種會劇烈蹦跳,體質差的鱔種會昏迷、軟弱無力及身體變形;在鹽水中正常活動的鱔種可進行放養。
6 苗種放養
6.1 溫差調節
將養殖水通過容器緩慢加入鱔桶中,過20min左右使鱔種逐步適應塘水的溫度。
6.2 消毒
工具可用50mg/kg高錳酸鉀或20mg/kg漂白粉溶液浸泡5~10min消毒,也可放置在太陽下曝曬。溫差調節完成后,鱔種需經過嚴格消毒處理方可入池,可用10%聚維酮碘20~30mg/kg或2%~3%的食鹽水浸泡鱔種10~20min,剔除受傷和患病的鱔魚。然后換入凈水,淘汰活力差的鱔種。
6.3 放養
放養時規格要一致,大小規格分級放養,以免相互殘食,一般10~25g/尾為一規格段,25~50g/尾為另一規格段。經消毒后的鱔種取出在清水中沖洗一下后輕入池中,消毒水中含有脫落的病菌、寄生蟲等,不可倒入鱔池內,需另行處理。放養密度因養殖方式、餌料來源、苗種規格以及飼養管理等不同而異。一般放養體重25g的幼鱔100~150尾/m2,即放養幼鱔2.5~4.0kg/m2。家庭養殖一般放養量以2.5kg/m2為好,池中可搭配放養一些泥鰍。
7 及時馴食
鱔種放養后3~4d內不投飼,使其腹中食物消化完,變成空腹;再將池水放干,加入新水,于晚間進行馴食。馴食時將黃鱔最喜食的蚯蚓、河蚌肉等切碎,分成幾小堆放在進水口一邊,并適當進水,造成微流。第1次的投餌量可為黃鱔重量的1%~2%,第1天早晨如果全部吃完,投餌量增到2%~3%。如果當天的餌料吃不完,要將殘餌撈出,第2天仍按前一天的投餌量投喂。待吃食正常后,可在餌料中摻入較充足的麩皮、瓜果皮、豆餅等,第1次可加入1/5,同時減少1/5的引食餌料。如果吃得正常,以后每天增加1/5的普通餌料,5d后即可正常投餌。
篇2
關鍵詞:黃鱔;人工養殖;技術
中圖分類號: S966.4 文獻標識碼: A DOI編號: 10.14025/ki.jlny.2016.23.058
1鱔種放養
1.1種苗來源
最好選擇鱔種場的鱔苗。種苗一般以每公斤20~40尾為宜,這種規格的種苗成活率高,生長快,產量高,效益大。要注意規格整齊,大小不能相差太大,如果相差太大,要分池飼養。黃鱔品種較多,大體上可分為黃、白、青、赤、黑幾種。其中以青、黃兩種生命力最強,脊側和頸部黃色的優良,可以在飼養過程中逐漸選優去劣,培育優良品種,提高經濟效益。放養苗種要求體質健壯,規格整齊,色澤光亮,無病無傷,游動活潑。行動遲緩,體色發黑,身體瘦弱、蒼白、帶傷、斷尾及有病的鱔魚不能選作種苗。
1.2放養前的準備
鱔魚種放養生前首先要清潔魚池,對魚池進行藥物消毒;其次,要對魚體消毒。另外,對在運輸鱔種的水溫和放入池的水溫都要分別測量,掌握控制溫差最好不超過±1℃,若溫差較大,將鱔魚池的水舀少量放進容器中,過一會,再加一部分進去,使水溫逐漸達到一致。切不可一次加水過多,造成水溫突然變化,使鱔魚不能適應,導致鱔魚得病。
1.3放養時間及密度
放養時間要早,一般在早春頭批捕捉放養。黃鱔經越冬后,體質瘦弱,此時需要補充大量營養,吃食量大、食性廣,便于馴化,同時放養早可以延長生長期。每平方米放70~200尾(即1.5~5公斤)為好,家庭養殖以每平方米2.5~3.5公斤為宜,一般放養規格大,密度可相應減少一些,放養規格小,密度可適當增大些。放養黃鱔要一次放足,最好不要分批投放,以免造成大小混養,相互殘食。池中可混養少量泥鰍,使黃鱔吃剩下的食物殘渣加以采食利用,既清潔水質,又避免鱔魚相互纏繞、減少疾病。一般每5公斤黃鱔搭配0.5公斤泥鰍進行混養。
2投餌
2.1餌料種類
黃鱔為肉食性魚類,不食變質的餌料,在人工飼養條件下,對飼料的適應性較廣,可投喂小雜魚、小蝦、蚯蚓、螺蚌(去殼切碎)、蛆肉、蠅肉、鮮蠶蛹或切碎的動物內臟等下腳料,其中以蚯蚓最好。在動物性餌料不足時,也可兼投喂一些植物性飼料,如麥芽、碎餅塊、豆渣、麥麩、米飯、豆腐坊的下腳料等,也可在池中投養浮萍。
2.2餌料來源
黃鱔的餌料要就地取材,才能保證養殖效益。由于黃鱔對餌料有選擇性,所以,要求餌料來源要可靠穩定,能長期供應。一般如想擴大餌料來源,要注意做到“找、買、養、制”。
“找”就是要求就地取材,自己收集,蚌、螺、蜆、小魚、小蝦,這些小生物可在池塘中捕撈,蚯蚓可在地里養殖挖取,這對農村少量養殖,勞力有剩余的農戶適宜,并可降低養殖成本。
“買”對于勞力有限或在城鎮養殖,養殖量較多的養殖戶可進行收購。這樣可擴大餌料的來源。
“養”就是在池內種植一些浮萍,這樣既可改善水質,又可供黃鱔食用。另外,對黃鱔最喜愛吃的餌料――蚯蚓可以進行人工養殖。方法是選擇房前屋后或院墻邊等地方,用豬糞、牛糞、人糞、木屑、油菜籽殼及農作物的秸桿和各種干濕草料、塘泥等,糞肥、有機物碎屑、泥土的比例為3∶2∶5(以重量計),表面蓋上草、麥秸等,經常澆點水,保持濕潤,但不要浸水,一般7~10天有機物就可發酵腐熟。將腐熟的肥撒開,堆成10~15厘米厚,上置稻草,經常澆點水,以淘米水為最好,保持濕潤,隔5天左右,翻開糞堆就有大量蚯蚓。取了蚯蚓的地方再埋入一些廢棄瓜果皮、菜葉等,這樣可以經常取得大批的蚯蚓。飼養中要注意保持濕度和溫度,清除蚓糞,防止敵害和病害,并要注意防止積水和逃逸。
“制”就是制成黃鱔喜愛吃的營養全面的配合飼料。制成配合餌料時應注意選用成本低,營養價值高,能滿足黃鱔的各種營養需要,并且原料來源充足、方便。黃鱔是肉食性魚類,其飼料的成分也應以動物性飼料為主,一般動物性飼料如:血粉、動物內臟,蠶蛹及蚯蚓等應占總飼料量的50%;植物性餌料如:麥麩、豆餅、米糠等應占38%,其他可用10%的山芋粉或地腳粉作粘合劑,骨粉、蛋殼粉占1.5%,食鹽占0.5%,以上飼料成分配齊后,用顆粒飼料機制成沉性軟顆粒飼料或硬顆粒飼料。配合飼料應隨配隨喂為好,以免貯存時間長久,發生腐爛變質或降低粘性。黃鱔嗅覺靈敏,飼料不能含有異味。另外,還可在黃鱔池中央安裝電燈誘蛾作為黃鱔的鉺料。尤以用黑光燈捕蛾效果為最好。因黑光燈放出紫外光,對黃鱔無害,誘蛾效果也好,可誘16目79科722多種昆蟲,而蟲蛾是黃鱔喜吃的餌料,營養豐富。每天晚上開燈,即可誘捕一大批蟲蛾,來解決餌料供應的不足。
2.3餌料的分配
一般日投量為黃鱔體重的3%~8%,4~5月為飼養早期,黃鱔每天吃食較少,投喂量為體重的3%;6~8月份是黃鱔的最佳生長期,投餌量應為黃鱔體重的6%~8%;9~10月份可逐漸減少,占黃鱔體重的4%為好。具體投餌數量,應根據餌料的種類,天氣的晴陰,氣溫的高低等來定。天氣晴朗暖和可適當多投放一些餌料,陰雨天氣低時少投喂一些飼料。另外結合鱔魚的吃食情況增加或減少喂飼量,以頭一天投食后略有剩余為標準。
2.4投餌方法
投餌要遵循定時、定量、定位、定質“四定”的原則。投餌過多,黃鱔貪食易患膨脹病,過少則生長緩慢,甚至出現大魚吃小魚的現象。黃鱔晝伏夜出覓食,故投餌應在每天下午5時左右為好,也可開始時在黃昏投喂,以后每日稍提前一些,逐漸馴化成白天吃食的習慣,這樣便于管理。幼鱔可用遍撒法投喂,稍大一些,為了便于投食和清理殘渣,就要設餌料臺。餌料臺是用木框和尼龍網制成的框,固定在水底某一位置,讓黃鱔進入臺內吃食,考慮到黃鱔穴居的特點,餌料臺應適當分散,以免出穴集群爭食。同時要注意不投喂腐敗變質飼料。
3日常管理
3.1保持池水水位穩定,保證水質清新
養鱔池的池水深度一般應保持在10~15厘米左右為宜。初春氣溫變換較大,不要過早的在池中加水,誘其出洞,以免因溫度變化頻繁造成死亡。水質要求肥、活、嫩、爽,含氧量充足。水中含氧量不能低于2毫克/升,注意防止水質惡化,底泥中不宜放入豬、牛糞等有機肥料,防止水質過肥,造成混濁。一般7天左右換水1次,夏季間隔時間要短,春秋間隔時間稍長一些。夏季餌料易變質,吃剩的餌料要及時清除,防止霉爛變質,影響水質。當天氣炎熱時,許多鱔魚將頭伸出水面,這是缺氧的象征,應及時更換清水。
3.2防暑
當水溫達28℃以上時,黃鱔攝食量下降。為了避免水溫過高,可以在鱔池周圍種些高稈植物,在池角搭架種絲瓜、豆角之類遮蔭,也可在池中放養生水浮蓮、浮萍遮蔭。還可在池內栽些蓮藕,既可遮蔭又可增加收益。但遮蔭的面積不應超過池面的一半。當水溫超過30℃時,要勤換新鮮涼水。如看到黃鱔露出泥外,或全身臥于泥上,見人也不避退,則要趕快沖水,或在池內添加清涼淤泥,避免鱔魚死亡。換水時不能快速地加井水、泉水、以免過涼,溫差過大,鱔魚難以適應而引起感冒死亡。若換水溫差超過±3℃,則要緩緩地注入新水,切不可一次加注過急過多。
3.3越冬
黃鱔在越冬前需要大量攝食,貯存養分,供冬眠需要。當氣溫下降到15℃左右時,投喂優質飼料,使之膘肥體壯,以便安全越冬。當氣溫下降到10℃以下時,將池水排干,翻泥留小捕大,一方面保持池泥濕潤,另一方面在泥土上覆蓋一層稻草或草包保溫,保持池土溫在0℃以上,避免黃鱔受凍。并要注意防止老鼠和家禽的危害,保證安全越冬。若附近有其它熱源,可加以利用,這樣可使鱔魚冬季不休眠,延長生長期,有利于生長。
3.4防逃
黃鱔是極易逃跑的魚類,鱔魚逃跑與天氣變化有一定聯系。一般天氣晴朗時,黃鱔并不逃走。但夏、秋季雨水猛漲時,只要池壁或池底有一個手指粗細的小洞或進出水口未攔網,也有的因兩側栽有水生植物,黃鱔就會順勢逃走,向鱔池的高處逃走,特別是在夜晚逃走的可能性更大,有時一池黃鱔在一夜間甚至會全部逃完。另外黃鱔還會爬壁登高逃跑,一般在暴雨漲水時,趁機用盡全身力氣躍起,頭部上昂縱身逃出池外,有時池壁過高,許多黃鱔相互協作集中在池壁一角,采用堆疊的方式,讓部分黃鱔從頭上爬越,翻過池壁,或者用尾巴伸出壁外,用力躍出外逃。為了防逃,池底要利用石板底、水泥底或三合土底,不要用硬泥底,因硬泥底水泡久了也會發軟發散,給黃鱔造成逃逸的條件。夏季池內加水不可過深,水面離池壁上端要有30~35厘米以防黃鱔逃遁,池壁最好高出地面20~30厘米防止暴雨時,地面水流入池內,使水位猛增。進出水口平時要堵塞,放水時要加網罩。另外,陰雨天日夜都要加強巡池,發現池水上漲要及時排除,發生特大暴雨時,可將黃鱔移養在院內大水缸中或木盆中。鱔池有凍裂和損壞時要及時進行維修。
4鱔病的預防
鱔魚一旦發病治療起來非常困難,所以對于鱔病一定要做好預防工作,具體措施如下:
4.1避免機械損傷
黃鱔池內不得有玻璃碎片,鐵片等銳利雜物,以免損傷鱔體。黃鱔表皮粘液是其防止細菌侵襲的有效保護層,在搬運和放養的操作過程中要盡量細心,避免干燥、粗糙的工具接觸,保持鱔體濕潤。捕捉時不要過于用力捏緊黃鱔,防止鱔體受到機械損傷,給病原體侵入造成可乘之機,感染其他疾病。
4.2清池消毒
放養鱔種前,要徹底清池消毒,消滅池中病原體和其他敵害。每平方米池面可用生石灰1公斤,化漿后全池潑灑,或用20克漂白粉化漿后立即遍灑全池,并攪動池水,使其混合均勻。一周后再投放鱔種。
4.3魚體消毒
從外地購進或捕捉的鱔種,在放養前,必須先放在3%~4%食鹽水中浸泡5分鐘,或用8~10ppm的高錳酸鉀浸洗10~15分鐘,以達預防的目的。
4.4食場和工具消毒
每月用漂白粉消毒食場1~2次,方法是用漂白粉10克溶化在5公斤水中,潑灑在食場周圍。養鱔工具要經常曝曬,一些小型工具可放在盛有10ppm的硫酸銅溶液中浸泡消毒5分鐘以上,若是糞桶,可采用石灰水浸泡處理。
4.5藥物預防
發病季節,定期在鱔池中施放低濃度藥液,如漂白粉(1ppm)、敵百蟲(0.2ppm)、硫酸銅和硫酸亞鐵混合比為5∶2(0.7ppm)、呋喃唑酮(0.025ppm)等。也可在鱔餌中混藥預防,用碘灑拌在飼料中喂鱔,可預防球蟲病;用大蒜或痢特靈拌飼料,可預防細菌性腸炎病。
4.6飼養管理
投餌要堅持做到“四定”原則,并及時清除食物殘渣,以免在池內腐爛變質,污染水質,同時要注意觀察水質變化,及時采取培肥、加水、換水等有效措施,特別是夏季水溫高時,一般每三兩天就應更換一次水,以保證水中溶氧充足。
4.7做好疾病隔離
對發病鱔魚池不要使池水相互串通。病鱔、死鱔要挖坑埋好,切勿亂丟,以防疾病傳播蔓延。
參考文獻
[1]石亞全,何敏.黃鱔庭院暫養技術[J].河北漁業,2011,(08).
[2]梁鐵山,柏韋軍.庭院養殖黃鱔的高效技術[J].養殖與飼料,2011,(08).
[3]羅剛.西伯利亞鱘的生物學特性及其人工繁殖技術[J].畜牧與飼料科學,2011,(05).
[4]呂代鈞,范玉華.黃鱔網箱健康高效養殖技術[A].中國南方十六省(市、區)水產學會漁業學術論壇第二十六次學術交流大會論文集(上冊)[C].2010.
篇3
黃鱔最適宜的生長溫度是27~30℃。采用塑料大棚,不用專設采暖設備,春、夏、秋棚內都易保持這一溫度,即使在寒冬,棚內平均溫度也能達到20℃。飼養池中保持微流水,水質不會惡化。
一、建飼養池
1. 開放式飼養池
在長年有溫流水的地方適宜建造開放式飼養池。優點是流量穩定,適于較大規模的經營;缺點是有區域局限性。飼養池用磚和水泥砌成,每個池的面積為10~20米2,池深40厘米,寬1~2米,池埂寬20~40厘米。在池的相對位置設直徑3~4厘米的進水管、排水管各2個。進水管與池底等高,排水管1個與池底等高、1個高出池底5厘米,進排水管口均設金屬網防逃。將若干飼養池并列排成1個單元,每單元的面積最好不要超過500米2。
2. 封閉循環過濾式飼養池
封閉循環過濾式飼養池適宜在大城市或缺乏水源地方使用。其優點是飼養水可以重復使用,耗水量較少,便于控制溫度;缺點是投資稍大。飼養池的建法與開放式相同,另外需建造曝氣池、沉淀池,還要增加一些凈水、抽水、加溫設備。
二、投放鱔種
池建好后,將總排水口塞好,灌滿池水浸泡5~7天后將水放干,然后將底下的排水孔塞住,放水保持每個池內有微流水,水深5厘米,這時即可放養。鱔種在放養前需要用3% ~ 5%食鹽溶液浸浴3~5分鐘進行消毒,防止水霉病和消除鱔魚體表的寄生蟲。浸浴時間的長短以黃鱔的承受能力靈活掌握。鱔種消毒后及時放養,每平方米放規格為35~50條/千克的鱔種4~5千克。同池的鱔種要大小一致,以避免大食小。
三、投喂飼料
黃鱔是肉食性魚類,喜食新鮮的飼料。放養2~3天后,將蚯蚓、螺蚌、蛙肉等切碎放在餌料臺上進行引食,并適當增大水流。第一次的投飼量可為黃鱔總體重的1%~2%。第二天早上檢查,若能全部吃光,再投喂時可增加到黃鱔總體重的2%~3%,以后可逐漸增加到黃鱔總體重的5%左右。隨著黃鱔食量的增加,可在飼料中摻入蠶蛹、蠅蛆、煮熟的動物內臟、血粉、魚粉、豆餅、菜籽餅、麩皮、米糠、瓜皮等,直至完全投喂人工飼料,以降低成本,但要保證飼料的蛋白質含量在35%~40%。當黃鱔吃食正常后,每天在早上8~9時、下午2~3時各投飼1次即可。
四、日常管理
用塑料大棚養殖黃鱔,由于水質清新,只要飼料充足,黃鱔一般不會逃逸,但要注意防止鼠、蛇等天敵為害。飼養一段時間后,同一池的黃鱔會出現大小不均,要及時分開飼養。飼養5~6個月后即可上市,規格為6~10條/千克,成活率可達90%以上。
五、疾病防治
用塑料大棚養殖黃鱔,極少發病,但對以下幾種疾病也應注意防治。
1. 感冒
感冒常因注入新水時與原池水溫差過大所致,只要調好水溫,使之穩定,就可防止該病發生。
2. 毛細線蟲病
毛細線蟲寄生于鱔魚體內,使魚消瘦死亡,并伴有水腫、紅腫。每千克黃鱔用90%晶體敵百蟲0.1克,拌入飼料內投喂,連續用藥6天即可。
3. 梅花斑病
篇4
一、無公害黃鱔養殖的指標
gb 11607 漁業水質標準
gb/t 18407.4-2001 農產品安全質量 無公害水產品產地環境要求
ny 5051 無公害食品 淡水養殖用水水質
ny 5071 無公害食品 漁用藥物使用準則
ny 5072 無公害食品 漁用配合飼料安全限量
sc/t 1006 淡水網箱養魚 通用技術要求
二、養殖水質選擇
網箱養殖黃鱔,對水質類型的要求不限。但總的要求是水源有保障,水質無污染。池塘一般要求面積在3畝以上,水深1.5米以上,注排水方便且注排水渠分開。
三、網箱要求
1.網箱制作
選用聚乙烯無結節網片,網孔尺寸1.18mm~0.80mm,網箱上下綱繩直徑0.6 cm,網箱規格以2米×3米、2米×4米、3米×4米為主,箱高1.2~1.5米,長方形,敞口式。
2.網箱設置本文由收集整理
池塘網箱應設置在水深大于1.0m處,水面面積宜在500 m2以上,網箱面積不宜超過水面面積的三分之一,網箱吃水深度約為0.5m,網箱上沿距水面和網箱底部距水底應各為0.5m以上。
四、放養前的準備工作
1.網箱浸泡
新制作的網箱在放養鱔種前,要放入水中浸泡5~7天。
2.網箱中設置水草
一般在鱔種放養前3~5天,在網箱內放置水生植物,以水花生較為適宜,其覆蓋面積應占網箱面積的80%,水花生不能高出網箱口,防止鱔種順草外逃。入箱的水花生應去根洗凈,并經消毒處理,一般用10克/立方米的漂白粉或5克/立方米的二氧化氯溶液浸泡5~10分鐘,以防止水草攜帶有害生物與蟲卵進入網箱。
3.池塘準備
在池塘中從事網箱養殖,要事先對池塘過多的淤泥進行清除,然后用生石灰150千克/畝進行消毒,以殺滅池塘內的有害細菌、蟲卵,并改善底質。池塘注水后,等網箱安置好,網箱中的水草也放置好,再進行全池帶水消毒,可選用0.30.5克/立方米的溴氯海因進行全池潑灑。再待到藥性消失,網箱中水草已返青,才可放養黃鱔苗種。
五、鱔種投放
1.鱔苗來源與選擇
苗種主要來源于采購人工捕撈的天然野生鱔苗。一般以籠捕的鱔種為佳,其成活率較高。鱔種應選擇體色深黃,無病灶、無外傷、粘液豐富、活動力強的大斑鱔,而背色青灰、烏黑、體形纖細、頭大尾小的劣質苗種不適宜網箱養殖。放養的鱔種規格以20~30尾/千克為主。
2.放養時間與放養密度
鱔苗投放一般在每年的4~9月份,以4~5月為最佳時期。放養密度一般在200尾/平方米~400尾/平方米為宜,具體應根據水源、飼料供應情況而定,一般投放的鱔種要同一規格,一次放足。鱔種下箱前要進行苗種消毒處理。
六、飼養管理
1.飼料投喂
鱔種入箱后3天內不投餌,3天后開始投餌馴化。馴化時,可在網箱內設置1~2個食臺,便于進行定點誘食,經過7~10天馴化,鱔魚開始集中攝食。鱔魚的餌料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動物性飼料,如小魚、蚯蚓、螺螄、蚌肉、小蝦;一類是人工配合飼料(蛋白質含量在40%左右)。具體使用什么飼料,應根據本地的飼料資源狀況而選擇黃鱔喜食的飼料。飼料投喂要按照“四定”要求進行。即定時,水溫在黃鱔適溫范圍內,一天投喂兩次,分別為上午8~9時,下午6~7時。定位,餌料應堅持投喂在固
定的食臺上,以減少散失,便于觀察黃鱔的攝食情況及殘渣的清除。定質,要求餌料新鮮不變質。定量,一般情況下,投喂的顆粒飼料,每天投喂量占黃鱔體重的3%左右;投喂鮮活飼料,每天的投喂量占黃鱔體重的6%左右。總的投喂量的多少以第二次投喂時網內無殘餌為佳。
2.水質調節
維持鱔池水質清新,溶氧充足,是取得養鱔成功的關鍵。調節方法主要是換水,排去池塘中老水,加注新水。必要時施用水質改良劑,如定期潑灑生石灰,每畝水面用量10千克左右,以達到改良水質的目的。
篇5
1、黃鱔養殖應合理建池塘,可建在朝陽、接近水源的地方,設置進水口、排水管和溢流管,將水池清洗消毒。
2、挑選購買優質的黃鱔苗,用4%的鹽水清洗15-20分鐘,將黃鱔苗投放到水池中。根據黃鱔的生長情況科學飼養,喂養小魚、小蝦、貽貝肉、蚯蚓等。定期檢查池水,及時換水。
(來源:文章屋網 )
篇6
法定代表人郭*,執行董事。
乙方*縣**鄉*村*村民小組。
負責人
為發展林業生產,培育和合理使用林木資源,加快荒山綠化,發揮森林蓄水保土、調節氣候、改善環境作用,促進魯山經濟發展,根據上級開發荒山精神,經甲乙雙方充分協商,特訂立本合同,以便雙方共同遵守。
一、乙方將自己所有的坐落在的荒山畝發包給甲方從業種植等農業生產經營,地塊南北長米,東西長米,四至為南至,北至,東至,西至(大*溝、小*溝堰灘的栗子樹畝除外,土地示意圖見本合同書附件一)。
二、承包期限為年,自年月日起至年月日止。
三、承包費用為每畝每年元,共計元(大寫:)。
四、合同簽字當日甲方向乙方預付年承包費用元(含其中一次性補償毀掉原荒山雜樹款),以后每年12月31日前付清當年承包款項。
五、對本合同條款,乙方已于年月日召集村民代表會議討論,獲得村民代表會議全票通過(村民代表會議決議見本合同書附件二)。乙方依據該決議并根據該次村民代表會議的授權與甲方簽訂本合同書。
六、甲方在開發承包荒山期間,在同等條件下優先使用乙方所屬村民,報酬由甲方承擔。
七、甲方因植樹需架設管道從河中取水,乙方不得干涉及收取任何款項,發生糾紛由乙方負責解決。
八、甲方在荒山承包荒山期間,所規劃樹木株距之間原先種植的樹木,可隨時采伐;行距之間原先種植的樹木在新栽樹木成活率達到60%以上后再采伐,所采伐樹木由甲方自行處理。
九、乙方人員在采摘大南溝、小南溝堰灘栗子時,不得破壞甲方承包范圍內的樹木,造成損失的由乙方承擔賠償責任。
十、甲方取得土地承包經營權后,只能用于國家法律、法規和政策允許的農業用途;在法律、法規和政策允許范圍內,甲方擁有原承包荒山范圍內的一切使用權,乙方不得干涉。
十一、乙方同意甲方在不違反國家法律、行政法規強制性規定的前提下,可以自主采取轉包、轉讓、出租等方式實現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取得的收入全部歸甲方享有,乙方不得對此主張任何權利。
十二、在本合同有效期間,甲乙任何一方不經對方書面同意,不得擅自變更或解除本合同。
十三、本合同履行期間,不因下列情形發生改變,甲乙雙方仍應按本合同書約定內容履行各自義務:
1、甲方或乙方的負責人、經辦人變更;
2、甲乙雙方名稱改變;
3、乙方分離為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村民委員會,或者乙方與其他村民委員會合并為一個村民委員會。
十四、本合同書未盡事宜,由甲乙雙方友好協商予以補充;補充合同視為本合同書的有機組成部分。
十五、如因本合同發生糾紛,由甲乙雙方友好協商予以解決;協商不成或者不愿協商的,任何一方均可向甲方住所地人民法院提訟。
十六、本合同書自雙方當事人簽章之日起生效。
十七、本合同書一式兩份,甲乙雙方各持一份。
甲方*縣**養殖有限公司(蓋章)
法定代表人(簽章)
乙方*縣**鄉*村*村民小組(簽章)
篇7
【關鍵詞】花崗巖礦;礦體特征;礦石質量;開發前景
1、概況
區內花崗巖出露范圍較大,飾面石材礦較多,開采礦石品種與本礦相近。此外在區內南部(兩個勘查區中間的扣除區域)有一石墨礦床(蘇吉泉石墨礦),產于角閃堿長花崗巖與鈉鐵閃堿長花崗巖接觸帶,賦存于斑狀細粒混合花崗巖中,沿接觸帶呈串珠狀分布,石墨集合體呈球狀、浸染狀分布于巖石中。礦石中固定碳含量不均勻,但貧富變化幅度不大,固定碳含量最低2.5%,最高10%,一般為4%~5%。有害組分鐵、硫含量不高,TFe2O3平均3.10%,SO3平均0.88%。
2、礦體地質特征
勘查區各礦體分布于華力西中期第一侵入次中粗粒鈉鐵閃石堿長花崗巖(χργC2HZRie),第三侵入次中粗粒角閃石堿長花崗巖(χργC2HZHb),第四侵入次細粒巖漿混合花崗巖(γC2HX),第五侵入次中粗粒黑云母堿長花崗巖(χργC2HZBi)和第六侵入次中粗粒黑云母堿長花崗巖(χργC2HXBi)多期次巖體中。區內基巖基本,植被不發育,通過前期工作,共圈定7個成礦有利區,分別編號1、2、3、4、5、6、7號,經過后期工作的綜合研究,最終確定5個礦體,分別編號為①、②、④、⑤、⑦號礦體。各礦體的主要特征敘述如下。
2.1①號礦體
①號礦于勘查區Ⅰ區的中南部。礦體呈一中部膨大,北西部、南東部細長的不甚規則的紡錘形。礦體自北西至南東依次由華力西中期第一侵入次的灰白色中粗粒鈉鐵閃石堿長花崗巖、第六侵入次的淡―淺黃中粗粒黑云母堿長花崗巖和第五侵入次的淺黃色中粗粒黑云母堿長花崗巖巖體組成,由此形成灰白色(卡拉麥里銀)、淡―淺黃色(卡拉麥里金)兩個不同的礦石品種。其中卡拉麥里銀主要分布在礦體的北西部,面積2.73平方千米。主要為第一侵入次(χργC2HZRie)灰白色中粗粒鈉鐵閃石堿長花崗巖,南北走向上基本穩定,巖石整體較完整,總體色差小;卡拉麥里金主要分布在礦體中部及南西部,面積19.97平方千米。主要為第六侵入次的淡―淺黃中粗粒黑云母堿長花崗巖和第五侵入次的淺黃色中粗粒黑云母堿長花崗巖巖體,巖石完整性好,總體色差小,東西走向上基本穩定,南北向上自南向北有逐漸變淡的趨勢。
2.2②號礦體
②號礦于勘查區Ⅱ區的南西部。礦體呈南北向展布,中北部略寬,兩端稍窄的不規則狀產出,面積5.07平方千米。礦體主要為華力西中期第五侵入次的淺黃色中粗粒黑云母堿長花崗巖巖體(卡拉麥里金)。巖石風化面呈褐黃色,新鮮面呈淺黃色,巖石具中粗粒花崗結構,塊狀構造。
2.3④號礦體
④號礦于勘查區Ⅰ區和Ⅱ區的北部交界處。礦體呈北西―南東向展布,呈北西寬、南東窄的不規則狀產出,面積1.70平方千米。礦體賦存于華力西中期第三侵入次的淺綠灰色中粗粒黑云母堿長花崗巖巖體(藍寶青)。礦體出露較好,巖石風化面呈褐黃色,新鮮面呈淺綠灰色,具中粗粒花崗結構,塊狀構造,主要由長石、石英及少量暗色礦物組成。可見少量灰黑色的色斑,無規律分布于礦體北東部,色斑多為析離體,少數為捕擄體,多呈橢圓狀,色斑大小1×2~2×8厘米,個別大于2×5厘米。面統計10平方米內發育2~4個。
2.4⑤號礦體
⑤號礦于勘查區Ⅱ區的北部,分為51和52號兩個小礦體。其中51號礦體東西向展布,中西部膨脹,兩端細長的不規則狀產出,面積0.36平方千米,其中礦體南東部賦存于華力西中期第一侵入次的淺黃色中粗粒鈉鐵閃石堿長花崗巖(卡拉麥里金),北西部賦存于華力西中期第三侵入次的淡黃色中粗粒黑云母堿長花崗巖(卡拉麥里金)。礦石風化面呈褐黃色,新鮮面呈淺黃色,礦石具中粗粒花崗結構,塊狀構造,主要由長石、石英及少量暗色礦物所構成;52號礦體呈北西向窄南東向寬的不規則狀產出,北西―南東向長0.97千米,平均寬0.29千米,面積0.28平方千米,賦存于華力西中期第一侵入次的淺黃色中粗粒鈉鐵閃石堿長花崗巖(卡拉麥里金)。巖石風化面呈褐黃色,新鮮面呈淺黃色,巖石具中粗粒花崗結構,塊狀構造。
2.5⑦號礦體
⑦號礦于勘查區Ⅰ區北部,分為71和72號礦體,其中71號礦體分為南、北兩個礦段,71號礦體南礦段呈近南北向展布,面積為0.37平方千米;71號礦體北段呈東西向展布,西部膨脹,東部細長的不規則狀產出,面積為0.21平方千米。72號礦體呈北東―南西向不規則狀產出,面積為0.63平方千米。礦體為華力西中期第一侵入次的淡黃色中粗粒鈉鐵閃石堿長花崗巖(卡拉麥里金)巖體。
3、礦石質量
根據礦石主體顏色、外觀特征和礦物組合,將礦石自然類型確定為三個類型,分別為淺黃色中粗粒黑云母堿長花崗巖、淺黃中粗粒角閃石堿長花崗巖和淺黃色中粗粒鈉鐵閃石堿長花崗巖(統稱卡拉麥里金);灰白―淡黃色中粗粒鈉鐵閃石堿長花崗巖(卡拉麥里銀);淺綠灰色中粗粒角閃石堿長花崗巖(藍寶青)。通過標準樣、基本樣、拋光樣的對比結果,①號礦體北西部主要分布卡拉麥里銀,①號礦體南西部、②號礦體、⑤號礦體和⑦號礦體主要為卡拉麥里金,④號礦體為籃寶青。因組成礦物的百分比含量和粒度細微的差別,各個礦體在色調上存在細微的差別。①號礦體南西部、②號礦體因鉀長石的百分含量(35~40%)相對于⑤號和⑦號礦體鉀長石的百分含量(30~40%)較高,以致①號礦體南西部和②號礦體黃色度更高,顯色性更好,實際為同一個品種(卡拉麥里金)。
4、資源量及開發前景
通過資源量估算,共求得勘查區飾面石材用花崗巖礦石荒料(332)+(333)24497.68萬立方米,其中控制的內蘊經濟資源量(332)7627.95萬立方米,推斷的內蘊經濟資源量(333)16869.23萬立方米,礦石量99892.98萬立方米。
勘查區自然地形為北西高、南東低的緩坡之勢,總體較平坦,高差起伏不大,自然排水性好。飾面石材礦為可視礦產,其開采方式主要是人工手工作業或半機械化作業,所開采出的礦石荒料為天然石材,對環境污染很小。隨著國家改革開放和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日益深入,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空前發展,飾面石材用花崗巖產品銷售前景廣闊,礦山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是可觀的。
篇8
[關鍵詞] 丹參總酚酸;山楂總黃酮;高脂血癥;組分配伍
[中圖分類號] R285.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4)07(b)-0009-04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轉化,高脂血癥在臨床中呈現多發性、低齡化趨勢[1]。丹參和山楂是臨床常用的降脂藥對[2-4],對高脂血癥確有療效,丹參總酚酸[5-7]、山楂總黃酮[8-9]是降脂的主要物質基礎。對中藥復方而言,配伍和劑量決定了臨床療效。
中藥組分配伍是當前研究的熱點。組分配伍從臨床出發,遵循傳統方劑配伍理論與原則,保持組分配伍的中醫特色,針對有限適應證,降低方劑研究的難度[10-11]。本文在丹參、山楂臨床用量的基礎上,采用基線等比增減設計法重組丹參總酚酸、山楂總黃酮劑量,以高脂血癥大鼠為模型動物,探討不同組分配伍對高脂血癥大鼠血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丙二醛(MDA)的影響,為研發出“安全、有效、穩定、可控”的現代中藥制劑奠定基礎。
1儀器與試藥
1.1 儀器
Anke TDL-40B離心機(上海安亭科學儀器廠),羅氏P80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瑞士羅氏儀器中心)。
1.2 藥物及試劑
丹參總酚酸(自制,采用60%乙醇回流提取法結合大孔樹脂精制,經紫外分光光度法測定總酚酸含量61.23%)。山楂總黃酮(自制,采用乙醇回流提取結合大孔樹脂純化,經紫外分光光度法測定總黃酮含量71.25%)。MDA、SOD檢測試劑盒(均購自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高脂飼料(膽固醇4.0%,豬油10.0%,丙基硫氧嘧啶0.2%,膽酸鈉0.3%,基礎飼料85.5%,委托飼料廠商生產)。阿托伐他汀(商品名立普妥,10 mg/片,美國輝瑞制藥公司)。
1.3實驗動物
清潔級SD大鼠,雌雄各半,體重(230±10)g,廣州中醫藥大學動物實驗中心提供,動物合格證號SCXK2008-0020。
2 方法與結果
2.1 丹參總酚酸和山楂總黃酮組分配伍設計
根據丹參、山楂的臨床用量,活性部位轉移率結合前期藥效初篩,確定丹參-山楂組分總有效劑量為120 mg/kg。在總量恒定的前提下以120 mg/kg為配伍基線,丹參總酚酸以25%遞減,山楂總黃酮以25%遞增向極點擴展,依次做為組分配伍比例。復制高脂血癥大鼠模型,評價不同配伍對高脂血癥大鼠血脂的影響。組分配伍見表1。實驗前,有效組分均分散于0.5%羧甲基纖維素鈉溶液內形成混懸液,灌胃給藥。
2.2分組及給藥
80只SD大鼠適應性喂養1周后,隨機分為8組,每組10只,雌雄各半。整個實驗周期內正常組予以普通飼料喂養,丹參、山楂配伍A、B、C、D、E組和立普妥(降脂陽性對照組)組均給予高脂飼料(35 g/d)。丹參山楂配伍組分別按表1所設劑量灌胃給藥,立普妥組按2.2 mg/kg灌胃給藥,正常組和模型組均給予等體積生理鹽水。開始給予高脂飼料15 d后各組分別灌胃給藥[12-13]。連續給藥至第30天,各組大鼠腹主動脈取血,分離血清,檢測血清總膽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及MDA、SOD活性,并計算動脈粥樣硬化指數(TC/HDL-C)。實驗過程中,每周稱重1次,根據動物體重調整藥物劑量。
2.3 統計學方法
采用統計軟件SAS 9.0對實驗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數據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ANOVA),組間兩兩比較采用LSD-t檢驗;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4 結果
2.4.1 丹參總酚酸、山楂總黃酮不同配伍比例對高脂血癥大鼠血清TC和脂蛋白的影響 采用高脂飼料復制高脂血癥大鼠模型,模型組大鼠TC、TG、LDL-C、TC/HDL-C顯著升高,具有典型的脂質代謝紊亂狀態,和正常組相比,差異有高度統計學意義(P < 0.01)。丹參酚酸和山楂黃酮按不同比例配伍后均可明顯降低TC、TG、LDL-C、TC/HDL-C水平,提高HDL-C水平。丹參酚酸、山楂黃酮在配伍比例接近時降脂效果明顯優于其他組,說明丹參和山楂具有協同降脂作用。見表2。
2.4.2 丹參總酚酸、山楂總黃酮不同配伍比例對高脂血癥大鼠血清SOD、MDA水平的影響 與正常組相比,高脂模型組SOD活性明顯降低(P < 0.01),MDA水平顯著升高(P < 0.01)。丹參、山楂的不同配伍均可升高SOD水平,降低MDA水平,而具有顯著的抗氧化活性。在不同配伍組中,山楂黃酮比例越高,抗氧化活性越好。但單用山楂總黃酮或單用丹參總酚酸,效果反而不如配伍組。見表3。
3 討論
中藥復方既有藥味數目的不同,又有劑量的變化,更內含比例的差異,功能主治、作用范圍、適應病證、療效機制等隨配伍變化而變化,構成“彼此協同、相互制約”的有機體。在病證結合、理法方藥一致的條件下,通過成分群介導的多靶點、多環節、多途徑的整合調節作用而發揮整體效應。
中藥復方配伍后會產生物理、化學、生物等多方面變化。成分群數、量、比例的相對變化是配伍的物質基礎,色澤、氣味等物理狀態是配伍的外在表現,藥理效應、毒副作用、臨床適應證、功能主治是配伍的終極目標,成分群體內吸收、分布、代謝、排泄等環節是配伍與藥效的必要路徑。配伍是“因”,藥效是“果”,因果之間的內在聯系可借助于配伍產生的物理、化學、生物變量,采用信息學手段予以闡明。
實驗設計、數理統計學在配伍機制研究中起重要作用。方劑配伍的實驗設計多是從配伍前后的藥理效應或化學成分變化作為評價指標,利用數學統計方法探討方劑配伍模式(如正交設計、均勻設計、聚類分析、主成分分析、多目標優化的ED/NM/MO三聯法[14])。如譚曉梅等[15]和賀豐等[16]用正交設計法系統研究了配伍對葛根芩連湯中系列成分含量及人體內過程的影響等。鐘志勇等[17]用多指標正交設計合并線性回歸法探討芍藥甘草湯的最佳配伍。
本文采用基線等比增減設計法探討了丹參酚酸和山楂黃酮對高脂血癥大鼠模型血脂及SOD、MDA水平的影響。相比正交設計和均勻設計,等比增減設計非常適合藥效物質基礎相對明確、藥味相對較少的小復方(或君藥、臣藥),根據研究目的以兩藥主要效應和次要效應為評價指標,通過綜合信息分析,進行各配伍的優化篩選[18-19]。
丹參酚酸和山楂黃酮均是已知的較強的中藥抗氧化活性部位[20-21]。丹酚酸對超氧陰離子、羥自由基有很強的清除作用和抗脂質過氧化作用。山楂黃酮具有提高抗氧化能力、減輕自由基損傷、促進體內氧化-抗氧化系統平衡恢復等作用[22]。研究發現,單用丹參酚酸和單用山楂黃酮其降脂、抗氧化活性均不如配伍組,且丹參酚酸和山楂黃酮劑量接近時降脂、抗氧化效果最好,具有類似的趨勢,協同增效作用明顯,C、D組降脂、抗氧化活性明顯優于其他組,具體機制尚有待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 郭姣,樸勝華.從高脂血癥發病低齡化趨勢探討其中醫發病機制[J].中醫藥信息,2008,25(6):4-6.
[2] 張永麗.丹參山楂降脂丸治療高脂血癥的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醫藥導報,2009,6(19):57-58.
[3] 王偉,楊濱,王嵐,等.丹參山楂藥對對大鼠動脈粥樣硬化的影響[J].中國中藥雜志,2011,36(6):784-789.
[4] 張建永.丹參山楂組分配伍抗動脈粥樣硬化及作用機制研究[D].北京:中國中醫科學院,2013.
[5] 張益嘉,吳鐵,崔燎.丹參水溶性有效部位群與丹酚酸B對去卵巢大鼠血脂的調節作用[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08,10(7):146-148.
[6] 陳昕琳,顧仁樾,章怡.丹參多酚酸B對動脈粥樣硬化大鼠炎癥細胞因子的影響[J].上海中醫藥大學學報,2011, 25(1):63-67.
[7] 丹參多酚酸鹽對兔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穩定作用的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08.
[8] 羅先欽,黃崇剛,伍小波.山楂總黃酮對復合因素致大鼠脂肪肝模型脂質代謝與低密度脂蛋白受體表達的影響[J].中草藥,2011,42(7):1367-1373.
[9] 葉希韻,徐敏華,李曉峰,等.山楂葉總黃酮降血脂防治鵪鶉脂肪肝形成的實驗研究[J].復旦學報:醫學版,2009, 36(2):142-148.
[10] 張伯禮,王永炎.方劑關鍵科學問題的基礎研究―以組分配伍研制現代中藥[J].中國天然藥物,2005,3(5):258-261.
[11] 王階,郭麗麗,王永炎.中藥方劑有效成(組)分配伍研究[J].中國中藥雜志,2006,31(1):5-9.
[12] 徐云鳳,趙雨,幺寶金,等.人參蛋白對高脂血癥模型大鼠的降血脂作用[J].中藥新藥與臨床藥理,2011,22(2):138-141.
[13] 劉衛紅,張琪,張蕾,等.三仁湯對大鼠高脂血癥模型血脂及代謝產物譜的影響[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11,31(1):52-57.
[14] 王睿.實現復方劑量配伍優化的ED-NM-MO三聯法[D].北京:北京中醫藥大學,2004.
[15] 譚曉梅,戴開金,羅佳波,等.葛根芩連湯不同配伍對黃芩苷含量的影響[J].中草藥,2003,34(7):598-600.
[16] 賀豐,羅佳波.麻黃湯中臣佐使藥對君藥中偽麻黃堿的人體藥代學的影響[J].中國中藥雜志,2005,30(18):1454-1457.
[17] 鐘志勇,龔奧娣,韓堅,等.用多指標正交設計合并線性回歸法探討芍藥甘草湯的最佳配伍[J].中藥藥理與臨床,2005,21(6):7-10.
[18] 唐志書,郭立瑋,王斌.基線等比增減設計法優選PNS/TGCO組分對實驗性氣虛血瘀型冠心病的影響研究[J].中藥材,2010,33(9):1439-1442.
[19] 商洪才,張伯禮,王永炎,等.一種適用于中藥小復方配伍優選設計方法的建立[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03,9(3):1-3.
[20] 杜冠華.丹酚酸藥理作用及作用機制[D].北京:中國協和醫科大學,1995.
[21] 楊宇杰,陳建雙,王春民.山楂葉總黃酮對高脂血癥大鼠血清SOD、MDA及PON1的影響[J].中國醫院藥學雜志,2010,30(3):196-198.
篇9
一、筑建養鱔池和巢穴埂
根據養殖規模,確定池容的大小,池深要求1.8米左右,不淺于1.6米。池子挖好后,池底鋪水泥沙漿,池墻用磚或片石砌好,并用水泥沙漿勾縫,以免黃鱔打洞逃走。筑巢穴埂,高0.7~1米,寬0.6米,石縫用稀泥和沼渣填滿,作為黃鱔的巢穴和產卵埂。也可在中間開“十”字溝,自然長,寬0.8米,深0.25米,溝底部用水泥沙漿抹面,填一些片石,石縫用沼渣和稀泥填滿,同樣可供黃鱔在石縫中作穴產卵。
二、飼養管理
1.放料。養殖池及巢穴埂修筑好后,在放黃鱔苗前半個月,向池中投放沼渣肥。將沼渣與稀泥混合投放,厚度為0.5~0.7米,作為黃鱔的飼料及活動場所。填好料后,放水入池,水深隨季節而定,一般夏、秋季節0.5米左右,冬、春季節0.25米左右。
2.放養量。每平方米投放每條重約25克的小黃鱔2公斤左右。
3.投料量及投放時機。黃鱔活動的習性是晝伏夜出,夜間活動頻繁,所以投料通常在黃昏進行。小黃鱔苗下池1個月后,每隔10天左右投1次鮮沼渣,每次每平方米投15公斤。但要注意觀察池內水質,應保持池內良好的水質和適當的溶氧量,如發現鱔魚缺氧浮頭時,應立即換水。鱔魚喜吃活食,在催肥增長階段每隔5~7天投喂一些蚯蚓、螺蚌肉、蠶蛹、蛆蛹、小魚蝦和部分豆餅等,投喂量為鱔魚體重的2%~4%。鱔魚是一種半冬眠魚類,在入冬前要大量攝食,需增大餌料的投放量,以保證黃鱔體內儲藏營養,滿足冬眠需要。
篇10
苗種放養
1.苗種挑選選好黃鱔苗種,是養殖黃鱔成功與否的關鍵。目前黃鱔養殖所需的苗種來源有2個:人工繁殖與野外收集。不論何種來源,均應注意苗種挑選。體質健壯、體表光滑、無損傷、規格整齊的可作為苗種。可在養殖池中放養適量成熟的大規格親黃鱔,使其在養殖池中自行繁殖,此后捕大留小。以原產地方種群、籠捕的野生深黃大斑鱔、土紅大斑鱔為宜。在捕捉鱔魚種苗時,不要用鐵絲鉤傷鱔魚。此外如在市場上購買,則不能買用糖精、火湯喂過的鱔苗。2.放養時間鱔苗放養一般從4月到9月都可進行,但最佳放養時間是每年6月上旬到7月上旬。投苗時先了解天氣情況,最好選擇晴天或近期無雨天氣投苗。鱔種入箱必需在上午完成。鱔種入箱后3天~4天最好是晴天。網箱在投苗前2天~3天應用消毒劑消毒。3.放養規格及密度苗種規格一般以每千克20尾~50尾為宜。這種規格的苗種整齊,生活力強,放養后成活率高,增重快,產量高。放養密度每平方米放黃鱔苗約1kg~1.5kg。放養的苗種要注意規格整齊,大小要盡可能一致,不能懸殊太大,不同規格的苗種最好能分大、中、小規格分別投放網箱飼養,以免爭食和互相殘殺,影響生長和成活率。放養前,用4%的食鹽水或10mg/L的漂白粉溶液浸泡消毒10分鐘~15分鐘。放種時,應注意網箱內水溫和盛鱔容器內水溫差不得大于3℃。若溫差過大,就要用舀水工具把網箱里的水慢慢舀入盛鱔容器內,直到溫度差不多了,再把鱔種輕輕放入網箱,同時每只網箱放泥鰍40尾~50尾、蟾蜍2只~3只,用其清除殘餌、糞便和預防黃鱔集群搶食相互纏繞。
馴食與投喂
黃鱔是對食物具有嚴格的選擇,一經長期投喂一種餌料后就難以改變。在養殖過程中,要使黃鱔從喜食鮮活飼料過渡到喜食顆粒飼料,是一個“循序漸進,逐步馴化”的過程。在黃鱔種苗投放網箱后,最初3天不要投喂飼料,讓黃鱔適應環境。到第四天,用黃鱔喜食新鮮白鰱、小雜魚以及鮮蚯蚓,用絞肉機加工成魚糜后拌和均勻,分1個~3個點投在箱內水草做的食臺上。每天傍晚投喂1次,引誘鱔苗按時集中吃食,使鱔苗在食臺上形成攝食習慣。之后開始用90%的新鮮小雜魚糜加10%黃鱔專用配合飼料拌和均勻,捏成食團,按其體重的1%投在箱內的食臺上再繼續馴食。馴食的第1天投飼量為體重的1%~2%,并相應減少魚糜的投喂量。第2天檢查鱔苗的攝食情況,若吃完,可將馴食餌料量加至2%~3%;若未吃完,則撈出殘餌,并維持1%~2%的投餌量或適當減少投餌量。如果攝食正常,以后逐天按1%左右增加黃鱔專用配合飼料,直到配合餌料完全代替原餌料,并達到正常攝食。在黃鱔養殖過程中馴食是一個非常關鍵的環節,要有足夠的耐心,逐步完成黃鱔攝食的轉換,使之成為條件反射。在黃鱔正常攝食之后,要逐步增加黃鱔專用配合飼料,投餌時要做定質、定量、定點,定時,并仔細觀察攝食量和攝食速度,及時撈去剩餌,整理好食臺水草。飼料的質量直接影響鱔苗的喜食程度和生長速度。正常情況下,干餌投餌率2%~5%,鮮餌在5%~10%,顆粒飼料蛋白含量在40%以上。當水溫在23℃~28℃時,食量最大,生長速度也最快。黃鱔抗病能力相對較弱,對腐爛變質的餌料比較敏感,投喂的配合飼料一定要保證質量。同時可在餌料中添加電解多維素、維生素C、四黃粉、保肝膽制劑等投喂,以增強黃鱔體質,提高免疫力和抗病能力。一般在養殖初期,日投餌量為魚體重3%,隨著溫度的升高,黃鱔攝食量也相應加大,在6月~8月份生長旺季,每天投餌量應不少于鱔種體重5%。根據黃鱔晝伏夜出的習性,可在每天黃昏時分投餌l次,未吃完的殘餌在次日要及時清出,以免污染水質。
日常管理
黃鱔的生長季節為4月~11月,其中旺季為5月~9月,在這期間的管理要做到“勤”和“細”,勤巡和細心觀察黃鱔吃食情況、生長狀態,定期檢查網箱有無破損、脫節滑線或水老鼠侵害,發現問題及時處理。關注天氣變化,遇大雨、暴雨池水急升,要及時提升網箱,嚴防黃鱔逃逸。在夏季高溫要保持池水清新,水位適宜,在網箱里要移放水花生或水浮蓮,以便于遮陽和躲避敵害。同時在養殖過程中,保持水草覆蓋面為網箱面的80%,超過80%箱面則需及時撈除。堅持早晚巡塘查箱,觀察黃鱔活動和水質變化情況,及時清除箱內殘餌、腐爛水草和箱外污物,保持良好的水質。夏季3天~4天換水1次,秋季5天~7天換水1次,但每次換水不超過20cm。同時,定期使用EM菌,以降解水體中亞硝酸鹽、氨氮、硫酸氫等有害物質,保持水體的生態平衡。
注意事項
1.鱔種選擇黃鱔種苗宜養平原湖區中收集的野生苗種,以人工繁育的鱔種為最佳,丘陵、山區地帶的野生苗種則不宜養殖。此外,選擇鱔種時一定要保證鱔種個體的健康,淘汰傷病的個體,否則極易造成相互感染致死。2.水質改善在養殖面積較小時,要特別注意保持良好的水域環境,及時清除水中殘餌及污物,保持水質“肥、活、嫩、爽”,水色清爽,呈淡褐色且經常變化,池水肥而不老。每隔1天~2天換水1次,定期施用生石灰調節酸堿度,控制池水pH值在7~7.8之間。3.水溫控制在高溫季節,陽光直射水面水溫會快速上升,影響黃鱔食欲而抑制其生長速度,甚至染病死亡,要立即采取降溫措施以避免高溫影響。可在池上方搭遮陽棚,面積占池水面的1/3~2/3。池旁栽種葡萄、絲瓜、扁豆等經濟作物,讓池水既保持一定光照,又避免較高水溫。同時,池中水葫蘆、水花生、浮萍等水生植物保持2/3面積,以起到防曬作用和調節池水溫度。池內置少量瓦塊、樹樁等,供黃鱔棲息、隱藏和避暑。4.合理捕捉黃鱔的季節性差價較大,應視市場情況分批捕撈上市。捕捉應做到捕大留小,捕老留少,捕病留健。此外,在冬季捕撈黃鱔時要注意帶水操作,以防黃鱔凍傷。5.秋冬育肥黃鱔是一種半冬眠水生動物,當氣溫低于15℃時便不吃不動,入蟄冬眠。因此,入秋后要給鱔魚多喂些脂肪含量高的飼料如蠶蛹、蚯蚓、蠅蛆等,讓其積累脂肪,供過冬的能量消耗。6.越冬保護注意保持池泥溫潤、溫暖,防止黃鱔凍傷、凍死。可在水面上放些水草、浮萍等,結冰時敲開冰層透氣,以保持池水的含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