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舞蹈范文

時間:2023-04-10 22:28:3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彝族舞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彝族舞蹈

篇1

流行于紅河南岸,故又稱為“江外”彝族舞蹈。彝語稱“裁比”,意思是成雙成對跳起來。當地漢族人民稱這種舞蹈為“龍縱”,又認為是歡樂的動作,故也叫“樂作”。樂作舞的動作頗似蜻蜓飛舞,因此還有叫做“蜻蜓舞”的。這是傳統的自娛性集體舞,男子可以從年少一直跳到年老,婦女在做母親以后就不能再。“樂作”是男女青年們主要娛樂活動之一,因此什么時候都可以跳,在彝族傳統的節目,如農歷十二月三十日過大年、六月二十四日火把節,往往要跳好幾天,在婚禮、喪葬和祭祀活動時也一定要跳。樂作舞是歌唱、器樂和舞蹈三者緊密結合的一種歌舞形式。參加舞蹈的人數不限,多成雙數圍著圓圈進行。舞時有一定程序,舞前先以抒情性的歌唱開始,有樂隊伴奏,樂隊人員不參加舞蹈,卻隨著伴奏的拍節搖晃身體,并以高昂的幫腔助興。舞蹈柔和而輕盈,膝蓋伸屈富有彈性,舞動的手臂和蜻蜓振翅,姿態優美,特色濃郁。舞者邊跳邊唱,間或拍手,激烈時,相互對穿,忽停、忽動、并自轉一圈。圖形基本為圓圈,有時交錯對穿,有時翻身自轉,歡樂時,還唱著“噻、噻、噻噻”的歌聲。

阿細跳樂

阿細人是云南彝族的一個支系,傳說很早以前,彝族人民過著刀耕火種的生活,每當春播時,他們白天給土司頭人種地,夜晚借著月光才趕種自己的“火地”。在火灰尚未熄滅的地里,人們光著腳板勞動,腳被燙著后就抬起來跳兩下,還“阿嘖嘖”地喊著,這就形成了舞蹈的基本步伐。后來這種舞蹈經常在農閑的夜月下跳,并成為青年們戀愛和娛樂時的一種民間舞蹈形式,稱為“阿細跳月”。又因為這個舞蹈里的伴奏樂器很突出,又往往稱為“大三弦舞”或“阿細跳樂”。每逢六月二十四日傳統的“火把節”夜晚或農閑時都可以跳。“跳月”的節奏較奇特,是五拍。伴奏樂器有笛子、大小三弦、樹葉等,吹笛子者是指揮者,也是領舞者。舞步始終跳躍,一般跳三步,然后抬腳跳兩下,與對舞者對腳,也有在抬腳對舞時自轉一圈。男子手持樂器,步伐與女子基本相同。女子左右擺動雙手,抬腳對雙手拍掌兩下,隊形變化有前進、后退和交錯。舞蹈熱情奔放,大幅度的跳動和變化鮮明的形式,構成熾熱的氣氛。

銅鼓舞

彝族稱為“妻麗”。是云南東部彝族人民喜愛的古老的傳統民間舞蹈。流傳在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的富寧、廣南、麻栗坡、西疇等縣。由于跳“妻麗”時,擊銅鼓伴奏,故叫銅鼓舞。每年“打公節”,即農歷六月十五日這一天,彝族人民百十人為一群,跳“妻麗”,擊銅鼓為樂,連跳三天三夜盡興而散。銅鼓舞是載歌載舞的群眾性自娛舞蹈,男女均可參加,人數不限。舞蹈的風格和律動別具一格。它以胸、腰及胯部的大幅扭擺為基本舞步,舞風清新、純樸。步伐不復雜,基本是一步一并腳,向前進或橫走,膝部隨扭擺而屈伸。有時拉手,有時左、右手交替上下甩動。男子左手抱銅鼓,右手敲擊,腳步男女相同。舞蹈時歌唱,跳到時呼叫,情緒激越。因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緊鄰廣西壯族自治區,所以云南彝族的銅鼓舞和廣西彝族的銅鼓舞同出一源,動作也大同小異。廣西的銅鼓舞是在節日或喪事時跳的。舞時一人打鼓,男在,女在里圈,圍著銅鼓,隨著鼓的節奏起舞。舞步象攀登山路的樣子,每邁一步,雙膝隨之頻頻顫動,甚為奇特。步伐大致分為六種,即二步、三步、四步、六步、八步,至最后一拍,腳向前踢出。男女同舞時,互相拉手,前后擺動。男子單獨排成長隊舞蹈時,則各執折扇一把,屈伸于前側和胸前。舞蹈動作比較簡單,主要在于隊形的變化,節奏由慢而快,至而收。伴奏用的銅鼓大小各一,成為一套,大鼓為“雌”,小鼓為“雄”。擊鼓者右手執軟木棒,交替敲擊兩只相對的鼓面,左手執竹棍,敲擊小鼓梆,擊鼓者不參加舞蹈。

披氈舞

彝語稱“幾什瓦那目”,這是在四川涼山彝族中普遍流行的一種舞蹈,多在節日或婚喪時跳,載歌載舞,也有時是邊朗誦邊舞蹈,男女均可參加。披氈是用羊毛搟制成的,既保暖又擋風,是彝族人民生活中的必需品,身披披氈翩然起舞,塑造出各種美麗的形象。“披氈舞”以手部動作為主,舞時,把披氈披在肩上,雙手握住披氈兩側邊緣,上下、左右舞動,或兩手交替從上向下蓋,或一手插腰,另一手向里、向外擺動,還有將披氈向前向后反復甩動,向前甩至胸前,向后甩搭在雙肩,看上去一會兒猶如天鵝飛翔般的安詳優美:一會兒又如孔雀開屏般的熱情奔放,舞蹈步法主要是一步一靠、慢走步等,腳步扎實、穩重,在做碎步時則輕松愉快。當雙臂伸展急速轉動時,好象盛開的鮮花,當突然下蹲收攏雙臂時,又象是將要怒放的花蕾,最具彝族人民的特色。

正是這舞動的披氈給解放后的專業工作者以想象的雙翅,編出了《紅披氈》、《頌歌獻給黨》等優秀的節目,將“披氈舞”以更新更美的面貌展現在各族人民面前。

擺手舞

是流行于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的喜德、越西一帶的民族間舞蹈,在婚禮時多由姑娘們唱著民歌互相對舞。“擺手舞”為二人一組或四人一組的舞蹈,一手上舉另一手下垂或與同伴相拉手。男子舞蹈時手高舉至頭頂,婦女則僅舉手至肩部。用全腳掌做碎步互相交換地位,如人數眾多時,有橫排、斜排、四方形等隊形,隊形及動作均隨領舞者而變化。手的擺動有上下擺動,前后抖動,左右搖動等。在擺手時肘部與臂部都不能動得太大,碎步行走時要保持上身的挺直、昂首。給人以精神煥發神采奕奕的感覺。幾乎跳遍全國的“快樂的羅嗦”就是運用了“擺手舞”中手部動作而創作的節目。

篇2

一、涼山彝族民間舞蹈的分類及特點

涼山彝族民間舞蹈有鮮明的民族特點和地域特色,從內容上看大多表演狩獵、耕種、放牧、豐收的場面,以及表現與敵人斗爭的勇敢姿態和男女傾訴愛情等情節。彝族舞蹈動作大多來自于生活,又把生活中的動作提升到美的表現,特點非常明顯和具有美感。

涼山彝族民間舞蹈大致有這樣幾個特點:

(一)舞蹈時氣氛較莊重。這個特點主要因為有些舞蹈來源于涼山古老的儀式舞。

(二)手的動作較少。這是因為涼山地處高寒,涼山彝族常穿披氈,不易表現手的動作,但同時帶來了腿的表現力較強的特點。

(三)舞蹈和歌唱、器樂演奏密切相關。這是因為涼山舞蹈和經常舉辦的各種儀式有關,舞蹈和歌唱、器樂演奏在一起表演,內容豐富,形式多樣。

涼山彝族舞蹈的民間風俗特點大致有以下幾種:

(一)儀式舞。涼山彝族儀式舞有兩個特點:一是性別區分,以前的彝族儀式舞一般沒有男女混合跳的情況。二是舞蹈一般都與唱誦相結合。

(二)風俗舞。多在草場上或鍋莊旁舉行,一般表現勞動的動作和場面。

(三)征戰舞。這是從過去彝族人“打冤家”械斗廝殺動作中演化而來的舞蹈,表現了小伙子們粗獷勇猛的性格。

(四)鈴鼓舞。屬于巫舞的范疇。

以上四種舞蹈是涼山彝族比較有代表性的民間舞蹈。涼山歷史悠久,文化傳承厚重,還有很多有特點的舞蹈。比如,以前涼山彝族還有一種“宮廷舞”,淵源可以追溯至唐朝南詔時期,當時南詔王室的宮廷舞受到唐朝宮廷與東南亞諸國的影響,又傳到涼山彝族的“茲莫”與“土司”當中。隨著土司制度的逐漸衰落,宮廷舞在涼山基本失傳。

二、涼山彝族民間舞蹈的發展現狀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后,彝族舞蹈藝術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涼山彝族藝術家創作的《阿哥,追》等舞蹈,表現了彝族人民勤勞、勇敢、智慧、淳樸的民族特點。大型彝族舞劇《涼山巨變》,用民族舞蹈的形式,反映彝族人民生活的巨大變化。應該說,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是涼山彝族舞蹈的大發展時期。中國最成功的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是中國優秀舞蹈的集大成者,其中的彝族歌舞《情深意長》成為《東方紅》中的優秀片段,并廣為流傳,為奠定彝族舞蹈的藝術地位起了一定的作用。

涼山彝族舞蹈的第二個發展時期是上個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以后,廣大文藝工作者解放思想,再次深入生活,創作了一批深受人們喜愛的舞蹈作品,涌現出一批年輕的彝族舞蹈家。《媽媽的兒子》《表妹》等一批涼山彝族舞蹈都是成功的作品,在全國各地演出時受到熱烈歡迎。彝族舞蹈《五彩云霞》成為這一時期中國舞蹈的代表作,而且多次代表中國舞蹈出國演出。同時它也受到了世界人民的喜愛,并入選了中國舞蹈界最重要的晚會“青春的旋律――當代青年舞蹈家專場晚會”。

三、挖掘、整理彝族傳統舞蹈文化及傳承意義

隨著世界一體化的進程,當前世界上許多民族民間的傳統文化正在經受外來文化和現代化社會的沖擊和考驗,有關部門都在采取種種措施來搶救這些瀕臨消亡的民族民間傳統文化,涼山彝族民間舞蹈也面臨如何繼承和發展的問題。

當前,繼承和發展彝族舞蹈應該做好以下幾件事:

(一)抓緊建立彝族舞蹈體系,整理彝族舞蹈語匯。彝族舞蹈有濃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但非常可惜的是,到目前為止,彝族舞蹈還沒有形成自己的舞蹈體系,還沒有鮮明的,形成舞蹈界認可的彝族舞蹈語匯,這嚴重影響了彝族舞蹈的普及與發展。當前,一項重要的任務,就是抓緊時間把門類繁多的、分散的彝族民間舞蹈進一步的進行挖掘、收集、整理、加工并提煉出較完整的、得到認可的彝族舞蹈語匯。

(二)加強彝族舞蹈教學,培養彝族舞蹈人才。彝族舞蹈的繼承和發展,一個重要的任務就是培養舞蹈人才,特別是培養彝族本民族的青年舞蹈工作者。

(三)創作彝族舞蹈精品,確立彝族舞蹈地位。一種藝術形式的確定,與這種藝術形式有無代表作有直接的關系。和兄弟民族的舞蹈藝術相比,彝族舞蹈有代表性的作品還不多,被稱為經典的彝族舞蹈作品更少。這要求彝族舞蹈工作者要下大力氣,創作出更優秀的彝族舞蹈精品,使彝族舞蹈成為中國舞蹈百花園中一朵艷麗的鮮花。

篇3

【關鍵詞】西南少數民族舞蹈;原生態舞蹈;生命;藝術特點

隨著大型原生態舞蹈《云南印象》的推廣,人們被中國西南少數民族原汁原味的原生態舞蹈的獨特魅力深深吸引。在這些舞蹈中蘊涵著原始的生命態度,舞者為生命而歌,為生命而舞。這些舞蹈表達的人性的光輝與眾不同,散發著一種巨大的自然能量。英國哲學家科林伍德認為:舞蹈不僅是一切藝術之母,而且是一切語言之母。而人類學家認為:自從有了人類就有了舞蹈,舞蹈同人類一樣古老。舞蹈的這些最原始的特質在西南少數民族原生態的舞蹈中表現得尤為突出。懷著對這些珍貴的原生態舞蹈的敬仰,筆者對其特殊的藝術特點進行了初步的探索。

一、西南少數民族原生態舞蹈體現生命的自然性

西南少數民族自古就是傳統的農耕社會。他們認為人與自然的關系就是“天人合一”。這種觀念反映在他們的日常生活中,就是對大自然的敬畏與對自然秩序的服從,他們認為只有這樣才能達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他們所謂的“天”就是自然,是指大自然及自然界的演化規律。天人合一就是人與大自然的和諧統一。所以人就成了自然界的一部分。天地的本性與人的本性是內在統一的。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人對自然絕對依賴而和諧。在這樣的生態環境中,形成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原生態舞蹈。這種原生態舞蹈,不是簡單的原始舞蹈或民族舞蹈,也不是一種簡單舞蹈動作的堆加或形式上的傳習,而是一種整體生命狀態的呈現方式。他們認為萬物有靈,人需要同天地、萬物及神靈溝通,而舞蹈就是人與萬物溝通的惟一方式。舞蹈不是表演而是他們的生活方式。這些生活中的舞蹈不是為了舞臺表演而人為創編的,它因為其深厚的淵源已經成為社會生活內容,其中的某些儀式性的含義已經成為當地人民生活的一部分。這種舞蹈的服裝、舞具都有鮮明的地域民族特色,并具有一定的遠古含義。例如,基諾族太陽鼓舞中象征神靈的太陽鼓,藏族拜山神舞蹈中的瑪尼石等。所以,這種原生態的舞蹈完全體現了生命的自然性。

二、西南少數民族原生態舞蹈的內容極其生活化

西南少數民族的舞蹈是民間生活與生產活動的一個部分,它作為人類活動的內容存在于大眾之中的,它以民間生活為基礎,用舞蹈的方式表達生活的需求。格羅塞在《藝術的起源》中對原始民族的舞蹈藝術進行了考察后認為:“再沒有別的藝術行為,能像舞蹈那樣的轉移和激動一切人類。原始人類無疑已經在舞蹈中發現了那種他們能普遍地感受的最強烈的審美享樂。多數的原始舞蹈運動是非常激烈的。我們只要一追溯我們的童年時代,就會記起這樣的用力和迅速的運動,倘使持續的時間和所用的力氣不超過某一種限度是會帶來如何的快樂。因這種運動促成之情緒的緊張愈強,則快樂也愈大。人們的內心有憂動。而外表還須維持平靜的態度總是苦的:而能籍外表的動作來發泄內心的郁積,卻總是樂的。”

比如打歌(跳土風舞)是云南很多民族的青年男女交友擇偶的最常見的方式。無論在田間地頭還是屋里屋外,只要一把蘆笙或一把三弦,人們就能歡樂起舞。歌舞者白發而成,邊歌邊舞,舞步時而激烈時而舒緩。歌舞者的情緒隨著山歌的變化而變化。有打歌調稱:“螞蝗叮著鷺鷥腳,生生死死扯不脫”,姑娘們又喜歡又害羞。豪爽的彝族人說:“為人不跳樂,白在世上活”;他們還有許多生動的說法:“太陽出山來打歌,踏平草地跳平坡;汗水不濕羊皮褂,阿哥阿妹莫歇腳”;“打歌打到太陽落,只見黃灰不見腳,打起了黃灰做得藥”;“采花來來采呀采花來,一家一個采呀采花來,阿娃花下說給你呀,好是好玩呢,就是害呀害羞羞……”;“想是想來掛是掛,不想不掛咋在著……”;“想你不能搭你去,愛你不能搭你在,就象小雞么吃了針穿線,牽腸掛肚掛心肝,啊蘇噻呢么喲嘿”……

再比如煙盒舞,這種舞是云南石屏、建水、峨山、通海一帶彝族尼蘇支系(俗稱“三道紅彝”)青年男女談情說愛的一種活動。以傳統的裝煙絲盒為道具,左右手各持一面,以手指彈響作節拍,舞蹈形式有雙人舞、三人舞、集體舞,舞蹈隨著清脆悅耳的煙盒節拍,鏗鏘的四弦聲、笛子聲翩翩而起,善舞者,套路形象生動,妙趣無窮。夜晚,彝族男女青年圍在篝火邊,彈著四弦,唱著“海菜腔”等曲子;之后,男女青年在“正弦”的伴奏下,開始斗“蹄殼”(鞋子),互相用腳去碰對方的腳,進行試探;聚會的是跳一種摹仿各種動物交尾、男女青年身體親密接觸的舞蹈,有“扭麻花”、“蜻蜒點水”、“鴿子渡食”、“螞蟻走路”、“銀瓶倒水”、“鷺鷥拿魚”、“蝦螞蟲扭腰”等;接著小伙子開始“搶姑娘”,到密林中幽會……“踩谷種”、“踩茨菇”等,則為反映農耕的舞蹈,彝族人極為喜愛煙盒舞。

再比如佤族的甩發舞,佤族婦女大部份披長發,甩發是從佤族婦女發式特點及生活動作中,經過提煉發展成為具有佤族特色的舞蹈。甩發可以表現內心的強烈感情,可以表現力量,頭發的擺

動也可以象征熊熊大火。這種源自內心的歡樂情緒通過歌舞的形式更強烈地“轉移和激動一切人類”。

生產活動是人類最基本的活動。原生態舞蹈以人類體力活動形式為舞蹈的基本表現形式,形成反映勞動活動的原生態舞蹈,同時表現在勞動中自然流露的美好感情。例如,流傳于中國南方產茶區的“采茶舞”,也稱“茶歌”,“采茶歌”、“唱采茶”、“燈歌”、“采茶燈”等。這些舞蹈中的動作模擬采茶勞動中的正采、倒采、蹲采以及盤茶、送茶等動作,還有彝族的“海菜腔”,它發源于云南石屏異龍湖一帶,彝家姑娘在湖中捕魚時,一邊劃船,一邊唱歌,歌聲就象水中隨波浪起伏的海菜,因而叫“海菜腔”,“海菜腔”極其優美、復雜、動聽,是滇南“四大腔”(“海菜腔”、“山悠腔”、“四腔”、“五山腔”)中最難學、最難唱的民歌。舞者們唱三拍,跳二拍,手擊一拍,在原生、經典舞蹈中堪稱一絕。生活在石屏縣哨沖、龍朋、龍武一帶的花腰彝,彝族人有句俗話:“有嘴不會唱,白活在世上;有腳不能跳,俏也無人要”。再比如傣族的《象腳鼓舞》是在喜慶佳節或是迎接遠方來的客人時表達美好祝福的一種民間舞蹈。因形似大象的腿故名象腳鼓,演奏時用糯米飯粘在鼓面中心調試音的效果,象腳鼓流行于德宏、西雙版納、臨滄及云南周邊的東南亞各國。群眾說:“象腳鼓一響,腳桿就癢”。

這些舞蹈內容生動、豐富,反映的是鮮活的生活狀態和場景;甚至可以說,它已成為了當地人民生活的一部分,生活就是舞蹈,舞蹈就是生活。

三、西南少數民族的原生態舞蹈突出體現了儀式化和圖騰崇拜

“桑林中,崖壁下,或面向著咆哮奔騰的寬江長河,或圍繞在柴芯的烈焰四周。火把的閃光映照出崖壁上的若隱若現的神秘畫像,擊石的鏗鏘伴隨著鼎沸的吶喊歡唱;頭飾彩羽,身披獸皮的人們……從日出跳到日落,從黃昏舞到晨曦。”(引自《中國舞蹈史》)這就是少數民族儀式舞蹈精彩的描述。儀式舞蹈的主題是生命,它用富于宗教感情的既定舞蹈動作程序。以使人們以神圣的心理從這些程序中體驗并深信不疑地感受到神靈對生命本體的佑助。在西南少數民族社會中,-

儀式舞蹈是一種流傳久遠,對人們的生活、生產及心理影響極深的一種民俗現象。當征服與支配自然界的強烈愿望,因手段的缺乏而難以實現的時候,盛大的儀式舞蹈就開始了。他們通過這種儀式舞蹈強烈地意識到自身的存在價值,意識到自身與群體的巨大潛在能動性。人們深信舞蹈可以超越現實,溝通神靈,于是不同部落產生了各具代表性的舞蹈,而這些舞蹈往往都是用于祭祀儀式的。

例如,哈尼族的芒鼓舞,鼓聲是人們向“摩米”(即天神)對話的道具,鼓里放有五谷及象征人丁興旺的青草。芒舞是哈尼族在傳統的“昂瑪吐”節上表演的祭祀性喜慶舞蹈。芒鼓舞有清山凈寨、驅邪避鬼、祈求豐收之意。還有銅镲舞,這種舞流行于西雙版納州哈尼族愛尼支系的一種舞蹈。先民們用兩片銅镲相撞發出的洪亮聲音來與神靈溝通。神鼓流傳于云南綠春一帶,當地人叫“熱波比”。現在,綠春縣牛孔鄉只有一個婦女能打這種鼓,“神鼓”有24套打法,概括了祭祀、生殖繁衍、祈求豐收、婚喪嫁娶等內容。打鼓前要“祭鼓”,打鼓時邊打邊唱。

再例如,佤族至今仍然保留著“木鼓舞”的習俗。他們將“木鼓舞”看成很神圣的儀式。在佤族人們的歷史上,“木鼓舞”通常在本族人受到外族人入侵時、村里的老人過世時、取外族人的頭顱祭祀古神時,敲鼓而舞。現在“木鼓舞”在佤族大多在兩種情況下跳,一是村民拉木鼓回村寨時跳,二是有重要的活動在木鼓房中所處的村寨中跳。“木鼓舞”原始風貌濃厚,動作豐富。舞者時而站成兩橫排或兩豎排交錯變動,時而相互拉手將木鼓圍成圓圈伴隨著鼓點而舞,舞蹈情緒激烈,狂野粗礪。在簡單奔放的律動中勃發出生命的情感。

還有,面具舞也是當地先民舉行驅鬼逐疫的祭儀。云南麻栗坡縣大王巖崖畫有面具舞圖象。先民們戴著面具嚇唬魔鬼,驅逐病疫,祈求人畜平安。面具舞發展為儺戲,至今一直遺存在云貴川等省的部分地區。

東巴舞是在東巴祭祀儀式中跳的一種舞蹈,其中的一類是為了超度亡靈。原始東巴教認為,人的軀殼死了,人的靈魂沒有死;這樣就必須由東巴跳舞祭祀,超渡亡靈,沿著“神路圖”升入天堂。

西南少數民族人民除了認為萬物有靈外,還信奉氏族的圖騰。圖騰是原始氏族和部落群體的象征和標記。涂爾干在分析圖騰崇拜時認為,在氏族成員之外“存在著支配他們同時又支持他們的力量”,這種力量是群體成員所激起的情感,這種情感已經深入氏族成員的內心,并且對象化了。為了對象化,這種情感就被固定在某種客體上,如圖騰。于是某些東西就變得神圣了。圖騰崇拜在于部落和氏族成員對圖騰神圣感情和心理歸依感。正如當代美國著名的美學家魯道夫·阿恩海姆所講:“原始藝術既不是產生于單純的好奇心,也不產生于創造性的沖動本身,原始藝術的目的,并不在于去產生愉快的形象,而是把它作為日常生活中重要的實踐工具和一種超凡的力量。”這種超凡的力量就是“圖騰崇拜”。

西南

少數民族的原生態舞蹈中常常表現圖騰崇拜或本身即以某種作為圖騰符號的動物動作為舞蹈動作。這種方式強化了群體認同的標記性。例如,我們在西南少數民族的原生態舞蹈中,常常見到牛頭的出現。這就是體現對農業生活和力量的崇拜的牛頭舞。牛是世界上很多民族在古代崇拜的動物。“中國人的先民很早就和牛發生了關系。傳說遠古時候‘葛天氏’之樂,是表現農業生活的。表演時三人手里都拿著牛尾巴,頓足踏地,邊舞邊唱”。這在當地的民間舞蹈中得到了體現。舞蹈中,持牛頭者是祭祀儀式的主持者,又是祭祀舞蹈的領舞人,只有此人用線條畫出身體,而其他幾人都是用顏料涂滿身體。牛頭象征著力量和財富。牛可以耕種、有力量,還能帶來更多的糧食,在原始社會,有糧食就有生命,就有財富,所以牛的多少可以衡量財富的多少。對牛的崇拜,可以看到原始先民對農業的重視。

還有,基諾族視太陽鼓為神靈的化身,所以他們的太陽鼓舞是其民族最具有代表性的舞蹈。鼓的正面似一輪太陽,鼓身的木管象征太陽的光芒。鼓舞反映出云南遠古先民的生殖崇拜。鼓槌、鼓面很有男女生殖器的形似特征,打鼓更具明顯的交合象征意味。原始先民相信陰陽協調,天地交和,生命乃成。對產生生命的行為和器官有著近乎神靈的崇拜。他們把這種崇拜隱含在舞蹈動作中,以乞求獲得孕育生命的能力。從這些舞蹈中可以看出原始先民對待情愛、生命的態度。

再如,傣族人把孔雀作為自己民族精神的圖騰,他們的孔雀舞是其具有代表性的一種民間舞蹈。內容多為表現孔雀的動作和生活習性。舞蹈動作多保持在半蹲姿態上均勻地顫動,身體及手臂的每個關節都有彎曲,手形和手的動作也較多,有規范化的地位圖和步法,每個動作有相應的鼓語伴奏。這些舞蹈雖然道具不同、舞風各異,但都體現了對氏族圖騰的崇拜、對生命的崇拜。

四、西南少數民族的原生態舞蹈是人類的藝術瑰寶

這種少數民族的原生態舞蹈如同一本活得歷史畫卷,向人們講訴著原始先民的生活方式,體現他們對神靈、對生命的崇敬。舞者動作的內涵,舞蹈的內容,舞蹈所表達的信仰,以及舞具的神圣含義和它的活化石作用,都有很高的藝術價值。這種原生態舞蹈,其呈現過程是表演藝術;舞蹈的特定時間、空間與內涵體現了歲時節日民俗與人生儀禮;而舞蹈的服裝和特定用具又和相關的特殊制作加工工藝技術密切相關。所以,西南少數民族的原生態舞蹈無疑是一種非常稀有的藝術形式。這種舞蹈是舞者世世代代從先祖那里繼承下來的,具有生命的活力,是可以不斷發展的活態文化藝術品。

五、結語(下轉第182頁)

西南少數民族的原生態舞蹈,作為中國舞蹈藝術圣殿中的一枝奇葩,處處體現著信仰和崇拜,體現著那一方水土人民對生活的真誠和感動。他們的舞蹈是發自內心的對生命的熱愛,沒有粉飾與浮躁。因為大山里的人們深信天地可以交合,陰陽可以協調。他們跳舞是為了示愛,打歌是為了慶豐收,擊鼓是為了交媾,這些充滿人性的東西完全不同于一般舞蹈形式的單純炫技。他們的舞蹈不是技巧,而是生命本身。他們是在用生命舞蹈!

【參考文獻】

[1]于平.傳統舞蹈與現代舞蹈[M].北京舞蹈學院出版社,2002.

[2]愛彌爾?涂爾干著.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篇4

關鍵詞:壯族民族民間舞蹈;原生態;價值;內涵;傳承

中圖分類號:J733.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4)04-0240-02

在壯族的發展過程中,由于受到壯族民族傳統文化的影響、壯族自然地理環境的影響以及壯族自身生活方式的影響,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豐富多養牛的民族文化,其中,尤以舞蹈為長。壯族的舞蹈帶有鮮明的壯族生活的印記,與其他民族的舞蹈有著很大的差別,同時也被評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壯族歷史的不斷發展過程中,壯族文化也在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中形成了自身鮮明的特點。

一、壯族民間舞蹈的原生態性

每個民族的舞蹈都有帶有自身民族生活、民族文化以及民族傳統的鮮明印記,壯族民族舞蹈也是如此。壯族民族舞蹈在發展的過程中呈現出了明顯的原生態性特征。

在壯族地區,舞蹈都融匯著民間的傳統文化,傳承著民族文化的精髓。例如:壯族銅鼓舞、手巾舞、弄雅歪等在壯族文化生活中就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以壯族銅鼓舞為例,相傳遠古時代洪水泛濫,群妖作怪,搞得民不聊生,后來有一種兩側生翼,能轉會飛的銅鼓,將妖怪一一擊斃,老百姓才得以安寧。從此以后人們就將銅鼓視為鎮妖的圣物,對其舉行祭祀儀式,人們伴隨著敲擊銅鼓的聲音,圍繞著它翩翩起舞,以表達感謝銅鼓的救世之恩。由于銅鼓在遠古時期是權力的象征,帶有及其崇高的政治地位,銅鼓也就被不斷的作為圖騰祭拜,便使之蒙上了濃厚的神秘色彩,也被賦予預卜吉兇,祈禱幸福的寓意。久而久之,銅鼓舞就被廣泛用于壯族各類祭祀、大小節慶和娛樂場合,你學我傳,世代不衰。也就是說,壯族民間舞蹈在最初產生和流傳時,與政治相關、與宗教祭祀相關、與生產實踐等息息相關,它們慢慢地形成了一種原始藝術的雛形,再加上世代流傳的壯族山歌,它與民間舞蹈融為一體,更加具體化,更具藝術感染力,使壯族人民不斷地傳承下來,形成了現在的原生態民族舞蹈。這些都反映了壯族的民族性格,也是其壯族民族文化原生態的體現,而這些傳統文化又在民間歌舞中有了最充分、最具體的反映和展示。

二、壯族民間舞蹈的群眾性

壯族民間舞蹈具有極美的觀賞價值,它豐富了壯族人民的文化生活,是壯族社會、文化生活的寫照,壯族人民以它為橋梁,達到自娛、自教和觀賞目的。壯族民間舞蹈貫穿于壯族人民的社會生活中,它群眾性、參與性非常強,不計較場地的寬窄,不追求觀眾的多少,花草樹枝都能做為道具,情起即興,興起即舞,自彈、自唱、自舞。

廣南縣的壯族手巾舞,它就以深邃的內涵、豐富的肢體語言、高超的表演技巧、生動的語匯展示民間舞蹈的藝術精華,令世界各地的舞蹈家們嘆為觀止。而用手巾舞來表達情意也是廣南縣壯族比較有特色的一種示愛形式,青年男女跳起手巾舞,用手巾舞動著撩撥對方的方式來互傾愛慕之情,實現感情交流,進而互訂終身,可以說,這時的舞蹈就是壯族的感情紐帶,維系著他們的和睦相處。

壯族舞蹈充滿了一股向上的生命力,散發著力量、速度、激情,藝術性與視覺性俱佳,能夠對人產生巨大的沖擊力和感染力。欣賞壯族舞蹈,能夠充分體會到壯族人民的生活激情以及對自己民族生活的熱愛。同時,壯族舞蹈進行表演時通常要求身著民族服飾,在表演現場,舞者和觀眾能夠充分融為一體,大家一起融入到整個舞蹈中去,隨著舞蹈的變化,構成了一幅幅多彩多姿的的美麗圖案。每逢節慶日,壯族地區所展示的民間舞蹈更是熱鬧非凡,或熱烈、或舒展、或粗獷、或優美、或淳厚、或雅致令千人注目、萬人喝彩。

三、壯族民間舞蹈的價值

壯族文化歷史悠久,經過社會、自然環境的生息繁衍,獨具特色。壯族民間舞蹈中極具代表性的當數銅鼓舞、手巾舞、弄婭歪等。這些舞蹈都是對傳統崇拜先祖文化的發展。在壯族的傳統中,祭祀祖先、舉行祭祖以及婚假等典禮活動中都有舞蹈的呈現,這些舞蹈充分吸收傳統的祖先崇拜特色,并且在之后的生活中不斷發展改進,形成了自己獨具特色的特點。這些都促成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不斷的交融、滲透,承載著民族傳統精神,并不斷地體現著它的價值。

隨著現代人生活壓力的不斷增大,很多都市人尋求通過傳統民族文化的方式來緩解壓力,試圖通過傳統的原生態歌舞來緩解自己過大的精神壓力,尋求生命意義的回歸。所以傳統的壯族歌舞對人們形成了很大的吸引力,同時也為壯族人民的經濟發展增添了巨大的活力。創造可觀的社會和經濟效益,并讓原生態的民間舞蹈讓更多的人知道并傳承下去。

上述具有代表性的壯族銅鼓舞、手巾舞、弄婭歪等原生態舞蹈,對我們考察壯族的歷史、壯族的民俗、壯族的信仰等有著巨大的意義。我們通過對這些獨具民族特色的舞蹈進行研究,能夠對壯族人祖先的生活方式略窺一斑,從而體現壯族舞蹈巨大的價值。

四、壯族民間舞蹈的內涵與傳承

壯族民間舞蹈突出地表現了這個民族所具有的明顯的特質:對未來無限美好的厚望,對祖先傳統美德的贊頌,以舞蹈傳播民族淳樸的道德觀念和精神,發揚著壯族“那”文化(那:稻作農耕文化)的傳統意識,這正是壯族民間舞蹈所具有的原生態內涵。

壯族的原生態舞蹈,植根于社會生活,與壯族的存活環境、生產勞動、生活習俗、等有密切的關系。壯族人民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以日常生產生活為根基,創作出了許多形式各樣的舞蹈形態。它們都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為繼承和發展民間舞蹈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對后代繼承、發展壯族舞蹈文化有很的作用。要知道,要發展就得先有傳承,而要傳承,就得有傳承的東西,原生態的民間舞蹈也是如此。

在科技日新月異的今天,人類文化大交流的時代,壯族原生態民間舞蹈的生存環境更需加以保護和傳承,才能讓這塊民族文化中的瑰寶世代相傳,流芳百世。眾所周知,舞蹈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種,其存在方式是保留在人的意識上,表現在人的肢體上,其傳承方式是口傳身授,所以,當無人相傳時,舞蹈就會失傳。對于交通相對閉塞的貧苦地區來說,避免了外來文化的同化、融合,使得民間舞蹈得到了較好的保存、傳承,使它們還保持著原有的味道和風格,并繼續地豐富著貧苦民族地區的文化生活。

但是,隨著時代的變遷,文化生活的豐富,娛樂方式的各式各樣,人們興趣的轉變等,導致人們對古老而又相對單調的原生態民間舞蹈逐步缺乏興趣。使得人們把注意力轉移到了打麻將、斗地主、K歌、旅游等。無人愿意學習原生態民間舞蹈和技能,讓民間舞蹈慢慢失去了依托。特別是那些民俗化的舞蹈和作為特定節日的舞蹈,一旦這些節日不再是民族活動日,之前依附于這種特定節日而生的舞蹈就成了散兵游勇,久而久之,也會面對失傳的危險,這嚴重的威脅著原生態民間舞蹈的保護和傳承。

原生態的舞蹈可以為人們提供交流的平臺,有助于實現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健康交往,進而增強民族凝聚力,促使共同發展。在社會多元化發展中,各地的地理環境、生活方式、習俗文化等都差別不小,為了讓其持續流傳,我們要因地制宜地做好相應保護措施,一方面要努力挖掘和整理,不斷的對其進行挽救和打造;另一方面要提高人們對保護原生態民間舞蹈的認識和理解,加強對其進行保護和傳承。我們要通過各種有效的手段來實現壯族舞蹈的社會化,讓人們接近壯族舞蹈、了解壯族舞蹈、會跳壯族舞蹈、喜愛壯族問道。

對壯族舞蹈進行繼承和不斷發展需要我們共同的努力,我們需要通過各種途徑來對壯族舞蹈進行繼承和發展,實現對壯族舞蹈的發揚和廣大。我們可以借鑒一些其他民族對于傳統文化的保護的先進經驗來保護壯族舞蹈,通過對讓廣大人民群眾不斷接觸壯族舞蹈,熟悉壯族舞蹈,開展壯族舞蹈培訓班以及舉辦壯族舞蹈競賽等的方式推廣壯族舞蹈,實現壯族舞蹈的大眾化。同時,在壯族舞蹈的大眾化傳播中,要注意尊重壯族文化,保留壯族舞蹈中最為核心的部分,只有這樣,創新了的壯族舞蹈才能被繼續叫做壯族舞蹈。

總之,我們對傳統的壯族文化應該有清楚的認識和了解,在充分尊重壯族文化的基礎上對壯族舞蹈進行大眾化傳播,只有如此,我們才能對壯族舞蹈進行有效的發揚和傳播。

要清醒地認識到壯族原生態民間舞蹈在現代化過程中失傳的可能性,提高對保護壯族原生態民間舞蹈的認識,并在此基礎上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使壯族原生態民間舞蹈綿遠流長,為中華民族文化的繁榮奉獻力量。

參考文獻:

[1]中國少數民族舞蹈史[M].

篇5

關鍵詞:少數民族舞蹈; 危機; 對癥下藥; 保護與發展

中國的少數民族舞蹈猶如一壇美酒芳香誘人,它在中國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中就像醉俠的酒壺,是不可缺少的資源。是舞蹈是人類最古老的藝術形式之一。民族舞蹈它對于傳承民族文化的傳承,傳達民族感情,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進一步發揚我國少數民族舞蹈的優勢。

一、關于少數民族舞蹈的一些認識

少數民族舞蹈包含許多文化知識和藝術形式。同時,對少數民族的有著許多概述。《辭海》中認為所謂的少數民族舞蹈指的是“在人民群眾中廣泛流傳,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的傳統舞蹈形式。”現代的民間舞研究者將少數民族舞蹈定義為“一個民族或地區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發展的過程中,由勞動群眾集體創作,又在群眾中進行傳承,而且仍在流傳的舞蹈形式,他具有鮮明的地域與民族特點,既表現了一定歷史時期經濟條件下的文化背景,又隨著社會生活的發展而注入新的成分。”如藏族的弦子、果諧,苗族的反拍蘆笙舞、打歌,土家族的擺手舞,白族的繞山林,彝族的阿細跳月,傣族的嘎央、嘎洞等是我國古老的少數民族舞蹈形式。少數民族民間舞蹈的種類和風格樣式之多是無與倫比的。

二、當前少數民族舞蹈面臨的危機

人類的許多文化底蘊往往源于民族傳統中,少數民族舞蹈就記載著許多精華。一直以來我國的少數民族舞蹈有著一種很好的發展趨勢。它是我國各民族共同創造并擁有的一種至高無尚的精神財富,它不但反映了人與人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之美,更是一種文化傳承的文脈。但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程度的進一步加強以及西方文化的不斷融入,形形的現代舞蹈諸如交誼舞、國標舞、街舞、融入祖國內陸城市,使得少數民族舞蹈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沖擊和冷落,而一些地區的民族舞蹈呈現出民族屬性漸漸淡化的跡象。舞蹈的民族屬性漸漸淡化主要表現有:在一些以歌星為主動脈的綜藝拼盤式的大型晚會上,不少舞蹈成為大腕歌星的陪襯,成為功效制作流程中的雷同標本,缺乏獨特鮮活的舞蹈語匯和形象塑造;舞蹈作品只強調表演技法而忽略民族語匯的運用和舞蹈的民族文化內涵。一些以表現自我為主的蹦迪之類的舞蹈甚至成為時尚,等等。

隨著趕時尚,過瀟灑,圖刺激等一系列的社會風俗。許多人對我國少數民族舞蹈開始冷落,這種現象作為我國兒女應該保護。同時,民間藝術工作者應該采取一系列的保護行動。由此也取得了一些在民族文化的保護和發展上的重大成果。總結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第一頒布了一系列法律,用法律手段來保護和發展少數民族舞蹈,2005年2月《中國的少數民族政策及其實踐》白皮書,明確指出:“國家保護和發展少數民族文化、繁榮少數民族文化藝術事業”。第二設立保護和發展少數民族舞蹈的機構和設施,使少數民族舞蹈的發展有一個重要的載培養人才。到目前為止,全國民族自治地方有各類藝術表演團體534個,藝術表演場所194處,圖書館661個,群眾藝術館82個,文化館679個,文化站7318 個,博物館155個,全國五個民族自治區和云南、貴州、吉林等省有24所中等藝術院校,專門培養少數民族藝術人才。第三申報和設立世界和國家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鼓勵教學科研機構為保護和發展民族舞蹈提供智力支撐。到目前為止,我國設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目前已經有518項被選入,其中包括民族舞蹈。

我國對少數民族舞蹈的保護取得以上一些成果的同時還存在各個地區沒有很好地將本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與民族傳統文化保護相結合起來。關于少數民族舞蹈文化的保護,我們要從建立文明古國,發展民族文化等方面入手。保持良性的發展,就需開發和保護一起抓。我們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在西部這片土地上留下了有許多民族舞蹈是值得發揚光大的。我們可以把少數民族舞蹈與旅游業融合起來。世界經濟越發展,人們花在旅游方面的消費就會越多,如果少數民族舞蹈得到賞識就會無形中受到保護。如果做不好對少數民族舞蹈賴以生長發育發展的土壤和環境進行保護的效果就不佳,就會使得少數民族舞蹈保護和發展顯得力不從心。因此,大力發展我國民族舞蹈是當務之急,對推動我國舞蹈事業的發展意義重大,并且對我國歷史文化的研究也提供不可缺少的部分。

三、對癥下藥,保護好我國少數民族舞蹈

面臨著時代潮流的洗刷和西方文化的沖擊,我國少數民族舞蹈面臨種種癥狀,或受淡化,或得遭到輕視……。為此,從國家或民族群眾都要采取措施保護好少數民族舞蹈。

1.任何事物發展的生命力是在于它的根基。少數民族舞蹈的重視和發展要靠本民族的人氣。因此,要保護和發展少數民族舞蹈,首先就要保證少數民族舞蹈賴以生長發育發展的土壤和環境,提高人們的意識。對少數民族舞蹈賴以生長發育發展的土壤和環境進行保護是保護和發展少數民族舞蹈的根本。因為沒有少數民族舞蹈賴以生長發育發展的土壤和環境就缺乏民族舞蹈成長的支撐力。民族舞蹈賴以生長發育發展的土壤和環境的保護就是要盡最大可能將民族民間舞蹈置身于原有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中,在濃厚的民俗民風的浸潤下,對其能整體“活性”的保護起來。正如北京舞蹈學院副教授金浩認為的那樣原生態的民間舞蹈在現代環境中處于弱勢地位,需要對其生存的環境予以支持和重視,我們在堅持民族民間舞蹈自主性的基礎上,盡可能保護它的自然生態環境和人文環境。

2.發動政府支持力度,引導人們支柱發展。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對民族舞蹈的發展與保護有很大的作用。在這些方面,政府的支持是最大的動力。同時,東部的支持不可忽視。只有政府的重視,在經濟方面和組織活動方面給予支持,民族舞蹈的發展就會很順利。同時,經濟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如果得到東部地區的支持,民族舞蹈的發展就會有很大的動力和基礎。民族舞蹈要真正得到全面的發展。一方面要將少數民族舞蹈與本地特色產業相結合。發展本地區的特色旅游與產業,融入民族舞蹈的特色。可將一些特色的民族舞蹈作為地區品牌商標,這樣不但可以擴大本地的產業,突出特色。同時,對本地區本民族的舞蹈進行宣傳。另一方面,當地政府為發展經濟,開展以“文化搭臺,經濟唱戲”的文化經貿活動,把少數民族舞蹈藝術作為搭臺的主要支柱,把豐富多彩的民族民間舞蹈作為招引中外賓客、商賈朋友的迎賓主角。如楚雄彝族自治州年舉行“云南省第四屆青運會”和“火把節”時,組織全州各縣、和州屬單位參加的百人少數民族舞蹈方隊表演達25隊之多。節日期間,經貿洽談簽訂的合同和意向性協議等投資總額達11億多元。而海南借助國際旅游島的建設之際,對民族舞蹈大力宣傳,使本地區民族舞蹈真正得到保護與發展。

為了我國少數民族舞蹈有著更旺的發展生命力,我們一方面要保護好其原有的基礎,另一方面要鼓勵和支持民族舞蹈的保護與創新工作,為民族舞蹈保護和發展提供智力支撐。首先應該組織專家、學者深入少數民族聚集地收集、開發整理那些為廣大群眾所不知的民族舞蹈,進行系統的整理,使民族舞蹈逐步走向科學化和規范化,并納入民族藝術學院進一步的學習與排練。同時,對民族舞蹈進一步進行創新,是民族舞蹈在上新臺階。對民族舞蹈僅靠保護遠遠不夠,還必須進行創新。一個民族如果沒有創新的能力,也就不可能保護自己的傳統文化;一個民族的傳統文化如果不加以創新和變革,也就沒有生命力,就無法適應當代社會的發展。因此,必須對民族舞蹈進行創新,使得民族舞蹈恢復活力,提升民族舞蹈的質量,使之生生不息,世代延續。

總之,少數民族舞蹈是我國藝術中的重要資源,我們要認識到其重要作用和意義。在保持其原有的韻味,發揚它們優勢的同時,要認真發展創新,讓少數民族舞蹈在祖國的大地上永傳不衰。

參考文獻

[1] 景春.舞蹈教育在民族舞蹈傳承中的作用

[2] 南藝術學院學報,2006。

[3] 紀蘭慰,邱久榮.少數民族舞蹈在中華舞蹈史中的歷史地位

篇6

關鍵詞:少兒;民族舞蹈;教學

一、特色各異的民族舞蹈及其文化意義

中國是多民族國家,每個民族在其歷史長河中都發展出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民族舞蹈是其各自獨特文化的集中體現。具有以下特征:

1.群眾性、娛樂性:中國各民族的舞蹈發展都植根于民族的興衰。在遠古時代,舞蹈即已對人類的生活方式、、民情民風、道德規范等產生了重要影響,在發展中,后世發展逐步由最初的抒發、表達個人情感而具有了群眾性和娛樂性,成為民族生活的直觀變現之一。

2.感彩豐富:舞蹈不僅具有重要的娛樂性,也是人們表達感情、抒懷的重要方式,在重要時節,人們往往載歌載舞。

3.鮮明的民族特色:各民族的舞蹈都深深植根于本民族的生活之中,受到了本民族服飾、語言、習俗等的影響,特色鮮明。

在民族舞蹈體現出鮮明的特征之外,也具有重要的文化意義:

1.文化傳承:民族舞蹈是廣大勞動人民在長期的歷史進程中集體創造、集體傳衍、不斷積累發展形成的,表現了民族的變遷,也通過舞蹈傳授生產技能、傳播等等,具有獨特的民族氣息和時代精神,是前人留下的寶貴精神財富。

2.文化積淀:在長期的歷史進程中,各民族都確立起了自己獨特的文化體系,民族舞蹈作為重要的文化內容,是文化積淀的必不可缺的內容。

3.文化交流:尤其是進入現代社會,“軟實力”成為國家交往和較量的重要內容,舞蹈文化無疑是一項不可缺少的主體。民族舞蹈的展現,極大的促進了民族之間、地區之間和國家之間的溝通和交流。

4.文化創新:現代社會,民族文化受到了極大重視。但是更多的淪為“博物館式”的保護,缺乏創新創造。舞蹈作為民族文化的一項重要內容,是文化創新的具體內容之一,根據時代特點、民族現狀,對民族舞蹈的發展創造,實際也是對文化的發展創新。

二、少兒舞蹈教學的重要意義

少兒天真爛漫,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容易接受新鮮事物。對其開展舞蹈教學具有以下重要意義:

1.培養孩子的審美情趣和能力

少兒舞蹈中處處體現著少兒的“童心”和“童趣”,蘊含著孩子們對于“真善美”的感受與親和力。由于少兒舞蹈的體裁、主題表現形式豐富多彩,孩子在學習、排練和表演舞蹈的過程中,能夠同時欣賞到優美的動作、悅耳的旋律、歌聲,絢麗的景色及鮮艷的服裝等。它不僅符合幼兒的情趣,而且會使幼兒的聽覺和視覺同時感受到藝術的陶冶,這也是培養藝術素質的起點。

2.樹立起對文化和藝術的興趣

文化藝術作為人類文明的瑰寶,濃縮了人類發展進程的精華,舞蹈是這一內容的具體內容,通過對少兒開展舞蹈教育教學,有利于培養少兒對舞蹈的興趣、對文化藝術的興趣,促進文化藝術的傳承和發展。

3.培養少兒全面發展:舞蹈在幼兒教育中,是促進幼兒體、智、德、美全面發展的重要內容之一,也是重要手段之一。少兒舞蹈從艱苦的基本功訓練到演出,本身就是一種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相結合的過程,舞蹈可以增強孩子的肢體靈活性及柔韌性、身體的力量、動作協調性、表演性與孩子的創新能力等,同時可以鍛煉毅力、提高身體素質、培養自信心、培養孩子的想像力。

4.培養人才、促進民族文化發展和進步:對少兒開展舞蹈教育,尤其是民族舞蹈教育教學,有利于培養民族舞蹈的后續人才,有利于民族文化發展和傳承。

三、少兒民族舞蹈教學的基本原則和方法

結合民族舞蹈的特點和少兒的身心特點,開展少兒民族舞蹈教學應堅持以下幾點基本原則:

1.順應童趣、啟發痛心:少兒民族舞蹈看來簡單,無非是一群天真活潑的兒童穿上民族服裝聚在一起唱唱跳跳而己,實際卻不然,它像成人民族舞蹈一樣,有著極其豐富的內涵和多樣的表現形式。因而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必須順應童趣,啟發童心,抓住以下的少兒心理特點進行教學:

(l)少年兒童有極其強烈的上進心:兒童時期多數是“人小志大”,因而必須抓住這種心理特點和積極因素,激勵他們的進取意識。

(2)少年兒童理解力弱、記憶力強:因此在教學中一定要循循善誘,百說不厭,百做不煩。每個動作要一點一點的講到講透,示范要一步一步地做準做好,循序漸進,由易到難,由簡到繁地教會他們。

(3)少年兒童好學習,模仿能力極強,但玩性也大:因此,教學時必須讓他們在玩中學,學中玩。少年兒童學習時注意力集中是有限的,好奇心使他們對許多事物感興趣,卻不能持久。因而對他們不能像要求成年人一樣,一訓練就是幾小時,每天都不間斷地訓練。孩子們在學習時只能是練一會兒,玩一會兒,玩一會兒又練一會兒。教新課時尤其要特別注意掌握在他們注意力最集中的時候,教師抓住時機耐心細致地一個一個動作的細致解說,一絲不茍地示范給他們看懂看會,讓他們在看懂看會的同時,自然而然地產生濃厚的興趣而跟著做動作,這時他們才能很快的把新動作要領牢記在心,久久不忘。少兒的模仿能力極強,只要他們弄懂領會了具體的動作,學起來就特別快,而且惟妙惟肖。

2.抓住民族舞蹈的特點和規律,順應童心、童趣,生動形象的分解教學:孩子們一旦掌握了一定的基本功,就能自如應用身體的各個部位,做出各種舞蹈動作。這之前,教師必須先把每一個民族舞蹈的特點和民族風格準確抓住,把民族舞蹈動作一一進行分解。

3.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式:少年兒童富有朝氣、勇于學習新事物、充滿好奇心,而且極易被引導。在教學中應當抓住這一特點,不斷積累經驗,探索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一方面,可以采用常規的教學模式,講、練結合,這對于一些初次接觸的動作、知識等非常有用,但另一方面,這種模式極易引起學生的厭倦,畢竟兒童自制力差,容易疲憊,這時就應當轉換新的模式,如通過競爭引起孩子的興趣進而主動學習。孩子之間十分重視榮譽,而且能夠在老師的引導下十分努力的去爭取榮譽,這樣,就可以在舞蹈學習中引入競爭,激發孩子的興趣和動力,努力去練習,相互比較、相互學習,老師再從旁加以指導,孩子在學習中一定能獲得更大的進步,并且保持這種濃厚的興趣。

4.舞蹈教學與文化教育相結合:民族舞蹈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舞蹈教學不僅要傳授舞蹈技術,更要傳承其中所包含的文化內涵,并進而延伸至傳承整個民族文化。在日常教學中,長期單純的動作聯系也易引起少兒的厭倦,這時可以適當穿插文化教育,如講述某個民族舞蹈的文化寓意、內涵、相關的美麗故事、傳說等等,這樣,在舞蹈教學中,不僅教授了孩子們舞蹈藝術,也陶冶了其情操、傳承了民族文化,提高了孩子們的思想道德修養,有利于其健康成長,也有利于未來德藝雙馨藝術家的培養。

少兒民族舞蹈教學是一門專業性很強的藝術教學事業,為了使這朵艷麗的小花常開不敗,擺在少兒民族舞蹈教師面前的任務是十分光榮而艱巨的。在孩子們幼小的心田中播下美的因子,啟迪美的靈韻,培養和造就一批民族舞蹈的優秀人才,教師們除了埋頭于教學實際之外,還必須把汗水換的經驗上升到理論的高度,找出規律,發揚優勢,為少兒民族舞蹈藝術事業作出更多的貢獻。

參考文獻:

[1] 李金惠.淺談少兒民族舞蹈教學[J].民族藝術研究,1995年第3期,77-80.

[2] 羅列詩.論我國少數民族舞蹈的文化功能[J].藝海,2011年第5期,120-122.

篇7

關鍵詞:四川少數民族地區;專業舞蹈教育;民族藝術;傳統舞蹈

中圖分類號:J7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2)29-0118-02

四川省主要少數民族聚居地區高等院校有四川民族學院、西昌學院和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以下簡稱阿壩師專)。分別位于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縣、涼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和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縣。三所高校都開設了舞蹈教學院系。本文將結合上述三所高校,探討四川省主要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專業舞蹈教育現狀。另外,文章所涉及到的高等院校專業設置中,有音樂和舞蹈兩種專業或專業方向,本文僅針對舞蹈專業或舞蹈方向作探討。

一、四川省少數民族情況分析

四川是一個多民族大省,“居住著漢族和彝、藏、羌、土家、回、苗、蒙古、滿、白、納西、布依、傈僳、傣、壯等14個世居少數民族。連同20世紀50年代以后來川定居的民族,全省共有53個民族成分”①。后又據《四川年鑒(2009)》的權威統計,四川省共有“55個少數民族”②。四川民族地區“幅員30.49萬平方公里,占全省總面積的62.9%”③,“至2008年底,全省共有少數民族人口460多萬”④。

二、民族地區高校專業舞蹈教育總體情況

我國舞蹈高等教育始于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四川省民族地區高校專業舞蹈教育起步于上世紀九十年代。經過近二十年的探索與形成,如今每個民族地區的高校都建立了專業教學單位。涵蓋舞蹈表演、舞蹈學、音樂教育(舞蹈方向)、音樂學(舞蹈方向)、音樂學 (舞蹈教育)等多個舞蹈專業或舞蹈方向。但與其他漢族地區相較,四川省民族地區舞蹈高等教育開展稍顯滯后,現在還屬于探索、形成階段,至今尚無一所高校建立獨立的專業舞蹈教學單位。以上三所高校前身都屬于師范類高等專科學校,近幾年升格為綜合類本科院校后還沒完全脫離師范院校的辦學模式。此外,四川省民族地區高校專業舞蹈教育基本上還未脫離與音樂教育并軌的模式,導致專業舞蹈教育發展受限。各高校在學習借鑒其它院校教學模式的同時卻忽略了自身條件,與省情及各民族地區實際情況結合不夠緊密,沒能體現出地域優勢和民族特色。舞蹈方向學生所學內容可以看作是音樂學與舞蹈學的綜合體。學生所學課程“多而全”,但知識、技能卻達不到“少而精”,畢業生呈現出“萬精油”的特點。學生自身也無法對自己的主攻方向進行準確的定位。人才培養規格的定位不夠準確,使得培養的學生特色不夠明顯,缺乏競爭優勢。

受以上種種弊端制約,四川民族地區高校專業舞蹈教育始終未走出一條適合自己的道路。因此必須進行合理有效的改革與創新。

總體原則可以兼顧打造特色和服務社會兩方面。要脫離盲目從眾的心理,在遵循藝術教育基本規律和遵守國家相關政策及法律法規基礎上進行改革,樹立自己的特色品牌。同時,還要兼顧服務社會這一高校重要責任,面向廣大民族地區,培養受民族地區歡迎的文化建設優質人才。

三、改革方向及主要策略

(一)開發本地區民族傳統舞蹈資源

四川省具有豐富的少數民族舞蹈藝術資源,這些舞蹈形式從古一直流傳至今,是民族地區優秀舞蹈藝術的集中體現。近幾年,隨著國家對少數民族文化藝術資源的重視,部分歷史悠久的舞蹈分別被列入國家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自從國家開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以來,四川省共成功申報傳統舞蹈類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共10項⑤,其中三州民族地區(以下簡稱三州)成功申報8項,占總數的80%。省級民間舞蹈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兩批共37項,三州共17項,占總數的45.9%。

三州共有國家級傳統舞蹈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5人,省級41人。傳承人年齡最小29歲,最大82歲,平均年齡53歲。50歲以上者27人,占總人數的61.4%,年齡總體趨于老齡化。

以上數據充分表明三州民族地區傳統舞蹈資源豐富,且有待進一步的傳承。但傳統舞蹈傳承人年齡結構偏大,急需培養后備人才,擴大傳承隊伍。

“四川是全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第二大藏族聚居區和唯一的羌族聚居區”⑥,民族地區高校正好位于這三個民族的主要聚居地甘孜、阿壩、涼山。所在地也是這些民族傳統文化的核心區域。國家曾明確提出要“充分利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人才優勢和科研優勢,大力培養專門人才”⑦,保護我國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還要求“教育部門和各級各類學校要逐步將優秀的、體現民族精神與民間特色的內容編入有關教材,開展教學活動”⑧。民族地區高校有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繼承、推廣、弘揚本地區優秀的舞蹈藝術形式也責無旁貸。

(二)將民族舞蹈資源合理引進課堂,打造特色

在舞蹈類課程設置規劃時就可有意識的加大本民族或本土特有舞蹈形式的教學力度。除基礎課程、素質課程外,學科和術科建設都可圍繞其進行。

在教材方面,如民族民間舞課,現在四川省民族地區高校該課程大多沿用北京舞蹈學院編寫的《中國民間舞教材與教法》教材。該教材涵蓋了我國漢族地區民間秧歌舞和部分少數民族舞蹈,包括藏族舞、蒙族舞、維族舞和鮮族舞。但在藏族舞這一板塊,教材只提取了弦子和踢踏的一些基本元素,舞蹈風格突出但地域性不強。

就四川省藏區而言,還有許多風格獨特的舞蹈,例如道孚縣的嘛呢鍋莊、石渠縣的真達鍋莊等,這些都是其它地區高校不具有的資源。很多舞蹈形式亟待傳承和推廣。民族地區高校完全可以在此基礎上繼續挖掘和整理,形成特色教材。“應當要求教師把活的舞蹈教材盡可能地以文字和圖像的形式寫、畫出來,或制成錄像教材,以便作為教學和檢驗教學的依據”⑨。還可將這些優秀的傳統舞蹈進行更具化、更深入、更細致的打造,建設成特色課程、精品課程,形成全面的、系統的教學體系,甚至特色專業。

此外,在教學計劃中適當增加與民族舞蹈相關的民族文化知識的教學,比如開設民族或地方文化、歷史、習俗、其它藝術形式課程,或者定期舉行相關文化的系列講座,提高相關民族文化知識。

發揮優勢、彰顯特色,才是民族地區高校專業舞蹈教育新突破的有效途徑。

(三)調整培養模式,為少數民族地區服務

有學者提出,現在的社會正朝著服務型社會發展,認為“各個行業及部門,生產與消費、經營與管理都是以服務為理念、以服務為手段、以服務為目的”⑩的,“服務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工作手段、價值目標”{11}。現代高校肩負著教書育人、科學研究和服務社會三大功能。因此,在對學生的培養也不能脫離社會,閉門造車。觀照社會需求(或通常說的“就業市場”),與院校追求就業率初衷是一樣的,只有兼顧了教育與社會需求,就業率才能提升;就業率提升了,才能說明教育的對象是適合社會的。

民族地區高校在人才培養目標確立上首先要做到要面向全國也要兼顧民族地區。其次還要結合現代藝術教育與傳統舞蹈傳承。

民族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區別于其他民族的重要標識,是最有代表性且淵源流傳的精神層面的財富。繼承弘揚民族傳統文化可以增加民族自豪感、提升民族凝聚力;延續民族精神、增進民族團結。在當今社會文化多元化、信息網絡化的大背景下,學生對外來文化的接受速度很快,但在接納外來文化的同時,也受到了“西方文化中心論”的影響,樂于追趕現代文化,有意識無意識的丟掉了一些“民族血統”。有數據顯示,在參加問卷調查的91名少數民族大學生中,75%的學生不會自己本民族的語言,3%僅會一點{12}。僅從這點就能意識到引導學生回歸民族性的重要性與迫切性。

兼顧了以上兩點后,進行人才培養規格的重新定位,再“根據人才培養模式的總體設計,尤其是人才知識、能力、素質結構調整的整體走向,抓好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的改革……”{13}。

培養模式確立后,再依據社會需求進行專業設置,然后根據不同專業進行課程體系的規劃與確立。這樣的改革與創新才是符合時代需要,受市場歡迎的。

2011年二月,藝術學從文學中獨立,升格為一個學科門類,這意味著我國的藝術高等教育將迎來又一個大發展時期。各高校應以此為契機進行合理必要的改革與創新。

現代高校發展的趨勢是“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精”。民族地區高校必須突破瓶頸,尋求準確定位,提高競爭優勢,謀求正確發展方向。因地制宜,搶占先機,進一步挖掘和發揮區位優勢,打造品牌,提高教學質量,才能走出具有民族地區特色的專業舞蹈專業教育的新出路。

注釋:

①四川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四川省志 民族志.2000年12月第一版,第1頁.

②四川年鑒社編輯出版發行.四川年鑒 (2009).2009年12月第一版,第36頁.

③四川年鑒社編輯出版發行.四川年鑒 (2009).2009年12月第一版,第36頁.

④四川年鑒社編輯出版發行.四川年鑒 (2009).2009年12月第一版,第36頁.

⑤本部分數據系根據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的相關信息整理.

⑥四川年鑒社編輯出版發行.四川年鑒 (2009).2009年12月第一版,第36頁.

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2005]18號.

⑧《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2005]18號.

⑨呂藝生.舞蹈教育學.轉引自李延海.中國民族民間舞蹈教育現狀調查與研究.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7 年第一版,第48頁.

⑩孫希有.服務型社會的來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10月第一版,第2頁,第3頁.

{11}孫希有.服務型社會的來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10月第一版,第2頁,第3頁.

篇8

關鍵詞:民族舞 現代舞化 利弊 解決對策

本文以下將民族舞蹈現代舞化的利與弊進行了分別探討與闡述,并且針對民族舞蹈現代舞化的弊端問題而提出了幾點解決對策,從而有效推動民族舞蹈的發展與繼承,進而繼續弘揚我國民族舞蹈文化傳統于世界。

一、淺談民族舞蹈現代舞化的利

(一)有效突破民族舞蹈的形式

眾所周知,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多文化特點的國家,并且擁有著較多原生態民族舞蹈,國內不同民族均擁有自身民族特色的原生態民族舞蹈,例如:目前典型的、特色的原生態民族舞蹈演員――楊麗萍通過自身演繹方法將云南印象展示于眾人的面前,從而將我國的民族舞蹈文化弘揚于全世界,并且得到了很多國內外地區的認可與關注,其所演繹的原生態舞蹈大大震撼著眾人們的心,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事物不需要突破而發展的,為了使得某一事物能夠滿足當前社會經濟發展,則需要對其進步不斷地突破與創新,從而使其走向更長遠,當前,我國國內民族舞蹈也不例外,需要對其進行創新與改革,適當的添加其他民族特色舞蹈元素于其中,或者創新原生態民族舞蹈而突破其形式,從而推動其舞蹈發展,例如:《出走》(蒙古族舞蹈)這項舞蹈劇目就是根據音樂《天堂》而改編來的,是將蒙古族舞蹈語匯與現代舞語匯的相互結合而成的特色蒙古族民族舞蹈,并且獲得中央電視臺舞蹈大賽的認可與贊揚,由此可以看出,創新后的民族舞蹈不僅滿足當前人們的審美觀點,而且還有效突破了傳統民族舞蹈的表演形式,從而有效推動了蒙古民族舞蹈的進一步發展。

(二)有效提高了感觀效應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生活習慣以及思想觀念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與此同時,對民族舞蹈的審美觀念也發生了相應變化,人們覺得現代舞化的演繹而更能夠震撼自身精神與心靈,加上其新穎性以及創意性特點而更能夠沖擊人們的內心深處而引起共鳴,這是由于當前現代舞化的音樂方面得到了突破性的創新,并且其舞蹈表現形式也相應的添加不少特色元素在內,從而有效給人一種聽覺上、視覺上的沖擊感覺,例如:現代舞化舞蹈作品《出走》,該作品的音樂在原來的基礎稍作了調整與創新,并且還將民族舞蹈語匯與現代舞語匯巧妙的融合在一起,從而有效地贏得了廣大觀眾們的喜愛,進而使得該作品被越來越多的人們所熟知起來。

(三)具有一定的時代效應

由于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是不斷前進的,當然,舞蹈文化也是需要不斷發展的,而人們的審美觀念以及視覺感官等會隨著上述因素的變化而變化的,因此,通過將民族舞蹈現代舞化,則有助于民族舞蹈進一步發展與保留,雖然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民族舞蹈語匯本質特點,但是其創新后的的民族舞蹈卻得到了廣大群眾們的喜歡,進而有效推動了其進一步發展,由此可以看出,將民族舞蹈現代舞化能夠有效適應時代的進步,故民族舞蹈現代舞化具有一定的時代效應。

二、淺談民族舞蹈現代舞化的弊端

(一)對舞蹈教學活動帶來一定的影響

由于舞蹈教學活動是一種傳承性較強的課程,學習者可以通過系統舞蹈教學而獲得舞蹈專業技能,如果將民族舞蹈現代舞化,則在一定程度上給民族舞蹈教學帶來影響,與此同時,教學教師還需要考慮到應用何種方式或者手段來進行有效教學,加上當前學生們對現代舞的學習興趣愈來愈濃厚,因此,對舞蹈教學教師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對民族舞蹈文化的傳承帶來一定的影響

中國是一個民族文化以及民族氣息較強的國家,加上少數民族熱愛舞蹈而逐漸出現各種原生態舞蹈,但是這些原生態舞蹈的出現是因為國家近幾年來對其的重視,如果沒有國家的重視,則原生態的民族舞蹈形式將不會出現多樣化、多元化。另外,原生態民族舞蹈沒有任何“裝飾”,并且沒有改變民族舞蹈文化,因此,得到了我國政府的高度重視,如果對民族舞蹈進行現代舞化,那么將會面臨著以下問題,即該民族舞蹈還具有傳承必要性嗎?該民族舞蹈還被稱之為民族舞蹈嗎?國內民族舞蹈研究還有意義嗎?等,這些問題都是如今需要慎重考慮的,并且還需要及時探討一些有效措施來進行解決,從而將現代舞化的民族舞文化有效傳承下去,進而有效保障民族舞蹈原生態因素得以保留,進而有效保留我國民族舞蹈文化。

三、探討民族舞蹈現代舞化弊端的有效解決途徑以及建議

通過上文敘述了解得知,民族舞通過系統性教學體系則能夠有效將其傳授于學生們,但是隨著近年來人們思想觀念以及審美觀念的變化,使得民族舞蹈逐漸呈現現代舞化,以至于造成民族舞蹈失去了其本質特點,但是,我們又不能放棄民族舞蹈的傳承工作,因此,需要探討有效解決對策以及途徑來進行處理、解決。

首先,將原生態民族舞蹈教學作為一門專業課程來進行傳授于學生們,使得學生們擁有一定的民族舞基礎理論認知水平;其次,將融合一定現代舞的民族舞作為另一個課程來進行傳授于學生們,即作為選修課形式而使得學生們能夠合理的對民族舞進行創新與改革,從而使得學生們能夠不僅掌握了民族舞傳統文化,而且還擁有一定的創新能力而對民族舞進行適當創新,從而有效推動民族舞進一步發展而繼續傳承下去。

結語:

綜上所述,本文以上將民族舞蹈現代舞化的利與弊分別進行了分析與探討,并且針對民族舞蹈現代舞化的弊端問題而提出了若干解決途徑以及建議,從而使得民族舞的原始特色得以繼續保留與繼承,并且使得舞蹈學習者能夠擁有一定的民族舞蹈現代舞化的創新能力,進而使得他們能夠適當、合理的改變民族舞蹈傳統表演形式,而給眾人帶來唯美、震撼人心的現代舞化的民族舞蹈作品,繼而有效進一步提高觀眾們的審美水平。另外,筆者希望通過本文的敘述能夠為相關研究學者以及舞蹈教學者提供一定的參考借鑒意義,從而有效推動民族舞蹈進一步發展與繼承。

參考文獻:

[1]朱f,韓亞林.音樂對旅游地形象感知的影響研究――以歌曲為例[A].地理學與生態文明建設――中國地理學會2008年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08.

[2]許志剛.周部族在音樂與詩歌領域的貢獻[A].中國詩歌與音樂關系研究――第一屆與第二屆“中國詩歌與音樂關系”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2.

[3]戚澤.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民間舞蹈的重要意義――對云南藝術學院非遺進課堂活動有感[J].青春歲月,2011(12).

篇9

關鍵詞:少數民族;音樂舞蹈;旅游;土家族;擺手舞

國內許多民族都能歌善舞,有更多機會歌舞相伴,因此便形成了各種民族音樂舞蹈形式,如新疆達斡爾族音樂舞蹈、蒙古族音樂舞蹈、塔吉克族音樂舞蹈、滿族音樂舞蹈等,音樂舞蹈形式都很發達。近年來,發展民族旅游產業是民族地區重要的經濟形式,民族音樂舞蹈資源是民族地區重要的旅游資源,對于民族音樂舞蹈資源的充分開發和利用不僅有利于增加民族地區旅游業的吸引力,豐富區域旅游內容,同時由于旅游業對民族音樂舞蹈的價值開發,有助于民族音樂舞蹈借助民族旅游業發展傳承發展下來。但是在實際運作中,少數民族音樂舞蹈的旅游價值利用并不容易。湘西土家族擺手舞是少數民族舞蹈較為典型的例證,其不僅具有鮮明的土家族特色,也蘊含著土家族特殊的風俗文化。湘西土家族擺手舞源于該民族古老的祭祖儀式,據史料推測,自形成至今已有上千年歷史。近年來,隨著湘西地區旅游業的發展,土家族擺手舞逐漸成為當地旅游業發展的重要旅游資源,對于當地旅游業發展有很大促進作用。土家族擺手舞在當地旅游發展中的表現在少數民族音樂舞蹈的旅游發展中具有一定代表性,對于相關問題的研究有助于民族音樂舞蹈旅游發展的問題發掘和解決。

一、少數民族音樂舞蹈的旅游潛力

由于民族音樂舞蹈的形式和內容方面的新奇和特殊的藝術成就,民族音樂舞蹈是民族地區旅游業發展的重要資源,這種資源優勢集中在多個方面,如豐富旅游內容、增加游客的地方文化經驗,愉悅游客旅游體驗、形成地方旅游特色等。雖然這些旅游資源的方向不同,指向主體不同,但是都有利于地方旅游的發展,都是民族地區音樂舞蹈參與旅游業發展的潛力所在。[1]以土家族擺手舞為例,湘西土家族擺手舞對于旅游業的優勢主要在于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土家族擺手舞有明顯的娛樂特征,音樂和舞蹈都具有娛樂性,帶給受眾愉悅感受是藝術的基本特性,土家族擺手舞是土家族民眾在勞動、祭祀活動中形成的音樂舞蹈形式,具有很強的娛樂性,無論男女老少,都可以按照一定節奏參與進來,可謂是妙趣橫生,而從旅游業來說,娛樂是旅游的一個基本要素,游客很容易通過土家族擺手舞表演獲得愉悅感受;其次,土家族擺手舞有明顯的地方文化特色,對于游客來說,到特定地區的游玩,實際上也是了解地方文化習俗的一個重要途徑,增長見識,獲得新奇感受是游客游玩的重要目的,從土家族擺手舞來說,湘西土家族擺手舞不僅集中了音樂和舞蹈藝術形式,同時,也表現了土家族社會的歷史源流、生存環境、生產生活方式等土家族各方面的文化內容,一定程度上就是土家族文化的集中表現,在游客觀看或參與土家族擺手舞時,實際上便能夠從擺手舞中對土家族的文化形成深刻感受;再次,土家族擺手舞有很強的參與性,參與到其中才能得到更為深刻的旅游體驗,對于游客來說,土家族擺手舞是一種特殊的藝術形式,可以旁觀,也可以參與,有助于增強游客的旅游體驗,同時也有助于對于地方文化的深刻感受,增加娛樂效果。最后,有助于地方旅游業特色形成,不同民族的音樂舞蹈形式和內容各不相同,在地方旅游業發展中把民族音樂舞蹈納入旅游體系時,意味著民族音樂舞蹈的特色也將成為地方旅游業的特色,在對相關特色充分發揮時,民族音樂舞蹈便成為當地旅游業發展的特色品牌,如當下只要提到湘西土家族旅游,必然會提到土家族擺手舞。各種特征使得土家族擺手舞在旅游業發展中有很好的優勢,并因此成為土家族地區旅游業發展的重要帶動項目,對于當地旅游業發展不可或缺,以永順縣雙鳳村為例,該村由于擺手舞表演已經成為當地品牌旅游項目,擴展了當地旅游業的知名度,為當地旅游業發展帶來更多的游客資源。

二、少數民族音樂舞蹈旅游價值的實現

雖然少數民族音樂舞蹈對于地方旅游業發展有重要價值意義,但是這個價值意義實現必須要通過系統化、多樣化地開發,才能使民眾音樂舞蹈的旅游價值得到充分實現。湘西地區旅游資源豐富,素以山奇、水秀、洞勝、谷幽稱絕,土風苗韻最為濃烈,尤其土家族的擺手舞濃郁獨特。自1982年國家批準建立“張家界森林公園”以來,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旅游業得到迅速發展,旅游業也逐漸成為當地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湘西土家族的旅游業發展,一方面在于獨特的自然資源,另一方面則是由于當地獨有的民族文化資源。湘西土家族擺手舞是當地旅游業發展的重要資源,對于旅游業發展有重要支持作用。但是這種支持意義的最終實現還是在于當地旅游業對于土家族擺手舞的重視和明確的思路開發所促成。

(一)創新民族音樂舞蹈樣式

土家族擺手舞分為大擺手和小擺手,在具體實踐上也有很多差別,如擺手舞動作多樣等,是當地民眾的主要節俗活動,對于長期生活在相對封閉的土家族民眾來說,擺手舞相當于當地社會的狂歡活動,由于其他娛樂活動的缺乏,自然對于傳統社會中的民眾有較大吸引力。但是從游客視角來說,現代社會中的民眾有更多的娛樂選擇,同時在審美方面也有更高的要求,這種多樣化的藝術需求和較高的藝術標準意味著土家族擺手舞在旅游中的參與如果還是按照既有形態來運作,自然顯得比較單一。土家族擺手舞如此,其他少數民族音樂舞蹈同樣也是如此。要使民族音樂舞蹈能夠對受眾有更多的吸引力,增加民族音樂舞蹈的游客參與,就必須要在現有音樂舞蹈形式基礎上進行創新,進行多樣化發展,形成更多的音樂舞蹈形態,當前土家族舞蹈的廣播操化發展就是典型的例證。這種多樣化可以從以下方面來著手:第一,多樣化音樂舞蹈形式,如可以形成以人數分類的音樂舞蹈種類,也可以形成以隊形變化不同的藝術形式,或者是對民族音樂舞蹈進行簡化等,都是民族音樂舞蹈樣式的轉變,有利于增加民族音樂舞蹈的新鮮感,特別是部分民族音樂舞蹈有一定難度,必須要進行改編才能有利于游客參與;第二,創新音樂舞蹈動作,民族音樂舞蹈大多有自己的動作,這些動作往往來自勞動或祭祀等方面,隨著社會發展,其中也可以融入新的舞蹈動作,來使民族音樂舞蹈與時俱進;第三,改變民族音樂舞蹈的形象塑造,舞蹈形象改變也是少數民族音樂舞蹈改變樣式的重要方式,如土家族擺手舞的舞者往往各自穿著民族服裝,在形象上有所突破也會使民族音樂舞蹈形成新的視覺感受。

(二)擴大民族音樂舞蹈的影響

少數民族音樂舞蹈是在民族社會中形成的藝術形式,對于當地民眾來說,自然很熟悉,但是這種熟悉往往是民眾對于自己周圍環境的一種理所當然的存在,很少會關注到其有多大的意義,或者是形成進一步發展壯大民族音樂舞蹈的欲望。但是對于外地游客來說,地方藝術形式多樣,而其旅游出行的時間有限,在此情況下,其對于相關藝術活動的關注首先是其知名度、趣味性和文化性,以此來把其作為一種地方風貌的表征,作為一個認知、感知和理解地方文化風情的入口。顯然,當下各方面對少數民族音樂舞蹈的態度和理解并未和游客的需求特征達成一致,并沒有從游客需求上把民族音樂舞蹈作為地方文化的代表來打造,從而使得民族音樂舞蹈的影響力難以有效擴大,弱化了游客對于地方音樂舞蹈的關注。如土家族擺手舞是湘西土家族當地婦孺皆知的藝術形式,但是當地民眾往往把其理解為祭祀、習俗或娛樂需要,把其理解為祖輩傳下來的理所當然的存在,這種認識和理解使得當地對于擺手舞的旅游參與往往限于平常的活動,和其他地方旅游活動的參與并無二致。近年來,隨著擺手舞在旅游產業中的實際作用發揮,湘西土家族旅游開發開始逐步重視擺手舞的影響力擴大,主要表現為開辦了更多和擺手舞有關的旅游活動內容,大大提高了擺手舞的知名度。從根本上來說,要使擺手舞等民族音樂舞蹈在旅游中的影響力增加,不僅需要在旅游實踐中增加民族音樂舞蹈相關的內容,通過實踐來強化民族音樂舞蹈的影響力,還需要從研究和組織專門性活動等方面來擴大這種影響力。從研究來說,主要是指對民族音樂舞蹈進行深入研究,建構民族音樂舞蹈堅實的理論基礎,使民族音樂舞蹈在深度和厚度方面進一步加強。從組織專門性活動來說,是指特定民族音樂舞蹈所屬地區可以組織各種各樣的主題活動,擴大民族音樂舞蹈的影響力,比賽活動或者聯歡活動都是較為有效的活動方式,如可以組織擺手舞評比活動或者組織“擺手節”活動等,都有助于民族音樂舞蹈的外界影響力擴大。[2]

(三)完善民族音樂舞蹈基本設施

少數民族音樂舞蹈大多沒有固定的活動場地,而是根據習俗活動需要來進行,這種隨意性雖然使民族音樂舞蹈在民族地區能夠隨時進行。對于少數民族民眾來說,民族音樂舞蹈是其生活中的常態行為,隨時隨地都可以融入進去。但是從游客視角和旅游發展視角來說,卻有一些不和諧的音符在其中,首先從游客來說,在其進入到民族地區旅游時,實際上便是以局外人的身份進入到一個陌生的文化語境,沒有一種儀式性表現的導引,這使其很難對民族音樂舞蹈進行角色轉變,因而弱化了民族音樂舞蹈的互動性。其次從民族旅游來說,民族音樂舞蹈是重要的旅游資源,在游客慕名而來來感受民族音樂舞蹈文化時,這種隨意性會使游客難以把這種期待具體落實在特定地區或特定物品上,容易造成游客的期待落空,影響旅游體驗,自然不利于民族旅游業的吸引力加強。在這一點上,湘西土家族擺手舞就做出了表率,專門在特定地區建立了擺手堂,在其中進行專門的擺手舞表演,使外地游客對于擺手舞文化的探索心理得到滿足,并因此吸引了很多游客專門跑去擺手堂觀看,不僅豐富了旅游內容,也使當地經濟得到了推動。由此可見,對于民族音樂舞蹈的旅游價值實現,還需要在民族地區的旅游業發展過程中,建立或完善各種和民族音樂舞蹈的相關設施、場所等,使當地民族音樂舞蹈文化能夠以多種具體的形式具體表現出來,湘西用于擺手舞的場所擺手堂便是如此。

(四)建構民族音樂舞蹈文化品牌

篇10

關鍵詞:西北民族;民間舞蹈藝術;時代價值

我國西北地區居住著蒙古族、回族、維吾爾族、藏族、塔吉克族、滿族等眾多數民族,這些民族各自傳承著其獨有的民族文化,包括獨具特色的民族舞蹈。舞蹈是人們進行情感表達的一種意識形態的反應,民族舞蹈代表作著一個民族的風情、生活習慣以及宗教文化等,深刻放映著一個民族的民族文化。西北地區的民族眾多,下文就針對西北地區的不同民族的民間舞蹈進行簡要分析,并指出西北民族民間舞蹈藝術的時代價值。

一、西北民族民間舞蹈的概要

我國的民族舞蹈種類繁多、支系復雜,民族舞蹈的數量較多、內容也較為豐富,各個民族的舞蹈都各具特色,體現了不同民族的習俗文化與信仰文化差異。西北民族民間舞蹈大都歷史悠久,是一個民族的歷史文化積累與沉淀。西北民族主要有蒙古族、回族、維吾爾族、藏族、塔吉克族、滿族等民族,基本上斗毆各自特色的民族舞蹈,本文以維吾爾族、蒙古族、塔吉克族為代表簡述我國西北地區的民族舞蹈的藝術特色。

(一)維吾爾族的民間舞蹈特色

維吾爾族是從游牧過渡到農耕的民族,是我國歷史上較為悠久的古老民族。維吾爾族人民經歷了游牧、畜牧、農耕等經濟生活階段,也受到過多個宗教文化的影響,其舞蹈的表演形式一般體現了自娛性、禮俗性和表演性。維吾爾族自娛性的舞蹈一般就是在各種場合隨意跳的舞蹈,多用“賽乃姆”的曲調,這個曲調的節奏平穩,比較豐富。禮俗性的舞蹈有“多朗舞”、“夏地亞納”、“薩瑪舞”等,這類舞蹈大都保存了古代維吾爾族的宗教、禮儀以及西域地區的鼓吹樂的表演形式。表演性的舞蹈有“納孜爾庫姆”、“手鼓舞”、“薩巴依舞”、“山羊舞”等,有的是徒手表演,有的是手持道具或者模仿動物形態,或“移頸”或“打指”,多能感受到古代西域的樂舞遺風。維吾爾族中最為特色的多郎人的多郎舞,是維吾爾族歷史悠久、表演形式完整、動作粗狂矯健的禮俗性舞蹈民間舞蹈,表現出多朗人的粗狂、開朗的性格,而且保存了古西域舞風,是傳承優秀文化的最好見證。

(二)蒙古族的民間舞蹈特色

古代蒙古族人民是逐水逐草而居,以畜牧為生的游牧生活,蒙古族舞蹈的自娛性很強,以“筷子舞”最為出名,舞蹈節奏明快,熱情奔放。蒙古族舞蹈中女子動作多是抖肩、翻腕來變現蒙古族女性的熱情開朗、歡快優雅,男子則造型物資挺拔豪邁、輕健灑脫,多變現出蒙古族男性的剽悍英武。蒙古族舞蹈還有“馬刀舞”、“馴馬舞”、“鷹舞”等,都表現出蒙古民族熱愛生活、樂觀奔放的文化特色。

(三)塔吉克族的民間舞蹈特色

塔吉克族是生活中在我國帕米爾高原上的一個古老民族,在特殊的高原環境影響下,塔吉克民族的性格堅強、誠摯、樸實,其民族舞蹈風格較為別致,變化形式多樣,表演十分質樸。塔吉克民族的舞蹈有“恰甫蘇孜”、“買力斯”、“垃潑依”、“刀舞”、“馬舞”等,有別具一格的節奏、舞蹈形態,其旋律是從弱拍開始,表演的形態是節奏的強弱起伏吻合,舞蹈的即興性比較強,而且手鼓的表演形式也較為獨特,是兩名女子合打一面手鼓,鷹笛是其最典型的樂器。塔吉克民族的舞蹈,多滲透著和對“鷹”的崇拜心理,多表現出對大自然的深厚請安,一種滲透著西域古風的舞蹈形式。

二、西北民族民間舞蹈藝術的時代價值

(一)彰顯民族特色

民族文化多元化是西北地區的一個突出的特點,舞蹈藝術形式是一種特殊的文化形式,民間舞蹈則是表現民族文化特色的一種最為人們所接受的一種表演形式。比如維吾爾族的舞蹈造型優美、節奏歡愉,人們感受到維吾爾族人的熱情、好客、活潑、樂觀的性格特征。維吾爾族人民通過對維吾爾族的特色舞蹈的繼承和發展,宣揚了特色的民族文化。又比如回族,回族人民信仰伊斯蘭教,自娛性的舞蹈活動較少,只有在婚禮上才會有一些些歌舞表演,這就體現了回族人民虔誠、謹慎的特色。因此,民間舞蹈對彰顯民族文化有獨特的作用。

(二)豐富藝術形式

目前,我國的舞蹈種類繁多,包括外來的街舞、鬼步舞、拉丁舞等,本土的一些民族舞、古典舞、民間舞等,民間舞是一種流傳于民間、受到民俗文化制約的、帶有很強自娛性的舞蹈形式。西北民間舞蹈受到西北民族間不同的生存環境、風俗習慣、生活方式、性格特征、文化傳統以及的影響,各個民族民間舞蹈的表演技巧和表演風格上都存在著較大的差異,正是因為這種差異性才表現出我國豐富的舞蹈藝術形式,像蒙古族有“馬刀舞”、藏族有“羌姆”、“鼓舞”,這些都是我國舞蹈形式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促進民族團結

舞蹈一種獨特的社交形式,對于促進民族之間的交流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民間舞蹈對促進我國民族之間的交流、促進民族團結具有獨特的作用。比如舉辦一些大型的民間舞蹈巡演活動,促進對其他民族的文化認同,從而促進民族之間的團結。又比如舉辦一些民間舞蹈藝術的影集展會,增加人們接觸民間舞蹈的途徑,促進人對民間舞蹈藝術的了解,從而增強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促進民族大團結。

三、結語

西北民族民間舞蹈藝術包含著各個獨具特色的民族舞蹈藝術,民間舞蹈對彰顯我國民族特色、豐富我國的舞蹈藝術的形式以及促進民族團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因此要鼓勵熱愛舞蹈的人對西北民間舞蹈的弘揚和傳承,為我國舞蹈事業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無論是通過什么樣的形式,都要積極的投身于西北民族民間舞蹈的弘揚事業中。

【參考文獻】

[1]羅雄巖.論中國民間舞蹈的文化類型[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03(04):50-56.

[2]王喜偉.西北地區民間舞蹈表演技巧初探[J].大眾文藝,2010(14):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