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腰三角形有幾條對稱軸范文

時間:2023-03-27 01:10:4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等腰三角形有幾條對稱軸,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那是一個非常晴朗的早上,我帶著自己準備好的教案和課件,帶著笑容走入了課堂。

我今天準備講解的內容是《等腰三角形》,重點講解的是等腰三角形的性質。在上課開始的時候,我一直按照自己準備好的內容有條不紊的進行著講解。我先是為學生介紹了等腰三角形性質的重要作用,讓學生充分的理解在平面圖形、立體圖形中這部分知識的重要性還引導學生認識到在實際生活、建筑、測量等方面,這些知識都會被廣泛的運用,這節課的知識對于之前全等三角形具有深化作用,更是以后平行四邊形定理的基礎,在整個知識體系中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于是我先是將這部分的知識的重要性傳授給學生。在分析學情之后,我開始了正式授課的環節。我在導入的環節采取的是溫故而知新的策略,讓學生回顧已經學習到的知識,什么是軸對稱圖形?在學生回答問題之后,我在課件上展示一些美麗的圖片,有上海世博會展館的圖片、有云南特色民居的圖片,這些圖片中都有一些比較明顯的特點就是其中都有等腰三角形,引導學生觀察出其中的特點。然后引導學生說出自己在實際的生活中聽到或者見過的等腰三角形,例如金字塔、鐵塔的結構,三腳架等等。在學生對等腰三角形形成基本認識的基礎上,教師提出問題,什么是等腰三角形,你如何判斷一個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在學生思考之后,我引進了本節課的重點知識,等腰三角形的性質。在將這節課的知識引入之后,我開始按照教學設計一點點的講解教學內容。因此,在我上課開始的時候,就拿出來一個三角形的模型,讓學生判斷這個三角形是否為等腰三角形,你是怎么判斷的呢?學生若是想要解決這個問題,就必須明確等腰三角形的概念,然后才能夠指導怎么進一步的操作得出結論與答案,這就需要學生深層次的思考,需要師生之間與生生之間的互動,有的學生回答可以運用測量的方法,看看其中兩邊是否是相等的,有的學生說可以采取折疊的方法,將三角形折疊出來,看看其中兩邊是否會重疊與重合,這些方法都可以監測出來。接著教師在提出一個問題,同學們如何檢查自己的課桌是水平的呢?有的學生說看看桌子的幾條腿是不是一樣長的,有的學生說看看桌子晃不晃就知道了……這個時候我準備了事先準備的測評儀,這種儀器是等腰三角形,其中三個頂點分別是ABC,底邊是BC,D是BC上的中點,在A上掛一鉛錘,當點D在鉛垂線上時,則被測面水平:否則,被測面不平。這個時候學生感覺很神奇,學習的興趣被激發起來,積極性、主動性不斷提升。這個時候,我剛要接著講解三角形的知識,這個時候,一個學生突然提出了一個非常尖銳的問題,他說為什么這種測平儀必須要求是等腰三角形的呢?測平儀的科學依據又是什么呢?這種測平儀真的是準確的么?這個時候課堂內部炸開了鍋,學生紛紛的討論起來,對測平儀這種東西產生了極大的興趣,課堂一時之間不受我的控制,與我自己的教學計劃也相去甚遠,我的內心一陣煩躁,覺得這個同學真的是無事生非,我們要學習的是等腰三角形的知識,為什么提出一些不相關的問題呢?但是沒有辦法,作為數學教師,需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解決學生的實際問題。于是我改變了原來直接進入等腰三角形性質講解的環節,引導學生采取小組合作討論的方式進行學習,并且將知識再一次帶到等腰三角形的性質上來。我又一次的提出問題,大家都認為等腰三角形是一種特殊的三角形,那么他特殊在哪里呢?學生這個會后感覺到自己心里明白怎么回事,又不太會用語言描述出來,然后就采取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研究與探討。我將學生劃分為四個人為一組的學習小組。讓他們觀察課前我準備好的三角形,每個小組進行討論,學生一致的出來的結論是等腰三角形一定是對稱的,對稱軸就是AD這條線,為了學生更直觀的體驗,我將課件中的幾何畫板運用到,將等腰三角形的對稱軸以及如何對稱的動態展示出來,使學生之間形成共識。之后,我又讓學生自己做了一個等腰三角形,在畫一畫、折一折的過程中,感受等腰三角形的獨特性,讓學生對書中等腰三角形性質的結論有著深刻的認識,對等腰三角形的兩個底角相等,等腰三角形的平分線、中線、高是重合的有著實踐上認知。本來是一位同學的問題,這個問題當初在我看來似乎是有些無理取鬧、無事生非的意思,與我本來的教學計劃也是相違背的,有一瞬間,我甚至是覺得這節課沒有辦法在進行下去了,甚至心中毫無頭緒,所以我采取學生小組討論合作的方式,為自己贏得了寶貴的時間,既然這個學生對測平儀有疑問,而測平儀又是本節課所學內容的等腰三角形的體現,更能夠引導學生直觀的得出結論,于是我就從這個儀器出發,讓學生仔細的觀察,盡量將學生的注意力拉回到本節課需要學習到的內容上。到此為止,學生的問題仍然是沒有得到解答,教師可以故作懸念的道:“只是知道等腰三角形的性質還不夠,要想知道這種測平儀為什么有這種功能,我們還需要知道,等腰三角形的性質該如何證明。”在這部分知識的學習中,我和學生之間的互動多了起來,我先是利用計算機技術,進行動態的展示,讓等腰三角形的頂點沿著垂直的方向上下的移動,底下的兩個端點左右移動的幅度相同,底角變化的規律相同。同時,我又展現出任意一個三角形,將這個三角形的右端點向左平移,只有平移為等腰三角形的時候,三線才會重合。這會對學生產生直觀的感受,然后給學生幾分鐘的時間,讓給學生結合已學知識,結合已知條件,寫出證明的步驟。課程進行到這里,我已經將等腰三角形的特點、等腰三角形的性質、以及如何證明這些性質傳授給學生,但是本節課的沖突還是沒有得到解決。測平儀的依據是什么?測平儀真的準確么?這個時候可以引導學生自己去思考、交流與討論,得出結論,同時復習鞏固本節課的知識,更讓學生明白運用已學知識,解決是實際問題的重要作用。

等腰三角形的內容雖然看起來簡單,但是對于初中生來說,還是有點兒困難,我在教學中的教學設計,本來是打算沖突之后,直接進入到性質的講解,將性質傳授給學生,然后大量的習題反復訓練,沒有想到因為這位同學的“無事生非”,整個教學過程走向了更科學合理的道路,在本來的教學中,沒有注重學生數學精神與創新能力的培養,在這位同學的“無理取鬧”下,教學更注重學生的觀察、想象與實踐能力的提升。希望在以后的教學中,更多的學生“無事生非”,教學才能夠更科學,學生才能夠更好地追求真理。

篇2

關鍵詞:初中數學;課堂提問;有效策略

許多學生和教師都會認為數學具有一定的難度,而且數學知識十分的枯燥,學習時很難提起興趣。這主要是因為學生接觸的是經過一定的分析和整理后的數學知識,是已經固化了的數學知識理論,比較抽象、難理解。課堂提問能夠拉近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促使學生積極與教師交流,以不斷改善自身的學習方法,提升學習效率,由此可見,初中數學高效課堂提問有效性的構建對于學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初中數學教學現狀

1、應試教育的影響

在當前的初中教學中,許多學校仍然以應試教育為主,更多關注的是學生成績,對學生能力素質的培養不夠重視。應試教育的觀念,使學校對學生進行高強度的教學和訓練,旨在培養出更多高分的學生,這種教育方式使得學生陷入巨大的學習壓力中。而且為了提高學生的成績,數學教師經常為學生講解難度十分大的數學題,并布置大量的作業,學生整日面對大量的數學習題,會產生很強的厭惡心理,對數學也會逐漸失去興趣。

2、教師的自身素質

教師的能力素質對學生的影響是十分巨大的,學生會模仿教師的言行,以教師的行為作為自己的標準。在數學教學中,一些教師把教學當做任務,沒有全身心的投入到數學教學中,對學生的學習不夠重視,而且一些教師的職業道德也比較匱乏,在學生出現錯誤時,不是鼓勵學生,而是嘲笑、諷刺學生,使學生逐漸對數學失去信心,也對數學教師產生厭惡感,也就沒有學習的興趣。

3、教學方法單一、落后

由于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許多教師在進行數學教學時,仍然采用填鴨式的教學方法,教師對學生進行知識的灌輸,沒有調動學生的作用和積極性。初中數學知識具有一定的難度,這種教學方法不僅不能夠讓學生學到知識,還容易使學生感到枯燥,數學課堂上死氣沉沉,沒有學習的興趣和動力,學習效果也就很難達到。

4、學生的自身原因

學生缺乏數學學習興趣,還有一部分是學生自身的原因。一部分學生從小數學基礎就比較差,進入初中后,由于數學知識比較抽象,而且難度比較大,教師的講課節奏比起小學要快很多,他們沒有足夠的時間消化這些知識,長此以往,就會對數學產生抵觸心理,失去學習的興趣。

二、提升初中數學高效課堂提問有效性的對策

1、樹立正確的教學理念

要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首先要轉變教師的教學觀念,以往教師都是以自己為主,在課堂上對學生進行知識的灌輸,學生的主體作用得不到發揮,想法沒有機會表達,使許多學生都對數學產生抵觸心理。所以教師要轉變這種教學觀念,樹立以學生為主的教學理念,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其更好的參與到數學學習中來,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機會表達自己的想法,說出自己的觀點意見,教師根據學生的想法有針對性的改善自己的教學方式,以便促進學生更好的發展與進步。對于典型的教學案例,教師應當更多的考慮學生的接受方式,并在課堂上積極與學生交流,如提問、主動回答等,通過這些教學途徑,可以激發學生的回答積極性,從而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

2、創設問題情境

傳統的教學方法不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性,學生沒有學習的興趣,學習的效果就很難達到,為此,教師要積極的為學生創設合理的問題情境,通過問題,激發學生探究的欲望,使學生能夠主動的參與到學習中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例如在學習等腰三角形的問題時,教師可以設置一定的問題,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首先在事先準備的紙上,畫一個腰長為a的等腰三角形,并將它剪下來,與其他同學的作品放在一起,并觀察和回答問題。教師首先提出問題:(1)觀察所剪得的三角形形狀是否相同,在滿足條件的情況下,可以畫幾個不同類的等腰三角形。(2)將這些三角形放在一起,并且使頂點重合,觀察另外的一些頂點,看看有什么特點和發現。(3)等腰三角形是否為軸對稱圖形,如何通過具體的操作體現它是軸對稱,并指出對稱軸。(4)等邊三角形是否為軸對稱圖形,對稱軸有幾條,等腰三角形的對稱軸有幾條。(5)通過剛才的折疊結合屏幕上圖形的字母,說明軸對稱圖形的等量關系和位置關系。這些問題的提出,都與課堂所要教授的重點內容密切相關,通過問題的設置,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從而進行有效的探究。

3、通過故事設計提問

學好數學主要對數學具有一定的興趣,有了興趣,學生才會愿意學,學習的效果才會更好。數學本身是很有趣的學科,數學史中包含著許多數學知識產生的背景、數學家的一些奇聞異事、甚至是許多有意思的數學題目,在數學課堂上講解這些知識,會逐漸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激起他們求知的欲望。教師可以講解一些有名的數學家或者數學例題,例如哥德巴赫猜想、費馬最后定理等,通過這些有趣的知識和故事進行問題設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逐漸對數學產生濃厚的興趣,積極投入到數學學習中。

比如華羅庚曾經給學生介紹的一個游戲,有位老師,想辨別他的3個學生誰更聰明.他采用如下的方法:事先準備好3頂白帽子,2頂黑帽子,讓他們看到,然后,叫他們閉上眼睛,分別給3人戴上帽子,藏起剩下的2頂帽子,最后,叫他們睜開眼,看著別人的帽子,說出自己所戴帽子的顏色。3個學生互相看了看,都躊躇了一會,并異口同聲地說出自己戴的是白帽子。他們是怎么知道帽子顏色的呢?我們先考慮“2人1頂黑帽,2頂白帽”問題。因為,黑帽只有1頂,我戴了,對方立刻會說自己戴的是白帽。但他躊躇了一會,可見我戴的是白帽。這樣,“3人2頂黑帽,3頂白帽”的問題也就容易解決了。假設我戴的是黑帽子,則他們2人就變成“2人1頂黑帽,2頂白帽”問題,他們可以立刻回答出來,但他們都躊躇了一會,這就說明,我戴的是白帽子,3人經過同樣的思考,于是,都推出自己戴的是白帽子。通過故事的講述,學生會對其中的問題產生興趣,對于學習數學有著積極的意義。

結束語:

初中數學的學習對于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及抽象思維能力具有重要意義,作為初中教育中的必修科目之一,加強初中數學教學是應當重視的問題。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教師應當注重科學設計課堂提問,通過提問的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實現師生之間的良好溝通,從而不斷提升課堂教學有效性,實現高效課堂的構建,也更好的滿足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需求。

參考文獻:

陳東棟.問在“點”上――數學課堂提問有效性的實踐與探索.現代中小學教育.2009(10)

農建偉.初中數學課堂提問有效性初探.廣西教育.2009(14)

邵懷領.課堂提問有效性:標準、策略及觀察.教育科學.2009(01)

篇3

2011年《數學課程標準(修訂稿)》中,將原本的“雙基”增加至“四基”,即在傳統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基礎上增加了“基本數學思想”和“基本活動經驗 ”。其中“積累數學基本活動經驗”引發了大多數一線數學老師的關注。那么,什么是“基本數學活動經驗”呢?張奠宙等幾位教授將其界定為:“在數學目標的指引下, 通過對具體事物進行實際操作、考察和思考,從感性向理性飛躍時所形成的認識。數學活動經驗的積累過程是學生主動探索的過程。”

如何在課堂中合理設計與實施,幫助學生更好的積累有效的基本數學經驗呢?以下是筆者的幾點思考:

一、經歷探究,積累數學活動經驗

荷蘭數學教育家弗賴登塔爾說過:“數學學習是一種活動,這種活動與游泳、騎自行車一樣,不經過親身體驗,僅僅從看書本、聽講解、觀察他人的演示是學不會的。”對小學生而言,受年齡的限制,他們側重于親身經歷所得到的感受,因此,很多經驗的形成必然得經歷動手實踐,使經驗變得“摸得著、看得懂”,簡潔地說,就是“在做中學”。

教學《軸對稱圖形》時,有一重要環節――判斷“正方形、長方形、平行四邊形”是否為軸對稱圖形,并要求找出軸對稱圖形各有幾條對稱軸。

師:(出示一個正方形紙)它是軸對稱圖形嗎?你能找出幾條對稱軸?

(學生回答后老師現場演示,證明4條對稱軸是正確的結論)

師:(出示長方形紙)長方形呢?

生:也有4條。(用手比劃著: )

師:大家手里都有長方形,想知道它是不是軸對稱圖形,有幾條對稱軸,最好的方法是什么?

生:折一折。(動手操作后,匯報:長方形只有兩條對稱軸) 師追問:沿著兩條對角線折的結果是怎么樣的?

生:沿對角線折,兩邊的形狀與大小相同,但不會重疊,所以不能算對稱。

師:(出示一張普通的平行四邊形紙)平行四邊形是軸對稱圖形嗎?

生(肯定地):是。

師:怎樣驗證你們的想法是正確的?

生1(動手折,發現:無法做到“兩邊重合”):平行四邊形不是軸對稱圖形,我們只能沿著一條直線把它分成大小與形狀相等的兩個圖形,但一樣做不到重疊。

師:平行四邊形不是軸對稱圖形,大家同意嗎?

生2:(出示一張菱形紙片)我這個也是平行四邊形,可它是軸對稱圖形呀!(示范折的過程)

師(拿著那張菱形紙片):這是平行四邊形嗎?它有幾條對稱軸?

生:這個平行四邊形有兩條對稱軸。

師:那怎么辦?平行四邊形到底是不是軸對稱圖形?

生(討論、總結):普通的平行四邊形不是軸對稱圖形,特殊的平行邊形圖,如菱形,是軸對稱圖形。

學生經歷了猜一猜、折一折、議一議的活動過程中,既收獲了“猜測后可以用動手操作來驗證”的經驗,也對教師平時強調的“眼見不一定為實”的說法有了更深的體會。同時在歸納總結時,也調用了“普通三角形不是軸對稱圖形,但特殊的三角形,例如等腰三角形是軸對稱圖形”這樣原有的知識經驗,與其說這個結論是教師“教”會他們的,不如說是他們自己總結得到的,效果顯然比教師再三強調、硬塞給他們要好得多。

實踐探究活動重結果更應該重過程,課堂教學中要給出充分的時間與空間讓學生在數學學習活動中去“親歷過程”,體驗數學,感悟數學,積累數學活動經驗。

二、巧設情境,豐富數學活動經驗

戴爾的“經驗之塔”把經驗從低到高分為三層(如圖):塔基――做的經驗;塔腰――看的經驗;塔尖――想的經驗,上面的例子則屬于“做的經驗”。

當“做的經驗”無法積累,“看的經驗”可以作為另一種必要的補充進行。這樣的例子也有很多。如解決問題時會遇上理解播種機的作業寬度、壓路機壓路面等情景,實地參觀顯然不太現實。如果借助觀看視頻或教師有技巧地黑板演示,一樣能有效幫助孩子得到間接經驗,從而真正理解題意。

三、適時引導,提升思維活動經驗

經驗的獲取需要一定的過程與時間,也因為個體差異,存在差異性與層級性。當學生的經驗積累到一定程度,會實現量變到質變的飛躍。經歷“做的經驗”加上大量“看的經驗”,學生的數學經驗會向“想的經驗”發展,即經驗的最高水平“抽象的經驗”。教師在培養學生積累基本經驗能力的同時,適時的引導也是必不可少的,這一點,第二學段尤為重要。

例如:三年級教學《面積計算》后,在拓展練習中可以設計:

第一層次動手、思考:請你在紙上畫一個面積為6平方厘米的長方形,再分別畫一個面積為12平方厘米、24平方厘米、36平方厘米的長方形。想一想,怎樣才能畫得又對又快?

第二層次提升:一個長方形的長不變,把它的寬乘2,面積會( )。把一個正方形的邊長同時乘3,面積會( )。

第一層次的的練習是為了第二層次的引入作鋪墊,“做的經驗”的積累可以為“想的經驗”提供支撐。到了五年級學習《長方體與方體》時,應該有所發展,可以設計:

第一層次(具體數據為依據):某正方體的棱長是5厘米,如果把它的棱長擴大到原來的2倍,表面積會擴大到原來的( ),體積會擴大到原來的( )倍。

第二層次(上個層次的延續與提升):一大一小兩正方體,大正方體的棱長是小正方體的3倍,大正方體的體積會是小正方體的( )倍?

第三層次(抽象):為什么長方體的長、寬、高都擴大到原來的2倍,體積會擴大到原來的8倍呢?試舉例驗證并概括。

在第三個層次中,不同水平的孩子表現出思維經驗的抽象水平不同。有的孩子會繼續舉具體數學的例子來驗證,當學生大部分停留在舉例子說明時,老師加以引導:“你們舉的這些例子能用一個式子來概括嗎?”于是,抽象水平較高的孩子便會得出:

這時,再追問:“如果是長寬高均擴大到原來的3倍,體積又是如何變化的呢?”,“你能用這樣的方法解釋為什么正方體的棱長擴大n倍”,“而它的表面積會擴大到原來的n2倍嗎?”

篇4

關鍵詞:生本課堂;有效課堂;初中數學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7)03-0083

一、背景描述

當前,“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的生本理念得到廣大教師的認可。生本教育倡導以學生為出發點,課堂上要相信學生的潛能,尊重學生的個性,給予學生更多自由探究的時間和空間。可見,這種以學生發展為本,不僅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且還可以促進學生在語言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合作探究能力的發展。

筆者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堅持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利用問題教學法、學生主動參與模式,不斷地摸索、實踐、反思、再實踐。下面,筆者就如何堅持以生為本,重構有效數學課堂談談自己的一些做法。

二、案例描述

筆者以浙教版八下5.2《菱形》為例,重構學生發展為本的有效課堂,為了使學生的自學有目標、有質量地進行,具體操作是:教師在課前根據教學內容,設計好自學生成單,明確自學的內容。面對教師設計的生成單,學生可以一目了然地明白學什么,怎么學。用什么方法去自學。由于目標明確、方法靈活、措施得當,學生的自主性得到充分的體現,學習效率也就更高。堅持自學前給予方法指導,使學生不斷地積累自學方法,自學能力必然會逐漸提高。學生通過預習有了對知識的理解、對問題的把握,就會充滿自信地走進課堂,因此在課堂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就能充分發揮出來,會使整個課堂得到了根本性改變。一節課只用四張幻燈片,把充足的時間還給學生,精選課堂練習內容,能更好地檢測當堂課的內容。

1. 學習目標

(1)掌握菱形的概念和性質定理。

(2)會用菱形的性質定理進行計算和證明。

2. 自學指導

認真看P118-P119 “課內練習”前的內容。

(1)要知道定理2的證明過程的每一步依據。

(2)看例題時,要學會分析題目所給的條件的作用,尋找圖形中的基本圖形(如特殊的四邊形、特殊的三角形等)。

五分鐘后,檢測同學們的自學效果。

3. 自學檢測1,如圖1

(1)圖中有哪些相等的線段?

(2)圖中有哪些相等的角?

(3)圖中有哪些直角三角形?

(4)圖中有哪些等腰三角形?

(5)菱形是軸對稱圖形嗎?它有幾條對稱軸?

4. 自學檢測2:

(1)在菱形ABCD中(如圖2),∠BAC=30°,BD=8,

①∠BAD= ,AC= 。

②求菱形ABCD的面積。

(2)已知:如圖3,在菱形ABCD中,AEBC,AFCD,垂足為E,F。求證:AE=AF。

課堂練習

1. 菱形具有而矩形不一定有的性質是( )

A. 對角線互相平分 B. 四條邊都相等

C. 對角相等 D. 鄰角互補

2. 已知在菱形ABCD中, 若∠ABO=40°,則哪個角為40度( )

A. ∠BAO B. ∠AOB

C. ∠OBC D. ∠ACB

3. 如圖4,菱形ABCD中,E、F分別為BC、CD上的點,且BE=DF,求證:(1)ABE≌ADF;(2)∠AEF=∠AFE。

4. 如圖5,已知菱形ABCD的邊AB長10cm,一條對角線AC長12cm,求這個菱形面積。

三、教學反思

1. 重構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有效課堂,課堂模式從形式上產生了根本轉變,從教師的“傳授”變成了“解惑”,從教師的“教”變成了學生的“學”,真真正正把課堂的主動權和主體地位還給了學生,教師只起到引導作用。本案例中,課堂上教師沒有直接出示例題進行講析,而是通過自學指導,要求閱讀教材“課內練習”前的內容。明確定理2的證明過程的每一步依據;看例題時,要學會找條件的作用,尋找圖形中的基本圖形。這樣就把學習活動從“向師學”變成“帶問題自己學”,學習活動的目的性也有所不同,無論是小組交流還是合作探究都比較注重實效性。

2. 師生的角色發生了變化。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起主要的作用,課堂上基本上是教師講,學生聽。學生的學習是被動地接受。生本課堂改變了這一傳統的教學模式,學生是主體,一切教學都要從學生的學習為出發點。當學生自學之后,教師出示了兩組自學檢測,檢查學生的學習效果。當有錯誤或不懂的時候,教師再作指導和點撥,這樣就確立了學生的主體、教師的主導地位。在教學中,教師盡量做到四個“不”:學生能敘述的教師不替代;學生能提問的教師不先問;學生能操作的教師不示范;學生能發現的教師不暗示。

篇5

關鍵詞: 課堂教學 教學方法 教學質量

有效課堂教學是指教師以盡可能少的時間、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盡可能好的教學效果,從而實現指定的教學目標,但不管采用何種方法,都應確定是否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是否能產生良好的教學效果,否則任何方法都是失敗的。下面筆者結合自己多年教學實踐經驗談一點粗淺看法。

一、創設問題情境,誘發學習興趣

數學情境可以說無時不有,無處不在,關鍵在于怎樣精心設置和有效利用它。一般來說,問題的呈現應該能引發學生的思考,激起學生的興趣,并具有一定的現實性及一定的開放性。所以在教學中首先要做的事就是精心創設一個讓學生置身于其中的情境。當學生的學習投入到了“真實的情境”中,他就會面向生活與實踐,為解決問題而學習;形成主動尋求知識的內在動力;就會去自主地尋覓、探究和發現。學生在這種情境中主動獲得知識,比講授給他們的要豐富得多、扎實得多,更能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例如:在教學《軸對稱圖形》這一課時,教師可以應用多媒體的鮮艷色彩、優美圖案,直觀形象地再現事物,給學生以如見其物的感受。教師可以用多媒體設計出三幅圖案:一個等腰三角形、一架飛機、人民大會堂,一一顯示后,用紅線顯現出對稱軸,讓學生觀察,親身感受這一類圖形的性質。圖像顯示模擬逼真,渲染氣氛,創造意境,學生懷著濃厚的興趣去學習、去思維、去理解、去記憶,最大程度地喚起了學生的“內驅力”,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

又如在教授“警惕平均數的誤用”一節,可先出示問題:路旁有一個魚塘,旁邊豎的牌子上寫明:此塘平均水深為1.5m。張凌身高為1.7m,不會游泳。一天,他往塘邊經過,不小心掉入塘中,你想結果會怎樣?為什么?從這個問題中,你發現“平均數”有什么特點?這是一個開放性的問題,并帶有一定的趣味性。可以讓學生討論、說理,從中發現平均數的特點和存在的缺點,這樣既充分暴露了學生的思維過程,培養了學生思維的廣闊性和深刻性,又讓學生結合現實背景,自主地、真正地理解了平均數的優缺點。

二、利用實物教學,使問題直觀化

在教學中,利用實物教學,可以幫助學生對事物進行觀察,通過視覺獲取信息,然后研究、發現其規律。觀察和實驗是發現問題的開始,是創造性思維的基礎,任何教學活動都離不開觀察和實驗,它可以將抽象的東西直觀化,深奧的東西淺顯化,從而克服學生的思維障礙,這樣有助于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例如:在學習圓周角定理時,可以通過教具移動圓周角頂點的位置,讓學生觀察一條弧所對的圓周角和它所對的圓周角的位置關系,通過觀察,應當認識到有些問題的答案不唯一,要分情況進行討論:當圓心在圓周角的一條邊上,同一弧所對的圓周角和圓心角有什么關系?先讓學生猜想,然后證明:當圓心在圓周角的內部或外部時,同一弧所對的圓周角和圓心角又有什么關系?可以讓學生展開討論,打破習慣的思維模式,使討論的問題直觀化。

三、運用媒體教學,激發學習興趣

在教學中教師要結合教材運用多媒體展示數學外在形式與內在結構的和諧美、奇異美,使學生受到美的熏陶,體驗到數學學科的價值,激發學習興趣。在教學中教師還可結合教材設計一些形式新穎、引人入勝、富有智力價值的數學游戲,有利于培養數學意識和數學觀念,有利于學生將所學的數學知識與日常生活中的問題聯系起來,從而加深對數學的理解。

1.概念教學使用多媒體

如講“垂直于弦的直徑”時,由于這節課的難度較大,筆者就在屏幕上打出了一組強化理解“垂徑定理”的判斷正誤題、選擇題、填空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興趣。又如在學習《圖形欣賞與操作》時,利用多媒體手段將一些美麗圖案制作成動畫,可讓學生直觀地看到圖案的畫法,并且學生會驚奇地看到:六角雪花圖案繞中心旋轉,速度由慢到快時,可產生各種各樣效果奇特的圖案。在美的熏陶中,學生會感到幾何圖形變換無窮,妙不可言,在生活中應用廣泛,從而對幾何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2.“運動”教學使用多媒體

例如:要理解“圓柱看成是一個矩形旋轉得到的”和“圓錐看成是由一個直角三角形旋轉得到的”,也可以利用制作一個運動著的課件來演示,可以形象地直觀地將圓柱、圓錐的形成過程展示出來。

3.網絡教學使用多媒體

例如:在《圖形操作之七巧板》的教學中,利用一個七巧板的拼圖軟件(可以在電腦上通過鼠標自由操作旋轉拼圖),讓學生在電腦上進行拼圖游戲,充分發揮多媒體的交互性特點,生動活潑的游戲活動使學生能更好地掌握知識,更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優化教學過程。

四、動手實踐操作,促進質量提高

心理學家認為:“認知的發生和發展是通過人的活動來實現的。”這種實踐,不受邏輯規則的約束,依賴于猜想,以潛在邏輯的形式進行。彭加勒說過:“邏輯用于論證,直覺用于發明。”對于數學創造活動中直覺思維的作用的論述是十分精辟的。因此,在數學教學中,讓學生在真實、具體和有趣的操作情境中豐富感知,在身臨其境中得到啟發,激活思維,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例如:在教學多邊形內角和時,課堂上讓學生自己用火柴棒搭多邊形(三角形、四邊形、五邊形、六邊形……),然后讓一名學生回答:對于三角形來說,從某一頂點出發可引幾條對角線,能劃分成幾個三角形,這個多邊形的內角和度數是多少?接著小組合作探索四邊形、五邊形、六邊形……的內角和分別是多少?最后研究n邊形的內角和是多少?學生通過特殊邊數的多邊形的內角和探討到一般情況多邊形的內角和的探索,發現了動手、積極主動探索非常重要。

總之,在新課程實驗中,教師要不斷提高教學藝術水平,從教材的內容和學生實際出發,運用各種合理的方法和手段,使課堂教學有效化,培養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他們學習數學的積極性,為真正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提高學生學習的質量,為培養更適應社會發展的新型人才,而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朱慕菊.走進新課程.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蔡紹稷.信息技術.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

篇6

關鍵詞:激發小學生數學興趣方法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數學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能使學生在愉悅的氣氛中學習,喚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是教學成功的關鍵。那么,如何能在數學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下面就此問題淺談如何有效的激發小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

一、關心學生,培養興趣。

學生如果喜歡他們的老師,那么他對這個老師所教的學科就會產生學習興趣。教師要用一顆赤誠的心,喚醒無數顆喜愛數學的童心。

1、生活上關心體貼學生。

在現實生活中,有的小學生由于各種原因,生活上無人體貼和照顧,這些學生特別需要老師的“愛”。以師生的感情,誘發學生學習的內驅力,從而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例如,我校是民漢寄宿制小學,學生很小就寄宿在學校,生活無人照顧,每個班級都有這樣的寄宿學生,老師對這些孩子多一些關心,也同時會得到孩子的愛,愛上你的課。

2、學習上幫助后進生。

小學生對學習的勝任感,直接影響學習興趣。有了對學習的勝任感,就能產生學習興趣。但是,有些后進生學習很吃力。教師要及時幫助這部分后進生彌補數學知識上的缺陷。不僅進行必要的課內輔導,而且還注重課外的輔導。

3、表揚鼓勵,樹立信心。

后進生往往很自卑,學習沒有興趣,灰心喪氣。為了消除他們自卑感,激發學習興趣,教師要在教學中盡量尋找他們的點滴進步,并及時表揚,鼓勵,從而激起上進心,努力學習。

二、創設生活情景,激發興趣。

小學生的生活經驗畢竟有限,但不能說學習數學就可以脫離實際,而是要盡量地去創造一些學生樂于參與的情境,讓學生從中感悟到數學問題的存在,從而激起學生學習的需要。如導入創設“圣誕老人送禮物”的情景,展示給學生多個用立體圖形搭成的作品。師:圣誕老人創造性的使用了積木,搭成了這么漂亮的小房子,小汽車…。你們也來試試看看哪個小組合作的最好,搭的最有創意!

此時,孩子們的積極性高漲,氣氛濃烈。在匯報的過程中,學生既鞏固了舊知識又開拓了思維,同時又為后面立體圖形的學習打下了基礎。可見,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具有形象性和啟發性,它能喚醒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并帶著濃厚的學習興趣進入下面的教學情境。

三、利用生活經驗,激發學習興趣。

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以此激發起學生探求新知識的強烈欲望,激活學生的思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在活動過程中,學生的球在桌面上滾來滾去,有的甚至滾落到地上。孩子們有的跑到地上去追,還有的在桌面下鉆來鉆去,弄得學生手忙腳亂。我抓住這個時機追問學生:“為什么球會滾到地上?而長方體,正方體卻不滾來滾去的。”學生想了想說:“因為球沒有平面,所以到處滾來滾去的。”根據學生的這一生活經驗,我又追到:“為什么家具,包裝箱都設計成長方體或圓柱體?”“因為它們有平面。”“它們的平面在哪?我們來找一找,摸一摸,畫一畫。”

小學生的數學應是生活中的數學,是學生們自己的數學。從生活中的物體引入,得到平面圖形的學習活動,注重讓學生以自己內心的體驗學習數學,意在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運用數學進行交流的意識,使學生初步感知這些實物表面,獲得對平面圖形的感性認識。這樣的設計使數學教學生動活潑,學生們更能感覺到數學學習的樂趣。

四、尋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激發學習興趣。

數學離不開生活,生活離不開數學。在數學教學中引導學生尋找生活中數學問題,既可積累數學知識,更是培養學生學習數學興趣的最佳途徑。所以,數學教學中,教師應多從生活中“找”數學素材和多讓學生到生活中去“找”數學,真切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這樣”身臨其境地學數學,學生不會有陌生感,反而具備了一種似曾相識的接納心理。在學生認識了各種平面圖形后,我設計一個問題,即 “在生活中,你在哪里見過這些平面圖形?”

學生1:教室的黑板是長方形的。

學生2:我家鐘表的面是圓形的。

學生3:地板磚的面是正方形的。

學生4:籃球場是長方形的。

學生頭腦中再現的生活中的圖形越來越多,一發而不可收拾。

創設出問題情境,使學生感到學數學有用,數學與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增加了學生對數學的價值和作用的認識,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使他們有更多的機會從周圍熟悉的事物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體驗到數學的魅力。

五、巧設情境,激發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學生對學習的內容感興趣,才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自動地調動全部感官,積極主動地參與教與學的全部過程。為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創設教學情境。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創設學生感到親切的情景。如通過“小豬幫小免蓋房子”學習比多少,通過“小動物排隊”學習基數,序數。讓學生覺得日常生活中充滿了數學問題,對數學知識感到親切可信,從而產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動機。另外要選擇與兒童生活密切聯系的情境。例如,通過在站臺上車,下車的人數來學習加減法。學生對發生在身邊的事情最容易產生興趣,如果發生在身邊的事情能用所學的知識來解決,就不但能激趣,而且能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信心。

六、動手操作,提高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