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遍天下書為侶仿寫范文

時間:2023-03-20 01:57:4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走遍天下書為侶仿寫,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片段仿寫,樂于寫作

高爾基說過,對于初學寫作者來說,不在讀書和模仿中寫些什么,就很難有什么創造。茅盾先生說得更明確:“第一步,模仿又是學習的最初形式?!笨梢姡聦憣μ岣邔懽魉骄哂兄匾饬x。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每篇課文文質優美,語言規范生動,思想內涵豐富,是學生學習語言、練習作文的優秀范文,作者表現生活、表達真情實感的方法是學生應該領悟運用的寫作技巧。為此,在閱讀教學中,我時常以優美課例作為習作訓練點――把語言形式的運用與課文內容的理解有機結合起來。例如,在教學《山中訪友》一文時,當學生深情地讀著作者采用第二人稱口吻與大自然中那些特殊“朋友”親切熱情打招呼的語段時,那種喜愛之情不知不覺中洋溢在孩子稚嫩的臉頰上,流淌在他們甜美的朗誦中……我不由地心中一動,何不抓住這一契機趁熱打鐵呢?于是我話鋒一轉:同學們,請你們閉上眼睛,想想在美麗的大自然,還有哪些我們人類的好朋友?你能不能也學著李爺爺的方法跟他們打打“招呼”?話音未落,孩子們迫不及待地睜開眼,拿起筆專注地與自己心儀的朋友打起了招呼――

靦腆的王永洋娓娓道來:“走進茂密的樹林,我歡快地跟我的動物伙伴們打招呼:你好,美麗機靈的百靈鳥,你盡情高歌,是想邀我與你一爭高下嗎?你好,美麗的蝴蝶,你盡力閃動著五顏六色的翅膀,是想請我去美麗的花叢中嬉戲嗎?你好,善良勤勞的小蜜蜂,你在花叢中不知疲倦地穿梭勞作,是要教我如何做一個勤勞的人嗎……”

聽著孩子們深情地誦讀,我不禁發現:這樣的訓練,既激活了學生的思維,又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既體現了閱讀教學和作文教學的有機結合,又利用二者的有機結合提高了學生的寫作能力。同時,學生通過仿寫訓練,進一步復習和掌握了所學知識,并把學過的寫法逐步運用到實踐中,這是把知識轉化為技能的重要一環,為以后的寫作奠定了基礎。難怪葉圣陶曾說:“教師之為教,不在全盤授予,而在相機誘導?!?/p>

二、點滴模仿,累積技法

語言是習作的重要手段,學生有了生活感悟,沒有了生動活潑的語言,寫作時就會有詞不達意的苦惱。因此,要寫好作文,首先要突破語言關,學好語言除了訓練口頭表達能力之外,最佳途徑是在閱讀教學中捕捉精彩片段,讓學生反復朗讀、品味,并進行仿寫訓練。例如,在一次閱讀訓練中,短文里有這樣一句話吸引了我的眼球――驟雨一樣,是急促的鼓點;旋風一樣,是飛揚的流蘇;亂蛙一樣,是蹦跳的腳步;火花一樣,是閃射的瞳仁;斗虎一樣,是強健的風姿。這句話運用了排比和比喻的修辭手法,把安塞腰鼓的特點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我心中一動,這就是訓練語言的最佳時機,我鼓勵孩子們從身邊捕捉信息,模仿文中的句式去再現。我發現孩子是天生的“模仿大師”。這樣積少成多的訓練,日久天長還怕水滴不能穿石嗎?

三、整篇著手,筑仿寫殿堂

在句、段仿寫的基礎上,就可以著手讓學生進行篇章的仿寫。篇章的仿寫關系到謀篇布局,不僅要形似,更要神似,相對于句段的仿寫來說,難度有所增加。但更能培養學生的思維,提高他們的寫作能力,為以后學習寫作打下良好的基礎。教學中要從思想內容回到語言文字,做到以讀悟寫,把練筆建立在理解、吸收、積累上,讓學生在螺旋上升的情感場中和作者一同呼吸,一同感受,給學生搭建進行創造性練習的階梯,使學生的思維和情感在表現中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閱讀過程中學生極易產生共鳴,喚醒心靈深處的創作沖動,是一個絕佳的隨文仿寫機會。例如,在學完《走遍下書為侶》一文后,我向孩子們拋出了問題:假如給你一次環球旅行的機會,讓你選擇一位“伴侶”同行,你會怎么選擇,請仿照作者的寫法把自己與這位“伴侶”的“旅行”過程寫下來,孩子們各自摩拳擦掌,奮筆疾書:有寫《走遍天下紙筆為侶》的,有寫《走遍天下太陽能電腦為侶》的,有寫《走遍天下照相機為侶》……

其實,在閱讀教學中抓住點滴訓練點堅持不懈地去努力,原本“燙手的洋芋”不僅不會傷到手,還會變為美味佳肴。俗話說:人無模仿,無以立也;教無模仿,無以立教。就語文教學而言,仿寫,不是創新的天敵,也不是抹煞個性的毒手,更不是束縛自由的韁繩;而是提高習作能力的良梯,是通往自由創作的“捷徑”。只要巧妙運用仿寫,學生的習作能力必定會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參考文獻:

篇2

縱觀小學語文作文教學,從起步的句、段到篇,課本里都只有提到要求,但都沒有具體寫作方法的指引。一部分語言文字感悟特好的學生,在寫作中,憑著感覺,依葫蘆畫瓢地學著運用各種修辭手法和細節描寫,確實能寫出一定篇幅的優美文章。但很大一部分學生總覺得老師說的“具體、詳細”很難做到,內心想寫具體,寫詳細,但如何來寫,無從著手,學生犯難,或干坐著叫“不會寫”,或在一邊咬著筆頭發呆。

針對這種情況,我設計了一些作文輔導課。希望這些作文輔導課能有效幫助學生實際撰寫文章。

一、重長效,雙積累

正如葉圣陶老先生說的:“通常作文,胸中先有一腔積蓄,臨到執筆,拿出來就是,自然得很?!睂τ谛W生更是如此?!扒蓩D難為無米之炊”,學生胸中無墨,手頭沒有材料,自然寫不出好文章來,這是學生怕寫作文,寫不好作文,速度慢的一個主要原因。實踐證明,生活積累與語文積累是開啟寫作大門的兩把金鑰匙,更需做好教師與學生兩方面的積累。

1.學生積累:多閱讀、多背誦、多體驗

(1)采用各種方式,引導學生廣泛閱讀,儲備語言材料。

(2)鼓勵學生、指導學生運用各種記憶方法,背誦并默寫各種類別的精美句段,古詩詞、名言警句、成語典故、歇后語等經典?!笆熳x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就是這個意思。

(3)引導學生觀察、體驗生活,積累素材。把生活與作文結合起來,多練習,作自己要作的題目,久而久之,將會變成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一種發展,是一種享受。”生活中有許多好的東西,只要引導學生留心去觀察,用心去感知,就能獲取大量的材料,何愁寫作時無米可炊。

2.教師積累:好課堂、好素材、好文章

(1)優秀的作文指導課很有借鑒意義,許多時候,教師要結合班級學生實際,用心去設計作文指導課。

(2)教師平時要做個有心人,把生活中有意義的事件記錄下來,或文字記錄、或照片、或錄像,在這個電子設備發達的今天,只需動一動筆,用一用手機,就可以把生活中活生生的素材展現在學生面前,幫助學生回憶,體驗,激發學生寫作激情,培養學生善于發現生活、關注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

(3)教師更要做個有準備之人,把學生平時撰寫的優美隨筆積累起來,或登報投稿、或范讀表揚、或張貼展示,加深學生寫作后的印象,擴大好文章的知曉面,讓學生有自信心、有成就感,從而積極主動地去寫作。

二、多途徑,勤感知

感知能力是寫好作文的第一能力。憑著被訓練過的眼睛去觀察,耳朵去博聞、手腳去操作、身體去體味、腦子來思考,然后把來自各方面的感知信息按照一定的程序描述下來,便是作文。如果我們讓學生學會全方位調動自己的感覺器官去看、聽、嗅、摸,并有意識地引領孩子體驗當時內心的感受,那么出現在他眼前的世界將不再是靜態的,而是動態的、五彩斑斕的。

通過感知、觸摸等方式,可以達到激發孩子們的觀察興趣,學會利用多種感覺器官來觀察事物的目的;通過單項感覺器官和多項感覺器官的對比訓練可以提高孩子們的觀察能力和感覺能力。

《橘子》這節作文指導課足以證明這一點。

先觀察導入:老師取出準備好的水果:橘子。問:這叫什么?橘子是總稱,還可以分成幾種?(柑橘、冰糖橘、早橘、蜜橘、砂糖橘、金橘……)

運用感官:

動眼。誰來說說橘子的形狀是什么樣?(出示圖片及優美句:大、小、圓圓的、有的像乒乓球一樣大,有的像小皮球一樣大);顏色怎樣?(板書:綠色、綠中帶黃、金黃色、黃澄澄、金燦燦)栽在什么地方?什么時候開花,結果?……

動手。用手摸一摸,體會感覺?(涼、軟、光滑)。會剝橘子嗎?怎樣剝?剝掉皮就看見什么?果肉是什么顏色?像什么?

動口:嘗一嘗:橘子的味道怎樣?說一說:橘子的用處。談一談:自己對橘子的感情。

動腦:怎樣介紹橘子?為文章取個好名,如《夸夸橘子》《橘子的自述》《我愛橘子》《橘子》……

板書:《橘子》

眼 形狀 圓圓的

大小 像皮球、乒乓球

顏色 沒熟的 綠色 綠中帶黃

熟透的 金黃色 黃澄澄 金燦燦

手 摸 涼、軟、光滑

剝 剝法 果肉——顏色形狀

口 嘗 甜津津、又酸又甜、好吃

說 用處 做罐頭 入藥 增收 感情

腦 如何介紹

列出板書,作為學生寫作的脈絡,有助于學生思路清晰地寫好作文。

三、從模仿到創新

語文教材中選擇的文章各有典型性。有些課文內容方面具有代表性,如學完《觀潮》《火燒云》等文章,就讓學生仿寫《云霧》《日出》等,可以仿寫段,也可仿寫篇。既作為對課文內容的鞏固,又積累優美句段,若能活學活用,就更有收效。有些課文主題具有代表性,如《走遍天下書為侶》《釣魚的啟示》等。學完這些文章,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把課文內的人物換成自己,把事件換成自己親身體驗過的,去體驗人物情感,能更深刻地領悟課文意義。有些課文寫法具有代表性,如《小苗與大樹的對話》《“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等,把人物對話記錄下來的格式,作為人物采訪類文章的寫法。分析這類文章的寫法,學習用課文謀篇布局的方式,去仿寫片段、仿寫篇章,作為新的嘗試,給學生很好的樣板,是寫作學習中極好的鋪墊。

四、從抽象到具體

《按圖索驥》作文課,就是一個范例。先請學生寫自畫像,強調不能出現名字、學號等透露自己身份的信息。讓學生隨意寫出自畫像,寫詳寫略均可,不強加任何要求。告訴學生所寫的自畫像,便是圖。然后把這些圖隨意摻亂,分發人手一張,讓學生根據別人的自畫像去尋找相應的同學,這便是驥。這個簡單的游戲讓學生對原本比較陌生的成語“按圖索驥”,立刻明白了什么是圖,什么是驥,并通過實際操作,真正懂得了這個成語的意思,并印象深刻地活學活用。

然后教師再對學生刨根問底,問學生:你能瞬間根據圖找到驥是為什么?而找不到驥的學生又是為什么?原因都在于“自畫像”是否緊抓人物的特點,寫得“與眾不同”?如何寫出“與眾不同”?然后出示各種與眾不同的范例,學生自畫像里典型的、名家名作中典型的……通過朗讀,把文字轉換成腦海里的形象,再讓學生試著把腦海里的形象轉換成文字,學生立刻對人物描寫有了非常形象的立體概念。這樣的教學方式既調動了學生積極性,又把人物的特點具體描述出來了。其實作文就是把腦海中的形象轉化成文字的過程。如何生動轉化,就在于這形象的深刻和筆者運用詞句的貼切。

五、切口小,重實效

四年級作文指導課以對話寫法、神態寫法、動作寫法為主;五年級作文指導課以景物描寫、場面描寫、心理描寫為主;六年級以開頭、結尾、文題的擬寫斟酌為主,逐一講授習作。每學期可視具體情況再增加各種修辭運用、書信便條、讀書筆記、漫畫有感、習作評改和常見應用文的撰寫等指導課。每次課只突出一個主題,切口要小,不求面面俱到,只求實實在在有所收獲。

如執教《對話》這節作文指導課,我首先設計了情趣導入的錄像片段的環節。通過放映《西游記——三打白骨精》一分鐘錄像,“從無聲到有聲”的獨特體驗,讓學生知道對話在刻畫人物形象,敘述故事情節中起著很重要的作用。

隨后是對比語言,揣摩方法。學習對話的表達有四種方式,并注意標點的不同用法。學習添加提示語,且在提示語中加入了動作、神態等描寫。隨人物變換分自然段寫,注意自然段開頭空兩格的易錯點。

緊跟著巧妙遷移,改寫對白。學習方法之后,出示兩則對白(《母與子》《師與生》),請學生任選其一,加上恰當的提示語,把簡單的對白轉換成經典的對話形式。選擇學生中有代表性的片段,投影評價示范。引導學生取人之長,補己之短,修改自己的習作。

接著是學以致用,撰寫案例。引用“一天下課,一位學生把教室的門踢出一個籃球大小的洞,班主任進來詢問事情的經過(當時四個學生在教室)”的事件寫案例,讓學生根據提示,加上聯想,四人小組討論后,用對話的形式,把老師詢問的經過寫在作業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