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卡課件范文
時間:2023-04-04 13:59:4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凡卡課件,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摘要】
目的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譜(RPHPLC)法測定祖卡木顆粒中罌粟堿的含量。方法使用DIKMA C8色譜柱(250 mm×4.6 mm,5μm),甲醇乙腈1%三乙胺1%乙酸銨(40∶20∶1∶39)為流動相,流速1 ml/min,檢測波長為240 nm。結果罌粟堿在0.019 8~0.396μg范圍內(nèi)呈良好線性關系(r=0.999 9),平均回收率為99.6%,RSD為1.5%。結論該法靈敏、準確,專屬性強,重復性好,可以作為祖卡木顆粒的含量測定方法。
【關鍵詞】 祖卡木顆粒 高效液相色譜法 罌粟堿
Abstract:Objective To establish a method for determining papaverine in Zukamu Granules.MethodsThe separation was carried out on DIKMA C8 column(250 mm×4.6 mm,5 μm).The mobile phase was carbinol-acetonitrile-1% triethylamine -1% ammonium acetate(40∶20∶1∶39)with a flow rate of 1.0ml/min.The detection wavelength was set at 240 nm.ResultsPapaverine showed a good linear relationship in the range of 0.0198~0.396μg(r=0.999 9)and the average recovery was 99.6% ,RSD was1.5%.ConclusionThe method is sensitive,accurate, specific and repeatable. It can be used for quality control of Zukamu Granules.
Key words:Zukamu Granules; HPLC; Papaverine
由山柰、睡蓮花及罌粟殼等藥味的提取物組成的祖卡木顆粒,具有清熱、發(fā)汗、通竅的功效,用于感冒咳嗽、發(fā)熱無汗、咽喉腫痛、鼻塞流涕等癥。方中罌粟殼含有罌粟堿,久服易成癮,過量攝入會引起心率不齊,嚴重時致人死亡。文章研究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譜法測定罌粟堿的含量,為控制祖卡木顆粒的質(zhì)量提供依據(jù)。
1 儀器與試藥
1.1 儀器
島津LC-10AT高效液相色譜儀(日本島津公司),HW-2000色譜工作站,C8柱(250mm×4.6mm,5μm)(迪馬公司),超聲清洗提取器。
1.2 試藥
甲醇為色譜純(天津四友生物醫(yī)學技術開發(fā)公司),水為超純水,余試劑為分析醇,鹽酸罌粟堿對照品(中國藥品生物制品檢定所,批號:171214-200403)。
2 方法
2.1 色譜條件
C8色譜柱,甲醇-乙腈-1%三乙胺-1%乙酸銨(40∶20∶1∶39)為流動相,流速1 ml/min,檢測波長為240 nm。
2.2 供試品溶液的制備
取本品約2.5 g,精密稱定,置100 ml具塞錐形瓶中,加入氨試液10 ml潤濕堿化后,加三氯甲烷50 ml,振搖5 min,超聲80 min后移至分液漏斗中,靜止分層,分取三氯甲烷層,水層用30 ml三氯甲烷分3次萃取,合并三氯甲烷溶液,水浴揮干三氯甲烷,殘渣用甲醇溶解并移至10 ml量瓶中,加甲醇至刻度,搖勻,進柱前用0.45 μm微孔濾膜過濾,即得供試品溶液。
2.3 對照品溶液的制備
取鹽酸罌粟堿適量,105℃下干燥2 h,精密稱定,加甲醇制成每毫升含39.6 μg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
2.4 陰性對照溶液的制備
去除祖卡木顆粒處方中的罌粟殼,按祖卡木顆粒生產(chǎn)工藝制備陰性制劑,按供試品溶液的制備方法制成陰性對照溶液。
3 結果
3.1 干擾實驗
照上述色譜條件,分別取供試品溶液、對照品溶液和陰性對照溶液各20 μl,注入色譜儀,記錄色譜圖,圖中顯示,鹽酸罌粟堿的峰形良好,且與樣品雜質(zhì)峰完成分離,陰性對照溶液無干擾。結果見圖1~3。
3.2 線性范圍實驗
分別精密吸取一定量的對照品溶液稀釋成濃度為0.99,1.98,2.97,4.95,9.90,14.85,19.80μg/ml的標準溶液。按上述色譜條件分別進樣20μl,取3次峰面積的平均值,對鹽酸罌粟堿的進樣量(μg)進行線性回歸,得回歸方程Y = 4563.5X + 18009(r=0.999 9,n=7)結果表明鹽酸罌粟堿在0.019 8 ~0.396μg范圍內(nèi)線性關系良好。
3.3 精密度實驗
取鹽酸罌粟堿對照液,按上述色譜條件連續(xù)進樣6次,20μl/次,測定峰面積,其RSD為1.44%,結果表明精密度良好。
3.4 重復性實驗
取同一批號樣品,按“2.2”方法平行制備6份供試品溶液,分別進行含量測定,RSD為1.7%。
3.5 穩(wěn)定性實驗
取供試品溶液,按上述色譜條件,每隔2 h進樣1次,記錄峰面積,結果表明供試品溶液在8 h內(nèi)基本穩(wěn)定,RSD為1.0%。結果見表1。表1 穩(wěn)定性實驗(略)
3.6 加樣回收率實驗
精密稱取已知含量的樣品(批號060728)6份,分別精密加入鹽酸罌粟堿對照液(39.6μg/ml)1ml,按“2.2”方法平行制備供試品溶液,分別進行含量測定,結果平均回收率為99.6%,RSD為1.5%。結果見表2。
3.7 樣品的測定
取5批樣品,分別按“2.2”方法平行制備供試品溶液,分別進行含量測定。結果見表3。表2 加樣回收率實驗結果(略)
4 討論
4.1 流動相的選擇
曾考察甲醇-乙腈-1%三乙胺-1%乙酸銨(55∶5∶1∶39);甲醇-乙腈-1%三乙胺-1%乙酸銨(50∶10∶1∶39);甲醇-乙腈-1%三乙胺-1%乙酸銨(45∶15∶1∶39);甲醇-乙腈-1%三乙胺-1%乙酸銨(40∶20∶1∶39);甲醇-乙腈-1%三乙胺-1%乙酸銨(30∶30∶1∶39),結果以甲醇-乙腈-1%三乙胺-1%乙酸銨(40∶20∶1∶39)為流動相分離效果最好。表3 祖卡木顆粒樣品含量測定結果(略)
4.2 檢測波長的選擇
取罌粟堿對照品溶液,在紫外分光光度計上進行掃描測定,于243.5 nm處有強吸收,在280.0及311.5 nm處有弱吸收,同時參閱有關文獻[1~4],故此選擇240 nm為檢測波長。
4.3 供試品溶液制備方法的選擇
本品中罌粟堿含量相對較少,故采用液液萃取的方法進行提取富集。基本方法是利用罌粟堿呈堿性,經(jīng)氨試液或氨水堿化后游離,再用有機溶劑三氯甲烷提取。曾比較了兩者堿化試劑,發(fā)現(xiàn)用氨水堿化容易產(chǎn)生乳化現(xiàn)象,不易分層,故采用氨試液為堿化試劑。提取方法上曾比較了冷浸法(室溫24 h)和超聲提取法,結果表明超聲提取法提取效率高,結果穩(wěn)定。在超聲時間方面,比較了20,40,60,80,100 min的提取率,結果表明時間延長到60 min,提取率基本不再提高,為保證提取完全,保守的方法把超聲時間確定為80 min。
【參考文獻】
[1]文 杰,馬 開,高 寒,等.HPLC測定強力枇杷露中罌粟堿的含量[J].中國中藥雜志,2006,31(16):1330.
[2]陳慶偉.HPLC法測定鹽酸罌粟堿氯化鈉注射液中鹽酸罌粟堿的含量[J].海峽藥學,2005,17(6):74.
篇2
關鍵詞:個性化閱讀 語文教學 教學方法
過去哪一種統(tǒng)一要求、單一指導的閱讀教學方式,忽視了學生的個性差異和學習潛能,壓抑了學生個性的發(fā)展,令閱讀教學缺乏靈氣和生機。《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閱讀是一種再創(chuàng)造,它有著強烈的個性特征。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積極耐心地傾聽每個學生的聲音,珍視學生的獨特見解,放飛學生的個性,努力讓課堂成為彰顯學生個性的廣闊天地。
一、創(chuàng)設情景,誘發(fā)閱讀熱情
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沒有興趣的課堂是沒有生氣的。生動的教學情境可以引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fā)學生的情感體驗,誘發(fā)學生的心靈言語。因此,教師應充分利用學生這一心理特點,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刺激、調(diào)動、誘發(fā)學生思維創(chuàng)造的熱情,喚醒學生探索新知的內(nèi)在動力,從而使學生的閱讀個性得以充分彰顯。
如學習《凡卡》一文,由于凡卡悲慘的生活離學生的日常生活甚遠,學生都沒有親身體驗過,因此,教師要把學生帶到教材中所描繪的畫境中,通過課件讓學生目睹凡卡學徒生活的悲慘情景,耳聞老板和老板娘打罵、伙計戲弄的聲音。當學生的感覺器官和思維器官活躍,充滿了對凡卡的同情和關愛的時候,教師就適時提出導學要求:“凡卡過著痛苦的學徒生活,請大家讀讀這部分課文,讀完以后談談自己的感受。”這時,學生迫不及待地舉起了手,發(fā)表自己獨特的閱讀體驗。有的學生說:“凡卡的生活實在太悲慘了,上帝保佑他快點回到爺爺身邊!”有的學生說:“我在朗讀這段文章時,全身心都碎了,凡卡,你太可憐了。”有的學生說:“讀到這里,我想大聲向這個黑暗的社會控訴,為什么要讓這個年幼的孩子遭受這么悲慘的命運!”……學生入情入境,真正走進凡卡悲慘的生活,感受了資本主義制度的黑暗。
二、開放時空,激活閱讀火花
傳統(tǒng)的閱讀教學過分強調(diào)“步調(diào)一致”,教師在備課時想方設法“預設”,忽視學生學習過程的“生成”,以引導學生進入自己的思維“陷阱”為目的,嚴重鈍化了學生的個性。所謂“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魚躍”、“鳥飛”的前提條件是“海闊”、“天高”。因此,教師應為學生提供開闊的學習時空,讓他們可以自主選擇適合自己的閱讀方式,或朗讀,或爭論,或表演,或游戲,調(diào)動多種感官激發(fā)他們閱讀的火花,全方位地感受并理解文本,與文本進行“親密接觸”,從而獲得獨特的體驗,進而釋放出創(chuàng)造的潛能。
如教學《索溪峪的“野” 》時,引導學生感受索溪峪的天然的野性美,教師先要讓學生討論自學中所收集到的有關資料,接著讓學生自由選擇學習交流的形式與對象,如可以口述、可以朗讀,也可以根據(jù)索溪峪的錄像資料,設置一個游覽情景,當一回導游,還可以畫一畫索溪峪山的“野”圖……這些多樣式的交流各具色彩,激活了學生閱讀的智慧,他們可以在學習的過程中,選擇其中一種方式,自由演繹,盡情展現(xiàn)個性,從容釋放出創(chuàng)造的潛能。
三、捕捉契機,啟迪閱讀智慧
薩特說:“閱讀是一種被引導的創(chuàng)造”。在語文教材中,有很多潛在的教育資源,就象金子一樣,要挖出來才能看到它的閃光。因此,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捕捉教學契機,深挖文本的“金子”,進而跳出文本限制,拓展語文教學資源,引導學生進行個性化閱讀。比如,可以抓住文章的留白進行發(fā)問,可以抓住情感發(fā)散點進行思考,可以抓住文章的表面看透文本本質(zhì)。引領學生依托文本,走進文本,與文本對話,在與學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打開學生思維的空間,啟迪學生閱讀的智慧。
如《賣火柴的小女孩》,當學生讀到文中“她們倆在光明和快樂中飛走了,越飛越高,飛到那沒有寒冷,沒有饑餓,也沒有痛苦的地方去了。”教師可適時引導學生進行個性化探究閱讀——
師說:“如果小女孩生活在我們中間,她會過著怎么樣的生活?”
生1:“賣火柴的小女孩如果生活在我們中間,她會和我們一樣背著書包來上學,而不用去賣火柴。”
生2:“她要是生活在我們中間,她會和我們一樣在下雪的大年夜快快樂樂地打雪仗,堆雪人,然后,合家團圓吃年夜飯。”
生3:“我真想對賣火柴的小女孩說,快到我們家來,做我的小妹妹吧,我有的,你也會有!”……
學生對小女孩的同情之情溢于言表。這一引,把學生的思維帶到挖掘文章深刻的思想內(nèi)涵上,更能啟迪學生的智慧,任其大膽想象,自由發(fā)揮,積極暢談自己的獨特感受。
四、尊重體驗,享受閱讀樂趣
“世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學生作為一個個性鮮明的生命個體,總是帶著自己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和情感來接觸新的閱讀文本,他們的閱讀個性是客觀存在的,值得我們珍視與尊重。因此,我們應關注學生獨特的內(nèi)心世界,以平等心態(tài)和學生交流,尊重學生的個性體驗,允許他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解讀文本,允許他們擁有不同的閱讀理解,允許他們表達自己的獨特感受。這樣,當學生的獨特體驗被充分尊重的情況下,學生就能享受到個性思想被肯定的樂趣,從而充分調(diào)動學習自主意識,發(fā)揮他們個性化的創(chuàng)造潛能。
如《“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學生在交流作者童年時和成年時對兩種評價的不同理解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一次辯論會。
[案例]一學生認為:“在我們的生活中,常常可以感受到兩種愛,一種是嚴厲的愛,一種是寵愛,這兩種愛是缺一不可的。”他剛說完,另一學生就反駁:“如果在你的生活中,得到的是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愛,說不定會被寵愛引入歧途,但也會常常在寵愛后面躲避嚴厲,因此而沉迷不前,如我們班的某某…… ”又一學生發(fā)表觀點:“所以呀,我們在這兩種愛的面前,要保持清醒,謹慎地把握好這兩種愛,才能使自己在生活中不被哪一種愛輕易擊倒!”……
這一環(huán)節(jié)的教學中,老師通過組織、引導學生展開辯論,在辯論中既尊重了學生獨特的閱讀感受 ,又使他們在交流中享受到閱讀的樂趣,從而放飛學生的閱讀思維,使學生的個性更飛揚。
個性化閱讀是創(chuàng)造力的源泉。教師要通過教材這個文本載體, 精心創(chuàng)設情境,將學生帶入愉快的學習氛圍之中, 為學生營造一個無拘無束的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合作的空間, 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還要積極耐心地傾聽每個學生的聲音,珍視每個學生的富有個性的獨特見解,這樣,學生的個性才能在閱讀這片廣闊的天地中自由飛揚!
參考文獻:
[1]《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2011年版
篇3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03―0051―01
迎接未來科學技術的挑戰(zhàn)貴在堅持創(chuàng)新、勇于創(chuàng)新。創(chuàng)新素質(zhì)是人的諸多素質(zhì)中最重要的因素,也是素質(zhì)教育中的核心內(nèi)容。如何加強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是每一位教師應思考的課題。
一、轉變教師的教學觀念
教師是實施創(chuàng)新教育的關鍵,因此自己首先應具有創(chuàng)新意識。創(chuàng)新意識是創(chuàng)新的內(nèi)在動力,始終影響著整個創(chuàng)新活動。教師要樹立“處處是創(chuàng)造之地,天天是創(chuàng)造之時,人人是創(chuàng)造之源”的意識,要敢想敢做,隨機應變地進行創(chuàng)造性教學,這樣學生才能產(chǎn)生強烈的創(chuàng)新動機,釋放創(chuàng)新激情,發(fā)揮創(chuàng)造性思維。
1. 教師要有敏銳的觀察能力。教師要因材施教,識別人才,就需要敏銳的觀察力。教師唯有煉就“火眼金睛”,才能準確地把握學生的個性特征、心理特征、自我意識等,才能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因勢利導,揚長避短,使學生的聰明才智得到最大發(fā)揮。
2. 教師要有靈活的應變能力。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會遇到各種情況,除了要有靈活敏捷的思維能力,還要有課堂的應變能力。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教師要善于啟發(fā)引導,“寓教于樂”,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輕松自如地駕馭課堂,調(diào)控課堂,使藝術的教學過程成為學生的美好享受。
二、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
1. 鼓勵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任何創(chuàng)造性的活動,都要受到個性的極大制約,受到已有思維定勢的限制。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具有頑強、堅韌、自信、自制、謹慎、創(chuàng)新的精神品質(zhì),培養(yǎng)學生的求知欲,鼓勵學生發(fā)表不同的觀點,張揚其個性。
2. 營造和諧的學習氣氛。教師應該采用各種手段創(chuàng)造樂學氛圍,將情感因素、快樂因素引入課堂,促使學生趣味盎然地學習。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注入快樂因素,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合理適時地表揚具有個性思維的學生,對其在各抒己見中的精彩發(fā)言、獨到見解及時給予肯定,能使學生獲得巨大的鼓舞,情緒高昂,思維活躍。
3. 課堂教學民主化、合作化、情趣化。陶行知先生說:“創(chuàng)造力最能發(fā)揮的條件是民主。”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與學生和諧相處,以參與者的身份引導、關注每一個學生,尤其是善待學習困難的學生,保護他們自我表現(xiàn)的欲望,能夠激發(fā)他們的創(chuàng)新意識
三、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能力
愛因斯坦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識的源泉。”離開豐富的想象難以理解教材的內(nèi)容,提高自身的創(chuàng)新能力,所以教師應把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體現(xiàn)在語文教學的全過程。
1. 豐富學生的表象,積累想象的素材。教師應充分利用教材、教學片段以及學生的情感體驗來發(fā)展學生的想象力。如,在教學《荷花》時,可以向學生展示一幅荷花圖或放映一段荷花的錄像資料,指導學生觀察畫面,盡情展開想象,讓學生從有限的畫面中領略到“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美妙境界。
2. 陶冶學生的情感,激發(fā)想象的動力。在教學過程中,創(chuàng)設一定的教學情境,引起學生心靈的震撼和情感的共鳴,能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的想象力。如,在教學《月光曲》一課時,教師運用課件和配樂朗讀的方法,以畫面展示、音樂烘托、語言渲染來展現(xiàn)課文內(nèi)容,創(chuàng)設一種情景交融的情境,使學生在感知理解的基礎上受到感染,從而產(chǎn)生豐富的想象。
篇4
呂老師曾經(jīng)說過:“課堂教學是一種特殊的藝術,因為,它要表露某種情感、情緒和情趣――情;它要制造某種意境、氛圍和格調(diào)――境……”呂老師這實際上就是要求老師采取不同教法和學生采取不同學法進行高效教育,在語文課中愉快教學與設疑教學就是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鍛煉動腦、動手、動口的能力。它是根據(jù)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guī)律,把握學生學習的最佳狀態(tài),改革課堂教學結構,注重創(chuàng)造情境,讓學生樂思樂學,從而在愉快學習過程中獲取知識。
在新課程改革的今天教師如何把握語文教學中教與學的關系呢?以下是我個人的幾點認識。
一、語文課堂教學要把教學的重點落在“學”字上
學是要在教師的指導下,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因此在教學的全過程要增加學生學的活動,而怎樣才能增加學生學的活動呢?這就需要教師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樂思樂學。
首先要創(chuàng)設美而和諧的情境,讓學生于美、動、樂中求學。其次,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除了創(chuàng)設美和可操作的情境外,還要創(chuàng)設一個和諧的學習環(huán)境,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學習。在教學中,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在很大的程度上影響學生的學習情緒,“愛屋及烏”使學生產(chǎn)生“遷移”感,因而對語文課產(chǎn)生濃厚興趣,這樣才能有和諧情境。
二、語文課堂教學應力求生動形象
(一)要注意聯(lián)系實際。以往的語文教學只注重知識的傳授,技能的訓練,是在教語文課本,很少站在學生生活的高度來審視教學活動,致使語文教學成了學生生活的一種負擔。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學生的生活,走語文教學生活化的道路,讓語文教學回歸生活,應該是語文教學的返樸歸真。教學中,我們應以課堂為起點來實施生活化的教學,加強課堂教學與生活的溝通,讓教學貼近生活,聯(lián)系實際。這樣,才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nèi)容,并真正受到啟迪。如在教學散文大家朱自清的名篇《春》時,我首先帶學生去踏青,讓學生感受春天的美,大自然的美,然后讓學生以《春》為題構思習作,激起與名家爭雄斗志。學生感觸橫生,思緒飄飛時,我用多媒體播放《春》,學生馬上沉浸在美妙的情境中,輕易體味出作者對春的由衷禮贊,不由自主地萌生對大自然、對生活的無比熱愛。學生聲情并茂地朗讀課文,不難把握“盼春――繪春――贊春”的思路,生發(fā)對五副春景圖細細玩味之欲,再用課件展示《春草圖》,啟發(fā)學生結合圖進一步賞析,然后分組思考余下四幅圖,放手讓學生依法一一賞析各圖精妙之處。精確疏導后,全班同學居然能看圖背誦全文。順勢高屋建瓴點破全文結構特點,小結修辭手法。反饋檢測中,先分紅黃綠藍四隊搶答課件上所問的文學常識、字詞音義語法修辭等基礎知識。再用課件亮出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插圖,讓學生稍做準備,運用比喻和擬人等修辭模仿春風圖進行口頭作文,學生竟也能緊扣秋風特點,偶閃如珠妙語,課后模仿其他四圖的習作也不乏形象生動之作。
一堂課下來,學生們七嘴八舌說,這有參加“快樂大本營”的現(xiàn)場感和快樂。我也吃驚地發(fā)現(xiàn):內(nèi)容還真不少,效果似乎還不錯。這樣既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又收到良好教學效果。
(二)語文課堂教學充分利用自編自導自演進行教學
恰當?shù)剡\用自編自導自演教學,在自編自導自演過程中,學生親身體會課文中的情節(jié)和演出的快樂,既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膽量,激發(fā)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又為學生提供了展現(xiàn)自我的舞臺,還能加深學生對文中人物的理解,能收到較好的效果。
三、語文課堂教學要啟智增能
篇5
一、營造氛圍,追求創(chuàng)新
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產(chǎn)生有賴于他們的心理自由。為此,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給學生充分的信任,在教學中創(chuàng)設情境,營造氛圍,觸發(fā)想象,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和創(chuàng)新能力。如,我在教學《夜宿山寺》時,先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整體感知詩的大意,并結合詩的寫作背景,把古詩編成通俗易懂的故事,把學生帶入詩的意境。再通過配畫、配樂,指導朗讀,讓學生從視覺、聽覺上感受到詩的意境,體會到詩人對山寺夜景的喜愛和贊賞。在這個過程中拓展了學生的思維空間,啟發(fā)了學生的想象力,激發(fā)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
二、鼓勵質(zhì)疑,培養(yǎng)思維的靈活性
“讀書無疑”是不善于思考的表現(xiàn),有疑好問才能常有創(chuàng)新。鼓勵學生質(zhì)疑問難,引導學生逐步將問題提到點子上,提高質(zhì)疑問難的質(zhì)量,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內(nèi)在的創(chuàng)造欲望,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重要途徑。如,我在教學《落花生》這一課時,由作者許地山的筆名落華(花)生引入課文,馬上引來學生的一片質(zhì)疑聲,激發(fā)了學生的閱讀興趣。學生在閱讀中邊讀書邊思考,邊勾畫邊質(zhì)疑。接著我又組織學生小組合作,交流觀點,相互補充,相互質(zhì)疑。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懂得了“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能只講體面”的道理。最后引導學生結合生活實踐談談“你想做怎樣的人?”學生結合生活經(jīng)驗暢所欲言。在交流中學生對文本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思想得到了升華,思維也更靈活了。又如,在教學《凡卡》這篇課文時,一學生看到文中結尾寫的是“鄉(xiāng)下爺爺收”,產(chǎn)生了疑問,提出質(zhì)疑:“這樣寫,爺爺能收到凡卡的信嗎?”抓住這一問題,我立即組織學生小組討論,并鼓勵學生結合生活經(jīng)驗及課外閱讀知識尋找依據(jù),討論爺爺有沒有收到凡卡的這封信。學生通過“發(fā)現(xiàn)問題―主動質(zhì)疑―討論解決”的學習過程,讓質(zhì)疑成為他們思考的誘因,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求知的欲望,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
三、運用多媒體,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
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化,多媒體教學已成為提高教學質(zhì)量的重要手段。由于多媒體的靈活性、多樣性,用它作為教學手段有非常大的優(yōu)越性。如,在教學《黃山奇石》中,學生僅僅通過語言文字了解黃山美景是不夠的,我結合多媒體將黃山的視頻資料制作成課件來播放,學生結合視頻資料閱讀課文,展開想象,交流體會,最后讓學生為那些不知名的奇石起名字。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興趣高漲,思維活躍,有效地鍛煉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了學生的發(fā)散思維,也提高了教師的教學水平。
小學低年級的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對詞語和句子的理解有限,這時把抽象的語言文字轉化為形象、直觀的視聽信息,讓靜態(tài)的知識動態(tài)化,抽象的知識具體化,這樣更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如,在教學《稱象》這篇課文時,其教學重難點是讓學生懂得曹沖稱象的辦法以及他和官員稱象辦法之間的聯(lián)系。在教學中,我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還原曹沖稱象的場景,讓學生仔細觀察。觀察了直觀的動畫圖片,再結合文中的文字介紹,學生就很容易地理解了曹沖稱象就是用石頭代替大象,化整為零的辦法解決了這一難題,教學的重難點也就迎刃而解。多媒體教學手段為教學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了教學效率,也使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得到了培養(yǎng)。
四、在閱讀中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
篇6
關鍵詞:言語形式;言語能力;言語實踐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7)03-0033
當前,大多數(shù)語文教師已重視言語的形式,但在教學中還存在諸多誤區(qū),表現(xiàn)為:有的教師未能根據(jù)文本特點,找尋富有特色的言語形式,有的則抽象籠統(tǒng)地介紹某些表達方式,其作用的探究卻淺嘗輒止……這些看似關注言語形式,卻無助于學生言語水平的提高。那么,如何引領學生關注言語形式,提升言語能力呢?筆者在教學中做了以下探索:
一、著眼個性表達,獲得表達技巧
不同文本是作者各自心聲的吐露,是作者獨有的心靈體驗,因而往往呈現(xiàn)出與眾不同的語言表達。
開始,水泡很小,搖晃著越升越高,越來越大,最后在水面綻開了,在撲哧一笑中消失了。――《珍珠泉》
他們把桌椅飯菜搬到門前,天高地闊地吃起來。――《鄉(xiāng)下人家》
這樣的表達就是非常個性化的。水泡怎么會“撲哧一笑”呢?作者賦予“水泡”以生命力,融入了人的情感,形象生動,從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作者喜悅的心情。同樣的,“天高地闊地吃起來”也是不合常理的,但是卻形象地寫出了鄉(xiāng)下人的自由和灑脫,作者的向往之情呼之欲出。這樣的語言現(xiàn)象,用一種超乎尋常的方式傳遞著文本信息,透露著作者主觀的情緒感受,令人耳目一新。文本中別出心裁的表達方式往往就是作者別有用心之處,也是言語形式與言語內(nèi)容緊密結合之處。抓住了這些個性化的語言現(xiàn)象,不但有利于學生讀懂文本的“弦外音”“言外意”,更能促進學生在言語形式的品悟中獲得表達的技巧。
二、聚焦矛盾沖突,激活言語智慧
有些文本語言中會出現(xiàn)矛盾沖突的現(xiàn)象,這些矛盾點往往寄寓深厚的內(nèi)涵。抓住這些矛盾之處,使之成為一個個言語實踐點,對矛盾之處進行探究思辯,既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激活學生的探究性思維,又能實現(xiàn)課文內(nèi)容到語言的轉化,從而啟迪學生的言語智慧。六上《有的人》這首詩,詩首就有這樣的句子:有的人活著,/他已經(jīng)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關注這句話的表達形式,你會發(fā)現(xiàn)它是前后矛盾的:為什么有的人活著,他卻死了?為什么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凡卡》一文,凡卡信中反復出現(xiàn)“求爺爺帶他回鄉(xiāng)下”的詞句,其中,“親愛的爺爺”出現(xiàn)了四次,“帶我離開這兒”出現(xiàn)了三次。“反復”的寫法有嗦、累贅之嫌。因此,人們在表達時往往有意回避,為何這里會如此“反復”?細讀矛盾點,我們會發(fā)現(xiàn)這些矛盾之處是言語內(nèi)容和言語形式的糾結點,抓住它品讀全文,能帶活整篇課文的教學,同時在探究討論的過程中學生的思維會更深刻,語言會更具智慧。
三、搭建實踐平臺,實F語言運用
葉老說:“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例子”中巧妙的布局謀篇、遣詞造句是學生語言發(fā)展的“源泉”。語言學習的起步階段,正如孩童學拿筷子,需從模仿開始。以文本語言引路,能降低語言習得的難度,起鞏固言語基礎的作用。
花開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鳥飛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祖父的園子》
這是作者蕭紅心中的園子:一切自由。張祖慶老師引導學生展開想象:這園子里書上寫到的哪些事物,它們也是自由的;書上沒寫到的,也是自由的。選一句,寫寫他們像人一樣的自由。課件出示:( )了,就像( )似的。 ( )愿意( )就( )。學生表達的語言異常豐富:“螞蚱跳了,就像在玩蹦床似的。”“谷穗黃了,就像約好了似的。”“冬瓜愿意長多胖就長多胖。”
作為范例的句子使用“擬人”之法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出了作者心中園的“自由”,很有典型性。作者對于心中自由之園“施以重墨”,張老師教學時也“不惜筆墨”。仿寫實踐,讓學生將“擬人”之法及時加以運用,促成了言語形式的有效遷移。學生極富想象力的語言如水流汩汩而出,從這些語言中我們清晰地看到學生已完全融入了蕭紅筆下的“自由之園”。此種仿中有創(chuàng)的言語實踐,以文本范例引路,給學生的表達鋪墊好“登高的臺階”,保證學生規(guī)范表達的同時,為學生創(chuàng)造性的表達打開了一道“閘門”。
四、創(chuàng)設語言環(huán)境,自然習得語言
言語的表達離不開特定情境,因而精心構建言語實踐情境就顯得尤為重要。為了防止脫離文本情境“另起爐灶”式的言語實踐對文本整體意境的破壞,教師可以在文本中找到合適的情境,利用文本語境再造語境,借助語言范例的遷移落實語言的實踐。
在教學《懷念母親》時,引導學生將目光聚焦到作者初到哥廷根的日記中。這幾則日記中都采用了“觸景生情”的寫作手法,教師緊扣住這一文本獨具特色的言語形式展開教學:先借助第一則日記感悟“寫景”部分對于表達作者懷念故國之情的作用,由此引出“觸景生情”這種寫作手法。再在其他幾則日記中印證這種表達形式,進一步感受“觸景生情”的表達形式;最后借用第三則日記再造語境,運用“觸景生情”這樣的表達方式進行想象練筆――作者季羨林看到了哪些情景,才會產(chǎn)生“我現(xiàn)在還真是想家,想故國,想故國的朋友,我有時想得簡直不能忍耐”的感受?
濃濃的“思鄉(xiāng)情”是文本字里行間透露的“基調(diào)”。在教學中,徐老師以“觸景生情”這樣的言語形式為依托,以課文語言為材料,通過舉一反三的言語實踐,達成“觸景生情”寫作方法的初步掌握。從揣摩言語形式到運用言語形式,學生始終置身于文本營造的“魂牽夢縈思念故國”的情境之中。這樣的言語實踐,沒有游離于文本情境,不僅加深了學生對季羨林“思鄉(xiāng)情”的體驗和理解,還促進了對“觸景生情”這種言語形式的積累和內(nèi)化,讓文本的內(nèi)涵和形式得到了水乳般的交融,完美地實現(xiàn)了內(nèi)容和形式的同步推進、語言的自然習得。
篇7
一、文本的刺激
首先要用文本,包括使用聲、光、影像等多媒體課件來刺激學生的感覺器官,使其激動,引起兒童強烈的心理反應或情感變化,產(chǎn)生朗讀的沖動。怎樣用文本來刺激學生呢?我們根據(jù)現(xiàn)代語文教學的研究成果,把語文的刺激分為四項目標:
1.知識的刺激。知識刺激,包括字、詞、句、文章、寫作、文學常識。“詩眼”“句眼”,行家稱之為“響字”,是作者煉字的著重點,我們可以理解為關鍵詞句。一般七言詩第五字要響,五言詩第三字要響。比如杜甫《江畔獨步尋花》的“花、壓、時、恰”等都是“響字”。詩人就是通過這些“響字”烘托主題思想的。學生通過文學常識“響字”的刺激,朗讀起來自然感情充沛。
2.技能的刺激。技能刺激,包括對文本的認知、理解、信息提取、推理、綜合概括、語言應用等項目。學生對文本的認知、理解到位,“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就不會錯位。朗讀《白楊》一文,有的同學把朗讀重音落在“生根、發(fā)芽、枝干、風沙、雨雪、干旱、洪水”這些詞語上,給聽者的感覺是作者在描述白楊的生存環(huán)境。有的學生把朗讀重音落在“哪兒、不管、總是”這些表示條件關系的詞語上,給聽者的感覺是作者在強調(diào)“在任何條件下結果或結論都不會改變”的決心和持續(xù)不斷、堅韌不拔的精神。學生讀懂了作者這句話的意思:托物言志,借白楊而贊美像白楊樹一樣扎根邊疆、建設邊疆的人。
3.能力的刺激。能力刺激,包括詞匯辨析、語言理解、人際理解、邏輯分析、自我認識等內(nèi)容。即使一個感嘆號,因為語音目的、感彩不同,朗讀的語氣也不同。比如《凡卡》,當讀到“多么快樂的日子呀”“逮住它,逮住它,逮住它”這些表示贊許、高興的語句時,讀到句子尾部就要用既強又高昂的語氣,語調(diào)趨于上升;當讀到“我的生活沒有指望了,連狗都不如”“我再也受不住了”“要不,我就要死了”這些表示悲痛、惋惜的語句時,則要用下降、低沉的語氣,語調(diào)趨于下滑。心情愈悲痛,愈惋惜,下降的幅度就愈大,尾音適度延長,表達的感情就愈淋漓盡致。
4.情感的刺激。情感刺激,包括對文本的態(tài)度、思想、道德、精神、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朗讀首先要把思想情感準確地定位在文本表達的格調(diào)上。朗讀《十六年前的回憶》,課文內(nèi)容距離學生生活實際遠隔85年之久,朗讀起來總是情感不到位。我及時地進行情感刺激:介紹課文背景,補充的革命史料,安排觀看革命歷史題材的電視劇《鐵肩擔道義》情感刺激準確了,學生就繪聲繪色地、淋漓盡致地朗讀出了課文蘊含的豐富而又復雜的思想感情。
二、情調(diào)的反應
1.情調(diào),文本刺激的效果表征。情調(diào)反應是文本有效刺激后學生產(chǎn)生的情感傾向及朗讀活動。
為什么“不同的情調(diào)會產(chǎn)生不同的朗讀情境”?因為情調(diào)是“思想感情所表現(xiàn)出來的格調(diào),是事物所具有的能引起人的各種不同感情的性質(zhì)。”這就是說,“情調(diào)”既指“主觀因素”,同時也指“客觀存在”。在朗讀教學中,“情調(diào)”與“情境”具有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文本描繪的“情境”會刺激學生的朗讀“情調(diào)”;學生的朗讀“情調(diào)”又反映文本描繪的情境、景象,這種朗讀情境或熱烈、或低沉,完全是學生的情調(diào)反應。
2.情調(diào),產(chǎn)生朗讀的沖動。情調(diào)會產(chǎn)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的沖動。比如朗讀《鸕鶿》,學生總是讀不出“漁人只要站起來,拿竹篙向船舷一抹,鸕鶿就都撲著翅膀鉆進水里去了”一句的思想感情。我讓學生聯(lián)系驅趕家禽的生活實際,看看哪些詞可以替換“抹”。學生通過一番品味,覺得用“攆”太野了,用“趕”太狠了,用“吆”太俗了,用“驅”太雅了,只有用“抹”才能恰如其分地表達漁人又要鸕鶿下水捕魚,又不能驚嚇、傷害到它們的細膩感情。學生體味到了“抹”字的感彩和在語言環(huán)境中的具體意義與特殊作用,朗讀起來感情自然就到位了。
總之,只有朗讀的邏輯起點正確,“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才能定位準確;只有朗讀的邏輯起點高準,“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才能高效。
篇8
【關鍵詞】想象 創(chuàng)新
教育部新近頒布了《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新課標的“課程總目標”中,明確指出要“發(fā)展學生思維能力,激發(fā)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潛能”;“教學建議”中明確指出,作文教學“要激發(fā)學生展開想象和幻想,鼓勵寫想象中的事物”。由此可見,在語文科實施素質(zhì)教育的過程中,作文作為語文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必然要創(chuàng)新改革。
語言的訓練與思維的培養(yǎng)是同步的。筆者以為在作文訓練中應當根據(jù)小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點,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些形象逼真、色彩鮮艷、動靜結合的富有生活氣息的寫作情境,充分發(fā)揮學生豐富的想象力,開拓素材積累的幻想空間,使學生能充分張揚個性,在作文的藍天上自由翱翔,以適應“要以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素質(zhì)教育的要求。
一、豐富生活實踐,培養(yǎng)想象情趣
過去的作文教學,主要是讓學生憑積累靠記憶作文,這就忽略了小學生的思維特點。小學生思維以具體的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因此,現(xiàn)在的作文教學中要重視以引導學生感知為基礎,盡可能的運用直觀手段,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的需要,利用形象、光色、聲音等手段,化靜為動,化無聲為有聲,喚起學生腦中儲蓄的生活實踐畫面,誘發(fā)學生豐富的、大膽的想象。作文時就能做到有話可說,有景可寫,有感可發(fā),有情可抒。例如要求學生描寫春天的一處景物,我就利用多媒體先播放了課件“公園一角”:藍藍的天空飄著朵朵白云,碧綠的湖面點綴著幾頁小舟,遠方青山連綿,近處垂柳依依,群花爭艷,蝶舞蜂飛,悠揚的民樂中,游人在悠閑地觀賞著湖光山色……學生欣賞著這優(yōu)美動聽的音樂和形象逼真的畫面,就仿佛置身于如花似錦的明媚春光里,有一種人在畫中游的感覺。這時,我輕輕地對學生說:“想象一下,垂柳在說什么悄悄話?花兒是怎么比美的?假如你是一只美麗的蝴蝶,可愛的蜜蜂,你會……”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興趣盎然,浮想聯(lián)翩,思維的閘門一下子就被打開了。
作文教學要注意開拓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生活,如組織學生開展郊游、參觀、訪問等社會實踐活動,學生在腦中儲存的表象越多,他們的想象就越豐富、越開闊,創(chuàng)造性思維就越能得到發(fā)展。教師在指導學生習作時,要引導學生到大自然中去觀察、想象、思考。記得在一個秋高氣爽、陽光明媚的日子里,我組織班上學生去郊游。學生來到郊外,看到了平時很少看到的景象:藍天下,一望無際的田野鋪滿了金色的稻子,菜地里,遍地都是綠油油的瓜果蔬菜。我指導學生仔細觀察周圍的景物,想象它們的形狀像什么,你有什么感想,然后自擬題目,有創(chuàng)意地表達出來。結果在我的啟發(fā)下,回去后,大家都寫出了自己當時身臨其境的感受。有的學生寫到:“我從窗外望去,一望無際的田野鋪滿了金色的稻子,它們被沉甸甸的稻穗壓彎了腰。一陣陣涼爽的秋風吹過,整個田野此起彼伏,穗浪翻滾,好似金色的海洋。”有的學生寫到:“瓜架下,結滿了豐碩的果實,有南瓜、冬瓜、絲瓜、豆角和辣椒等。它們形狀各異,南瓜圓圓的像燈籠,冬瓜又長又圓很像胖娃娃,豆角又細又長宛如維吾爾族小姑娘的辮子。”有的學生寫到:“我們來到一片樹林,只見一片片樹葉在秋風的吹拂下像蝴蝶一樣,紛紛飄落,給大地鋪上了一層金色的地毯。水邊的垂柳婀娜多姿,在秋風中翩翩起舞。而松樹、柏樹仍然郁郁蔥蔥,好像不知秋天的到來。”學生身在大自然中,體會到了其中的樂趣,表達的欲望得以誘發(fā),想象力得到了充分發(fā)揮。
二、利用課文范例,展開想象訓練
結合課文進行想象作文訓練是培養(yǎng)學生想象力的一種好形式,它符合“讀為基礎,以讀導寫,以寫促讀,讀寫結合”的原則。大家都知道課文是學生寫作的范例,教師要充分利用課文的優(yōu)勢,結合課文的內(nèi)容,讓學生進行改寫、續(xù)寫、擴寫等想象作文訓練,在訓練過程中“授之以漁”。
因為學生對教材中的人物、故事熟悉,所以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認真鉆研課文的基礎上,大膽地開展合理的想象,合情合理地補充情節(jié),豐富內(nèi)容,通過想象人物的動作、心理、語言,使教材中的人物“活”起來。例如學習《小攝影師》一文,就可以讓學生想象小攝影師還會不會回來,他是否完成了任務,要求學生續(xù)寫結尾;可以鼓勵學生把《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詩編成故事;可以就《小珊迪》一文,讓學生展開合理想象,把小珊迪去換零錢到慘死這部分內(nèi)容寫出來,對學生進行組合性想象訓練和逆向性想象訓練:再比如《凡卡》這篇課文的結尾非常含蓄,給人留下了豐富的想象空間,閱讀后,我要求學生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寫一個自己認為合情合理的結尾。我還利用這個“誘因”,誘導學生去聯(lián)想,勾起沉淀的生活經(jīng)驗,讓學生講述一個關于“自己童年的故事”。每個人都有童年,每個童年都有豐富而動人的故事。這樣做不僅使學生開闊了視野,把課本知識轉化成能力,而且在情感上也得到了熏陶。
另外,在我們的單元寫作訓練中開展了想象性作文訓練,如六年制第七冊第五單元習作,就是根據(jù)提供的幾個詞語,要求學生展開想象寫一個故事。書上提供了三組詞語①鉛筆、橡皮、轉筆刀:②小溪、河流、大海:③眼睛、耳朵、鼻子、嘴。看了第一組詞語,有人把它們編成是一家人,它們之間互相幫助、相互協(xié)作。看了第二組詞語,有人就認為小溪是居功自傲,鼠目寸光的典型,河流也不過是井底之蛙,不知天外有天。看了第三組詞語,有人馬上聯(lián)想到了馬季的相聲《五官爭功》。我讓同學們從另一個角度去思考,編一個五官相互謙讓,密切配合的故事,這樣的故事會更有意義。如果對以上三組詞語都不感興趣,可以自己確定題材,例如小動物啦,幾件聯(lián)系密切的物體呀,這些都是編故事的好話題。在我的啟發(fā)下,不少同學馬上心領神會,想象的翅膀立刻展開了,于是,一個個美麗的故事涌上心頭,流入筆端。如有個學生在《粉筆與刷子》一文中寫到:“……粉筆指著空中紛紛揚揚的粉末,對刷子說:你瞧,這些粉屑子都是我變的,你以為是廢料嗎?不,那是知識的奶粉。花朵兒盼我去澆灌,孩子們等我去哺育,為了這,我和兄弟姐妹們都在黑板上跳個不停,即使磨掉整個生命,也沒半句怨言。……說得對!刷子聽了粉筆的話,也激動地跳了起來:來,讓我替你開路!說完,蹬地躍上黑板,刷刷刷地擦起來。粉末輕輕地灑下來,變成了一簇簇花朵,一張張笑臉……”多么奇特的想象,多么新穎的創(chuàng)意,多么華美的語言,它是豐富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思維的體現(xiàn)。
三、創(chuàng)設情境,科學命題,拓開想象空間
烏申斯基說:“兒童是用形式、聲音、色彩和感覺思維的。”因此一幅有趣的漫畫,一段動聽的音樂,一個出乎意料的結果,一個激動人心的場面,都能
成為成功的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參與激情和創(chuàng)造欲望,將學生帶進廣闊的想象空間。如,我給學生播放貝多芬的《月光曲》第一樂章,聽過幾遍后我叫他們把聽音樂時想到的東西寫下來,結果,每個學生“聽”到的東西都是不一樣的,下面是寫得比較好的幾段:
“我做了一個夢,夢到自己在空中快樂地飛翔,眼下是一望無際的蔚藍色大海,海面上有一艘美麗的游輪在移動。偶爾,幾個白點飛快地掠過,那是海鷗。”
“我坐在秋千上一邊輕輕晃動,一邊讀自己喜歡的書。有時,我抬頭看看西邊,太陽下山了,空中布滿了火燒云,真是美極了!”
“我一個人呆呆地望著窗外,等著爸爸、媽媽下班歸來,外面剛下過一場大雨,周圍寂靜無聲。偶爾聽見雨滴落在石板上的聲音,讓人感到有一點害怕。”
由此可見,音樂給人的感受是直接而強烈的。人們在聆聽優(yōu)美的音樂時,往往會浮想聯(lián)翩。所以,“寫音樂”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的一種有效的訓練途徑。
想象以事實為根據(jù),是在事實基礎上展開的,因而教學中要利用學生的生活積累,發(fā)展其想象思維,使學生在寫想象作文時做到“思接千載”、“視通萬里”。近年來,我以圖形為寫作材料,給學生三角形、正方形、圓形等圖形,讓學生把這些圖形任意組合,想象成不同的物體,允許選擇適當?shù)呐阋r物,構成畫面,寫成作文。學生圍繞著這些組合圖形,展開想象的彩翼,在神奇的世界里漫游,寫出一個又一個動人的故事。
愛拼才會贏,敢想才會有創(chuàng)造。從古到今,哪一種發(fā)明,不是從最初的、看來是令人不可思議的想象中創(chuàng)造出來的?敢于想象,正是創(chuàng)新能力的不竭之源。因此,我注重在作文訓練中培養(yǎng)學生敢想、敢說的創(chuàng)新品質(zhì)。如,我在一堂作文課中以“我有一個奇怪的想法”為突破口,引導學生展開想象,說說自己有什么奇怪的想法。學生們暢談了自己的幻想:“我要長出翅膀”、“地球上要是沒有樹”、“人如果能長生不老”、“我是一只青蛙”、“我是一片云”等等,學生們邁出了敢于想象的第一步。我乘機因勢利導:“假如長出了翅膀,你想干什么?地球上怎么會沒有樹,沒有樹以后將會怎樣……”在教師的點撥下,學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超越時空,碰撞出創(chuàng)新的火花。一位學生在《我是一只青蛙》中寫到:“我是一只小蝌蚪,離開了爸爸、媽媽和朋友們在水中生活”……現(xiàn)在我已經(jīng)變成了一只小青蛙,本來我有許多姐妹……由于人們喜歡捉我們上餐桌,田里又經(jīng)常打農(nóng)藥,我的朋友死的死、走的走,現(xiàn)在我多孤單……”多么有靈氣、有想象力的文章,它是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的集中表現(xiàn)。
在作文教學中,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激發(fā)他們寫作的興趣,我們可以出一些有創(chuàng)意的題目。如:《假如……》、《2028年的一天》、《未來的學校》、《金色的夢》……引導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充分激活學生自身的潛力,拓寬他們想象的空間,讓學生寫出生動新穎并富有獨創(chuàng)性的想象作文。
- 上一篇:儲蓄作文
- 下一篇:春天里的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