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生活范文

時間:2023-03-24 16:42:3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作文生活,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作文生活

篇1

一、創設情境,豐富生活

小學生的學習行動主要依賴于對事物的興趣,而創設情境,能激發學生濃厚的寫作興趣。真實的生活情境的創設能為學生營造一個自由開放的生活環境,有了豐富的生活,學生的作文素材就會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1.現場表演創設情境。大膽嘗試開辟生活之源,讓學生創造生活,指導學生觀察各種人和事,并細心體會個人的感受,激發了學生熱愛生活、創造生活的熱情。《給奶奶送陽光》原是一首詩,要求改寫成記敘文。老師輔導再多,學生下筆做作文不真實,還不如創設表演情境,因為表演具有情境性,能引起學生濃厚的興趣。老師指導學生扮演、體驗寫作題材中的人物,對于表演者來說,是一種創造、體驗的過程。與此同時,要指導其他學生直觀地目睹人物的音容笑貌、言談舉止以及事情的過程。這種情境,既能使學生入境動情,又由于它的立體化,從不同角色、方位觀察思考,會有不同發現,便于打破思維定勢、培養創新思維。再加上老師的指導,學生對生活的體驗就細致了,結果學生們文思泉涌。

2.拋出話題創設情境。日常生活中,人們常會圍繞一個話題進行討論,各抒己見。“話題作文”是一種根據現實生活中剛剛、正在或可能出現的某一事件或現象,拋出一個話題或范圍,讓學生自由發表自己的看法、見解的短小精悍的作文樣式。近年來,話題作文因其開放性、寬泛性與靈活性而受到了廣大師生的歡迎,因為它在給學生提供廣闊的寫作空間的同時,又有利于充分展示學生的寫作個性和創造能力。所以,日常教學中,有不少作文,教師可事先拋出以利于學生有足夠的時間搜集關于這一話題的資料。如老師拋出“我看……”這一話題,要求學生根據當前形勢進行習作,學生們爭先恐后看報、看電視新聞、上網查資料,聊的時候個個滔滔不絕,寫的時候也是聯想豐富、筆走龍蛇。可以說,拋出話題創設情境,就像開了一個作文茶館,在這個茶館里,學生可圍繞一個話題,天南海北,信馬由韁,給了他們充分展示自己思想的空間。

二、組織活動,體驗生活

教師要有意識地處理好“作文與生活”的關系,可根據各年級學生的作文特點,找準其生活的熱點、焦點,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學生開展各種活動,讓學生走出課堂、參與實踐,在感受體驗中營造心靈的綠洲,從而縮小課堂作文與生活實際的距離,使學生見題生意,自由為主,有感而發。如教學看圖作文《放風箏》時,事先布置學生親手制作風箏,并利用活動課組織本班的學生開展了一次別開生面的放飛比賽。由于題材貼近生活,激發了學生強烈的寫作欲望;更因為制作、放飛的親身體驗,學生的習作完全跳出了圖片的限制,有的寫制作過程中的小插曲,有的寫放飛的愉悅,有的寫失敗的教訓,有的寫合作的樂趣,各具特色。那鮮活跳動的思維、靈活多樣的筆法,讓人感覺耳目一新。

三、指導觀察,積累生活

“臨淵羨魚,不如歸而結網。”要讓學生獲得豐實的寫作素材,僅僅讓學生走進生活是不行的,還必須教給學生扎扎實實的觀察生活的方法。只要留心觀察才會在生活中發現:生活是多姿多彩、豐富多元的。

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我們認為發展學生觀察生活的能力要從以下幾方面入手:一是觀察要有目的,就是要根據習作的目的和內容去選擇生活的觀察對象,做到觀之有物;二是觀察要有結合,就是觀察與閱讀結合,把從閱讀教學中學到的認識事物的方法應用到觀察活動中來,做到觀之有法、觀之有序;三是要從多個角度去觀察,要引導學生調動自己所有的感官,去看、去聽、去聞、去觸、去想、去感受、去體驗,去發現別人沒有發現的東西,去獲得別人沒有獲得的感受,做到觀之各有所得;四是要有計劃,生活中有些事物的觀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較長的時間和不同的視角,因此,要想有全面的認識,就要有長期觀察的心理準備,做到觀之有恒。

四、依托文本,暢想生活

篇2

2、我們懷揣熱忱的靈魂天然被賦予對超越性的追求,不屑于古舊坐標的約束,鐘情于在別處的芬芳。但當這種期望流于對過去觀念不假思索的批判,乃至走向虛無與達達主義時,便值得警惕了。與秩序的落差、錯位向來不能為越矩的行為張本。而縱然我們已有翔實的藍圖,仍不能自持已在浪潮之巔立下了自己的沉錨。

3、“我的生活故事始終內嵌在那些我由之獲得自身身份共同體的故事之中。”麥金太爾之言可謂切中了肯綮。人的社會性是不可祓除的,而我們欲上青云也無時無刻不在因風借力。社會與家庭暫且被我們把握為一個薄脊的符號客體,一定程度上是因為我們尚缺乏體驗與閱歷去支撐自己的認知。而這種偏見的傲慢更遠在知性的傲慢之上。

4、在孜孜矻矻以求生活意義的道路上,對自己的期望本就是在與家庭與社會對接中塑型的動態過程。而我們的底料便是對不同生活方式、不同角色的覺感與體認。生活在樹上的柯希莫為強盜送書,興修水利,又維系自己的愛情。他的生活觀念是厚實的,也是實踐的。倘若我們在對過往借韋伯之言“祛魅”后,又對不斷膨脹的自我進行“賦魅”,那么在丟失外界預期的同時,未嘗也不是丟了自我。

5、毫無疑問,從家庭與社會角度一覘的自我有偏狹過時的成分。但我們所應摒棄的不是對此的批判,而是其批判的廉價,其對批判投誠中的反智傾向。在尼采的觀念中,如果在成為獅子與孩子之前,略去了像駱駝一樣背負前人遺產的過程,那其“永遠重復”洵不能成立。何況當礦工詩人陳年喜順從編輯的意愿,選擇寫迎合讀者的都市小說,將他十六年的地底生涯降格為橋段素材時,我們沒資格斥之以媚俗。

6、藍圖上的落差終歸只是理念上的區分,在實踐場域的分野也未必明晰。譬如當我們追尋心之所向時,在途中涉足權力的玉墀,這究竟是伴隨著期望的泯滅還是期望的達成?在我們塑造生活的同時,生活也在澆鑄我們。既不可否認原生的家庭性與社會性,又承認自己的圖景有輕狂的失真,不妨讓體驗走在言語之前。用不被禁錮的頭腦去體味切斯瓦夫·米沃什的大海與風帆,并效維特根斯坦之言,對無法言說之事保持沉默。

篇3

一、以生活為素材,實現作文內容生活化

1.搭建習作平臺

“作文離不開生活”,作文的本質特點就是通過語言文字再現生活,反映生活、它是作者心靈的流露,是對生活的思考,而不是矯揉造作。崔巒老師也說過:“學習母語應有別于學習外語,主要不是靠傳授知識、揭示規律,而是靠在大量的、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中感悟習得,逐漸掌握運用語言文字的規律。”所以,我們應豐富學生的生活,有計劃、有組織、有目的地積極開展多種有益的活動。讓學生在豐富的經歷和活動中,學習語言文字,使用語言文字,并掌握它的規律。如,春天到了,帶領學生走向自然,讓他們領略大自然的五彩繽紛。在欣賞自然風光的同時,注重對學生進行方法的指導。引導學生按照從整體到局部、從上到下、由遠及近、從靜到動等不同的觀察順序進行欣賞。引導學生觀察時不僅可以用眼看,還可以發揮其他感官的作用,讓他們用耳聽、用鼻聞、用手摸,有時也可以親口嘗一嘗。這樣才會給學生留下深刻的感受,下筆時才會得心應手,有感而發。再如,植樹節那天帶領學生到郊外植樹、清明節時組織學生祭掃烈士墓等各種形式的活動,為學生搭建習作的生活平臺。習作的素材來源于生活,來源于自身真實的感受,學生就會產生想說想寫,敢說敢寫的熱情、沖動和欲望。

2.開闊寫作視野

新課程標準提出:“應拓寬語文學習和應用領域,注意跨學科的學習,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中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學科之間都是相輔相成的,作文教學可以通過學科整合開闊學生寫作視野,多體驗多感受。如,在校運會上,讓學生做班里的通訊員;美術課后,讓學生寫想象作文;數學課后,讓學生談游戲過程;實驗課后,讓學生介紹實驗步驟。這些作文素材都是可以隨手從生活中拈來的,學科的整合為學生開辟了一片廣闊的天空。

二、以生活為依托,爭取教學過程生活化

在寫作過程中,學生常常遇到一些困難,或思路阻塞或材料短缺而覺得無話可說時,學生就會把目光轉移到可以幫自己解決問題的物體上,不是抄襲范文就是向教師求助。針對這種情況,教師要善于分析困難癥結所在,通過旁敲側擊地點撥,引導他們自行克服困難。

語文教師嘗試在校園內組織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不但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而且可以培養學生健康的人格,讓他們在活動中學會人際交往,溝通交流,團結友愛。這些活動可以通過表演、辦手抄報、游戲、主題班會等形式進行。同時,編印班級作文集,讓每個學生都有作文入選,都能體會到“發表”作品的喜悅;按作文能力分組進行競賽,讓更多的學生都有獲獎的機會;優秀的作文還能被學校《芳草地》刊載。

三、以生活為取向,落實作業設計生活化

作文融入生活中的每一處,只要留心觀察,處處都可以看到獨特的一面,處處都可以有感而發。而教師要做的就是突破傳統作業設計的束縛,設計一些精彩有趣的作文作業,使之成為作文課堂教學的有效補充和延伸,使作文真正運用于生活實際。如學生可依據自己的作文創作相匹配的繪圖;或鼓勵學生當一回小編輯,將自己之前寫的小隨筆、日記、優秀作文整理起來,裝訂成冊;或根據他們的年齡特點,給學生適當安排一些家務活動,如寫作文《第一次……》就可以鼓勵學生回去做生活的小主人,親自參加勞動,如第一次洗碗、煮飯、扣紐扣等小事都可以從小培養。

四、以生活為標桿,做到作文批改生活化

評改學生作文時,教師要打破以往的批語模式,大膽地采用談心式生活化的批語與學生交流,充分肯定其存在的優點,多表揚、贊美,不批評挖苦。如,“你的智力并不比別人差”“只要努力,你同樣可以寫好作文”“老師相信你的作文一定會有很大進步”;或者誘導:“如果文章結尾部分能把自己的感受說出來,文章便更出色了,試著補在后面,好嗎?”等。這些鼓勵期待的評語,學生特別感興趣,看完之后,都是笑容可掬。有的還心領神會地望著老師,大膽的學生還會在后面寫上:“謝謝老師的信任,我一定努力!”“老師,你又給了我力量。”“老師,我喜歡作文了。”等,從而帶來精神上的滿足,引發更強烈的寫作興趣。同時,還可通過自評、同桌互評、小組點評的方式,在自評中提出自己的思路、布局,有利于別人參考,通過其他同學的眼光,聽取意見,指出不足,達到互相學習、共同提高的目的。

總之,作文就是用筆說話,作文就是提高交際、溝通的本領,是生活的需要,只要教師把生活引入課堂,把作文引向生活,學生的興趣就會激發出來,讓學生有事想寫,有情想抒,文章長短不拘,格式不限,久而久之,作文便進入了兒童的生活,成為他們生活的一部分,真正做到“生活即作文”,才是我們作文教學最終的目的。

篇4

在高考的大背景下,語文高考作文的發展趨勢映照著作文教學的現實,作文教學時常被忽視,可謂"在夾縫中生存"。而語文教育的健康發展離不開作文教學的回歸,有效的寫作活動不僅可以提升語文素養,還可以培養多方面的能力。這也是《新課標》積極提倡與明確要求的內容,所以我們更應該重視高中作文教學。當前高中作文教學還存在許多問題,要及時認識問題,努力解決問題。

面對當前形勢下高中作文教學的種種現狀,高中語文教育工作者必須積極研究突破作文困境的對策。顯然,推動作文教學的生活化是適合高中作文教學改革的有效措施之一。在作文教學中注入"生活"的元素,作文才能開出"華而實"的"生活"之花。

作文教學是教育的組成部分,用生活教育推動作文教學有較好的現實意義,由此有了"生活化作文教學"概念的提出。顧名思義,生活化作文教學將生活教育與作文教學有機結合,正確看待了"生活"與"作文"的關系,提倡教師作文教學生活化,倡導學生寫生活作文,努力貼近生活,營造寬松、自由、和諧的氛圍。讓生活走進作文,讓作文充滿生活,讓學生在生活與寫作中有所領悟,獲得啟示,提升寫真生活、抒真情感的作文水平,學會做高尚的人。

生活化作文教學,簡言之,就是教師引導學生寫生活作文。生活作文對學生的成長意義非凡。生活作文是注重寫作內容的作文,不僅為培養寫作能力,更為塑造健康人格,所以生活化作文教學不僅要關照作文本身,也要關注學生生活。

生活化作文教學的核心價值在于它的實踐意義,不僅具有實踐的可操作性,也能讓師生樂在其中;不僅可以提升學生的寫作水平,還能兼顧生活環境的教育功能,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與習慣;不僅可以訓練學生遷移、想象等多種思維能力,還能塑造健全高尚的品質情操。生活化作文教學通過學生高度自主化的實踐活動,達到"育人"的目標。

1.提升學生寫作水平

生活化作文教學包含生活教育和作文教學兩個層面的內容,兩者互相依存,不可分割,意在既要在大生活環境下時刻進行生活作文的指導,又要在作文課堂內外進行生活化的作文教學。宏觀意義上看,生活化作文教學應發生在社會生活的各個角落,著眼點較為寬泛,教師在學生生活中有作文指導意識,學生在生活中學會真實表達,通過寫作映照生活。微觀意義上看,生活化作文教學的主要陣地是作文課堂,指導貫穿整個寫作流程,是具有正規、系統、實效等特點的教學模式。多數高中學生的寫作基礎較弱,水平層次較低,具有較大的發展空間,需要合理的指導。高中教師在作文課堂上可以運用生活化的教學形式指導學生寫生活作文,并掌握必要的寫作技巧,學生在課堂上充分發揮主動性,積極思考、探討、交流,為寫作進行立意、選材、構思等方面的充分準備,還可以將完成的作文與師生共同分享,交流心得,在此基礎上再"升格"作文。宏觀的生活化作文教學重視生活教育對作文的作用,微觀的生活化作文教學更重視作文教學的具體性和操作性,在教學中體現生活。不管宏觀微觀,生活化作文教學重生活的內容與體驗,輕寫作的技巧與形式,偏向靈活多變的形式,摒除死板陳舊的模式,不再單方面關注學生寫作的結果,而是全方面地關注學生寫作的過程。這種過程的關注,有利于高中學生寫作水平的提高。

2.培養寫作興趣與習慣

孔子說:"學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是寫作的內在驅動力。生活化作文教學重視生活環境的教育功能,豐富的生活體驗和充實的生活感悟給學生帶來了寫作的興趣。學生有內容寫,就樂于寫,興趣隨之產生。生活在不斷繼續,只要用心對待生活,寫作興趣不滅,就有源源不斷的內容想要表達,逐漸養成寫作的習慣。重視習慣養成,淡化機械訓練,也是生活化作文教學提倡的。

多數高中學生對于寫作,最大的問題在于沒有濃厚的興趣與養成的習慣。應通過閱讀、旅游和關注心理等多種途徑感悟生活,深刻體味到融入、觀察、挖掘生活的趣味,逐漸養成寫讀書筆記、游記、心情隨筆、周記等的良好習慣。通過多樣豐富化的集體活動,深刻感受、體驗、品味到生活的各種滋味,逐漸在多彩生活中有了生活的動力與寫作的興趣,有意識地用文字記錄下一件件可能微不足道卻有意義的事情。在生活教育中倡導隨意寫作的意識,在快樂生活的驅動下,讓高中學生養成勤動筆愛寫作的習慣。在課堂教學中,積極創設生活情境,讓學生投入進來,激發學生感受、體悟生活情境,用心融入其中,進一步培養高中學生對課堂寫作活動的興趣。

3.訓練寫作能力與思維

生活化作文教學的實踐意義更在于多種寫作能力與思維的訓練,這也是多數高中學生在寫作中最為欠缺的素養。首先,生活化作文教學注重高中學生的生活體驗與實踐,注重在生活教育環境中發展學生的自主意識與實踐能力,讓學生有自主選擇的權利以及自由活動的空間,在生活中自主寫作。其次,生活化作文教學注重觀察和發現能力的訓練,將高中學生置身于大生活環境中,鼓勵學生寫真事抒真情,就必然需要引導學生積極觀察生活,發現生活,感受生活中的獨特之處,并從獨特的角度將最為閃亮的細節用語言描繪出來,從而發展學生的個性意識。再者,生活化作文教學讓高中學生在長期的生活環境教育中,對生活有了全面、深刻的認識,能提升自我的思維廣度和深度,學會在寫作中建立生活中此物及彼物的關聯,訓練遷移和想象等多種發散思維。生活化作文教學不僅提升了高中學生寫作的水平,更重要的在于培養了寫作的多種能力與思維,這是生活化作文教學的較高層次的追求,促使教師改"教"為"不教"。

4.塑造高尚的品質情操

篇5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 標準明確告訴我們,作文教學不能囿于課堂,要走出課堂,走向生活,努力做到生活作文化,作文生活化。教師要引導學生發現生活之美,描繪生活之趣,展現生活之姿,抒寫生活之情。在作文教學中,要指導學生用心去體驗生活,感受生活,然后用真切的語言將這種體驗與感受表達出來。唯有如此,新課程的理念才能在課堂中體現與落實,才能在學生的心中開花、結果。

一、感悟生活,從生活中尋找源頭活水

朱熹詩云:“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一池清水,源于清清溪流;滔滔靈感,源于生活的涓涓活水。沒有清清溪流,哪有浪花的跳躍;沒有涓涓活水,哪有思維的靈動。新課程實施以來,我經常在微風和煦的春日,帶學生踏青,感受大自然的綠意;在炎炎夏日,帶學生遠足田野,享受大自然的清新;在碩果累累的秋日,帶學生到果園,體驗采摘的快樂;在白雪皚皚的冬日,帶學生踏雪,欣賞大自然的純美。我們也可以帶領學生參加社會綜合實踐活動,參與社區服務,參與家庭活動,參與到豐富多彩的生活中去。學生有了對自然、對社會的美好情感,有了對社會、人生的切身經歷,也不一定能寫出好的作文,這是大家公認的事實。所以,在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指導學生將生活與作文有機結合起來,引導學生觀察生活、體驗生活、感悟生活,再加之有意識地訓練,寫起作文就不會無話可說了。具體說來,我的做法是:

(一)捕捉生活,感悟生活

好玩是小學生的天性,他們記憶力強,對生活充滿著幻想與希冀。豐富多彩的生活,常常會引起他們許許多多的遐想,令他們產生不同的感受。教師要創造條件,給學生一些機會,讓他們及時記錄生活中的真善美,表達他們對生活的憧憬。學校課外活動小組開展的活動、鄰里親情的探訪、自然風光的欣賞、花鳥蟲魚的觀賞等。這些五彩繽紛的生活,只要及時記錄,及時將自己的感悟寫下來,我都要給予鼓勵。對于寫得好的感悟與隨想,教師要印發給學生,以供全班同學借鑒模仿學習。讓生活成為他們寫作的源頭活水,讓學生在生活的海洋中遨游。

(二)借助生活,激活思維

現實生活豐富多彩,寫作內容極多,只要教師引導得法,訓練有序,學生對所熟悉的生活稍加以改造,展開聯想和想象的翅膀,就能寫出好的文章。為了使學生的聯想具體,想象豐富,對思考的問題具有哲理性,我常常指導學生在作文時求新求深。比如春游時看到五顏六色的鮮花我就讓學生展開聯想,想到紅花還需綠葉襯,花叢中的小蜜蜂不僅在采蜜而且在釀造生活,再聯想到紅花還需園丁的培育與陽光雨露的滋潤等。

二、表達真情實感,寫出多彩多姿的生活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小學語文教材中的課文,篇篇經典,膾炙人口。無論是寫人記事,還是寫景狀物,無不蘊含著作者感人至深的真情。因此,教師自己應該是一個充滿激情的人,在講授這些課文時,要善于挖掘作品的情感,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在作文教學時,要善于激發學生的情感,引起學生對事物的美好感情。

教師要引導學生走向生活,在生活中挖掘素材。從身邊事抓起,寫好平常事,在平常事中抒寫真情。農村生活極為豐富,春有花草,夏有綠蔭,秋有碩果,冬有白雪,凡此種種都從不同方面為學生提供了作文素材。作為語文教師,就是要讓學生發現生活、描寫生活、表現生活。農村的許多素材都看得見,摸得著,說得清,寫得明。對于這些內容,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去看、去寫,這樣才能言之有物,感情才會真實。

三、體驗生活,提高作文水平

閱讀是積累素材的重要途徑,是提高學生生活體驗的重要環節。在課堂之外,學生如果能夠有效進行閱讀,不僅能夠豐富閱歷,開闊視野,還有助于學生寫出高水平的作文。沒有生活的積累,沒有生活的體驗,寫作就如同緣木求魚。為此,我常常堅持把閱讀積累和作文教學聯系起來,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一是將作文教學與課內閱讀有機結合;二是將作文教學與課外閱讀結合起來。對課文中的那些文質兼美,內涵豐富的文章要細心品讀,對課外讀物要選擇性閱讀。通過閱讀積累,讓學生寫作的興趣逐步被激發。

篇6

一、把生活融入習作

葉圣陶先生曾說“生活如源泉,文章猶如溪水,源泉豐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地流個不停”。可見生活對于習作的重要性。只有拓寬了學生生活的空間,讓他們親身實踐,切身體會,才能題材豐富,寫作時才會得心應手,有事可寫,有感可發,有情可抒。

1.觀察生活

“生活中并不缺乏美,缺乏的是發現美的眼睛”。小學生的生活世界豐富多彩,變化萬千,而他們卻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對周圍事物往往視而不見,充耳不聞,導致作文時頭腦空空無內容可寫。因此我在教學中十分重視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

(1)學會觀察:我在教學中打破了封閉的課堂教學,讓學生投入到大自然中,投入到社會生活中。引導他們用具有個性的眼睛去欣賞大自然中的花草樹木、青山綠水、日月星辰、鳥獸蟲魚,去欣賞城市的高樓大廈、鄉村的小橋流水、田野的豐收景象。用具有個性的耳朵去聆聽春天燕子第一聲婉轉的啼唱,夏夜青蛙歡樂的蛙鼓,鄉鎮小販大聲的叫賣,母親耳邊溫柔的嘮叨。經常不斷地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從上到下,從遠到近,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多方位地觀察事物。讓他們能分清主次,抓住重點,有目的,有順序,認真細致地而不是走馬觀花地對事物進行觀察。從生活中掘取大量的信息以充實自己的寫作題材庫。

(2)學會思考:我不光要讓學生學會用眼睛去觀察,用耳朵去聆聽,還要教他們用自己的大腦去思考,用心靈去感受體會。同一片飄落的黃葉,有的人看到的是滿目的蒼涼,有的人卻看到了新生的希望。作為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透過看得見摸得著的表層現象,看到本質的內在的東西。讓他們能從勞動者額頭滾動的汗珠中體會到勞動的艱辛,勞動果實的珍貴;從狂風暴雨中搖動的小草上感覺到一個不屈的,敢于抗爭的生命;從風雪中送來的雨傘上感受到真摯的,濃濃的親情。

2.體驗生活

王安憶曾說“其實生活本身只有那么一點內容,每個人看到的都是一樣的生活,大家觀察到的也都差不多,而大家寫出來的作品卻不一樣”。我從這句話中深深地領悟到:只有創造各種條件讓學生直接參與生活,做生活的主人;只有讓學生直接參與,切身體驗的事情才是具體生動有情感基礎,最富有生命活力的,學生也只有通過這樣的體驗,也才能寫出生動、感人的作品。

(1)讓課堂成為學生表現的舞臺

(2)展開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

二、用作文表現生活

學生掌握了大量的豐富的第一手資料,并不等同于就能寫出生動感人的好文章了。要把具體形象的事物轉化為抽象的語言文字,絕非易事。生活僅僅是寫作的一個入口,“只談生活,不談技巧”是不行的,學生仍然只會面對紛繁蕪雜的生活,咬著筆桿半天擠不出一句話來。如何讓學生用習作來表現生活,任重而道遠,需要教師和學生付出巨大的努力。

1.仿寫,鞏固寫作方法

仿照課文的寫作方法,描寫類似的事或物,這是最常用且行之有效的方法。現行的課本多以相同的寫作方法或相同要求的幾篇課文放在一個單元,單元作文也大多是學習這種寫作方法。但學生的感覺就是這是大作文,寫起來有難度,首先產生了恐懼,于是寫起來很吃力。所以,我在學習課文過程中,先讓學生學習課文主要段后,就讓學生仿寫一段話。

2.補寫,培養想象能力

有些課文內容跳躍性較強,或寫得比較簡單,我們可以進行補寫,或者用幾句話具體地介紹一下。

3.改寫,提高表達能力

有一些課文,可以讓學生換一種表現手法,也就是改變體裁,常用的是改寫詩歌。

4.續寫,激發創作能力

續寫的材料來源很廣,隨手掂來,到處都是題材,事事都能練筆。例如身邊的事、語文課本上的許多課文都可以續寫。如果教師給出一段開頭,讓學生續寫,比一比,看誰寫得好。學生都會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說出自己想說的話,設計出獨特的事情發展過程和結果,培養了學生的寫作能力。教學中我以隨筆為突破口,讓學生用隨筆來表現生活,描繪生活,用隨筆架起生活于習作之間的橋梁,讓隨筆奏響生活于習作之間的音樂篇章。

(1)讓學生易于動筆:于漪老師曾說“每個人頭腦里都有一個活倉庫,教師要善于給他們抽個線頭,插個路標,啟發他們到倉庫里去找,找自己最熟悉,最有感情的東西。”因此,在每次活動之后,我都會抽出時間來對學生進行具體的指導。我在作文題材、教學形式、方法等方面突破傳統作文教學的限制,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拓寬學生的選材空間,開闊學生的思路,激活學生的思維,讓他們想說什么就說什么,想寫什么就寫什么。提倡習作自由,教師只是在學生思維卡殼的時候多加啟發,使學生能夠把自己對生活的觀察、體驗、感悟所得有條理,流暢地表達出來。

篇7

關鍵詞: 小學作文教學 生活作文 作文思維 寫作積極性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這一語道破了作文教學惟有回歸生活,體驗生活,以生活為本,方可表達真情實感,從而脫離胡編亂造,虛情假意的寫作誤區。顯而易見,陶行知教育理論恰恰詮釋了這一點。因此我們可以用他的理論來指導小學作文教學。

《語文課程標準》同時指出:語文課程資源包括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自然風光、文物古跡、風俗民情,國內外的重要事件,學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話題等,也都可以成為語文課程的資源。[1]這對打破作文教學的封閉局面,無疑起到了開源引流的作用。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倡導:“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實踐告訴我們,學習是不能脫離生活的,學習應該從生活中來,最終回歸于生活。這也是素質教育所要求和倡導的。生活猶如泉源,文章猶如溪水,泉源豐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地流個不停。

根據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我在指導學生學寫生活作文時,初步摸索到了一條激活學生作文思維、培養學生寫作積極性的途徑。具體方法如下。

一、觀察自然萬象

自然界的花鳥蟲草,千姿百態,奪人心魄,觀察它們,學生定會興趣盎然而細致入微。每當絢麗多彩的畫面呈現在面前的時候,學生無不為之動容,興趣隨之被激發,情感隨之被喚醒,感悟隨之被增強,思維隨之被激活,寫作過程隨之變得愉快而有效。學生通過有目的的觀察,對那些平時并不留心的事物,會留下較深刻的印象。這些都為作文提供了實實在在的寫作素材。更重要的是,學生從自然中感受到了無限的樂趣,寫作的積極性被最大限度地調動了起來。

2009年冬天下了一場大雪,我不失時機地帶領學生走向自然,讓學生賞雪玩雪,收獲了不少快樂。結果當晚的日記,很多學生寫了雪,且出現不少佳作。春回大地,我又要求學生走出家門去踏青,那撲眼而來的桃紅樹綠,不僅放飛了學生的心靈,而且讓他們文思涌動。每次走進自然,就是與自然對話,學生的心靈一次次被凈化,被激蕩著。肖浩是作文寫得較差的學生,每次作文要么拖拉,要么是兔子尾巴,但是那次玩雪,他寫得很真切:“劉威看見我用這么大一個雪球向他砸去,連忙拔腿就跑,我一邊追他一邊叫他不要跑了,最后,我用這個大雪球砸向他,把他砸得全身是雪,我又用雪堆了一個雪人,起名叫肖浩……”瞧,寫得多么生動有趣啊。

二、捕捉生活點滴

放風箏、彈彈子、摔跤、捉魚摸蝦……這些最真切的生活,哪一件不是農村孩子參與過的?對學生而言,只有讓他們感興趣的活動,他們才會積極地、自覺地參與,才會有更為鮮明、深刻的情緒體驗。因此,為了調動學生作文的自覺性,在訓練過程中我嘗試著運用“遷移”規律,努力把學生對生活的濃厚興趣遷移到觀察寫作上來。為此,我注意創造條件,使作文教學的內容更貼近學生感興趣的生活,讓作文訓練回到生活中去,讓孩子們寫他們樂于寫的內容。

在作文訓練時,我首先引導學生用心體驗感自己興趣的生活。班上有些學生家里種了花,養了動物,他們與之每日相對,自然感情較深,了解較多,寫起來就能情深意切,得心應手了。只要是學生感興趣的活動,都可以成為他們的寫作素材。其次,創設情趣盎然的寫作環境。我把富有兒童情趣的生活畫面、活動場景搬入課堂。精彩的課本劇表演、激烈的小競賽、學生視為珍寶的照片、自己珍藏的一個小玩意……情境的設置,讓學生始終處于一種極其愉悅興奮的心理體驗中,極欲一吐為快。由于是喜聞樂見的活動與事物,因此在我的指導下,他們有目的地細心觀察,認真思考,進而激發強烈的寫作動機,興趣的焦點逐步由“樂于做”轉向“樂于寫”。

生活是如此豐富多彩,在作文時,我們盡可以鼓勵學生寫生活的本來面目。只要真情真事,不論好壞美丑,都可入筆。一個學生寫幼兒園與小朋友一起比賽撒尿,看誰撒得遠,還有一個學生寫小時候把煤球丟進鄰居家飯鍋的事,我在班上進行范讀,大家在捧腹大笑中漸漸懂得了:原來自己覺得不能登大雅之堂的兒時丑事,不僅可以堂而皇之地入文,而且可以寫得如此生動有趣。

三、反映社會百態

社會是一個萬花筒,映照出萬千精彩。有目的地帶領學生開展社會實踐活動,搞社會調查,引導他們關注身邊變化,豐富學生生活,提供更多的寫作素材。如學校舉行廣播操比賽,我安排學生跟蹤采訪各班準備情況,結果學生發現了許多廣播操比賽幕后的故事,寫出了許多鮮活的作文。2009年徐州市、豐縣教育局要求學校開展“三走進”活動(即家長走進學校,教師走進家庭,學生走進社會),我們利用清明節愛國主義教育活動契機,要求學生利用清明假期,就近搞社會調查了解革命先烈事跡、了解家鄉改革開放30年取得的豐碩成果。學生對此興趣盎然,假期回來,調查報告寫得真實生動,其中不乏佳作。關注社會,極大地豐富了學生的作文題材,寫作視野更為豁然開朗。

四、關注內心世界

學生的內心是一個豐富多彩的世界。現在的孩子心靈敏感,思想活躍,內心世界豐富斑斕,如果讓其在自己的習作里,弘揚個性,暢所欲言,他們怎會不喜歡呢?在實驗開始時,許多學生不太愿意在文中傾吐自己的心聲,慢慢地,他們越來越覺得作文可親,現在,他們已經把作文當做親密的朋友了。有幾個女生告訴我,她們在寫作時,有時會流淚,有時則情不自禁地笑出聲來。看來,學生是真正愛上寫作了,因為他們已經把作文當作傾訴喜怒哀樂的精神家園了。

五、重視“節日作文”

現在的孩子比較重視過節,特別關心的是自己的生日,還有圣誕節、愚人節、元旦等一些西方的節日。利用他們崇尚節日的心理,我在六年級開始想到了讓學生寫“節日作文”。第一步,選擇節日,了解節日。我列了一張中國傳統節日和世界節日一覽表,分發給每位學生,要求他們選擇幾個節日,作為節日作文的選題,并且要求其通過各種渠道查找資料,對這些節日的背景有一個較為清晰的了解。第二步,感受節日。在節日將到時,預先布置任務,要求學生親身感受節日的氣氛,觀察節日的種種動人景象,為寫作蓄勢。如元旦之前,大型廣場布滿鮮花,香氣襲人,許多單位彩旗飄飄,彩燈高掛;端午節前,商場里粽子四處陳列,菖蒲飄香。第三步,書寫節日。在節日前一天寫作,然后在合作小組內批改,教師現場指導,學生本人對作文進行再修改,有的節日作文,規定必須親手交給或親自寄給親朋好友,如新年問候信、教師節作文、母(父)親節作文等。第四步,朗讀節日回信。這是“節日作文”中最為動人心弦的一環,也是學生最期待的時刻。每當這時,臺上朗讀者聲情并茂,臺下聽者唏噓動容。學生不但接受了“節日作文”,而且越來越喜歡它了,它的效益是顯而易見的。通過走進節日,學生掌握了從中國到國際有關節日的實實在在的知識,拓寬了學生的視野,培養了他們關注現實,關注國計民生的良好品質和興趣習慣,大大提高了寫作的能力。他們的“節日作文”,既有對未來綠色世界的憧憬(3月12日植樹節),又有對世界水資源的憂心忡忡(3月22日世界水日),還有對加強小學生安全的大聲疾呼……更為重要的是,“節日作文”開啟了一條學生與父母師長間、學生與朋友間心靈交流的綠色通道,增進了相互的了解溝通。節日中,有許多是聯系親情的,如清明節、母親節、父親節、中秋節、教師節、老人節……手足情,血脈親,長輩對幼輩的教誨之恩……“節日作文”,促使學生用心體悟生活中的一些細節,一旦他們發現,原來自己一直是被親情包圍的幸運兒,就會對世界充滿感恩,也會更加善待身邊的每一個生命。“節日作文”中,我發現,學生在學會作文的同時,也學會了做人,作文與做人的聯系是如此緊密,語文對學生的熏陶感染作用在此可見一斑。有些家長在回信中情緒激動,稱這種作文太好了,他們感謝老師,是老師讓他們看到了孩子的內心世界。

指導學生寫生活作文,提高了學生的作文質量,提升了學生的語文素質,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1.培養了學生關注社會、關注生活的自覺性。

在作文教學中,學生收集習作素材,產生真實的感受,形成獨特的認識,從而寫出了富有生活氣息和鮮明個性特征的文章。由此學生認識到,只有以鮮活的生活作支撐,文章才不至于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2.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作文興趣,培養了一批少年文學才俊。

調查發現,學生原先對于作文的恐懼心理已經蕩然無存,代之以極大的熱情,甚至已經養成了寫隨筆的良好習慣,從而涌現出許多作文優秀者,且有數位學生的作品在徐州市《小海燕》報上發表,并積極參與省市組織的“書香江蘇”網絡讀書活動、“我愛我們的節日”主題征文活動,取得顯著成績。作文教學,雖然沒有坦途可走,但正如魯迅所說:“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學寫生活作文,學生的文字一次次讓我震驚:靈性人人有,激活在開發。從生活出發,以情動情,營造感動,是開發靈性的關鍵。

篇8

語文作業生活化設計即:設計與現實生活貼近的“語文生活化作業”即重視作業的開放性、實踐性、綜合性和選擇性,改變單一的接受性作業,探索接受與體驗、研究、發現結合的新型作業;改變單一的個體作業方式,探索獨立自主與合作交流相結合的作業方式和彰顯個性的選擇性作業方式。讓生活融入作業,使學生在作業中體味生活,感受生活,享受生活。

那么語文作業生活化設計有哪些作用呢?

第一,作業的生活化,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出版的《學生生存》一書中,說了這樣一句話;“未來的文盲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而要學生學會學習,首先要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美國教育家華特則指出:“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此話不無道理,教學活動是人類生活中的一部分,離開生活的教學活動是不存在的。而貼近學生生活的作業設計更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因此,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應盡量還原生活,并設計出與生活相關聯的作業,將教學過程中需要學會的知識置于逼真的社會背景之中,從而激發學生聽、說、讀、寫的強烈愿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將教學的目的要求轉化為學生的內在需要,讓他們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更好地生活,從而獲得有活力的知識,并使情操得到陶冶。

第二,作業生活化,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讓孩子們在生活中學習語文”,應該有這樣的意識。這是一種值得重視的教學方法,其中觀察生活、體驗生活是強化表達能力的基礎。所以語文作業不必局限在寫字和閱讀,而應該更融入學生的生活。顧黃初先生在《語文教學要貼近生活》一文中指出:“要謀求語文教學效率的提高,老是把思想封閉在四壁合圍的教室里,把眼光死盯在篇幅有限的課本上,恐怕很難求得突破性的進展。語文是在生活的廣闊天地里頻繁運用的重要工具,要教學生掌握好語文工具,我們的思想要向廣闊的生活審視。”他同時強調:“語文教學的改革,關鍵在貼近生活。這是‘根’。”這番話,正為我們指明了設計語文生活化作業的方向。讓學生在生活化的語文作業中提高學習能力是符合學生身心發展和內在需求的,改變了傳統的填壓式教學模式。我們在日常教學實踐中,要有意識地拓展學生生活化的活動時空,進行語文生活化的作業設計,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其目的在于落實“教學做合一”的思想,設計貼近學生生活的豐富多彩的語文作業,把語文作業和生活緊密結合,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提高語文教學效率。

如在我們班中很多學生喜歡繪畫,學習古詩《江雪》后,可以讓學生根據詩文畫一幅“雪天垂釣圖”,體會孤身垂釣的冷清景象;很多學生喜歡寫模仿文、想象文,學完《徐悲鴻畫馬》后,可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觀察某一個人或某一件物品,然后把觀察到的不同點寫下來;學習《開天辟地》后,可在班級內開展“故事會”活動,或者辦一期“神話故事知多少”的手抄報。學了《》,讓學生練筆,寫寫站在林則徐的塑像前……又如學了修改病句,可設計趣味游戲題:學生扮演醫生,給“病人”寫診斷書,開處方,動手術;學了直述句改轉述句,可設計打電話游戲題,讓學生扮演打電話人、聽電話人、轉述電話人,練習轉述別人的談話。

第三,作業生活化,可以引領學生學會學習。新課標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培養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認為:每個學生的智力都各具特點,并有獨特的表現形式,有自己的學習類型和學習態度。可見充分發掘學生的自學潛力,引導學生學會學習是目前小學教學的潮流目標。我們必須突破傳統習慣思維方式,認真分析,學生有許多本領,特別是玩的本領,就不是老師教、父母教的,而是通過自己看、自己琢磨,自己實踐學會的。學生都有學會學習這種能力的礦藏,只不過沒有挖掘出來,沒有冶煉能力而已。教師要有培養學生學會學習能力的主觀愿望,學生也要有內在需求,與教師同步運轉,學生學會學習的潛力就會得到開發。

利用生活化的語文作業,引導學生學會學習是語文課堂教學一直追尋的目標。開學初教到《泉城》一課時,深入體會“涌、匯注、噴吐、冒”四個同樣寫泉水流動的詞,結合學生生活體會放在不同的語句中形象生動地寫出不同泉水流動時的特點,并在寫法上稍作指導。在一次習作中,我引導學生聯系生活,以第一人稱介紹一個自己熟悉的事物。使我感到驚喜的是,在批改作文時發現我班的一個男生在習作《文具袋的自述》一文中,竟然能靈活變通、學以致用。這是他習作中的一個片段:每當主人寫作業時,我的好伙伴們便開始工作了。鉛筆弟弟會跳出來;寫了錯字,橡皮大舅就會跑出來;寫習字冊、抄寫詞語、謄寫作文時,鋼筆哥哥又會蹦出來;寫了錯別字,修正液奶奶就會慢慢地走出來。同樣是寫從鉛筆袋中出來,他卻運用了“跳、跑、蹦、走”四個不同的動詞表示,而且寫出了人物不同年齡段的特點,真可謂用詞精準。

篇9

生活是萬花筒和百科全書,我們的語文學習是對生活的學習,我們的寫作也應是社會生活的的再現。因此,在高中作文教學中,注入生活的元素,讓學生感悟生活,再現生活,寫出內容真實可感,生活與時代氣息濃郁的作文;讓作文教學理性回歸。

【關鍵詞】

高中語文 作文教學 生活化教學 策略探討

生活即教育,而教育理應也是生活的過程。我們讓個性思想和道德觀點已經初步的高中生寫作,就應該讓他們觀察生活、感受生活,再現和映照生活。因此,推進生活化的作文教學,能夠讓學生寫真情、抒真感,使得生活氣息和時代特質精準呈現。

一、轉換視角,讓寫作成為生活需要

我們學生一般都不喜歡寫作,總感覺自己寫不好。一讓寫作就搜腸刮肚,真真原因是他們沒有東西可寫;寫作是為了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或是帶著功利的為了得到比較高的分。這種不是發自內心的,不是對生活有感而發的的寫作不可能寫出優美篇章的;而沒有興趣、沒有熱情的作文是沒有什么藝術與思想的。

我們在閱讀教學與作文教學中,要引入生活,讓學生感受生活。蘇教版高中語文很多優秀的篇章都是生活呈現的典范之作。如史鐵生的《我與地壇》,我們可以讓學生讀讀作者筆下地壇的景致,說說自己的校園、家園的風景,談談自己對身邊環境的看法。如此,我們能在“綠色生活”“憂與愛”,甚至2013年的“探險者與蝴蝶”等高考作文中都有內容可寫。歷年高考的高分、滿分作文中就有不少寫自己身邊的環境環保的作文。因而,留心生活,從經典作品的感受生活,對寫作業幫助莫大。

素質教育要求我們要培養全面發展的人,而我們老師總是用自己角度去審看和批閱學生的作文。因此,學生只要寫一些自己的生活中負面的事件或感受,我們都要遏制。如青春期的學生寫寫朦朧的男女生的情感,寫寫對社會上一些不道德的事件的消極看法,我們老師總要提醒他們思想要健康,要積極向上。其實,生活就是真善美與假惡丑大雜燴,是可以多面觀的棱鏡。只要是學生能夠客觀而真摯抒寫的情感,我們都應該冷靜而公允的看待,沒有必要扼殺他們的生活感受與體驗。

二、注重引導,讓生活成為寫作源泉

新課程理念下高中作文教學需要與生活接軌,倡導學生在感悟生活中“我手寫我口”的寫作。因此,我們要改變傳統作文教學方法,不一定非要注重怎么寫的指導,而應該讓學生向生活去探究寫作的源泉;寫出個性的有靈性的作文。

1.培養學生走進生活能力

大千世界是豐富多彩的,我們學生往往三點一線的學習,忽視或漠視了生活的風景。因此,我們要鼓勵學生體驗社會生活,感觸自然的魅力。一方面,讓他們注意生活中的人,如《我與地壇》學習中,我們感受到了史鐵生給他母親出的難題,那么,現實生活中,我們和父母總是和平相處的嗎?我們有沒有讓父母感到痛苦與失望的事情呢?你想象同齡人會給自己的父母出怎樣的難題呢?于是,親情這一永恒的話題就能激起學生生活體驗與感悟的抒發,能夠以小見大的寫出成長的煩惱。我們在社會生活中總會遇到一些事情,能夠折射出不同的人性;也可以從影視、報刊等媒介獲取生活的信息。這樣,我們的寫作的生活體驗就會更有代表性。

另外,春夏秋冬的輪回,自然景象的變化都蘊含著一定的哲理。我們還可以引導學生在景物的觀察和描寫中感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用心去觀察生活、思考、憧憬生活,就會有所發現、驚喜與陶醉。

2.提高學生體悟生活能力

生活的本身是平凡的,但蘊含的哲理確是不平凡的,能夠發人深思的。林清玄的散文大多是生活哲理散文,我們可以從《可以預約的雪》學到生活的無常,我們怎樣去看到這樣的無常。如陳光標先生做慈善事業重視花樣跌出,因而,有的人批評有的人贊許。如他曾經在貴州畢節舉辦個人慈善演唱會,只要農民聽完全場可領豬羊的活動,是他故弄玄虛的炒作自己呢?還是有什么其他意圖呢?怎樣看待觀眾反映的“陳光標所捐贈豬羊紛紛感冒,已經死亡20多頭”?如何看待民眾諷太難聽“我都比他強”的說法呢?如此,我們可以就此事,讓學生深入思考,從而得出自己的觀點和感受。

因此,提高學生的體驗生活的能力,一方面需要引導他們能夠深入的思考和辯證的看待所見的事件,力求深入地分析與理解。如此,能夠想的更深,新穎而別致;只要重視對學生的訓練和培養,我們學生的生活化寫作的能力就能得到增強。

3.提高學生再現生活能力

走進生活、感悟生活,還需要能夠將觸動我們心靈的人和事或情景精彩再現。因此,我們要引導學生明確寫日記、寫周記的目的,讓他們能夠寫出自己的情感,在不斷優化思維品質和寫作技巧的掌握中獲得心靈凈化、情操陶冶和寫作能力的提高。當然,學生再現生活,也不意味著原封不動的實錄,應該是注重細節,突出主題的濃縮與凝練,來源于生活,卻高于生活。注重從背景、立意、選材、情節、細節和個性表現與表達。

另外,在作文教學中,我們激發他們去關注生活、重視體驗生活。那么,他們語文思維能力,諸如具體形象思維,能準確描寫和表現的能力;抽象邏輯思維,能發展的一分為二地看問題能力;發散思維、聚合思維和創新思維都能夠得到訓練和提高。

總之,新時期的高中作文教學,需要引導學生寫真話抒真情,需要讓學生找到寫作的源頭活水,需要我們老師引導和指導他們能夠從生活中發現素材,獲得真情寫作的能力。只要我們激發學生主動寫作的熱情和興趣,那么,他們就能寫出富有生活氣息、個性體驗的優秀作文。

【參考文獻】

篇10

【關鍵詞】小學生 生活化作文 教學實踐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05-0116-01

一 生活化作文理念

1.體現真摯情感

教師一般要求學生在寫作過程中確保主題明確,但大量實踐表明,學生的作文普遍存在說假話、說空話的現象。因此,最新修訂的《語文課程標準》刪掉了以上的要求,明確提出,寫作需要真摯的情感,力爭表達自己對社會、人生的真實感受,不說空話、假話。

2.勇于表達個性

長期以來作文教學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教師習慣性地要求學生在寫作過程中墨守成規,當學生中出現有創新和個性的作文時教師就會憂慮,擔心這樣的作文會得分很低,這種心理不利于學生的作文情感表達。因此,《語文課程標準》要求教師應當盡量為學生寫作提供自由的空間,盡量不要束縛學生寫作,鼓勵學生自由表達自己的創新思想。

二 小學生作文寫作現狀

小學生寫作時,時常會產生提筆忘字、不知所云的現象。更有一些學生不知道應該寫什么,只能在各種參考書籍中抄一個開頭和結尾,之后憑空捏造中間部分。寫作的重要源泉就是生活,偏離實際生活,作文就像無水之井,缺少生機和活力,使人感到枯燥和乏味。很多學生不但對生活缺少體驗與觀察,還缺少對事物進行認知的主動性,造成在寫作過程中題材陳舊、生搬硬套,缺少創新理念,甚至是為了完成任務不得不寫。

三 小學生生活化作文教學實踐策略

1.情景模擬,進入生活

學生作文缺乏生動性、不夠詳細的主要原因是教師沒有為學生設置適當的生活情境,教師不妨營造一些較為典型的生活情境來指導學生練習。

例如,教師在教學“我的建議”時,就在課堂上背上書包飾演了一名游客。“今天,老師要去春游,不知道去哪。現在,我想請同學們在最短的時間內給老師提最好的建議,注意開頭要使用我建議或者我希望,描寫你建議去的公園的景物,有什么理由值得去。”此時教師在講桌上擺出了附近兩個公園的景物圖片,讓學生們選擇。在此過程中,學生不但與生活貼近了,還會覺得非常新鮮,并且給老師提供了建議,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

2.大膽表達,體現生活

通過在生活中的親身體會,學生自然會真心地描寫和贊美生活,這是一種發自肺腑的表達,是最真實的體現,生活化作文最關鍵的因素便是學生對話生活。

老師教學《秋天》的作文課。教學經過:(1)討論秋天的生活。學生討論喜歡或者不喜歡秋天的原因。(2)充分思考秋天收獲的果實。紅紅的蘋果;金黃的香蕉;晶瑩剔透的葡萄;火紅的石榴;圓圓的西瓜。三人為一組,共同討論,之后記錄下來。不能告訴其他小組,并且用一句話陳述原因。(3)總結。

秋天是個豐收的季節,在教學中,教師通過提示、欣賞以及回憶等方法有目的地引導學生進行記憶和觀察,充分感受到萬物成熟的喜悅,積極體驗了秋天生活的特點。

3.飛躍思想,升華生活

學生在作文中,不是對祖國和黨進行頌揚、感悟偉大的精神,就是深刻揭示哲理,這似乎形成了小學生作文的公式,對于小學生學習作文造成了不良影響。可以從以下幾點改變公式:(1)從小至大:作文結尾位置,將前面提到的比較小的范圍提升到一個比較大的范圍,進一步對作文的主體進行升華;(2)由物至人:在作文前端,深入刻畫與描繪某一事物,在作文結尾,則將贊美這一事物逐漸轉移到類似于這一事物品格的人并對其贊美,進而有效對作文的主題進行升華。

如作文教學要求介紹一下你最熟的一個人。首先,引入激情,“老師這節課給你們帶來了一些老朋友,你們還記得他們嗎?”此時、徐悲鴻、林則徐的圖片出現在屏幕上。“你們了解他們什么?通過之前的學習,我們知道他們的故事,他們做的一些事也產生了影響。”“同學們,你們都記得他們的哪些事?”“同學們,你們是否想過,這些故事的真正含義?”“現在我們對下面的故事進行閱讀,想一想你從故事中得到了怎樣的啟示。”學生就《》和《》兩個故事互相討論這兩個故事中包含了什么啟示。其次,鼓勵學生,討論交流。學生討論后明白這些故事體現出了愛國精神。再次,設置情景,自己的愛國故事。“之前聽的都是別人的故事,有沒有自己的愛國故事?寫出自己的故事。”最后,升華情感,總結名言。“下面誰可以講解一下本節課的收獲?誰可以使用一句或者幾句話講一講自己的收獲?”通過最熟悉的人物進行切入,輕松引入他們的故事,利用故事進一步對他們的故事進行了解,進而產生榜樣力量。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