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美文范文

時間:2023-03-28 10:34:0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讀美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很多家長和老師反對初中生上網,但是,假如我們上網讀美文,我想,是不會有人反對的,對吧?

“世界不大,網大。”這雖然是一家公司的廣告語,但似乎也不夸大。網絡是個大文庫,網上有很多文章,非常精彩,值得細細品讀。也許它們還沒有被選進書中,沒有被印刷出來,也許就像不為人知的“灰姑娘”!就讓我們“跳過”也許,打開網絡,直擊美文,在怡情中學會思考吧!

?Jnhn?

你是什么,世界就是什么

原刊于“榕樹下”http://www.rongshuxia.com/

碩人如玉于2008-01-03 00∶51發表在逸塵谷,文章編號:4311325

其實,今天、昨天以及明天,對很多人來說,都是躲進小樓自成一統的一天。

不出門,就不會感覺到冬天的寒冷。

沒有慶祝,沒有聚會。2008,像個認識多年的老友,一聲招呼,就這么心平氣和地進了門。時間,從未來而來,駐足現在。

滯留。行走。輾轉。

遇見。糾結。無言。

無論如何都理不清了,只好將雜七雜八若明若暗的那些個心事,收拾收拾,一并擱置。

新年的第一天,不是用來傷心的,最好也不要哭泣。

這樣的日子,最適合端坐桌前,挑一枝最順手的筆,打開一本嶄新的日記本,冥想,然后書寫。

用小學生一樣工整的字體,一筆一劃,隆重地寫下這樣一句話,給自己、給女孩兒、給所有曾經為愛哭泣的人:2008,敬請,一心一意,做回完整的你自己!

擁有,方能給予。

渙散一地的心,再怎么美,都是破碎。有些故事,再怎么努力,都無法成章,那就要,斷然收尾。

不要以為心懷悲憫,就一定能與落花同夢。

不要以為委曲求全,就一定能讓澀果回甘。

潰爛的傷口,再痛,再難看,也要在空氣中敞開。

所有的愛恨情仇,都抵擋不住來自命運的這一聲喟然長嘆:因為喜歡,所以承擔!

你的那個他或她,何曾沒有愉悅過你的眼,何曾沒有愉悅過你的心?!

縱然只是一瞬間的溫暖、一程路的陪伴,你也要致以最誠摯的謝意。

與其清算,莫如自省。

你若不是細致緊密的一面好篩子,又如何能夠留得住萬里沙海里的那一點金?!

當然,固執委屈的那個你,一定還會痛心疾首地追著問:我自認已經愛你知不知道?甲之蜜糖,乙之砒霜!你所擁有且能付出的,恰巧不是對方孜孜以求的需要!

不被需要的付出,價值消弭的贈予。何苦?何必?

所以,千萬不要只是為了得到,逢迎對方、扭曲自己,即便以愛情的名義!

一個人,要刻意去扮演被對方期望的另一個,通常也能做得很成功。但是,這樣做,這樣的偽裝,鑼鼓一響,粉墨登場――早已經淪為一場無法完結的犧牲。

并不是所有的犧牲,都會導致悲劇。但幾乎所有的悲劇,都能看得到犧牲――王佳芝、鄺裕民、易先生,遲遲早早。

敬請,做回你自己!

不逢迎,不扭曲。

不一定天天快樂,但絕不會自虐虐人;不一定循規蹈矩,但絕不會失形無狀;不一定事事圓滿,但絕不至于,空山聽雨、萬念俱灰。

敬請,做回一個,完整的你自己!

要知道:你喋喋不休,世界喋喋不休。你心平氣和,世界心平氣和。你是什么,世界就是什么!

所以你的問題,就是世界的問題。你和我,才是問題。這是一個簡單而基本的事實,難道不是嗎?

一句話的鬼故事

原載西祠胡同>文學草坪>原創>非流行>浪漫主角

引用地址:http://www.xici.net/

發表于:2007-12-31 15∶36∶06

1. 我一個人乘出租車,司機問我:“你們兩個要去哪里?”

2. 一人從車禍的現場走開,迎面有人攔住他:Hello!你的一只手還在車上呢!

3. 車開得飛快,一個老太婆趴在車窗外看著我。

4. 開摩托車接女朋友下班,后半夜有點涼,女友溫柔的張開雙手摟住我。忽然她摸著我臉說:“冷嗎?”剛想接口,忽然發現腰際我女友的雙手一直沒離開,啊!

5. 昨夜上網,突然有人來敲我家窗戶叫我出去玩!正準備開窗說不去,才突然想起自己搬家了,從1樓搬到10樓,那敲我家窗戶的是誰啊?

讓座

原載天涯社區“短文故鄉”

http://cache.tianya.cn/

作者:王若冰提交日期:2007-12-21 1l∶49∶00

篇2

關鍵詞:英美文學;教學價值;研究分析

中圖分類號:H319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6-01-15

英美文學作為高校英語教學的衍生課程,對引導學生興趣、提升語感、培育人文素養及審美價值都具有重要指導作用。在高校英語教學中做好英美文學的教學價值挖掘,是實施素質教育、順應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必然趨勢。

1.完整的英美文學篇章閱讀,構建起英語學習統一脈絡

英語教學追求學生英語表達能力與英語思維能力的雙向提升,而表達與思維能力提升需要借助統一的文章閱讀脈絡引導才得以實現。我國英語教學受教學時間與內容安排的客觀限制,文章選取以片斷為主,學生在英語學習過程中只能構建外文篇章的零碎記憶,對文學整體解讀不足。開展英美文學教學,呈現在學生面前的是完整的課文內容,學生在提升閱讀量的同時對課文形成完整印象,形成連貫的閱讀思路。例如,學習馬克?吐溫的《湯姆?索亞歷險記》時,可以通過湯姆?索亞的經歷了解當時的美國社會現實,在文學閱讀過程中感受小人物身上體現出的英勇智慧與人性光輝。

2.打破中文閱讀的思維定勢,把握好英語語法規則

語言背后具有自身獨特的思維表達形式與規則,由此構成有序的詞匯搭配與語法排列。教師依據英美文學的既定思維特點,將英語思維的中西差異與學生詞匯語法的學習進行融會,學生閱讀的同時記憶詞匯,揣摩語法習慣,而語法與詞匯的練習對英美文學閱讀起反向促進作用。英語語系中銜接詞運用較少,與中國的語法習慣存在明顯差異,因此在語句構成時往往結果在前、原因說明在后,而中文表達則習慣原因在前結果在后。通過英美文學學習打破學生既定思維,從英語語系語法構成與表達的角度做好詞匯的搭配與銜接。學生在長期的閱讀與思考訓練中,通過對語法規則的體會揣摩、詞匯搭配運用練習,可增強語感并提升閱讀審美水平。

3.英美文學人文色彩的解讀,奠定英語學習的審美基礎

英美文學自身的文學色彩決定了審美層面的教學價值。文學作品作為歷史民族文化的折射與反映,帶有歷史民族文化的深深烙印,而這種民族文化、社會文化的體現對學生審美價值的培養具有重要意義。在開展英美文學教學的過程中,學生感受不同作品中蘊含的獨特的文化內涵與思想情感,自覺地與中國文化進行差異對比,可促進其對情感審美的把握。比如學習《簡?愛》時,學生通過將女主角簡的形象與中國同時期悲劇女性的形象進行對比分析,了解黑暗社會現實下女性正確的情感與人生抉擇,樹立對文學女性的解讀理念,對后期英語學習起到有效指導。

4.掌握文學閱讀的技巧策略,明確英語語言學習突破口

英語學習講究技巧是基于英語語系的構成特點而言。而英美文學則是學生英語學習技巧培養的有效途徑之一。在英美文學教學的過程中,學生對英美文學的發展脈絡有著整體的認識與理解,能夠對不同時期的英美文學加以正確區分。在日常英語學習中基于不同時期英美文學的既定特點進行閱讀寫作訓練,對英美文學表達思路的認識更加清晰,對文章觀點的思考更加深刻。學生能自覺把握文體分析、人物分析、文本略讀、文本精品等語言學習方法,掌握英語學習的基本技巧,促進英語學習。

5.閱讀不同時期的文學作品,積淀英語文學素養

人文素養培養周期長,見效慢,是英語教學中的核心、關鍵環節。現有教學研究發現,英美文學教學在學生人文素養培養方面具有顯著功效。英美文學教學空間自由、靈活,不受其他條件限制。學習《莎翁戲劇經典》,增強人文關注與關懷意識。學習笛福小說,感受到資產階級文明的啟迪。接觸學習英美文學,學生對人類命運及戰爭歷史的解讀更客觀理性。學生在正確的人文素養指導下,可提高自我道德修養水平和心理素質,提升文化鑒賞能力。

本文通過對英美文學教學價值的分析與解讀,進一步明確了英美文學對豐富閱讀視野、拓展閱讀空間、提升審美價值及人文素養、培養英語學習技巧方面有著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篇3

    論文摘 要:英美文化教學是英語語言教學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因此將一門知識性較強的課程轉變為結合語言技巧與功能的復合型課程,可以令教學課堂充滿靈活性,通過交互式多維的教學策略,進行文化知識“讀”的輸入,“說”的輸出,充分調動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神經,將被動地吸收轉化為主動的表達,以多樣化的口語活動開展更多元化的教學課堂。

    一、新世紀的英美文化教學

    (一)演進中的交互式教學理念

    交互式語言教學(Interactive Language Teaching)是當今越來越被廣泛運用的一種有效教學方法,強調教學的核心在于“交際”,將語言視為實現人際關系和進行人與人之間社會交往的工具,H.Douglas Brown的主要原則是“自動性、內在動機、策略輸入、面對風險、語言和文化的聯系、交互性語言以及交際能力”,也即交互式的教學同時涉及了學生和教師兩個角色的元素,師生通過語言交際和互動來完成課堂實踐,傳統的交互式教學理念只是要求一個教師與少數學生之間展開,然而隨著科技的發展,教學手段的日新月異,交互教學的課堂已經拓展到,人人交互,人機交互等多維的模式。作為語言學習主體的學生,即是交互活動的主要參與者,不僅應該和老師之間有互動的過程,還必須投入到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合作、游戲與競賽的環境當中去。英語教學課堂搭建了一個人與人對話,人與人溝通的平臺,更借助多媒體計算機的有效利用,進行盡可能多的交流和互動。這一模式無疑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能動性,培養一定的創新思維與探索精神,還能夠樹立團隊意識與合作觀念,將語言學習有效性最大化。

    (二)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的必然聯系

    在二十世紀這個充滿機遇與挑戰的時代,英語教育必須緊跟步伐,運用先進的教學理念指導教學實踐,針對生源的特點,結合辦學的條件,才能走出有特色的英語教學道路并取得相應的成效。英語教育并不滿足于語言技能的訓練,而是將語言知識、應用能力、學習策略、文化交流廣貫穿一致,以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英美文化教學主要指英美國家文化知識的教與學。從英美文化知識的功能角度看,可分為知識文化和交際文化兩種。知識文化,包括哲學、文學、藝術、歷史、宗教等領域。這類知識常被稱為事實文化和成就文化,關于此類知識的學習能讓學生對英美文化有個大致的了解。而交際文化則側重兩方面內容:一是關于一個民族的日常言語行為,包括問候、致謝、道歉、稱呼語等;二是帶有鮮明民族特色的委婉語、謙遜語、客套語、禁忌語等詞語的運用。這種文化知識常被稱為行為文化,是屬于英語文化意識范圍的知識,是英語教學的重點內容。對這種文化意識差異的理解是決定中西方跨文化交流是否順利和成功的關鍵。英語學習者只有掌握好這兩類英美國家文化知識,才能較好地保證跨文化交際的順利進行。由此可見,語言和文化的關系是部分與整體的關系,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是文化的主要表現形式之一,要真正學會一門語言,必需了解其所代表的文化。學習英語知識,掌握英語技能,提高英語運用能力與熟悉英美文化背景知識密不可分。

    二、交互式英美文化課堂教學

    既然西方文化的學習是英語語言學習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那么如何有效地進行英美文化概況及相關知識的教學十分值得探討與研究。

    (一)教學知識的輸入與輸出

    早在20世紀80年代,Swain就已經提出僅僅依靠可理解輸人還不能使二語學習者準確而又流利地使用語言,成功的二語學習者既需要接觸大量的可理解輸人,又需要產出可理解輸出,而“輸出驅動假設”則更進一步的認為輸出比輸入對外語能力發展的驅動力更大,并認為應該創造機會讓學生主動尋求知識盲點以激發補充盲點的欲望,從教材教法各環節著手營造輸出氛圍,促使學生思考如何運用所輸入的內容用英語表達。根據這一理念,將一門單純英美文化概況課變成一門融“閱讀”與“口語”為一體的課程,是可行、也是勢在必行的一項改革。將閱讀課程與英語國家社會與文化課程相結合,通過包括專有詞匯、句式、英美國家社會與文化先關信息的學習,進行知識的“輸入”,同時加以閱讀技巧的訓練,再通過訓練學生對所學的知識進行“輸出”,以提高口語能力和知識應用能力,借助“英語國家社會與文化”、“英美概況”等相關教材作為閱讀材料,結合閱讀技巧,一方面,對學生進行閱讀能提提高的訓練,另一方面,讓學生通過閱讀學習英美國家及文化知識,實現知識的“輸入”,再通過口語活動的方式,又實現了對所學知識的運用,即實現知識的“輸出”,從而實現“讀”與“說”兩種語言能力的訓練與培養,又達到對所學知識的吸收、消化,變為自己的信息點,從而從容輸出的過程。

    (二)交互式教學的讀說策略

    1、課內與課外閱讀的結合

    英美文化作為一種知識性輸入的學習,閱讀是必經的過程。各種相關的主題,包括國家歷史背景、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教育制度、文學發展,以及體育活動,外交政策、節日傳統風俗習慣等多方面的內容,可謂天羅地網,涉及到了一個國家與社會的方方面面,只有進行詳盡地閱讀,才能系統地了解一個國家和地區文化發展的來龍去脈,從而由內而外地理解其文化特質。因此,文化概況教學課堂的閱讀訓練勢在必行,除了讓學生掌握最基本的略讀方式,還讓他們了解文本細讀的方法,進行對詞匯尤其是專有名詞的學習,以及熟練掌握較為典型的短語和句型。倘若光讀而不練,只能紙上談兵,而無法充分地運用所閱讀到的知識。因此應當充分利用課本內容閱讀與相關課外文化閱讀材料,“以量促學,以量促質。”除了閱讀技巧的訓練,還應該注意閱讀的廣度與深度,根據課本單元進行相關主題的課外閱讀活動,比如在講授英國媒體報章單元時,可以適當地介紹報刊閱讀的方法,并讓學生閱讀相關的報刊。學習教育體制的同時,可以列出閱讀材料讓學生們進行橫向和縱向就不同國家的教育體制進行對比;學習文學單元的時候,也可以根據課文內容,閱讀相關的文學作品節選或文章,從而拓展文化閱讀的點、面、線。師生共同面對閱讀文本材料,并就文本材料的內容進行交流與聯系,同時為了激發學生的主動性,也可以將收集課外文本材料的任務分配給學生的學習合作小組,讓他們通過要點總結、概要寫作的方式進行課堂交流、分享與反饋,自然而然地,從知識的輸入活動轉化為一種輸出活動。

    2、知識輸出的訓練方法

    語言學習的目的是運用,將所了解的文字內容裝載進大腦,并用各種方式將它消化最終變為自己的知識體系。因此,英美文化的教學,除了閱讀學訓練之外,還必須有口語訓練和寫作的訓練,以達到培養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的目標,通過多元化的方式來進行知識的輸出活動。

    針對口語能力的培養與訓練,可以在課堂上組織開展個人與團隊兩種方式的“對話”,“角色扮演”,“口頭復述 ”,“主題演說”以及辯論、翻譯、演講、報告、講解等多種靈活的口語活動,從而將英語國家社會與文化知識的學習與運用相結合,將閱讀的輸入活動與口語的輸出活動合為一體。但除了依托課文閱讀與課外閱讀材料組織口語活動,還應最大程度地發揮多媒體計算機以及網絡的功能,通過影視教學來加強這種文化環境與語言環境。在教師的引導下播放適合教學單元環節的影視視頻,既能營造語言氛圍又能創造出原汁原味風土人情的文化環境,有效地增進學生對于英美文化傳統的理解,教師還能與學生就視頻內容結合教學專題進行交流與討論,展開更多的口語練習。比如介紹英國皇室時可以通過影片《國王的演講》、《女王》等視頻片段,而學習政體黨派單元時可以播放《鐵娘子》、以及首相卡梅爾的演講視頻等等。此外,還可以通過不同的小游戲來進豐富多彩的口語活動,比如節日單元可以讓學生們制作感恩節海報、制作復活節彩蛋甚至萬圣節面具,然后對自己的“產品”進行“推銷與介紹”,甚至進行表演;又或者讓學生們制作國家地區地圖,分述不同地域的地理、氣候、文化特質等內容,還可以通過知識競賽的游戲策略來操練學生所學過的知識,通過抽簽、搶答、選答等靈活多樣的游戲方式能夠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動力,促進學生認知的進步與提升,增進學生刨新意識與潛能的發展,真正做到寓教于樂。不僅如此,在完成了所有的口語活動之后達到還可以讓學生們將陳述過的主題書寫報告或摘要、評述,從而達到對知識的再一次梳理與實踐應用。

篇4

一、讓美文走進學生生活

美文是大散文,是具有文學性與思想性,反映時代特色,富有生活氣息,積極向上的短小精悍的文學作品。課外選讀美文,讓美文走進學生的生活,是語文教師在教學中應努力做到的。魯迅曾告誡青年“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書、即課外的書,不要只將課內的書抱住”。高中生課程緊,大塊的閱讀時間受到限制,而美文貼近生活、短小精悍,讓學生在茶余飯后信手拈來,可謂是娛樂、鑒賞兩不誤。在作業與考試的空隙中,讓學生最難以割舍的莫過于讀書了。在教師的推介之下,《美文》《散文》《名作欣賞》等是他們常讀的文學雜志,季羨林、余秋雨、張潔等人的作品集是他們常看的文學讀物,美文的閱讀無疑改變了學生隨意、無目的、無計劃的閱讀。

二、用美文引導學生讀書

培養興趣收集美文博覽群書固然重要,而盲目閱讀的結果是看書多、收益淺,因此在博覽的前提下,應擇真、擇善、擇美而讀。在這里,教師的引導就是關鍵。我鼓勵學生尋找自己感興趣的文章閱讀,不是強行地規定閱讀任務,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特長、愛好來選擇。第一步教師推薦美文讓學生上臺朗讀、點評美文,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讓學生的表現欲得到滿足。

第二步,要求以課本為基點進行輻射性閱讀,了解更多的作家及其作品,領會優秀短文在立意、選材、構思、表達方面的特點:如聶華苓的《人,又少了一個》用白描的手法寫一個女乞討者三年前后不同的神態,表現了人格的墮落這一深刻主題,結尾發人深思;羅蘭的《秋頌》.詩化的語言與句式,把秋天人格化、個性化,寫出了秋天的深層美……教師精選出不同體裁、不同題材、不同風格的美文來滿足不同興趣特點的學生需要。

第三步,在教師的推薦之下逐步過渡到學生推薦,師生共同推薦,這樣,推薦的美文有名家名篇,有報刊上的優秀散文、小說,有中學生習作及非名篇的一般信息材料(有科學性、知識性的),還有班上學生的優秀習作,師生都能將自己精心搜集的好文章及時向大家推薦,追求師生共同讀書、共同進步的至樂境界。

篇5

初中語文教材中選入了相當數量的既有美文欣賞價值,又有很好教育價值的課文。我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既注意引導學生發現其文學藝術和鑒賞價值,更注意到挖掘其深刻的教育意義。暑期接受教學心理課程的培訓,主講者問了在座老師一個簡單而又復雜的問題:“你把學生當人看了嗎?”并讓大家想三秒鐘后再回答,老師們不知道他胡蘆里賣的什么藥,但還是不約而同地回答:“當然。”可提問的人只是笑了笑,然而我知道這笑意味深長……事后想想,我們作那樣的回答也無可厚非,畢竟作為教師,我們的內心里都是在關愛學生,也愿意拿學生當人看,可事實上,我們在行動的過程中,也許并沒有很好地實踐這一點,其中的原因自然也是多方面的。

一、“把學生當人看”

“把學生當人看”的問題真是值得我們每個做教師的好好思考,我們要及時地發現學生身上的優缺點、長短處,知道他們的興趣愛好,并適當地引導,努力讓他們朝一個好的方向發展。在眾多的學生當中,有著一些特殊的學生,他們的身心發展處于正常規律之外,即在生理或心理上有缺陷、智力超常或低常,他們也被稱為有特殊需要的學生。而這樣的學生更需要獲得施教者和周圍人的重視與愛護。而在實際的教育教學過程中,我們接觸的特殊學生往往是那些表現不好、成績又不理想的學生,他們也被稱為是問題學生,而這樣的學生,老師也往往是最感頭疼的。說實話,我們教師隊伍中存在著一種很不好的現象,尤其是早些年,那就是有的老師往往比較關注那些成績較好的學生,而對于平時調皮搗蛋,成績又不好的學生,真是氣不打一處來,而這種情況近年來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也不能說絕對沒有了。其實,每個學生都有他可取之處,有一句話我覺得很有道理,“每個學生都有向上的潛能”,所以作為教師,我們必須要努力發掘學生這種潛能,多看到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做好正確的引導。要知道垃圾尚且是被放錯了地方的資源,更何況是學生這樣一個個鮮活的個體,他們不僅是教育的對象,更是教育的資源,既是資源,就該好好開發利用。

二、把閱讀的權利還給學生

在閱讀過程中,學生不是機械地將看到的語言轉向說出的語言,而是通過內部言語的加工編碼,用自己的話來理解或改造原文的詞句、段落和文章結構,從而將原文的思想變成自己的思想,保存在顯意識甚至潛意識領域之中。可見閱讀具有全息性、體驗性、內隱性的特點,閱讀的內隱屬性,常表現為讀者與文本的“會意”,也就是指作者與讀者心靈突發性的“碰撞”,是雙方情感同頻共振過程中境界的融合。

學生閱讀是學生自己的事情,教師不能越俎代庖,不應該用自己對課文的深加工來替代學生閱讀的艱苦求索。學生閱讀是從模糊情態中獲得獨特認識和體驗的過程,教師不應將知識點從文章整體中分離出來,進行“碎尸萬段”式的剖析,也沒有必要在自己認為十分重要,難懂的地方,細枝末節都不放過,而不考慮學生的現狀。要引導學生按照“披之――感物――體情”或“尋言――明象――悟道”的順序展開閱讀,培養學生的內省體察能力和語感能力,激發學生的審美感知和審美情思。

三、放飛思緒,彰顯個性

“學校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培養鸚鵡學舌的模仿者,而是培養能夠自己獨立思考的創新者。”語文教材固然是經過精心篩選的名家名篇,但這些名篇所昭示的相對于整個浩瀚而復雜的宇宙來說只是一家之言、一孔之見。教育的重任就在于讓更多的學生去超越前人。“長江后浪推前浪,當悟新人換舊人”。所以,教學過程中,應盡可能地讓學生放飛思緒,各抒己見,暢談真正個人的創造性的解讀。

在教《石鐘山記》一文中,有學生就對蘇軾的“而笑李渤之陋也”提出反駁意見。根據教材提供的注釋和所附錄的俞樾《春在堂筆記》,經過想像推測,這位學生認為:因為石鐘山形如“倒扣的鐘”,內中空穴很大,所以在崖壁上敲打,南邊那座山巖壁厚就發出“函胡”之聲,北邊那座山巖壁薄就發出“清越”之聲,而其他地方的山石敲打,并非“所在皆是也”,李渤的說法未必錯,只是說得不夠全面罷了。

在教《咬文嚼字》一文時,學生們根據賈島的詩作《題李凝幽居》,經過想像推理,對朱光潛“推敲之說”的質疑聲更是“沸反盈天”。有的認為用無聲的“推”動作怎么能知道“鳥宿池遍樹”,原詩中的“門”該是李凝家門,而不是寺院院門;有的認為“敲”不會打破“岑寂”,反能襯托幽靜;還有的認為“推”的動作有些粗魯,不該發生在講究禮節的文人雅士身上――顯然,第一位學生通過想像把賈島的《題李凝幽居》還原成生活畫面,由生活畫面先聽到“敲”門聲,然后看到樹上驚起的宿鳥,從而推斷出朱光潛所說的意境不合原詩。第三位學生由詩作聯想到古人的禮節,并由此推論出“敲”字比較符合當時意境。只要有適宜的情境,學生所爆發出的想像力、創造力是教師始料不及的。

“夕陽枯草尋常物,解讀都為絕紗詞。”什么叫“解讀”?“解讀”就是放飛思緒,“解讀”就是展開聯想與想像的雙翼,“解讀”就是迸發創新思維火花。何時能讓學生思維達到“雜花生樹,群鶯亂飛”的境界,那便是語文教學成功之日。語文課堂呼喚感性的陽光,也就是在教學中,把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和諧統一起來。引導學生置身于作品之中。吸收文學作品的精華,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情感體驗;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感悟與啟示,領會其中的科學精神和科學的思想方法,提高學生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從而達到提高學生人文素養,加厚學生人文底蘊的目的,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中茁壯成長。 六、寫字能有益于學生的個性張揚

篇6

以上是我校開展的“大經典美文誦讀”活動的一部分。經過10年的探索實踐,我校以經典美文誦讀作為研究的突破口,破解了當今學生“讀書苦,苦讀書”的現狀,走出了一條開滿鮮花的快樂閱讀之路。快樂閱讀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提升了校園生活品質,形成了學校的文化品牌。在實施快樂閱讀的過程中,我們主要做到了以下幾點:

閱讀內容:

從無序到有序,體現豐富性

讀有所依,開發讀本。讀書并非越多越好,不能只求數量不談質量,而是要讓各個層面的學生都找到適合自己的書去閱讀,并逐步積累、層層上升。為此,學校建立了“三級書庫”:一是學校的圖書館、閱覽室,學校購進大量優質圖書,學生可以在固定時間內借閱;二是班級圖書角,圖書來源于教師、學生以及所在年級段的圖書漂流,學生可以隨時借閱;三是家庭書架,建議家長一個月左右與孩子逛一次書店,根據學校推薦的書目自主選購書籍,與孩子一起閱讀,以營造親子閱讀氛圍。

讀有所序,劃分層次。學校整合師資力量,把小學階段應該積累和閱讀的優秀名句名篇,結合駱賓王、等家鄉名人的作品,配上精美插圖,合編成經典讀本1―6冊,供一到六年級的學生自由選讀,同時依據學生的年齡特點,編制課外閱讀指導手冊,分階段向學生推薦課外讀物,并對學生進行分層次閱讀指導。

讀有所據,明確目標。每學年,每位學生以誦讀一本書為最低要求,并在教師的指導下,努力實現差異誦讀、彈性誦讀,使每個學生都能夠讀有所得。

閱讀方式:

從簡單到多樣,體現趣味性

在閱讀方式上,我們以興趣為先導,以活動為載體,從學校、年級段、班級、家庭、個人幾個層面展開,形式豐富,趣味十足。不同的詩詞常常有不同的特點,根據風格的不同采用不同的誦讀方式,往往會達到神奇的閱讀效果。實踐中,教師們主要創設了以下幾種閱讀類型:有故事引讀、對照思讀、兒歌趣讀、情境吟誦、配樂吟唱、游戲誦讀等。

情境吟誦。古詩詞韻律、意境感很強,每一首詩都是一幅畫,都是一首用心吟唱的歌。因此,在古詩詞誦讀中,我們不再單純地向學生呈現文字,而是制作生動形象的課件,把文字放在畫面中,同時配以與詩境、詩情相通的背景音樂。這時的古詩詞,不只是文字,而是從視覺、聽覺上同時作用于學生大腦的一個立體化的事物。這樣一來,詩情、詩境在畫面和音樂的作用下形象化、具體化了,學生反復誦讀就會自然而然地入情、入境,輕松地讀出詩的味道、詩的情感和詩的美感。這樣的誦讀,如同欣賞一幅畫、聆聽一首歌,快樂而令人陶醉。可見,在誦讀中用藝術手段創設意境,能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對照思讀。把內容和題材相近的兩首或幾首詩詞放在一起對比誦讀,可以提高誦讀的效率,提高學生對詩詞的理解力和鑒賞力。如學習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和白樸的《天凈沙?秋》時,教師可先出示這兩首詞讓學生誦讀,然后比較它們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接著,適時引入詩人的簡介及詩的背景資料。最后,讓學生反復誦讀,讀出詩情。

故事引讀。喜歡聽故事是孩子的天性。一般來說,每一首古詩文都會有一個不平凡的背景或事件,將凝練、優美的詩句轉換成動人的故事,可以讓學生在故事的帶動下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體驗詩人的思想情懷,提高古詩文閱讀的效率。

篇7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各種各樣的課堂教學模式層出不窮。很多地方教育部門自上而下致力于打造高效課堂,抓教育的領導和一線的教師將眼光聚焦于某種教學模式的課堂形式及環節。這種盲目的模仿和套用使課堂失去了活力。對于此,我認為語文課堂應遵循語文學科的特點,課堂上重視語言文字的品讀,讓學生在課文的品讀中豐潤心靈,習得表達的技巧和方法,形成健康向上的價值觀。所以學好語文要摒除形式上的干擾,返璞歸真,真正重視品讀,讓學生在朗朗的書聲中走進語文的世界,領會語文的真諦。語文課堂重視朗讀,有以下幾個方面的作用:

一、朗讀可以使學生更輕松的進入課堂學習情境,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學習《背影》一文時,我首先將歌曲《父親》的歌詞投放到屏幕上,然后深情朗讀,學生在下邊小聲跟讀。等讀完時,一些學生的眼角晶瑩。就這樣,一堂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對于一堂語文課來說,讀的形式多樣,范讀、齊讀、個人反復品讀、分角色讀、小組內讀、師生齊讀等等。若能綜合靈活的運用這些方式,整個語文課堂就充滿生機。學生在這一片朗朗的書聲中,沉浸在語言文字的享受中,放飛心靈,培養語感,充分感受語文的魅力!然而,在我們身邊也有一些不理想的課堂狀態。一上課就是老師或者學生提出問題,然后就是學生分工忙著展示評價,老師忙著講解評分,課堂著力于解答問題。在這樣的課堂上,講課教師和學生被環節和形式束縛,就連聽課老師也覺得枯燥無味,何況學生!說到底,語文課重在語言文字的熏陶和浸潤,用朗讀把學生的心帶入文字的品味中,帶入語文的情境中,激發出學生的喜怒哀樂,讓語言文字如春風化雨滋潤學生的心田。

二、朗讀有助于學生把握文章的主旨內涵,啟迪思想,浸潤靈魂

王崧舟老師在執教《天籟》一文時以讀貫穿課堂始終。對于莊子這篇比較生澀的古文,他先讓學生通過跟讀課文,輪讀課文,自由讀課文,指名讀課文這些方式讀通課文,梳理出課文思路。最精彩的是第二部分的美讀課文,他指引學生美讀“竅穴”句、“地籟”句。一遍一遍的領讀、個人讀、齊讀,學生的語速越來越快,對內容的理解也不斷加深,莊子散文那豪邁奔逸的氣勢和節奏也在不斷加快的朗讀中為學生所感知。無需過多講解,莊子文化已在學生心中積淀。

余映潮老師在講授《記承天寺夜游》時,他先讓學生讀準字音和節奏,然后讓學生在疏通文意的基礎上美讀課文。接著余老師放課文錄音讓學生跟讀,第一遍小聲跟讀,第二遍讓學生大聲跟讀,要求富有表情讀出感情。第三步讓學生找自己感受深刻的句子來讀一讀,并說說自己的感受。學生就是在這一步一步的美讀中思考,體驗,領悟,表達,蘇軾那份人格的豁達也在不知不覺中融入學生的心中。此外還有《紫藤蘿瀑布》結尾哲理的闡發,《棗核》一文中美籍華人直抒思鄉之情的話語,《幽靜悲劇》中季羨林沉痛的控訴等等,這些內容若能讓學生充分朗讀,以讀促品,以讀傳情,學生必能走進作品,與作者進行心靈的對話!

三、朗讀能夠使學生更好的把握作品中人物形象的特點,提高學生感知評價的水平

我講《故鄉》一文時,在大屏幕上投出中年閏土的外貌描寫,指名學生讀,要求其他學生邊聽邊批注上自己的感受,接著讓不同的學生帶著自己的發現互相評讀。最后還要求學生能夠讀出作者在這外貌刻畫中所流露的感情。然后讓學生用這種方法品讀中年人閏土神態描寫、語言描寫的句子,學生就在這充分朗讀的基礎上看到一個貧窮、麻木、呆滯的閏土形象,也深深感受到作者內心的同情和悲涼。其實,初中語文課本中的人物如孔乙己、范進、菲利普夫婦、高爾基筆下的外祖母等等,都能通過這種充分的朗讀,在學生心中留下鮮活深刻的印象。

篇8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05A-0068-02

朗讀是通過音調、語氣、節奏等變化將無聲的文字符號轉化成融感情于其中的有聲語言,是信息加工、處理與輸出的過程,需要學生調動口、腦等多種器官共同參與。文本美讀是在理解和品味的基礎上帶著感情地朗讀,是朗讀的至高境界。當前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雖然重視朗讀的運用,次數不少,時段也不短,但效果卻不明顯。究其原因,主要是缺少對文本美讀的關注。如何引導學生進行文本美讀,筆者做了一些有益的嘗試。

一 、緊扣關鍵詞句,師生美讀

文本中關鍵詞句的掌握通常影響著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影響著學生對文章主旨的把握,影響著學生對文本思想情感的感受。好的文章需要我們反復朗讀,體會文章的美妙之處,精巧之處。而文章的關鍵詞句更需要好好地咀嚼,細細品味其內涵,感悟其未曾表達和難以表達的潛在含義,從而體會語文的精妙之處。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緊扣關鍵詞句,讓學生反復朗讀,反復咀嚼,從而強化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傳統的重點詞句教學通常是由教師的講解分析而完成,然后再引導學生帶著感情去朗讀,使得朗讀環節成了徒有表面形式而無內在感悟的空架子。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通過引導學生進行文本的美讀來促進學生感悟,為學生與文本之間架起一道橋梁,從而形成理性的理解和情感的碰撞呢?

在蘇教版五年級上冊第22課《滴水穿石的啟示》的課堂教學中,教者通過讀課文有關文本情境的語句,在教師不同導語的引領下師生誦讀,如:“明代著名的醫藥學家李時珍,從小就立志學醫。”(師讀) ——“他翻山越嶺,走遍大半個中國,訪名醫,嘗藥草,經過二十幾年的不懈努力”。(生讀)—— “是的。孩子們,正是這樣的目標專一、持之以恒——”(師讀),——“終于寫成了醫藥巨著《本草綱目》”(生讀)。引導學生以這樣新穎有趣的文本美讀方式,使學生注意力集中,朗讀活動充滿情趣、生動活潑,同時將學生的視線聚集到關鍵的詞句之上,指向明確,讓學生將文本中的事例進行深度的思考,體會對“水滴穿石”給我們的啟迪。通過緊扣關鍵詞句的美讀,讓學生更好地體會和領悟文本的題旨。

二、創設美文情境,師生美讀

情緣境生,要想孩子能準確動情地朗讀文本,領悟文本的深層含義,感受語言文字背后的人物情感和獨特個性,教師要善于在課堂教學中渲染一種與文本相一致的氛圍,以境激情,以言激情。引導學生用富有感染力的語言去描繪文本,用豐富的想象去再現情景,用動情的美讀去感受語言,讓教材所蘊含的情感與兒童的情感活動相聯系。 情境中的美讀激發了學生無窮的想象,給語言教學帶來無窮的生機和魅力。

在蘇教版六年級上冊《負荊請罪》的教學中,為了引導學生體會藺相如顧全大局的品質,筆者在教學時把學生分成兩大組,分別扮演“廉頗”和“藺相如”,要求學生要忠于課本中的對話,讀好課本中的原話,不添加任何詞語。教師一開始是讀課文的提示語,而后逐漸設計添加了新的提示語。通過不斷地反復引讀,提示點撥、創設情境,“廉頗”和“藺相如”全身心投入,朗讀非常生動。學生雖然是在一遍又一遍地讀課文的原話,但是美讀的效果斐然。學生在教師提示語言創設的情境中更深地體會到了藺相如不計個人榮辱、顧全大局的品格。通過文本美讀,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性;通過文本美讀,學生獲得了對語言獨特的感受與體驗;通過文本美讀,學生讀出了自己真實的理解,讀出了語言文字中所蘊含的人物品格;通過文本美讀,也給學生一次語言的大餐,彰顯了語言文字的無限魅力。

三、善用排比復現,師生美讀

語言文字不是無生命的書面符號,而是與生活、人的思想情感、社會緊密聯系在一起的交際工具。語言的交際決定了學生的語言學習必須和學生的生活聯系起來,需要激活學生的想象思維,通過想象豐富學生的語言資源,拓展學生的語言視野。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借助想象將抽象而枯燥的語言文字變得生動活潑、生機勃勃;借助想象引導學生美讀文本,使學生與文本深層對話,深層理解,品味語言,感悟語言魅力。

以下是筆者在執教蘇教版第23課《孔子游春》的教學片斷:

師:水奔流不息,是哺育一切生靈的乳汁,它好像有德行。所以說水是……

生:真君子。

師:水沒有一定的形狀,或長或方,流必向下,和順溫柔,它好像有情義。所以說水是……

生:真君子。

師:水穿山石,鑿石壁,從無懼色,它好像有志向。所以說水是……

生:真君子。

師:萬物入水,必能蕩滌污垢,它好像善施教化。所以說水是……

生:真君子。

師:這就是為什么孔子說水是“真君子”,這就是為什么孔子看著波瀾起伏的泗水心情不能平靜、陷入深思的原因。為了教育自己的弟子做像水一樣的真君子,孔子借泗水論真君子的德行。(教師板書:真君子。通過多媒體展示泗水及配樂)

師:水是真君子!

生齊:水奔流不息,是哺育一切生靈的乳汁,有德行。

師:水是真君子!

生齊:水沒有一定的形狀,或長或方,流必向下,和順溫柔,有情義。

師:水是真君子!

生齊:水穿山石,鑿石壁,從無懼色,有志向。

師:水是真君子!

生齊:萬物入水,必能蕩滌污垢,善施教化。

排比復現的使用,鋪造了聲勢,使學生的感情成螺旋遞升,那一聲聲“真君子”反復點出水“有德行、有情義、有志向、善施教化”的品格,既幫助學生理解語言文字,又令人精神抖擻。如此的美讀,是師生情感的真實流露,也是學生語言學習的自然外化。

篇9

I. Emerson’s transcendentalism and his attitude toward nature:1.Transcendentalism—it is a philosophic and literary movement that flourish in New England, as a reaction against rationalism and Calvinism. It stressed intuitive understanding of god without the help of the church, and advocated independence of the mind.

2. Emerson’s transcendentalism:

The over-soul—it is an all-pervading power goodness, from which all things come and of which all are a part. It is a supreme reality of mind, a spiritual unity of all beings and a religion. It is a communication between an individual soul and the universal over-soul. And he strongly believe in the divinity and infinity of man as an individual, so man can totally rely on himself.

3.His toward nature:

Emerson loves nature. His nature is the garment of the over-soul, symbolic and moral bound. Nature is not something purely of the matter, but alive with God’s presence. It exercise a healthy and restorative influence on human beings. Children can see nature better than adult.

II. Hawthorne’s Puritanism and his black vision of man:

1. Puritanism—it is the religious belief of the Puristans, who had intended to purify and simplify the religious ritual of the church of England.

2. his black vision of man—by the Calvinistic concept of original sin, he believed that human being are evil natured and sinful, and this sin is ever present in human heart and will pass one generation to another.

3. Young Goodman Brown—it shows that everyone has some evil secrets. The innocent and na?ve Brown is confronted with the vision of human evil in one terrible night, and then he becomes distrustful and doubtful. Brown stands for everyone ,who is born pure and has no contact with the real world ,and the prominent people of the village and church. They cover their secrets during daily lives, and under some circumstances such as the witch’s Sabbath, they become what they are. Even his closed wife, Faith, is no exception. So Brown is aged in that night.

III. The symbolism of Melville’s Mobby-Dick

1.The voyage to catch the white whale is the one of the mind in quest of the truth and knowledge of universe.

2. To Ahab, the whale is an evil creature or the agent of an evil force that control the universe. As to readers, the whale is a symbol of physical limits, or a symbol of nature. It also can stand for the ultimate mystery of the universe and the wall behind which unknown malicious things are hiding.

IV. Whitman and his Leaves of Grass :

1. Theme: sing of the “en-mass” and the self / pursuit of love, happiness, and ***ual love / sometimes about politics (Drum taps)

篇10

[關鍵詞]文化維度;商務談判;中國;美國

[中圖分類號]F740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2095-3283(2013)04-0041-02

截至2012年10月,中國是美國第二大貿易伙伴、第三大出口市場和第一大進口來源地,中美貿易在兩國經濟當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

商務談判無疑是交易達成前不可或缺的一個環節,它決定著交易的成敗和利益的劃分,決定著未來每個交易操作方式。了解貿易對手及其文化,對于談判的順利開展和交易的順利達成都會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

一、中美文化差異的比較分析

由于中美的民族結構、地理環境、歷史和現狀等的不同,中美文化存在著較大的差異。中國是東方文化的代表,美國則代表著炯然不同的西方文化。文化所涉及的內容非常繁雜,如果沒有一個坐標,比較起來就會無從下手。為此,荷蘭學者霍夫斯泰德教授于1968年和1972年,通過對IBM116萬跨國工作人員的問卷調查,提出了現今被廣泛接受的反映各國文化環境的幾個指標,亦稱“文化維度”,即權力距離、對不確定因素的避免、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男性化與女性化、長期導向與短期導向,使國別文化的對比分析有了理論參照體系。

權力距離是指存在分離開管理者與雇員的強大而又合法的決策權力的信念。它反映的是對權威的敏感、依賴和崇拜程度。美國的雇員贊成較低權力距離的信念,不相信其管理者肯定正確。因此,美國的許多雇員并不盲目服從其管理者的意愿。他們經常以協商或爭論來解決問題,下級對上級的態度一般不受身份、地位的影響。中國屬于高權力距離國家,下級對上級有較大的依賴性,上級的權威不容置疑。下級一般不會與上司探討問題或反駁上司,通常只是服從。

所謂不確定性規避指的是一個社會感受到的不確定性和模糊情景的威脅程度。具有高度不確定性規避特征的國家,其雇員更樂意接受其主管明確、具體的指令,并偏好于回避工作中的模棱兩可;而在低不確定性規避的國家,雇員以相反方式進行反應,因為模棱兩可并未威脅到他們對穩定和安全的較低需要。有些雇員甚至擅于利用工作中的不確定性。但是一種文化對不確定性的規避程度的高低不是絕對的。比較而言,美國文化中對風險的不確定性規避程度較低但對語言表達的不確定性規避程度較高;中國文化中對風險的不確定性規避程度較高,但對語言的不確定性規避程度較低。

個人主義和集體主義是指社會中個人與群體的關系。重視個人主義的文化傾向于強調個人權利與自由,并極大地關注自尊。對本人的職業和個人酬勞尤為重視。集體主義者重視團隊并推崇成員之間的和諧。個人利益服從團隊整體利益。保全面子在集體主義文化中至關重要。成功地保全面子時,一個人在團隊中的地位就得以維系。中國是典型的集體主義文化,而美國則是個人主義文化。

男性化社會推崇堅決行為以及獲取財富,其成員所看重的是一個人在社會中所表現出的對事業的抱負、對物質的獲得以及對個人所擁有權力大小的追逐,注重的是自我的發展;女性化文化珍視人際關系,關心他人,以及看重家庭生活與工作之間更好的平衡。相比較而言,美國文化比中國文化更為男性化,中國文化中更多地表現出重視人際關系的特點。

長期導向與短期導向是霍夫斯泰德在麥克?邦德在中國同行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對自己學說的補充。長期取向的文化關注未來,愿意為將來投資,接受緩慢的結果,以期達到一個長期目標。在短期取向的文化里,價值觀是傾向過去和現在的。例如,美國公司更關注季度和年度的利潤成果,管理者在逐年或逐季對員工進行的績效評估中更關注利潤。

中美文化在權力距離、不確定性規避程度、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以及長、短期導向這幾個維度上存在的差異導致了兩國商務談判者在談判桌上有不同的表現。如果不了解其中的深層文化原因,便會產生誤解,引出歧義,阻礙談判成功。

二、中美文化差異在商務談判中的表現

談判桌上,很多美國談判者認為中國談判對手效率低下,說話繞彎、甚至不夠誠實;而中國談判者眼中的美國人常常是咄咄逼人、缺少人情味兒、容易激動。雙方的互不理解,常常導致談判崩盤。

由于較低的權力距離信念和個人主義的行事方式,使得美國的談判者在談判中表現出很強的決策力。談判小組成員可以保持自己的獨立性,以平等的身份與談判對手討價還價。中國的談判者深受高權力距離和集體主義的影響,談判組成員常常全力支持一個談判者共同達到目標,并常需要請示上級,或經總部批準方能與對方簽訂協議。談判者個人通常不能根據談判的情況自行做出最終決定。因此,多次談判,反復確認成為常見的現象。

美國文化認為謀取和維護個人、企業的正當利益合情合理、光明正大。加之其在語言上對不確定性規避程度高,因此,他們喜歡用行為和語言鮮明地坦陳自己的目的和要求;而中國人受儒家文化的熏陶,講究和氣、禮貌,羞于言利,加上在語言上較低的不確定性規避程度,在談判中遇到矛盾時喜歡使用模糊語言,不善于用明確的語言陳述雙方責權利關系。

中國人注重面子,既維護自已的面子,也維護對方的面子,以保證一種親切友好的氣氛。當雙方在利益上有意見分歧時,中國商人常常含糊其辭地回應對方的要求,或轉移重點、,通常不會直截了當拒絕對方,會顧及到對方的面子,也擔心弄僵關系使談判無法進行。比如中國談判者說“是”時,并不一定表示同意對方觀點,而是給對方面子,保持良好氛圍,使談判繼續下去。而人們常常在談判桌上聽到美國人說“No”。在什么情況下聽到美國談判者在談判桌上說“No”時,他真正的意思是 “不”?有這樣一個說法: 如果你沒看到一個美國人所乘的飛機已經起飛離開,你就不能確信他說的“No”的確是 “不”的意思。在很多情況下一個美國談判者會對一個提議說“No”,而他實際上并不是想說 “不”。美國談判者一向以直截了當著稱。因此當一個美國談判者說“No”或者”“We can’t do that”(我們不能那樣做)時,中方談判者會認為他們反對或不同意,再無達成共識的可能。而很多時候,美國談判者說“No”,想要表達的卻是“Suggest an alternative”(給我們一個另外的選擇)或是 “Offer us a compromise position”(請給我們做出一些讓步)的意思。美國的談判者慣于走強硬路線,這使得人們分不清他們是否還愿意繼續談判。因此,很多和美國人的談判本來仍有談的余地,但由于彼此缺乏相互了解,無功而返。

中國文化以長期為導向,而美國則是短期導向文化。因此,中國談判者在談判中注重長遠,講究從整體上認識事物、相對來說不太重視局部分析,認為談判雙方如果已經達成協議,大家就應該通力合作、以實現大的目標。而美國人較為重視事物的客觀性,習慣以理性的態度去看待分析問題,他們通常會把事物分成小部分進行具體分析。因此,在談判前,美國人會細致地準備,例如,他們一般會把合同條款精確化,尤其是涉及到雙方責任、索賠等具體內容。

三、把握彼此文化特點,爭取談判雙贏

文化差異作為一種客觀存在,影響著國際交往的方方面面,跨文化國際談判中各國之間的文化差異無疑會影響談判效果。當美國人說“No”,或中國人說“是”時,不能只從字面理解或從自己固有的認知角度去領會。中美兩國巨大的文化差異導致兩國談判者在談判桌上表現出完全不同的談判風格。這種基于文化的行為表現常常令彼此驚愕。正如法國的文化研究專家Andre Laurent曾指出:“我們自己的文化已經成為我們自身的一部分,以至于我們看不見我們自己的文化,而正是由于我們對自己文化的盲點,使得我們總是認為別人的文化與我們自己的文化相類似。當受其他文化影響的人們的行為與我們的行為不一致時,我們經常表現出非常吃驚甚至沮喪的情緒。” 當然,文化差異給談判帶來的并不總是障礙,掌握了談判對手的談判風格并加以利用,就可以使自己在談判中處于有利地位。“知已知彼,百戰不殆。”不但要了解談判的標的,還要了解源于文化的談判者的心理和處事方法,這樣就能使自己掌握主動,占領先機。

隨著中美貿易的日益頻繁和交往的日益增多,兩國談判者對彼此的了解也不斷加深。只有雙方互利互惠,才能使兩國間經貿往來持續下去。因此,交易雙方都應該主動了解對方國家的文化,掌握彼此的談判特點,互相適應,減少沖突,實現雙贏,使兩國貿易平穩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