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鏈莫泊桑續寫范文

時間:2023-04-12 04:45:5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項鏈莫泊桑續寫,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項鏈莫泊桑續寫

篇1

有一天,丈夫得意洋洋得給她一張請柬。他知道瑪蒂爾德渴望的就是這種巴黎上流人士交際的場面。為了獲得這張部長舉行的舞會請柬,小書記員真實使出了渾身解數。

不料,瑪蒂爾德惱怒的大聲說道:“你準備讓我穿什么去呢?”是啊,沒有時裝和首飾,瑪蒂爾德在舞會上怎能被人艷羨呢?

一番哭泣和爭吵后,做丈夫的只得將他存著準備買一只獵槍的四百法郎貢獻出來,給瑪蒂爾德買了新衣裙。但是首飾怎么辦呢?他倆突然想到了伏來士潔太太——瑪蒂爾德的一個闊綽的朋友。

帶著從朋友處借來的鉆石項鏈,瑪蒂爾德果然大出風頭。她比所有出息舞會的女賓都漂亮、迷人,氣度高雅。在丈夫的催促下,清晨四點鐘瑪蒂爾德才依依不舍的離開舞廳,她還陶醉在榮耀和成功中。

回到家中后,瑪蒂爾德猛然發現自己借來的鉆石項鏈不見了。丈夫驚得臉都變白了。

為了一條看來完全相同的鉆石項鏈歸還伏來士潔太太,必須花三萬六千法郎。瑪蒂爾德不得不借了一大筆高利貸。從此債務如同魔鬼一樣纏住了她。瑪蒂爾德辭退了女仆,居住在小閣樓里,節衣縮食,買菜是為少付一個銅板而受人嘲笑……

苦難的日子整整延續了十年,債終于還清了。瑪蒂爾德卻變成了一個慣做粗重雜貨的貧困婦女,喪失了女性最引以為傲的美貌和青春年華。

十年后的一天,瑪蒂爾德又遇到了伏來士潔太太,伏來士潔太太怎么也想不到眼前這個衣著粗陋的婦人竟是當年美貌出眾的瑪蒂爾德。瑪蒂爾德向風韻依舊的朋友訴說當年歸還項鏈的真情,并為自己的敢作敢當頗有幾分得意。

可伏來士潔太太說:“唉!我可憐的瑪蒂爾德,我那串項鏈是人造鉆石,最多值五百法郎!……”

這是十九世紀法國著名小說家莫泊桑的小說《項鏈》的全部故事。小說到這里突然停止,竟沒有交代瑪蒂爾德聽到這句話后的心理狀態。

《項鏈》這種結尾的安排,讓每個讀者可以用自己的想象繼續寫這個故事:瑪蒂爾德可能會一時吃驚得目瞪口呆;他也許會為自己的容顏蒼老和朋友的風韻尤存而黯然傷感,悲哀不已;她說不定會氣憤的要朋友還給她三萬五千多法郎的差價,不然她太吃虧了。但女友肯還么?縱然還給她,這些錢又怎么能彌補十年來所接受的痛苦和她已逝的青春?……

篇2

在語文教學中,重閱讀輕寫作是一種普遍的現象。很多教師往往將講解課文與作文教學隔離開來,認為閱讀是閱讀,寫作是寫作,兩者不能混為一談。以讀促寫,是貼近學生作文學習實際的重要方法。我們應該遵循葉圣陶先生所說的:“不要把指導閱讀和指導作文看成是兩回事”的教導,要把兩者有機的結合起來,以讀導寫,以寫促讀。下面我將自己在這方面的探索和做法作比較具體的闡述:

一、從文題入手,教給學生一些必要的審題技巧

要審清文題必須把握好文題的表意重心。文題是偏正短語的,比如《一件珍貴的襯衫》表意重心應放在附加成份“珍貴”上。襯衫為什么是“珍貴”的?它的“珍貴”表現在哪里?是動賓短語的,比如《挖薺菜》表意的重心放在動詞“挖”上,為什么要去挖薺菜?怎樣挖?挖來以后怎么處理等。文題是介賓式短語,如《像山那樣思考》表意重心在賓語的附加成份 “像山那樣”中,什么叫“像山那樣思考”?為什么要“像山那樣思考”?“像山那樣思考”有什么意義?文題是并列短語如《讀書的苦與樂》。表意重點在連詞“與”上,讀書的苦是什么?“樂”又是什么?兩者有什么辯證關系?文題是主謂短語如《誰是最可愛的人》表意的重點在謂語“是最可愛的人”上,為什么稱他或他們是“最可愛的人”?他們的“最可愛”表現在哪些方面?

二、從寫景的文章入手,教給學生描寫景物的方法和技巧

比如朱自清的《春》中的“春花圖”:

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帶著甜味兒;閉了眼,樹上仿佛已經滿是桃兒、杏兒、梨兒。花下成千成萬的蜜蜂嗡嗡的鬧著,大小的蝴蝶飛來飛去。野花遍地是:雜樣兒,有名字的,沒名字的,散在草叢里像眼睛,像星星,還眨呀眨的。

這段優美的文字以其高超的技巧,形象細膩的筆調描繪了春花的漫爛多姿,它是怎么寫的?

從描寫內容看描繪春花形狀、顏色、質地、聲響、味道等方面。

從描寫角度看調動了視覺、聽覺、觸覺、嗅覺等感覺器官。

從思維方式看運用了想象和聯想。

另外從全文來看,還可歸納出以下一些寫作技巧。

①描寫要按一定時空順序,寫景要有條理。

②要運用一些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手法,寫景要形象。

③用詞要形象生動,準確傳神。

④要動靜結合,寫景要有神韻。

⑤要融入感情,寫景要言情。

⑥景中要有人的活動。

⑦可以是實寫,也可以是虛寫,聯想和想象是擴展和深化寫景文章主題的重要手法。

三、從寫人的文章學習描寫人物的方法

人物描寫就是通過外貌、語言、動作、心理等描寫表現人物的個性特點和精神品質。

①外貌描寫

例:阿累的《一面》是這樣描寫外貌的:

黃里帶白的臉,瘦得教人擔心。頭上直豎著寸把長的頭發。牙黃羽紗的長衫。隸體一字似的胡須。左手里捏著一枝黃色煙嘴,安煙的一頭已經熏黑了。

通過對魯迅先生外貌的描寫寫出了他的瘦削、嚴肅,表現了他的頑強、倔強與剛正不阿。

②語言描寫

例:魯迅的《社戲》中當大人們遲疑不決,到底讓不讓迅哥去看社戲時,雙喜大聲說:“我寫包票!船又大,迅哥兒向來不亂跑;我們又都是識水性的!”這些話反映了他的聰明實干,有主見,這些理由很充分,很快清除了大人們的顧慮,“我”才得以跟著他們去看了再也看不到的好戲。

③動作描寫

朱自清的《背影》中精彩的動作描寫:

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

作者通過父親在車站為我買橘子的一系列吃力的動作描寫,深刻表現了父愛的深沉偉大。

④細節描寫

例:契訶夫的《變色龍》中,奧楚蔑洛夫的軍大衣,一會脫下,一會穿上。活靈活現地寫出了這個沙皇走狗內心的恐慌和強作鎮定的窘態。

⑤心理描寫

她(瑪蒂爾德)沒有漂亮服裝,沒有珠寶,什么也沒有。然而她偏偏只喜愛這些,她覺得自己生在世上就是為了這些。她一向就想望著得人歡心,被人艷羨,具有誘惑力而被人追求。(莫泊桑的《項鏈》)

這一段寫出了瑪蒂爾德的夢想和痛苦、非常突出的表現了她貪圖享樂,愛慕虛榮的性格特點。

⑥側面烘托

小芹今年十八了,村里的輕薄人說,比她娘年輕的時候好看得多。青年小伙子們有事沒事,總想跟小芹說句話,小芹去洗衣服,馬上青年們也都去洗,小芹上山采野菜,馬上青年們也都去采。趙樹理的《小二黑結婚》

四、在小說教學中,通過一系列的寫作活動,既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又拓展課堂教學的效果

①改變敘述的角度,以文中某人物的口吻重新演繹故事。例如在教學《麥琪的禮物》等小說時,讓學生以小說中某一主要人物的口吻,用第一人稱來重新演繹故事。

②想象小說中某個暗線隱藏的情節。例如在教學《我的叔叔于勒》時,讓學生想象于勒在離開我們的這些年中大起大落的生活,他是如何發家,又是如何敗落的。

③對一些結局含蓄雋永的小說為之續寫故事的發展或結尾。例:為《窗》的結尾續寫故事。

篇3

在語文教學中,由于文本的作品風格、內容體裁有著迥然不同的差異,而課堂的模式構建、思路設計有著具體而論的差別。因此,教師的教學風格需因文而異、靈活轉變:

首具:深厚的文人氣韻

在語文教學領域,文言文的教學頗有爭論。但是,偉大的孔子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因此,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試想,教學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在《陽春白雪》的古樂中,教師深情誦讀,學生聆聽感受。在“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詩人情懷中,領略“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的美景,在陶潛“不為斗米折腰”的氣節中,體會“避秦時亂,來此絕境”的文意。學生的學習興趣,會在教師的文人氣韻中得到感染和熏陶,更會在濃厚的文化氛圍中得到提升和培養。

腹有詩書氣自華。語文教師擁有滿腹才華、淵博學識,會對學生的成長進行無形的影響。忘情的誦讀精彩美文,巧妙的引用經典名句,于學生而言,是一種語文涵養的熏陶,更是一種文學魅力的感染!

再有:浪漫的詩人氣質

從古至今,自屈原而始,但凡詩人,總有浪漫情懷。中學詩詞中,尤以李白為例,他的《行路難》、《把酒問月》、《月下獨酌》,盡是奇特的想象而浪漫的抒懷。在誦讀李白詩句時,沒有一點浪漫的詩人氣質,又怎能表現只可意會而不可言傳的絕妙境界。因此,在聲情并茂的吟讀中,感受“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的自信滿懷,體會“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落寞傷懷,才能欣賞他“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嘯成劍氣。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的才氣與詩情!當然,誦讀杜甫,要帶一點憂慮;解讀曹操,要有一點慷慨;品讀,則需一點豪邁。不同的詩人,擁有不同的風格,教學也便因文而異。

兼備:激昂的英雄氣魄

教材中涉及的愛國情懷、英雄氣概,對學生的價值觀、認知觀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如譚嗣同高吟“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而從容就義,聞一多大罵特務“你們站出來吧”卻無所畏懼。面對此情此景,作沉悶的閱讀,或無味的探究,都不能激學生以共鳴,感英雄之悲壯。倒不如扮演一回英雄,揮灑一番豪情,激發學生內心深處的情感觸動。在教師引領中,感受杜甫“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的胸懷;領略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抱負;欣賞蘇軾“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的壯志;體會辛棄疾“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的夙愿;品味“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的豪情。作為教師,若沒有慷慨激昂的英雄氣魄,又怎能在或豪邁、或恢宏的詩文中引領學生有所悟而有所獲呢?

更需:雄辯的演講氣勢

作為語文教師,總會遇到教學中具有爭議的話題。避而不談并非明智的選擇,一筆帶過也不是最佳的方式。這時候,需要展開一場激烈而精彩的辯論。教學莫泊桑的《項鏈》,關于主人公瑪蒂爾德的形象,以及她的人性和命運,真可謂是仁者見仁而智者見智。筆者和學生一起進行論點的確立、論據的闡述,終而進行絕妙至極的課堂爭辯,并完成了小說改寫、續寫、評寫等多種形式的文本再創作。教師若沒有絕佳的口才、雄辯的氣勢,又怎能培養學生善于思考、樂于表達的綜合素養?

言傳不及身教。教學魯迅的《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艾青的《我愛這土地》、舒婷的《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平淡直白的朗讀、枯燥乏味的講解,不能在學生心中激起思想的火花、留下難忘的回憶。莫如,指導學生像演講家一樣,或莊重低沉、或深情豪放的高聲朗誦,在課堂中留下精彩一瞬,在記憶里留下美好一刻!

還要:強大的主持氣場

篇4

關鍵詞: 語文學科 創造性思維能力 四個方面

當今國際上激烈的經濟競爭,實質上是高科技的競爭,而科技進步要仰仗人類創造力的推動。國民創造力已成為衡量國家競爭力的重要標志。創造性人才的培養已成為民族振興的關鍵。跨世紀的人才實質上就是具有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的人才。因此,創造性思維的培養在現今倡導實施的素質教育中就具有了深遠的意義和積極的影響。

語文作為一門基礎學科,其聽說讀寫的要求,都含有大量的思維能力與創造力培養的因素,如是積極挖掘,系統訓練,不僅能培養學生運用語文知識的能力,而且能培養學生不斷自我完善的能力和適應社會發展的主觀能動性[1]。因此,語文學科在創造性思維的培養上起著重要的作用。

在語文學科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我認為可從以下四個方面入手。

一、幫助學生改變阻滯創造力發展的觀念,培養創造意識

創造性思維是在一般思維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是后天培養和訓練的結果。研究結果表明,一個正常健康的人僅僅只運用了其腦力潛能的10%,有些甚至只是5%,所以每個人都有著巨大的創造潛能和發展余地。同時,創造的范圍十分廣泛,創造的價值普遍存在,它不只是在研究尖端科技難題,深入學術前沿陣地才體現出來。事實上,為各種問題尋找解決的最佳途徑就是創造過程。生活中的機會和問題比比皆是,關鍵是要發現,并去嘗試[2]。在幫助學生建立起了正確的創造觀之后,教師還應該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積極為學生提供展示其創造性思維能力的機會。在教材的處理上,有意識地向培養學生的創造意識方面傾斜,可以創設問題的情境,巧妙地設計一些富有啟發性的問題。例如在學習莫泊桑的短篇小說《項鏈》的時候,可以設置像“路瓦栽夫人如果沒有丟失項鏈,結果會怎樣?”“你能給這個故事想出多少種結尾?”“這些環境或情景會使你聯想到哪些事情?”等問題,造“憤”造“悱”,調動學生的積極思維,“披文入情,沿波討源”,強化其創造意識。對學生的回答,教師一般不作評價、下結論,而是鼓勵學生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盡可能多地闡述各種觀點,哪怕這些觀點是粗淺的,不成熟的,甚至是相悖的,也不能嘲弄和譏笑。競相回答的結果也許會產生爭論和沖突,但正是在這種思維的急劇沖突中,激發了學生的創造熱情,迸發出了創造的火花,提高了思維的深度與力度,有價值的思想、最佳觀念的最佳方法往往也就由此誕生。

二、在對表達內容領悟的基礎上誘發學生的靈感思維

創造性思維訓練離不開對表達內容的深刻領悟。“悟”是思維的高境界,它包括直覺思維和靈感思維。直覺思維憑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就可以對表達內容進行迅速直接地感知理解和整體上的判斷把握。對于一些通俗淺顯、短小簡練的作品,人們憑借著直覺思維足可以閱讀、理解、領悟。而像一些名家大作,其作品中蘊藏著深刻的思想、深邃的意義、高超的藝術手法等,不可能僅憑直覺思維就能領悟得了,它往往要借助于靈感思維。靈感思維是領悟中的另一種表現形式,它同樣是對信息的選擇加工和優化。從認識過程看,靈感思維是一種突變性的創造活動,一旦觸發,就會像突然加了催化劑一樣,使感性材料迅速升華為理性認識;從認識的成果看,它又是一種突破性的創造活動,它能打破人的常規思路,為人類創造性思維活動開辟一個全新的境界。它可以知識的積淀為基礎,也可能在偶然的機遇中產生。例如,在談到魯迅先生的小說《藥》的標題含義時,通過瀏覽全文,學生憑直覺思維一般都會認定“藥”指的是“人血饅頭”,它是貫穿全文的線索。但事實是否真的如此簡單呢?我通過如下的板書:

藥?

《藥》藥。

藥!

以此來啟發學生,引導學生在重新細讀課文的同時,認真思考其深刻內涵,同時組織學習小組展開分析討論。在教師的循循誘導和對課文內容作理性的邏輯的分析、比較、溝通、類推下,學生經過緊張的思考和專注的探索,運用頭腦風暴法,靈感的火花瞬時閃現,仿佛眼前出現了“柳暗花明”的新境地。學生終于領悟了以“藥”為標題的深刻含義――“藥”不僅概括了小說的基本情節,是故事的中心線索,而且它啟示讀者,從不成其為藥的人血饅頭被落后群眾當作藥的悲劇里,探索什么是醫治半封建半殖民地舊中國的痼疾的“藥”。

在語文教學中如能注重發展靈感思維,使學生常常迸發出靈感的火花,用靈感之火照明每一個學生渴求智慧的心靈,讓他們在終生受益的頓悟中不斷進步,語文教學的根本目標就完全可能達到。

三、捕捉創造契機,訓練刺激學生的想象能力

創造性思維離不開想象。“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是知識進化的源泉”(愛因斯坦語)。然而應試教育的教學模式卻囚禁了學生的想象力,教師傾向于引導學生尋找一個正確的唯一的標準答案,這種教學觀念和教學方法導致了學生想象力的薄弱,想象的翅膀凝重滯澀,難以自由地撲向無際的空間。要想改變這種狀態,豐富學生的想象力,在教學中就要善于捕捉能夠激發學生創造欲望,發展想象力的創造契機,敢于公開宣稱任何一個問題都不可能只有“唯一正確的答案”,借以調動學生的想象熱情,大膽地開啟想象的閘門,去“異想天開”。

閱讀與鑒賞文學作品,尤其需要有豐富的想象力,講授這類課程時,可以先讓學生進行廣泛閱讀,然后教師再抓住文章中一些極富想象力的詞句或生活圖景訓練、發展學生的想象能力[3]。比如,琵琶女彈奏琵琶的藝術效果(白居易,《琵琶行》),“你睡著了么?我在你夢中靠岸”的相思之情(沙歐,《新月》),荷塘月色的朦朧美(朱自清,《荷塘月色》),等等,教師利用這些素材引導學生沿著文中的感情發展線索,展開任意想象和聯想,把省略的過程銜接起來,把跳躍的感情連綴起來,把隱含的意義揭示出來,深入文中的意境,對原文進行二次加工創造。此外,教師也可以創設情境,讓學生充分發揮合理的想象,創出新意[4]。

在寫作教學中,教師則可以通過提供材料作文、給圖作文、續寫故事等形式的訓練,使學生的想象力突破時空的界限,將知識引申和深化,使思維的創造力得到爆發。小說《項鏈》的結局給讀者留下了無窮的想象空間,在續編《項鏈》結局的訓練中,學生們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想象能力,得出了豐富多樣的結局。例如有學生寫道:瑪蒂爾德得到佛萊思節夫人付給的一筆款子,過上了錦衣玉食的生活。她一心想補償十年的艱辛生活,同樣的虛榮心驅使她用一萬法郎買下了一掛看來十分精美的項鏈,后來卻發現這正是那掛十年前丟失的假項鏈,那是店主用一百法郎從一位馬車夫手里換取的。故事情節的設置完全符合人物性格的發展邏輯,具有強烈的諷刺意味。

四、突破思維定勢,培養發散思維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對同一個事物,不同的人往往有不同的看法。這就要求教師要激勵學生把自己眼中看到的獨特的“這一個”表現出來,注意引導學生對教學中設置的問題提出各種設想,不局限于既定的理解,不拘泥于一種途徑,多角度多層面地看問題,以培養發散性思維[5]。例如在閱讀《廉頗藺相如列傳》后,可設計這樣一道問題:“本文敘述的三個故事對我們有哪些啟示?”同時可做些提示:題目要求的是“哪些啟示”,可見問題的答案不止書本中的一種,希望大家在思考問題時思維盡可能朝各種方向擴散,從中引出更多的新信息,做出合乎條件的多種解答。在教師的啟迪下,學生調動所學知識的儲存信息,圍繞問題信馬由韁,盡力聯想發散,多側面多領域地挖掘提煉事物內蘊,多元化多維度地輻射思維的光束。思維在不斷的碰撞、沖突中,豁然明朗,陸續歸納出了多種有價值的答案:有的談廉頗的勇武剛毅,聞錯則改;有的論藺相如的智勇雙全,忠君愛國;有的說廉藺的刎頸之交,表現出友誼的珍貴;有的道趙王的知人善用;還有的認為是金子總會發光,藺相如能從低下的社會地位奮斗到一國之重臣,說明自強不息的重要。

在口語教學中,辯論是培養發散思維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辯論使思維與語言處于緊張狀態,高度緊張、激烈的辯論過程可以訓練思維的敏捷性、靈活性、周密性、邏輯性與流暢性。而辯論的競賽性質則決定了辯論要有求異獨創性。例如對于這類辯論練習:“對于一些合乎常情的說法(如‘水漲船高’、‘騎虎難下’、‘良藥苦口’等)提出新的說法”,這就要求學生打破心理定勢,不囿于原有觀點,對問題作多角度多層面的審視、思考,另辟蹊徑,以求新解。由于辯論可以培養發散思維,從而有利于創造性思維的發展。

縱觀全球,經濟與科技在飛速發展,商品社會的競爭日益激烈,所有這一切都迫使著人們的思維不斷地拓展和深化,多維思維尤其是創造性思維已成為現代化人才的思維方式。因此,培養學生成為現代化人才最主要的任務首先就是培養他們思維方式的現代化。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轉變觀念,運用創造性的教學方法,在教學中抓住訓練學生創造性思維的一切時機,對學生撞擊迸發出的獨特的思維火花給予重視和訓練,開發學生的潛能與智慧,達到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目的。

參考文獻:

[1]胡杰.談語文課堂教學中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J].新校園(理論版)2011,(5):55.

[2]王淑花,吳尚義.國外思維能力培養研究綜述[J].教育與職業,2010,(18):177.

[3]許剛.訓練思維能力培養創新精神[J].語文學刊,2008,(12):11-12.

[4]顧慧萍.從思維能力培養入手推進大學英語教學改革[J].中國大學教學,2009,(7):92.

篇5

每一堂成功的課,都應該有一個好的結尾,以便對教學起到概括梳理、畫龍點睛的作用。完美的課終藝術會產生“課雖盡而趣無窮,思未盡”的效果,使學生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它可以完善深化新授的內容,激發學生去主動探求新的知識,以達到課內向課外延伸的目的。

一、課終藝術的背景

心理學研究表明,一節課45分鐘,學生的認知積極性呈現一個波形。最初1~2分鐘注意不穩定;其后20~30分鐘學生進入注意力最佳狀態;下課前7~10分鐘,注意又開始逐漸趨于衰退。臨近下課,學生的注意力進入分散期,教師應當及時變換課堂的活動方式,使學生注意力再次反彈,以鞏固課堂所學的知識、規律和方法。一般優秀的語文教師,結課時不是草草收場,不是書到臨尾漸漸松,而是課了事未休,課終情更濃,課結智不停,使學生的思維活動延續至課外。

結課藝術是教師的基本功。但目前有許多在職教師缺乏這方面的知識,或者疏于研究,一節課下來,或虎頭蛇尾、不了了之,或老生常談、落入俗套,或牽強附會、隨意性強。有的甚至把課時擠得滿滿的,以致“溢”出課外;有的則多余幾分鐘甚至十幾分鐘,無事可做。這些無疑會沖淡一節課所學內容,長此以往還會對學生的語文學習產生消極影響,這自然談不上結課藝術。其實,一節課結尾該如何收束,應講究藝術,需潛心研究。

二、課終藝術的概念

課終是教師對整個課堂教學過程所授知識或教學內容進行梳理、定型、概括、深化,對整個課堂教學情況作出科學的總結和評價,以及對后面的教學建立某種聯系、進行適當溝通的一個極為重要的環節。課終藝術就是將這一環節藝術化,激發學生豐富的想象,引發學生無窮的回味,余音繞梁,讓學生的思路在美的享受中延伸,課斷思不斷,語停意不停。

三、課終藝術的原則

課終不應是草草收場,書到臨尾漸漸松,也不應把課時擠得滿滿的,更不應多余幾分鐘甚至十幾分鐘,無事可做。課終的完美收束,應當遵循以下原則。

一是整體性原則。在教學設計上,教學過程中的每一環節都應緊扣教學內容,使每個環節,包括課終的設計都是整個課堂教學內容的有機組成部分,并做到與導課相呼應,貫徹整體性原則。

二是延伸性原則。課終藝術的極終目的是將學生的思維活動從課內延伸到課外,從有限延伸到無限,讓課盡而思不斷,語盡而意不斷。因此,教師設計的課終問題、總結的結課語言都要遵循延伸性原則,這樣的課終才能稱之為藝術課終。

三是適宜性原則。課終藝術要把握好適時和適度兩個方面。現實中,部分教師終結課程有以下弊病:有的聽到鈴聲便戛然而止;有的超前結課,空等下課;而有的又興致勃勃,打結課持久戰。好教師應巧妙安排課終,不能戛然而止,也不能拖沓冗長,而應適可而止。

四、課終藝術的方法

“教亦多術矣,運用在乎人”。探討課終藝術,發揮課終的導向功能,可從以下幾個方面人手。

1.關注問題設疑研討

“問題是積累和發展知識、思維和方法的原動力,是產生新知識、新思想和新方法的催化劑”。問題意識應始終伴隨著語文學習的全過程,使語文學習成為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傳統的語文課堂是教師一言堂,是教師的獨白,是一對多的單一交流,而忽視了多樣學習方式。語文新課標提倡的是一種研究性、探討性、自主性的學習方式,主張師生、生生、人機等多種互動的學習方式,使學生在僅有的學習資源中獲取最大限度的教學效益。為此,課終可將問題意識作為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切入點和推動力,通過問題,激活學生的思維程序,誘發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創新精神,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

在執教《錯過》(蘇教版九年級)一課時,筆者考慮到這篇文章對于閱歷不深的初中學生來說,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便在引導學生充分理解了“為什么要習慣和品味錯過”和“如何將錯過轉化為掌控”這兩個主要問題之后,對課終進行了這樣的問題式設計:“有一句廣告詞這樣說‘人生猶如一次旅行,不必在意目的地在哪,關鍵在于美好的風景和心情’,請結合課文談談你對這句廣告詞的理解。”本來學生對這篇課文的理解不是很深入,正是這個問題的設計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把握課文主題,將學生的思維引向了更深處。

2.探究比較遷移銜接

教材的編排往往先后有序,內在聯系十分緊密。因此,任何教學都不宜孤立進行。教完某一課時,就要為過渡到下面的課或進行課外閱讀作好鋪墊。特別是同一題材、同一體裁、同一作家的作品,總有著這樣那樣的聯系。引導學生對相關作品進行比較閱讀,既可以給學生以心理上的準備,也可以給學生以有關知識的準備,同時還有助于學生突破原有固定的思路,拓寬思想視野,并獲得正確的結論。

比較可以是相同、相近的,也可以是相對、相反的,比較的角度、內容也因文章、作品的不同而多種多樣。一種是將同一位作家的不同作品作比較,如魯迅《吶喊》小說集中的多篇文章,學生通過比較閱讀就可發現魯迅從青年時代到“五四”時期思想發展變化的線索。另一種是將同題材的文章作比較。例如,二十年代,朱自清和俞平伯同游南京秦淮河,分別寫了兩篇題目相同的記游文章《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教師引導學生將這兩篇文章比較著讀,就可以在立意、構思、語言等方面得到許多有益的啟示。還有一種是將不同國籍的作品進行比較。如將莎士比亞的《羅密歐與朱麗葉》和湯顯祖的《牡丹亭》這兩出戲劇進行正反比照著讀,就會發現,同是反映男女愛情的故事,卻表現出東西方文化觀念以及其他方面的顯著差異。這里有很多值得探索、研究的現象。“有E匕較才有鑒別”,通過比較,我們可以區分正誤、是非、高下、優劣、雅俗,可以不斷提高認識水平和閱讀能力。

3.深化升華提煉主題

“水嘗無華,相蕩乃成漣漪;石本無火,相擊而發靈光”。對學生進行古詩文教育,教師的職責就是“蕩水”、“擊石”,去努力喚醒學生心中的激情,從而培養學生積極的情感態度,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著名作家史鐵生的《我與地壇》一文,記敘了他自己在地壇公園的所見所聞,所感所悟,以飽含感情的筆觸寫自己,寫母親。作者身殘后,長期耗在家附近的古園里,沒有人比他更熟悉這園子里的一草一木。在他的筆下,古園的荒蕪冷落正是他悲苦命運的烘

托。起初,他苦悶、絕望,好幾次,想到死,常常“一連幾個小時專心致志地想關于死的事”。經過長期深沉的思考,積極進取的人生觀戰勝了消極頹廢的人生觀。于是,他用筆寫下“這園子荒蕪但并不衰敗”,有蜜蜂、螞蟻、瓢蟲等小生命,活躍其間,給予他生命的感悟。當我們談到六個“譬如”,透過夕陽的余暉、雨燕的高歌、孩子的腳印、蒼黑的古柏、暴雨中草木泥土的氣味、秋風里落葉的味道,可以感受到他對生命的熱愛和對人生應該有所作為的信念。這樣,教師通過引領學生感悟史鐵生筆下地壇的一草一木,在課終即可點化出主題:史鐵生從沒有路的地方自己碰撞開一條路,這對每個人都有很大的啟發。天無絕人之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路可走。史鐵生截癱了,但是他有很高的文學素養,命運使他的內心體驗更加細膩,更加深切。同樣,每個人只要根據自身條件,揚長避短,都可以碰撞出一條路,一條屬于自己的幸福之路。

這樣既揭示了課文的主旨所在,又能將課文所揭示的事理與現實的需要緊密掛鉤,自然地叩擊學生的心弦,抓緊時間去閱讀語文課外讀本《我與地壇》的選讀部分,進而激發他們在今后人生旅途中不斷登攀,永遠進取,達到領悟事理、陶冶情操的教育目的。

4.拓寬領域延伸擴充

怎樣才能學好語文呢?全國著名特級教師錢夢龍曾深有感觸地說過,要使學生學好語文,關鍵不在教師講得如何,而在于能否喚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讓學生帶著深厚的興趣,實現讓學生“自能讀書,不待老師講,自能作文,不待老師改”的目的。夸美紐斯說:“一切語文從實踐中學習比從規則中學習來得容易。”學生通過實踐活動,能把課堂里學到的知識技能轉化成能力和本領。因此,提倡學生課終走出教室,突破課堂,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第二課堂活動,是提高語文素質的捷徑。

例如在《(吶喊)自序》這篇序言中,魯迅通過敘述自己的經歷來反映思想發展的過程,并說明寫作《吶喊》的緣由。盡管文中敘述了魯迅先生過去的某些經歷及思想感情的演變,但要透徹地了解他從青年時代到“五四”時期思想發展的線索就很難了。為此在結束教學時,教師可以把學生引導到課外閱讀領域,引導他們主動地去通讀《吶喊》,了解作品全貌。再如學生閱讀某篇課文或某一段落文字時,可要求他們在原文的基礎上,發揮想象力,作出補充增添,并在內容情節、層次結構、表現手法等方面有所變化。這無疑會拓寬學生的閱讀范圍,擴充學生的生活領域,引發學生的廣泛興趣,使語文課堂教學延伸到課堂以外,讓學生不斷從新的天地里汲取養料。

5.拓展思路啟迪思維

讓學生學會認知,學會思維,這是新課改向課堂提出的新要求。語文課如果滿堂“灌”,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知識,他們的思路就會局限在狹小的圈子里而不能發散,靈活運用的能力也就相應地降低了。

語文作為中小學的一門基礎學科,更應主動適應時代的這種新的要求,要教知識,更要教方法。過去傳統的教法,是把知識喂進學生的大腦;而當今的素質教育,是把方法教給學生。比如,語文課的字、詞、句固然是知識,但是字、詞、句知識發生的過程和方法也同樣是知識,同時掌握與運用這些字詞句的學習方法更是一種知識。因此,教知識、教過程、教學法才是真正科學而完整的教育。為此,教學中在掌握課文內容和語言形式的基礎上,教師可在課終時圍繞一個中心,啟發學生積極思維,幫助他們開拓思路。這對于提高其能力,發展其智力是大有裨益的。

一位教師在《明天不封陽臺》(蘇教版八年級)課終時,設置了這樣一個環節,實錄如下。

師:本文所表述的是人與自然的關系,作者是從兩個方面來理解的。一個是自然與人類生存的物質關系,另一個是同學們意識到了但是沒有表述出來的,那就是自然對人類精神的意義。有一位美國的生態哲學家叫羅爾斯頓,他說過一句話,請一位同學來讀。

(幻燈片呈現,學生朗讀)

森林和土壤、陽光和雨水、河流和山峰、循環的四季、野生花草和野生動物――所有這些從來就存在的自然事物,支撐著其他的一切。――(霍爾姆斯?羅爾斯頓《哲學走向荒野》)

師:自然對于人類的意義,絕不僅僅是經濟的和生命的支撐,還在于精神和情感上的支撐。康德有過一句偉大的格言:“有兩種東西,我們對她思索得越久,就越是對她充滿贊嘆和敬畏,那是頭頂的星空和內心的道德。”他向我們表達的是人從自然中感受到的精神熏陶。課文中稚氣未脫的兒子把一片草地當做自己的伊甸園:作者和他的朋友們來到大草原會激動地趴在地上大喊“我回來了”:詩人馮至看到翩翩飛來的條子會由此翹望精神的家園……都是這種熏陶的具體表現。自然不僅是人類科學的源頭,也是詩的源頭,是哲學的源頭,是宗教的源頭。人類精神的成長是永遠也離不開自然的。作者不封陽臺,實際上也就是希望人類的心靈有更多與自然接觸的機會啊!

這個環節的設置,將文章的主題從表層的環保提升到了一個更高的層面,引導學生將視野投向了更加廣闊的“大自然”,極大地拓展了學生的思路,啟迪了學生的思維。

6.溫故知新展開想象

想象是作者對自己心中已有的記憶表象進行整合而創造出新形象的心理活動過程。它是閱讀教學中也是寫作過程中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思維活動。在寫作過程中,從定題、選材、布局到創作方法的選擇,始終離不開想象,只有通過想象,才能“思結千載”,“視通萬里”。當然,我們說的想象,絕非是脫離實際的想入非非,而是在對生活觀察體驗的基礎上,去“寂然思疑慮”(《文心雕龍?神思》),把各種素材在大腦中去粗取精,據主題需要而重新組合,從而進行創作活動。因此,想象又是溫故知新的創造性的心理活動。這就是通常所說的“創想”。

如學了《宇宙里有些什么?》后,課終可結合“天宮一號”上天,引導學生想象百年后的太空美景并進而思考,中學生必須具有怎樣的聰明才智才能創造科學的明天等相關問題。語文課中大量生動的描述,可使學生產生豐富的想象,這是創造想象展開的基礎。而幻想,則只是創造想象的一種特殊形式,是人們對未來所進行的一種想象。

教學中,教師要尊重學生的想象或別出心裁的念頭,讓學生知道自己的觀念是有價值的,自己是學習的主人;教師要善于引導,抓住閱讀材料中最能“借題發揮”,“見仁見智”的地方做足文章。比如教學小說《孔乙己》,可以讓學生續寫結尾;教學《祝福》,魯四老爺聽說祥林嫂被婆家搶走以后憤憤地說:“可惡!然而……”“然而”什么呢?作者沒有說,可安排學生揣測,同時可以讓學生想象祥林嫂死去的情景;教學《藥》改寫夏瑜的故事,把暗線寫成明線,作者未到過現場,這主要靠推測來進行再造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