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道南山隱士范文
時間:2023-03-26 08:32:0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問道南山隱士,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地質環境問題;地下水疏干;地表水滲漏;巖溶塌陷;斷層破碎帶
前言
南山隧道工程位于重慶市南岸區,全長2820m,軸線方向107°,為單向雙洞隧道。隧道進口位于上新街,路面高程280.66m;出口位于瓦房子社,路面高程322.96m。該隧道橫穿南山山脈,山脈由南溫泉背斜構造構成,背斜軸呈北北東,南南西向展布,背斜兩翼巖層傾角較陡,軸部巖層傾角較平緩,隧道區涉及地層主要有三疊系上統須家河組(T3xj)砂、泥巖夾炭質頁巖、煤線地層,中統雷口坡組(T2l)泥灰巖、白云質灰巖夾鈣質頁巖、泥巖及下統嘉陵江組(T1j)灰巖、白云質灰巖夾巖溶角礫巖地層。南山山脈頂部形成巖溶槽谷,分布于背斜的軸部,谷內巖溶洼地,漏斗、漏水洞發育,地表分布有涂山湖等地表水體。據區域地質、水文地質資料,在背斜翼部為須家河組的碎屑巖孔隙裂隙層間水及軸部雷口坡組、嘉陵江組碳酸鹽巖巖溶水,含水較豐富。南山隧道工程建設到K0+868m(隧道中段還有235m未開挖),已產生對地下水疏干問題,初始地下水涌水量達10000余T/d,至目前涌水量仍有3000余T/d,并與部分地表連通(涂山湖),地表水體已產生滲漏,據初步分析,還可能產生地表巖溶塌陷等重大地質環境問題。為防止這些地質環境問題的進一步產生和擴大,對其地質環境問題形成條件、成因進行研究,提出切實可行防治方案建議。
一、地質背景
南山隧道橫穿條狀低山山脈,山脈走向呈北北東(N20°E)向展布,山脈頂部形成巖溶槽谷地貌,槽谷高程420-450m發育于南溫泉背斜的軸部,槽谷走向順背斜構造軸線延伸,槽谷內被第四系全新統殘坡積層覆蓋,谷內匯水條件較好,有水塘及人工湖分布,如涂山湖等。隧道工程橫穿南溫泉背斜(圖1),背斜翼部涉及地層巖性主要有侏羅系下統自流井組 (J1-2Z)紫紅、黃綠色泥巖、頁巖夾長石石英砂巖;三疊系上統須家河組(T3xj)地層,該地層按巖性段劃分為六段,其中2、4、6段巖性為青灰色、灰白色巨厚層狀長石石英砂巖夾灰黑色頁巖;1、3、5段巖性為淺灰、青灰、深灰色、黃綠、灰綠色、灰黑色頁巖、砂質頁巖、砂質泥巖夾薄層煤層、煤線及少量細、粉粒石英砂巖,總厚600-800m。在背斜軸部出露地層有三疊系中統雷口坡組(T2l)及下統嘉陵江組(T1j)地層,巖性為一套碳酸鹽巖地層。其中雷口坡組地層厚度50-100m,嘉陵江組地層厚420-440m[1]。
南溫泉背斜為一不對稱背斜,東南翼巖層產狀105°-120°∠36-59°北西翼巖層產狀295-310°∠48-73°,在背斜軸部巖層傾角3-15°。因構造擠壓,裂隙及小的斷裂發育,特別是在背斜軸部地段,縱張裂隙及橫張裂隙發育,且貫通性好,構造裂隙主要表現二組,裂隙:①140-160°∠67-80°,裂隙:②95°∠82°,張開寬度10-40cm,粘土及亞粘土充填。兩組裂隙相互切割、連通,另外順背斜構造軸線發育兩條逆斷層,分布于背斜構造軸線的西側雷口坡組及嘉陵江組地層之中,斷層產狀100°∠60°,破碎帶厚度20-30m[2]據隧道勘察的物探測試結果:在里程K0+745-K0+765、K0+885-K0+905、K1+190-K1+265段地下巖溶(溶洞、溶隙)發育,其中K1+145-K1+265段巖溶發育由淺部(高程435m)向下至高程280m,巖溶段已超過隧道底板高程290m以下。由于這些地質構造及巖溶的存在,為地下水賦存提供了良好的空間。隧道區內主要涉及三疊系上統須家河組碎屑巖孔隙裂隙層間水及三疊系中統雷口坡組以及下統嘉陵江組碳酸鹽巖溶水,地下水較豐富,尤其是處于背斜軸部區碳酸鹽巖溶水。據1/20萬區域水文地質資料及南山隧道勘察資料表明,三疊系上統須家河組巨厚層長石石英砂巖夾炭質頁巖、砂質頁巖及薄煤層地層中鉆孔涌水量一般200-500T/d,部分鉆孔涌水量大于1000T/d;雷口坡組碳酸鹽巖地層中鉆孔涌水量100-300T/d,嘉陵江組碳酸鹽巖地層中鉆孔涌水量一般400-1000T/d,地下暗河流量10-500L/s(雨后流量可大于500L/s)[1]。從隧洞勘察報告中采用地下水動力學水平坑道疏干法計算,在T2l、T1j地層中隧道涌水量達6230-6434m3/d。從含水巖組富水性來看,處于背斜軸部區的碳酸巖含水巖組的富水性較其兩翼碎屑巖含水巖組地層富水性強。
二、引起隧道突水、地表滲漏問題成因分析
南山隧道自施工以來到目前為止,隧道左洞進口段已施工868m長,從穿越的地質條件和施工方法分析,南山隧道產生的地質環境問題的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第一是地質因素,第二是施工因素。
1、地質因素:從前面談到的南山隧道橫穿南溫泉背斜,該背斜為高隆起背斜,其兩翼巖層傾角較陡,背斜軸部巖層傾角較平緩,從背斜翼部到軸部,巖層產狀變化大,且有斷層分布,構造裂隙十分發育。在背斜軸部區分布的碳酸鹽巖形成巖溶槽谷、軸部張性構造裂隙發育,且貫通性較好,為地下水的賦存提供了良好的場所,巖溶水十分豐富,為隧道產生涌水、突水提供了有力條件,由于地下水的突然大量排放,致使水動力條件急劇改變,其具體表現:一是地下水位迅速降低;二是在降落漏斗范圍內水力坡度突然增大,流速加快,其后果,一方面減少了對上部巖土體的浮托力;另一方面增強了地下水流對原有洞穴、溶隙、裂隙中堆積充填土層、巖屑、碎塊石等的潛蝕、沖蝕,以及液化作用,并將其帶走[3]。另外,由于地下水位變化,造成地下水位以上含水介質空間內氣體壓力的變化產生的,由于地下水位以上巖土體去浮托力,空間內形成了較大的氣體壓力差,使上部巖土體向下逐漸坍塌,最終與地面連通,隧道頂部涂山湖地表水發生滲漏就是這樣產生的。
2、人為因素:隧道施工開挖方式采用放炮開挖,由于超藥量放炮震動,導致巖體進一步破碎,構造裂隙擴展,上部巖土體受震動塌陷,為地下水徑流增加了新的通道,為地表水(涂山湖)滲漏提供了下滲通道,在隧道施工建設中由于超前預報工作存在一定的誤差,以致施工過程中出現的斷層破碎帶、地下水涌水排泄等問題,未得到及時有效的防治,特別是由于地下水大量排放(最大突水量10000余T/d),導致含水介質空間擴大至地面涂山湖,涂山湖水產生大量滲漏,湖水位下降達0.7m(有人工給水補給湖水)。
三、防治對策
重慶南山隧道工程建設已引起地下水大量疏干,地表涂山湖水發生滲漏,應引起有關方面重視,并采用相應防治措施和對策
1、邀請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專業單位,及時開展在研究區域水文地質、工程地質條件,特別是地下水動力條件的基礎上,作出隧道工程建設對地下水疏干和對涂山湖水滲漏的影響評價,要在隧道工程建設影響區圈出或劃分出嚴重影響區、中等影響區和一般影響區,以便分別采取相應的對策。
2、應加強隧道工程建設過程中的超前預報工作,提高對地質異常區位置、類型、規模預測預報精度;應加強對涂山湖水滲漏、水位下降和可能產生滲漏通道等環境地質問題的監測工作,以便及時為隧道工程建設中防治災害提供科學依據。
3、及時對隧道內發生突發穿水進行有效治理,可采取對隧道周圍巖體空隙進行高壓灌漿填充固結的堵塞封閉措施,減少地下水排放。
4、隧道施工中,特別是進入背斜軸部段,因構造裂隙發育,貫通性好,巖溶發育,地下水豐富,易產生新的突水、漏水及巖溶塌陷等地質環境問題。隧道建設宜采取弱爆破、短進尺、強支護的工程措施。
參考文獻:
[1]陳學敏、陳厚林等,重慶幅1:20萬區域水文地質調查報告【R】.1977,7-9,32-33.
篇2
美術創作是文化系統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的創作風格不但被其所處地域的環境特點和社會文化類型所影響和制約,同時也折射著不同地域美術作品所表現出來的區域性特點。在中國,由于南北哲學思想性格上和文化上的差別,美術創作的差異非常明顯地體現在美術作品之中,它包括藝術風格和藝術形式的不同。一個現象最能說明地域差異對藝術風格的決定性影響。中國南方山青水秀、氣候宜人、環境濕潤,以此熏陶出人們細膩的感情和詩情畫意的意境,因此南方的美術作品多表現秀麗、細膩、幽雅與寧靜之美;然而與此相對的,在環境的開闊的北方,人們所面對的大多是雄偉的山川、廣闊的平原、蒼茫的沙漠,由此熏陶出樸實無華、粗獷豪邁的感情,其美術作品多表現悲壯遼闊、雄渾蒼莽的意境,故而南方美術多表現清雅的陰柔之美,而北方風格多表現為壯闊的陽剛之美。
在五代兩宋時期,有一批活躍在南方的畫家,他們身處江南,因其作品多表現江南山水,而被稱為“南派山水”。其中的代表是董源和巨然,他們生活在長江中下游地區,那里地勢起伏平緩、陽光和煦、溫暖濕潤。他們體察自然,并以獨特的藝術語言加以描繪。其作品具有濃厚的非常抒情的優美感,這種輕柔優美的風格與清新秀麗的南方山水有很大關系。在董源的作品里,很難看到險峻奇峭的山峰,所見是平緩連綿的山巒映帶無窮、林麓小溪、山村漁舍,全是江南丘陵江湖的動人景色。米芾《畫史》云: “董源平淡天真,唐無此品”。其作品“峰巒出沒,云霧顯晦,不裝巧趣,皆得天真,嵐色郁蒼,枝干勁挺,咸有生意,溪橋漁浦,洲渚掩映,一片江南也”。董源的代表作是描繪夏日江南風景的《夏山圖》和描繪瀟湘地區風景的畫卷《瀟湘圖》。從存世的董源畫跡來看,其《夏山圖》畫的是平林遠景,一場卷展開,極為自然。他創造的皴法是可以拉得很長的中鋒墨線,很像南方剝苧麻時候拉出的長條纖維,既有強度又有韌性,所以被稱為“披麻皴”。這一皴法是描繪丘陵地帶山石土坡的主要技法具有很強的表現力。《瀟湘圖》也是抒情性的畫面,并且在表現空氣透視方面,另辟新法,以輕重濃淡不一的墨點表達出山巒間霧氣彌漫的印象。董源的弟子巨然,成了他畫風的最好繼承者,其代表作品有《秋山問道圖》。此畫表現山勢高聳,結構圓潤,布局宏大,確無雄奇、峻峭之感,山石皴法仍用“披麻皴”,以淡墨畫山石,以濃墨點樹葉,濃淡交錯,點線并置。面面中描繪深谷叢林中,臨溪的草舍里,三個隱士正在談經論道,周圍是一片高爽的秋季景色。與南方董源和巨然的繪畫風格不同,以荊浩、關仝為代表的北方畫家則多描寫關陜峻嶺,雄偉壯闊峭拔,峰巒重疊,以一種塞滿畫面的形式客觀的、全景整體地表現了北方的大山大水,給人一種寬泛而豐滿的審美感受。荊浩是北方人,曾隱居于太行山,所以他接觸的多是北方及太行山的崇山峻嶺雄壯的景色。所畫山水“上突巍峰,下瞰窮谷”,多作巨壑,具章法布局為中心全景式的布局,而以主峰為中心,用云蚰煙霞的斷白,襯托出中、前景的全局安排。場面浩大,氣勢雄偉,空間感很強。其傳世之作《關山行旅圖》,畫上巨峰高聳,氣韻深厚;秋山寒林氣氛逼真;皴法嚴謹,頓挫有力;樓閣洞府,深幽邃遠;野店村居,意境超然。給人“亂而整,簡而有趣”的感覺。有出藍之譽的關仝,自創“關家山水”,時人以“荊關”并稱。綜上所述,由于生活環境的不同,畫家的審美情趣,對藝術作品的創作形式和構成也有很大不同,因為藝術來源于生活,也就是“外師造化,中得心源”。
美術創作題材中彰顯地域特征題材是美術家進行創作的主題思想,不管選用的題材是風景畫或是人物畫等都是用于表達畫家深切的、特有的情感。人是有地域性的,在情感的創作里美術家不可以擺脫自己生存的地域和文化對自己創作的影響。因此在其創作的主題內容上往往不會脫離自身生存地域的自然風光、歷史背景等等。魯迅曾說:“地方特色也能增加畫的美和力,自己生長其地,看懂了,或者不覺得什么,但在別的地方人看起來,覺得非常開闊眼界,增加知識的。”充滿地域特色的藝術作品是耐人尋味的,也是最有生命力的。正因為區域文化,才會有藝術創作的多樣化。區域文化與美術的關系可看做是相互依托、相互影響的。地域環境孕育區域文化,而區域文化是美術創作的底蘊,是作品的精神和靈魂,是根脈。古往今來,深厚博大的地域文化為藝術家的創作提供了一個廣泛的創作源泉。生長出了無數鮮活、生動的美術作品,宛若群星璀璨,閃爍在歷史文化的天空中。
參考文獻
[1]《中國美術史及作品鑒賞》,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