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里教學設計范文

時間:2023-03-18 23:20:5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在家里教學設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在家里教學設計

篇1

在家里》是人教版語文一年級上冊識字(一)的第三課。這是一組充滿生活氣息的識字內容,從課文插圖、要求學生認讀的詞語以及課文內容都反映了學生的家庭生活,拉近了識字與學生生活的距離,容易讓學生喜歡識字,愿意運用漢字。教師在教學中要適當滲透一些識字的方法。如按“字理識字”方法進行識字,既符合漢字構形規律、兒童的認知心理和識字教學規律,還能有效減少學生錯別字的產生。在“字理識字”的基礎上還可以借助已有的知識采用“加一加,減一減,換一換,猜一猜”的方法進行識字,倡導學生在生活中識字,在情境中識字,能認識“沙、燈、紙、果、笑”等14個生字,會寫“上、下、土、個”4個字。認識筆畫“、”和偏旁“火、扌、氵”等,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詞語和短文,學做尊敬長輩、熱愛勞動的好學生。

教學過程:

一、復習拼音,夯實基礎

1.復習音節。請大家和我們的老朋友打聲招呼,一起來讀這些音節。(jia den dian zhon zhi)

2.導入新課。學好拼音能幫我們認識更多的漢字,今天學習第三課《在家里》,請大家一起讀課題。(板書課題,學生齊讀課題)

設計意圖:《在家里》一課是學生學習拼音后的第二課識字內容,通過復習音節,讓學生進一步掌握音節的拼讀,為本課借助拼音識字奠定基礎。

二、結合插圖,識記生字

1.觀察插圖。(出示插圖)一個叫欣欣的小朋友邀請大家到她家做客,你們觀察一下她的家里都有什么呢?(學生按一定的順序觀察插圖,回答問題)

2.同桌交流。按一定的順序觀察圖畫,向同桌介紹欣欣家都有哪些擺設。(要求學生看課文插圖介紹客廳的擺設,引導學生看圖說話時按一定的順序進行介紹,并用上一些方位詞)

設計意圖:插圖內容是學生熟悉的家庭生活,要將學生熟識的語言因素作為主要材料,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讓學生進行觀察,力求識用結合。

3.讀準字音。

(1)出示無拼音詞語,學生試讀。(2)借助拼音認讀8個詞語。(3)檢查:①指名領讀。②同桌讀,齊讀。③去掉拼音讀。

4.游戲“找名字”。出示圖片,為圖片上的物品找名字。(學生找到后領讀,齊讀)

設計意圖:鼓勵學生在生活中識字,讓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讀來識記生字,并通過游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識記生字,體現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5.認清字形。

(1)出示生字,齊讀,開小火車讀,指名讀。

(2)學習“沙”字,認識“氵”。想一想,哪些字寶寶也是三點水?

(3)學習“燈”字,認識“火”字旁,給“燈”找朋友。

(4)學習“紙”字,摸摸語文教科書,它是用什么做的?給“紙”找朋友。

(5)學習“報”字,認識“提手旁”,給“報”找朋友。

(6)齊讀。

6.猜一猜,連一連。

老大天天演戲 報紙

老二每日作文 電燈

老三千里傳聲 電視

老四送來光明 電話

設計意圖:教給學生多種記字的方法,如提示學生沙漠里面有水嗎?缺少水就是“沙”,既記住了生字,也理解了這個字的意思。

三、連詞成句,訓練說話

1.出示圖片,說一說欣欣家里各種擺設的名字。

2.同桌交流,介紹自己家里的擺設。

3.用“我家有______,有______,還有______”說一句完整的話。

4.指名交流,介紹自己家里的物品。(教師學生互動,評價)

5.說說你在家里會做些什么事情。

設計意圖:鼓勵學生說一句完整的話,讓詞語不再是一些碎片,讓學生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詞語和短文,學做尊敬長輩、熱愛勞動的好學生。

篇2

【關鍵詞】品德;激勵性;教學評價;作用;策略

中圖分類號:[G40-012.9]

【正文】法國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說過:“教學藝術的本質不在于傳授,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現代心理學的研究也表明,當學生的某種良好行為出現之后,如能及時得到相應的認可,就會產生某種心理滿足感,形成愉悅的心境,并使同類行為向更高層次發展。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每個學生都希望得到賞識。因此,準確合理,富有鼓勵性的評價更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增強學生的自信心,使學生處于興奮、主動、積極的學習狀態,充分發揮學生的內在潛能。

品德與生活(社會)課程應致力于學生品德的養成,而品德的養成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在評價體系中,評價的方法、手段是多種多樣的,激勵性評價是教師們通用的一種行之有效的評價方法。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以賞識的心態看待學生,善于發現學生的閃光點,能及時給學生以春風雨露般贊賞、鼓勵的評價,的確能促進學生走向成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激勵性評價的原則

有效的激勵性評價應遵循以下三個基本原則:一是實事求是原則。尊重學生情感,更要尊重客觀事實。尊重學生的情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要尊重客觀事實,二者并不矛盾。教師評價學生必須從實際出發,始終堅持客觀公正原則。面對問題不回避,堅持事實。可適當采用中性評價,使學生明白正誤,以保持知識的嚴謹性。其次,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加強對學生互評的引導,提高互評的有效性。二是激勵為主原則。三是及時適度原則。“及時”是指教師要正確把握對學生進行激勵的時機,必須根據學生的表現隨時給予評價,以追求激勵的最大正效應。心理學規律表明,小學生對事物或問題的注意力持續時間是有限的,因而應抓住學生對激勵要求最強烈的時機進行激勵。“適度”是指進行教學激勵的限度既要符合學生取得學習成績與付出努力的大小,又要注意現有的能力和能夠開發的潛在能力。激勵不足和激勵過度都是不可取的。

美國心理學家斯金納提出的強化理論就很值得我們借鑒。他的理論認為:人的行為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行為產生的結果:那些能產生積極結果的行為,以后會經常得到反復;相反,那些會導致消極結果的行為,以后得到重復的可能性很小。在評價中運用了強化,即用某種有吸引力的結果創造一種令人滿意的環境,另外,以表示對這種行為的肯定,提高這種行為重復出現的可能性,為學生的發展搭建一個良好的、穩固的平臺。當同學不敢舉手的時候,目光期待和語言激勵是對學生的一種無形的激勵,學生在老師的期待與信任中獲得了自信,就會由不敢說到敢說了。以學生自身為參照點進行評價,不會使學生與其它人相比而產生過重的心理壓力,有利于學生樹立自信心、自尊心、自豪感,有利于學生形成積極向上的心態,這其實就是激勵性評價給了學生以極大的鼓勵。長此以往,學生就能成為學習的主人。激勵性評價真正起到了激發學生內在需要和動機的作用。

二、激勵性評價的作用

美國著名教育心理學家吉諾特說過:“贊美具有摧毀性!贊美具有建設性!”這兩句話都是正確的,言過其實的贊美,具有摧毀性,適度的贊美具有建設性。對學生行為的積極轉變應給予及時的評價,及時肯定學生的點滴進步。激勵性評價能進一步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增強學生學習的責任意識和與人交往合作的意識,還能掌握有質量的學習方法。

三、激勵性評價的方法

“新大綱”明確提出:面對不同學生不同目標,以不同標準來評價他們,每個學生都得到真誠的激勵。多樣靈活的激勵激發了學生進一步探究的欲望。

1、期待性評價。“教師期待效應”又稱“羅森塔爾效應”,是指老師必須對學生充滿信心并抱有積極的期望,學生感受到教師的期望、關懷、愛護和鼓勵,就會以積極的態度對待學習、對待生活、對待教師,會以一種向上的激情如老師期望的那樣進步。

2、定性評價。在教學過程中老師針對學生的表現給予肯定性評價的評語,由衷地贊美與鼓勵學生,學生會從老師的俯身中感到親近,會從賞識中體會到成功的快樂。

3、鼓勵性評價。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情感主要有依戀需要、尊重需要、理解需要和求德需要,所以老師要善于把這些需要化為自己的言行,誘導學生以最佳的心境投入學習。尤其在學生遇到困難時,教師要巧于點撥,勤于鼓勵,激發內驅力使學生獲得成功,這樣學生才會把完成教學任務當作感情上的補償,就會忘我地學習。

4、互動性評價。課標中明確指出:“除了教師的評價之外,要讓學生開展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所以,在教學中除了教師自身努力去鼓勵學生,還充分利用各種教學開展學生之間的相互評價,培養尊重也人、善于發現別人優點、誠懇地幫助別人克服不足的良好品質,這是培養學生品德養成一舉兩得的最好辦法。

要使品生教學充滿生機、煥發活力,教師就要充分利用情感因素激勵學生,激發學生積極性,提高教學效率。所以,我們在教學中要注意適時地對學生進行各方面的綜合性評價,力求從多角度、多側面評價每一個人的每一點長處和進步,這是調動學生積極主動學習的一種最有效的方法。真誠的激勵使我們的評價教學充滿了人文關懷。

四、激勵性評價主體的多元化

激勵性評價的主體要多元化必須體現在教師、學生、家長三結合。為保證評價過程的實觀,學生必須成為評價的主體。因此我們扭轉了教師一人評價,教師與學生二元對立的傳統評價局面,重視評價主體多向互動化,即:教師、家長與學生之間形成一種交互式評價網絡,形成各主體之間的相互監督、相互幫助的群體關系,變教師權威下的輪型模式為以學生為主體的全渠道型評價模式。

1教師評價。教師通過觀察、記錄和描述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以此作為評價學生的基礎。我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筆試與面試結合。筆試主要對學生的知識能力、學習過程與方法進行形成性和終結性檢查。平時與階段相結合。我們把對學生的測試分散到品德養成的每一個環節。顯性目標與隱性目標相結合。態度情感、學習習慣、價值觀、審美觀、價值觀評價表,以學生自評,同學互評,教師評價三者相結合的評價方式。通過參與評價,使每個孩子都能看到自己的閃光點,感覺到自己的進步,激發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并且在評價過程中找到自己學習的榜樣,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從而喚起孩子們獲取成功的欲望,激勵他們健康的發展。

2、自我評價。學生是價值的最終仲裁者,要對自己的成長作出自我參照評價,跟以前的表現進行比較,發現自己的進步和缺陷,及時總結或補救,促使學生對自己的發展負責。

3、生生互評。按時、定期地給學生設立一個互相討論評議的空間。主要對學生的學習習慣、方法、情感等方面,以小組為單位,對被測人進行評價,并打上笑臉或小星星等圖形,然后反饋給被測人,引起學生注意和思考,促使學生揚長避短,不斷進步。

4、家長評價。學生的道德養成離不開家庭教育,讓家長了解新課標的評價要求,轉變觀念,同時給予一定的指導意見,讓他們參與評價,使對學生的評價更全面。

五、激勵性評價標準的分層化

不同層次的學生采用不同的評價標準。學生的認知方式,個性特點、興趣愛好、學習習慣千差萬別。每一個學生發展的進度軌跡都不同,發展的目標也具有個性特征。如果以一刀切的標準衡量定性,則會使部分學生受挫,喪失學習自尊心和自信心。因此,我們的評價在承認學生共性的基礎上依據學生的不同特點,正確地判斷每個學生的不同特點及其發展潛力,實施分層評價。

在每個學生已有基礎上確定不同的“最近發展區”目標,通過激勵性評價挖掘學生身上的閃光點,使每個學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發展。

陶行知先生曾說:我們必須會變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我們只有蹲下身來跟孩子說話,才能做到平等,無論是失敗還是成功,都給學生必要的、及時的、到位的激勵性評價,讓學生感受不到師生之間的距離,感受到的只有平等。學生的成長需要激勵,學生的品德養成更需要激勵。童年時敏感脆弱的心靈,容易被一些簡單的傷害所擊破,但他能被一句鼓勵的語言,一個輕微的行動所撫平。激勵是一種信任,激勵是一種無聲的語言,激勵更是一種鞭策。

【總結】總之,激勵性評價是積極有效的教育手段,能使學生產生喜悅的情緒和動力,正如蘇霍姆斯基所說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是繼續學習的一種動力。快快樂樂地成長,是所有孩子的愿望。教師真摯和真情的激勵性語言不僅能打動學生的心靈,還能讓學生享受到富有情趣和人情味的陶冶,溝通師生情、伙伴情,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促進學生養成良好的品德規范。

篇3

關 鍵 詞:創意 設計教育 藝術設計 理性思維

創意,或者說創造力,在今天的中國已經被提高到關乎國家前途和命運的高度了。從中央到地方,從個人到集團都在要求創意。在文化創意產業蓬勃發展的背景下,創意不僅是一種理念,而且也蘊育著巨大經濟效益。

作為培養藝術設計人才的藝術設計教育的重點已經從技能、技巧等具體知識的培訓轉到了對設計思維的培養,尤其是創意思維的培養上。然而,目前我們的創意思維的培養卻因為人們對于什么是創意以及怎樣去創意的問題在認識上和實踐上存在著偏差而收效甚微。其問題在于:一方面,把創意當成天馬行空似的玄想或靈感光臨的被動等待,使創意變成了一個可遇而不可求的神秘事;另一方面,讓看似好的創意遠離具體的設計課題而變成了為創意而創意的游戲。為了讓這個問題得到很好的解決,筆者認為,在現代設計比以前更加復雜和更綜合的語境下,必須在藝術設計教育中重視科學理性思維。

因為,第一,創意應該是理性選擇的結果,而不是所謂的靈感突然爆發,藝術設計教育中加強科學理性思維的培養是設計創意的內在要求。第二,現代藝術設計比以前更加復雜和更綜合。這使藝術設計實踐不僅是藝術創造行為,更是科學的,理性的抉擇。科學理性思維也就成為現代藝術設計的必然要求。下面,筆者就具體談談現代藝術設計教育中加強科學理性思維培養的必要性。

一、創意是理性的選擇結果

與大多數人的看法不同,筆者認為,創意不是靈感的突然爆發,而是理性的選擇結果。美國華盛頓大學的心理學者索耶在他的著作《人類創新的科學》中寫道:“靈感源于積累而非靈光乍現……實際上是將過去的觀點全都推翻了。許多人認為創造性是一個人智慧的突然閃現,這種‘魔術般的’爆發是一種不同于我們日常思維的精神過程。但我們深入研究發現,當你展示你的創造性時,你使用的大腦部分與平時琢磨怎么繞過交通堵塞沒什么兩樣。”①

今天我們把創意放到了一個非常絕對的地位。似乎只要有了創意就可以解決一切設計問題。但創意到底是什么?怎樣才能有創意?似乎沒有真正被思考。事實上,我們更多地只是從結果這一端來看創意,而忽略了創意其實是一個過程,是一個積累、選擇和判斷的過程。認知心理學的研究成果表明, 創新思維是信息重組。創新思維是沒有預成的規則的,它要突破思維定勢,對巨大的信息流進行篩選,對各種信息的復雜關系做出判斷,進行新的組合。可以說,“選擇是靈感思維和創造性功能的靈魂。”②如今的設計也是一個科學的決策過程,像廣告策劃一樣,設計是一個對課題進行深入調查研究、科學分析、理性判斷、明智抉擇的過程。創意就是在這些過程里通過積累、選擇和判斷產生的。策劃大師葉茂中曾經說過,策劃80%是靠腿,20%靠腦。

“提起創造性思維,人們往往會忽視邏輯思維,認為它的‘理性’與‘創意’格格不入。實際上,邏輯思維的分析、推論對設計的創意能否獲得成功時常起到關鍵性的作用。通過邏輯思維中常用的歸納和演繹、分析和綜合等方法,藝術設計可以得到理性的指導,從而使創意具有獨特的視角,挖掘潛在的市場需求,引起受眾的共鳴。”③

創意既然是理性選擇的結果,那么,在強調創意的藝術設計教育中加強科學理性思維的培養則必然是其內在要求了。

二、當代設計學科的新發展要求設計具備科學理性思維

當代設計學科的發展要求藝術與科學的結合,要求設計師具備很高的科學理性思維能力,這是由以下幾點決定的:

1.藝術設計的學科體系表明其多學科綜合的特點

一般來說,藝術設計似乎更多著眼于藝術性的思維邏輯和形式美的創造。然而,現代設計已經變成了關系的設計、事理的設計和交互設計、從產品設計演變到服務設計。“藝術設計是藝術、技術和科學的交融結合、集成性和跨學科性是它的本質特征。”④“……設計立即變成了一個比不久之前更為復雜和更加多學科的活動。”⑤

現代藝術設計學科體系的建構清楚地顯示出現代藝術設計學已經是一個結構大、涉及面廣、多學科關聯互動的開放的學科體系。什么人因工程、知覺理論、消費心理、材料科學、傳播學等。然而這些學科已經融入我們的設計教育,所以,我們也必須重視對科學理性思維能力的培養。

2.藝術與科學技術的新統一

“藝術與科學技術的新統一”,曾經是包豪斯的宗旨。上世紀50年代末,英國著名的博物學家赫胥黎就意識到:“科學和藝術就是自然這塊獎章的正面和反面,它的一面用情感來表達事物的永恒秩序;另一面,則以思想的形式來表達事物的永恒秩序。”⑥柳冠中先生關于設計學的“事理學”理論(將設計視為一門科學的、系統的、完整的體系,即為事理學),就是“用科學的思維方法結合實踐中認識的能力,從對‘物’的設計提升到對‘事’這個系統上——這是中國設計教育應思考的方法。”⑦

然而,在我國依然存在著藝術院校的設計與工科院校的設計的嚴格區別,一些大型企業的設計人員絕大多數來自工科院校,或許直到現在他們才開始意識到:“藝術院校的學生有著與工科院校學生不同的優勢”。一方面,藝術設計的學科體系表明其多學科的綜合性新特點;另一方面藝術與科學結合是必然趨勢。所以,李硯祖先生說:“設計的當代成就和未來是由藝術與科學統合的程度而決定的。”⑧(轉第39頁)(接第59頁)可見,傳統的藝術設計教育的思維模式必須予以改變,培養具備科學理性思維的設計人才是提高我們藝術設計水平的必由之路。雖然,理性的功能主義和國際風格被后現代設計所詬病,但是當代的藝術設計事實上卻并沒有也不可能拋棄理性思維。從現代藝術設計教育之發端的包豪斯基礎課程就開始了這樣的思維。在由納吉和阿爾貝斯所執行的基礎課程中“采用感應的方式去設計,讓學生去調查、探究和實驗”⑨遠不像我國當前設計教育基礎課程所理解的僅僅是“三大構成”的簡單的視覺形式的訓練。

過去有些觀點認為,藝術是形象思維,藝術設計也是形象思維,甚至開玩笑說學理工的人的腦子是方的,因為他們要求準確的數據,嚴密的論證,重視邏輯思維能力,是一種機械的思維方式,與創造力不甚相關。現在看來是應該改變這樣的錯誤認識的時候了。當代設計學科的發展要求設計師具備科學理性思維。

3.藝術設計的新領域正表現為藝術思維與科學理性思維的結合

正如上文所論述的一樣,藝術設計不只為具體的設計課題提供形式解決方案。藝術與科學的結合,在高科技條件下,藝術之美才得以彰顯。不管是物質還是非物質設計,都不可能只依靠設計師直覺和靈感。就拿視覺傳達來看,從任務確立到市場調查、信息摘取,從數據分析到設計表達等環節都必須是客觀的、科學的、理性的。圖形也不是隨意生成的,而是“非常理性又不排斥感性的形,即是具有科學特征和語言特征的符號系統……圖形符號的樣式和表達方式不是由藝術感覺決定的。而是由信息本身和理性的規范決定的,這里不是不要藝術及感覺,而是這種藝術和感覺必須與科學和理性結合。”⑩如今,各藝術設計領域中的前沿探索無不是基于藝術的感覺與科學理性的結合。從產品的設計到服務的設計,從物質產品到人機界面,視覺傳達的不僅是形式和色彩完美的圖畫,而是像地圖一樣合理科學的信息表達系統。室內設計和建筑方案也不是去研究如何畫效果圖,而是集中與燈光、空氣、時間和幾率的研究和表達。陶瓷設計研究在理論層次和技術層次上揭示瞬間與光亮……這些在以前都是科學技術的研究領域,而今天卻是藝術設計必須面對的課題。

綜上所述,我們已經可以看出科學理性思維對于現代設計的必要性。所以,筆者認為,我們的藝術設計教育要培養出真正有創意的設計人才就應該改變舊有的觀念,把科學理性思維納入到藝術設計思維之中。只有具有正確的思維方式才能解決創意能力的問題。現代藝術設計必須是理性的、科學的創意設計。

注釋:

①[EB/OL].ks.cn.yahoo.com/question/1306102205965.html. 2007-06-12/ 2007-09-25.

②陳明.靈感和直覺心理現象的協同論闡釋[J].甘肅: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7.P96—98.

③凌繼堯.藝術設計十五講[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P232—233.

④同上P20.

⑤馬克·第亞尼.非物質社會——后工業世界的設計、文化與技術[M].滕守堯譯.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3.

⑥詹姆斯·W·麥卡里斯特.美與科學革命[M].李為譯.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10.

⑦柳冠中.走中國當代工業設計之路[J].北京:裝飾,2005.1.P006—009.

篇4

關鍵詞:說服的技巧 教學設計 案例分析

進行“說服的技巧”教學,目的主要是通過本節學習訓練,讓學生掌握說服的技巧。具體的教學過程設計如下。

一、故事導入,激發興趣(5分鐘)

第一步,故事分享,引起共鳴。

情感的力量:

有個男孩想讓母親為自己買一條牛仔褲,但他怕被拒絕,因為自己已經有了一條牛仔褲。男孩沒有像其他孩子一樣苦苦哀求,或者撒潑耍賴,而是一本正經地對母親說:“媽媽,你見過一個孩子,他只有一條牛仔褲嗎?”

這頗為天真而又略帶計謀的問話,一下子打動了母親。事后這位母親談到自己的感受時說:“兒子的話讓我覺得若不答應他的要求,就有點對不起他了。”

第二步,教師引導提問,學生結合自身經歷討論交流。

第三步,教師點撥,引出課題。

二、創設情境,分組表演(30分鐘)

第一步,創設三個具體的情境,請各小組根據所選的情景列出說服時需使用的道理,并進行情景表演。

情境一:爸爸的煙癮很大,媽媽多次勸爸爸戒煙,可他就是不聽。

情境二:小明正在家里復習功課。這時,小明爸爸的同事來了,并提出要在家里打麻將。如果你是小明,該向爸爸怎么說才能讓爸爸拒絕同事?

情境三:李文要參加義務獻血活動,可他爸爸卻不同意,認為獻血會影響健康。李文該怎樣勸說父親?

第二步,小組討論交流,教師小結。

三、案例分析,鞏固理論(10分鐘)

推銷梳子的故事

有一個單位招聘業務員。經理為了考驗大家就出了一個題目:讓他們用三天的時間去向和尚推銷梳子。

很多人都說這是不可能的,都放棄了,但有3個人愿意試試。

3天后,他們回來了。

第一個人說:“經理,我推銷了一把梳子。我到處給和尚講我們的梳子是多么的好,結果那些和尚都罵我神經病,趕我走甚至要打我。我很絕望,這時候我看到一個小和尚頭上生了很多癩子,癢得他直用手抓。我就告訴他用手抓頭不如用梳子抓,于是賣出了一把。”

第二個人回來了:“經理,我賣出了10把梳子。我想了很多辦法,后來我到了一座最高的山上的寺廟,我問和尚,這里是不是有很多人拜佛?和尚說是的。我又問他,若他們的頭發被山風吹亂了,是不是對佛不尊敬?和尚說當然不尊敬。我說你知道了又不提醒他們,是不是一種罪過?他說當然是一種罪過。于是我建議他在每個佛像前擺一把梳子,游客來了梳完頭再拜佛!一共10個佛像我賣出去10把。”

第三個人回來了:“經理,我賣出了3000把梳子!”經理說:“你告訴我你怎么賣出去的?”第三個人說:“我到了最大的寺廟里,直接跟方丈說,你想不想增加收入?方丈說想。我就告訴他,在寺廟最繁華的地方貼上標語,捐錢有禮物拿。什么禮物呢?一把功德梳。這個梳子有個特點,一定要在人多的地方梳頭,這樣就能梳去晦氣梳來運氣。于是很多人捐錢后就梳頭,這又吸引了很多人去捐錢,一下子就賣出了3000把。”

參考思路:銷售其實就是一種說服的過程。在銷售過程中,首先要弄清楚誰是產品的潛在購買者,要找準目標客戶。其次,要研究如何讓客戶對產品感興趣。最后,要抓住對方的心理,對目標客戶進行引導。

四、趣味活動,快樂學習(30分鐘)

活動:撲克牌游戲

1.規則和程序

(1)游戲道具:一副去掉大小王的普通撲克牌。

(2)游戲參與人數:一對一。

(3)游戲過程。讓甲和乙面對面,其中甲拿著撲克,請乙隨意抽取一張讓甲看一下牌面花色,乙把牌握在手中(注意:在甲提問結束之前乙不可看牌)。然后甲提問讓乙回答,最終讓在乙看不到牌的情況下說出抽取的牌的花色和點數。

(4)提問的次序是:先是數目的提問(從簡單問題入手),然后顏色的選擇、花色的選擇、人物牌和數字牌的選擇、偶數和奇數的選擇、大偶數(奇數)和小偶數(奇數)的選擇,最后得出具體的答案。

2.提問的技巧

(1)先從簡單的問題開始問起。

(2)要問讓對方回答“是”的問題。

(3)要問二選一的問題。

3.示范演練

請一位學生示范一遍整個過程,然后讓學生一對一進行體會和演練。

五、自我分析,測試評估(15分鐘)

第一步,請回顧自己在學習、生活、工作中最成功和最失敗的一次說服的事例,分析其中成功的地方和失敗的原因。

自己是否會做思想工作?

在說服的過程中是否從對方的角度考慮問題,是否尊重了他人的需求,是否尊敬他人?

是否注意使用多種技巧達到說服目的?

篇5

文章編號:1671-489X(2016)10-0025-04

1 問題的提出

微時代的到來在教育領域很快也掀起一股“微熱潮”,近年來最突出的和影響最廣泛的要數“微課”的設計、開發及應用[1],微課程已漸漸進入一線教師的視線。但目前關于微課程的研究大多集中在闡釋其理念與應用前景,故仍需對微課程的設計與實施進行深入的審視與總結,提出具體的設計模式[2]。而微課程教學設計是制作微課程的前提,微課程的質量如何,主要取決于對其進行的教學設計。合理的教學設計是保持學習者有意注意的最佳方式[3]。如何進行微課程選題?微課程如何設計?微課程教學如何呈現?本著這樣的思路,本研究在一線教師中進行了微課程教學設計在教學中使用的調查,以期通過調研在收集并分析大量調查數據的基礎上,歸納與分析當前微課程教學設計在教學中的使用狀況,為后期構建微課程教學設計模型奠定基礎。

2 研究樣本與研究方法

研究樣本為昆明市部分中小學教師和大學教師;研究方法采用定量研究方法,用問卷收集數據;調查時間為2014年8―10月;通過紙質問卷進行調查,問卷設計從教師基本情況、教師在教學中使用微課程教學設計情況及教師對微課程教學設計情況的期望三方面展開,共設計30道選擇題。共發放調查問卷85份,回收問卷81份,有效回收率為95.29%;有效問卷80份,問卷有效率為98.77%。將收集的問卷數據整理后,采用Excel和SPSS16.0進行分析處理。

3 調查數據統計分析

教師的基本情況 調查樣本(教師)的基本情況為:男教師51人,占63.75%,女教師29人,占36.25%;教師年齡和教齡分布如圖1、圖2所示;教師所教對象年級分布如圖3所示;教師所教專業涵蓋信息技術、語文、數學、

英語、歷史、政治、地理、生物、化學、物理等10個專業,如圖4所示。被調查教師學科涉及范圍廣,專業分布較為均勻,男女教師比例相對均衡。

教師在教學中使用微課程教學設計情況

1)教師對微課程的認識和態度。整體而言,多數教師對表1所示12項表示積極認同(M=3.0)。近80%教師表示“使用微課可以幫助我更好地組織教學”(M=4.26),同時“學校領導對微課的應用比較重視”(M=3.49),并且“目前的設備可以讓學生在家里或者學校方便地使用微課”(M=3.48),“在我的課堂中我愿意使用微課來教學”(M=3.30),“使用微課可以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M=3.26),“掌握微課的應用對我的職業生涯(如評職稱等)有一定的幫助”(M=3.26)。對于“我覺得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去使用微課是容易的”是否認同,教師的回答比較分散(M=3.09),33.75%的教師表示贊同或非常贊同;38.75%的學生態度中立,27.5%的學生表示不贊同或很不贊同。

2)教師個人特征對于教師參與微課程教學設計情況的影響。調查表明(見表2),教師的五項因素(性別、年齡、教齡、教學對象及教學學科)對他們的微課程教學設計活動有著不同程度的影響。其中性別對教師大部分教學設計活動無顯著影響,但對以下兩項有顯著影響(P

①微課程教學設計目標明確,t(80)=1.63;

②能有效教學導入,t(80)=-1.102。

結果顯示,男教師比女教師更可能使微課程教學設計目標明確,而女教師比男教師更能有效地進行教學導入。

表2和表3顯示,年齡的不同對教師參與7項微課程教學設計活動有顯著影響(P

①了解微課程教學設計,F(4,80)=2.773;

②愿意微課程教學前進行教學設計,F(4,80)=2.97;

③微課程選題準確,F(4,80)=3.529;

④微課程教學設計目標明確,F(4,80)=5.384;

⑤學習者特征分析準確,F(4,80)=5.906;

⑥教學策略選擇恰當,F(4,80)=4.325;

⑦教學總結簡短準確,F(4,80)=2.931。

整體上,年齡相對越高,教師參與大部分微課程教學設計活動的頻率越高。但對于了解微課程教學設計和愿意微課程教學前進行教學設計,50歲以上教師認同低于平均水平,表明他們參與此兩項活動不如青年教師。

表2和表4顯示,教齡對教師參與微課程教學設計活動有顯著影響(P

①了解微課程教學設計,F(4,80)=2.059;

②愿意微課程教學前進行教學設計,F(4,80)=2.778;

③微課程選題準確,F(4,80)=1.448;

④微課程教學設計目標明確,F(4,80)=4.483;

⑤學習者特征分析準確,F(4,80)=4.019;

⑥教學策略選擇恰當,F(4,80)=5.885;

⑦能有效教學導入,F(4,80)=3.598;

⑧具有教學啟發,F(4,80)=3.919;

⑨教學總結簡短準確,F(4,80)=3.518。

結果顯示,教齡長的教師參與這些活動的頻率高于教齡短的學生,但教齡越長,教師因為有教學經驗輔助,并不是很愿意進行精心的教學設計,說明微課程的教學除了做好教學設計外也需要教學經驗的輔助;而教齡1~5年的教師相對和學生差距不是很多,反而能夠更多地了解學習者特征。

表2和表5顯示,教學對象不同對教師參與4項微課程教學設計活動有顯著影響(P

①了解微課程教學設計,F(4,80)=0.718;

②愿意微課程教學前進行教學設計,F(4,80)=6.888;

③學習者特征分析準確,F(4,80)=2.935;

④能有效教學導入,F(4,80)=6.053。

小學教師和大學教師對于微課程教學設計了解較多,也更愿意微課程教學設計;而中學教師更多注重于升學率,因此對于微課程教學設計了解不多,也不是太愿意進行微課程教學設計。而大學教師教學覆蓋面比較廣,對于學習者特征的把握低于平均值;小學生比較活躍,教學導入更有效。

表2和表6顯示,教學學科不同對教師參與3項微課程教學設計活動有顯著影響(P

①了解微課程教學設計,F(9,80)=1.89;

②愿意微課程教學前進行教學設計,F(9,80)=2.915;

③教學策略選擇恰當,F(9,80)=3.894。

語文、數學、化學、物理、信息技術等學科教師對于微課程教學設計了解較多,也更愿意進行微課程教學設計;而對于教學策略選擇方面,語文、數學、地理、生物、化學等學科教師選擇更恰當。

教師對微課程教學設計情況的期望

1)教師微課程教學設計存在的問題。根據此次調研,在80名接受問卷調查的教師中,各位教師均列出了當前微課程教學設計存在的問題,如圖5所示。

2)教師對于微課程教學設計的期望。針對當前教師對于微課程教學設計存在的問題,試圖調查出教師對于微課程教學設計的期望方面。結果顯示,絕大部分教師希望提供微課程教學設計模板和微課程教學設計模型,如圖6所示。

篇6

我校地處荊楚大地屈家嶺古文化遺址腹地,在江漢平原與大洪山脈余脈交會處,有著極其廣泛的農村生活資源,學生的衣食住行帶有典型的荊楚農村習性。自然資源豐富,涵蓋了小學鄂教版科學教材中提供的絕大多數的教學內容。生命世界、田園樹林、山川湖泊、花鳥蟲草,生物世界豐富多彩。學生從小生活接觸這些資源,熟悉這些資源。因些,教師在科學課程的教學設計、教學過程中要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資源,讓學生在學習科學課程的過程中,理解科學就在身邊,知道科學課程的學習就是解決生活中的許多現象和事物的本質。在學習中感受到科學是那么親近,那么有作用,從而產生對科學課程學習的興趣。

在教學中如何讓科學教學內容具體的走近學生的生活呢,試從以下兩點來進行舉例闡述。

一是注重整合教材,在教學設計中突顯生活影像。科學課程與其他學科有著許多不同之處。它屬于地方性教材,我們使用的是鄂教版,編排中很多內容更注重了以湖北地區為代表的各種生物的生活特性。我區正處在湖北中部,教材中幾乎所有的生物都可以在我區找到,這就為我們教師在教學的設計上提供了廣泛的生活資源,奠定了牢固的生活知識基礎。可以大量引進生活中的生物特性資源,為教學服務,為學生的學習服務。如:在五年級的教材中的蛙和蟾蜍、龜和鱉、各種蘑菇等,六年級的科學教材中的卵石的形成、一天中的動植物等都是學生十分熟悉的生物個體。作為有創新精神的教師,不僅要用好教材提供的資源,更要注重整合教材以外,學生更了解更熟知的資源。要用好教材,更要用活教材,讓教材活起來,讓教學活起來,讓學生的學習活起來。例如在教學蘑菇這一課時,我就把當地常見的蘑菇提前進行采集和收集,同時請部分學生帶來自家食用的蘑菇。這些蘑菇學生都見過,有的學生家里種植過,有的學生家里食用過。大多數的學生很快說出蘑菇的名稱和簡單的生長環境和特性。再如:教學《形形的動物》一課時,由于書中提到的動物個體都是動物園中的一些動物,對于我區學生來說幾乎沒見過,如虎、大象、駝鳥等,這些動物的生活特性只能通過查閱信息獲取。而我區卻有著大量的家養動物和野生自然動物,于是要求學生觀察本地某些動物的生活特性,開展實踐交流活動。這樣的教學就將學生的科學學習置于廣闊的生活背景之中,幫助他們擴展了對身邊自然事物、科學現象的體驗,并豐富了他們的學習資源。

篇7

1 道德存在于兒童的生活中

兒童的品德形成源于他們對生活的體驗、認識和感悟。只有源于兒童實際生活的教育活動才能引發他們內心的, 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 真實的而非虛假的道德體驗和道德認知。例如我在教學我們班的故事多這一課時, 在活動中通過召開我們班的故事多又好的故事會, 教師以班級的一員的身份參加活動, 帶頭講同學關心幫助自己的事, 然后再讓學生上臺講故事, 也可以邀請幫助過自己的同學合演, 再現故事的情景。每當一個故事講完, 教師適當地啟發學生體會感悟, 故事里蘊含的友誼與深情, 集體的智慧和力量。

在這個教學設計中, 學生回到了活生生的道德生活中, 在交往中學會交往, 在幫助他人中建立我要關心他人的意識, 使學生的道德能力在學生直接參與的道德實踐活動中得到了提高。

2 引導學生熱愛生活, 學習做人是課程的核心

低年級的課程應當通過深入淺出的道德的、科學的、生活的啟蒙教育, 為兒童形成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和實際生存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礎, 為他們在價值多元的社會中, 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打下基礎。請看這個教學案例:

師:重陽節是爺爺奶奶的節日, 今年的重陽節是幾月幾日?

生: (回答)

師:請同學們分組討論重陽節, 我們能為老年人做些什么? (小組討論交流, 并分組匯報。)

生;我們小組想到敬老院慰問老人, 陪他們聊天下棋, 給他們送去有趣的節目, 讓他們開開心心的過一個重陽節。

生:我們小組的同學打算在家里陪自己的爺爺和奶奶, 送給他們禮物。

生:我們想給爺爺奶奶洗一次腳。

生:建議爸爸媽媽帶著家里的老人們, 一起去登山。

師:同學們的想法太好了, 希望大家真正過一個尊老敬老的重陽節, 做一個尊老敬老的好孩子, 我們經常把老人比作夕陽, 讓我們提前祝爺爺奶奶晚年像夕陽一樣紅艷燦爛!

在中秋與重陽這節課的關于重陽節這個片段的教學中, 以學生生活中的事為切入點, 培養了學生尊老敬老的意識和行為。

3 珍視童年生活的價值, 尊重兒童的權利。

童年是一個蘊藏著巨大發展潛力的生命階段, 童年生活具有完全不同于成人生活的需要和特點。它不僅僅是為了生活的準備或教育手段, 其本身就蘊藏著豐富的發展內涵與價值。例如我在做個快樂鳥的教學活動中, 設計了一個分享快樂解決煩惱小妙招不一樣的快樂播散快樂四個教學活動。通過珍視兒童生活中的價值, 尊重兒童的權利, 在游戲活動中融入思想品德教育, 激發學生的興趣, 引導學生的行為, 為學生實際生活中遇到的這類情況提供幫助和引導。

綜上所述, 我們在教學中必須把握品德與生活生活化的特點, 品德與生活的教學必須回到生活, 這才是提升品德與生活教學有效性的根本途徑。

參考文獻

篇8

關鍵詞:情商 培養 英語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互聯網充斥著我們生活的每一處角落。當今社會是個信息大爆炸時代,各種新生的教學理念和思想層出不窮。而作為當今社會教育中重要的大學英語教育也同樣受到了教育新觀點和新思想的沖擊。傳統的大學英語教學,離不開課堂這一平臺,教師通過投影、電腦等硬件教具,在課堂上傳道授業解惑,完成教學計劃。學生也是在課堂這一平臺,由教師引導著完成學業。

然而,事物總是在不斷的發展、進步的。翻轉課堂概念的引入,在相當一段時間和某些程度上,像一股新風吹進課堂,帶給教學課堂新的活力與生氣。美國富蘭克林學院的Robert Talbert教授提出以課前、課中為分界的翻轉課堂的學習結構最為經典,課前學生觀看教師講課視頻、完成針對性練習;課中包括快速少量的測評、解決問題促進學習、情況簡述/反饋。

翻轉課堂與普通傳統課堂教學不同,教師在翻轉課堂上不再按常理教學英語,把學習課堂內容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學生在課后利用互聯網自主學習,利用教學資源網絡平臺學習英語微課堂,而在學習課堂上,教師主要提出一些與英語課程有關的思考討論的問題,由學生共同組織完成。這種新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在課堂上更加自由,有更多的時間與其他的同學老師交流實踐。豐富了課堂教學,使得英語教學不再呆板,同時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但是,任何事物都有正反兩面,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翻轉課堂能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得以應用,達到教學的計劃和目標,還必須滿足以下幾個條件:

首先,翻轉課堂要求學生能夠在家里或者業余時間通過互聯網完成教學任務,這替換了教師在課堂中傳授的過程。這個轉變,需要學生有很強的自律性和自主學習的積極性。當今英語教育中,大學生的聽、說、讀、寫四種能力被放在很重要的位置。傳統的教學中,英語教師會通過帶讀、成組對話、PPT演示、實際操練等方式方法加強大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而翻轉課堂中將教師引導學習的環節,換成了學生自己通過信息平臺學習的過程。這無疑對大學生的自律和主動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現在大學生所選用的教材都基本上以當今社會最熱門話題為主,教材把英語對話情景演示成短小精悍的微課,這便于對英語興趣高的大學生的自主學習。他們在課堂以外的時間里,只要通過一臺電腦就可以完成學習任務。甚至于,大學生可以不通過課堂教學,直接在互聯網計算機上與同學、英語教師進行溝通。教師也可以在網絡上布置學習任務,前提是學生只要在教學平臺上注冊一個賬號。這種模式方便簡潔,滿足了英語愛好者的需求,同時又使得課堂更加有朝氣有活力。但是,對于那些自律性差,害怕英語的大學生來說,卻存在弊端。這種新的教學模式,很有可能讓他們學習止步。甚至會放棄英語的學習。因為沒有教師的引導和監督,自律性差的學生會感到無所適從。課堂外自主W習英語變得非常困難。

第二,秉承翻轉課堂的理念,在課外學習完微課以后,課堂上教師可以提出專項的英語討論話題及項目,要求學生討論解決。要完成這項內容,需要學生有很好的英語基礎和課堂上的組織協調能力。這兩個缺一不可,互相協調互相作用。大學生被分成幾組進行討論,課堂紀律的把握要靠學生自己自覺;課堂討論過程中,學生的英語基礎直接影響一堂翻轉課堂的效果。能夠在課堂上游刃有余的大學生,其英語基礎一定是非常好的。不能把學生一概而論,可以進行分層教學,將大學生按照英語成績水平分為優、中、差三個層次。按照不同的人群,提出不同的課堂討論研究的項目。這樣緩解了學生的學習不適感,但是對教師的要求會比較高。英語教師的備課準備層度明顯提高了很多,從這點而言,翻轉課堂教學是緊張,教學的成功飽含了教師的心血和汗水。

第三,翻轉課堂的教學需要學校提供相應的教學環境,學生也具備學習的硬件設備。我們應該正視一點,貧富差距造成有部分大學學生沒有實施翻轉課堂的電腦。教育的宗旨是讓每一位大學生受到正常、平等的對待,在校生具有受公平教育的權利。只要一個班級里有一個學生不具備硬件設備,翻轉課堂的教學就很難實施。從這點來說,這種新的教學方法就帶有貴族性質了。所以,在引入翻轉課堂教學的同時,傳統的教學方式是不能全部摒棄的。對于這兩個完全不同的教學模式,英語教師應該取其精華,靈活的選用多種教學方法。既利用了翻轉課堂中互聯網教具帶來的便利,又照顧到所有的學生。那么如何做到靈活運用教學方法呢。將兩種方法結合是最佳的教學模式。翻轉課堂對教師的要求很高,它實際上是要教師在針對學生課前自主學習的情況來制定自身的備課,然后在一堂課上,對于不同層次、預習學習結果不同的學生進行對應的教學討論工作。對于老師來說,教學強度是很大的。不僅如此,翻轉課堂更適用于小班級的教學工作,相比大班的教學,小班的人數少,易于掌控,對于教學效果而言,人數控制無疑是非常好的。但是要說的是,現實中,大學老師相當一部分習慣于以往的教學模式,從情感上希望沿用以前的教學手段。雖然不排斥新的教學理念,但是在實際教學操作中,教師還是會大量運用傳統的教學模式。

第四,英語翻轉課堂中課前學生運用最多的是微課的學習運用。所以一本好的教材,配備優質的微課資源將無疑對英語課堂教學的成功起著重要的作用。一本好的教材應該具備“時代性、智能化、信息化、專業性、與前沿性”等特點。在選用教材的時候,為教學的成功,應該選用將翻轉課堂教學理念融入教材的每個環節,具備詳細的翻轉課堂的任務單和強大的教學資源網絡平臺。是能夠顛覆傳統教學模式單一枯燥的教學模式,在相應的教學平臺上能滿足學生的學習資料、豐富課堂的要求。學生在一本好的教材的引導下,學習歸納汲取所獲得的知識和能力,一段時間的積累后就能提高學生的英語學習成績水平。

不僅如此,是智能時代要求我們把手機智能和英語學習聯系在一起。利用手機二維碼,可以非常輕松的將英語課文中的聽說模塊展現在學生的面前,智能化和信息化滿足了學生的碎片化學習和個性化學習。教學設計注重激發教師的思考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也為教師日后研究課題、科研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材料,豐富的教學資源不僅為學生提供全面、系統的教學支持,同時有助于教師開展基于課堂的微課和翻轉課堂的教學研究活動,促進教師的職業發展需求。

但是,并不是配備微課堂就是翻轉課堂。微課只是服務于課堂的一種教具,一節成功的翻轉課堂必須具備學生課前的先學過程、微課的服務使用以及大學生知識結構的優化。首先,這個先學過程,是對于整堂翻轉課堂能夠順利實施的前提。就好比課前預習一樣,只有掌握好、預習好與本堂課相關的內容,教師才能正確有效的引導學生。第二,微課的服務,微課的選取及使用過程對于翻轉課堂的完成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環節。第三,英語翻轉課堂學習以后,大學生的英語知識體系發生優化與否也是鑒定一堂優質翻轉課堂的標準。通過本真問題作為焦點,學習者作為積極的問題解決者,而教師作為指導教練,強調學生高級思維技能的獲取。

總之,翻轉課堂概念的引入,在相當一段時間和某些程度上,像一股新風吹進課堂,帶給教學課堂新的活力與生氣。翻轉課堂是英語教學中“先學后教”理念的延伸。翻轉課堂能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得以應用,達到教學的計劃和目標,要能滿足幾個要求:翻轉課堂要求學生能夠在家里或者業余時間通過互聯網完成教學任務;需要學生有很好的英語基礎和課堂上的組織協調能力;需要學校提供相應的教學環境,學生也具備學習的硬件設備;還需要一本好的教材,配備優質的微課資源。翻轉課堂是一個新的教學理念,通過教師和學生共同努力,英語課堂不再枯燥乏味,也一定會出現繁花似錦的景象!

參考文獻:

[1]祝智庭,管玨琪,邱慧嫻.翻轉課堂國內應用實踐與反思[J].電化教育研究,2015,(06).

篇9

【關鍵詞】主題活動教學評價策略和方法

一、教學評價

完整的評價體系應包括四個工作環節:評價內容和評價標準;設計評價工具;收集和分析反應學習情況的數據和證據;明確促進學生發展改進要點、并制定改進計劃。前兩項是在教學設計過程中就需要完成。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確定評價的內容與標準,設計和制作相應的評價工具。評價工具是收集評價資料的直接依據和手段。評價工具通常以評價表的形式呈現,既反映學生學業成績,又反映學生學習過程和學習態度。

二、教學評價方法

1.以教為主的形成性評價,一是收集反映課堂教學效果有關信息資料,二是根據信息資料反映的教學狀況做出及時反饋。

2.以學為主的形成性評價。采用的是自主學習策略,依靠學生的自主探索、自主發現,以學為主與以教為主的形成性評價有很大的不同。它包括小組對個人和學生個人的自我評價。評價內容包括三個方面:自主學習能力;協作學習過程做出的貢獻;是否達到意義建構的要求。“主題活動教學”,圍繞教學主題以學生活動設計和進行教學。這種教學方式提高學生興趣、培養學生多方面能力有一定的作用。如何對學生的表現和成績做出評價,根據教學評價方法,設計了兩個教學案例在教學中進行嘗試。

案例一:八年級“Ifyougototheparty,you’llhaveagreattime”圍繞“Gototheparty.”“學生進行聚會安排”主題活動。教學設計進行到第3個課時,每個小組都基本完成了最后設計。課堂上安排一項活動,八個小組輪流欣賞其他小組的設計,對每個小組做出評價。

例如,第一小組設計的PART得到的評價是:活動內容豐富一項滿分20分,得15.7分,該項得分為15.7/20。以此類推,其他各項算出各項得分相加,總評分76.5/100。小組同學和教師的評分之和的平均數是最后得分。在案例中,主題教學活動即將接近尾聲,安排學生之間的評價活動,學生發表自己的看法,參與討論和決策,允許與被評者就制作、內容等進行提問、交流和討論。教師本人穿梭于各組之間對各個組的設計做出自己的評價,每組同學在下課時就可以得到老師和其他小組同學評價的結果。趁熱打鐵安排的評價活動,使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連接得更加緊湊,及時得到了其他同學和教師的反饋意見是非常有幫助。

案例二:八年級“Ifyougototheparty,you’llhaveagreattime”安排“Becomeanathlete人物辯論賽”活動。

案例三:對手所選擇的人物對社會的影響誰的更大。學生有3周的準備時間。活動分為三個階段,可以請家長參與評價。

“展板”長方形空白硬紙板,介紹人物的生平、事跡的主要評價和看法。格式和內容大致要求是左側部分為觀點闡述和人物生平事跡介紹區,中間部分為標題和圖片,右側部分為參考文獻區和結論。從表中可看出,學生的準備活動每完成一階段,都會得到及時評價,每個階段打出分數,有助于學生認真對待每個階段的活動,使活動的質量和最終的順利完成獲得保障。在評價單上,每個階段每項活動的分數主要是老師給出,空白處需要學生、教師共同合作填寫。

學生準備階段的活動主要在家或學校,“展板”的寫作、繪畫、剪貼、制作,要在家里在家長的協助下完成,家長是學生這一階段活動的見證人,請家長參與評價過程,保證評價結果更加客觀真實。

根據要求,兩對辯論對手時間和程序如下:介紹所選的重要人物(2分鐘)、雙方辯論(1分鐘)、辯手相互提問和聽眾向辯手提問2分鐘分別陳述自己的結論(半分鐘)。聆聽、提問和評判的過程,是一個更易發現他人優缺點并反思自己表現的過程。多方人員參與的評價使主題活動中對學生的表現和成績評價得以擴展。

三、啟示與討論

表現性評價的優勢在于1.它是在學生學習完一定的知識后,通過讓學生完成某一實際任務來評價學生的學習狀況,包括表現性任務和對表現的評價。有別于傳統的紙筆測驗評價,是對學生能力行為進行直接的評價,強調的是能力。2.表現性評價是一種很好的評價方法,它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它也是對學生在真實情景下運用知識和技能能力的一種評價方式。它能夠測量出紙筆測驗所不能測量出的技能,包括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學科間內容整合的能力,以及決策、交流、合作能力等。表現性評價是對學生在完成任務時的具體行為表現的評價。同時也是對學生在完成任務時最好的鼓勵和評價。3.表現性評價是新課程評價首倡的新的學生評定方式,它尊重學生的個體性、創造性、主體性。為體現學生學業成就評價的及時性及作用,評價貫穿在學生的活動過程之中,成為教學活動的一部分。

我在教學中有時會使用表現性評價,感覺效果不錯。在學生學習活動過程中參與學生學習評價,不僅可以促進評價主體的多元化,打破任課教師的壟斷和權威,增強教學的民主氛圍。這不僅可以促進學生的社會性發展,而且也體現了主題活動教學中的學生學業成就評價的一個重要特點,即評價的重點應放在學生在活動中的表現和他/她的成果(作品)上。

在使用表現性評價時,常遇到的問題或困難是教學時間有時把握不好、教學資源利用不夠是最大的難題。以“句型操練”為例。首先,要確定句型的內容及學生的能力范圍,然后設計好主題任務要求、讓學生明確任務、制定詳細的訓練的內容,以好帶差,以差生的進步鼓勵中等學生,把對學生的評價融入教學和學生活動的過程之中,提供一個進行教學管理和監測并幫助和促進學生學習活動的一個手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學生學習活動的低質量或無法完成。

明確而清楚地界定表現的評價標準是成功實施表現性評價的關鍵。表現性評價是一種全新的評價方式,它代表了一種全新的評價理念,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將給整個教育帶來變革,但是表現性評價尚有許多領域需要進一步地研究和探索。表現性評價要以真實世界的情境呈現來激發學生的實際表現,教師要能在評價活動的過程中,充分做好導演的角色,善于組織引導學生自覺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去,如果缺乏組織引導,教師容易失去對教學過程的把握。

作為一線教師,對學生的評價應該是多視角、多主體、多元化的評價,才能更好地實現新課程的改革,了解各種評價方式,實現素質教育目標,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作為老師,終身學習是最關鍵的。

參考文獻

[1]《全國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培訓試用教材》――教育技術培訓教程

[2]《新課程典型課案例與點評》魏立明徐笑梅主編

篇10

關鍵詞:中職英語;英語教學;微課程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我們已經進入到了信息化經濟時代。各種網絡技術、移動通訊技術的迅猛發展,促使時代向著全民教育、終身教育以及個性化學習方向發展。微信、微博、微電影等新事物的出現改變了人們學習的方式。近幾年,各個院校開始關注一種新課程形態,即微課程教學。微課程的出現使得學生能夠根據自身實際情況靈活安排學習時間,不受地域的限制,受到學生們的普遍歡迎。

一、微課程的內涵

微課程( microlecture )指的是在建構主義理論指導下,以在線學習或移動學習為目的的學習形式與內容。與微型課程不同的是,微課程更加的簡化、細化。微課程的時間設置較短,一般在十分鐘左右,但是其教學目標明確、內容簡短精悍。微課程講究的是采用最簡單化的方式集中解決某一個特定問題,讓學生更加快捷的掌握學習內容。因此,微課程在各種教學情境中,占有較高的優勢。

二、微課程的特點

微型、靈活、獨立是微課程的主要特征。微課程中的“微”是其最為顯著的特點,主要表現在學習的時間短以及內容精短方面。在微課程的學習上,不需要占用學生過多的時間和精力,因此也就減輕了學生的壓力和負擔。在普通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將教學內容劃分為多個不同的微課程,然后在進行講解,在有限的時間內讓學生自主解決問題,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微課程內容可以根據教育的實際情況進行設置,這也是微課程靈活性的所在。在進行微課程講解時,學生可以對自身薄弱環節進行專門訓練,促使學生的學習更加的靈活;微課程的獨立性主要指各個微課程之間內容的獨立。如果學生在某個知識點比較疑惑,可以根據內容進行單獨學習,既可以節約時間,又可以提高學習的效率。此外,微課程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它的主題性強,學生可以更加直接的進入微課程學習。

三、微課程教學設計流程

(一)前期分析。前期分析包括教學目標分析、教學內容分析和學習者特點分析。一個微課程是一個片段,并且要將課程時間控制在十分鐘以內,通過對一個知識點的講解,解決學生所有的疑惑。這就要求教師在進行教學時,進行內容的精心挑選。對于單一的知識重點、難點可以直接制作成微課程,而對于復雜的知識點,就要對其進行細化,通過一個個小的知識點分別進行微課程設置,但是要注意每個微課程之間的相互關聯。這樣的片段式教學可以讓學生感到簡單易懂,也能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同時,教師在微課程的設置上也應該注重師生的互動,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信心。

(二)教學設計。以前期分析為基礎,教師將學習中的重點、難點進行小知識點的劃分,然后進行教學設計。教學的設計需要根據中職學生的認知特點選擇學生認同的設計風格,對教學內容和內容的呈現方式進行研究,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在進行教學設計時,需要考慮視頻片頭、視頻教學主體部分以及課堂練習和視頻片尾。在進行解說、動畫和配樂等腳本設計時需要對界面風格、文字、圖片、動畫效果、解說詞、音樂和播放時間等要素進行充分把握。

(三)微課程制作。微課程制作分為前期錄制和后期加工兩個方面。可以采用攝像機、電腦、手機或者Ipad進行多樣形式的視屏制作,課堂呈現形式也可采用課堂實錄式、演講式、討論式、采訪式等多種形式。目前最為常見制作方式就是PPT錄屏式。其過程主要是在一個安靜的環境中,教師對著麥克風進行講解,然后通過電腦進行錄制。

(四)應用與實施。國外的微課程主要用于翻轉課堂。這種教學方式顛覆了傳統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可以在家里就能夠完成對知識的學習,課堂變成了教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之間進行答疑解惑、互動交流的場地,微課程這種貫穿課前、課中、課后等教學全過程的特點,不僅受到學生們的歡迎,也提高了教學效果。

(五)評價體系。微課程的教學評價體系主要包含教學目標評價和微課程設計制作評價兩方面,其中教學目標評價主要是針對學生通過微課程的學習是否達到了預期的學習效果進行評價。

四、微課程在中職英語教學中的應用

(一)學習策略的總結與指導。教師在進行英語教學時,可以針對聽說以及看圖寫作能力對學生進行專項訓練和指導。對圖片進行簡單的分析,幫助學生梳理脈絡,然后通過對詞匯的連接和語法的應用,就可以順利的解讀圖片的正確含義,從而完成文章的寫作。教師可以根據以上流程,將實例的講解制作成為微課程短片,完成對學生寫作的指導。此外,針對學生考試中經常出現涂卡問題,教師可以采用輕松的語言進行涂卡指導,保證學生在考場上能夠正常發揮。

(二)語法的總結與歸納。在英語教學過程中,總會有一些英語語法是比較復雜的,含義較多的,在學生進行學習時特別容易混淆,導致在應用時出現問題。而在英語微課程教學過程中,老師可以利用思維導圖以及微課程的實際應用,有效地提高芙語教學質量與效果。例如,在非謂語動詞的講解中,主要分為不定時與分詞兩種不同的形式,老師就可以利用相關的軟件進行樹形思維導圖的設計,在課程中按照不同的內容進行分類展示,通過效果圖可以直觀的區分不同形式的謂語動詞的使用方式,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學生學習的難度。而學生也可以根據老師的指導,設計思維導圖,將老師傳授的知識進行歸納總結,從而更好地進行分析與理解,加深記憶,提高學習能力。

(三)學習策略的梳理。在進行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針對學生比較難懂的聽力部分進行材料的重復播放,對學生進行學習引導,并加以分析講解,學生通過思考可以提高學生聽力理解能力。通過這一模式的教學,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思維的轉換,由抽象的思考轉化為直觀的圖像表達,有利于學生對自己的思維模式進行梳理,提高其學習質量。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