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帝不以臣范文
時間:2023-03-24 20:46:3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先帝不以臣,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前言
黃土是一種第四紀陸相沉積物,在我國西北地區廣泛分布。由于黃土獨特的結構和物理力學性質,很容易使濕陷性黃土地區的建筑物產生不均勻沉降,進而危及工程安全,給國家和人民的生命財產造成巨大的損失。
二、濕陷性黃土地基變形特點
通常情況下,濕陷性黃土孔隙較大,含水量較低,自然狀態下往往強度較高,壓縮性較低(新近堆積土除外)。但是一旦受水浸濕,其結構將迅速破壞,壓縮性增大,強度迅速降低,使地基產生顯著的附加下沉量,形成所謂“濕陷”中“陷”的后果。地基濕陷量越大,濕陷等級越高,地基浸水后建筑物和地面變形越嚴重,對建筑物危害也越大。
三、引起地基產生不均勻沉降相關因素
在濕陷性黃土地區,引起地基產生不均勻沉降,不外乎內在與外在二因素。
1、內在因素
就地基本身而言,產生不均勻沉降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地基處理深度不足。表現在地基主要受力層中局部存在填土、墓穴或松軟土層未進行徹底處理,以及對于地基均勻性差、壓縮性較高的土層處理厚度過小等方面,導致地基土在附加應力作用下,產生較大的不均勻沉降,由此引起建筑物墻體開裂、建筑物傾斜,影響工程安全使用。此現象在一般性建筑工程建設中表現得較為突出。
(2)施工方法不當,造成地基均勻性差,地基強度降低或喪失。這一現象主要反映在靈敏度較高的黃土,特別是含水量大、趨于飽和的黃土地基中,由于在地基施工中未能采取措施,有效地防止坑底土擾動,使其在施工過程中嚴重擾動,產生橡皮土,地基土原有強度強低或消失,由于未進行處理,這部分擾動土形成所謂“軟弱夾層”,在附加應力作用下產生過大變形,引起地基不均勻沉降。
(3)施工質量差異性大。不論是采用換土墊層還是復合地基,甚至樁基礎,當地基處理的施工質量本身差異較大時,均會造成地基的差異沉降。
(4)地基受力不均。由于同一建筑物中縱橫墻之間、中柱與邊柱之間以及不同部位的縱墻、橫墻之間荷載有很大的差異,為了使地基承載力能夠滿足上部荷載需要,同時使基底壓力趨于一致,就必須按等強設計原則進行設計,經過認真地分析計算,確定不同位置基礎尺寸,使地基土承受幾乎相同的附加應力,這樣就不致產生較大的不均勻沉降,否則地基沉降不均勻的后果將必然產生。
(5)相鄰建筑物影響。當建筑物周圍存在相鄰建筑物時,在二者相鄰位置的地基土中會產生應力疊加,使此處土中附加應力增大,變形量增加,導致地基產生不均勻沉降。
(6)地基受水浸濕程度不同。當建筑物地基受水浸濕程度不同時,受水浸濕嚴重地段會產生較大的沉降量,浸濕程度輕微的部分變形量則較小,由此造成地基沉降不均勻。此因素在濕陷性黃土地區工程事故中普遍存在,同時它也為工程糾偏提供了一種較簡潔的方法和手段。
2、外在因素
內因是引起地基產生不均勻沉降直接原因,而外因則是潛在的隱患,是一種間接因素,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從大量的工程實踐經驗來看,外因主要包含以下幾方面:
(1)建筑物周圍存在水池、泵房、化糞池、排水溝、給排水管道等。一旦此類建筑物或給排水設施在施工過程中,沒有認真作好防滲漏處理措施或管道年久失修,漏水后致使建筑物在其分布一側地基中浸水,產生濕陷變形,導致建筑物開裂、傾斜。此類現象在濕陷性黃土地基建筑物工程質量事故中占有相當大的比例。
(2)施工質量差,誘發管道斷裂。此現象一方面表現在管材質量不合格所致,更主要的則表現在室內外回填土部分。由于施工單位對回填土質量控制不夠,致使許多垃圾土、素填土、濕軟土、有機土回填于室內或室外散水之下。本身回填材料就不符合要求,加之密實度不夠,這部分土在自身固結情況下會產生較大的沉降量和差異沉降量,導致管溝開裂,管道受力后斷裂,使水直接浸入地基,導致建筑物地基產生不均勻沉降。
(3)建設方使用維護不當。一件優質商品,如果不采用科學正確的使用方法及進行必要的維護保養,就會降低其使用年限,甚至使其成為廢品,建筑物也不例外。許多建設方在工程投入使用后便萬事大吉,從此放松對管道維護、維修和保養。主要表現在檢漏井形同虛設,發現漏水后也不及時斷水進行維修,管道老化不能做到及時更新,對存在類似問題熟視無睹,得過且過,致使水管漏水,引起地基大量浸水,產生不均勻沉降和建筑物開裂、傾斜,甚至瀕于倒塌危險。
四、對已產生不均勻沉降導致建筑物傾斜處理方法
改變由于建筑物不均勻沉降導致建筑物傾斜狀況的基本思路主要有二種:(1)在穩定沉降量較大一側變形的情況下,對變形量小的一側地基采用諸如注水、反壓等方法,增大其變形量,使建筑物不同部位地基總變形量趨于一致;(2)在已產生較大變形的建筑物一側采用諸如托換樁等方法強行上頂,使建筑物變形恢復到規范允許范圍之內,滿足工程安全使用要求。
五、結束語
篇2
(1)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通“缺”,缺點)
(2)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通“檢”,選拔)
【古今異義】
(1)誠宜開張圣聽(古義:開放擴大;今義:指商店開始營業)
(2)由是感激(古義:指感慨而激動;今義:指感謝)
(3)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古義:指痛心遺憾;今義:指十分憎恨)
(4)先帝不以臣卑鄙(古義:指身份低微,見識淺陋;今義:指品質惡劣、不道德)
(5)不宜異同(古義:不一樣;今義:不同之處和相同之處)
【詞類活用】
(1)以光先帝遺德(光:形容詞作動詞,發揚光大)
(2)恢弘志士之氣(恢弘:形容詞作動詞,鼓舞)
(3)及為忠善者(忠善:形容詞作名詞,忠善之事)
(4)此皆良實(良實:形容詞作名詞,賢良誠實的人)
(5)有所廣益(廣:形容詞作動詞,擴大)
(6)優劣得所(優劣:形容詞作名詞,能力強的人和能力差的人)
(7)親賢臣,遠小人(親、遠:形容詞作動詞,親近、疏遠)
(8)深入不毛(毛:名詞作動詞,生長草木)
(9)攘除奸兇(奸兇:形容詞作名詞,奸臣賊黨)
【一詞多義】
(1)遺:A.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wèi,動詞,留給)
B.深追先帝遺詔(死去的人留下的)
(2)效:A.夙夜憂慮,恐托付不效(動詞,有成效)
B.愿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名詞,任務)
(3)勝:A.臣不勝受恩感激/驢不勝怒(禁得住)(《黔之驢》)
B.予觀夫巴陵勝狀(優美的)(《岳陽樓記》)
(4)亡:A.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滅亡)
B.今亡亦死(逃亡)(《陳涉世家》)
C.而子敬先亡(死亡)(《人琴俱亡》)
D.河曲智叟亡(wú)以應(通“無”,沒有) (《愚公移山》)
(5)任:A.受任于敗軍之際(任命)
B.則攸之、祎、允之任也(責任)
(6)為:A.俱為一體(是)
B.是以眾議舉寵為督(做,當)
(7)于:A.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對,對于)
B.積于今六十歲矣(到)(《捕蛇者說》)
C.此所謂戰勝于朝廷(在)(《鄒忌諷齊王納諫》)
D.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比)(《捕蛇者說》)
E.操蛇之神聞之……告之于帝(向)(《愚公移山》)
F.管夷吾舉于士(從)(《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8)以:A.以光先帝遺德(來)
B.以塞忠諫之路也(以致)
C.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因為)
D.悉以咨之(把,拿)
【重要詞語】
(1)以光先帝遺德(發揚光大)
(2)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留給)
(3)猥自枉屈(辱,這里有降低身份的意思)
(4)庶竭駑鈍(比喻才能平庸)
(5)先帝不以臣卑鄙(身份低微,見識短淺)
(6)引喻失義(適宜,恰當)
(7)攘除奸兇(排除,鏟除)
(8)以彰其咎(表明,顯揚)
(9)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時候)
(10)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指痛心遺憾)
(11)茍全性命于亂世(茍且保全)
(12)遂許先帝以驅馳(策馬疾馳,這里指奔走效力的意思)
【重要句子】
(1)陟罰臧否,不宜異同。
〔獎懲功過、評定(人物)好壞,不應該因在宮中或在府中而不一樣。〕
(2)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
〔如果有做奸邪事情、違犯科條法令以及做了好事的人,應該交給主管的官去判定他們受罰或者受賞。〕
(3)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
〔先帝知道我做事謹慎,所以臨去世時把國家大事托付給我。〕
(4)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這是我用來報答先帝,并盡忠心于陛下的職責和本分。〕
(5)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
〔親近賢臣,疏遠小人,這是先漢興盛的原因。〕
(6)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這真是處在形勢萬分危急、決定存在或滅亡的時候。〕
(7)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
〔在亂世間只求保全性命,不希求諸侯知道我而獲得顯貴。〕
(8)此悉貞良死節之臣。
〔這些都是堅貞可靠、能夠以死報國的忠臣。〕
【文意提示】
(1)作者向后主著重提出了三條修明政治的主張:廣開言路,嚴明賞罰,親賢遠佞。
(2)作者勸劉禪對宮中、府中官員的賞罰要堅持同一標準的句子是:陟罰臧否,不宜異同。
(3)作者給劉禪的建議中最重要的一條是:親賢臣,遠小人(或親賢遠佞)。
【資料鏈接】
(1)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杜甫《蜀相》)
(2)或為《出師表》,鬼神泣壯烈。(文天祥《正氣歌》)
(3)凜然《出師表》,一字不可刪。(陸游《感狀》)
(4)孔明之辭后主,志盡文暢。(劉勰)
【中考鏈接】
(2012廣西桂林卷)閱讀《出師表》選段(因篇幅有限,原文略),完成14-18題。(共12分)
14.寫出加點字在文中的意思。(2分)
①臣本布衣( ) ②由是感激( )
③深入不毛( ) ④夙夜憂嘆( )
15.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虛詞的含義。(2分)
①躬耕于南陽( ) ②還于舊都( )
③以告先帝之靈( ) ④咨臣以當世之事( )
16.翻譯句子。(4分)
①遂許先帝以驅馳。
②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篇3
三顧茅廬的歇后語是有備而來。
顧:拜訪;茅廬:草屋。原為漢末劉備去襄陽隆中訪聘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誠意,一再邀請。
三顧茅廬又名三顧草廬,典出《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東漢末年,劉備三顧茅廬拜訪諸葛亮,尋求三分天下的戰略決策。諸葛亮《 出師表》:臣本布衣, 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后值傾覆,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來源:文章屋網 )
篇4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于內,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于陛下也。誠宜開張圣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祎、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于昔日,先帝稱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帝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與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忠良死節之臣,愿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后值傾覆,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于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祎、允之任也。
課文下面注釋:
1、表,古代向帝王上書陳情言事的一種文體。
2、崩殂()死。崩,古時指皇帝死亡。殂,死亡。
3、秋:這里是“時”的意思。
4、殊遇:優待,厚遇。
5、開張圣聽:擴大圣明的聽聞。意思是要后主廣泛地聽取別人的意見。
6、光:發揚光大。
7、恢弘:這里是動詞,意思是發揚光大。也作“恢宏”。
8、引喻失義:說話不恰當。引喻,稱引、譬喻。義,適宜、恰當。
9、陟()罰臧否(),不宜異同:獎懲功過、好壞,不應該因在宮中或在府中而異。臧否,善惡。
10、作奸犯科:做奸邪事情,犯科條法令。
11、宜付有司論其刑賞:應該交給主管的官,判定他們受罰或者受賞。有司,職有專司,就是專門管理某種事情的官。刑,罰。
12、理:治。
13、內外異法:宮內和朝廷刑賞之法不同。
14、此皆良實,志慮忠純:這些都是善良、誠實的人,他們的志向和心思忠誠無二。
15、簡拔:選拔。
16、遺():給予。17、悉以恣之:都拿來問問他們。咨,詢問。
18、必能裨補闕漏:一定能夠彌補缺點和疏漏之處。
19、性行()淑均:性情品德善良平正。淑,善。均,平。
20、優劣得所:好的差的各得其所。
21、此悉貞良死節之臣:這些都是堅貞可靠、能夠以死報國的忠臣。
22、卑鄙:身份低微,見識短淺。
23、猥():辱,這里有降低身份的意思。
24、驅馳:奔走效勞。
25、后值傾覆:后來遇到兵敗。
26、爾來:那時以來。
27、臨崩寄臣以大事:劉備在臨死的時候,把國家大事托付給諸葛亮,并且對劉禪說:“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
28、夙夜憂嘆:早晚憂愁嘆息。
29、不毛:不長草(的地方)。
30、駑鈍:比喻才能平庸,這是諸葛亮自謙的話。駑,劣馬,走不快的馬。鈍,刀刃不鋒利。
31、攘除:排除,鏟除。
32、斟酌損益:(處理事務)斟酌情理,有所興革。損,除去。益,興辦、增加。
33、慢:怠慢,疏忽。
34、彰其咎:揭示他們的過失。彰,表明、顯揚。
35、咨諏()善道:詢問(治國的)好道理。諏,詢問。
36、雅言:正言。
37、先帝遺詔:劉備給后主的遺詔。附加練習
1.閱讀理解。
①諸葛亮在第一段中分析當前形勢時指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不利客觀條件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有利的主觀條件。
②諸葛亮從形勢出發,向后主劉禪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條建議,其中重點是_____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提出這些建議是為了實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政治愿望。
③諸葛亮在文中插入對往事的追憶,是為了闡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觀點,表達自己__________________的真摯感情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決心。
2、文中作者敘寫自己二十一年來的歷程是什么?在全文的作用如何理解?
3、第七自然段中“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的條件和目的各是什么?此處照應了前邊的哪句話?
4、《出師表》中,句句是肺腑之言,仔細體會,全文洋溢著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5、結合本文及《三國演義》的理解,你認為諸葛亮千百年來一直備受人們稱頌的原因是什么?
6、文中諸葛亮向后主劉禪提出了哪三條建議?請選擇你感受最深的一條,結合《出師表》和自己的生活談談你的體會?
答案
1.①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侍衛之臣不懈于內,忠志之士忘身于外
②廣開言路賞罰嚴明親賢遠佞親賢遠佞只有這樣,才能廣開言路,賞罰嚴明,才能穩定國內政局,才能北定中原,興復漢室北定中原,庶竭弩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于舊都
③親賢遠佞是關系到國家興亡的大事報先帝而忠陛下北定中原興復漢室
2、三顧茅廬出山效命臨危受命委以重任臨崩寄大事。作用:追述先帝殊遇,說明進言屬忠諫,叫后主舒心;鼓勵后奮發圖強;以不平凡的歷程,說明創業艱難,叫后主不可半途而廢,更不可前功盡棄;勸后主效法先帝;自表心態,讓后主放心,并樂于接受前面的進言。
3、條件是“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于舊都”,照應了“先帝知臣謹慎,故臨界崩寄臣以大事也”
4、有感于先帝知遇之恩而圖報,對劉氏父子和蜀漢一片忠心,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5、圍繞“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回答即可。
6、廣開言路,賞罰分明,親賢遠佞。
A.從要廣泛聽取意見,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有則改之,無則加勉這樣的角度回答;
B.從各黨派、團體到個人應有一個統一平等的標準,不應有特權角度回答;
C.從人際交往中,選擇君子,遠離小人角度回答。
10、云歸而巖穴暝():煙云聚攏來,山谷就顯得昏暗了。
11、晦明變化:朝則自暗而明,暮則自明而暗,或暗或明,變化不一。
12、野芳發而幽香:野花開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芳,香花。
13、佳木秀而繁陰:好的樹木枝葉繁茂,形成一片濃郁的綠陰。秀,開花,這里指滋長的意思。14、風霜高潔:就是風高霜潔。天高氣爽。
15、負者:背著東西的人。
16、休于樹:在樹下休息。
17、傴僂()()提攜:老年人彎著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領著走。這里指老老少少的行人。傴僂,腰背彎曲。
18、山肴()野蔌():野味野菜。山肴,拿山野里打來的鳥獸做的菜,俗稱“野味”。蔌,菜蔬。
19、陳:擺開。
20、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宴會喝酒的樂趣,不在于音樂。酣,盡興地喝酒。絲,弦樂器。竹,管樂器。
21、射:這里指投壺,宴飲時的一種游戲,把箭向壺里投。投中多的為勝,負者照規定的杯數喝酒。
22、弈():下棋。
23、觥()籌交錯:酒杯和酒籌交互錯雜。觥,酒杯。籌,酒籌,宴會上行令或游戲時飲酒計數用的簽子。
24、蒼顏:臉色蒼老。
25、頹()然乎其間:醉醺醺地坐在眾人中間。頹然,愿意是精神不振的樣子,這里形容醉態。
26、陰翳():形容枝葉茂密成陰。翳,遮蓋。
27、鳴聲上下:意思是鳥到處叫。上下,指高處和低處的樹林。
28、樂其樂:以游人的快樂為快樂。
29、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醉了能夠同大家一起歡樂,醒來能夠用文章記述這樂事的人。
30、謂:為,是。
附加練習
1.閱讀理解。
(1)第一段寫醉翁亭的地理環境,引出人和事。其中描寫瑯琊山的是________________,描寫釀泉的是_________________,描寫醉翁亭的是_________________。點明主要人物、事件和“醉翁”由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交代全文核心命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將“醉”與“樂”融為一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段寫山中景色和出游之樂。其中描寫山間朝暮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寫山間四時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三段寫滁人游太守宴,依次寫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四段日暮醉歸,從____________寫到_____________,進而寫到______________,并用_____________________點明全文主旨。
2.“醉”字和“樂”字在文問森中多次出現。“醉”是表象,“樂”是實質。請概括說出本文中的三種“樂”,并作簡要分析。
答:
3.本文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情懷?
答案
1.(1)望之蔚然而深秀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有亭翼然臨于泉上太守與客來飲于此,飲少輒醉,而年又高,故自號醉翁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瞑野草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
(3)滁人游太守宴眾賓歡太守醉
(4)禽鳥之樂游人之樂太守之樂太守之樂其樂
篇5
2、齊桓公不記追殺之仇,拜管仲為相,爭霸中原 ;
3、李世民不拘一格,任用魏征,用人之長,避人之短,成就偉業;
4、燕昭王筑黃金臺,尊郭槐為師,禮賢下士,士爭湊燕,終于破齊復國,報了大恥;
篇6
2、一舉兩得。出處:三國志魏志臧洪傳,將以安社稷,一舉兩得。
3、一臂之力。出處:三國演義第二十回,愿助兄一臂之力,共誅國賊。
4、一親芳澤。出處:曹植洛神賦,芳澤無加,鉛華無御。
4、七步成詩。出處:世說新語文學,文帝嘗令東阿王七步中作詩,不成者行大法。應聲便為詩: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慚色。
5、三顧茅廬。出處:諸葛亮前出師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
6、下筆成章。出處:三國志魏志文帝紀,文帝天資文藻,下筆成章。
篇7
一、從句子語法結構出發應掌握的七點
1.主謂之間應稍加停頓
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師表》)。主語是“先帝(劉備)”,謂語部分是“不以臣(諸葛亮)卑鄙”,所以這句應在“先帝”后停頓。
2.謂語中心詞和賓語之間,亦即動賓短語中動賓之間應稍加停頓
如,恐/前后受其敵(《狼》)。“(屠戶)前后受其敵”是動詞“恐”的賓語,所以這句要在“恐”后停頓。
3.介賓短語后置亦即介賓短語作動詞補語的文言句式,朗讀時在此前面應停頓
如,叫囂/乎東西,隳突/乎南北(《捕蛇者說》)。“乎東西”、“乎南北”分別是“叫囂”、“隳突”的后置介賓短語,所以要分別在“乎東西”、“乎南北”前面停頓。
4.提至主語前面的狀語,應在狀語后稍加停頓
如,今/天下三分(《出師表》)。狀語“今”提到主語“天下”之前,所以要在“今”后面停頓。名詞作狀語時,一般在該名詞前停頓,且將狀語與中心詞要連讀。如其一/犬坐/于前(《狼》)。“其一”是指其中的一只狼,作句子的主語,“其一”和“犬”之間應作停頓;“犬”在句中作“坐”的狀語,譯為“像狗一樣”,“犬”和“坐”要連讀。除了名詞做狀語外,一般情況狀語與中心詞之間要停頓。如永之人/爭/奔走焉(《捕蛇者說》)。“爭”是“奔走”的狀語,“爭”后應稍加停頓。
5.句子成分省略處前面要停頓
如,便要/(漁人)還家,余人各復延/(漁人)至其家(《桃花源記》)。省略部分前要停頓。
6.定語修飾語和中心詞構成的偏正短語之間不能停頓
如,山行/六七里(《醉翁亭記》)。“六七里”中間不能停頓。
7.介賓短語要連讀
如,茍全性命/于亂世(《出師表》)。句中“于亂世”是介賓短語,不能拆開讀。
二、從句子語意邏輯出發要注意的七點
1.古代是兩個單音節詞而今為一詞的要分開讀,以示區別
如,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桃花源記》)。“無”和“論”都是單音節詞,所以“無論”中間要稍加停頓。
2.表示突出強調的地方,一般需停頓
如,余幼時/即嗜學(《送東陽馬生序》),突出“余幼時”,所以在“余幼時”后停頓。
3.在朗讀文言文時,要根據語境和邏輯意義,利用對語意的理解來確定停頓,句中停頓應體現句子結構的原貌
如,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扁鵲見蔡恒公》)。朗讀時應把“醫之好治不病”和“以為功”分別連讀在一起,在“醫之好治不病”與“以為功”之間停頓。
4.對古代的國號、人名、年號、官職、爵位、史實、地名要了解,否則易導致朗讀停頓錯誤
如,天啟/壬戌/秋日,虞山/叔遠甫/刻(《核舟記》)。“天啟”是皇帝年號,“壬戌”是我國傳統紀年農歷的干支紀年中一個循環的第59年,稱“壬戌年”。“虞山”是地名,“叔遠”是“姓王名毅字叔遠”的意思,“甫”是古代對男子的美稱。
5.“而”表示轉折關系時,停頓分兩種情況
一種情況是“而”出現在句首時,應在“而”后面停頓。如,而/山不加增(《愚公移山》)。“而”后面應稍加停頓;另一種情況是“而”出現在句中時,應在“而”前面停頓。如,僧富者不能至/而貧者至焉(《為學》)。“富者不能至” 但是“貧者至”,前后語意發生了轉折,應該在“而”前停頓。
此外,“而”在句中除表示轉折關系外,有四種情況應該與后面的詞語連讀,“而”后面不能停頓。①“而”在句中連接形容詞(或副詞)與動詞,前邊的形容詞或副詞充當狀語,起修飾后面動詞的作用。如,嘩然而駭者,雖/雞狗不得寧焉(《捕蛇者說》)。②“而”在句中連接兩個動詞,表順接。如,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幼時記趣》)。③“而”連接詞性相同的兩個詞語(即兩個名詞、兩個動詞、兩個形容詞),表并列,相當于“而且”、“又”、“和”或不譯。如,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捕蛇者說》)。④表示承遞關系,相當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譯。如,余/聞而愈悲(《捕蛇者說》)。
6.表示完整概念的短語,中間不能停頓,否則就把意思讀錯了
如,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曹劌論戰》)。“我”看和望的對象分別是“其轍亂”、“其旗靡”。“視其轍亂”與“望其旗靡”這兩個表示完整概念的短語,它們中間都不能被斷開。
7.表示時間或方位的詞后面一般停頓
“俄而、“先”、“中”等詞,往往其后面要加以停頓。如,俄而/百千人大呼(《口技》)等。
三、從句子語氣表達出發可關注四點
1.句首發語詞
“至”、“若”、“至若”、“夫”、“若夫”、“蓋”、“然”、“則”、“然則”、“豈”、“豈若”、“宜”、“誠宜”、 “何嘗”、“其”、“至于”等放在句子的開頭,強調語氣或領起全句乃至全段,在這些詞后應稍加停頓。
如,①若夫/雨霏霏,連月不開(《岳陽樓記》)(表說明或解釋);②蓋/大蘇泛赤壁云(《核舟記》)(表猜測或推斷);③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加強反問語氣);④豈若/吾鄉鄰之旦旦有事哉(《捕蛇者說》)(表反問)等等。
2.關聯詞
“且”、“雖”、“因”、“惟”“故”等放在句子的開頭,強調語氣,在這些詞后應稍加停頓。
如,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孟子〉二章》(表議論)等等。
3.文言文中一些起到總領性的詞
放在句首,加強語氣,后面應有停頓,否則會影響對文章的準確理解。
如,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愛蓮說》)。“予獨愛”總領后面幾個分句,所以“予獨愛”后面應稍有停頓,否則就不能顯示出它的總領作用。
4.句首表假設、轉折、遞進等的詞后應停頓
篇8
那時,臥龍崗沒有圍墻,武侯祠不收門票,游人和香客隨意出入。課余,我曾坐在寧遠樓內讀《紅樓夢》,曾踞于抱膝石上吟誦普希金的詩。最有親切感的是,坐在諸葛草廬里重溫《前出師表》,仿佛我的旁邊就坐著滿腹經綸的孔明和求賢若渴的劉備,正進行著那番改變中國歷史的著名晤對。
遺憾的是,如今的臥龍崗已被凌亂的當代房舍所遮蔽,原有的氣勢不復存在。
當然,草廬也是象征性的,并非諸葛亮隱居時的舊物,草木結構的寓所是很難保存下來的。但可以肯定的是,劉備“凡三往乃見”時的草廬在南陽。臥龍先生自道:“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這段話的邏輯告訴我們,在南陽的躬耕地即三顧地,躬耕地的草廬即三顧處。荒唐的是,早就有人無視這個邏輯關系。晉代襄陽人習鑿齒的《襄陽記》中,先提出“襄陽有諸葛亮故宅”,后,又在其所著《漢晉春秋》中指出“亮家于南陽之鄧縣,在襄陽城西二十里,號日隆中”(屬南陽郡的鄧縣竟管轄到漢水之南屬南郡的襄陽,真乃咄咄怪事)。這就有意或無意把水攪渾了,似乎“故宅”或“家”即躬耕地和三顧處。即便那里確有“故宅”或“家”,也僅為許多“故宅”或“家”之一而已。諸葛亮十幾歲時,曾隨其叔父諸葛玄離開老家山東瑯琊郡陽都縣,屢次播遷,處處無家處處家。凡住過的地方,都可能有“故宅”或“家”。在新野,在樊城,在荊州,在夏口,在成都,甚至在瀘水之南、祁山之北,都有他住過的地方,難道都能和“躬耕壟畝”“三顧草廬”牽連上?襄陽武侯祠的山腳下,有一塊不大的稻田,插一木牌,上寫“躬耕田”。我看后不禁啞然失笑,戲說得太離譜了。
假若某一日,有“學者”“考證”出了海南島有諸葛“躬耕地”,也不必驚詫。這年頭,造假學者不亞于無良商家,“修辭立其誠”已成為難得的奢侈。
篇9
東漢末年,三國鼎立,劉備為了請孔明出山幫助自己治理天下大業,曾三次到他的茅廬中拜請,還親自下馬步行于門前,耐心的站在門前等候,看不出有半點失禮。劉備雖為一國之主,卻舉止文雅,談吐自如。孔明曾說過:“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學會做人,學會尊重!
美麗蕩存于整個世界。美麗的世界,美麗的山水,美麗的情意。情融于景,情濃于景。生命雖短暫,但有的人卻能把它散發出無限的光彩。生命時刻把握在我們的手中,每一分,每一秒,都是如此重要。其實,生命沒有終點,即使肉體消磨于世間,但他的靈魂卻用佇立于天地。學會做人,懂得珍惜!
誠實的力量空前巨大,守信的魅力影響甚遠。細心的你或許能發現,每個字的上面都有一個小點。其實,每個人如果多做那么一點點,我們的生活將會變得多么美好,是它展現了公平,來衡量了做人的準則。待人用心比心,,對己刻嚴自守,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感動上蒼,感染與人間。學會做人,遵守誠信!
做人就是要懷揣著善良,擁有一顆充滿愛的心,無論是對朋友、對父母,還是一些素不相識的人,都應有憐憫之心。伸出援助之手,善良源于愛,源于對別人的幫助。人與人之間都應存在于善良,真心的去幫助別人。學會做人,源于善良!
無私的愛,無盡的溫暖。在收獲愛的同時,我們是否也要奉獻自己呢?一個人的力量雖渺小,蘊含著的確是沉重的愛。他們用愛演繹著無私,書寫著人類的奇跡。學會做人,奉獻無私!
篇10
關鍵詞: 《出師表》 譯文 互文
蘇教版語文第六冊編選了文言文篇目諸葛亮的《出師表》。蘇教版的教參《語文教科書教師備課手冊第六冊》(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對“親小人,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的譯文我存在一些疑問,特提出來以供大家討論,以商榷求真。
一
“親小人,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該教參這樣注釋:“親近賢臣,疏遠小人,這是先漢興旺發達的原因;親近小人,疏遠賢臣,這是后漢傾覆衰敗的原因。”(《語文教科書教師備課手冊(第六冊)》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397頁)。①根據文言文翻譯“信”“達”“雅”的要求,我認為它還有一定的差距。我從章法修辭和史實的角我認為這句話是用了互文的修辭手法,應該這樣說:“親近賢臣,疏遠小人,這是先漢和后漢興旺發達的原因;親近小人,疏遠賢臣,這是先漢和后漢傾覆衰敗的原因。”
諸葛亮的《出師表》是出師前給后主劉禪上的奏章,重在臨行進諫,提出修明政治的主張。他向后主提出三項建議,即開張圣聽,執法公平,親賢遠佞。開張圣聽,廣開言路是前提,后主采納忠諫了,這就堵塞了讒邪之門,朝廷才有可能執法公平,使賞罰嚴明,上下一心,修明政治。“親賢遠佞”關系到國家存亡的根本。如果親小人遠賢臣,勢必奸邪得勢,內外異法,賢佞不辨,造成政局混亂。三項建議,廣開言路是前提,執法公平是關鍵,而親賢遠佞是核心。親賢遠佞的主要方面是親賢,親賢是遠佞之本,所以在文中作者先向后主推薦賢臣。接著引證歷史經驗教訓,開導劉禪要親賢遠佞,說明國家“興隆”與“傾覆”,關鍵在于人主是否任人唯賢。“親小人,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不少書籍認為“這里用了排偶,使對比鮮明,顯得簡練有力”(《語文教科書教師備課手冊(第六冊)》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②這不錯。但是,我要說的是,我覺得作者還用了互文的修辭手法,強化了這一效果。這可以從修辭章法和歷史事實方面得到論證。從修辭章法,再看后面,是接著言先帝,引述往事,從反面說明不任人唯賢的危害,動之以情。最后,進一步從正面說明任人唯賢的政治效果。反復叮嚀,表明自己推舉賢能,旨在興復漢室。可見,諸葛亮重在以史為鑒,以情動人。為此,他在修辭上肯定是下了工夫,用了互文的摘要手法。
二
以上是從修辭章法看。下面從歷史事實出發考察。
西漢后期,宦官專權和外戚交替。元帝時,宦官石顯干朝亂政,導致公卿百官互相傾軋。成帝時,帝舅王鳳、王商、王音、王根兄弟相繼輔政專權,許多刺史、郡守等重要官吏大都出于王氏門下。在宦官、外戚的下,滿朝文武或趨炎附勢,或“持祿保位”,無不把結交賓客、斂取錢財作為追求的目標。吏治嚴重腐敗,選舉不實,監察制度廢亂,各級官員瀆職怠工,貪污成風。政治腐敗,特別是吏治腐敗,在漢末社會危機中帶有高度的綜合性和輻射性。尤其是西漢末年,外戚王莽奪取漢朝,出現了短暫的王莽新朝,接著更始時代出現,西漢沒落無法收拾,終于滅亡了。而在大亂之中,新興地主劉秀在動亂中崛起,建立了東漢王朝。劉秀特別注意從士人中選取人才。因為這些人熟悉典章制度,懂得治國安邦之術,又便于駕馭。對那些拒絕與王莽合作,有社會聲譽的士人,劉秀更是極其推重,如他以特禮相待隱居不仕的嚴光(嚴子陵),表彰名節以便天下歸心。③東漢末期,政治弊端再次出現,宦官專權外戚交替等導致東漢也衰落了。何進、董卓、曹操等這些政治集團人物,在所謂的正統的劉備看來,無疑是“小人”“奸佞”。欲建功立業的劉備在“天下三分,益州疲敝”的情況下,深知任用得力人才的重要性。他自稱以德服人,就是此表現。諸葛亮當然也深諳此意。他為后主劉禪的周圍處境和為人擔心,因此再三提出建議。他多處用了互文的修辭: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親小人,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他在引述史實的基礎上,再加上互文排偶等語言力量加強了需要,目的就是以史為鑒,告誡后主。所以,“親小人,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翻譯為:“親近賢臣,疏遠小人,這是先漢和后漢興旺發達的原因;親近小人,疏遠賢臣,這是先漢和后漢傾覆衰敗的原因。”應當是合理合情合史的。
根據文言文翻譯的要求“信”“達”“雅”的要求,我從章法修辭和史實的角度重新看待“親小人,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認為這句話是用了互文的修辭手法。諸葛亮深感時局之緊迫,他以史為鑒,依托先帝劉備之口,用絕妙的文筆,飾以修辭。
三
以下重溫互文的知識。什么叫互文呢?
郭錫良的《古代漢語》指出:互文,又叫互文見義、互參。指的是結構相同或相近的兩個句子,句子中的詞語互相滲透補充,才能正確完整地表現出句子的意思。其特點就是上下文義互相呼應、補充。在多數情況下,互文出現在上下兩句之中,如:“東西植松柏,左右種梧桐。”(《焦仲卿妻》)“受任與敗軍之際,奉命與危難之間。”(諸葛亮,《出師表》)“叫囂乎東西,隳突乎南北”(柳宗元,《捕蛇者說》)“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陽樓記》)④
互文也叫“互言”“互見”“互文見義”等,它的特點是上下文互相呼應、互相補充,它的修辭作用是言簡意賅、語意含蓄、節省文字而又擴大了詩文的容量。
作為一種修辭手法,它的意思其實很簡單,比如:A有B,C有D。如果是互文,就是說:A和B都有C和D。這應該就是同文見義。“互文”即古代詩文的相鄰句子中所用的詞語互相補充,結合起來表示一個完整的意思,是古漢語中一種特殊的修辭手法,在古詩詞中的運用一般有兩種表現形式。
1.單句互文,就是指在同一句子中前后兩個詞語在意義上交錯滲透、互相補充。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主人下馬客在船。”王昌齡的《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人未還。”從字面上理解,這句詩是“秦時明月照耀漢時關塞”之意,實際上,應該是“秦漢時的明月和秦漢時的關口”。為了避免詞語單調重復,行文時交替使用同義詞,這種互文的特點是在相同或基本相同的詞組或句子里,處于相應位置的詞可以互釋。這樣可以從已知詞義來推知另一未知詞義。如:“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涉江》)其中的“用”和“以”處相應的位置,由此可推知“以”就是“用”的意思。又如“求全責備”這一成語,其中“求”與“責”處于相應位置,由此可推知兩詞同義。這類互文是容易理解和掌握的。
2.對句互文,就是指下句含有上句已經出現的詞,上句含有下句將要出現的詞,對句與出句的意義相互補充。依據上下兩句的關系,對句互文可以分為近義式和反義式。近義式對句互文如:“當窗理云鬢,對鏡貼花黃。”(《木蘭詩》)這兩句詩應譯為:“向著窗戶,對著鏡子,梳理云一樣的秀發,把花黃貼在臉上。”反義式對句互文如:“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杜甫,《客至》)從字面上看,前后兩句對舉,但在意義上兩句都語外有音,而且是正反對結合。即“花徑不曾緣客掃,今始為君掃”是出于字數的約束、格律的限制或表達藝術的需要,必須用簡潔的文字、含蓄而凝練的語句來表達豐富的內容,于是把兩個事物在上下文中只出現一個而省略另一個,即“兩物各舉一邊而省文”,以收到言簡意繁的效果。理解這種互文時,必須把上下文保留的詞語結合起來,使之互相補充、彼此映襯才能現出其原意,故習慣上稱之為“互文見義”。如:“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古詩十九首》)上句省去了“皎皎”,下句省去了“迢迢”,既“迢迢”不僅僅指牽牛星,亦指河漢女;“皎皎”不僅僅指河漢女,亦指牽牛星,兩詞互文見義。
以上是我的看法,謹作拋磚引玉。
注釋:
①語文教科書教師備課手冊(第六冊).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年12月第8版第397頁.
②語文教科書教師備課手冊(第六冊).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年12月第8版第393頁.
③趙毅,趙軼峰主編.中國古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版第303頁.
④郭錫良等.古代漢語(修訂本上、下).商務印書館,1999年1月.
參考文獻:
[1]趙毅,趙軼峰主編.中國古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版.
[2]語文教科書教師備課手冊(第六冊).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年12月第8版.
[3]郭錫良等.古代漢語(修訂本上、下).商務印書館,1999.1.
[4]王力主編.古代漢語.中華書局,2001年版.
[5]向熹主編.古代漢語知識辭典.四川出版集團,四川辭書出版社,2007年6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