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湖上初晴后雨的意思范文
時間:2023-03-30 19:26:1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飲湖上初晴后雨的意思,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8靜夜思同步練習(II
)卷
姓名:________
班級:________
成績:________
小朋友,帶上你一段時間的學習成果,一起來做個自我檢測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基礎作業
(共5題;共26分)
1.
(6分)看拼音,寫漢字。
yāo
he
xuán
wō
liè
qie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liě
zuǐ
dāo
qiào
yǒu
hēi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2.
(6分)判斷下列說法是否正確。
(1)“各”的第一筆是“一”。(
)
(2)“覺”中一共有四個點。(
)
(3)課文《一個接一個》中“唉,要是不上學就好了。”因為:“我”確實不愛上學。
(
)
3.
(6分)拼一拼,寫一寫。
chūn
tiān
liǔ
shù
xún
zhǎo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yě
huā
táo
huā
dàng
qiū
qiān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4.
(5分)讀一讀,連一連。
5.
(3分)看圖,選詞填空。
輛
棵
支
一________筆
一________樹
一________車
二、培優作業
(共1題;共9分)
6.
(9分)讀詩《飲湖上初晴后雨》回答
(1)將詩句補充完整。
飲湖上初晴后雨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2)詩中描寫了西湖上的________
(3)寫出下面詞語在詩中的意思。
瀲滟:________
亦:________
奇:________
相宜:________
參考答案
一、基礎作業
(共5題;共26分)
1-1、
2-1、
2-2、
2-3、
3-1、
4-1、
5-1、
二、培優作業
(共1題;共9分)
6-1、
篇2
怎么讀?
對于小學生而言,就是放開聲音,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也就是說,閱讀不能只用眼睛看,必需大聲讀出來。這是因為兒童內部語言系統尚未充分發展,大聲朗讀可以使注意力集中,通過朗讀把不熟悉的文字符號變成已經熟悉的口頭語言,讀出聲音來自己聽到了,有助于對文章的理解。誦讀還要做到以下要求:
1.誦讀,要讀出語感
什么是語感?從字面理解,就是語言的感覺。對于小學生而言,讀出語感,就是在讀準字音的基礎上讀出節奏也就是停頓,讀出輕重。
對于詩文的節奏問題,我們可以在學生讀了一定數量的詩文之后,幫助學生概括出七言絕句的節奏一般形式定為“二二三”,如:“淡妝濃抹總相宜”,將五言絕句的節奏一般形式定為“二三”,如:“空山不見人”。在詩中重讀的是詩的重點詞,或者是韻腳。但古詩的節奏和重讀不是絕對的,如:如“返景入深林”一句,節奏就應該是“二一二”。讀唐代元稹的《》,詩的后兩行“不是花中?筑偏?筑愛菊,此花開盡?筑更?筑無花”,詩人直白了內心的想法,說明了自己對情有獨鐘的理由,朗讀時應語氣肯定,干凈利落,而不需加重拖長韻腳。
讓學生讀出語感,一個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老師的范讀,老師朗讀時抑揚頓挫的語調、豐富的表情、充沛的情感,就是對學生最好的語感培養。德國一位作家寫過一本書,名字叫《朗讀者》,其中有這樣一句:“老師朗讀的聲音是學生永久的記憶”,我認為,任何美妙的錄音都代替不了老師的朗讀,因為老師的朗讀是有感情的、有溫度的,能把作品中蘊含的東西最直接、最生動地傳遞給孩子們,以致深入到他們的心靈深處,永久地保留下來。所以老師在課堂上不要吝嗇您美妙的聲音,因為一切語言學習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多“接觸”,而提高古詩文語感最直截的方法也是多“薰習”而已。
2.誦讀,要讀出情感
情是古詩文的魂,它滲透在字里行間,與事、景交融,諸如愛國情(陸游的《示兒》)、山水情(李白的《望天門山》)、兒女情(劉禹錫的《竹枝詞》)、朋友情(高適得《別董大》)、母子情(孟郊的《游子吟》)等。讀出情感,是古詩文教學最大的難點。有的老師會認為,只要古詩的意思明了了,自然就讀出感情來了,其實不然。如何讓學生讀出古詩文所蘊含的情感呢?要想讓學生真正讀出情感,必須通過誦讀引領學生入境,正所謂“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親”。只有入境,才使自己情感的傾訴,自己心靈的歌唱。那么學生如何入境呢?我先來講幾個例子。我在教學《望天門山》和《飲湖上初晴后雨》時,先讓學生對比著讀,并引導學生說出李白和蘇軾筆下的山和水,在你的腦海里浮現出來的是怎樣的山?怎樣的水?要求學生邊讀邊展開想象。于是有學生說,我腦子里《望天門山》的山是高的、陡的、直插云霄的,水是湍急、洶涌、嘩嘩響的;而《飲湖上初晴后雨》中的山是朦朧的、神秘的、籠罩在雨中的,雨是明艷的、波光粼粼的。學生在頭腦中形成了畫面,這時再引導學生讀,就自然讀出情感來了。再如教學范仲淹的《江上漁者》時,讓學生邊讀邊想象,從詩中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然后我們來做小結:打魚人的小船在風浪中起伏不定,時隱時現,像一片樹葉,場面驚險,處境艱辛。之后讓學生通過這首詩想象:吃魚的可能是一些什么人?打魚人會有怎樣的艱辛?這時候再讓學生有感情地讀,自然就會讀出對勞動人民的同情。王松洲老師在執教《兩小兒辯日》時,他采用了情境再現的方法,讓學生找出兩個小兒辯斗的部分,讀一讀,演一演。老師旁白提示說:“一兒堅持曰、反駁曰、爭辯曰、扯著嗓子曰、指著鼻子曰、拉著對方衣服曰。”請過這種情境再現方式的誦讀,學生親自感受到了兩小兒爭得面紅耳赤的情景。通過以上的例子,大家不難看出,要想引導學生誦讀出感情,學生頭腦中要有畫面,要引領學生入境,正所謂“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親”,學生要感同身受,這樣的讀才能讀出感情,讓人感動,才能“酒不醉人人自醉”。
3.誦讀,要讀出美感
古詩文很美,美在綜合。古詩文可說是一種精練的綜合的文學藝術,它往往將文字、繪畫、音樂有機地統一,借助有限的文字來表達一種和諧的意境:有的抑揚鏗鏘,有的纏綿悱惻,有的迭沓酣暢,有的悠揚明快,有的清新含蓄……要通過反復誦讀,讓學生感受出詩所蘊含的美,我們可以借助一些輔助手段。如教學王維的《使至塞上》時,我們可以采用繪畫的方法,觀賞風光錄像的方法,讓學生體會“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所蘊含的美感,相信學生在畫完、看完之后,再讀這首詩時,就會帶出詩中所蘊含的意境和美感。
4.誦讀,要讀出好感
古詩文的誦讀如果僅僅依靠課堂是遠遠不夠的,還要把這種習慣培養到課外,只有讓學生對古詩文的誦讀“意猶未盡”,愿意自己在課外再接觸,才能對古詩文產生好感。如教學《古風》做總結時,可以提示學生:我們所學的《鋤禾》也是李紳所作,也名《憫農》。《鋤禾》既表現了作者對農民的深切同情,又告誡人們要尊重勞動、愛惜糧食。我們祖國有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還有許多像《憫農》這樣膾炙人口的詩文正等著你們去誦讀呢!這樣就自然將誦讀從課內延伸到了課外,使學生產生了在課外找詩讀的欲望,產生了對古詩文的好感。
四者之間的關系是:讀出語感是基礎,讀出情感是提高,讀出美感是升華,讀出好感是延續。
誦讀的好處:誦讀古詩文,不僅有助于加深對詩文思想內容的理解,而且可以增強語感,提高文化素養,豐富和積累語言材料,繼承漢民族語言文字的精華;誦讀不僅有利于理解詩文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還有利于增強記憶力;通過誦讀,腦子里積累的材料多了,寫作或講話時才能信手拈來,出口成章,有利于提高寫作水平,對人的氣質和自信心的培養也很重要。(概括為:理解內容、提高素養、豐富積累、增強記憶、利于寫作)
多讀的目的是為了背誦,有一句話叫做熟讀成誦,這是北京大學錢理群教授對傳統語文教學的“背功”大加贊賞之詞。熟讀成誦應該有一定數量,前人大致形成了這樣的看法:為了培養學深最基本的讀寫能力,至少要讓他們背誦二百來篇文章。在私塾中廣為流傳的《古文觀止》,就選了歷來有定評的200多篇。有了這樣一個基礎,才能廣泛涉獵,進一步深造。其實我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教授的意思,那就是沒有量的積累,就沒有質的飛躍。
篇3
生活體驗;語言文字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3)
07—0074—01
一﹑引導學生展開想象進行“補白”
古詩句子間跳躍性很強,有的僅是簡單的組合,形象若有若無,卻留有更廣闊的想象余地。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古詩時,要喚起學生的想象,使學生神思飛揚,浮想聯翩。
如,在教學古詩《飲湖上初晴后雨》中的“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時,我是這樣做的:
師:借助注釋,誰來說說你對這句詩的理解。
生:晴天,西湖水波蕩漾十分美麗,下雨時的西湖美景也非常的奇妙。
師:先閉上眼睛想象一下,然后說說自己看到了什么?
(學生回答完后,我出示一段文字,并讓學生說說我想的和他們想的有什么不同?)
生:老師的想象力更豐富,我們只是把字意串起來了。
師:老師是通過想象來補白的,你們能用這種方法再說說這句詩的內容嗎?
實踐證明,在教學古詩時,教師必須引導學生去想象詩句中未曾出現的內容,鼓勵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總之,只有插上想象的翅膀,才能真正走進詩人所描繪的意境中。
二﹑利用生活體驗進行“補白”
古詩語言精練,表達簡潔,意蘊深遠,而學生的領悟是有限的。為了讓學生正確理解古詩所表達的意思,教師要引導學生借助自己的生活經驗和情感體驗,來感悟古詩的主題思想﹑感情以及意境。
如,教學辛棄疾的《清平樂·村居》,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聯系生活經驗展開想象:老夫妻會說些什么?會有什么樣的表情?小兒的性格怎樣?如果你在溪邊剝蓮蓬,還會說什么?有怎么樣的動作?心情怎么樣?……教師把這些問題拋給學生,讓學生聯系自己的感受來完成補白。
實踐證明,學生在接到教師拋給的問題后,能夠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情感體驗,進行古詩的補白,而且內容很精彩。
三、用語言文字進行“補白”
語言文字是表達感情的工具。在古詩補白中,教師要讓學生學會用生動的語言來表述自己的所思所想。
如,教學古詩《鄉村四月》時,我是這樣做的:
師:“綠遍山野白滿川”中哪些詞語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影響?
生:遍。
師:你抓住“遍”字想象,用一個比喻句,讓畫面變活、變美。誰能給我們說說你眼前出現了什么樣的畫面?
生1:此刻的山野已經變成了綠色的海洋,像打翻了綠色的顏料似的。
生2:山原綠得好像是畫家筆下的畫。
生3:這綠色仿佛是山原的綠衣裳,充滿了生機。
……
學生語言表達的熱情被充分地調動起來,有的學生還寫出了一整段的畫面描寫。此時,學生的“補白”就是傾吐,是享受。教師也情不自禁地朗讀學生的補白,這無疑給學生的“補白”內容又增添了一份生動。
篇4
關鍵詞:識字教學;理解方法;朗讀訓練
古詩――文學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雖歷經歲月的洗禮,卻依然光彩奪目。古詩――文學花園中的一朵奇葩,雖時間久遠,卻一直被傳誦。古詩清新深遠的意境,字里行間所蘊含的哲理,對陶冶青少年的情操,培養審美能力,提高文化素養有著重要意義。真正涉及學古詩應該是從三年級開始的。低年段的古詩教學只停留在誦讀上,對于詩歌的意思并不要求。三年級是學古詩的起始階段。三年級的古詩教學也是比較特殊的。下面,我就談談對三年級古詩教學的幾點看法。
一、識字教學是古詩教學的重要任務
隨文識字教學即是一種教學要求,同時也是一種有效的教學策略。在小學的古詩教學中要合理地運用好這種教學方法。明確學文和識字的關系,將兩者有效地結合在一起,提高語文古詩課堂的教學效率。三年級古詩教學,很多老師不知不覺就上成了高年段的課,一直沉浸在創設情境、理解詩意、體會情感之中。而忽略了識字寫字的教學。三年級的根本任務仍然是識字、寫字。
比如,在教學《乞巧》時,可這樣指導生字“乞”與“氣”的不同點:
師:“乞”與哪個字長得很像,老師把它們請出來,觀察一下這兩個字有什么不同?“乞”的下面部分是“乙”,“乙”就像一個人在跪著,你們可以根據這個來猜測一下“乞”的意思。
評析:林一純老師先從字形相似點出發,再引導學生仔細觀察,筆畫上有什么不同,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再根據字形結構想象字義,真正讓學生掌握了這個生字。
師:這首詩中有兩個生字的讀音是一模一樣的,你們發現了嗎?(出示“宵”“霄”的課件。)
師:(一邊畫出“宵”的象形字,一邊解釋字義)古時候們是根據太陽來推測時間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月亮出來了,人們就回到家里休息了。“宵”的意思就是晚上。再給“宵”組詞。那雨字頭的“霄”,你們能用這樣的方式聯想一下嗎?
評析:“宵”“霄”這兩個生字是這首古詩中的難點,學生也經常會寫錯了。但聽了林老師的這節課,我豁然開朗了,林老師的生字教學十分扎實,從生字的音、形、義三個方面入手,來引導學生理解詩意就順理成章了。只有扎扎實實地把生字過關了,才更有利于學生對古詩的理解和掌握。
二、三年級的古詩教學應該教給學生理解古詩的方法
1.學會看注釋
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古詩的課堂教學中不但要教授學生本節課的學習重點,更重要的是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這樣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對于學習古詩而言,學會看注釋是非常重要的。如何教學生學會看注釋。如,《夜書所見》中“知有兒童挑促織”。注釋2為“挑”:捉。注釋3為“促織”:俗稱蟋蟀,有的地區叫蛐蛐。這句詩就可以通過看注釋來理解詩意了。
2.了解詩人以及寫詩時的時代背景
學一首詩,不能只單純地停留在詩的表面上,要讓孩子更多地獲取有關這首詩的背景資料,想象作者當時的心情,才有可能走進作者的精神世界,感悟作者所表達的真實情感。這就要求老師要對古詩相當熟悉,對古詩文所表達的意境要有獨特的體會,從而想方設法引導學生品味古詩文。如,《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就要讓學生了解詩人少小離家求學,孤獨無依的感覺,才能更好地體會游子思鄉思親之情。
3.創設情境,體會情感
寫景詩大都展現出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美好景色。如,三年級的《望天門山》《飲湖上初晴后雨》《詠柳》《春日》。在教學中就要善于引導學生剖析字句,展開聯想,欣賞其優美的景趣。如,在教《飲湖上初晴后雨》時,可借助運用現代多媒體,適時播放有關西湖的風光片,讓學生欣賞西湖的美景,在如詩如畫的美景中感受、理解“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抒情詩在教學中,教師必須善于以情激情,引導學生深刻體驗,具體感受作者的感情,引起共鳴。如《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引導學生明確這首詩抒發詩人做客他鄉時,對兄弟非常懷念的心情。
三、反復朗讀是古詩教學最基本的方法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孩子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有人說,古詩是無譜的音樂,欣賞音樂要用“心”聆聽,整體感悟,那么古詩教學也應該是這樣的。很多教師都會覺得古詩教學很難,不好把握,教師講解得少,學生理解不夠透徹,朗讀的時候感情出不來;講得多,又變成教師的“一言堂”了。不知道到底要給學生講多少,要他們理解多深,這個“度”不好控制。“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因此,在古詩的教學上要盡可能地少一些理性、冷靜的分析,而更多的是需要啟發學生讀出自己的獨特體會,讀出自己的想象力和鮮明的個性,教師要努力以詩化的形式傳達詩意之美。因此,對于新學的一首古詩,一定要讓孩子們充分地朗讀,讀出詩韻,讀出它的音樂感。
在三年級的古詩教學上可適當地教給學生朗讀的方法。古詩朗讀方法的掌握,將有助于提高學生的閱讀、鑒賞能力,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使他們終生受益!
1.押韻
韻是古典詩歌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在三年級的古詩教學中只要適當地讓學生了解“押韻”就行,主要應落實在朗讀上。在朗讀的時候對韻腳就要恰當地重讀,非韻腳的音要讀得輕一點。例如:《望天門山》可以讓學生注音:開(kāi)、回(huí)、出(chū)、來(lái)。在比較中知道在這首詩中,“開、回、來”押韻,而押韻的目的是為了聲韻的諧和。同類的音韻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復,這就構成了聲音回環的美,自然而然地就讀出音樂感,讓人能夠感覺到悅耳順暢的音韻之美!
2.節奏
詩人在詩歌中抒懷不是平板的,而是波瀾起伏的,這訴之于文字便成了詩歌的節奏。在三年級的古詩教學中,可以教給學生古詩斷句法,在詩句中的停頓,讀出詩的節奏感。
3.語調
在同一首詩歌中的每一句話中,它們的語調也是有高有低的。所以在三年級開始學古詩,就要讓學生明白:古詩的誦讀應該有起伏感和層次感。不同風格就要用不同的語調來讀。比如,寫景的,我們就可以讀得歡快一點。蘊涵深刻情感的,我們就可以把語調放低一點,讀得緩一點。在讀每句話時,一般我們都遵循升語調時聲音越來越大,句尾拖長且上揚,降語調時,由強到弱,句尾處語調平緩。這樣就讀起來跌宕起伏,取得相應諧趣的效果,可以很好地表達出古詩的意境。
4.啟發想象,讀詩情
朗讀的最高境界是入情入境,因此,不僅要讀出詩韻,讀明詩意,更要感悟詩情。感悟詩情最好的途徑之一就是想象。在教學中,可以讓學生一邊朗讀,一邊在頭腦中想象畫面。學生學習古詩時,就應該借助想象、聯想,補其空白,走進作者所描寫的情感世界,感悟語言文字所暗示和啟發的蘊意和情感。
當然,朗讀還要體現層次性,每次朗讀都要有不同的要求。先讀通,再讀懂,后感悟。只有在反復的朗讀中,讓學生體會文章的滋味,才能獲得更大的美感享受。
篇5
就古詩文而言,教參的課程安排是一首古詩一節課,但是對于預習充分的學生來說,這太過單薄,學習兩首又太過緊湊。在這樣的情形下,課堂拓展延伸無疑是最合適的方法。
一、同一詩人作品的縱向拓展
同一詩人在不同時期、不同環境下寫出的詩歌的意境、思想各有不同,但前后的詩歌作品又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拓展延伸同詩人的作品,不僅可以增加學生對詩人語言風格的感受力,還可以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和對該作者寫作風格的把握。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學片段:
師:時間一天天過去,可是王維對家鄉親人的思念仍然是那么的強烈。許多年后的一天,家鄉的一位朋友來到長安,王維心中有千萬句話想問這位朋友,但話到嘴邊卻只問了一句:我窗前的那株梅花開花了沒有?這就是王維的另一首思鄉詩《雜詩》。
生:“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師:你從中讀出了什么?
生:讀出了王維對家鄉深深的思念。
通過《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和《雜詩》的前后對比,學生很容易發現這兩首詩的地點不同,時間也不同,但心情是一樣的,都表達了作者對家鄉的無限思念之情。學生通過比較學習,加深了對《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的理解、感悟,實現了文本與超文本的有機結合。
二、同題材作品的橫向拓展
面對同一自然景觀、同樣的邊疆戰事,詩人們有不同的感慨。面對離別,詩人也各有情懷。圍繞同一題材而抒寫的詩作,在詩的海洋中比比皆是,倘若能適當延伸,可以拓寬學生的視野。
《飲湖上初晴后雨》教學片斷:
師:你知道蘇軾和西湖都有哪些不解之緣嗎?
生1:蘇軾在杭州做知州,他為西湖疏通河流,還造了蘇堤。
師:不光是蘇軾和西湖有緣分,我們的詩人白居易也和西湖有著特殊的感情,他游了西湖后寫下了《錢塘湖春行》。
師:為了紀念白居易,我們把白沙堤稱作白堤。請大家背一背這一類的古詩。(生背有關西湖的古詩)
學生在品讀交流中豁然開朗:同樣是西湖,卻承載著詩人不同的心境和情懷。這樣對教材內容進行開發重組,既豐富了課程內容,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又給學生提供了廣闊的思考空間。
三、同主題作品的集約拓展
小學階段的古詩詞雖然作者不同、背景不同,但表達的情感、主題是相同或相近的。如果教師在教學時能改變傳統的“逐首教學”“逐環教學”的模式,整合資源,凝聚主題,學生就能在把握基點中生情。
《送元二使安西》教學片段:
師:《送元二使安西》是一首以酒相送的送別詩。(出示《贈汪倫》)這首詩是以什么相送的送別詩?
生1:以歌相送。
師:(出示《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詩是以什么相送的?
生2:以目相送。
師:(出示《別董大》)這首詩又是以什么相送的?
生3:以話相送。
師:仔細讀讀這四首詩,你會發現,它們都有一個相同的主題。
生4:都是以情相送。
師:對,詩由情生。這些送別詩都飽含著詩人的感情,對親人,對故土,對朋友的真情。
這個環節巧妙地運用了“精讀一首,帶讀一組”的方法,使學生不僅讀懂了一組送別詩,而且領悟了這一類詩歌的表達方法,以詩帶詩,舉一反三。
《鄉村四月》教學片段:
師:“綠遍山原白滿川”這是一個怎樣的綠色世界啊!許多詩人也寫過這種綠,你們知道有哪些嗎?(“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師:在蒙蒙細雨中,除了子規的叫聲,你還聽見了哪些聲音?(青蛙的鳴叫、白鵝的歌唱、蟲鳴的聲音……)
師:是啊,這些聲音,詩人們也聽到了。(出示:“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竹深樹密蟲鳴處,時有微涼不是風。”)
教師運用了“一句帶多句”的遷移法進行延伸性閱讀。用古詩中的“綠”、古詩中的聲音的同主題進行集約式拓展,讓學生領略古詩中同主題詩句的魅力,一方面使學生了解詩文的意思,另一方面使學生的閱讀有一種廣闊感和縱深感。
篇6
充資料;表演;續編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3)20―0072―01
“留白”作為繪畫藝術中的一種創作手法,在文學作品中也被廣泛地運用。語文教學中的“補白”是針對“留白”而言的,其通常是針對文本中的空白點或生發點,引導學生依據課文內容,結合生活體驗,展開想象,合理地補充課文中語言的空白、情感的空白以及意境的空白。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發揮學生獨特的創造力,為文章“留白”的地方進行個性化地補白,使學生在閱讀文章時能夠獨立的思考,理解作者在文章中所表達的意思,從而培養學生的創作意識。
一、創設情境補白
情境創設是課堂教學中的一種手段,良好的情境創設能夠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參與到教學的每一個環節里。利用情境的創設進行補白,可以起到事倍功半的教學效果。例如,在教學《女媧補天》時,筆者為了讓學生感受到女媧的辛勞與堅持,鼓勵學生展開想象,想象女媧經過幾天幾夜的尋找,走過很多地方,遇到很多困難,她的臉、手和腳,會變成什么樣子。筆者設計了這樣的情境讓學生進行補白,使學生通過想象,對課文內容和人物形象的理解更加深刻。
二、通過仿寫補白
課堂教學中,依據文本的語言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仿寫訓練,是使學生的語言由積累過渡到內化、由吸收轉化為表達的有效途徑,也是培養學生語言與思維共同發展的有效策略。在仿寫的過程中對課文內容進行補白,既能發展學生的思維和語言表達能力,又能使學生對課文內容有一個更加深刻的認識。如,在《搭石》一課的教學中,筆者緊緊抓住“總要”和“理所當然”兩個詞,引導學生不斷地創造各種情境補充空白,使最終的結局都是人們“總要”、“理所當然”地幫助他。在進行仿寫與補白的過程中,學生看到了鄉親們金子般的心。
三、利用標點補白
在文學作品中,標點符號是一種雖微小卻不可缺少的語言工具,它的價值并不亞于文字。一個看似平常的標點符號,可以增強表達效果,延伸出文本中的未盡之意。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若能抓住標點符號中的未盡之意設計補白,將會使文本所表達的內容更加鮮明。例如,教學《威尼斯的小艇》一課時,筆者大膽地對課文進行了改動,把課文的第五自然段末尾的句號改成省略號,從而讓學生發揮想象,暢所欲言,共同描繪出威尼斯白天的熱鬧景象。把句號變成省略號雖然只是一個小小的改動,卻在瞬間給文章注入了活力,使學生對威尼斯的熱鬧有了更加生動和清晰的認識。
四、充實資料補白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為了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往往要根據教學內容補充一些資料。資料的恰當補充,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例如,在學習《飲湖上初晴后雨》這首詩之后,筆者為學生詳細地介紹了坡這個人,筆者的資料補充引發了學生的深入思考,使學生感受到:一個始終追求美的人,他的精神是永遠不會被生活的艱辛所打敗的。于是,學生不再只是單純地讀詩,更多的是通過這首詩來閱讀蘇軾的一生,閱讀他的樂觀、豁達的人生態度。
五、借助表演補白
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標準》強調,要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語文、運用語文。基于這樣的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應嘗試將課堂表演引入教學,通過表演為學生提供語言實踐的機會,從而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語文課堂教學增添活力。例如,教學《陶罐和鐵罐》一課時,筆者請兩名學生分別扮演陶罐和鐵罐。學生通過表演,使抽象的文字變成了生動的表情和肢體語言。于是,傲慢的鐵罐和謙遜的陶罐就活靈活現地展現在我們面前了。
六、續編故事補白
篇7
一、引導學生體驗古詩的語言之美
在古詩中,傳神的字眼隨處可見,它的妙處就在于既形象又包含豐富的內容.教師要引導學生體驗古詩的語言之美。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教學時教師應著重引導學生討論:“春風又綠江南岸”一句中為什么用“綠”字?用“綠”字有什么好處?通過對照比較品味,讓學生感悟到:詩人經過反復推敲,精心篩選,覺得都不理想,只有“綠”字最為恰當,極富于表現力。通過咬文嚼字,反復吟詠,反復品味,學生不僅深悟了全詩濃濃的鄉情,而且欣賞了詩人錘煉語言的非凡功力和高超的藝術技巧,獲得美的熏陶,受到美的感染。古詩的語言美,還表現在語言的音樂美。古詩語言簡練,句數整齊,節奏鮮明,韻律和諧,朗朗上口,讀起來自然而然產生音樂美。因此在古詩教學中要引導學生體驗古詩的韻律美。如《滁州西澗》,教師可以按詩的特點指導學生用“ /”符號劃分節奏,然后引導學生反復品讀。“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讓那悅耳的聲音和優美的韻律相映成趣。只有讓學生根據韻律反復吟誦,仔細品味,才能使學生感受到古詩的語言之美。
二、引導學生體驗古詩的意境之美
詩的意境是詩人想象的疆域,感情的領土,形象的王國,藝術的世界。讀詩如果能進入意境,就會如臨其境,如遇其事,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從中獲得啟迪,受到熏陶,沉浸于美的享受中。在古詩學習中,教師應引導啟發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去領悟古詩中的意境美。例如可以運用多媒體課件的設計、古樸典雅的音樂,營造一定的氛圍,然后引導學生進行想象。教學《飲湖上初晴后雨》這首古詩時,理解“瀲滟”一詞描繪的西湖畫面時,可以出示晴天的西湖波光閃閃的畫面,并且讓學生盡情發揮想象“夏日里,假如你就是蘇軾,在萬里無云的晴空下,此刻你正坐在西湖的涼亭中,迎著徐徐的微風,愜意地舉起了手中的酒杯。除了波光閃閃的湖面,你還會看到哪些美景呢?”在讓學生感受雨中西湖畫面時,可以讓學生觀看雨中的西湖云霧迷蒙的樣子,再讓他們想象:“雨中的西湖又是一番怎樣的景象?”這樣有助于學生對于古詩的理解,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另外,對于有一定故事情節的古詩,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根據作品所給的內容展開想象,讓他們眼前浮現詩中所描寫的畫面。如《尋隱者不遇》一詩的教學中,可以首先指導學生弄清詩的大概意思和人物,引導學生展開想像:“詩人在松樹下會問童子什么問題?詩中有沒有寫?你能概據童子的回答展開聯想補充出來嗎?假如你是書童,你會怎么回答?”然后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對這些問話一一作答,并讓學生分角色進行對話表演。通過學生的自我體驗進一步領悟到了詩的意境之美。
三、引導學生體驗古詩的情感之美
詩的本質是抒情的。古詩中有深沉的愛國情,濃烈的思鄉情,美好的朋友情,溫馨的骨肉情等. 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深入挖掘,細心品味,反復誦讀體驗古詩的情感之美。陸游《示兒》一詩,詩人臨死之前,仍念念不忘祖國的和平統一,其愛國之心,感人肺腑。王昌齡的《出塞》、李清照的《夏日絕句》都抒寫出了他們的愛國之情。教學時,要讓學生在理解詩句意思和時代背景的基礎上,深入體會詩人的愛國之情感。李白的《靜夜思》字里行間流露出對久別故鄉的深深思念。王安石《泊船瓜洲》一詩表現自己對家鄉的戀戀不舍。教學時,我們可抓住這些千古吟唱的佳句體驗詩人的愛鄉之情。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手足之情溢于言表,使人感動至深。孟郊的《游子吟》歌頌了偉大的母愛。曹植的《七步詩》則從反面教育我們親人之間不可互相迫害,應和睦相處。教學時,要啟發學生感受親人對自己的關愛。努力培養學生尊老愛幼的高尚品質,幫助學生維持良好的親情關系,使學生有一個和諧的親情網。
四、引導學生體驗古詩的畫面之美
篇8
一、潛心涵詠,推敲詞句
文學作品是語言的藝術,離開了語言,談不上文本細讀。文本細讀的關鍵在潛心涵詠,涵詠必須從語言文字入手。我們必須對文中的每一個字、每一個詞、每一句話都不輕易放過,要細細體會它們的作用。引導學生理解字里行間的用意,用心聆聽文字背后的聲音,留給學生充分的閱讀時間,進行充分的思辨批注。讓他們在讀中感,在思中悟,在辨中明,在說中得。教師要作為引導者,在學生推敲字詞中,加以指導、點撥,拓展學生理解的深度和廣度。
《橋》這篇文章構思新穎別致,設置懸念,前后照應。文中還大量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如“山洪咆哮著,像一群受驚的野馬” “死亡在洪水的獰笑聲中逼近 ” “水漸漸竄上來,放肆地舔著人們的腰 ”“水,爬上了老漢的胸膛 ”……可讓學生用心體會洪水急速上漲的危急畫面,配以動態的錄象畫面,把洪水瘋狂肆虐的魔鬼形象表現得淋漓盡致。然后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話,說說運用這些修辭手法的好處,提高學生對課文的欣賞和評價能力。
在第15~27自然段有關“老漢”和“小伙子”的關系描寫中,教師可以緊緊抓住兩個“吼”字做文章。先是老漢的第一次“吼”,為何老漢兇得像只豹子;而第二次“吼”,他卻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橋。讀到最后四段時,學生恍然大悟,明白了他們倆是父子的關系。這樣的結構安排與平時所學文章的過程敘述差異在哪里?在獨特的結構安排中,感受震撼人心的藝術效果。此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對兩個“吼”字進行不同的理解。讓學生讀出生氣、讀出批評、讀出命令、讀出威嚴和不容爭辯等,感悟老漢對兒子深沉的“愛”。學生通過多次朗讀,體驗同一個字在不同語言環境中表達的不同涵義,在情感上深化了自己的認識。
二、深刻思考,還原生活
記得沈大安老師說過:“ ‘文本’很重要,但‘生本’更重要,語文教學要從‘文本’走向‘生本’。” 學生有自己的年齡心理特點,他們有自己認識世界的方式。有時我們需要換位思考:如果讓孩子們來讀這個文本,他們會怎樣解讀?通過閱讀會領悟到怎樣的意義呢?在教學《“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一課時,教者要緊緊圍繞“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這兩句話,讓學生重構故事。師:“在什么時候,在什么情況下母親會說這句話?”“那么,父親又在什么時候,什么情況下說出這句話呢?”進而引導學生思考:“你認為到底誰說得對?”課中,教師環繞“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這對矛盾來訓練“說話”,學生用自己獨特體驗來感受文本語言,內化之后再用自己的語言習慣表達出來;讓學生積極發言,說得順理成章,從而激活學生思維,熏染學生的情感。
細讀文本既要投情入境,又要還原生活。文學作品是生活的反映,如果我們把作品還原到現實生活中去思考,就會有更深的感悟。在《“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課尾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聯系生活經驗,舉例說明:“在你生活中,像母親這樣的愛,有嗎?”“父親的愛,那種類似‘糟糕透了’的愛,有嗎?”同學們打開記憶的閘門,例舉了一個個感人的例子。通過讀和說,學生的語感逐漸培養起來,學生的精神和人格得到了升華。
三、知人論世,縱橫比較
語文專家建議:解讀文本也不必一味靠自己冥思苦想,查閱必要的資料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作品。作家生平介紹、寫作時代背景、作家的其他作品、作家創作意圖的闡述,以及前人對這部作品的評論,無一不是我們打開文本大門的鑰匙。
小學語文教材中收錄了多首蘇軾的詩詞。如教《題西林壁》時,教師可以查閱許多材料,了解了蘇軾的生平,分析了寫作背景,剖析了詩文的特色。此外,教師還可以閱讀了吳小如先生的鑒賞文章。這首七絕是以“理趣”見長而引人入勝的,鮮明的感性與明晰的理織在一起。這首詩描寫自然景物,精警有新意,耐人尋味。詩中字面意思淺顯,看看注釋就能大致讀懂字面的意思。課中,教師要把重點放在對詩中所蘊含道理的感悟上,注意引導學生結合生活實際來討論學習,探討詩的含義,交流討論的心得。通過這首詩的學習,學生明白:要想認識事物的本質,必須客觀全面地把握、冷靜地分析,才能不被局部現象所迷惑,如果主觀片面,就得不出正確的結論。學生通過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真切感受詩文帶來的審美情趣。
篇9
一、嚼字品詞,充分感受古詩詞的藝術魅力
1.感受詩詞的語言特色
古詩詞的語言幾經錘煉,每一個字、詞都不可替代。一個字往往傾注了詩人的情感,展示了詩歌的整體意境。因此,古詩詞的閱讀離不開對某一個字或詞的鑒賞。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帶領學生仔細品味每一個字詞賦予整首詩的特定感情基調。
比如王安石《泊船瓜洲》中的“春風又綠江南岸”,千古傳誦。據說“綠”字是詩人反復推敲與修改的結果,之前分別試了“到”、“過”、“入”、“滿”等字,但都不盡如人意,直到用了“綠”字,詩人才滿意。教師在引導閱讀的過程中,可以讓學生先用“過”字來代替朗讀,然后比較用“綠”字后所呈現出的朗讀效果,再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朗讀體驗分析“綠”字到底好在哪里。從詞性上來看,“綠”字以形容詞作動詞的用法使詩句具有了動態的效果,不僅表現了春天到處是綠色的、生機勃勃的特點,而且還有“吹綠了”的意思,將春風擬人化,更增添了動態美。因此在閱讀過程中,教師要善于抓住具有典型性的字詞,通過咀嚼品味使學生感受到漢字的博大精深。
2.領會多種多樣的表現手法
詩人為了增添古詩詞的藝術魅力,往往會運用不同的表現手法,在《詩經》中就普遍運用了“賦、比、興”的表現手法來滿足表達的需要。而這三種表現手法對后來的古詩詞創作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促使詩人創作時兼顧“內容”和“形式”。所以,教師在古詩詞的閱讀教學過程中,為了加強閱讀的效果,必須要深入地分析詩人在創作上所運用的表現手法及其產生的效果。
比如賀知章的《詠柳》,全詩運用了多種表現手法,充分地表達了自己對柳條的喜愛之情。比如首句“碧玉妝成一樹高”,詩人借助擬人的表現手法,賦予柳條人的情感,并將柳條當作美人。“萬條垂下綠絲絳”更是運用夸張和引典的手法寫出了柳枝的婀娜多姿。在閱讀過程中,教師要循循善誘、由淺入深地分析詩中所運用的表現手法,并讓學生結合詩句進行分析,談一談該種表現手法的作用。
二、將思想、情感融入古詩詞閱讀中
1.體現思想性
古詩詞的用語凝練有加、言近旨遠,有一定的啟發性,使人回味無窮,從而促使讀者反思自己的行為。另外,古詩詞流傳至今,經過了時間的洗禮,一些詩人的思想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鑒意義,能夠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因此,在古詩詞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不斷引導學生去挖掘詩人在詩中表現的思想特點,并幫助他們體會這一思想結晶的動人之處。
比如,在學習于謙的《石灰吟》一詩時,教師要引導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感受詩人堅強不屈、潔身自好的品質。為了加深學生對這首詩所流露出的思想的感受,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展示有關于詩人于謙當時所生活的社會背景,并向學生提問,讓其設身處地地感受于謙的抉擇,體驗其偉大的情操。
2.激發學生的情感
古詩詞以凝煉的語句為載體,向讀者傳達了詩人積蓄多時的情感,或是積極向上,或是悲傷難抑,常常引人共鳴。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感受古詩詞在情感表達上的特點,從而充分激發學生的情感,讓其真正感受到古詩的魅力。
比如在學習《贈汪倫》這一首七言絕句時,除了要讓學生感受到李白的詩歌才華,還要讓他們切身體會到知心朋友離別時的依依不舍,從小培養他們對友誼的重視。首先,教師可以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并分析哪些字詞較好地傳達了友情。然后,教師可以讓學生結合自己生活中的體驗上臺來表演朋友之間離別時的場面,再談談自己是如何與朋友相處的。最后,教師引導大家深化閱讀的意義,將友情擴展到其他各種情感上。
三、將美育融入古詩詞閱讀
1.感受圖畫美
文字和圖畫均可表現事物,文字具有抽象、可加工的特點,而圖畫則具有直觀的、靜態的審美特點。古詩詞所謂“情景交融”,正是借意象和意境將文字與圖畫巧妙地聯結了起來。而王維的詩畫作品,正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代表。因此,教師在閱讀分析的過程中,要注意詩畫的相輔相成,促進學生抽象思維和形象思維的共同發展。
比如在閱讀杜甫的《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詩時,教師要特別注意詩人所勾勒的早春圖。通讀全詩后,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談談詩人所用意象的特點:全詩借助黃鸝、翠柳、白鷺等意象刻畫了早春萬物復蘇的自然景象。然后,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深入閱讀,想象詩人所描繪的世界,并讓學生試著畫出來。學生在動手的過程中會發現,詩人運用了多種顏色,比如“黃”、“翠”、“白”等,這些顏色具有鮮明輕快的特點,給全詩籠上明媚愉悅的基調。
2.體會音樂美
古詩詞講究格律,特別講究對仗和押韻,因而具有音樂美。比如在《飲湖上初晴后雨》一詩中,詩人押的是元音“i”,除首聯外,其余幾聯的尾字分別用了“奇(qi)”“子(zi)”“宜(yi)”來押韻,便于傳頌。因此,教師應該讓學生在朗讀中,感受押韻所產生的音樂美和韻律美。
另外,古詩詞還講究停頓、重音、語調、語速等。比如崔顥的《黃鶴樓》,“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首聯兩句詩的停頓點明顯不同,顯示出較強的節奏感。至于語調和語速則要結合詩詞中詩人所想要表達的特定的思想感情。情感比較愉悅的,語調的抑揚頓挫則要表現出輕快的效果來,語速相對較快。反之,則要放慢語速。這些只有多加強朗讀、背誦,才能夠加深體會。
四、開展以古詩詞閱讀為內容的主題活動
以活動為載體的古詩詞閱讀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還能夠讓學生深入地理解詩詞的內涵,從而強化其對詩詞的認識和理解,甚至能夠準確地洞悉詩人的創作意圖。因此,教師在古詩詞教學過程中,要積極開展主題活動,用多種形式輔助閱讀,從而提高古詩詞閱讀的娛樂性和趣味性,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實現寓教于樂。
1.詩詞演唱
詩詞在古代都是唱出來的,詩樂一體,更具感染力。詩詞演唱作為閱讀的另一種形式,也能調動學生的情感,幫助他們進一步理解詩義。教師可以在班內舉辦詩詞演唱活動,把詩詞填入曲子,進行演唱。也可以采取競賽的形式,選出“十佳詩詞歌手”,充分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這種融入現代流行元素的演唱活動不僅能夠催生古詩詞新的生命力,還能夠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2.詩詞演繹
詩歌語言是凝練的,為很多情節和細節展開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間。立足于這一詩詞特點,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在充分理解詩義的基礎上,發揮想象力,對詩詞的內容進行擴展,寫成劇本,再進行創造性的表演。
比如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詩中運用多種手法表現了詩人聽聞朝廷收復河南河北后欣喜若狂的心情。教師可以讓學生想象詩人的心情,通過具體細節表現出來,比如詩人聽聞消息后的神情、動作、對話等,通過表演,再現詩人當時的情緒。通過詩詞演繹,可以讓學生各展其能,發揮所長,并能夠使學生切身地體會到故事創作的背景以及詩人的思想情感,提高閱讀的效果。
五、結束語
篇10
一、唐詩宋詞中體現出來的旅游價值
杜甫在《望岳》中的“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將泰山的“宏大”、“雄偉”的形象美展現出來;白居易在《憶江南》中寫道:“日出江花紅似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把江南景色的色彩美寫得美不勝收;李白的“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把沐浴在晨曦中的白帝城描寫得如畫一樣。
江南水鄉民居以蘇州城里的沿河民居最具特色。唐人杜荀鶴曾詩贊蘇州水城風光:“君到姑蘇見,人家盡枕河。古宮閑地少,水巷小橋多。”城內水網密布,河道經緯貫通,而且水、路平行,河、街相鄰,故大量民居鄰水而建,形成前街后河的格局,家家戶戶門前是熱鬧的大街,后門則緊鄰河道,層層臺階直趨水面。人們在這里取水、洗滌、停泊舟楫,有的人家還疊石為基,使建筑飛臨水面,形成“人家盡枕河”、“樓臺俯舟楫”的景觀。在較窄的河道上,有些居民則跨水而建,此岸為大門、內院,彼岸為生活用房,河上修建廊橋連接兩岸,形成一戶人家,為水城平添幾分姿色,別有風韻,這種格局現在仍然能夠看到,而正是杜荀鶴在唐代詩壇的地位和詩句的出名,才使得人們倍加關注這種小橋、流水、人家的民居,啟發現代人的旅游意識,逐漸成為了一種旅游資源,吸引了海內外眾多游客前往。
唐詩宋詞不僅把自然山水的美態生動形象地表達出來,而且用詞簡潔、一字傳神。
二、利用唐詩宋詞開發旅游資源的優勢
(一)優秀詩篇數量多是主觀條件
在世界旅游中,純粹的文化旅游并不多見,作為詩路的旅游,可以說是絕無僅有。《全唐詩》《全宋詞》記載了大量的優秀詩篇,詩人詩作中描寫之處差不多都考證地出來,在今天仍可以找到對應的地域或景觀。如到了四川就會想起李白的《蜀道難》,杜甫的《詠懷古跡》;到了杭州,就會想到坡的《飲湖上初晴后雨》;到了赤壁就會想到《念奴嬌·赤壁懷古》,這些詩詞都是千古流傳下來的,已是婦孺皆知,這是開發詩詞旅游最大的優勢。
(二)開發詩詞旅游受到多方面支持是客觀條件
1、旅游新線路,引起專家重視。以唐詩和宋詞為主題的旅游活動已經引起了專家的重視。有專家分析,“唐詩之路”與聞名的“絲綢之路”、“茶葉之路”和“瓷器之路”相當,這是一條相對而言“文化味”特濃的“詩歌之路”,如果將各個保存完好的景點猶如珍珠般串成一線,必將強化區域旅游特色,帶動區域文化和經濟發展。
2、經濟效益大,得到政府支持。開發詩詞旅游已得到政府部門的支持,如在河南省開封市建造中華宋詞園的創意已被開封市政府采納,正在研究如何把宋詞與開封這座七朝古都完美地結合在一起。
3、適合大眾口味,客源市場大。在中國推行義務教育制度的今天,幾乎沒有一個人不會背幾首唐詩宋詞,所以開發這樣的旅游資源是符合大眾口味的。
三、以唐詩宋詞為主題的詩詞旅游開發策略
(一)確定客源市場
在實行素質教育制度的今天,教育者越來越重視學生的詩詞積累。從小學到初中,要求學生背誦《唐詩三百首》和《宋詞三百首》,并舉辦比賽活動來刺激學生背詩詞的積極性,所以現在初中畢業的學生對一些著名詩詞都非常熟悉。但同時存在一個問題,學生不明白詩詞表達的意思,囫圇吞棗,會背不會用。開發詩詞旅游正是給這些學生提供了一個全面理解和運用詩詞的課堂。
自古以來,中國的唐詩宋詞對外國人都有巨大的吸引力,他們對詩詞的韻律、平仄、格式充滿了好奇。開發詩詞旅游正可以吸引這些外國游客,開拓海外市場,擴大國際知名度。
所以依托唐宋詩詞認知的主體,根據開發的層次可以確定一個較為廣泛的市場結構,開發新的旅游形式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
(二)利用唐詩宋詞進行旅游宣傳,提升旅游地形象
唐宋旅游詩文的生產量堪稱我國歷史之最,現在已不僅僅是人們爭相唱誦的山水之作了,在某一角度它已成為對旅游景觀潛在細膩的宣傳方式。許多旅游經營者就用唐宋文人及詩歌來做旅游景點的宣傳,提升旅游地的形象,如河南云臺山茱萸峰以王維曾在此寫下“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為旅游宣傳方式之一;劍門蜀道風景區以李白“蜀道難,難于上青天”作為對沿線險要地勢、峻麗風光的描述。蘇軾在赤壁寫下“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而使三國時期的戰場赤壁名垂千古。由此可見,詩詞成為了一種無形的廣告。
(三)工作人員要有較高的詩詞鑒賞能力
旅游文學在旅游工作中的地位是顯而易見的。詩詞的積累對于導游人員具有雙重意義。首先是豐富導游人員的旅游文學知識,陶冶情操,培養審美能力,提高精神境界;同時,豐富導游人員的語言,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其次是讓導游人員以老師的身份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文學藝術的手法,向旅游者傳授旅游文學知識,并指導旅游者欣賞自然美、社會美和藝術美,進而激發旅游者的游興,增加旅游的情趣。
任何一個項目開始時都會遇到困難,步履維艱,但一個好的項目是有極大發展前途的。以唐詩宋詞為主題的詩詞旅游雖是一個抽象的概念,但它依托悠久的歷史文化,擴大了旅游文化的內涵,符合現代旅游的發展潮流,因此,它有很大的發展前途。
參考文獻:
[1]韋燕生.中國旅游文化[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6.